北京维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服务怎么样?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维制教育官网专业欧洲留学"/>
欧美名校的录取案例
所申请院校
位海外名师
13热门留学国家
11年行业经验海外团队专注留学
自主研发独家教学内容多样性留学项目全国统一定价
流程清晰服务制度清晰
海外教育资源丰富
留学+一站式服务
& & & 我们的多名校申请包服务,将解决您择校的难题。 我们从兴趣爱好,经济状况,成绩情况,未来规划几个层面,为您提供:德语系三国申请、免高考大学直通车套餐、俄语国家+低费套餐、留学+海外发展套餐等,来提升您申请到心意专业及学校的概率,保证您的申请成功率! & & & & & & &
艺术留学欧洲艺术留学,各国都独具特色, 比如德国艺术学院多,奥地利艺术教育名气大,俄罗斯留学费用低,意大利院校传统强……
服务银行:学易付、浦发银行
/ 最快两日内到账
关注留学快讯& & & & & & & 了解留学趣闻
人们常说:父爱塑造灵魂,母爱塑造品性,如果父母离婚了,对孩子的品格塑造还会完整吗? 中国式的婚姻里有一句最常见的话...
随着出国的学生愈加增多,留学群体的年龄越发变小,是否值得出国成了更多家长纠结与思考的问题:花上大笔的费用是送孩子去...
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择校趋势,不少家庭选择“留学”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西式教育。那么中国教育与欧洲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热那亚大学(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GENOVA)是意大利一所老牌的综合类公立大学,主...
扫一扫关注维制教育微信
扫一扫关注维制教育微博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维制教育专业只做欧洲留学
电话:010-维制教育-留学套餐
& & & 在此基础上,维制教育推出了----维制留学套餐,维制教育的留学套餐有多种选择,免高考的留学国家申请套餐;德奥瑞德系国家高精尖留学申请套餐;欧洲多名校留学套餐。& & & &留学套餐将为每一位想要出国留学的学子,从根本上解决,丰富留学选择多样性,加速留学服务办理速度,满足学生和家长留学需求!
扫一扫关注维制教育微信
扫一扫关注维制教育微博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维制教育专业只做欧洲留学
电话:010-维制10年,圆梦1000!| 奥地利维制教育分享维制10年,圆梦1000!| 奥地利维制教育分享一飞中考百家号从09年奥地利维制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在中国成立北京维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再到2018年,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是你们的支持与肯定,让我们在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从一开始合作多瑙大学研究生学院,到2016年合作的新设计大学/维也纳经济大学,从幼儿园到博士,我们合作了超过100所幼小中大,各种学校。经济、工程、音乐、设计、医学、法律、自然科学等30余种专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不敢停歇,对待学生的梦想上,我们不敢妥协,在留学申请上,我们不敢懈怠,我们的一点疏漏,是一个学生一生的噩梦。下面和大家分享下留学生发来的喜报和家长的感谢。暖心爸爸型调皮学霸型高冷激动型到今天,我们已经帮助了999个莘莘学子,马上迎来第1000个学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我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他们的教育梦。已经十年了,有的学生已经毕业,开始自己的国外生活;有的已经毕业回国,成为某公司的高管;有的正走在梦想之路上。徐菲:来自北京, 23岁赴奥,国内毕业于北师大德语系,跨专业就读多瑙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联合国新闻部工作,现考入维也纳大学新闻系博士。黄静子:来自北京,14岁赴奥,15岁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入读天才班。陈烨铭:来自武汉,15岁赴奥,在维也纳学术高中就读,17岁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语系破格录取。谭硕:来自成都,21岁,来自四川音乐学院,考入瓦格纳音乐学院,一年后被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提琴系主任选中,进入国立音乐大学。Wir werden uns weiter bemühen!!!留学,我们坚持奥地利!因为专一,所以更专业。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一飞中考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中考动态,为中考助力。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我从奥地利中学教育学到的七件事丨维制教育分享我从奥地利中学教育学到的七件事丨维制教育分享维制国际奥地利留学百家号我们要求竞争,但是也让你了解,竞争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而是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的。此外,这个制度是允许你犯错的。我在13岁那年,前往奥地利学音乐,也在当地上了六年的中学。当时的我完全无法预料,接下来的这些年,将在我未来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影响。口语表达:用自己的话说我从只会拼ABC的时候进了奥地利的中学,几个月逐渐对德文上手后,学校老师们开始让我参与小型的随堂考,而这类的考试一般都是口试。一班也才二十来人,基本上不需要花几堂课的时间就能考完全班,老师多半事先不会通知什么时候轮到你,差不多知道老师要考试了,大家就得早早开始准备。我的口试初体验是在历史课。年轻有活力的女老师特别挑了课本上一段短短的内容还有课堂上发的一张讲义,并提早告诉我考试日期。为了让很照顾我的老师刮目相看,我非常认真的反覆背诵老师发给我的考试范围。之前看过同学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口试,感觉上似乎也不会很难,而且一个人也不过考个几分钟左右。我相信只要自己把所有内容背熟,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轮到我考试的那天,我才发现,其他同学们在台上考口试好像很轻松,是因为他们很习惯这样的考试方式。我却从来没有全班同学盯着看你口试的经验,一上台真的是紧张到心脏砰砰跳。幸好问题很容易,我松一口气,虽然很紧张,不过还是一字不差的把课文复诵出来。这时老师用非常讶异的眼光盯着我,我正纳闷是不是自己哪里背错了,老师带着些许严肃的口气问我,“为什么妳的回答跟课本完全一样?”我当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呃…考试不就是要考课本的内容吗?不然要考什么?老师看我似乎不解她想要表达的,用鼓励的语气对我解释,“妳全部都背出来,表示妳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读了这些内容。只是妳回答的完全都是课本里面的句子,所以老师不能确定妳真的理解内容。妳能试试看用自己的话说吗?”我呆住了。那么努力那么认真的把课本内容背出来了,竟然让老师感到担心!不仅是历史老师,其他科目的老师也都要求你“用自己的话”说。笔试要求用自己的话说也就罢了,可以慢慢想怎么写。但是口试必须立即反应,青春期的孩子又憋扭,谁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反应不过来,超丢脸啊!我高中时主修生物,那时走在路上还会一直大声念着 Desoxyribonukleinsure (DNA/脱氧核糖核酸)、Endoplasmatisches Retikulum (ER/内质网)这些很饶舌的名称,唯恐在口试时候咬螺丝!中文的“念书”一词其实很贴切啊,我当时书真的是用“念”的!寻找答案:许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在高中的德文课,我们看了大量的诗集。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叫我们背任何一首诗,而是要求每个人去诠释并揣测诗中所藏的意义。这是奥地利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叫做 Gedichtinterpretation,意为“诗的诠释”。我们学习不同时代各个诗派的韵律、古德文、作者生平中的起伏、当时社会背景。然后来诠释诗词的深层意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首诗?他在隐喻什么?他诗中有月亮湖泊夜莺,是在影射什么吗?哪首诗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有系统的一一分析,老师则在旁边导引。就这样,我们读遍了不同德语系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文豪的诗集。十分有趣的是,同样的一首诗,同样的一个情景,竟然各个同学的“诠释”截然不同。情窦初开的孩子对于政治社会诗词兴趣不大,德文课本也很聪明,列出一堆情诗。我的德文老师嫌不够,还会找流行乐的歌词给我们读。并且理直气壮的说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诗,要我们写诠释。德文月考(笔试)的时候,老师也会发很多首不同的诗,让你选一首你觉得能引起你共鸣的,这就是你的月考题目。一场笔试就只要求你诠释一首诗。后来到了高年级,主科的月考时间拉长,一堂德文月考长达三四个小时。写到一半,没有灵感了,还可以出去教室外面吃个面包再回来继续写。当我们对德文诗的分析能力底子打好后,其他的外语老师也跟进,要我们读诗。我的主要外语是英文与法文,英文老师说要我们看莎士比亚的原版,莎士比亚的古英文中,句句充满韵味。本来我们超级期待可以看“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或是“Twelfth Night”这样的浪漫喜剧(德文老师带我们去话剧院看德文版的“Twelfth Night”,里面还有男主角正面全裸演出的桥段,把我们都吓傻了)。结果英文老师丢了正经八百的宫廷剧“哈姆雷特”(Hamlet)给我们,要我们挑段落出来诠释。莎士比亚的古英文说实在大家看来看去也看不不出个所以然,结果不约而同都挑第三幕中主角最经典的独白(就是开头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那段)。同学们会私下彼此抱怨“诗的诠释”占去我们这么许多时间。现在长大了才了解,在让我们传承德语系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从中建立了观察文字的能力,也意会到读文字不能只看字意,文字又能够运载多大的力量。也不知不觉地体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切入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学妹,她对我叙述,她的高中德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长期导引学生看报纸,一件时事或是政治新闻至少看三个不同报纸,然后比较各报记者切入的角度、段落承接、重点,来思考不同媒体的立场。她笑着对我说,一直到现在,看新闻还是下意识的会去分析新闻是用什么角度在报导,“老师当时在我们心中播种,现在正在发芽。”她这么说。逻辑思考:哲学、心理学为必修课程“哲学与心理学”是我们在高中的必修课。依据奥地利教育部的说法,这堂课是为了“让学生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并从中得到一些自己人生方向的指标。”毕竟是欧洲的学校,我们的哲学课程还是以欧洲的哲学家为主,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然后再带到历史上重要的欧洲哲学家。徳文的哲学一字 Philosophie(绝大多数欧洲语言此名称字根皆相同)是从古希腊文转来的,字根非常的美:“爱好智慧”。许多哲学理论架构在不同的逻辑系统。说穿了,哲学课就是在训练你的思考能力,进而训练你的逻辑性。比如说我们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念起,他的哲学研究可以说是涵盖语言发展、伦理、美学、物理科学、政治,甚至还有玄学。我就是因为当时读了亚里斯多德逻辑理论中的其中一环“Syllogismus 三段论”,开始觉得哲学是个有意思的科目。逻辑理论有点像数学,会有个基本公式,也像是推理游戏。这个三段论的基本公式为A = B, C = A, 那么,C 也等于B:所有人(A)都会死(B)。所有希腊人(C)都是人(A)。因此,所有希腊人(C)都会死(B)。理论可以一直延伸下去,也会产生细节上的矛盾,然后就会被改良或是推翻。学习到不同的哲学以及逻辑理论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才了解原来哲学家不是我们想像那种不吃不喝散步想东想西的文青,而是他们肯花时间去思考还有批判眼前看到或看不到的现象。他们思考的动力,就是我们人人在小时候最常问大人的一句话:为什么?心理学与哲学算是有相属关系的,因为心理学的核心也是在问“为什么?”。奥地利教育部对心理学课程下的定义是:“探讨人的行为举止现象,尝试了解自己还有自己周遭亲友的行为举止,进而培养学子的同理心。”我们的心理学老师也会用一些比较容易体会的话题来让我们接触心理学:为什么看到男朋友跟别的女生说话我会嫉妒?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爸妈比较不疼爱我?为什么我跟同学会格格不入?“哲学与心理学”课程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学生与人的沟通能力,学习用适当的字汇表达情感,并展用自己的言论自由权”。我都还记得非常清楚,老师还带我们去校外上课,不断练习如何避免使用言语暴力伤害自己周遭的同学。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我得到最大的体会,那就是“言论自由”不是你高兴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你有选择不用言论伤害别人的自由。外语学习:世界很大,而英文只是众多外语之一欧洲的地理历史背景丰富而错综复杂,酝酿了数十个不同的国家以及语言。在奥地利,绝大多数中学的第一外语为英文。一般中学会要求两个第二外语:拉丁文以及法文(课堂时数是相同的)。有的学校甚至将拉丁文以及古希腊文列为第二外语(这两个语言皆为影响欧洲语言、文法、文学发展的关键语言),然后第三外语为法文、西班牙文或是义大利文。有的学校,也会提供比较冷门的外语课程,比如说斯拉夫语系或是东方语言(如日文或中文)。奥地利的教育系统认为,英文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众多外语中的其中一个罢了。我自己本身在选择高中毕业考的语言项目时,甚至直接抛弃英文选法文。我的考量其实很单纯,我对自己的英文听力没有很大的信心,但是法文的听力却不知道为什么比较好 (也有可能是法文老师选的内容很简单明瞭)。当时在高中的外文月考皆分三部份:听力、文法、读写。(口语能力则在平常的随堂口试中解决)。第一关听力没过,你后面的文法或是读写内容再好,就是不及格。通常听力方面,老师会播放三次那种有人站在街上聊天的对话。说话速度也很快,也可能有很奇怪的腔调,对话里面也一定会有一堆你听不懂的单字。听完后,就听到的内容来回答考卷上的问题。英文老师也很心狠,三次就是三次,我们怎么央求多播放一次也不肯。我们抗议对话内容有不懂的单字,她也毫不在意。她说,实际上当你跟外国人说话的时候,人家怎么可能那么有耐心跟你反覆三次以上?更何况,他要如何知道你不懂哪些单字,跟你说话时候一定会有你不会的字。而我们学语言的目的就是训练自己,要能够用听得懂的字汇中大致去揣测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奥地利的外语教育非常重视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在国中以及高中时,读了大量英国或美国的文豪。我当时很喜欢的是Tennessee Williams(田纳西·威廉斯,20世纪美国最着名的剧作家之一)的剧本中对人物生动的刻画。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英国作家William Golding(威廉·高汀)在1950年代所着《Lord of the Flies 苍蝇王》。这部小说内容也充分运用古希腊哲学思想、基督传统观念、近代心理学的元素(刚好也与我们在哲学与心理学课相衬),叙述遭遇飞机事故后的一群小孩子,在一个荒岛上如何在求生中褪去文明,内心的兽性一一呈现。书中对人性进行了叫人感到心惊胆跳的描写。英文老师在这本书上花了很多时间,并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书中许多非常露骨残忍的情节。法文课上,我们有一整个学期都在分析Le petit prince 小王子的内容。也看遍了法国诺贝尔文学得奖人Alber Camus 卡谬的作品。我到现在还记得,看到卡谬的小说《L'tranger异乡人》里的第一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作者用很精简的法文写着: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 Ou peut-être hier, je ne sais pas. (今天,妈妈死了。也有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我开始了解文学的力量,也发现了学外语能够接触并了解这么美丽的文字,可以说是卯起来念法文,就是为了看更多的法文书啊!(补充:奥地利是小学国中高中各四年,加起来12年。我是在高中开始念法文的,也就是一共学了四年的法文(有的学校则是国中就开始教法文)。我们当时法文课程进度很快,第二年的时候读小王子,第三年开始读卡谬)。训练读书:书就是书,没有所谓的课外书从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一定也发现,奥地利的学校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用台湾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就是一直在看课外书。这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体验。在我们的国文课(也就是德文啰)上,课本完全只是参考用,真正在看的是德文作家的作品。我们也看当代作家作品,其中一本书叫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记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书名很有意境:Wie kommt das Salz ins Meer (盐是如何到海洋的)。这是奥地利当代文学才女Brigitte Schwaiger的在1977年震撼社会的处女作。女主角是一个被压抑的传统女性,人生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婚姻里面(最后以离婚收场),全书以第一人称写作。老师导引我们如何阅读第一人称的小说,去看字里行间所隐藏的讯息,要我们注意女主角是用什么角度去观察世界?因为是第一人称,而不是全知角度,她是否许多时候无法客观来观察事物?老师并导引我们去思考小说的背后意义,原来这是一本在批判社会对女性不公现象的书籍。老师也翻出当年的书评,让我们了解,为什么这本作品在保守的1970年代造成那么大的回响,因为这位作家犀利的指向了社会中没人去面对的现象。除了看小说以外,让我觉得很特别的就是:看剧本。剧本是德文文学一项很重要的传统,许多出版社依旧再版两三百年前到当代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文豪的剧本,许多现代作家的重要作品也都是剧本(也会被搬上舞台或是拍成电影)。老师也会依城里的话剧院上演戏码,来规划让我们看什么剧本。很喜欢晚上全班一起上剧院看话剧的经验,除了可以跟同学一起出门,还可以看到话剧演员如何把剧本里面的文字转换成画面,隔天老师也会跟大家讨论,觉得导演以及演员的诠释是否跟我们在念剧本时心中的画面有出入。回想起来,其实当年的我很害怕上德文课,因为老师会丢很多书给我们,然后要我们写大意还有心得报告,我的中学时期,电脑网路都还不盛行,也不可能上网搜寻。我记得当时真的是边哭边查字典,不过也是因为这样的训练,我的德文底子打得非常稳。前些年遇到老师,我忍不住问她,现在网路这么发达,她出作业还会要求学生写大意吗?这个很好直接从网路上抄啊!老师对我神秘的一笑:“我会出那种问题是他们没办法从网路上抄的。而且我会在课堂上问问题,问他们对某些特定情节或是人物的看法,有谁有真的看书,马上就会知道了。老师当然要走在网路前面啊,不然会被小鬼头骑到头上!”良性竞争:有人就有竞争,但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除了口试以外,我们当然也有笔试。而考题鲜少有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因为老师一般认为,选择题就算你不会,还是有可能运气好圈到对的答案,填空题又完全不给你任何空间,所以考试内容多半是问答题以及申论题。奥地利教育的评分系统,一直让我觉得很有智慧:分数等级是一到五,一为最高,五为不及格。大家可以想像类似我们的“甲乙丙丁戊”。假设这次的考卷上满分为30分,那通常30-28分是一级,27-24分是二级,23-20分是三级,19-16分是四级,15分以下为五(等于不及格)。如果全班有一半以上拿五,那么老师会重复跟大家温习范围,然后补考。老师在发考卷回来时候,只会说:这次考试有几人拿一,几人拿二,几人拿三,几人拿四,几人不及格。只会宣布等级,不会说有谁考满分,更不可能公开各个同学的分数。详细的分数是被视为个人隐私的,老师绝对不会公开,家长或学生也没有人有兴趣去追探其他学生考了几分。事实上谁考了几分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只要你在那个等级的分数范围之内,你就是那个等级。这才是要追求的目标。看出这个制度后面的奥妙吗?我们要求竞争,但是也让你了解,竞争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而是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的。此外,这个制度是允许你犯错的。就拿上面30分考卷的例子来看,不论你拿30分或是28分,你都是一级,没有人说拿30分的就比拿28分的人厉害,所以也不会计较那一分两分的差距。在考数学的时候,老师不仅看答案,还会看你的整个计算过程。如果计算过程都对,却在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导致答案错误,老师还是会多少给分。我甚至有答案错得一塌糊涂,还被老师加分的经验。那次我拿到考卷时,看到很多题明明算错,竟然还是拿一,而且老师还在考卷上特别注明加分。我觉得很诡异,赶紧去问老师,结果老师眼睛发亮的看着我说,“我教数学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有创意的解题,妳完全不用上课的公式,而是自己找到方法解题,虽然说后来的答案算错了,但是老师太高兴了,所以给妳大大加分!”(看到老师这么兴奋,我也不好意思说,其实那是因为上课在跟同学传纸条聊天,所以有的公式跟本没有搞懂,考试只好硬着头皮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而除了考试以外,老师们更在乎的其实是“平日表现”(Mitarbeit),上课认真举手发问或回答问题、按时缴作业的同学也会被加分。有些人的考试运就是不太好,明明平日表现很好,但一考试就会失误。那么他可以靠平日表现来为自己加持。我就看过同学,某科考试每次都是考三,但是成绩单上竟然是一。原来是因为他在考试的三其实是偏向二,加上他平日缴功课都是全班最快的,上课又勇于开口问问题(而且是那种会把老师问倒的问题!),所以老师理所当然给他一。我们在各科上的排名以及平均分数,就是用一二三四五来排列,所以不会有谁是“全班功课最好的”、“全班功课最差的”,而是“全班有几个人拿一”、“全班有几个人拿五”。而我念了六年的奥地利中学,因为平日相处,差不多知道各位同学的程度在哪里。但是我从来没有拿到任何一张白纸黑字上面印着全班同学成绩排行的单子。更别说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有全名用跑马灯或是大字报,公布在学校让所有人甚至校外人看到的方式;这会被视为严重不尊重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我想如果有哪个奥地利中学胆敢这么做,就等着吃家长官司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全年级学生的成绩排名,因为就算是同年级,不同的班级考试时间以及上课内容进度也不见得一样。老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不一定要使用课本(像我高中导师是教历史和地理,他就不怎么用课本,不是发讲义就是发政治时事新闻跟我们分析),所以老师基本上并没有太大赶进度的压力。课本反而是名符其实的“参考”书。高中毕业时有两张成绩单,一张是相当于台湾高三全年的成绩单,一张成绩单则是你的“Matura”(源自拉丁文,意为“成熟”),而德文正式名称叫做“Reifeprüfung 成熟考试”。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高三的成绩,而是这张“成熟考试成绩单”。考过这个,代表你“转大人”了。而也是这张成绩单决定你能不能进入大学。这张成绩单跟高中的成绩单有什么不一样?高三的成绩单,记录的就是你所有科目的分数。而成熟考试所考的科目,是你自己选的。高三差不多在暑假的前两个月结束,然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准备在五月以及六月的成熟考试。在高二时候就必须决定自己在高三末的成熟考试要考的科目。我选了三个笔试,写一篇论文,考三个口试。重点是,除了笔试的必考科目德文以及数学以外,其他的科目以及重心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我的笔试选择了德文、数学以及法文。口试则选了美术史、生物以及法文,论文则是选美术史。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课程(而且又都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念起来当然特别起劲。笔试每一科时间是像比耐力的五个小时。口试则是在差不多二十人的评审团前考,一科半小时左右。你的各个指导老师就是你的主考官,但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可以插嘴天马行空的发问,是一种非常考验抗压力的考试方式。我在高中时期非常叛逆,从一个很会念书的学生搞到差点被学校退学,后来学校勉强留我,而我高三的成绩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平均分数落在不好也不坏的三左右。我的成熟考试,因为选的都是自己极有把握的科目,总平均竟然被我考到二(而且还很靠近一),而我们学校是只要你的成熟考试考到二以上,就会在毕业典礼上表杨你,所以当时还有点莫名其妙的上台领奖。请说谢谢:勇敢接受他人赞美我个人觉得,在奥地利中学生活中,这是我学到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了。我在学校听到老师赞美同学,而同学会超级大方的直视老师说“谢谢”,老师再回答“不客气”,让我很讶异。我来自一个要我们保持谦逊的文化背景,好似接受赞美就像收受礼物一样很不好意思。别人称赞我们或是我们的表现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露出自己受之有愧的样子,并会说“没有啦!”、“哪里!”、“哪有!”或“哪有,根本就还不够啊!”之类的客套话。我记得有一次有位同学赞美我今天头发很漂亮,我下意识就回答她,“哪有啊!丑死了啦!”她当场脸色一僵,转身就走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非常不安。后来她情绪平静下来,过来跟我说,“妳有没有发现,每次人家跟妳说妳哪里好,妳第一个反应就是否决。妳这样很像是打人家一巴掌唉!老师上次说妳的文章写得很好,妳竟然跟老师说,可是我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努力。难道妳的意思是说,妳比老师更能判断妳的文章好坏吗?像我真心觉得妳头发漂亮,妳跟我说哪有丑死了,妳的意思是说我的美感有问题吗?”我被同学说的哑口无言。后来才渐渐发现,赞美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有同学邀请我去家里吃饭,发现同学居然会在吃饭时跟爸妈说“谢谢,好好吃喔”,家长也会笑眯眯的对孩子说“不客气!”,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后来真的觉得这样的气氛很好。对啊,做饭又不是妈妈(或是爸爸)的义务,会煮是因为爱孩子,给妈妈鼓励是孩子最起码做得到的吧!而且充满爱心的饭菜最好吃了,当然值得被称赞!我花了很久的时间去了解,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开心的回答谢谢,并不代表骄傲,而是谢谢别人愿意给你赞美。这是一种很正面的态度。别人真心赞美你,你当然可以真心地接受称赞。然后渐渐的,你也会越来愈喜欢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称赞!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维制国际奥地利留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旅游攻略
各地景点指南
旅行周边话题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制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