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国科研信息化实践与思考路径的几点思考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坚持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基督教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基督教会以《圣经》为指导,积极努力使基督教的神学教义、礼拜仪式、组织结构以及传教方式等各方面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情,适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接受方式和灵性表达方式,使之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认同,从而把中国教会办好的一项事业。
文 | 卢锦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其由一个民族宗教(犹太教)脱胎而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在保持自身核心教义、基本信仰的同时,无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国情、文化环境、民族特点进行了适应和融入。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基督教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要经历“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化的基督教”的过程。
展开剩余89%
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和核心: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在于神学思想上的适应。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努力目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是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确定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以此为引领,才能实现“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神学思想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基督教教规教义中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内容,清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带给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深入挖掘基督教自身的伦理道德内容,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阐述,引导信教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支持者、自觉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促进者。”
用中华文化浸润神学思想建设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神学思想是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的主要途径。美国学者科布说过:“基督教必须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会成为与众隔离的狭小群居点。”已故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指出,“中国神学需要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在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华文化融合方面,近代有很多神学思想大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表了真知灼见。例如利玛窦将把天主教的圣爱解释成儒家的仁爱,把“孝道”解释成对天帝、君主、父母的尽孝,并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保持中国礼俗等。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摩西十诫》第五条也有“当孝敬父母”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孝文化传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视角来进行阐释。又如,当代神学家陈泽民教授倡导“和好神学”,无疑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资源相当丰富,有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被当今世界广为接受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间交往“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生活理念,“和好神学”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深度契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神学,为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神学思想资源。中国基督教要通过长期中国化的努力,使神学思想里渗透着中华文化气质,思维方式、理论阐述、语言表达等都具有中国文化品格。
基督教中国化的价值体现:爱国爱教,服务社会
爱国爱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公民,爱国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要求正确处理好公民与教徒、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要让信教群众始终牢记公民身份高于教徒身份、教规必须服从国家法律,始终牢记宗教可以无国界、但国家一定有边界,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服务社会。中国基督教界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主动投身和融入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体现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圣经》提倡荣神益人,“彼此相爱”“尽力与众人和睦”“施比受更为有福”“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都体现了基督教关怀、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也提出:“圣经中有许多教导,都是在讲一个基督徒如何去做与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爱中,爱比信和望更高,爱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
服务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这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长期深入扎根于社会人群,必然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倡导爱和关怀的善行美德,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基督教更要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感召和影响社会人群,以作光作盐的奉献精神和理念,让人们看到基督教不是脱离社会的宗教,而是给人们和谐相处带来平安喜乐、使人们得到心灵慰藉的宗教,并由此起到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作用。
基督教中国化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爱国宗教团体和神学院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基督教神学院及培训机构在组织和人才保障方面的作用。
爱国宗教团体既是三自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基督教中国化在教会组织方面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中国基督教已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教情的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基督教中国化的完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离不开学术界的研究和推进,但基督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还要靠中国基督教自身。在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爱国宗教团体充当什么角色呢?那就是组织推动者。要当好这个角色,至少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强化内部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宗教团体只有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组织和带领信教群众深入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才能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二是要充分发挥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全国性基督教爱国宗教团体和地方性各宗教团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功能,组织基督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同时还必须注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基督教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时刻警惕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各种邪教势力兴风作浪。
对于神学院来说,应将其打造成人才培养和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基地。全国性神学院和地方性神学院不但要在培养基督教合格人才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组织一批综合素质和神学素养较高的专门人才,深入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
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成果转化,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神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各神学院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搞好基督教界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动基督教中国化和神学思想建设储备人才。要充分利用神学院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组织专门团队进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大讨论,集思广益,不断总结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丰富讲台信息。当前在全国各教会开展的讲道交流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倡导的神学思想建设宣讲活动以及由政界、学界、基督教界共同参与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去年7月,云南省基督教两会联合大益茶道院举办了《探索基督教中国化之路暨“茶席边的圣经”》项目成果的分享会,这一项目将中国茶道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进行了较好融合,对推动神学思想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现:宗教器物和礼拜方式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但要在神学思想建设上下狠功夫,而且要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信徒灵性表达的外在形式。
礼拜方式。在基督教传入初期,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将其本身所属的教派也一起带入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内部教派林林总总共有数十个之多。各教派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出现彼此攻讦、争夺教徒的现象,给教外人士造成不良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的有识之士按照圣经“合二为一”的教义,不再分门别户,主张坚持联合礼拜。这一举措有效改变了基督教传入时期宗派林立的局面,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基督教内部团结和宗教和谐。
《圣经》翻译。将《圣经》翻译成中文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其实就是基督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圣经翻译过程中,用中国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圣经内容,便于中国信教群众阅读、理解。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教群众汉文水平不高,难以读懂汉文版圣经等原因,云南省基督教两会通过合法渠道,积极募集资金,聘请相关专家将《圣经》翻译成了傈僳文、彝文、景颇文等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注意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融合,以便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素质较低的信众进行阅读。
赞美诗的编写。我国教会在实现“三自”以前,原有各宗派所编赞美诗本达数十种之多,赞美诗的内容和曲调大部分源于西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前辈如赵紫宸等,就曾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方面作出贡献,谱写了一些新的赞美诗,并作出了不少努力。在三自爱国运动以后,经中国广大信徒努力,1983年出版了《赞美诗(新编)》,实现了中国信徒多年的夙愿。其中很多赞美诗吸收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采用中国风格曲调、中国古汉语、古体诗进行创作,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中国基督教领袖、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人吴耀宗先生所译的圣诗《乐献我躬歌》,圣诗采用中国古文格式,歌词内容包含了“智慧”、“忠诚”、“仁义”、“勤俭”、“坚毅”、“奋勇”、“谦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创作赞美诗时要结合时代特点,融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赞美诗中融入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时代进步、歌颂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教堂建筑风格。原来的中国教堂受国外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多数为欧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区别较大。但一些地方,在教堂建筑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在教堂建筑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传统文化。云南大理天主堂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这座教堂较好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在教堂的前墙和柱子上雕有龙凤图案,龙凤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一直以来都有“龙凤呈祥”之说。还有位于北京大兴区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整体建筑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编辑:王明倩)
来源:《中国民族报》,日
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2362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坚持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基督教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基督教会以《圣经》为指导,积极努力使基督教的神学教义、礼拜仪式、组织结构以及传教方式等各方面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情,适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接受方式和灵性表达方式,使之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认同,从而把中国教会办好的一项事业。
文 | 卢锦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其由一个民族宗教(犹太教)脱胎而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在保持自身核心教义、基本信仰的同时,无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国情、文化环境、民族特点进行了适应和融入。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基督教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要经历“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化的基督教”的过程。
展开剩余89%
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和核心: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在于神学思想上的适应。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努力目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是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确定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以此为引领,才能实现“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神学思想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基督教教规教义中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内容,清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带给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深入挖掘基督教自身的伦理道德内容,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阐述,引导信教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支持者、自觉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促进者。”
用中华文化浸润神学思想建设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神学思想是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的主要途径。美国学者科布说过:“基督教必须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会成为与众隔离的狭小群居点。”已故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指出,“中国神学需要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在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华文化融合方面,近代有很多神学思想大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表了真知灼见。例如利玛窦将把天主教的圣爱解释成儒家的仁爱,把“孝道”解释成对天帝、君主、父母的尽孝,并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保持中国礼俗等。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摩西十诫》第五条也有“当孝敬父母”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孝文化传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视角来进行阐释。又如,当代神学家陈泽民教授倡导“和好神学”,无疑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资源相当丰富,有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被当今世界广为接受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间交往“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生活理念,“和好神学”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深度契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神学,为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神学思想资源。中国基督教要通过长期中国化的努力,使神学思想里渗透着中华文化气质,思维方式、理论阐述、语言表达等都具有中国文化品格。
基督教中国化的价值体现:爱国爱教,服务社会
爱国爱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公民,爱国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要求正确处理好公民与教徒、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要让信教群众始终牢记公民身份高于教徒身份、教规必须服从国家法律,始终牢记宗教可以无国界、但国家一定有边界,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服务社会。中国基督教界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主动投身和融入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体现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圣经》提倡荣神益人,“彼此相爱”“尽力与众人和睦”“施比受更为有福”“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都体现了基督教关怀、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也提出:“圣经中有许多教导,都是在讲一个基督徒如何去做与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爱中,爱比信和望更高,爱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
服务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这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长期深入扎根于社会人群,必然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倡导爱和关怀的善行美德,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基督教更要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感召和影响社会人群,以作光作盐的奉献精神和理念,让人们看到基督教不是脱离社会的宗教,而是给人们和谐相处带来平安喜乐、使人们得到心灵慰藉的宗教,并由此起到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作用。
基督教中国化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爱国宗教团体和神学院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基督教神学院及培训机构在组织和人才保障方面的作用。
爱国宗教团体既是三自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基督教中国化在教会组织方面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中国基督教已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教情的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基督教中国化的完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离不开学术界的研究和推进,但基督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还要靠中国基督教自身。在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爱国宗教团体充当什么角色呢?那就是组织推动者。要当好这个角色,至少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强化内部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宗教团体只有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组织和带领信教群众深入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才能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二是要充分发挥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全国性基督教爱国宗教团体和地方性各宗教团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功能,组织基督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同时还必须注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基督教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时刻警惕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各种邪教势力兴风作浪。
对于神学院来说,应将其打造成人才培养和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基地。全国性神学院和地方性神学院不但要在培养基督教合格人才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组织一批综合素质和神学素养较高的专门人才,深入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
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成果转化,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神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各神学院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搞好基督教界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动基督教中国化和神学思想建设储备人才。要充分利用神学院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组织专门团队进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大讨论,集思广益,不断总结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丰富讲台信息。当前在全国各教会开展的讲道交流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倡导的神学思想建设宣讲活动以及由政界、学界、基督教界共同参与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去年7月,云南省基督教两会联合大益茶道院举办了《探索基督教中国化之路暨“茶席边的圣经”》项目成果的分享会,这一项目将中国茶道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进行了较好融合,对推动神学思想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现:宗教器物和礼拜方式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但要在神学思想建设上下狠功夫,而且要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信徒灵性表达的外在形式。
礼拜方式。在基督教传入初期,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将其本身所属的教派也一起带入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内部教派林林总总共有数十个之多。各教派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出现彼此攻讦、争夺教徒的现象,给教外人士造成不良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的有识之士按照圣经“合二为一”的教义,不再分门别户,主张坚持联合礼拜。这一举措有效改变了基督教传入时期宗派林立的局面,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基督教内部团结和宗教和谐。
《圣经》翻译。将《圣经》翻译成中文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其实就是基督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圣经翻译过程中,用中国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圣经内容,便于中国信教群众阅读、理解。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教群众汉文水平不高,难以读懂汉文版圣经等原因,云南省基督教两会通过合法渠道,积极募集资金,聘请相关专家将《圣经》翻译成了傈僳文、彝文、景颇文等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注意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融合,以便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素质较低的信众进行阅读。
赞美诗的编写。我国教会在实现“三自”以前,原有各宗派所编赞美诗本达数十种之多,赞美诗的内容和曲调大部分源于西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前辈如赵紫宸等,就曾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方面作出贡献,谱写了一些新的赞美诗,并作出了不少努力。在三自爱国运动以后,经中国广大信徒努力,1983年出版了《赞美诗(新编)》,实现了中国信徒多年的夙愿。其中很多赞美诗吸收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采用中国风格曲调、中国古汉语、古体诗进行创作,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中国基督教领袖、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人吴耀宗先生所译的圣诗《乐献我躬歌》,圣诗采用中国古文格式,歌词内容包含了“智慧”、“忠诚”、“仁义”、“勤俭”、“坚毅”、“奋勇”、“谦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创作赞美诗时要结合时代特点,融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赞美诗中融入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时代进步、歌颂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教堂建筑风格。原来的中国教堂受国外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多数为欧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区别较大。但一些地方,在教堂建筑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在教堂建筑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传统文化。云南大理天主堂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这座教堂较好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在教堂的前墙和柱子上雕有龙凤图案,龙凤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一直以来都有“龙凤呈祥”之说。还有位于北京大兴区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整体建筑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编辑:王明倩)
来源:《中国民族报》,日
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2362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坚持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基督教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基督教会以《圣经》为指导,积极努力使基督教的神学教义、礼拜仪式、组织结构以及传教方式等各方面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情,适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接受方式和灵性表达方式,使之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认同,从而把中国教会办好的一项事业。
文 | 卢锦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其由一个民族宗教(犹太教)脱胎而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在保持自身核心教义、基本信仰的同时,无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国情、文化环境、民族特点进行了适应和融入。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基督教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要经历“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化的基督教”的过程。
展开剩余89%
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和核心: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在于神学思想上的适应。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努力目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神学思想建设是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确定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以此为引领,才能实现“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神学思想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基督教教规教义中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内容,清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带给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深入挖掘基督教自身的伦理道德内容,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阐述,引导信教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支持者、自觉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促进者。”
用中华文化浸润神学思想建设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神学思想是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的主要途径。美国学者科布说过:“基督教必须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会成为与众隔离的狭小群居点。”已故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指出,“中国神学需要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在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华文化融合方面,近代有很多神学思想大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表了真知灼见。例如利玛窦将把天主教的圣爱解释成儒家的仁爱,把“孝道”解释成对天帝、君主、父母的尽孝,并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保持中国礼俗等。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摩西十诫》第五条也有“当孝敬父母”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孝文化传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视角来进行阐释。又如,当代神学家陈泽民教授倡导“和好神学”,无疑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资源相当丰富,有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被当今世界广为接受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间交往“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生活理念,“和好神学”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深度契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神学,为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神学思想资源。中国基督教要通过长期中国化的努力,使神学思想里渗透着中华文化气质,思维方式、理论阐述、语言表达等都具有中国文化品格。
基督教中国化的价值体现:爱国爱教,服务社会
爱国爱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公民,爱国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要求正确处理好公民与教徒、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要让信教群众始终牢记公民身份高于教徒身份、教规必须服从国家法律,始终牢记宗教可以无国界、但国家一定有边界,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服务社会。中国基督教界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主动投身和融入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体现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圣经》提倡荣神益人,“彼此相爱”“尽力与众人和睦”“施比受更为有福”“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都体现了基督教关怀、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也提出:“圣经中有许多教导,都是在讲一个基督徒如何去做与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爱中,爱比信和望更高,爱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
服务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这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长期深入扎根于社会人群,必然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倡导爱和关怀的善行美德,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基督教更要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感召和影响社会人群,以作光作盐的奉献精神和理念,让人们看到基督教不是脱离社会的宗教,而是给人们和谐相处带来平安喜乐、使人们得到心灵慰藉的宗教,并由此起到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作用。
基督教中国化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爱国宗教团体和神学院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基督教神学院及培训机构在组织和人才保障方面的作用。
爱国宗教团体既是三自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基督教中国化在教会组织方面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中国基督教已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教情的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基督教中国化的完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离不开学术界的研究和推进,但基督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还要靠中国基督教自身。在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爱国宗教团体充当什么角色呢?那就是组织推动者。要当好这个角色,至少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强化内部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宗教团体只有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组织和带领信教群众深入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才能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二是要充分发挥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全国性基督教爱国宗教团体和地方性各宗教团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功能,组织基督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同时还必须注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基督教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时刻警惕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各种邪教势力兴风作浪。
对于神学院来说,应将其打造成人才培养和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基地。全国性神学院和地方性神学院不但要在培养基督教合格人才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组织一批综合素质和神学素养较高的专门人才,深入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
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成果转化,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神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各神学院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搞好基督教界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动基督教中国化和神学思想建设储备人才。要充分利用神学院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组织专门团队进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大讨论,集思广益,不断总结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丰富讲台信息。当前在全国各教会开展的讲道交流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倡导的神学思想建设宣讲活动以及由政界、学界、基督教界共同参与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去年7月,云南省基督教两会联合大益茶道院举办了《探索基督教中国化之路暨“茶席边的圣经”》项目成果的分享会,这一项目将中国茶道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进行了较好融合,对推动神学思想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现:宗教器物和礼拜方式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但要在神学思想建设上下狠功夫,而且要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信徒灵性表达的外在形式。
礼拜方式。在基督教传入初期,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将其本身所属的教派也一起带入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内部教派林林总总共有数十个之多。各教派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出现彼此攻讦、争夺教徒的现象,给教外人士造成不良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的有识之士按照圣经“合二为一”的教义,不再分门别户,主张坚持联合礼拜。这一举措有效改变了基督教传入时期宗派林立的局面,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基督教内部团结和宗教和谐。
《圣经》翻译。将《圣经》翻译成中文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其实就是基督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圣经翻译过程中,用中国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圣经内容,便于中国信教群众阅读、理解。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教群众汉文水平不高,难以读懂汉文版圣经等原因,云南省基督教两会通过合法渠道,积极募集资金,聘请相关专家将《圣经》翻译成了傈僳文、彝文、景颇文等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注意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融合,以便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素质较低的信众进行阅读。
赞美诗的编写。我国教会在实现“三自”以前,原有各宗派所编赞美诗本达数十种之多,赞美诗的内容和曲调大部分源于西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前辈如赵紫宸等,就曾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方面作出贡献,谱写了一些新的赞美诗,并作出了不少努力。在三自爱国运动以后,经中国广大信徒努力,1983年出版了《赞美诗(新编)》,实现了中国信徒多年的夙愿。其中很多赞美诗吸收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采用中国风格曲调、中国古汉语、古体诗进行创作,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中国基督教领袖、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人吴耀宗先生所译的圣诗《乐献我躬歌》,圣诗采用中国古文格式,歌词内容包含了“智慧”、“忠诚”、“仁义”、“勤俭”、“坚毅”、“奋勇”、“谦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创作赞美诗时要结合时代特点,融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赞美诗中融入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时代进步、歌颂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教堂建筑风格。原来的中国教堂受国外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多数为欧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区别较大。但一些地方,在教堂建筑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在教堂建筑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传统文化。云南大理天主堂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这座教堂较好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在教堂的前墙和柱子上雕有龙凤图案,龙凤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一直以来都有“龙凤呈祥”之说。还有位于北京大兴区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整体建筑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编辑:王明倩)
来源:《中国民族报》,日
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2362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