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议论文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

王阳明名言_文学网知识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  1、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打劫是正常的,但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哲学,而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于,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之学为卓越的事功。  4、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5、毕竟,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的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馒头,没想到被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给孩子买奶粉,讵料里面有三聚氰胺。  6、战争总是异常和,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7、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9、一个真实的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内心。  10、社会的公平与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中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3、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4、在官员犯法不是新闻、依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就可以赦免么?  15、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6、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的死水。  17、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便是唯一的出。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力和性,不走何为?  18、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19、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20、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  21、懂得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2、心是的本体,的,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皆不出于我心。  23、就是君子,渊默,临危不乱。君子的是高超实用的艺术,的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如何拥有?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自身,内心平静。  24、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从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5、是人民做出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6、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尚有非议,即使朝中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膜拜的事实。  27、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28、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  29、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却想玩的人最终都被玩得很惨。  30、人生一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31、和义务的对等,和不他人之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标准、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32、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33、,不用从学者的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34、不要被历史故事所,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  36、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3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际。从失望到乃至无望的不禁想问:尚有之可能乎?  38、真正的贼在制度中,制度有贼性才使贼与制度同生共长,滔滔不绝。既然历史的治乱兴替严丝合缝地遵循血酬定律,通过**夺取的不具备足以服众的性,那么你能革他的命,我为什么不能革你的命?  39、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外,就剩下若干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40、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使人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41、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更坚定。  42、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43、历来的赌徒,下注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无不是容光焕发,紧张兴奋的。曾几何时,这些山贼还未落草为寇,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所得仅能糊口,还要大户的,的。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们,放下那沉重的锄头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  44、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心灵契合,相互欣赏,相互提携,并肩共进的友情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45、人,是要有些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可以选择,如果连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  46、弱者制造麻烦、违法,强者、。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别说法律,神也无法人们放大自己利益边界的热情,直到它更强大的阻力。  47、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8、一个,不得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49、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一定认为是对的。  50、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51、所有的经典都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来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52、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53、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5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5、被成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56、是自然演变的过程,本身没有痛苦可言。真正的苦,是人不愿去背后所隐藏的命题,从而使其承受了与的巨大损耗,永远无法离苦得乐。  57、就在夫子庙旁,阳明的学说开始走俏,以至于秦淮河上的在完成了本职工作后也能和顾客探讨一下朱陆异同。然而,酒逢千杯知己少,在这个平庸的时代,人皆以奇谈怪论吸引眼球,外在的信息不辨,但以猎奇为乐,谁又能真懂阳明?  58、心学是了很多人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最根本的意义。  59、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而言,你不喜欢执政党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党就行了。而的执政党承担了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口的没他也要骂上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60、如果意识到几乎所有的官员和部门都只为打算,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被、被的命运?于是,在这个不义的世界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获取最大的利益,成为天然正当的选择。  61、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62、所有人都不问曲直。当败给汹涌的时,它会本能地,用摆平当事人。然而,稳定可以赎买,难以,当所有人都无师自通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时,社会的运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直至溃坝。  63、人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64、一个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65、最不爽的当然是文官集团,想想也是,这些人十年寒窗,悬梁刺股,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对月长叹,把别人泡美眉、打网游的时间都投入到对经典的咬文嚼字、穷思冥想之中,不就图个一朝为官,享受人生吗?结果朱重八太不地道了,定了个奇低无比的工资标准恶心人,上传到网上去都没人信,还被骂为,何在?  66、王守仁和小钱俩人对着竹子,神色凝重地坐了下来,从早到晚,四目圆睁,望穿秋水,尽心竭力地去格其中之理。  67、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不二的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68、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69、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70、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宋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之教也。  71、可恨之县必有可怜之处,庐陵县天天上演山寨版《一号法庭》,终于激起了江西政坛的官愤:对我省而言实属正常,但不事生产,全民,这也欺官太甚了吧!  72、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王阳明名言名句 待人处事的名言警句 张小娴名言本文来源: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热门文章最新文章推荐文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
日 10:11 来源:日《光明日报》
内容摘要:海内外学界瞩目的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即将于5月20日-23日在中国伦理故乡山东举行。会议迄今已收到的由海内外知名学者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各抒己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诉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人类共同伦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人类共同伦理的本质与内涵”“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伦理”等重大学术问题上,表达了富有见地的思考。这里摘编其中部分论文观点,以飨读者,先睹为快。
作者简介:
多彩·平等·包容·互鉴 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论点选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  编者按:海内外学界瞩目的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即将于5月20日-23日在中国伦理故乡山东举行。会议迄今已收到的由海内外知名学者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各抒己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诉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人类共同伦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人类共同伦理的本质与内涵”“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伦理”等重大学术问题上,表达了富有见地的思考。这里摘编其中部分论文观点,以飨读者,先睹为快。   &   今天的世界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解释方式   &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弗雷德·达梅尔(Fred Dallmayr)的论文《遏制利维坦:全球伦理联盟》认为,进步派的思想家都乐观地认为,现代的人类终于从长久的压迫中脱离了出来,获得了解放,经过三四百年坚持不懈的斗争,人类最终迎来了一个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类时代”。尽管这样的观点听起来非常激动人心,而且有史为证,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一观点非常肤浅,因为在人类翻身得解放的过程中,随之出现了另外一种威胁人类自由的情况,即一种被视为军事-工业-科技复合体或者联合体的现代“国家”。虽然在托马斯·霍布斯生活的年代这一复合体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不过他却使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来形容它——“利维坦”,意思是巨大的海怪或野兽。随着军事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并没有带来“人类时代”,而是导致了一只巨大的怪兽或一台巨大的机器之时代。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这一规范能否约束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已经进化的利维坦?其次,这样的行为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制度化?最后,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对抗利维坦的非政府机构,扎根于全球公民社会、以人类“良知”作为行事准则的全球伦理联盟?   &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的论文《西方眼光之下:对儒学复兴的批判性反思》,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观察儒学的复兴,描述道:成功实现向现代化的过渡之后,中国如今正在寻求与其珍贵的历史根基与传统重新联系在一起。中国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导致了社会与道德失衡,在探索有效缓解途径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意见领袖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借鉴儒家的学说。因此,最近数十年来,一大批中国的思想者与文人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中国本土传统中有关社会与道德的思想或许可以为当代社会弊病提供与西方治理完全不同的对策。在这方面,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也发挥了突出作用。诚如政治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述:“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文化骄傲伴随经济实力而来……泰然自若地成为一个全球大国,中国正转而肯定自己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的复兴受到了“文化自豪感的推动,而有时,对当今中国道德或精神危机的担忧也会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儒家思想的一大清晰优点便是,一种对过度现代化“发展”的潜在修正,即作为一种文化缓和手段,能够为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想设置限制。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的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之争在现代是否有所弥合》指出:儒家思想与韩非子及其他一些哲学家所主张的实力政治法家理论之间存在一种阴阳关系(近似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儒家学派相信道义劝说;法家学派仰仗奖惩。随着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在公共政策领域,儒家思想的基础有时会与法家框架共存。这种兼容儒家与法家思想的二元论,是中国的封建体系持续如此之久的一大原因。汉朝统治者将儒家学说重新引入了中国朝廷的公共政策,而在此之前,法家学说独领风骚。秦朝统一了度量衡、货币以及思想,对儒家学说不屑一顾。随后,汉朝的压迫统治有所放松,推崇儒家学说,并寻求强化官僚的道德观念。当代中国改变了“新法家思想”和“新儒家思想”的取舍比例,做出了从道德劝说至奖惩的巨大倾斜。不过,新儒家思想仍旧没有消亡,很可能也不会消亡。   &   探求文化多样性的发生学源头   &   山东大学陈炎教授的论文《如何理解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探索人类早期文明的不同路径》,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古代社会的三种“儿童”比喻,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情况,揭示“正常的儿童”古希腊社会、“粗野的儿童”古印度社会和“早熟的儿童”古中国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时的不同路径,并由此阐述了这种路径对于文化传统的塑造作用。传统中国人的基本单位是家族,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单子,而是像树枝或网络一样,存在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们不仅没有向父母保留隐私的权力,而且也没有夫妻间分割财产的习惯。他们坚信,由于血缘上的枝脉相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由于年龄、辈分、级别、地位上的种种差异,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而保留适度的差异,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沟通。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惠的而非交换的,是有别的而非对等的,是情愿的而非契约的;人与人在精神层面的基本关系则应是爱有差等而非一视同仁的。在这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中国人既不喜欢用抽象的博爱来对待亲疏不等的各类人物,也不喜欢用抽象的法律来对待贵贱有别的各类事务。他们不仅用世俗的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用人间的道德来凝聚大家的思想,从而在“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   印度社科院执行院长阿什·纳拉因·罗伊(Ash Narain Roy)的《文化多样性:印度叙事》指出: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和种族上。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广阔的区域和内部区域差异到宗教、习俗、态度、行为、语言、饮食习惯、服饰、艺术、音乐、戏剧,没有两个地区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子群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是什么把印度连接在一起呢?有一种印度品质和一种印度精神,它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数个世纪的许多种族和群体相互交流交往的产物。有一种印度传统,它战胜所有可能影响团结统一的各种细微差别。印度的优势在于对世界的开放精神、对生活的多元态度以及对多重身份的驾驭能力。印度的复合文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是其最强有力的优势。它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世界观每天不断地对话和交流的结果。印度的弱点在于其相对严格的社会秩序和其被动的宽容,这种被动的宽容允许不同文化和平共处,但缺乏重要的约束。但印度的优势远远大于其弱点。印度的多元民族主义决定了没有一个群体可以独自拥有这个国家。印度的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与我们自身文化相异的文化可以教会我们一些有益的东西。文化多样性具有一种内在价值,它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势和弱点。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黄保罗(Paulos Huang)的论文《儒家与基督教中的饶恕概念》,透过“宽恕”概念比较儒家与基督教,论述儒家文化圈里面对宽恕的挑战与问题,认为:儒家传统中对罪的宽恕没有成为主流元素。就基督教而言,上帝的“宽恕”在先,人的“悔改”在后(是上帝将悔改的信念赐给人,然后人才能产生出悔改的行为,由此才能相信和接受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成就的赦罪恩典);在人的世界里,则需要“悔改”在先,“宽恕”在后。这是两个不同的次序。人不悔改也不宽恕的主因,是人视自己等同于真理,没有形而上的绝对,而把自己或形而下的东西当成偶像。这种没有造物主与被造者之间本质差异、缺乏真正的外在超越的思想,容易导致偶像的产生。偶像,就是人自以为义;一旦如此,人就会拒绝忏悔,因为他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人也就会拒绝宽恕,因为他人是错误的。这是儒家文化中值得反思的重要点之一。在儒家文化圈的东北亚,如何借鉴基督教的“宽恕”与“悔改”概念而使之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以至于可以在这个地区达到和解,将是美好的理想。   &   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的论文《论早期儒学与古代犹太教中的孝道》认为,孝道在犹太教和儒家中都有体现。在孝的基本内容上,儒家与犹太教有不少共同点:儒家提出孝敬父母,犹太教也有同样的诫命;儒家最基本的孝道是指赡养父母以及尊敬、敬畏父母,犹太教的孝道亦然;儒家提倡对于父亲的过失劝谏而不失敬,犹太教亦同。但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行孝的程度、范围以及孝道地位上的差异最为明显。首先在外延上或范围上有区别,犹太教的孝道主要是家庭伦理,而儒家的孝道既是家庭伦理又是社会伦理,还是政治伦理。其次,孝的程度有差异。儒家的孝道不仅教人赡养父母,而且还要求达到使父母愉悦的程度。犹太教则无类似的律法和习惯。最后,孝道在犹太教与儒学中的地位不同。在儒家,孝是第一美德,而在犹太教中,孝被看作是第二位的。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在犹太教血缘亲情第二,上帝信仰第一。犹太教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而在儒家,血缘亲情第一,敬天第二,因此是以人为重心的道德或宗教。   &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浦安迪(Andrew H.Plaks)的论文《美好的理想与含糊的现实:儒家学派和犹太教对“黄金法则”的评注中存在的值得推敲的问题》认为:黄金法则的某些否定表述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报应理论,即对令人不悦的行为进行主动或者被动的报复。简单来说,这种方式的解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以牙还牙”,这与《圣经》中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早期犹太律法中关于报复理论的记述后来被共同的责任这一观念所取代,即“以德报德”(gemilut-chasadim)。同样,《论语》也主张,一个人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对于《论语》中所阐述的“黄金法则”这一道德要求,王阳明将其解读为视整个宇宙为一体。孟子在对“黄金法则”的肯定表述之后还附加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评论。这不是一种狂妄自大,而是对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与生俱来的道德核心的肯定,而王阳明的解读赋予了孟子这一评论新的意义。从基本的人际关系到对世间万物的精神认同,这种信仰上的飞跃也有助于解释犹太教经典中“爱你的邻居”和基督教经典中“爱你的上帝”这种类似的表述之间的联系。   &   儒家智慧与人类共同伦理   &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的论文《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伦理——以〈孟子〉几个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据的讨论》提出,《孟子》书中几个与生命相关的辩论,为人类共同伦理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第一,由“礼”(经)与“权”之辩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伦理所言之礼,必然奠基于“仁”或“不忍人之心”的原善初衷,绝不至于落入“吃人的礼教”。这样的伦理推理,与苏格拉底所教导的方法异曲同工。第二,由“生”与“义”之辩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舍生”之生乃小体、物理生命,“取义”之义乃大体、精神生命。物理生命固然可贵,精神生命所展现的价值更是光辉,孟子成功建构了儒家“舍生取义”的超越道德观。第三,由“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见牛未见羊”可以看出,孟子将君子用情作了“亲”“仁”“爱”的区分:“爱”是最浮泛地称说对万物、禽兽草木的态度;“仁”是在上位的君子对待人民百姓的态度;“亲”是君子对待亲人最自然也最基本的情感流露。就儒家而言,仁爱的首要对象是“人”,尤其是“贤人”;其次,才关爱禽兽。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儒家伦理也有类似西洋哲学的原则性思考;儒家可得出一个基本伦理原则:“义”高于“人命”,“人命”高于“礼”,“礼”高于“禽兽之命”;儒家并不关注禽兽之命的高下区分,禽兽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才是合宜对待的重点。   &   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的论文《对当代东亚文化背景下建构共同伦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考察——中日韩共识的链接点》认为,中、日、韩共同伦理共识的基础现在依然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传统教养、汉字文化而存续的生活现象找到共识之“点”。第一、禹王信仰。禹王也称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王朝——夏朝的创始者。因黄河治水的功绩,而得名“治水之神”、广为人知。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各地都建有禹王庙和禹王塑像等,其数字大约可达4000有余;在日本各地约有90多处为祭祀禹王而建的石碑、史迹。在韩国,不仅“禹”姓的人很多,像禹山、禹津江、禹池里等,含有“禹”字的地名也很多。第二、神农信仰。目前,仅中国台湾就有神农庙198座之多;在日本,汤岛圣堂中有神农像,大阪也有“神农祭”;韩国同中日相同,也把神农作为农业神和药祖神来信奉。第三、蚕神信仰,中日韩都流传着关于蚕的传说,并且故事非常类似。第四、三足鸟、八咫鸟信仰。在中国,三足鸟象征着皇权,而且三足鸟是负责传送西王母膳食的动物;在日本,象征着“忠实、诚实、大无畏”的精神;韩国的建国神话中,三足鸟也有着与中国相同的含义。第五、中国古典。儒家、佛教、老庄思想等有关典籍给东亚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长期以来独领东亚文学主流地位。然而,中日韩三国之间文化共同之处莫大于汉字。如果说东亚的文化底蕴与平台最初源于中国,而将其传播开来的媒介首推汉字,这是中华文明连接东亚与世界的最有效的通道。   &   韩国岭南大学教授郑炳硕(Jung Byung-seok)的论文《李颙对儒学本质的反省和明体适用》,作为韩国学者的儒学研究,亦属“东亚文化共识”的一种体现。李二曲(李颙)认为儒学的性格不是单纯谈论概念性知识的抽象学问,而是从实践的角度解决现实与人生具体问题的学问。他批判了歪曲现实、只讲究高尚的道德和义理的儒者和儒学,称之为“口头圣贤”或“纸上道学”,明确主张应该用诊断和解决人与现实的痛苦或问题的明体适用观点,来分析儒学的最终目标和性格。在这一点上,李二曲认为只有兼备道德和经济,才能称为全儒。儒者不是只背诵四书,或者在考试中以第一名合格的人,应该是兼备事功、节义、经术、文艺,在明体适用的学问方面擅长的能实践的人。进而,李二曲强调的明体适用的学问,明体适用的学问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内圣外王。通过对宋元明时期性理学空谈的批判和超越,反回到先秦的孔孟儒学。他认为只有具备悔过自新,才能把握四书五经的深刻含义。他通过明体适用和悔过自新,不仅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和人心的缺点,而且从新的视野探索了内圣外王的问题。李二曲竭尽全力寻找儒学的真正精神,利用先秦儒学的精神,试图发扬儒学的实学性质。李二曲论证了儒学就是明体适用之学,使其脱下官学外套,从而把儒学的真正精神和主导方向集中到康济群生、匡正时弊、悔过自新。这就把贵族化、官学化的儒学末端转换和回归到儒学真正的轨道和平民儒学上来。   &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的论文《描述人类生活》,试图寻找人类共同伦理的人性基础,由此来描绘一幅人类生活图景。人的本性既不是单纯利他动机的,也不是单纯利己动机的,而应该是一种“中立动机”。有关人类道德发展的心理学著作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感情移入”的能力。因此,不论我们曾经历过什么,但最终我们还是会认为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东西本身非常重要。因此,整体的人类生活或者每个人的生活不可避免且或从本质上来说包含并表现出一种将自身向着自身之外的东西或实体进行延伸、并将这些东西包含到我们生活之中的本质欲望。在对人类生活的描述中,这种“延伸性包含”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特征。非利己的“延伸性包含”将情感置于人类生活的中心位置。这种对整体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描述更加全面:比弗洛伊德和霍布斯的悲观主义更加乐观,同时比感伤主义者的观点更加悲观或者说没有那么乐观。这种描述既不支持荀子对人类本性的悲观看法,也不认同孟子对人类本性的乐观态度,不倾向于任何一方,而这一立场与孔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谋而合。这种对“延伸性包含”以及它视之为生活中心的情感所作的论述意在将我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视角从某些西方理论(例如柏拉图和康德的学说)转向许多中国的经典思想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   &   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的论文《前主体性对话: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意在探索通过对话建构人类共同伦理的某种存在论基础,为此而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展开了一种建设性批评。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是如何兑现启蒙承诺——人的解放。哈贝马斯寄希望于对话范式的转换,为此而建构了“对话伦理学”。然而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主体间性的前提仍然是主体性,而任何主体性对话都不可能导向新的主体性的诞生,因而不可能导向人的解放。因此,兑现启蒙承诺的途径不是伦理学层级上的主体间性的对话,而是存在论层级上的前主体性对话。在这点上,孔子有一种非角色性对话模式是值得学习的。事实上,《论语》对话模式可分为两种:主体间性对话——角色性对话;前主体性对话——非角色性对话。后者是孔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对于孔子来说,对话是一个“生存论”或“存在论”问题。很难设想,孔子一生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事实上,孔子的思想观念一直在变化或提升,这里有一部个体思想史,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种自我改变是怎样发生的呢?当然是在他的生活之中,包括他与弟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对话。唯有在这种前主体性对话范式之中,人类共同伦理的建构才是可能的。   &   中国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马良文(Vladimir Maliavin)的论文《孔子与伦理学奠基》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伦理奠基问题,认为:孔子所留下来的思想,以及中国的理性传统大体上都将现实视为纯粹、自然发生的事件,它存在于自我反省以及一切思想、概念和图像之前。这一现实是经由思想的顿悟而被感知的,它展现在人的心灵知觉中,是存在的可记忆时刻的缺失,是介于其间的中间物(“间”),是创造和塑造生命本身节奏经验的一个黑暗的混沌深渊。永恒的寂静和虚无,一切事物的边界,与其说代表了实际的人性,不如说它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源泉。我们可以称它为“人为”的,这与西方人性论将人描绘为神人同形同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儒家所说的人性,必须经过学习,经过实现,它并不对人强加任何本质性的内容,更不用说如西方学说的“自然权利”等等。这是一种召唤,一种道德的责任感,那些与之背道而驰的人不配称作人类。儒学是建立在“遵循生命最初来源”的原则之上的,而这个原则既难以把握,也没有成熟的外形,但又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明确地感知。毫无疑问,儒家的伦理学必将成为新兴的世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严肃地看待尼采这位最具西方特色的哲学家所说过的一句格言:“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但我们要紧接着补充一句,要“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的方式来超越”。   &   人类共同伦理的愿景   &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F.William Engdahl)的论文《当今世界的全球性不和谐:我们能改变它吗?》讨论的话题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建设人类普遍伦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伦理”在希腊原文里,意思是“风俗、习惯”。这些由一定文化群体、人民、部落或者国家所建立起来的风俗习惯都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沉淀下来的,这些演变而来的规则可以用来支撑各成员去看待人类道德观念,如善恶、是非、美丑、正邪等这些观念。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定义,我们今天就不得不关注世界范围内关于美丑、善恶的道德行为规范问题,这个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化很快。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最终会以一种新的同质性形式来破坏人类的伦理和道德。这种同质性最终将降低人类生命的价值,使人类处于机器人水平,甚至成为奴隶。世贸组织所引领的全球化(由147个企业巨头所推动)正在形成一种全球极权主义形式,这种极权主义形式会使得他们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在他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方面失语。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国家主权且满足各国人民健康安全的国家需求。在全球范围内用什么来实现这种真正的和谐呢?它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爱。当今由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被恐惧驱动着的。为了在国家之间创造一种更好的和谐,我们需要专注于爱。   &   中国台湾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的论文《王道与霸道——传统文化对解决两岸分歧问题的启示》认为:“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名词的对举,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随着霸道这个名词遭到贬义化,我们便丧失了一个宝贵的文化资源。今天,应尝试着把“王”“霸”这两个名词的关系解放一下,让它们恢复到古义里去,并盼望这样的复原工作能为困扰着这一代乃至下面几代中国人的一些重大问题,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王”“霸”的问题并不是理想与现实、权力与道德的对立问题,它是个相容的、以王道为理想的标杆,以霸道为现实政治运作与文化理想之妥协模式的政治架构。我们可不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参考儒者对春秋时期政治模式的评价方式,以为解决两岸问题的某种型范呢?   &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姚新中教授的论文《传统与现代化: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通过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互摄互融关系来看全球化,研究了儒家传统和现代力量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当代的中外伦理。事实上,我们总是用“从传统到现代”这句话来定义前者和后者的关系,但这正是我们解读变化的精髓最容易犯的错误。传统和现代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的。一方面,传统不断被现代化改变,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因此,我们所说的传统并不真的是“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程序和过程会带有某种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所以现代在一定程度上被传统化和本土化。换句话说,传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现代化的形式都多多少少运用了传统的一些内容,同时所有传统并不是单一被动地接受现代化的改变。传统和现代化的相互改变造就了一个特定文明的生命力和一个特定生活方式得到维持和发生改变的情境。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儒家伦理有什么作用呢?全球的稳定和秩序不可能通过外部要挟建立,而是必须通过人类意识和责任感来建立。儒家伦理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内心,并在所有人类关系中都要保有道德责任感。因此,它不是用于平衡植根于西方文化强烈的权利意识的重要资源。全球化的内在维度会确定我们是否能够有一个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沟通方面健全的全球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潘桂英)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精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