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高出大出屋面风井部分(缓冲层)2.2M高 是否计算建筑面积

电梯井高出屋面部分的作用是什么_百度知道
电梯井高出屋面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主要作用是给电梯提供检修空间、设备装配空间和缓冲空间。有机房的电梯井道高出屋面的部分是轿厢高度+缓冲距离+机房高度,无机房高出屋面部分是轿厢高度+缓冲距离。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电梯井高出屋面部分的作用是电梯机房,是为了使电梯能升到楼的最顶层。电梯机房要比楼层高出一层是为了使电梯能升到楼的最顶层,因为人所乘座的只是电梯的一部分,它的名称叫“轿厢”,而使电梯能上下运行的主机和机电控制部分必须高于“轿厢”才能达到电梯的设计运行和安全使用要求,如果采用了象“起重机”式的设计,那建筑上还必须加设一个电梯钢缆的“索道井”不仅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安全性能,还给建筑设计上增加了额外的占地面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是电梯设备的设备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电梯井高出屋面部分的作用:为了使电梯能升到楼的最顶层,因为人所乘座的只是电梯的一部分,它的名称叫“轿厢”。& 2. &使电梯能上下运行的主机和机电控制部分必须高于“轿厢”才能达到电梯的设计运行和安全使用要求。& 3. 如果采用了象“起重机”式的设计,那建筑上还必须加设一个电梯钢缆的“索道井”不仅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安全性能,还给建筑设计上增加了额外的占地面积。4. 所以,只有将电梯机房高出顶楼的设计才是最合理最好的办法。5. 顺便说一下,现在的电梯机电和控制部分都是采用了PC程序的调频调速控制,而且噪声也很小的,并不是由于噪声的关系而要将机房设在楼顶层上面的原因。
一般电梯井道都会高出顶层楼顶,那是应为防止电梯冲顶的安全空间,它的高度合底坑的深度,是根据电梯的速度来决定的。
电梯机房,放着电梯主机、控制柜、限速器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电梯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设计知识要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 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 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都立足于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技术条件这三者的关系。其中,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目的,而技 术条件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 功能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 。其中突出的重点则是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流线活动问 题。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 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 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例如走道。水平交通空间按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情况: (1)完全为交通联系的需要而设置的过道和通廊。如旅馆等的安全通道等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的,一般不包括再安排其他功能要求的内容。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或通廊。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如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 2.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1)楼梯 楼梯是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联系手段。楼梯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安排在各层的过厅、门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 纽的部位。 楼梯可分为如下几种: 1) 直炮楼梯; 2) 双跑楼梯; 3) 三跑楼梯。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出规范有特殊要求) 。 (2)坡道 有的公共建筑常用坡道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常应用在交通类建筑和医疗类建筑中。 坡道的坡度一般为 8%~15%,人流比较集中的需要平缓一些,常为 10%~12%。此外,坡道设计还要考虑防滑设计,因为坡道所占面积通常为 楼梯 4 倍,一般室内较少采用。 (3)电梯 当公共建筑层数较多或某些建筑虽然层数不多但因有特殊需要(如医院) ,除布置一般楼梯外,还应布置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布局中要考虑 以下几点: 1)在设置电梯的同时,必须按防火规定的要求,配置辅助性的楼梯,供电梯发生故障时使用; 2)每层电梯出入口前,应考虑有停留等候的地方,并需让出一定的交通面积,以免造成拥挤和堵塞。 3)在 8 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电梯宜与楼梯靠近布置或安排在同一个楼梯间内,以相互协助。 4)在超过 8 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考虑成组的安排在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超过 8 部,并与电梯厅的空间处理 相适宜。 5)因电梯本身没有采光要求,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灵活布置,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心地带。自动扶梯 (4)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因具备连续不断地乘载大量人流性能,因而适用于具有这种人流特点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场等。 自动扶梯在建筑中可以单独布置成为上行或下行的,也可布置成为上下行并列的。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 300 左右。 自动扶梯还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使人们可以随时上下,不必象电梯那样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这样自动扶梯就具有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的优越性; 2)自动扶梯不需要在建筑顶部安设机房和在底层考虑缓冲坑等,比电梯占用空间少。 3)发生故障时,自动扶梯可做一般楼梯使用,而不象电梯那样在发生故障时,产生中断使用的弱点; 当然,自动扶梯的行使速度缓慢是一个缺点。其次自动扶梯对于那些年老体弱及携带大件物品者也是不方便的,故在公共建筑中,在安装自动扶 梯的同时,仍需考虑装设电梯或一般性楼梯,作为辅助垂直交通工具。 3.交通枢纽空间布置要点: 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 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间处理方面的要求。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 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 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 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三)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 、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 。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 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四)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1.功能对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即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足以满足功能的需求。功能对于空间的大小和容量要求理应按照体积来考虑,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是 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空间使用要求的不同,对空间的面积要求就要随之变化。 2.功能对于空间形状方面的规定性 即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功能的要求。 3.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要求 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如日照、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 ,以防止功能的使用受到损害。 例题: 1.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BDE)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A 竖向交通 B 水平交通 C 联系交通 D 垂直交通 E 枢纽交通 2.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A)左右 A 300 B 200 C 400 D 450公共建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二、公共建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建筑空间和体形的构成要以一定的工程技术条件作为手段。建筑的空间要求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选择技术形式时要满足功能要求, 符合经济原则。 (一)公共建筑与结构技术 公共建筑常用的三种结构形式:墙承重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 1.墙承重结构 常为砖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梁板跨度不大,承重墙平面呈矩形网格布置,适用于房间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 。 结构特点:内墙和外墙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和支撑上部结构重量的双重作用。 其承重墙要尽量均匀、交圈,上下层对齐,洞口大小有限,墙体高厚比要合理,大房间在上,小房间在下。 2.框架结构 承重与非承重构件分工明确,空间处理灵活,适用于高层或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 3.空间结构(大跨度结构)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提供中间无柱的巨大空间,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经常使用的有拱形、空间网架、悬索结构、空间薄壁、充气薄膜等。 现代大跨度结构与古代的拱或穹隆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如下: (1) 跨度大; (2) 矢高小; (3) 厚度薄,自重轻; (4) 平面形式多样。 以上结构有两个共同地方:一是它本身必须符合于力学的规律性;二是它必须能够形成或覆盖某种形式的空间。没有前一点就失去了科学性,没 有后一点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二)公共建筑与设备 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 考虑要点: 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热。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 则和适用范围。 1.采暖系统 采暖系统主要有热水和蒸汽两种,热水系统舒适、稳定,没有爆冷暴热现象。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蒸汽系统加热快,冷却也快,适用于间歇 采暖建筑如学校、会堂、剧场。 2.空调系统 在现代建筑中,常要求装设空调设备,以便调节室内温度、湿度、风速与洁净度,从而可保持室内有良好的空气环境和适宜的温度。 集中空调服务面大,设备固定,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及噪声低,但机房大,风道粗,层高要求大,风量不易调节,运行费用大,不适用于 小风量的复杂空间。 高速诱导系统,由于室内空气能就地处理,房间之间无污染问题,卫生条件较好。这种系统的送风量相对较少,因此风道断面较小,并能省掉回 风管道。但这种系统由于风速偏高,产生的噪声也大,须采取有效的减噪措施。每台诱导器的作用深度一般在 6m 以内较为有效,目前宾馆采用 较多。 风机盘管系统,由风机和盘管组合而成的空调设备,盘管风机的形式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室温可调,适用于空间复杂、灵活并需调温的建筑(如 宾馆、实验室) 。 无论采取哪种空调形式,都有一个气流组织问题。一般应做到把处理好的空气,送到人们活动或逗留的区域,并使整个活动区域的气流,保持均 匀、温度和舒适合理的温度标准和一定的速度及洁净度,并能及时地排出污浊的空气。 3.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保证一定的照度、适宜的亮度分布和防止眩光的产生,选择优美的灯具形式和创造一定的灯光艺术效 果。 考虑人工照明时,应注意解决眩光的问题,通常采用加大灯具保护角、控制光源不外露等方法作为防止产生眩光的措施。此外,还可以采取提高 光源的悬挂高度、选用间接照明和漫射照明等减弱眩光的措施。 人工照明可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与混合照明三种形式,接受光的情况,又可分为直接照明、办直接照明、漫射照明、半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 (三)公共建筑与经济 公共建筑经济问题,涉及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如总体规划、单体设计、施工方法及维修管理等。 应当把一定的建筑标准作为考虑建筑经济问题的基础,设计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防止铺张浪费,也不可片面追求低标准而降低建筑质量。 要注意节约建筑面积和体积,计算和控制建筑的有效面积系数、使用面积系数、结构面积系数和体积系数等指标,节约用地,降低造价,以期获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在满足功能使用与体形处理的要求下,节约建筑面积和体积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012 年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设计知识要点总结第 2 讲讲义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三、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结合《建筑空间组合论》进行学习,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的法则 公共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古今中外的建筑,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差别,但凡 属优秀作品,必然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也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或者是寓杂多于整 一之中,强调有秩序的变化。 一般公共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都具有使用空间,这一点也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特点。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系指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或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这些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反复总结和认识的来的,也 是大家公认的、客观的美的法则,如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视差等构图规律。 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加以深入考虑。 其一,多样统一是所有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其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样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法则; 其三,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对传统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筑设计中常用得一些形式美规律: 1.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古代美学家认为,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现代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体形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 地辨认。”这些观点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实例中得到证实。 2.主从与重点 在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中,每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倘使所有要素都竞相突出自己,或者都处 于同等重要地位,不分主次,就会削弱整体的完整统一性。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 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否则难免流于松散、单调而失去统一。 3.均衡与稳定 人类从与重力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整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观念,这就是均衡与稳定。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但也可以用不对称的 形式来保持均衡。除了静态的均衡外,也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为动态均衡。古典建筑的设计思想更多地是从静态均衡的角 度来考虑问题,近现代建筑师还往往用动态均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 和均衡相关联的是稳定。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轻重 关系的处理。 4.对比与微差 建筑功能和技术赋予建筑以各种形式上的差异性。对比与微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差异性来求得建筑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对比指的是要素之间 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 微差则可以借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对比和微差只限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 韵律与节奏5.韵律与节奏 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韵律美是一种以具有条理 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有几种不同的类型:a.连续的韵律;b.渐变韵律;c.起伏韵律;d.交错韵律。借助韵律,既 可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 6.比例与尺度 比例研究的是物体长、宽、高三个方向量度之间关系的问题。和谐的比例可以产生美感。怎样才能获得和谐的比例,人类至今并无统一的看法。 有人用圆、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具有定量制约关系的几何图形作为判别比例关系的标准;至于长方形的比例,有人提出 1:1.618 的“黄金分割” 或称“黄金比”;现代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把比例和人体尺度结合起来,提出一种独特的“模度”体系。 然而,还不能仅从形式本身来判别怎样的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脱离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追求一种绝对的、抽象的比例是荒唐的。良好的比例一 定要正确反映事物内在的逻辑性。功能对于比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美不能离开目的性,“美”和“善”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 不同,往往也会创造出独特的比例形式。构成良好比例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 适合的,绝对美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 和比例相联系的另一个范畴是尺度。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尺度涉及真实大 小和尺寸,但不能把尺寸的大小和尺度的概念混为一谈。尺度一般不是指要素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 之间的关系。 (二)内部空间处理 1.空间的形状大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 建筑的室内空间,因不同的形状或方、或圆、或是多角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是高而长,还是低而宽敞,这些问题用建筑的术语来说,就是 建筑空间的形状、比例和尺度的问题。一般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规整的几何形;另一种是不规整的线形。在设计 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环境特点、功能要求以及具体的技术条件;再加上特定的艺术构思来选择建筑空间的形式。因此常以那些比较规整对称 的几何空间形式表达严肃隆重的气氛。当建筑室内空间需要表现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时,择那些不规则和不对称的空间形式。这是因为这种 空间,易于取得与相邻空间或自然相互流通、延伸与穿插的效果。 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处理中,还有一个尺度问题需要考虑。所谓空间的尺度,就是人们权衡空间的大小、粗细等感觉上的量度问题。因而尺度的 处理是表达一定的空间效果的重要手段,即它将涉及到空间气氛是雄伟粗壮还是亲切细腻;空间的大小感是比实际的大了还是小了;整体尺度和 局部尺度是协调一致还是相互矛盾,这些都是处理空间尺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人的尺度以及和人体密切相关的建筑细部尺度(如踏步、栏杆、 窗台、等的尺度以及天花板、地面、墙体的分格大小等处理手法,所产生的尺度感) ,也是综合行成空间尺度感的重要依据。 在研究公共建筑的尺度问题时,还应注意视觉方面的因素,因为人对建筑空间的完整认识,除通过使用接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视觉连续 感和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因此人的视觉规律同样是分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重要方面。 在视觉规律中,不同的视角和视距所引起的透视变化以及由于体型的大与小、光影的明与暗、方向的横与竖等一系列的对比作用所产生的错觉, 必然产生不同的尺度感。因次,在建筑创作中,常运用这些视觉规律以增强或减弱视觉效果,以取得某些预想的空间意境。例如有的将远处的细 部尺度放大加粗,借以矫正因透视变小的视差,当然,也要考虑近看的效果。又有的将建筑增加由近及远的层次,以增强其深远感。此外,建筑 空间的明或暗,也常造成不同尺度感的错觉。因此可以利用采光与照明的不同效果,去调整建筑空间的尺度感。 2.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导向序列的关系 在组合建筑空间时,常运用围透划分的手段,并通过一定的序列与导向处理,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使整个建筑环境具有优美的整体感。 一般常用的划分空间的手法分析如下: (1)围合空间的墙面,是空透一些还是封闭一些,用不同手段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墙面的窗洞,不同的开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室内空间的划分,有时采用半隔断、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帷幕帘、家具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隔而不死的效果。在公共建筑中, 有时在同一空间中,需要划分几个区域,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如人流活动、坐下休息、短暂停留等区域。为了分隔这些区域,常运用各种艺 术手段加以处理,使各区域之间形成既分又合的空间整体。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而且还可供人们在运动中观赏流动空间的近、 中、远的各色景观,以丰富不同趣味的空间效果。 (3)有的公共建筑,利用地面、顶棚的升降或改变材料的质感,达到划分空间的目的。尤其对于相邻空间之间需要过渡性的处理,或在同一空间 中需要划分若干区域性,往往采用这种手法。 (4)在建筑空间处理中,有时运用列柱的不同排列和不同标高的地面来分隔空间,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5)在一定的序列空间处理中,还有一个空间的导向问题。其中建筑轴线的处理,就是体现导向的一个手段。尤其是对称布局的公共建筑,多采 用轴线明确的空间组合。此外,有些公共建筑,为了取得轻松活泼的空间效果,常采取转折或迂回曲折的轴线处理,以表达其空间的多样变化性。 (三)外部形体处理 1.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的反映 外部体型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这样看来,建筑体型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 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正是千差万别的功能才赋予建筑体型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只有把握住各个建筑的功能特点,并合理地 赋予形式,那么这种形式才能充分地表现建筑物的个性。 2.建筑的个性与性格特征的表现 建筑的个性就是其性格特征的表现。它植根于功能,但又涉及到设计者的艺术意图。前者是属于客观方面的因素,是建筑物本身所固有的;后者 则是属于主观因素,是由设计者赋予的。一幢建筑物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功能的自然流露,因此,只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功能要求来赋予它 以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表现出功能的特点,从而使这一种类型的建筑区别于另一种类型的建筑。 3.体量组合与立面处理 (1)主从分明、有机结合 (2)体量组合中的对比与变化 (3)体量组合的稳定与均衡 (4)外轮廓线的处理 (5)比例与尺度的处理 (6)虚实与凹凸的处理 (7)墙面与窗的组织 (8)色彩、质感的处理 (9)装饰与细部的处理(四)群体组合 建筑与环境关系要有机联系、统一和谐。建筑设计要结合地形、地貌。运用对称、轴线引导与转折、向心等手法,可通过结合地形、体形重复、 形式与风格一致等手段获得统一与和谐。 例题: 1.在大的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人感到(A) A 空间尺寸变小 B 空间尺寸变大; C 空间变得宽敞 D 空间尺度无影响。 2.在进行以大空间为主的公共建筑设计中,下列何者不属于要抓的主要矛盾(D) A 人流疏散 B 大空间与辅助空间的关系; C 大空间的结构造型 D 大空间的室内装修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四、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公共建筑中,常可按其空间的使用部分、辅助部分及交通联系部分的不同组合方式:大体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一)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 这种空间组合的特点是各个房间的组成,在功能要求上,基本需要独立设置。所以各房间之间就需要有一定的交通联系方式,如走道、过厅、门 厅与之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通常称这种组合方式为&走道式&的建筑布局。 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布局形式,特别是对于某些公共建筑类型来说尤为适用,例如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医疗建筑等。 这种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走廊在中间联系两侧的房间,称为内廊式;二是走廊位于一侧联系单面的房间,又称为外廊式。 内廊式:主要优点:走道所占面积比较小,较外廊式布局经济。 主要缺点:房间朝向有一半基本不好;处理不当易形成黑走廊。 外廊式:主要优点:所有用房基本可得到良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 主要缺点:走廊过长、偏大的辅助面积、过小的建筑进深。 (二)以套穿的方法将主要空间按一定序列的组合 这种空间多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基本可归纳为五种形式: 1.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具有流线紧凑、方向单一、简洁明确;流程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等优但也有流线不灵活、人多时易拥挤、不利单独使用某空间 等缺点。主要用于展览性建筑。 2.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向将空间围绕放射状的交通枢纽加以组合,是这种布局的基本特点。优点是:流线简单、使用灵活,各空间可独立使用。缺点是:流线不够明确、 易造成交叉干扰、各空间内呈袋状流线,易产生迂回拥挤的毛病。 3.串联兼走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优点在于能使各个主要空间单独串通,又能通过走廊间接联系,所以具备串联与放射组合空间的双重优点,灵活适应性强。但处理不当 易产生加大面积、增加造价、占地多等缺点。 4.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的特点具有空间组合紧凑、适应性强,兼备串联、放射与走道相联系的优点,但是也易出现人流大时易拥挤与秩序混乱现象。 5.大空间分隔的组合形式 空间和人流活动皆组合在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大空间之中,具有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用紧凑,流线自由灵活的特点。 (三)以大型空间作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的组合 这类建筑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作为活动的中心,而在大空间的周围,布置附属的空间,并且它们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这种类型的建筑常见的为:体育馆、影剧院、车站、空港、大型综合展馆、大型商场。 (四)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多层的公共建筑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首先在交通组织上,高层垂直交通系统的安排,是整个布局的关键,而在多 层公共建筑中,就不像高层建筑中这么突出。另外在结构体系上,多层公共建筑主要考虑垂直受力系统,而在高层建筑中,除考虑垂直受力外, 更重要的是考虑水平风力及地震力的影响。 高层公共建筑类型主要可分为:板式和塔式两种。 (五)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某些公共建筑因功能比较复杂,不可能只运用某一种单一空间组合形式来解决问题时,常常采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一般称为综合式的布局方式。 五、公共建筑的室外空间组合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主要是由下列部分组成:主要的建筑或建筑群、附属建筑物、室外场地、绿化设施、道路入口、建筑小品。 (一)室外空间与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构成,主事是依靠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组合,而其他诸如场地、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只是起着一定的配合与充实或 补充的作用。通过建筑的组合,所形成的室外空间,应体现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并把握一定的比例、尺度关系。 (二)室外空间与场地 室外空间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开敞场地 又称集散广场,其大小和形状应视公共建筑的性质、规模以及所处的地段情况而定。如影剧院、会堂、体育馆、铁路客运站等公共建筑。这类广 场常根据各种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在艺术处理上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 深入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等构图问题,并为人们观赏主体建筑提供良好的位置与角度。 2.活动场地 有些公共建筑因功能需要设置室外活动场地,而这些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一般应靠近主体建筑的主要空间及出入口。室外 场地的布置应与绿化、道路、建筑小品、围墙等组成有机的整体。 3.停车场地 主要为汽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现代大型公共建筑中,汽车的停放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一定要予以重视。 (三)室外空间与绿地 在建筑室外空间组合中,绿化对于美化环境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当然,在考虑绿化时,应尽量根据原有的绿化条件,结合总体规划的设计意图, 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在绿化布局中,结合公共建筑的性质,依照室处空间的构思意境,常以各种建筑装饰小品,突出室外空间构图中的某些重 点,直到强调主体建筑,点缀空间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常常在比较显要的地方,如主要出入口、广场中心、庭园绿化焦点等处,设置灯柱、 花架、花墙、喷泉、水池、雕像、亭子等装饰小品,借以使室外空间有起有伏、高低错落,节奏分明,使人有离开街道闹市步入过渡性的空间之 感,又似进入室内空间的序幕与前奏。当然,建筑小品虽可以起到点缀环境、丰富环境的作用,但是不可以滥用,要结合布局的需要,巧妙地运 用,才不致于画蛇添足,而力求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建筑室外空间组合中,绿化对于环境处理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在绿化设计布局中,应结合公共建筑的性质、当地的气候特点等来构思意境, 使室内外空间处理达到统一。2012 年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设计知识要点总结第 3 讲讲义住宅设计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一、住宅设计的几个概念 住宅建筑应能提供不同的套型居住空间供各种不同户型的住户使用。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 (一)家庭人口构成 不同的家庭人口构成形成不同的住户户型,而不同的住户户型则需要不同的住宅套型 设计。进行住宅套型设计时,首先必须了解住户的家庭人 口构成情况。家庭人口构成可从户人口规模、户代际数和家庭人口结构等三方面考量。 1.户人口规模 户人口规模指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对住宅套型的建筑面积指标和需布置的床位数具有决定意义。在具体时期和地区的住宅建设中,不同户人口 规模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将影响不同住宅套型的修建比例。 2.户代际数 户代际数指住户家庭常住人口的代际数。随着社会发展,多代户家庭趋于分解。在住宅套型设计中,要使几代人能够各得其所、相对独立,又要 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关照。 3,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的关系网络。由于性别、辈分、姻亲关系等不同,可分为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 心户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是指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是指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 组成的家庭。 (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 住户的家庭生活行为模式是影响住宅套型空间组合的主要因素。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可 分为家务型、休养型、交际型、家庭职业型、文化型等。 (三)套型居住环境与生理 住宅套型作为一户居民家庭的居住空间环境,其空间形式必须满足人的生理活动需求,其空间的环境质量也必须符合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应当按 照人的生理需要划分空间,同时保证良好的套型空间环境质量。 (四)套型居住环境与生理、心理健康 住宅套型作为一户居民家庭的居住空间环境,其空间形式必须满足人的生理活动需求,其空间的环境质量也必须符合人体生理上的需求。应当按 照人的生理需要划分空间,同时保证良好的套型空间环境质量。居住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对居住空间环境的共同心理需 求可归纳为: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私密性与开放性、自主性与灵活性、意境与趣味、自然回归性等等。 现代住宅户内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居室(起居室、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盥洗、洗衣、卫生)、户内交通(前室、走道、户内楼梯)、 储藏空间、健身空间、户外活动空间(庭院、阳台、露台)等。住宅户内功能分区 二、住宅户内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指根据使用对象、 使用性质及使用时间的不同而采取的住宅内部空间自 组织形式二以减少相互的于扰和影响。 居住者的户内活动可 概括地划分为公共性或私型 性、洁净或污浊、动态或静态,这些有不同内容、不同属性的活动,应在各自行为空间内 进行,使之互不干扰,达到生活 上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一般来讲、居住者在家的公共性活动包括起居诸如会客、视听、团聚、进餐(包含备餐)、炊事以及家务、洗衣等活动。因此将起居厅、餐厅、厨 房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区;在家的私密性活动包括睡眠、休息、个人清洁卫生以及学习活动,于是将主次卧室、书房、卫生间作为私用活动区。为了活 动的合理、方便将公共区设在住宅外部,私用区设在住宅内部,使公私分区明确,各得其所。 住宅内平面组织除了要求公私分区明确外,还应考虑它们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要求平面布置紧凑,内部交通路线简洁。具体地说,人户处应设置一个小 门厅,便于出入的人有存衣、换鞋、整容的地方,也使外人不能直接窥视户内的活动与布置,保证家庭的私密 性。厨房宜安排在入口附近,便于提着菜 篮进入和拿着垃圾袋出外,减少对其他空间的污染。起居厅应紧靠小门厅,使对内对外的接待、团聚等公共性活动不致影响家人的内部活动。餐厅与 厨房应连通,方便供餐与撤餐。餐厅还宜有直接对外的窗口,既能获得自然采光与通风,还能为进餐时提供视觉环境,有助于提高进餐气氛。公用卫生 间应设在公共区与私用区之间,不应设在入口附近,不便家人使用。主次卧室宜集聚于一区,如有客人卧室,可设在公共区避免与家庭私密活动混杂。 总之,居住空间应做到分区明确清晰,布置 合理紧凑,居住生活舒适。 三、住宅的空闹尺度及细部设计 住宅合理的功能空间面积取决于必要的设备、设施、家具布置所需面积、人体占有面 积、活动或操作所需面积,把它们综合进行合理组织,寻求一 个符合居住行为的空间尺度。所以并不是功能空间越大越好,面积过大,并不能提高住宅的舒适度,既浪费资源 不利节能,也会失去家庭温馨的感觉。 住宅应有周到的室内细部处理,从室内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从家具尺度到形式等都应深入设计。 四、住宅的日照、采光和通凤 保证住宅室内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明亮的采光是住宅设计的基本要求。阳光不但能提高室内的舒适度,而且具有杀菌消毒的卫生作用。满 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是 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风是减轻室内空气污染和防止疫病传染的主要透 径,要求卧室、起居厅应有与 室外空间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单朝向住宅应采取通风措 施,使室内新鲜空气与污浊的空气进行有效的交换。采光是保障人身安全与视力健康的重 要措施。各种类型住宅特点 五、各种类型住宅特点 (一)低层住宅 包括独院式、联排式。 1.特点 (1)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也能适应面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由于 却有独用院子,而扩大了生活空间。一般在院子内可以进行绿化 作为休息、乘凉、儿童游戏 、晾晒、饲养以及其他家务活动等。低层住宅平面组合较灵活,卫生条件好,干扰少,与其他类型住宅相比能创造更好 的居住生活环境。 (2)建筑物自重轻,对建筑地基要求不高,一般地段均可建造。建筑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住户可以自己动手建造。 (3)占地面积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设施投资多。 2.低层住宅平面组合形式 (1)独院式 每幢住宅,不与其他建筑相连,有独立的院子,称为独院式住宅。独院式住宅的特点是:建筑四面临空,平面组合灵活,朝向、通风采光好;环境安静,干 扰小,可根据不同 使用要求,组织生活和家务院子,使用便利。独院式住宅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大, 体多,投资高。因此常用作高档住宅或别墅。 (2)双联式 独院式住宅为一个单元,将两个独院式单元拼联在一起,两户共用一面山墙,即为 。 双联式住宅能使每户三向都有院子。 建筑物三面临空,平面组合较 灵活。朝向、采光好。较独院式住宅能节约一面山墙和一侧院子用地,减少市政投资,并可将两户厨房、卫生间组合在一起节约管道。 (3)联排式 独院式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时,即为联排式。 住宅特点为:除两侧尽端住户能有三向院子外,中间户都能有前后两 向院子;建筑物有两面临空,能合理布置平面;通风采光较好,使用方便。 排式住宅的单元拼联不宜过多。否则建筑物过长,前后交通迂回,干扰较大,通风也有影响。如单元拼联过少,建筑物较短,对节约用地不利。一般建筑 物的长以 30m 左右为宜。 联排式住宅根据建筑物与院子组合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前后院、单向院和内院三种。 1)前后院。 排式住宅将住户单元左右拼联,一般能有前后两个院子。前院多作生活院,后院多作为家务院。 2)单向院。 联排式住宅中,由于用地、交通、规划、当地气候特点和单元的拼联方式等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每户只有单向院的情况。每单元有两面或一面临 空,用地较上述联排式住宅。后院为经济,并有一个院子可作为扩大生活活动用地,使用尚便利。 3)内院。 利用居住与辅助用房、 进门与围墙,环绕院子布置即形成内院。 内院一般面积较小, 能节约用地,可在有限空间内扩大生活活动用地。 使用上较隐蔽、 安静,并可视需要组织生活和家务院子。夏季内院日照时间短,较阴凉,能改善室内气温。冬季在北方还可起防风沙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民间住宅中, 有不少采用内院式组合如商合院、三合院或四合院。在国外也不乏这方面的处理例子。 内院联排式住宅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墙面较多而增加造价。当为独户使用时,因受用地、标准和面积所限,内院→般较小,在使用和空间感觉上无外院 宽敞开阔;如将内院扩大,则需有较大的建筑面积,非一般标准的低层住宅所能做到;如供多户使用,则内院的干扰大,一般较少采用。 (二)多层住宅 一般指 4~6 层的住宅。多层住宅以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道、解决水平交通。 1.特点 (1)用地较低层住宅省、造价比高层住宅经济。 (2)结构较高层简单。 (3)户型灵活、使用方便。 (4)房间采光通风好。 2.多层住宅的单元划分与组合 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方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把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 以一种或数种单元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形多样的组合体。这种方法称为单元设计法。 单元的划分可大可小,多层住宅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垂直交通空间来划分单元,这样能保证各户有较好的使用条件,故成为常用的划分形式。 将若干单元组合拼接起来就形成一栋住宅,单元组合体应做到: (1)满足建设规模及规划要求,组合体与建筑群布置密切相关,应按规划要求的层数、高度、体形等进行设计,并相应考虑对总建筑面积及户型等的要 求。 (2)适应基地特点组合体应与基地的大小、形状、朝向、道路、出入口等地段环境相适应。 单元的组合拼接方式常见的有: (1)平直组合:体形简洁、施工方便,但不宜组合过长。 (2)错位组合:适应地形、朝向、道路或规划的要求,但要注意外墙周长及用地的经济性。 (3)转角组合:按规划要求,要注意朝向。可用平直单元拼接,也可采用转角单元。 (4)多向组合:按规划要求,要注意朝向及用地的经济性。 2012 年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设计知识要点总结第 4 讲讲义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3.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 (1)户型恰当 设计中应恰当的安排户型,应具有组成不同户型比的灵活性,满足居住者及市场销售的实际需要。可组成单一户型的单元,也可组成多 户型的单元。 (2)使用方便 平面功能合理,并能满足各户的日照、朝向、采光、通风、隔声、隔热、防寒等要求。 (3)交通便捷 尽可能压缩户外公共交通面积,并避免公共交通对户内的干扰。各户进户人口的位置要便于组织户内平面。 (4)经济合理 提高面积的使用率,充分利用空间。结构与构造方案合理,构件类型少。设备布置要注意管线集中,采用各种措施以节省用地。 (5)造型美观 能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立面新颖美观,造型丰富多样。 4.住宅辅助设施的设计 辅助设施如厨房、卫生间、垃圾道等,其布置的位置是否恰当不仅影响使用,且涉及管道配置而影响经济性,因而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布置的位置要恰当 为方便使用,卫生间最好能直接采光、通风,一般可将厨卫一朝向和采光较差的部位,还可利用它来隔绝户外噪声及视线对居 室的干扰。 (2)面积要紧凑 住宅平面布置应尽量把面积用于居室,不要把辅助部分设计的过大,也不要因辅助设施而花费过多的交通面积。 (3)设备管线要集中 户与户之间的厨房、卫生间相邻布置较为有利,这样不仅上下水立管可公用,排气道等也可公用。 5.多层住宅常见平面类型及特点 面类型较多,基本类型有梯间式、走廊式(内廊和外廊)、点式、天井式、跃层式、复式。 (1)梯间式 楼梯平台直接进分户门,一般每梯可安排二至四户。这种类型平面布置紧凑,公共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安排户数受到限制,多户时难以保证每户都有 良好的通风与朝向。 常见有: 1)一梯两户 每户有两个朝向,便于组织通风,户间干扰少,居住安静,较易组织户内交通,单元较短,拼凑灵活。当每户面积较小时,则因楼梯服务面积 少,而增大交通面积所占的比例,当每户面积大,居室多时,可节省公共走廊,较为经济。这种形式是现 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一梯三户 楼梯使用率较高,每户都能有好的朝向,但中间的一户常是单朝向户, 通风较难组织。为改善中间户的通风,可开设气窗或将楼梯做成 开敞式的。中间户经常设计为单室户或小套型。 3)一梯四户 楼梯使用效率高,每户都能有好的朝向,但中间的两户常是单朝向户, 通风较难组织。中间两户经常设计为单室户。这种平面形式使用 的不是很多。 (2)内廊式住宅 1) 分户门全集中在单元中部,交通面积可尽量节省; 2)入户位置可避免寒风直吹; 3)户内空间组织完整而紧凑; 4) 每单元可由两户到多户组成,但户数越多,内走廊越长,难以保证每户有通畅的穿堂风; 5)可以把进深做得较大; 6)可以设计成南入口或北入口,为总图布置提供方便。 (3)外廊式住宅 1)每户均可占有建筑的全部进深,利于组织穿堂风; 2)外廊兼有交通和邻里交往、户外活动的多重功能; 3 )外廊对住户有一定的干扰,故常有将外廊标高做得低于室内 0. 3~0. 6m 的解决办法; 4)对解决一梯多户较内廊有利于一些; 5)进深不可能做得太大; 6)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采用时前者南、北廊,后者至少北廊要封闭,做成暖廊形式; (4)点式住宅 1)造型别致,群体灵活,环境丰富; 2)室内视野开阔,布局活泼; 3)单体、群体采光、日照、通风条件好; 4)见缝插针,可充分利用不规则地段和边角隙地; 5)外墙多,热工条件差,能耗较大; 6)造价相对要高一些。 (5)天井式住宅 1)分大天井、小天井(天井平面小于 3mX3m),都可以将进深做到 12. 0m 以上, 成片建设,场地大而规整时,可以提高容积率,相对节约一些土地; 2)大天井的杂乱,小天井的各种干扰,包括视线、声响、气味、烟火诸多方面不尽人意。此外卫生条件总是不能圆满解决。 (6)跃层式住宅 1)将住宅中闹与静两大部分分置在不同层间,对有特殊要求(如老人、病人)的住户来说是很相宜的; 2)由常见的平面组合变换成立体组合,室内空间丰富有趣; 3)每套面积低于 80m2 时,很难合理组织套内平面; 4)套内小楼梯处理是一个难点,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5)多用于面积比较大的住宅。 (三)中高层住宅 界于高层与多层之间,融合高层与多层的优点,是近年来住宅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特点是: (1)较多层节约用地。 (2)垂直交通采用电梯与楼梯结合,解决上层交通不便问题。 (3)户型灵活、使用方便。 (4)结构较高层简单,造价也经济。 (5)房间采光通风好。 平面类型较多,基本类型有单元式、点式、走廊式。 (四)高层住宅 特点是: (1)节约用地与市政投资。 (2)垂直交通与防火疏散成为设计重点。 (3)结构复杂,造价相对较高。 (4)户型设计受结构约束大。 (5)可节约用地进行大面积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类型有:点式(方形或矩形、十字形或井字形、蝶形)、板式(内廊式或外廊式〉 。 例: 1.低层住宅形式不包括(D) A 独院式;B 双联式;C 联排式;D 内院式 2. 住宅的单元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何者用地的经济性相对差(D) A 平面组合;B 错位组合;C 转交组合; D 多向组合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 六、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 (一)严寒地区的住宅设计 在北方寒冷地区,住宅设计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建筑的防寒问题。建筑防寒,包含着 保温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要使室内具有合乎卫生标准的室温,就 必须进行采暖, 使建筑的热损耗能取得经济合理的效果,并不单纯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学问题, 设计方案是否充分考虑防寒的功能,起很大的作 用。下面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采暖、保温和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1.采暖方式对住宅设计的影响 我国北方,冬季采暖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集中采暖和局部采暖。 集中采暖是由热站集中供热,服务于一组建筑物、一个街坊以至更大的范围,这是目前发展方向。一般情况是一栋或数栋建筑物设置一个锅炉房,用 管道向各户输送热水(或蒸气) ,经室内的散热器发出热量,以达到采暖的目的。在北方严寒地区,由于冬季采暖很长,节约采暖的燃料消耗就十分重 要。 建筑面积相等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的长度与栋深的比例不同,外墙周长的差别很大。而建筑的外墙长度,不但影响住宅建设的人力与材料的消耗量,并 且直接影响采暖的经济性。建筑层高一定时,外墙长度与散热面积成正比,外墙长度大,散热面积就多,采暖 的燃料就多。因此,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尽 量减少每户所占的外墙长度,既有利于节约住宅建设的投资,节约城市的建设用地,而且对采暖的经济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设计标准和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减少建筑的外墙长度,只有加大栋深。 从设计来看集中采暖方式,对住宅的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并无直接的影响。 但设计时需考虑采暖设备与室内家具布置的关系,因为采暖设备需要占有室 内的一定有效空间,如考虑不当,就会影响家具布置,不能充分地利用空间。 2.住宅设计中的保温问题 (1)住宅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对保温的影响; (2)墙体保温材料。 3.寒冷地区的住宅朝向与形式 (二)炎热地区的住宅设计 1..炎热地区住宅的设计特点 我国的炎热地区主要包括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及云贵地区。 气候特征: (1)气温高、持续时间长。 (2)太阳辐射强度大。 (3)相对温度和年降雨量大。 (4)季候风较多。夏季主导风多为南或东南向。 2.炎热地区住宅建筑处理与平面组合 炎热地区住宅建筑设计朝向的选择,十分重要,必须注意: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并能有夏季主导风入室内。 (1)遮阳隔热 1)遮阳。外界温度影响室内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窗户将热传入室内。其中又 以阳光直接照入室内的辐射热最大。 遮阳按照不同使用要求,基本上可分为: α.水平式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大,从窗户上方照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南向窗户 和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区的北向窗户。 b.垂直式遮阳能适应高度角较小,从窗户两侧斜射过来的阳光。适用于东北、西 北或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的北向窗户。 c.综合式遮阳为水平和垂直式遮阳的综合。能遮挡高度角中等,从窗户上方和 侧斜射下来的阳光,遮阳效果较为均匀。适用于南、东南和西南向附 近的窗户以及北回归 线以南低纬度地区的北向窗户。 d.挡板式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小,从窗户正面照射来的阳光。适用于东西向窗户。 遮阳按照材料构造的不同,还可分为固定式、活动式和简易式等。 其中以活动式遮阳 使用效果较好,能随阳光照射调整遮阳方向。 2)隔热。外界温度影响室内的另一途径,就是通过外围护结构(墙体和屋顶) ,将热 传入室内。通常有如下隔热措施: a.减少东西向墙采取南北向长,东西向短的建筑单元,可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墙体 的辐射热影响。但此种处理建筑栋深浅、用地多、不经济。如加大 建筑栋深,虽可节约用 地,但东西墙面多,对减少阳光辐射热不利。为此,可用增加单元拼联或在不影响防火和 交通需要情况下,缩小东西山墙间距, 以减少阳光辐射热影响。 b.提高墙体和屋顶的隔热性能采用热工性能较好的材料做成实体层隔热外墙和屋 顶;或采用孔内垫隔热材料的预制空心砌块与大板墙;有空气间层 的通风空心墙与通风间 层隔热屋顶,均可收到一定隔热效果。此外,在外墙与屋顶的外表面层,用白或浅色材 料,增强对太阳辐射热的反射。 c:利用绿化隔热降温在建筑物周围进行绿化,可以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起 隔热、遮阳作用。 (2)自然通风 炎热地区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尤其湿热地区,对自然通风较之 遮阳隔热更为重要。 1)组织室内穿堂风 要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必须组织穿堂风使风能顺畅的流经全室。 这就要求房间既有 进风口,又有出风口,其位置最好在房间中部相互对正,使风人室 后能流经人体活动和休 息的地方。 α.利用前后居室的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b.利用厨房、卫生间作出风口; c.利用公共走廊、楼梯间作出风口; d.利用天井作出风口。 2)建筑构件导风 一些建筑构件如窗扇、阳台、外廊、遮阳板、窗楣等,应采取措施起导风作用。 3)建筑群的通风 除了室内的通风组织外,住宅的通风还应注意建筑群的体型和空间排列对通风的影响。 七、工业化住宅设计 工业化就是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集中的、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过去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 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一)工业化住宅设计的一般问题 1.工业化住宅方案的设计方法 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工业化住宅的设计方法上曾积累了不少经验,方法很多,但都是利用模数、参数的基本方法,进行空间组合。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 类。 (1)模数网格法 绘出扩大模数的平面网格,在网格上作方案,要使结构构件墙和柱等都在模数线上。 这样作出的方案可保证建筑各部分构件符合模数,并且能相互配 合协调。模数网格尺寸, 据构件的尺寸系列和房间面积来决定。 (2)定建筑参数,用基本块组合的方法 选定建筑平面参数(开间和进深)。再以每一基本的开间× 进深面积,即四面墙之间或四根柱之间的面积为&基本块&。设计居室和辅助面积等几种基本 块,用基本块组合成户;然后把户加上公共交通部分组成各种体一型的房屋。 1)建筑参数的选择 a.按照国家标准统一模数制的规定; b.适合国家规定的面积标准; c.满足功能使用要求; d.考虑各参数间尺寸组合的灵活性; e.以住宅为主,尽可能考虑其他大量建造的建筑如宿舍、旅馆、医院、学校等通用 能性; f.考虑技术经济效果。对于大小开间、大小柱网的不同参数方案,要经过结构计算 柑料、人工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还要考虑用地的经济性; g.根据当地制造、加工、运输和吊装等具体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加工厂和设备。 2)基本块的设计 用一定的参数设计基本块时,要满足大、中、小居室的面积和布置家具的要求;尽量统一厨房卫生间的尺寸做法;确定楼梯、过厅的做法和尺寸。每 一基本块可以是一个房间或再分为几个空间。 3)单元和组合体 同样种类的基本块,可以组成多种单元和组合体。 (3)模数构件法 设计时直接考虑模数构件的规格尺寸。在有些国家中,有许多专业化的建筑构配件和 制品的厂商。他们的产品都是按照一定的模数尺寸系列生产 的。设计人可以查阅产品 ,选用这些模数构件进行设计,而不用经过模数网格设计。多样化与规格化2.多样化与规格化 多样化与规格化的问题是工业化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基本矛盾。工业化住宅与一般住宅一样,必须满足住宅在个体与规划方面多种多样的要求, 主要是户型多样化、立面多 样化与体型的多样化。但是,多样化的设计,只有建立在规格化的基础上,才能用工业化 的生产方式加以实现。前述利 用模数网格、模数构件和基本块组合的方法是在工业化住宅 方案设计中,为解决多样化与规格化矛盾的基本方法。此外,在具体处理中,还有下面一 些常用的手法: (1)户型多样化 每一套住宅设计,一般由几个标准单元组成,其中包括多种户型。为了在规格不多的 前提下增加户型,可采用以下做法: 1)利用建筑的特殊部位改变户型 a.利用房屋尽端山墙的做法和规格一般不同于内墙,而且可以开窗。因此可在房 屋尽端处变化平面,以增加户型。一般常用以增加小房间和小户型。 b.利用首层的朝南入口 2)改变门的位置 3)利用灵活隔断,灵活壁柜盒子 在楼梯间、厨房和卫生间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灵活隔断和灵活的壁柜盒子等使户 内房间分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家庭人口组成的需要。大开间 横墙承重的住宅和框架结构的住宅都常用这种手法。 (2)体型多样化 在个体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群体型的多样化,利用少数的几种单元,组合成不同 体型的房屋。一般有两种组合方法。 1)先设计若干个有楼、电梯的定型单元。每个单元的长短和所包括的户型各不相同, 但基本构件的规格都是一样的。组合后的体型丰富多样,再配 上独立单元式和不同层数变 化,供规划中选用。 2)以户为定型单元,然后用交通部分联系起来组成各种体型的房屋。 (3)立面多样化 工业化住宅的体型虽然可作多种组合变化,但因受构件规格少的限制,门窗布置又大都匀称一致,变化较少。因此,在满足工业化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 下,应该进行必要的艺 术加工而且应该在新的条件下,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崭新的现代化的建筑风 格。处理手法如下: 1)利用群体空间的变化 在群体布置中,利用空间变化,结合绿化措施来丰富周围的环境空间。 2)利用阳台等的阴影效果 利用阳台或凸出楼梯间等的阴影效果,可改善体型的单调感。 3)利用结构构件 可以将梁、板等结构构件凸出墙面而做成线脚,把立面划分成水平的、垂直的或形成 网格及边框,而不增加构件规格。 4)利用色彩和材料 山墙与外纵墙用不同的色彩,可加强建筑的体积感,使房屋显得挺拔。 楼梯间外墙与 其他外墙色彩不同,可加强房屋立面的垂直分割;在国外的工业化 住宅设计中,有时采用几块不同的色彩处理墙面,可使立面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将深色外墙板的缝涂以浅色, 出墙板划分的效果。在阳台、入口等重 点部位,将一些小配件作醒目的颜色,或采用不同的饰面材料,能起重点装饰的作用。 5)利用建筑小品 入口、门廊和花台等建筑小品可利用几种小构件组合,做成多种形式。这些小品有时 在主体建筑完工后再作,不影响房屋基本构件的规格和快速施 工。 (二)几种工业化住宅类型特征 1.装配式大板体系 这是我国由南到北,由多层到高层,使用得较多,也较成熟的建筑体系,其特征为: (1)单位面积建筑物自重轻,南方可达到 700kg/ m2 时,北方可达到 1000kg/m2 (砖混住 筑为 1500kg/m2) ; (2)现场湿作业少,工期短,施工不受季节限制; (3)抗震性能好; (4)套内房间布置的灵活性较差; (5)热工性能实际使用时与实验室数据不太一致,隔热、保温均次于 0.24m 厚砖墙, 原能为业主彻底接受的主要原因。 2.大模板工业化现浇体系 (1)单位自重较砖混轻,为 900~1100kg/m2 ; (2)内墙现浇,外墙砌砖或挂板,整体性能好,利于抗震; (3)工效、工期优于砖混; (4)水泥用量大,钢模摊销量大。 3.砌块建筑体系 (1)单位自重略低于砖混, kg/m2 , (2)利用工业废料,如炉碴、粉煤灰等; (3)生产工艺简单,造价较低; (4)砌块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稳定和可靠程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还是个科研课题; (5)施工时构造措施多,较费事。 4.框架轻板 (1)自重最轻, 400~600kg/m2; (2)内部空间灵活; (3) &轻板&还有一系列材质和构造问题有待完善; (4)板材的商品化问题有待解决。 例: 1.(B)遮阳方式适用于南向窗户 和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区的北向窗户 A 垂直遮阳; B 水平遮阳;C 挡板遮阳;D 斜式遮阳 2. 组织室内穿堂风的措施不包括(A) A 利用半地下室开窗做出风口;B 利用前后居室的间墙上设门洞;C 利用厨房、卫生间作出风口; D 利用公共走廊、楼梯间作出风口 例: 大模板工业化现浇体系特征不包括(E) A 单位自重较砖混轻;B 内墙现浇,外墙砌砖或挂板,整体性能好,利于抗震; C 工效、工期优于砖混;D 水泥用量大,钢模摊销量大;E 经济性好 2012 年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设计知识要点总结第 5 讲讲义建筑类别的等级划分 第三节 建筑类别等级划分及各阶段设计深度 一、建筑类别的等级划分 建筑设计中,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规模大小,重要程度等,常常将它们分门别类之外,还经常划分等级,以便设计人员掌握它的标准相应的 要求。按照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规定,我国目前将各类民用建筑工程按复杂程度划分为:特、一、二、三、四、五,共六个 等级,设计收费标准随等级高低而不同。 《注册建筑师条例》参照这个标准进一步规定,一级注册建筑师可以设计各个等级的民用建筑,二级注册建筑师只能设计三级以下的民用建筑。 所以了解民用建筑的等级划分,对于建筑师执业是重要的。 以下是民用建筑复杂程度等级的具体标准: 1.特级工程 (1)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或以国际活动为主的大型公建以及有全国性历史意义或技术要求特别复杂的中小型公建。如国宾馆、国家大会堂,国际会 议中心、国际大型航空港、国际综合俱乐部,重要历史纪念建筑,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三级以上的人防工程等。 (2)高大空间、有声、光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剧院、音乐厅等。 (3)30 层以上建筑。 2.一级工程 (1)高级大型公建以及有地区性历史意义或技术要求复杂的中小型公建。如高级宾馆、旅游宾馆、高级招待所、别墅,省级展览馆、博物馆、图 书馆,高级会堂、俱乐部,科研试验楼(含高校),300 床以上的医院、疗养院、医技楼、大型门诊楼,大中型体育馆、室内游泳馆、室内滑冰馆, 大城市火车站、航运站、候机楼,摄影棚、邮电通信楼,综合商业大楼、高级餐厅,四级人防、五级平战结合人防等。 (2)16—29 层或高度超过 50m 的公建。 3.二级工程 (1)中高级的大型公建以及技术要求较高的中小型公建。如大专院校教学楼,档案楼, 礼堂、电影院,省部级机关办公楼,300 床以下医院、 疗养院,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俱乐部、排演厅、报告厅、风雨操场,大中城市汽车客运站,中等城市火车站、邮电局、多层综合商 场、风味餐厅,高级小住宅等。 (2)16-29 层住宅。 4.三级工程 (1)中级、中型公建。如重点中学及中专的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社会旅馆、饭馆、招待所、浴室、邮电所、门诊所、百货楼,托儿所、幼 儿园,综合服务楼、2 层以下商场、多层食堂,小型车站等。 (2)7~15 层有电梯的住宅或框架结构建筑。 5.四级工程 (1)一般中小型公建。如一般办公楼、中小学教学楼、单层食堂、单层汽车库、消防车库、消防站、蔬菜门市部、粮站、杂货店、阅览室、理发 室、水冲式公厕等。 (2)7 层以下无电梯住宅、宿舍及砖混建筑。 6.五级工程 一二层、单功能、一般小跨度结构建筑。 说明:以上分级标准中,大型工程一般系指 1 万 m2 以上的建筑;中型工程指 3000m2 (一)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使用年限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 使用年限 5 年以下 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二类 使用年限 25 年 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三类 使用年限 50 年 普通建筑和构筑物 四类 使用年限 100 年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二)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 1~3 层为低层; 4~6 层为多层; 7~9 层为中高层; 10 层~100m 为高层; 100m 以上一般称为超高层。到 1 万 m2 的建筑;小型工程指 3000m2 以下的建筑。公共建筑按高度划分(三)公共建筑按高度划分: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 24m 为高层建筑,高度虽然超过 24m,但是为单层者,不属高层建筑。 超过 l00m 均为超高层建筑。 (四)按气温全国气候划分为四区: 严寒地区(I 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0C 区 寒冷地区(Ⅱ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0C,≤00C 区 温暖地区(Ⅲ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0℃,最热月平均&280 炎热地区(Ⅳ区)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280 区 (五)电影院等级 等级 甲等 乙等 丙等 主体结构耐久年限 100 年以上 50~100 年 25~50 年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二级 三级 视听设备 放映 70/35m 立体声影片 放映 35 m 立体声影片 放映 35 m 单声道影片 通风空调设施 全空调 空调或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自然通风观众厅容量:特大型为 1201 座以上,大型为 801~1200 座,中型 501~800 座,小型为 500 座以下。 (六)剧场等级 剧场建筑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剧场的技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剧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 100 年以上,乙等 50~100,丙等 25~50 年。 (2) 耐火等级:甲、乙等剧场不应低于二级,丙等剧场不应低于三级。 剧场规模依观众容量来定,特大型为 1600 座以上,大型为
座,中型为 801~1200 座,小型为 300~800 座。 (七)旅馆等级 我国旅馆分为涉外与不涉外两大类,前者称“国家旅游涉外酒店”属国家旅游局系统,其等级划分与国际大体接轨,按星级划分,有五、四、三、 二、一级五个档次;不涉外的旅馆属商业部系统,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六个档次,其客房净面积、客房卫生设备以及各种公共活动、 辅助服务、设备容量、防火分类各种设施等,各级都有相应的要求。 (八)铁路旅客站 (1)特大型: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1 万~2 万; (2)大型: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2000~1 万; (3)中型: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600~2000 万; (4)小型: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50~600 万; 建筑设计中,经常遇到划分等级的问题,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可查阅相应的规范和资料。 例: 某铁路客运站最高旅客聚集人数 1.5 万人,该客运站属于(A) A 特大型;B 大型;C 中型;D 小型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二、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 根据建设部通知,自 2003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新版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 求,以取代 1995 年版的《城市建筑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 本书重点放在总图与建筑两个专业的设计深度要求,其他专业只作了解。定》 。该规定与 1992 年版相比,增加了方案设计的深度要 以下就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有关总图和建筑部分的条文。 1 总则 1.0.2 本规定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对于一般工业建筑(房屋部分)工程设计,设计文件编制深度除应满足确定适应的要求外,尚应符合 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0.3 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且 合同中有不做初步设计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4 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 2、3、4 章条款): (1)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 注:对于投标方案,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标书要求;若标书无明确要求,设计文件深度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 (2)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 (3)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将项目分别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 件相互关联处的深度应当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 1.0.5 在设计中宜因地制宜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被应用图集的名称。 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时,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 1.0.6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同时满足本规定和设计合同的要求。 1.0.7 本规定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执行本规定时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对本规定的条文 进行合理的取舍。 1.0.8 本规定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本规定某一专业的某项设计内容可由其他专业承担设计,但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2.方案设计 2.1 一般要求 2.1.1 方案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2)总平面图以及建筑设计图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煤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的设计图纸) ; (3)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 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 注:投标方案按标书要求密封或隐盖编制单位和扉页。 2.2 设计说明书 2.2.1 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列出与工程设计有关的依据性文件的名称和文号,如选址及环境评价报告、地形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立项报告的 批文、设计任务书或协议书等。 (2)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3)设计基础资料,如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区域位置等。 (4)简述建设方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如对总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造型等。当城市规划对建筑高度有限制时,应说明建筑、构筑 物的控制高度(包括最高和最低高度限值)。 (5)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功能项目和设备设施的配套情况。 (6)工程规模 (如总建筑面积、总投资、容纳人数等)和设计标准(包括工程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耐火等级、装修标准等)。 (7)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各分项建筑面积(还要分别列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绿地 总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分室内、室外和地上、地下),以及主要建筑或核心建筑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等项指标。根 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还应表述能反映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套数及每套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旅馆建筑中的客房数和 床位数,医院建筑中的门诊人次和病床数等指标。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规划)另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或标准时,技术经济指标还应按其规定执 行。 2.2.2 总平面设计说明 (1)概述场地现状特点和周边环境情况,详尽阐述总体方案的构思意图和布局特点,以及在竖向设计、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 取的具体措施。 (2)关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原有建筑和古树名木保留、利用、改造(改建)方面的总体设想。 2.2.3 建筑设计说明 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思和特点: (1)建筑的平面和竖向构成,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空间处理、立面造型和环境营造、环境分析(如日照、通风、采光)等; (2)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各种出入口、垂直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置; (3)建筑内部交通组织、防火设计和安全疏散设计; (4)关于无障碍、节能和智能化设计方面的简要说明; (5)在建筑声学、热工、建筑防护、电磁波屏蔽以及人防地下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时,应作相应说明。 2.3 设计图纸 2.3.1 总平面设计图纸 (1)场地的区域位置。 (2)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 (3)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 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 体、不良地质情况等)。 (4)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5)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 (7)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 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 2.3.2 建筑设计图纸 (1)平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a.平面的总尺寸、开间、进深尺寸或柱网尺寸(也可用比例尺表示) b.各主要使用房间的名称 c.结构受力体系中的柱网、承重墙位置 d.各楼层地面标高、屋面标高 e.室内停车库的停车位和行车线路 f.底层平面图应标明剖切线位置和编号,并应标示指北针 g.必要时绘制主要用房的放大平面和室内布置 h.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2)立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a.体现建筑造型的特点,选择绘制一、二个有代表性的立面; b.各主要部位和最高点的标高或主体建筑的总高度; c.当与相邻建筑(或原有建筑)有直接关系时,应绘制相邻或原有建筑的局部立面图; d.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3)剖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a.剖面应剖在高度和层数不同、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 b.各层标高及室外地面标高,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女儿墙)的总高度; c.若遇有高度控制时,还应标明最高点的标高; d.剖面编号、比例或比例尺。 (4)表现图(透视图或鸟瞰图) 方案设计应根据合同约定提供外立面表现图或建筑造型的透视图或鸟瞰图。 2.3.3 热能动力设计图纸(当项目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煤气调压站时提供) (1)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表; (2)工艺系统图; (3)工艺管网平面布置图。 3.初步设计 3.1 一般要求 3.1.1 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3.1.2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 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 4.1.2 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 设计总说明 3.2.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 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安保、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3)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 3.2.4 总指标 (1)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指标 (2)其他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3.2.5 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燃料等能源供应的协作问题 (2)总建筑面积、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和设计文件批复时间的因 素 3.2.6 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 3.3 总平面 3.3.1 在初步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根据合同约定的乌瞰图或模型。 3.3.2 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a.摘述方案设计依据资料及批示中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b.有关主管部门对本工程批示的规划许可技术条件(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建筑物控制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 数等),以及对总平面布局、周围环境、空间处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c.本工程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d.凡设计总说明中已阐述的内容可从略。 (2)场地概述 a.说明场地所在地的名称及在城市中的位置(简述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供应情况,以及四邻原有和 规划的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 b.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的位置、流向、水深,最高及最低标高,总坡向,最大坡度和一般坡度等); c.描述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保留(包括名木、古迹等)、拆除的情况; d.摘述与总平面设计有关的自然因素,如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地裂缝、岩溶、滑坡与其他地质灾害。 (3)总平面布置 a.说明如何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质、日照、通风、防火、卫生、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布置建筑物、构筑物,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城市规 划要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b.说明功能分区原则、远近期结合的意图、发展用地的考虎; c.说明室外空间的组织及其与四周环境的关系; d.说明环境景观设计和绿地布置等。 (4)竖向设计 a.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地形、排水、洪水位、土方平衡等情况); b.说明竖向布置方式(平坡式或台阶式)、地表雨水的排除方式(明沟或暗管)等,如采用明沟系统,还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c,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 (5)交通组织 a.说明人流和车流的组织,出人口、停车场(库)的布置及停车数量的确定; b.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 c.说明道路的主要设计技术条件(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最大及最小纵坡等)。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 2—1)。 表 2-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名称 总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建筑基底总面积 道路广场总面积 绿地总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小汽车停车泊位数 自行车停放数量 % % 辆 辆 单位 hm2 m2 hm2 hm2 hm2 含停车场面积并应注明停车泊位数 可加注公共绿地面积 (2)/(1) (3)/(1) (5)/(1) 室内,外应分别 地上,地下部分可分列 数量 备注注:1.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时,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应按其执行。 2.计算容积率时,通常不包括正负 0.00 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7)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涉及总平面设计中的指标和标 准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应阐述其情况及建议处理办法。 3.3.3 设计图纸 (1)区域位置图(根据需要绘制) (2)总平面图 a.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b.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 c.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 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间距; d.建、构筑物的位置(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用虚线表示),其中主要建、构筑物应标注坐标(或定位尺寸)、名称(或编号)、 层数; e.道路、广场的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停车场及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必要时加绘交通流线示意; f.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的布置示意; g.小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h.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j.说明栏内注写:尺寸单位、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单位、日期,坐标及高程系统名称(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说明其与测量坐标网的换算关 系),补充图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 (3)竖向布置图 a.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值(或注尺寸); b.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关键性标高; c,保留的地形、地物; d.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外设计标高; e.主要道路、广场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以及场地的控制性标高; f.用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 g.指北针; h.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 i.本图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 j.根据需要利用竖向布置图绘制土方图及计算土方工程量。 3.4 建筑 3.4.1 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3.4.2 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a.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建筑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b.表述建筑类别和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人防等级,防水等级及适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c.简述建筑节能和建筑智能化等要求。 (2)设计说明 a.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结构选型和对设计方案调整的原因、内容; b.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c.简述建筑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设施(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局,以及所采用的电梯、自动扶梯的功能、数量和吨位、速度等参数; d.综述防火设计中的建筑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安全疏散,以及无障碍、节能、智能化、人防等设计情况和所采取的特殊技术 措施; e.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能反映建筑规模的总建筑面积以及诸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旅馆的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次和住院部的病床 数、车库的停车位数量等; (3)多子项工程中的简单子项可用建筑项目主要特征作综合说明。 (4)对需分期建设的工程,说明分期建设内容和对续建、扩建的设想及相关措施。 注:建筑构造及装修项目可随工程内容增减。 (5)幕墙工程、特殊屋面工程及其他需要另行委托设计、加工的工程内容的必要说明。 (6)需提请审批时解决的问题或确定的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7)必要的计算资料的说明简图。 3.4.3 设计图纸 (1)平面图 a.标明承重结构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和总尺寸; , b.绘出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配件,如非承重墙、壁柱、门窗(幕墙)、天窗、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中庭(及其上空)、夹层、平台、阳台、雨篷、 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的位置,当围护结构为幕墙时,应标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 c.表示主要建筑物设备的位置,如水池、卫生器具等与有关的设备的位置; d.表示建筑平面或空间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分区分隔位置和面积,宜单独成图; e.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地面标高; f.标明指北针(画在底层平面); g.标明剖切线及编号; h.绘出有特殊要求或标准的厅、室的室内布置,如家具的布置等;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绘制标准层、标准单元或标准间的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i.列出各类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计算的技术经济指标(也可在说明中列出); j.标明图纸名称、比例。 (2)立面图 应选择绘制主要立面,立面图上应标明: a.两端的轴线和编号; b.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可见部分,如门窗(幕墙)、雨篷、檐口(女儿墙),屋顶、平台、栏杆、坡道、台阶和主要装饰线脚等; c.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及屋顶高耸物、檐口(女儿墙) 、室外地面等主要标高或高度 d.图纸名称、比例。 (3)剖面图 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如中庭与邻近的楼层或错层部位),剖面图应准确、清楚地标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关部 分内容,并应表示: a.主要内、外承重墙、柱的轴线,轴线编号; b.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吊顶、梁、柱、内外门窗、天窗、楼梯、电梯、平台、雨篷、阳台、地沟、 地坑、台阶、坡道等; c,各层楼地面和室外标高,以及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的总高度,各楼层之间尺寸及其他必需的尺寸等; d.图纸名称、比例。 (4)对于紧邻的原有建筑,应绘出其局部的平、立、剖面。 4.施工图设计 4.1 一般要求 4.1.1 施工图设计文件 (1)合同要求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设计图纸(含图纸目录、说明和必要的设备、材料表,见 4.2-4.8 节)以及图纸总封面。 (2)合同要求的工程预算书。 注:对于方案设计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的项目,若合同未要求编制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工程概算书。 4,1.2 总封面应标明以下内容: (1)项目名称 (2)编制单位名称 (3)项目的设计编号 (4)设计阶段 (5)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和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 (6)编制年月(即出图年、月) 4.2 总平面 4.2.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 4.2.2 图纸目录 应先列新绘制的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和重复利用图。 4.2.3 设计说明 一般工程分别写在有关的图纸上。如重复利用某工程的施工图图纸及其说明时,应详细注明其编制单位、工程名称、设计编号和编制日期;列出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4.2.4 总平面图 (1)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3)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的位置; (4)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值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 (5)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 (6)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道路、无障碍设施、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 (7)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8)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编号表”; (9)注明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尺寸单位、比例、坐标及高程系统(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注明与测量坐标网的相互关系)、补充图例等。 4.2.5 竖向布置图 (1)场地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2)场地四邻的道路、水面、地面的关键性标高; (3)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 (4)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的设计标高; (5)道路、排水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路面中心和排水沟顶及沟底)、纵坡度、纵坡距、关键性坐标,道路表明双面坡或单 面坡,必要时标明道路平曲线及竖曲线要素; (6)挡土墙、护坡或土坎顶部和底部的主要设计标高及护坡坡度; (7)用坡向箭头表明地面坡向,当对场地平整要求严格或地形起伏较大时,可用设计等高线表示; (8)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9)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等。 4.2.6 土方图 (1)场地四界的施工坐标; (2)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用细虚线表示); (3)20mx20m 或 40mx 40m 方格网及其定位,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挖区的分界线,各方格土方量、总土方量; (1)总平面布置; (2)场地四界的施工坐标(或注尺寸)、道路红线及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的位置; (3)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和管线间距; (4)场外管线接入点的位置; (5)管线密集的地段宜适当增加断面图,表明管线与建、构筑物,绿化之间及管线之间的距离,并注明主要交叉点上、下管线的标高或间距; (6)指北针。 4.2.8 绿化及建筑小品布置图 (1)绘出总平面布置; (2)绿地(含水面)、人行步道及硬质铺地的定位; (3)建筑小品的位置(坐标或定位尺寸)、设计标高、详图索引; (4)指北针; (5)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等。 4.2.9 详图 道路横断面、路面结构、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池壁、广场、运动场地、活动场地、停车场地面等详图。 4.2.10 设计图纸的增减 (1)当工程设计内容简单时,竖向布置图可与总平面图合并。 (2)当路网复杂时,可增绘道路平面图。 (3)土方图和管线综合图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是否出图。 (4)当绿化或景观环境另行委托设计时,可根据需要绘制绿化及建筑小品的示意性和控制性布置图。 4.2.11 计算书(供内部使用) 设计依据、简图、计算公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机房电梯出屋面高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