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是而是造句,说明别人能写好作文的原因

作文写不好 原因综述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作文写不好 原因综述
&&作文为啥写不好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写好高考作文作文_小学作文_四年级作文_328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于漪《教你学作文》后 记
忙里偷闲,穷十月之功,本书总算完稿了。此时心情可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毕竟花心血完成了一件事,惧的是书能否符合读者的希望。书名《教你学作文》,顾名思义是讲作文法。所谓“法”,主要讲的是:该怎样,不该怎样。这个问题如果讲得繁琐,不仅无补于事,反而缚人手脚。历史上最繁琐的应数帝王礼仪,为了给帝王摆威风,繁文缛节,规定了他们一举一动该怎样,不该怎样。看起来帝王威风十足,但他们的手脚多少给束缚,也得规矩些。要知道,封建帝王是一种无法无天的动物,这样对他们是很聪明的办法,用“愚君”来形容未尝不可。话得说回来,《教你学作文》是写给青少年学生看的,书如果写得繁琐不堪,不得要领,那就愚弄亲爱的读者,耽误他们的青春,天大罪过了。
近几年来,市上出现了不少讲什么“法”、什么“式”的书。单以读书法、作文法来说,你说几法,我就讲几十法甚至百法,有如积薪,后来居上,越分越细,越讲越繁琐,如此这般,花拳绣腿,炫入耳目。殊不知“法繁则法亡”,真正用起来反而用不上。为此,在写这本书之先立下一个目标,要力避繁琐,只讲作文最主要的方面。书要写得简明有用,落实到使青少年读者真正学到手。全书十八章,每章首先结合写作上生动事例阐明基本原理;结合“佳作借鉴”正面疏导,讲解该怎样作文;结合“习作评说”分析得失,也讲一些不该怎样作文;结尾“要语一束”,简明扼要拎出要领,使读者明确遵循。写作时力求创新意,但注意到最主要内容的简单稳定。
说到学语文,当然其中包括作文。以往人们常提只要多读多写。这道理本无可厚非,但由此以为没有好的方法,就失之偏颇了。过去许多文人确乎通过多读多写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可是这样做很费时日。如果同时讲究方法,则锦上添花,易收时半功倍之效。也有人说作文如打仗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好像也无方法可言。其实,这是误解。如果说这是“无法”,那是由于平日百法精熟,是实际运用中“法熟而法亡”的境界。然而,这“法亡”不同于前面的“法亡”;前者是亡于繁琐,后者则是百炼成钢而达到随心所欲的飞跃。达到这个境界颇不容易,但青少年读者应立定志向往这方面去努力追求。
我们学作文时,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观摩,勤于动笔,锲而不舍,就会熟能生巧,有朝一日也会达到精妙的境地,在限制中获得自由。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十四行
诗《自然和艺术》中写道:
谁要成大事,就必须集中全力,
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
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不难看出,《教你学作文》是奉献给青少年读者学作文道路上的铺路石。衷心希望它能坚不松动,固如磐石,好让亲爱的读者,稳步地放脚向前走去。
功夫在文外
有些青年同志常为自己写作水平提不高而苦恼,他们说:“这支笔有千斤重,看到作文题目头就发胀。”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子通》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你果真要学写诗,须在诗外花时间下功夫。这个见解颇为精辟。写诗作文道理相通。要写好文章,须在文外下功夫。
一篇好的文章最基本的条件是言之有物。“物”从何而来? 来源于生活。有些青年同志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平凡,天天一个样。事实并非如此。比如雨中汽车行驶而过是生活中的常事,一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雨中“马路像浇了一层油,乌黑闪亮,汽车开过,发出? 哧啦啦? 的响声,车轮把串串水珠甩向两边。”(初二年级一学生的作文) 又如我班有个同学参观“品种菊”展后,作了如下的一段描绘:“园中菊花数不胜数,有的花瓣众多,有的则非常稀少,其中数紫芍药最为有趣,它的花瓣一半敞开,另一半却把花蕊捂住,像是用手把脸捂住不让人看,似乎有点怕羞。”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就有血有肉。观察时还要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事物前后的变化,注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如前面所说的菊花,阳光照射下的、蒙蒙细雨中的、雨后放晴时的姿态就各具特色,初放、盛开、凋谢前后变化多端。
要写好文章,还应多读好文章。读要认真,切不可浮光掠影;要理解,切不可囫囵吞枣。要收到效果,精读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对文章的立意大有教益。意新、意深,文章就站得住。读佳妙的文章还须潜心思考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剪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例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中有一段:“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短短三句话,形象生动。它溪身、流速、水声等不同角度描绘,使人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果我们既留心周
围的人和事,又认真读书,文外功夫深,下笔就能得心应手。
串起生活的珍珠
《琴岛小夜曲》、《星星赋》、《我爱炊烟》、《沙砾》与《我和李清照》是这次作文比赛中较好的散文,清新流畅,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犹如生活的博物馆,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一砖一瓦,一器一皿,一个人物的某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等等,均可陈列其中。然而,这种生活的陈列绝不能随意捡来,放肆笔墨一番,而是要深入观察生活,精心选择材料,提炼出能倾诉对生活的见解与理想、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主题。比如《琴岛小夜曲》一文,作者选取了自己
所熟知的琴岛、灯塔、栈桥、海浪、海风、马达轰鸣、汽车声、人声鼎沸等有关材料,目的不仅在描绘琴屿飘灯的美景、“小夜曲”的悦耳动听,更在于深入开掘,演奏青岛儿女新的乐章,强劲雄壮的《英雄交响曲》。它倾诉了在四化建设中“不敢懈怠,无法消沉”的心意,讴歌了伟大祖国四化建设的宏伟气势和坚实步伐。好的散文必然有思想的光芒,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能停留在表象的采撷,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激动,也就是说要有真切的感受。《我爱炊烟》这篇习作围绕农家烟囱里上升的袅袅青烟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变化,或爱或憎,或辛酸或兴奋,情真意浓,由衷地赞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伟大胜利。由于生活中的“炊烟”触动了习作者的心,习作者确有所感,经过认真的思索、提炼,就让平凡的题材闪射出动人的光彩。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散文贵乎散,运笔不拘成法。这样说,是不是散文就无结构可言呢? 并非如此。好的散文看来是信笔所至,时而描绘勾勒,时而浮想联翩,时而激情洋溢,时而侃侃议论,其实散中有不散,仔细寻觅,就可发现有线索贯串其中,把一颗颗生活的珍珠穿连起来,光华璀璨。如果误以为“散”就是散漫,漫无规矩,散文就成了断线珍珠,撒滚在地,不成篇章。《我和李清照》一文娓娓叙述了游览“李清照纪念堂”、翻看小画书、欣赏李清照诗词、习作中的风波、诗歌朗诵会的情景,把这些材料串起来的是一根清晰的思想线索,这根线索就是“崇拜李清照——做李清照——超过李清照”。有这根线索贯串,既能撒开写,又能收得拢。散文的线索不一定是挺直的,可以有曲有折,讲究转弯艺术。习作者由“做李清照”这层意思推进到“超过李清照”,写得委婉曲折。先渲染自己是习作风波中的胜者,再
以众多的诗人和作家烘托李清照的吸引力,似乎自己非做李清照不可了,就在极力赞扬之时,用“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的作文不受表扬了”的语句开始转弯,向下一层意思推进。然而,这个转弯又不是急转弯,而是委委婉婉。先是“不受表扬”,再是常出现思想低沉”、“缺少时代精神”等批语;先是自己“不大理解”、“不大服气”,再是“开始觉出”李清照的词格调确实低了点,然而又认为是“瑕不掩瑜”。这样极其自然地进行转弯,朗诵会上的失败和超过李清照思想的确立才不是天外飞来。《沙砾》一文的结构同样有明显的线索贯串,且别开生面,全部以音乐术语为小标题,把所叙、所思、所绘、所议有机地组合起来,演奏了一支追求精神文明的意境深远的乐曲。文章从引人入胜的演奏入笔,以缭绕的
弥散的余音收尾,首尾呼应,使人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之中。追忆的往
事犹如乐曲的演奏,由“呈示部”而“第一主题展开”而“第二主题展开”,层层推进,到“华彩乐段”,习作者热情倾注,浓笔重彩,赞美追求精神上高尚的闪光思想,揭示了发扬沙砾精神的主题,意深神聚,味在其中。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充满作者的情思和想象,给人一种说不尽的浓郁和深沉的意趣。而要做到这一点,须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星星赋》这篇习作注意到散文的诗意,注意到意境的创造。习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端描绘夜空的点点繁星,讴歌人间更亮更美的繁星。儿时在院子里纳凉时的稚气、妈妈的爱抚、小星星的映眼、迷人的神话,情景融合,如在人耳目。清晨,误把露珠当星星的描绘,虽只疏疏几笔,但童心可掬,饶有情趣。习作的主旨在于以天上的繁星衬托人间的繁星,把儿时的稚想和今日的现实交织起来,展现“光明无处不在”的境界,表达自己生活在繁星之中,要做一颗小星星的崇高愿望。革命激情是散文富有诗意的灵魂,爱憎分明,情文并茂的散文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新事物琳琅满目,新道德新思想光照人寰,青年学生要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倾听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着用散文这种行文自由的形式来抒写广阔的胸怀、充沛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功夫贵在自幼硬
京剧舞台上的老艺术家,有些已七八十岁高龄,但是,唱、做、念、打仍然气宇轩昂,引人入胜,一举手一投足,矫健灵活,干净利落。艺术青春如此常驻,简
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什么缘故呢?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功好。从小练就的功夫,刻骨铭心,终生受用。
学习语文不也是应该如此吗? 一定要趁青春年少的时候,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幼功切不可小视。小时候学的知识往往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用,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小时候练的技能犹如自己身体的有机部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要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本领,从小就必须在听、读、说、写上下功夫。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从小就要练好既会合理吸收,又能准确表达的基本功。
也许有同学说:“听”还不容易吗? 我已经听了好几年的课,天天听人讲话,还不会“听”? 其实不然。“听”里大有学问。它与讲的内容有关,与讲者表达有关,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具备的知识有关。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听力,使自己会听。比如听课,就要学会抓中心,抓要点,什么是纲,什么是目,在脑里立刻梳理清楚。关键之处竖起耳朵听,无关紧要的善于剔除,使自己的脑子成为“分离器”,把通过听觉接受进来的东西,有用的储存,无用的扬弃。经常注意训练“听”的能力,耳朵就会聪敏起来,有效地帮助你吸收知识,改变糊里糊涂,主次不分的状况。
“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读的能力的强弱,影响到知识能否充分吸收,影响到表达水平的高下。我们年青人读书很容易浮光掠影,自以为读懂。其实,有些字,不是认真地查查字典,考究一下字音、字形、字义,而是在“障碍赛跑”的过程中,绕道走过去。因此,即使与这个字见过几次面,还是叫不出名儿,说不出含义。有些词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更不必说了。这样的“读”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读要讲究速度,但更要讲究质量,在“懂”亡下功夫。读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有几个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弄清楚:作者写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推敲遣词造句的奥妙。佳词美句,精彩段落应该反复读几遍,心领神会,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备用。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读书只要用心,多思考,不马虎,目注神入,读几遍,也可以收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读”还得讲究数量,年青时记忆力较强,背诵几十首名诗,几十篇名文,作为珍贵的精神养料,琢磨借鉴,受用无穷。
“说”的能力同样要从小训练。有的同学怕开口,或者课外话多,课内请他发表意见就“金口难开”。如果不得已要说,也往往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或者声音憋在喉咙里,不用扩大器别人就听不清,失去了语言交流思想的作用。那么,他们在课外说话的能力是不是就强呢? 语言就规范呢? 也不。常常是满口方言,破句,
口头禅,甚至夹杂一些粗野的话。“说”,是将自己的思想转换为有声的语言。除了哑巴,人人要说话,“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怎么才能使自己说得好,正确地表达情意呢? 从小就要在口齿、音响、语调、条理等方面进行锻炼。话要一句一句说清楚,说完整,不能胡子连着辫子,糊里糊涂一大串;声音要响亮,能送到别人的耳里;语调有抑扬,语势能流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是“写”的基础,口头语言通顺、规范,就为“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说”又能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清晰化。有些问题在脑子里似乎已清楚,但说不出来,这说明并不是真正的清楚;说出来了,有条有理,那才是真明白了。
“写”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小时候文章写不通顺的人几乎一辈子都写不好,笔捏在手里有千斤重,不听指挥。“写”的幼功尤为重要。要能写出内容好、文从字顺的文章,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训练:不断使用自己的眼睛,关心、注视周围的人和事,把许多活生生的形象摄入自己的眼帘;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把见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加以比较、分析、辨别、提炼,使认识逐渐丰富,思想渐趋深刻;不断提笔写,选择恰当的词句、恰当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与感情。青年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辞藻华丽就是文章写得好,殊不知思想是灵魂,文字是躯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文字再漂亮,也是空洞无物,“站”不起来的。要训练“写”的能力,就得双管齐下,既练思想,又练文字技巧。
上述的四种语文基本功必须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打好,才算得上有扎扎实实的幼功。比如写文章,初中还写不通顺,到了高中、大学,思想长足发展,这时笔就休想能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意思纠缠,表达混乱。幼功打得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开阔,学识丰富,表达起来文笔、情思并茂,相得益彰。
功夫贵在自幼硬。幼功好,后劲就足,就大有学出高水平的希望。有些戏曲演员、歌唱演员怯场,艺术上总上不去,幼时功底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妙笔记叙流光彩
一般地说,中学生有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初步能力,能写一些内容比较具体、文字较为通顺的记叙文。然而,要把记叙文写得有光彩,引人入胜,启人深思,那就非常不容易了。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有光彩,在作文比赛中超群出众,甚至能独占鳌头呢? 其中学问很多,功力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即使如此,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进行锻炼,还是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
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的发光。俗话说:“人无志不立”。人没有理想、志向,就干不出一番事业。文章呢? 没有鲜明、正确的主题,即使语言还可以,也是站立不起来的。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有过人之处,也就是“意”立得特
别好。“意”是全文的统帅,下笔之前要深思熟虑,不可看到生活中一点现象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如果事情虽然写了一大片,却拎不出主心骨,说不出个道道儿,文章就是“瘫”的,没有分量。好的记叙文总有新意,不是蹈袭前人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弹老调子,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意不仅要新,还要力求深刻。浮光掠影的东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的本领,洞察幽深细微之处。高尔基曾称赞契诃夫的眼睛像钻头,能钻人生活的深处。生活是动的,永远不会静止,写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
文章中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大不一样。就以古人写岳阳
楼来说吧,写诗作赋描绘与歌颂该处胜景的大有人在,而唯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文章的“意”既新又深,跳出了一般人通常所能达到的“以物喜,以己悲”的藩篱,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思想。由于见解过人,文章就生出光辉。又比如我们提笔写学雷锋、送温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记叙,当然不会动人;如果剖析到人的心灵,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涂抹上未来的灿烂色彩,文章的深度、广度就大不相同了。
文章的光彩还在于情真意切。记叙文叙事、记人切不可干巴巴的几条筋;要血肉丰满,感情激荡。当然,这种感情决不是虚假的,装模作样造作出来的,而是真正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有具体深切的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作用于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拨动了自己的心弦,自己真正为之感动了,这时涌出来的感情才是真挚的,感人的。纸花再好看,毕竟是假的,无生命的;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才美丽动人。写记叙文须懂得这个道理,用真挚的感情浇灌文章的花朵,寄情于人,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写人,活灵生动;绘景,如在眼前;叙事,娓娓动听,情趣盎然。还必须懂得,文章情深意浓,决不是乱用感叹号,也不是凭空地抒情。那样做,只会破坏写文章的意图,完全不可取。比如《一面》是阿累同志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叙文,文中没有用什么“赞颂您啊”、“崇敬您啊”、“爱戴您啊”等词句架空地抒发感晴,而是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绘外貌,记语言,传精神,奉献给“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的鲁迅先生一片赤诚,读来感人肺腑。要使笔端能自然而流畅地表露出健康、丰富的感情,平时就要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极其热忱地热爱生活,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思想感情上激浊扬清,培养高尚的情操。
记叙文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也至为重要,安排得妥贴巧妙,可以增添文章的光彩,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好的题材,如若平铺直叙,像报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很难吸引人。为此,下笔之前,定要精心构思,下一番运筹的功夫。先把自己占有的材料排排队,进行—次认真的检阅;再根据与所要表现的主题关系的亲疏决定取舍、详略;然后思考材料安排的最佳方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入笔,怎样收尾;怎样前交代,怎样后照应,都要反复思考,推敲,比较,努力做到叙事有波澜,首尾能呼应,文气能贯通。古人讲画竹子的经验是:先有
成竹在胸,然后才能挥毫落纸,一气呵成。其道理就在于此。写文章全局在胸,再找到适当的入手处,主干挺拔,枝叶扶疏,洋洋洒洒地写来,就可收到好效果。如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一文,叙述的是老老小小学雷锋的事,歌颂的是为人民服务不辞辛劳的闪光心灵。由于组材别具匠心,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不仅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
出的表现,而且十分引人入胜。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它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记叙文要写得有光彩,一定要为正确的主题思想、浓厚的感情寻找合适的“外衣”。中国语言十分丰富,同义词、近义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极细微的差别,叙事、状物、绘景、写入时要在词汇的宝库中细心选择,选择最贴切的加以表现,褒贬分别,轻重得当。人民群众中活的口语更是有着惊人的魅力,多彩多姿。平时仔细谛听人民大众活泼的语言,从中吸取养料,可改变自己语言干瘪无味的情况。语言优美,文章生辉,字字珠玑,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学写记叙文必须在语言上下苦功,平时广采花蜜,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下笔时字斟句酌,精选、提炼,熟练地运用。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今语言大师使用语言认真刻苦的态度,是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愿同学们握好手中彩笔,努力描绘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的新时代。
时代活水丁冬响
参加《青年报》举办的1984年东华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的评选,深感振奋。一篇篇得奖佳作呈现眼前,春意葱茏,乐曲丁冬,时代的活水在字里行间欢快地跳动,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这些作品真挚地向人们报告社会前进的信息,由衷地倾吐对生机勃发的现实生活的歌颂之情。
谁最能迅速而深刻地感受到时代蕴含的芳香,谁就能摆脱陈词滥调的束缚,新意洋溢文中。编人这本作品选中的记叙文,在这方面是佼佼者。时代具有伟大的创造力,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风尚潮水般地涌现,写作的源泉无比丰厚。要笔下出佳品,须在接触社会、观察生活中有发现的本领。善于写作的人总是努力开放自己的感觉器官,对
周围的人和事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精心审察,锐意捕捉。捕捉时,不满足于对生活表层的认识,而是潜心思考,步入生活的深层,分析,理解,把握住现象覆盖下的本质。《卖鸽子的女孩》、《书到山村》、《瞧这一家子》、《新班长》等文章的作者发现了生活的某些底蕴,奏出了品格高于金钱、知识将伴随着庄户人迈上更高的生活阶梯等一曲曲动人的时代奏鸣曲。清新隽永,发人深思。
在生活中发现写作题材并洞悉其内在意义的本领虽与观察事物的能力密切相关,但切不可忽视生活激情的重要作用。一个对朋友、对亲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冷漠寡情的人,对生活中闪光的珍宝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怎可能有所发
现? 怎可能写出好的作品呢? 生活在金色的80年代,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叩击人们的心灵,催人奋进。80年代中学生的脉搏应该和时代的脉搏同跳动,应该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它,剖析它,理解它,认识它。离开了水,就谈不上什么河、湖、溪、涧;对生活没有激情,当然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真谛,写不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本作文选的作者对生活充满诚挚的感情,不论是家乡的小河,故乡的明月,深深的林海,都情意绵绵,时代的声息沁人心脾。即使像《雨夜》这样的作品,刻画的是女儿和后母之间的关系,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召下,传统的习惯势力的厚障壁倒坍了。
一篇作品,在处理题材时,对角度必须慎加选择。角度新,才能开掘得深;角度新,才能抓住人。写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可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经过比较、推敲,选择最佳角度表述自己的情意。比如写生,可正面,可侧面,可远,可近,可俯,可仰,怎样最能传神,怎样最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最符合要表现的意图,就选择怎样的角度。运笔写文和运笔画画道理是相通的。《野菊》、《老榆树》、《爸爸,难道您真的忘了》、《我心中的老师》等等,角度新,构思巧,含不尽之意于有限的篇幅之中,驾驭题材的能力开始踏上新的高度。
一篇好的作品,不仅要意新,而且要语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给作品添翅加翼。从所选的作品来看,与过去比,语言
技巧有进步,错别字、病句大大减少,词汇比较丰富,句式多变化,活泼泼的语言大为丰富。看来,这些作者平时注意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书本中积累美词佳句,不断充实自己语言的仓库。
中学生的作文,同龄人读起来分外亲切,思想感情撞击后会发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写作的旅程,产生新的探索、新的追求和新的开拓。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写了以上一些话,奉献给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喜看耀眼的火花
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五届。举办这项活动年年提出新要求,年年出现新作品,具有较强时代感和实用性,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并逐步形成了权威,获得了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其意义远不止评选出多少篇获奖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于对青年学生中文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青年学生中蕴藏着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涉猎新奇、积极创造的巨大能量,选用适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撞击,就会程度不同地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在每次比赛中都可以喜悦地看到:笔锋初试,小荷露出尖尖角,尽管稚嫩,但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勤于笔耕,勇于探索,篇篇都有新道道,虽有瑕疵,但显现出前进的轨迹;有感而发,侃侃而谈,议论、引申,不拘一格,即使有时偏颇,也能不落俗套,独出心裁。文引出人,新文、佳文引出了写作上的嫩芽,通过评文,发现了练笔的积极分子,发现了中学生创新
的种种思路,发现了他们中孕育的种种才华。
文科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早”字,发现的目的在于培养,在于使嫩芽获得浇灌,茁壮成长。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活动就是着眼于“早”培养,广泛性的培养。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比赛活动无可置疑地起了这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认识能力往广处开拓,放眼看世界,看到原来所未看到的事物,想到原来所未想到的事物,知识的覆盖面扩大了;引导学生的认识能力往深处开拓,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表层与深层,对错综复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等作了探索,作了研究,学生洞悉事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情况在参加比赛的作文中,尤其是在获奖的佳作中反映得十分明显。再说,每届比赛又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观点,这就具体地引导中学生而不至于原地踏步。
发动和组织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它的意义还在于突破了一省一市的地域界限,广泛地进行交流,切磋琢磨,增长见识。每次得奖作文在报上登载,并编印成书,既是对得奖者的鼓励,也是为中学生习作推荐良友,而对中学作文教学又起了促进的作用,更是向社会递交了一份最新的考卷。
祝愿这项活动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设想,新的突破,新的成就。
要锻炼认识生活的眼力
读了农场系统中小学生《我爱中华,我爱农场》作文竞赛中的获奖作文,深为小作者有认识生活的眼力而欣喜。
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作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文字通不通,有没有技巧。其实不然。文章好不好主要在于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质量的高低和文中所寓含的思想、见解紧密相关。思想深邃,见解独到,文章就有支撑物,就能站立起来,给人以启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思想、见解从何而来? 当然不能靠凭空臆想,重要的在于经常有意识地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锻炼认识生活的眼力。生活中可入作文的人、事、景、物数不胜数,平时要做有心人,把它们摄入眼帘,细细思考,精心分析,看出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并进行提炼。《我身边的“乔厂长”》、《欢笑引起的联想》、《爸爸拿到奖金以后》等记的都是眼中所见,从平凡的事情中见到别人之少见、漏见和未见,文章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评论的文章更是思想见解的直接表露,认识深刻,能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文章就会说明清楚,分析透辟。
强调写作文须有思想见解,不等于不要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下功夫。情意要靠语言来表达,故而选词造句、谋篇布局都要反复训练,切切实实掌握这方面的基本功。要知道,思想有条理有深度,表达就容易清晰、流畅;而在语言表达上锤炼,反过来又可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
在写作训练中,要把提高认识生活的眼力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织锦成文吐心声
第十届(1989)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拉开了序幕,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园地耕耘了数十年的老教师,感到由衷的高兴。
中学生时代是金子般闪闪发光的时代,激情充盈,想象丰富,对知识渴求,对生活憧憬,青春活力洋溢,心灵伴随着身体一起发展。在这个闪光的年华里,要打好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尤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才能花繁果硕。在成长的道路上,祖国母亲的乳汁,师长亲友的启迪,大干世界的哺育,细雨滋润,火花撞击,都会起雕塑的作用,都会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拿起笔,抒写自己的认识、理解、感受:以至于心灵的震荡,对自己来说,是思想的梳理,感情的升华,锻炼认识生活的洞察力,磨砺犀利的笔锋;对同学来说,是交流,砥砺,相互促进,以取得连锁反应。
心里想的,要用恰当的语言明确地说出来,并非易事,而要能用文字表达得清楚明白,生动感人,更非轻而易举。但无论从今日的学习,还是从明日工作的需要来看,中学生应该勤于练习,多加实践,练就口述笔写的真本领。提起笔,心中的话在笔端汨汨流淌,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能进入这样的境地,首先要想写,爱写,以写文章为乐事。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这样说:“某生平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苏东坡写作达到“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如此高的境界,除了种种条件之外,倾心于写作,以写为乐,乐不可支也是重要的一端。中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这一点不可忽视。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给大家提供了吐露心声、施展笔下才能的良机,希望同学们珍惜良机,乐于参加,织锦成文,显露锋芒。
写文章又是极其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苏轼的小同乡、宋朝著名诗人唐庚述说为诗文之苦有这样一段话:“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玼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很值得借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自己精心地炼意、炼句、炼字,精心地谋篇布局,反复思考,反复修改,才能写出意新、情真、语工的佳作。
祝愿这次竞赛佳作涌现,为中学生写作增添光彩。
十年辛苦不寻常
——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
《十年佳作精选》序
人们常说:年纪大起来,往往喜欢缅怀过去。可是这多年来我并非如此。我总喜欢站在高处,望着远处,切实把握住现在,努力把面前的工作做好,难得沉湎到
往事回忆中去——这也许是受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吧! 但此次《青年报》同志来说,他们要编一本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获奖的《十年佳作精选》,要我在书前说几句,哪知这一下,回忆之闸豁然洞开。我思绪翻腾,一直回溯到这个比赛举办的源头,回忆起比赛是怎样办起来的,又是怎样一届一届坚持下来的。往事历历在目,感想也着实不少,而一言以蔽之就是:十年辛苦不寻常。
凡事开头难,创新事更难。我们若以今天看过去,似乎办个把比赛不算什么,何难之有! 岂不见今天这比赛、那竞赛不是比比皆是吗? 可是《青年报》开始举办这个比赛是在十年前。十年前,比赛还是新鲜事,尚不多见;更何况范围大到六省一市,这样大规模的比赛当年可算得是凤毛麟角的了。创办一件新事,首先要一眼看得准,再是要见机而作,拿出魄力来把握住时机全力以赴。《青年报》同志正是这样做了。那时候,为了要大力培养各种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党和国家重视教育,采取措施振兴教育,开创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就在这教育事业的春天来临之际,一向面向全国广大青少年的《青年报》,凭着他们一贯热心培育青少年成长的责任心,凭着他们特有的事业敏感
性,不失时机地在1981年举办了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具体评选工作由评选委员会主持,当时的上海市社联主席罗竹风同志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罗竹风同志一贯热心于青少年教育事业,德高望重,大家尊称他为“罗老”,由他来主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评委会一开始就标举四个字:“团结”、“公平”;来自各省市的成员一定要紧密团结,从全局着眼,通力协作,切实做到公平。由于全体成员齐心协力,真正做到“团结”、“公平”,这个比赛开了一个好头,并为以后的工作树立了良好的风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头固然难,坚持更不易。大家不难看到,这多年来这比赛那竞赛如雨后春笋,几乎是触目皆是的了,可是又有多少能坚持办好办下去? 并不是说凡比赛都得一届一届办下去,办不办得看社会需要;若只需要办一次就够,当然不必硬办多届。但社会需要本可以一届届办下去的,如果一下子就寿终正寝,就必有原因了。举办比赛的动机是否纯正,组织的是否合理,是能否办好的关键。这多年来确有许多举办得好的比赛,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也毋庸讳言,其中不少没办好,潮来潮去,如飘风之不终朝而已。还有极少数,举办比赛的动机就有问题。照理说举办比赛在于识拔真才,树“千里马”,是不是也有旨在“树伯乐”的呢? 看来也有。唐代大文豪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的人举办比赛或许在于反证“伯乐常有”,少不得他本人就算一个。这种“树伯乐”的比赛,一旦“伯乐”功成名就之时,也就是比赛烟消云散之日,不用说,它只会昙花一现,只会是短命的。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青年报》举办这个比赛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怀着对青少年学生的满腔热忱来开展这项工作的。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领悟人生哲理,培育奉献精神。正由于目的明确,站在高处,因而风气正,届届办得好。尽管主持比赛的人和评选人员屡有变动,比赛还是锲
而不舍地一届届办下去,并且不断有所提高。
我很喜欢读唐代大诗人杜甫《上白帝城》一诗中的两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诗人杜甫登城不是“一上一回新”,那么他的登临一定是十分乏味的。由此可见,比赛如果办来办去是一张面孔,不注意时时注入新内容,要长期办下去也是不可能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奋斗,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犹如潮水般涌现,科学技术
中奋勇搏击,破浪前进。因而,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主人。当代的课程改革就是着眼于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自主作文大赛的本意,就在于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爱好、创造精神等等可以充分施展,没有任何外加的条条框框,没有种种限制与束缚,就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参赛的同学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敢于思索,勇于想象,大到经国济世的评论,小到生活的一朵浪花,前溯到中外先哲圣贤、文学艺术巨匠的卓越,预见到未来社会高科技前沿的发展,皆可进入文中。只要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要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有感受的,最有感情的,最有创意的,最想追求的,等等,皆可牢牢抓住,放开来写,让蕴藏的潜能闪烁光芒,让笔下散发着一股股鲜活的灵气。
评委们期待着大量的学生自主表达情意的质地优语言美的好文章。
往深处开掘
十分荣幸,又一次被邀参加“浦东之春”作文竞赛的评判。徜徉于一篇篇参赛作文的花径之中,不仅深感浦东“物”的变化的美景使人目不暇接,而且令人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又长大了,不少支笔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叙说、描绘与讴歌在浦东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上滋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创业维艰,而艰难中最艰难的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观念的更新、人的知识的拓展。中学生在目睹浦东壮丽建设图景的同时,开始感受到人与时代同步前进的脉搏,在“人”上做文章。
文章能不能站立起来,很大程度决定于写的人有没有真切的感受,有没有见地。高楼林立,道路拓宽,大桥跨越,电视塔高耸人云,这是建设的壮举,有真切的感受,就能笔下生风。“物”令人瞩目惊叹,而更可贵的是“人”,是建设者的观念、精神、气质、风貌。这就要求写的人往深处开掘,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要往深处开掘,须变粗疏为精细,使事物的微妙变化尽收眼底,大大咧咧看,充其量只能停留在事物现象的描绘。须变浅想为深思,使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能准确掌握,感悟到同龄人少想少见或未想未见的,对要写的人和事粗浅地脑子里转一转,是不可能有什么见地的。参赛的作文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尤其是写人的文章,即使是很小的题材,也与浦东建设的时代大脉搏呼吸与共,不牵强,不硬装。这种有益的尝试,为下一届“浦东之春”作文竞赛燃起了新的希望,开拓? 更加广阔的天地。
贵在 “消化”
《中学生作文选刊》的问世给广大中学生练习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拿到了这本刊物,面对着琳琅满目的佳作,怎样阅读才能有比较大的收获呢? 从学生阅读各种作文选的实际情况看,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思索一番。
读,有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一是或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囫囵吞枣,死记硬抄;一是赏析观摩,咀嚼消化,吸收精华,滋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
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能力。两相对比,显然应该提倡后一种,否定前一种。道理十分清楚,前—种阅读的方法徒然浪费精力,白花时间,即使时间用得不多,也属浪费之列。因为阅读者没有深入到“文”中领略风光,体会不到作文的奥秘,犹如进入宝山,不知宝在哪里,空手而归一样。
阅读作文佳作贵在“消化”。生吞活剥,等于不读;咀嚼消化,才能吸收。要“消化”,就要在“析”上下功夫。所谓“析”,就是分析。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读一篇佳作,脑中不能混沌一片,要学“庖丁解牛”的本领,从字、词、句、篇到立意、构思,都作一番认真、细致的分析。分析时,从全篇说,至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这篇作文写什么? 小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 二、这篇作文怎么写的?(指谋篇布局、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等。) 三、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三个问题一思考,就拎起了整篇文章。这是阅读佳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抓住重点细推敲。一般说来,好的作文总有特色,总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立意特别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有的构思特别巧,不落俗套,不落常规;有的结构十分严密,细针密线,无懈可击;有的语言别有一番风味,或畅达,或清秀,或味醇。阅读时抓住其中一二特色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就能逐步体会小作者运思的苦心,运笔的匠心。有些佳作重点段落写得特别好。这些段落或绘景,或状物,或言情,或说理,纵横捭阖,气象万千,阅读时要注意重锤敲打,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而且要学会缘字探源,捉摸习作者下笔时的思想、激情,捉摸他们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和敏锐性。因为这种闪光的段落正是习作者思想闪光、感情闪光、认识能力闪光的表露;而这种表露是发自肺腑,情不自禁的。这种表露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给人的是纯真的美感。
在“析”的同时,要注意“比”。比较的方法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善于比较,优劣显现,从中可获教益。阅读佳作可常采用几种比较方法来增强理解,提高阅读效果。一把文章和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推敲文章是否能准确、具体地反映,有无失真之处;二把文章解剖为各个部分,如分成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或分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部分,或分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部分与读过的有关作品的写法进行比较,寻同找异,开拓自己思路,判别大同和微异,加深理解佳作的写作技巧;三是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和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和自己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比较。把自己想的、写的和佳作反复比较,就可找到差距。
《献上一支心中的歌》习作巡步
“意”为主,“辞”为从,意在笔先,辞随意生,只有对客 观事物有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思想上十分清晰,语言才会明确、生动、流畅。
每个青年学生作文时都希望自己提起笔来能文思如潮涌,精彩的语言仿佛淙淙泉水在笔端流淌。叙事,事清晰;记人,人生动;写景,景如画;说理,理明白。怎样才能实现这良好的愿望呢? 其中有不少奥妙。多读好文章,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思考分析,多进行写作训练,,,,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且不一一论述,仅对学生习作《献上一支心中的歌》巡步一番,探讨某些问题,以期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献上一支心中的歌》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和《泰山极顶》一组散文以后的习作。这个作文题有一定的难度,如不审慎地辨清题意,不选准恰当的“物”认真地进行构思,写出来的作文容易内容空洞,意虚情浮。为此,写作前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是:选准歌颂的对象;托物言志,因事抒情;在记叙中夹以议论和抒情。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 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述课文,从阅读中吮吸丰富的营养。古人曾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初中学生开始学写散文,必须明确写该类文章技能技巧的规矩法度,而教材中的有关文章正是学习模仿规矩法度的范例。学生带着写作的具体要求熟读课文,推敲琢磨,深入领会散文中选“物”、记“物”,托“物”的特点,摸清表情达意的特色,品味范文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又向他们指出,读书不是被书所“禁锢”,而是既要读进去,又要跳出来。蜜蜂采花粉的目的在于自己酿蜜,因此要借他山之石,攻我写作之玉。借鉴范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知识实际,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剪裁组合,在模仿中创作,在创作中模仿.培养写作散文的能力。
学生根据要求慎重选“物”,确定歌颂的对象,有的把发自肺腑的心声献给亲爱的党,伟大的祖国,有的把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歌声献给革命先烈,有的向英雄人物,向平凡而高尚的劳动者献上赞美的歌、颂扬的歌,以表示内心的崇敬。在歌的海洋里,大部分音调和谐,悦耳动听,但也有粗糙刺耳、走音走调的。怎样才能唱得悦耳,唱得入调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灵犀一点谈立意
写这样的散文最忌没有主心骨,提起笔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散文的特点固然在于“散”,放开来写,仿佛脱缰的马,奔腾自如;然而,又贵乎不散。看来散,其实有神,这就是通常说的“形散神聚”,“形散神不散”。
鸟无翅不飞,人无志不立,文章没有明确的“意”就站立不起来,“神”不聚,文章就像散了骨头架子。意,是指写作的人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感情,也就是写作的意图。写作意图必须明确,文章必须有主题。古人说“意犹帅也”,文章的主题犹如文章的统帅,文章的灵魂。“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就会材料芜杂,结构混
乱,就好像军队打仗没有统帅,必然成为乌合之众。因此,立意十分重要。
什么时候立意呢? “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把主题想好,把主题确定下来,明确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议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
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意”确定以后,就可围绕它选择材料,布局谋篇。
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意”要立得鲜明,立得深刻,立得新颖。也就是说,主题思想不是浮在生活的表面,而是能揭示生活的本质;不是人云亦云,弹别人的老调,而是能有新意,有时代特点。总之,要突破个人狭隘的眼界,看得辽远,想得深刻。怎样立意才能使文章站立起来呢? 请看下面的作文。
我爱祖国我爱党
歌,是从口中唱出的;而心中的歌,却是从心灵发出的,是世界上最
美最富有旋律的歌。我要把心中的歌献给党,献给亲爱的祖国。
乐曲响起,思想的闸门打开,我心情无法平静,想得很多很多,,,,
突然,我的眼前闪现出一幅惊人的图景:熊熊的大火在燃烧,在蔓延;一条条火舌在飞穿,在呼啸。墙屋崩塌,轰隆作响;火势漫延,咄咄逼人。就在这时,几个过路的青年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海,奋力扑打,头发烧焦了,眉毛烧掉了,衣服烧破了,脸被烧黑了,,,,他们全然不顾。这就是今年春节飞虹路三家人家一场火灾的情景。当人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去看望那几个被火烧伤的青年的时候,他们却回答说:“党和祖国把我们培养成人,当人民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退却呢? ”啊! 多好的回答啊! 这出自肺腑的语言蕴含着对党和祖国的深深的爱。
我拿笔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了,感情的潮水犹如决堤的洪流汹涌澎湃: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造就了舍生忘死为人民的老一辈革命家,今天,不又正是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培养了像他们一样的年青一代吗? 我怎能不为此而激动? 怎能不由衷地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
火灾之后,三户人家的房子变成了一堆废墟。正当受灾群众无家可归忧心忡忡的时候,左邻右舍,认识的,不认识的,给他们送来了吃的,穿的和用的。金山石化总厂的党委同志及时给受灾亲人送来了床铺,纺邹厂领导又亲自把雪白的大米送到了受灾群众的手中,,,,当这些东西送到了那些极端伤心的人们手中的时候,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他们用颤抖的声音说:“本来,我们很难过,很伤心,现在我们又感到很高兴,因为那么多人关心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暖。”这些话是多么质朴,又多么富有感情啊!
“社会主义中国好,共产党好哇! ”一位老人激动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旋。这位老人是历史的见证人:解放前,浦西一场大火,千百人无家可归,悲惨景象不堪入眼,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却无动于衷;今天,一方遭灾,八方支援,我们的党和国家是那样地关心受灾人民,组织慰问团,问寒问暖,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想到这,怎能不使我的感情又一次掀起波澜呢? 这次事件使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常州市50名小朋友送来一封充满真挚感情的信和一笔并不可观的慰问品,“请收下吧! 我们虽然身处两地,但同属祖国大家庭的成员,,,,”
多好的孩子啊!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不仅造就了优秀的
老一辈革命家和朝气蓬勃的年青一代,而且还哺育了成千成万像这50个小朋友一样可爱的祖国花朵。
我激动,我不能自己,我奋笔疾书:亲爱的党,社会主义中国,我的母亲,我爱您,,,,
这篇作文因事言志,因事抒情,在立意上下了一番功夫。飞虹路火灾事件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从火灾起因的角度写,可以从救人的角度写,可以从受灾损失的角度写,可以从灾后支援的角度写,,,,究竟选择怎样的角度,确立怎样的主题才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呢? 习作者没有停留在就事写灾、就事论事上面,而是对客观存在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认真地进行思索、辨别、挑选,抓住“救火”与“救灾”两个角度,描绘济难救危、八方支援的动人情景,揭示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亲密关系,反映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本质特征,从而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样立意,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果文章只是写火灾的场景,主题就十分肤浅,只停留在生活的现象上;如果通过火灾场景的描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就深了一层,然而还没有足够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的真情? 为什么素不相识的人们会如此济人之难,无私支援? 继续深入开掘,原来是党的领导好,社会主义制度好。这就从种种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主要的矛盾,揭示了事物内在的本质。这样开掘,主题显然就较前二者深刻得多。
习作者这样立意,是不是凭空拔高的呢? 不是。立意绝非空中楼阁,不是为了主题的深刻而任意拔高,而是从生活出发,从实际材料出发,运用正确的观点认识生
活、理解生活的结果。文章紧紧抓住老、中、小三代人的表现和语言加以刻画,上溯到“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为人民”,下写到“可爱的祖国花朵”对受灾户的“充满真挚感情”,对年青人冲进火海奋不顾身的言行更是着力塑造。一根红线贯穿着三代人,党的哺育培养如明灯一盏照亮三代人的心灵。文章又紧紧抓住“左邻右舍”、“领导”、群众和本市、外地送温暖的行动进行渲染,从广度上表现祖国大地处处有亲人,扫火灾浩劫之苦,言重建家园之乐。再以历经沧海桑田的老人为历史见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跃然纸上,令人信服。
深刻的主题靠写作的人精心提炼。主题来源于具体的写作材料,没有材料,靠冥思苦想,是不可能写出立意深刻、立题鲜明的文章的。当然,不是看到的、听到的材料都可用,需要提炼。对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看得准,看得深,就要认真比较,反复研究,将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在纷繁的现象中抓住事物中本质的东西,就能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主题的深度取决于写作的人思想的深度。初学写作的人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更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锻炼与培养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自觉地锤炼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势、新情况,才会目光敏锐;思考问题比较深刻,写文章立的“意”
才会与时代呼吸相通,积极、新颖。
二 心潮澎湃谈感情
写这样的散文最忌“假”。若是没有真情实感,只写些言不由衷的话,即使词句华丽,大抒其情,也是难以感人的。文贵情真。写文章感情必须真切、质朴。南北朝时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句话颇有道理。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真正动了感情,确有深切的感受,心潮澎湃,写作时词句才会奔涌到笔下,所说的话才会是心花,而不是只剪些纸花往枯枝上贴,硬做,虚假,文章没有活气。
我们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青少年,大地哺育,人民培养;崇山峻岭,江河湖海,平原丘陵,花草树木,无不是我们歌唱祖国的素材。然而,生活素材有了,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要把素材加工成文章,十分重要的是写作者的激情。激情就是火,只有它,才能把生活之水烧得沸腾起来;有激情,素材才有灵魂,才会发出光亮。写《献上一支心中的歌》这样的散文,需要对生活有饱满、浓郁的激情,爱得深沉,爱得执着。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这样说:“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意思很明白,如果你对所要描写的东西缺乏真挚的感情,不情动于中,那又怎么可能言表于外呢? 情,真情,深情,是写散文必不可少的。散文抒发情感,可直抒胸臆,语言如滔滔滚滚的江水一泻千里;也可间接流露,使感情如涓涓细流潜寓于字里行间。怎样让高尚的感情在胸中激荡,并往笔端流淌呢?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
唱不完的赞歌
自从读过小说《红岩》,许云峰、江雪琴、成岗、李竹青,,,,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就镌刻在我心间,我时时为他们唱赞歌。
几年前的夏天,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来到了层峦迭嶂、郁郁苍苍的歌乐山下。松涛阵阵,那是红岩岭朗朗的笑声。
一条狭窄、陡峭的石阶路从山间伸出来,把我们引到了白公馆。白公馆监狱两面临着峭岩,又高又厚的围墙上密布着电网,一幢两层楼房被紧箍在里面。就在这儿,美蒋特务当年关押着“案情重大”的政治犯。高墙的另一侧,现在是美蒋罪行展览馆。这里,一件件手铐、凶器铸着美蒋的罪行;一幅幅照片、油画活现出美蒋的凶残。什么“披麻戴孝、拷人油”,什么“灌水葫芦、抽大烟”,什么“飞机下蛋、狼狗咬人”,多么灭绝人性的用以残酷杀害革命者的酷刑! 但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只要一息尚存,就战斗不止,以大无畏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挫败敌人恶毒的阴谋。
我的目光慢慢地向前移去——“江姐! ”我在心底呼唤,目光久久落在一幅油画上:江姐被捆在柱子上,一群匪徒正在把一根根的竹签插入江姐的指尖,鲜血顺着竹签涌,一滴一滴染红了土地。江姐眼里喷射着愤怒的烈焰,烧灼着墙角的敌人。敌人在嗥叫,顿足握拳,绝望地嗥叫,江姐刚毅的嘴角上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她似乎在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
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敌人黔驴技穷,江姐是胜利者,她骄傲地宣告:“竹签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江姐呵,你用鲜血保护着同志的生命,你用生命捍卫党的机密,你为我们后代幸福的今天,笑将鲜血抛洒。“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江姐呵,这是昨天难友们对你的赞歌,也是今天,我,我们,千万个后来人心头涌出的赞歌!
走出展览室,绕过阴森漆黑的刑讯洞口,我们进入了高墙。这是座密封起来的“活棺材”,铁窗,铁门,铁锁,里面还有铁镣,铁铐。跨进二楼左后方一间不大的囚室,迎面镶着“陈然烈士简介”的镜框。陈然烈士,就是《红岩》中的成岗呵! 我崇敬地望着烈士住过的地方,极力想从凹凸不平的楼板上找到那条当年秘密联络的缝隙。敌人以为把缮写、油印《挺进报》的陈然烈士关进牢房,《挺进报》便绝迹了,可是,愚蠢的敌人哪能想到,《挺进报》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秘密发行了,它把党的召唤,胜利的捷报,化作滴滴甘露,注入难友们饥渴的心田。无畏的战士呵,你们以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在虎穴里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白公馆出来,向后望去,红岩岭傲然屹立。山坡上那片松林在温暖的阳光下摇曳着,经过一场秋雨的洗涤,更显得挺拔苍秀。我们转身顺着干净的石阶路,迎着松柏跑去,,,, 俯瞰白公馆,遥望渣滓洞的方向,我默立在松林坡上,倾听松林“呜呜,,,,”的涛声。这涛声像在低低追述1949年11月那黎明的前夜,先烈的鲜血抛洒,渗入红岩的壮烈情景;这涛声像在细细叙说先烈们一生奋战为人民的不朽业绩,日日夜夜唱赞歌。烈士们慷慨献身,死而无怨,他们为了英特纳雄耐尔,已将毕生贡献;他们确信,在烈火与热血中将得到永生。 永生的烈士,请收下我们献上的心中的歌! 你们不朽的英名永垂青史,你们不朽的业绩彪炳千古,你们未竟的事业我们继承。永生的烈士,请收下,收下对你们崇高心灵唱不完的赞歌!
这篇作文是一首奉献给为缔造新中国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颂歌,充满了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崇敬。
习作者饱含感情,一落笔就用“镌刻,,,,心间”“时时,,,,唱赞歌”表露对烈士的无限仰慕。然而,这仅是初露情意,而且是借托小说《红岩》加以抒发的。
着,文章由小说引出实地——“歌乐山下”,以参观的足迹为线索,触景生情,睹物思情,感情的波涛起伏于字里行间。爱之深,憎之甚,对烈士由衷的敬爱与对美蒋反动派的强烈仇恨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缅怀先烈心向党的主题。文章抓住观凶器、观油画、观囚室三个主要情节揭露敌人的残暴,歌颂革命烈土的坚贞,表达对烈士由衷的崇敬。在叙事的过程中,有时感情迸发,用“什么,,,,”“什么,,,,”“什么,,,,”的排比词组喷射愤怒的火焰,控诉敌人的灭绝人性;有时含蓄深沉,用“极力想从凹凸不平的楼板上找到那条当年秘密联络的缝隙”的细节蕴藏自己对烈士机智勇敢的敬仰深情。
对江姐的赞颂是全文感情的浪峰。习作者先运用未见画中人先呼画中名的写法,表现自己十分激动的心情。“? 江姐!? 我在心底呼唤”,是情不自禁,是真情流露,简单的语言倾注了对伟大战士的无比爱戴。接着细致地描绘了江姐受刑的场景。面对烈士忠贞不屈的高大形象,怎能不心潮澎湃? 感情的潮水怎能不奔涌而出呢? “江姐呵,你用鲜血保护着同志的生命,你用生命捍卫党的机密,你为我们后代幸福的今天,笑将鲜血抛洒。”“江姐呵,这是昨天难友们对你的赞歌,也是今天,我,我们,千万个后来人心头涌出的赞歌! ”声声呼唤,发自肺腑,句句赞颂,献给英灵,真情实意跃然纸上。
文章为了表达对烈士真挚的感情,不仅直抒胸臆,而且寄情于景,让阵阵松涛在“层峦迭嶂”中回荡,伴随着人们的心声,日日夜夜为永生的烈士唱赞歌。
文章的浓郁感情不是下笔时硬挤出来的,而是靠平时的培养、陶冶。怎样才能让健康、高尚的感情在胸中激荡呢? 平常要多接触多学习美好的事物,明辨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孜孜以求地追求人类宏伟的目标——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生活满腔热爱,心胸才会开阔,理解才会深刻,情操才会优美。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聚于笔墨,赞颂美的,鞭笞丑的,文章就情深意浓,感人至深。愿初学写作的人注意锤炼自己的感情,用饱蘸情感的笔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歌颂我们社会主义新生活。
三 情景交融谈意境
著名作家杨朔同志曾深有体会地这样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 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学生习作当然不能和作家的创作相提并论,然而作家从写作散文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散文要寻求意境的经验对习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写《献上一支心中的歌》这样的抒情散文,是不是注意意境的创造,其表达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境界则自有高格”,有艺术魅力,耐人咀嚼,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否则,文章缺少内涵,一眼见底,难以动人。什么叫意境呢? 它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就是写作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描写对象交融为一。写散文,要善于精细地观察生活,从平常的、人人习见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闪光的东西,挖掘其优美的、深刻的意义;要善于精细地观察生活,捕捉人物、景物的特征,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做到内情与外物相糅合,意与境相融合。文章情景交融,情境相生,一幅幅动人的图景就会活跃在眼前,使人如临其境,受到教育与感染。下面这篇习作是注意到了绘景寓情,用心造境的。
大海? 红日
清晨,天曚曚亮,我就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等着看日出。听别人说,旭日初升时的景色是非常壮观的,所以我这天起了个大早,特意来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说来
凑巧,这天海面上风平浪静,天空中万里无云,是看日出的好机会,来看日出的人很多。
过了一会儿,东方渐渐红润了,越来越红,而且范围渐渐扩大,仿佛
是天工用饱蘸红色颜料的神笔往天边的帷幕上一点,红色便向四方渗透,由一点扩大到一团,继而一片。这红光是太阳派遣来的第一批光明使者,它告诉人们:太阳要出来了。果然,天边终于露出了太阳火红的脸蛋。它推开压在头上的黑幕,一点一点地往上钻,一步一步地往上登,整个身躯终于露出了水面。这时整个天边都让它染红了,就连大海也被映照得通红通红。随着波浪的起伏,大海泛着绯红色的动人的光采,真美啊!
我望着大海一起一伏,闪闪烁烁的样子,心想这可真像一头卧地熟睡的巨狮的背影。眼前初升的太阳好像是我们伟大的党,浩淼无比的大海好像是我们可爱的中国。大海在沉睡,但是只要红日高照,它就会苏醒,就会沸腾,而这轮灿烂的红日是一定会把它唤醒的。果然,红日一高照,我们的祖国就腾飞,就兴旺起来,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增添光彩。拿破仑不是曾经这样说过的吗? “中国是一头沉睡着的雄狮,一旦它醒来就会震撼于世界”,预言变成了现实,一点不假。
红日升得更高了,它向世界撒下玫瑰色的朝晖,使人振奋,使人欢悦。晨曦照在大海上,使人感到大海的深奥。大海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人,在它宽广的胸怀中,记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兴旺与衰败,如果它会说话,它一定会高喊:“社会主义中国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这话千真万确,我们从一个支离破碎、任人宰割的国家改变成为今日的独立自主、具有国威的新中国,不正是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吗? 近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为了使祖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奴役、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以至辛亥革命,他们虽曾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帝国主义是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才真正推翻了三座大山,才真正宣告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祖国终于站立起来了,而且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热爱祖国,我更热爱今天的社会主义祖国。
红日把火、热、光明送给了人们,多么温暖啊,仿佛慈母用乎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子女。我们的党就是太阳,我热爱党,因为在它心中装着十亿人民,它处处为人民着想。
红日升得更高了,大海将要咆哮了,,,,
这篇习作没有写一个“歌”字,然而通篇都是向伟大的党、亲爱的社会主义祖国唱颂歌,主题十分鲜明。文章除纵论历史、直抒胸臆外,注意创造诗的意境,展现画面,意寄于中,情寓其内。
散文的诗意首先是思想的发光,能够从常见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意义。人们常常以红日喻我们伟大的党,以大海喻胸怀的宽广。这篇习作既采用了人所周知的
“红日”比喻,又增添了自己的新意,以大海喻我们可爱的祖国,并把红日与大海之间的关系通过绚丽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加以表现。这样,既突出了祖国从沉睡中苏醒,社会主义中国灿烂辉煌,更讴歌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文章的情与意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主观臆造,追求所谓“新奇”的不同凡响的比喻,并不能创造合乎情理的意境,当然更谈不上能感人。重要的在于能“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这篇习作描写的是旭日初升的壮观。目睹“东方渐渐红润”,“天边终于露出了太阳火红的胸蛋”,目睹“整个天边都让它染红了”,“就连大海也被映照得通红通红”的美景,沉浸在壮美的气氛之中,心里升腾起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祖国的风光实在是“真美啊”的赞叹。望着“大海一起一伏”、“闪闪烁烁”的景色,又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出现了“卧地熟睡的巨狮的背影”的形象,从而下笔成喻。习作者没有停留在各喻其物的水平,而是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思考,继续开展想象,创造了“红日一高照”,大海就会“苏醒”“沸腾”的境界。这样即景生情,又因情生景,写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客观景物糅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意境,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意境,看似意料之外,实际在情理之中,现实生活中确实是“红日一高照,我们的祖国就腾飞,就兴旺起来。”
写这类散文要能做到意境展现,情景交融,有几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观察景物时要细致人微,抓住特征,力戒笼统、混沌,大而化之。这篇习作写东方的“红”,有层次,有变化,“,,,,仿佛是天工用饱蘸红色颜料的神笔往天边的帷幕上一点,红色便向四方渗透,由一点扩大到一团,继而一片”,能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二是要在实景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联想,绮丽的想象,由此时此地联想到彼时彼地,由此人此事联想到彼人彼事。也就是要学会在现实的此岸和想象的彼岸之间架起彩虹般的桥梁,展现如画一般的境界,寄寓生活的激情,力戒拘谨、禁锢、思路闭塞,展不开来。三是要炼字炼句,能把心里已经创造成的意境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语言问题下面再谈,这里只提一笔。
清人吴雷发在《说诗管蒯》中对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议论:“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句中有句,味外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散文不是诗,但要有诗味。多读古今佳妙诗词,揣摩,体味,可从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借鉴。
四 巧作安排谈构思
写这样的散文要注意谋篇布局,下笔之前认真地进行构思。古人认为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是很有道理的。文章主题的确立须精心思索,从接触的种种材料中提炼,而主题确立之后,要很好地加以表现,同样须精心思索。选择哪些材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衔接,怎样过渡;运用哪些手法表现,凡此种种,都要围绕文章中心进行整体设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构思贯穿于一篇习作的立意、取材、结构、手法运用等各个方面,要能妥善地巧妙地驾驭语言文字,做到“兵随将转”,非得专心致志,认真设
有一种习以为常的错误做法:提起笔来写文章,边写边想,边想边写。写不出就“挤”,文章常断断续续不成篇;写得出又常会“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犹如脚踏西瓜皮,看看好像有内容,但常常偏题、离题。其实,道理很清楚,盖房子总得先有设计图纸,哪能盖到哪儿算哪儿? 那会成个什么样子? 写文章也是如此,心里得有个谱才行。宋代画家文与可,胸有成竹,挥毫泼墨,竹子就跃然上。下笔写文章,事先打腹稿煞是重要,只有把“袖手于前”的运思工作做好,“始能疾书于后”,十分流畅地写出好文章。以下面一篇习作为例具体剖析这一问题。
清歌一曲献给党
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三日,我家总要举行一次祭祀。我也不知道祭的是谁,为什么祭他,只认为是家乡的风俗。而父亲在祭祀中却严肃恭敬,不时还会落泪。于是,这个祭祀就带上一种神秘的哀感。终于,我忍不住好奇心,问父亲祭的是谁,为什么祭他。
父亲抹去眼角的泪,声音哽咽地说:“是你叔公。”我大吃一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父亲顿了顿,说下去:“那是1942年,我才5岁,刚懂事。那时日本军队占了我们家乡,时常下乡抢东西。有一天下工回来,听到村里有人叫救命,你叔公忙和几个小伙子拿着锄头跑去,原来几个下乡抢粮的日本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污辱一个姑娘。你叔公和乡亲们实在气愤不过,冲上去用锄头砸死了几个日本兵,只有一个日本兵放了枪,逃走了。”听到这,我不禁大为高兴,而父亲却叹了口气说:“可一到晚上,那个日本兵带来一大队人把村子包围起来,把全村老少都赶到谷场上,逐个查认所谓? 凶手? 。当然你叔公和另外几个乡亲都被认了出来,一个个被日本兵绑在石柱上,开膛破肚,挖出心肝祭他们死去的士兵。”父亲微微仰起头,但泪水还是从脸颊往下淌,双眼看着天花板,缓缓地说:“我记得你叔公在死前只向乡亲们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中国人要爱中国啊!? 日本兵一撤走,人们就把你叔公和另外几个人埋了。全村为了纪念遇难的人,规定这天,就是阴历九月二十三日为祭日,像祭祖先一样纪念他们。”说完,父亲已泪如泉涌。
听完父亲所说的事,我既骄傲,又悲哀。我叔公见义勇为,不愿做亡国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骄傲吗? 可这事的结果却不由得使我悲哀。爷爷知道一个中国人应该爱中国,可那时中国却是个支离破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拼杀是救不了中国的。只有伟大的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收拾旧河山。我曾问父亲那件事以后的情况,父亲只讲了几句:“没几天,村里的许多青年上山找四明支队了。”啊,他们参加了四明支队,乡亲们也知道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才能打败日本侵略军,拯救自己危难的祖国,报仇雪恨。
在伟大的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军,推翻了蒋家王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不是吗? 在中国的领空,再也没有侵略者的飞机;在中国的大路上,再也没有横冲直撞的侵略者的汽车;在中国的领海,再也没有侵略者的军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在自己国家的
土地上任意漫步,不会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大铁牌,也不会有
外国巡警向你举起木棒,你可以骄傲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向别人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想过去,看现在,我们怎能不热爱伟大的祖国,怎能不热爱拯救祖国于水中的中国共产党呢? 千言万语说不尽党的功绩,千歌万曲唱不完党的恩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亲爱的党献上这清歌一曲。
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党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功绩,歌颂党创建人民共和国的艰苦业绩,表露对党的无比热爱与崇敬。怎样来表现这个主题呢? 习作者不是一下笔就引吭高歌,而是着力于事件的叙述,然后缘事探源,因事抒发感情。
“起手贵突兀”,有峻峭之势。这篇习作的开头既不紧扣题意赞党的功绩,又不直抒自己的胸臆,偏偏宕开笔来写家祭,而且又描绘“父亲”在祭祀中“严肃”、“恭敬”、“落泪”的神态,给祭祀蒙上一种“神秘的哀感”。这样写颇有异峰突起之感,吸引人往下看,想了解个究竟。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叙述叔公见义勇为、悲惨遇难的事情时,乍看只是通过对话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平平实实,细看就知平实之中寓含曲折。曲折在“我”感情的起伏:听说是叔公而“大吃一惊”,听说叔公等人砸死日本侵略兵而“大为高兴”,听说叔公等人遇难而“悲哀”。感情的起伏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合乎情理的反映。而这种起伏又较为巧妙地放置在父亲浓重的悲哀笼罩之下,从“抹去眼角的泪,声音哽咽”,写到“泪水还是从脸颊往下淌”,再进而写到“泪如泉涌”,真是哀思如潮。这样曲与直交织起来描绘,互相映衬,既解开家祭蒙上神秘色彩的谜,又为不愿做亡国奴的死难者唱赞歌,突出了祭祀的意义。
文章要注意“转”,注意过渡,顺流而下,弯转得好,过渡妥贴,就可收到结构严密、文气贯通的效果。这篇习作开篇之后用了相当笔墨叙述往事,怎样把所叙之事与歌颂党的主题结合起来? 怎样使所叙之事为表现与突出歌颂党的主题服务呢? 除了抓准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之外,必须作好必要的过渡。习作者采用了写感受、发议论的方法关联、衔接。前者姑且不说,就以后者来说,转得也较为自然。先以“爷爷知道一个中国人应该爱中国”的语句上承所叙事件,接着用“可”一转折,作出在那“支离破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拼杀是救不了中国的”判断,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只有伟大的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开启下文的议论。如此搭桥铺路,文章就由前一层意思顺利地转入后一层意思,上下沟通,无脱节的现象。
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也需要认真设计,不能漫无边际。这篇习作在展开议论时没有广泛地论述党的功绩,只是一笔带过。重点阐发的是中国人站立起来,不再被人侮辱。紧扣这一点论述,不仅与上文的事实对照,呼应,而且从一个角度深入,使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恩情跃然纸上。
“卒章显其志”,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点明题旨的重要一笔,同样要精心思考。这篇
习作也注意到这一点,用两个反问句倾诉对党的热爱与崇敬,用“清歌一曲”收尾,点了题。当然,如果能意味隽永,发人深思,效果就更好些。
布局谋篇要做到巧妙妥贴绝非一日之功,初学习作的人要多读范文,观摩体会,开启心窍,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注意从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提高运思的能力。
五 信手拈来谈取材
有同学说:“我实在想写一篇《献上一支心中的歌》的好作文,写得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文字优美,可惜我手中没有材料,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很苦恼。”同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手艺再巧,也“炊”不出任何食品。没有写作材料,提起笔来自然——筹莫展。必须懂得,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建筑材料,就谈不上盖房子,手中没有材料,再谈写作技巧也是枉然,也写不出内容实实在在的文章。
材料从何而来呢?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靠在日常生活中广为采撷,用心搜集的。
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就是说,要我们认真地精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观察景,观察事;要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质,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总之,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用眼睛做摄影机拍摄下来,储存到头脑“仓库”里,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生活中许多生动的有趣的有价值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滑走。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生活丰富,见多识广,材料就积累得多。积累材料除了亲身实践之外,广为涉猎各种书报杂志,从中吸取知识营养也十分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书可以打开我们认识的窗户,看到浩瀚的海洋,苍茫的宇宙,一个个见所未见的人物,一件件闻所未闻的新奇的事,及时地作点摘记,长时间地积累,储备多了,下笔就无搜索枯肠之苦,无捉襟见肘之窘。下面这篇习作就是注意观察周围事物,信手拈来的产物。
九次升起五星红旗
素不爱看“体育之窗”的我,今天却被这“小小之窗”深深吸引住了。
要知道这期“体育之窗”播放的是我国体操健儿在美国哈特福德举行的国际体操邀请赛中的精彩表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看?
我首先看到的是李月久在单杠上的表演。就在他“飞行动作”时,嘴突然碰在坚硬的单杠上,牙掉了一颗,嘴上冒出了鲜血。我暗暗地想,这下成绩可要受影响了。谁知运动员坚持把动作做完,赢得了九点六分。九点六分,这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数字啊! 它包含了一个运动员惊人的意志和对祖国无比的热爱。
轻伤不下火线。只见李月久把贴在嘴唇伤口上的纱布一掀,精神抖擞地走上比赛场,进行第二项比赛——自由体操。他在地毯上似鹞子腾空跃起,做了一个团身后空翻加转体720度的动作。好个高度的“旋”! 优美惊险,令人眼花缭乱。这是
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独创的“旋”。紧接着,他又做了一连串新颖、刚健、紧凑、漂亮的动作。“九点九分! ”我兴奋地叫了起来。电视上的观众长时间地鼓掌、喝采,有的举起照相机拍下照片留念。这时广播员介绍道:“体操界的行家们称赞说,李月久的这套动作,已经超过这次莫斯科奥运会自由体操冠军的水平。”听了这番话,民族自豪感涌上我的心头。体操健儿,你们为祖国增添了光荣! 在鞍马竞赛中,中国队与日本队比赛,两强相遇,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中国队领先o .85分。
“中国队以1.5分的优势,战胜了素称? 体操王国? 的日本队,荣获男子团体冠军。”广播员以宏亮的声音报告了这激动人心的喜讯。
女队也同样取得了好成绩,战胜了拥有世界优秀选手的美国队,夺取了女子团体冠军。李翠玲的表演不时地博得一阵阵掌声,只见她在高低杠上穿梭旋转,在平衡木上跳跃翻腾,动作干净利落,惊险优美,夺得了女子全能冠军。
中国体操健儿取得了优异成绩,五星红旗九次在体育馆里升起,全体观众九次站起来向我国的国旗致敬。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啊! 我默默地、一次又一次地念道:九——次——升——起——五——星——红——旗——,九——次——升——起——五——星——红——旗,,,,
这篇习作歌颂的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体操健儿,材料是从身边随手拈来。开头用欲擒先纵的方法把“体育之窗”推到人们面前,吸引人们往下看,然后有重点地描绘几个体操项目的精彩表演,边叙边议,最后点题,表露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看电视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事,只要多加留意,许多材料可入文章。当然,绝不是拾到篮子里就是菜。使用材料“贵约”,“约以用之”,就是对自己接触到的种种材料,甚至是比较熟悉的、喜爱的,也要进行严格的取舍,合理的剪裁,不能乱七八糟都塞到文章里。就以这篇习作来说,习作者看“体育之窗”,不止只看到李月久单杠、自由体操的表演和李翠玲高低杠、平衡木的表演,还有其他精彩的表演,然而文章只重点描绘了前二人,其他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只字不提。为什么要对材料作如此取舍详略的处理呢? 这是因为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凡能表现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感人材料,哪怕是细节也要用,如“只见李月久把贴在嘴唇伤口上的纱布一掀,精神抖擞地走上比赛场”,凡是一般地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节省笔墨。有概括叙述,有具体描写,面照顾,点突出,主题就可较为充分地得到表现。
重点描述的材料之所以写得比较细致生动,是由于对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看事物要注意力集中,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抓到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自由体操中的“旋”,看不真切,就写不出“在地毯上似鹞子腾空跃起,做了一个团身后空翻加转体720度的动作”的语句。看事物不仅要用“眼”,而且要用“心”,
看什么,怎么看,很有讲究。观察的时候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陪衬,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都要边看边想,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习作中写到的观看自由体操表演,既要十分注意体操健儿的表演,又要适当注意观众的反映;既要十分注意高难度的、有特色的动作,又要注意整套动作的连贯性,做到主次分明,不喧宾夺主。在用眼睛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其他感官的作用,耳听,手摸,鼻闻,增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搜集材料贵在“博”,贵在长期坚持,逐步积累。蜜蜂能酿造出香甜可
口的蜜,是因为采集百花不辞辛劳。要想写出内容充实、材料有意义的作文,改变下笔时搜肠刮肚的窘迫状况,就要舍得下功夫做“博采”的工作。《九次升起五星红旗》的习作者早先写作文时深感无材料之苦,由于经常做有心人,点点滴滴坚持积累,脑中“空空如也”的状况明显改变,作文中常常出现新鲜活泼的材料。她是怎样注意积累的呢? 用她自己的一篇练笔来说明吧。
我最心爱的东西——《集》
我喜爱书,特别喜爱著名作家撰写的,但是最喜爱的还是我自己编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书,它无一定的页数,厚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装饰朴素无华。你一定要问:这是本什么“书”呢? 告诉你吧,它的名字就叫《集》。
《集》不是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而是一篇篇文章、一段段话、一首首诗的“集”。这些文章、话、诗都是我从家里订的《青年报》、《文汇报》等报章杂志上剪下来的,贴在用过的本子里,所以我就成了这本书的“编者”。
我喜爱《集》,并不单是因为其中有我的辛勤劳动,更主要的是它给了我知识,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
所集的篇目很多。知识性较强的主要有:“我国古代文学之最”、“文学家的青春火花”、“最佳年龄一览”、“漫话植物”、“游览胜地介绍”,,,,读了这些文章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专讲科学家的,读了以后不但知道了科学家的主要发明创造,了解了他们的事迹,而且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在年青的时候就有创见;他们的科学建树都是勤奋刻苦的结果。哲理性较强的文章、话语主要有:革命烈士的座右铭、科学家的话、教坛漫步、火花集、激情篇、理想篇、断想录、小浪花,,,,读了这些会使人热爱生活,感到学习是多么有意义,它似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努力向上。有时我在困难面前低头了,理想篇就会开导我:“失败了,不要气馁;挫折了,不要灰心,让失败与挫折成为你的阶梯。来吧,我在向你招手。”我鼓起了勇气向困难进军。有时我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吕士才烈士的一句话就会在我耳边回绕:“我认为品德是人的精华,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等于是个废物,整天爬在个人主义泥坑里,自己还闻不到臭味,这样的人决不能做。”这一警钟多次使我端正方向。
我时常贪婪地读着这些寓意深、文字好的文章、话语、诗歌,读着读着,就更喜
爱《集》,就更加快编《集》了。
从上面这番话中我们看到了习作者搜集材料的浓厚兴趣,看到了所集材料在增强知识、提高觉悟方面的妙用。自然,这只是极初步的。搜集的面可以更广泛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只要是有益的读物,皆可涉猎;方法可以多样化,除剪贴之外,可在书上圈点批划,可做分类摘记,可制简易卡片,只要能达到储存的目标,能充实知识仓库就行。
保尔? 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知识储备非常富有的情况时有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话:“无论何时,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有概括性的哲学见解。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革命导师储备知识的极大热情和不懈的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六 行云流水谈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磨砺工具,使工具十分精良。学生要写好文章,必须极其认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学会运用多种句式表达情和意。语言有奇妙的功能,有人曾这样风趣地说:“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在语汇的宝库里,挑选最明晰、最确切的语词妥贴地进行排列,让它们胶合起来,能充分地表现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感情。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深知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锤字炼句的故事广为流传。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常被引用,贾岛对于“推敲”
二字的斟酌,至今引为美谈。
写文章最忌语言干瘪、晦涩。一是难看,说来说去那几句话,用来用去那几个词,别说漾不起感情的波澜,就连思想也难以较为明确、细致地表达,干枯精瘦,像个瘪三。二是难懂,佶屈聱牙,不通顺,不顺口。写文章是要别人看的,正好像说话要别人听一样,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认为词语堆砌就是语言美,那就往往出现词藻架叠、意思不明的情况。晦涩这个毛病不仅由于追求华丽的词藻所造成,思路混乱,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更是重要的原因。
古人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言辞的功能就在于达意。写文章贵在畅达,文从字顺,如行云如流水,把思想感情十分流畅地表达出来。下面一篇习作篇幅短小,却注意到了语言的运用。
歌唱美丽的心灵
我打开收音机,听到了朱逢博轻快、优美的歌声:“姑娘驾驶清洁车,晨风吹动你的衣裳”。这是已在人们中流行开了的《美丽的心灵》,我和着节拍,轻轻地唱起来,心里感到无限舒畅。我爱《美丽的心灵》这首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歌词流畅,更因为它用诗一般的语言歌颂了普通劳动者清洁工人。
作者诗意地描述了黎明时清洁工人的劳动场面,把他们内在的美丽心灵揭示出来:“你是健康和幸福的天使”。清洁工人的工作是龌龊的,是被某些人瞧不起的,但离开了这些工作,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垃圾堆。正是他们——平凡的清洁工人用“双手打扮可爱的城市,,,,洒下滴滴汗珠,描绘祖国锦绣美景”。他们不怕脏,
不怕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们造福,为建设工作当后勤。“让往来行人舒适地迈步,让建设的车辆快乐地飞奔”是他们辛勤工作的写照,更是他们美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的写照。
当我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偶然看见一位年轻的女清洁工开了一辆清洁车认真地工作时,我总怀着尊敬和感激的心情,望着年轻的女清洁工和清洁车后面的一溜整洁的马路,我心底里默默地念道:“高尚的人,感谢你! ”但也有人是带着不屑一顾的鄙夷的表情转过头,我想,这些人的脑子是多么需要一把扫帚来打扫啊!
“新一代的清洁工人,我要为你歌唱,歌唱你美丽的心灵。”我要用这首发自肺腑的歌,献给尊敬的清洁工人。
这篇习作借歌颂人,借《美丽的心灵》这支歌曲献上自己对清洁工人的尊敬与赞美。它在语言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把自己的语言和歌词糅合起来写,增加文章的韵味。好的歌词往往有诗意,习作者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意。习作开头以“听”引出了“姑娘驾驶清洁车,晨风吹动你的衣裳”的歌,词,点明歌颂的对象,然后借用“你是健康和幸福的天使”这句歌词赞美清洁工人内在的美好心灵,又借“双手打扮可爱的城市,,,,洒下滴滴汗珠,描绘祖国锦绣美景”“让往来行人舒适地迈步,让建设的车辆快乐地飞奔”等歌词描绘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与清洁工作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结尾又借歌词“新一代的清洁工人,我要为你歌唱,歌唱你美丽的心灵”来点明文章的主题。二者细针密缝,糅合自然,既是人们口中唱的歌,又是习作者献上的心中的歌,较为流畅地表达了赞美的思想感情。
这篇习作用词比较准确。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篇文章的语言好不好,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准确是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谈得到鲜明、生动。比如习作中的“轻轻地”这个词就选用得比较准确。因为是“和着”收音机里播出的“节拍”,如果用“放声”、“引吭”、“高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