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跑20分钟算跑步猫体能训练馆好吗?家里的大人说他们小时候10分钟就跑完,中途不带喘气儿的。

你是如何跑完自己第一个10公里的?
全民跑步 | 管住嘴、迈开腿,不信身材不健美!
你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开始跑第一个10公里的吗?你还能回忆起自己跑第一个10公里时候的感觉吗?知乎大神Autumn Ma讲述了自己第一次跑10公里的历程。
为啥要跑10k+
-公司同事同邀参加6周以后的纽巴伦10k马拉松,为了到时候别太掉链子。
-强身健体,报效夫人的知遇之恩(哈哈)
-顺便克服跑步恐怖症和减肥。
-体重70+身高170+
-开始准备这次10k+之前,比赛跑过最长距离3k(你猜对了,大学体能测试的时候)
-跑前跟着nike running+10k训练跑了3周(最长9k,平均4k,5k),平均速度7分半/k
-职场狗,朝九晚五,电脑前会议室工作,一天消耗体能很低。
-对跑步略有阴影,记得自己小中初大学+研究生都有因为跑步而吐过,总觉得自己一跑步就胃里翻江倒海。
-下载nike running+后定了一个6周10k的coach
-平时一般在健身房里跑,比nike定的目标多跑1k左右(觉得跑步机还是运动量比实地少一些)
-跑鞋:锐步gl6000(一双休闲鞋,不是什么跑鞋)
-穿着:齐脚跟棉袜,齐膝盖运动短裤,运动短袖,运动防风衣(防风衣是nba的,其他杂牌,衣服甚至是以前去看世界杯赠的加油衫)
-携带:手机,小米耳机,500ml水,运动眼镜,帽子,(手机爱疯放在防风衣口袋里;有线耳机从背后绕过来,经常跑着跑着就掉了,还得重新放回耳朵;水握在手里,美两千米喝一口;眼镜是一个韩国牌子,新买的,跑时不向下滑;帽子mlb一般棒球帽,透气性不错)
-歌单:周杰伦(我跑的时候耳朵比较挑歌,听不懂的英文歌不听,太快的韩文歌不听,最后发现周杰伦最适合我的速度)
-跑初(0-4k)
以前在博客中见过说,开跑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节奏。
上周跑8k的时候,跑前身边各种自行车飞快驶过,脑一热就跑快了。结果1k以后累成狗。
这次10k+的时候,由于还是初学不懂那些全掌跑法什么的,只是努力调节呼吸平稳。
1k左右开始,小腿前端微微拉紧,有一点痛感,忍了一下到3k的是时候就完全感觉不到了。
3k前总的来说自己体感速度没有降下来,4k的时候实在是累的不行了,速度估计一半都不到了。
除了小腿之外,脚踝也有微微地痛感,也是3k以后完全没有了。
总的来说,跑初阶段就是感觉自己身体各种变化并克服地时期。
分享一个我克服痛点的方法:找外部原因。
有时候左小腿痛就会想:是不是应为右手一直握着水?或者左臂摆动不够?什么的。
我也知道应该不是这些原因,但是有时候想着想着,其实就已经没有痛感了。。。哈哈。
-跑中(4k-8k)
最困难的4k熬过去,4k到8k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身体在机械活动。
这时候是愉快地观山观水观景时刻。
我跑的是首尔汉江南岸,4k到8k的时候正好是铜雀大桥到汉南大桥之间的汉江公园。
右边有草坪,自行车道,放风筝的小朋友,约会的恋人,锻炼的老人,遛狗的人,骑车族,各种小帐篷。
左边有汉江,烈日,汉江对岸有像伊斯坦布尔一般的,沿着山势盖的各种房群,还有一些高楼大厦,被阳光和汉江的水汽映的模糊。(我没去过伊斯坦布尔,印象中好像那里就是这个样子,囧)
这个时候我脑子里一般是一边看着美景,一边想象别人看我跑步时候的样子。
有时候会自我感觉像广告里那样,映着落日的奔跑健康男。
有时候又会觉得自己速度过慢(特别是身边跑过一些跑神),是不是别人都在看笑话。
反正看看景想想事儿一会儿就过去,不难熬。无特别的身体变化。
-跑末(8k-12k)
7k到8k左右会有一个突破的瞬间。
我这次跑的时候是在7k末的时候,当时看见一群大学生在草坪上围一圈喝酒。
然后不知道怎么着,就感觉脑子上面有一个瓶盖儿被打开了一样。
一下子身心都变得清爽无比。姿势也变得抬头挺胸。
这个是自己就会感觉自己真的时候奔跑健康男了。
不过这次跑我没有完全被这种感觉冲得加速,只是平稳得呼吸,略微迈开步子一些。
直到。。。10k左右,耳机里突然开始放《龙拳》。。。
那节奏!那带劲儿!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当时就觉得自己控制不住两条腿一样,各种飞跑。好像真要去,右拳打破天一样。
结果11k的时候就变喘气儿狗了。
不过这时候再累已经不会影响身体状态,顺利平缓跑过12k
总时间是1小时18分
看了一下速度,比跑9k的时候快了一分钟/k,6分半/k最快速度是4分40/k,出现在1k和10k的时候。
nike让我enjoy my party,所以喝一大桶水,慰劳自己吃了一个高热量米肠汤
-跑10k不太需要特别好的鞋。
-跑的时候听什么歌看什么景想什么事很重要。
-跑前不要吃牛奶麦片,吃一点干货(胃里有点翻)。
-第一次跑8k+会足弓疼,适当休息,多泡脚有好处(我休息了一天)。
-都会有困难的时候,不要停止步伐就可以,一边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要被各种外部原因冲昏头脑,高兴抑或痛苦,你的胜利永远只不过是超越你自己。
回复以下关键词,可获相关热
|膝盖|装备|初跑|跑姿|呼吸|饮食||陈意涵|任家萱|
回复以下关键词,可加入相应地区约跑团
|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海外|
减肥|健身|发现自我
做中国跑步文化的推广者
投稿或合作请用以下任何联系方式:
小编微信号:xiaomishu1992
全民跑步微信号:quanminpaobu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 》
我的图书馆
《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 》
《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 》序:“懒”妈妈其实是好妈妈家庭教育指导师 松婀鹂  当华芳让我给她的新书《好妈妈不妨“懒”一点》写序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做个“懒”妈妈也是我的教育理念。与西方孩子相比,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依赖性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郑板桥的教子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曾经家喻户晓,每个家长都会为郑板桥严格要求孩子的心情所感动。但是,当我们自己做家长了,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许多父母心里,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总是以爱孩子为名,替孩子包办了许多事情。我们给孩子喂饭,为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替孩子收拾书包,代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做的都做了,孩子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却养成了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他们四体不勤,无法独立生活。
  孩子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能力低下。
  华芳提倡的“懒”妈妈似乎与传统的勤劳、任劳任怨的妈妈形象相悖。其实不然,如今的孩子得到的呵护有余锻炼却不足。所以“懒”应该成为妈妈们的一门必修功课。
  我本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坚持做个“懒”妈妈。
  儿子小博四五岁时,我便开始让他学着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丈夫很不满意我的做法:“什么都信得过孩子,只要你省事就行!你是怎么当妈的!”其实不然,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帮他打扫战场更费心费神。
  劝说小博下楼去买东西那次,是我在食杂店的外面等着他,他成功地买过两次之后,孩子很有成就感,但让他独自下楼去买他却不肯,对我说:“妈妈,我不吃了还不行吗!”但最终儿子没能抵住我的鼓动,带着我的叮咛与嘱咐,还是战战兢兢地攥着钱,在我忐忑地注视中下楼了。那种站在窗前东张西望地担心,绝不是处理孩子浪费一袋洗衣粉或弄得满地水等麻烦那样简单与轻松。尤其是过了预计时间小博还没回来,我在担心后悔间,准备下楼找孩子,这时我望见儿子小小的身影从前幢楼的楼角闪出,手里抓着一个塑料袋,急匆匆地走着,虽然看不清儿子的表情,但我想象得出他稚嫩的脸上严峻的神情,我顿时涌出一种想流泪的冲动。问后才知道,原来袋子太薄漏了个洞,丢了一根火腿肠,他又回去寻找。当儿子举着火腿肠说“妈,我剥给你吃”的时候,我不禁紧紧地抱着他流下了眼泪。
  我的“懒”换来的是孩子的独立和孝顺,这就是当个“懒”妈妈的收获。
  事实上,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不仅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权利。父母如果总是不让孩子学着照料自己的生活,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就会人为地推迟孩子独立自主的时间,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感,缺乏自我决策的意识。
  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明白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去生活,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
  华芳的《好妈妈不妨“懒”一点》不但告诉父母要避免大包大揽和包办代替,要为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且从生活、处事、学习及品格四个方面,系统地给父母提供了一些“懒”招,引导父母有意识地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其实,我认为“懒”妈妈比传统的勤快妈妈更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用“懒”一点的方式送给孩子两份贵重的礼物:一份是尝试新任务的勇气,一份是承担责任的权利。这两份礼物能够让孩子在日常小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独立处理事情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在以后遇到更大的挑战时才不至于不知所措,当某天有人夸奖孩子时,妈妈可以骄傲地说:“这得感谢我平时的‘懒’一点。”
  希望华芳的《好妈妈不妨“懒”一点》使更多的妈妈受益,让更多的孩子在“懒”妈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目 录写在前面的话 做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第一章 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  “盘古开天地,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死亡”,有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生物基本都生存了下来。生物如此,人也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缺乏生存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的。即使在社会上生存着,也是很难对社会有所贡献的。  一、吃饭:那是孩子自己的事  二、睡觉:让孩子睡自己的觉  三、玩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四、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五、家务劳动: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六、适应环境:适者才能生存  七、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一辈子  懒妈妈讲故事   小蜗牛的壳   云雀的羽毛第二章 学会挺起腰杆做人  每个人必须学会挺起腰杆做人,而挺起腰杆的背后,需要许多独立自主的品格来支撑,例如: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律自控、自信自省……而这些做人的品格,必须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植入孩子的心灵。如果孩子学不会自立做人,那么,谁又能代替孩子呢?  一、自尊:珍惜自我的价值  二、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三、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自强:做不断进取的强者  五、自控:驾驭自己的情绪  六、自省:不断自我反思  懒妈妈讲故事   尊严高于生命   挡不住的诱惑第三章 学会有主见地处事  孩子迟早要走入社会,他的处事方式直接关系到他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那些凡事无主见,无法独立处事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处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成为具有独立人格、遇事有主见的人。  一、解决问题:不给别人添麻烦  二、学会拒绝: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自主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四、自我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自我安排:做事有周密计划  六、人际矛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七、自己埋单:要花钱,自己挣!  懒妈妈讲故事   自作聪明的墨鱼   老鼠学飞翔第四章 学会自动自发地学习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孩子将要不断地经历学习、工作、取得经验、再学习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个人怎样使用他的智力。  一、自由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二、上学放学:不再接送和陪学  三、家庭作业:让孩子独立完成  四、自主学习:自动自发地学习  五、课外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六、兴趣班:兴趣和快乐最重要  七、独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虫  懒妈妈讲故事   第一个吃狼桃的人   清藏的白兔写在前面的话:做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但事实上,教育的效果并不因为付出多少而获得多少。  女儿出生后,我几乎全身心扑在女儿身上,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非常勤快的妈妈。”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所做的与希望的结果并不一致。  女儿生性敏感,从出生开始就哇哇地叫着要人抱,而我也认为,多拥抱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于是我和我妈常常抱着孩子,结果,女儿养成了不抱着不睡觉的坏习惯,无论她在大人怀里睡得多香甜,只要轻轻地把她的小屁股从大人手上移到床上,她立刻就会大哭起来。结果,从月子开始,女儿基本上都是在我妈的怀里睡觉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女儿哭着要抱,我妈都会毅然抱着我的女儿靠在床边睡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终于,我忍无可忍,断然对我妈说:“您到自己房间去睡觉吧,晚上我一个人来看宝宝。”我妈太爱我女儿了,这种爱简直就是溺爱。我妈不在身边了,我才好“狠下心”来让我女儿知道,睡觉是她自己的事情,她不可以连睡觉时也不让我们休息。结果,这个决心一下,没几天,女儿竟然成功地“学会”自己在小床上睡觉了!  女儿从出生开始就纯母乳喂养,由于其间出现母乳性黄疸,我给女儿停了三天母乳,改用配方奶喂养,女儿对奶瓶非常抗拒,但也没办法,等黄疸消退我又开始母乳喂养。谁知,黄疸反复好几次,我也不得不几次中断母乳,改用配方奶。等女儿黄疸完全消退后,我又恢复纯母乳喂养。随着女儿的长大,该加辅食了,但女儿非常抗拒,奶瓶、调羹一概拒绝,加上我频繁外出,女儿可能缺乏安全感。反正,我妈说,无论如何,我的女儿都不肯吃除母乳外的其他东西。即使我外出8小时,我的女儿也以绝食的方式等待我回来。而我当时因为坚持母乳喂养的理念,总觉得自己不在家亏欠了女儿,于是每次回家都是迫不及待地给女儿喂奶。9个月时检查,女儿贫血,虽然我们给她增加补血的辅食,但她压根就不吃。也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决定给她断母乳。刚开始,先断白天的母乳,不管女儿怎么吵闹,我坚持不亲自哺乳,而是把母乳挤出来放在奶瓶里让她吃。女儿刚开始抗拒,但看我如此坚决,后来竟然吃配方奶了。白天断奶成功后,我很快就给她断了夜晚的奶。没几天,女儿竟然能够自己捧着奶瓶喝奶了。再后来,她还会主动讨奶吃了,这个过程真是有点戏剧化。  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观念,决定孩子未来的宽度。”这两件事情让我转变了教育观念。我曾经引以为傲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观念被自己彻底地否定了。我明白了,孩子真的是不能宠,而是应该让他明白,大人是爱他的,但是不会什么事情都让他由着性子来,他应该学会独立自主,不给大人增添过多的麻烦。  爱孩子并不是给她想要的,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给孩子再多的金钱,总有用完的时候;替孩子做事,父母总有年老做不动的时候;给孩子再多的爱,父母也总有离开人世的时候……  那么,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想来想去,那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什么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各种活动中,不依赖他人、不轻言放弃,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完成某件事情。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学会了独立自主,即使有朝一日,我们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了,我们也不用担心孩子无法立足于社会。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期。孩子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渐渐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常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想试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并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性格和意识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养越好。  与勤快妈妈相比,本书提倡的懒妈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懒惰,而是要求妈妈树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的意识,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给孩子一些指导,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事实上,不管是勤快妈妈还是懒妈妈,我们每一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妈妈还需要把握好尺度。  最后,把这篇由冰心老人翻译的伟大诗人、哲学家纪伯伦的《论孩子》送给每一位父母: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第一章 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吃饭:那是孩子自己的事(1)  勤快妈妈
  天天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生,但是,3岁的天天却还不会自己吃饭。
  听天天的妈妈说,小时候的天天就不太爱吃饭。为了让天天好好吃饭,妈妈没少花心思。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总是摆满了玩具,有时候,天天还会把玩具放到碗里去;有时候,天天一边吃饭一边玩饭粒,把饭粒粘得到处都是;有时候,天天把饭菜含在嘴巴里,就是不咽下去,每次都要妈妈哄;有时候,妈妈甚至要用威胁,天天才会把饭菜咽下去。为了让天天能够把饭吃完,妈妈也总是容忍着。
  天天会走路后,就不愿意在餐桌前坐着,看到妈妈端着饭碗过来,他总是不停地跑,没办法,妈妈总是追着天天喂。每次吃饭,总得花费一个多小时。这样一来,每次吃饭,妈妈都感觉是和天天在打仗,搞得疲惫不堪。
  即使有时候天天愿意坐在饭桌前吃饭了,他也总是看着饭碗发呆。妈妈不停地给天天夹菜,哄他好好吃饭,但天天似乎就是对饭菜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天天好不容易对饭菜感兴趣了,也只是拿起勺子从一个碗里把饭舀到另一个碗里,然后再反过来舀。由于怕天天饿着,妈妈只好经常给天天加餐,牛奶、饼干、面包……家里供天天吃的食物应有尽有。但是,天天似乎也没怎么吃。
  后来,天天越来越不爱吃饭,妈妈生气、呵斥根本没有效果,用好吃的零食引诱也没有效果,妈妈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吃饭本来是生存的一种本能需要,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吃饭这个问题上让父母操心。几乎在每个小区,我们都能够看到家长端着一碗饭追着正在玩耍的孩子吃饭,而孩子往往是摇着头不愿意吃。
  那么,为什么孩子的吃饭问题会变得越来越让人操心呢?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家长过于溺爱
  在中国,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降临后,家里所有人的视线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吃饭时,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长胖点,家长不惜“连哄带骗”。家长总是拿着勺子恭候在一边,只要孩子张嘴,家长立刻眉开眼笑地把饭菜送入到孩子的口中。有时候,为了取悦孩子,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家长则在旁边陪玩,并伺机往孩子嘴巴里塞食物,希望孩子在玩耍当中不知不觉地进食。有些家长还不断地给孩子吃高蛋白的食物,而忽视了蔬菜、杂粮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孩子吃饭没有了自主的权利,长久下来,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误的信息:“吃饭是因为大人想要我吃才吃,吃什么大人已经为我准备好了,我张口吃就行了。”于是,孩子的吃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全失去了吃饭的主动性。
  2.正餐与加餐不分主次
  许多家长都怕孩子的营养不够,因此,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加餐,牛奶、蛋糕、甜点、水果等都成为孩子的加餐,各种各样的休闲零食、饮料等都成为孩子口袋中常备的食物。
  这样,孩子的胃很少有空的时候,而且,孩子的口味在甜味及各种调味品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挑。
  事实上,虽然孩子正处于快速长身体的阶段,但是,只要家长合理搭配饮食,正餐基本上能够满足孩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只要在午后增加水果,在临睡前增加牛奶就可以了。
  3.过度“利诱”孩子吃饭
  许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把饭吃完或者多吃点饭,就会不断地“利诱”孩子:
  “你要饭吃完,我就带你去动物园,否则,就不带你去!”
  “你要不要买那个遥控车?那先把饭吃完,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在父母的“利诱”下,孩子也变得越来越精明,有些孩子甚至把吃饭当成是与父母讲条件的工具,孩子甚至会主动提出:
  “妈妈,要是我把饭吃完了,你就得给我买滑板车!”
  “妈妈,我把饭吃完,是不是可以看动画片了?”
  就这样,吃饭不再有味道,吃饭是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孩子对吃饭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
“懒”妈妈
  我的表姐是个典型的懒妈妈,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一直鼓励孩子自己吃。
  表姐的女儿宁宁11个月时,表姐就给宁宁买了一把儿童餐椅,高度正好和大人的餐桌一样。当家人吃饭的时候,她就让宁宁坐在餐椅上和大人一起进餐。刚开始,宁宁不会自己吃饭,都是她喂给宁宁吃。
  13个月后,宁宁突然喜欢自己动手抓食物了。于是,妈妈就在宁宁的面前准备了一个小盘子和小勺子,让宁宁自己吃。宁宁每吃一口,妈妈就会在旁边拍手称赞。宁宁很高兴,很快就把自己碗中的饭吃完了。尽管宁宁吃得满身满地都是饭粒,但是,妈妈从来不呵斥宁宁。
  妈妈还要求爷爷奶奶不要给宁宁吃零食,宁宁的零食只能是时令水果和新鲜的牛奶。
  后来,妈妈告诉宁宁,吃饭要快,半小时内要吃完。宁宁吃饭磨蹭时,妈妈就把饭菜撤走,不让宁宁吃。在几次挨饿后,宁宁逐渐养成了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的好习惯。
  如今,7岁的宁宁每次正餐的食欲都比较好,其他时间很少吃零食。每当吃饭的时候,她总会专注于吃饭,吃完饭再去做其他事情。当然,在妈妈科学搭配食物,不断变换饭菜花样的努力下,宁宁的脸色越来越红润,身体也非常健康。吃饭:那是孩子自己的事(2)  “懒”妈妈心得
  事实上,不管是勤快妈妈还是懒妈妈,都非常关注孩子的饮食问题,让孩子好好吃饭,吃好每一顿饭是每一位妈妈的心愿。那么,怎样让孩子好好吃饭,不再让吃饭成为父母的烦心事呢?让我们来看看懒妈妈有什么心得:
  心得1:饥饿是最美味的食物
  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饭菜肯定会被一扫而光。与其追着孩子喂饭吃,不如让孩子稍微饿一会儿,待孩子饥饿了再让他进食。
  懒妈妈要做的就是,在食物设计和烹饪技术上下点工夫。搭配好饭菜,给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营养均衡的饭菜。让孩子在饥饿的状态下品尝到饭菜的美味,从而留下美好的进餐体验。在食物设计上,懒妈妈要注意,孩子一天当中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要一连几天重复吃同一种食物,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食欲。
  食物搭配要合理,荤素搭配要恰当,也可以将孩子很喜欢的食物与不喜欢的食物搭配起来。
  孩子的饭菜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制作,要注重食物的造型和色彩,激发孩子的食欲。同时,菜肴应熟烂、松软、易嚼、好消化、不油腻。
  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吃没有吃过的东西,如果天天吃同样的菜,尽管有营养,孩子仍会皱眉头。因此,在烹饪技术上,懒妈妈也需要不断学习,尝试着用不同的烹饪方式来做同样的原料,饭菜花样常翻新,让孩子在吃饭的过程当中留下美好的进餐体验。
  比如,孩子不想吃米饭,让孩子尝尝面条、饺子和馄饨等;孩子不吃鸡蛋,可以做成鸡蛋饼、蛋糕;孩子不吃青菜,可以把青菜剁碎包在饺子里。
  总之,美好的进餐体验可以强化孩子进餐的主动性。懒妈妈会发现,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狼吞虎咽的进餐体验中,变得越来越喜欢吃饭了。
  心得2: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没吃多少会肚子饿。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孩子偶尔一两餐吃得少,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懒妈妈应该给孩子吃东西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决定吃与不吃。
  如果孩子不吃,懒妈妈也没有必要采用强迫或者威胁的方式勉强孩子。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与威胁下勉强吃下去的东西,往往会令孩子胃口大失,以后,孩子对吃饭会越来越没有兴致。
  著名演员严樱兰曾在某杂志上介绍过教育孩子的经历。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孩子不爱吃饭,严樱兰采用“不强迫孩子吃饭”的措施,终于让孩子爱上吃饭的典型事例:
  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因此,当孩子不想吃的时候,懒妈妈不妨让孩子自己做主,不再追着孩子喂饭。同时,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尤其是户外活动,这样,孩子在大量的活动后,就会有饥饿感,从而为下一餐进食作好准备。
  心得3:坚决不给孩子吃零食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没有吃饭,就心疼孩子,于是将各种零食及时地送到孩子的嘴边。孩子在品尝过美味的零食后,对正餐的兴趣就逐渐减弱,而且美味的休闲零食往往会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味蕾,孩子对于普通的饭菜更加不屑一顾。
  懒妈妈要做的是,孩子进餐前一小时绝对不给孩子吃零食,即使一块饼干也不给孩子吃,以免抑制正餐的食欲;孩子不想吃饭时马上把饭菜撤走,同时,在下一顿正餐前坚决不给孩子提供能够填饱肚子的零食,让孩子明白:这顿饭不好好吃,就得等到下一顿才能吃。当然,水果、牛奶等有营养的食品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吃一点。
  心得4:……
  心得5:……
  心得6:……睡觉:让孩子睡自己的觉(1)  勤快妈妈
  网友盈盈妈妈曾经就女儿盈盈的睡觉问题咨询过我。
  盈盈从出生就一直和妈妈一起睡觉,后来,她一直要妈妈哄睡,而且一哄就是一两个小时。每天吃完晚饭,妈妈帮盈盈洗漱好就带她上床,妈妈开始讲故事,唱儿歌,盈盈这时最高兴了,她又是拍手,又是跳舞,有时还不停地抠妈妈的嘴巴、鼻子,每次妈妈困得不行了,盈盈却没什么睡意。1周岁的盈盈每天晚上很少八九点睡觉,10点11点睡觉是正常的。要是妈妈不哄睡的话,她会坚持到12点多,尽管哈欠连天,但依然挺着不睡。
  半夜,盈盈经常突然哭起来叫妈妈,只有妈妈在旁边拍拍她“妈妈在,宝宝睡觉”,盈盈才会安然入睡,有时还需要妈妈抱抱她才会睡。有一次,妈妈正好起来上厕所,这时盈盈醒来叫妈妈时爸爸答应了一声,结果盈盈哭得死去活来,直到妈妈回来抱起盈盈,盈盈才不吭声地靠在妈妈身上睡觉。
  妈妈总觉得盈盈年龄小,对她呵护有加。每天坚持哄盈盈睡觉,虽然妈妈也觉得很累。盈盈的爸爸一直提议让盈盈独自睡觉,他认为这既有利于孩子的睡眠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盈盈爸爸说:“孩子离开父母生活,那是早晚的事,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父母要做的不仅是要给孩子提供可口的食物、漂亮的衣服、温暖的房间,更要让孩子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即使孩子在面对陌生的世界时会有一丝害怕,我们做父母的也要鼓励孩子不要退却,要让孩子勇敢面对。”
  在爸爸的建议下,妈妈也尝试了让盈盈独自睡觉。但是,那天半夜,妈妈在迷迷糊糊中听到盈盈带着哭腔的喊声:“妈妈,妈妈!”妈妈来不及穿鞋就跑进盈盈的房间,看见盈盈正坐在床上,边揉眼睛边喊妈妈。妈妈摸摸盈盈的头,问她怎么啦。盈盈说要上厕所,看见房间这么黑,好害怕!
  妈妈带盈盈去了卫生间,结果,盈盈说什么也不愿独自睡觉。此后又有几次这样的“独自睡觉”,都是夜半醒来,吵得爸爸也无法睡觉。这种情况屡次出现,妈妈也感觉疲惫不堪,决定不再折腾。而且,妈妈怕盈盈独自睡觉会踹被子引起感冒发烧,也怕盈盈晚上起夜碰伤自己,因此,妈妈还是决定让盈盈跟爸爸妈妈一起睡。
  现在,盈盈上了小学,和她同龄的孩子都能独自睡觉,懂得照顾自己了,只有盈盈仍然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需要妈妈照顾。每次妈妈提出让盈盈单独睡觉,她就撅着小嘴向妈妈喊:“不同意,我就是不同意。”
  育儿专家指出,与父母同睡时,由于父母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宝宝会因大脑供氧不足而睡眠不稳定,容易出现半夜惊醒,长期睡在这种环境中,会影响到宝宝的新陈代谢和大脑发育。另外,由于成人与宝宝距离较近,容易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抵抗力较弱的宝宝。
  在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安排睡在自己的房间,即使夜间哭闹,也只会得到父母短暂的安慰,因为西方的父母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孩子何时与父母分房睡,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个性。一般来说,在婴儿时期,哺乳的妈妈半夜里要给孩子喂奶,让孩子睡在大人身边,或者在自己的大床旁放置婴儿床,既方便妈妈照料孩子,也能让妈妈多些睡眠时间,这个时期不建议孩子独自睡觉。
  当然,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一定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独自睡觉,这既是父母的职责,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独自睡觉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学会自己哄自己睡觉、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当孩子习惯于自己照顾自己后,他的独立人格才能逐渐地建立起来。
  一般来说,3~5岁是培养孩子独睡的最佳年龄,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和父母的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常常会在入睡前缠着爸爸妈妈,还会试图“赖”在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走,但如果这时候不放手,让孩子和父母睡,孩子会很自然地把这种“依赖”看成必然。一旦这种依赖的习惯养成,再想让孩子改变可就费劲了,而且孩子的内心还要经过一段痛苦的历练。所以,这时候爸爸妈妈要软硬兼施,鼓励孩子自己独睡,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那么,为什么好多孩子不愿自己独自睡觉,而愿意黏着父母睡觉呢?原因多在父母身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拒绝独自睡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担心独自睡觉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是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甚至害怕想象中的人和事物。这些都会令孩子感到恐惧焦虑,从而不敢独自入睡。
  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睡,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有种安全感。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怕他受委屈,所以一再推迟孩子独自睡觉的时间——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就?案例中盈盈的妈妈,虽然也想让孩子独自睡眠,可又担心孩子自己睡觉蹬被子着凉、掉下床;或者孩子孤独、怕黑、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等等——导致孩子无法独自睡觉。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独自睡觉是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学着表现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又有些害怕和恐惧。因此,让孩子学会独自睡觉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挑战,也是对父母的挑战。
  2.过于急于求成
  孩子良好的睡眠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睡眠不仅能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有助大脑发育;而且可使运动更协调,情绪更愉悦。因为睡觉质量高的孩子动作协调,还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少发脾气。
  有些父母意识到孩子需要独自睡觉时,就立刻让孩子到自己的房间去睡,急于求成,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者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在他们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安慰时,父母拒绝孩子的提议,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感到父母不爱自己了。在这种负面情况影响下,孩子一想到自己单独睡就会很孤单,孩子自然就不愿意了。
  3.狠不下心来
  当孩子自己刚开始独自睡觉时,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比如,当你费了很大工夫才让孩子安顿睡下,可是,你还没有离开,孩子就醒了;或者孩子在半夜醒了找不到妈妈,又会跑到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愿再回自己的房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心一软,就允许孩子赖在父母的房间里睡觉,结果前功尽弃。睡觉:让孩子睡自己的觉(2)  “懒”妈妈
  同事王姐曾对我讲过她如何训练女儿依依独自睡觉的事情。
  依依在没有去幼儿园之前,也是和妈妈一块睡,妈妈也做好了准备,就是想让依依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睡觉。当然,在这之前妈妈就有意识地灌输给依依:自己单独睡觉是一种自立的表现,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学会自己单独睡觉……
  不知道是妈妈的话起了作用,还是依依想效仿那些有自己独立房间的小朋友,妈妈没有想到依依刚过完3岁生日,就自己提议一个人睡觉了。
  那天,依依刚从幼儿园回来,就向妈妈宣布:“晚上我自己到小房间睡觉。你陪我,给我讲一会儿故事,等我睡着了你再走。”
  妈妈听了特别高兴,连忙和依依一块收拾她的小房间,换上可爱的床单,在墙壁上贴上依依平时学画画时画的作品,还把依依喜欢的毛绒玩具放到她的枕头边。房间的摆设按照依依的意思布置好以后,依依看着属于自己的房间,可开心了。
  晚上8点半,在妈妈的提示下,依依准时上床睡觉。妈妈陪依依玩了一会儿,就对依依说:“爸爸妈妈在大房间里,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叫妈妈。”
  依依抱着她的小熊,躺进了被窝。
  半夜的时候,依依醒了,在黑暗中叫着妈妈,妈妈马上来到依依床前,问:“怎么啦?”依依说:“我想上厕所,太黑了,有些害怕。”
  妈妈抱着依依上完厕所,依依不愿独自睡觉……
“懒”妈妈心得
  面对孩子不愿意独自睡觉的种种原因,父母一定要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根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独自入睡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不可越俎代庖,让孩子的依赖感越来越严重。让我们来看看懒妈妈有什么好建议:
  心得1:从出生就分床睡
  外国的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孩子刚出生,就把他们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虽然是同屋,但和孩子分床睡。分床的好处是孩子从出生就具有独立的意识,等孩子长到3岁左右,孩子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就开始独自睡觉了。我们中国父母的做法是,刚出生的孩子,往往都是和父母同睡在一张大床上。这种做法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有好处的,父母在孩子哭闹时能够及时照应,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需要有意识地跟孩子分床了。
  事实上,如果家里条件允许,懒妈妈最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给孩子购买专用的婴儿床,与孩子分床睡觉。这样,孩子因为没有与父母同床睡觉的经验,不会产生与父母同睡的依赖感。
  对于懒妈妈来说,虽然不跟孩子同睡一张床,但是也要多拥抱孩子,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让孩子具有安全感。同时,懒妈妈要花点心思布置孩子的婴儿床,比如,给孩子准备漂亮的床围,在床上悬挂玩具,给孩子准备漂亮的被子,等等。总之,要让孩子觉得躺在婴儿床上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心得2: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
  和孩子分床的最初阶段,懒妈妈一定要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
  比如,最初开始的时候,懒妈妈可以先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的一侧,让孩子挨着大床睡,让孩子有安全感。清晨孩子醒来的时候,懒妈妈一定要及时以愉快的情绪鼓励孩子:“宝宝真棒,睡自己的小床,看来宝宝长大了!”懒妈妈的鼓励既可保护孩子的安全依恋,也不会让他产生情感上的失落,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孩子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接下来就应该训练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独自入睡了。懒妈妈要为孩子布置好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小屋。墙上贴一些孩子和爸爸妈妈的照片,还可以把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孩子小玩具会陪他一起睡觉。这样,孩子的恐惧感就会渐渐消失,转而喜欢这个环境。懒妈妈还要在孩子睡前多陪他一会儿,给孩子充分的爱抚,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给孩子听,也可给孩子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平静地和孩子互道晚安,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让孩子感到虽然自己单睡,但爸爸妈妈始终呵护着他。
  给孩子买一个棉布玩偶,或者买一个他喜爱的小枕头,让孩子抱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安然进入梦乡。过不了多久,懒妈妈就会发现,即使妈妈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能安静地睡觉了。
  心得3:……
  心得4:……玩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1)  勤快妈妈
  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我带女儿在小区里玩。这时,我看到小伟妈妈领着4岁的小伟到楼下的草坪去玩。小伟推着一辆童车“嗨哟、嗨哟”地跟在妈妈后面。
  小伟来到草坪,看到前面的草坪里有许多小朋友在玩。于是,他将车搁好,自己跑向草坪里玩。
  妈妈也来到草坪,一看草坪里不太干净,就赶紧叫小伟离开草坪,并对小伟说:“你看,你看!这里这么脏!还有狗屎,咱们还是到别处玩吧!”
  小伟不愿回去,因为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在一块玩游戏,可妈妈不让,小伟抬起头茫然地望着生气的妈妈,眼里满含着希望。可是,妈妈又发出了最后的通牒,小伟黯淡了双眼,无奈地跟着妈妈,掉转了头……
  专家点评
  几乎每位家长都明白让孩子自由玩耍的道理,也愿意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空间,而且也给了孩子很多时间来玩耍,可是,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地用言行捆绑着孩子,束缚着孩子的言行,孩子并没有得到真正自由玩耍的机会,总是觉得玩不够,玩得不自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家长的无意识束缚
  以上案例中的故事,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觉得陌生,因为这种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太多了。
  不让孩子自己下楼玩,怕孩子吃亏;不让孩子玩沙子,怕弄脏了衣服;不让孩子在空地上疯跑,怕磕了碰了……
  这也反映出家长平时对孩子不经意的束缚实在太多了。
  如果小伟妈妈能多尊重些孩子的意愿,能给孩子在草坪上自由玩耍的机会,能鼓励孩子寻找到更好的玩耍的方法和地方,如果……只可惜,太多美好的“如果”被勤快的妈妈剥夺了,在不经意中,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被剥夺了,更可怕的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脚被束缚住了,孩子的独立欲望也被消磨了。
  2.缺乏玩耍的环境
  由于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居住在高楼大厦里,这种环境直接导致孩子缺乏玩耍的空间,缺乏玩耍的伙伴。
  有的家长不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玩,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别力和选择的能力,万一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坏习惯得不偿失;还有,孩子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比较危险,所以不敢让孩子出去和别的孩子玩。
  虽然每一位父母都给孩子购买了许多玩具,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玩耍的环境。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玩具,家长也不管我们怎么玩,我们却玩得不亦乐乎。
  3.认为玩耍无益于学习
  有些父母认为玩耍很浪费时间,因此,总是让孩子用空闲时间去上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表挤得满满的。
  有一位母亲说,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日记里写道:“妈妈管得我太严了,我都怀疑她是不是我的妈妈啊!她天天逼着我练琴、练书法、做题,不让我和小朋友玩!”这位当妈妈的感到伤心极了,觉得儿子怎么能这样想,自己对儿子的爱都白费了。
  许多父母的心态是,小孩子会不会玩,有什么重要的,长大会读书就好了。其实,在儿童时期,自由玩耍是一种直接的体验,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由玩耍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相反,强制教育则是孩子创造力的天敌。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自由地玩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而是一项具有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即便是孩子在独自玩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从以前的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并移植到现在进行的游戏活动中。而且,孩子玩耍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孩子们在玩耍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自发建立游戏规则,甚至在发生矛盾时会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维持游戏活动的秩序。
“懒”妈妈
  同事小刘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工作。后来,老公被派到新西兰出差。
  有一年冬天,小刘带着儿子丁丁到新西兰去探望在那里工作的爸爸。在那里,小刘看到新西兰妈妈在育儿方面的独特之处,跟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北半球的冬天,恰值是南半球的夏天。丁丁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在户外不停地奔跑游玩。
  一天下午,丁丁和妈妈来到一处儿童游乐场。不一会儿,丁丁就和那帮孩子玩到了一起。孩子们好像在玩一种叫做“舌型板”的器械。
  周围聚集了五六个孩子,从四五岁到七八岁不等。这群孩子没有家长的指挥,自发地组织起来,排队轮流登上“舌型板”,滑过去再荡回来。每个孩子都自觉地耐心等待,轮到自己玩时再上去玩,玩过一次后把“舌型板”滑回起始点,交给下一个孩子。
  也许是“舌型板”太好玩了,一名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在玩过一次之后,没有交给下一个等待的孩子,想要趁机再玩一次。
  这时,等待的小朋友不干了,他们全都围上来,有的拖住“舌型板”,有的抱住那个犯规的孩子,然后把“舌型板”交给等待的小朋友,并纷纷告诉他:“不要这样做,你多玩一次,别的小朋友就要多等一会儿,这对大家不公平,大家轮流来,耐心地等待一会儿就又轮到你了。”
  在这些小朋友的说理之下,那个“犯规”的小朋友乖乖地排到了队伍最后边。
  在这群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妈妈们,远远地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有的聊天,有的看书,妈妈们并不关注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那个被围困的孩子的家长,根本没有帮孩子去解围的意思,照样高高兴兴地与人闲聊。
  讲完这个故事,小刘感叹地对我说:……玩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2)“懒”妈妈心得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更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孩子5岁之前,与其教他们电脑,让他们读书,整天把他们关在家里,还不如让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尽情地玩耍,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以充分地发挥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潜能,锻炼了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让孩子自由地玩耍,听听懒妈妈的建议吧:
  心得1:不要干涉孩子玩耍
  作为家长,我们喜欢给孩子买玩具,让孩子从玩玩具中得到快乐。但是,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摆弄新玩具时,我们却会干涉孩子,并指导孩子怎么玩。有时候,看到孩子玩得不正确,我们就会说:“不是这样玩的,看看说明书上怎么玩的,应该这样玩!”“你怎么这么笨,你看妈妈给你摆一个,你好好看着点!”结果,孩子的思路被打断,孩子玩耍的快乐被淹没,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强迫自己按照另外一种方法玩。
  玩具怎么玩,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有兴趣,孩子就会不断地尝试、创新,然后再尝试其他办法。
  孩子最喜欢享受玩耍的自由,特别是他们感兴趣、能够自己运用的玩具材料,由他们自己来控制,这种玩耍赋予他们极大的满足感,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自主性、独创意识和自由发挥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孩子从多种多样的途径考虑问题,极大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玩具、玩游戏体验探索的过程中自己琢磨出来的成果,能够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作为聪明的妈妈,你千万不要干涉孩子的玩耍。
  心得2:让孩子自己跟同伴协商
  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就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试图把矛盾平息下来。事实上,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决人际矛盾。
  小琴妈妈很少插手小琴和小朋友之间的纷争。从小琴3岁起,妈妈就遵循一个原则,让小琴独立处理人际关系。
  在小琴4岁的时候,一个星期天,妈妈带她到楼下的空地去玩。
  小琴看到和她平时一块玩的小姐姐骑着一辆漂亮的粉色自行车,眼里满是羡慕。妈妈知道,小琴也想骑,但是,妈妈什么都没说。
  过了一会儿,小琴对妈妈说:“我想骑一会儿车子。”
  这时,妈妈笑着说:“你去跟小姐姐商量商量,看她愿不愿借给你玩一会儿。”
  小琴看着妈妈,并没有挪动脚步,妈妈知道,小琴想让妈妈去说,但是妈妈想让小琴自己去处理。
  于是,妈妈鼓励小琴:“你去说吧,小姐姐应该会答应的。”
  小琴犹豫着走到小姐姐面前说:“姐姐,能让我玩一会儿你的车子吗?就一会儿。”小姐姐很爽快地答应了。
  小琴没有骑上几步,小姐姐就反悔了,追过来拉住车把不放。小琴也不愿下来,两个人就僵持下来,谁也不愿相让。妈妈在旁边看着,并没有去帮忙。
  僵持了一会儿,小琴只好从车座上下来,但两只手并没有离开车把,带着笑对小姐姐说:“姐姐,好姐姐,我就骑一会儿,好吗?”
  小姐姐摇摇头,不愿意。小琴继续劝说小姐姐,她还把玩具给小姐姐玩。小姐姐终于被说动了,小琴高兴地骑上自行车,欢快地围着场地转起来。
  妈妈放手给小琴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小琴处理得非常好。
  由于小琴从小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她不仅能自我调节人际关系,而且在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还能在中间调节,让矛盾双方和好。
  当懒妈妈放手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时,孩子才会有意识地与周围的小伙伴交流,这对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处的。在交流中,孩子不仅能够发展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时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这种时刻,如果他们希望能够在一起继续玩耍,他们就必须学会商议、妥协和变通,以求得一个适中的办法,照顾大多数人的意愿,在商议和妥协中,可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心得3:……
  心得4:……
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勤快妈妈
  邻居崔女士有个8岁的女儿叫青青,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上叫青青起床是让妈妈最头痛的时候,因为青青总是赖在床上不起来,干什么事都要妈妈帮忙。
  在叫醒青青前,妈妈要为她接好刷牙用的水,还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然后把早饭端上桌,在青青吃完早饭后,妈妈赶紧去收拾她的碗筷,把青青的被子叠好。然后,妈妈还要帮青青背上书包,送她去上学。
  刚开始,妈妈并没有觉得什么,认为孩子的任务是读书,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后来,妈妈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神童”魏永康的经历。
  魏永康出生后,永康妈妈对永康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永康从来都不用管,妈妈替永康做得井井有条。刚开始,这种教育似乎很成功。魏永康13岁时考上了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母亲溺爱造成的后果在永康的求学阶段终于暴露出来了。永康除了学习成绩好以外,他不懂得如何照料自己,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交往。读研究生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这给永康和永康的妈妈致命的一击,从这以后,对妈妈言听计从的永康开始反叛,他选择了一条与妈妈的希望截然相反的路。
  看完这个故事,青青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太勤快了,这对孩子可能没有好处。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向独立自主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时期。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是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在逐渐长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就是孩子,需要家长的保护,比如:有些家长怕孩子不会削铅笔,先把铅笔削好;怕孩子上学途中发生意外,长期为孩子当“随行保镖”,等等。
  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收拾书包,有时还经常被孩子埋怨,忘了带某些学习用具了。
  要知道,孩子生来并不是要人照顾的,他们的依赖性多半与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选择的机会就少了,做决定的机会当然更少,就会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孩子没有了依靠,就会自己开始动手做了。总之,只要家长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孩子会比家长们想象得更独立、更成熟。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懒”妈妈心得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过度地保护,过多地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致使许多孩子缺少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所以,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及态度,有意识地做一位懒妈妈。
  心得1:支持孩子自己来
  独立自主是孩子的自发要求,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产生强烈的自主愿望,常常执拗地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想受到别人的干预,也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这种渴望独立自主的倾向是幼儿期重要的心理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当个称职的妈妈,就要适当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妈妈就要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他“自己来”的范围,而不能事事包办。比如,当1岁的孩子吃饭时要自己来,妈妈不妨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怕孩子把饭撒到桌上;当孩子2岁左右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时,懒妈妈也应该支持孩子这样做。这样既可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孩子自理的能力。
  心得2:称赞孩子的自我服务行为
  心心与拉拉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上一所幼儿园。他们的妈妈都很疼爱他们,但是两人教育孩子的观点不同,做法不同,因此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孩子上中班时,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学习整理床铺,到学校后还要讲述自己的心得。两个孩子清晨起床后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动手叠被子。
  因为孩子是第一次叠被子,所以叠得都不怎么好。但是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两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心心的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着:“我说你不会叠,你偏要逞能,看!叠得乱七八糟,像什么样子!去去去,让我重新给你叠。”妈妈不由分说地把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叠好的被子打开,重新叠了起来。心心沮丧地走到一边,伤心极了,从此她再也不愿“逞能”了,不想再尝试做任何没做过的事情,反正妈妈能干,让妈妈去干好了。结果可想而知,心心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差。
  拉拉的妈妈欣喜地夸奖孩子:“哟!今天拉拉自己会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看看。嗯,真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教孩子怎样把被子叠得更整齐。拉拉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都越来越强了。
  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会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妈妈应当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孩子“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孩子进步、成功。而不应当代劳,更不能苛求斥责,否则势必会导致孩子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心得3:向孩子示范自我服务的方法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明白,与其每次为孩子服务,不如向孩子传授自我服务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
  训练孩子自我服务时,懒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先让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可以慢慢练习,不过要天天学,天天练,不仅孩子需要有耐心,妈妈更需要有耐心。
  再比如,教孩子自己洗手时,懒妈妈可以打开水龙头,教孩子把手放在水下洗,然后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手心搓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搓,换个手背搓搓搓,手指缝缝搓搓搓,水龙头关掉甩甩干,一、二、三,擦干净小手。”
  在懒妈妈的示范下,孩子会渐渐掌握自我服务的方法,从此,孩子就会自愿地去做这些事情,而不需要妈妈每次都帮忙。
  心得4:……懒妈妈讲故事:小蜗牛的壳  一只小蜗牛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这个壳可以保护我们。”
  小蜗牛又问:“毛毛虫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它不用背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笑了笑,回答:“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它。”
  小蜗牛想了想,又问:“可是,蚯蚓也没有骨头,爬得也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为什么它也不用背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摸了摸小蜗牛的脑袋,说:“因为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
  这时,小蜗牛哭了起来:“为什么我们这么可怜呀?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蜗牛妈妈搂着小蜗牛说:“我们有壳呀!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不论有多大的靠山,总有靠不了的时候。每个人只有学会靠自己,才有一辈子的靠山。第二章 学会挺起腰杆做人自尊:珍惜自我的价值(1)  勤快妈妈
  小珊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母职业都不错,遗憾的是,小珊却代表了与父辈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的一代。
  小珊曾说:“妈妈对我管得很严,我在父母面前好像没有自由,吃饭时妈妈给我规定时间,连上厕所都规定了不能超过10分钟。超时就会遭妈妈毒打。”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小珊放学和妈妈一起回家。母女俩边走边聊,谁知小珊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妈妈就让她跪在街道上。街上人来人往,周围人异样的目光灼伤了小珊的自尊心。直到半个小时后,妈妈才让她起来回家,但是妈妈从来没有对小珊说过一句道歉的话。
  小珊上了中学以后,妈妈照样不信任她。
  看到她在房间里坐着,妈妈就说:“只知道玩,从来不知道好好读书!”
  如果看到小珊在看书的话,妈妈就会说,“装什么装,读不好书以后去扫大街!”
  小珊要是考得不好,妈妈就会骂:“蠢得像猪一样,就考这么一点分!”
  偶然考好了,妈妈也会骂:“怎么突然考好了,是不是抄别人的?”
  总之,妈妈似乎从来没有对小珊说过一句好听的话。
  在妈妈这样像捏泥人一样的教育下,小珊度过了20年。这20年中,小珊和妈妈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小珊上了大学,她也没有让妈妈满意过。
  离开了让小珊窒息的家,大学校园里的宽松环境,终于让小珊感觉到了彻底的自由,妈妈再也不能管束她了,小珊选择了报复妈妈的教育方式。她在大学里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鬼混在一起,一天换一个男友。最终,小珊被学校开除,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独立的人,他们也需要被人尊重和认同,也有精神需要的满足。令人遗憾的是,像小珊妈妈这样,凡事管得太多,只知道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从来不给孩子健康的精神食粮,不考虑孩子也有爱和被爱的权利,被父母尊重、个人价值被承认的需求,认为只要管孩子吃管孩子穿就足够了,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
  如果小珊的妈妈能对小珊的成长抱有一颗平常心,能够理智一些,多采取肯定的态度,少一些强制和打骂,不让小珊的自尊完全丧失,而是对小珊多尊重一些,多平等一些,小珊完全会成为一个具有正常人格的人。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与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富于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不同的兴趣与能力的儿童,面对不同的幼儿我们应当施以个别教育,或小团体教育。”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父母不仅要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应该在生活中积极地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于孩子的成才与否,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志,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做一些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失去自己的尊严。自尊:珍惜自我的价值(2)“懒”妈妈心得
  让孩子珍惜自我的价值,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并不需要额外做许多事情。只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多与孩子商量,不过多干涉孩子就行了。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几个经验:
  心得1:把孩子当成人看待
  作为一个好妈妈,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而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的人格和父母平等。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孩子最反感的是父母不尊重自己的人格。而最伤害孩子心灵、最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是父母对自己独立空间的冒犯。因此要让孩子学习自尊、懂得自尊,父母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妈妈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妈妈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惩罚和殴打孩子,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妈妈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需要妈妈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妈妈不妨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总之,妈妈要以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因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以不伤害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为前提的。
  心得2:让孩子喜欢自己的“生理自我”
  三四岁之前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身躯就是“我”。这个“我”要吃、要喝、要玩、要睡觉,凡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都想要。这时的“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模糊的,但是,这个“我”也能感觉而且特别需要父母的爱护。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来决定。
  在内容上,妈妈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会有一些缺点,不过,只要经过“我”的努力,“我”就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优秀的孩子。
  在形式上,妈妈可以尝试一下下面这些建议来培养孩子的“生理自我”: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描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孩子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绘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孩子再进行剪贴,或者也可以鼓励孩子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者按内容进行排列,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成长档案。
  心得3:别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喜欢把自己家的孩子与别家孩子比较,而且总喜欢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你看你的同桌成绩多好,不像你,就知道贪玩……我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孩子呀!”
  也许父母认为,拿优秀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会给孩子良好的刺激,让孩子能够反思自己,以优秀的孩子为榜样,其实,父母这是想当然。
  在孩子看来,父母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会让孩子颜面大失。孩子会认为,反正父母也看我不顺眼,我在父母心中也不是懂事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我哪儿都不好,我就这样下去,让你们心烦……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本来孩子有好的一面,现在他可能会有意把不好的一面显露出来。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越强,他们越希望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是个好孩子,就越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夸奖。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越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妈妈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孩子优秀,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孩子比较,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
  明智的妈妈可以让孩子与自己比,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只要有进步,妈妈就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励孩子不断进步,这才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才会珍惜自我的价值。
  心得4:……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1)  勤快妈妈
  阳阳已经上二年级了,可他的作业写得又乱又糟,而且字也写得很差,因为这个老师没少批评他。
  妈妈非常着急,便给阳阳买来了庞中华的全套钢笔字帖,对阳阳说:“每天写完作业,练习五页,只要你不偷懒,肯定能把字练好。”
  刚开始,在妈妈的督促下,阳阳果然很听话,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老老实实练习五页钢笔字帖,而且也很有耐心,妈妈对他很满意。
  一段时间过后,阳阳开始偷懒,不想再写了,有时为了凑足页数,字写得太潦草,不像练习钢笔字帖,简直就是演草纸。
  妈妈看着阳阳这个样子,真是恨铁不成钢,妈妈对阳阳说:“你真是没出息,练个字都练不好,以后还有什么用?”阳阳觉得很委屈。
  看到孩子每天辛辛苦苦地练字,也没有多大的起色,而且每天晚上练习时,眼睛都睁不开,妈妈索性不逼着阳阳练字了。阳阳一看妈妈不再督促他练字,自己也就慢慢地放弃了。
  一段时间过去了,妈妈发现阳阳有些变化,他不像以前那样自信了,而且有时候还有些自卑。
  前几天班里竞选“六小”金质奖章,阳阳竟然没有勇气上台参选。妈妈问他:“为什么不去竞选?”
  阳阳说:“我的字写得那样差,妈妈都认为我没有出息,什么事都干不好,我没有资格去竞选‘六小’金质奖章。”
  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力量,它能驱散孩子心中的阴云,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自信心。当父母信任孩子的时候,不仅仅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还会帮助孩子从跌倒中爬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支持。
  孩子之所以出现不自信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对孩子缺乏信心
  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孩子是现实家庭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由于父母不相信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受到很多限制,以至于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变得消沉、自卑,失去进取的力量。
  2.没有行动上的支持
  很多父母都声称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可是一到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来减轻孩子的压力;而是在孩子身边唠叨个没完,只会指责孩子,这就是放弃对孩子的信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事实上,对孩子有信心不能只表现在嘴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这是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只有父母对孩子有信心,并在行动中支持孩子,孩子才能够有信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困难转化成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2)  “懒”妈妈心得
  没有什么比给自己的孩子信念和追求的动力更有意义,孩子需要父母给予肯定,而且孩子的自信需要补充肯定评价的营养,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孩子更加自信,方法很简单,看看懒妈妈有哪些建议:
  心得1:赏识孩子的大胆举动
  美国一个名叫珍玛丽?库根的作者曾带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回忆道: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如果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街区的妈妈们异口同声地呵斥:“快下来,快下来,不然会摔断腿的。”
  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正在树上玩得痛快,并且把脚丫子在树枝上摇来晃去。刚好这时妈妈从这里经过,看到了我们一帮人在树上,当时,我吓坏了。
  “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妈妈冲我大声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妈妈就回家了。
  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里消失。“哇塞,你妈妈真是太棒了!”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
  “哇塞!”——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注意到,同学们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们家门口逗留一段时间,同学的聚会也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都放心大胆地有说有笑。后来,每当我和小伙伴遇到什么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有一个好妈妈,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案例中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对待孩子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前面妈妈的态度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作者的妈妈懂得孩子的心思,她的做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多么大的鼓励与鞭策。妈妈对孩子的大胆举动给予宽容和理解,也反映出妈妈对孩子这种行为的肯定评价。
  作为“懒”妈妈,应该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是积极的、肯定的,孩子就会对自己有信心,这非常有利于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
  心得2:让孩子正确看待成败
  小欣每次参加比赛前总说自己没有信心,但比赛成绩都不错。小欣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想得特别多,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做不好,结果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本来他能做好的事情有时也会做不好。
  爸爸的性子比较急,当孩子达不到他的要求时,爸爸就忍不住要训斥一番。结果小欣就不愿意再参加比赛了。
  妈妈知道了小欣不愿意参加比赛的根源,打算找个机会开导一下小欣。于是,在一次郊游时,妈妈和小欣坐在了小山坡上,妈妈问小欣:“这段时间你不愿意参加考试和比赛,能和妈妈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小欣点点头:“不想参加比赛是怕拿不到好成绩。”
  妈妈看着小欣说:“其实考试结果对你不重要,你只怕考不好,被家长责骂,对不对?”小欣点点头。
  妈妈说:“老师有这么多的学生,总会有人排第一,总会有人排在后面。只要你尽力了,妈妈不会批评你,今后也不会因为你的比赛或者考试成绩而批评你。”
  小欣有些不相信地问道:“真的?”妈妈点点头。
  小欣很高兴。
  妈妈又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很多失败,勇敢的人不是不会失败,而是不怕失败,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积累经验,而胆怯的人会因为害怕而停步不前,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自信的人。”
  小欣说:“从今以后,我要成为一个有信心、有勇气的人。”
  后来,小欣不再那么自卑,不再害怕比赛的结果,而是积极地面对考试和比赛了。
  孩子一时的失败不能说明什么,遗憾的是,不少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成败得失,总是不断训斥和责骂失败了的孩子,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越来越紧张,渐渐失去自信。
  如果父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少一点责骂和监督,多一点帮助和鼓励,在孩子失败或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克服孩子心理上的障碍,孩子就会满怀信心地前行。
  心得3:降低要求,夸奖孩子
  小华性格很内向,见了生人就会害羞,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她总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出来。妈妈有时硬把她拉出来,她就会满脸通红,一句话也不说。所以,后来妈妈就不再硬拉她,而是好言相劝,但小华就是不愿意出来见客人。
  时间长了,小华变得更害羞了,有时候,知道客人要来,她就会躲出去。妈妈觉得小华这样害羞源于她的自卑心理,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先增强她的自信。
  有一次,当客人快来的时候,妈妈就给她换上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后说:“你看,穿上这件衣服真好看,大家一定会喜欢你、夸奖你的。”
  客人来了,妈妈去招待客人,过了一会儿,小华自己出来了,客人自然夸奖她漂亮,虽然小华因为害羞脸还是很红,但因为受到了鼓励,她也很礼貌地和叔叔、阿姨问好。
  以后,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妈妈都会把小华打扮得漂漂亮亮,小华喜欢被客人夸奖,她在会客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3)  时间长了,小华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大方,不再害怕见陌生人,也不再自卑了。
  孩子的信心有时来源于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越是鼓励孩子,孩子就越有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就会越做越好。让孩子形成良性循环的心态,孩子的性格才会健全。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信心,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在说大话而否定孩子,这会在不经意间打击孩子的自信,压制孩子的热情,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
  对懒妈妈来说,当孩子对某事充满信心时,与其去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还不如给孩子一分鼓励,强化孩子的自信。即使孩子以后没有成功,那也是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有利于他以后的成功。
  心得4:批评孩子要委婉
  小东很任性,平时妈妈对他的说教他总是置之不理,妈妈想现在的孩子是被惯坏了,听不得批评的声音,所以妈妈觉得应该改变一下对他教育的方式。
  一天,小东在阳台上写字,妈妈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报纸,心情很愉快,感觉眼睛有点累,就到阳台上休息一下。这时,妈妈看到了小东写的作业,看到小东作业写得很干净,就是字体瘦瘦的。于是,妈妈开玩笑地说:“儿子,你的字是不是吃了减肥药,怎么变得这么苗条?”说完,妈妈自个也笑了。
  没想到儿子高兴地眨巴着眼睛说:“我在向妈妈学习呢,谁让妈妈这么苗条呢!”妈妈笑着摸了摸小东的头。
  晚饭后,小东主动拿来作业让妈妈看,妈妈有些吃惊:“小东,今天怎么啦?这么主动,而且字写得不胖不瘦,好看多了。”
  小东说:“妈妈,我明天还会写得更漂亮。”
  妈妈忙问:“今天怎么表现这么好?”
  小东说:“妈妈今天虽然批评了我,但是很幽默,我喜欢这样的说话方式,所以我就愿意好好写字,如果以后我再犯错误,妈妈能像今天这样说话,我会更加听妈妈的话,把事情做得更好。”
  懒妈妈应该明白,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高兴,更不是让自己生气,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批评的语言不用太多,批评的语气不用太硬,轻轻的一句话,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评的有效方式,只要孩子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批评,让孩子达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励的目的就行了。
  心得5:……
  心得6:……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1)  勤快妈妈
  吴姐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叫小志。前几天,吴姐对我说了她儿子的事情:
  原来,小志的班主任老师向吴姐反映小志上课小动作太多,不认真听讲,不是乱动书本就是用笔在纸上乱画,再不就是乱掷纸团打同学。吴姐想,小志正处在学知识的阶段,如果不管他现在在课堂上的表现,会让他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更差。
  于是,吴姐对小志说:“小志,老师希望你上课注意力能集中一些,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这样吧,从今天起,你在家里当40分钟的机器人。”
  小志虽然不愿意,但妈妈的话不敢不听,小志坐在椅子上,没有5分钟,就开始动来动去,吴姐看到小志又坐不住,只好用惩罚的方法,小志动一下,吴姐就拿小棍敲一下,可不管妈妈怎么敲打,小志就是坐不住。
  吴姐警告小志道:“上课时除非老师叫你回答问题,否则双手和双脚都不许动,要不,看妈妈怎么训你!”
  虽然吴姐一直提醒小志上课要注意力集中,不要搞小动作,但小志就是无法管住自己,照样是乱动乱说,老师批评小志,小志觉得上课一点意思也没有。
  听了吴姐的介绍,我对她说:“小志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律,让孩子真正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自觉地控制自己。如果仅仅是你的督促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后来,我跟吴姐讲了一些培养孩子自律性的方法,吴姐答应回家去试一试。
  孩子缺乏自制能力,根源往往在父母。小志小时候其实也是一个有一定自律性的孩子,后来吴姐上班后,小志就养在奶奶家里。奶奶对小志十分溺爱,总是什么事情都随着小志,不管小志做什么,奶奶从来不问不管。渐渐的,小志就变得缺乏自律性了。可见,父母对孩子小时候的迁就和溺爱,是对孩子最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随随便便,做事只凭自己喜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孩子喜欢乱说乱动,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侵犯他人的权利,同时自己的权利也会受到威胁;缺少自控能力,也会常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违反社会规则,失去耐心,因而也会失去获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要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2)“懒”妈妈心得
  高尔基说过:“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尤为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妈妈也需要有一些小窍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坏习惯。
  心得1:爱孩子并不是毫无原则
  许多父母总是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管教过严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过于放纵,又会让孩子变得娇气、任性,事实上把握好这个“度”正是父母教育的关键所在。妈妈应该明白,爱孩子并不是任由孩子随心所欲,而是要给孩子订立一些原则,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例如,带孩子去商场购物时,抗诱惑力差的孩子见了自己喜欢的商品,可能会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妈妈应该明确地对孩子说明,哪些东西是可以买的,哪些东西是过一段时间可以买的,哪些东西现在不买,以后也不会买。妈妈一定要坚决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让孩子见什么要什么。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失望”,自控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心得2:少说教,多利用外在的因素
  晴晴看电视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特别爱看少儿频道,不管是红果果和绿泡泡主持的《智慧树》,还是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她是一个也不愿放过。有时候她脸上的神情会随着电视情景的节奏一起一伏,有时哈哈大笑,有时还自言自语。
  因为看电视,晴晴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早上更是起不来床,上课也没精打采的。看着晴晴这个样子,妈妈开始担忧起来,看电视没节制,不仅影响学习,对晴晴的身心发展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于是,妈妈想了一条懒招,删除少儿频道,让晴晴找不着。虽然少儿频道的每个栏目都是为孩子打造的,但是整天滚动播出,孩子没完没了地看,也不适合,为了改掉晴晴看电视没够的毛病,妈妈决定先删除少儿频道。
  下午,晴晴放学回来,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视,发现没有少儿频道了,她连忙叫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啊!少儿频道怎么不见了?”
  妈妈装着什么都不知道:“是吗?妈妈看看再说。”
  妈妈帮着晴晴搜索了一会儿,妈妈故作遗憾地对晴晴说:“哎呀,妈妈也找不到,可能是电视台出故障了,说不定明天就好了。”
  没有了少儿频道,晴晴似乎对其他的电视节目不感兴趣,只好安心做作业。
  在吃饭的时候,晴晴还在问妈妈:“怎么今天少儿频道就没了呢?”
  妈妈在心里窃笑,不用一次次的喊,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劝说,晴晴吃完饭就去自己的卧室看书了。
  第二天晴晴回来,还是没有看到少儿频道,晴晴抱怨起电视台。妈妈说:“不播少儿频道是电视台的事情,妈妈也没有办法。”
  过了几天,晴晴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接受了不看少儿频道这个事实。
  一段时间后,晴晴也不再痴迷电视了。晴晴既有了活动的机会,又能按时完成作业。妈妈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法让晴晴在学习上变得自制起来。
  聪明的妈妈并没有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不要看电视,而是让少儿频道暂时消失。这个简单的做法减少了亲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在被动的情况下只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心得3: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有位心理学家曾把一群四五岁的孩子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并告诉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现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颗糖果;如果等他办完事情回来,就可以得到10颗糖果。结果,等心理学家关上门走后,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颗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御诱惑,一直等着心理学家回来,得到10颗糖。
  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用坚韧、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适应环境,人际关系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则显得固执、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压力易退缩,面对竞争易发慌。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自控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等待。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时,可视情况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等上一段时间后再实现他们的愿望。孩子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就有了经验,想要得到东西,就需要耐心等待。于是,孩子逐渐就能培养起耐心和自控的习惯。
  心得4:用游戏训练孩子
  游戏是孩子都喜欢的活动,而且游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常和孩子玩游戏,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规则的基础上,不断训练抗诱惑的能力,让孩子的自制力得到发展。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的活动。妈妈发指令,并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开始前,妈妈告诉孩子可以自由活动,当妈妈发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后,参与游戏的妈妈和孩子必须像雕像那样定住一动不动,雕像的姿势可以由孩子自由选择,可以是人物的各种动作,也可以是各种动物的特定动作。如果谁先动了,谁就被换下。
  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强:做不断进取的强者(1)  勤快妈妈
  叶娟的儿子浩浩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浩浩平时还算听话,学习成绩不好不坏。浩浩妈妈在一家企业当打字员,爸爸是工程师,夫妻两人都经常出差。因此浩浩平常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非常宠爱浩浩,平常生活照顾得很周到,怕浩浩不会削铅笔,连铅笔都给浩浩削好了;写完作业,书包也要奶奶来收拾。
  奶奶的过度疼爱,使浩浩的动手能力很差。每次班级搞活动,浩浩总不如别的孩子能干,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分到一组,所以每次班级有活动,浩浩都畏缩不前。
  妈妈因为自己没有学历,只能当个打字员,总觉得低丈夫一等,为这妈妈一直很自卑,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浩浩身上。妈妈不光给他报了美术班,外语班,还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作文班。每到周末,妈妈就不辞辛苦地接送孩子。
  浩浩对于妈妈周末给他安排的美术班、外语班,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喜欢到公园去玩;喜欢看公园的花草树木,喜欢看湖里的小金鱼。浩浩自己还曾经养过小金鱼。可是,妈妈不重视孩子的这些兴趣,总认为那些东西跟学习没关系,要想考上重点中学,必须要学好奥数、英语;要想考进名牌大学,必须学习成绩过硬。于是,妈妈硬逼着浩浩去上各种学习班。
  每到星期天,妈妈都要送浩浩去各种培训班学习,没有其他办法,浩浩只好装病,常常说头痛。这在妈妈看来是没用、没出息的表现。为此,妈妈总是发火,也打过他,可浩浩只要去上课就说难受、生病了,浩浩的妈妈真是着急。
  浩浩装病既反映了妈妈过于严格的要求,也是浩浩意志软弱、不独立、不自强的表现。奶奶的过度溺爱,让浩浩形成依赖心理,不愿自己动手动脑,遇到活动就畏缩不前。妈妈又从不考虑浩浩的兴趣,硬逼着孩子学奥数、学外语,让浩浩从心理上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浩浩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好用装病来逃避。
  在生活中,有许多妈妈像浩浩的妈妈一样,一味地以家长的意志代替孩子本身的思考,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遇事就不敢自己拿主意,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没有了自主自强的意识,遇事只会逃避、畏缩,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能力,逐渐地孩子只好选择逃避现实。缺乏自强意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自强:做不断进取的强者(2)  “懒”妈妈心得
  孩子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就无需父母过多的监督和催促。因此,妈妈没有必要替孩子计划这、计划那,而应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上,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学会不断进取。我们给妈妈的建议是:
  心得1:别把孩子当弱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相信它会对父母们有所启发:
  有一次,有一家人到森林中去度假,爸爸、母亲、五年级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父母带着孩子来到了盛开着铃兰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
  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好像她并不怕淋雨似的;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好像她也不怕淋雨似的。
  萨沙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我干吗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沙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你要是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四五岁的孩子虽然刚刚懂事,应该是非常弱小的,但就像文章中的萨沙那样,他并不愿意认定自己是最弱小的人。这就是孩子自强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意识,他们过分地照顾和溺爱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视做自身的一部分,而没有把孩子看做人格上完全独立的一个人。
  其实许多父母都小看了孩子的能力,许多孩子往往能够表现出极强的自强精神,甚至令成人震惊。
  心得2:抓住培养孩子自强心的良机
  4岁的莹莹在画画,画好一张画,莹莹大声叫妈妈:“妈妈,快来看看我画得好不好?”
  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呢,于是就随口答道:“妈妈正忙着呢,让爸爸去看。”
  莹莹又叫爸爸:“爸爸,过来看我画的画。”
  爸爸说:“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找你妈妈去。”
  莹莹只好失望地离开。
  父母也许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拒绝会丧失培育孩子“自强心”的良好契机。如果经常性地应付或者拒绝孩子,就会使孩子的“自强心”慢慢丧失。因此,我们建议父母换一个方式来教育孩子:
  莹莹叫妈妈:“妈妈,来看我画的画,好吗?”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来到莹莹的面前,妈妈很认真地一边看莹莹画的作品,一边称赞:“画得真好啊!比妈妈画得都好,妈妈给你贴在墙上好吗?”
  莹莹高兴地说:“好啊,好啊!那叫爸爸也来看看。”
  爸爸过来看莹莹的画,一边看一边说:“画得很不错!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能测试yoyo跑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