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三分天下言而无信,为什么能取得天下?

阅读下一篇
[导读]南昌起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国民党的手中夺取政治权利,把控国家的局势。这场起义发生的具体地点就是中国中部的省市,江西省所 南昌起义经过概述南昌起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国民党的手中夺取政治权利,把控国家的局势。这场起义发生的具体地点就是中国中部的省市,江西省所属的省会城市南昌。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革命的痕迹,最终还建立了博物馆。那么南昌起义经过是什么样的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厚黑!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刘邦为什么能夺取天下?_百度知道
刘邦为什么能夺取天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善于用人。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项羽的人,后来都投奔了刘邦。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获得天下的缘故。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多有建树,其中汉初三杰的功绩更是非同小可。萧何像张良功绩有: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常计谋平天下”。萧何的功绩有:沛公入关后,及时收集官署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从而使汉王知晓天下山川形势、关隘险要及户口多少,在楚汉争雄中使刘邦能掌握天下形势,做出较为明智的决策;劝刘邦接受汉王的称号,蓄养民力,招揽人才,伺机争夺天下;推荐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保证对刘邦和韩信两大军团粮草军需的及时供应。
个人雄才大略,良将忠臣辅助,顺应当时形势
人心所向,最重要的是他老婆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刘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_百度知道
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天下,陈胜,项羽,刘邦,张耳,彭越等十几股势力先后揭竿而起…..陈胜占据了先机,本来说应该最有机会争夺天下,但是半年后就兵败被杀;项羽以其战无不胜的武力所向披靡,但最终却败于垓下;张耳,彭越之类的,也不能说缺乏政治才干,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是次要力量,等刘邦打败项羽,刘邦作为名义上的盟主,团结了最大的几股力量,任何一股力量的反叛,都是得不偿失的了。最后汉帝国成立了,被各个突破。    与其说老天最终选择了刘邦,不如说刘邦所做的事情,最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或者说,针对争夺天下这件事情,刘邦采取了最正确的做法,犯了最少的错误。对于一个开创帝国的创始人来说,他的个人性格最符合帝国开创者的素质。即使是对于我们当代的人来说,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学习,因为人性从不改变。    刘邦夺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第一,确立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为此战略,所以刘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项羽必败,但是只要性命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士兵,从而东山再起。这也是萧何被列为汉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刘邦没有韩信,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天下,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环顾四方诸侯,有这样大战略,而且占据这样的地利条件的领袖的确是很少,刘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当然,项羽也有大后方,也有大战略,那就是占据彭城这个四战之地,便于四面出击,谁不听话就打谁。从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确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质。彭城虽然便于出兵天下,但是却易攻难守。在兵力占优势时,可威慑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势,就容易被围剿。彭城战略决定了项羽出兵只能够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战争泥潭,打起了消耗战,则容易后方起火,陷入被围歼的命运。后来,楚军粮草被彭越切断,彭城被韩信占领,根据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的失败乃是典型的战略失败。他不是战死的,而是困死的。虽是猛兽,无奈落入陷阱,利齿又有何用?!    战略的背后是政治意图。刘邦的战略部署,反应出其欲一统天下的构想,这个构想应该是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不然又如何会有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气魄。因为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所以才能克己以争取天下民心。相对而言,项羽则短视的多。一进入关中,就让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风。至于后来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方针,只是想做个天下诸侯的霸主而已,谁不服就打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细胞少的可怜。如果项梁未死,他叔父二人应该可以荡平天下吧。    第二,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了项羽。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TG后来在这个方面,的确是进行了发扬光大。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黥布、张耳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呢?用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得失计算来说服诸侯,以划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诺诱惑诸侯,从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团结了共同对付项羽的系统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敌不过系统的力量的。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以上两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许多次要的因素,包括一些偶然性的机会等等。项羽由于自己的一些弱点没能抓住,从根本上源于其性格上的缺陷。    刘邦与项羽作为两大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自身的性格是形成最终结果的根本因素。要说这两个人的性格,还要从他们各自的发迹轨迹来说。公元前209年,刘邦举兵,时年48岁,之前一直混迹于社会的基层。经常看到评论说刘邦本是无赖流氓,我只能笑而不语了。公元前的历史,比耶稣还早,所以评价一定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    第一个事实,刘邦不事生产,反而经常带小兄弟们回家吃饭。这个事实说明了刘邦并不是安分守己的性格,反而具有游侠的气质,并且是个慷慨大度的人,有饭大家一起吃,朋友多,重义气。    第二个事实,刘邦当上了亭长。相遇于现在一个镇的派出所所长。那个时候,亭长也算是吏了,必须能读书识字,还需要通过考试,所以刘邦是读过书的,从后来其咏诵《大风歌》也看得出来。亭长专门负责治安,抓捕犯人。所以,其身体素质应该比较好,按其想成为游侠的个性,应该是习过武的。    第三,萧何、曹参等推荐刘邦为沛公,举事反秦。为什么推荐刘邦为老大?原来看到一个观念,说因为萧何、曹参他们不愿意冒风险,所以推荐无产阶级刘邦为党首?听起来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按照秦的法律,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哪里分什么主从呢?萧何,曹参都参与了杀害当地县令,绝对的核心人员,如果失败了,一样的诛九族。所以说他们为规避风险不愿当老大是不成立的。只有一个原因,因为刘邦最合适。具体表现在:(1)虽然职位没有萧何,曹参高,但是一直做得是派出所所长,负的是保一方平安的职责,相对而言,对领兵打仗更有经验;(2)刘邦当时已经有十几名追随者了,当时刘邦放走修建陵墓的罪犯,有十几名罪犯愿意跟着他。他已经具有自己的势力了;(3)最重要的,大家相信他。刘邦是本地人,萧何,曹参也是本地人,应该彼此都十分熟悉。刘邦的慷慨,侠义的个性让大家都信服他。    活到48岁谋反的刘邦,经过了生活的历练,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的想法,成为了首领。应该说,是他本身慷慨侠义的个性,使大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如果一个老男人,如同兄弟一样对你,自己有好吃的,就邀你一起吃,没事就跟你谈天说地,赌博玩牌,有困难就替你解决,大概你也会选择跟随他吧!    所以说,刘邦成为核心,一方面是他刚开始具有的“武”的条件,相对能守卫沛县,最主要的是其慷慨大度,能够凝聚人心,团结众人的个性。    项羽则太年轻了。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豪门,一直跟随着叔父项梁游历天下。刚开始谋反时,一直是项梁主持大局,他是听命行事。因为年轻,所以缺乏阅历,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同时,血气方刚,笃信武力;因为出身豪门,所以缺乏对劳动者的理解,也缺乏同情。所以后来,动不动就烧杀抢掠,坑杀士兵;因为是项梁主持大局,所以缺乏宏观的战略性思维,没有政治头脑。历史书上说,项梁死,所以项羽才有机会出来。在我看来,这是项羽的悲剧。从项梁谋反的政治布局,遵楚怀王熊心为王的举动可以看出,项梁的确是个非常有政治谋略的人才。他是项羽的大脑,他一死,项羽就失去了更高的视野了。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以其“自知知人、宽容慷慨、从谏如流”的气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项羽则由于“刚愎自用、外宽而内忌”的个性不断削弱自己的力量。刘邦在“织网”,他打造了一个刘邦系统,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最大的力量,宽容他们的错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家也乐于为其效力。关键是,刘邦做得一切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才是最可怕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其大智若愚的智慧。从其后面“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段经典论断中,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清楚如何做一个领导者的。为了发挥出系统最大的功效,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遇事无主张的“如之奈何”先生,同时以共同的利益、容人过失的大度将大家都凝聚在自己周围,以系统的力量来补充个人的不足,用人之长而容人之短。帝王的素养也不过如此了。    项羽的则是典型的刚愎自用。因为个人本身是个战神,所以更强化了这种倾向。但是,个人的光芒太胜,则发挥不出系统的作用。由于他本人笃信武力,战无不胜的霸气,所以一切的谋略在他看来都是多余的吧。他是试图以武力来奴役天下的人,相信武力可以无所不能,任何人胆敢反叛,即灭其家族。所以,烧杀掳虐,不重视民心;用不了范增、陈平、韩信。他的盲点无人来补,最终也败于其盲点。他的悲剧在于其性格的悲剧。至于说他“外宽而内忌”则是对谋士外表十分尊敬,却不用其谋略,将士有功劳,却舍不得封赏官爵土地,只相信项氏家族的人,身边的优秀人才一个一个离去,剩下一群平庸之徒。他的胸怀恐怕装不下天下吧。
采纳率:62%
来自团队:
刘邦夺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第一,确立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为此战略,所以刘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项羽必败,但是只要性命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士兵,从而东山再起。这也是萧何被列为汉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刘邦没有韩信,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天下,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环顾四方诸侯,有这样大战略,而且占据这样的地利条件的领袖的确是很少,刘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当然,项羽也有大后方,也有大战略,那就是占据彭城这个四战之地,便于四面出击,谁不听话就打谁。从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确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质。彭城虽然便于出兵天下,但是却易攻难守。在兵力占优势时,可威慑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势,就容易被围剿。彭城战略决定了项羽出兵只能够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战争泥潭,打起了消耗战,则容易后方起火,陷入被围歼的命运。后来,楚军粮草被彭越切断,彭城被韩信占领,根据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的失败乃是典型的战略失败。他不是战死的,而是困死的。虽是猛兽,无奈落入陷阱,利齿又有何用?!    战略的背后是政治意图。刘邦的战略部署,反应出其欲一统天下的构想,这个构想应该是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不然又如何会有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气魄。因为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所以才能克己以争取天下民心。相对而言,项羽则短视的多。一进入关中,就让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风。至于后来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方针,只是想做个天下诸侯的霸主而已,谁不服就打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细胞少的可怜。如果项梁未死,他叔父二人应该可以荡平天下吧。    第二,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了项羽。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TG后来在这个方面,的确是进行了发扬光大。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黥布、张耳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呢?用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得失计算来说服诸侯,以划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诺诱惑诸侯,从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团结了共同对付项羽的系统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敌不过系统的力量的。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以上两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许多次要的因素,包括一些偶然性的机会等等。望采纳!
刘邦夺取天下之迷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有具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刘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帐的萧何他敢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 刘邦当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这是实话了,是当着刘邦说的。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说你们看到了一方面却没看到另外一方面。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以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还有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方面我也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出类拔萃,他还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主要的成功之道,这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这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刘邦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了,是寡人错了,寡人怠慢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不疑。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刘邦和陈平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这样一个胶着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这样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我陈平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很了解项王,请让我来给大王分析一下。项王这个人出身是很高贵的,是很讲道德的,也是很讲礼数的。因为项羽是个贵族出身的人,他接人待物就是按照贵族的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的、那些高风亮节的、那些看重自己身份名誉如爱惜羽毛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项羽忠心耿耿,但是项羽这个人多疑,他是跟大王您刚好相反的,大王您是用人不疑,他则是疑心重重。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这就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这是好主意,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这个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不是金子,而是铜。真的四万斤金子那还得了?实际上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你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 我们前面讲过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然后一分钱不给,这个肯定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你要赏罚分明。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先是大家开会讨论,那还有个谱?所有人发言都是我自己功劳最大,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功劳最小的,而且说的都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也都是事实。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 这个“萧何第一”的裁定出来以后,其他人都不服气,于是大家都跑到刘邦那儿去提意见,陛下这么做好象不合适吧?我们这些人可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是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廝杀的时候,那个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是待在家里面,管管帐本子,管管粮草,管管后勤,做两件衣服,怎么他的功劳还排第一呢?刘邦问,诸位知道什么是打猎吗?众人回答,知道啊。这些都是将军,谁不会打猎?都说知道知道。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众人又答,知道啊。刘邦说,那好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答,猎狗啊。刘邦说,对,那是谁让猎狗追兔子的?答,猎人啊。刘邦说,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两个字,“功狗”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知道功臣,忘了还有“功狗”一说。 刘邦这么说,大家其实还是不服气。大家心里想,算我们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萧何,而是皇上啊,对不对?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里面当然有一个亲疏的问题。萧何是沛县人,是跟刘邦一起起义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我觉得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或者说至少把萧何列为第一等功臣,还是有道理的。萧何最大的功劳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这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强奸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帐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人少,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这靠的是谁?萧何。是萧何掌握了这样的资料。从这一点来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良才,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的资讯、信息等等的重要性,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列为第一。 刘邦用人的第八个特点是暗中控制。 比如萧何被刘邦列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且刘邦建国后萧何就担任他的首任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后来又拜为相国,在政府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邦。打个比方,这个时候的刘邦集团如果是一家公司,刘邦是董事长,萧何就是总经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刘邦给予萧何极大的信任。但即便对萧何这样的人,其实刘邦也是暗中进行控制的。只不过刘邦控制的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某个人那个怀疑就写到自己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刘邦的这种猜疑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带着队伍去平叛;萧何则留守京城,他是相国嘛。在战争期间,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使者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一定要说皇上问萧相国好,说萧相国最近在干什么呢,非常关心体贴的样子。所以萧何很为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做好后勤保障。这个时候,萧何有一个门客过来对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你怎么样啊?萧何说,哎呀,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他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问我最近好不好,问我最近在干什么。萧何的门客就冷笑了一声,哼!我看丞相死期已经不远了。萧何问,这是什么意思?门客说,什么意思?您以为皇上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的派人回来看看你在干什么?是看你是不是想谋反!您想想看,您是大汉第一功臣,您已经没有可再加封的余地了,他怎么能够放心您啊?萧何说,哎呀,好象是这样的,那怎么办?门客说,您自污啊,就是您自个把自个的形象搞坏。怎么个自污法?贪污腐败呗! 后来,刘邦平定了英布,一回到京城,他就收到了好多平民百姓的状子,状告谁?告萧何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买我们的土地,现在我们流离失所,没有土地可耕种,请皇上为我等做主。刘邦收到这么一大堆状子,然后就嘻嘻哈哈地拿给萧何看,萧丞相你干的好事!你就这样治国的?现在老百姓可没地种了,你看着办啊?刘邦用的是开玩笑的口气。萧何说什么呢?萧何说,老百姓没地种,这个事好办,陛下不是有一大花园叫上林苑吗,那个地方大的很,陛下可以让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到那里去种地呀。刘邦说,什么?你搞到我头上来了,你这叫做“卖主媚民”!关起来,下大狱,带上脚镣手铐,就把萧何关监狱去了。关进去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就把萧何放了出来。萧何被放出来之后还是披头散发、光着脚,马上跑过来见刘邦,罪臣萧何叩见皇上。刘邦说,算了算了,起来吧。哎呀,丞相也没有什么错,朕也不是个好皇帝。朕之所以把丞相关起来呢,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丞相是好丞相、朕是坏皇帝。好了吧。这样一来,萧何才免了灭族之灾。 所以说,刘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象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用报销;另外一方面他肚子里极度的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声色。他手腕非常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 总而言之,应该说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一个领导人的素质。正是因为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够把当时天下的杰出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刘邦认为,会用人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里面同时也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楚汉战争当中刘邦的对手、另一方项羽表现的实在太差。正是由于项羽的一错再错,才给刘邦造就了一次次成功和胜利的机会。
善于用人,不拘小节。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刘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