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号外包平台上可以做AR外包么?细节要求比较多的那种

VR、AR都有局限性,合二为一的MR才是最好的选择-钛媒体官方网站颠覆出版行业的AR出版,你必须知道的10个问题_AR资讯_中国AR网
&当前位置: &
&宠物精灵Go这款开启了全球寻宝热潮,支付宝在春节推出,2016年被媒体誉为AR()元年。各大出版社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始尝鲜AR出版:接力出版社的《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恐龙大世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与摩艾客联合开发的AR英语图书《魔客涂画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AR版《美慧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学是这样的:一千个芒果的求证》、中国摄影出版社的《中国世界遗产影像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孩子的科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探索北极》、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汽车文化(AR增强现实版)》 。。。  出版社在尝试利用来制作新型出版作品时,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踩到不少坑。所以,在介入AR出版前,有必要了解一些AR出版相关的常见问题,避免走弯路。下面是本人总结的AR出版中常见的10个问题:  1、AR出版有哪些特性?  (1)3D立体形式的视觉呈现。AR出版将图书从二维时代带入三维时代,不再是单调的平面图形图像、人物角色,而是栩栩如生、生动直观的3D立体形象。因此,AR出版非常适合童书出版,为抽象思维缺乏的儿童提供各种直观具体、可触摸的3D内容。另外,也适合展示医学、机械、电气、化学、地理、农业、水利等专业技术中不方便直接用文字或视频呈现的教学场景。  (2)多媒体融合、多感官刺激。AR图书中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超链接等任何形式融合起来,给予读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对于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记忆书中的知识。  (3)互动交互强。读者可以直接变身书中主角,和书中角色进行交流互动,还可以拍照合影进行分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其实不是“看”AR图书,而是“体验”、“参与”AR图书。AR+图书期刊,带给读者一种接触式的“阅读”体验,具有穿越的乐趣和眼见为实的亲身体验。举个例子,索尼的PS3附带一本AR图书《哈利波特魔法书》。当读者在看某一页的魔法介绍时,一挥手,PS3的动作控制器就会将其转换成一个围绕图书的神奇效果,就像使用法术让龙复生这样。读者不只是看到文字介绍的魔法,而是真正动手体验并且看到魔法。  (4)虚实融合:和VR让读者进入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不同,AR将虚拟的数字影像和真实世界叠加起来,读者依然停留在现实世界中并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一切。  (5)需要移动设备配合。目前AR图书的主流形式是:实体图书+手机/平板+App。使用过程中,读者需要用手机下载一个和图书配套的,然后扫描图书,才可以在手机上展现AR内容。以摩艾客的《魔客涂画乐》AR儿童启蒙英语教材为例,读者需要先在手机上打开应用市场或App store ,然后搜索下载魔客涂画乐App,应用安装好后打开摄像头扫描图书的某一页,就可以由程序识别出具体图形然后展示出相应的3D动画形象。  2、AR出版市场有多大?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数字出版产业(含动漫、音乐、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为20.5%。排除掉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音乐,数字出版规模为1421.35亿元,占新闻出版收入比例为6.5%。AR作为继PC、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将成为以后数字出版的主流之一。从这个角度来估算,未来AR出版有可能占据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5%左右。按照10年后新闻出版总收入4万亿测算,那么AR出版的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  2015年图书出版营业收入为822.55亿元,期刊出版为200.99亿元,报纸出版为626.15亿元,合计为1649.69亿元。按照10年后图书期刊报纸总收入3000亿测算,10%比例进行AR化,那么AR出版的市场规模是300亿左右。  因此,据笔者的初步推算:未来10年,AR出版市场少则百亿,多则千亿。这个市场足够大,值得所有出版社去介入。  3、出版社现在要不要介入?  一项新技术,如果介入太早,可能成为炮灰;如果介入太晚,市场已经被瓜分,会失去先机,要追赶会付出很高的成本。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于出版社是否介入AR出版,答案是肯定的。唯一的问题是时机,如果在产业爆发的前夕介入,既能尽早卡位,又不会成为先烈?根据易观智库的增强现实行业AMC模型,AR行业在2018以前处于市场启动期,在2019年-2030年进入高速发展期,所以在2019年之前介入都是比较合适的。对于童书出版机构来说,已经有很多出版社在进行探索了,2017年即可以介入。  4、出版社如果想出AR图书,技术上是自建团队还是合作外包?  一般传统出版机构是没有AR程序开发人员的,如果要做AR出版,肯定面临着是自建团队自主开发,还是和外部AR技术公司合作开发?这个问题主要考虑两个方面:AR战略和成本、时间。如果出版社决定转型,以数字出版、AR出版为主,那么自己组建团队,是最好的,可以保证开发的质量和灵活性、自主性,可以做到高度的个性化和自定义。如果只是试水,那么就外包。成本方面,外包的成本是小于自建成本的,因为现在AR程序员的需求很大,薪资很高。如果赶时间做AR图书,那么也要选外包,毕竟外包公司开发过很多类似项目,有丰富经验,可以很快完成。 总的来说,自建团队和合作外包各有优劣,要根据出版社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5、出版社和AR技术公司合作过程中,会有什么很大的问题吗?  两家公司合作,肯定会有问题,不过只要明确分工、合理分配收益、事先将很多细节约定清楚,基本上不会出很大的问题。出版社专注内容和图书的宣传发行,AR技术公司专注AR技术,技术为内容服务,所以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出版社的编辑起到主导作用,把控整个项目。合作之前,双方一定要多沟通,明确AR技术公司的技术可以具体做到什么地步,哪些技术上可以实现,哪些不可以实现。如果双方分工很清晰,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合作就不会遇到什么大问题。  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AR技术公司。一方面技术上比较成熟稳定,不会出大的Bug,另一方面要有及时专业的后期维护和客服。如果选错合作方,软件出现重大问题,比如扫描后出现不了3D动画,那么出版社肯能要被迫大批召回图书,面临严重损失。  项目负责人需要是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策划。一个既懂技术又通内容的项目负责人确保了AR图书出版过程中协调沟通会顺畅很多。因为技术和内容会有各自的不同视角。比如内容人员可能天马行空,提出很高好的创意,但技术上实现不了或者成本很高。所以需要双方多开会,多碰撞。一个好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确保AR出版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方向走。  6、AR出版大概的花费和产品制作所需时间?  一般一本AR图书,要建立3D模型,要有配套的AR应用,并且同时有安卓版本和iOS版本。主要的花费就是这两块。具体费用要看建多少3D模型以及App需要哪些功能。通常来说,费用在5万—20万左右,时间在1—3个月。这些费用都是固定成本,不管图书印刷多少,费用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图书销量扩大,成本会被相应摊薄。出版AR图书,如果量少就很容易亏钱。一定要把量做大,把成本降低。  7、AR出版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一本纸质图书出版的流程一般是:选题、选题报批、组稿编辑、审稿、申报书号、确定印数和定价、排版和印刷、发行和销售。 出版社一般根据长期选题规划以及当前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提出选题,物色合适的作者,并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作者者根据与出版社协商同意的内容及图书出版合同中的约定进行写作。AR图书整个流程和传统图书是一致的,只是在制作过程会同时开发与图片配套的App,对图书中的AR内容进行3D建模、特效动画制作、音乐音效制作,然后封包到App中。8、如果做一本成功的AR图书?AR技术有自己的特性,有其独有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一定得把握好技术特征并在出版中利用好。AR三维直观的特性非常适合展示那些需要形象思维解读的内容,不适合抽象思维的内容。因此,一本介绍恐龙的图书就非常适合用AR形式来呈现,而一本哲学书则没有必要。其次,得考虑一本书的具体使用场景。使用场景有三个方面:对象(用户)、动作(需求)、情景(时间和空间)。以摩艾客的儿童启蒙英语教材《魔客涂画乐》为例,其使用场景之一是:家长和儿童(2-6岁)、学习英语、晚饭后。也就是说,场景是关于“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情景中,需求就是儿童学习英语,解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上培训班、请英语家教、用摩艾客AR英语教材自学。决定用户选择哪种解决需求方式的因素有很多:效果、成本、安全、亲子互动等等。其在产品中设置了使用时间的限制可以有效保护儿童眼睛,就是考虑了家长对孩子安全方面的考虑;在App中有拍照分享功能,是因为考虑了父母下班回家后要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以上所讲的场景是宏观场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微观场景,即用户具体的使用细节。比如,儿童是以什么样的姿势来拿《魔客涂画乐》这本AR童书?多大的力度?怎样翻书?考虑到儿童皮肤细嫩,并且不是像成人那样翻书而是“抓书”,这套图书中的配套方形卡片都设计成了圆角,防止儿童无意中被割伤。最后,内容为王。AR图书一定是内容主导,技术配合,不能跟时髦,为了炫技术而生硬制作。只有讲出好故事,编好内容,再配合融入场景的AR效果,才是一本好的AR图书。9、AR图书市场反馈怎么样?AR图书投放市场后,一方面很多读者觉得很新奇有趣,希望去尝试去感受高科技;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担心面向幼儿的AR图书会伤害孩子正在发育的眼睛。还有读者觉得AR图书价格偏高,内容比较简单,体验一次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此外,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体验AR内容,会制约AR图书呈现的内容。AR内容的呈现有三个阶段:第一是PC电脑时代,AR内容由电脑摄像头识别在电脑屏幕上显示,这是过去;第二阶段就是现在的移动时代,通过手机和平板识别和显示;第三阶段就是或者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大概在未来的3—5年内会普及。AR眼镜呈现的AR内容是最自然,体验是最棒最震撼的。但因为价格太高技术还不成熟,现在没法普及使用。基于手机和平板的AR属于过渡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在二维屏幕上呈现3D效果,总是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限制颇多,没办法给读者最好的体验。总的来说,AR图书还是新事物,普通老百姓的接受度还不高,市场还需要教育。另外,AR图书本身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用户体验也不是很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10、AR出版的盈利模式有哪些?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形式,卖产品。将AR的成本和品牌溢价直接加到出版物的价格中进行售卖。第二,在AR内容中打广告。AR内容里面的3D动画、视频、幻灯片等都可以加入贴片广告,像品牌商收取广告费。&第三,电商变现。有了AR技术,读者可以看到书中介绍的一个商品,然后立刻扫码下单购物,适合销售具有冲动型消费决策的商品。国外的Seventeen杂志在其220页的一期刊物中都内置了二维码,读者可以马上扫描将商品添加到购物篮。未来,一切印刷物都可以变成购物按钮。第四,定制个性化内容,然后按照时间或项目来收取制作费用。  作者:安福双,资深AR从业者,对VR、AR、图书出版、教育行业有深刻的独立见解,欢迎交流
中国AR网(www.chinaar.com)为更好的服务国内AR技术爱好者 ,现已推出“AR网”官方公众号,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AR网」或者加QQ群:,即可获得每日内容推送和最新的AR开发教程及AR H游戏资源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小猪日日123日agdssdsa日agdssdsa日你的位置:
中软国际解放号打造IT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为解决IT行业同质竞争、重复开发、产业生产效率低等困境,中软国际在2015年6月正式推出解放号IT服务众包平台。两年来,解放号通过众包模式整合社会IT服务资源,建立了由IT从业者、IT企业及各个行业用户组成的IT服务生
  为解决IT行业同质竞争、重复开发、产业生产效率低等困境,中软国际在2015年6月正式推出解放号IT服务众包平台。两年来,解放号通过众包模式整合社会IT服务资源,建立了由IT从业者、IT企业及各个行业用户组成的IT服务生态系统,极大地解放了行业生产力,为各行业的&互联网+&插上了翅膀。截止2016年底,解放号累计发包额超过6亿元,注册企业12000多家,入驻优质开发工程师超过13万。面对如此好的开局,中软国际并没有止步,为解放号规划了更加宏伟的蓝图。
  携手华为软件开发云 打造软件开发新生态
  2017年3月,解放号与华为云强强联手,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华为软件开发云是集华为研发实践、前沿研发理念、先进研发工具为一体的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可以让软件开发简单高效。获得华为云背书的后的解放号全面升级,如果说之前的解放号是代步工具里的宝马,那现在的解放号就是高配版的法拉利跑车,借助解放号平台,软件开发者能够快捷开通使用华为软件开发云工具,提高效率,获得利润,对企业来说,其需求也能更快速的得到解决,且项目质量更有保障。
  解放号平台升级,打造IT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2017年4月中软国际获得丹合资本9亿港元的长期投资,并明确指出此次融资将用于并购和组建并购基金以及解放号的平台升级。
  目前,解放号生态资源已覆盖全国387个城市,未来解放号将全面参与区域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把一线城市逐步建设为解放号港口城市,二三线城市建设为解放号锚点城市,与当地政府一起建设云端软件园,以双创为核心,经营本地城市的供应商生态。
  另一方面,解放号将在IT众包基础上,持续拓展服务种类,开发增值功能,提升盈利水平。未来在线广告、数字营销、第三方保险等业务也会相继上线,公司亦会积极发掘解放号上的优秀投资项目,激发解放号创投方面的功能,把解放号打造成最强大,客户粘度最高的IT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预计随着IT消费化趋势的持续深入,软件定制开发成为行业新常态,以及平台自身的不断升级,解放号有望进入高速增长和扩张时期,并持续打入长尾市场,成为中软国际的主要增长点!
  解放号,走起!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XXX(非爱站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cy#aizhan.com处理;2.凡本站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爱站资讯无关。
相关文章推荐华为、国家电网、西门子,为什么巨头都找这家AR公司合作?
0Glass 苏波
一家专注于工业领域的AR公司,如何赢得国家电网、西门子、华为,甚至宝马公司的信赖。
我们正站在工业4.0的入口。
如何增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让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的发明,则向我们敞开了工业智能化的另一扇大门。
0Glass是深圳的一家增强现实技术公司,在下一代计算平台即将到来之际,他们也赶上了这一趟早班车。他们瞄准了工业领域,希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IBM。
11月3日,0Glass CEO苏波做客黑匣60MINUTES,讲述了如何用AR智能眼镜定义工业4.0。
为什么选择工业领域
我们只做两个产品:AR智能眼镜和SDK,只涉及一个领域:工业领域。
其实我没有从事过工业相关工作,本科学工业美术,研究生学传媒管理,在深圳水晶石数字科技负责项目的策划及实施。在职期间做了很多AR相关项目,主要是展览展示和商业推广。
之所以选择工业领域,跟创始团队的基因有关。0glass CTO王友初具有非常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经验,而且对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任国家数控中心高级工程师,西门子机器人通信技术总监,中国普天深圳研发中心CTO。
而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徐泽明,他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博士,是计算机视觉、系统架构和云计算领域的专家。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AR目前所处阶段跟趋势的判断,从计算机和手机发展路径说起。计算机发展路径是从军事、工业、商业,最后才到消费者市场。
40年代计算机就开始兴起,当时主要应用领域是军事,到60年代进入工业应用阶段。70年代计算机,开始从军事进入工业领域,出现了IBM这样的巨头,但他们还是做工业计算机而不是PC。后来IBM也是在工业领域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巨头。70年代,还出现了其它科技巨头,如苹果跟微软。
AR增强现实眼镜的发展路径也会跟计算机等类似,但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时间是可以缩短的,计算机从工业到消费级经历了20年,而AR相对会较短,有人预计是5年,但苏波估计至少要10年左右。因为个人消费品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还要具备一定的粘性。
用AR定义工业4.0
0Glass首席科学家说过一句话,工业4.0就是把人变成机器,把机器便成人。前者是智能工厂做的事情,后者是让机器更智能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物化,让人的工作更标准化,降低出错率,提高效率。
工业1.0时代,蒸汽机的发明,为世界开启了机械化生产之路;工业2.0时代,电的发明,催生流水生产线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工业3.0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让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工业4.0时代,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的发明,推开了智能化的大门。
很多人觉得,以后机器要取代人,智能眼镜要用来做什么呢?不过,虽然人本身存在很多的弱点,但人才是工业4.0最核心、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个人消费和商业等领域,现在AR和其它相关技术有一定的应用,但不能解决痛点性的问题,而且有较多的替代方案。
在工业领域,有实实在在的痛点,而且除了增强现实智能眼镜,没有其它替代方案。现在用AR眼镜来解决这些痛点的企业,都是一些特大型企业,他们已经经过了大量的尝试,转而寻求更智能化的创新技术来解决当前工业上的痛点。
工业领域三大困境和六大痛点
工业领域,主要有三大困境和六大痛点。
首先,是生产困境,怎么把人变成机器人?假如不把人的工作标准化,人的效率比较低,而且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前不久在香港的机场,有六个技术人员一起维修飞机发动机,结果因操作失误让发动机掉下来了,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0万港币。
工业领域一般都具有这四个特点:操作繁琐、流程长,对操作要求标准化、规范化,效率要求高,工作结果安全性要求高。一旦出错,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是不可逆的。假如事情发生在飞机上,后果就可能是机毁人亡。但人都有粗心、懒惰和记忆力有限的弱点。
虽然AR技术目前还没成熟,但它能解决工业领域痛点性的问题。就像六七十年代的计算机,使用不方便,但是能解决工业领域痛点性问题,它的价值就体现了。
第二个是管理困境,主要是生产困境造成的。第一个痛点是,管理者无法实时管理到工人的每一个工作细节,第二个痛点是无法采集到工人生产过程中的大数据。
例如生产车间主管需要进行管理的工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人。在没有AR眼镜的情况下,假如进行1对1观察记录数据,形成的数据并不客观,而且成本太高;此外,这样的方式不可持续,自然形成不了大数据。
第三个困境是培训方面的困境。培训是人才培养重要的手段,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是核心,而培训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手段。但当前存在工作场景跟学习场景的脱离的困境,即学时不能用,用时不能学。此外,传统培训存在两大痛点,第一是人自身存在遗忘曲线,第二个是传统培训模式不符合人类获取经验的721模型。
遗忘曲线是指因学习场景跟工作场景脱离,学了会忘。721模型是微软对培训做的总结,他们在跟实操类工作的培训中发现,培训对员工获取经验的作用只有10%,学习占了20%,而员工技能的获取70%来自在工作中的摸索。
对前面的痛点做个总结,生产的两个痛点,管理的两个痛点和培训的两个痛点,主要因为产业工人的工作方式几十年没有发生改变。现在一线工作人员没有享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比如汽车维修跟流水线,跟30年前也没有什么区别。
问题的造成,都源自他们没有用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终端,即便是最轻便的智能手机也不能解放他们的双手。既然一线工人都享受不到互联网信息化带来的的便利,对管理就会造成问题。
前端没有好的信息化手段,即使后端用再好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也无法对等起来。这样也就造成了不能实时了解员工工作细节,不能采集到员工工作的大数据。
AR如何解决工业的痛点
AR眼镜的发明,最重要的是解放了员工的双手,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工人的身上,让他们初步享受到智能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便捷,还能将工作和学习两个工作场景融合起来,实现即需、即学、即用、即评。先不说智能化,先把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才有智能化的可能。
这也是我们选择工业领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使是那些最大型的企业,他们找不到好的手段来解决现有的痛点和困境。
针对三大困境和六大痛点,我们怎么应对呢?智能眼镜只是我们基础硬件平台,我们还涉及到一些CV(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我们也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四大模块功能的PSS系统,即工作辅助系统。
四大模块中,实时指导解决的是熟练工人如何标准化,提高效率,避免失误。即便是素质很高的医生,有严禁操作流程的外科手术,都可能出现把器械遗忘在病人体内的失误,AR眼镜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第二个模块是透明管理,解决了两个透明化,一线员工工作的透明化,可以实时管理;第二个是大数据的透明化,比如一个工人一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我们就可以提出新的方案,提高效率,或者有更好的绩效考核的方式。
个人教练是个性化的培训,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培训方案,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效果。与实时指导相比,个人教练解决的是从生手到熟手这个过程的问题。
要实现一线员工的知识沉淀是很难的,首先他们是否愿意分享,分享的质量如何,找人培训的话,可能沉淀很慢。有了智能眼镜就像有一个师傅陪着你。用了它以后,因为有大数据,就可以跟其它人对比,并获得反馈,这就是即需、即学、即用、即评。
为什么工业离不开AR
现在很多大佬公认AR很可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我判断AR只相当于计算机在70年代的水平,在智能眼镜的技术跟用户体验不成熟更不能说完美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用呢?我判断在2018年以前,智能眼镜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现在是处于4.0阶段。
其实,现在体验也不是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使用呢?因为它能解决痛点,并且没有替代方案。我在唐山钢铁厂的时候也问到,为什么要用呢?我们在重量上已经减轻到极致了,也还有140多克,HoloLens也差不多,这样的产品跟普通的近视眼镜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什么你们要用呢。
他的回答是,炼钢服有十几斤重,但他们不穿的话,轻则受伤,重则毁容,这就是痛点。现在消费者最多体验一下,然后就丢在一边了,解决不了痛点问题一定是这样的。但是在工业上就能解决痛点问题。
AR的工业应用案例
目前我们在国家电网、西门子、华为等都有合作,国家电网是跟超特高压的部分,用于巡逻和检修,解决它巡检和检修的问题。他们现在超特高压检修,检一下打一下勾,或者用PDN。用AR眼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检修的时候把影像传输回来,在办公室就可以打勾。
在攀爬高压设备的时候,又可以帮他们解放双手,提高安全性。还有一个是解决大数据问题,可能每次巡检问题都不同,结合大数据,平时可能只有检测20项,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可能有100项检测项。
跟西门子合作,主要是设备安装和维修,目的是取代或部分取代,需要派到现场的工程师。有了智能眼镜之后,假如之前需要派20个工程师到现场,现在可能只要派5个,其它的请劳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行。
我们跟华为也有较为深度的合作,解决的是生产方面的问题,电路板检修的问题。比如电路板有300个元器件,在检的过程中,可能要检修50个元器件,每个元器件都有几个检查步骤。我们要从300个辨识到其中50个,这个效率本身是很低的。有智能眼镜后,通过图像识别,可以瞬间就辨识出这50个。
华为要求很高,找了很多公司都达不到他们的四个指标,首先检出率要达到98%以上,第二个是误检率要是零,第三是识别精度要达到0.02毫米,第四是延时达到100ms以下,第五个是像素的漂移要低于5个像素。
第四个是江铃汽车的项目,基本上做完了,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的组装。比如汽车轮子的安装,它的螺丝一定要对角线去装,这个平时检测不出来,但是可能出问题的话会有安全隐患。管理人员监测不了,智能眼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目前还有3个军工方面的合作案例,比如战斗机的检修。
对AR与工业的思考
我们智能眼镜在工业上要真正解决痛点问题,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是硬件平台,第二个是算法要能够长期地进行大规模的商用,第三个是应用层面的APP以及后台管理功能的开发。目前我们的模式的B2D2B,D就是开发者。假如我们想把每个环节都吃透,我们就会变成人力资源非常庞大的公司,N多的销售,N多的客服,这样会稀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们希望有很多开发者加入,一是工业设备商,如西门子、华为;第二是工业的系统集成商,如电力;第三类是工业的培训公司,精密仪器、车床。
最后分享一下ID跟MD,外观跟工业设计。如果我们把眼镜做成头箍式,那有一般戴安全帽的人就戴不了,虽然头箍式的眼镜空间很大,相对好设计。还有一种单眼的眼镜,我们从2014年开始立项,就很少有人去做单眼的,因为它是有点反人类习性的。还有分体式的,如爱普生BT200,它还要拖一条线,很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也放弃了这种形态。
不是说头箍式的、单眼式跟分体式的不好,只是都有一些缺陷,所以我们被迫选择了一种最难设计的墨镜式的一体机的形态。电路板我们做了10层板,挺难做的,显示模组怎么做得更小,塞进一个墨镜式的一体机里面。
我们的畅想,大家可以看下图PPT。
跟大家吹个牛皮,我们就是想做下一代计算平台的IBM,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我们不会涉及C端市场,也不会参与商业应用,比如旅游、教育。
黑匣60MINUTES问答
问:国内和国外AR创业公司有何不同?
答:我们之前去硅谷交流过,也跟Meta及HoloLens项目组的沟通过,主要有两个不同。首先,国内外大家的创业路径有点不同,国内AR领域80%创业公司聚焦在C端,国外C端跟B端则接近于1:1,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国内工业的基础导致我们的认识不如国外高;第二,国内投资环境问题,80%投入到C端,20%投入到B端,国外则在两个方向的投资是1:1;第三,国内的AR创业团队相对年轻,因此对工业领域、工业逻辑比较不清晰,更不用说理解得透彻。这样就可能导致商业模式不清晰,遍撒网。
遍撒网就是,C端、B端、游戏、教育、医疗、工程也做,沾点边的都做。国外创始团队做B端的他们年纪都比较大,比如Fitbit的创始人50几岁,还有个联合创始人70多岁.
问:0Glass只针对工业领域应用吗?怎么看待2C市场?
答:我们只针对工业领域,不会涉及C端,连B端的商业领域也不会涉及。我说的这些商业领域包括展览展示、营销推广和舞台美术等,甚至医疗,我们都不会涉及。
C端市场,长期我们是看好的,近期我们是看衰的,在70年代,如果你去做计算机的C端市场,那是很难的。如果是在80年代去做C端市场,是有机会的。
问:运用AR技术实现中国象棋立体化对弈,手势操控虚拟棋子移动,进行联网对弈。实现的难度有多大,有什么建议?
答:现在是已经完全可以实现的,不过用VR实现会比AR更好,沉浸感更强。手势操控来虚拟移动棋子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细微的操控可能还没那么成熟。
问: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汽车,跟AR工业汽车领域会有结合处吗?
答:互联网汽车如何跟AR结合,就现在的汽车跟AR结合,我们也有自己一套的解决方案,有点偏C端。我们跟宝马Mini也有在合作,他们要的墨镜式的AR一体机,国内也只有我们一家在做。
那具体怎么结合呢?我们戴上AR眼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理论上整个汽车的侧身是可以消失的,但现在AR眼镜的可视角还达不到。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观测,包括各种信息都可以投射到眼前,但是如果这些信息占到太大的视野,甚至超过50%,那就会影响行车安全。这提醒我们,要适当地利用好AR。
问:0Glass的眼镜同微软眼镜的比较?
答:微软的眼镜,无论是SLAM技术,还是从显示到芯片,都是行业的标杆,特别是它向台积电定制的芯片的协处理。我们跟它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说没有可比性,因为它是想做全行业的,我们是针对工业领域的,我们的ID跟MD跟算法都是在工业场景中推导出来的,SLAM技术在工业上有一些应用,但是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痛点性的问题。不能否认HoloLens是很不错的产品,但跟我们是两个维度的产品,不具有可比性。
问:0Glass的AR应该是跟微软HoloLens的MR是一个路子,而AR本身是可以裸眼实现的,门槛低,大量商用还是比较现实的。
答:MR是一个营销人造出来的理念,其实大方向来看还是AR,如果AR的可视角能够提高到90度以上,可以在AR跟VR两种形式之间切换,在5年内取代VR是有可能的。
问:工业培训,维修这一块市场规模是很可观的。
答:目前,还处于试用的阶段,在2018年之前要大规模商用还比较难,但试点和试用已经有足够大的市场。70年代还很难看到很多计算机,但是那时的市场孕育出了IBM这样的巨头公司。
关于黑匣60MINUTES
黑匣60MINUTES是黑匣网推出的中国VR/AR高端互动社群品牌,每周约请国内外VR/AR行业大咖,就行业热点与痛点与广大从业者线上互动,每期60分钟。您也可以就自己所关心的话题或互动嘉宾直接向我们提议,提议方式:微信miaoqing1018。
郑重声明:黑匣网()的全部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擅自使用,违者必究,特此声明!如需转载,请联系苗青,【微信号:miaoqing1018】
微信:heixv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外包报价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