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体育教羽毛球教练价格的教练打球厉害吗,我想找个厉害点的教练教我打球,有没有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正文内容
我校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德育与党建工作融为一体,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并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5月1日晚上八点,作为学校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内容之一,我校组织高一全体学生在蔡冠深大礼堂集中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共同见证祖国的发展历程和大国雄姿。活动期间,全体学生有序进场,安静观影,依次离场,展现了侨中学子较高的人文素养。《厉害了,我的国》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征程上的伟大奋斗,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这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全方位一一呈现。影片不仅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还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磁悬浮列车研发、5G技术等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里程碑般的科研成果。当出现这些高科技场景时,全场沸腾了,会场上发出了阵阵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内心的激动与骄傲。全体学生通过观影,真切感受到近五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革力度之大。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全球领先的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为祖国的强大发展点赞。
观影活动现场参加观影活动的学生撰稿:朱凯琼 摄影:古启蒙
责任编辑:杨敏琪
审核:曹彦波
上一篇:[ 05-02 ]
下一篇:[ 05-03 ]
网站邮箱: 校址:高中部:石岐大沙南路1号 初中部:石岐民族东路18号(528400)
电话:(高中部)(初中部)传真: && 维护部门:信息中心()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
邮箱youkujubao@service.alibaba.com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8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羽毛球教练。各位羽毛球高手有何法子呢?_百度知道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羽毛球教练。各位羽毛球高手有何法子呢?
18岁的少年,从小没接受过任何的羽毛球培训,但从小的理想就是想成为羽毛球教练。各位羽毛球高手有何法子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找专业的教练学球,然后苦练,结果就要看你造化了!
短时间是不可能了。。。。参加培训,估计考些证件会有用
先学会打球在说吧!
你现在的羽毛球技术怎么样呢?如果现在都还是菜鸟一个,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了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羽毛球教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于黄忠达,一个有价值的帖子(转贴)&&&&&&&&&&
发布者:&|&
浏览(30819) 评论
&|&发布时间: 19:24:25&最后更新时间: 10:04:19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转载
关于黄忠达,一个有价值的帖子(转贴)
  近期因黄忠达在央视《财富故事会》的一期节目引发了拳界一阵子大戏,本博注意到一个有价值的帖子,本博不做任何评论,录于此,大家共看。原帖最下还有几个跟帖,空间不够,未录。想看者请自己看。原帖作者不知是谁。本博只是在认为有价值的地方用红字标记。
原文地址:
原帖如下:
&&&&& &&&&&
00:10&& 浏览/回复 】
&&&&&& (一)&&&&&&&[淘股吧]&&&&&&&&&&&&&&最近,听我的一个学生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黄忠达,于是我就上网看了一下他的陈式太极的录像,以及有关他的各种争论。感到这里面有很深的东西,所以决定写出来,归纳一下自己的看法,并供大家讨论。&&&&&&&首先,对于黄的太极功夫,我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嫡传的业内人士,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过黄的录像后,我认为他还是有些功夫的,并非一些反对人士所说的是个江湖骗子。同时,他的陈式太极功夫,应该说并非一流水平,应该属于较好的有一定真功夫,技巧不错,但内功较弱,整劲稍欠。他的优点是明白了太极的一下很根本的道理,甚至比很多大师们懂的都深,并且很好的表述了出来,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和作为一个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当然,他最突出的优点的有商人的头脑,并且十分聪明。对他的一些优点和他的行动的重要意义,我下面会再详细的论述。&&&&&&&那么,黄的太极的缺点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只练过7,8年太极的人来讲,他是属于最好的了,因为他过去练过散打,有武术的底子,而最重要的就是他从道理上知道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所以企图向这个方向追寻。他到处寻师,就是因为他明白好师傅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他有判断师傅好坏的眼光,这是一个高手的必须具有的能力。但可惜的是,他接触太极的时间太短,接触的除了他自己找到的练蛇形陈式太极的老师外,其他大师们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并不是他真正想找想学的。换句话说,他除了后来他的那个老师外,没有真正找到让他动心的陈式太极的高手。所以,我看了他练的陈式太极,依然是陈家沟的路子,就像陈小旺陈正雷他们一样,包括他们这套套路的优点和缺点,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具体的说,其缺点就是“刚”有余,“松”不足。其表现就是发劲不好,不能将全身的内力以整劲的方式发出。好的发劲是看着柔和,实际上浑厚,力量巨大而又毫不费力。这点上陈家沟的拳比较欠缺,虽然比起国家推行的院校派的“艺术体操”式的太极拳已经好了千百倍了,但里太极拳的根本原理,还是差了很多。&&&&&&&而黄的太极功夫,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和他批评的陈家沟太极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看他表演他自编的陈式套路,同样可以看到他的某些式子上,一只手丢了,硼劲没了,这是违反太极原理的。打太极拳应该从起式到收式,用内气和意识将自己的周围的一个圆圈撑起,不能扁了。黄虽然绝顶聪明,虽然他的老师是有些真功夫的好老师,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将一些最关键的道理和方法告诉他,所以他要自己找到这里,还需要很多年,甚至一生也找不到。&&&&&&&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 & & & & &
【 · 原创:
&&&&&& (二)&&&&&&&[淘股吧]&&&&&&&&&&&&&&自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播出黄忠达《太极推手》节目后,在太极拳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更多的人认为是哗众取宠,借机炒作。就在黄忠达风波越演越烈的时候,11月底,陈式太极拳后人,陈发科长子陈照旭的亲孙陈炳之弟陈自强率温县电视台等媒体亲赴上海,直面该事件风头浪尖上的黄忠达,要和黄忠达“交流”,黄极力解释,不愿交流。看了这段录像,我还是很赞同他们这极为当事人的表现的。特别是陈自强,体现出了陈家后人的大家风范,说话有理有节,令人肃然起敬。而黄也采取低姿态,尽量解释推脱,不愿再有任何不恭的言行,但也落落大方,给人以光明磊落的印象。&&&&&&&关键词1:凌空劲。&&&&&&&有许多报道提问说:“黄忠达何许人?如果不是网络和央视,他或许是一名和我们大家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和我们一样平凡而又波澜不惊的生活,但就在网络上公布了黄和徒弟们的推手视频和央视《财富故事会》后,黄忠达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俨然走红的明星一样,人们越来越关注他和太极拳的一些动态。人们不禁要问:太极拳的技击真是如此吗?他真的能像电视上所播的那样,不用接触对方就可以把对方轻易地放倒吗?”&&&&&&&其实对这个问题,我倒是认为黄是在夸大表演。这是他出于商业目的的行为,但误导了观众。我认为,凌空劲不是像黄表演的那样的玄虚,也不是某些陈式太极大师们彻底否定的那样根本不存在,而是一种很难练的真功夫。首先,这种功夫是存在的,其次,它的作用力和距离有限。其原因就是凌空劲就是气功,而太极拳就是高级气功,或叫动的气功。而气功就是一种气态物质,和液态的血液,固态的肌肉骨骼一样,都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并有自己的流通途径和蕴藏地,这就是经脉和穴位。同时,我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人眼看的见的,和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所以“气”也存在于任何物体和空间之内,这也许是由某种很微小的粒子组成,也许是像电子一样,在我们入静时它们会自己排列组合在一起,释放强大的能量,也许是负粒子,谁知道呢?但是,虽然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这些道理,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起码,练过气功或太极等武术的人,都能感到内气的存在。我看到的李和生老师的蹂手就是类似于凌空劲的一种气功,他管它叫人体的第二力量系统。而和他推手的人都感到他的气从手,肘,肩,背等身体任何部位发出,有如电击一般。他也可用两手操纵你跳跃,并不直接触摸到你身体,让你跳跃不止,无法自己停下来,只能求他停止挥动双手,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所以,凌空劲的叫法也许不妥,夸大欺骗不对,但不能根本否定这种现实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许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级的武功和能力。
【 · 原创:
&&&&&& 我这没见过世面的山民看来,实在难以置信。
【 · 原创:
&&&&&& 原来在天涯上看过一个讨论气功的帖子讲气功,开始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是死活不信,长期跟贴后慢慢认识到气真是存在甚至是有形的,&只是目前科学解释不了。但是我还是有个疑问,这么多气功大师为啥不就不能有一个在出来找discovery之类的电视台合作一下,吧着这个事情解释清楚呢。
【 · 原创:
&&&&&& (三)&&&&&&&[淘股吧]&&&&&&&&&&&&&&关键词2:陈发科。&&&&&&&&&&&&&&其实,虽然太极拳历史悠久,但现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大部分都是直接间接传自清末的陈发科,是他真正将陈式太极拳带到了人们面前。陈发科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最突出的大师,他的伟大在于他走出陈家沟,搬到北京,并一住五十年,直到去世,葬在北京,直到近年陈家的后人将他的墓地重新迁回了陈家沟。陈发科让天下人知道了什么是陈式太极拳,而更伟大的是,他在晚年逐渐的改进了陈式太极,编了陈式新架83式,吸收了北京这个帝国大都市的文化和其他各派武术的精华。有人说陈发科年轻时的拳刚猛,甚至像是外家拳,但中老年后,逐渐向内力发展,招式也更简练,通过大弟子田秀臣穿行的新一路,颇有杨吴太极的更深的内家味道。&&&&&&&&&&&&&&这里,为了大家了解背景,先借用一段网友对太极拳历史和现状的描述。“太极拳自创立以来,就给世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最初,太极拳只限河南温县一座很小的村庄里流传,并只传于陈姓子孙(和各大家传武学一样,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一直不被外人所知,直至由陈长兴传给杨露禅开始,慢慢地,太极拳才渐渐地被世人熟知;但那层神秘的面纱,依旧没有完全被掀开。尤其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日益通达、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对太极拳技击的疑问也就更大了。如今,社会上的人们对太极拳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太极拳不过是老年人练习的健身操,有的说太极拳打的如此之缓慢如何能够防身自卫,有的说太极拳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古代所谓“拳”者,首先能防身自卫、保家卫国之术才可称之为拳,其次是健身健体预防疾病产生。如今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几十个国家,正是因为她那快似闪电的技击,徐如春风、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动作,优良的健身效果才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追求。”&&&&&&&&&&&&&&其实,陈式太极拳的现代的根,是在北京。陈家沟的太极拳自陈发科去北京后,已经完全失传,是陈发科后来让自己的长子陈照旭回去重新传的。所以,这就产生了陈式拳的不同流派。现在陈家沟的四大金刚和黄忠达打的都是陈发科早年的套路,而北京则多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这两个的区别就是刚柔的差别,和拳的套路上特点不同。应该说,陈家子孙和陈家沟对陈式太极拳的继承是非常忠实原汁原味的,但不足的在于发扬光大。如果四大金刚和陈正雷也能像陈发科一样,不墨守成规,吸收所有武术的精华,那么陈式太极拳现在我想会更好。当然,武术的发展这样的大问题,不是民间的责任,而主要是官方对太极拳等中国武术的不重视和庸俗的短视的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的。而在这一点上,这几十年来,没有再出现陈发科这样的大师,说明太极拳的发展的确耽误了。我也看出了陈家沟四大金刚的拳的确有些具体的问题和不足,这是黄忠达这个太极新手都感到了大师们的太极拳有什么问题了,没有了传说中的魅力。我想,这是陈发科所不愿看到的吧,即便你将他的名字抬的再高。
【 · 原创:
&&&&&& 陈自强也不错,看上去比正雷强。&&&&&&&[淘股吧]&&&&&&&&&&&&&&现在的经济体系,许多真东西可能在传承上出现问题,毕竟不能直接靠家传来改善生存状态&&&&&&&我所认识的很著名的老师,也不得不靠“教学”或弟子直接供养。太极拳毕竟没象跆拳道那样商业化,能在社会上当“老师”毕竟机会也有限。而另一方面,靠这来赚钱,也是许多高手心所不愿的……导致传承之脉越来越细,乃至隐约、依稀&&&&&&&而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象黄这样有心人,乐之不疲,短时间内出人头地,也就可以理解。&&&&&&&但毕竟系半路出家,应知道所知、所见有限。仅以自身之所证、所见,即掩前人而标新立异,或者另曰洪式、李式、黄式&&&&&&&不也夜郎自大,沽名钓誉否?&&&&&&&&&&&&&&其实,陈式这些已经冒泡的“名人”,跟杨式真传人互相印证印证,也许很多道理就通了。&&&&&&&至于凌空劲啥的,俺认为不一定要去否定,但也不必去夸大,乃至玄化、&&&&&&&之前有传言,杨少候一脉之传人在江浙曾露过这种手法。俺啥也不懂,但想想,既然能抱头推山,反弹琵琶,就随你叫个凌空劲又何妨?
【 · 原创:
&&&&&& 潜心学拳也好,商业炒作也好&&&&&&&做人心态要平和~&&&&&&&深入了解凌空劲,那是大内密探的事
【 · 原创:
&&&&&& (三)&&&&&&&[淘股吧]&&&&&&&&&&&&&&关键词3:太极操。&&&&&&&&&&&&&&说实在的,太极拳从一个享誉江湖的第一武术,沦落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们的健身操,这样责任在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像24式简化太极拳这样的伤人膝盖无数的还算好的,那个官定竞赛套路42式,混合陈杨孙吴各式在一起,就是想把人练残练死。太极是内家拳,练习时间长了,比然多少产生些内力,这样你通过混乱不堪的42式大杂烩,将内气的运行全部搅乱,产生头痛胸闷那时轻的,重的练半身不遂了。类似的还有陈式太极的竞赛套路,追求好看漂亮,发劲不断,蓄劲不足,阴阳失调,练习者只好用生猛的拙力硬来,好似蹩脚的外家拳。以这样的练法,自己就把自己练残了,根本不用和那些空手道跆拳道等低级武术比试。怪不得世界上太极拳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武术,连中国人自己都挤破跆拳道的门槛,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还有太极拳这个最高明的武术。&&&&&&&在这点上,我认为黄忠达是完全正确的。有网友这样评论:“他的确说过现在国内的太极拳已经体操化、舞蹈化,他跟很多大师切磋下来,发现他们其实没有真功夫,不懂引进落空,不懂四两拨千斤。问题是,黄说的对不对?怎么不对?简直是太对了!按照某网友的说法,黄说得还太客气了!&&&&&&&要我说,中国的太极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竞赛那个系统里,太极拳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太极操,不仅背离实用技击的原则,连养生都做不到,那些太极拳冠军,哪个不是一身伤病?最著名的“太极女皇”高佳敏膝盖都练坏了要做手术。民间呢?大师满天飞,因为学拳者对名门名师的盲目崇拜,造成那些名门对内近亲繁殖,对外吹嘘垄断。那些大师到底真的有没有功夫?跟以前的杨露蝉、杨澄甫、陈发科等等名家相比,他们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吗?我们看到的只是武林大会上那些名门弟子之间“顶牛摔角”式的“推手比赛”,这难道就是传说中触手即跌,轻灵松沉的太极功夫么?那些名门的托儿们津津乐道于武林大会谁谁冠军是谁的弟子,却不知,这恰恰是太极拳的耻辱啊!”&&&&&&&在国外,我看到了太多的科班出身的太极大师们在重复太极操的故事,他们都是些体育大学毕业的,是什么什么比赛冠军,武英级运动员,但却给老外们教着太极操,败坏太极拳的名声,丢中国人的脸。所以,不将中国过去几十年到现在仍在持续的官办武术官办太极彻底消灭,太极拳永远处于太极操的位置,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同时,民间也一样。陈式太极拳不能由少数人以正牌的名义垄断,陈式拳不能搞成陈家拳。现在的大师太多太滥,应该大家互称拳友,或老师,珍惜大师这个名称。即便想陈家沟四大金刚和陈正雷等,他们的拳术也不是完美的,有很大的缺陷,应该和同道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只有加强民间的拳友之间的交流,加强国家对民间太极运动的资助和鼓励,才能将太极拳这个国粹继承发扬。而不是将中国武术搞成民间低水平的自我标榜,或官方的形象工程,假货满天飞,害人害己。希望从明天开始,废除被民间太极拳界耻笑的所有官办太极艺术体操比赛及教学,以及所谓的太极拳段位,将所有经费投入到传统的民间组织和教学方式上,并逐步搞出类似于空手道跆拳道这样规范易懂的体系,真正向全中国全世界推广太极拳运动。
【 · 原创:
&&&&&& 顶&&&&&&&但是您也看到了中国足球的下场了吧。&&&&&&&同是官方垄断的结果。
【 · 原创:
&&&&&& 学习。想不到看空和why兄一起,打太极也有点沾边,呵呵。不过俺才学了一个月的杨氏太极,最多只能说太极拳的爱好者中的门外汉,但对why兄的观点深表赞同。练拳,如果把自个都练得伤痕累累,这练法肯定错了。太极的要诀就是“松”。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
【 · 原创:
&&&&&& 原帖由西子湖畔在&10:29发表&&&&&&&[淘股吧]&&&&&&&学习。想不到看空和why兄一起,打太极也有点沾边,呵呵。不过俺才学了一个月的杨氏太极,最多只能说太极拳的爱好者中的门外汉,但对why兄的观点深表赞同。练拳,如果把自个都练得伤痕累累,这练法肯定错了。太极的要诀就是“松”。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呵呵,你和赵老师观点不同啊,&&&&&&&&&&&&&&赵老师强调“紧”
【 · 原创:
&&&&&& 谁厉害交手切磋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不敢比,切磋难道就会有伤亡吗,没听说散打比赛有谁受伤,既然是练武的,就要跟人切磋,大话说了,又不敢比,只能是骗子,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个道理,光说没有用
【 · 原创:
&&&&&& 太极,由内生外,招为虚,内为实,然否?
【 · 原创:
&&&&&& why&多指点指点&&&&&&&之前运动羽毛球&现在都肩周炎了&&&&&&&正想该练太极呢,找流传的陈氏太极练怎么样?
【 · 原创:
&&&&&& 我看了黄忠达的视频,觉得他的功夫不错,但是我曾经接触过几个真正的太极高手,包括一个练武当太极的,都比黄忠达强。
【 · 原创:
&&&&&& 大侠开坛受徒,偶第一个报名
【 · 原创:
&&&&&& 看了他的视频水平一般,还是太刚,&&&&&&&我见过真正的高手,可以隔山打牛。
【 · 原创:
&&&&&& 惭愧,我就会个简化24式,偶尔想起还在屋里比划一下,经楼主这么一说,以后也不练了。
【 · 原创:
&&&&&& why兄,我也想学太极,现在广州,听老兄这么一说,不敢随便拜师了,请问有没有好的老师推荐?先谢过了
【 · 原创:
&&&&&& 歪七兄,我也想学太极拳,我年龄估计已过了好时光了,但确是想学学这个神奇的功夫,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 原创:
&&&&&& 7兄,看看我老师桂进华的太极:http://www.taijikungfu.cn/upload/119_0.RM
【 · 原创:
&&&&&& 看来明师不好找啊,why兄有没有推荐的书籍或视频?
【 · 原创:
&&&&&& 7兄,哪里人?&&&&&&&偶在北京,正在学陈氏,可否请教?
【 · 原创:
&&&&&& (五)&&&&&&&[淘股吧]&&&&&&&&&&&&&&普世价值VS精英教育&&&&&&&&&&&&&&回顾中国过去几千年来教育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精英教育,宣扬英雄人物,崇拜英雄。而西方的价值观则是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都是神的子女。那么中国的武术也有精英教育的影子。比如少林武当等传统武学,考虑的是自小培养武僧苗子,并不是为了世人普遍的习武。到了现在,从各级官办业余体校开始,到各地的体育大学,都是为了选苗子,拔尖子,树典型,夺金牌,显政绩。这样的活动对武术的普遍推广,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没有民间的基础。同时,因宗教原因,真正具有一些武打真功夫的少林武当等,并不愿出头露面,去参与那些武术的竞赛项目,致使中国武术越放显得后继无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急于恢复中华武术威名的人,又推出一些新的“真功夫”,比如中国散打,希望用这种接近于外方拳击和其他武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以中国的武术高手通过比赛战胜那些强大的外国选手,增强自己的信心。但是,即便每次擂台赛都是中国选手获胜,也丝毫不能改变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远落后于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及韩国的跆拳道等的现实。同样,也改变不了年轻国人自己抛弃中国武术,改学韩国跆拳道的现实。&&&&&&&就像中国的国球乒乓球一样,没有普及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太极拳等中国武术的衰退,首先就是普及出现了问题。当然,过去政治挂帅的年代,为了突出政治,打倒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取之以低水平的大锅哄方式,就像土法大练钢铁一样,以不容辩解的外行的长官意志,代替科学的训练方法,或将科学的拳法套路任意简化美观,或企图以拔尖子的方式搞超越客观规律的人造天才速成教育,致使各地武校武术专业人员,伤兵满营,死伤自负,无人理睬。&&&&&&&其实,真正的太极拳的高手,必然懂得以太极拳的根本思想,就是让自己适应自然,不断发现身体内部潜藏的自我的能力,不断抛弃自我的拙力和一切有害的病灶毒素,吸收外界的自然之气,让自己和自然加强交流,达到自然放松,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以此获得健康和快乐。太极拳的理念就是,不与人是争第一,而每人都是自己的第一,没有谁是第二或受到第二的压力。每天练习太极,是让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年纪高低,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逐渐得到强身健体的收益,而其中的一部分人,更是通过正确的练习而得到了力量和武学的技巧,这些都是自然而来的,不需要通过和人比武打斗,分个高下。而传统的某些狭隘的擂台赛,其胜者只是体现在一时的体能和技巧上,当他年龄稍大,必然无法维持这种代价高昂的体能所保持的力量和速度,而成为过眼云烟。这样的例子太多,甚至连李小龙这样的武术天才,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练习太极拳的人,如果陷入这个争强斗狠的泥潭,将无法真正获得太极的力量,也不能提高太极拳的水平。现在,一些大师们,像四大金刚之一朱天才一样,太过于在意选苗子,找个7,8岁的儿童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0QYq26V2g,作为天才弟子,虽然轰动效应不错,但不是正确的太极拳修行之道。其子虽然连续夺取3届散打擂台赛冠军,力量巨大,超过日本相扑大力士,令人敬佩,但归根结底,这种力量再大,还是身体本身的肌肉骨骼的力量和一定的太极内力,仍然不是真正纯正的太极的力量,不具备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的规律和方法。真正的太极拳,是适合于所有人的,特别是老弱病残也不例外,这才是太极拳超越一起其他武功的甚至现代科学也无法完全搞明白的超级魔力。
【 · 原创:
&&&&&& 如果单是无力的健身,把身体弄坏了,反而丢失了最基本的搏击功能,偏离了均衡的理念&&&&&&&成了阴阳拳多,太极拳少的形式
【 · 原创:
&&&&&& 大满仓,你好!我看过你老师的录像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他打的还是不错的,看的出他练习时间不短了,看着挺漂亮,有些基础。但恕我直言,我看的出来他是在学校或学校老师教的,问题比较大。这么练习下去,很难有大的提高,搞不好还会受伤。他的问题有几点,首先,肩太紧,拳掌出去不舒展,不到位,必然造成气断于肩,力不达手。其次,全身松的不够,发力缺乏整劲,多是仰仗年轻力壮,多年的锻炼的积蓄。这样的话,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看他的金刚捣锥,不是全身的合力,所以看似生猛,其实都是拙力,其他类似的地方很多。&&&&&&&[淘股吧]&&&&&&&太极是内家拳,练习到他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但如何要更提高,也许他需要改进很多。学拳容易,改拳难,需要学会彻底放松,再发力。太极拳难就难在这里,以外家拳的打法,练习太极拳,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
【 · 原创:
&&&&&& 很多不懂太极拳的人,以为是无力的健身,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表现。太极拳的力量很大,别人不知道,我自己的两位老师都是如此。一位8,90岁了,仍然可以轻易的和我们这些小年轻过招,他轻轻一掌或一拳,我们谁也挡不住。我另一位老师,是50多岁的女的,同样力量惊人,曾经手臂略一施力,顶飞一个大小伙子。至于我自己,我知道我的内力也不弱,起码这些老外们都很是佩服,虽然他们不懂太极。
【 · 原创:
&&&&&& 歪七,趁着这股劲,普及普及太极,以正视听
【 · 原创:
&&&&&& 看到对“气”的描述,恐怕就可以忽略其余文字了,所谓现在的太极宗师,恐怕也难以同一个有系统训练的散打选手对抗,打起来恐怕是一面倒的局面,作为格斗而言,这类传统武术已经完全衰落了,健身的话就另说了。&&&&&&&认识一个对此类东东较有了解的人,他认可也尝试过太极内劲的威力,但是问他目前的太极能否和散打对抗一下,他只是摇头。(因为实际格斗能力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 · 原创:
&&&&&& 对于一些迷信力量的散打爱好者,要理解“气”,是有些难度,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淘股吧]&&&&&&&归根到底,所谓的“散打”,不过是外国拳击泰拳等的模仿品,比起中国武术来,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但有它的实用价值,在军队警察等部门,还是需要这种速成并使用的武术作为工作需要。但能打不代表有价值,你的所谓的散打冠军,和美国的一个拳击冠军较量一下,很可能一样被打趴下的。这是年轻体力力量技巧的搏击,实用简单见效快,同样的,也是容易的东西没有好货。天天举杠铃,踢腿,练技击技巧,年轻的话,可以很快的练的满身肌肉,成为一个凶器,但这种练法,不但能威胁别人,同样损害自己。就算自己体质好,横练功夫安全练成了,比赛也较危险。看看拳击运动员,有几个有好下场。如果纯粹讨论武术的价值,这样东西中外一样的拳脚功夫,比太极拳要低的太多。就算硬比拳脚力量,你找一个散打运动员70岁后和一个同龄的太极高手比划一下,估计那时太极要胜过散打,就像年轻时散打胜过太极一样。&&&&&&&&&&&&&&以一时的拳脚厉害,来判断武术的高低,是短视和无知的表现。虽然我们需要散打这样的武学,并承认这种训练方法对获得力量和角斗技术上的速效和实用,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太极更需要些,不论是健康还是力量,还是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认识。
【 · 原创:
&&&&&& 赞同W兄看法,太极拳按官方新编套路练得绝对对身体有害无益
【 · 原创:
&&&&&& 说得挺有道理,why先生练的是哪一支派的太极拳?
【 · 原创:
&&&&&& 对不起,我看到了是陈式,我猜到了,你是冯的弟子.
【 · 原创:
&&&&&& 不能说是冯自强的弟子,虽然他是我们研究会的会长,但我的拳来自另外一支,和他的略有区别,也没有和他学过一天拳。&&&&&&&其实他已经自创门户了,开始了他自己的混元太极,和我们陈式太极的关系很远了,但我们的一些套路比如太极剑等还是源于他。
【 · 原创:
&&&&&& W兄,你这么一说,估计没多少人敢再练太极拳了。现在的人这么浮夸,是个师傅都说自己的拳法最正宗,叫我们这些武术白痴如何分辨。太极拳的书这么多,我想请教到底哪一本书符合你说的拳架标准?&另外,如果闭眼打拳(容易放松),会不会走火入魔?
【 · 原创:
&&&&&& 写得好&&&&&&&&&&&&&&不过我觉得太极拳在民间没有失传,中国民间历来是藏龙卧虎的。&&&&&&&&&&&&&&另外,关于凌空劲,虽然我没见过,但是我觉得还是可能的,但是凌空劲可能只对太极高手起作用,它应该满足两点才能发挥,一是用的人功力高深,能“看”出对手的劲路。二是被用的人依然有一定的功力,能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僵”了,被对方“看”出来了,于是下意识地起了反应,产生了类似凌空被发的效果。所以凌空劲往往发生在同门之间,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同门间互相熟悉,能通过“神意”交流。&&&&&&&我认为“凌空劲”应该是双方“神”的交手的结果,太极拳是“神”拳,其高境界就是“练气还神”,乃至“练神还虚”。
【 · 原创:
&&&&&& YY帖-------真有“凌空劲”这么高深的武功,当年抗日时就该一苇渡江去日本切了山本56。。。
【 · 原创:
&&&&&& 原帖由风语者在&08:39发表&&&&&&&[淘股吧]&&&&&&&W兄,你这么一说,估计没多少人敢再练太极拳了。现在的人这么浮夸,是个师傅都说自己的拳法最正宗,叫我们这些武术白痴如何分辨。太极拳的书这么多,我想请教到底哪一本书符合你说的拳架标准?&另外,如果闭眼打拳&&&&&&&&&&&&&&谈谈我的理解,不一定对,请歪兄指正。&&&&&&&&&&&&&&陈、杨、武、吴、孙各式太极均是正宗,都可能练出太极功夫,李天骥编的国家体委88式也很好。但是具体到师傅,则同是杨氏亦大不相同了。但是太极拳是否正宗关键看“内容”,而不是“拳架”,如果在走架时能做到“杨澄甫的十要”,做到“不用力”、“连绵不断”、“专心一致”,则迟早能“练”出太极拳,太极拳是靠“练”出来的。
【 · 原创:
&&&&&& 七兄,早上好,可否推荐比较好的正宗太极拳的教学视频?我们真的很想学学啊!
【 · 原创:
&&&&&& 原来歪七兄是搞国术的。太极之道,用于交易,以柔克刚,绵绵不绝,自然精彩。
【 · 原创:
&&&&&& 写的不错。&&&&&&&对歪7的建议,自己不在见地上下功夫,个人难有提升。
【 · 原创:
&&&&&& 我练的河南温县的赵堡太极,4年多了,我师傅是有真功夫的,我在黑龙江,师傅来我这里教拳,有好多散打高手来挑战,包括散打冠军,连我师傅一只手都过不去,有一次师傅让一个练散打的往肚子上随便打,到把那练散打的手腕子差点震断了,我主要是健身,以前身体不好,严重失眠,练太极不到一年就全好了,所以一直坚持下来,越来越觉得受益匪浅,以前就是一个文弱书生,从没练过武术,现在可以和那些练很久武术的包括军警里面的武术爱好者推手互有胜负了,只是师傅说我功夫未到,散手还没练呢,得继续盘架子,太极是国宝,高手都在民间,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 · 原创:
&&&&&& 上次就看到why007聊太极,果然是大师啊。
【 · 原创:
&&&&&& 太极拳这个东西,好老师难找,&&&&&&&找到了好老师,收费也很黑,&&&&&&&关键是:收费之后,老师还很保守,像挤牙膏般,生怕学生学精了学透了超过老师。
【 · 原创:
&&&&&& 兄弟目前自学&&&&&&&别把太极搞得很高深,姚馥春、姜容樵说的好,太极拳的秘诀就是“不用力”、“连绵不断”、“专心一志”&&&&&&&练到后来需要“练丹田”了,可能没师傅不行。
【 · 原创:
&&&&&& 上面很多朋友问的问题,暂先不一一回答了,慢慢再说。但关于如果学太极的事情,我想我们大家开始时大多数人都是本着强身健体的目的学的,所以并不需要一定要找一个高手大师学,公园里也有一些好的老师,作为起步功夫,即便是太极操对身体锻炼也是不错的。以后,随着对太极的了解加深,或有了一些功夫,就要尽量找一些更好老师学了,那时你也许也更明白老师的好坏了。所以,在你没有练的太长时间,有了一定内功之前,即便是练练24式,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小心不要太时间长了,或架子太低了,以防伤到膝盖。42式和陈式竞赛套路我还是不建议学,这些套路弊大于利。杨式的40式不错,然后将来可以学49式,老六路等纯杨式。吴式我是非常喜欢的,但现在练的少了。赵堡陈式练好了也是不错,关键还是放松。&&&&&&&[淘股吧]&&&&&&&关于陈式,现在比较乱,有老架新架,新架又有很多差异,但其实拳理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放松,凡是拳打的“硬”的,“散”的,都是有问题的。如果真要说相当谁打的最好,这是比较难讲的,因为一些高手并不有名,有名的又不见得真是高手。其实,也许是私心,但我觉得我老师陈式拳的确打的很好,但我不想给她做宣传,她不愿让人太宣传她,以她的水平我想早晚会得到人家的认可。如果你刚开始学拳的话,不必着急,先找个老师学着,等你练几年后,还是很想继续学习提高,那么你会自己去找你想找的人的,如果你有心,去各大公园转一转,和那里的人多打听一下,找到好老师也不是太难的事情。我老师爱说的一句话是,能在一起练拳是缘分。所以,还是按自己的实际条件,随缘吧。
【 · 原创:
&&&&&& 曾和金一鸣老师的徒弟有过交流,&&&&&&&他说他们练太极之初,就是学站桩,练习呼吸吐纳,其它什么动作也不练,&&&&&&&站上个半年,再练动作。
【 · 原创:
&&&&&& 杨氏太极如果练桩的话,&&&&&&&主要是无极桩、手挥琵琶、提手上势&&&&&&&李天骥说,很多高手每天还练几分钟的提手上势,对功力很有好处。
【 · 原创:
&&&&&& 原帖由maoren在&10:14发表&&&&&&&[淘股吧]&&&&&&&曾和金一鸣老师的徒弟有过交流,&&&&&&&&&&&&&&他说他们练太极之初,就是学站桩,练习呼吸吐纳,其它什么动作也不练,&&&&&&&&&&&&&&站上个半年,再练动作。&&&&&&&&&&&&&&个人感觉有道理&&&&&&&但是这时候站桩主要是为了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等要领的。
【 · 原创:
&&&&&& why兄,我实在是冒昧了,看到您说的8-90岁的老师和50多岁的女师傅,我以为是冯自强父女,向您道歉.&&&&&&&您的很多话我是认同的,名师不等于明师.&&&&&&&拳理我感觉不但陈式各种架子是相同了,各种太极拳的的拳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我的老师说最好就叫太极运动,少了各式名目,强调了太极的内涵.&&&&&&&至于您说陈小旺的优缺点,我想是不是因为他练的东西和给我们看的东西完全的不同所至.&&&&&&&陈家教拳是要清场的,不是直系子侄是不能在场的.&&&&&&&说个笑话,当年陈发科在全国比赛打拳裁判给了个6分,裁判长急了(他的权限只有零点几分),紧急开会,给了个8分:)&&&&&&&反正真要是6分,丢人的肯定不是陈发科.
【 · 原创:
&&&&&& 我老师桂进华据说以前还是比较瘦弱的,练了太极以后才慢慢强壮的。我看过桂进华以前的录像,身材也比较单薄,和现在明显不同,应该是练了太极的效果,并非是天生力壮。桂老师对太极也是强调放松,认为极柔软放才能够极坚刚。另外桂老师实战成绩也很好,在07年武林大会太极拳比赛中,来自全国几百个选手进行角逐。在32进16的比赛中,130斤的桂进华对的是体重近270斤的对手。该壮汉系出名门,据说是北京浑圆太极冯志强老师的徒孙,在此前比赛中凭借体重、力量和技法轻松获胜。而桂老师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勇猛的战法,甚至将超过自己一倍体重的对手凌空摔倒,真正体现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的技法魅力!进了16强后,由于某种的原因退出比赛,要不成绩会更好。&&&&&&&[淘股吧]&&&&&&&所谓知易行难,虽然桂老师一直强调太极的发力要去僵求柔、周身放松,但在行家的眼里,可能做的还不够。对于我这样还没入太极门的人来讲,能得到桂老师的传授已经非常幸运了。要是练个十年八年后,自己还对太极感兴趣,也希望能得到7兄的指导。
【 · 原创:
&&&&&& 7兄觉觉去了,起来还得练拳
【 · 原创:
&&&&&& tfjs1,三十年前我刚学拳时,我第一个老师是84岁,以我的对武术毫无基础的情况,我所学十分有限,并且大部分又因留学时学业和后来工作繁忙而又还给老师了。但基础是那时打下的,让我收益至今。第二个老师是个奇人,就不多说了。冯志强的女儿是练舞蹈的,对武术可以说基本不通,只有些花架子。陈小旺的拳还是不错的,但可惜还是略缺整劲,或者说其松劲略缺,其力量无法再进入最高级的内功去。如果说理论,他肯定懂的很多,但具体到拳打的怎样,这要靠悟性,不能说你是陈家子孙,是家传,就能学好。其实,现在陈式拳的高手反而是外家的,而非陈家的。&&&&&&&[淘股吧]&&&&&&&&&&&&&&大满仓,桂老师这么说和我有些相似的经历。我过去练拳之前,非常消瘦病弱,是太极拳整个改变了我。我看他打的拳还是很有力的,内劲也较足,但还是有些生硬。如果他能直起腰背来,不是那样的低头习惯,那么内力会更顺畅。太极最重要的是立身中正,即便是像田秀臣那样的猫腰,也是斜中正,才能以腰为主宰,带动上半身的转动。另外,就是松劲,他的劲还是不够纯正,虽然他知道该放松,但按高标准要求,还是太硬。你能和他学拳,也是不错的,他的水平可以说比大多数人都强,但不要唯老师的话为是,要将老师的话练到自己的身上才能真正明白,并做到比老师更好。我相信,桂老师将来的拳也会有变化,比如随着年龄增大,他的一些拳式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那种跃起的金刚捣锥将消失,甚至连大力跺脚也不见了。
【 · 原创:
&&&&&& 我练的是陈氏洪传太极,祖师是洪均生老先生,他是陈发科先生的得意弟子。洪老先生著有一本太极拳的书,也有一路和二路的录象传世。
【 · 原创:
&&&&&& 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淘股吧]&&&&&&&&&&&&&&“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系列之一&&&&&&&&&&&&&&  一部家谱拽回“失踪”历史&&&&&&&&&&&&&&  作者:姚伟文&文章来源:大河报&&&&&&&&&&&&&&  两大悬案&&&&&&&&&&&&&&  大变局,往往意味着大灾难、大动荡,同时也是大机遇、大转折。&&&&&&&&&&&&&&  公元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诡谲多变的年份之一。那是一个国家天崩地裂、沧海桑田的年份,一个机遇山呼而来、海啸而去的年份,一个产生英雄、造就悲剧的年份。&&&&&&&&&&&&&&  按照天干地支的古老纪年方法,这一年唤作甲申年;按照天干地支古老纪年方法,至今岁月已经循环了6个甲子。但这一年还是让人无法忘怀,曾经有无数人记述、探求、回味、思考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写就的《甲申三百年祭》&&&&&&&&&&&&&&  在这篇洋洋洒洒两万余字的名文中,郭沫若先生把大量笔墨给了李自成麾下的几位河南人,似乎在他看来,李闯王“成也河南人,败也河南人。”。对于一位叫李岩的河南人,郭沫若更是倾洒了浓的化不开的惋惜和同情。文中他写道:“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他还感慨:“李岩的悲剧是永远值得回味的。”&&&&&&&&&&&&&&  郭沫若为什么如此推重李岩?这大概要从李自成的悲剧说起。&&&&&&&&&&&&&&  李自成是在河南化为蛟龙的。&&&&&&&&&&&&&&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之前,李自成屡战屡败,被官兵逼得几乎上吊自杀。崇祯十三年,他从巴西鱼腹诸山中轻骑突围,逃入河南。自此后恍如脱胎换骨,仿佛蛟龙入海,几乎战无不胜,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发展之快,只能用暴风骤雨来形容:三年多一点时间,他把河南、湖北、陕西收入掌中。随后从西安出发,不到两个月便拿下山西,打到北京,没三天工夫便攻下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短短几年工夫,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改朝换代眼看就要完成。&&&&&&&&&&&&&&  但很不幸,李自成“其兴也勃,其败也忽”,在北京紫禁城的龙椅上只坐了42天,“冲冠一怒”的吴三桂就引着清兵杀奔而来,从此李自成一败涂地,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悲剧。&&&&&&&&&&&&&&  在郭沫若先生看来,李自成“其兴也勃”,是由于得到了李岩;而“其败也忽”,是由于他不再听信甚至杀害了李岩。&&&&&&&&&&&&&&  李岩有两次重大的建议。李自成初入河南,李岩说:“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闯王听了这话,严明了军纪,“又散所掠财物赈饥民”,此后他的部队几乎令天下望风披靡。郭沫若认为:“有了他(李岩)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李岩上疏建议他严格约束部队,稳定京城,招抚吴三桂。大概话说得不太顺耳,闯王这次“不甚喜,既批疏后‘知道了’,并不行”。不仅如此,退出北京城之后,李自成倒是听信了另一位河南人牛金星的谗言,杀死了李岩。据史籍记载,这次内讧导致了义军的瓦解,“由是自成将相离心,献策他往,宗敏率众赴河南”。&&&&&&&&&&&&&&  在那个甲申年,李岩是一位能看清历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悲剧人物,因此他被郭沫若所看重。&&&&&&&&&&&&&&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的名文,由于受到毛泽东的赏识影响极大。但在学术界,郭沫若的观点和他所引用的史料并不为所有的人信服。&&&&&&&&&&&&&&  史籍记载,李岩是河南杞县举人,父亲是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的李精白。但清初就有人撰文指出,杞县并无李岩其人,李精白也没有这样一个儿子。三百多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位“乌有先生”。1978年,知名学者顾诚在《历史研究》上发表《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李自成军中未曾有过李岩这个人物。如此重要的人物真是位“乌有先生”?这成为史学界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大悬案。&&&&&&&&&&&&&&  2002年,焦作博爱县唐村李姓家族发现了失传多年的家谱,有明史专家看到这部家谱后,惊奇地发现,李岩确有其人,但他不是杞县人,而是博爱人。&&&&&&&&&&&&&&  不仅如此,专家在进一步研读中发现,学术界争论已久的另一悬案——太极拳源流之争,也可在这部家谱中找到答案:太极拳是李岩和他二哥李仲,与其表兄、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共同开创的。&&&&&&&&&&&&&&  一时间,这部《李氏家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部家谱的面世,能让困扰学术界数百年的两大悬案水落石出吗?&&&&&&&&&&&&&&  老家谱好似断线风筝&&&&&&&&&&&&&&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博爱县的李立炳先生从小就知道这首歌谣,但他从来没想到它跟自己会有什么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立炳发现,这首明朝末年广泛流行的歌谣,竟然出自他的一位祖先之手。&&&&&&&&&&&&&&  2002年春,李立炳从博爱县农场纪委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恰在这时,他的家乡——博爱县孝敬镇唐村的李氏家族兴起了续写家谱的热情,家族的人觉得李立炳为人勤谨,有文化有见识而且又有空闲时间,一致推举他来负责这个事儿。&&&&&&&&&&&&&&  李立炳很快发现,他所应承下来的,是一桩极其棘手的任务。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它是不是家谱的重要标志。唐村李氏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家族曾经有很完整的世系图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掉了。&&&&&&&&&&&&&&  “当时非常忌讳!谁有家谱那是大问题,没人敢保存。天天喊着‘破四旧’,谁家有老东西都烧了!”李立炳说,接受家族编写家谱的委托后,他几乎找不到任何可资参考的资料,家族往昔的背影模糊而混沌。&&&&&&&&&&&&&&  不久,在李立炳的建议下,唐村李氏召开了家族会议,动员家族成员提供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包括碑文、地契、买卖契约等所有过去的文字资料。&&&&&&&&&&&&&&  再大的风浪过后,也总会有些东西幸存下来、沉淀在水底深处。唐村是个古村,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明清民居,一些残破的石碑、发黄的纸张,承载着记忆的碎片,从各个角落浮出水面,汇集到李立炳的手中。但这些东西,都是片金碎玉,难以构成家族史的亭台楼阁气象。如果发现不了老家谱,续谱的事儿恐怕很难做得完善。种种迹象表明,在村里就是挖地三尺,也绝对不可能找到老家谱。此时的李立炳有点灰心,他感到,家族的往事如断了线的风筝,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天空,再也无法追寻。&&&&&&&&&&&&&&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重要的发现来得十分偶然。2002年清明节,李立炳回家上坟,遇到76岁的李成秀老人。他们都在坟上烧纸,话题很自然地转到续修家谱的事儿上,李成秀突然想起她幼年时的一件事,抗战胜利不久,她父亲去西安之前,曾让人抄录了一份家谱带走了。&&&&&&&&&&&&&&  这份抄录的家谱是否能逃脱劫难,留存在世间呢?李成秀直摇头,她父亲1953年就失踪了,后来再没音信,虽然继母和几个弟弟妹妹还在西安,但经过五六十年的沧桑,村里的家谱都失传了,这份抄录的家谱能保存下来吗?&&&&&&&&&&&&&&  李立炳动员李成秀:“咱们去陕西找找吧,要能找到那可是一大贡献。”大约半个月后,在村里人的支持下,他们去了西安。李成秀的继母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当他们说明来意,老太太顿时面若冰霜,很干脆地告诉他们,是有一份家谱,但早就扔了。&&&&&&&&&&&&&&  残破家谱隐藏偌大秘密  &&&&&&&&&&&&&&  两个人很失望,正要空手而返时,李成秀的弟弟李成海告诉他们,家谱毁了一部分,但大部分其实还在。母亲不想让看,是因为曾吃过大亏,她被李家的家庭背景拖累怕了。&&&&&&&&&&&&&&  李成秀的父亲李太存是“掂过枪”的人。抗战时期,他曾是中共博爱县大队副大队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占领了博爱一带,当时他们来势汹汹,李太存的父亲很害怕,非要让儿子退出县大队,到西安经营家里的怀药和麝香生意。李太存的叔叔是私塾先生,写一手好字,他连夜赶抄了一份家谱,让侄子随身携带。&&&&&&&&&&&&&&  解放后,由于家里地多,李太存的父亲被镇压了。1953年,听说李太存在西安,博爱县派人去抓捕这个“逃兵”。李太存听到风声,赶回家与妻子道别后匆匆离去,从此再无音讯。“文化大革命”中,博爱的红卫兵又想起了远在西安的李太存家,他们前去调查,原在公安系统工作的李成海因此被调离了工作岗位。李太存失踪后,家谱成为与他关联最密切的东西,为了寄托相思之情,妻子怎么也不肯毁掉这个可能带来危险的东西,将其珍藏起来。&&&&&&&&&&&&&&  了解了这些情况,李立炳在李成秀、李成海的帮助下,耐心说服了老太太,最终看到了她所珍藏的李氏家谱。&&&&&&&&&&&&&&  家谱抄写在石印账簿纸上,线装,自订。纸张已经发黄,那是江浙一带用竹子做原料制作的纸,怀庆府(今焦作)一带称其为“竹纸”,看上去比较细腻也比较脆。家谱现存25页,后面五六页被撕毁。&&&&&&&&&&&&&&  这份家谱修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修谱人是李元善。家谱记载了唐村李氏始祖李清江于明朝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来后,一直到十二世各代男性的名字,以及他们简略的生平事迹。&&&&&&&&&&&&&&  看着家谱,李立炳内心深处禁不住阵阵战栗,他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幽深而神秘的祖先们的世界。&&&&&&&&&&&&&&  从家谱上看,唐村李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谱中所记的人大多“文武双修”,有进士、举人,更有名播数省的武术大家。&&&&&&&&&&&&&&  李立炳觉得,家谱最奇特的地方,是其《序》文最后对族人的一段忠告:“族长严训,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似乎家族有段隐秘的历史,明朝末年,不少人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修谱人要求子孙后代尊敬地祭祀他们,但在外人面前应避谈此事,以免给家族带来灾祸。&&&&&&&&&&&&&&  对于这段内容,李立炳很感兴趣,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家谱中所谈到的李仲、李信、李牟、李栋、李友,都是李自成麾下知名的大将,而李信,就是赫赫有名的“制将军”李岩——那个跟红娘子一起扯旗造反的英雄。直到有一天,李立炳带着这份家谱,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当表情震惊的专家学者围住他,争相索要有关资料时,他才被自己家族深藏的秘密震得愣在了当场。&&&&&&&&&&&&&&  这份修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的家谱,记载了李氏家族于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到博爱后,一直到十二世各代男性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为寄托对丈夫李太存的思念,这位老人一直珍藏着李氏家谱。
【 · 原创:
&&&&&& “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系列之二&&&&&&&[淘股吧]&&&&&&&&&&&&&&作者:姚伟文&文章来源:大河报  &&&&&&&&&&&&&&  李岩身世缘何成三百年悬案?  &&&&&&&&&&&&&&  2004年4月2日,是李立炳平生最为荣耀的日子之一。虽然是学术研究的门外汉,但这一天,他在一个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上侃侃而谈,台下50多位专家学者全神贯注地倾听。会议一结束,专家就围着他,要求查看唐村李氏家谱。&&&&&&&&&&&&&&  寻找到失传多年的家谱,对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但他们没想到,这份家谱对史学界同样意义重大,所以家谱又“沉睡”了一年多。一年多后,一个偶然的巧合,这份家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李立炳从西安找回家谱后,开始续修家谱。为了准确无误,他们边写边找各家核对。看到家谱,60多岁的村民李振民让突然想起一件事,他父亲临终时交代,唐村与附近李洼村是同宗,两村的关系,“在咱家地里埋着呢”。原来“文化大革命”时平了老坟,他父亲在老坟犁地是犁出一块大古砖,一看竟是唐村李氏始祖李清江的墓志。他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又悄悄找地方埋掉了,直到临终才向儿子做了交代。&&&&&&&&&&&&&&  根据这个线索,李立炳和村里人挖出了那块大古砖,用水洗了,勉强能看到上面的字,除了写有李清江和他妻子的名讳外,还有这样一行文字:“家住山西洪洞凤凰村,洪武四年来到河内怀(庆)府唐村。弟李清河同来,住李洼村。”&&&&&&&&&&&&&&  以前唐村和李洼村都传说两村是同宗,但一直在争,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兄长。发现这块墓志后,两村人共同立了一块“李清江、李清河迁址纪念碑”。&&&&&&&&&&&&&&  随后,唐村人李俊汉又找到了他在“文化大革命”前拍摄的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千载寺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千载寺位于唐村外,“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数十通石碑有被砸毁,有的下落不明)。照片上的碑文显示,千载寺曾经是明朝初年向河南迁民的中转站。&&&&&&&&&&&&&&&  2004年4月1日,唐村和李洼村相约,各出4人雇车前往洪洞凤凰村寻祖。在洪洞县县志办,李立炳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拿给有关人员看。县志办的领导看后很吃惊,告诉他们全国移民文化研究会第二天就要在该县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28个单位的50多个专家学者到会,希望李立炳也到会上发言。&&&&&&&&&&&&&&  李立炳很意外也很紧张:“叫我发言那可不中!人家都是专家教授呀!”但大会筹备组研究后,一致要求他发言。那一晚上,李立炳几乎整夜没睡,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准备了好几个发言提纲。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的发言赢得了满堂彩。专家最感兴趣的是有关李岩的史料,会议一结束,专家们迫不及待地查看家谱,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抄录起来,李立炳倒有些受宠若惊了:“不用抄了,一会儿我给你们复印。”吃饭的时候,专家们纷纷过来敬酒:“真意外,你轰动了会场!”郑州大学教授、著名明史专家王兴亚先生对他说:“如果家谱是真的,那可以帮助解决三个悬案: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  随后,王兴亚等专家先后对家谱进行考证,并发表学术论文,对家谱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进行了鉴定,认为唐村家谱上的李信,就是史书上的“杞县举人李岩”。目前有更多学者在对唐村李氏家谱进行研究,试图破解几桩困扰学术界数百年的悬案。&&&&&&&&&&&&&&  这个悬案真够“悬”&&&&&&&&&&&&&&  李岩的故事广泛流传,其大致轮廓如下:他原叫李信,河南杞县人,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家乡遭受饥荒时,他劝说杞县知县赈济饥民。遭到拒绝后,他拿出自己家的粮食救济灾民,老百姓对此非常感激,奔走相告:“李公子活我。”这时候有个叫红娘子的杂技演员聚众造反,她非常倾慕李信,绑架了他,强行让他娶了自己。李信受不了这个“野蛮女友”,找机会逃回家中。但官府竟然把这个被绑架的“人质”当强盗抓进了监狱。红娘子闻讯攻打县城,营救自家老公,全县饥民群起响应,救出了李信。此时的李信迫不得已,率众投奔了李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用为“谋主”。其弟李牟,也成为起义军的大将。&&&&&&&&&&&&&&  此后李岩成为历史大转折时刻的悲情人物:他的参加使起义进入高潮,推翻明朝;他的被杀加速了起义的失败,导致了满清200多年的统治。&&&&&&&&&&&&&&  劫余乱后,文人纷纷著述,追述和研究明末这段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历史。上述李岩的故事,出现在赵士锦《甲申纪事》、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吴伟业《绥寇纪略》等文献中。这些作者或为知名文人,或为著名史学家,他们的记述不该是毫无凭据,因此李岩的故事被广泛认可,后来官修《明史》,也写入了李岩其人。三百多年来,因其浓郁的悲剧成分、足够的传奇色彩和引发历史转折的关键意义,李岩的故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金庸的《碧血剑》、姚雪垠的《李自成》都塑造了英武洒脱的李岩。不但文学家,史学家同样看重此人。在后来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李岩的故事都被史学家挖掘出了不同的意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即是一例。&&&&&&&&&&&&&&  但有趣的是,在李岩故事流传之初,就有人提出异议,从此异议不断,使李岩长期成为争论焦点。&&&&&&&&&&&&&&  人们提出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李岩的身世上。与李岩同时代的商丘人郑濂在《豫变纪略》中说:“……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伙,岂无见闻?”由于对杞县十分熟悉,郑濂自信地认为,很多文章中记述的李岩,其实是位乌有先生。&&&&&&&&&&&&&&  无独有偶,康熙三十二年《杞县志》中的《李公子辨》,同样指出杞县根本没有一个叫李岩的举人,也没有任何叫李岩的人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作者指责谷应泰、谈迁等人撰写史料不负责任,并认为“一事失真,举属可疑”,既然杞县并无李岩其人,此人所有的故事都值得怀疑。&&&&&&&&&&&&&&  又过了几十年,李精白的后裔、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李祖旦撰文说,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颍州人,因颍州人参加开封府乡试,所以文献记载他是开封府籍。李精白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李麟孙、李鹤孙,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很清楚,绝对不是李岩。&&&&&&&&&&&&&&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诚向“李岩”发出了“致命一击”。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李岩质疑》一文,引述大量史料得出结论,李自成起义军中,根本不曾有过李岩这个人物。认为这是一个“合成”的人物,是出于某种目的编造出来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戴福士,一位中国史学者,在研究中国河南历史方面颇有建树。他对李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李岩的故事:它的发展和它从清初到当前的作用》,认为这个人和他的故事“不再是实在的历史”,但经过三个多世纪的传播,已成为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可以作为明清变迁之际思想的一个重要迹象进行研究。&&&&&&&&&&&&&&  如此一来,历史如坠五里云雾。即便是认可、推重李岩的人,也对很多细节感到困惑。郭沫若就曾经承认,他写李岩所依据的一些史料来源是“不可靠的”。而姚雪垠同意李岩“十分可能”“不是李精白的儿子”,并且也可能“不是杞县人”,而出现在野史中的红娘子,“可能从未存在过”。&&&&&&&&&&&&&&  此李精白非彼李精白&&&&&&&&&&&&&&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记者才理解了一个问题:那些重量级的专家,为什么在见到李立炳所带的家谱后那么震惊。这份家谱对研究明末的历史太重要了,很可能是解决三百年悬案的钥匙。&&&&&&&&&&&&&&  按照李氏家谱的记述,李岩虽是清化镇(今博爱县)唐村人,但他跟杞县、跟“李精白”的确有密切的关系。他的身世备受人们质疑,大约是由于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造成的。&&&&&&&&&&&&&&  家谱记载:“信,字岩,名(号)威,配陈氏、孔氏。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他父亲叫李春茂,在家排行第四,大哥李伦,二哥李仲,三哥李俊。李家当时已是大家族,在济源开有煤矿,还在不少地方开有粮行。&&&&&&&&&&&&&&  李信与二哥李仲(号大亮)关系最密切,两人与表哥、温县陈沟陈奏廷(字王廷,被认为是太极拳创始人)曾在唐村外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式拳”。&&&&&&&&&&&&&&  后来,兄弟俩陪同陈奏廷到开封考武举,陈奏廷箭法出神入化,一马三箭,三马九箭,箭箭“凤夺巢”(即9箭从一个箭洞中穿过)。由于拒绝向考官行贿,报靶官认定只射中一箭,陈奏廷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像最近“我顶门”事件中的齐达内一样失去理智,张弓搭箭,一箭射死报靶官,考场当即大乱,李仲、李信哥俩只得护着表哥,杀出考场。随后,陈奏廷到登封一支起义军中避祸(据说此事在温县陈家沟代代相传),而李信哥俩也不敢回家,跑到杞县姨母家躲避。他们的叔父李春玉在杞县开粮行,李信就在粮行当会计。李春玉字精白,号晶白,没有儿子,李信早就过继到他门下。也许因此,李岩被传为“李精白之子”,而当时还有一个名气十分大的“李精白”,此人曾任兵部尚书,是魏忠贤阉党中人。大约是有人想当然,造成误会,此“李精白”成了彼“李精白”。&&&&&&&&&&&&&&  关于李岩赈济灾民的事儿,家谱中也能找到影子。他在粮行工作期间,编写过赈济饥民的歌谣,后来传播甚广,又曾用粮行粮食赈济灾民。后来粮行破产,李岩回到家乡,再入千载寺习拳。&&&&&&&&&&&&&&  史料中提到的李岩之弟李牟,按照家谱的记载其实是他堂弟,此人也是拳术高手,在陕西传授拳术时加入李自成起义军。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李牟回家“牵诱”李仲、李信等人加入起义军。家谱记载说:“(崇祯)十七年(李信)遭贼冤杀。”&&&&&&&&&&&&&&  唐村李氏家谱不但对李岩的家世和身世作了清晰记述,可以澄清史籍的混乱,而且还记述了李自成起义军其他几位将军。&&&&&&&&&&&&&&  《绥寇纪略》、《明季北略》以及《明史》里都记述了李岩之弟李牟。由于李岩存在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有人认为李牟必定也是“乌有先生”。家谱的发现,同样证明了李牟的存在。&&&&&&&&&&&&&&  李自成部队还有李友、李大亮等李姓将军,他们是何处人、出身及经历如何,都没有留下记录。按照李氏家谱,他们都是唐村人,李大亮就是李岩的二哥李仲。李岩被冤杀后,李仲“解甲离闯贼营”,逃到浙江投奔他三弟李俊,长期在浙江“传拳为生”。清朝建立,社会稳定后,李仲回到家乡,康熙二十八年去世。&&&&&&&&&&&&&&  李岩只有一个儿子,并且很早就夭折了。李仲把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元善过继给他。李元善因此“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  唐村发现的家谱,就是李元善续修的。虽然李岩死时,李元善只有几岁,但他应该从父亲口中了解到确实的信息。&&&&&&&&&&&&&&  明史专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研究认为,父子亲情使李元善在修谱时不能回避家族的这段隐秘历史,并且他有条件“摒弃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实传闻与记述,依据父亲提供的材料,将事实真相告诉世人”。正是这些记述,使我们对于真实的李岩、李牟有了清楚的了解。“这是该谱取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唐村,人们还找到了可以佐证家谱的东西。李立炳是李元善后裔,他家仍幸存有祀奉先祖的轴帐一幅,是清末遗物,上有“世祖考信字岩,妣陈、孔孺人之神主”字样。因年代久远,尘染烟熏,轴帐的白纸发暗发黑,已残破,但其字迹仍清晰可认。&&&&&&&&&&&&&&  据博爱县地名办主任魏美智介绍,唐村还发现了三份明末清初的契约,分别是李牟父亲李自奇卖地契约、李仲买地契约和李春玉做“同中人”的卖地契约。在李立炳家,记者看到了这三份契约的复印件。&&&&&&&&&&&&&&  在唐村,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保存了不少明清民居。据魏美智介绍,唐村中街40号、42号等四座院落都是明末建筑,这四座院落坐北朝南紧紧相连,其临街房是同时立架上梁,同时落成,其檩条榫榫相扣连为整体,它是李岩的父亲李春茂为四个儿子建造的。&&&&&&&&&&&&&&  徘徊在古朴的四合院内,记者不禁心思恍然:这难道就是当年李岩生活、成长、习文、练拳的所在?&&&&&&&&&&&&&&  长期以来,李岩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为研究李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专家认为唐村家谱上的李信,就是史书上的“杞县举人李岩”。
【 · 原创:
&&&&&& “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系列之三&&&&&&&[淘股吧]&&&&&&&&&&&&&&作者:姚伟文&文章来源:大河报&&&&&&&&&&&&&&  李自成入河南化为蛟龙&&&&&&&  &&&&&&&  回望往事,你会觉得很多事情是必然的、有规律的;但当你陷身其中的时候,则满眼皆是偶然和混乱。个人经历如此,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当如此。&&&&&&&&&&&&&&  能号准时局脉搏、找到病灶、对症施药、妙手回春者,有大智慧。如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既是如此。&&&&&&&&&&&&&&  李岩的存在曾经遭到质疑,被认为根本不曾真实存在,他的故事自然也应该没有真实发生过;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和对其真实性的认定,把这个悲剧人物还原为历史的真实,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史籍中关于他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负责任的史学家所记述下来的。在这样的故事立,从河南博爱唐村走出去的李岩,是明末那场大动荡、大变局中的大智慧者,他的悲剧在于,他没有遇到刘备,更没有遇到刘邦或李世民。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那么推崇李岩,原因就在于此。&&&&&&&&&&&&&&  1640年,李自成起义军经历了一个奇迹般的变化。港片《富贵逼人》中,“肥姐”连中六合彩大奖,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可谓幸运之至。但她的幸运与1640年李闯王的幸运相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1640年是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已起兵十来年,他与其他义军流动作战,没有多大作为。两年前,李自成在梓潼遭官军合围,狼狈败退,又在潼关塬被明朝大臣洪承畴、孙传庭夹击,“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  此时明政府以为李自成已不足为患,下令洪承畴改任蓟辽总督,孙传庭改任保定总督。有消息说李自成已经死亡,继任者遂不再追查,他因此逃过一劫。&&&&&&&&&&&&&&  一年后,北方再次遭受大旱灾,饥民遍地,李自成趁势再起,但很快为官军所迫,前去投靠张献忠。可那哥儿们不地道,想把他做了,幸亏他比较机警,骑匹骡子仓皇逃走了。他的背运没有到此结束,明大臣杨嗣昌又督师追击,派人叫他投降。性格刚直的李自成傲慢地拒绝了。杨嗣昌遂率官军把他围困在巴西、鱼腹诸山中,他走投无路,心灰意冷,找了根绳子想一死了之,正找地方挂绳子时,被养子双喜劝止了。&&&&&&&&&&&&&&  多年征战、桀骜不驯的李自成想到自杀,那可不是心血来潮。这时候他的很多部将悄悄逃走,前去投降官军,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到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刚解下上吊绳,更让人绝望的消息来了:他的铁哥儿们、最为骁勇的刘宗敏也打算投降。李自成找到刘宗敏,俩人相对无话,看到旁边有一荒废的祠堂,他发出一声长叹:“人言我当为天子,现在算一卦,要不吉利,你砍了我的头去投降吧,也不枉咱哥儿们一场。”宗敏点头同意。李自成拿了几个铜钱扔起,呈现的卦相竟然是大吉!背到极点的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扔卦,结果“三卜三吉”。&&&&&&&&&&&&&&  按照《明史?李自成传》的记载,这次卜卦对刘宗敏的影响极其深刻,他回到住处,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杀出重围,向东进入河南淅川。&&&&&&&&&&&&&&  奇迹从这一天开始。李自成一入河南,恍如脱胎换骨,仿佛蛟龙入海,往昔的挫折、失败、霉运、晦气,似乎都留在了鱼腹山中。他的队伍迅速壮大,攻城略地,很快打下河南、湖北、陕西诸省,三年多后,他进入北京,坐在了紫禁城的龙椅上。&&&&&&&&&&&&&&  1640年,李自成为什么如此走运?其间发生了什么?&&&&&&&&&&&&&&  满地干柴待烈火&&&&&&&&&&&&&&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已经彻底烂透,不灭亡是没有天理的。连老天都跟崇祯皇帝过不去了。&&&&&&&&&&&&&&  如果连续13个月滴雨不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崇祯十二年六月到十三年七月,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现在的焦作一带。整个河南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崇祯十三年八月,河内(今沁阳、博爱一带)知县王汉请来画家,将本县灾情和饥民状况画成十六幅《灾伤图》报奏朝廷,他希望用最为直观、最有冲击力的方式,让朝廷了解灾情,目的是请求减免繁重的赋税。&&&&&&&&&&&&&&  王汉是崇祯十二年六月调任河内知县的,当时这一带大旱,沁河断流,河床干涸。没几天却暴雨倾盆,数日不停歇,沁河因之暴涨,数百顷田地化为泽国;又过几天,漫天飞蝗过境,将剩余的庄稼吃光。当年河内县就发生了饥荒,王汉派人去外地买了大批粮食赈济饥民。但厄运刚刚开始,从六月这场暴雨之后,一直到第二年八月王汉请人画《灾伤图》,老天再也没下过一滴雨。由于旱得太厉害,老百姓没法种麦子,而蝗虫却有了繁殖的良好条件,遍地蝗蝻,“无虑万顷”。&&&&&&&&&&&&&&  王汉在附送的《河内县灾伤图序》中说,由于秋、夏两季绝收,“贫民食树皮尽,至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人皆黄腮肿颊,眼如猪胆,饿死累累”。而就在这样严重的灾荒面前,朝廷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仍要该县承担繁重的赋税。除正常赋税外,河内一县额外要负担的辽饷(与满清作战费用)、练饷(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费用)2.42万多两,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捐税,“河内之赋之重未有如今之甚者也!”在《序》的结尾,王汉说:“念皇上居深宫之中,远轸民灾,谨令绘工画十六图,而臣手记其略,冒死进呈。嗟乎嗟乎,图之所能及者,得而见之;图之不能及者,不得而见之也……可奈何哉!”遭受如此严重的灾荒,一个有良知的知县仍要苦苦哀求减免赋税,可见当时的明朝行政机构之冷血和僵死。而在民间,崇祯皇帝早就有了一个雅号——“重征皇帝”。&&&&&&&&&&&&&&  承受如此深重灾难的,决不仅河内一县,而是整个河南。很多地方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已经连续三年发生蝗旱之灾,到十三年,别说穷人,就是小康之家也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不是没粮食,而是买不起,“斛谷万钱”。而官府仍逼收苛捐杂税。于是整个河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是岁(崇祯十三年),中原盗起,时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群盗大起如牛毛”。&&&&&&&&&&&&&&  那年李自成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河南。他从淅川进入南阳,“饥民从自成者数万”。简直就是烈火遇到大面积的干柴。&&&&&&&&&&&&&&  李自成死灰复燃,队伍迅速壮大,从南阳杀奔洛阳,攻下宜阳、偃师等县。“饥民从者日众,土贼一斗谷等皆附之,远近响应,其势渐强”。&&&&&&&&&&&&&&  这是李自成平生一大转机,但这不足以帮助他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他以前也曾强大过,可灾荒一过,官兵进剿,还是被弄得“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很多史学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这一年开始,李自成部队发生了一种划时期的改变。如郭沫若所说:“(崇祯)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流寇’首领也大有悬异。”这种转变“在各种史籍上认为是由于一位‘杞县举人李信’的参加”。“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  史上最成功的公关广告&&&&&&&&&&&&&&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从1640年年底开始,河南、湖北各地时常会见到摇着拨浪鼓的小商贩,不怎么卖东西,只喜欢教小孩子唱这样的“流行歌曲”,学会的小孩,能得到糖豆若干,唱得好的,能得到馒头一个。&&&&&&&&&&&&&&  于是这些的歌谣迅速流传开来。那时“比年饥旱,官府复严刑厚敛,一闻童谣,咸望李公子至矣”。&&&&&&&&&&&&&&  这些小商贩都是李岩派出去的,歌谣也是他写的。今天,有人称此举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公关广告之一。它的成功,不仅是由于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找到了一种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更在于有一个极好的诉求主题,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了闯王的新形象。&&&&&&&&&&&&&&  有人分析说,这首歌谣如果只有前三句,那就是流寇,加上第四句,不仅流寇变性为“农民起义”,前三句也从泄愤变为鼓动闹事。而李闯王也有了切中时弊的“施政主张”,用郭沫若的话说就是“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  在此之前,人们对李自成起义军是有恐惧心理的,所过“(百姓)皆保坞堡不下”;此后,“无知穷民皆望得钱;拖欠钱粮者皆望蠲免……因此贼(指李自成)计得售”。&&&&&&&&&&&&&&  有人说,李自成是凭着直觉闹革命,一开始并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他对机会的把握向来问天。崇祯元年元旦,大雪,他与几个穷哥儿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自成说:“当问天。”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说:“若可做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  而李岩则是一个有高度政治智慧的人,他对时局的理解高人一筹,最知道成就大业需要做些什么。&&&&&&&&&&&&&&  “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在最为动荡的年代,李岩为李自成指引了通向皇帝宝座的康庄大道,这也是将中国带出灾难的正途。“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赈饥民”,一个天下归心的王者形象呼之欲出。&&&&&&&&&&&&&&  此后的李闯王严明了军纪,名言有“杀一人如杀我父母,淫一人如淫我姐妹!”具体的纪律也逐渐制定,“马腾入田苗者,斩之。”“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  大军所向,首先“传牌各处,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所过秋毫无犯”。这样一个李闯王,几乎令天下望风披靡。&&&&&&&&&&&&&&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已势成燎原,崇祯皇帝召对群臣,马世奇说:“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  但对于明朝来说,已没有能力挽回人心,人心已为李自成所拥有。&&&&&&&&&&&&&&  开门迎闯王闭门拒官军&&&&&&&&&&&&&&  明朝的军队早已失去了民心,他们比土匪好不到哪儿去。&&&&&&&&&&&&&&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经常拖欠饷银,很多部队一两年不发饷,只能给政策,让他们自己去“创收”。官军要卖命打仗,却没有军饷,抢劫起来理直气壮。比如名将左良玉的部队比强盗还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抢掠来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这样的官军,怎么能得民心?&&&&&&&&&&&&&&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左良玉冒雪进裕州(今方城),城中百姓关了城门坚守,“士民皆潜伏女墙,浇水冻城”。左良玉想要些粮草,但百姓“粒粮寸草”不给,左良玉无奈开价要买,也被断然拒绝。&&&&&&&&&&&&&&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有说五十两)为一锭”。崇祯皇帝有如此巨大的积蓄,为何不用来发军饷?为何还要当“重征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为何还舍不得这点金银?只能说朱家皇帝太想不开、太抠门。&&&&&&&&&&&&&&  朱皇帝家抠门的不止崇祯一人,至少还有住在洛阳的福王。此人“性鄙啬而酷嗜财物”,他拥有良田两万多顷,储藏粮食难以计数。河南数年大灾,民不聊生,盗贼遍野,淅川教谕樊梦斗劝他散财收人心,以救国家之急。“王善之,不能从也”。&&&&&&&&&&&&&&  后来这事李自成替他做了。起义军攻下洛阳城,打开福王的粮仓,发现很多粮食都“朽”掉了。李自成贴出告示,要赈济饥民,结果“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从此后,李自成的部队“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李自成进攻襄阳,走到城门,发现“襄民焚香牛酒已迎”。再进军荆州,“士民开门迎”,“供其粮秣”。&&&&&&&&&&&&&&  崇祯十六年春,起义军进军云梦、德安、黄州等地,“民皆感之……以故所至风靡。”&&&&&&&&&&&&&&  李岩的存在曾经遭到质疑,甚至被认为根本不曾真实存在过,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把这个悲剧人物还原为历史的真实。
【 · 原创:
&&&&&& “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系列之四&&&&&&&[淘股吧]&&&&&&&&&&&&&&作者:姚伟文&文章来源:大河报&&&&&&&&&&&&&&  大顺朝缘何成“大背朝”&&&&&&&&&&&&&&  李自成把自己的国号定为“大顺”,名为大顺,其实并不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背”。&&&&&&&&&&&&&&  大顺定国号于1644年1月,年号是永昌。李自成称王,追尊其曾祖以下,任命六政府尚书,大封功臣。当时拥有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声势极大,“出横门,至渭桥,金鼓动地”。&&&&&&&&&&&&&&  最初的两三个月,李自成真的是“大顺”:二月从西安起兵,三月中旬就打到北京城。北京经过数百年经营,城池极为坚固,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座大城,守个一年半载都不稀罕,最不济也该守一两个月。而吴三桂正率辽东精兵赶来,南方勤王部队也在召集之中。但李自成没有给明朝任何机会,他拿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明史》记载,李自成在北京安插了大批间谍,朝廷有什么谋划,“数千里立驰报”。当他到达昌平,兵部派出骑兵前去侦察,起义军“勾之降”,结果这些侦察兵“无一还者”。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到达平则门,“京师犹不知也”。战斗还没开始,北京城外明军三大营数十万人全部投降。十八日傍晚,大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起义军一拥入城。明朝守北京的大营兵四十余万,部将数以千计,而“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真是太顺了!四年前,李自成还在鱼腹山中寻思如何自尽痛苦会少点,转瞬间他已坐拥北京城。虽然此时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只有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和北京,但在中国历史上,占领北方就意味着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隋、唐、宋等朝代都是如此。当是时,没有人不认为中国历史会添一个大顺朝。&&&&&&&&&&&&&&  但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紫禁城的龙椅都没暖热,就被迫撤回陕西。不久清兵攻破潼关,他又仓皇南逃,被几个山民用锄头拍死在湖北九宫山。在北京那42天,决定了中国没出现大顺朝,而有了200多年的大清朝。&&&&&&&&&&&&&&  那42天,是什么东西如幽谷中的雾气般悄悄弥漫,最终导致曾强大无比的李闯王变得不堪一击?无数的人在探究,有人说,是一场瘟疫在作怪;有人说,李自成的士兵腰包装满了金银,打仗不再勇猛;更有人说,李自成缺乏安邦定国的政治智慧,不能理解李岩的远见卓识……&&&&&&&&&&&&&&  1644年,中国出现了四个皇帝: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顺治(实际为多尔衮),历史最终作出自己的选择。有人说,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而所有这一切,最应该感到遗憾的,是李岩。&&&&&&&&&&&&&&  半个月前,在酷热的阳光下,记者徘徊在博爱唐村李岩故居。不少房屋已经倾颓,原来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不复完整。一座建于明代的两层楼虽还巍然挺立,但外墙的涂层已全部脱落,赭黄色的土坯墙体裸露在外,久被风雨剥蚀,宛如老人松弛粗糙的皮肤,诉说着岁月的沧桑。360多年前,李岩、李牟、李仲哥儿几个从这里走进历史的风云,李岩、李牟再也没能回来,而李仲远走他乡后回到这里颐养天年。安详的风中,他安详地坐在这楼下的摇椅上,给儿子讲述跌宕起伏的往事。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家谱里李岩真实的足迹。&&&&&&&&&&&&&&  吴三桂冲冠一怒真为红颜?&&&&&&&&&&&&&&  山海关上,后来著名的大汉奸吴三桂下令他的5万大军缟素举哀,一时关上关下遍地雪白。这是1644年三月二十八日,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之后10天。&&&&&&&&&&&&&&  吴三桂并不是要誓师报仇,相反,他已决心投降李自成。&&&&&&&&&&&&&&  北京被占,崇祯殉难,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都意味着明王朝寿终正寝,新王朝即将诞生。很多明大臣投降了李自成,只等新皇登基分一杯羹。据说在崇祯帝停尸的地方,李岩和宋献策看见明朝的大臣锦衣而行,绝不回顾,不由感慨不已。&&&&&&&&&&&&&&  对吴三桂来说,此时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必须做出选择,寻找出路。他帐下的辽东将士加上家眷共20万人,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集结在山海关上,需要他带离困境,谋取到最大的利益。吴三桂不是没有资本,他拥有五万精兵,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山海关。关外,是日益兴盛的满清;关内,是刚刚占领北京的大顺。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吴三桂很难独存;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双方之间的门户,谁得到他,谁就有了可以掌控历史进程的先机。&&&&&&&&&&&&&&  吴三桂并不是天生汉奸。他与关外的清兵浴血搏杀了十多年,绝不甘心投降他们,而且投靠满清将招得千古骂名,这一点他很清楚。投降李自成,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父母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口尚在北京,吉凶未卜,让他揪心。但李自成能长久吗?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和下属?山海关上,吴三桂焦灼、苦闷,徘徊不安。&&&&&&&&&&&&&&  同一个时刻,北京紫禁城内的李自成也在为吴三桂寝食难安。他深知吴三桂的重要,在谋臣建议下,他决定招降这员辽东虎将。刚占领北京不久,李自成就派降将唐通前去山海关,携四万两银子犒劳辽兵,并以敕书一通,封吴三桂为侯。同时唐通还带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一封劝降信。&&&&&&&&&&&&&&  吴三桂所期望的得到满足,在与部将商讨后,他作出投降李自成的决定,“报使于(李)自成,卷甲入朝”。&&&&&&&&&&&&&&  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下令全军缟素,为崇祯治丧,以此表明自己不忘明室。&&&&&&&&&&&&&&  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在他的《吴三桂大传》中写道:吴三桂将山海关交唐通守御,自率所部进京谒见李自成。一路上“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四月四日,吴三桂到达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前来禀告说,他父亲已被捕,被拷打追赃。三桂并不在意,说:“此胁我降耳,何患!”家人又禀告说,他的爱妾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去!吴三桂顿时勃然变色,怒发冲冠:“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当即下令挥师返回,并一改“秋毫无犯”的保证,一路“纵掠”,杀回山海关。唐通所部,毫无防备,仓促应战,被杀得人仰马翻,仅剩八骑逃还北京。山海关再次被吴三桂拥有。&&&&&&&&&&&&&&  自此,大顺朝的厄运开始降临。&&&&&&&&&&&&&&  陈圆圆的故事,300多年来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蔑视吴三桂的人,嘲笑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推重他的,则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愿意为爱情发动一场战争的人。但那年33岁的吴三桂真的是为了女人或者爱情?李治亭认为,这样看吴三桂,是忽略了问题的实质:陈圆圆的事,让吴三桂顿时明白,自己和辽东将士在投降后将得不到礼遇和尊重,切身的利益根本无法保证。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5万辽东精兵才会唯他马首是瞻,而不认为他为了一个女人而置兄弟们于不顾。&&&&&&&&&&&&&&  北京城发生了什么?吴三桂这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家属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吴襄和陈圆圆所受到的待遇,如冰山一角,只是北京城内混乱极小的一部分。&&&&&&&&&&&&&&  李岩难阻42天纵情享乐&&&&&&&&&&&&&&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其势锐不可当,42天后当大顺军被迫撤走时,却一败再败,真可谓“进城如排山,出城如山倒”。短短的42天,一支庞大的军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  有人推测,1644年的春天,北京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鼠疫,一种在空气中传播的病菌,决定了中国的历史。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正是疾病的爆发期,明朝官兵失去防御能力,所以大顺军攻打北京才那么“顺利”。而40万大顺军在北京与百姓混居,很快染上疾病。李自成前去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时,疫情处于潜伏期,军队战斗力还比较强,但在山海关的战斗中疫情爆发,大顺军遂一败涂地。而吴三桂之所以先降后叛,不是因为陈圆圆,而是由于了解到北京的大疫情,才决意返回山海关。&&&&&&&&&&&&&&  这种猜测没有什么史料的支持,并且显然是根据前几年的“非典”流行情况作出的“合理想象”,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人说,大顺军失去战斗力,是因为将士“个个身怀重资”,“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吴三桂反悔不降的消息传来,李自成下令讨伐,但这时他的士兵“腰缠多者千余,少者亦不下三四百金”,这样一支部队,怎么能舍生忘死奋战沙场?这种说法有足够的史料支持。当时的史料大多是士大夫所记述,由于对农民军的偏见不乏夸张失实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艰苦奋战多年,繁华的北京城呈现在面前,金山银海、如云美女让大顺将士眼花缭乱。大家都认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陶醉、懈怠和骄纵在全军弥漫。&&&&&&&&&&&&&&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认为,大顺朝的成功似乎来得太容易了,“在过短的时期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徕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扎在京城里面享乐”。&&&&&&&&&&&&&&  郭沫若说得比较含蓄,“几十万士兵在京城享乐”意味着什么?对北京城来说,这是一次灾难性的经历。&&&&&&&&&&&&&&  追求享乐,从李自成以下的将领们开始。一入繁华的北京,李自成入居皇宫,各将帅则“分居百官第”:刘宗敏占都督田弘遇府第,李过占都督袁府第,谷可成占万驸马府,田见秀踞曹驸马府,李岩占嘉定伯府等。为犒赏部下,李自成把宫女集中起来,分赐给诸将,每将各三十人,而牛金星、宋献策等文臣各得数人。&&&&&&&&&&&&&&  级别较低的将领则“多踞富民巨室”,顺带“占其妻子”,“子女玉帛尽供其用”。&&&&&&&&&&&&&&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羽毛球教练证怎么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