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习纯明德的李氏字是那一支

李姓大发展&&&&关键在唐朝
李姓大发展&&&
关键在唐朝
根据《陇西李氏文化》:
李姓大发展&&&
关键在唐朝
李氏重臣良将,高公巨卿,名士贤流,代有英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李姓的大发展,唐朝是关键。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开国初年,把有功元勋诸将徐、邴、杜、胡、弘、郭、麻、鲜于、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等共十六姓的姓氏,均赐国姓李姓;由于李姓是国性,许多家族又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姓。这就使李姓人丁极大的扩大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洽,在姓氏方面,也有“融洽”的记载,如有的鲜卑族把复姓“叱李”,改为汉姓的单字“李”;突厥可汗姓“阿史那”归附唐朝后,其后代有的改姓“史”,有的改姓“李”。回想南北朝时,李姓已是北方的大姓之一。盛唐前后,又这样大规模的赐性、改姓和“融洽”。估计此一时期,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虽不至”亦“不远矣。”
任何事物,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充满生机,必须要有蓬勃发展的动力;姓氏也一样,要想增强内部的凝聚力,要想其声誉久盛不衰,必须注入新的血液,必须代有显赫英才。在这一点上,李氏可谓“得唐独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隆基的“天宝盛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为李氏树立了一座光彩斑斓的丰碑。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有唐一代,李氏一族,英才济济,文臣武将,名士大儒,不胜枚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担任过宰相的,赵郡有十三人,陇西郡有十人;立过赫赫战功的大将,有开国元勋李靖,中后期的李晟、李愬;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称得起一代巨匠;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石,开拓了道路。此一时期,李姓人家的文治武功,至为煊赫,无怪李白开怀歌唱:“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王勃也热情咏叹:“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
千年以后,李氏俊杰,仍然根深叶茂。今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李姓政治家,有目共睹;而华人中的李姓实业家,更是独占鳌头,香港出版的《资本家》杂志,最近公布了93年的50名华人富豪,李姓有8位,他们是李嘉诚、李兆基、李木川、李成伟、李石成、李文祥、李文正。他们8人占华人富豪人数的16%,他们8人拥有的158亿美元的财富,占华人富豪总财富的15.4%,这么高的比例数,说明在华人富豪中,李姓人氏最众,财富也遥遥领先。在科学领域,李姓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李政道、李远哲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两干多年来,李姓人士,如此繁荣昌盛,兴旺发展,李姓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姓,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年10月,香港《明报》月刊十月号的文章,题目是《挥泪百年——探寻美国&排华法案&下的华人生存轨迹》。该文记述了一百五十年前华工在大洋彼岸的血泪史,文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词——唐山。他们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自称是“唐山人”,他们要回国。说的是回唐山,他们临时返回探亲,说的也是回唐山探亲,甚至美国当局利用岐视性的《排华法案》遣返我们的同胞回国时,也使用“遣返唐山”的词句。1979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编辐部,翻印了台湾某报纸连载的长文,题目是《'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叙述台湾的各族人民,都是从唐山来到台湾的。他们的“根”在大陆。
既然根在大陆,既然是从大陆漂洋过海去谋生活,为什么要叫唐山呢?这也有它的历史原因。
“唐山”二字何解
提起唐山二字,一般指的是河北唐山地区。其实不对,是指邢台唐(尧)山县。
大唐灭亡后,他们远自中原地区来到东南山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他们是大唐臣民,思念故土,不忘自己是唐人,初移台湾以后,当地人亲昵地把他们叫“阿唐”,定居三、五代以后,小字辈的语音发生了变化,便把说中原话和闽南话的老一辈称呼为“唐山阿公”,“唐山阿妈”,问他们是从那里迁来的,便说是从唐山迁来的,“唐山过台湾”便成了台湾人民的家常话,父传子,子传孙,一代又一代,都说他们的祖籍是唐山,直到今天,“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这一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根”在唐山,既含着历史的亲情,又含着眷恋祖国的深情。
十八世纪以后,海运大开,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大量到海外去谋生,他们大多都是客家人。最近对英国的侨胞、华人做了一次统计,他们80%以上有客家人的血统,大同小异,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大多数都是客家人,海外流传着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就是说,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足迹。天下客家人,谁不想唐山!越是远离祖国,越加思念唐山,置身异域的时间越长,同胞情谊,民族亲情越加浓烈,唐山、唐人、唐山人,这种凝聚着深厚情感的词语,必然要在其社会活动中表露出来,百多年前在旧金山受尽欺凌的时候,不忘自己是唐山人,其后同胞们越聚越多,在世界各大城市组建起华人社区的时候,不叫“华人街”,更不叫“汉人街”,而叫“唐人街”,因为“唐人”更能表达客家人的亲情。
唐山的泥土芬芳。
炎黄子孙的亲情可歌。
以官为氏&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为采邑,遂家于苦县。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材济济,屡出将相。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陇西李氏源自柏人(尧山)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之始祖。
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其三世孙李左车也为赵之名将,封广武君,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曾以师礼事之。其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故赵郡李当推李玑为鼻祖。
李玑少子李齐为中山相,世居中山,为“中山李”始祖,其后裔播迁辽东,故亦称“辽东李氏”。
由任县新市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
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贞观、开元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
李氏作为大唐国姓,更是盛极一时,冠盖诸姓,仅李渊一族就有39房之多,作为陇西李氏旁支近族的姑臧、绛郡、南阳、武阳“四公子房”,也明令附于皇室玉牒的属籍。在李唐王朝290年中,官拜宰相的李姓多达23人(其中赵郡李13人,陇西李10人),至于名公巨卿、英贤俊秀,更是数不胜数。如“诗仙”李白,“诗鬼”李贺,传播奇小说的开山鼻祖李朝威(著有《柳毅传》)、李公佐(著有《南柯太守传》),以及军事家李靖(著《李卫公兵法》、李筌(著《太白阴经》)等,比比皆是,不仅为任县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台湾李姓何其多
台湾李姓,根据其迁台的不同时间和地区,大体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北宋大臣李纲之后,其曾孙由邵武迁居泉州安溪。其后代又从安溪迁台,被称为景仙李氏。
第二类是来自河南的李氏,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然后由闽入台。即前文所述河南光州李氏。在台被称为兑山李氏。
第三类来自云南,这支李氏由云南迁居福建的上松、汀州,尔后迁台,被称为金山李氏。
第四类是河北燕人的后裔,于宋、元间在福建作官,定居于泉州,后东渡入台。在台湾李氏中人数最多,被称为燕楼李氏。
综观李氏从皋陶得姓到播迁海外,五千年来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华夏文明史的缩影。
“披技返其本,临流溯其源”&&&
李姓在北朝被定为高门第一,为贵姓;在唐朝“被视为天子龙种”,为国姓;宋元以后,人数最多,与张、王、刘、赵并列,为大姓。历代生息繁衍,遍布天下,英才辈出,成就蜚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圣历碑》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早在六十多年前的太宗贞观初年,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修《氏族志》,贞观八年(634年)《氏族志》初稿完成,仍将博陵崔干等列为第一大姓,太宗对此极为不满,并对高士廉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知人间为何重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乃命高士廉等对《氏族志》,重又进行刊定。重新刊定后的《氏族志》依据在当朝品秩高下,遂将李氏皇族列为第一等姓,外戚列居第二等,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崔、卢、王、谢等降为第三等姓。
对于李唐族的先人来说,由于受代北、关中地区的认识的影响,〖JP2〗也染上崇尚贵戚和冠冕的意识,所以对于他们来讲,由已无贵戚和冠冕的赵郡李氏改为凉武昭王之后和北魏时的世族之首的陇西郡望应是含有攀附更高一等氏族的成份。〖JP〗
李唐改其郡望是在李渊的祖父李虎时,此时,李唐先人已在北镇安稳立足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宇文泰建西魏,李虎成为八大柱国之一。李虎所改之郡望也在宇文泰施行“关中本位政策”时得到承认。至李渊时,李唐皇族成为陇西李氏已有三代,这三代又是李唐一族发展的最关键的一个时期。
关于李唐氏族的学术争论
关于李唐皇族的渊源问题,是唐史研究中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曾出现过一次讨论高峰。在这次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
(一)以刘遂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李唐皇族源出于夷狄。
(二)以朱希祖为代表的一派则据唐史中李唐皇族自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后裔的材料、乃肯定李氏出自陇西望族。
(三)陈寅恪先生研究数年,前后发表论文三篇:《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在这三篇文章中,陈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得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的“假冒牌”的结论。
到目前为止,关于李唐的氏族问题弄没有一个定论,但由于陈寅恪先生考据缜密,推论合理,所以,英国学者称:“陈氏的论据不是最后定论,但他的论证非常有力,尚无人做出令人信服的反驳。”尽管如此,由于陈先生的观点并不是定论,所以也还有极大的探讨余地。
那么李唐皇族为什么要改变郡望呢?陈寅恪先生将其归结为宇文泰实行“关中本位政策”的结果,“其改易随贺拔岳等西迁有功汉将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别撰谱牒,纪其所承,又以诸将功高者继塞外鲜卑部落之后,亦是施行‘关中本位政策,之例证。”张金龙先生近年对李唐氏族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赵郡李氏为北魏最著名的高门士族之一,其门第一点也不比陇西李氏低”,“其所以改籍陇西必有更重要的原因,必有其难言之隐”,他分析这一难言之隐就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八月知京兆王愉的反叛之事。在这次事件中,李渊的祖父李虎受到宗人李遗元参与反叛的牵连,“迨李熙孙遗元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参与元愉之逆,其子受宫刑,其家逃窜北镇得免,为避免祸患,始伪冒陇西李氏。”
除此以外,李唐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是否也含有攀附之意呢?我们以为有这层的原因。为此,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门第高下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赵郡李氏即便不高于陇西李氐,起码二姓也是平起平坐的。
岑仲勉与陈寅恪
岑仲勉先生不同意陈寅恪生生的李唐源出于赵郡的观点,对此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李唐出自赵郡,则赵郡之李,方攀附不暇,庶姓更不敢小觊,何以皇族反不及赵郡之可贵,……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到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爱于陇西而坚持不改?”岑先生的这两个疑问,也正是本文力图解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同意陈寅恪先生李唐出于赵郡说,但李唐改其郡望是在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之时,到唐朝建立时,李唐一族在代北、关中已有五世,改其姓望也有三世,他们的习惯与特点也完全混同于当地之人,同时陇西之人也完全接纳他们为同宗同族之人,反而由于年代久远,且地域特点不同,导致赵郡李氏反而不认其为同宗了。
其次,以代北和关中人的特点,他们崇尚冠冕和贵戚,李唐一族由于长期居住代北、关中,也不免染有这一特点。陇西李氏乃北魏时期的头等世族,并且有凉武昭王和李广这样的先人,所以李唐皇族以崇尚冠冕和贵戚的习惯,是不会将其郡望由高官辈出的陇西李氏改回到政治上业已衰落的赵郡李氏去。
陈寅恪一锤定音
关于李唐宗室李氏之先世,是否出于陇西李暠一族?学者们多持疑义。如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撰《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均见《金明馆丛稿二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文,文中依据大量史实,否定了李唐氏族出自陇西李暠一族,而推测其原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或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此一推测虽未成为定论,但李唐氏族之伪托陇西李暠名门,则是很可能的。其实,这都是因为李伦铭尚未出土前闹出的笑话。刘邦、朱元璋都不是望族,而是小老百姓出身。李渊也一样,其曾祖父李熙只是任县新市村的一位老实巴脚的农民。毛泽东之父,不也做过猪贩子吗?英雄不问出身。撼山易,撼陈寅恪难。
李氏宗亲会遍布宝岛
目前,台湾全省及金马地区,有李氏宗亲会、宗祠等社会团体共27个,它们是: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财团法人台湾李氏宗祠”、“李氏文献会”、“台北市李氏宗亲会”、“台北市万华区李氏亲睦会”、“台北市大同区李氏亲睦会”、“台北县卢洲乡保安宫李氏宗庙”、“彰化县李姓宗祠”、“花莲县李姓宗亲会”、“大溪镇李姓宗亲会”、“宜兰县李姓宗亲会”、“南投县李姓宗亲会”、“基隆市李姓宗亲会”、“南投县太清宫李氏宗祠董事会”、“桃园市李姓宗亲会陇西堂宗祠”、“嘉义市李姓宗亲会”、“桃园市李姓宗亲会”、“桃园县八德乡李氏宗亲会”、“新竹市李氏宗亲会”、“新竹县李氏宗亲会”、“云林县李氏宗祠”、“台南市李氏宗亲会”、“高雄市李氏宗亲会”、“高雄县李姓宗亲会”、“金门县李氏宗亲会”。其中“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和“财团法人台湾李氏宗祠”在全台湾最具代表性,影响也较大。
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该会是日在台北市的李氏宗祠召开“全球李氏宗亲代表大会”时酝酿成立的,当时聚会的一些李姓人士决定成立“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通过了章程,选出了理监事,并正式向台湾“内政部”呈报登记。到1973年4月台湾“内政部”才准予立案成立,颁发了证书及图记,将该会名称中删去“联合”二字,定为现称。因此正式成立日期为日。该会的组织章程表明:“以敦亲睦族,团结互助,进而复兴中华文化为宗旨”,会员分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两种,凡世界各地年满20岁李氏宗亲个人和团体均得申为会员。该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代行其职权;监事会为监察机构。该总会设理事35人,监事11人,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三年,可连选连任。会员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理监事会半年举行一次。该会理事会下设总务组、财务组、联络组、文献组、侨务组等办事机构。会扯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309号,与台湾的李氏大宗祠同址。
台湾李氏宗祠
该宗祠为台湾最大的李氏宗祠。早在1920年,台湾北部李氏宗亲发起第一次宗亲总会时,由当时的宗亲会会长李种玉、副会长李声元发起,在台北市蓬莱阁成立李氏家庙筹备委员会,并推选李丰年、李松圳等五十人组成执行委员会开始募捐,由于当时为日本统治及各方面原因使此举落空。到1960年11月,菲律宾李氏宗亲总会召开成立25周年纪念会,应该会会长李峻峰之邀,台湾组成以李团居为团长,李神义为副团长一行十人的代表团赴菲律宾致贺。有感海外李氏宗亲组织活动有声有色,尤其是菲律宾李氏宗亲会的“陇西堂”大厦,建筑雄伟,组织健全,声誉甚隆,使台湾李姓感动不已,再萌在台湾建李氏大宗祠之念。于是在1961年,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会会长李峻峰又率团到台湾,带头捐新台币15万元为倡导,遂成立了台湾李氏宗祠兴建委员会,在李宗黄、李鸿文、李鸿儒等人的推动下,由李英为董事长、李腾岳为监事长、李水连为总干事,完成财团法人登记,正式成立了“财团法人台湾李氏宗祠”。并在日,购得台湾台北南京东路土地173坪(572平方米)。日破土开工,1967年10月完工,11月27日邀请了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的李氏宗亲代表共同举行了落成典礼,同时决定每年在农历的2月15日(老子圣诞)和10月26日(该祠落成纪念日),定期举行春秋二季祭祖大典。
台湾李氏宗祠为一新型宫殿式六层大厦,楼顶重檐斗拱,屋脊有螭吻朝凤等雕饰,甚为壮观,四、五层楼的正面外墙上镶有“陇西”两个大字,总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六楼为李氏祠堂称之为玄元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一老子李耳,左右其他配祝全为李氏祖先,即李白、李靖、李铁拐、哪吒、李琼(吕洞宾)、济公李修缘、李世民,颇具道教色彩。五楼是放置台湾李氏各列祖列宗牌位和进行祭典的场所。二至四楼是办公和接待的地方,一楼是大礼堂。
每年的春秋二祭大典,其祭典的程序与祭孔子的太牢之礼颇为相似,都是依循古礼而设。该宗祠成立之初的祭典活动,大致是沿用祭祀延平郡王(郑成功)的仪式,与台湾各地的祭祖程序都大同小异。后来感到此程序不适用来祭祀太上道祖和李氏历代列祖列宗,应使用祭孔的如释奠典般大规模使用太牢之礼与程序为妥,但又受到该祠殿堂场地的限制,于是在1990年理监事会提议,由李振坤组成小组,经过半年时间,在台湾走访民俗专家、孔庙管理委员会、台湾礼乐协会和各地使用三献礼的单位,并参照有关文献,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可行的祭典程式和内容,不但用于该祠的春秋二祭,也可供台湾各地李氏祭祀参照,同时还成立了三献礼执事礼生团。经过审查通过后确定之程序共有38项,十分繁琐,同时对祭典的出席人员,进出的次序、步伐、站置位序,使用的器乐、人员的穿戴、称呼、祭文的写法、读法等等都有十分详细严格的规定。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会歌(李鸿儒词):我李根深世泽长,陇西赵郡各辉煌;经传道德垂千古。身世犹龙仰八荒。大唐宏规崇四海,中华文化渡重洋;何当寰宇宗亲会,戮力家帮致富强。
《李氏家歌》(李宗黄词):
国之本兮,积家而成。份子强健兮,本固帮宁。合父母昆季兮,陶冶身心性情。叙天伦之乐兮,相勖修齐治治平。光陇西之世胄兮,图民族之繁荣。
李牧、李广与李白
 李昙&
字贵远,封“柏人候”。长子名崇,次子名辩,三子名昭,四子名玑。李崇传下陇西一房,李玑传下赵郡一房。故李氏宗祖起源起,主流是陇西郡(今甘肃省),次为赵郡(今河北省)。
李崇&
字定国,继承父亲的爵位,以后又被封为陇西守,是为陇西李氏的始祖。生子瑶,封为狄道候。
李牧是战国时赵国的上将军,曾打败过秦国。李斯是李牧的孙子,却是秦始皇的外丞相。李斯与李信都辅佐秦始皇,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皋陶之后,到老子时还同属一脉,以后分支了。按辈数排列,李斯比李信晚四辈。
李广是老子的第十七世孙,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称“飞将军”,死于公元前119年。李白,其先人曾流寓碎叶(唐代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李白即出生于此地。幼时承受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李白号青莲居士。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他的诗至今还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诗人。
世界第一大姓为李氏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豪壮诗篇:“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李太白全集》卷之九)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之李氏,不仅遍布中州,而且走向世界各大洲。据有关资料统计,分布在海内外的李氏人口达一亿多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侨居海外的华裔人士基于热爱祖国之情,纷纷来华旅游观光;或探亲访友;或应聘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文化交流;或洽谈贸易;或投资兴办企事业;更有要者,则为寻根问祖。其中李姓人士为数不少。为此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李氏资料作一简介,以为李氏寻根之参考,更希望引出“玉”来!
李氏远祖肇自颛顼
李氏之远祖肇自轩辕皇帝之孙颛顼,约在四千多年前,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为尧之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携子利贞,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传十代孙李耳即老子,居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涡阳县郑店村为老子故里。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之八世孙李昙生四子,长子李崇约在公元前290年代为陇西郡守,子孙遂居陇西郡(郡治初在临洮后迁陇西)。崇为陇西房始祖。其后裔分布在陇、蜀、秦、晋、苏、皖、桂、奥、闽、台等省。昙之第四子李玑居赵郡(始于山西晋阳后至河北邯郸),他的子孙分布在冀、鲁、豫、浙、辽、鄂等地。陇西、赵郡两大房人丁繁多,人才辈、出,而以陇西为主流。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因军事政治之需要曾大肆移民和逐放;或因封地采邑而占领;或因天灾人祸而走他乡;或因生计所迫漂洋过海到了国外。
贞观盛世传千古
陇西郡李崇之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为汉名将,匈奴称为“飞将军”。唐高祖李渊系李广二十四世孙,渊率子女起兵反隋获胜,建立唐朝。渊有子二十三人,封为全国各地之王,次子世民继皇位,即唐太宗。他很能干,任贤纳谏,发展农业,改进科举制度,扩大国内各民族之联系,开辟海陆交通道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誉为“贞观之治”太平盛世。
娘子军平阳公主
为李唐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除世民之外还有一位女将,值得一提。据(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妇人英烈》一文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女(李实)平阳公主在长安,其夫柴绍日:‘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恐不能偕,奈何?’主日:‘公往矣,我自为计。’即奔鄂(今陕西户县),发家赀,招南山亡命,谕降群盗,申法誓众,勒兵七万(半为女),威震关中,与秦王(李世民)会渭北,分定京师。此其伟烈,又非他人比也。”后来人们称“娘子军”的来历即出于此。
文成公主汉藏联姻
文成公主——唐太宗养宗室女,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在她的影响下,汉族制碾磨、陶器、纸、酒等工艺及历算、医学等陆续传入吐蕃。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加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在拉萨创建小昭寺。大昭寺内有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
外族外姓景从李姓为荣
唐朝是李家统治天下,共计二十三位皇帝,统治国家达289年。在李唐盛名之下,有外族外姓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有的赐为李姓。《郑氏通志》载:“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拓跌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又如西夏李先昊,此人是党项羌族,唐时赐为李姓。临洮太石之李氏,原系蒙古族在元朝“有凉国公囊加殢李者,因谏顺帝怒,眨其子长吉贴木儿为临洮路都事,其子哈咎观音保因祖囊加殢李,指以李姓,遂名李诚,兄弟七人遂家临洮焉。”(《洮沙县志》)
绩溪胡氏,李唐后裔
在历史上换姓改名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在特殊的情况下造成的。外族外姓改姓为李者,如上所述。但是也有李氏改为他姓的,如安徽绩溪胡氏,系出任县李唐。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朱温篡权唐哀帝李柷被杀,何皇后新生太子(昌翼)由近侍胡三抱出宫养在婺源考水,传至十五世孙明善时,由考水迁至绩溪上庄。”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博士就出生在绩溪上庄,他曾对族人说:“我原来不姓胡,我们绩溪姓胡的,都是李唐的后裔,应该有大志,而有所作为。”胡适、胡锦涛根在任县新市村。
李冰兴修西蜀水利
中华李氏随着历史进程多有大的变动。兹据有史可考者提供部分重要动向。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伐蜀,设置蜀郡。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冰组织群众,兴修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治理岷江,发展农业灌溉,又移“秦民万家,,充实蜀地,其中有不少李氏。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民族融合。”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风俗通》)
李密陈情孝事祖母
武阳(今四川彭山)是陇西李氏四大房之一。我国晋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李密(224-287)出于武阳。他以孝事祖母,欲官不就,有脍炙人口的《陈情表》流世。据《华阳国志·后贤志》载:“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堤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辩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武帝(司马炎)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密上疏(陈情表)。”武帝览之,日:“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召朝回番书贵妃捧砚
入川定居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有人说:“系出赵郡。”李白生于碎叶城,(茬原苏联吉尔吉斯,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幼时随父(李客)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广学博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离开四川,长期各地漫游。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齐名。其作品为人传诵,经久不衰。请听杜甫对李白的赞语:“白也诗无敌,超然思不群”。“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读过其诗可以领会到它的特色,即针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既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他饮酒赋诗,大有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在唐明皇时,一次召朝回番书,旨命杨贵妃捧砚,高力士捧靴,传为美谈。李白既自称唐宗室子弟,其根必在任县新市。
李宗仁的祖先秦时到广西
原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是广西临桂县西乡林(浪)头村人,相传祖先原是陇西人。历经朝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在广西。秦辟广西为桂林郡,始皇凿分水岭以通湘漓时,随史禄而来的两位李姓将军为李氏南迁广西的始祖(《李宗仁回忆录》)。
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继承家学,更著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药物1518种,又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闽粤海外尊崇火德
在福建、两广一带,有一支勇于开拓富有进取精神的李氏,系出封为闽越江王唐高祖第二十子李元祥之后裔。元祥传二十三代至李孟封临淮王,居江南徐州,生子珠。珠又徙陇西,际宋、元兵乱,自陇西来汀州(今福建长汀),娶吴氏,生五子: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以火德的后代最为兴旺发达,以致遍布闽粤,而火德公自然而然地成为闽粤大始祖。“火德公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季元兵乱,与妻吴氏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连里之丰朗乡,因其山秀水肥,民敦俗美遂居焉。公为人直谅温良,有孝友忠之行,非其义不苛取,襟怀坦白,意态冲淡,凡其所与居之乡人,不问壮耄咸爱慕而就之,殷于资,不吝施与。”“夫妻六十无子,每常嗟叹,伍妣贤德,劝公续娶陈氏,六载连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三曰三三郎,皆克家善继,善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火德公后裔散居闽粤各省以及海外等地。公元1836年族中贤达倡议建“李氏始祖火德公总祠”于稔田乡丰田村,建筑宏伟,厅堂三进,客厅寝室共计130间。后于1909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由本族各省裔孙及海外侨裔捐资重修。为南方和海外李氏寻根祭祖,敦宗睦族的重要宗祠。(引文摘自(明)李远《始祖火德公传》)
香港首富李嘉诚
闽粤人迁移香港,是有“近水楼台”的地理条件。其新界与蛟腾李氏,其始祖原籍福建上杭,因避军籍,故迁新界,如明末李魁奇等人。又如当代著名人士李嘉诚先生,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小时家境并不宽裕。他十一岁时,日寇侵略我国,进犯潮州,他父领家人逃难到香港。两年后,其父贫病交加而去世。生活重担落在十三岁的嘉诚身上。他从打工仔做起,几十年生活俭朴,辛勤创业。他讲信务实,经营有方,因之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声誉鹊起,成为香港首富。他身居香港,心系祖国。为了发展祖国教育事业,不惜花费巨资创办汕头大学;慷慨解囊支援抗洪救灾。他的拳拳报国之心,赢得全国人民的赞誊。
陇西赵郡各自分房
自唐太宗将“陇西李”定为第一高姓后,又涌进了不少新族,从此陇西李氏的阵营,更加壮大起来,形成三十九个大房,其中以四个房的子孙最为兴旺发达,故谓:“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二曰姑藏(今甘肃武威市),三曰敦煌,四曰丹阳(今江苏镇江市)。有宰相十人。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有宰相十七人。”(《新唐书》卷七十二上)
在“邢任之国”的大地上,“邢任堂”必将崛起。
早期成立的海外李氏宗会
中华李氏的先辈们为了生计所迫,有的离乡背井,飘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他们远离祖国,没有政治背景,没有政府靠山,只是凭着克勤克俭、流血流汗、艰苦创业、刻苦经营而立足札根。但在外部环境中,单枪匹马的个人可能遇到种种困难,难以立足。而曾受中华文化哺育长大的同胞,为了发扬伦理道德和生活需求,凡有华人聚集的地方,除了创设宗会乡团以团结互助联络乡谊共谋福利之外,更进一步兴办学校,教育子弟;积极支持社会进步事业;响应正义的行动,凡此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在海外宗会组织中,新加坡陇西李氏总会要算较早的一个。该会原名李氏陇西公所,于日正式注册成立。由德望昭著的李清渊()出任总理。1967年为联络新加坡李氏七宗团,改为今名。总会附设陇西李氏互助会,有会员1700余人,该会还有铜乐队。
杰出的政治家李光耀
新加坡华裔人士中原该国政府总理李光耀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祖籍广东大埔县党溪乡,自从他曾祖父沐文公即南来新加坡以工商业起家。祖父云龙公,曾在爪哇糖王福建人黄仲涵的建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任职多年,以勤谨升任经理。父亲振坤公安分守己,任职洋行。母亲为学校教师。1923年光耀生于新加坡。肄业于莱佛士学校,1947年赴英伦剑桥大学攻读法律,聪敏过人。1950年以双重第一优等甲毕业,获特别奖金。与同学柯玉珠女士结婚,回新后,两人组织家庭及律师馆,内外合作,极为美满。他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参加工会活动多年,维护工人利益。1954年,倡组反殖民地之社会主义“人民行动党”,被举为书记长。翌年被选为立法委员。他主张修改宪法,向英国争取完全的内部自治,获得胜利。1959年大选,人民行动党得到优势,由该党组织新加坡自治政府,他遂担任第一任总理。为政首要在求民生的康乐,故提倡“居者有其屋”政策,解决了人民的住房难问题;奖励新兴工业,工厂增加,人民有了就业机会;重视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实现了廉洁政治。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人民,形成良好社会风气。重视发展经济,使新加坡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他曾率团多次访问我国和来华参加会议。1964年8月,他出席北京举行的社会主义国际百年纪念大会,他的演讲对民主社会主义在新兴国家中面对困难的分析,引起国际间对他本人及新加坡的重视。他曾来甘肃参观敦煌文物后为敦煌研究院题词:“一个伟大的过去,蕴藏着一个光辉的未来”。引申为一个有光辉历史的民族,也将有一个强盛的未来。由此可以看出李光耀先生对中华民族怀有极为深厚的情感及其必然强盛起来的坚定信念。
越南李氏王朝二百集
在海外华侨李氏的史册上,曾出现过一些有雄才大略、建朝立国、叱咤风云、政绩显赫的先贤。做过越南皇帝的李公蕴(974-1028),其祖先原籍福建省人,后来迁居越南北部的古法乡(北宁天德)为侨民。公蕴是越南李朝创建者。庙号太祖,僧侣家庭出身,文武双全。早年做过黎朝的殿前指挥使。为人宽慈仁恕,很受群众的拥戴。在黎朝皇帝龙铤逝世后被拥立为帝,把国都由华闾迁到大罗城,改城为升龙(今河内)。公蕴即皇位后,仿照中国的式样建造宫殿,仍照黎朝的惯例入贡中国。当时中国的皇帝宋真宗封他做“交趾郡王”兼“静海节度使”。公蕴传位子孙计:李大宗、李圣宗、李仁宗、李神宗、李英宗、李惠宗、李昭王。在圣宗时曾改国号为大越南,政治修明,许多制度都仿效中国,且尊崇孔子,建筑宏伟孔子庙,也就是河内的文圣庙。又置博士科,招搅人才,国境安宁,中国的宋仁宗封他做“安南王”。在李英宗时,中国的宋孝宗又把国名改为“安南国”,封李英宗做“越南国王”。昭王本系李惠宗的女儿昭圣公主,她因跟当时的大臣陈守度的侄儿陈日昭结婚,婚后不久,于1225年让位给日昭。由公元1010年-1225年李朝共八位皇帝,统治越南达215年。(参见李之衍《越南李朝二百年史略》)
李氏统治朝鲜五百年
相传远在周朝时,箕子封于今朝鲜,华人即在此地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唐高祖李渊封其十三子李元懿为高丽郑王,李氏居于统治地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称帝,建立李氏王朝,代替了高丽王朝,改国号为朝鲜,建都汉城,传二十六代,历时五百多年。李氏扎根朝鲜,枝繁叶茂,遍布朝鲜大地。据有关新闻报道,仅南朝鲜就有李氏六百万人。他们为朝鲜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李氏门第增光生辉。
宗亲组织遍世界
遍布世界的李氏为了敬宗睦族,互助合作,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他们在居住地区成立了联系组织。如,在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会所”等二十五个宗亲组织遍及全国;加拿大有“温哥华域多城李氏公所”待九个组织;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总会”等八个组织;菲律宾也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八个组织;日本有“日本东京李氏宗亲会”等两个组织;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总会”、“新加坡潮州陇西公会”等;泰国有“李氏宗亲总会”;缅甸有“仰光只荷坦陇西堂”;印度有“印度加尔名誉氏自治会”;香港有“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香港新界李氏宗亲会”;印尼有“印尼LIEYENHOO”组织;欧洲有“北欧李氏宗亲会连络中心”等。他们侨居他乡,同姓感到格外亲热,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起了更大的作用。同时,经常关怀家乡,热爱祖国,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不仅对祖国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海外华人还有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他们都希望得到祖籍的承认”。(香港大学王教授语)
高唱会歌抒心怀
李氏家族素来亲爱精诚。遍布世界的李氏宗亲组织每当李氏同胞聚集一堂时,还不忘齐声高唱“陇西李氏宗亲会会歌”,以悠扬的歌声倾吐他们以自己的根源为荣的心意。会歌分为“裕后”与“光前”两个部分,歌词是这样的:“裕后”:“自从仙府盘根,天生吾李,虞夏世今,遥远分来,种子陇山一角,青苍培芳菲万树孙枝,柯条播满中州,绵绵后起,吾宗奕世簪缨,功昭青史,王侯将相何奇,实开唐纪,从兹大树风声,化天下为家皇基,青云路自天开扶飘万里。吾祖东祥徵,函关气紫道德之言五千,薪传尹喜。种圣敞從功名,视轩冕泥涂污卑,何须人爵虚荣尊宗在此。”
“光前”,天生百果纷纷,珍惟吾李,春风雨露恩深,风含芳藕,花开子结累累,看云礽,秀出万枝,枝浓叶茂成荫,繁荣罕比,回首陇西分支,迢迢万里,千秋神裔,人间方兴未已,溯回祖德宗功,应箕裘克绍来兹,愿教黼藻皇猷,羽仪继起。吾宗烂著勋名世多朱紫,从兹继往开来,光增元始,明德之后必昌,振家声显耀门楣,无惭阆苑仙根,琼琪媲美。“(摘自《李氏家训》)
但是,他们的“阆苑仙根”,其实是任县新市。感谢陈寅恪,感谢李伦铭,让我们大家终于明白了历史真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