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羊绒世家算什么档次的家族吗?

□■【网络家族】中国红人世家本家族唯一审核群:2427928_网络家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5,666贴子:
□■【网络家族】中国红人世家本家族唯一审核群:2427928
温馨中国红人世家家族 (永远的 王者,神话般的崛起) 欢迎来到红人世家温馨家族。 改好马甲,就是家族一员; 网名:中国红人世家ゞXX 空间:China红人世家ゞXX人气Qzone 审核∶2427928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这些中国世家大族有你的家族吗?【金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90,975贴子:
这些中国世家大族有你的家族吗?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侯;其孙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及其从弟。李广孙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王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灭隋,建立,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李氏。修,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初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¹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汉时之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据所载,,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四、太原王氏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
「天猫618」金庸,大牌狂欢,疯抢大额优惠券!千亿购物津贴,跨店满减,上不封顶!「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嗨&购大品牌!
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六、陈郡谢氏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自东晋至梁朝(³¹7年-557年),谢氏共有¹²代、¹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江南八大士族: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山东士族:王、崔、卢、李、郑 关陇士族:韦、裴、柳、薛 杨 杜六大世家:吴兴沈家,汝南周家,会稽顾家,东海陈氏,中山张氏 陇西李家
这诸多家族可比得上现在绍兴俞家?
江南钱氏 近代多有影响 可否总结下近现代的世家
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1 钱 0.22 0.68 309.09%
2 顾 0.25 0.61 244.00%
3 陆 0.31 0.74 238.71%
4 崔 0.28 0.63 225.00%
5 汪 0.38 0.81 213.16%
6 沈 0.5 1.03 206.00%
7 史 0.25 0.5 200.00%
8 萧 0.59 1.09 184.75%
9 杜 0.4 0.62 155.00%
10 孔 0.29 0.43 148.28%
11 方 0.36 0.53 147.22%
12 孟 0.24 0.34 141.67%
13 郑 0.78 1.09 139.74%
14 范 0.36 0.5 138.89%
15 姚 0.35 0.48 137.14%
16 许 0.54 0.74 137.04%
17 金 0.32 0.41 128.13%
18 尹 0.19 0.24 126.32%
19 薛 0.42 0.52 123.81%
20 江 0.26 0.32 123.08%
21 汤 0.19 0.23 121.05%
22 潘 0.41 0.49 119.51%
23 田 0.38 0.45 118.42%
24 石 0.35 0.41 117.14%
25 吕 0.47 0.55 117.02%
26 毛 0.27 0.31 114.81%
27 邵 0.24 0.27 112.50%
28 侯 0.25 0.28 112.00%
29 龚 0.17 0.19 111.76%
30 秦 0.26 0.29 111.54%
31 朱 1.3 1.44 110.77%
32 卢 0.47 0.52 110.64%
33 程 0.57 0.63 110.53%
34 曹 0.57 0.63 110.53%
35 韩 0.68 0.75 110.29%
36 魏 0.45 0.49 108.89%
37 蔡 0.46 0.48 104.35%
38 袁 0.54 0.56 103.70%
39 叶 0.42 0.43 102.38%
40 蒋 0.47 0.47 100.00%
41 戴 0.39 0.39 100.00%
42 丁 0.42 0.4 95.24%
43 文 0.17 0.16 94.12%
44 邱 0.27 0.25 92.59%
45 贺 0.18 0.16 88.89%
46 徐 1.7 1.51 88.82%
47 吴 2 1.77 88.50%
48 冯 0.64 0.56 87.50%
49 谢 0.72 0.63 87.50%
50 赵 2.3 1.99 86.52%
51 董 0.61 0.52 85.25%
52 万 0.24 0.2 83.33%
53 高 1.21 1 82.64%
54 段 0.23 0.19 82.61%
55 夏 0.39 0.32 82.05%
56 马 1 0.82 82.00%
57 苏 0.47 0.38 80.85%
58 宋 0.81 0.64 79.01%
59 任 0.38 0.3 78.95%
60 贾 0.42 0.33 78.57%
61 武 0.18 0.14 77.78%
62 孙 1.5 1.15 76.67%
63 传 0.51 0.39 76.47%
64 郭 1.15 0.87 75.65%
65 余 0.41 0.31 75.61%
66 周 2.1 1.56 74.29%
67 彭 0.49 0.36 73.47%
68 熊 0.32 0.23 71.88%
69 唐 0.65 0.46 70.77%
70 邓 0.54 0.38 70.37%
71 姜 0.37 0.26 70.27%
72 王 7.4 5.19 70.14%
73 曾 0.5 0.35 70.00%
74 邹 0.33 0.23 69.70%
75 乔 0.18 0.12 66.67%
76 何 1.2 0.79 65.83%
77 刘 5.4 3.46 64.07%
78 李 7.9 4.95 62.66%
79 黄 2.2 1.35 61.36%
80 黎 0.18 0.11 61.11%
81 常 0.18 0.11 61.11%
82 雷 0.23 0.14 60.87%
83 胡 1.3 0.78 60.00%
84 梁 0.84 0.5 59.52%
85 白 0.29 0.17 58.62%
86 杨 3.1 1.77 57.10%
87 张 7.1 3.83 53.94%
88 林 1.2 0.64 53.33%
89 罗 0.86 0.43 50.00%
90 钟 0.38 0.19 50.00%
91 谭 0.34 0.17 50.00%
92 廖 0.34 0.17 50.00%
93 康 0.28 0.14 50.00%
94 陈 5.4 2.68 49.63%
95 易 0.19 0.09 47.37%
96 龙 0.24 0.11 45.83%
97 郝 0.3 0.13 43.33%
98 阎 0.41 0.15 36.59%
99 于 0.62 0.19 30.65%
100 赖 0.18 0.04 22.22%
我是渤海高氏后裔,祖先也曾得国称帝。
裴氏家族”探源 闻喜裴氏来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历史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河东柳氏   自从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汉魏晋之际的河东柳氏虽然不如当时的韦氏、杜氏那样显赫,但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旺族。柳氏在河东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永嘉之乱”。此时,同许多其它北方大族一样,除了一部分人留守河东及在北方政权任职以外,柳氏也开始南迁,并且分为两路,柳恭一支迁于汝颖(今河南汝州和安徽阜阳),史称“河东柳氏西眷”,柳卓一支迁于襄阳(今襄樊市)称为“河东柳氏东眷”。   南北朝时代柳氏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活跃于政治舞台。其中东眷襄阳柳氏以柳元景、柳世隆为核心,在南朝政坛上登上权力高峰,盛极一时。
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凭河自固”的政策对抗各民族政权,具有很强的分裂性和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整合到中央政权之中,成为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汉唐时期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柳薛杨杜)之一。   一、薛氏之源流及其仕宦   薛氏与河东薛氏并非同义,河东一词的记载大概来源于《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当时的河东属于冀州的势力范围。自汉代以来,河东所辖的地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疆界基本上以现代的山西西部为中心,有时也包括今河南北部、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这虽是一个弹丸之地,但由于它介于两大名都长安和洛阳之间,与其它州郡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当时中原所在地的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会成为当时各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这对于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的河东而言,必定是一场浩劫。作为当地的豪族势力,要想获得生存,必然会不断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关于薛氏起源的记载很多:   《姓纂》:“皇帝25字,以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64世,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望出河东、新蔡、沛国、高平。”   《姓氏考略》:“本自皇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64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   《吴录》:“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以薛为氏。”   《魏书官氏志》:“西方诸部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通志氏族略》:“辽西有薛氏。”   从以上记载来看,薛姓具有光耀而悠久的历史,而传自任姓的一支和孟尝君的一支这两支汉族薛姓无疑是其两股主流。薛氏在战国时代便已是能人名士辈出。譬如,当时主张长幼尊卑皆应有序的薛居州,秦国以善于相剑闻名的薛炬,以及稍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在汉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第十四的薛欧,都是早期历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从记载中我们也发现,在魏晋以前,薛氏与河东是毫无关系的,因为在此之前,河东地区原住地并无薛氏一族,据《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三下·薛氏》记载:   (东海相)衍生兖州别驾兰,为曹操所杀。子永,字茂长,从蜀先主入蜀,为蜀郡太守。永生齐,字夷甫,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户五千降魏,拜光禄大夫,徙河东汾阴,世号蜀薛。二子:懿、始。懿字元伯,一名奉,北地太守,袭焉陵侯。三子:恢、雕、兴。恢一名开,河东太守,号“北祖”;雕号“南祖”;兴,号“西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在一个十分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薛氏迁入河东,必然遭受到当地衣冠望族的歧视。薛氏不仅直至十六国时期才崛起,而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原人士视为“非我族类”,被蔑称为“河东蜀”或“蜀薛”,显然是其他大族力图与其划清界限。这样的资历与身份,不仅不能与一流高门相提并论,就是二、三流的大族,也有充分的理由蔑视他们。[1]但是就是这样一支饱受冷眼的家族在河东经过十六国、北魏初年的发展后,很快堂而皇之地被列入郡姓,与汉晋以来的高门同列。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并贯穿于隋唐两代,经久不衰,最终发展成为河东一带名副其实的重要士族,并在该时期的社会势力变化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面将薛氏家族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仕宦情况做一简单归纳:   薛齐,薛永子,蜀汉巴蜀二郡太守,曹魏光禄大夫;   薛懿,薛齐子,袭焉陵侯;   薛恢,薛懿一子,任河东太守,号“北祖”;   薛雕,薛懿二子,号“南祖”;   薛兴,薛懿三子,晋河东太守,号“西祖;”   薛堂,薛雕孙,晋上党太守;   薛涛,薛兴子,晋中书监,袭安邑忠惠公;   薛强,薛涛子,后秦大司徒,冯翊宣公;   薛辩,薛强子,后魏平西将军,汾阴武侯,并州、雍州刺史。   薛谨,薛辩子,初仕刘裕府记参军,后奔魏授河东太守,袭汾阴侯,任平西将军,秦州刺史。   薛谨五子:洪祚、洪隆、瑚、昂、积善,号“五房”,即薛氏五门大房。   长子初古拔(本名洪祚),除散骑常侍,拜驸马都尉,南豫州刺史,封平阳公。   洪隆,拔弟,河东太守;   薛瑚,洪隆弟,河东太守,仇池都将;   薛胤,薛谨子,镇西大将军,立忠将军,河北太守;   薛裔,薛胤子,洛州刺史;   孝绅,薛裔子,太中大夫,华州刺史;   薛端,洪隆曾孙,东魏大丞相府户曹参军,吏部侍郎、尚书,骠骑大将军,蔡州、基州刺史,封文城郡公;   薛胄,薛端子,北周上仪同,司金大夫,兖州刺史;   薛聪,薛瑚子,北魏书侍御史,直阁将军、都尉,齐州刺史;   孝通,薛聪子,白银青光禄大夫、景懋抚军,北雍州刺史,常山太守;   道衡,孝通子,吏部侍郎,内吏侍郎,潘州刺史;   上面列举的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薛氏子孙远不止这些,从以上列举中可以看出,薛氏成员任职以地方太守、刺史为主。据毛汉光先生统计,北朝时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数达47人,而此时的河东闻喜裴氏为46人,河东解县柳氏20人,[2]所以薛氏在当时的政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二、河东薛氏之地方豪强性   如前文所述,薛氏本非河东土著大族,而是从外地迁入后移植的社会势力。与其它土著大族相比,薛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地方豪强性。地方豪强,顾名思义,往往具备雄厚的地方势力,其成员多秉承武勇粗豪的门风,对中央政权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有较强的分裂性和破坏性。   作为河东的土著士族,裴氏与柳氏在中央政权中任职的较多,因此他们的中央化程度也较高。加上自永嘉之乱后,裴氏与柳氏不少支族南迁,故其地方势力大为减弱。而薛氏家族迁移到河东后,其基业并未曾转移过,加上其成员多是武将出身,职务以地方性为主,中央化程度较低,其地方性色彩就显得浓厚的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薛氏所处的外部环境。从河东地理位置上来看,薛氏的势力范围在龙门、稷山一带,即河东的最北端。据严耕望先生分析,自北入经稷山是入关中的主要道路。[3]这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薛氏既要时刻面对狂飙而过的胡骑,又要面对西方关中地区的氐羌,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薛氏成为当时大族中最具地方豪强性格的一族。   薛氏地方豪强性的一个表现是薛氏比较崇尚武功。众所周知,士庶之分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为官有清浊之分,高门士族往往不愿意出任武职,视之为浊官,即便出任武职,也总觉得屈尊,这应是士族社会的一般特征,如这一时期的江东士族就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薛氏情况却不一样,薛氏是从外地迁入的社会力量,遭受当地大族的排挤,因此清官一般不会由薛氏成员担任,那么通过武职获得升迁就成为薛氏家族仕宦之路的捷径。从前面薛氏仕宦表中也可以看出,薛氏成员的确出过不少将才,薛辩、初古拔、薛端、薛修义等都是当时的著名将领。   薛氏地方豪强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薛氏堡壁的存在。堡壁是当时地方势力的重要据点,[4]自保及军事作用是其主要功能。为抗击当时来自北方的胡骑,堡壁在当时极为盛行,薛氏由于其特殊的外围环境,自然对堡壁格外青睐,汾河之南的薛通壁和黄河以东的薛壁是当时抗击胡人的主要据点。这些堡壁,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薛通壁原为薛强壁,乃汾阴人薛强当慕容之乱时筑堡自固,城在山上,距汾阴县城八十里,“(苻氏阳平公)融曾为书聘强,未成,苻坚经河东,至其壁下,强亦不与见,苻坚诸将请攻之,苻坚显然不欲师老于此而作罢。”[5]   薛氏的地方豪强性格在其为官断案中表现的也很明显。如,薛胤于太和时为“河北太守,郡带山河,路多盗贼,有韩马两姓,各两千余家,侍强凭险,最为狡猾,劫掠道路,侵暴乡闾,胤至郡之日,即收其奸魁二十余人,一时戮之,于是郡盗慑之,郡中清肃”。[6]而裴夙亦在高祖时为“河北太守,忠恕接下,百姓感之”。[7]“裴侠为河北郡守,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河北郡前功曹张回及吏民等感侠遗爱,乃作颂记其清德焉”。[8]北魏高祖时柳崇为“尚书右外兵郎中,于时河东、河北二郡争境,其间有盐池之饶,虞乡之便,守宰及民皆恐外割,公私朋竞,纷嚣台府,高祖乃迁崇检断,民官息讼”。[9]同样是解决民事纠纷,裴氏以宽厚仁爱得颂,柳氏以俭断清明闻名,均非采取强力手段,而薛氏却是以高压手段“一时戮之”,其地方豪族性异常明显,薛胤的高祖薛强、曾祖薛辩、祖薛瑾、父洪祚均有此豪强性格。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一豪强性格是薛氏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薛氏与各政权的关系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无论在中州大地、江南水乡还是在西北边陲,他们不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成为地主、官僚、乡绅三位一体。[10]作为外来迁入势力的薛氏要想获得生存,也必然会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薛氏一族是地方豪族势力移植成功的一个典型。按照当时的社会状况,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向江南和巴蜀迁徙,而薛氏的迁徙方向却是由南向北,迁入了胡族的势力范围,这一反常现象应是魏晋政权的一项有意的安排。在当时大量胡族南迁之时,仅凭中央政权的力量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将薛氏迁至河东,一则将蜀薛北迁河东,就大大削弱了当时蜀汉的社会基础,以防蜀汉政权死灰复燃。在这一点上,魏晋并非首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迁六国移民于关中,如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户”,置于秦朝的严密监视之下;汉武帝为打击地方豪强的势力也采取了迁徙豪右的办法,“内实京师,外销奸猾”置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从而做到“不诛而害除”。[11]二则充实中原地区,以薛氏势力抗拒南进之胡族。在这两种目的的支配下,原政权的归降部族往往最容易充当这种角色。据载:“薛辩,字允白……祖涛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父强,复带领部落……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虎、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强卒,辩复袭统其营。”[12]据《北史》载“辩遂归魏……帝谓之曰‘朕委卿西番,志在关右,卿宜克忠良算,与朕为长安主人’。辩既还任,务农教战,恒以数千之众,摧抗赫连氏。帝甚褒奖之。”[13]从记载来看,薛氏在晋时还是受到重用的,甚至所受的政治礼遇并不亚于蜀汉时代,因此可以说明薛氏作为一支外来势力移植成功是受到当朝政权大力支持的。
  十六国时期薛氏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以地方性为主,薛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其部族武力割据一方。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   永嘉之乱,中原沦陷,汾阴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渊)、石(虎)、苻(坚)者数十年。   顾炎武《亭邻文集》卷五《裴村记》:   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仕于其朝。   薛强、薛辩父子期间,先后经历了后赵、前秦、后秦和东晋刘宋政权。在此期间,他们与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采取“凭河自固”的策略,随着局势的变化及时易帜,并未实际参与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这也是一般地方势力的最主要表现。   这一形势发生变化是在北魏时期,因此薛氏真正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也是从北魏开始的。北魏泰常四年(419年),刘裕放弃长安,薛辩也率领宗族弃刘投向北魏,双方一拍即合,关系一开始就比较密切。投靠北魏的当年,薛辩即前往平成朝见明元帝,明元帝对其十分器重,愿与他共做“长安主人”。辩子瑾,授内都做大官,辅政,深见器重。薛瑾子洪祚,魏太武帝赐鲜卑姓初古拔,尚西河公主。[14]   这种一拍即合的密切关系,出于双方各自的利益需要。当时实力蒸蒸日上的拓跋氏正准备进攻关中,而薛氏所处的河东北部正是平城通往关中的战略要地。薛氏在这个关键时刻投靠拓跋氏,对自己日后在北魏的政治地位即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过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薛氏一支西祖为例,北魏孝文帝之前,西祖入仕者以州郡的主簿、别驾、功曹、中正、太守、刺史和将军为主,而且绝大部分在本州郡任职,只有两人曾仕于中央政府。也就是说此时的薛氏的中央化程度还是很低的。而到了东西魏北周时期,薛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能量迅速提高,开始进入中央决策集团。在此期间,西祖成员仕于中央政府的比例大增,人数远远超过地方官。据统计,这一时期为官者共有16人,而仕于中央政权的是11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就是担任地方官的也不再局限于本州郡。[2]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中,薛端为吏部尚书,久掌选曹;薛善以司会中大夫副总六府事、兼京兆尹,是宇文护的心腹股肱;薛道衡官至内史侍郎,“久当枢要”。这标志着薛氏已进入所谓“关中本位集团”。[1]这种地位为其在隋唐前期达到极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西祖一支在政治上的迅速发展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北魏末年,北方板荡,士族豪强皆大力发展其地方势力,甚至拥兵割据。不久北魏分裂,在东、西魏纷争中,汾水黄河交汇处是双方必争之地,而这一带主要是薛氏的势力范围,占据该地,进可取平阳、晋州,直指晋阳,退可据以保关中。所以“周齐争胜于河汾间,郡常为兵冲”,所以其归属何方影响政局甚大,拥有强大地方势力的薛氏,就成为双方笼络的对象,薛氏家族有才能者自然倍受重用,中央化程度明显提高。   北魏分裂后,薛氏家族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薛氏房支薛修义及其从弟嘉族、从父光炽倾向东魏(高氏),薛修义实际势力主要在汾水北岸一带,“时值绛蜀贼陈双炽聚众起义,义以双炽是其乡人,遂轻诣垒下,晓以利害,炽等隧降”[15]又载,“高祖(高欢)为晋州刺史,见修义,待之甚厚。”[16]也许是这段渊源,在高欢废魏帝自立以后,薛修义又投向北齐高氏“从高祖平尔朱兆”,薛氏房支薛崇礼“屯杨氏璧,修义以书招之,崇礼率万余人降”,[17]有了薛氏房支的支持,高欢获得重要助力,势力不断西扩;与东魏相比,西魏在人力、物力方面居于明显劣势,要与高氏相抗衡,必须广泛结合地方实力派,特别是所谓有募兵力的家族,[18]这时倾向西魏的薛氏主要是薛氏大房,该房的主要领袖是薛端、薛善,《周书》载,“魏孝武帝西迁,引端同行……东魏迁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逵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晓喻村民等,多设奇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即东遁,争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阳氏壁。”[19]由于薛端的支持,东魏在汾阴——关中线上发展并不顺利。东魏太平四年(537年)十月,高欢率众十万“出壶口,趋蒲坂,自后上济河”,[20]与宇文泰战于沙苑,高欢败归。西魏乘机“进军蒲坂,略定汾绛”,[21]薛氏大房薛善接应西军,西魏很顺利攻下河东。西魏攻下河东后,宇文泰命善为汾阴令,承认善在汾阴的实际统治权,薛善很自然地“干用强明,一郡称最”,于是“兼督六县”,又进而“领同州夏阳县二十屯监”“赐姓宇文氏”。薛氏在北周政权的地位更加巩固,中央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然而,薛氏各支由地方性向中央性的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例如,魏太武帝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人盖吴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聚众起义,“河东蜀”薛永忠起兵响应,而作为同一宗族的薛辩孙初古拔不但不予以相助,反而出兵参与讨伐,很明显,薛永忠起兵响应,是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而初古拔出兵讨伐自然是代表了中央的统一力量,中央化程度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由地方性向中央性的过渡也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同样是薛氏家族的另一支南祖,整个北朝时期始终保持着地方性和豪强之风,在《魏书·薛安都传》中所载的16位成员中,只有三人曾仕于中央政权,其余人皆为太守、将军,在薛永忠起兵反叛时,薛安都也参与其中,薛氏南祖的地方豪强性格一直到隋唐时才有所减弱。   在北齐与北周对峙的后期,由于北周政治的腐败,薛氏一族的主要房支都投向了北周,从毛汉光先生所统计的河东薛氏人物动向表来看,当时仕于北周政权的除任骠骑大将军的薛端外,还有薛胄(开府仪同大将军)、薛琰(渭南太守)、薛睿(新丰令)、薛温(鄯州刺史)、薛善(京兆尹、博平公)、薛慎(骠骑大将军)、薛明(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薛回(泾州刺史)、薛慕(陇州刺史)薛世雄(帅都督);与此相对照,仕于北齐的除名将薛修义外,史书记载的仅有薛道衡、薛光炽、薛嘉族、薛震几人。[2]薛氏的主支大部分归向北周政权,使得汾水南的地区成为北周的强烈支持区。   由此可知,薛房大支因助西魏而重见于朝廷,西魏也在包括薛氏在内的地方势力的帮助下,逐步改变劣势,为其日后北周伐北齐奠定了基础。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目录 来源 隋唐之前  其族姓源于黄帝姬姓,产生于战国中期,定型于秦汉。其家族诞生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之一员。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京兆韦氏逐渐摆脱区域性的限制而质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   特别是北魏政权下的京兆韦氏,有留北和北归两支,因为参与北魏政权的途径和寓居地域不同,各房支在北朝时期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留北房支因为始终自保本贯,宗族乡里力量得到持续的巩固和加强,为后世政治权势和社会地位的中央化奠定基础,北魏分裂以后,他们较早投向宇文氏,进一步为后世冠达增加筹码;北归房支不复本贯,寓居各地,且各自孤绝,难以形成较强的宗族力量,在北魏分裂东西以后,随东魏北齐政权进退,周灭齐后,其房支不显。 盛隋盛唐  进入隋唐,韦氏家族政治、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表现为: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家族广泛与山东、江南、关陇地区的一流士族联姻,此举密切其与各地士族的交往,扩大家族影响,韦匡伯、韦嗣立家族可谓典型。导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凭籍门荫与科举,双轨并进,占据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坠。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响,通过婚姻关系,扩充其政治关系和影响。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共保韦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贵。由于受到科举取士制的影响,韦氏家族文化的文学性逐渐加强。其成员在诵习经书的同时,文学修养亦日渐提高。此外,从其交往的情况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学家皆与韦氏成员有过诗文交往。而且,从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界所称赏。最后,就具体创作情况言,韦氏共有诗文总数千余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学家近百人,为后世所激赏的作品数十篇,并产生两位著名的诗词名家,即韦应物和韦庄。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于当时享有盛誉。韦应物、韦庄、韦绚、韦瓘等是韦氏家族诗(文)名较著的成员。   韦应物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成果颇多,通过对韦应物诗的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韦应物的族内交往诗和悼亡诗中所透射出来的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韦庄是晚唐时期韦氏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其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着力发掘晚唐五代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相关文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整体来看,韦氏家族在唐代不仅具有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家族文化也异常繁荣,其家族文学活动更是对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京兆韦氏名人 西汉  韦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汉时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徙为太子太傅。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齐  韦
睿(442~520年),字怀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被誉为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隋唐  唐代长安城南的韦氏,被称为“去天尺五”,当时韦氏所拥权势直逼霄汉,可以想像得到。而这份权势的得来,主要是靠当时曾破吐蕃48万大众,军功彪炳的一代名将韦皋。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送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战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韦孝宽(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衮,隋代京兆长安人。隋文帝开皇年间,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   韦桃符,隋代京兆长安人。初为韦衮仆人。桃符除侍候韦衮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入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得赐姓。他的儿女由此姓韦。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   韦总,唐太宗韦贵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   韦园成,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韦贵妃珪之父。官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573~617),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韦尼子之父,贵妃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奉御、舒国公。   韦圆照,韦总的第三子、韦氏姐妹的叔父。尚隋丰宁公主杨静徽驸马都尉。   韦思言,韦匡伯长字,韦尼子长兄。   韦思齐,韦匡伯次字,韦尼子次兄。   韦思仁,韦匡伯三字,韦尼子三兄。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县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韦尼子(607~656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应,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为韦孝宽,祖父为韦总。她的父亲韦匡伯是韦总的次子,即为贵妃韦珪的叔父。韦尼子是韦贵妃的堂妹。死后追封正一品。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风县男,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韦挺,小时与隐太子建成关系不错。后因事与杜淹、王珪都流放岭南。太宗进入东宫后,征拜他为主爵郎中。贞观初年,王珪几次举荐他,于是迁为尚书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将韦挺女儿许配给了齐王李佑为妃子。韦经常与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议政事。不久改授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当时李泰受宠,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禁语被贬。当时,韦挺也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我已贬了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于是原谅了他。不久迁为太常卿。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
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任司农卿兼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宿羽,高山等离宫。上阳宫位于洛阳,四面彼临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宫城,其正门正殿皆东向,临洛水作横亘一里长的长廊,并作虹桥跨洛水与西上阳宫相连。宿羽宫和高山宫亦辉煌壮丽,承高临深,有眺望之美。因宫室过于壮丽,被指责为诱导皇帝弃俭从奢,获罪丢官。但其在建筑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应被埋没。如临洛水作长廊是园林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宿羽,高山宫则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韦庆嗣,韦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韦正矩(?~663年),或作韦政举,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韦庆嗣的儿子,属于韦氏的东眷房。驸马长孙诠被杀后,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称韦正矩“遇主不以礼”,龙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将韦正矩杀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礼节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过,之后唐高宗又允许韦正矩与公主合葬,韦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韦思安,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肇,唐代京兆人。韦贯之之父。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韦绶,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散骑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清气爽时尘外见,碧飞飞处静中看。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参看《石门岩志》)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宪宗朝宰相。避宪宗讳以字行。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举进士。德宗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武拜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贯之呜咽流涕而退。后数月,除补阙。是年,元衡帅西川。顺宗永贞时累迁尚书右丞,宪宗时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迁中书侍郎,罢为吏部侍郎,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韦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世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非常显赫。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省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时有杜笃;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唐朝时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   唐朝诗人杜甫亦是杜预后裔。   杜在唐代的繁荣,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魏分东西。魏孝武帝西迁入关,定都长安,二姓因此再度“迫近帝都”。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已增军旅”,京兆韦瑱“以望族兼领乡兵”,从而成为关陇集团的一部分。京兆韦孝宽是关陇集团最主要的战将之一,杨坚代周,韦孝宽总领大军为其平定各股反对势力。韦孝宽兄子韦世康在开皇末拜荆州大总管,当时的并益荆扬四大总管府有三大由亲王统领,韦世康获此殊荣,时论深美之,韦孝宽家族历刺史一类官者,数量更多。韦氏在隋及唐初多与皇室联姻,这更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杜氏人物虽不如韦氏,但亦多刺史郡守,且有杜淹和杜如晦是初唐的名臣。以上的例子说明二姓特别是京兆韦氏是极靠近关陇集团核心的。前面一节已经提到了毛汉光先生的统计数据,唐代京兆韦氏宰相16人,杜氏也有10人,其襄阳房杜佑一支在中晚唐尤为显赫。
义门陈氏其实也来自颍川陈氏,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大望族。 编辑本段天下第一家  
南朝陈朝国亡后,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长安,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生有一子叫陈灌。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陈兼之弟陈旺(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字天相,生于浙江金华,随陈兼至江州。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因陈兼迁升别任,陈旺迁居江西江州郡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世人称这一支陈姓称江州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创立后,到了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已发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
使知孝义之风。到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已达到3900余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氏》:“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或同居)五百年天下(或世上)无双。”一联。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还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一联,于其家百犬牢。《中华姓氏通书》称“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家族过于庞大,便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监护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产时竟是按照天子御赐的编号,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岗)、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291一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   他们迁往居住的田多达290余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均有陈姓的足迹。若以县份计算,陈姓分布于125个县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最少的也有1个县。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州义门析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各地又有 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据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清河张氏 目录 清河张氏 编辑本段清河张氏  天下张姓起源于邢台清河县 ,清河张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不少文献记载,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 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张氏最为显赫。   张幸,十六国时期仕南燕。任东牟太守。归北魏,赐爵平陆候,官至青州刺史。他的儿子准之,任北魏东青州刺史;孙子灵真,早去世。   灵真的儿子张彝承袭候爵,历任秦州刺史、侍中等职。张彝有两个儿子,始均、中 。   始均的长子之承袭候爵,次子晏之文武双全,北齐时官至北徐州刺史。   他的儿子乾威,兼性聪明,博览群书。隋炀帝时官至谒者大夫。乾威的弟弟乾雄,也很有才气,曾任秦州法曹参军。   乾雄有三个儿子,名叫文禧、文瓘、文琮。张文瓘在唐高宗时任宰相,为政勤俭,执法平允,深受高宗倚重。他有四个儿子,官位都在三品以上,被当时人称为"万石张家",意思是说一家五人都做到了受奉"二千石"的高官,又因为张文瓘三兄弟同居一处,房宅门前都列戟以示尊贵,一时号称"三戟张家"。   张文琮官至史部侍郎,三个儿子都做了高官。幼子张锡在武、韦后时两次出任宰相。   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
夏朝至春秋末年江夏黄氏:源自上华夏古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从夏朝2148公元前到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古黄国共存续了一千五百年整,其黄国国君延续繁衍约50代子民。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于是天下黄姓共崇“江夏”为郡号,故称中华江夏黄氏(姓)。编辑本段百家姓记载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庸的江南查家,钱家,徐家
- 吴郡富春孙氏(孙坚之族)- 吴郡吴县顾氏(顾雍之族)- 吴郡吴县陆氏(陆逊之族)- 吴郡吴县张氏(张俨之族)- 吴郡云阳殷氏(殷礼之族)- 吴郡阳羡周氏(周鲂之族)- 会稽山阴贺氏(贺齐之族)- 沛郡竹邑薛氏(薛综之族)- 丹阳秣陵纪氏(纪亮之族)- 广陵江都华氏(华融之族)- 江夏鄳县孟氏(孟宗之族)- 丹阳甘氏(甘宁之族)- 鄱阳陶氏(陶侃之族)- 广陵戴氏(戴烈之族)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  晋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  五胡十六国  前赵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
304~347  后赵
319~350  前凉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后秦
384~417  后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后凉
386~403  南凉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凉
400~420  北凉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  南北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大将军司马炎接受元帝“禅让”建立晋朝,是为西晋,魏亡;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伐蜀,蜀亡;  吴归命候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晋武帝派大将王浚等两路伐吴,吴亡;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年),汉昭武帝刘聪大军攻陷长安掳愍帝,次年帝遇害,西晋亡;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逃到南京的琅邪王司马睿称制改元,东晋开始;  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420年),东晋权臣刘裕接受“禅让”称帝,东晋灭亡,宋开始;  宋顺帝刘准升明三年(479年),权臣萧道成接受“禅让”称帝建立齐国,宋灭亡;  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权臣萧衍接受“禅让”称帝建立梁国,齐灭亡;  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权臣陈霸先接受“禅让”称帝建立陈国,梁灭亡  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贺若弼等伐陈,陈亡  汉光文帝刘渊元熙元年(304年),控制了今山西河北大部的刘渊建国称制,国号汉,306年称帝。灭西晋后因为内部权利争夺,刘渊子孙被杀怠尽,其侄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光初十二年(329年)为后赵石勒所灭;  赵明帝石勒太和元年(328年),从前赵中分裂出的石勒自立为帝,是为后赵。新兴王石祗永宁二年(351年),大将冉闵击杀石氏家族怠尽,后赵亡;  成武帝李雄晏平元年(306年),在成都称王的李雄称帝建立成国。死后子侄争权,338年其侄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归义候李势嘉宁二年,东晋大将桓温代蜀,汉亡  燕景昭帝慕容俊元玺元年(352年),在辽东称王的鲜卑慕容氏趁中原陷入冉闵之乱之机入侵中原,并与是年称帝,国号燕,是为前燕。幽帝慕容伟建熙十二年(371年)前秦苻坚出兵攻燕,前燕亡;  燕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元年(384年)前燕降秦贵族慕容垂趁苻坚大败之机乘机复国称王,后燕建立。昭文帝慕容熙建始元年(407年),放荡不羁的昭文帝为政变所推翻,政变领导人高云称帝,是为北燕;后燕亡;  高云称帝后第三年为冯跋所杀,冯跋称帝,国号仍是燕。后主冯弘太兴六年(431年)为北魏拓跋焘所攻逃亡高句丽,为其长寿王高琏所杀,北燕亡;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建平元年(398年),后燕慕容垂之弟慕容德逃至今山东境内称帝,国号仍为燕,是为南燕;后主慕容超太上六年(410年),东晋大将刘裕发兵攻燕,南燕亡;  前秦明帝苻健皇始元年(351年),氐族首领苻健乘后赵石氏之乱在关中起兵称帝,国号秦,是为前秦,传至苻坚时国势大振,一度统一北中国。383年淝水之战后一蹶不振,末帝苻崇延初元年(394年)为后秦姚兴所灭;  后秦武昭帝姚苌白雀元年(384年),羌族首领姚苌趁苻坚淝水惨败之机在关中称帝,国号也为秦,史称后秦。后主姚泓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大将刘裕出兵伐秦,后秦亡;  西秦宣烈帝乞伏国仁建义元年(385年),陇西鲜卑乞伏氏趁苻氏之乱在今甘肃陕西一带称王建国,国号也为秦,史称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太初十三年(400年)曾投降后秦取消国号,更始元年(409年),乞伏乾归逃回故地复国,后主乞伏暮末永弘四年,为夏国溃军所攻而亡;  凉武公张轨于西晋时任凉州刺史,专制一方,其子昭公张实继任,其孙凉王张祚称自立为帝,归义候张天锡升平十六年(376年)为前秦所灭,史称前凉,除张祚统治时期,其余各王均奉晋年号;  后凉懿武帝吕光太安元年(386年)前秦大将吕光伐西域归来见中原大乱遂占据凉州自立为王,后称帝。后主吕隆神鼎三年(403年)为后秦所灭;  北凉由段业所建,神玺元年(397年)脱离后凉吕光统治自称凉王,实权掌握在大将沮渠蒙逊手中,永安元年(401年),沮渠蒙逊政变杀死段业,北凉自此为沮渠氏天下。河西王沮渠牧犍永和七年(439年)为北魏所灭;  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太初元年(397年),盘据青海之秃发鲜卑称制建国,国号凉,史称南凉。景王溽檀嘉平七年(408年)因穷兵黩武山穷水尽为后秦姚兴所灭;  西凉武昭王李暠庚子元年(400年),脱离沮渠氏统治自立为王,是为西凉。后主李歆嘉兴四年(420年)为沮渠氏所灭;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龙升元年(407年)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今陕北称帝,国号夏。末主赫连定胜光四年(431年)为北魏所灭;  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漠北鲜卑贵族后裔拓跋珪在今内蒙古境内称帝,国号魏,是为北魏,拓跋珪及其后代陆续平定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北朝开始。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因与权臣高欢不和,孝武帝西逃关中投靠大将宇文泰,高欢另立清河王元善见为帝,魏国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与宇文泰分别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篡位,北齐建立,东魏亡。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556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位称帝,北周建立,西魏亡;  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北周武帝伐齐,齐亡;  周静帝宇文衍大足元年(581年),北周权臣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北周亡。
看来我是关陇士族之一,河东薛氏,家谱上写着磐石犹存,三凤家声。三凤指的唐朝的三个姓薛的
楼上的哪个家族?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亨利世家算奢侈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