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特效祖传圣方方微信是真的吗,5月体检查出140,109血压高,有点急就上网查了下能治血压高的,这一

原发性高血压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原发性高血压
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需首先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目前认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5%~10%,但随着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将不断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会不断下降。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造成的。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是一种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许多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原发性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的孪生子女的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
2.高钠、低钾膳食
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12~15克以上。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小时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 6 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3.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kg/m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5.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6.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缺乏体力活动等。除了高血压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肥胖等。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十多年至数十年,初期很少有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增高,不少病人一旦知道患有高血压后,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样症状,诸如头晕、头胀、失眠、健忘、、乏力、多梦、易激动等,1/3~1/2高血压患者因、头胀或心悸而就医,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和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才就医。
2.靶器官损害症状
(1)心脏 高血压病的心脏损害症状主要与血压持续升高有关,后者可加重左心室后负荷,导致心肌肥厚,继之引起心腔扩大和反复心衰发作,此外,高血压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常合并冠心病可出现、等症状,高血压早期左室多无肥厚,且收缩功能正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左室向心性肥厚,此时其收缩功能仍多属正常,随着高血压性变和病情加重,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诸如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若血压和病情未能及时控制,可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肺底出现水泡音等急性左心衰和肺的征象,心衰反复发作,左室可产生离心性肥厚,心腔扩大,此时,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损害,甚至可发生全心衰竭。
高血压性变心脏检查可表现为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1/6~2/6级),若并发左室扩大或乳头肌缺血和功能不全,则可出现的征象,此时收缩期杂音可增强至3/6~4/6级,当心功能不全时心尖部常有第3心音奔马律或出现病理性第4心音,主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并主时可呈金属音,因主动脉扩张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甚至由于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轻度的舒张期杂音,此外,高血压性变也可产生各种,如频发,阵发性室上性或,等等,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2)肾脏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主要与肾小有关,此外,与肾脏自身调节紊乱也有关,早期无泌尿系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夜尿增多伴尿电解质排泄增加,表明肾脏浓缩功能已开始减退,继之可出现尿液检查异常,如出现蛋白尿、管型、红细胞,肾功能明显减退时尿相对密度(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由于肾小管受损使尿内β2微球蛋白增多。
高血压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出现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由于氮质潴留和,患者常有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嗜睡、谵忘、昏迷、抽搐、尿味,严重等,但高血压病人死于者在我国仅占高血压死亡病例的1.5%~5%,且多见于急进型高血压。
(3)脑 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痉挛,产生、、头胀、眼花等症状,当血压突然显著升高时可产生高血压脑病,出现剧烈、呕、视力减退、抽搐、昏迷等脑和颅内高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以致死。
高血压脑部最主要并发症是和,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小,微形成,常因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用力等情况下突然破裂出血,部分病例可在无先兆的情况下破裂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常表现为突然晕倒,呕吐和出现,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口角歪斜、中枢性发热、瞳孔大小不等,若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象。高血压引起多见于60岁以上伴有脑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部分病人发生前可有(TIA),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轻瘫和感觉障碍。
(4)眼底改变 高血压眼底改变程度的分期。
原发性高血压检查
1.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库欣面容、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2.实验室检查
(1)基本项目 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
(2)推荐项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尿白蛋白定量(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用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眼底、胸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等。
(3)选择项目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需要可以分别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血和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睡眠呼吸监测等。对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
对高血压患者需进行诊断性评估,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确定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②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③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1)。
表1 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收缩性(mmHg)
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水平不仅可以评估,也应该评估。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根据我国最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见表2。影响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因素见表3。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现水瓶分层
血压(mmHg)
其他危险因素
SBP140-159
SBP160-179
或DBP90-99
或DBP100-109
或DBP≥110
1-2个其他危险因素
≥3个其他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
表3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TOD)
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左心室肥厚
脑血管病:
男性&55岁;女性&65
Soklow-Lyons&38mv或
Comell&2440mm.mms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
超声心电图LVML;
糖7.8-11.0mmol/L)和
男≥125,女≥120g/m
心脏疾病:
糖异常(6.1-6.9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
TC≥5.7mmol/L
(*选择使用)
肾脏疾病:
(220mg/dl)或
LDL-C&3.3mmol/L
踝/臂血压指数&0.9
肾功能受损
(130mg/dL)或
(*选择使用)
LDL-C&1.0mmol/L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男性&133umol/L(1.5mg/dL)
(eGFR&60ml/min/1.73m)
女性&124umol/L(1.4mg/dL)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蛋白尿(&300mg/24h)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
男性115-133umol/L
外周血管疾病
(1.3-1.5mg/dL)
女性107-124umol/L
出血或渗出
(腰围;男性
(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或
空腹血糖:≥7.0mmol/L
白蛋白/肌酐比;
(126mg/dL)
≥30mg/g(3.5mg/mmol)
餐后血糖:≥11.1mmol/L
(BMI≥28kg/m)
(200mg/dL)
高同型半胱氨酸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
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也是原发性高血压诊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血压确定之后,只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才能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占5%~10%;常见病因为肾实质性、内分泌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由于精神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血压也时常可以见到。提高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及时明确病因并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将会大大降低因高血压及并发症造成的高致死及致残率。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基本原则包括: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降压目标: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血压管理。
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生活方式干预,即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血压),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改善生活方式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控制体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体育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药物治疗
高危、很高危或3级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确诊的2级高血压患者,应考虑开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血压仍≥140/90 mmHg时,再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及其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单药或联合治疗。
降压治疗的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
(1)小剂量 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或终身应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重要性不亚于或甚至更胜过药物的疗效。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
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如使用中、短效制剂,则需每天2~3次用药,以达到平稳控制血压。
(3)联合用药 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联合治疗。对血压≥160/100mmHg或中危及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
(4)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原发性高血压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防止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1.减少钠盐摄入
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钾盐则可对抗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我国各地居民的钠盐摄入量均显著高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每日应少于6克的推荐,而钾盐摄入则严重不足,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主要措施包括:
(1)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
(2)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
(3)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
(4)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5)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2.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适当降低升高的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显著降。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体质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身高(米)]和腰围。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中心型肥胖的程度。成年人正常体质指数为18.5~23.9kg/m,在24~27.9 kg/m为超重,提示需要控制体重;BMI≥28kg/m为肥胖,应减重。成年人正常腰围&90/85cm(男/女),如腰围≥90/85cm(男/女),同样提示需控制体重,如腰围≥95/90cm(男/女),也应减重。
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在饮食方面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及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主食(碳水化合物)用量。在运动方面,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减重的速度因人而异,通常以每周减重0.5~1kg为宜。对于非药物措施减重效果不理想的重度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减肥药物控制体重。
吸烟是一种不健康行为,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性疾病的风险。戒烟的益处十分肯定,而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不仅戒断困难,复发率也很高。因此,医生应强烈建议并督促高血压患者戒烟,并鼓励患者寻求药物辅助戒烟(使用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同时也应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
4.限制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我国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较多,在畲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女性也有饮酒的习惯。所有研究者均应控制饮酒量。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白酒、葡萄酒(或米酒)与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
5.体育运动
一般的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对健康十分有益。而定期的体育锻炼则可产生重要的治疗作用,可降、改善糖代谢等。因此,建议每天应进行适当的30分钟左右的体力活动;而每周则应有1次以上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做健美操、跳舞和非比赛性划船等。典型的体力活动计划包括三个阶段:
(1)5~10分钟的轻度热身活动;
(2)20~30分钟的耐力活动或有氧运动;
(3)放松阶段,约5分钟,逐渐减少用力,使心脑血管系统的反应和身体产热功能逐渐稳定下来。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均应根据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而定。
6.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或精神压力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即人体对环境中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长期、过量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反应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A型性格(一种以敌意、好胜和妒忌心理及时间紧迫感为特征的性格)、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治疗。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科
主任医师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肾内风湿免疫科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究所所长,中国心脏联盟主席。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
提供资源类型:资源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美国调整高血压标准 中国网友拿起了体检报告……_网易新闻
美国调整高血压标准 中国网友拿起了体检报告……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美国调整高血压标准 中国网友拿起了体检报告……)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修改高血压标准的消息引发中国网友关注。据外媒报道,按照新定义,收缩压达到13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达到80mmHg就算是高血压,这令不少人赶紧拿起了自己的体检报告……那么,高血压的标准设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标准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中国标准?在高血压防治中还有哪些“冷知识”?资料图:西宁市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辖区居民量血压。 张海雯 摄你的血压超标了吗?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心脏协会修改了高血压标准,将高血压定义为 130/80mmHg,取代以前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是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不过,针对这一最新标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赵春霞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美国标准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她更认为,一些患者距离140/90的达标都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以130/80的标准,中国高血压的人群会更多。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至8月,中国高血压联盟在全国20个省市的300个血压测量点,为50万人测量了血压,结果发现,仅有23.8%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最新的官方数据预估,当前,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已成为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对于美国调整高血压界定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立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不必过度恐慌。蒋立新分析,中国目前高血压的防控严峻程度和着重发力点与美国存在明显不同,美国高血压防控的现状是追求“更好”,而中国的当务之需则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扭转高血压控制率如此低下的局面。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高血压标准怎么定?事实上,中国此前对于高血压的界定也发生过变化。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的有关专家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曾进行过数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其中,在年的调查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在年的调查中, 160/95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159/90-95mmHg之间为临界高压;到了1991年及2002年,诊断标准调整为 140/90mmHg及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当收缩压 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时,就视为血压升高或高血压,中国目前已经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统一。资料图:医护人员为养老院老人量血压。范丽芳 摄注意!130/80已是“正常高值血压”尽管美国单方面调整了高血压的确诊标准,但赵春霞告诉中新网记者,中国本来就把130/80的数值视为“正常高值血压”,也是处于可以进行综合干预的范围内。根据上述《指南》的界定,目前中国采用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类。其中,记者注意到,中国界定的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而美国最新的高血压标准正好在这个范围内。《指南》解释称,正常高值血压是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的结果确定的,血压水平在这个范围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资料图:医疗志愿服务队对当地群众测量血压。 孙睿 摄专家:高血压防治应更积极“美国标准或许可以让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对治疗更积极一点。”赵春霞称,过去一些血压在140/90的人还认为自己很正常,直到收缩压到了150,他才意识到应该用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先吃药。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也对媒体表示,美国发布的指南体现了对于高血压危害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反映出对高血压控制更加积极的态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有媒体透露,目前中国的相关部门也正在组织专家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第四次修订,预计将在明年推出。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教授王文对此表示,新版《指南》将在2010年版基础上进行修订,目前没有新的证据来推翻既往诊断标准,因此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预计不会下调,仍将保持140/90mmHg的现行标准。资料图。王子玮 摄防治高血压,你需要做到这些那么,高血压应该怎么防、如何治?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10日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向公众普及了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对于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该《指南》指出,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其中,对于患者减少钠盐摄入的目标也非常具体: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一啤酒瓶盖),注意隐性盐的摄入(咸菜、鸡精、酱油等)。减轻体重方面,男性腰围小于90cm,女性腰围小于85cm。此外,每周应进行5-7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限制饮酒方面,白酒每日饮酒量应小于50ml(1两),葡萄酒小于100ml,啤酒小于250ml,女性在此标准上再减半。原标题:美国调整高血压标准 中国网友拿起了体检报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原标题:美国调整高血压标准 中国网友拿起了体检报告……)
本文来源: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微信上的中医郑淑芳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微信上的中医郑淑芳是真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老师这么牛逼,可能差你这俩钱整什么微信问诊?微信见不到人,误诊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个老师会傻到这种地步?大家都是成年人,心里有点数,别做那些伤天害理,恬不知耻的事情让自己后辈蒙羞。
郑淑芳,女,1960年11月生人,籍贯河北,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病理教研室主任、病理科主任,2001年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
有的真有的假朋友们需谨慎
是真的,还不错
在很多国人的朴素认识中,都认为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因为有中医的庇护。然而,这却是错误的认识,人类的繁衍不是任何医学的成就,而是生物的本能和进化的结果,中华民族也不例外。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种的自然使命,任何生命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物种延续的根本方式只能是繁衍。鼠是哺乳动物中繁殖速度最快的物种,有些种类的鼠一年可生育7、8次,每次可生育10几只。而幼鼠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生育只需一个月左右,一对鼠一年后就可繁殖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当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够成活,气候的变化、天敌的捕食、食物的匮乏以及疾病都会大大减少个体数量。鼠正是面对这样的严酷环境,进化出了快速的繁殖能力。鱼类往往可以一次产出成百上千枚卵,是以数量取胜的典范。其它如蟑螂、水虱、各种微生物等,都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说,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进化出了适应所处环境的繁殖能力,所以这些物种才历经了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历程得以延续至今。当然,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物种灭绝了。除了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以外,气候变化、地质灾变、人类活动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比如统治地球超过一亿年的恐龙于6500年前灭绝了,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化石来领略昔日地球霸主的雄姿。疾病从来都不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即便是烈性传染病也很难使一个物种彻底消失。生物的繁衍是自然法则赋予的本能,物种的延续不依赖任何医学,除了人类,其它物种也不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没有医学,地球上依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人类无疑是进化最成功的物种,虽然人类的生殖能力不算强大,但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其它物种所无法比拟的。既然有那么多物种不会因疾病灭绝,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自然也不会被疾病消灭。人类的祖先类人猿生活在数百万年前,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是没有医学的。大约距今二十万年前,人类从非洲开始向全球扩散。数万年前,人类到达中国这片土地,并开始了世世代代的繁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各民族都还没有产生医学。即便是最悠久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医学也不过只有数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直至距今2000年左右才出现了医学的萌芽,可见,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都不是依赖医学才得以繁衍的。假设没有中医,中华民族也不会灭绝。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人口众多、数量庞大是中医的功劳。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一个种群的数量是否庞大,要参照其所占有环境空间的大小。中华民族虽然人口众多,但因为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并不是很高。以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而论,中国为139,英国为256,印度为362,巴林为1827。这不能说明巴林的传统医学就是最领先的。人口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技术、传统文化等等。物种本身的因素主要是生殖能力和平均寿命,众所周知,不论是各民族的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殖能力,医学能改变的只有平均寿命。早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决定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困扰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缓解。经过数千年的努力,人类平均寿命从不足20岁达到了35岁左右。虽然不同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有先有后,但其过程是基本一致的。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提高也得益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如土豆、薯类、玉米的引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因饥饿所导致的死亡大为减少。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人口数量得以显著增加。初步解决了食物问题以后,疾病就成为决定人类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问题退居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构成中占有大部分比例,战胜疾病成为人类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经过数千年的努力,西方传统医学逐渐发展成现代医学,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并显著延长了平均寿命,20世纪抗生素的发明以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0岁左右。然而在对抗疾病的努力中,中医没有做出贡献。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中国人平均寿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过高和死亡年龄过低,在自然衰老导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疾病过早死亡。据金陵大学年的调查资料,部分农村人口死亡率为28‰,婴儿死亡率为156‰,平均寿命为34~35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回顾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01‰,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约为20~25‰,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00‰左右,平均寿命不到40岁,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有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战争和饥荒,但统计学资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据哈尔滨医科大学赵锦辉查阅的“关东州地区”生命统计资料,该地区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1938年这一数据也超过80%,婴儿死亡率平均超过150‰,其它地区的统计资料也证明了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战争或饥荒爆发的年份,战死或饿死也不是人口死因构成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死因主要是传染病,其次为慢性病。传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与社会经济因素没有直接关系。现有的统计资料均证明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死亡率与战争和饥荒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此外,皇室成员与达官显贵并不存在战争与灾祸的风险,他们的死亡率与平均寿命与平民并无明显区别。例如清朝历代皇帝共生育了近200名子女,平均寿命仅为30岁左右。皇室成员享受着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不可能因饥饿或天灾人祸死亡,基本上都是死于疾病。而拥有最佳医疗服务的皇子皇女们并没有得益于中医的护佑。瘟疫是人类遇到的重大困难,在现代医学产生和发展之前,各种传染性疾病时常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史料记载,自东汉末年始,瘟疫爆发并肆虐于中国。爆发频率为有史以来罕见,最凶险的状态持续了十余年之久。《五行志注引》云:“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心焦,以为至忧。”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连医圣家族都是这样的惨状,可见瘟疫的凶猛和中医的无能。由此导致的民不聊生和社会动荡也是汉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此后直至民国时期,传染病反复在中国爆发流行,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医对瘟疫一直束手无策。中医对传染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基本上一无所知。在秦朝之前,中医认为传染病是鬼神作祟,多以傩(驱鬼的仪式)来应对;到了汉朝,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认为瘟疫是因气候不正产生瘴气所致,提出了“六气致病说”,即阴、阳、风、雨、晦、明,把病因归结为气候的变化;宋代以后又产生了胎毒之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胎毒。当然不能过于苛求古人,古人不知道还有微生物这样一类生物,更不知道致病微生物才是传染病的病因。所以古人只能对传染病进行猜测和想象,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也是必然的。中医始终没有认识到微生物,不知道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染途径。陪伴了中国人2000年的中医,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完全处于胡思乱想、一无所能的状态,这是历史事实。在现代医学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健康只能听天由命。随着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很多中国人的生命才得以挽救。例如1910年在东北地区爆发的鼠疫,流行初期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在东三省传播。毕业于剑桥大学医学院的伍连德受命承担了控制疫情的任务,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采取火化尸体、大面积环境消毒、隔离患者等有效措施,切断了传染途径,在短时间内迅速遏制了这场无比凶险的疫情。而当时著名的老中医以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的患者则全部死亡,老中医自己也未能幸免,家属甚至将其抛尸街头。天花的防治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充分暴露了打着传统和国粹旗号的中医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法预防天花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效果,1805年牛痘法自澳门传入中国内地,显示出极佳的效果并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牛痘法简单易行、百试百验,这大大影响了中医的可信度和利益,如把脉开方、种人痘、治瘢痕、药铺等利益群体。中医界把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口号抛到九霄云外,坚持宣扬天花源自胎毒,顽固地以阴阳五行等歪理加以胡乱解释,宣称牛痘法不过是将胎毒引出而已。部分中医药从业者更是极力毁谤牛痘法,恐吓民众,甚至故意散布种牛痘必然重出天花的谎言,导致大量愚昧民众放弃种牛痘从而染上天花死亡。中医对现代医学的肆意曲解和造谣,严重迟滞了牛痘法的推广,在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花仍然是中国人生命中的魔咒。中医界置民众健康于不顾,暴露出为一己私利的不仁与歹毒,其无耻和残忍与当今的中医骗子如出一辙。中国人失去了迅速消灭天花的机会,中医骗子得以在万众尸骨上继续大发横财。反观日本,迅速认识到牛痘法的绝佳效果并加以普及,并由此萌发了坚决否定汉方医(即中医)的理性思考。而中国却花费了15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其根源仅仅是中医界的行业利益,可见中医骗子的无耻与民众的愚昧已经达到了多么骇人的地步。回顾这一段讳莫至深的历史虽然是惨痛的,但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不得不在科学与传统、生命与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仁爱美德究竟在哪里?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大力开展了防治疾病、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在控制和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全国统一采取了牛痘法,摒弃了中医的胎毒理论和数不清的偏方、秘方。仅仅用了10年时间,至1960年中国已没有发生自然传染的天花病例。但年因中医接种人痘,天花在山西、内蒙古再次爆发,直至1966年才最终消灭。自1950年开始推广以消毒灭菌为主要原则的新法接生,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育危险终于得到了解除。产褥热发病率急剧降低,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新生儿因感染导致的死亡迅速减少,婴儿死亡率从原来的200‰逐年下降,1958年为80.8‰,70年代为47‰,80年代为34‰,2005年为19‰。简单的消毒措施挽救了难以计数的生命,这是科学赐予中国人的恩典。而数千年来中医都认为因生育所致的疾病是由于“风”的缘故,以至于今天还有坐月子紧闭门窗等一系列陋习。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中国人的死亡率连年显著下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1957年达到57岁,1973年为63.6岁,1981年为67.90岁,2005年达73岁。中国人生命质量的迅速改善完全是科学带来的福祉,政府面对严峻的局面采取了坚决的科学措施,没有让中医界在这些紧要问题上胡乱纠缠。在这些立竿见影、迅速显效的事实面前,中医界灰头土脸、哑口无言,只好退守到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医界面对急性传染病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必须要警惕的是,近年来有中医界人士宣称中医药可以预防和治疗SARS,甚至治疗艾滋病。这不过是上世纪中医界在天花问题上谋财害命的拙劣翻版,这种恶毒和残忍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驳斥和制止。回溯中国20世纪的历史,人口死亡率和平均寿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得以迅速改善。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以外,更加直接和显效迅速的是现代医学的广泛普及和先进医学成果的应用。中国人因为分享了人类的科学成果,平均寿命在短短几十年间提高了一倍,而上一次平均寿命翻倍(18~35岁)则用了约3000年的时间。而中医在数千年中一直未能显示出战胜疾病的作用,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法。如果没有现代医学,中华民族仍然会在中医的愚弄中挣扎于一百年前的悲惨境地。回顾不算遥远的历史,难道不应该向科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吗?每一个诚实的、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否认,科学赐予了中国人恩典,是科学守护了中国人的生命。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卖祖传红烧肉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