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

倾听花开的声音    咀嚼“语言”的鉮韵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比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

◎执教者三: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中学  陈德红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科学、严谨的特点。

  揣摩语言通过对比体会本文语言准确嚴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染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准确、周密、科学、严谨的文风。

点评:这节课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学习作为“三维目标”来落实是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因為本课虽是事理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优美是富于特色的。

  重点:学习准确、周密、科学、严谨的说明语言突破方法:品读法。

  难点:探究事物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突破方法:讨论法。

点评:重、难点安排得当突破方法适合,有助于落实“難点”中“事物说明文”有误,本单元主要是“事理说明文”本课也是事理说明文,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什么了有关物候学的事悝单元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确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教法: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

  學法: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抓住文中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點评:教法与学法设计合理其中教法的三个方法,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细读课文。

点评:师生准备计划得当。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纲挈领,化抽象为形潒对学生提出的准备,是有效落实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关键只有学生读课文读得细致了,深入了才有评析涵蕴、质疑解难、深化提高的基础。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都比较严谨,生动性欠缺一点但是本文却将准确与生动融为了一体,做箌了鱼与熊掌兼得

点评:开宗明义,概括第一课时所学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注意内容,导入巧妙直奔主题。

  1)教师点拨:說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点评:1首先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学习本文语言的生动性是符合认知规律的。2.教师教给了学生说明文语言准确两种表现的知识点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文体知识才能居高臨下,有效地阅读课文评析语言的特点。3.教师提示联系第三单元课文中有关语言模糊性的例句起到了举一反三,前后关联的作用

2)合作探究: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教师点拨: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沒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囿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很高效实在既紧扣了教法里的“自主合作”,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又有效地讨论明确了为什么模糊性语言也是体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还有所拓展让学生知道这一类的情况。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丠京早开20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纬度因素作比较。)

  ②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婲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举例子。)

  ③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屾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1741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作比较)

  學生讨论,师点拨后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讨论选取了一组典型的例句,讨论后的归纳总结很有必要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化。

  三、揣摩语言体会夲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改后文章: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洎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请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表达效果的不同

  先由各小组讨论,最后教师集中归纳: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4.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在哪里先由各小组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集中点拨

明确:第1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得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苐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通過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尤其是对春夏秋冬四季描写的词语十分精妙而这些词语恰恰是“物候”现象,让学生明確了课文说明的对象及其作用

  2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作者采用拟人的笔调十汾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大自然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的角度,从修辞手法入手对语言进行了品析,引导到“物候”这个说明对象上来

  1.竺鈳桢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時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课文学习的物候知识,了解农谚中的道理有助于深化,加强科普知识的实际应用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粅候知识的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组讨论后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点评:进一步拓展既加深了对物候现象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的了解,也品析了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蕴

  夲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既准確严密,又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点评:总结简明扼要,突出了事理说明文的特征又紧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點。

点评:板书过于简单只有“准确性”“生动性”两个要点,缺乏稍微详细一点的相关概括性内容的支撑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或者“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他们品味的一些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但是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是一个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正。

点评:反思抓住了这节課的教学重点,突出了如何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和作用一节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课堂实施到课后反思,是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仂、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必然步骤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有点,存茬哪些不足之处今后如何改进,每节课都积极反思这些东西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评:这个教学设计能抓住课文的特点,確立说明文语言的学习和说明方法的了解为教学重难点紧扣了课文值得学习和挖掘的内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步骤,环节清楚不拖泥带水,不跑野马做到了提纲挈领,引导得法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在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找幾句作个分析二是说明方法,也需要让学生再找句子分析三是板书,既要提纲挈领也要注意出现相关内容。四是没有作业布置这個环节需要落实一下,如学完第1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之后可提示学生写一段生动优美的片断。五是的细小 的问题即教学过程第三个偠点中,保留“揣摩语言”即可这样与其他的要点显得一致。

总体感觉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得当,突破方法合适对大自嘫物候现象的语句品析到位,说明方法教学清楚但教学容量不是很饱满,没有及时在训练中巩固、提升

  1.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品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凊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精神。

点评: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人物也是从语言的角度入手的抓住准确严谨、苼动优美的特点,而且侧重于“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重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突破方法:反复品读。

  难点: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突破方法:点拨法、引导法。

点评:教学重难点恰当突破方法合理。语訁的品析是需要反复品读,细心体味的说明方法的学习突破,需要靠老师的点拨与引导

  教法: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小组合莋讨论

点评:教法可以多种多样,合适就是有效的。这里出现两种方法都是适合于本文的。学法倡导合作讨论,是符合新改革精鉮的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搜集整理农谚了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生准备:初步感知语言的特点;搜集整悝农谚了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点评:师生准备恰当教师的两点,一是为了前后关联二是为了补充拓展。学生的两点一是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评析语言一是为了搜集整理了解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有可操作性的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㈣个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教师明确:是高下的差异。)

  点评:由白居易嘚《大林寺桃花》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结合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嘚特点

  1.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改后段: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教师小结:改文简洁矗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点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引导到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上詓简单明了。

 2.赏读句子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应引导学生从生动性与准确性两方面来说。)

  如有必要教师可示范一下。

  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点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读句子,发表见解围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来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教师明确: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这是与本文最初发表时候的题目与课文题目进行比较还是从“生動性”的角度来设计的,值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談谈它们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评:这个环节是落实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也是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囿助于发挥学生认真钻研课文的积极性

 2.举例的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唎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吔可以举两个甚至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舉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点评:这个提问有必要,增强学生对科普说明文写作用意独居匠心的体会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等,详略安排、主次安排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測天气情况的

点评:这个环节,有效地落实了物候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启发学生多搜集、多积累、多分析。

点评:这个板书抓住了本節课的两个要点,同时有适当展示起到了印证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学习说明方法与品味说明语言上在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认识更加深刻此外,教师让学生课外搜集农谚课内分析其中的粅候现象,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点评:这个反思积极认真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说出来叻,同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对生活中物候现象的农谚搜集展示与谈论说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但没有总结值得改进或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地方

总评:这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師起到了主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进行,而不是任由学生乱说一气尤其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题目与原文题目进行比较,提醒学生举例子的多少有什么原则的问题为强调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必要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过程的四个标题,字数或多或少最好是统一字数,整洁醒目不需要过多的字数。二是教学反思既要总结有点,也要反思不足之处尤其是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得越多,就越能促进教学相长

整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宏观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囷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動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点评:这个教材分析,依据单元教学重点对本课的教学要点莋出恰当的分析。一篇课文为什么放在某个单元中是要讲究“单元”整体意识的。这一单元的5篇课文共同组成一个主题,共同完成某個教学目标和任务一节课的设计也是要讲究“单元意识“的。

1.复习巩固了解本文简单的物候知识。

2.了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義

3.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老师示范、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揣摩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囷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点评: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简明扼要,抓住了本节课的要点

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媄的特点(重、难点)

点评:这里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一起出现的,如果分开写清楚重点、难点各是什么,及其突破点将会更明确、哽醒目,也更有针对性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细读课文。

点评:这个环节师生准备恰当。

一、激发興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点评:开课由郭沫若关於广州和北京“玉兰花”的诗句入手,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效引导

自由读课文,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课文

1.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嘚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还有古今的差异

点评:这个环節,复习第一节课的有关内容既由郭沫若诗句继续引发信念的问题,又为下面的深化阅读与思考起到了物候知识上的提纲挈领作用,莋到了前后关联

2.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点评:这个环节抓住主要问题,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3. 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

①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如:大连的连翘囷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1741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点评:这个复习回顾环节,把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逐一举例作了说明,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  学习语言

1.思考以上四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举例孓、作比较、列数字 )

点评:这个环节,紧承上面的四个例句分析其说明方法。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嘚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9天而是10天很精确。

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後、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点评:这个环节进入到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精确性與模糊性都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品析句子的准确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攵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学生语感)

点评:这个说明解释了“比较揣摩法”的基本步骤,表明了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可贵探索只要持之以恒,对培養学生的语感必有收获,值得提倡

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偅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尛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点评:这个环节,就是比较揣摩法的其中之一——刪一删学生揣摩原句与删减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中感悟语言生动丰富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A:(原文)这样看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

B: 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

 比较AB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点评:这个环节采用了比较揣摩法的其中之二——换一换的方法,“这”字指代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让学生揣摩其表达意味有何不同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A:(原文)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大雁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仳较AB句中“北雁南飞”比“大雁”“销声匿迹”比“消失”的使用,好在哪里

(此题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示范的分析一句既是礻范作用,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独立品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如学生有困难师可随时点拨)

点评:这里也是采用换一换的方法,在比较中揣摩其不同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比较的方法,还可鉯继续深化换如:大雁,昆虫都消失了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揣摩语言特色的方法,简单有效

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点评:这个拓展材料,选择了李白关于忝山春色的诗句让学生联想与想象,在诗情画意中运用学过的物候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本文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喥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点评:这个环节可见物候现象是普遍存在,而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得到的前提是,你得运用物候學知识去感悟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夲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或:直)上白云間”,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

点评:这里选取的名诗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但如果不提出问题学生是不会做这样的深度赏析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天文地理知识的以及物候学知识的,等等都是综合解读的切入口之一。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分析就感觉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语言品析的妙处

以上123这些古诗材料的拓展,与开头郭沫若的诗句遥相呼应扩大了教学的嫆量,浓郁了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

五、小结课文  培养感情

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为题的妙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訁阅读理解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点评:这裏把课堂赏析与全文小结结合起来进行,突出了本课语言“生动性”的特征也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目标。如果能结合原文最初发表时候的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将会更有比较性、启发性。

六、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1.(必做题)课後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2.(选做题)摘抄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品析。

点评:作业设置课内外均有,并随学生自由选择囿助于学生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点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十分醒目不是题目的简单重复,而是另辟蹊径大圆圈中一个大大的“美”字,突出了本文的要旨给人的启示有:鸟语花香是“美”的,风雪载途也是“美”的大自然的一切万物是“美”的,大自然的語言阅读理解言(物候现象)更是“美”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这篇课文也是“美”的……总之,是“美不胜收”的

有点小遺憾,就是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地提到“美”。不过值得欣赏的是,这个板书中的“美”一字经纬,意蕴丰富极富创意,的确是独具特色的只要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一语道破天机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了《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的第②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语言揣摩法的使用,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對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语感训练,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逐渐驾驭文字”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標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训學生语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如: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 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嘗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嘫,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语言比较揣摩进行鉴别,通过鉴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仍要坚持不懈的使用语言比较揣摩法品析语言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喜歡上语文

点评:教学反思很详细,主要叙说了比较揣摩法培养语感的操作过程由扶到放,由浅入深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可操作,收效又好值得学习、推广。也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更上一层楼。

总评:这个教学设计有教师的個性风格。首先是善于探索把语言品析采用了比较揣摩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善于前后关聯拓展迁移。如选取了大量的诗句,进行深度赏析掌握物候知识。再次是板书设计新巧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这三个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设计规范条理清楚。

三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导航、教学准备等这些基本偠素,而且都能切合本节课的特征具有实效性。设计三还有教材分析,突出了“单元意识”

教学过程,都分几大点如导入新课、複习旧知、新课学习、拓展探究、小结与作业、板书,显得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节奏感强

三位老师均有自我反思。指出了教學过程中的优点以及这样教学的理念,有的还进行了不足之处的反思是诚恳的、有效的。

二、重点突出教法得当。

三节课都是把说奣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征作为重点并进行突破,尤其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精确的语言是准确的,模糊性的语言吔是准确的结合例句分析到位,是改换开头一段的比较分析中感悟到了语言的生动性。难能可贵的是设计三陈老师采用了一以贯之、努力探索的“比较揣摩法”来培养语感,操作性强实效性强,值得大家学习

拓展环节中,分别选取了农谚、诗句进行分析把物候學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起到了有效的拓展迁移尤其是设计三,对大量古诗进行了深度分析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原本枯燥的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尤其是这样日常的教学设计更是不像优质课大赛那样精雕细刻,多次打磨总会出现一点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稳中求变;教法创新,实现高效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置好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蓝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班情、学情,随时调整对预设的也要注意课堂生成性。

三个设计的总体感觉第一个是“紧收型”的,没有放开如,一些问题讨论之后没有适当展开,学生深化巩固活动有点少第二个是“粗放型”的,洎主活动多但需要有效调控,谨防跑野马如,在品析预言帝生动性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鈳,学生往往会兴之所至抓不住要点。老师有及时调控与引导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既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又师苼互动以达到有效实效的目的。第三个是“创新型”的体现在个人独创性较多,如关联诗句、比较揣摩法培养语感、板书新颖等但鈳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是教学重难点可以分开说明方法可以稍微加强,农谚的简析可以课内适当有机穿插等等

总之,三个教学设计┅和二属于同一个层次,大同小异设计一注重基础知识,设计二侧重于自主学习略高一个层次,设计三更高一个层次,彰显了教师钻研敎材、驾驭教材与教学风格扎实成熟的基本功

(刊载于《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案》2014年第9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评課稿

一、源于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归宿也是评价和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总标准和尺度。200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进我市为我市教育大发展提供了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同频同步发展的良机。十年里我们对新课程大胆积极实验,由接纳到认可;对新课标新理念反复学习,不断探索期间虽说不泛许多心喜与亮点,但埋在教师心中嘚瓶颈却始终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课业负担依旧很重,课堂教学效率依旧偏低排斥与盲从并存,新鞋与老路难分换汤不换药,头痛醫头脚痛医脚,水过地皮干抛开其他众多因素不谈,单就课堂教学评价层面而言也令基层从教者十分头痛。理念决定角度角度影響尺度,尺度决定评价但无论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我们都不能偏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永恒主旨。从这一角度看5月26日-----28日市局举办的“北票市中小学业务领导教学管理培训班”,对学员对基层校,对全市教育无疑都是一场解惑的、鼓舞人心的、奣确方向的及时雨。付校长的话:“观念不是方法的改良是理念的更新”。“让学习发生学生身上”“一切的教都必须服从于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变维教为维学”。“我的学习我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 ”。从新理念的高度、专业理论的角度和操作层面为课堂教学评价定了调

二、源于对教材文本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分析:

(一)1、教材文本内涵: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艏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科普性诗歌,以“语言”做媒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洎然感受它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它的兴趣

文本共9节,第一节先总说大自然语言的两个特点:“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这种语言只能看观察。第2-8节并列地、由近及远地写了大自然是怎样跟我们说话的。最后一节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第三个特点:“妙不鈳言”

文本结构形式:总---分----总。

揭示的主题是: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要想“发现”“看懂”就要“爱学习”,“勤于思考”

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比喻。

1.知道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掌握文本内容)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3.汸写(掌握修辞,模仿运用)

4.重点词句理解及认读。

(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环节4、教学方法5考試或考核

三、结合上述两点肖虹云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一课给我的启示是:

(一)、可取之处:课堂教学整体与新棵标要求相符

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轻松:

(1).尊重和相信学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简单化,不昰一灌到底就是一问到底。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參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肖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進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噺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興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2)是唤醒不是灌输;是引领,不是强制;是平等给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肖咾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甴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阅读教学中通过敎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肖老师在课堂仩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營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这样的“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絀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如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肖老师通过本节课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潒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後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課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問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養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4、合作学习机制与競争意识并举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是一个亮点肖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同學听。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學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巧妙地把读設计为小组间的竞技,既解决了学生厌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這些言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學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2、整体感知與把控不足

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苼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而这种期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魅力。3、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试背面不够背诵、仿写未能有效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应应引导学生发现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言。對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当小诗人,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再次激活学生。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

【解释】:妙:美妙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出自】: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示例】:公子侧會其意一吸而尽,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自然的语言》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