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后,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回顾: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外汇和汇率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外汇和汇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法及相关换算、外汇市场的构成和外汇管制等内容。

第十三章  汇率决定理论

1、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2、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的货币。

4、类型:(1)国际金币本位制(2)国际金块本位制(3)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5、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币为本位币;自由铸造和溶化;金币与银行券自由兑换;金币作为世界货币自由输出入。

二、金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确定

1、铸币平价:两个实行金币本位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

2、两种金币的含金量是决定它们汇率的物质基础,“铸币平价”则是它们汇率的标准。

三、金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波动

1、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由外汇的供求直接决定,环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波动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大致以“黄金输送点”为其界限。

3、在金币本位制度下,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小,基本上是固定的。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

2、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1922年首次提出。基本思想是:汇率由两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假设条件:同一件商品在每个市场中的售价都是完全相同的,标价的不同只不过是按照汇率把以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折算成以另一国货币标示的价格而已。Pi=S?Pi*

一价定律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国内和国外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会导致商品套购活动,拉平差价。

1)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

2)汇率最终由本国价格水平和外国价格水平的比率决定。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在两个时点汇率的变动,即汇率变动是由物价或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引起,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同两国物价的相应变动成比例。

1) 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影响汇率的变化;

2)变化后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率;

3)汇率的变化率是由本国通货膨胀率与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的。

例:假定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为1英镑2美元,同一种商品在英国由原来的5英镑上升到6英镑,在美国则由原来的10美元上升到15美元,那么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就会变为多少?涨幅为多少?1英镑=2美元,我们采用直接标价法,因此美国为国内,英国为国外。

4、用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表述

给定外国与本国物价水平条件下外汇供给曲线F和需求曲线D,最初均衡A。a、若本国物价上涨,本国对外币需求增加,新的均衡点B;b、若外国物价也上涨且涨幅相同,本国出口增加新的均衡点C;c、若外国的通胀率高于本国,汇率下降至S3,新的均衡点D,本币反而升值。

三、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

西方学者的大量统计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短期内高于或低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很大。

2、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3、在通货膨胀十分高涨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胀的情况下,汇率和价格的变化较为明显的一致,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结到一点:购买力的平价一般并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两国货币间的实际汇率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

实际汇率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中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而且对于分析开放经济中宏观供求条件也非常重要。

五、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第一,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的。

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的。首先,它从货币具有的基本功能(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其次,它的表达形式最为简单;另外,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涉及的问题是汇率决定中非常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全部汇率理论的出发点。

第二、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谁是决定因素,存在争论;另外,一价定律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也有争议。

第三、购买力平价学说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先河。

一、利率平价理论的观点

1、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通过国际间的套利性资金的流动产生的。凯恩斯和爱因齐格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来说明远期汇率的决定。随着外汇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汇率的剧烈波动,远期外汇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首次于1923年系统提出了远期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1931年英国学者爱因齐格出版了《远期外汇理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2、远期差价由两种货币的利率差价决定的: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贬值),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升水(远期升值)。

二、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假定本国和外国利率水平分别为i、i*,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分别为R、Rf。如果用1单位本国货币进行投资。

在本国投资,一年期后本利和为(1+i),

在外国投资,先在即期市场换成外币,数量为1/R,到期收回

1+ i*)/R,再按照在远期市场约定的汇率Rf换成本国货币,数量为Rf(1+ i*)/R,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在两国投资的本利和应该相等,即:

令ρ为远期外汇升(贴)水率,即:

ρi* 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有:

即远期升(贴)水率等于国内外利差。公式就是利率平价。

(二)无抛补的利率平价

假定本国和外国利率水平分别为r、r*,即期汇率为S、。如果用1单位本国货币进行投资。在本国投资,一年期后本利和为(1+r),

也可以在外国投资,先在即期市场换成外币,数量为1/S,到期收回

1+ r*)/S,按预期汇率Se折算成本币款。比较两种资产的价值。

在风险中性的前提下,投资者只是比较两种资产的收益。如果收益不等,资本就会流动,最终两者收益趋于平等。即:

如果预期汇率的变动率为ΔSe ,则:

ΔSer*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有:

含义: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升值)的幅度。

三、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

1、意义:说明了利率、汇率、远期外汇市场、即期外汇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没有考虑交易成本;

2)资本流动不存在障碍的假定不具有现实性;

3)套利资金规模无限的假定不具有现实性,因此套利行为未必能使市场达到使利率平价成立的程度。

一般货币的模型是从广义货币模型演变而来的。实事上许多汇率决定理论都是建立在广义货币模型的基础上。广义模型在实证检验中对汇率的长期趋势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看法,但对近年来外汇市场上发生的汇率的巨烈波动却无力解释。于是货币主义者对广义货币模型进行了修正,形成了同时适应长期和短期分析的一般货币模型。

2、假设前提::①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这就是说,当货币供给量变动时,会引起价格水平的迅速调整,而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供给无关,从而不会造成由于利率水平的降低而进一步影响产出;②购买力平价成立。③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④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可以完全替代,两国利率为内生变量,并对广义货币模型中的两国利率作了技术处理,不再是原来的自然对数,而是利率本身。

即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一般货币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Zt,这部分主要反映了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等对汇率的影响,这是对汇率的长期影响因素,另一部分是Etst+1,这部分主要反映了市场预期等短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外汇市场短期汇率的变化。

就长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来看:①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本国价格水平迅速的相应提高,由于购买力平价短期成立,因此,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本国货币的相应贬值。②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本国国民收入增加时,将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在现有价格水平上,由于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支出减少使本国价格水平下降,由于购买力平价关系,导致本国汇率上升。

4、评价:一般货币模型是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汇率理论。所不同的是,购买力平价是形成于商品市场的汇率决定理论,而一般货币模型则是形成于资产市场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认为相对价格水平是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而一般货币模型则认为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相对价格水平、即期汇率的预期等变量均是汇率的决定因素。因此,货币模型在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但货币模型在实证检验中很多时候的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这主要是由前面所述的假设条件现实中很难成立,这也正是货币模型的缺陷所在。

2、基本原理: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3、评价: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开创了从动态角度分析汇率调整的先河,由此创立了汇率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汇率动态学。同时,它也是国际金融学中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最基本的模型。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粘性价格模型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实际汇率的短期波动而影响到经常账户,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资产总量,从而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汇率的相应变化。但粘性价格模型却没有分析这一问题;第二,粘性价格模型暗含着这样的假定: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汇率制度是完全自由浮动的。在这种条件下,汇率的超调引起的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必然会给一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破坏。为了避免冲击和破坏,政府必然会对资产的流动和汇率的波动加以管理、干预。因此,上述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不能完全实现;第三,粘性价格模型很难得到实证的验证。原因之一是这一模型非常复杂,在选择计量检验的方式上存在困难。原因之二是现实中很难确定汇率的变动到底是对哪种外部冲击做出的反应。

三、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汇率决定理论中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如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模型理论,了解了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你好,知友!1、当政府财政赤字加大时,这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供给减少,因而造成真实利率上升,对应的资本净流出必然减少,因为在国内的投资更有利了。资本净流出对应着外汇市场上... 你好,知友!
1、当政府财政赤字加大时,这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供给减少,因而造成真实利率上升,对应的资本净流出必然减少,因为在国内的投资更有利了。资本净流出对应着外汇市场上的本国货币供给,于是货币供给减少。所以,外汇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必然升高,故本国净出口必然减少。
2、当净出口在既定汇率下会减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上的货币需求正是对应着净出口,故外汇市场上需求减少,这导致真实汇率下降。这种情况下要注意不要认为净出口对应着净资本流出,故先动了前两个图,即认为净资本流出减少,可贷资金市场上需求减少。为什么呢?注意“在既定汇率”这几个字,在既定汇率下,净出口减少只会对应在既定汇率下货币需求减少,事实上,货币需求减少使汇率下降,所以最终的净出口并不会变化。
3、当资本外逃或内增时,则应考虑净资本流出的变化和可贷资金市场上的需求变化(注意不是供给变化,因为可贷资金市场上供给只与储蓄有关),即先移动前两幅图,在看第三幅的变化。
第二段内容中,“为什么呢?注意“在既定汇率”这几个字,在既定汇率下,净出口减少只会对应在既定汇率下货币需求减少,事实上,货币需求减少使汇率下降,所以最终的净出口并不会变化。”,这段话我反复理解还是没弄明白,无奈只要向你求助帮忙解惑答疑,万分感谢!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1、“在既定汇率下,净出口减少只会对应在既定汇率下货币需求减少”这句话是说:假定汇率不变,则净出口减少直接结果是外汇收入减少,而外汇收入减少就意为着对本国货币的需要减少(外币兑换为本国货币的需求减少)。

2、“事实上,货币需求减少使汇率下降,所以最终的净出口并不会变化。”这句话意思是:实际情况是,货币需求减少必然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供求关系原理: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而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会反过来刺激出口增加(出口成本降低),从而使净出口并不会减少(不会变化)。

汇率变动以后,如对外贬值,由于奖入限出,对出口有利,进口相对不利,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趋于紧张,价格趋于上涨... 汇率变动以后,如对外贬值,由于奖入限出,对出口有利,进口相对不利,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趋于紧张,价格趋于上涨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一,那两句话就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是从本国角度看,一个是从外国角度看。二,是那种上升。三,是的

什么意思?为什么 奖入限出会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