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

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新时期备好一节小学语文课的思考
看完关于集体备课、共同备课、小组备课的视频,我的感受很深。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教学落点,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同的教学重点。无论是从情感基调方面去出发,还是从写作方面去把握,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其独特的角度。而王荣生教授的一课一得,把零散归整的总结,让我醍醐灌顶,从文章的特质出发去备一节课,更是让我深思。这时,不由地回忆自己的备课方式有关粗和细的问题,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渗透的问题,有关王荣生教授在课上所讲到的“关联”更是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在现阶段备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呢?我总结如下:&&&&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特质,找出能教给学生的文本的关键点。课文,就是学生阅读的对象。如果我们连学生的阅读对象,学生要阅读什么,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话,恐怕我们也就不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了。阅读课,教给学生的,就是阅读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课文的理解过程,通过学生的理解体验去感受,这个阅读方法是怎么样的。所以,这篇课文能够教给学生什么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我们作为老师的,首先要把握到位。其实也就是我们往常所说的“解读文本”。&&&&二、明确了课文的教学落点,我们还要结合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学生的阅读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对于达成我们的落点,是否有障碍,如何克服这个障碍,走向我们的课文落点,是我们第二个要考虑的内容。有时候,我们经常回不自觉地把所有课文的教学落点,都恨不得教给学生。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多长呢?因此,教学落点找出来后,我们依然还是要进行选择。首先要结合课程标准,特别是年段目标的标准,然后是学生的学情。通过这样的层层筛选,选出我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乃至于课时目标,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三、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是为了达成目标,我们该怎么走,这里就涉及到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整合”与“关联”。怎么把教学落点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如何把学生阅读的零散所得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认知,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的。如何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设计,这个就要考虑到环节该怎么走。这个环节对应我所确定的哪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还要考虑再次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情况,根据自己所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充分地预设课堂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如在教学《落花生》过程中,南方的孩子,对于“落花生”的了解可以说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花生可能相对有些陌生。特别不了解这是一种果实长在地里的植物。因此,对于落花生的特点的介绍,南方的孩子,几乎都不用怎么介绍,因为这是大家日常生活都熟悉的物品。然而,北方的孩子,则要特别介绍给他了解落花生的特点是什么。因为这些孩子未必见过这样的东西。南方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根本就不用怎么介绍落花生的外形特点,不用特别呈现落花生连枝叶、连根完整的棵状的照片,但是苹果、桃子、石榴则可能要呈现相对应的照片,因为有的孩子应该是看都没有看过结在枝头上的苹果、桃子、石榴。因此,具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的,这样才能在充实教学环节过程的,充分地预设,让课堂的教学能更加得顺利地进行。&&&&此外,环节的衔接,也就是王荣生教授之前所说的“关联”,如何让自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而不是零碎的。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衔接。这个衔接既要考虑课文的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的程度,也就涉及到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预设。总的来说,与文本解读,与学情的把握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相关。这里就涉及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这个提法。语文素养高的教师,能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各个教学环节更加“关联”,往往选择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这个创造性的使用,必须要尊重原有文本的特质,不能偏离原有文本的功用。&&&&总之,要备好一节课,必须要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课标,解读学生,并在充分地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地考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整合”与“关联”,如何实现学生哪些阅读方法的习得,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的积累。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如何上好语文课
共 142 篇文章&&首页 | 上一页 | 1
| &45篇文章/页&&转到第页
如何上好语文课最新更新当前位置: &
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来源: &&&发布时间: 14:06:07&&&点击量:
【协议课程】&| |
【套餐课程】 &|
【基础课程】
  小学语文记叙文&人物的描写&
  之桃花心木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学员都会说自己不会讲语文课,但我认为大家并不是怕讲课,而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来扩充自己的课堂内容。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判断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此来决定我们在讲这篇课文时的上课角度都有哪些。
  今天中公讲师就以小学阶段来谈谈如何上好语文课。在小学篇目中我们拿到最多的文章就是记叙文,它有十一个上课角度,今天我们以一篇课文《桃花心木》为例来简单分析一下:
  《桃花心木》属于散文类,讲的是种树人通过种树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那我们如何对它进行分析呢。首先要明确,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然后我们在具体分析人、分析事。
  在分析人物时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这个角度来分析: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例如:&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从外貌&个子很高&我们只能对种树人有个简单的印象,但还是从&插秧一样&明确身份。
  2、语言(对话)描写
  本文的对话是我们分析的要点,大家要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出最精华的部分。
  例如:&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对于这段话,如果我们能分析好,就是上课的一大亮点。种树人这段话我们可以拆分成几个问题来进行讲解:1.种树人如果每天都来浇水会有什么后果?(让大家直接从文中找答案)2.为什么会有这种后果?如果是你种树,应该怎么避免小树枯萎,保证树苗的茁壮成长。(可以结合自身来简单讲一下)3.在生活中我们能像种树人、树苗学习什么?(思考人生)这样把问题有梯度的层层分解出来,提问互动环节就非常精彩了。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例如:&种树的人笑了&,在我把心里的疑问问出来以后,这是种树人在回答问题前的第一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确:种树人的笑并不代表对我的嘲笑,而是以一名种树人的身份对我提问问题的反应,是一个为了接下来的解释环节友善的笑容。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种树人的这一行为动作充分验证了我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种树人从&笑了&到后来的&语重心长&的变化,既是对自己种树职业的一种尊重,也是想通过&种树&这件事情来告诉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不禁严肃起来,这处也能体现对我的关爱。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例如:&我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的是、我忍不住问他&这都是我在观察种树人的行为后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反映出了&我&是一个观察细腻且对事情充满好奇心的人。&忍不住问&更是对我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的一种肯定。
  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只要从规范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到你想要的信息进行提炼、讲解,相信你的课堂不会无话可说。
  【附注:十一个角度:1.常见叙事线索;2.记叙顺序;3.人物的描写方法;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5.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7.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8.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9.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0.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1.概括段意。】
  相关推荐:
  点击此处返回:中公网校
(责任编辑:李明)
根据本篇文章,又帮你搜索到了以下内容:
全国教师资格证招考信息
全国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全国教师资格证培训视频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备课工作
  【摘要】在备课时,要把学生语文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落实,要精心选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科学地编制好达标的程序,备好这一“学案”,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重情节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模式,才能加入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以训练促巩固,以训练促发展,以训练促提高。   【关键词】训练点 因点设标 多元化 可操作性 准确性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2   语文课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必须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对学生进行严格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语文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落实,要精心选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科学地编制好达标的程序,备好这一“学案”,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重情节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模式,才能加入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以训练促巩固,以训练促发展,以训练促提高。   一、吃透教材,选准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只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1.吃透《大纲》,从年段要求确定训练点   《大纲》对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训练点的确立应围绕《大纲》进行。如教学《李时珍》一文,结合三年关重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可把读懂第四自然段中的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作为一个重要训练点。   2.把握教材,找准训练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去确定训练点,如教学《峨眉道上》,教材重点就是让读者体会铺路人的辛劳,从而体会出他们的伟大。我们不妨在读第二大段时,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然后围绕“铺路人多辛苦啊!”为中心句说一段话,以此作为训练点,为最后突破难点作铺垫。   3.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选择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课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要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技能训练及朗读、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的训练,所以,利用析形索义法让学生形象识记汉字,让学生品味佳词佳句,积累锦言妙语,熟读背诵精彩句段篇章,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4.挖掘教材的语言训练因素,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项目   如有的说明文深常常会上成章纯的常识课,教师在备这类课文时,可从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上设计语言训练项目,如《海底世界》中用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描述海底动物们“窃窃私语”这样的表达极富条理性,抓住这些句子抓住理解品味并内化运用,便可培养学生准确地造句组段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确立训练点,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预期结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我们就可以根据确立的训练点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内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的认知目标,认知目标可根据大纲、教材制定,但情感目标化较复杂,情感目标不是文章表达思想感情,而是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对语文学习充满情趣,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认知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   2.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必须形象具体,用学生的行为变化对目标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在教《峨眉道上》第一教课时,在进行词语训练时,我制定的目标如下:①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愧疚、嫌、仰望、葱茏、辛劳、无名英雄、平坦、狭窄。③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词义、解词方法),提出不同的词。④读通课文。这四个目标融合了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等要素,具有十分现实的可操作性。   3.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相吻合。②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尽可能使用规范的言陈述,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可用模糊语言,如“读懂课文、理解有关词语”让人无从下手。   4.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人而异,因生情而异,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不用动脑、不用读书就能达到,也不能要求过高,让学生尝不到“成功”的欢乐,势必挫伤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教学既合理又科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教学目标的可检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可测量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制定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判断目标是否实际”的过程,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课堂上的信息反馈能看到目标是否落实,因此,教学目标除了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准确性外,还应具有可检性。   三、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目标当然十分重要,但实施和落实目标却是关键问题。所以在备课中,注重目标制定的同时不定还要着力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素质化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制定达到教学目标的策略。   1.制定策略要体现科学性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大致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几个阶段,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按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来进行。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爬山虎脚的样子,我编制了以下程序:①读课文,理解“茎上”、“反面”、“枝状”、“蜗牛的触角”等词语。②转语为画,在画好的爬山虎的茎、叶图上(彩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添画爬山虎的脚,并涂上色。③看录像,然后修正自己的画。④练表达,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别人,说清爬山虎脚的样子(自己练说、小组交流、指名说、评议)。经历这四步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让学生认识了事物,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制定策略要体现层次性   在具体的训练操作中还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训练层次性,即摆脱语文教学中平面型、单一型的训练,比如说词语教学,它的层次性应体现在不但理解,还要能内化运用上。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有一个词“反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从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接着又设计了一项运用语言的练习:a、反复(),“反复”一词可以修饰哪些词。b、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反复做?最后再回到课文,体会此处的人文精神,这样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理解词语,又使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练习说话,凸现了词语训练的层次性。   3.制定策略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方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行为,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留足学生的实践时间,并且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当主人,使他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4.制定策略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向学生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成堆的“金子”,这就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什么时候讲,怎么讲。如四年级的分段练习,概括段意的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揭示分段规律、概括段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实践,久而久之才能收到实效。   李晓勇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小学 6233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400-606-9800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
&& (总)网出证(粤)字第007号新教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 知乎3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23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