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和汉语不同,我找找不到问号 英语

为什么我的VC6.0中文版界面都是乱码,中文都变成问号或其他符号,但英文可以显示。网上找了各种方法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的VC6.0中文版界面都是乱码,中文都变成问号或其他符号,但英文可以显示。网上找了各种方法
为什么我的VC6.0中文版界面都是乱码,中文都变成问号或其他符号,但英文可以显示。网上找了各种方法都不行,搞得整个人好烦。求大神帮助!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不是资源的语言类型不对呀?
系统字体库出问题了
那该怎么恢复?
出现这个问题,我一般都是直接恢复系统来的快,因为我做的系统都有备份的,恢复出来不要半小时
是不是授权文件过期了呀,安装7.3版的试下
倍恶木马稍恼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打字打中文时很快,而打英文时就感觉自己找不到键盘了呢?变的很慢?_百度知道
为什么打字打中文时很快,而打英文时就感觉自己找不到键盘了呢?变的很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我们对汉语比较精通,了解汉字的拼音,自然打字就比较快了.而英语的单词是由几个字母拼凑出来的,比较没有科学性.所以打字比较慢.
呵呵正常啊,就像说英文比中文慢一样啊,中文是母语,文章,短信等都市中文为基础的,所以快啊
因为你打拼音已经习惯了,但是对键盘并不熟悉,所以会有这总现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谁知道win2003英文系统怎么能显示中文 我只能看见个大部分中文字吧 但是有的还是问号_百度知道
谁知道win2003英文系统怎么能显示中文 我只能看见个大部分中文字吧 但是有的还是问号
需要什么才能能显示中文的 还要问一下安中文软件没问题吧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用这么麻烦,英文安装盘里面已经有中文支持的了。你打开“控制面板”——“区域语言选项”,在“区域”页签里面选择你的位置为中国,标准格式为中文,应用;“语言”页签里面选择东亚支持,应用;“高级”页签里面选择非Unicode匹配中文,应用,要求插入光盘时放入任何一种2003的安装盘就行了。这样操作后英文系统对中文的支持和中文系统完全一样,绝对没有乱码现象,我以前工作时用过很长时间英文系统。
采纳率:46%
下载一个中文版的windows2003的iso文件,用虚拟光驱打开。或者在光驱放个中文版的win2003光盘。打开Control Panel(控制面板),运行Regional and Language Options。找一下,有一项是可以选china后者chinese的,选了以后按OK,然后他会在光盘里寻找中文语言包,并安装。重启后就可以正常显示所有中文了,而系统界面还是英文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win2003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汉语英语孰优孰劣?一个美国汉学家的独到点评  在论坛上看到很多汉语英语孰优孰劣的文章和争论,都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得以使用之前,掌握这门语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下面这篇文章是原文的节译,只选择了比较关键的部分,主要是因为如果太长,坛友们没耐心看,再说翻译也得花时间精力吧,还一分钱报酬没有,而且就是这样都已经费好多精力时间了。就凭这个,我选了“原创”,请管理员和各位不要见怪,我可是付出了劳动的啊。  为什么汉语如此见鬼般的难?  作者:戴维?莫瑟尔
(密西根大学汉研究中心)  翻译(节译):蓝天碧树  任何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看到这这篇研究文章标题后可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对谁难?”这是个合乎情理的问题。毕竟,中国人学起来似乎没问题。当中国幼童们经历“可怕的两岁”时,正是他们的汉语把他们的父母搞得焦头烂额,而且再等上几年,也正是这些小孩就会真的用那些难到让人没办法的中文字潦草地写情书和购物单了。那么我说“难”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篇文章的语调会带有很多的牢骚和抱怨,所以我不如直接明确说出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难,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在成年时试图学习汉语,经历教科书、录音带、会话伙伴等等这样一整个过程,整个一个语无伦次的过程。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难——对很多其他的西方人来说难,他们耗费人生的一年又一年,用脑袋来撞击中国的长城。  如果这就是我所要表达的全部,那么我的陈述就太空洞了。汉语对我来讲当然难。毕竟,任何一门外语对一个非母语的人来说都难,对吧?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如此。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并非所有的外语都同等程度的难。取决于你的母语是什么。一个法国人学意大利语通常比一个美国人学起来更容易,而一般美国人学德语比日本人快得多,如此等等。那么,我现在争辩的是,汉语比你有可能打算去学的任何其它一种语言都难。我的意思是,汉语不仅仅是对我们(母语为英语者)来说难,而是在绝对程度上难。也就是说,汉语对中国人他们自己来说都难。  要是你不相信,可以去问一个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愉快地告诉你他们的语言很难,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很多人甚至以此自豪,就如同一些纽约人事实上会为生活在美国最不适宜居住的城市而自豪一样。)也许所有的中国人都该因生为中国人而获颁一枚奖章。无论如何,他们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他们的母语所具备的珠穆朗玛峰般的地位,他们站在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峰顶上,注视着卤莽愚蠢的老外们呼哧呼哧地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攀爬。  每个人都听说过一个被广泛认定的事实:英语里有句成语——“这对我来说如同希腊文”,如果你在全世界所有语言里寻找这句成语的对等表达,并由此达成一个“哪门语言最难”的共识,那么这一语言学调查的结果是,汉语轻松赢得“标准难以读懂语言”称号。(比如,法语里有句成语C""""est du chinois,“这是中文啊”,等于是说:“没法看懂”。其它语言也有类似的表达)。那么,问题出现了,中国人他们自己又把哪种语言看作是难到没办法的呢?那么在中文里寻找对等的表达,你就会找到Ge?n tia?nshu? yíya?ng ,意思是:“跟天书一样”。  这一语言奇谈是有其事实根据的;汉语的难到叫人心碎的名声可说是名至实归。那些不是因为喜欢享受而选择学这门语言的人会被极其糟糕的付出/效果比例搞得焦头烂额。而那些恰恰是被这门语言的令人沮丧的复杂和困难所吸引的人则永远不会失望。不管这些人是因为什么缘故开始的,每一个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早迟都会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干吗在做这个?”那些还能回想起自己最初目的的人,会明智地立刻选择放弃,因为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为其在冗长和乏味中挣扎。而那些只是说“我已经走到这一步了——现在没法止步”的人,会有一些成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那种莽撞的固执。  好,既然已经解释了一些我的意思,我现在回到我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汉语如此见鬼般的难?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一)因为书写系统很荒谬  漂亮、复杂、神秘——但是荒谬。我,和很多学汉语的学生一样,最初被汉语所吸引首先就是因为其书写系统,那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符号之一。你学的汉字越多,汉字也变得越诡秘和令人上瘾。对汉文字的研究可以令人一辈子全心身投入,而且很快你就会发现你每天从事的任务就是毫无希望地试图用你不断漏水的长期记忆口袋在汉字的汪洋大海里一滴一滴地积累。  汉字的美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当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普世无文盲的重要性时,这些像形符号乃是一种裹脚这一点就变得清晰起来——某些恋物癖者可能喜欢它们的样子,但是它们对于日常使用来说是不太实用的。  原因之一,要掌握足够的汉字以达到功能上的非文盲简直就是不合情理的难。有人可能又会问:“和什么相比难?”答案很容易得出:比西班牙语、希腊语、俄语、印地语,或者任何其它理智、“正常”的语言都难,这些语言最多只需要几十个符号就能拼写出本语言中的任何东西。约翰?德佛兰西思在他的《汉语言:事实与幻想》一书里称,他的中国同事估计,一个母语为普通话的人需要花费七到八年时间来掌握三千个汉字,而他的法国和西班牙同事估计他们各自国家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只需要那个时间的一半。自然,这种估计多少有些粗糙和凭印象(“同样的程度”到底是什么不清楚),但是总体隐含的东西是明白无误的:汉语书写系统在绝对意义上比字母书写系统更难学习。即便是中国儿童在大脑处于顶尖吸收状态时,其学习汉字所碰到的麻烦也大于其它国家相应年龄的儿童学习本国文字遇到的麻烦。只需要想象一下像我这样反应较迟缓的刚过青春期的人在学习本国语言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困难就知道了。  每个人都听说过汉语之所以难学是因为需要记住大量的汉字,而这是绝对真实的。一些热门的书和文章将此轻描淡写为:“尽管中文里有[10,000, 25,000, 50,000 你可任选一]个不同的汉字,其实你只需要掌握2,000个左右就可以阅读报纸了。” 胡说八道。当初我掌握了2,000个汉字时,我没法顺利阅读报纸。每一行都有好几个字我得查字典,而且即便是查过了之后,我对文章具体说的什么仍然似懂非懂(我所理解的“阅读”在这一背景下是指“阅读并基本读懂文章而不是非得再去查好几十个汉字”;否则这种宣称就很空洞。)  这一神话得以传播所依据的事实是,如果你看汉字出现频率,任何报纸95%以上的汉字都轻松地被包含在那头2,000个最常用汉字里。然而,这一统计没有告诉你的是:仍然有大量你不熟悉的单词是由这些熟悉的汉字组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注意在英语里,你知道up和tight各自的含义并不等于你就知道uptight的含义。)而且,正如任何学过任何语言的人都知道,你常常很熟悉一段文字里的每一个词,却仍然没法弄懂在说什么。阅读理解并非仅仅是知道一大堆词这么简单;你必须能够感觉到词与词之间在大量的上下文里是怎样组合的。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即便你知道在一段给定文字里的95%的汉字,那剩下的5%常常正好是了解文章主要观点所需要知道的最关键的汉字。一个母语非英语的人在读到一篇标题为“JACUZZIS FOU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PHLEBITIS” [“JACUZZIS被发现对静脉炎有疗效”]的文章时如果不知道JACUZZIS和PHLEBITIS[静脉炎]是什么,那么在理解上也走不了多远。  对于那些置身汉学领域的人而言,阅读的问题常常是个足以让人肝火飚升的问题。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敢于站在一群同事面前大声朗读任意选出的一段文字?然而,自卑情结或者怕丢面子使得许多教师和学生不自觉地在阴谋般的静默中互相配合,每个人都假装通过四年汉语课,勤奋的学生能够轻松浏览从《论语》到鲁迅的的任何文字,仅仅偶尔停下来查阅(当然是用他们的汉-汉词典啦)某个出现率很低的恼人汉字而已。当然,其他的人面对困难会更诚实一些。那天,我的一个学了十年或以上汉语的研究生同学对我说:“我那个研究,阻力真的很大,原因就是我还是没法读汉语。读两到三页就要花掉好多个钟头,可我又不能用跳过的办法来救自己一命。”如果这句坦诚话出自一个已学了十年——比如说法国文学——的学生之口,那会把人惊呆的,然而这样的话我却一直不间断地从与我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口中听到(至少在那种没有什么防备、喝多了一点青岛啤酒后的场合下,开始倾诉论文进展缓慢的苦衷)。  我的一个老师曾经告诉我他和他的同事们有时会玩的一个游戏竞赛:在亚洲语言图书馆,从中国部的书架上任意抽出一本书,然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本书是谈什么的。任何曾花费时间在东亚语言藏书部做过研究的人都可以证明这样的竞赛的确有足够难度——至于去读那本书,还是别提了吧。对于那些急不可耐想要开始饱揽海量丰富的中文材料、却又不得不在头几年里依靠教师提供的味道平平的罐头餐、课本例子以及仔细选编的提胃品过活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一种状况是很让人灰心丧气的。  反观学习通常的西方语言,对照是惊人的。学了大约一年法语后,我已经可以大量阅读了。我阅读了常见类型的小说——萨特的La nausée,伏尔泰的Candide, 加缪的L'étranger——外加无数的报纸,杂志,漫画书,等等。工作量很大但是不怎么费劲;当时所有我真正需要的,是一部好词典和一私家车库摆摊售旧货时我买到的一本磨损了的法语语法。  这种方法用到汉语上面就不行了。学完三年的汉语之后,我还没有读过一本中文小说。我发现要读真是太难了,慢得要命,而且没有收获感。报纸也一样,仍然令人望而却步,读一篇文章,每十个字就得用词典查一个字。扫描人民日报第一版面时,不能完全读懂单个标题也是常见的事。就在那时,有人建议我读《红楼梦》,还给了我一套精美的三卷版。我只有笑了。那套书至今仍然摆在我的书架上,犹如一个胖胖的佛爷,只有前二十页左右填满了各种潦草写下的定义和问号,其余的书页崭新——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学了汉语六年之后,我的程度是依然无法在没有英文翻译对照的陪伴参考下阅读此书。(说“阅读此书”,我的意思是“为享受而读”。假如有谁用枪指着我的脑袋,再把一本词典塞进我的手里,我也能这本书看完吧。)  汉语书写系统的另一个荒谬在于有繁体和简体两套文字(幸好部分字是相同的——天降慈悲!)繁体仍然在台湾和香港使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采用了简体。任何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多少都得被迫熟悉两套文字。
  (二)因为汉语没有使用字母的常识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中国成年人决定要学英语。需要什么样的技巧来掌握其书写系统?很容易:26个字母。(当然了,大小写,加上手写体和几个变体。外加一些引号,撇号,顿号,括号,等等,——所有这些汉语书写系统里也有)这些字母怎么写?从左到右,以空白来区分单词。暂时撇开拼写和用这些字母造词的问题,这个学英语的中国人需要多少时间来掌握英语书写系统的组成部分?大概一两天左右。  再来看一个决定学汉语的美国本科生。此人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掌握汉语书写系统?没有任何与字母产生对应的东西,尽管有各种反复出现的组成汉字的部分。有多少这样的组成部分呢?别问了,回答是无法令人满足的一团乱麻。那取决于你怎样定义“组成部分”(笔画?偏旁部首?),外加很多其它冗长的细节。可以说,这个数字相当大,大大超过26个罗马字母。那么这些组成部分怎样组成汉字呢?一些在另一些的左边,一些在另一些的右边,在其它的周围,在其它的里面——几乎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而在这一安排空间的过程中,这些组成部分或被压扁,被拉伸,截短和扭曲以便塞进所有汉字必须能放进去的统一的方块空间里。换一句话说,汉字的组成部分在两维空间里排放,而不像字母文字那样在一维空间里排放。  好吧,暂时先不去管雅致精美的问题,一个学习汉语书写系统的西方人在遇到一个新字时,要多长时间才能学到怎样运笔以写出一个与该字大体一致的字来呢?仍然是很难说,但是我估计一般的学生需苦练几个月才能掌握基本技巧。如果人苯一点,在美术班里从来成绩不太好,那可能要一年。相比之下,他们的学英语的中国同行在学英语手写体时已把他们远远抛在后面,可以腾出时间来阅读了。  我知道这也不是什么大新闻了;字母的确是学起来像微风般轻松。我知道一些学英语的中国人,几年之后其手写体几乎与普通美国人没啥区别。反过来,很少有美国人能够最终写出接近于超过中国三年级学生笨拙的字体的自然中国书法体来。如果汉语在其它方面没有难度可言的话,那么仅仅是学写字这一点就足以让其进入难学语言的恶棍陈列馆了。
  (三)因为汉语书写系统不够语音化  记住如此之多汉字又是一个怎样艰巨的任务呢?假设一个中国人刚好在前一天学了英语“总统”[president]一词,现在想要凭借记忆把它写出来。怎么开始?任何一个学了一、两年英语的人都能有很多虽然并不十全十美的点子和拼写的简单规则来一路帮助自己。这个词只可能用pr开头,之后通过视觉记忆帮忙猜想一下(会不会有个z呢?我想,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个不寻常的词,我当初就可能有印象。肯定是个s...)应该就可以写出一个很接近正确答案的词来。  想象你是一个汉语学习者,在前一天遇到了中文单词“总统zo?ngto?ng”,现在想把它写出来。你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调出这个词呢?好,很常见的情况是你完全忘了[其书写形式],忘得一干二净,其程度在你一生中是少见的。你可以反复诵读这个词,多少遍都可以;那声音却不能给你提供这个词是怎么写的一点线索。当你学了更多的一些汉字后,对更多的语音组成部分有所了解,你可能会好一些。(“zo?ng是一些其它汉字的语音组成部分,对吧?song?zeng?Oh yeah,
co?ngmíng 聪明的co?ng里面有一个总”)当然,一些汉字中的语音部分比其它汉字的语音部分要更明显,可是很多汉字,包括一些出现频率很高的汉字,却完全不能提供其发音的线索。  所有这些说明中文和英文相比不够语音化。(英语,转而言之,语音化程度又比不上诸如德语或西班牙语这样的语言。)有些不在这个领域的人倾向于认为中文完全不语音化,这也不是事实,不过一个智力完美的初学学生可以学了几个月都体会不到这一事实。  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你就彻底忘了一个汉字怎么写。如果在偏旁部首里没有明显的语义线索,该汉字也没有可提供帮助的语音组成部分,你就完全“沉”了。而且不管你的母语是不是汉语你都沉了;和流行的神话相反,中国人并非天生就有记忆不规则的弯来扭去符号的能力。事实上,一个最能使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感到满足的经历就是看到一个母语是汉语的人如何在被要求写出某些相对常见的单词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形。看到一个说母语的人经历的困难和你每天经历的完全相同,你产生了自己想法被证实的强烈感觉并因此而十分释然。这是如此另人满足的一种经历,事实上我还真保留了一个清单,上面记录的都是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忘了怎样写的汉字。(我知道这有点病态)我见过文化程度相当高的中国人忘了怎样写一些像 “罐头盒”,“膝盖”,“螺丝刀”,“喀嚓”(比如打响指),“肘子”,“姜”,“垫子”,“鞭炮”,等等。而我说的“忘了”,是指他们往往甚至不能在纸上写下第一笔来。你能想象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彻底忘了怎么写knee或是tin can这样的词吗?或者甚至忘了写像scabbard或ragamuffin这样很少见的词吗?  我曾有一次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正式午餐上和三个博士生在一起,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其中一个来自香港)。我那天正好感冒了,要写张便条给一个朋友取消当天的约会。我发现忘了怎么写“打喷嚔”三个字,于是就向这三位朋友请教。令我吃惊的是,所有三人都只是困窘尴尬地耸肩,没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写出这汉字来。要知道,北京大学可是通常被视为“中国的哈佛”啊。你能想象哈佛的三个英语博士生忘了怎么写英语单词“sneeze”吗??然而像这样的状况在中国绝不罕见。英语简直就是要比汉语易记易写不知多少倍。无论一个单词的出现频率有多低,无论这个词的拼写有多不正规,母语为英语的人总是能够写出个大概来,仅仅就是因为发音和拼写之间有某种关联。一个人可能会忘记abracadabra一词中间有没有连接号,或者把rhinoceros的后面几个字母写错,但是即便是拼写能力最糟糕的人也能对任何一个词给出一个合理的猜测。相比之下,通常即便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中国人也会两手抓空无可奈何而求助于同一屋里的其他人写出一个具体的容易被忘记的词。  举个平凡的例子来说明语音型书写系统的优越性——我曾经在法国遇到的一次语言经历。(此处我再次把法语作为我的标准“易学”外语。)在巴黎时一天早上我醒来,打开收音机,听到广告里的一个词amortisseur被重复了好几遍。“什么是amortisseur?”我问自己,但因为要赶赴一个预约面谈,匆匆离开公寓前我忘了查词典找这个词。几小时之后当我沿街步行时,我在一个广告牌上看到了AMORTISSEUR——当天早上我听到的那个词。在广告牌上那个词的下方是一张减震器的图片。啊哈!amortisseur就是“减震器”。快速而又毫不费力地,我学到了一个新词,一切都因为当我在阅读广告牌那个词时,构成在我脑海里的声音和我当天早上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一样——一个声音强化了另一个。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又好几次看见那个词,看到一次就能重复发那个音一次——"a-mor-tis-seur"。没多久我就能把这个词轻易地再现出来,而学习外语的这一过程开始显得没那么另人畏惧了。  当我第一次去台湾逗留几个月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陷入了一片汉字的海洋,在视觉上非常有趣但在语音上却如哑巴一样无声。我随身带了一本小字典用于查找不熟悉的汉字,但是走在拥挤的大街上要想在一本中文字典里查字[不知道发音]几乎是不可能的(关于查字典后面将专门谈及),因此,与在法国相比,我得到语音上的巩固就比较少。在台湾我也能路过一个挂有减震器广告的商店,但是如果不事先把那三个字在字典上查出来,看到广告时我也没法读出声。而且即使已经查过字典了,下一次又路过那商店时,我可能又需要再查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查,因为语音的巩固来得既不自然又不轻松。
  (四)因为即便是查字词典的过程也很复杂  学习汉语时,最不合情理的困难之一就是:仅仅是学习怎样查词典本身都相当于秘书学校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在台湾时,曾听说他们有时在初中举办查词典比赛。想象一下,一种语言,仅仅是查词典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类似辩论或打排球的技能!准确地讲,汉语不是一种你可以称之为对使用者友好的语言,但是汉语字词典对使用者肯定是怀有敌意的。摸索出所有的偏旁部首以及它们的变体,再加上应付一些模棱两可的、没有明显偏旁部首的汉字是一个愚蠢而又费时的令人厌烦的活,和其它使用合理的字母型符号的语言相比,把学习的过程减慢了十倍。可以说我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能够比较可靠地在字典里查到我遇到的生字。直到今天,我偶尔也会碰到一个无论如何也查不到字,哪怕搜索上十分钟。  汉语肯定也是地球上字词典最密集的一种语言。目前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二十多部各种各样的中文词典,每一本都有其独特的专门功能。有大陆上使用的简体字词典,有台湾香港使用的繁体字词典,也有两种体都用的词典。有的词典采用Wade-Giles罗马字母注音查词,有的用拼音查词,还有用其它超现实式的罗马字母拼注法。有文言功能词词典,有北京方言词典,有成语词典,歇后语词典,谚语词典,中共术语词典,佛教术语词典,反查词典,……等等,等等。如果穷尽一切地搜索一个含义模糊或问题多多的语词,“无数的词典会堆满你的书桌,犹如士兵的尸体堆满战场。”  还有另一种查找不熟悉汉字的方法,叫四角号码系统。这种方法非常快——传说如此,原理上可以达到拼音文字的查询速度(虽然我还没有遇到一个能够在第一次尝试时就中好运的人)。不幸的是,学习和练习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和学习Dewey数位式图书分类法所需的时间一样多。  词典查词的另一个问题和汉语书写性质有关。大多数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分界都一目了然,如果你不懂词义,你至少清楚该查的是什么。在中文里,没有很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近于侦探般的真工夫,外国学生是很难找到这种分界的。
  (五)因为声调语言很怪异  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提,因为这是学习汉语中出现最多的抱怨之一,而这也是西方人学汉语时拿它最没办法的汉语特征之一。为什么shu?xué的意思是“数学”,而shūxu? 的意思是“输血”呢?或者为什么guo?ji?ng 是“过奖”,而gu?jia?ng是“果酱”呢?  汉语的这一特征本身就够难的了。它意味着对我们母语非汉语的人来说,在你必须记住单词的元音和辅音之外,你还得另外去记住看起来跟这个单词发音无关的声调。但是真正的困难发生在你开始使用汉语来表达你自己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被套上了紧身罩——发音正确但调子都错了。  总结  对一般美国人来说,汉语难学的程度要大大高于任何其它在大学一级开课的三十来种世界主要语言(只有日语的难度相对比较接近)。这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汉语本身各种复杂特征,也是因为要学习汉语还需要附带学习其它技能——比如怎样查字词典,掌握不同字词典所使用的不同拼注、索引方式,怎样书写汉字等等。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耗费的时间是学习其它语言的若干倍,而效果往往还很差。从美中两国同等程度操各自母语的人学习对方语言的进展速度对比上,就能看出差别有多大。  最后,还是要面对中国人能够把他们自己的语言学得如此之好这一令人肃然起敬的事实。也许他们就像巴洛克表演集团招募的演唱巴赫的合唱曲的小学生一样。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听了这些年轻的小天使们完美无缺地演唱了巴赫的难度相当高的声乐作品后,听众中一个被震惊了的人问合唱团指挥:“他们是怎么做到演绎如此困难的乐曲的?”  “嘘——别那么大声!”指挥说,“如果你不告诉他们这很困难,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  (完)
  所有的中国人都该因生为中国人而获颁一枚奖章。  无论如何,他们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他们的母语所具备的珠穆朗玛峰般的地位,他们站在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峰顶上,注视着卤莽愚蠢的老外们呼哧呼哧地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攀爬。  最后,还是要面对中国人能够把他们自己的语言学得如此之好这一令人肃然起敬的事实。  也许他们就像巴洛克表演集团招募的演唱巴赫的合唱曲的小学生一样。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听了这些年轻的小天使们完美无缺地演唱了巴赫的难度相当高的声乐作品后,听众中一个被震惊了的人问合唱团指挥:“他们是怎么做到演绎如此困难的乐曲的?”  “嘘——别那么大声!”指挥说,“如果你不告诉他们这很困难,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
  英国人说:英语最好!  美国人说:为啥?  中国人说:美国人尼玛就是脑残,老子“们”全民都在学英语!!!当然是英语好!!!
  写得还是靠谱,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就是不一样。但也只是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考虑的,美国人学法语简单学汉语难;就像中国人学日语简单,但学其他表音语言难一样。
  英语才是最傻逼的,妈的单词根本背不完,你看文章总有生词,就算学十年也会见到好多不认识的词,不同专业就更傻逼了,根本无法交流
  @wuyu楼
21:25:00  英语才是最傻逼的,妈的单词根本背不完,你看文章总有生词,就算学十年也会见到好多不认识的词,不同专业就更傻逼了,根本无法交流  -----------------------------  +1
  英语经常会创造出新的单词来,汉语就不用这么麻烦,就用原来有的字,组合一下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风翔万里2012 12楼
23:11:00  英语经常会创造出新的单词来,汉语就不用这么麻烦,就用原来有的字,组合一下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  这个楼主真是个二逼,英语这种低级语言还跟中文比,尼玛!不是找死吗?
  我的感觉是,英语更严谨,歧义性低,适合说明与论述;中文歧义性高,适合写诗。
  @风翔万里2012
23:11:00  英语经常会创造出新的单词来,汉语就不用这么麻烦,就用原来有的字,组合一下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  @wuyu楼
21:30:00  这个楼主真是个二逼,英语这种低级语言还跟中文比,尼玛!不是找死吗?  -----------------------------  英语造新词很少有全新的,也都是有词根、词缀,根据造词法的某种规律来造词。所以有一定基础之后,背新词并不难,都有规律可循。美式英语更简化,拼写方式基本等于拼读方式,背起来就更简单。
  @风翔万里2012
23:11:00  英语经常会创造出新的单词来,汉语就不用这么麻烦,就用原来有的字,组合一下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  @wuyu
21:30:00  这个楼主真是个二逼,英语这种低级语言还跟中文比,尼玛!不是找死吗?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15楼
21:44:00  英语造新词很少有全新的,也都是有词根、词缀,根据造词法的某种规律来造词。所以有一定基础之后,背新词并不难,都有规律可循。美式英语更简化,拼写方式基本等于拼读方式,背起来就更简单。  -----------------------------  我是研究生,英语过 了六级,考研英语也有60分,你的说法完全不对,英语里那些后缀,前缀,能构成的词很少,大部分是造的,而且就算是根据前缀后缀等来记也是很傻的,不信,你去考下研或者考GRE,你看要背多少单词,但是就算你背了很多,当你看报纸或比较长、比较复杂点的文章,就会遇到好多不认识的单词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14楼
21:41:00  我的感觉是,英语更严谨,歧义性低,适合说明与论述;中文歧义性高,适合写诗。  -----------------------------  英语能表达的所有意思,中文绝对可以相同严谨的表达!中文表达的方式比英语多样,中文写诗之所以好就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还有对偶这样的手法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1:41:00  我的感觉是,英语更严谨,歧义性低,适合说明与论述;中文歧义性高,适合写诗。  -----------------------------  @wuyu楼
21:53:00  英语能表达的所有意思,中文绝对可以相同严谨的表达!中文表达的方式比英语多样,中文写诗之所以好就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还有对偶这样的手法  -----------------------------  中文之所以同样能严谨表达,是因为五四时期的翻译书籍大大改造了汉语的结果,英语语法被引入汉语白话。中文写诗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而是因为歧义性强,这是学界公认的说法了。比如常被比较文学研究者举例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完全没有动词,由意象组合而给人丰富的组合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美国人学过这种写法,就是庞德搞出来的意象派。庞德的《地铁车站》就是典型的英语写的中国古典诗歌,也没动词,但这毕竟是极个别的例子。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1:41:00  我的感觉是,英语更严谨,歧义性低,适合说明与论述;中文歧义性高,适合写诗。  -----------------------------  @wuyu
21:53:00  英语能表达的所有意思,中文绝对可以相同严谨的表达!中文表达的方式比英语多样,中文写诗之所以好就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还有对偶这样的手法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18楼
22:02:00  中文之所以同样能严谨表达,是因为五四时期的翻译书籍大大改造了汉语的结果,英语语法被引入汉语白话。中文写诗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而是因为歧义性强,这是学界公认的说法了。比如常被比较
研究者举例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完全没有动词,由意象组合而给人丰富的组合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美国人学过这种写法,就是庞德搞出来的意象派。庞德的《地铁车站》就是典型的英语写的中国古典诗......  -----------------------------  你这样来说中文不严谨就不对了吧?诗句是追求美而不是严谨,如果你把中文诗句来套到英语的那种僵化的语法当中就太搞笑了,不是吗?但中文要把东西表达清楚会有问题吗?中文的古诗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要对偶,这个英语是没法做到的,这是中文古诗之所以美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wuyu:  英文也有对偶的,有近乎于骈文的写法,16世纪风行一时。  中文的严谨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是五四时期受翻译书刊的影响,现代严谨的白话论说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文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翻译对汉语的贡献。  另外,对偶不是古诗的基本要求,而是古代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古体诗不讲对偶。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0楼
22:18:00  @wuyu
:  英文也有对偶的,有近乎于骈文的写法,16世纪风行一时。  中文的严谨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是五四时期受翻译书刊的影响,现代严谨的白话论说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文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翻译对汉语的贡献。  另外,对偶不是古诗的基本要求,而是古代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古体诗不讲对偶。  -----------------------------  汉语本身就有语法,怎么可能没有语法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个不是对偶?你随便找首古代名诗,看是不是对偶的?你说英语也对偶?英语怎么对偶,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发音数多少不一,读起来无法发音相同,名对名,动对动,长度一致,英语是做不到的
  英语也有英语的难,一个事物一个单词,相关事物的单词迥异,没啥相关性,大大增加了单词记忆难度,看看牛津词典的单词量就知道了。英语单词的组词方式有局限,比如牛肉、羊肉,都是肉,中文用词的前一个字来区分是什么肉,英语就得整出两个没关系的单词来。一些加后缀的单词往往很长,难得记。而常用汉字只有4000个左右,记忆量大大减小。单词的变形规律比较复杂,语法比汉语复杂,整个“时态”感觉真是画蛇添足,汉语的“着了过,的地得”完全就能应付,可见英语不够简练。  汉字被认为难的是汉字的书写,1、笔画,对于老外,记住一个汉字的笔画好比记忆一副图。2、汉字的笔顺,汉字讲求书法和笔顺,这着实又给学习者提高了门槛。不光要记住一副画,还要记住这幅画每一笔的顺序,有点变态。  还有汉语字词的意思很多、很活,外国人缺乏中国式的联想思维,很难把基本意思嫁接到引申意义上去。汉语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老外不懂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维),短时间学好非常的难。
  @老账户不能登录了 23楼
22:40:00  英语也有英语的难,一个事物一个单词,相关事物的单词迥异,没啥相关性,大大增加了单词记忆难度,看看牛津词典的单词量就知道了。英语单词的组词方式有局限,比如牛肉、羊肉,都是肉,中文用词的前一个字来区分是什么肉,英语就得整出两个没关系的单词来。一些加后缀的单词往往很长,难得记。而常用汉字只有4000个左右,记忆量大大减小。单词的变形规律比较复杂,语法比汉语复杂,整个“时态”感觉真是画蛇添足,汉语的“着......  -----------------------------  正解!汉语是入门难,但入门之后会越学越顺,越用越爽!不用不停地去背,从而从长远来看更有效率和省时间得多!其实我们回亿一下,我们也就小学六年(主要前四年吧)在背字和练写字,到后面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去背诵和记字了,而就是这么几年的汉字学习,就足以看报纸,读名著,而且是随便什么名著!基本不会遇到生字,就算是生字,你有时候看一半就猜个大概了。没面见过和词,但一看新词的构成的字就明白意思了,比如:飞行器,不就是飞行的机器吗?学了六年汉主后,中国的学生可以马上学习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而不会有词汇上的麻烦!如果是英语国家,他们要去学我们的初中物理、化学,又会遇到N多的专业词汇,所以他们首先就是要背和记住这个专业词汇。  英语国家学生只要在读书,就要不停地背单词,英语国家的孩子有好多得“失语症”的病,就是看不懂文章,因为英语要不背好多单词,而中国基本没听过得这种病的,有的话比率也不知道要少多少。。。
  外国人说中文难,我只能呵呵了。。。。。。。  中国难在于入门,因为他高级,打个比方,走路容易还是开车容易,那当然是走路容易了,可你只要花点时间学会开车后,你就明白哪个爽了!  中文难在写和记字上,其实不也就花几年时间就行了吗,中国学生小学几年就可以了。  现在来看,在网络上中文甚至都是有优势的,因为中文输入比英语要快!我的意思是说表达两样的意思,中文需要按键的次数要少。  还有个是中文每个字的意思比较多,这个就是因为中文可以组词,在每个词里有不同的意思,中文的组词才是最聪明的一个地方!中文的构词有两个过程:先由比划构成字,每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词;再由字构成词。英语构词就一个过程,由字母构成词。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2:18:00  @wuyu
:  英文也有对偶的,有近乎于骈文的写法,16世纪风行一时。  中文的严谨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是五四时期受翻译书刊的影响,现代严谨的白话论说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文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翻译对汉语的贡献。  另外,对偶不是古诗的基本要求,而是古代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古体诗不讲对偶。  -----------------------------  @wuyu楼
22:24:00  汉语本身就有语法,怎么可能没有语法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个不是对偶?你随便找首古代名诗,看是不是对偶的?你说英语也对偶?英语怎么对偶,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发音数多少不一,读起来无法发音相同,名对名,动对动,长度一致,英语是做不到的  -----------------------------  拜托你仔细看完我的话再反驳好吗?【1】我什么时候说过汉语没有语法?!怎么可能有一种语言没有语法呢?!【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当然是对偶,可你没看见我在说近体诗才以对偶为基本要求,古体诗无此要求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正是近体诗啊,根本不能拿来做反例的!你让我随便找首古代名诗,那我就找最基本的版本《唐诗三百首》好了,里边五古、七古部分绝大多数都无对偶,这就是古体诗的特点啊!【3】英文对偶,有16世纪的骈文,你过六级和考研英语,难道没学过英国文学史吗?!英语单词的确长短不一,发音数多少不一,但人家是讲音步的啊,英文格律诗有抑扬格、抑抑扬格等等,都是按音步来算的,不是按单词长短算的。英文诗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对译,严格要求就是要音步一致,飞白就是这方面的翻译大师,那你说人家是怎么做的?!
  @老账户不能登录了 23楼
22:40:00  英语也有英语的难,一个事物一个单词,相关事物的单词迥异,没啥相关性,大大增加了单词记忆难度,看看牛津词典的单词量就知道了。英语单词的组词方式有局限,比如牛肉、羊肉,都是肉,中文用词的前一个字来区分是什么肉,英语就得整出两个没关系的单词来。一些加后缀的单词往往很长,难得记。而常用汉字只有4000个左右,记忆量大大减小。单词的变形规律比较复杂,语法比汉语复杂,整个“时态”感觉真是画蛇添足,汉语的“着......  ==================================================  肉类的名称,那是英语里的外来语,同理反过来还可以问汉语里为什么沙发和椅子是两个如此不相关的词?
  我想给你打赏 发现账户没钱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2:18:00  @wuyu
:  英文也有对偶的,有近乎于骈文的写法,16世纪风行一时。  中文的严谨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是五四时期受翻译书刊的影响,现代严谨的白话论说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文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翻译对汉语的贡献。  另外,对偶不是古诗的基本要求,而是古代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古体诗不讲对偶。  -----------------------------  @wuyu
22:24:00  汉语本身就有语法,怎么可能没有语法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个不是对偶?你随便找首古代名诗,看是不是对偶的?你说英语也对偶?英语怎么对偶,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发音数多少不一,读起来无法发音相同,名对名,动对动,长度一致,英语是做不到的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6楼
23:31:00  拜托你仔细看完我的话再反驳好吗?【1】我什么时候说过汉语没有语法?!怎么可能有一种语言没有语法呢?!【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当然是对偶,可你没看见我在说近体诗才以对偶为基本要求,古体诗无此要求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正是近体诗啊,根本不能拿来做反例的!你让我随便找首古代名诗,那我就找最基本的版本《唐诗三百首》好了,里边五古、七古部分绝大多数都无对偶,这就是古体诗的特点啊!【3......  -----------------------------  我说的古代诗,就是相对于现在的那些不讲究对偶的诗。唐诗三百首就对了,里面不是对偶的么?每一句字数一般都要相同,一般要讲究尾字押韵。你把英语这样的诗句找出来,每一句字数相同,尾字发音押韵,英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英语不同词长度不同,发间数量不一。无法做到汉语这样精美绝伦的对偶,你要是说必须名对名,动对动,的严格对偶,那有好多诗句是难以做到,但如果能做到的话,一般就是经典了,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还有,你把中文这些著名的诗句拿来套英语所谓的严格语法实在是不对,就好比你要一量超级跑车去和货车比谁装载沙石更利害!因为超跑的目的是追求美,追求速度;诗歌的目的是追求韵律和美感,古代那些诗一般都是可以唱的,所以叫诗歌。  英语的语法其实好多以前汉语是有的,但汉语抛弃了一些僵化的语法,和一些单字词,因为这些是缺点,而英语显然还不行,它的本质决定它很难做到和汉语这样组词,因为一旦这样组词,有些词汇就会变得超级长,猪肉,英语也可以说,pig meet,但这样会变得很长,发音也会变多一倍!阅读时也会更费劲,所以就发名一个pork。  还有英语里的那些时态真是没什么用啊,变来变去的,过去的,用一个已经不就行了吗?昨天我做了什么,都已经说了是昨天了还要在动词上改变形态,不是画蛇添足是什么?白白增加自己的麻烦!还有,那些单得数更是没有意义。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主要是英语的构词法太低级,造成它越来越臃肿,词汇越来越多。。。
  说得更嚣张一点、彻底一点:  比构词法:  英语被汉语秒杀,汉语是收敛,英语是发散(说得难听点就是无法控制)  比外形:  英语文章打印在纸上看起来乱七八糟,对都对不齐,每个词之前还要空一隔,要不然就是,,,,,,,,,  比表达方式:  汉语比英语要多样的多;修辞手法里的对偶,英语就没法做到,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艺术形式:  汉语又秒杀英语了,英语根本不能作为艺术,而汉字的书法真可谓是博大精深,琴棋书画,书在画之前!  比发音:  哎,我想说,英语是发音真是太模糊了,听起来真是。。。。。。。特别是说快的时候,简直很不舒服!这其实和它的发音本质是有关系的,因为英语太啰嗦,发音太多(再简单的词发单至少一个,一般都发音好多,如environment,中文环境,只发两个音。),所以说英语必须要说快点,发间必须变得模糊,好多末尾的音不发出来,好多是连读以减少发音,这样听起来就不舒服,说起来也累。  而汉语,新闻联播的语速算很快的啦,可听起来十分清晰,很舒服,你再去听下美国播音员,看下那个发音的频率,听着都累,而且他们说话好像都不停的,没有间隔,一口气简直会憋死人,但如果用中文解说就会轻松好多!还有当用汉语说出四字成语和经典古诗时,听起来很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比词汇:  好多人喜欢拿这点来说英语的词汇好多,好强啊,好会创新啊!哎,只能呵呵!  这一点就是前面的构词法造成的,英语没法组词,因此发散,词汇无法控制。本质上说还是英语构词太粗略造成的,如果它要组词,那本来发音就多、本来就很长的词汇会变得更长更大,发音更多,显得臃肿不堪!  汉语里有拟声词、语气助词、量词、叹词等这些类型的词,英语里是没有的,可能有几个相类似的拟声词吧,但算不上严格的拟声词!(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所以汉语表达感情,形容声音,描述物品都更容易和清晰!比如:一轮明月,轮为量词,向轮子一样,很形象;一条狗,条,说明是长长的,一堆土等等!英语里什么都是a。叮咚,形容小东西掉入水中的声音,简直是一模一样!还有好多这样的拟声词。你好吗?吗语气助词,表示问题,而英语里的问语一般要加强点语气上的变化来表明是问题。  所以从词的类型上说中文更丰富!  汉语还有这样的词,红彤彤,绿油油,肥嘟嘟,哈哈,呵呵,嘎嘎,高高兴兴、叽叽喳喳,蹦蹦跳跃,,,,,,,等等!用重复地方式进行强调,英语可以吗?  再从词量上来说,其实还是中文更丰富!你要是拿英语里上百万的单词和中文的几千个字相比而得出英语词汇更多,那简直是荒谬!  中文的词没法统计,中文只统计字!但词的话我觉得绝对要比英语多。要看哪种语言的词汇更丰富,就看哪种文描述同一事物的方法更多。比如骂人的词,汉语不知道要比英语多多少了。比如形容美女的词,汉语又秒了英语,等等。
  @wuyu楼
14:57:00  我说的古代诗,就是相对于现在的那些不讲究对偶的诗。唐诗三百首就对了,里面不是对偶的么?每一句字数一般都要相同,一般要讲究尾字押韵。你把英语这样的诗句找出来,每一句字数相同,尾字发音押韵,英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英语不同词长度不同,发间数量不一。无法做到汉语这样精美绝伦的对偶,你要是说必须名对名,动对动,的严格对偶,那有好多诗句是难以做到,但如果能做到的话,一般就是经典了,如“古藤老树昏鸦,......  -----------------------------  【1】,你对“对偶”理解有误。举例来说,比如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通篇无对偶,这是古体诗的常例。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句句对偶,八句四对,这是近体诗的特例。再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只有颔联、颈联两个对偶,这是近体诗的常例。  你举的例子,“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其实不是对偶,因为它不合于近体诗的平仄,这两句在平仄上是“粘”的关系,而对偶要求上下句在平仄上是“对”的关系。如果换成“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才叫对偶,只是不合曲牌了。  【2】你对英语诗的格律理解也是错的。在诗律学里,汉语古体诗(如王勃《山中》)的格律属于“纯音节诗律”,汉语近体诗(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属于“音节-音调诗律”,英语格律诗属于“音节-重音诗律”,先要把这些区别搞清,才能谈两种语言的格律比较。  音节-重音诗律不是以“每一句字数相同,尾字发音押韵”为标准的,而是以音步为格律单位的。比如拜伦的《哀希腊》,这是典型的抑扬格四音步的格律诗: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这是其中的一个诗节,虽然看上去每一行都不一样长,但你如果严格按照格律来读,感觉就像读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一样,其中一个抑扬格的音步就相当于汉语近体诗的一个平仄单位。  说累了,一会再接着说——
14:57:00  我说的古代诗,就是相对于现在的那些不讲究对偶的诗。唐诗三百首就对了,里面不是对偶的么?每一句字数一般都要相同,一般要讲究尾字押韵。你把英语这样的诗句找出来,每一句字数相同,尾字发音押韵,英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英语不同词长度不同,发间数量不一。无法做到汉语这样精美绝伦的对偶,你要是说必须名对名,动对动,的严格对偶,那有好多诗句是难以做到,但如果能做到的话,一般就是经典了,如“古藤老树昏鸦,......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31楼
15:54:00  【1】,你对“对偶”理解有误。举例来说,比如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通篇无对偶,这是古体诗的常例。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句句对偶,八句四对,这是近体诗的特例。再如李商隐《锦瑟》......  -----------------------------  嗯,你这个英语的例子举的,呵!算合格吧!也从你回答当中学到一些其它的东西,但这和中文的那种严格的对称简直不一个级别,更别说美感了!读起来就更不是那种感觉了。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读下这篇诗,就像平常说话一样,第一句,把一句话重复一遍,当然对称了!第二句到每四句只不过一个排比句而以,最后一句,你再看下,这个根本,,,整首诗来看,除了中间三句的词数是一样的(用排比,相同句式当然一样了),其它的呢?英语要强行做到中文的对称是不可能的,它能做到这样就已经相当难了,而且表达起来会很费劲!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  并且,中文要作要对称是很容易的,而且对称得多,就算要做到严格对称也非难事,而且对称后,可表达的东西都以很多,很随意,英语可否做到?
14:57:00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31楼
15:54:00  【1】,你对“对偶”理解有误。举例来说,比如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对偶有严格对偶和非严格对偶,你以上举的例子就属于非严格对偶;但就算非严格对偶,依然十分工整,发音一致,字数一致!  要是严格对偶的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升天一色”  这就太漂亮了,千古名句!但严格的对偶会影响诗表达的内容,会增加太多限制,因此并不会一味的提倡严格的对偶,你仔细看,汉语的字,从字形到字音再到诗文都在追求对称,追求美,但却不影响表达!这是汉语先天的强烈优势,一字一音。英语是没办法做到的,就像英语没办法做到汉语的组词这种高级的构词法,就构词法这一点,我不想说其它的美感啊,表达方式多样啊之类的,就构词法一点,汉语秒杀英语了!!
  我想给你打赏 发现账户没钱
  @wuyu楼
16:19:00  -----------------------------------------------------  你之所以觉得“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那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会以抑扬格四音步的发音规则来读,否则你会觉得它的平仄感觉和汉语近体诗非常相近。好的译者都会严守这种音步感,比如杨德豫和飞白。  也难怪,现在的英语教育都是把英语当作“语言技能”,不当作“语言文化”来教学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英语诗歌都是自由体,其实英语格律诗比汉语格律诗的格律更复杂,变化更多。还有你说的那个“猪肉,英语也可以说,pig meet,但这样会变得很长,发音也会变多一倍!阅读时也会更费劲,所以就发名一个pork”,你之所以会这么觉得,显然你也没学过英语史,否则你会知道那不是为了简化而发明的新词,而是中古上流社会的罗曼语遗迹。
16:19:00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35楼
16:35:00  你之所以觉得“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那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会以抑扬格四音步的发音规则来读,否则你会觉得它的平仄感觉和汉语近体诗非常相近。好的译者都会严守这种音步感,比如杨德豫和飞白。  也难怪,现在的英语教育都是把英语当作“语言技能”,不当作“语言文化”来教学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英语诗歌都是自由体,其实英语格律诗比汉语格律诗的格律更复杂......  -----------------------------  1.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哦,而且这本来就是事实啊!你以为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不想让英语和汉语这样组词啊,他们当然想,但他们没法做到!猪肉,英语也可以说,pig meet/pork,是不是长了一倍,是不是发音多了一倍?发明pork就是为了缩短词汇,更好读,但问题来了,长期大量这样造词,词汇就越来越多,但不这样搞又没办法!  还有汉语可以说这样的词(其目的和英语发明pork一样是为了使文章可读性更强,发音更少,更简洁):  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水土流失(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滥砍滥伐(excessive deforestation),,,,,。其中汉语都是几个字的词,而英语要长得多,甚至是一句话,这就是汉语组词的威力!而且这些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汉语可这样创造出来,而且简便易懂(这些词如果要按词汇理解的话,只能说这些是汉语有而英语没有的词汇了,而这样的词汇汉语实在不胜枚举!)。试想一下,在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可能英语写了一大堆,汉语的话,要少好多,而且清晰明了!我还没举英语里的专业词汇呢,那个更让人无语了!  2. 你说英语里的韵律比汉语的更复杂,这个可能是吧,就像英语里的词汇比汉字要多得多,但词汇却没有汉语多!复杂才是缺点!因为英语的发音不规律,每个词的发音都参差不齐,所以要在韵律上对上号肯定更复杂了,为什么你还把它说成了优点呢?
16:19:00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35楼
16:35:00  你之所以觉得“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那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会以抑扬格四音步的发音规则来读,否则你会觉得它的平仄感觉和汉语近体诗非常相近。好的译者都会严守这种音步感,比如杨德豫和飞白。  也难怪,现在的英语教育都是把英语当作“语言技能”,不当作“语言文化”来教学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英语诗歌都是自由体,其实英语格律诗比汉语格律诗的格律更复杂......  -----------------------------  对了,英语就是一个大杂烩。。。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所以汉字可以在方言众多的中国广泛使用,而表音文字一旦涉及到众多的方言,如果还坚持表音,就必然发展成众多的子语言和文字,这就像现在欧洲有多少小国就基本上有多少语言文字一样。。。要不就只有放弃表音,这就像现在的英语,居然拼音文字还需要音标,就好比汉字的拼音还需要弄一个音标一样可笑,因此现在英语才有了众多的xxxlish,如english,singlish,indialish,chinglish,australish,americanlish,japanlish。。。。
  @wuyu楼
16:55:00  1.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哦,而且这本来就是事实啊!  -----------------------------  重新看了一遍,“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这话难道不就是你说的吗?!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按抑扬格四音步的规则来读,当然会把格律诗读成现代诗。你不懂音步的规则,非要按词数来比较,当然看出了你眼里的“本来就是事实”。这就象你不懂足球规则,看球赛就觉得很无聊,不理解那些球员为什么不直接抱着球冲进球门呢?
  @HOT聚变 5楼
09:12:00  (五)因为声调语言很怪异  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提,因为这是学习汉语中出现最多的抱怨之一,而这也是西方人学汉语时拿它最没办法的汉语特征之一。为什么shu?xué的意思是“数学”,而shūxu? 的意思是“输血”呢?或者为什么guo?ji?ng 是“过奖”,而gu?jia?ng是“果酱”呢?  -----------------------------  这个简直一派胡言啊,那英语里sun/son,girl/go,bitch/beach,,,,,这样的太多了,而且更难区分,举这样的例子好傻逼,我还没说英语的那些名词,单复数有多二,时态变化毫无意义呢!
  @wuyu楼
16:55:00  猪肉,英语也可以说,pig meet/pork,是不是长了一倍,是不是发音多了一倍?发明pork就是为了缩短词汇,更好读,  -----------------------------  请你看过我的回复再反驳好吗?我都讲了,pork不是为了简化而发明的新词,而是中古英语的外来语遗痕。你得出这种结论纯属想当然,只要你学过李赋宁的《英语史》或者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自然就知道这类词汇是怎么回事。  先有了解再有发言权。
16:19:00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16:35:00  你之所以觉得“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那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会以抑扬格四音步的发音规则来读,否则你会觉得它的平仄感觉和汉语近体诗非常相近。好的译者都会严守这种音步感,比如杨德豫和飞白。  也难怪,现在的英语教育都是把英语当作“语言技能”,不当作“语言文化”来教学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英语诗歌都是自由体,其实英语格律诗比汉语格律诗的格律更复杂......  -----------------------------  @瞎子外星人3 37楼
16:59:00  对了,英语就是一个大杂烩。。。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所以汉字可以在方言众多的中国广泛使用,而表音文字一旦涉及到众多的方言,如果还坚持表音,就必然发展成众多的子语言和文字,这就像现在欧洲有多少小国就基本上有多少语言文字一样。。。要不就只有放弃表音,这就像现在的英语,居然拼音文字还需要音标,就好比汉字的拼音还需要弄一个音标一样可笑,因此现在英语才有了众多的xxxlish,如english,singli......  -----------------------------  强大,这个也是英语的先天不足,没办法
16:55:00  1.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哦,而且这本来就是事实啊!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38楼
17:05:00  重新看了一遍,“这首诗相当于我们的现代诗。再读下这首诗,每一句的发音参差不齐”,这话难道不就是你说的吗?!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不按抑扬格四音步的规则来读,当然会把格律诗读成现代诗。你不懂音步的规则,非要按词数来比较,当然看出了你眼里的“本来就是事实”。这就象你不懂足球规则,看球赛就觉得很无聊,不理解那些球员为什么不直接抱着球冲进球门呢?  -----------------------------  不要为了争而争,好不好?上面那句话当然是我说的,我是说pig meet/pork那句,你看完我的发言再说吧!你刚刚举的那个英语诗就是现在英语的句式,你看下是不是读起来和说话一样,我不是说他不押韵,是它那个意思和意境。还有这首诗更别说汉语的严格对偶了,就是汉语讲究的非严格对偶,它也远远不满足,而汉语可以完全满足完全严格对偶,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出更多得多的意思!
  @wuyu楼
17:22:00  你刚刚举的那个英语诗就是现在英语的句式,你看下是不是读起来和说话一样,  -----------------------------  我讲过了,你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只要你学过诗律学,严格按照抑扬格四音步的规则来读,它读起来就不像说话一样,而是像汉语格律诗一样。你不信的话,哪天去找你们学校英语系的老师,请他严格按照抑扬格四音步给你读一次,你就知道了。英语对偶,你去看英国文学史的16世纪部分,应该是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里就有介绍。  你对英语还完全没有音步的概念,总是以汉语的形式来理解英语的形式,所以才会产生这些误解。我也不可能在网上讲清楚,这要系统去学英国文学史和英语史才行。  网上聊天,只是散心,求同存异吧。
17:22:00  你刚刚举的那个英语诗就是现在英语的句式,你看下是不是读起来和说话一样,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43楼
17:37:00  我讲过了,你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你没学过英语诗律学。只要你学过诗律学,严格按照抑扬格四音步的规则来读,它读起来就不像说话一样,而是像汉语格律诗一样。你不信的话,哪天去找你们学校英语系的老师,请他严格按照抑扬格四音步给你读一次,你就知道了。英语对偶,你去看英国
史的16世纪部分,应该是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史》里就有介绍。  你对英语还完全没有音步的概念,总是以汉语的......  -----------------------------  我是在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对偶、对称,你说英语有那些复杂的韵律之类的,这样说不到一块去。就对称,对偶而言,英语是做不到汉语之么犀利的!那就求同存异吧!
  这个帖子讨论很热烈哦,发帖也很有水平
  @wuyu楼
15:47:00  比词汇:  好多人喜欢拿这点来说英语的词汇好多,好强啊,好会创新啊!哎,只能呵呵!  这一点就是前面的构词法造成的,英语没法组词,因此发散,词汇无法控制。本质上说还是英语构词太粗略造成的,如果它要组词,那本来发音就多、本来就很长的词汇会变得更长更大,发音更多,显得臃肿不堪!  -----------------------------  睡前再聊两句。上面这段话里,你误解了英语组词法只有越组越长的形式,忽略了其实还有相反的形式:(1)缩略法,bus是常用词吧,它是omnibus的缩略形式。(2)首字母缩略法,laser是常用词吧,它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略形式。
  @wuyu楼
15:47:00  比发音:  哎,我想说,英语是发音真是太模糊了,听起来真是。。。。。。。特别是说快的时候,简直很不舒服!这其实和它的发音本质是有关系的,因为英语太啰嗦,发音太多(再简单的词发单至少一个,一般都发音好多,如environment,中文环境,只发两个音。),所以说英语必须要说快点,发间必须变得模糊,好多末尾的音不发出来,好多是连读以减少发音,这样听起来就不舒服,说起来也累。  而汉语,新闻联播的语速算很快的啦,可听起来十分清晰,很舒服,你再去听下美国播音员,看下那个发音的频率,听着都累,而且他们说话好像都不停的,没有间隔,一口气简直会憋死人,但如果用中文解说就会轻松好多!还有当用汉语说出四字成语和经典古诗时,听起来很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  发音这个事啊,看个人感觉了。我就喜欢看美剧,觉得剧情节奏和语速都够快,很舒服,但是看国产剧我经常8倍速快进加跳着看(16倍速就看不到字幕了),实在受不了那个慢节奏和慢语速。其实英语也可以讲得慢,汉语也可以讲得快,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国产剧都要把语速搞那么慢
15:47:00  比发音:  哎,我想说,英语是发音真是太模糊了,听起来真是。。。。。。。特别是说快的时候,简直很不舒服!这其实和它的发音本质是有关系的,因为英语太啰嗦,发音太多(再简单的词发单至少一个,一般都发音好多,如environment,中文环境,只发两个音。),所以说英语必须要说快点,发间必须变得模糊,好多末尾的音不发出来,好多是连读以减少发音,这样听起来就不舒服,说起来也累。  而汉语,新闻联播的语速算很快的啦,可听起来十分清晰,很舒服,你再去听下美国播音员,看下那个发音的频率,听着都累,而且他们说话好像都不停的,没有间隔,一口气简直会憋死人,但如果用中文解说就会轻松好多!还有当用汉语说出四字成语和经典古诗时,听起来很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47楼
00:59:00  发音这个事啊,看个人感觉了。我就喜欢看美剧,觉得剧情节奏和语速都够快,很舒服,但是看国产剧我经常8倍速快进加跳着看(16倍速就看不到字幕了),实在受不了那个慢节奏和慢语速。其实英语也可以讲得慢,汉语也可以讲得快,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国产剧都要把语速搞那么慢  -----------------------------  我上面的那些描述不是说了原因了吗?我告诉你吧,中国完全可以说得很快,但没必要,因为表达相同的意思,中国发的音更少,不信你可以试一下,英语语速很快的一个电视叫“生活大爆炸”,中文有个相似的电视据叫“爱情公寓”。你要是叫人把“生活大爆炸”用汉语配音,就会发现,汉语不需要那么快的语速,因为英语啰嗦,发音啰嗦,所以说英语一般发音要发得快,不然,要是和中文一样,他们听的人会累死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要说半天。两个词之间,前一词的末尾和后一词的开头一般都要联读,这就造成听起来费劲,当然对于熟练者不费劲,但这听起来就不是原来单个词本该有的发音,所以发音就会模糊。你要是把爱情公寓那个中文语速算较快的的译成英语配音,那个语速不知道要多快了!  你要是想听中文快语速的,完全有人可以超快,比如那个中国好声音的华少,他说得那么快,但主要的意思,主要字的发音还是能分辨开。你再听下英语如果说得超快,那它妈什么呀,我听过英语那些说得超快的发音,根本就是在乱叫!本来词之前联读就需要反应时间,再那么快,简直是乱七八糟!  你喜欢看美剧,我也挺喜欢看,这个主要是人家拍得好,剧情设计得好,配音什么的配得好。
15:47:00  比词汇:  好多人喜欢拿这点来说英语的词汇好多,好强啊,好会创新啊!哎,只能呵呵!  这一点就是前面的构词法造成的,英语没法组词,因此发散,词汇无法控制。本质上说还是英语构词太粗略造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46楼
00:47:00  睡前再聊两句。上面这段话里,你误解了英语组词法只有越组越长的形式,忽略了其实还有相反的形式:(1)缩略法,bus是常用词吧,它是omnibus的缩略形式。(2)首字母缩略法,laser是常用词吧,它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略形式。  -----------------------------  缩略词我当然知道,英语为什么要缩略,为得就是简化,使文章更有可读性,要不然太长了!但它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乍一看,完全不知道那个几个字母的意思,必须事先解释!中文在这方面完全更强大 ,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武汉大学-武大;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  这样的例子多得要死,比英语里的缩略词多得多,而且因为中文的这种缩略言简意赅,并且保留了愿词组绝大部分的意思,用起来一点不费劲,一看基本就明白什么意思,你再看下英语的缩略词,完全不明白其意思,所以英语缩略词并不能大量采用,在必要时才使用,并且必须说明解释!汉语之所以能这样还是和其组词这种高级的构词法有关。
  @wuyu楼
22:09:00  中文的古诗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要对偶,这个英语是没法做到的  -----------------------------  继续聊  英语修辞里是有对偶的。你可以看不上它,可以说它比不上汉语的对偶,这是价值判断,谁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你不能说英语里没有对偶。  以下是科书里的标准答案: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引16世纪John Lily的小说Euphues:  No, no, it is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hought, that altereth the nature of the thing. The Sunne shineth vpon the dounghill, and is not corrupted: the Diamond lyeth in the fire, and it is not consumed: the Christall toucheth the Toade and is not poysoned: the birde Trochilus lyueth by the mouth of the Crocodile and is not spoyled: a perfect wit is neuer bewitched with lewdnesse, neither enticed with lasciuousnesse. Is it not common that the Holme Tree springeth amidst the Beech? That the Iuie spreadeth vpon the hard stones? That the soft fetherbed breaketh the hard blade?  【以下是王佐良的评述:我们会注意到这是对仗体文字,短语与短语相对,在结构、词汇、语音方面以反对正,以异对同……】  再搬一本书,《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介绍Euphues的修辞风格如下:  Its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excessive use of antithesis, which is pursued regardless of sense, and emphasized by alliterati and of allusions to historical and mythological personages and to natural history drawn from such writers as Plutarch, Pliny, and Erasmus.
  这个老外是在放屁。汉语常用字3000个,是所有语言里最少的。
  @wuyu楼
15:47:00  汉语里有拟声词、语气助词、量词、叹词等这些类型的词,英语里是没有的,可能有几个相类似的拟声词吧,但算不上严格的拟声词!  -----------------------------  英语里的象声词很多的,而且可以根据所拟的声音自己来拼。Thomas Nashe的诗: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再如Edgar Allen Poe的The Bells(太长了,不引了),很多例子的  英语象声词很多是动词,和汉语不同,有动词的各种形态变化,所以你可能没觉得它们是象声词,比如The whirring of an aircraft's propellers made me feel dizzy.这就是象声词以动名词形式做主语。
  @wuyu楼
15:47:00  要看哪种语言的词汇更丰富,就看哪种文描述同一事物的方法更多。比如骂人的词,汉语不知道要比英语多多少了。比如形容美女的词,汉语又秒了英语,等等。  -----------------------------  不能这么比。阿拉伯关于骆驼有几十、上百个词,汉语就没有,因为人家是驼背上的民族,对骆驼的区别非常细致,而汉人是农耕民族;相应的,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古人,就有关于牛有很多字,对牛的区别非常细致(牛字旁的字很多都是形容各种牛的,那些字现在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
15:47:00  要看哪种语言的词汇更丰富,就看哪种文描述同一事物的方法更多。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53楼
12:15:00  不能这么比。阿拉伯关于骆驼有几十、上百个词,汉语就没有,因为人家是驼背上的民族,对骆驼的区别非常细致,而汉人是农耕民族;相应的,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古人,就有关于牛有很多字,对牛的区别非常细致(牛字旁的字很多都是形容各种牛的,那些字现在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  -----------------------------  你这就偷换概念了吧,那中文关于茶道估计还有N种专业术语,关于汉字书法更有很多专业说法,关于围棋下法又有N种说法;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各种门派、武功那还得了!  我上面说的形容美女的词汇,骂人用的词汇,这些都是任何一种语言该有的基本词汇,这样比是很公平的。你一个骆驼有好多种说法算什么呢?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专门罗列汉语骂人的话的,你说汉语的词汇有多丰富,汉语字典,是不记录词汇的,词汇太多,汉语字典,记录的是字!  还有我上面说的,中科大,三中全会、水土流失、房价、屌丝、高富帅、白富美、春夏夏秋冬、一年四季、东西南北。。。。。。。。。。。数不胜数,这些要按英语词汇的概念可都是词汇,中文这样的词汇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出来,而且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非常多,英语里很少有这样的词汇,你要把这些词汇对应到英语里只能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表达了!
15:47:00  汉语里有拟声词、语气助词、量词、叹词等这些类型的词,英语里是没有的,可能有几个相类似的拟声词吧,但算不上严格的拟声词!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52楼
11:01:00  英语里的象声词很多的,而且可以根据所拟的声音自己来拼。Thomas Nashe的诗: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再如Edgar Allen Poe的The Bells(太长了,不引了),很多例子的  英语象声词很多是动词,和汉语不同,有动词的各种形态变化,所以你可能没觉得它们是象声词,比如The whirring of an aircraft's propellers made me feel dizzy.这就是象声词以动名词......  -----------------------------  英语是有拟声词,我一开始就说过了,但是很少,而且远远没有汉语的形象。但英语是没有量词和语气助词,也没有叹词的,所以表达感情没有中文更丰富!啊、呢、嘻、哈。。。。。。
22:09:00  中文的古诗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要对偶,这个英语是没法做到的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50楼
09:26:00  继续聊  英语修辞里是有对偶的。你可以看不上它,可以说它比不上汉语的对偶,这是价值判断,谁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你不能说英语里没有对偶。  以下是科书里的标准答案: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史》,引16世纪John Lily的小说Euphues:  No, no, it is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hought, that altereth the nature of the thing. The Sunne shineth vpon the dounghill, and is not corrupte......  -----------------------------  你要说这个是英语的对偶我也不好说什么。有一定的追求对偶的意思在里面,主要还是结构上的对称,长短句的对称,可以说有一定的对称性在里边。  但要这样说的话,中文的对称就太完美了,你拿一首古诗出来,看下,每一句都是对称的,长短对称、结构对称、再加上发音对称,如果还有些诗的每一句词的属性也对称,另外,每个汉字,本身也是追求对称的,可以说汉语、汉字对对称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了!
  汉语的学习对智商的开发很有益,比如我们从小学就要学习遣词造句,我给你一个字,比如:  水  你用这个字组词,你可以想到好多与水的关的词语:  河水、海水、井水、开水、泪水、口水、血水、汗水、墨水、水火不容、金木水火土、水漫金山、露水、水货、水土不服、、、、、、、、、、、你尽可能去想吧,想得越多越好,这样对于人的联想和记忆水平都有很大的开发,使人学会举一反三;而举一反三一直也是学习当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而英语呢?我给你一个词汇:  water  英语国家的人是不可能想到以上那些词汇的。
  而英语国家的人上面关于水的那些词汇他们好多都是没有的,英语太笨了!
  我甚至觉中国人学的是汉语才越来越聪明,我学这么多年英语,深深的感觉到英语实在低级!一般喜欢学英语的,女生多于男生;文科多于理科生;英语想学会不难,方法就一个,背!想学好就难了,要背N多单词!开始是不难你会基本的语法后,就开始不停的阅读,不停地背单词,看得越多,背得越多,英语水平就越高!但是英语的单词背起来那个痛苦啊,我明明学会了一个water,可以我就只会了一个词,泪水呢?它妈的是tear,,,,其它的我就不举例了,学了这么多年,好多在汉语里平常的词汇,英语都要你去背,简直想死!我举个英语是特别傻逼的词汇例子吧:  牛-  母牛-  公牛-  如果我把牛换成猪、狗、鸡、鸭。。。呢?这尼玛不是要累死?英语一点都激发不了联想,死记硬背,你非要说英语的优点,我那告诉你吧,学英语可能对人的死记硬背能力有提高,呵呵,但这个是一件事情两面性的表述了,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因此长远来看学英语要浪费比汉语多得多的时间,而收到的效果却远没有汉语好!  中国小学五年级毕业就可以随意阅读报纸、名著、各种小说,初中毕业马上可以学习物理、化学、历史等等,而且中国小孩学的比外国小孩的要复杂得多,这个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可悲的地方,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因为我们学的是汉语,汉语帮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是英语,你要想学稍微复杂点的物理,首先是要学会物理里的专业单词!你让英语国家的小孩小学五年级毕业去看报纸、去看英文名著试试!里面有N多的词汇,外国小孩要看英语名著估计得要再积累好多年的词汇才行!
  @wuyu楼
15:39:00  你要说这个是英语的对偶我也不好说什么。有一定的追求对偶的意思在里面,主要还是结构上的对称,长短句的对称,可以说有一定的对称性在里边。  -----------------------------  不是我说这叫对偶,是英国文学史、英语修辞学的教科书都说它是对偶。你之所以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对对偶的理解就有错误(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里的对偶)。
  @wuyu楼
15:26:00  英语是有拟声词,我一开始就说过了,但是很少,  -----------------------------  英语拟声词怎么就很少呢,随便一想就几十个。算了,懒得打字,这问题就先搁置吧。
  @wuyu楼
15:20:00  我上面说的形容美女的词汇,骂人用的词汇,这些都是任何一种语言该有的基本词汇,这样比是很公平的。  -----------------------------  英语形容美女和骂人的词汇比汉语少吗?至少形容美女的词汇不少吧,单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对美女狂轰滥炸式的形容一度看到我想吐,而且那时代的英国文人很多都有这种做派,拼命赞美美女,手怎么美,胸怎么美,无所不用其极,反正我是觉得很腻的。  中国文人在这方面含蓄很多,主流做法不是直接赞美,而是情境烘托,比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没有一个字在直接赞美女主角哪里美,但是通过情境烘托,就勾画出了一个很美的美女形象,非常高明。这才是中国传统上主流的赞美美女的方式。所以,在这一点比词汇量,虽然我没统计过,但我觉得英语的赢面更大。但这么比没意义啊,两者的主流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奔放直接的,一个是含蓄烘托的。
15:20:00  我上面说的形容美女的词汇,骂人用的词汇,这些都是任何一种语言该有的基本词汇,这样比是很公平的。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62楼
16:59:00  英语形容美女和骂人的词汇比汉语少吗?至少形容美女的词汇不少吧,单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对美女狂轰滥炸式的形容一度看到我想吐,而且那时代的英国文人很多都有这种做派,拼命赞美美女,手怎么美,胸怎么美,无所不用其极,反正我是觉得很腻的。  中国文人在这方面含蓄很多,主流做法不是直接赞美,而是情境烘托,比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  你去看下红楼梦,看里面描述的美女的词汇有多少,你去看下三国,看里面描述猛男的词汇多少。骂人的话英语还是别和汉语比了
15:39:00  你要说这个是英语的对偶我也不好说什么。有一定的追求对偶的意思在里面,主要还是结构上的对称,长短句的对称,可以说有一定的对称性在里边。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60楼
16:31:00  不是我说这叫对偶,是英国
史、英语修辞学的教科书都说它是对偶。你之所以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对对偶的理解就有错误(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里的对偶)。  -----------------------------  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得明白这个关于对偶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很明显吧?汉字比英语单词更对称,汉语古诗对对称性的追求是极致的!你说的那些英语的对称性的事实我没有反对啊!只不过那点对称相对于汉语古诗的对称真的很不值一提!你说英语里的那些押韵我倒不好否定!
  @wuyu楼
17:07:00  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得明白这个关于对偶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很明显吧?汉字比英语单词更对称,汉语古诗对对称性的追求是极致的!你说的那些英语的对称性的事实我没有反对啊!只不过那点对称相对于汉语古诗的对称真的很不值一提!你说英语里的那些押韵我倒不好否定!  -----------------------------  我又没有跟你争论哪种语言的对偶更好,只是在争论英语里有没有对偶。你说没有,我说有。我拿出了权威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作为证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结束了。你可以坚持你的看法,求同存异吧,但如果你读英语专业,考英国文学史或英语修辞的时候见到这道题,你回答“英语无对偶”是要扣分的。
17:07:00  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得明白这个关于对偶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很明显吧?汉字比英语单词更对称,汉语古诗对对称性的追求是极致的!你说的那些英语的对称性的事实我没有反对啊!只不过那点对称相对于汉语古诗的对称真的很不值一提!你说英语里的那些押韵我倒不好否定!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65楼
17:14:00  我又没有跟你争论哪种语言的对偶更好,只是在争论英语里有没有对偶。你说没有,我说有。我拿出了权威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作为证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结束了。你可以坚持你的看法,求同存异吧,但如果你读英语专业,考英国
史或英语修辞的时候见到这道题,你回答“英语无对偶”是要扣分的。  -----------------------------  嗯,看样子你英语学得挺久。挺深的,前面我武断地说英语里没有对偶确实有点过了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21:41:00  我的感觉是,英语更严谨,歧义性低,适合说明与论述;中文歧义性高,适合写诗。  -----------------------------  @wuyu
21:53:00  英语能表达的所有意思,中文绝对可以相同严谨的表达!中文表达的方式比英语多样,中文写诗之所以好就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还有对偶这样的手法  -----------------------------  @一个重庆的外地人 18楼
22:02:00  中文之所以同样能严谨表达,是因为五四时期的翻译书籍大大改造了汉语的结果,英语语法被引入汉语白话。中文写诗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中文表达方式多样,而是因为歧义性强,这是学界公认的说法了。比如常被比较
研究者举例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完全没有动词,由意象组合而给人丰富的组合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美国人学过这种写法,就是庞德搞出来的意象派。庞德的《地铁车站》就是典型的英语写的中国古......  -----------------------------  庞德的《地铁车站》。。。。呵呵呵,30年没见过这几个字了,当年给电大生上《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讲过,好亲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东西方语言差异体现了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就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营造意境的奇妙而言,西方语言的确没法和汉语比肩,庞德学习中文方式写意象派诗歌,但他不得不使用in on这类“类动词”,不然连完整的句子都写不出来。但中国人只需要“古道西风瘦马”就行。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转在下面:  在人类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规律——在以古中华和古印度为源的东方文明体系中,人与自然是互为观照的,人在自省中观照自然,于是在自然中看见自我,山水由此有了性灵;自然是神话的自然,于是山水投射了人的影子。所以吴刚在广寒宫里砍的是树,释迦跌坐其下而悟道的还是树,但此树非彼树,甚至连菩提都不是树(白马非马)。  但是古希腊古罗马及至由此而来的西方文化却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称英语找不到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