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指远肩关节肌腱炎离断,伴有肌腱神经血管断裂,外伤2CM长。术后变短了大约6毫米。能够评伤残么。

今日律师风向标:
左手中指血管神经断裂伤,左中指伸肌腱断裂并缺损伤,请我这个工伤能评残等级吗?
左手示指不全离断伤,左手中指血管神经断裂伤,左中指中节指骨部分缺损伤,左中指伸肌腱断裂并缺损伤,左手示指自近指间关节不全离断,请我这个工伤能评残等级吗?
wl2698ufvh
律师回复区
大概十级这样
以上回复,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马上咨询在线律师!
当前在线律师:436人
今日回复问题:603个
相关法律咨询
标签:工伤
我在广东中山一灯饰厂上班,受伤后评残为十级伤残,按照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除社...
标签:工伤八级伤残
标签:工伤伤残等级鉴定
相关文章推荐
共帮助过2008人
共帮助过1885人
共帮助过1688人
共帮助过1678人
共帮助过1907人
最新法律咨询
相关律师推荐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证粤B2-
客服QQ: (注:此QQ不提供法律咨询)
免费问律师十天内免登录
>>手腕肌腱神经血管割断,手术后以
手腕肌腱神经血管割断,手术后以
当时年龄:
手腕肌腱神经血管割断,手术后以有三个月了,段练后能伸直能握拳,伤口也不疼就是一不活动手和手腕就肿涨,胳膊下垂的时候手掌颜色变青紫色。我想问问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该怎样段练。
您好,如果肌腱、神经、血管等断裂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如果活动不及时会出现粘连等进而疼痛、酸胀等不适。您好,如果手腕部出现断裂伤会损伤神经、血管、肌腱那就会影响手指功能,例如屈伸不自由,皮肤麻木,关节活动受限,周围疼痛、肿胀等不适。注意锻炼促进功能恢复。还可以热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你好,你的情况一般石膏拆除后,就可以慢慢锻炼,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开始要慢慢锻炼的
您好,你的情况是在外伤恢复期一种反应。建议及时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行局部的热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这是血管离断以后,血液回流受限,容易形成淤血引起的青紫,手腕肿胀也是因为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的压力增加。
这是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可能是有粘连的情况。治疗,主要还是要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可用电针刺激,还有按摩治疗,活动关节。结合中药外洗。效果可能会更好。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59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653;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67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手腕肌腱神经血管割断,手术后以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律师加盟热线:400-678-6088
手机找法网
您的当前位置:&&&&正文
手外伤和肌腱断裂可以评级吗
手外伤和肌腱断裂可以评级吗
提问者:wl6751***时间: 14:48:07地点:3个回答
您好,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工伤认定科做伤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判断。
你好,要具体去鉴定确定评级
伤残评级机构登记。
其他类似咨询
答: 你好,工伤认定后就可以申请伤残等级鉴定的
答: 具体的伤残等级以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为准。
答: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应该是工伤。和工地签订劳动合同了吗?需要进行工伤鉴定,然后根据
答: 需要进行鉴定确定
答: 具体伤情需要结合病例,建议申请工伤认定
法律百科专题
热门知识推荐
最新咨询回复
回答:会考虑的。
回答:产证加名,对方已经有份额了。
回答: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男女双方离婚,子女在两周岁以内的,一般跟随女方
回答: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房屋贷款虽系男方婚后一人偿还,但是无特殊约定的
回答: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如果外公与第二任妻子有养育小孩,与外公形成抚养
回答:工资发吗?
回答:违法行为。
回答:什么承诺未履行?
回答:尽快报警处理。
回答:不合法。
回答:您好,离婚纠纷吗,是否已委托律师代理?
回答:您好,您签的合同名称是什么?我们也在处理一起奶茶店的加盟合同纠纷
回答:不一定要按手印。签字就可以了。
回答:你可以跟单位协商的。。
回答:不可以的。按章办事的。。
回答:什么叫保钱是指保证金么?一般情况下是退还的。
回答:工伤评级之后一年内如果单位不赔偿,要仲裁,如果单位拖过了法律规定的一年期
回答:一般是要提前一个月的。。
回答:可以要求相关赔偿的。。
回答:你可以报警处理的。。
回答:您好,必须取得房屋共有人同意方能出售。
回答:没有毕业的话交不了的。
回答:你们双方都有责任,都有赔偿义务
回答:不会计入,除非新合同中约定明确,谨慎。
梁静飞律师
为您推荐地区及劳动工伤专业律师、优质劳动工伤法律咨询、优质劳动工伤法律知识等内容,如果有法律纠纷寻求帮助,可以在线!
地区律师:
热门城市律师:
上海律师:
劳动工伤专业律师:
劳动工伤法律咨询:
劳动工伤法律知识:左手中指离断,食指肌腱断裂.右手食指离断裂,中指无名指肌腱断裂,能评几级伤残_百度知道
左手中指离断,食指肌腱断裂.右手食指离断裂,中指无名指肌腱断裂,能评几级伤残
左手中指离断,食指肌腱断裂.右手食指离断裂,中指无名指肌腱断裂,能评几级伤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工伤九级】标准:16)一拇指末节部分1/2缺失;  17)一手食指2~3节缺失;18)一拇指指间关节功能丧失;  23)骨折内固定术后,无功能障碍者;  【工伤十级】标准:6)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远侧指间关节离断或功能丧失;  10)除拇指外,余3~4指末节缺失;14)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右手食指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
当前位置:
>>>>>>正文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NS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起主导地位)NS分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包括神经干和神经节。 & & &
脑的工作原理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 & &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 & &
1.协调人体内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 保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 & & &
2.使人体活动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 证人体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 & & &
3.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 & &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内主要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细胞。 & & &
一、神经元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 & & &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 & & &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 & &
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由胞体发出,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 & &
树突较多,粗而短,反复分支,逐渐变细;轴突一般只有一条,细长而均匀,中途分支较少,末端则形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 & &
在轴突发起的部位,胞体常有一锥形隆起,称为轴丘。轴突自轴丘发出后,开始的一段没有髓鞘包裹,称为始段(initial segment)。动作电位常常由此首先产生:1由于始段细胞膜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最大,钠内流多,去极化达到TP的时间短,兴奋性高,2始段较为细小,d小,电阻小,局部电流大,E高。 & & &
神经元的功能分段:神经元在功能上可分为四个部位: & & &
① 受体部位:在胞体或树突膜上,能够特异结合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等级性电位变化。 & & &&
② 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动作电位起始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节。 & & &&
③ 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可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和末梢。 & & &&
④ 递质释放的部位:动作电位引起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将神经信号转变为体液信号。 & & &&
基本功能 & & &&
① 感受刺激,引起兴奋或抑制; & & &&
② 整合信息,发出神经冲动。 & & &&
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简称冲动。 & & &
1)影响冲动传导速度的因素 & & &
①神经纤维直径: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 & & &
②有无髓鞘及髓鞘的厚度:有髓鞘纤维的兴奋以跳跃式传导,故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 & &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传导速度加快。用电生理学的方法可以精确的计算出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测量发现,变温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传导速度减慢。 & & &
检测传导速度的临床意义: & & &&
①评定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临床上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某些神经疾患如周围神经损伤和断裂; & & &
②评定纤维病变的程度:传导速度减慢主要反映髓鞘损害;波幅降低反映轴索损害,严重的髓鞘脱失也可继发轴索损害。还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神经再生及恢复情况。 & & &
③鉴别神经与肌肉的病变:如仅为肌肉病变,则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会发生改变。 & & &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 &
兴奋部位与安静部位之间形成一种局部电流。 & & &
①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包括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完整。 & & &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如外伤),结构上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兴奋传导障碍。 & & &
应用麻醉药或低温,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发生障碍(如普鲁卡因阻断钠通道),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兴奋传导障碍 & & &
两种情况下局部电流均不能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滞。(神经缝合术) & & &
②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括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神经纤维的绝缘传导使神经调节表现出精确性的特点。 & & &
③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并继续传向远端。但在整体情况下,由突触的极性所决定,而表现为传导的单向性。 & & &&
④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50~100次/s)、长时间(9~12小时)的有效电刺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此即相对不疲劳性。这是由于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 & & &
3)神经纤维的分类 & & &
(一)按有无髓鞘分为 & & &
1.有髓鞘纤维,如躯体传出纤维 & & &
2.无髓鞘纤维,如植物神经节后纤维 & & &
(二)根据电生理特性分为 & & &
1.A类:包括有髓鞘的躯体传入与躯体传出纤维。 & & &
根据其传导速度还可分为Aα、Aβ、Aγ和Aδ。 & & &
2.B类(有髓):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 & & &
3.C类(无髓):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和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 & &
(三)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为 & & &
1.Ⅰ类:又分为Ⅰa和Ⅰb类。相当于Aα & & &
2.Ⅱ类:相当于Aβ、Aγ & & &
3.Ⅲ类:相当于Aδ、B类 & & &
4.Ⅳ类:相当于C类 & & &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 & &
1)概念:轴突内借助轴浆(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特点:双向性 & & &
2)分类: & & &
①顺向运输:顺向轴浆运输由胞体转运至轴突末梢。多数神经递质、酶、蛋白质等。 & & &
目前知道,快顺向轴浆运输分两类。 & & &
一类是快速轴浆运输,指的是具有膜的细胞器(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颗粒等)的运输,在猴、猫等动物的坐骨神经内其运输速度为410mm/d。 & & &
另一类是慢速轴浆运输,指的是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其他轴浆的可溶性成分也随之向前运输,其速度为1-12mm/d。 & & &
②逆向运输:由轴突末梢转运至胞体。神经营养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入胞后可沿轴突被逆向运至胞体。 & & &
3)功能:①运输作用:提供营养物质;输送神经递质和酶 & & &
②反馈作用:保持功能联系维持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 & &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 & &
①功能性作用:通过传导神经冲动,释放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 & &
②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 & &
例如,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因病变而丧失功能,其所支配的肌肉便发生萎缩。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 & &
(5)神经营养因子 & & &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 NTFs):由神经所支配的靶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反过来作用于神经元。NT作用于神经末梢的特异受体→被末梢摄取→逆向轴浆运输→胞体,经逆向运输到胞体后对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 & & &
在神经末梢发现有用种NT的受体:Trk A、Trk B和Trk C. & & &
,已发现十多种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NT-3、NT4/5等。其中,NGF是最早被发现的神经营养性因子。有报道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对防止神经细胞凋亡、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具有积极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帕金森病、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希望制剂。 & & &
二、神经胶质细胞
类型 & & &
1)周围神经: & & &
①施万细胞(Schwann’s cell),又称神经膜细胞,形成轴突髓鞘 & & &
②卫星细胞(Satellitecell),又称被囊细胞,存在于脊神经节中 & & &
2)中枢神经系统: & & &
①星形胶质细胞(Astroglia) & & &
②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 & &
③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 & &
1特征: & & &
①数量大,分布广;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 & &
②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 & &
③细胞之间呈缝隙连接,不形成化学性突触; & & &
④不产生动作电位; & & &
⑤终生有分裂增殖的能力。无突触,无动作电位,无树、轴突之分 & & &
2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当初提出胶质名称时,认为它的作用是把神经元胶合在一起(glue),但现在知道它的作用不仅于此, & & &
①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 & & &&
②修复和再生作用;清除、填充缺损、修复。 & & &
③免疫应答作用;吞噬,免疫应答 & & &
④形成髓鞘和屏蔽作用; & & &
⑤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维持神经元的生长、保持功能完整 & & &
⑥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⑦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 & &
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一个神经元如何影响另一个神经元? & & &
突触——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 & &
一、突触传递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 & &
根据突触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媒介)和电突触(电信号直接联系,通过缝隙连接实现。)两大类。化学性突触又可分为定向突触和非定向突触。其中以化学性突触方式最普遍、最重要 & & &
(一)电突触传递 & & &
神经元之间通过缝隙连接部位胞间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方式。 & & &
1结构基础:缝隙连接。在缝隙连接处,两个神经元之间间隔仅2-3 nm,其间有水相通道蛋白构成的微孔相通,使带电离子可以自由移动,形成直接电信息传递。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 & &
传递过程:局部电流流过细胞间通道(如同一细胞),直接刺激并兴奋另一细胞。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部电流方式) & & &
2特点:不需要神经递质介导,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传递;低电阻区域,电阻低,信息传递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 & &
3功能:促使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放电,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 & & &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 & & &
化学性突触又可分为定向突触和非定向突触。其中以化学性突触方式最普遍、最重要 & & &
1.定向突触传递 & & &
(1)突触的微细结构 & & &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囊泡(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递质:Ach、甘氨酸、γ-氨基丁酸或谷氨酸,儿茶酚胺,神经肽类 & & &
突触间隙20~40nm & & &&
突触后膜:存在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 & &&
(2)突触的分类: & & &
A根据神经元互相接触的部位,通常将经典的突触分为三类:①轴突-树突式突触:最为多见;②轴突-胞体式突触:较常见;③轴突-轴突式突触:是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结构基础。 & & &
B按照突触活动后突触后神经元被兴奋或被抑制,可将突触分为: & & &
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神经-肌肉接头可视为兴奋性突触。 & & &
(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Ca2+浓度瞬时增高,促使突触囊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形成突触后电位(PSP)。
2.非定向突触传递 & & &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许多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varicosity),其内含有大量的小泡,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 &
1结构基础:曲张体。一个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约有2万个曲张体,当神经冲动传来,曲张体释放出递质,经扩散作用于突触后成分上的受体,从而产生一定效应。该传递模式也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 & &
2特点: &&
①突触前、后成分无特化的突触前、后膜; & & &
②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的间距大,&20nm发挥作用距离较远且不等,突触传递时间长&1s,且长短不一。 & & &
③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不一一对应,没有一对一的传递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作用较弥散,无特定靶点; & & &
④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受体; & & &
3.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 & &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递质释放量决定于进入末梢的Ca2+量。细胞外液Ca2+浓度升高和(或)Mg2+浓度降低、到达突触前末梢动作电位的频率或幅度增加,均可使进入末梢的量Ca2+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反之,则递质释放量减少。
影响Ach释放的因素: & & &
①C外Ca++↓或Mg++↑→Ca++内流↓→递质释放↓ & & &&
②肌无力综合征: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钙通道→钙内流↓→递质释放↓ & & &&
③ 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由于毒素抑制Ach释放。 & & &&
近年来,肉毒素在皮肤整形行备受青睐,神奇的瘦脸除皱功能。毒素于作用Ach运动神经末梢,干扰Ach释放,使肌纤维不能收缩,肌肉萎缩,特别的咬肌的萎缩,瘦脸。 & & &
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凡能影响递质重摄取和酶解代谢的因素,均能影响突触传递。 & & &
①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胆碱酯酶→ACh积聚、持续作用→骨骼肌持续兴奋(肌肉震颤、痉挛)。 & & &&
②解磷定能恢复胆碱酯酶活性,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解毒药。 & & &&
③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新斯的明)可治疗肌无力。 & & &&
3)影响受体的因素:在递质释放量发生改变时,受体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受体的数量均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突触传递。 & & &
美洲箭毒(筒箭毒,印第安人打仗的时候用到,尸横遍野)、α-银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结合受体。Ach受体阻断剂、 肌松剂。 & & &
4.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 &
突触后电位:分为快突触后电位和慢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最主要的效应是直接开启突触后膜上的递质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这种突触后电位由于发生迅速,历时短暂(以毫秒计),因而称快突触后电位。主要介绍快突触后电位。 & & &
*慢突触后电位和迟慢突触后电位:在外周(如自主神经节)和中枢(如大脑皮层)神经元中可见到,是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脑的高级部位的慢突触后电位,可能在与学习和记忆等有关的突触可塑性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 &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 &
概念:突触后膜在某种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 &
EPSP的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净的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特点:1)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它们的大小即其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比,刺激强度大,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产生的电位越大。使EPSP幅度增大;2)呈电紧张性扩布:3)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突触后膜上不同时间或不同部位产生的EPSP或IPSP可产生叠加,产生更大的IPSP或EPSP。如果小的EPSP经叠加后形成较大的EPSP,与邻近细胞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达到阈电位,则可使邻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因此,EPSP属于一种局部兴奋。 & & &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 &
概念:突触后膜在某种递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 & &
IPSP的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Cl&通道开放,Cl&内流,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通道和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EPSP和IPSP由于方向相反而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前者经总和后使神经元兴奋,后者则使其抑制。 & & &
突触后神经元常与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这些不同性质的突触后电位可以在同一神经元上总和(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众多的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元的传入),即突触整合(synaptic integration)。最终结果决定该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起整合作用,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即可在轴突的始段爆发动作电位。 & & &
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 单向传递(因为只有前膜能释放递质); & & &
⑵ 突触延搁; & & &
⑶ 总和,包括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 & & &
⑷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 & &
⑸ 兴奋节律性改变(同一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发放的频率不一致); & & &
⑹ 后放(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在一定时间内仍发放冲动)。 & & &
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可塑性:突触传递功能由于前膜以往的活动而引起递质释放量的改变,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这一特性或现象,叫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增强和突触传递减弱两方面。突触可塑性尤其是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有密切联系。是学习和记忆产生机制的生理学基础。 & & &&
机制:强直性刺激 →突触前神经元内Ca2+积累→突触前末梢持续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电位增强 & & &&
如:刚买回的钟表,其摆动时发出的“嘀嗒”声,可能使人难以入睡,但几夜过后,该钟表便不再被注意到;用触觉刺激引起海兔缩鳃反射的动物实验中,可见到缩鳃反应将随着触觉刺激的重复进行而逐渐减弱,甚至不再有反应。 & & &
意义:使个体学会对某些刺激的“不注意”,从而主动地放弃对这些刺激的反应,这有利于机体接受其它类型的刺激。 & & &
机制:重复刺激使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 & &
敏感化(sensitization):指在较强的伤害性刺激,有害刺激后,机体对原先弱刺激引起的反应明显增强的过程。例如:电刺激作用于海兔的头部或尾部后,原先触觉刺激喷水管周围皮肤引起的缩鳃反应将大大加强。
(一次遭蛇咬,终身怕草绳;草木皆兵;过度“敏感”) & & &
意义:与习惯化相反,敏感化使个体学会了对某些伤害性刺激的注意,有利于躲避该刺激。 & & &&
长时程增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重复性刺激后(短暂的强直刺激),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增强,持续时间可达数天甚至数周。可能与突触后神经元内Ca2+的增加有关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1递质的鉴定:
①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 & & &
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囊泡内的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 & &
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 & & &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使之作用迅速失活。 &
2调质的概念: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不在神经元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效应起调制作用(增强或削弱)的一类化学物质。
3递质的分类:
1)按分泌部位分为:中枢神经递质和外周神经递质 & & &
2)按化学性质分为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脂类和气体类等 & & &
3)递质的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其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活动。 & & &
4递质的代谢:递质主要在胞质中合成;在突触小泡内储存;经Ca2+依赖性出胞方式释放;递质作用于受体并产生效应后很快被消除。消除的主要方式有酶促降解、被突触前末梢和突触囊泡重摄取。乙酰胆碱的消除依靠突触间隙中的胆碱酯酶将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末梢的重摄取及少量通过酶解失活而被消除。
(二)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ligand):凡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都属配体。
配体可分为:激动剂拮抗剂 & & &
受体的激动剂和受体的拮抗剂,二者统称为配体。
o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递质、激素、药物等)。
o拮抗剂(阻断剂,antagonist):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本身不产生效应,并使递质也不能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
受体与配体结合有下列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的配体结合;
饱和性:受体的数量有限,结合配体的数量也有限;
可逆性: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
(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neuro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分布:脊髓前角、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后侧腹核、边缘系统等。 & & &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 & & &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 & &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少数肽能或嘌呤能纤维外); & & &
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温热性汗腺的纤维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 & & &
④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 & & &&
胆碱能受体:能够和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它包括两种类型: & & &
(1)毒蕈碱(M)受体这类受体除能与ACh结合外,还能与毒蕈碱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故又称毒蕈碱受体,简称M受体。 & & &
分布: & & &
a.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 & &
b.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汗腺和骨骼肌血管) & & &
作用:M-R分M1~M5五个亚型。M-R兴奋表现为平滑肌收缩,心脏抑制,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效应与毒蕈碱效应相似,故将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为M受体,ACh与M型受体结合所产生的这种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其作用简称M样作用。临床上有机磷中毒时,患者出现的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等症状正是由于ACh堆积,产生过强的M样作用所引起的。 & & &
机制:M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其作用机制与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浓度有关。 & & &
阻断剂:阿托品、山莨菪碱,临床上可用于缓解有机磷中毒时患者出现的M样症状,还常用药、胃肠解痉药,解除平滑肌痉挛等; & & &
激动剂:毒蕈碱、毛果芸香碱。 & & &
(2)烟碱(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 这类受体除能与ACh结合外,还能与烟碱相结合,故称烟碱受体,称N受体。ACh与N型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N受体又分为N1受体和N2受体。 & & &
N1受体分布在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ACh与之结合时可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 & & &
N2受体分布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ACh与之结合时可使骨骼肌兴奋。 & & &
将N1受体称为神经元型N受体;而将N2受体称为肌肉型N受体. & & &&
六烃季铵主要阻断神经元型N(N1)受体的作用;十烃季铵主要阻断肌肉型N(N2)受体的作用; & & &&
氯筒箭毒碱能同时阻断N1受体和N2受体的功能。临床上常用筒箭毒和十烃季铵作为肌肉松弛剂。 & & &
临床上肌无力综合征的产生是由于躯体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量不足所致;而重症肌无力症则是因为患者血中出现抗烟碱受体抗体,该抗体与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受体形成复合物后,导致N受体功能障碍,而出现肌无力表现的。 & & &&
另外,有机磷中毒时,患者除了出现M样症状外,ACh在神经肌接头处过度蓄积可刺激N受体,使面、眼睑、四肢和全身骨骼肌发生肌纤维颤动。 & & &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adrenergicneuron): 释放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orepinephrgicneuron):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分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如中脑的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延髓网状结构腹外侧等。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E,这些纤维被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异丙肾上腺素等均属于儿茶酚胺类。能与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物质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这种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也可分为两型:α型β型。α型又可分为α1、α2两个亚型;β型又分为β1、β2和β3三个亚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除与受体类型不同有关外,还与受体在器官上的分布特点有关。有的效应器细胞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有的二者均有. & & & &
(1)α受体
α1受体主要位于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的平滑肌上,与NE结合产生兴奋效应即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如扩瞳肌收缩,使瞳孔开大;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 & &
此外,也有少数是起抑制性效应,如NE与小肠平滑肌的α受体结合时,是使其发生舒张。 & & &
α2受体主要分布于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可反馈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 &
阻断剂:酚妥拉明--α1和α2受体; & & &
派唑嗪--α1受体; & & &
育亨宾--α2受体。 & & &
(2) β受体
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肌组织,其作用是兴奋性的,肾脏组织中也有β1受体,起到传导兴奋的作用,促进肾素分泌的作用。 & & &
β2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其效应是抑制性的,血管(冠状血管、骨骼肌血管舒张,支气管、胃肠道、子宫等平滑肌的舒张。 & & &&
Β3受体,脂肪细胞,促进脂肪分解 & & &
阻断剂:普洛萘尔(propranolol,心得安)--β1和β2; & & &
阿提洛尔(atenolol)和普拉洛尔(practolol,心得宁)--β1; & & &
丁氧胺--β2。 & & &
临床上应用普萘洛尔使心脏的代谢和活动降低,从而达到治疗心绞痛和心动过速的效果。但当心绞痛患者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选用阿替洛尔而不用普萘洛尔,以单独阻断心肌上的β1受体,而不影响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的舒张。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副作用 & & &
儿茶酚胺与不同受体的结合能力有所不同,故效应也有强弱之别,如: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力较强,与β受体的结合力弱,故显示较强的缩血管作用;肾上腺素与α受体和β受体的结合力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力较强。 & & &
(3)?多巴胺及其受体
多巴胺也属于儿茶酚胺类。主要存在于中枢。包括三个部分:①黑质-纹状体系统;②中脑-边缘系统;③结节-漏斗系统。脑内多巴胺主要由中脑黑质产生,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储存于纹状体,其中以尾核含量最多。 & & &
多巴胺受体: 分D1~D5五种受体亚型。都是G蛋白耦联受体。
功能:多巴胺系统主要参与对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 & & &
(4)5-羟色胺及其受体
5-羟色胺(5-HT)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内。投射纤维包括三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脑干部分。 & & &
5-HT受体:多而复杂,有5-HT1~5-HT7七种受体。5-HT3是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余为G蛋白耦联受体。
功能:中枢5-HT主要调节痛觉与镇痛、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心血管活动和躯体运动等功能活动。 & & &
(5)组胺及其受体?
中枢组胺神经元胞体分布局限,集中在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内;其纤维及受体分布广泛。有H1~H3三种受体。
组胺系统可能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血压、饮水和痛觉等调节有关。 & & &
(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①兴奋性氨基酸
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是脑和脊髓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 & & &
谷氨酸受体可分两种类型: & & &
Ⅰ.促离子型受体。包括:海人藻酸受体、AMPA受体和NMDA受体,被激活后分别对Na+、K+和Ca2+有不同的通透性。
Ⅱ.促代谢型受体:在突触前后均有分布,可能参与突触的可塑性。 & & &
②抑制性氨基酸
主要包括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 & & &
Ⅰ.γ-氨基丁酸: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 & & &
受体包括: & & &
促离子型受体(GABAA、GABAC受体):耦联通道为Cl-通道,激活时增加Cl-内流。
促代谢型受体(GABAB受体):通过G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激活K+通道,增加K+外流。
二者均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而产生IPSP。 & & &
Ⅱ.甘氨酸 & &主要分布于脊髓和脑干中。 & & &
甘氨酸受体:是促离子型受体,可被士的宁阻断。其耦联通道也是Cl-通道,开放时允许Cl-等单价阴离子进入膜内,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甘氨酸可结合于NMDA受体,产生兴奋效应。
(7)神经肽及其受体
神经肽:指分布于神经系统起递质或调质作用的肽类物质。包括以下几类。 & & &
①速激肽:包括P物质、神经激肽A等6个成员。神经激肽受体有三种,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 & & &
P物质的作用:是慢痛传入通路中第一级突触的调质;调节神经内分泌;引起肠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和血压下降等效应 & & &
②阿片肽主要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三类。 & & &
阿片肽受体:μ、κ和δ受体,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均可降低cAMP水平。 & & &
生理作用:调节感觉(主要是痛觉)、运动、内脏活动、免疫、内分泌、体温、摄食行为等功能活动。 & & &
③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 & & &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腺垂体功能的肽类激素。 & & &
神经垂体肽:室旁核含有缩宫素和血管升压素的神经元,其纤维向脑干和脊髓投射,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并能抑制痛觉。 & & &
④脑肠肽 & & &
在胃肠道和脑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主要有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泌素、神经降压素等。 & & &
⑤其他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血管紧张素Ⅱ、心房钠尿肽等。 & & &
嘌呤类递质:主要有腺苷和ATP。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调质。 & & &
气体类递质:①一氧化氮(NO);②一氧化碳(CO)。 & & &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1.反射的中枢控制
(1)反射的基本过程: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效应器,产生效应。 & & &
(2)单突触反射: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如腱反射。 & & &
(3)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屈肌反射 & & &
(4)中枢整合: & & &
2.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 & &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望梅止渴” & & &
定义 & & & 特点 & & & 生理意义 & & &
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和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 & & 在长期的种系发展中形成 & & & 反射弧固定 & & & 数量有限 & & & 其建立无需大脑皮层参与 & & & 对个体和种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 & &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 & & 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 & & & 反射弧不固定 & & & 数量无限,可随时建立和消退 & & & 主要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 & & & 使机体更完善地适应环境变化 & & &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保持突触传递的精确性。精确传递信息。
(2)辐散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称为辐散
辐散式联系的意义:扩大兴奋或抑制的范围,放大功能。多见于传入通路。 & & &
(3)聚合式联系同一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以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突触联系。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总和,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整合功能.多见于传出通路
(4)连锁式神经元之间依次接替,同时都有侧支传出冲动。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连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作用范围。 & & &
(5)环式联系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联系,中间神经元返回来直接或间接再作用于该神经元。
环路式联系的意义:实现反馈调节。具有反馈功能 & & &
如果中间神经元都是兴奋性神经元,则兴奋通过环路得以加强和延续。这称为正反馈。例如,某些反射活动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后放或后发放(after discharge)。如果环路中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则通过回返性抑制使原神经元活动减弱或及时终止,这属于负反馈。 & & &
环状联系是反馈和后放的结构基础。 & & &
4.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在突触传递中,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反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而突触后膜不能释放递质,它只有受体分布。 & & &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传递比较缓慢、历时较长的现象,称为中枢延搁。中枢延搁的产生是因为突触传递过程必须经历递质释放、扩散以及对后膜受体作用等环节。兴奋通过电突触传递时无时间延搁。 & & &
(3)兴奋的总和:在中枢神经内,由单一纤维传入的神经冲动,由于其释放的递质量很少,只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时程短暂、幅值小的EPSP,不足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如果有多条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或在同一纤维上有多个神经冲动相继传入,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都能引起较多递质释放,从而使EPSP叠加起来,达阈电位水平而爆发动作电位。 & & &
(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放电频率不同。 & & &
原因:传出神经元不仅受传入神经元影响,而且还受高位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及其联系方式的影响。如后放、皮层的抑制作用(刮骨疗毒)。中枢环路联系、总和效应,使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放电频率不同。 & & &
(5)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持续一段时间。 & & &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 & &
敏感性 在反射弧中,反射中枢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改变突触的兴奋性和传递能力。例如缺02、C02过多、血液中pH改变以及咖啡因、麻醉药等,都能影响突触传递。(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 & &
易疲劳性 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 & &
但在突触部位最易产生疲劳。当反复用较高频率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的突末梢时,突触后神经元发放的冲动便逐渐减少,这就是突触传递的疲劳。易疲劳性是突触传递的重要特征,它可防止神经中枢过度兴奋,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突触疲劳的产生可能是因为突触处递质耗竭形成。 & & &
5.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其产生的部位既有在突触后,也有在突触前;其产生机制也不同,既有超级化,也有去极化. & & &
二者均为主动过程,且都可发生于突触前和突触后。 & & &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传递抑制
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 & &
机制: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IPSP,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超极化抑制 & & &
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 & &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概念: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后者的活动再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或交互抑制。 & & &
意义:交互抑制的两个中枢往往具有相互拮抗的性质,显然,其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以协调进行。 & & &
如后根传入纤维使屈肌中枢兴奋的同时,经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伸肌中枢受到抑制。使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脑内的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也存在交互抑制。 & & &
②回返性抑制
概念: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是以神经元之间的环路式联系为基础的,是一种负反馈抑制。 & & &
意义:使某一中枢内的神经元兴奋迅速终止和限制其扩散,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 & &
最典型的例子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闰绍细胞是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侧支的传入,发出的轴突又与该运动神经元或邻近的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甘氨酸)使运动神经元产生IPSP而受到抑制。 & & &
临床意义:破伤风毒素→Renshow cell功能降低→ 降低回返性抑制 →病人出现强烈痉挛 & & &
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或破伤风杆菌毒素可破坏闰绍细胞的功能,降低回返性抑制,病人出现强烈的肌痉挛。 & & &
(2)突触前抑制
1)概念: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EPSP幅度减小而产生的抑制,称突触前抑制。 & & &
2)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触。 & & &
轴突1与神经元3的胞体构成轴-胞型突触,单独刺激轴突1可引起神经元产生一个一定幅度的EPSP(图上实线)。轴突2与轴突1构成轴-轴型突触,当仅有轴突2兴奋时,神经元3不产生反应。如果先刺激轴突2,使轴-轴型突触活动一定时间后,再刺激轴突1,此时,神经元3产生的EPSP比单独刺激轴突1产生的EPSP明显减小(图上虚线)。EPSP减小表明神经元3受到了抑制, & & &
3)突触前抑制现象:①轴突末梢1与运动神经元构成轴突-胞体突触,仅末梢1A兴奋→运动神经元产生EPSP;②轴突末梢2与末梢1构成轴突-轴突式突触,与运动神经元无直接联系,仅末梢2兴奋,运动神经元不发生反应;③若末梢2先兴奋,一定时间后末梢1兴奋,则运动神经元产生的EPSP将明显减小。 & & &
4)机制:突触前抑制有三种可能机制。 & & &
①末梢2兴奋时,释放GABA作用于末梢1上的GABAA受体,引起Cl-电导增加。由于轴浆内的Cl-浓度较细胞外高,Cl-外流的结果使轴突末梢发生去极化而膜电位下降,使传到末梢1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时程缩短,结果使进入末梢1的Ca2+减少,由此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的EPSP减小。
②在某些轴突末梢上还存在GABAB受体,该受体激活时,通过耦联的G蛋白,使膜上K+通道开放,引起K+外流,使膜复极化加快,末梢1的Ca2+的内流量减少,递质释放量减少从而产生抑制效应。
③在某些末梢可通过激活促代谢型受体,直接抑制递质释放。 & & &
5)意义:多存在于感觉传入系统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性的信息传递)例如,在集中注意力时,通过突触前抑制就使得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的传入受到抑制;针刺镇痛的原理也与突触前抑制有关。 & & &
特点:潜伏期长(20ms),持续长(100~200ms) & & &
(3)易化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突触后易化:表现为EPSP的总和。由于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再接受刺激时,就较容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 & &
(4)突触前易化
1)结构基础也是轴-轴突触。 & & &
2)概念: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使Ca2+内流量增加,递质释放量增加(5-TH),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K+通道发生磷酸化而关闭复极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进入末梢A的Ca2+↑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EPSP幅度加大而产生的易化,称突触前易化。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人体的感受器将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传入各级中枢→引起各种反射活动。同时,许多传入冲动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各种特异性感觉。 & & &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物质世界在脑的主观反映,是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功能活动之一。人和动物通过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感受或感知,可保持机体的内稳态、避免各种危险、寻找食物、求得生存。 & & &
一、感觉的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如:游离神经末梢、环层小体、肌梭等。 & & &
感觉器官(sense organ):某些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感受细胞+非神经附属结构)构成了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如眼、耳等。 & & &
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分类
(1)根据感受器的分布部位来分: & & &
①内感受器(interoceptor) & & &
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 & & &&
内脏感受器(visceral receptor) & & &&
②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 & &
距离感受器(如视、听、嗅觉) & & &&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 & &
(2)根据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来分:机械感受器 (mechanoreceptor) & & &
光感受器 (photoreceptor) & & &
化学感受器 (chemoreceptor) & & &
温度感受器 (thermoreceptor) & & &
伤害性感受器 (nociceptor) & & &
目前使用较普遍的分类法是综合考虑刺激物和所引起的感觉和效应。如:视觉、听觉、触-压觉、平衡觉、动脉压力感受器。 & & &
3.人体的主要感觉类型:
特殊感觉:
视觉(眼)、听觉(耳)、平衡觉(前庭)、嗅觉(嗅上皮)、味觉(味蕾) & & &
一般感觉:
躯体感觉:浅感觉(触、压、痛、温度)、深感觉(本体感觉) & & &
内脏感觉 & & &
(二)感觉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过程:
适宜刺激→感受器→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传入神经上的AP→各级脑中枢 & & &
1 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 & &
感觉阈值(sensory threshold): & & &
1.强度阈值 & & &
2.时间阈值 & & &
3.面积阈值 & & &
4.感觉辨别阈(discrimination) & & &
2 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 & &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发生于感受器细胞。 & & &
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发生于神经末梢。 & & &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coding function)。换能过程中,将刺激的信息(质和量)包含在新的动作电位之中. & & &
在同一感觉系统或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刺激的强度不仅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来编码,还可通过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 & &
(1).性质编码
部位学说或专用线路学说 & & &
特定性质的刺激&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导通路&特定中枢兴奋&特定感觉或反射 & & &
(2).量(强度)编码
A.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 & &
B.产生动作电位的传入神经纤维的数量 & & &
3)意义 & & &
CNS信息处理的基础 & & &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 & &
快适应:刺激开始起作用,很快不起作用 & & &
触觉感受器嗅觉 & & &
慢适应:刺激开始不久后作用略有下降,然后较长时间稳定在这一水平。 & & &
肌梭、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 & &
适应并非疲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 & & &
(三)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1.特异神经能量定律(doctrine of specificnerve energies)
德国生理学家M&ller,19世纪30年代提出: & & &
不同种类的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种类,还决定于传入冲动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 & &
由于从感觉器官到皮层的各条特异的感觉通路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当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觉通路时,不管引起该通路的活动是什么刺激,这种刺激又作用在通路中的哪一部分,所引起的感觉总是相应感受器在生理情况下兴奋时所引起的感觉。 & & &
2.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它是指由所有能影响某中枢感觉神经元活动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即指一个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能影响到感觉神经元放电。 & & &&
1)高级感觉神经元要比初级传入神经元的感受野大 & & &
2)感受野的位置是由感觉转导装置的位置所决定。 & & &
3.感觉通路对刺激强度的编码
量(强度)编码:刺激强度越大,参与的感受器数量多,感受野越大则, & & &&
A.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 & &
B.产生动作电位的传入神经纤维的数量 & & &
4.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及其意义
在感觉通路中,由于存在辐散式联系,一个局部刺激常可激活多个神经元,处于中心区的投射纤维直接兴奋下一个神经元,而处于周边区投射纤维则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抑制其后续神经元。意义:CNS信息处理的基础 & & &&
二、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
浅感觉: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 & &
深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 & &
内脏感觉:痛觉
(一)躯体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脊髓是感觉传导通路中的一个重要的神经结构. & & &&
来自各种感受器的神经冲动,除通过脑神经传入中枢外,大部分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由脊髓上传到脑高位中枢.躯体感觉传导途径有两类: & & &&
(1).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的是皮肤、粘膜等处的痛、温、粗略触、压感受器接受的感觉。
传入纤维由后根进入脊髓,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再向上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抵达丘脑,至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 & &&
(2).深感觉传导途径:
传导的是深部感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精细触觉:辨别物体的纹理、粗细、性状和两点间距离等的感觉。 & & &&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入纤维由后根进入脊髓后即→在同侧后索内上行组成薄束或楔束,抵达延髓下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内侧丘系到达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 & &
1.脊髓半横切后的感觉障碍: & & &
横切面以下:①对侧浅感觉消失;②同侧深感觉消失; & & &
可见,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上行再交叉。因此,当脊髓半离断后,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则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 & &
2.脊髓空洞症 & & &
轻度:较易受损的是痛、温觉, 而轻触觉不受影响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与触觉分离现象) 重度:双侧痛、温觉与触觉均障碍。 & & &
头面部的感觉传导。三叉神经是传入神经。 & & &
痛、温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 & & &
触觉和本体感觉由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中继。 & & &
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后,形成三叉丘系并上行至丘脑。 & & &
2丘脑的核团:丘脑是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因为除嗅觉以外,所有感觉传入信息都要经丘脑的有关核团接替,才能抵达大脑皮层。丘脑:各种感觉纤维向大脑投射的中继站,也对感觉传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
根据其发生上的新旧,我国生理学家张香桐将其核团分为三类。 & & &
(1)第一类细胞群:旧核团,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称特异感觉接替核。
功能:感觉接替。接受除嗅觉以外机体所有特定感觉的第二级感觉投射,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点对点)。 & & &
主要核团: & & &
①后腹核:包括后外侧腹核和后内侧腹核,后外侧腹核是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传导躯干、四肢的浅感觉和深感觉;后内侧腹核是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传导头面部的感觉。两者发出的纤维向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运动区投射。 & & &
⑴后外侧腹核: & & &
躯干、四肢感觉→脊髓丘脑束(浅)、内侧丘系(深)→后外侧腹核→中央后回 & & &
⑵后内侧腹核: & & &
头面部感觉→三叉丘系→后内侧腹核→中央后回 & & &
②内侧膝状体:是外侧丘系(听觉)的换元站,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听觉代表区; & & &
耳蜗→听神经→内侧膝状体→视皮层 & & &
③外侧膝状体:是视束(视觉)的换元站,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视觉代表区; & & &
视网膜→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皮层 & & &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新核团
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也称联络核。 & & &
功能:与各种感觉的联系、协调有关。其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但不直接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点对点)。 & & &
主要核团: & & &
①丘脑枕:接受内侧和外侧膝状体来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枕叶、顶叶和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参与各种感觉的联系功能; & & &
②外侧腹核:接受小脑、后腹核及苍白球来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参与皮层对运动的调节; & & &
③丘脑前核:接受下丘脑乳头体来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扣带回,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 & & &
(3)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性投射核)最古老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发出的纤维通过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部分。 & & &
主要核团:是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属于丘脑的古老部分。 & & &
以上三类细胞群中,第一和第二类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具有点对点的联系,属于特异性丘脑投射核;第三类细胞群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十分广泛,不具有点对点的联系,称为非特异性丘脑投射核。 & & &
3感觉投射系统
①特异投射系统
概念:第一类及第二类细胞群及其投射纤维。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 & &
特点:投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呈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 & & &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 & &
联络核也归入该系统。 & & &
②非特异投射系统
概念: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性丘脑投射核)及其纤维。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 & &
特点:从脑干网状结构投射而来,经多次换元,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与大脑皮层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冲动无特异性 & & &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 & &
*两种投射系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传入冲动来自于特异性传入通路的侧支;特定感觉的产生,有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活动后引起皮层兴奋性的普遍提高。 & & &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大脑皮层是人体感觉的最高极中枢,在此进行最后的感觉分析活动。 & & &
不同性质的感觉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引起不同的感觉。接受不同性质信息的大脑皮层区域,称感觉代表区。 & & &&
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有第一和第二两个感觉区,分别简称为SⅠ 区、SⅡ 区。其中SⅠ 区最为重要,而且研究得也较为清楚。
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是全身体表感觉的主要投射区,称为第一体表感觉区。
体表感觉投射规律: & & &
①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呈交叉性。一侧体表感觉传向对侧皮层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 & &
②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的)下肢感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顶部(膝以下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感觉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感觉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 & &
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辩精细程度呈正相关。投射区面积大小决定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分辨精细程度愈高,其投射区面积也愈大。如大拇指和食指在中央后回中的投射面积比胸部所占面积要大几倍。这是因为感觉愈精细的部位存在的感受装置愈多,投射到中央后回时与其相联系的皮层神经元的数量也愈多的原因。 & & &
2)第二体表感觉区:是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的皮层区域。
功能:面积较第一感觉区小 & & &
身体各部位的代表区不具体定位性差。其功能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粗糙分析。切除人脑第二感觉区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刺激产生主观上的麻木感 & & &
可能接受痛觉传入的投射有人认为,第二体表感觉区与痛觉有较密切的关系,是慢痛信息的皮层终末投射区。 & & &
特点: & & &
体表感觉向此区的投射呈双侧性,投射分布的安排是正立的(2)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也是运动区。 & & &
3.躯体感觉
经内侧丘系传导的精细触-压觉与刺激的具体定位、空间和时间的形式等有关。 & & &
经脊髓丘脑束传导的粗略触-压觉仅有粗略定位功能。 & & &
b本体感觉:本体感觉经后索上行,主要进入小脑,有些冲动经内侧丘系和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部分本体感觉传入冲动在脊髓前外侧系内上行。感觉皮层的神经元主要对运动时的体位,而不是静止时的体位起反应。
c温度觉:来自丘脑的温度觉投射纤维可到达中央后回和同侧的岛叶皮层,后者可能是温度觉的初级皮层。
由于伤害性或潜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 & & &
1)提供警报信号。痛觉是一警报信号,具有保护意义。脊髓损伤后的病人,不能感觉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因缺血所致的疼痛,容易产生皮肤溃疡;先天性痛觉缺失症的病人,往往发生严重损伤而不感觉疼痛,甚至因此而导致死亡。所以,疼痛的报警作用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 & & &
2)造成严重痛苦。长期、剧烈的疼痛对机体构成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痛不欲生),且往往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疼痛尤其是慢性或剧痛会引起机体功能失调,甚至发生休克。疼痛又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症状。因此,认识痛觉产生的规律及其机制,以达到缓解疼痛,治疗疾病。因此,疼痛和镇痛的研究一直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热衷和关切的课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理论价值。 & & &&
(1)体表痛:指发生在体表某处的痛感称为体表痛。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即快痛和慢痛。 & & &
A快痛(第一痛):刺痛、锐痛;产生快、消失快;定位明确,几乎不伴情绪反应,;其意义是可以很快告知人们发生的伤害性影响,并发生保护性反应,如屈肌反射。快痛:主要经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第一和第二感觉区;有髓Ad纤维,与传导快痛有关 & & &
B慢痛(第二痛):灼痛、钝痛,跳动感;潜伏期长,痛觉剧烈难忍受;伴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内脏反应,;定位不明确;刺激消除后仍持续几秒;无髓C纤维,与传导慢痛有关。 & & &
慢痛:主要投射到扣带回。此外,许多痛觉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 & &&
痛觉通过两种神经纤维传入中枢 & & &
有髓鞘的Ad纤维,传导速度快,每秒钟12-30米。产生的 痛觉是尖锐而刺激的刺痛. & & &&
无髓的C纤维,传导速度慢,每秒钟只有0.5-2米,其产生的感觉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感. & & &&
疼痛发生的机制可能是:伤害性刺激组织损伤/肌肉收缩局部组织释放致痛的化学物质(Lewis‘sP物质、组胺等)在局部堆积刺激痛觉感受器痛觉冲动。 & & &
(2)深部痛:指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痛感。一般表现为慢痛。 & & &
特点:定位不明确,局部反应: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 & &
(3)内脏痛的特点:
①定位不明确(最主要的特点);感受器数量相对较少。例如,腹痛时不易明确分清疼痛发生的确切部位。 & & &
②发生缓慢(交感神经C纤维传递),疼痛持久,持续时间长,即表现为慢痛,缓慢、持续钝痛; & & &
③对切割、烧灼、针扎等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一般不引起内脏痛觉。对这些刺激不敏感,机械牵拉(手术操作)、缺血(心绞痛)、痉挛(胃肠痉挛)和炎症(胰腺炎)刺激等则容易引起疼痛。如心肌缺血、胆囊炎、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等都可引起剧烈的疼痛。 & & &
④常伴有不愉快或不安等精神感觉和出汗、恶心、呕吐和血压降低等自主神经反应。 & & &
(4)牵涉痛:
1)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每一内脏有其特定牵涉痛区 & & &
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出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和心前区疼痛; & & &
胆囊炎、胆结石时,可出现右肩胛部疼痛; & & &&
阑尾炎初期,常感上腹部或脐区疼痛等。 & & &&
牵涉痛定位明确,且可先于内脏痛出现,因此,临床上可根据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协助早期诊断内脏疾病。 & & &&
2)机制:①会聚学说该学说认为来自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皮肤区域的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后角神经元,并由同一上行纤维上传入脑。由于大脑皮层习惯于识别来自体表的刺激,因而将来自内脏的刺激仍认为是来自体表,产生类似皮肤的痛觉。痛觉错觉 & & &
②易化学说该学说认为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皮肤的两个中枢在脊髓后角同一区域内相距很近,由患病内脏传入的冲动可以经侧枝提高邻近躯体中枢的兴奋性,从而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轻刺激便可引起痛觉。 & & &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 nm的电磁波,因此,这个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谱。 & & &
外界物光线——入眼的折光系统成像与视网膜上——眼的感光换能系统将视网膜像的视觉信息转变为生物电信号——视神经传入中枢——形成视觉。有人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有70%以上来自视觉。因而眼无疑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 & &
在眼的生理功能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 &
1、搞清楚眼内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眼内折光系统怎样把不同远近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以及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的限度。 & & &
2、阐明视网膜是怎样对视网膜物像进行换能和编码的。 & & &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1.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 & & &
感光系统-视网膜感光、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 & & &&
人眼的折光系统较为复杂,是非单一球面折光体,是由曲率半径和折光指数均不相同的一系列折光体所组成的,具体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直至视网膜的前表面构成。 & & &
按几何光学原理进行复杂的计算表明,正常成人眼在安静而不进行调节时,它的折光系统后主焦点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 & &
对人眼和一般的光学系统来说,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因此这些光线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象。 & & &
2.简化眼 & &
生理学上简化为一个单球面折射系统,称为简化眼,其折射面为一凸球面,曲率半径r = 5mm,即节点在球界面后方5mm的位置,媒质的折光指数为1.333,前后径为20mm,后主焦点正好相当于此折光体的后极,如图9—3所示。 & & &&
简化眼虽然是一种人工假想的模型,但它在折光效果上与正常眼相同,即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恰好聚集于视网膜上,因而是一种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二)眼的调节
眼的焦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的这种改变自身焦度的本领称为眼的调节。 & & &
远点:眼不作任何调节时,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远点( far point of vision )。 & & &
近点:眼作充分调节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称近点( near point of vision )。 & & &
看近物时,人眼的调节包括: & & &
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三者合在一起称为近反射(或调节反射)。 & & &
1.晶状体的调节
人眼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进而改变其表面曲率来完成的。这是一个神经反射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下完成。其过程如下: & & &
皮质-中脑束 & & &&
模糊的视觉形象出现于皮层———→中脑正中核—————→E -W核 & & &
副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 & &
——————→睫状神经节———————→睫状肌中的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 & & &
晶状体的调节能力用近点来表示。近点越近,表示晶状体的弹性越好,调节能力越强。10岁儿童的近点平均约为8.3cm,20岁左右的年轻人约为11.8cm,而60岁时可增大到80cm或更远。 & & &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老视(presbyopia)。 & & &
调节反射进行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会聚。 & & &
2.瞳孔的调节
正常人眼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mm之间,瞳孔大小的变化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 & & &
(1)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这种现象称为瞳孔近反射( near reflex of the pupil),也称瞳孔调节反射( pupillary accommodationreflex )。 & & &
看近物时瞳孔变小,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 & &
(2)瞳孔对光反射
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照射眼睛时,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这种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 & &
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即光照一侧眼睛时,除被照眼出现瞳孔缩小外,未照射的另一侧瞳孔也同时缩小,因此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consensual light reflex)。其反射弧如下: & & &
光照——→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核(换元)——→双侧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E -W核)——→动眼N中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睫状N节(换元)——→睫状短神经(副交感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瞳孔 & & &
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是临床上经常应用的一个检查。有时可以见到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左右不等,互感性瞳孔反射消失等异常情况,常常是由于与这些反射有关的反射弧的某一部分受损而致。因此,可以借瞳孔反应的异常帮助进行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 & & &
瞳孔对光反射 & & &
A.弱光&瞳孔扩大(保证清晰像) & & &
强光&瞳孔缩小(保护视网膜) & & &
B.强光&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缩瞳核&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 & & &
C.重要临床意义 & & &
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的判断指标 & & &
3.双眼球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双眼球会聚( convergence),也称辐辏反射(convergence reflex)。由两眼球的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 & & &
其意义在于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corresponding points )上,因此不会发生复视。两眼会聚的反射弧: & & &
(三)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异常
1.近视(myopia):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引起的,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引起的。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 & &
2.远视(hyperopia):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引起的,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引起的。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 & &
3.老视(花)(presbyopia):由于晶状体的弹性下降,看远物时正常,看近物时则不清楚。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 & &
4.散光(astigmatism):正常角膜为球面,各方位的曲率一致,入射光线能在同一平面上聚焦。由于折光面(通常为角膜)在某一方位上的曲率变大,而另一方位曲率变小,使通过角膜射入的光线不能同时在同一平面上聚焦造成物像变形或视物模糊不清。纠正:配柱面镜使角膜曲率一致。由于眼球在不同方位的折光力不一致引起。矫正方法:配戴柱形透镜 。&
(四)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的厚度只有0.1~0.5mm,但结构十分复杂。经典组织学将视网膜分为十层,但按主要的细胞层次可简化为四层来描述。从靠近脉络膜的一侧算起,最外层是色素细胞层,此层内侧依次为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 & & &
色素细胞层: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其相邻的感光细胞起营养和保护作用,本层不属于神经组织。 & & &
感光细胞层:分视杆和视锥两种细胞,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 & &
双极细胞层: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与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和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联系。 & & &
节细胞层:即视神经细胞,接受双极细胞的信息,转换为动作电位,沿其轴突(即视神经)传向中枢。 & & &
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根据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目前认为在人和大多数脊锥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 & &
分布:视网膜周边 & & &
联系:会聚式联系 & & &
多个视杆细胞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 & & &
多个双极细胞与一个节细胞联系 & & &
感光色素:一种(视紫红质) & & &
功能:暗视觉(光敏感度高) & & &
无色觉 & & &
分辨力差 & & &
分布:视网膜中央 & & &
联系:单线式联系 & & &
一个视锥细胞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 & & &
一个双极细胞与一个节细胞联系 & & &
感光色素:红.绿.蓝三种光敏感色素 & & &
功能:昼光视觉(光敏感度低) & & &
有色觉 & & &
分辨力高 & & &
(3)举例说明 & & &
鸡视网膜仅有视锥细胞(无暗视觉) & & &
猫头鹰视网膜仅有视杆细胞(无昼光视觉) & & &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由视杆细胞提出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红质(rhodopsin),分子量约27kd~28kd,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一分子称为视蛋白(opsin)的蛋白质和一分子称为视黄醛(retinal)的生色基团所组成。 & & &
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重新合成,亦即它是一个可逆反应,其反应的平衡点决定于光照的强度。 & & &
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这最终要靠由食物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会影响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祖国医学称为雀目)。 & & &
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以肝脏、乳制品及蛋黄中含量最多;维生素A原则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以胡萝卜、绿叶蔬菜及玉米等含量较多。 & & &
2)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觉器电位
感光细胞的外段是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 & & &
视杆细胞的外段部分,膜内的细胞浆甚少,绝大部分为一些整齐的重叠成层的圆盘状结构,这些圆盘称为视盘。每一个视盘是一个扁平的囊状物,囊膜的结构和细胞膜类似,具有一般的脂质双分子层,其中镶嵌着的蛋白质绝大部分是视紫红质,亦即视杆细胞所含的视紫红质几乎全部集中在视盘膜中。视盘的数目在不同动物的视杆细胞中相差很大,人的每个视杆细胞外段中,视盘的数目近千;每一个视盘中所含的视紫红质分子约有100万个。这样的结构显然有利于使进入视网膜的光量子有更大的机会在外段中碰到视紫红质分子。 & & &
在视网膜未经照射时,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只有—30~—40mV,当视网膜受到光照时,可看到外段膜两侧电位短暂地向超极化的方向变化,即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视锥细胞也一样),表现为一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 & & &
视杆细胞外段和整个视杆细胞都没有产生AP的能力,由光刺激在外段膜上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只能以电紧张性的扩布达到它的终足部分,影响终足(相当于轴突未稍)处的递质释放,进而影响与其相连接的双极细胞的活动。 & & &
视杆细胞在光照时产生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的机制已基本搞清。 & & &
视杆细胞的外段膜在无光照时,除了对K+具有通透性外,对Na+也有较大程度的通透性,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并有持续的Na+内流,而且在内段膜上有Na+泵的连续活动将Na+移出膜外,以维持膜内外的Na+平衡。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明显地小于当时K+的平衡电位的数值。 & & &
当光量子被作为受体的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了视蛋白分子的变构,又激活了视盘中一种称为传递蛋白(transducin)——Gt的中介物,Gt再激活附近的磷酸二酯酶,后者使外段部分胞浆中的cG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cGMP的分解,就使结合于外段膜上的cGMP也由膜解离而被分解,而cGMP在膜上的存在,正是这膜中存在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开放的条件,膜上cGMP减少,Na+通道开放减少,于是光照的结果就出现了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 & &
可以说,出现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是由于外段膜上Na+通道的关闭所造成,而外段膜上cGMP的减少,是Na+通道关闭的关键因素。 & & &
总之,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的结合蛋白。 & & &
光线→视网膜→成像感光系统(视杆细胞)光化学反应→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电位)→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超极化、去极化电位)总和、扩布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视神经→视觉中枢。 & & &
3)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视锥细胞外段也具有与视杆细胞类似的盘状结构,并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但分子数目较少。目前认为,视锥细胞外段的换能机制,也与视杆细胞类似。光线作用于视锥细胞外段时,作为光-电转换的第一步,在它们的外段膜两侧也发生同视杆细胞类似的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 & &
视锥细胞功能的重要特点,是它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 & &
颜色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颜色的不同,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主要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进一步仔细的检查可以发现,单是人眼在光谱上可区分的色泽不下150种,这说明在可见光谱(370~740nm)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辩为不同的颜色。很明显,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上百种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起反应的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是不大可能的。在物理学上从牛顿的时代或更早就知道,一种颜色不仅可以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所引起,而且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它波长光线的混合作用而引起。受到物理学的启发,早在上世纪初,Young(1809)和Helmholtz(1824)就提出了视觉的三原色学说,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三种感光色素,并且设想当光谱上波长介于这三者之间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这些光线可对敏感波长与之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起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于是在中枢引起介于此三原色之间的其它颜色的感觉。 & & &
7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关于视网膜中有三种对不同波长光线特别敏感的视锥细胞的假说,已经被许多出色的实验所证实。 & & &
视觉三原色学说用简单的生物感受结构的假设说明了复杂的色觉现象,一般为多数人所接受。但也有其不成熟的地方,例如①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未能发现视锥细胞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②同时也未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分离出不同的视锥感光色素。③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视觉现象,如颜色对比现象就是一个例子。 & & &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由视杆和视锥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要经过复杂的细胞网络的传递,最后才能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由于视网膜内各种细胞之间的排列和联系非常复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除一般神经系统中常见的递质外,连同视网膜中已发现的各种神经肽类物质,总数已达30余种),因而视觉信息在从感光细胞向节细胞传递时,必然要经历复杂的种种改变。 & & &
现在所能初步肯定的是,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多数无长突细胞也同两种感光细胞一样,没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但部分无长突细胞可产生动作电位);但这三种细胞同感光细胞不同的是,它们在前一级细胞的影响之下,既能产生超极化型慢电位,也能产生去极化型慢电位。所有这些慢电位,只能作电紧张性的扩布,影响突触前膜处递质释放量的改变,从而引起下一级细胞产生慢电位变化(也包括电突触性相互影响);只有当这样的慢电位传递到神经节细胞体时,由于后者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当两种形式的慢电位总和的结果,使节细胞的静息电位能够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才会产生“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作为视网膜的最后输出信号传向中枢。 & & &
值得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视神经中纤维的总数(亦即节细胞的总数),只有全部感光细胞的1%。这一简单事实就足以说明,视神经不可能通过其纤维“点对点”地传递视网膜中各感光细胞被光照的情况(中央凹处少数视锥细胞例外),因而大多数视神经纤维所传递的信号,只能是决定于多个感光细胞,并因而含有较多的信息量。 & & &
中枢视觉通路 & & &
来自视网膜视觉信息投射到3个皮层下结构,其中主要为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左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的投射,而右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的投射。视觉代表区在枕叶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视网膜的上、下半部分别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视网膜中央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 & & &
四、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力(vision)
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力或视敏度(Visual acuity)。 & & &
正常人眼的视敏度是以人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为指标。 & & &
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地计算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如图9—3所示,AnB和anb是具有对定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因而有: &其中nb固定不变,相当于15mm,那么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它距眼的距离,就可算出物像的大小。角anb称为视角,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和眼睛的距离有关。视角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视角大,所成的像就大,视角小所成的像就小。所以,常用眼睛能分辨的最小视角的倒数来表示眼的分辨本领,称为视力(vision)或视敏度(visual acuity)。即: &式中最小视角以分为单位,国际通用视力表就是按这个原理制成的。当人眼在5m处看一个“E”字形上相距1.5mm的缺口时,视角约相当于1分,此缺口在视网膜像中的距离为4.5μm,视力即为1.0,如果眼睛能分辨的最小视角为0.67’、1’、2’、10’时,则视力相应为1.5、1.0、0.5、0.1。 & & &
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上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约为4.5μm ~ 5μm,但有些视锥细胞的直径可小到2μm。 & & &
(二)暗适应和明适应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膝关节肌腱炎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