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整天自嘲多了就会生活信心不足什么的

【心理咨询】男生经常选择自嘲【心理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53,444贴子:
【心理咨询】男生经常选择自嘲
有些男生主动的爱情在一起后,老感觉女方对自己不重视,于是就会说些自嘲的话,然后又是发伤感动态又是忧郁伤心摆给女方看。这样真的能换来女方的重视吗,这是啥心理
自嘲是为了娱乐自己。。。无所谓
     和世界交手的这许多年 你是否光彩依旧兴趣盎然.
男女都一样
我们都来自子宫
很正常啊,都希望对方重视
这男的重感情,反正也就是这样了
幼稚心理,就像小孩子向母亲要糖一样,看你可怜的话会给你几个糖。
矫情就是贱人
放下你们的手机,往窗外看看是什么
是朕的江山啊
过度的自嘲自讽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还有点幼稚
自卑幼稚,男的追女的,占有欲强,解决的办法就是跟男性朋友多联系,分散注意力
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人在乎,自然不平衡会伤感
作死的节奏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三天让你读懂心理学
我的图书馆
三天让你读懂心理学
杜根定律:让你握有一张永久有效的坐票&在许多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在自信心的驱动下,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的时候看到希望,最终获得成功。“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这句话是由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D·杜根提出来的,被人称之为“杜根定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杜根定律”,它的核心就是讲信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  想必大家都看过足球比赛,在看比赛的时候,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的是球员们技艺的高低。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足球比赛的胜负全在于球员发挥得好不好,技术是不是高。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球员的心理素质在关键时刻可以左右比赛的结果。在一次重大的足球比赛中,两支球队打平,需要靠点球决胜。一个一流的足球名将竟然将球高高踢飞。因为这关键的一球,球队点球输给了对手。  赛后,教练问那位把球踢飞的足球名将为什么会失败,他说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千万别踢出球门。如果他当时自信能射中球门,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他的实际行动。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在关键时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验证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他让七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七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来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三个胆大的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  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七个人当中有五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另外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问。  现在,我们来回顾和分析一下这则实验。在黑暗当中,七个人都可以顺利地在心理学家的引导下穿过房子。其实当七个人不知道屋里有水池和鳄鱼时,他们七个人全都可以顺利地通过屋子,而且是在黑暗中。因为那时候的他们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黑暗和危险都不能成为他们成功的障碍,当他们在灯光下看到真相时,在光明中都无法顺利地通过木桥,这纯属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家的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上首先败阵。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但能主导成败,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外貌。一个女孩长相很丑,因此,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不爱打扮自己,整天邋邋遢遢的,做事也不求上进。  心理学家为了改变她的心理状态,让大家每天都对丑女孩说:“你真漂亮”“你真能干”“今天表现不错”等赞扬性的话语。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女孩真的变漂亮了。  其实,她的长相并没有变,而是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她不再邋遢了,变得爱打扮、做事积极、爱表现自己了。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正在于自信心。因为她对自己有了自信,所以大家觉得她比以前漂亮了许多。  也许有人说,我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怎样才能获得信心呢?心理学可以告诉你答案:从成功的回忆中建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可使你获得自信。当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并为自卑感所困扰的时候,你不妨从过去的成功经历中吸取养分,来滋润你的信心。你不要沉溺于对失败经历的回忆,要将失败的意象从你脑海里赶出去,因为那是一个不友好的来访者。失败不是人生主要的一面,只是偶尔存在的消极面,是人心智不集中时开的小差。  人们应该多多关注自己的成功,仔细回忆成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看看当初自己是怎样 成功的。一连串的成功,贯穿起来就构成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它会强烈地向你暗示,你原来是具有决策力和行动力的,你能够导演成功的人生。正如英国的罗伯·希里尔所说的:“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其他信心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整个生命都会瘫痪。”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自己轻视自己,别人才会轻视你。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坐票,只能买站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听上去这个办法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这个人就很好地利用了心理学当中的“杜根定律”,他相信只要自己耐心地去找,就一定能成功地找到座位。他自己解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他们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在上上下下的乘客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自信、执著、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的永久坐票。&&&&&&&&&&&&&&&&&& &杜利奥定律:敞开心扉,拥抱热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乐观能够使人经常处于轻松、自信的心境,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分的苛求,对自己有恰当客观的评价。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失败时,常会看到光明的一面,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轻易地自责或怨天尤人。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的:“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这一观点被人称之为:“杜利奥定律”。  一个人心态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决定了其生活是光明的还是灰暗的。为了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情绪特点,心理学家曾做过“半杯水实验”。  一个人面对半杯水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另一个人则说:“我还有半杯水呢!”  由此,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出来,这两人谁是悲观者,谁是乐观者。那个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的人悲哀于既定的现实,悲哀于那失去的半杯水。这样的人很容易沉浸在过去的挫折与失败中不能自拔,自然也就很难让自己快乐。而那个说“我还有半杯水”的人则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他觉得“我还有半杯水,而不是一点水也没有了”。当他这样想的时候,自然内心里是轻松和愉悦的。我们也很容易想到,这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乐观者,他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  人所抱持态度的不同,不但能够对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还会在现实生活中主导事业与人生的成败。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因乐观心态而影响人成功的案例。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的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 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再夺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式游泳中竟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泳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担心:接连两次失金恐怕会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随后的五项比赛中竟接连夺冠。对此,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实验方式是在一次游泳表演后,毕昂迪表现得很不错,但教练故意告诉他得分很差,让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却因此影响成绩。  通过教练对毕昂迪的游泳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学结论:乐观者面临挫折仍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乐观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会感到冷漠、无力感和沮丧。乐观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更容易转败为胜。  其实,毕昂迪的天赋并不一定比人强多少,之所以他能够在比赛中屡屡获胜,就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坚定的心,有着非常良好的心态。即使自己在前面的比赛中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他后面的发挥。这就是毕昂迪的过人之处。由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了。我们大多数人在智商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态的不同。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在于他们有热情积极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举世闻名的成功学及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暴热的天气热得人受不了。她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因为她住的地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在这样的环境里,塞尔玛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数日后,她接到了父亲的回信,信上只有简短的两行字。而这短短的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父亲给她写了什么呢?父亲写给她的是这样一句话:“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此后,塞尔玛开始热情地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几百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海螺壳……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塞尔玛的变化。事实上,沙漠没有任何的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是她心态的转变,是她对生活燃起的热情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重燃的生活热情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高度乐观、满怀热情的人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质: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不会满腹焦虑,不绝望抑郁,不会抱持失败主义;能自我安慰,知道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部分。而相比较而言,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之于个性上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个人对此无能为力。心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失去热忱,精神状态不佳的话,那么,他的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在焦虑、生气、抑郁、沮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有效地接收信息,或妥善地处理信息。情绪沮丧的悲观者会严重影响智力的发挥,因为沮丧悲观的情绪压制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思维瘫痪。作家拉尔夫·爱默生说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杜利奥定律”的精髓:“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热情像糨糊一样,可让你在艰难困苦的场合里紧紧地粘在这里,坚持到底。它是在别人说你‘不行’时,发自内心的有力声音——‘我行’。”&&&&&&&&&&&&&&&&&& &审美疲劳:“我出来买酱油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该有个“度”,“好”的说多了让人烦,好的“看”多了也可能让人烦。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干事业,都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你懂得领悟、懂得创新,才不至于让你陷于别人所诟病的“审美疲劳”当中。在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下,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学现象,那就是“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  “审美疲劳”一词的真正流行要归功于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审美疲劳”在他的贺岁片《手机》中的点睛妙用,迅速成为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和流行语。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手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费墨,他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  费教授此言一出,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以致许多人动辄就说“审美疲劳”。在现代心理学当中,“审美疲劳”确实用处极广,好莱坞大片千篇一律让人“审美疲劳”;书店里的书不同书名却雷同的内容让人“审美疲劳”;每天穿同样款式、同样颜色的衣服让人“审美疲劳”;天天重复同样的生活让人“审美疲劳”;整天混在女人堆里的人容易“审美疲劳”;整天拼命工作、加班加点赚钱的人,容易“审美疲劳”……只要人感到疲乏或是心情郁闷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语言的魅力就在这里,幽默与调侃中,自嘲与讽刺中,其实不经意间达到了自我解脱与释怀。  我们来看一个由热门事件而引发人们审美疲劳的例子。前不久,一张贴图在网络世界迅速风靡起来,其所描述的场景是前段时间广州电视台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对CGX等明星又有什么看法?……”某男性受访者从容应答:“关我X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在网络间迅速流传,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络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  有关此事的原始视频在网络上无法搜索到,难以确定相关对白就是如贴图展示的那样。当事人的身份及资料等暂不可考,一向表现强劲的人肉搜索引擎也没有展示其效用。有些网友则亲切地称呼其为“酱仔”。但是,当时那种风靡的态势已经引起一些网友的忧虑,担心这样持续恶搞下去,将是对其肖像权的侵害。  某位娱乐评论写手曾说过:“网络世界要选中一个人,要让这个人被瞩目、被娱乐、被蔑视或者被侮辱,往往不由分说,被选中的人,从此必须被动地担当被瞩目、被娱乐、被蔑视或者被侮辱的使命。”在网络世界中,这个无名氏的遭遇会像曾经的网络红人“小胖”一样,奉献了自己的肖像,得到的只有人们茶余饭后取笑的“明星”荣耀吗?  从现代人的心理学角度讲,这句颇具娱乐性的话,可以说是审美疲劳时代的典型产物。就像我们吃甘蔗的时候,开始嚼的时候水分很多、很甜,可越嚼味道越淡,嚼到没味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要将它“一吐为快”。信息和娱乐也是同样的道理,某个新闻一出来,一开始大家都津津乐道,都把它当作茶余饭后最美妙的谈资。但是,车轱辘话老说就没意思了,什么事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什么话听多了也就腻歪了。当人们对“艳照门事件”热谈数日,仍热情不减时,很多人已经开始“审美疲劳”,开始烦了。自然而然地就有洒脱的哥们儿说出了这句可以代表大家心声的话——“关我X事,我出来买酱油的……”  即便是“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极为流行的话,也无法逃脱人们的“审美疲劳”的命运。当其不断被网络传播,某些论坛里“几乎每个帖子都有酱油大军的光顾”,令很多常在网上论坛里泡着的网友产生了逆反心理,称“看到此图有想吐的感觉”。甚至提议封杀酱油贴图,呼吁各大版主“只要看到谁用酱油贴图,马上删除他的注册账号!还论坛一个健康的形象”。中华网一个名为“最近比较烦:论坛出现的污点——酱油大军”的帖子,还提出注册用户就上述提议投票。  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该有个“度”。“好”的说多了也让人烦,好的“看”多了也可能让人烦,不信你问问那些家有美妻的“花心大萝卜”。就算他的妻子天生丽质、如花似玉,但看久了,他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偏偏要到外面拈花惹草,美其名曰:“家花不如野花香。”  现代心理学还提醒我们,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干事业,都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你懂得领悟、懂得创新,才不至于让你陷于别人所诟病的“审美疲劳”当中。&&&&&&&&&&&&&&&&&& &巴纳姆效应:不要被别人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对于这点,有位心理学家特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个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别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之极。  下面就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既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人们都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看到别人怎样,自己潜意识里面就觉得自己也该这样,你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意识上的偏差,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没有主见受他人影响。  因此,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做一个受别人暗示性不强的人,意志坚定。  有一次,我去药店买药,药店里的人怒气冲冲地把药拿给我,我还是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那个人并没有给予同样的回报,还是给了我一个臭臭的表情。同行的朋友很气愤,觉得我不该给卖药的人好脸色。  回去的一段路上,朋友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不觉得刚才那个人阴着一张脸,太让人生气了吗?”  我笑着对朋友说:“我何必让他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  我觉得快乐与否都该由自己来决定,何必让别人操纵自己的快乐呢?如果只因为对方不友善的回应而自己生闷气,那是多么的不值得!  也许,打破“巴纳姆效应”并不容易,可是做许多事情时,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放胆地去做吧!并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反而会让自己裹足不前,因而错失许多该做的好事。  作为社会上的人,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他人的话语、言行给我们一些影响,我们可以接受乐观的抛弃悲观的,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无礼上。学会调节自己,学会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一些事情和事物。  心理学家也给我们打气,他们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保持冷静,看待事物就比较客观,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容易被他人左右。  保持冷静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数数法或者深呼吸法,当你和别人快发生争执的时候,当你要发怒的时候,当你听到奇怪的言论的时候……首先你要在心里默默地从一数到十,让自己平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想如果自己情绪焦躁、发怒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改变事实等问题,当你想明白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你就是一个不受他人影响的人物了。长此下去,你也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强者,遇事从容不迫、坚强有力。这里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挑战“巴纳姆效应”快乐的成功者!& &&&&&&&&&&&&&&&&& &阿Q精神:不要总是生活在过去的痛苦中&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并非人人都不快乐。快乐也不依赖财宝,有些人只有很少的钱,但终日笑口常开。有的人家财万贯,却总是生活在痛苦中,人们能否一生都保持快乐,愉快地生活,有时候需要知足一点、阿Q一点。生命就是不断受到伤害和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受到伤害和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经历了最残酷的打击之后,还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  生命的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人生是由艰难、困苦、磨难与挫折之珠串接起来的珠环,每克服一次艰难、困苦、磨难与挫折,就会在生命中增加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们的生命也会增色不少。  因此,人生的旅途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才更能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丽。  当然,当遇到苦难无法排解时,你可以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它转移走,也就是说,对迎面而来的情绪烦恼,我们可以避而退之,不去想它,不去接受它,而是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又能产生愉快体验的事情。  比如,听音乐、踢足球、打篮球等,用愉快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时间,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淡化心里的烦恼。转移讲的是时空转换——此时此地遇到的烦恼,要换到彼时彼地来消释。  转移还要讲心理的转移,遇到了难以解脱的烦恼,不去想,不去强化刺激自己的情绪,而是把自己的思绪硬性拉开,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来说,当您感觉到自己被痛苦缠绕时,主动去参加体育、文娱等集体活动。  这些活动由于随着生理机能和血液循环的加剧,人的心理也会随之开放,这样就更有利于您把不良的心绪宣泄出去,当然也可以和谐人际关系之后,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您,使自己在融洽、关爱之中淡化或消除痛苦。  当您感觉到痛苦时,不妨在心中不断地默念:“这是心理垃圾,我必须清除。”“我生活在当下,过去的东西是不会影响我的。”“我不该痛苦”“痛苦是有害的”“我讨厌痛苦”等。这样反复多次的默念,能克服心中痛苦的不良情绪。  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很多时候我们一路走来都背负着过去的成长伤口,带着旧伤面对着自己的内在与未来。这些过去成长的负面包袱有时真的会将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心地比较善良、资质与层次高的人懂得宽恕与原谅,宁可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磨炼,甚至是当作忍辱的功课。  但有的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不能自我开解,当一个人的内外压力统合远大于或小于个人自我强度时,他的心态就容易陷入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当中,此刻自省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被过去扭曲与诋毁的记忆所捆绑住了,就会导致身陷其中而无法脱身。基于这种认识,心理学家甚至建议人们有时不妨阿Q一下——假装快乐、假装幸福。  而事实多半也支持了他们的“馊主意”,向阿Q学习的人大都改变了心境、改善了业绩,也随之改变了命运。  我们来看一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案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正在独立负责一项新塑料的研究。一天,意外事故突然发生了:实验的设备爆炸,昂贵的实验设备和厂房全部都炸毁了。所幸的是,那位工程师当时没在现场,幸免于难。然而当他面对一片狼藉的现场时,精神几乎崩溃。他伤心透了,他想这项研究是由自己来负责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故,责任只能由自己来承担,不单是要承担巨额的债务费用,自己在通用公司的梦想也因此结束了。更为严重的是,以后还有谁再相信自己呢?他在极度沮丧的心情下与通用总部派来调查这次事故的高级官员进行了谈话。  这位官员问:“我们在这次事故中得到了什么?”  工程师沮丧地回答:“由此看来,我当初的实验方案行不通。”  “这就好,我们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实验室炸毁了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什么结果也没得到那才是最可怕的。”调查官员平静地说。  令工程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重大的事故就这样解决了。这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他告诉自己要忘记过去的失败,重新再来。此后,他不再去想爆炸的实验室,不再沮丧,他继续进行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工程师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带领通用电气公司实现飞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韦尔奇之所以能够在重大的人生“灾难”后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痛苦走出来,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全力以赴去做新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能迅速从各种失意中走出来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各种艰难的环境,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感恩心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心理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于是,一个人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世界上每个人在其生命中都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就以我们自身为例,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你首先是要在父母的精心哺育呵护下才能一天天健康成长。当你慢慢懂事,需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时候,又会有很多老师给你灌输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当你碰到了困难,还会有不少小伙伴热心地帮你排忧解难。当你一天天成长,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时候,自然也免不了接受别人的帮助……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想所有善良的人都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应该感恩很多: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以及社会上所有给予过我们关怀和帮助的人。  有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富翁,他想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他就给山里的村长写了封信讲了他的意思。村长马上回信告诉他很多孩子的名字和地址,富翁收到后,给每个孩子都寄了本书,书上有他的签名和地址。  然后他就在家静静地等,他的子女很不理解地问:“爸爸,你这么有钱,为何不每个孩子都资助,何必在这里等呢?”富翁说:“我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要给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直到新年过后,有个孩子回信了,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谢意。结果富翁就资助这一个孩子,富翁后来告诉他的孩子们,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就无法要求我来资助。对于懂得感恩的人,为他们付出再多我都觉得值得。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富翁作为赠与方不应该抱着希望受助者感恩的心态,只要感到自己为社会付出就行了。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我们这个社会历来讲知恩必报,讲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所以受资助者应该心存感恩之心。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对于生活心存感恩,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比抱怨更重要的是自己为改变这一切做了哪些努力。感恩之心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蛮横,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可以逐渐原谅那些曾和你有过结怨甚至触及你心灵痛处的那些人,会使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宏远。  人的一生,谁都会遭遇到挫折、失败、不公正的待遇,很多人因此喜欢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角色上,难以自拔。但是当苦难过去,我们回头审视过去种种的不幸经历时,我们就能感恩是那些苦难帮助了我们成长。其实,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逆境是为顺境做底色,而顺境则是对健康走出逆境的人的奖励。  逆境中感恩,是感谢我们没有处于更糟的境地,环顾世界,一定会有比我们处境更糟的人;逆境中感恩,是感谢逆境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最值得珍惜;逆境中感恩,是感谢它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相,学到了更多生存与生活的知识;逆境中感恩,是感谢我们自己仍然心存善良与美好。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忠实的支持者,我们也应该感恩自己,在我们用自我苛求的剪刀不断挑剔自己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多年来,你“自己”为你所付出的一切,“你”绝不只是你自己获得成功的工具。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为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喝声彩。  最后,再用感恩的心想想所有的亲友们,不要忘记感谢给你提供机会的公司,因为他们了解你、支持你。大声说出你的感谢,让他们知道你感谢他们的信任和帮助。你是否曾经想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你的老板,你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么感谢从工作中获得的机会。这种深具创意的感谢方式,一定会让他注意到你,甚至可能提拔你。感恩是会传染的,老板也同样会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谢意,感谢你所提供的服务。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工作生活每一天。  当然,感恩也不一定是要感谢某个特定的人,还可以感恩生命中的其他事物,比如感谢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位怀有感恩之心的心理学家告诉了我一个让心灵充满幸福感的秘密——那就是当你每天醒来时,应该这样想:“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今天又能安然地起床,而且还有崭新的完美一天。我应该好好珍惜,去扩展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传予他人。我要常怀善心,要积极地帮助别人,让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有阳光的播撒!” 亲爱的读者,你学会了感恩了吗?& &&&&&&&&&&&&&&&&& &嫉妒心理:嫉妒是心灵的毒药&嫉妒心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伤害的,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别人,不如增加自己的本领和修养,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行时,自己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别人也会尊重你、信任你!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它能让冷静的人失去理智,让善良的人产生恶念,让杰出的人变得可憎,让谨慎的人走向极端。那么,杜绝嫉妒的心理法宝是什么呢?应该是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要和人攀比、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保持一个宽广的胸怀。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善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此外,我们不要和人进行狭隘的比较,如果你非要和达·芬奇比绘画,和莎士比亚比写作,跟帕瓦罗蒂比唱歌……那么恐怕你只有恼怒和郁闷的份了。  在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的特点,并加以磨炼,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很出色的。有远大理想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更多的时候是被人嫉妒。  给自己树立一个伟大的志愿,并在自己的理想中陶醉、奋斗,你就会发现,和你的理想比起来,去嫉妒别人是多么的可笑。  杜绝嫉妒的根本是要保持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能容人的,即使是别人犯了错误都可以原谅,又何况是别人的才华或是富有呢!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因为嫉妒引发的悲剧。  有一对夫妇,两个人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家。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而相互爱慕的,后来更是因为对相互才华的肯定而结合在一起。应该说他们是幸福的,但就在男作家61岁的时候,却残忍地杀死了他的爱人。  原来,在他们认识当初,男作家的名气就已经很大,而女作家还只是文坛的新秀。但渐渐地,女作家居然后来居上,其写作的才华和名气都超越了她的丈夫,这让男作家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嫉妒的烈火已经无法扑灭,他开始抽烟、酗酒、打骂自己的妻子。  女作家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嫉妒和打骂,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朋友家里寄宿。这样的日子就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女作家和男作家的新书同时出版,女作家的书卖得很好,刚一出炉就创下了几十万册的好成绩,而男作家的书却只卖出了几千册。男作家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和他朝夕相处的女人,更容忍不了她比自己更出色。于是悲剧发生了,他将枪口残忍地对准了跟他生活了半辈子的爱人,之后,又绝望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本来在外人眼中两个人是天作之合,不仅有共同的志趣,又同是一起生活互相帮助的伴侣,谁也想不到他们之间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悲剧的源泉,却仅仅是因为男作家的嫉妒。  可怕的嫉妒,可以夺走相濡以沫的感情、夺走宝贵的生命,还可以夺走美好的前程。  张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今年大三,学的是历史人文学科。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很愿意帮别的同学的忙,而且为人热情、大方,性格很开朗。所以他和班里的同学,和各个学科的老师的关系都很融洽,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印象也很好。提起他来,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由于在这所名牌大学里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张华虽然成绩很不错,但在这个“精英”云集的集体中,他并不是显得很突出,慢慢地,张华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受不了看到别人比他出色、比他强。老师表扬其他的同学,他的心里就酸溜溜的,认为那个同学做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看到别的同学家境富裕,心里就嫉妒,并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他看到别的同学拿了奖学金或是提为大队干部,就嫉妒得连觉也睡不好……  张华有一个同学,和他是同乡,两个人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而且又是同一年考进大学,所以张华就特别注意他,总是暗地里和他比较。那个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被选为班级干部,这下张华的嫉妒心更盛了,就总是认为老师对他有偏爱,所以才让他做班干部。渐渐地,由于张华的嫉妒心态不断升级,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由学习转到了自己这个同乡的身上。他总是关心他的一举一动,想抓住他的把柄,向大家宣布他不如自己,到处说这个老乡的坏话。同学们开始有点儿讨厌张华了。  为了把自己的老乡比下去,在竞选班级骨干的时候,张华居然暗地里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选举结果只有一票,而且是他自己投的。  老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张华自认为比不上他,但由于嫉妒心作祟,张华居然在考试的时候作弊。接连两场考试,张华的作弊都没有被发现,张华很得意,以为这次一定能超过这个老乡同学,然而就在第三场考试的时候,他作弊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监考老师对他说:“前两场考试我就注意你了,想给你次机会,希望你有所收敛,结果你居然连续三场都靠作弊来应试。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行为了!”张华当场痛哭流涕地求老师放过他这次,但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经过研究,学校的教务处作出了开除张华学籍的处分决定。就这样,张华因为自己的嫉妒和攀比,害的自己失去了在大学里继续学习的资格。  从张华的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嫉妒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不良心理。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会迷失心性,无视道德,身心被残害,最终导致思想偏激,行为极端,酿造恶果。一味地沉浸在比较和嫉妒中,思维会紧张,人会感觉很累,并且就像张华那样毁了自己的前程。  妒嫉是由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引起的偏激反映,引发妒嫉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克服的办法却是很简单也很直接的,只要能够对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稍做调整就会发现,嫉妒别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对于别人的嫉妒,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和虐待,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折磨。  嫉妒心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伤害的,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别人,不如增加自己的本领和修养,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行时,自己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别人也会尊重你、信任你!&&&&&&&&&&&&&&&&&& &刚柔定律: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困惑不顺乃至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有的执著。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做好了“放下”的学问,才能收获到人生的快乐!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对待成功,很少有人宠辱不惊、淡然受之;对待失败,也很少有人能否潇洒一笑,拿得起放得下。  这时,如何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心态,是一个人生存本领的体现。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采取百折不挠、始终如一的态度,这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但是,这样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勉力为之,苛求结果。生命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人生中,很多事情应该懂得放下。如果太执著,作茧自缚的就会是自己,就像这个故事中的蜘蛛猴一样——这是一种个头很小,大约十几厘米高,生活在亚马逊密林中最高的树上的蜘蛛猴,多年来人们一直想捕捉蜘蛛猴,有一位土著人想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他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当人离开后,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把手伸进瓶里抓住花生。 握住花生的拳太大,手拔不出瓶口,于是蜘蛛猴就成了猎物。把它带回家后,蜘蛛猴仍然攥着瓶里的花生不放手,它就是不肯丢下那一粒花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长的,学会“放下”,正是掌握丢弃不必要东西的技巧。毕竟,我们要给自己的思想经验腾出更大的空间去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  一般来说,压力并不一定和职位、财富成正比,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说不,拿得起 、放不下和事事要求完美的人。心理学家称,要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后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缓急,然后时间就不够,有压力的情况下,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样就会怀疑自己,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产生对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绪,沮丧和忧郁的情绪就会趁机冒出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的心灵,如果记挂太多,也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放下该放的事,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对于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人生来说,放下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当你放下自我,舍弃拥有,你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充实、品味收获的喜悦、拥有创业的荣耀……你得到的将是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跨越,当然,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放下的同时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成为现实。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138个年轻人共做一件事情,让一半人把自己的事做完,另一半人中途停止。几小时后,那一半中途停止的人对没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说明,当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时,人们便会对这件事情长期地放不下心。严重点说,如果人的这种担心得不到很好的调适,便有可能走向一种极端,会过分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不顾客观的条件和自身的能力一味地硬干下去,以致自己走入死胡同,生命变得又累又枯燥,生活也会变得十分乏味。  一个做事伸缩有度、游刃有余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把生活打扮得五彩缤纷;而一个不顾客观条件、拘泥于“非把事情干完不可”的人,会活得很紧张、很狭窄、很累。不必苛求完美做永远不想放下的人,这样的人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永远不能放下的人,未必有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  因此,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吧!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天依然是那么的蓝,草依然是那么的绿,明天的朝阳正等在你的窗前呢!&&&&&&&&&&&&&&&&&& &口耳相传:一开口就打动人心&心理学的奥妙在于“攻心”,直指人的隐秘心灵,每天学点理学就可以帮助你在复杂的人世中得到纵横驰骋的奥秘,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说话攻心术!  大家会发现,同样都是说话,效果却各不相同。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直指人心呢?一定要“攻心”。以“心”为重,针对我们说话的对象,具体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弱点,以此来决定什么时机点该说什么话,什么时机点不该说什么话,或是该说多少话。  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如此才能攻到对方的“死穴”,说得恰到好处,才能打动对方,在必要的时候,或者是锦上添花,或者是化干戈为玉帛,这样你就会成为说话的“策略高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学家也会通过语言来破解人们的心灵密码。语言与心灵是可逆的,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的奥秘,破解到说话对象的心灵密码,那么,对立和敌意这种来自情绪化的误会就能迎刃而解。  我有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有一次,他在下雨天开车,到了某个路口,因挡风玻璃有雨水看不清,他明明瞄见信号灯是黄灯,于是就踩了油门,跟了前面的车越过十字路口。  突然间,他的车子正前方撞上一辆自行车,自行车上的人叫了一声摔到在地上,他赶紧下车,他先观察了一下骑自行车的人,是个背着背包的学生,自行车也是新的,他判断这个学生不会是恶意敲诈的歹徒,于是就上前扶起他,友善地说:  “先不要说谁对谁错,你有没有受伤?”  我的这位朋友事后说,这时那个男孩正在闹情绪。如果他下了车就与男孩争论对错,不仅没有意义,反而更会有理说不清,也会更加激怒对方,所以他第一句话就关心对方有没有受伤。  那个青年学生听到了这句话,突然间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怔在原地。  这时,学心理学的那位朋友又开口说:  “既然人没受伤,那你看这件意外要如何处理?我的意见是叫警察来处理,谁对谁错自有公断,后续问题我也会找保险公司来处理,总之,如果是我错,我会负全责,只是可能要花你一点时间,先等警方做事故现场鉴定,然后再做笔录,再等保险公司的人来谈理赔,可能要花五六个小时……”  果然,话还没说完,那个青年学生就给了我朋友一个微笑,然后说:“没事的,谢谢你的关心。再见!”说话就蹬上车,骑着车走了。  这是研究心理学活生生的教材,像这种交通小事故,如果处理不好,情绪爆发起来,必然像洪水猛兽,收不回也挡不住。但是,心理学家告诉人们情绪是一种微妙的反应,有时只要说对一句话,动之以情,用诚意化解情绪上的敌意,任何事情就不会再令人不知所措。  心理学家的那位朋友对此事也颇有感慨,他说大部分的车祸纠纷,其实并不是车祸本身引起的,而是当事人的“情绪”制造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人们不懂得“说话心理学”导致的结果。  怎样才能打动人心,其实,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需要蕴涵说话者满满的诚意,如果想要具备这种关心别人的诚意,就不能心生怒气,况且心理学家也提醒人们,发怒生气虽然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情绪,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产生矛盾和摩擦,但是,生气和发怒都无济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发怒引发的攻击性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如果不想双方面受伤害,给自己的人生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懂得第一步先制怒。  第二步再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说:“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曾经有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小麦是来自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小米则是一家境富裕的医生的独子。 心理学家叫两个孩子看一幅图画,画面是一个小兔子坐在餐桌旁边哭,兔子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于是心理学家叫他们把画中的意思说出来。  小麦说:“小兔子为什么在哭,是因为它没吃饱,还想要东西吃,但是,家里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而兔妈妈也觉得很难过。” 小米却说:“它不是没吃饱在哭,而是因为它已经不想再吃东西了,但它妈妈强迫它非吃不可,”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习惯用什么样的角度看事情。而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时,总会有不同的体验。所谓见仁见智,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是对或错,而是因为眼光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  学会制怒,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人、事、物,达到能彼此尊重和体谅,在这样良好的自我心态的调节下,你一定能一出口,便打动人心!&&&&&&&&&&&&&&&&&& &渐进效应:循序渐进地说服别人&卡耐基是20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他曾指出——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说话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被说服者心理渐变的过程。运用循序渐进的说服技巧,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实践生活中,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在学习渐进效应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和心理学有关的小典故:  公元前266年,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都无效。  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到了太后面前,先问候太后的身体,而且提出了自己的健康建议,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后来他又说说:“我疼爱小儿子舒祺,希望能让他替补上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特别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燕后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祷告说:‘千万不要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然而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小典故,触龙之所以能说服太后,诀窍在于他不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由小到大幅度,招招紧跟的说服方法,一步一步具体而又细致地为对方剖析情势,为其出谋划策,这就一步一步地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根据心理学研究,情感具有五个功能,即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定向功能、感染功能和适应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触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促使赵太后的态度一点点地发生改变,让自己的预期目标由小到大地一步步逼近预定。  现实生活中,无论你想说服别人,还是进行商业谈判,或者是让部下服从自己,人际交往中心理技巧都能发挥作用。大到思想观念,小到生活琐事。然而,成功地说服别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被说服人的思维惯性和既成偏见是相当顽固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说服时不必急于求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技巧,来逐步说服对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遇到十分固执的对象,可以采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先聊一些与实质性问题较远的其他话题,再由远及近一步步切入实质性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逐渐拉近双方心理的矩离,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地引导对方。由对方不经意的问题切入可以使对方随从说服者层层逼理的思维轨迹渐渐接受说服者所讲的真理。如果说服别人的时候,问题一下子触及到了核心部分,会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最好先聊什么呢?对于电影、工作内容、家庭成员、将来的梦想等问题,人们相对比较容易回答。因此,最初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开始。聊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希望说些更深层次的心里话——和擅长提问的人聊天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有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为病人开解心结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一个心理学家,善于帮助女性走出失恋的痛苦,他在与女性聊天的时候,也是先聊些大众化的问题,慢慢地解除对方的陌生心理。大约20分钟后,这些女性都会在心理学家的谈话技巧之下放松警惕,把平时说不出口的失恋故事告诉他,然后进一步解决问题。  最后,还要送给读者一个笑话——主人骑骆驼旅行,夜幕降临时,支起了帐篷睡觉。晚上外面起了风沙,骆驼把头伸进来。旅行者是个善良的人,觉得骆驼只是把头伸进来了,无所谓,就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骆驼把脖子和前蹄伸进来了,旅行者还是没有在意。于是骆驼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挤进了旅行者的帐篷。  最后,骆驼把整个身子,都挤进了帐篷,可怜的旅行者却被骆驼挤了出去。亲爱的读者,有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向这只聪明的骆驼学习呢?&&&&&&&&&&&&&&&&&& &诙谐效应:让幽默为你说话&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诃沃德·约利欧通过对幽默效应的研究发现:幽默能减轻疲劳,振奋精神,使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们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幽默更是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与幽默的人相处,谈话令人愉快。如果与人发生争执,或是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时,幽默常常可以让人立于论辩的不败之地,并且化争执为会心一笑。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幽默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但在心理学中“诙谐效应”却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心理系有位老师,吸烟多年,烟瘾很大。有一次,他和我们打篮球,有同学从衣袋里掉出一盒香烟。事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讲吸烟的害处,想说服他戒烟,可是有意思的是:老师讲着讲着,烟瘾又上来了,不由得自己掏出烟来吸着了。我的那个调皮的同学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您说吸烟不好,您为什么也吸烟呢?”  这是一句尴尬的问话,话一出口连我同学都非常不好意思。但老师没有做任何辩解,也没有以此斥责,而是风趣地为自己辩解:“我深受其害啊!简直是个老烟鬼,老烟鬼你们喜欢吗?”  接着便用手灭掉了烟,非常有力地说:“我从今起要与老烟鬼分家了,请你们监督!但我也不希望你们与老烟鬼交友,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的教训哟!”老师一席话,让我同学乐开了。从那以后,王老师和他班上几个吸烟的同学都戒了烟。可见,幽默语言不仅能摆脱自己的困境,而且还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现在想想心理系的那位老师如果不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么,很可能使双方的关系弄成僵局。  无独有偶,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幽默教子的高手。 有一次,诗人回到家, 见一家人慌作一团, 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 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 别出心裁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 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诗人问孩子:“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做了一个怪相。诗人镇定地从屋里拿出一沓吸墨水的纸来,对儿子说:“现在没办法了, 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想出风头的舒拉从此再也没有闹过笑话。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批评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但是,巧用幽默诙谐,批评就会变得平和亲切,让人容易接受。  不但师生间的心灵交流,教育子女的时候,需要幽默搭桥,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幽默也非常重要,有一本叫做《压力下的最佳生存手段:笑》的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本书的作者麦特·卡尔夫说:“我们的公司在经济衰退时却有了很大的起色,奥秘何在?就是笑!”  的确,幽默是生活的重要的调味剂。对于语言来说,以恰当的比喻或夸张、诙谐有趣的言语,使人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生活中来点幽默,对不公正来点“阿Q”式的嘲讽,不仅能让你的愤怒找到更好的出口,还会让笑声给你带来更好的人缘。心理学家认为,因为幽默和愤怒在心理上不能共存,所以,幽默能有效地赶走愤怒。因此,当你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不妨幽上一默,让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相反一个完全失去幽默感的人则更加容易沮丧,而且那种“精神委靡症”,是常见的一种轻微发作的抑郁症。患有“精神委靡症”的人会有烦躁感和空虚感,对生活失去信心,还会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他们不能接受外界的影响,对日常生活无任何兴趣,而且还伴随一系列的生理恶果,如严重的失眠,行为异常,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或优柔寡断,周身疼痛,常有莫名其妙的忧郁感。  尤其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或为了理念,难免会陷入紧张或对立的状态;然而,沉重的问题也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去解决,严肃的门也可以用幽默的钥匙去开启。  幽默还是减轻工作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著名的伊士曼·柯达公司,在纽约为两万名员工建造了一座有四个活动场所的“幽默房”。其中一个是图书室,内有各种笑话书籍、卡通书籍以及幽默光盘、录像带和录音带;一个是能容纳200人的会议厅,厅内布置了幽默大师卓别林和笑星克罗麦克斯的许多剧照;一个是玩具房,里面有各种各样宣泄压力的器具,比如,仿真人形象的吊袋;一个是高科技房,配备具有幽默功能的各种软件。这些设施可以帮助员工放松神经,增强快乐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深为员工所青睐。  所以,人们要注意对幽默感的培养,学会牵动你的嘴角,给自己?个微笑,会发现人生也从此不同!& &&&&&&&&&&&&&&&&& &接受心理:有理不在声高&心理学家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曾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7%言语+38%语气+55%表情。对这个公式所表达的言语、语气、表情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承载量的比例尚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它强调无声语言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真正会说话的人,不仅会用嘴说,还要懂得如何用“不说”来说,同时也必须会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  无论是让你的老板给你晋升,还是让别人听从你的意见,甚至于是让别人去倒垃圾,事无大小,一样需要说服的艺术。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名誉心理学教授艾瑞克·诺雷斯看来,“说服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基础”,正是说服使人们有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众所周知的是,想要说服别人很难,但是,一旦说服的技巧得法,人也是很难抵御被说服的蛊惑。科学家们一直以来被有关说服技巧的问题困扰: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一些技巧卓有成效,而另一些则通常无济于事?  其实,真正懂得说服别人的人,更加懂得“不说”,与别人谈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听取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观点是传递自己的尊重的一个重要信号。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表白自己的观点。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取胜。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其实有理不在声高,事实早晚会澄清,倾听一下对方的理由,更容易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别人的微笑,也要还以同样的微笑;在别人做得很努力、有成效的时候,要给予真心的称赞;对于下属工作中的不足,要先肯定其工作中的长处,再批评其不足,这样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适当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加深沟通。  立场不同,利益相争,尤其是争执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有理不在声高,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作家梁实秋,他在《骂人的艺术》一文中写到:“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唯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的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当然,这不是教人骂人,而是我们可以从这段表述中,学会揣测人的心理,掌握好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好未来,当然梁实秋熟谙“论争心理学” 。1930年2月,左翼作家冯乃超在《拓荒者》中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却洒脱地说:“我不生气。”这句梁式经典语录极大地刺激了与冯乃超同属一个阵营的鲁迅。作为批评家,最恨别人说他打出去的拳像棉花团。于是鲁迅1930年5月发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短短一篇文章中,鲁迅用笔之毒前所未有,大大背离了自己“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信条。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对此耿耿于怀!  在很多的时候,有理我们也应该懂得不要“声高”。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你要与这些人高声论证的话,他们会时时以刺耳的言语中伤你的自尊。同时,他们又能在失败之后胜利地博取那些愚蠢同类们的同情,把所有人都拉到与他们同一战线来与你抗争。于是你变成了千古罪人,指责和谩骂导向你,道理完全与你无缘,你变成了毫无道德和故意伤害他人的人。  “声高的时候”往往表示我们已经愤怒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小到烦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还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的能量水平提高。虽然,愤怒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完全正常、健康的情绪。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怒气冲冲,声高骇人,可能会引发出一些不堪想象的后果。  所以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要懂得对形式有所把握,对不值得说理的人不再浪费唇舌,用事实说话,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误会,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就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 &&&&&&&&&&&&&&&&& &表达心理: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过:“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想要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就要学会分析在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说话要分时间和场合,这一常识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有些场合不可以说。即使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到了在“5·12”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范美忠恰恰就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说了话,逃跑行为本来是个人行为,尽管是不光彩的事,但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的生命救别人。但是,逃跑了,就不应该洋洋自得的炫耀,或者当作理论一样宣布,也许在人们的巨大悲痛心情平息的时候说,也不会引起众怒,但是,范美忠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和愤怒的时候说出自己弃学生于不顾,率先跑出教室的事情,这样做无疑是把群众在地震过后所无法发泄的痛苦与怒火往自己身上转移。  做事、说话就是不看具体的场合和具体情况而定。就如同当着和尚说秃子,看着瘸子说短话。让听话人恼火和不愉快。  心理学中有所谓的心理创伤症,当人们经历或看到灾难后会产生痛苦、不安,烦躁甚至忧郁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不发泄的话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而范美忠就在这时发表了言论,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把积聚在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  当然还有沙朗斯通,当她说“中国地震是报应”之后,让人们受到了难以言表的伤害,一个人如此运用她的影响力,来表达其反人性的丑恶,令人发指。  坦白说,范美忠与沙朗斯通的言论性质还是不一样的。逃跑的情节严重性比不了那些建了不合格的楼房的人。在电视报道中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的建筑完全不合规格,导致大楼倒塌,但是,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建楼者,人们却愤愤而谈范美忠的逃跑,就是因为他不该在大家悲伤的时候高调讲出他的理论。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是请别忘了,我们有道德底线,这样讲的后果是会伤害很多人。  说话看场合,场合指的是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交际场景。场合对于交际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说话时要根据场合决定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李存葆的话说明,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的人,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而那些懂得看场合,懂得揣测人们心理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连战来北京访问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这次演讲十分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他这次报告的成功,与他的开场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他演讲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说:“台湾媒体报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说完这句话,整个会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呢?是因为他的地位吗?还是听众仅仅是出于尊重?两者都不是,是因为连战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听众的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岸还未实现统一的今天,能够听到一位来自台湾的人士讲一句这样的话,在场的听众内心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一句话,他就说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触动了听众的爱国主义心弦。霎时,他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整场演讲,每个人都听得聚精会神的。  这些事例无一不说明语言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失落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不能体谅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来。  违背这种规则,就会使对方感到反感。而这个规则是非常简单却又需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才能做到的,那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趣味心理: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话中,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投入过多的热情,而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常常会情绪激昂地参与进来。因此,在与对方谈话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从而实现进一步的交流。把话说到他人的心坎上,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与人交谈时要“投其所好”“避人所忌”。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言逢知己千句少。要想打开交际的大门。就要学会对着对方心窝说话,让美好动听的语言走进对方的心田。  找准话题,就会与对方产生共鸣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物,是深刻了解人并与人愉快相处的交往方式。  据说每一个拜访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人,都会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惊讶。哥马利尔·布雷佛写道:“无论是一名牛仔或骑兵、纽约政客或外交官,罗斯福都知道该对他说什么话。”他是怎么办到的呢?很简单。每当有人来访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都翻读这位客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的资料。因为罗斯福知道,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找准话题,与对方心灵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卡耐基也告诉人们,如果想要交朋友,并成为受人欢迎的说话高手的话,就要用热情和生机去应对别人。接触对方内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对方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只想让别人注意自己,让别人对我们感兴趣,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有许多真挚而诚恳的朋友。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他的一生困难最多,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  当然,有的时候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商业性的交际,这一点同样重要。小林是保险促销员,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大客户,某公司的经理王先生。见面之后,小吴先对自己公司的险种做了大体说明,使王先生有所了解。但是,王先生在听的过程中几次哈欠连连。  就在这时,小林发现王先生背后的书橱里放着许多关于《论语》方面的书,并且办公桌的案头也有一本《论语》。于是小林眼前一亮,找到了突破口。小林说:“王先生是不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论语》,您应该有高妙的见解吧?”  本来昏昏欲睡的王先生听到小林谈到《论语》,一下又有了精神,说:“嗯,我对《论语》非常感兴趣,对于丹讲的《论语》有的地方是赞同的,有的地方也是有保留意见的。”  小林顺势说:“其实,我也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讲的《论语》,但是我研究不多,听不出她讲的还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有时间还希望王先生您能不吝赐教。”  王经理马上被吸引了过来,一下子有了兴致,和小林讨论开来。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两个人简直就是相见恨晚,保单也顺利地签了,小林还和王经理成了朋友。  这个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解释,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但是,如果对话题没有丝毫兴趣,即使对方热情高涨,自己也会昏昏欲睡。  在与别人谈话的过程中,也要将心比心,说一些能够抓住对方兴趣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吸引过来。这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化解心理上的隔阂,使交流顺利进行。  心理学认为,发展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贯穿一生的活动,生活的中心任务,就是找出尽可能充实的生活方法。不幸的是,就人们的经验或经历而言,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却常常感到和人相处不好,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群体或其他机构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往往都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方式来行事处世,但是,当你说话时,别人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而且很乐意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时,就意味着你们接下来的谈话可能会很愉快。  用眼睛注意对方的手势、姿势、表情以及当时的整个反应,用头脑分析其情况的真实程度,体会对方话语的意义。对方说话时的感受,是高兴、是愤怒,或是焦虑,这些情绪状态有时比话语本身更重要。体会对方谈话时的心情是与他人谈话和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恰如其分地关心对方,缩短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世上有种人总认为滔滔不绝的言谈就是沟通,他们自以为能够说服麻雀从树上下来。他们以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忘了沟通的真义是疏通、拉近彼此的关系。沟通的是人,不是语言,言谈只是一种途径。  沟通就是为了彼此建立关系。沟通时,应以关系为重,对方情绪低落时,就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的语言就是不断地翻译。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同样,他倾听你的话,把它译成你想的。  因此,在谈话中,如果对方明显地反映出对你的话题参与不多,言语不多的时候,他可能对你的话题漠不关心,也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是不感兴趣。此时,你要尽量让他的热情高涨,这样才能让你们之间的气氛尽快变得融洽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故事中的小林那样反应灵敏,就需要我们在与人说话时,先要多掌握别人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习惯和心理特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不会触礁,反而会谈笑风生,让人如坐春风!&&&&&&&&&&&&&&&&&&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凤凰卫视节目中,有位心理学家说她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同样的米饭分别放在两个保鲜盒里。跟着的几天里,对着其中一个盒里的饭说一些“赞美、欣赏、呵护”的话,对着另一个盒里的饭则说“仇恨、辱骂、难听”的话,甚至把它当作自己最憎恨的人去骂。如此这样连续几天,不可思议的奇迹就出现了,被欣赏、赞美的那盒饭保鲜得好好的,而被仇恨、辱骂的饭就变味了。心理学家说这是她亲自做的实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应该是拍马屁的最坚实的人性和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五种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从层级上看,“尊重的需要”属于人类第四级的高级精神需要,也就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追求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造成就、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和独立。外界对自我尊重需要的满足又叫“他尊”,表现为地位、声望、荣誉、威信、赞美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由此看来,巧妙地运用奉承手法,让你的上级欣赏你,让你的同事帮助你,让你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每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办公室气氛,同时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修养,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尤其是在办公室里, “功力”有高有低,如果你以为拍马屁就是说点甜言蜜语那么简单,那就低估了拍马屁的学问了。拍马屁大致上可以分为“阿谀奉承型”和“恰到好处型”。  前者的表现是嘴上涂蜜,脚底抹油;后者则深谙心理学,他们往往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赞美。无论对象是你的上级、同事,还是你的下级或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  相比之下,前者比较直接,让人一看就明白,这类马屁“功力”都较浅,容易被人识破,若碰上不吃这套的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后者的“道行”则比较高,往往不露声色,但效果却奇佳。这就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两种练武境界,前者用的是你一拳我一脚的蛮力,后者则靠内力修炼,“杀”人于无形。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把接近领导看作拍马屁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过分强调个性。个性过强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更不能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哪怕这个人是领导。这样的人会把领导看成阿斗,自己则有诸葛亮的能耐,把接近领导等同于拍马屁,而拍马屁就是没能力。有能力的人当然也就用不着拍马屁,领导反而要“三顾茅庐”来洗耳恭听他的“隆中对”。很明显,这种人更加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来自情商,只有20%来自于智商。这时请记住犹太人的这句谚语:“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  赞美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赞美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有韩信,根本无法统一天下。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有所畏惧,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罗织韩信谋反的罪名,企图以此将其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刘邦听后,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以观后效。韩信受此打击,终日忧心忡忡,日子过得很不愉快。  久未谋面的君臣二人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于是韩信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把刘邦赞美了一番,暂时保全了自己。  当时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率领几万大军的能力呢?”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吧!”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笑答:“臣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此时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赞美道:“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而臣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此种才能是天生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的这番赞美令刘邦心情大好。至于刘邦之后又是如何作答,史书虽未作记载,但从日后韩信的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或工作中赞美别人,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赞美他人时,必须对对方的年龄多加留意。面对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如果你能列举几点来说明他将来会大有?就,他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果你称赞他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你说他是将门之后,并把他与他的父母一起称赞,才能赢得他的欢心。反观老年人,也许他历经几十年的沧桑,人生仍未达到他预期的理想。对于自己,他已不再有过多的自信和希望,只能将他希冀的一切寄托于子孙身上。因此,你如果说他的子孙无论学识或能力都是难得的优秀,他一定会相当欢喜,甚至认为你慧眼识英雄!  此外,你应先了解对方的职业之后,再做出适当的赞美。如此一来,将为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于商人,你如果称赞他学问好、品德好、或是清廉自守等,他可能会无动于衷。当你称赞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等,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对于文人,你应称赞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或者是思想恢弘等。  需要注意的是,赞美他人也要掌握好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一些不适当的敬语,过度地赞美,反而会造成他人的反感。  常言道:“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因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赞美和奉承的话,不仅会在无意中拉开彼此的距离,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赞美,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不舒服,至于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自然更是毫无良好的沟通效果了。&&&&&&&&&&&&&&&&&& &心理共鸣:运用“情感共鸣”来说服对方&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所谓心理共鸣,是指运用心理学中“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它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初级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级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对立情绪的人进行谈话时经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师,担任差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拿体育成绩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为优等班!”  短短一席话,使同学们迅速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从自卑感中树立了信心。为什么他的话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因为他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句“我们”,右一句“我们”,让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亲情。总之,由于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话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立志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对你母亲钟情,况且她当时可是一位风姿绰约、令人倾慕不已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而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或是荣誉?科学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会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却从没想过。因为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当终身伴侣,我却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听。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可是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达成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能获得教授身份。如此,我便能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伽利略激动地说:“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能领取奖学金,这些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所以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许多朋友,交情也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处理这件事,我们只需要请他们去问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开心地说:“父亲,求您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证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服了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伽利略之所以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共鸣”的说话法,慢慢地让父亲不但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支持了他的想法。由此可见,“心理共鸣”法在现实的沟通中是非常管用的。第三章社交心理学——让你的社交如鱼得水& &&&&&&&&&&&&&&&&& &亲和效应:真诚的微笑温暖人心&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如果你决定提高你的社交技巧,决定结婚(自愿的)或者至少跟一个人住在一起,决定追求有意义的目标并且在过程中、在小事上享受快乐,那么,你的幸福感就能提升10%~15%;如果你能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亲和地对待他人,那么,你的幸福感就能提升20%~25%。从我们稍懂人世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与微笑结了缘。高兴的微笑使人身心放松;得意的微笑使人倍感自信;善意的微笑使人温暖、幸福……微笑——这一生命的自然悸动,是那样的淳朴、平静,使人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体验欢愉的情感,超越悲伤与失落。  众所周知,小王是一个有着一身臭脾气的年轻人,他平时深锁眉头,脸色严肃,可以用凶神恶煞来形容。街坊邻居,谁都不敢招惹他。小王家门前有一大片诱人的玫瑰花,鲜艳欲滴。但是,邻里邻居都知道,他家的鲜花可摘不得,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朵也不能去拾。因为,如果被小王发现你摘他家的花儿,他就会拿着笤帚,大吼一声将你轰走。据说,如果笤帚吓不住你,他还会从屋里抓起一把菜刀就冲出来。  不少人都说,为了守住一簇花,犯得着这样吗?还有人认为,小王精神有问题。总之,知道小王脾气的人,都不敢多看他们家的花儿一眼。  一个假日,温柔的阳光抚摸着大地,小王家门口那一片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在阳光的抚摸下,越发迷人。这时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走了过来,她是偶然从这里路过的。  小女孩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她低头看着鲜艳的花朵,好美的花儿,真想摸一摸。小女孩正欲伸出手,一个阿姨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这家主人小王很不友好。恰好小王走了出来,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只一个横眉就将邻居阿姨给吓丢了魂儿。但是,小女孩并不害怕,她纯真地向小王有微笑着,即便小王满脸的杀气。  此后,小女孩每两天就来小王家门口一次,每一次都会冲着小王微微地笑,以此来表达友好。一周后,小女孩又来到玫瑰花旁边,这时已经有不少鲜花凋零了。小女孩正为此而伤心,突然发觉一只温暖的大手正轻轻拍着自己的肩膀,她回过头一看,小王正冲她微笑。  原来,小王的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于是在家门口种了一大片。妈妈去世后,小王极度伤心,这一片玫瑰花几乎成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不准任何人打扰。直到小女孩的出现,仅仅是那几次微笑!小王才发现,花儿的美丽是要有人欣赏的。就像人的感情,必须要相互交流,才会更加美好和永久。  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交场合,微笑是最好的“润滑剂”。就好比故事中的小女孩,她用纯净的微笑换来了小王的信任。因此,心理学家还指出,正面的、积极的、友善的情绪有“传染效应”:对陌生人微笑,表达出善意,不仅能给对方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正面情绪的回馈,从而得到快乐,缓解烦躁情绪。  阿汤是一家IT公司的职员,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除了工作时间,他基本上都待在家里玩网络游戏,几乎从来不去户外郊游,也从不购物逛街。如果有必需的东西,就直接网购。小至一盒洗发露,大至冰箱、空调、洗衣机……粗略算下来,阿汤也算是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不小的贡献了。这个宅男,走的最远的路,恐怕就是和同事一起去参加公司的活动了。  时间长了,人们就给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阿汤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宅男汤。  凑巧的是,宅男汤的女朋友优优竟然也是他从网上“淘”来的!两人已经网恋一年多,今年,优优特意从外地来到宅男汤的身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发现自己的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