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技巧浅谈进行有效教学

金钥匙——奉新县教研室邓井英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上传: 邓井英 &&&&更新时间: 11:44:31
&&&&&&&&&&&&&&&&&&&&&&&&&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学生对文言课文的预习。
&&&&&& 在现代文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预习。但是,在文言教学中,直接进行批注式阅读不可以。但是我一般要求学生先自读新课的课下注释、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这样,学生对课文相对来说,就知道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二、加强多媒体教学。
&&&&&& 在教学中,很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指导学生学习《石壕吏》《望江南》等文章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特意下载了动画,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下载了动画,而且配了mp3《愚公移山》,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就更深刻了!
三、加强诵读。
&&&&& 在诵读上,我狠下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大家都熟知的老话。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文言文的诵读中,我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在读中还要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文言文的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
1.注重教师对课文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再者,在范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2.&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
&&&&&& 在诵读中,通过比较、自评以及其他同学的评论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也能够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的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困难,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在朗读中,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朗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有指导性的朗读。
&&&&&&&&& 比如在朗读中,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设计来感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让学生认真体会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等人物对话。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就在比较中引发了他们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中质疑,在朗读中就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四、注重课文背诵。
学习文言,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我一般的做法是
1.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我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学生在课文板书的引领下来背诵课文,效果较好!
2.&背诵是限定一定的时间。到这个时间,就检查。如果没有背过,就单独来给我背书。
3.背诵时,我是组成背书小组。四人小组,一个小组长。早读时,组员给组长背,背过的话,就让背过的人上黑板写自己的名字,记在&光荣榜&上,临下早读的时候,老师对已背过的学生进行表扬,语文课代表记名单。教师统计,将未完成的学生教师另外找时间来背书。
4.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课前三分钟,一般组织学生背诵经典必背文言课文。
5.&组织学生对背文言课文。一二三组学生面向后四排学生,这样,三四组、二五组、一六组互查。
五、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文言文。
&&&&&&&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本,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钱梦龙先生教学《愚公移山》是一个文言文教学的经典例子。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第一个阶段是让学生自读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探究思考。这些问题主要着眼于句义、文义理解的问题〔2〕
六、注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去阅读理解文言词语。
&&&&&&&&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我注意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字源分析,比较联系
等方法来理解重点字词,不仅有效解决了字词疏通与积累的问题,而且让学生触摸到汉字的灵魂,而且让学生触摸到汉字的灵魂,深深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如我在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如本课的&颐&&濯&,我在教学中边分析字形,出示象形文字,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这些词的本源意义。
七、注重对文言文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不仅仅侧重语言文字,更多的时候着力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
&&&&&&& 如我在教学《爱莲说》中,如果没我们不能通过作品的内容读出他高洁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操,那么实际上我们就没有很好地读懂这篇文章。当然,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八、在语文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在文言教学中,我注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通过&写作化学习&&&对文言文的缩写、扩写、续写,给文言中的人物写信给课文中人物写颁奖词等方式来进行&写作化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个文化内涵。
可以有以下做法:
&1.让学生给文言文中的人物写信。
如在学生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我组织学生给杜甫写一封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如初二六班裴心怡写的《给杜甫的一封信》。
敬爱的杜甫:
&&&&&& &&&&&您好!
&&&&&&& &&& &&当我学到您所作的《茅屋秋风所破歌》。我从我的内心深深感受到了您的那种&&&& 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现在想想,您虽然自身身处窘境,还依然能为他人着想,为&&&& &天下的读& 书人着想,为国家而忧愁!像您这样的人还多吗?不多了,像您这样的&&&& 人已经不多了。
&&&&&&& &&&您虽怀有满肚的知识,但只可惜您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而&& &&&在当时的唐朝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您经受了这么多的苦痛,但您遗留下的&& &&精神财富、文化财产却是永恒的;尽管您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现在您是我&&&&& 们 的伟人!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所追寻的理想人物,又有多少人想成为您像一样&& &&&的人呢?&
您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我要向您报以感谢,感谢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 此致&
&&&&&&&&&&&&&&&&&&&&&&&&&&&&&&&&&&&&&&&&&&&&&&&&&&&&&&&&&&&&&&&&&&&&&&&&&&&&&&&&&&&&&&&&&&&&&&&&&&&&&&&&&&&&&&&&&&&&&&&&&&&&&&&&&&&&&&&&&&&&&&&&&&&&& &&&&&&&&&&&&&&&&&&&&&&&&&ⅹⅹⅹ
&&&&&&&&&&&&&&&&&&&&&&&&&&&&&&&&&&&&&&&&&&&&&&&&&&&&&&&&&&&&&&&&&&&&&&&&&&&&&&&&&&&&&&&&& &ⅹ年 ⅹ月&&ⅹ日&&&&&&&&&&&&&&&&&&&&&
2.组织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文资源,生成写作妙文。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始终觉得不仅仅在文言的基础部分要给学生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文章的审美教育!
&&&&&&& 第六单元《岳阳楼记》就是充分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醉翁亭记》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在被贬滁州后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杜甫一心为了天下大众宁愿牺牲自己的博大情怀!
&&&&&&&&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如学生写给杜甫的颁奖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你一成不变的情感,一首忧国忧民的歌曲也为你而荡气回肠。淡泊名利是你由始至终的标志,一颗平凡的心,却能做出
不平凡的事。渺小不能阻遏你那闪耀的光辉人生,你的&舍小家而为大家&是你永不悔的事。你是我们心中最崇拜的人,你是天空中最璀璨的星!
3.学生为文言文写读后感。
&&&&&&&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是不是可以放慢速度,进行缓慢教学?比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对于第30课诗词五首,就可以采取的是每一首采用一节课来进行教学。诗歌是如此之美,为何不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 来读、品、说、写呢?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注重作者的介绍,因为知人论世,而且注重对作者的延伸,那么学生课下是不是就可以引导他看这个人相关的资料呢?再有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范读、学生演读、学生自读、教师激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读起来。另外,我还注重学生在课生的课堂练笔充分利用。可以当堂来给诗人写一段颁奖词,也可以来一段即兴小评。例如我在教《饮酒》时,就让学生练笔,写读后感。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如学生习作:
&&&&&&&&&&&&&&&&&&&&&&&&&&&&&&&&&&&&&&&&&&&&&&&&&&&&&&&&&&&&&&&& 读《饮酒》有感 &
&尽管生活在那样纷乱的环境里,却能保持持住自己独特的风格,不随时代的发展一并流逝,即是一种境界。而现在,许多人都因处在被权力、名望、金钱的引诱中,将最真原本属于自己的追求潜藏在内心深处,甚至泯灭了自己原本的追求。然而,陶渊明与现实恰恰相反,一直保持自己最初的那份对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 &&&&&请一直保持属于自己原有的风格,做最真的自己。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但
是不要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将自己也改变了,只有属于你自己的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才是表露你真正的自己的唯一方法。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只代表我个人观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加入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让文言文的芳香能飘散得更远。
①陈燕.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想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3,(09).
②朱小健.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
③刘旭卫.文言文教学面面观〔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12).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浅谈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6期
浅谈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甚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3.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桂林;[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黄金云;[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王秋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岳岩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何其林;[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罗春华;[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闫小平;[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卢幼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李东飞;;[J];考试周刊;2011年24期
李斯贤,王亚娟;[J];甘肃教育;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伟锋;;[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江静;;[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时珠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杨准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董云波;;[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亚;周英;;[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徐明;;[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李晓琪;章欣;;[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子;[N];中国保险报;2002年
高艳芳;[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N];检察日报;2000年
杨愉朗;[N];经济日报;2002年
明智;[N];大众科技报;2002年
梅文;[N];工人日报;2001年
文/本报记者
岳莉;[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新华社记者
徐寿松;[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金炜;[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覃伟才(作者单位系广西大化县民族中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勇;[D];西南大学;2009年
王之博;[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焦斌丽;[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贺梦胜;[D];四川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浅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教师》2010年14期
浅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目前,大部分学生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课堂一潭死水。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从课前预习阶段(自学阶段)和合作探究阶段(自学成果展示阶段或课堂教学阶段)两个方面,提出了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3.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会彬;;[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16期
朱招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0期
何卫东;;[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9期
王爱明;;[J];学周刊;2011年03期
董敬平;;[J];学周刊;2011年05期
刘素侠;;[J];神州;2011年14期
曾义芳;;[J];学语文;2011年04期
王海华;;[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3期
万明;;[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刘花存;;[J];学周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丰宗国;;[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杨准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黄继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黄继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赵琳;;[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丁铮;;[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春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朱丽芬;;[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罗秋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罗秋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开封铁路中学 李艳莉;[N];开封日报;2008年
邓涛 张文;[N];宜春日报;2008年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孔晓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于贵红;[N];甘肃日报;2009年
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袁仁坤;[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武都区甘泉中学教师
马仲列;[N];陇南日报;2009年
咸阳纺机学校
杨洁;[N];咸阳日报;2009年
伊建强;[N];伊犁日报(汉);2009年
临夏县江家寨附设初中班学校 傅彦林;[N];甘肃日报;2010年
汉滨区恒口高中
吴治虎;[N];安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龙;[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刁含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赵明;[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王清清;[D];河南大学;2011年
周茜;[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陈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韩晓;[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雷;[D];河南大学;2011年
杜明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王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浅谈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 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正在执行当前操作, 请稍等...
浅谈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 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六安市&&金寨县&&金寨一中
一、研究背景&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而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传至今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我们国学文化的瑰宝,其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甚至国学意义都相当重大;其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所以,如何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二、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学生怕学,老师怕教,虽然老师绞尽脑汁,但课堂教学依旧沉闷枯燥,长期存在着低效、无效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对文化经典的研读不足,在教学上过分依赖教参,教学方法单一且套路化,使文言文教学停留在讲解字词句上;另一方面是应试的要求让老师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等。这些原因导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言文中的语言、文学甚至文化的内涵。实施新课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它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改变文言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再结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切实体会古文背后的精神内涵,进行精神陶冶,提升语文素养。&三、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o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被引用到我国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孙绍振、王先霈、王崧舟、陈思和等先生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将文本细读与我国的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文本,融入生命体验,借鉴其他文学批评的方法,使它由狭隘走向开放,形成了新的文本细读理论范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语境中,文本细读就是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充满个性化的情境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为教学实施服务。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文本细读”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实行文言细读,可以促进“文”与“言”在教学中的有效统一。文言文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讲究,在语言表达上简洁凝练,在思想内容上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古人在造字用句上的智慧。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质兼美的,这就更需要细读,而细读的方面既包括“文”又包括“言”,所谓“文”是指文章中蕴含的文学、文化等知识。所谓“言”就是指文言,其中包括字词的含义和句式等。只有对“文”与“言”都细读,才能体会其文质兼美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者重文轻言的教学误区,实现“文”与“言”在教学中的有效统一。其次,教师进行文言细读,可以提高解读能力和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进行文本细读是为了更好的教,对文本的细读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素质和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细读方法,才能更好地立足文本,找准切入点,制定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课文,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再次,学生进行文言细读,有助于提升文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正确的方法去细读文言文,可以深切感受“文”与“言”的知识,领会文言文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有效积累与提高文言文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古代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四、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文字、语言、结构、内容等角度,探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一)细究汉字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层面。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并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文言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对文言词义进行机械记忆,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究汉字结构,借助字形,依据字理来掌握古汉语的词义,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认为的,“讲解字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比如,周文福老师在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执教的《陈情表》一课,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抓住文中对文意理解有特殊意义的文言字词进行深入细读,来引领学生感受李密的忠孝;通过引导学生细析文言字词结构,对文字内涵进行追本溯源的推敲,进而感受文言之美。在《陈情表》一文中,李密一再强调自己是晋朝的一个臣子,文中总共出现了29 个“臣”字,除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两个“臣”是指其他人,其余的 27 个“臣”字都是自称自指。李密为何用“臣”而不用“草民”自称呢?是不是如此就可以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呢?非也!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周文福老师先投影显示“臣”的字源演变——臣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起来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在文中,李密表示了屈服之情。但是,他真的是愿意臣服吗?若真心臣服就该应诏去做官啊,先尽忠再尽孝。但是,他写《陈情表》是想做什么?是不想去应诏为官而在家里赡养祖母。口口声声说的 27 个“臣”字,初读只是一个人称代词而已;追本溯源,细加揣摩,可见作者以臣自称,主动站队,俯首称臣,欲表忠心之情,知人论世,更可从作者遣词良苦用心中见其机变才智。作者对人称的准确使用,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的“忠”。…… 在这里,体现了周老师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文本细读的能力。他从“臣”字入手,统计出《陈情表》中作者用来自称的27 个“臣”字,并把这个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字的含义,又让学生模仿,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了“臣”这个字俯首屈从之意,延伸到文意,让学生对李密屈服感激之余又惶恐的心态了解得更深刻。除此之外,周老师对“除”“婴”等字的讲解,也是从造字法谈起,既探究了字的本义,又阐述了这些字词的引申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文言言简义丰之美,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本文言忠孝的文意,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细究汉字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学习中深刻地积累起文言字词的丰富内涵,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当然,字里有乾坤,字里有春秋。如果教师还能带领学生从字理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如从《论语·侍坐》中的“坐”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从《项脊轩志》中的“爨”感知古人的生活智慧,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背”字的甲骨文意义体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和无奈,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借此适当地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定能让“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变得可行易行。(二)细品语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读细品,含英咀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提升审美鉴赏素养。比如《琵琶行》 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流于语句的表层感知,并未深入语言内部加以咀嚼玩味。笔者在执教此课时,尝试从语言细读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看似寻常的“茫茫”一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先紧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词具有怎样的内涵”这一问题。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炸开了锅:“‘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吗? ”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启发学生进一步品味“茫茫”一词,引导他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们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思考呢?”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彼此讨论、碰撞、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由视觉角度的“茫茫”影射诗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将与好友分别,心绪烦扰难安,心情抑郁悲伤,难以言说;再由情感层面深入到诗人思想层面的“茫茫”——被朝廷贬谪,寝食难安,思想上顾虑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无法东山再起,未来一片迷茫。 细品语言内涵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使得学生在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三)细析文段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逻辑思路的外在体现。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在内容上言简义丰,在结构上安排严密、条理清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细析文章结构,来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叙事类文章往往是以时间、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等为线索的,抓住线索有利于对文章结构的细读,而细析叙事文章的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叙事思维的完整严密性。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荆轲刺秦王》一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析文章结构,来学习以事件为线索巧妙安排故事情节,并在情节的发展中制造矛盾冲突从而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的逻辑思维方法。作者把情节归为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廷刺秦王、荆轲被斩四个部分,并将荆轲与樊於期、太子丹和秦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置于情节之中,从而表现秦国与燕国的斗争形势,也使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刺杀充满了悲亢,并在情节的推进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文章结构的细读,抓住文章以荆轲刺秦这一件事为线索,就不难来理清文章思路,但是对结构的细读如果只停留在此还是远远不够,对本文结构的细读,还需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结合,突出教学重点,比如行刺准备这一阶段虽然结构明了,重点是要细读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知以谋,让樊於期献头和怒斥太子这两个情节,还有比如易水诀别、廷刺秦王中荆轲和秦王的动作描写等等,把结构的细读与情节内容联系起来更有利于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掌握史传散文的叙述技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论述性文章一般都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线索的,细析论述性文章的结构,可以培养学生论述思维的深刻严谨性。比如对荀子《劝学》一文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细析文章结构特点,先找出中心论点,再联系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和论据,那么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深刻严谨的说理方式。文章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第二、三自然段从“为什么说学不可以已”的角度分析论点,其中第二自然段分析学习的意义,包括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两个方面;第三自然段分析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自然段从“怎么做才可以让学习不已”的角度分析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包括积累、坚持、专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采用的相关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发展的逻辑缜密性、说理浅易性、思考全面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会借鉴此文的议论结构、论证方法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总之,文言文文体的不同,在结构的细读上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都以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结构的细读上要重整体的感知和情节线索的把握;论说性的文章在结构的细读上强调中心论点与论证、论据之间的关系;辞赋类的文章则大都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进行结构的布排,只要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就很容易理清线索,细读结构,感受文思之美,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四)细读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 自信的态度。高中文言文虽然选材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个时期,体裁也是丰富多样,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因此,通过细读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细读文段内容的留白处,可以感受传统文学的含蓄之美。这些留白,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却又不直接表达的情感,更值得我们去细读妙悟。如《项脊轩志》一文在文章跋尾处,作者叙述了自己的妻子和项脊轩的关系,说庭院里那颗已经长成的枇杷树是自己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在结尾处作者并未按照一般的行文思路进行情感的升华,写的是一颗看似平常的枇杷树,但是细读下去里面有的是人亡物在,人事变迁的感慨,如果那颗枇杷树跟自己的妻子没有关系那么作者也不会在文中提及了。在这里作者用看似无意的语句写出了对妻子的眷恋和缅怀,对景的选择恰到好处的进行了留白,让读者细思凝想。对留白处的妙悟,往往会让我们挖掘出深藏于文本表层之下的情感和故事,这不直接表达的情感恰恰就是含蓄朦胧的文学之美的表现,把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处填补出来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的过程。 其次,细读文段内容的关联处,可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可以关联,不同作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可以进行关联。通过关联可以更好地去细读文章的内容,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我们可以对《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这两篇文章关于女子再嫁的内容进行关联细读。我们通过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刘兰芝被休,窦娥是寡妇)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马上就有两个大户人家大张旗鼓地来提亲;而窦娥却以再嫁为耻,坚决表示绝不二嫁:“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妇女再嫁在汉代并非是件羞耻之事,古代人们对妇女贞洁问题的残酷禁锢主要是从宋代开始,所以刘兰芝再被提亲不足为奇,而元代的窦娥却是宁死不屈。通过这种关联细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古代女子在不同时期的婚姻地位。又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联系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此,学生对屈原的形象就不再是干瘪瘪的,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吃粽子、划龙舟上,而是可以激起他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总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旨归就是文化的传承。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去感受古代的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从文言的学习到对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细读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去感受语言、文思和文学之美,做好这些铺垫之后,才能上升到文化层面。&五、结束语 文本细读理论与语文教学结合,运用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理论,又开拓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思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运用文本细读法来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趋势。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文本细读理论下解读文言文的方法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方法,但它对老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运用中也需注意文本细读不是咬文嚼字死抠字词,也不是有意把文章肢解拆散进行微观解读,而是让教师与学生亲近文本,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与文本进行亲密的对话,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的言语存在,让学生真正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当前得分情况:
我要评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