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谈谈如何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提问

龙门县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班
当前位置: >
作业标题:新教师作业截止时间:
作业要求:
结合自己所教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提问?
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原创,严禁抄袭。
发布者:龙门辅导员13
新教师作业
提交者:黄间梅&&&&
提交时间:&&&&浏览数:5 &&&&
&众所周知,课题教学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那么,英语课堂提问应怎样才高效呢?
&教师的提问目的必须明确、规范、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无论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清楚问题提出的实质是什么。如果教师的提问持责备的或烦恼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恐惧心理,这务必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长久下去,学生就不愿意进行语言的交流。
&提问的效果好坏,与教师提问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思维,调动全体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如果:one by one 或group by group。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如果学生对于问题里面的某个词不知道或不理解也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教师应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
&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员提不同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多提有难度的践相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效。另外,难易不当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提问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回答轻而易举,提问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一般说来,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所提问题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morning?”就是发挥性问题,而“Do you usually do your homework in the morning?”就不是发挥性的。学生对于后者的回答很可能只说“No,I don't”。
当学生对于发挥性问题有一些回答后,教师如果还想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就可以进一步提示,如教师可用“what about...?”来引起某方面的话题。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来探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方法,很好!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15秒后,自动返回首页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谈谈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谈谈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05:13: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谈谈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市级骨干教师考试复习参考题
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新课标》指出:“有 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那么,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 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总结,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 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 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地情感和求知欲望,改变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探索和交流。 2、改变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去,精心组织课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 水平,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材料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 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选择适 宜高效的学习方式。 3、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活动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 重要特点。也只有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数学思想进行并保持一致,才是高效的 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 中,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猜测推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培养学 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学校教育也向综合化发展,强调学科之 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特 点,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开发、补充、丰富教 材内容。如教材提供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利于学 生思维竞争的素材引进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时,教师可选用学生身边的 事情作为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宽和超越,从内容 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 力探索, 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改进,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导”与“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 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 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 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 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 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 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 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 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 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 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 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 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 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 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 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 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 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 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 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 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 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 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 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学习反馈机制、 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 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 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 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3、注重结果的教学与注重过程的教学区别 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 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 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 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 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 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 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 学生潜能为重点, 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 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 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 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 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 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 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 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 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 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4、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意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意的关系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学 力因素, 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 情意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兴趣、 情感、 动机、 意志、 需要等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传统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情意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影响力,把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 变成为简单、枯燥的单方面的知识授、受活动,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 低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 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极为 不利的。 我们知道,情意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是推动其 有效认知的进步的基本动力源泉,它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情感上的创 伤,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甚于知识学习的不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开 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了解和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意需 要,那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哪些情意需要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意需要主要表现为: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 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关注和尊重的需要等。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辩论,自主提出研究问题,进行成果展示、汇报 等学习形式, 充分调动并合理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有了乐学的内驱 力,就会观察更仔细,注意更集中,记忆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进 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意志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效的学习还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交往, 重视情意在教学交往中 的动力调节作用,既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学效益,促使 学生获得成功的可靠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单纯的行为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思维 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行为 中的师生单向交往的状况,重建人性化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多向交往模 式,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 宽容、关爱的体验,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 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5、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发展一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能力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能力是指有利 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基本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极 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它是一般能力的升华,是能力的最高层次。因此,在教学 活动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那些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等;同时又要关注那些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 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 上,重视培养综合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终身培养,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却主 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有 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呢?一是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二是程序性而非事实性 的知识;三是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四是以主题为中心而构成的结构性知 识;五是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使学生始 终以一种陌生的眼光看待新事物,而且不怕失败,把失败也能看作是探索上的成 功;要为高质量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要越来越少地传授 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独 特的观点,有待解决或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 想象的矛盾产生,以开阔思路,促进联想,形成创新素质。例如历史教师在组织 学生学习“西安事变”一节内容时,设计出融历史内容、语文阅读、政治观点、 地理知识的一组讨论问题:①西安曾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曾在此定都的封建统 一王朝有哪些?②阅读补充材料,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③西安事变的 和平解决体现了什么哲理?④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何优势和劣势?⑤西安有 哪些闻名全国的人文景观?你认为西安在开发建设中, 应发展什么特色产业?⑥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去图书馆、网上查询西安事变的有关资料,写一篇 500 多字 小论文,题目为“西安事变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上列问题中,①②体现了一般 能力; ③④⑤⑥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样做, 随着的时间推移,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发展一般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的 意识和创新精神。 6、请你谈一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但又是相辅相 成的,前者如生动的语言信息,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意味深长的体态语等等, 仍具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传 统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 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培 养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 有强烈的感染力, 概括性强,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谋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积极思 维、讨论、探索及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使其 在人机交互作用下,在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 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更给我 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 学方式向现代化、 多样化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因此, 综合利用录像、 录音、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不仅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教学环境信息化, 教学活动生活化,而且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幸福,学会认 知,学会生存。 7、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差异教学的实质是个体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 群体的共同发展 与差别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特 点、兴趣爱好也就不一样,如果只用同一种方式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按照同 一模式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我们在统一要 求,集体施教的同时,承认学生的差别,要让优秀者更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 困生迎头赶上,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 健康地发展。 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不要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平均发 展” 要重视学情的分析研究, , 努力实现统一要求和差异教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 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能针对不同学生,在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大量的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有快智型和慢智型两种类型,因此,在教学活 动中,既要照顾快智型的学生,更要兼顾慢智型的学生,在提问时,先面向中等 水平的学生,发现并利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 突破重点、难点或在进行知识小结时,可以发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启导全 体学生深刻理解;在练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习题,分层检查, 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使每个 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知识、能力、悟性等方面都能不同程 度的获得提高。其次,必须从重视讲解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转变,重视培养学生 的认知能力,帮助每个学生解决自己学习知识的结构度、理解度、记忆度、灵活 运用度。第三,由重视教学研究转向重视学法研究,即重视学生认知水平、认知 状态研究,分析学生认知的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开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 研究以及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第四,转变师生的角色。8、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对教材的处理和创新性使用的能力,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创 新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的? 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 “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 依据, 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 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 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 深钻教材、 细研学生,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 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 尝试多种构思。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 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 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 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 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 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 先与文本对话,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 “深 入” ,就是“潜心会本文” ,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 “浅出” ,就是能用浅显 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另外,有效教学是创 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 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合理地调整教材的编排内容.2、适当地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3、充分地挖掘教材蕴含的 价值。9、教师问题设计的水平往往决定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水平,你认为进行问题设计时 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课堂提问必须有启发性 (2)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3)课堂提问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堂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难度 (5)课堂提问应该避免无效性,力求有价值 (6)课堂提问应该力求新颖(答案四点即可) 补充: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正确性,课堂提问要注意 对学生的中肯的评价 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教师“想”好、 “问”好,是学生“答”好的重要前提。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 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要难易适中。 (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 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2)领会新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应全盘考虑, 注意提问的坡度, 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 要设计辅性提问, 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 境界。对此,教学中要设置梯度,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创设好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提高课 堂提问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 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①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②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③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④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⑤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创设问题情境 ……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景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 效的学习。10、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你怎样以学生 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是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因为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谈不上培养能力、 发掘潜力。一堂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才能提 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 另一部分却默默无言, 这样的课堂只会形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积极。即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交流是否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同学 间的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看学生是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看学生是 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提出的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 三是看学习习惯是否养成。 即看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是否形成了良好学习习惯, 听讲是否专心 致志、发言是否完整流畅、书写是否美观工整等。 四是看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即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是否适时有效。有的教师在课 堂上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一会儿分组讨论,一会儿回归原位,一会儿跳,一会儿唱,就 像得了“多动症” ,其实效果平平。好的活动应该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引起学生心灵深 处的精神愉悦。 五是看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师生问答和课堂巩固练习,看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看课堂上教师 讲过的、学生学过的知识重点,大多数学生是否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如果课堂检测表明, 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课堂练习多数出错,这自然是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 1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倾听,请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培养 学生的倾听能力的?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 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 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当然,倾 听这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较长时间和多种途径的培养。 那么, 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设情境, 激发倾听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是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时,学生不爱听 课,从某种原因来讲,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精彩,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课堂气氛呆板、 枯燥。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 达到充分的沟通。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情境的 创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上课伊始,不少学生 还处于课间的休息、放松状态下,只有让他们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眼耳,使 其倾听下去, 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 如讲故事、 听音乐、 看图片或视频片段等,来创设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追求、探索知识的热情与潜力,活跃课堂 气氛,如我在教《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时,上课之初,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生长 于石缝间的生命形态的风景片,同时插播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们看着那一幅幅 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听着那抑扬顿挫的乐曲,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油然而生的便是对 生命的敬畏, 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 入了文本学习。如果说文字是理性的,那么画面、色彩和音韵就是感性的,可用它们去引导 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教师如果能克服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要求上出现的种种矛盾,你不 要求学生,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听课了。 ――积极引导, 明确倾听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 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 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要求。比如,我在课堂 上要求学生有“三心” :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 同学说的每一句话,不要以为事不关己,就各顾各地做自己的事;二要耐心,一定要听完别 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随便插话,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三要用心,既不要重复他 人的意见,又要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 “听” “说” “思”并重,才能相 互促进。在全班学生交流发言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向发言者投去关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 赏的目光,以鼓励发言者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和 视觉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时,不但需要听其声,也需 要观其形。反之,当“视” “听”对象不一致时,两者便会互相干扰,降低信息接受和理解 的质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倾听时,更容易受视觉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此, 让他们把视觉和听觉都集中于发言者身上,无疑会大大提高倾听的效果。这样做,也会大大 提高发言者发言的质量。 关注与被关注, 倾听与被倾听, 不只是为了讨论和解决学习的问题, 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运用方法, 强化倾听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 学习成绩的快乐, 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 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 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 ” 受人赞扬, 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 当学生受到老师的认可或 赞扬时,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愉悦他们的学习体验。正确适当地评价就是调动学生 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 “倾听” 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微笑, 一句赞扬,一个点头等,都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尊重的欣慰。我们不仅表扬积 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样,在课堂上, 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你的讲解, 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诲呢?由此看来, 要帮助学生养成倾 听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毫不吝啬 地进行表扬,既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倾听能力的养成; 其次,可有意识地进行倾听的训练。比如,每讲完一篇课文,就进行一次听写训练,听写一 些关键词语、重要句子、优美段落、文学常识等,其实听写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听”和“写” 的训练;再次,可进行听后的复述训练。翻译好一篇文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的复 述。 “说”就是“听”的语言,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听的习惯,习惯就能成为自然 了。 ――以身作则,树立倾听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眼中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有意或 无意地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课堂 独霸者转向了师生平等的引领者。为此,教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就应该以身 作则――当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时,无论学生讲得是对、是错,是流利、是吞吐,是精彩、 是平淡,我总会注视着学生,认真地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报以无声的微笑、 点头或是赞许的动作神情,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重视, 从而激发学 生发言的欲望,提高发言的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纵观课堂教学,但凡优 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以身作则,注目倾听,既促进了课 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进行思考领悟的前提, 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 是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我们每个 教师不懈地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课堂教学效益的大提高。 12、新课程强调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你认为 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 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应贯彻这一理念,并体现在备课内容的诸多要素之中。以下 仅就备课时“备学生”的价值取向、方法和策略等作初步探讨。 一、备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 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 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困难生应采取的补救措 施等。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 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深挖学生潜质 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 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 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 ,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 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生时, 一方面要从学生思维方式出发, 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能拓展学生能力和思维, 合理设计教学 过程;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及“最佳发展区” ,从学生熟悉的情 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 受学习的意义。 二、备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 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教师通过备学生, 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 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 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 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 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长短, 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 “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 。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 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学生的潜能包 括潜在性、终身性、系统性、模仿性、补偿性以及无定向性等特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 成熟,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一些学 困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 三、备学生的指向和内容 (一)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 刚接班时, 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 对每个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 况进行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所做工作进行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 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开学后,每次单元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做试卷 分析,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二)能力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 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 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 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三)认知基础 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 ―概念” 。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科学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认知活动的能 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突破知识“一次完成论” 。对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 示, 应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 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富 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 (四)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 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 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四、备学生的方法 (一)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什么是教学起点?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 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 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 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 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 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 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 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我们建议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切入: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 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 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 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 。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 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 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 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 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伸练习。通 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 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A、B、 C三组。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提高。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 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13、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 善于倾听? 14、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 1、科学灵活地分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学产实施中首当其冲地如何分组,为此,教师在开民合 作学习之前,应仔细研究数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提出科学的分组方案。 (1)小组的规模 一个组到底采用多大的规模, 要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 能否让所有学生都 积极的参与进来,组的规模过小,固然可以提高个体责任,但达不到充分互动交流的目的; 组的规模太大,将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很难控制。在实验区,大部分教师采用 6 人一 组,也有些教师采用 8 人一组,有时前后 4 人自然分一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 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2)小组的构成 小组的组建,可采用学生自由组合与教师分组相结合的方法。人员的构成上,可采用组内异 质(各方面不同的) 、组间同质(水平相当)的构成模式,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教师可视学习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小组的规模与构成, 绝不可被某一分组形式捆住手脚, 使合 作学习僵化。 2、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 习在开始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 此时学生的合作可能比较被动, 这种被动合作在一段时 间内有它积极的一面, 但如果长期的被动合作, 就不能达成协议到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 要引导学生由被动合作走向主动合作, 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 作者,指导者、促进者。首先,他要分析学习内容是否需要合作,如果运用合作学习确实有 助于本部分数学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技能的发展,那么就要精心设计,其次,还要 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如合作技能,自评能力等。只有这样,主动的合作意识 才能形成,合作学习也才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走向生活。 3、提高个体责任 任何合作学习都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 (1)明确角色分 工; (2)分解学习任务,责任到人。 (3)随机提问; (4)个别测试(5)成果交流、分享。 4、重视对学生合作方法与社交技能的培养。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一方面要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在学习数 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技能,社交能力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技能既是合作 学习的手段,又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技能是需要培养的。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为此, 可以安排适当情景, 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合作练习, 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倾听别人的想法。 其次,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合作技能。 5、加强合作学习中课堂管理 合作学产提倡学生互动,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没有一些有效的管理与措施作为保障,合作学 习将很难顺利进行。 (1)正确对待“学习”与“非学习”的喧闹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要求学生安 安静静听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鼓励各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 (2)提出明确的规则与要求。在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提出 一些明确的规则与要求, 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你所期望的, 而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避免 的。 6、做好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的整合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式, 也都是为了使学生 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我们决不能一味强调合作这种形式, 而脱离掌握数学知识这一重要 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视具体的情境,与其他教学形式进行有机整合,互相配合使用, 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15、基础教育包括哪几类教育?基础教育应帮助学生发展打好什么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 3-5 岁)、义务教育(一般为 6-15 岁)、高中教育(一般为 16-19 岁),以及扫盲教育 我认为要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为学生、 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这是基础的基础。 身心不健康, 其他都谈不上。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儿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教师、家长 都要充分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儿童的天赋、爱好、特长 都不一样,有的逻辑思维强,喜欢数理化,有的形象思维好,喜欢文学艺术。如果要求每个 学生门门学科都考 100 分是不合理的,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如果像当前这样人人学奥数, 那是对学生最大的摧残。 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 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为学生打好继续学习的基础, 这是基础教育的第二个任务。 这不仅是为了升入高一级的 学校,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将来离开学校以后还会继 续学习、终身学习。今天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要每个人都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 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对国家的责任心和对家庭的责任心, 甚至对自己的责任心。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诚信。 16、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应 采取哪些对策? 从社会和家庭因素来看: 一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学率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 增大了 师生的心理压力。二是一些单位和部门的硬性摊派,加重了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三是家长 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非常普遍。家庭间的攀比加剧,给学生 平白增加了心理和学业上的压力。四是学校“减负” ,家长“加负” ,家教风愈演愈烈,致使 一些家长把学校减下来的负担,又背上了更大的家教包袱。从教育内部因素来看:一是教育理念滞后。应试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教学手段落 后等直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二是学业评价影响了基础教育,同时,社会及群众把考试作为 评价学校、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三是一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走出“课堂效 率低、作业练习多”的怪圈,除“时间+汗水”和大训练量外,似乎并没有其它方法来提高 教学质量。大量事实说明: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着,自觉地“减负”势在必 行。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单一的措施难以解决,需要全社会花 大气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根除。 1、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 要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教育, 充分认识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是要真正从思想 到行动上重视教育, 要以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眼光, 从宏观上树立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的观念,领导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每年给学校办几件实事,努力改变本地的学校环境, 使教师能进得来, 留得住。 三是增加教育投入, 解决办学经费, 以此克服学校无资金的状况。 四是重视学校不能只盯着几所升学率高的学校, 而忽视更多的各级各类学校。 不能以升学率 的高低评估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 而应看它们是否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任务, 是否使全体学生 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合格人才或建设者。 五是教育部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 教师要对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 足够的认识, “减负”对教育部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同时要认识“减负’不是目的,目的 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的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减少作业,减少考试,以至 于对学生降低要求,削弱基础训练。所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 “减负”的含义。学生入校学习,就必须有一定的课业负担,这是正常合理的,不能不要负 担。所谓“负担过重”就是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一味求全求高,人为地以不科 学的手段施加给学生过量的课业任务。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一是监督新华书店,搞好课本发行工作, 订什么,领什么,防止乱搭配书籍。二是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 减学课时量,克服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三是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 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旦发 现违纪现象,应毫不手软地预以处理。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必须严格、坚决地执行国家制定的课 程安排,它是国家按教育方针制定的学校教学法规,具有法定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和课程安排是解决中小学教学积淀弊端的突破口, 是学校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具体表 现,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实施教育转轨的根本措施。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浓厚教研气氛,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 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效果,首先要抓课前备课,这是“减负”的关键。教 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要强化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认真 钻研教材、大纲,面向全体学生,怎样使自己的“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把精力集 中在课前准备的环节上。优化课堂教学要使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学习先进教 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减负”的根本措施之一。 合理布置作业是“减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认为: “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 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为差。 ”这就要求教师优选作业,讲究作业的质 量和科学性。我认为小学课堂做作业有以下好处:一是当堂完成作业有利于趁热打铁,巩固 所学。二是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三是有利于督促学生迅速完成作业,并可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四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减负”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我认为中学生的各科作业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 给学生留少部分有难 度、深度的作业,让好学生和有才能的学生做;留大部分全班都能做的作业,检查时以全班 都做者为标准。避免各科作业数量竞赛,加重负担。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 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 同样的内容, 教师教的方法不同, 学生学习效果就不同。教学得法,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教学不得法,则 学生学的吃力、枯燥,师生负担都重。此外,一些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缺乏儿童少年心理 学知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为此,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已刻不容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应支持有条件无学历的教师离职进修;统一组织,分批培 训;特别要鼓励在职业务培训和在职进修。 5、改革中考 `高考升学制度,即改革单凭分数录取学生的现行考试制度,这是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根本也是治愈这一痼疾的一剂良药。 “文革”中升学,不 问成绩,只要根子正,思想好,小学毕业生也能推荐上大学、选择职业,因而出现了白卷英 雄等许多人物,引出了不少笑话,这固然不对,但现在又单凭考试成绩论英雄,只讲智育, 不讲德育,更不考察音、体、美、劳以及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又不免有些偏颇。我认为 中专、 高校招生制度应在统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 并通过考察侧重全面素质来录取考 生。另外,中考和高考命题应以中学教学课程、计划和大纲为依据,试题不要脱纲、超纲, 以此避免中学教学的高难深现象和命题与教学的脱轨。 6、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以 行政手段扩大就业门路,使中考、高考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教 育部门应大力开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各地特色,广泛举办各种培训班、专业班,今后 市场调节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形成养殖、林果、矿产、缝纫、商业服务、建筑等行业大户 或个体小户,并带动周围更多的人谋到职业。同时,使社会、家庭、学校感到,学生进中专、 高校学习并不是唯一就业的途径,不上中专、中技、高校照样可以就业,照样有前途。做到 了这些,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根源。 17、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 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内心深处一般都 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 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 作业依赖同学, 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 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 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 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 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 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 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 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 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 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 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 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 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 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 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18、 “学生只要犯点错误,老师就让学生找家长”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学生出了问题,教师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找家长来处理问题”“找家长”不仅表现了教师的 。 无能,而且更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学生出了问题我们当教师的就找家长,那么,可以肯定地 说,这个学生再不会服管。一是因为,找家长,实际上就是找学生的麻烦,把学生的问题扩 大到家庭中去了。再者,老师找家长不仅得罪了学生,更让学生看透了,你当老师的也就这 个本事了,再没有别的招了,所以,学生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与教师捣乱。学生‘很不客气的 说: “你找吧。随便!’这就是向老师的挑战。这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而就是老师自己惹 ” 起的问题。家长护着孩子,娇惯孩子,情有可原,不然的话,也不会教育出来这样经常打打骂骂、品质 低劣的孩子, 但是我们当老师的自然应该是高于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 仅应该给学生相当的教育影响, 也应该给家长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引导与影响, 我们 要让社会作尊重教师,必须自己做的就能够让人尊敬。如果一定要和家长的联系,也应该是 为了争取家长在家庭的教育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而不是推脱责任,或者找家长帮忙,更 不能责怪家长不负责任,或者就是要求家长去处理学生。去与家长探讨小孩的教育问题,在 与家长交流的时候,老师必须实事求是的把与学生的矛盾亮出来,不回避,不掩饰。把自己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拿出来与家长交流,事情的是非曲直,我相信家长还是分得清的。 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老师和家长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家长希望 自己的孩子不成材,有了共同的愿望,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紧接着,老师就把该生近期在 学校的表现,与家长交涉。学生的事既然发生在学校,作为他的老师首先有教育失职之责, 作为家长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带着这样仇视别人的眼光离开学校吗?你们的孩子现在 是学生, 老师可以不与他计较, 但是学生一但踏入社会他就是一个具有完全行事责任能力的 人, 如果那时再出什么事可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我希望做家长的还是要好好掂量掂量这事的 分量,我本着对你小孩负责的态度与你们交流,希望引起你们的重视。老师的话说完了,接 下来,家长应该知道怎样做了。 1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做到 “ 德高为师,为人师表 ” ?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要做到“德高为师,为人 师表” ,我们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献身教育,忠于本职这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就是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 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以认真教学、培养后代为天职。因而,教师应安分守职,全心全意为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献出真诚的责任心与无穷的力量。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 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 响学生。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 ,耳 朵是“录音机” ,脑子是“电子计算机” ,教师的举止影响太大了。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 要表现,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 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要身体力行。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要爱学生,这是社会责任,是社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的是教师对祖国对 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体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 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 在成 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引导。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 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 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 那么如何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 的窗户?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 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 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有比较高的 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作为一个称职教师,要了解当代科研成果的 最前沿动态,要讲知识,更要传授学习的方法,要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 具备广博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面对知识经济、知识爆炸时代,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 识、新的成果,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0、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请你谈谈尊重学 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孔子用自身教育的经历说明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是教师即爱学生又严格要 求的具体体现。 为了在今后工作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我从理论与实践上详细介绍尊重学 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1.在理论上,明确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爱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爱护就 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就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否则,尊重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 将成娇宠护短。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又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离开了 爱生,严格要求就可能成为整学生的手段,这也是学生难于接受的,所以要使严格要求与尊 重学生结合起来。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师提出的要求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转化为 学生自我教育的准则, 使他们自觉地、 积极地遵守和履行; 同时, 只有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 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里,对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三点: 第一,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是“爱生”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 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共同基础。 第二,尊重、爱护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 体体现。这也就暗示着,尊重和爱护既可能体现为对学生的宽容、关怀、信赖、理解,也可 能体现为严格要求; 第三,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各种教育要求得以产生实效的条件,从而也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条件。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也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 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 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 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 半功倍。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信赖与鼓励,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其后果则不堪设想。 对于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上去理解。 在实践层 次上,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大部分人,在教育 活动中都会发现,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是说,尊重是教育 要求被接受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实践中, 当教师的要求不能被学生接受时, 他们经常会用 “我 这样要求是为了你好”一类的话去说服学生,这也就表明,他们深知,尊重学生是促进学生 接受要求的条件。 在理论的层次上要对尊重和严格要求之间的本质关系做出说明时, 这一问题就复杂化了。 不 同的时代,教育的哲学基础有所不同,教育理念也有不同,因此,论述这一原则的角度各有 不同。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学生为 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对这一理念的最简洁、明确的概括和表达,使每个学生 , 各自所特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形成多样化的良好个性与品德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在这 一背景之下,尊重学生,本质上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人格尊严的尊重。新课程改革并不 否认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天赋、 发展潜力、 能力、 个性等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所强调的是, 不管有什么样的差异,每个人之间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所以“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 是新课程改革中尊重学生的本质所在。人格平等,意味着不仅所有学生都在人格方面平等, 都应该同样受到尊重, 而且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方面也是平等的。 因此, 受到尊重, 是学生在学校中,在与教师的相处中,应该得到的权利。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是他们应 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 但是, 二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人格平等的关系并不否认角色和分工的不同。 就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的角色分工来看,教师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 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 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正如前面所指出 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这就要求教 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们的主导作用就难以体现出来, 他也无法完成这一角色所要求他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言之,严格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的职 责,是教师这一角色的内在要求。从学生看,得到教师的指导,得到他们的严格要求,也是 学生的权利。 总之,尊重,是新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悉心的指 导和严格的要求,也是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的权利。而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 两种体现形式。 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共同基础是对学生权利的承认和重视, 是对学生在学校中 健康成长、有效学习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个性的深深的关怀,是教师责任和 义务的体现。当然,教师也有得到学生尊重的权利,但是,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这 种权利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育而取得的。 也就是教师一要通过尊重学生, 以换来学生的尊重, 二要通过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尊重教师的正确认识和良好习惯。 2.在实践上正确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只有从理论上明确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处理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 问题时,才能掌握最基本的原则,才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课堂教学中,德育中,班级管理 中,对学生不提任何要求,或者面对学生出现的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采取措施。在这种 情况下,教师完全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负责的表现。 从实践的角度看, 在学校教育中要处理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是避 免上述倾向:既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借口而无视学生的权利,也不能以“尊重学生”为借 口放弃教师的职责。教师必须把两者要求统一起来。 为此,教师必须主观上要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处理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 的最基本的准则,必须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客观上,教师必须通过各 种努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体会、理解教师的各种要求对他们的发展的意义。当教师给 学生提出要求时,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苦心。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师 的要求,即使目前不符合他们的需要,或者令他们不愉快,但从根本上说,对他们是有好处 的,学生也会接受教师的要求,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体现在行为和个性之中。只有这 样,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产生实际的、积极的教育效果。 21、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请你谈 谈这个道理。 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请你谈谈这 个道理。参考答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进行 思想品格的修养。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 既不能设想一个思想品格有偏差的人 能承担育人的使命,也不能设想一个学识浅薄,不学无术的人会是受学生尊敬,成为学生的 表率,能胜任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既要注重思想品格的修养和历练,同时还要重视业务能力,学识水平 的提高,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 22.有位教育家说: “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该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 角色是点燃火种的人”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培养者、促进者指导着组织者和 合作者。教师要重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 性,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1.谈论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A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甘做蜡烛的精神,要关心爱护学生的 健康成长。 B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教师这一职责比较受社会尊重,相对稳定,还有寒假和暑 假两个假期,这是其他职业难以做到的 C 教师与青少年交流比较多,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D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没有谁像教师这 样受到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一师范 23、你如何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和意义和作用? 在教育发展历程中, 每一项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都给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教育技 术一直发挥着丰富学习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 作用。 当前,推广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 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教育技术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优化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具体说来: (1)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 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促进教育现代化, 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 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 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这些特点都依赖于教育技术的技术优势来实现。 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这一目标的实 现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包括丰富的资源、拟真的环境和多种教学和学习工具等,同时教 育技术在教学的运用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教学观念,带动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变 化。 (2)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由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方面组成。 教育技术素质是指具有与 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技术的意义与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 实施现代教育与教学,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 度密切相关,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通过以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优化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学习 的保持和速度、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由于教育技术的理论特征 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因而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还将促进创新教 育的实施,有利培养创新型人才。24、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 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 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 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 ” 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 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 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 声像并举、 能动会变、 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 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 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探索的过程, 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 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三、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五、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 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 通过网络交流, 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 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 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 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 计 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教师, 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 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 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 所以我们首 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 变。 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25、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几种方式? (一) 、教学演示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活动的 强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主要用于教学 内容的演示。所谓教学演示是指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 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特定的显示设备上,以辅助教师的讲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高 质量的传播。 (二) 、模拟教学 教与学是一系列的双边活动,教师应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忌 把课堂变成忙于进行电教多媒体的演示课、展览课;加之,由于电教的密度大、节奏快,教 师就要注意可接受性原则,要保证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自觉进行视、听、 说、读、写的练习。模拟教学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 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比如在化 学课上做 Na 的燃烧实验,这个实验是钠的剧烈燃烧,如果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第一有很 大的危险性, 第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清楚具体的实验现象, 如果用多媒体将实验现象进 一步放大在屏幕上,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还有像制取有毒气体(So2)。 (三) 、交互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个 人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共同的特点 ――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机,非常有利于情境的创 设和保持,界面友好,形象直观,而且还按照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 信息,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可以得到立即反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从而调整 以后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程序。这种交互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认知主 体作用。 (四) 、现代远程教学 所谓现代远程教学主要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系统。网络传播模式的出现,使得用 于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布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形成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的开 设,学生可以不分年龄大小,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空间按需进行学习,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 前水平选择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学习。 所以,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 播方式,将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更为便利,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方式26、简单回答学科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一种范式, 它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及有关的教学 策略。 (1)课堂演播教学模式(课堂讲解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两 种方式:教学呈现和模拟演示。 (2)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课件一般包括:介绍部分、教学控制、 激发动机、教学信息的呈现、问题的应答、应答的诊断、应答反馈及补救、结束。 与个别化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有两类:多媒体教材和教辅类电子读物。 (3)计算机模拟 模拟教学模式所涉及的问题有:基本模型、模拟的呈现与表现问题、 系统的反应及反馈。 (4)探索式教学模式 探索式教学模式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确定问题、创设教 学情境、探索学习、反馈、学习效果评价。 制约因素主要有:漫游(Wandering)和迷向(Disorientation) 。 (5)协作化教学模式 (6)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模式27、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1 不宜代教师 。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 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 产生了“电脑万能观” ,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 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 , 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 ,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其实,初三学生 大多十四五岁, 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 才能充 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2 不宜照搬别人 。 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 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 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 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 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3 不宜顾此失彼 。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在使用时,学生容易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而忽视教师的点 拨,教师应留心观察,随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4 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 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简单地 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 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5 正视局限性。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显现多媒体多元化、 结构紧凑化、 信息立体化的显著特 征。 诚然多媒体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密度、 直观形象等方面确实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 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也有不可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不足。况且“一支粉笔、 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经历了千百年教学实践的检验,是符合 认知规律而行之有效的。 尤其是语文这门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学科, 更应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 合理因素,对此我们不仅不能摒弃而且要发扬光大。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它性,用粉笔书写 更清晰的板书,就不必用投影,在书上即可观察清楚的插图,就没必要用计算机显示。对现 代媒体要创造性地使用,忌违背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要因为多媒体有不足而退避三舍,也 不要因多媒体有优势而使之泛滥成灾, 更不要因为传统媒体有缺点而弃之不用, 要正确处理 好二者的关系,正视其局限性,真正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28、简要回答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 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 “学习过程” “学习资源” 与 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 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 环境的相互作用 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 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 而教 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 21 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 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 育大系统。 29、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的流程分哪几部分? 一、选题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它在教学中有其他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优势, 但我 们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适度,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课件, 因此制作课件一定要注意 选题、审题。一个课件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则只会流于形式,甚至取 到相反的作用。我们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 选择能突出多媒体特点的课题, 选择能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课题, 要适合多媒体来表现。 选 2. 择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课题, 选择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 题。 3.注意效益性原则。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你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