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开创了什么先河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先河的是谁

“天水叙事”系列故事——《《璇玑图》》 ,一曲凄婉的爱情故事阅读http://5b.cdn.sohucs.com/images/f44a7cffd89f2f956e.jpeg
天水华昌文旅研究室
织锦台在天水,我却不知道它的确切所在,直到务农巷更名为织锦台巷,我才恍然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叫苏蕙的才情女子,流传出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巷名的小小改动,却仿佛巧手梳妆,盛装出行的佳人,一条巷子顿时诗情画意,充满灵性,顾盼生辉。
据说解放前织锦台巷门楼还悬挂着“古织锦里”和“晋窦滔里”的大匾额,后来门楼拆除,匾额一并损毁,台基也荡然无存。如今流传在小巷里的,除了织锦台旧址,就只有窦滔与苏蕙的爱情故事了。
当年的织锦台,如今被土砖泥瓦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朝代更迭,苏蕙旧宅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淋、几番改建拆除,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谁能知道,就在这个破败的角落里,才女苏蕙将相思之情写成回文诗,将对爱情的执念字字揉进了五彩丝线里,织成一幅称颂千古的《《璇玑图》》。这里收藏了苏蕙的心声,旧迹尽失的角落,低眉顺目的姿态,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缩于庭院一角,默守于巷道一角,暗暗地坚守着心中对爱情的期望。织锦台旧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玑图》》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窦滔与苏蕙的初遇,如同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是让人羡慕又向往的,即是乍见之喜,又是两情相欢。对爱情之美,千百年男男女女在不同场景演绎着,又被人们用不同方式描述着,而对于窦滔与苏蕙,或许用秦观的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形容更为贴切。
苏蕙出生于前秦时期的武功县,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从小天资聪慧,传说她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经是才貌双绝,名冠乡邻。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来者多为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十六岁那年,苏蕙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森森,压着几卷经书,此情此景,活脱脱一位少年英雄模样。苏蕙心生倾慕,打听下得知这个少年是秦州人窦滔。之后,窦滔与苏蕙一见倾心,加之双方也算门当户对,于是,窦滔与苏蕙这对有情人结成了眷属。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历尽波折,多数充满悲剧的色彩。如同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韩翃与柳氏,薛涛与元稹,皆以悲情告终,留给后人无数的眼泪与叹息。古代女子颤巍巍的小脚,踉跄行走在封建礼教的荆棘丛,往往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与他们相比,窦滔与苏蕙无疑是幸运的。爱情的萌芽在破土而出时就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疯狂生长,绽放出灼灼光彩。
爱情之花固然美丽,但在静待花开的期盼中,却往往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注定少有坦途。
初时窦滔与苏蕙相敬相慕,十分恩爱。或许是时间容易让炽热爱情降温,或许是受封建社会三妻四妾观念的影响,窦滔后来又结新欢名赵阳台,此女能歌善舞,姿容妙曼,窦滔十分宠爱。本来有妻有妾也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如能相安无事后人倒也不好诟病。但爱情往往是自私的,占有欲注定了许多明争暗斗,赵阳台深妒苏蕙的才学,多次在窦滔面前编造谎言,污蔑苏蕙。窦滔渐渐对苏蕙疏远起来。苏蕙二十一岁时,窦滔官拜安南将军,要去襄阳上任,苏蕙恼怒丈夫的喜新厌旧,不愿意同行,于是窦滔便只带赵阳台前往襄阳。另有一说是苏蕙苏身为正房,嫉妒赵阳台的年轻美貌,对赵阳台多有虐待,窦滔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调任之机,带着赵阳台一走了之,落得两面清净。还有一说是窦滔遭人构陷获罪,发配敦煌,苏蕙不愿同往,只能由小妾侍行,窦滔便携赵阳台远行。
窦滔一别两年,音信渺茫,苏蕙悲愤不已,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又有对丈夫的恼恨,她把情愫写成回文诗,用五彩丝线在锦帕上织成《《璇玑图》》派家人送往襄阳,窦滔读后,感其情之深,爱之切,悔恨交加。于是把赵阳台送往关中,把苏蕙接到襄阳。经历此次风波,两人都体会到爱情的不易,此后竟比初恋时更加恩爱。
后来《《璇玑图》》流传到了民间,文人墨客惊叹不已,《璇玑图》及背后的故事渐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衷谈论的话题。由于《璇玑图》构思太奇,诗文太绝,秦州人争购回文锦帕,一时洛阳纸贵。后来又在宫廷、市镇、店铺、山野乡村广为流传,皇帝、后妃、臣宦、诗人、平民百姓纷纷传抄吟诵。文士诗人撰文颂扬赋诗赞美,就连女皇帝武则天看了也“感其绝妙”,为之作《序》。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赞扬《璇玑图》:“五采相宣,莹心眩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文学界誉为文学史上杰出的佳作,艺术界视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史学界认它是历史宝物,人们还把它的主人当作是所罕见的奇才。历代不少专家学者著文探讨、研究、注释、评论它和它的制作者苏蕙。杜甫在《江月》中咏叹到: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后人们赞叹《璇玑图》的绝妙文章,感叹一副锦帕的神奇力量,它挽救了一场爱情,促成了一段佳话。或许能让杜甫少许体会到这副总计841字,却能衍化出七千多首各种诗体的回文诗,每一首诗的悱恻幽怨,字字泣血,一往情深,首首蘸泪。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禁锢下,“三从四德”等教条如同沉重的枷锁,女子多数只是男子的附庸,个性与自由如同被层层捆绑的小脚,其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即使风华绝代,即使才情逼人,除了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与同情,对于当时的生存状态,却是不能有半点改观,于是悲剧被一次次上演着。如同蔡文姬,远嫁匈奴,即使侥幸归汉,婚姻依然由不得自己做主。如同杨玉环,贵为皇帝的女人,即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依然难逃魂归马嵬驿。如同薛涛,诗书俱绝,即使才堪“校书郎”,却只能伴着青灯黄卷写下“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的哀怨。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如木石前盟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女子,饱受风吹雨打的凄惨境遇,尚未发出足够明亮的光彩,就陨灭在历史的烟尘里。留下的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惹得后世一行行清泪。
李白在《乌夜啼》中这样写到: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绵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也许是苍天尝厌了女子们苦涩的泪水,或许是月老见惯了劳燕纷飞的悲剧,《璇玑图》便如同被赋予了魔力,扯回了即将断裂的红线,粘合了破裂的铜镜。苏蕙的爱情故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不多的爱情喜剧,成为了憋闷封建礼教氛围中一缕欢畅的风,沿着幽深的小巷流传出古老的城市,穿越千年,历久不衰。
有人说,《璇玑图》是无形的望夫石,矗立于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图上的五色丝线密密地缝补着柔情,滴血的诗行呼唤着离人。如同织机一样,编织着疯狂生长的情愫,任凭思念如流水一样泛滥,任凭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把一个深闺的思念拉长了千年。与历史上的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其凄绝依附在她苦心编制的《璇玑图》,美丽的传说随着《璇玑图》上的五彩丝线与哀怨诗行如同花丛中的蝴蝶一样上下齐飞,飞舞着一个时代女性的情感记录、爱情梦想和幽情苦绪。
时间如同大浪淘沙,会洗刷掉很多东西,也会沉淀很多东西。前秦之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墨客依旧带着崇敬和疑问凝视着这方锦帕中的奥秘,还原苏蕙因爱成诗的种种,在一首新诗中,领会一段心事,在一段心事中,感悟织者的心酸或者喜悦。苏蕙及《璇玑图》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这形象拓印着古代女子孤单无助的背影,也记载了她们蕙心兰质的风华。使得后世多少位封建女子,顾影自怜,其愁情悲绪,或许同样才绝艳艳,却命运凄苦的李清照能吐露一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的织锦台旧址,是蜷缩于高楼大厦缝隙中的残墙断壁,曾经的织锦台再也找寻不到久已远去的踪迹,只有清风拂过老树掠起的婆娑声,如同织机穿越时空的哀叹,向过往巷道的行人诉说着苏蕙呕心沥血的的夤夜情怀。巷道弯弯,无力地挥动着隐含于《璇玑图》中的一段缠绵、几多幽怨。
古老的话题如同土墙上的青苔,欲说还休。也许是苏蕙的爱情誓言在千年以后已经失去了意义,再也不能滋养男欢女爱的故事;也许苏蕙的爱情歌谣,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走调,再也弹奏不出美妙的旋律。这里的平常是宁静甚至冷清的,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游人如织,有的只是来往归人的脚步声,是老巷居民的锅碗瓢盆声,与织绣无关,与诗赋无关,与才情无关,更与爱情无关。偶有想一探《璇玑图》究竟的,看到这窄窄的小巷及残破的院落,便又乘兴而来,失落而去。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觉得有必要将《璇玑图》的内涵做一简要介绍:《璇玑图》以五色彩线在方形锦帕上织成,纵横各29字,正中空格为“心”,正文共840字。左右、上下、里外、交互、退一字、叠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皆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诗句。巧思善构,玄妙至极。后人解读,或得诗200余首,或得诗3744首,或得诗7932首,或得诗14005首。诗海茫茫,无穷无尽。武则天《苏氏织锦回文记》云:“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苏蕙《璇玑图》是回文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最有个性的情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将汉语汉字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组合功能、音韵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纵观历史,我国回文的兴起和演进,与织锦故事、《璇玑图》莳的传播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苏蕙,就没有回文的繁荣。苏蕙多才多艺,她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直接发生影响的,除了开创我国回文文学之外,还有:(一)推动七言诗的发展,在五言“居文词之要”的年代里,她却非常重视当时尚非主流的“体小而俗”的七言,把它作为诗图的主体结构。只有七言才能包容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六言,倘使没有七言诗的出现,就不会有《璇玑图》,所以七言是产生《璇玑图》的前提,图中也惟有七言,才可周流回转而符至今之义。(二)促进唐代闺怨诗的繁荣,武淑《题苏蕙璇玑图诗》云:“三唐闺怨自君开”,武后《苏氏织锦回文记》中,明确指出“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鑑焉”。(三)开启锦上织字、绣字、绣经的先河,新罗女主真德,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便是最早的效颦者。她“超古迈今”的绝活,即使纺织工业发达的今天,经过专门机构复制试验,也难以做到原来水平,回文织锦,竟成绝响。苏蕙织字的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均有特殊的意义。
五彩《璇玑图》
回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语言、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对于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特点,自觉地创制回文,起于何时,历来就有道原、傅成、温峤、曹植、苏蕙诸说,至今未有定论。不过,傅、温等人的作品,都是片言短语。只有苏蕙《璇玑图》,堂庑之大,世罕其匹,其诗亦最著称,故桑世昌编《回文类聚》冠诸卷首,用以託始。叶适谓:“傅咸反覆回文,温峤虚言回文,皆为璇玑中的一端,非艺林所重,是以类聚所录诸章,虽非尽若兰所作,要皆无不以《璇玑图》为本源也”(《题苏蕙小像》序)。汪盈科云:“至诗之有回文,则于古为无考,盖自扶风窦安南将军滔妻苏氏之织锦回文始,嗣是而仿为回文诗,始盛出焉”(《织锦回文》跋)。后人多半倾向于苏蕙,如范廷铨诗云:“珠联璧合句回环,首创回文苏若兰”(题过昭华女士绎读回文图)。《璇玑图》诗的面世,才使回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步上文坛,吸引无数文士,以及名家大儒的积极参与。她委婉动人的织锦故事及瑰丽新奇的文学样式,不胫而走,蜚声遐迩。在其影响之下,晋末和南朝涌现出一群作者,《金石索》谓若兰“作迥文锦,遂开齐梁之先,一时效作此体”。如谢灵运、贺道庆、王融、丘迟、梁武帝、元帝、简文帝、萧论、萧祗、庾信,还有印度来华高僧达磨。《南史》陆从典传,称其“年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研铭,援笔拟之,便有佳致”。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新出的专著,即有谢灵运《回文集》十卷、佚名《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杂诗图》一卷等。而且也有一群爱好者、善读者,《魏书》邢臧传,谓臧“与裴敬宪,庐观兄弟并结交分,曾共读回文集,臧独先通之”。估量那时回文诗集,当不止此,隋季丧乱,文字多散失湮没。“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尤其如酒盘、铜镜之类规状器物,为求铭文之字字可起,左右可读,亦采用回文格式。朱剑心《金石学》说:“魏晋以后,最可玩者,莫如六朝之回文镜”。
历史渐行渐远,苏蕙的形象也愈渐模糊,秦州人争相抢购《璇玑图》的热潮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如今的这里,是安静的。
安静一点也好,这里隐藏着苏蕙的心事,就让这角落安静地保存这个故事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女子,在那块方方正正的锦帕上圈圈点点,能真正读懂《璇玑图》。已注册,请登录
密码忘记了? 
还没有注册?
【注册说明】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手机号!
一键注册,主要是为确保您能及时享受本站服务以及便于查询已购买记录!请填写真实手机号!(注册后可随时修改密码!)
注册成功!
登录密码已默认为您的手机号,如需修改请点击“”。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请输入手机号:
不管您以前是否购买过,输入您的手机号即可验证:
·如果以前购买过,验证通过即可查看购买记录,以及继续购买;
·如果从未购买,填写手机号后,即可随时通过该手机号购买。
请输入密码:
如果您忘记了密码,请点击
为方便您随时查询购买记录,请输入您的手机号:
手机号仅作为购买的凭证,本站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账号信息
请输入您注册时使用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手机号:
请输入您购买时填写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当前位置: >
[3D电子书]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在电脑上阅读
您可以在网页上在线阅读本书,也可以将本书免费下载到电脑。
出版时间:
文件大小:33.62 M
书号:8827552
下载次数:109
第1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2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2章 商代的工艺美术
 第3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
 第4章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第5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6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7章 隋唐的工艺美术
 第8章 宋代的工艺美术
 第9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10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
 第11章 清代的工艺美术
 第12章 近代的工艺美术
 第13章 新中国的工艺美术
第3部分 模拟试题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术类权威教材之一。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名师课堂笔记及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题库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名校考研真题,按照主要题型编排。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或解析。学员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章目编排,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考点,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基本保持一致。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试读(部分内容)
&在手机上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配套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相关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e书下载排行
正在载入...
最近浏览的e书
正在载入...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28号价格从低到高
价格从高到低
相关推荐词
研究安史之乱的必读书 | 新书解读
1.本专栏每晚9点,为您解读上架新书 2.不定时发放无门槛微淘福利券或各种活动
相关推荐词
只有1%的人才能看懂的10本烧脑书
【精读君曰】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书:它们看上去短小精悍、语言通俗,读起来每个字你都认识,但你总得在脑子里拐几道弯才能看懂。据说高智商的人都喜欢读这类书,你喜欢吗?今天,就和精读君一起挑战一下自己的阅读神经吧,看看下面10本烧脑书你能看懂几本。豆瓣评分9.292016人评本书看点:◎这
相关推荐词
以知识为信仰的4本好书
“以美学为触点,提供最美好的生活良品,在阅读中想象,以想象丰富生活。”如果没有好书,世界太无聊。"正如威廉·吉布森指出:“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爆裂》便是来自未来的明信片。越是在发生重大改变的时
书单 | 致心理学爱好者的10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心理学却不知道看什么,这个书单可以给你一些线索。犯罪心理学(美)CurtR.Bartol等著李玫瑾等译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被媒体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
相关推荐词
烧脑但极能拓宽思路的82本书,一定要啃完
静下心来,重新洗涤下自己的大脑吧。
相关推荐词
12本适合大学生读的书推荐
【一句话推荐理由】老老老老老一辈关于人性、政治、哲学的深刻探讨,里面的观点历久弥新。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几乎是美国知名大学要求或推荐本校学生阅读的书目第!一!位!【一句话推荐理由】其实是通识书单,但觉得
[{"chanpin":"tmall","mobileUrl":"https://m.tmall.com/mblist/cp_0rC_2tK90afR0L6_y_nEyba5vqs=.html","pcUrl":"https://www.tmall.com/mlist/cp_0rC_2tK90afR0L6_y_nEyba5vqs=.html","word":"野口医学研究所纳豆精"},{"chanpin":"tmall","mobileUrl":"https://m.tmall.com/mblist/cp_0dC-v76rxrfK6Q==.html","pcUrl":"https://www.tmall.com/mlist/cp_0dC-v76rxrfK6Q==.html","word":"研究精品书"},{"chanpin":"tmall","mobileUrl":"https://m.tmall.com/mblist/cp_z9a0-tGnyvW-q8a3vqu2wTrO99Py0dC-v77t.html","pcUrl":"https://www.tmall.com/mlist/cp_z9a0-tGnyvW-q8a3vqu2wTrO99Py0dC-v77t.html","word":"现代学术精品精读:西域研究卷"}]已注册,请登录
密码忘记了? 
还没有注册?
【注册说明】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手机号!
一键注册,主要是为确保您能及时享受本站服务以及便于查询已购买记录!请填写真实手机号!(注册后可随时修改密码!)
注册成功!
登录密码已默认为您的手机号,如需修改请点击“”。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请输入手机号:
不管您以前是否购买过,输入您的手机号即可验证:
·如果以前购买过,验证通过即可查看购买记录,以及继续购买;
·如果从未购买,填写手机号后,即可随时通过该手机号购买。
请输入密码:
如果您忘记了密码,请点击
为方便您随时查询购买记录,请输入您的手机号:
手机号仅作为购买的凭证,本站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账号信息
请输入您注册时使用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手机号:
请输入您购买时填写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 & & &海量教育资源 & &尽在黄陂热线
当前位置: >
[3D电子书]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在电脑上阅读
您可以在网页上在线阅读本书,也可以将本书免费下载到电脑。
出版时间:
文件大小:33.62 M
书号:8827552
下载次数:109
第1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2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2章 商代的工艺美术
 第3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
 第4章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第5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6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7章 隋唐的工艺美术
 第8章 宋代的工艺美术
 第9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10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
 第11章 清代的工艺美术
 第12章 近代的工艺美术
 第13章 新中国的工艺美术
第3部分 模拟试题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术类权威教材之一。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名师课堂笔记及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题库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名校考研真题,按照主要题型编排。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或解析。学员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章目编排,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考点,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基本保持一致。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试读(部分内容)
&在手机上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配套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相关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e书下载排行
正在载入...
最近浏览的e书
正在载入...
客服电话:(8:30-23:00) | 客服QQ:(8:30-23:00) | 官方网址:www.hprx.com(黄陂热线) | 客服邮箱: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28号“天水叙事”系列故事——《璇玑图》 ,一曲凄婉的爱情故事
天水华昌文旅研究室
织锦台在天水,我却不知道它的确切所在,直到务农巷更名为织锦台巷,我才恍然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叫苏蕙的才情女子,流传出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巷名的小小改动,却仿佛巧手梳妆,盛装出行的佳人,一条巷子顿时诗情画意,充满灵性,顾盼生辉。
据说解放前织锦台巷门楼还悬挂着“古织锦里”和“晋窦滔里”的大匾额,后来门楼拆除,匾额一并损毁,台基也荡然无存。如今流传在小巷里的,除了织锦台旧址,就只有窦滔与苏蕙的爱情故事了。
当年的织锦台,如今被土砖泥瓦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朝代更迭,苏蕙旧宅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淋、几番改建拆除,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谁能知道,就在这个破败的角落里,才女苏蕙将相思之情写成回文诗,将对爱情的执念字字揉进了五彩丝线里,织成一幅称颂千古的《《璇玑图》》。这里收藏了苏蕙的心声,旧迹尽失的角落,低眉顺目的姿态,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缩于庭院一角,默守于巷道一角,暗暗地坚守着心中对爱情的期望。织锦台旧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玑图》》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窦滔与苏蕙的初遇,如同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是让人羡慕又向往的,即是乍见之喜,又是两情相欢。对爱情之美,千百年男男女女在不同场景演绎着,又被人们用不同方式描述着,而对于窦滔与苏蕙,或许用秦观的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形容更为贴切。
苏蕙出生于前秦时期的武功县,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从小天资聪慧,传说她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经是才貌双绝,名冠乡邻。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来者多为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十六岁那年,苏蕙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森森,压着几卷经书,此情此景,活脱脱一位少年英雄模样。苏蕙心生倾慕,打听下得知这个少年是秦州人窦滔。之后,窦滔与苏蕙一见倾心,加之双方也算门当户对,于是,窦滔与苏蕙这对有情人结成了眷属。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历尽波折,多数充满悲剧的色彩。如同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韩翃与柳氏,薛涛与元稹,皆以悲情告终,留给后人无数的眼泪与叹息。古代女子颤巍巍的小脚,踉跄行走在封建礼教的荆棘丛,往往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与他们相比,窦滔与苏蕙无疑是幸运的。爱情的萌芽在破土而出时就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疯狂生长,绽放出灼灼光彩。
爱情之花固然美丽,但在静待花开的期盼中,却往往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注定少有坦途。
初时窦滔与苏蕙相敬相慕,十分恩爱。或许是时间容易让炽热爱情降温,或许是受封建社会三妻四妾观念的影响,窦滔后来又结新欢名赵阳台,此女能歌善舞,姿容妙曼,窦滔十分宠爱。本来有妻有妾也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如能相安无事后人倒也不好诟病。但爱情往往是自私的,占有欲注定了许多明争暗斗,赵阳台深妒苏蕙的才学,多次在窦滔面前编造谎言,污蔑苏蕙。窦滔渐渐对苏蕙疏远起来。苏蕙二十一岁时,窦滔官拜安南将军,要去襄阳上任,苏蕙恼怒丈夫的喜新厌旧,不愿意同行,于是窦滔便只带赵阳台前往襄阳。另有一说是苏蕙苏身为正房,嫉妒赵阳台的年轻美貌,对赵阳台多有虐待,窦滔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调任之机,带着赵阳台一走了之,落得两面清净。还有一说是窦滔遭人构陷获罪,发配敦煌,苏蕙不愿同往,只能由小妾侍行,窦滔便携赵阳台远行。
窦滔一别两年,音信渺茫,苏蕙悲愤不已,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又有对丈夫的恼恨,她把情愫写成回文诗,用五彩丝线在锦帕上织成《《璇玑图》》派家人送往襄阳,窦滔读后,感其情之深,爱之切,悔恨交加。于是把赵阳台送往关中,把苏蕙接到襄阳。经历此次风波,两人都体会到爱情的不易,此后竟比初恋时更加恩爱。
后来《《璇玑图》》流传到了民间,文人墨客惊叹不已,《璇玑图》及背后的故事渐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衷谈论的话题。由于《璇玑图》构思太奇,诗文太绝,秦州人争购回文锦帕,一时洛阳纸贵。后来又在宫廷、市镇、店铺、山野乡村广为流传,皇帝、后妃、臣宦、诗人、平民百姓纷纷传抄吟诵。文士诗人撰文颂扬赋诗赞美,就连女皇帝武则天看了也“感其绝妙”,为之作《序》。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赞扬《璇玑图》:“五采相宣,莹心眩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文学界誉为文学史上杰出的佳作,艺术界视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史学界认它是历史宝物,人们还把它的主人当作是所罕见的奇才。历代不少专家学者著文探讨、研究、注释、评论它和它的制作者苏蕙。杜甫在《江月》中咏叹到: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后人们赞叹《璇玑图》的绝妙文章,感叹一副锦帕的神奇力量,它挽救了一场爱情,促成了一段佳话。或许能让杜甫少许体会到这副总计841字,却能衍化出七千多首各种诗体的回文诗,每一首诗的悱恻幽怨,字字泣血,一往情深,首首蘸泪。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禁锢下,“三从四德”等教条如同沉重的枷锁,女子多数只是男子的附庸,个性与自由如同被层层捆绑的小脚,其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即使风华绝代,即使才情逼人,除了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与同情,对于当时的生存状态,却是不能有半点改观,于是悲剧被一次次上演着。如同蔡文姬,远嫁匈奴,即使侥幸归汉,婚姻依然由不得自己做主。如同杨玉环,贵为皇帝的女人,即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依然难逃魂归马嵬驿。如同薛涛,诗书俱绝,即使才堪“校书郎”,却只能伴着青灯黄卷写下“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的哀怨。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如木石前盟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女子,饱受风吹雨打的凄惨境遇,尚未发出足够明亮的光彩,就陨灭在历史的烟尘里。留下的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惹得后世一行行清泪。
李白在《乌夜啼》中这样写到: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绵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也许是苍天尝厌了女子们苦涩的泪水,或许是月老见惯了劳燕纷飞的悲剧,《璇玑图》便如同被赋予了魔力,扯回了即将断裂的红线,粘合了破裂的铜镜。苏蕙的爱情故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不多的爱情喜剧,成为了憋闷封建礼教氛围中一缕欢畅的风,沿着幽深的小巷流传出古老的城市,穿越千年,历久不衰。
有人说,《璇玑图》是无形的望夫石,矗立于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图上的五色丝线密密地缝补着柔情,滴血的诗行呼唤着离人。如同织机一样,编织着疯狂生长的情愫,任凭思念如流水一样泛滥,任凭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把一个深闺的思念拉长了千年。与历史上的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其凄绝依附在她苦心编制的《璇玑图》,美丽的传说随着《璇玑图》上的五彩丝线与哀怨诗行如同花丛中的蝴蝶一样上下齐飞,飞舞着一个时代女性的情感记录、爱情梦想和幽情苦绪。
时间如同大浪淘沙,会洗刷掉很多东西,也会沉淀很多东西。前秦之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墨客依旧带着崇敬和疑问凝视着这方锦帕中的奥秘,还原苏蕙因爱成诗的种种,在一首新诗中,领会一段心事,在一段心事中,感悟织者的心酸或者喜悦。苏蕙及《璇玑图》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这形象拓印着古代女子孤单无助的背影,也记载了她们蕙心兰质的风华。使得后世多少位封建女子,顾影自怜,其愁情悲绪,或许同样才绝艳艳,却命运凄苦的李清照能吐露一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的织锦台旧址,是蜷缩于高楼大厦缝隙中的残墙断壁,曾经的织锦台再也找寻不到久已远去的踪迹,只有清风拂过老树掠起的婆娑声,如同织机穿越时空的哀叹,向过往巷道的行人诉说着苏蕙呕心沥血的的夤夜情怀。巷道弯弯,无力地挥动着隐含于《璇玑图》中的一段缠绵、几多幽怨。
古老的话题如同土墙上的青苔,欲说还休。也许是苏蕙的爱情誓言在千年以后已经失去了意义,再也不能滋养男欢女爱的故事;也许苏蕙的爱情歌谣,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走调,再也弹奏不出美妙的旋律。这里的平常是宁静甚至冷清的,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游人如织,有的只是来往归人的脚步声,是老巷居民的锅碗瓢盆声,与织绣无关,与诗赋无关,与才情无关,更与爱情无关。偶有想一探《璇玑图》究竟的,看到这窄窄的小巷及残破的院落,便又乘兴而来,失落而去。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觉得有必要将《璇玑图》的内涵做一简要介绍:《璇玑图》以五色彩线在方形锦帕上织成,纵横各29字,正中空格为“心”,正文共840字。左右、上下、里外、交互、退一字、叠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皆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诗句。巧思善构,玄妙至极。后人解读,或得诗200余首,或得诗3744首,或得诗7932首,或得诗14005首。诗海茫茫,无穷无尽。武则天《苏氏织锦回文记》云:“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苏蕙《璇玑图》是回文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最有个性的情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将汉语汉字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组合功能、音韵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纵观历史,我国回文的兴起和演进,与织锦故事、《璇玑图》莳的传播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苏蕙,就没有回文的繁荣。苏蕙多才多艺,她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直接发生影响的,除了开创我国回文文学之外,还有:(一)推动七言诗的发展,在五言“居文词之要”的年代里,她却非常重视当时尚非主流的“体小而俗”的七言,把它作为诗图的主体结构。只有七言才能包容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六言,倘使没有七言诗的出现,就不会有《璇玑图》,所以七言是产生《璇玑图》的前提,图中也惟有七言,才可周流回转而符至今之义。(二)促进唐代闺怨诗的繁荣,武淑《题苏蕙璇玑图诗》云:“三唐闺怨自君开”,武后《苏氏织锦回文记》中,明确指出“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鑑焉”。(三)开启锦上织字、绣字、绣经的先河,新罗女主真德,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便是最早的效颦者。她“超古迈今”的绝活,即使纺织工业发达的今天,经过专门机构复制试验,也难以做到原来水平,回文织锦,竟成绝响。苏蕙织字的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均有特殊的意义。
五彩《璇玑图》
回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语言、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对于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特点,自觉地创制回文,起于何时,历来就有道原、傅成、温峤、曹植、苏蕙诸说,至今未有定论。不过,傅、温等人的作品,都是片言短语。只有苏蕙《璇玑图》,堂庑之大,世罕其匹,其诗亦最著称,故桑世昌编《回文类聚》冠诸卷首,用以託始。叶适谓:“傅咸反覆回文,温峤虚言回文,皆为璇玑中的一端,非艺林所重,是以类聚所录诸章,虽非尽若兰所作,要皆无不以《璇玑图》为本源也”(《题苏蕙小像》序)。汪盈科云:“至诗之有回文,则于古为无考,盖自扶风窦安南将军滔妻苏氏之织锦回文始,嗣是而仿为回文诗,始盛出焉”(《织锦回文》跋)。后人多半倾向于苏蕙,如范廷铨诗云:“珠联璧合句回环,首创回文苏若兰”(题过昭华女士绎读回文图)。《璇玑图》诗的面世,才使回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步上文坛,吸引无数文士,以及名家大儒的积极参与。她委婉动人的织锦故事及瑰丽新奇的文学样式,不胫而走,蜚声遐迩。在其影响之下,晋末和南朝涌现出一群作者,《金石索》谓若兰“作迥文锦,遂开齐梁之先,一时效作此体”。如谢灵运、贺道庆、王融、丘迟、梁武帝、元帝、简文帝、萧论、萧祗、庾信,还有印度来华高僧达磨。《南史》陆从典传,称其“年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研铭,援笔拟之,便有佳致”。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新出的专著,即有谢灵运《回文集》十卷、佚名《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杂诗图》一卷等。而且也有一群爱好者、善读者,《魏书》邢臧传,谓臧“与裴敬宪,庐观兄弟并结交分,曾共读回文集,臧独先通之”。估量那时回文诗集,当不止此,隋季丧乱,文字多散失湮没。“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尤其如酒盘、铜镜之类规状器物,为求铭文之字字可起,左右可读,亦采用回文格式。朱剑心《金石学》说:“魏晋以后,最可玩者,莫如六朝之回文镜”。
历史渐行渐远,苏蕙的形象也愈渐模糊,秦州人争相抢购《璇玑图》的热潮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如今的这里,是安静的。
安静一点也好,这里隐藏着苏蕙的心事,就让这角落安静地保存这个故事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女子,在那块方方正正的锦帕上圈圈点点,能真正读懂《璇玑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开创了什么先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