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微信公众号交流群,互相学习讨论如何自己运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的思考
  摘要:作为新兴平台,微信的传播具有移动性、社交性、定制性、多媒体性等特征。作为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对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该文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教学互动平台的实践并采用调查问卷和对研究对象访谈的方法,分析影响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因素。 中国论文网 /3/view-7031747.htm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教学互动平台;影响因素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品,集文本、图片、语音、视频和共享于一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协同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入口”。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学生的使用人群比例是19.7%①。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是由个人或组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公开应用账号,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服务定制等功能。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借助自定义界面,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低成本高效率互动。目前,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②新媒体指数③在2014年11月推出了一份《全国高校微信公众账号排行榜》,全国共有462所高校参与排名,分析显示,约有284所高校微信账号处于活跃状态,其中62所高校的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超过1000。   微信的传播具有移动性、社交性、定制性、多媒体性等特征,利用在年轻大学生中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和微信一同构建教学互动平台,把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应当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公众号在教学中的优势   1.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微信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开始。高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但关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后,教师马上就与学生建立了双向联系通道。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是以推送和互动的模式向学生呈现信息的,老师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所有关注这个账号的学生都能收到,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课后交流。   在课前准备时,老师可以提前通过平台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推送给学生,节省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当堂预习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将和课堂有关的资料上传到微信公众账号里,学生回复关键字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由平台自动或老师回复。   在课后巩固学习中,老师统一推送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能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普通的课堂教学情况下,老师在讲完课后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的时候,站起来提问的学生一般很少,但实际上很多人心中有问题,只是没有想好如何提问或是不敢提问,而且课堂时间一般为45分钟,时间有限制。采用微信辅助教学后,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回复关键字功能或页面导航功能,对课堂上存疑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进行二次提问,老师可以对大部分学生都有疑问的问题,统一语音回复,解决课堂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的讨论或弥补教学任务的推迟。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将教学通知、教学内容、考试成绩等更新内容及时通知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也可以主动推送更新消息给所有学生或特定类别的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④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做出尝试并取得效果,例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接口,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通过它学生可以在手机里全程利用微信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   2.移动化学习新载体。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⑤。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教育行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移动设备的增长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增长促使了移动阅读市场的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场景逐渐从坐在电脑前转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移动场景。同时,移动阅读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移动搜索的应用,甚至在二三线城市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⑥   移动学习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快速发展、相互交叉融合下的产物。从技术层面和设备要求来看,它以手机、便携式电脑、上网本等移动手持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给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从学习者的角度看,移动学习是当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当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⑦   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 ,从物理设备和社会交往领域等获取经验,使学习更具体验性和丰富性。⑧安装到移动设备上的微信客户端,天生就是具有能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微信采用最新的HTML5技术,是普通网页HTML4的升级版,HTML5网页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运行,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实现文字、图片、表情、声音、视频和网络外链接,相较于单一的文本输入交互模式,视觉性更强。同时,利用微信进行移动的学习不受空间的限制,场景可以随处转换。教师将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上传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管理后台,学生只要拥有移动上网设备,比如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够利用零碎时间汲取知识,实现移动学习。   3.社会化学习的应用平台。云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不再需要兼有存储器的功能,因为人们只要拥有网络信号,就可以随时读取和调用存储在云端的任何数据、程序。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技术与教学内容正在重新有机结合。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个人数字信息终端。在这个过程中,往日的某些教学模式将被颠覆。学习不再限于书本和PC端,接受教育可以不限场景。
  手机短息和QQ无法将一门课程的课堂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快捷的进行全校大范围的共享,而只要订阅微信公众号,就可以100%接收到推送的消息。微信提供了新的信息维度和交互方式,更好地符合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目标。随着微信的普及与平台支持的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应用在公众平台发布。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搜索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关注和学习。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率较高,将信息和资源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或者朋友圈,将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移动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学实践   1.研究对象。由于上述微信给教学带来的新优势和成功实践的案例,再加上微信公众号里数量可观的媒体公众号,我们决定在本校开展微信辅助教学的活动,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乐山师范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共56名本科生和12名教师。   2. 研究工具。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   3. 教学实践和设计。从日,我们利用微信辅助新闻学教学进行了为时4周的教学实践。实践主要场所为普通的教室,学生都持有支持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利用微信群聊、语音记事本、群发助手及微信公众号对教学的作用,进行了教学设计(见表1)。并邀请任课教师加入到微信的教学实践中。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同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学生使用手机查阅学习,也可以在微信群里提出问题或及时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自主式的转变。   项目功能对教学的作用   微信群多人文字及语音聊天建立全班微信群1个、7人一组建立8个小组协作微信群,进行课内和课外的小组协作学习,又可以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加入任一小组的讨论。   语音记事本语音速记和文字记事学生通过此功能建立口头和书面作业电子文档,对学生课堂内外的作业实现监控。   群发助手给多人发送消息把教学通知、作业等发给多个人,对不同的小组和学生下达不同的指令和任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微信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文件和课前预习资料,加大课堂信息。并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需求,在课后定期推送电子材料,有效地补充学习内容,引导自主学习。同时,推荐各大媒体微信公众号,转载学习。   4. 实践结果。实践过程中,我们邀请了新闻学专业共12名教师加入到本次微信实践中,但最终只有1位教师答应参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持续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调查,统计了学生在课内外的全班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留言和推送资料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课堂观察和课后监控的结果看,微信模式下的课后互动交流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微信群和全班微信群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发帖数量少,发帖频率低。(2)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够丰富。(3)学生和师生的交流主要集中于微信群,尚未充分运用微信的先进功能,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等。(4)在发布方式上,普遍采用语音和文字、图片发送信息,对二维码和视频的应用极少。   随后,我们对参与教学实践的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问卷包括6个项目,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只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微信辅助大学新闻教学的整体评价较高,学生对微信的易操作性、课堂活跃度、课后交流互动以及资源共享方面的满意度都达到了70.1%以上,但是学生对智能手机的呈现方式和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   三、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微信能否辅助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首要前提不是微信的先进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是高校教师是否愿意接受与采纳。在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号后,我们邀请了本专业共12名任课老师加入教学实践中,但只有一位任课老师愿意加入。随后,我们对12名任课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份,最终收回问卷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份,有效回收率是83.3%。 最终回收的12 份问卷中,2位教师没有接触过微信,剩余选项没有填写,纳入无效问卷之列。   问卷分别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等三个维度对题目选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均改编于文献⑩,见表4。   填表的任课老师中,男性和女性填表人数各一半,采用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5。   经过调查分析和访谈,大部分教师不愿加入实践的原因如下:   (1)对微信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交产品,但不适用于课堂教学,它的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便于发布教学通知,但要做到辅助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微信反而是给教师和学生之间增添了一道屏障,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更能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语气音调中发现问题。   (2)缺少学习新产品的时间。大部分教师身肩教学和研究的双重任务,对于90后热衷的微信缺少研究学习的时间,相较于将时间花费到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和维护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到备课、指导学生实践和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3)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教师能力和教学安排。部分教师认为,微信是安装在手机上的一款软件,选择微信进行教学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教学失控,如学生使用微信在课堂上进行社交活动,或利用手机打开其它软件,无视课堂教学。因此,使用微信不仅课堂组织须有周密的安排,还要有监管的制度,教师也要有控制学习气氛的能力,这加大了教学任务和管理难度。
  (4) 很少使用或不会使用网页制作技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向主要在于新闻理论研究中,基本不会使用PS软件,网页制作等技术。因此,参与到实践中的任课教师上传到公众号“新闻+”的内容多数照搬课件上的资料,只有图片和大篇幅的文字,没有动态的表情和短视频,内容结构扁平化,视觉效果差。   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上述教师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下列的影响因素:   1移动终端的呈现方式   (1)分辨率低。参与实践的学生虽然都持有可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但每位学生智能手机的分辨率和屏幕大小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手机的屏幕小、分辨率低。这导致推送的电子文件显示的文字和图片过小且不易阅读。使得浏览效率低下,学生体验不理想。   (2)文件兼容性差。PC端的操作系统对各种文件类型有很好的兼容性,但是这些文件并不一定能够在手机上使用。如教师在微信群里上传的.doc文档,如需在手机上打开,则安装第三方APP应用,并且要在不同 APP 程序间来回切换才可以正常打开。PC端常见的压缩文件,在手机上使用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此外,PC端由不同编码方案打包的音视频文件,在手机上很难得到良好的支持。   (3)触摸屏操作效率低。PC端主要使用鼠标和键盘作为交互操作设备,相对来讲指向更加精确,操作更加多样,而在手机上几乎所有的操作都要通过触摸屏完成,因此带来很多操作上的不便。   (4)运行负载高。PC端通常需要浏览器登录访问其中的资源,手机受限于设备计算能力和电池续航能力的不足,在不同第三方软件中切换时,手机的运行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死机或卡机的情况,造成某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进度跟不上总进度。   2. 网络环境。为保证本次实践带有普遍有效性,随意选择了教学楼内一间普通教室作为实践场所。由于校内wifi信号未覆盖到教室内,学生使用数据流量打开微信公众号,下载教学资料和打开公众号推送界面的速度较慢,不一致的参与速度,延缓了教学进度,特别的是,当学生的数据流量使用完全后,大部分学生不会再使用微信。   3. 学生方面。为获得更全面和更有深度的信息,本研究还随机对整体效果评价低于50%的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有三个方面:(1)对微信应用于教学的态度。(2)感受到的学习效果。(3)使用微信学习的习惯。以下是学生对微信辅助教学的部分访谈:   (1)操作性:微信操作方便,没有技术障碍。   (2)学习兴趣: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不是学习软件,兴趣不高。   (3)使用感受:推送到手机上的文件需要第三方软件才能打开和保存,使用不便,而且推送的资料和课堂的PPT一样,手机屏幕小,在视觉效果上不如课堂内的投影仪。   (4)学习习惯:从来没有用过微信学习,不习惯打开推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学习,组建的微信群更适合和同学聊天。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仅仅20为学生中仅有2人关注了和新闻学专业学习相关的微信公众,大部分学生对微信的认知仍停留在摇一摇、语音短信、群聊上,认为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而不是学习软件,可以说,大部分学生还未有使用微信进行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   由于影响微信辅助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安排等,这些潜在变量在研究时一般比较困难,在本研究中没有考虑这些外部变量的影响,此外,在本研究中,样本人数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信效度。但从实际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们对以微信应用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环境接受度并不高。基于微信的学习模式虽然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校有推行的条件和基础,在辅助教学软件的选择上,了解和把握教师对微信的看法,引导教师接受和有效地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提高教师对微信有用性的认知,是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同时,将微信纳入日常教学中,除了改善网络环境和把握学生对微信的看法,培养学生将微信作为学习软件的意识外,对微信的有效应用和教学管理也需要摸索。(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   参考文献:   [1]《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2]袁磊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8-132   [3]郭静.新媒体的变现――电子杂志[DB/OL],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60468.html   [4]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DB/OL].http://www. en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ming/eLearning_expov5- files/frame.htm, .   [5]Yu -Liang T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reate Interwoven Learning Interactions: An Intuitive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1):1-13.   [6]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40   [7]徐梅丹等.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4(11):90   注解:   ①《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②《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③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和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朱旭琪联合开发的新媒体指数大数据共享平台。   ④袁磊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8-132   ⑤传统PC上网比例是指传统PC用户在全体网民中所占比例,网民最近半年使用过台式机或笔记本,或同时使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统称为传统PC用户,PC上网比例计算方法为PC上网用户规模除以全体网民规模。   ⑥郭静.新媒体的变现――电子杂志[DB/OL],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60468.html   ⑦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HandheldLearning[DB/OL].http://www. en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ming/eLearning_expov5- files/frame.htm, .   ⑧Yu -Liang T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reate Interwoven Learning Interactions: An Intuitive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1):1-13.   ⑨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40   ⑩徐梅丹等.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4(11):9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搞个QQ群、微信群、公众号,你以为你就是在做社群运营了吗?搞个QQ群、微信群、公众号,你以为你就是在做社群运营了吗?社群研究员百家号很多人以为,拉个QQ群、微信群,或者搞个公众号,运营一下精准人群,就算是懂社群了。但不知,多少QQ群、微信群一坛死水,或者即使活跃,也是聊的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八卦娱乐广告内容纷飞,没有产生社群的实际价值。我们拉一个社群,难道就是为了做广告的吗?或者是行业交流,吹吹牛?或者是积累人脉,多结识朋友?还是做合作,谈资源互换呢?没有对社群意义的清楚清醒认识,就搞不好社群运营!总体而言,能产生价值的社群,其实是并不多的。QQ群、公众号、微信群。哪个社群数量不是以千万计,但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并不多少。如果拿GDP来衡量,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微乎其微的。社群是一群人的沟通、社群是一群人的协作、社群是一群人的资源共享与交易,社群也就是互联网的小社会、小圈子社群本质上就是一群人的沟通、交流、协作、资源共享与交易。所以,社群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欲了解社群,运营好社群,必须得入世,然后又出世。形成自己对社群的全新认识。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背后的原因的深层次的科学分析,才能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社群意识。这需要理解《道德经》里面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意味着众生平等。圣人不仁,其实反而是最大的仁慈。每一个人都是贵为天之娇子。所以无所谓不平等。在圣人与天地面前,人人平等。引申来说,其实在社群规则面前,每一个社群成员都是一样的。一个小社群,就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越来越像《道德经》所提供的,人人生而平等,我们靠的是社会规则、国家法律来对整个人类族群进行管理。无论是高官、富人,还是贫贱之人,人人生而平等,拥有相应的平等权利。西方国家说的人权,其实与道德经提供的人人平等、众生平等,并无多大区别。现代社会,之所以发展为每个人更加平等、自由、和谐的共处。是因为我们通过社会协作,通过经济系统、财富再分配,形成了非常强的人类组织形态。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通过不同的行业细分教育,都能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其他人贡献自己的价值。所以,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其实都是彼此互利互助的存在。而我们每个人,离开了人类这个族群,离开了社会,很难一个人解决人们现代生活的大部分问题:如穿衣、出行、住房、教育等等问题。一个小小的社群,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我们依赖他人为我们贡献自己的价值。自己也通过社群来输出自己的价值来帮助其他人。所以,我们得出社群的核心因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社群成员之间是彼此互利共赢的。互利共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价值,是组建社群的最好的方式前面提到,社群都是互利共赢的。如果一个社群,每一个成员之间是互相伤害,这个社群就分崩离析。成为死群。滥发广告,不顾其他人的看法,随意八卦闲聊,不尊重他人,把社群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这些都将非常有害于社群本身。最终这种行为得不到治理,社群离衰亡也必不长远。所以,我们做社群,第一步就必须是思考整个社群组建的核心价值、核心目标。这个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绝不是空谈一个口号,而是成为切切实实,能影响加入的每一个社群人,都能遵守相关规则,形成井然有序的社群氛围。举例而言:一个相亲社群,总体而言都是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通过社群的方式,彼此认识,竞争,获得自己的缘分的机会。所以这个总的目标大家都是一致的。这样的社群极易形成较高的粘性。遇到骗子的,人人喊打。所以这种互利的社群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持续社群用户关注与流量。再举例而言,一个二手交易的社群。通过彼此之间交易,共享自己不需要的二手产品,从而挣取现金或者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二手产品。这个社群定位就是方便大家交易,同时对交易的产品有一定的监管作用。遇到骗子或者质量不佳的,将降低信誉度,影响下次交易。这样的社群信息中介平台也是大家需要的,所以是互利共赢的。那么,做社群QQ群、微信群、公众号是最好的方式吗?QQ群、微信群、公众号,都不是社群。只能说,QQ群、微信群、公众号,本身实现了社群的一群人的互相沟通、连接、协作,甚至公众号、QQ群与微信群,也不是最好的社群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很多专业的社群产品如OpenCom群老大、一些论坛系统如Discuz!都会将社群的沟通、协作、交易做得好得多。那为什么很多人误认为,做QQ群、微信群、公众号就是做社群运营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流量思维的惯性。世人总以为,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生意。话虽然没错。但是流量与生意是两码事。有流量并不意识着你能做好社群运营,做好社群生意。更重要的还是你的初心要对,真正能为一个社群、一个圈子的人提供有价值有规模性的社群服务。这个有价值的有无模性的社群服务,本身是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各种自媒体渠道、百度、朋友圈的方式进行传播。他们是获客的渠道,维护新老社群用户的通道,但并不是社群运营本身。社群本身的运营,一定是互利共赢的。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互利共赢并不是QQ群、微信群、公众号是最好的方式。相反,有可能是最差的方式之一。原因在于QQ群、微信群、公众号的沟通、交流、协作、交易,都不是最专业的。所以他们产生的商业价值远远不如OpenCom群老大、淘宝、闲鱼二手交易,这样的专业的社群协作平台。我们用QQ群、微信群,很多情况下社群成员的行为是极难管理的,而且随时随地发生,缺少了种有效的机制来限定谁能发、谁不能发,发什么内容。而只能禁言了事。对于一个私密的圈子如3-5个人的同事、同学、熟人圈子,是可以的。但这些熟人圈子之间大部分还是沟通交流为主,能产生社会性的协作与交易,毕竟是少数。所以,QQ群与微信群定位为沟通工具,不是没有道理的。社群沟通,超过一定人数,几十数百、甚至是数千、上万、几十万人的行业交流社群,QQ群、微信可以说是业界有名的极烂的方式。我们看到雪球财经、汽车之家、妈妈圈这样的社区、社群网站,能获得几亿到几十上百亿的市值规模。但绝难看到一个QQ群、微信群、公众号能产生如此大的交易,就是如此。所以说,OpenCom群老大本身能支撑更好的协作、交易,同时提供有序的沟通、交流功能,是实现类似汽车之家、雪球财经这样的专业社群的上上之选。更多相关信息,还请多搜索了解OpenCom群老大的相关资料知识。这是来自OpenCom群老大的社群思维文章。使用OpenCom群老大,免费创建社群,体验前所未有的社群运营的神奇之旅!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社群研究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于互联网社群研究,擅长跨界思考。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