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次心理咨询一般聊什么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花了不少钱还是不正常。不知道原因,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
&&&&&&&&&&&&&&&&&&&&&&&&&&&&&&&&&&&&&&&&&&&&&&&
&&&&&&&&&&&&&&&&&&&&&&&&&&&&&&&&&&&&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
一、从预约始
案例实录:
  一个24岁的男青年打电话过来,犹豫之间,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感觉上有点缺乏自信心和悲观的情绪,想过来咨询。犹豫一番,确定了咨询时间。
  我将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一个案例呢?
咨询笔记: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遇到这样的案例,已经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在内心中有一些笃定感觉的情形,或许是因为长期进行理论思考有了一点结果,尤其是东明心理模型(详见附录“在咨询实践中创建一个心理模型的哲学思考”)在头脑中形成框架,让我坚信自己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
  但是,在态度上,我还是要求自己象当初作为一个新手时那样小心谨慎。尽管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在技术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没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来访者,是不可以想象的。在某种意义上,越是技术高超,对来访者和自己也就越是危险。
   回想起来,随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间的增加,面对案例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初学咨询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也不太有把握能真正地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实质,甚至不知道来访者有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是,对于自己能否帮助来访者这一点缺少必要的信心,心中难免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在接到来访者的预约之后,常常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开始猜测来访者的种种情形,以便自己可以早早做好准备。这时,自己倒好象是个待宰的羔羊,完全不是一个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专业人士。无论外表显得多么镇定自若,内心的无力感是到处弥漫的。难以控制的焦虑体验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强,直到能够坚决有力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为接下来的咨询准备各种资料,才发现应对焦虑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而有计划地行动起来。
  有了一些经验以后,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就好象当初拿了驾照开了一年车以后那样极度“自信”一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想起来,那时候是最危险的。
  后来经验再多一点,在咨询的时候,又变得小心谨慎了,正如那些老司机越开车胆子越小一样。可以说,重新有了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有了成长。主要表现是,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把对于来访者深深的尊重真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是出于对来访者负责的心态,同最初因为恐惧和不自信所导致的战战兢兢是不同的。
  现在,在接到预约之后,除了要不断准备自己战战兢兢而又轻松自在的临战状态外,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对来访者本人以及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任何主观猜测和想像。也许会让人感觉有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味道,但实质上却是因为自己更加知道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战战兢兢地准备着自己,一方面又要能够做到稳如泰山。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还是不容易的。
  正身练习:时刻想着,并马上去做,让自己挺起胸膛,挺直腰杆。
  腹式呼吸:我们平时习惯于混合式式呼吸,遇到剧烈活动或紧张的时候,则表现为胸式呼吸,其特点是呼吸的节奏相对短促。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呼吸的节奏深长、缓慢,有助于平缓情绪。因此,只要自己平时能够想起来,就尝试着用腹部进行呼吸,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方法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放在小腹部,感觉小腹部随着呼吸有节奏的起伏。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手扶,感觉小腹随呼吸起伏即可。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二、第一印象
案例实录:
  来访者如约而至。给我的印象是,着装得体,彬彬有礼,外貌与其年龄相当。进入咨询室伊始,略有不适,微显紧张。声音柔和,与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协调一致。即使在其最初的紧张状态中,声音也未有很大的改变。让我感觉他很愿意配合工作。
  在做了基本的“结构化”工作之后,我们双方履行了必要的手续,包括双方约定共同遵守的协议内容以及基本信息登记。
  在来访者缴付了费用之后,咨询正式开始。
笔者言语:
  一个成功的咨询是与充分的准备分不开的。
  首先是环境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咨询室的设计与布置是很重要的。根据不同流派的特点,对咨询室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根据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布置了咨询室。大约有4-5平方的使用面积,按照45度角摆放了一对坐椅,在双方中间靠后的地方摆放了一张茶几,上面放了一盒面巾纸和一个石英台钟。空间略微显得小了一点。有的来访者可能会感觉不习惯。不过,经过一再尝试和体验,我们确认这是一个整体上较为开放的设置。略小的空间虽然可能让来访者最初感觉不习惯,但也有利于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当然,这更多地取决于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开放的态度。
  同时还要准备好的,是有关心理咨询性质的说明材料、可以用来做成双方约定的协议类资料、来访者基本信息登记表,以及咨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纸张、两支笔(自己用的以及为来访者准备的)、录音设备甚至摄像设备。
  初次与来访者见面,咨询师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判断来访者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尤其是要能够把精神障碍患者区分出来。
  从学做咨询以来,最常困扰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来访者是不是自己工作的对象?尽管有机会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学习过,也有一些临床工作经验了,我还是会非常慎重地面对这个问题的。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畴,不能及时地诊断出来,可能会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样的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
从一般经验来看,特别明显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来心理咨询机构,其家人、朋友会直接把他们送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比较困难的,是对那些不明显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初步诊断。他们如果是由家人、朋友陪同前来的,咨询师一般都会提高警惕;但如果是他们自己来的,咨询师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来访者是否有自知力。因为缺乏自知力,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自己前来就诊。所以,一个自己主动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很容易让咨询师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只要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就一定要有能力划分清楚,谁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心理咨询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也未必需要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因此,不必具有能够准确诊断精神障碍患者到底是什么障碍的能力。但是,必须有能力弄清楚,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即使不是精神障碍患者,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在自己的咨询能力范围之内,也是咨询师需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么,怎么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处理的呢?我有一个经验,就是当来访者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第一时刻,也就是两个人第一次目光对视的时候,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尤其是还不具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时候,可以利用的最有效也最便利的工具,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当我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只要自己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就意味着自己很难处理来访者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有时会有一种极为别扭的感觉,好象怎么样与来访者交流都很困难,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好象两个人的交流根本没有交叉点一样。这就说明来访者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处理,也不是我能够处理的问题。这时,我就会果断地将来访者转介到精神科医生那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我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会明显地能感觉到自己的紧张,这说明来访者对我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来访者本身的见识、能力比我强,或者说,我还没有能力给这样的来访者做咨询。这时,我会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没有能力帮助他。
  关于咨询费用,我们通常是咨询前收费。这一点,有时会遭到来访者的质疑,以为我们是担心来访者不付费而采取的措施。其实,这个措施,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思考,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才真正得以实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很明白地消费。
  即使不考虑咨询师职业道德的有关因素,仅就技术角度来讲,咨询前收费的设置也是必要的。通常,即使咨询师能够很好地处理金钱的问题,也还是有一种倾向,就是不自觉地会延长咨询的时间,这主要与咨询师自我成长的程度有关。如果我不够自信,在解决来访者问题时,就会担心自身能力不足造成服务品质受损,于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延长时间来试图有所补偿。所以,咨询前缴费,就要求咨询师自觉地控制咨询的时间,要有效率概念,同时,暗示来访者也要有时间和效率概念。只有这样,双方的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予以配合而顺利开展。
  能够坦然收费,对于咨询师来说,常常是具有挑战性的。比如,最初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怎样处理收费的问题?总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本来帮助别人是很高尚的事情,却要沾起铜臭来,自己的心里先是过不去。
  但是,收费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心理咨询职业化的一个标志,而且决定着咨询的进程。有一位资深咨询师的说法很有见地,他说,收费的价格标准是什么呢?刚好能达到让来访者感到有点心疼的价格,是最好的。这时候,费用成为最有效的治疗因素之一。
  目光对视:先找最熟悉的人,与对方目光对视;然后,在地铁里、在公车上,与陌生人进行目光对视;再后,与自己的上级进行目光对视。
  觉察情绪:只要有机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想起来,就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仅仅是觉察,不必试图控制它。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三、录音提示
案例实录:
(正文开始)
咨询师: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
来访者:嗯。
笔者言语:
  在录音之前一定要征得来访者的同意,绝对不能偷着录。
  这里,要说说录音设备的使用情况。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在咨询后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咨询中丢失的信息更全面地整理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自己主观片面认识(认识是哲学概念,相当于心理学中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这样,对来访者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准确。这是对来访者的真正负责。而对自己在咨询中的反应一再反思的结果,必然有利于咨询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整理录音的过程是最好的自我训练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会担心来访者不喜欢或不同意录音,于是,就张不开嘴与来访者讨论有关录音的事情,也就放弃了录音的机会。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首先,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主观想像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也代替了双方进行讨论的工作。实际上,尽管有的来访者不喜欢录音,但还是有很多来访者愿意甚至希望录音。这种错误还会在以后的许多场合中一再出现,与咨询的本旨有很大的出入。所谓咨询,就是相互讨论、协商并寻找良好方案的过程。如果不停地用自己的想像来替代讨论,咨询就成了咨询师的一言堂和自我表演的舞台。当我们试图帮助来访者正视现实的时候,不要不自觉地用自己脱离现实的榜样作用去暗示来访者可以沿袭其原来的做法。
  其次,是因为自己有着深深的歉疚心理。这主要与信心有关。尤其是刚刚从事咨询工作那会儿,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来访者,当然,可能还有一种拿来访者练手的内疚心理,再加上还要收取来访者一个不低的费用,于是,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欠了来访者很多东西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如何能给来访者制造一些便利,如何在来访者面前做些让步的举措。这还与自己对于拿什么来回报来访者的认识有关,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讨论。检验咨询师是不是有这类歉疚的心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咨询师对于费用的态度。也许我能撑着面子,但是,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咨询是不值那么多费用的。甚至有时,会觉得不收费或者哪怕让我自己为来访者付点费都可以,这时,显然我是不可能要求来访者做什么的。我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想像为来访者的利益考虑,不断地让步,因为我很珍惜来访者把练手的机会交给自己。
  再次,实际上是自己不喜欢录音,因为担心自己的咨询被别人听到,尤其是担心被同级咨询师在督导时听到。由于对自己的咨询很不自信,就特别担心别人听到自己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愚蠢和无知。我自己反思,这样做,好象是在自己从事过咨询一段时间以后更为明显,说出来是很愚蠢的一种心态,那就是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以一种前辈的姿态出现。这个姿态很害人。既然是前辈,就应该是有点水平的,可是自己又知道自己的水平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别人来听听自己的咨询是万万不行的,那会让自己暴露无余。但是,要我去发表一些见解,或者去指点一下初学者,是很乐意的,尽管自己内心仍然是虚弱无力的。这样的心态,很是阻碍自己的成长。现在想来,某种意义上讲,自己当时是很糟糕的,是应该先去接受督导的,或者先去当个来访者,从头体验。不过,好在后来自己能放下继续“装”下去的努力,开始老老实实从小学生做起,这样做的结果,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有一种情形,有的来访者自己要求录音怎么办?这要看情形而定。如果自感咨询技术还不成熟,我的意见是以拒绝为好。因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的很多措施,通常是有理论依据又出于对来访者当下的情况作出的直接反应。在当时的状态下,不可能,也没必要,作出详尽而富有逻辑论证的表述。如果来访者断章取义,不仅会违背我们的初衷,也容易产生很多歧义。当然,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自己对很多东西还没有明白和通达之前,万一遭遇来访者的质疑,恐怕就更难以面对了。另一方面,如果咨询师勇于承担风险,让来访者录音,不仅对来访者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促进自己的进步。因为来访者可以在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咨询师则会更加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在录音之前最好明确告诉来访者,并且在录音设备打开到录音状态后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这证明我不是偷录的。我们咨询师特别讲究真诚,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得堂堂正正,明明白白。
  矛盾意向:如果自己有缺点,或者有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点,不妨将该缺点放大了呈现给别人。如果还做不到,就退一步。可以经常告诫自己,我有很多缺点,说明我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我愿意接受自己有很多缺点,并且很高兴。正因为我有很多缺点,才有很多优点。
书籍推荐:
  《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刘翔平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主人一直在家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 刘明
  人的痛苦源于有了分别,有了选择,而又不能自主的选择。
  如果能够自主的选择,人就可以成为上帝了,再不会有痛苦,可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人不能完全对客观环境进行预取预夺,但是,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精神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
  还有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就是了无分别。世界本来是它原本的样子,所有“有无”、“是非”、“善恶”、“美丑”无非是人心中有了分别、有了选择之后的结果。正所谓非风动,非旗动,心动也。
  有朋友评价东明新的网站的界面使用的黑色令她很不喜欢,让她感觉压抑和恐惧。黑色本来是世界一个色彩。当然,它对立的是白色。
  我们通常会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心理活动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常常是辩证的。有了长的概念,就会有短的概念;有强才有弱;有好必有坏;有善则有恶;有美亦有丑。一个著名的教授招妓引起社会的哗然,其不知当他内心里已经充满了所谓的好的、光明的、被欣赏的内容时,他的坏的、黑暗的、腌臜的东西必然是对等等量地存在,只是这一切被压抑到一个小小的角落,但是他的能量只是浓缩了,一旦到了一个程度,或者有了机缘,它就要爆发出来。一个越狱逃犯正准备抢劫一个瞎眼的女孩时,他最终被女孩纯真的笑容所征服,束手就擒。道理亦然。即使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的内心充满了黑暗、扭曲和邪恶,他的光明、正直、善良的种子必然也等量存在,只是被压抑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一旦有了阳光和水分,仍然要发芽成长的。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超越辩证思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越。世界上除了有黑和白的对立,还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世界是多彩的。七彩仍然只是人的肉眼可以见到的光谱,超出了这个可见光之外的还有红外、紫外等。人们习惯于可见的事物。于是,有了有无的概念。其实,在人的心理活动的非感知觉范畴,无未必是真无,有也未必是真有。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感知觉范畴,无又是真无,有又是真有。人们还习惯于分别事物。于是,有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和黑、白。不仅习惯于分别,还习惯于选择。比如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绿色,有的人喜欢白色,等等,不一而同。有的不喜欢黄色,有的人不喜欢黑色,等等,也是不一而同。不喜欢,是因为他或她赋予了颜色不同的意义。被赋予了积极意义的色彩,成为喜欢的对象;被赋予了消极意义的色彩,成为不喜欢的对象。
  一个很小的儿童常常是喜欢所有的色彩的。所以,他们会将太阳画成绿色,画成黑色,因为他并不认为绿色和黑色是不好的。一个更小的婴儿,会将一切能抓到手里的东西送到嘴里去品尝,哪怕是粪便。因为他或她并不选择,只是要分别。如果我们用婴儿和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又哪里有好坏、善恶、美丑和是非呢?
  世界仍然是它本来的样子。事物也仍然是它自己的样子。白天是本来的样子,它要来的时候一定会来,它要走的时候一定会走,它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有所延长或者有所缩短。黑暗也是它本来的样子,它是世界的一部分,它同样拥有无穷的魅力,可是你不喜欢它。一口浓痰,只是一口浓痰。如果你不加分别,不给它定义,不加以选择,它就只是一口浓痰。你恶心,是因为你有了分别,有了好坏的判断,有了对于浓痰意义的定义。你恶心,是因为你自己的心理活动的选择的缘故。你也可以象初生的婴儿那样不加选择。何况也并没有让你吃了那口浓痰。
  分别是意识的功能。当注意力只能停滞在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时,意识只能对这个世界进行分别。即使有了对于潜意识的阐释,也仍然是意识的范畴。潜意识只不过是被压抑的意识,是在意识下面的意识。它的基本功能也仍然是分别的功能。
  世界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是客观的世界。那就应有一个与这个本来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对应的主观世界的内容,这个主观世界的内容也应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是完全对应着客观世界的,或者说,它就是那个能知的“知”。这个“知”是没有分别的、没有选择的,是“不动的”。它处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后面。仿佛是深宅大院里面的那个主人。意识和潜意识,或者也可以说人的认识活动,或者还可以说是头脑和思想,是它的仆人。这些仆人很忠心的为这个主人做着这样那样的事情,主人都知道,只是他了解他们的忠心,因此,他不评价,他也不亲此疏彼。它高高在上,它独立自存。所以康德忍不住要称它为自在之物,黑格尔则更是称它为绝对精神和上帝。主人本来在家。
  说到上帝,不禁想起《圣经》的一个说法,别人打我的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他。是啊,如果你的仆人被别人打了一个,你也可以打还人家,也可以检讨一下,让别人帮助你再收拾一下其他的仆人的行径,重要的你心中的那个上帝始终是可以岿然不动的。
  还有一重难处,就是你或许可以超越自然界的分别,你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中超越善恶取舍,但是,你还要面对你的身体的桎梏。它有欲望、有快乐的体验,它也还是要生病来折磨你。同样的,折磨的也是那个意识和思想的仆人啊。主人仍然可以很冷静地看着,也许这似乎有点冷漠。当你提到冷漠的时候,已经在进行选择了,真正的理性是不参杂情感的。
  重要的是要知道主人一直在家,并让主人做主。
正常人的“自知力不完整”与“妄想”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 刘明
  谈到精神障碍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诊断标准,那就是缺乏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已经病了却不知道自己病了,那就是病得很厉害了。通常在躯体疾病问题上,一个人如果病了,他是很容易知道自己病的,尽管有的时候知道的早一点,有时候知道的晚一点。人们有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讳疾忌医,却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病了。但是,在精神障碍问题上,严重的病人常常是不知道自己病了的。他们通常不是讳疾忌医,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病了。最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障碍病人身上会出现这种无自知力的问题,其次,在人格障碍中患者中也常常存在缺乏自知力的问题,再其次,在一些神经症病人中也会存在自知力不完整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也不承认自己有病或有问题,首先是他们自己不能主动就医,其次是别人也很难说服他们好好治疗。这个自知力缺乏或不完整的问题,常常让治疗者感到很棘手。
  在重度精神障碍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常见症状,就是妄想。意思是说病人有一套明显偏离事实基础或缺乏事实依据,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体系。表现为患者对某种不真实的思想的坚信不移,并且不能通过充分的说理和有力的论证所动摇。再加上自知力缺乏的原因,这类病人通常是不可能被说服或通过谈话式的方式加以治疗的。作为治疗者也不会试图去说服病人,或者试图与病人沟通讨论给予其基本的治疗。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治疗者不可能说服病人,病人也不可能说服治疗者。如果病人能够说服治疗者,那就有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治疗者也是病人,第二,给予病人妄想的诊断并不准确。总之,治疗者和病人仿佛在两条平行线上,彼此的思想是很难交叉和交流的。
  当我们这样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很清楚的。我们都不会尝试着去和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争辩和讨论,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跟精神障碍的人进行很好的沟通、讨论和争辩,那很可能是我们自己也病得不轻,当然要排除特别高明的治疗者可以通晓两个世界的思想内容和意义的可能。
  可是,我们如果反思一些我们这些正常人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常常是脱离事实基础和缺乏事实依据的片面的观点,并且我们不能容忍别人指出我们的偏离和片面。虽然,可以说的是,我们如果能够有点勇气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被别人说服的,但是,我们通常是很顽固的,是不容易被说服的,或者我们常常是恼怒的。也许唯一与精神障碍病人不同的是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不曾受损,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不曾偏离社会的主流文化和认识。不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片面思想以及由此造成的信念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妄想更多的是程度上的差别,或者说,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我们的这种偏离事实基础或无事实依据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也是一种“妄想”。因为它也不容易被说服,并且它的拥有者也并不知道自己的认识是偏离事实基础和无事实基础的。或者可以说,我们也是缺乏“自知力”的。如果我们认知反思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很多思想认识都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但是,我们并不会认真的经常的反思和推敲我们的每一个认识。可悲的是,我们还要经常用我们的“妄想”去指导别人的生活,或者去指出别人的思想认识的“妄想”性质。正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治疗者通常是不会尝试说服或指导有妄想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因为无法交叉。而我们现在常常是看到别人的“妄想”,并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妄想”,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就在“妄想”之中啊。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知幻即离。最难在自知啊。
从一片树林到一片落叶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 刘明
  坐在一片小树林的边上,阳光泼洒洒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变得懒懒的,不欲再思考那些杂七杂八的物事。
  眼前的树,叶子已有些枯黄,时不时地随着微风飘落几片。不经意放眼望去,透过一排排的树,一条洒满了落叶的通道宛然亘古已有。朦胧中只是觉得很美。不知何时,映入眼帘的又是眼前的那棵老树的粗糙的干。如此的真实,仿佛那通道及其两旁的树从来不曾存在。再放眼去,那通道上的美丽又呈现出来,那粗糙的树干似乎从眼中逝去。努力地去找,那粗糙的树干仍然在那里,那美丽的通道,只要用心去看,也仍然在那里。
  一个意念在脑中映现。如果是漆黑的夜,眼前的树干和美丽的通道还在不在呢?答案是:树干和通道还在,粗糙和美丽不在。美丽只有在那暖暖的阳光下,才是那样的美丽;粗糙也只有在那明亮的阳光下才那样粗糙。但是,通常情况下,即使在漆黑的晚上,我们的头脑中仍然能找出那片拥满了阳光的美丽的通道,只不过它不再是真实的再见。
  思绪不能停止。美丽到底在不在呢?如果不是在记忆中,阳光、树林、树林中的通道、通道上的落叶,还有能见的眼睛,缺一不可见到美丽。记忆中的美丽,则已不是真实感受中的美丽。不舍放弃美景,睁大了眼睛,到处都是美丽,任何的树、叶与土地的组合都是美丽的极至。
  美丽似乎太过抽象,那树木似乎更加现实。无论有光亮,无光亮,它们都在那里。无论你在那里,不在那里,它们都在那里。一个冲突在头脑中盘旋,如果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树木真的很真实,不会象美丽那样因为没有阳光或者没有看见就不存在一样,它们就是那样存在的。不能说看不见的、不知道的就不存在。事物似乎是不依赖于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似乎是有其独立属性的。
  一片落叶飘到脚下,视线亦随之飘动,凝固于其上。叶虽有枯,躺在地上,沐浴着阳光仍然是美丽的。叶是美丽的,叶与环境构成的图景亦是美丽的。用脚移动一下叶子,新的构图仍然是美丽的。似乎一切皆如从前。
  一个大胆的想法立即付诸实施,踩碎那已枯了的叶子。叶子不在存在。尽管可见一种新的残的美丽,可是整体的叶子的美丽不在可见。叶子亦不可见。叶子终究是要碎的,树木终究是要死亡的,树林终究是要消逝的。叶子很小,很容易碎,见到了,见证了从有到无的变化。树木很大,很持久地活着,看树的眼睛不能持久地看,于是不能见到树木的消失,常常以为树木的常有的。树木之常有与叶子之不常有,只是在观察者的时间上有所不同而已。不能说叶子“有”,就说叶子“常有”,也不能说树木“有”,就说树木“常有”。那能不能说叶子是诸因缘和合而成,就说叶子“不曾有”或“无”呢?不能这样说,因为叶子它在它有的时候是真的“有”。树木亦是如此。说树木有,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说树木无,那你撞一下自己的头看看。
  叶子有时,是真的有,叶子无时,是真的无,时间、地点、条件诸因缘发生了变化,整体的叶子变成了破碎的叶子,整体的叶子是真有,破碎的叶子也是真有。
  一切豁然。有时知有,无时知无,不执于有,不执于无。
  再去看,时时处处是美景。
从良宽禅师身上想到的心理咨询境界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 刘明
  良宽禅师安贫乐道,毕生禅修,道行深不可测。在他晚年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他姐姐、姐夫过世之后,他的外甥成了无人管教的野马驹子,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父亲靠手艺辛辛苦苦挣来的偌大家产,快被他糟踏光了。良宽禅师出家为僧后,不大过问亲朋俗事。但作为舅舅,毕竟对外甥有一份教导责任;而且,度化人们改邪归正,回头是岸,本来就是禅者的慈悲心怀。
  良宽禅师跋涉了十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与素为谋面的外甥相见了。外甥当然明白世外高人的舅舅为何而来,心里甚是惶恐,很是忐忑。然而,良宽禅师只字未提他的不良行为,更没有给他讲说什么大道理。外甥的戒备、抵触心理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与舅舅抵足夜话,体味着浓浓的亲情。
  第二天清晨,良宽禅师就要告别了。也许是他真的老了,两手哆哆嗦嗦,无论如何也系不上草鞋的带子。外甥看在眼里,连忙蹲下,助慈祥的老人一臂之力。
  良宽禅师感激地说:“谢谢你。唉,人,一天老似一天,总有风烛残年的时候。今天,身边幸亏有你这样一个关心我的外甥。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
  说完,良宽禅师头也未回,就上路了。
  从始至终,他不但没有训斥外甥,甚至连他的荒唐行为也未作评价。但是,从那天起,外甥却告别了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生活,拾起了荒芜的手艺,重操父亲留下的旧业。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心理咨询的境界。
  通常意义上,心理咨询是个劝解人的工作。所以,很多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道理试图去证明来访者需要改变。来访者可想而知,经常会觉得咨询师很有学问,可是就是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咨询师还没有入门。一个入门的咨询师一定了解自己的需要,也了解来访者的需要。正如良宽禅师一样,他知道很多道理,他也知道很多道理有助于他外甥的改变,他更知道:如果他要说服他外甥改变,那是满足他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他外甥的需要;如果他外甥需要改变,他外甥自己不用劝就会改变的。就象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地想规劝别人,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是不是需要被规劝。这时的规劝完全是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啊。所以,一个入了门的咨询师,就会很耐心地去寻找来访者的需要,而不是急于实现自己的需要。这个耐心表现为倾听,而不是好为人师。一个简单的界定标准,就是在咨询的过程里,看来访者说得多,还是咨询师说得多。说得多的咨询师是在实现自己的需要。
  一个入门的咨询师能了解自己在咨询中不自觉实现自己需要这一点,并且能够注意加以控制,尽量关注来访者的需要。一个成熟的咨询师则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要在什么时候出现,或者换句话说,咨询师知道自己说话的内容到底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还是因为来访者的需要,咨询师知道自己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说。打个比方,咨询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指导,当然有的流派可能完全不主张指导,那么到底应该不应该给予指导,或者什么样的指导是合适的呢?我的意见是:如果咨询师的具体指导是咨询师可以说,也可以不说,对咨询师自己没有什么影响,那这样的指导就是可以实施的。如果咨询师不指导,自己就会忍不住,或者说很难受,这个指导就是在完成咨询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在满足来访者的需要。所以,咨询师要时时刻刻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在自己有情绪的情况下,对来访者说的话、做的事,就要怀疑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说的、做的,还是为了来访者的利益。
  一个炉火纯青的咨询师则要更进一步,他不仅知道自己说的话、做的事真正是为了来访者,还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是最适合的,也就是说咨询师完全可以把握咨询的节奏。这就象你看到一个人很累,你也真地是出于对他的照顾,你给他来个按摩。但是,你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个全身按摩,因为你有的是力气。对他的效果怎么样呢?其实,只要你在他最需要的部位给以适当的按摩就可以了。这也象武术比赛,一个人如果看到对手来势凶猛,自己也全力还击,效果一定很差。一个高明的武术家则会击其节,在对手力竭之时,顺势给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力击打。良宽禅师是深谙其道,仅仅是片言只语,不着痕迹,就完成了规劝其外甥的工作。言不在多,而其效如神。高明啊!
  这里我们探讨的似乎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探讨心理咨询的本质问题。良宽禅师如果不是有浓浓的爱意,很难想像他会做出如此轻描淡写的大手笔,这完全是形而上的东西。禅师的爱意是完全以其外甥为着眼点的,换成心理咨询的专业术语,就是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啊。一个能以对方为中心的咨询师,就会时时处处为对方考虑,为对方的最大利益考虑,而不是急于表现自己的特别能力而邀宠。最妙之处,在于良宽禅师蹲下的瞬间。我们常人总是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尤其是咨询师,学习了一些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常常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咨询中常常会无形中把自己摆在指导者的位置上,似乎是来访者一无是处才来找自己帮忙一样。来访者虽然没有那么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他会有一种很不舒适的感觉。如果他本来就自我价值感不足,这种情形在来访者又是很常见的,他就更无法获得很好的力量加以改变了。禅师蹲下而哆嗦,外甥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所以,我觉得一个咨询师的心态在咨询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报以一种向来访者学习的态度,不仅我们自己会真地不断获得成长,我们的来访者也能得到真正的帮助。
  我想起了在唐山为农村妇女做免费义务心理咨询的周永红老师的事情。周老师的身份让那些在田地里工作的农村妇女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当周老师席地而坐与其促膝长谈之后,离开时不经意地掸落身上泥土的瞬间,一种真正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完成了。因为周老师的放下,一个被大家厌弃的妇女竟然一变而为大家喜欢的妇女的传奇故事,一个一个地书写。
  从良宽禅师到周永红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概也正是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本质吧。两个要大写的词或者可以表达其中的意境,这就是爱与智慧。
由孔子答子路、冉有问想起的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 刘明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 “
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 对冉有却说: “ 可以去做。 ”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 “
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 (见《论语 ? 先进》)
  吴正平老师发表了一番看法:从这个故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讲大课,一般要讲普遍的道理,那就可能会这样讲,有的人,性情鲁莽,那他就应该在行动前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是要听听长辈的意见;有的人,性情懦弱,那他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勇敢地去面对,应该勇敢地去行动。但是,听课的人,往往可能是懦弱的人,更容易听到的是行事前要三思而后行;鲁莽的人则找到了自己行动要果敢的依据。这一切又似乎深深地体现了合理化机制的作用。
  我则想到了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心理咨询不同于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心理咨询的内容完全是个性化的,是针对来访者个性特点以及其问题特点而予以发挥的;教育则常常是将抽象出来的、概括出来的道理,更多的是关于道理应用的原则性内容。就这一点,心理咨询师更象一个私人教练,也更象一个医生,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附《论语 ? 先进》故事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仿真案例连载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
北京东明时光国际咨询中心 刘明
一、从预约始
  一个24岁的男青年打电话过来,犹豫之间,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感觉上有点缺乏自信心和悲观的情绪,想过来咨询。犹豫一番,确定了咨询时间。
  我将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一个案例呢?
咨询笔记: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遇到这样的案例,已经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在内心中有一些笃定感觉的情形,或许是因为长期进行理论思考有了一点结果,尤其是东明心理模型(详见附录“在咨询实践中创建一个心理模型的哲学思考”)在头脑中形成框架,让我坚信自己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
  但是,在态度上,我还是要求自己象当初作为一个新手时那样小心谨慎。尽管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在技术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没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来访者,是不可以想象的。在某种意义上,越是技术高超,对来访者和自己也就越是危险。
   回想起来,随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间的增加,面对案例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初学咨询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也不太有把握能真正地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实质,甚至不知道来访者有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是,对于自己能否帮助来访者这一点缺少必要的信心,心中难免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在接到来访者的预约之后,常常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开始猜测来访者的种种情形,以便自己可以早早做好准备。这时,自己倒好象是个待宰的羔羊,完全不是一个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专业人士。无论外表显得多么镇定自若,内心的无力感是到处弥漫的。难以控制的焦虑体验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强,直到能够坚决有力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为接下来的咨询准备各种资料,才发现应对焦虑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而有计划地行动起来。
  有了一些经验以后,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就好象当初拿了驾照开了一年车以后那样极度“自信”一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想起来,那时候是最危险的。
  后来经验再多一点,在咨询的时候,又变得小心谨慎了,正如那些老司机越开车胆子越小一样。可以说,重新有了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有了成长。主要表现是,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把对于来访者深深的尊重真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是出于对来访者负责的心态,同最初因为恐惧和不自信所导致的战战兢兢是不同的。
  现在,在接到预约之后,除了要不断准备自己战战兢兢而又轻松自在的临战状态外,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对来访者本人以及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任何主观猜测和想像。也许会让人感觉有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味道,但实质上却是因为自己更加知道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战战兢兢地准备着自己,一方面又要能够做到稳如泰山。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还是不容易的。
  正身练习:时刻想着,并马上去做,让自己挺起胸膛,挺直腰杆。
  腹式呼吸:我们平时习惯于混合式式呼吸,遇到剧烈活动或紧张的时候,则表现为胸式呼吸,其特点是呼吸的节奏相对短促。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呼吸的节奏深长、缓慢,有助于平缓情绪。因此,只要自己平时能够想起来,就尝试着用腹部进行呼吸,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方法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放在小腹部,感觉小腹部随着呼吸有节奏的起伏。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手扶,感觉小腹随呼吸起伏即可。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二、第一印象
  来访者如约而至。给我的印象是,着装得体,彬彬有礼,外貌与其年龄相当。进入咨询室伊始,略有不适,微显紧张。声音柔和,与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协调一致。即使在其最初的紧张状态中,声音也未有很大的改变。让我感觉他很愿意配合工作。
  在做了基本的“结构化”工作之后,我们双方履行了必要的手续,包括双方约定共同遵守的协议内容以及基本信息登记。
  在来访者缴付了费用之后,咨询正式开始。
咨询笔记:
  一个成功的咨询是与充分的准备分不开的。
  首先是环境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咨询室的设计与布置是很重要的。根据不同流派的特点,对咨询室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根据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布置了咨询室。大约有4-5平方的使用面积,按照45度角摆放了一对坐椅,在双方中间靠后的地方摆放了一张茶几,上面放了一盒面巾纸和一个石英台钟。空间略微显得小了一点。有的来访者可能会感觉不习惯。不过,经过一再尝试和体验,我们确认这是一个整体上较为开放的设置。略小的空间虽然可能让来访者最初感觉不习惯,但也有利于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当然,这更多地取决于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开放的态度。
  同时还要准备好的,是有关心理咨询性质的说明材料、可以用来做成双方约定的协议类资料、来访者基本信息登记表,以及咨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纸张、两支笔(自己用的以及为来访者准备的)、录音设备甚至摄像设备。
  初次与来访者见面,咨询师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判断来访者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尤其是要能够把精神障碍患者区分出来。
  从学做咨询以来,最常困扰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来访者是不是自己工作的对象?尽管有机会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学习过,也有一些临床工作经验了,我还是会非常慎重地面对这个问题的。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畴,不能及时地诊断出来,可能会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样的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
从一般经验来看,特别明显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来心理咨询机构,其家人、朋友会直接把他们送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比较困难的,是对那些不明显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初步诊断。他们如果是由家人、朋友陪同前来的,咨询师一般都会提高警惕;但如果是他们自己来的,咨询师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来访者是否有自知力。因为缺乏自知力,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自己前来就诊。所以,一个自己主动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很容易让咨询师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只要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就一定要有能力划分清楚,谁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心理咨询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也未必需要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因此,不必具有能够准确诊断精神障碍患者到底是什么障碍的能力。但是,必须有能力弄清楚,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即使不是精神障碍患者,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在自己的咨询能力范围之内,也是咨询师需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么,怎么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处理的呢?我有一个经验,就是当来访者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第一时刻,也就是两个人第一次目光对视的时候,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尤其是还不具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时候,可以利用的最有效也最便利的工具,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当我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只要自己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就意味着自己很难处理来访者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有时会有一种极为别扭的感觉,好象怎么样与来访者交流都很困难,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好象两个人的交流根本没有交叉点一样。这就说明来访者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处理,也不是我能够处理的问题。这时,我就会果断地将来访者转介到精神科医生那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我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会明显地能感觉到自己的紧张,这说明来访者对我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来访者本身的见识、能力比我强,或者说,我还没有能力给这样的来访者做咨询。这时,我会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没有能力帮助他。
  关于咨询费用,我们通常是咨询前收费。这一点,有时会遭到来访者的质疑,以为我们是担心来访者不付费而采取的措施。其实,这个措施,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思考,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才真正得以实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很明白地消费。
  即使不考虑咨询师职业道德的有关因素,仅就技术角度来讲,咨询前收费的设置也是必要的。通常,即使咨询师能够很好地处理金钱的问题,也还是有一种倾向,就是不自觉地会延长咨询的时间,这主要与咨询师自我成长的程度有关。如果我不够自信,在解决来访者问题时,就会担心自身能力不足造成服务品质受损,于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延长时间来试图有所补偿。所以,咨询前缴费,就要求咨询师自觉地控制咨询的时间,要有效率概念,同时,暗示来访者也要有时间和效率概念。只有这样,双方的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予以配合而顺利开展。
  能够坦然收费,对于咨询师来说,常常是具有挑战性的。比如,最初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怎样处理收费的问题?总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本来帮助别人是很高尚的事情,却要沾起铜臭来,自己的心里先是过不去。
  但是,收费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心理咨询职业化的一个标志,而且决定着咨询的进程。有一位资深咨询师的说法很有见地,他说,收费的价格标准是什么呢?刚好能达到让来访者感到有点心疼的价格,是最好的。这时候,费用成为最有效的治疗因素之一。
  目光对视:先找最熟悉的人,与对方目光对视;然后,在地铁里、在公车上,与陌生人进行目光对视;再后,与自己的上级进行目光对视。
  觉察情绪:只要有机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想起来,就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仅仅是觉察,不必试图控制它。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三、录音提示
咨询师: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
来访者:嗯。
咨询笔记:
  在录音之前一定要征得来访者的同意,绝对不能偷着录。
  这里,要说说录音设备的使用情况。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在咨询后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咨询中丢失的信息更全面地整理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自己主观片面认识(认识是哲学概念,相当于心理学中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这样,对来访者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准确。这是对来访者的真正负责。而对自己在咨询中的反应一再反思的结果,必然有利于咨询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整理录音的过程是最好的自我训练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会担心来访者不喜欢或不同意录音,于是,就张不开嘴与来访者讨论有关录音的事情,也就放弃了录音的机会。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首先,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主观想像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也代替了双方进行讨论的工作。实际上,尽管有的来访者不喜欢录音,但还是有很多来访者愿意甚至希望录音。这种错误还会在以后的许多场合中一再出现,与咨询的本旨有很大的出入。所谓咨询,就是相互讨论、协商并寻找良好方案的过程。如果不停地用自己的想像来替代讨论,咨询就成了咨询师的一言堂和自我表演的舞台。当我们试图帮助来访者正视现实的时候,不要不自觉地用自己脱离现实的榜样作用去暗示来访者可以沿袭其原来的做法。
  其次,是因为自己有着深深的歉疚心理。这主要与信心有关。尤其是刚刚从事咨询工作那会儿,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来访者,当然,可能还有一种拿来访者练手的内疚心理,再加上还要收取来访者一个不低的费用,于是,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欠了来访者很多东西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如何能给来访者制造一些便利,如何在来访者面前做些让步的举措。这还与自己对于拿什么来回报来访者的认识有关,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讨论。检验咨询师是不是有这类歉疚的心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咨询师对于费用的态度。也许我能撑着面子,但是,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咨询是不值那么多费用的。甚至有时,会觉得不收费或者哪怕让我自己为来访者付点费都可以,这时,显然我是不可能要求来访者做什么的。我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想像为来访者的利益考虑,不断地让步,因为我很珍惜来访者把练手的机会交给自己。
  再次,实际上是自己不喜欢录音,因为担心自己的咨询被别人听到,尤其是担心被同级咨询师在督导时听到。由于对自己的咨询很不自信,就特别担心别人听到自己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愚蠢和无知。我自己反思,这样做,好象是在自己从事过咨询一段时间以后更为明显,说出来是很愚蠢的一种心态,那就是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以一种前辈的姿态出现。这个姿态很害人。既然是前辈,就应该是有点水平的,可是自己又知道自己的水平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别人来听听自己的咨询是万万不行的,那会让自己暴露无余。但是,要我去发表一些见解,或者去指点一下初学者,是很乐意的,尽管自己内心仍然是虚弱无力的。这样的心态,很是阻碍自己的成长。现在想来,某种意义上讲,自己当时是很糟糕的,是应该先去接受督导的,或者先去当个来访者,从头体验。不过,好在后来自己能放下继续“装”下去的努力,开始老老实实从小学生做起,这样做的结果,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有一种情形,有的来访者自己要求录音怎么办?这要看情形而定。如果自感咨询技术还不成熟,我的意见是以拒绝为好。因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的很多措施,通常是有理论依据又出于对来访者当下的情况作出的直接反应。在当时的状态下,不可能,也没必要,作出详尽而富有逻辑论证的表述。如果来访者断章取义,不仅会违背我们的初衷,也容易产生很多歧义。当然,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自己对很多东西还没有明白和通达之前,万一遭遇来访者的质疑,恐怕就更难以面对了。另一方面,如果咨询师勇于承担风险,让来访者录音,不仅对来访者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促进自己的进步。因为来访者可以在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咨询师则会更加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在录音之前最好明确告诉来访者,并且在录音设备打开到录音状态后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这证明我不是偷录的。我们咨询师特别讲究真诚,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得堂堂正正,明明白白。
  矛盾意向:如果自己有缺点,或者有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点,不妨将该缺点放大了呈现给别人。如果还做不到,就退一步。可以经常告诫自己,我有很多缺点,说明我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我愿意接受自己有很多缺点,并且很高兴。正因为我有很多缺点,才有很多优点。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四、时间约定
咨询师:现在从两点整算起,我们每次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
来访者:嗯。
咨询师:通常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个小时,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疗程为六个小时。
来访者:那你们一个疗程是按时间?就是一个疗程,您刚才说的一个疗程……
咨询师:通常我们分为长程和短程的,长程呢就是半年以上,短程就是半年以下的;一般的,我们比较常见的是 5 个小时到 6
个小时,这是从以前案例统计上呢得出的一个数据,当然也可能短一点也可能长一点。
咨询笔记:
  说到明明白白,在咨询伊始,提示来访者确认时间是必要的。这不仅表明咨询师是个很严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来访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掉的。固然如前所述,咨询师不要因为自己有歉疚的感觉不自觉地延长咨询时间,也不要让来访者有一种错觉,咨询师故意模糊时间概念。
  有的来访者,对于时间的概念是很清晰的。他们常常会在咨询过程中不断地看表,一部分人是因为其容易焦虑的性格使然,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担心自己的金钱会不受控制的流失。我们不在这里想像来访者是不是那种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安全花钱的感觉,这就是明明白白。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可以主动吃亏,但不愿意上当受骗,因为那是对自己能力的挑衅。
  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跟来访者讲明,每次时间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讲法是有道理的。
  由于一般人会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更敏感,这样讲,来访者容易把每次的咨询时间理解为五十分钟。而咨询师对时间的把握很难十分精准,一旦咨询在一小时的时候结束,就会让来访者感觉自己享受了最大限度的服务时间,而咨询师准时结束咨询,又给来访者一种很严谨、很科学的感觉。
  当然,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超时的问题。超时,也许咨询师还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也许来访者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来访者会有一种便宜来得很容易的感觉。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来得容易的东西不值钱,所以,超时的结果只能是损害咨询本身的价值。
  而且,来访者一旦有一种认识,咨询是很随意的事情,在以后的咨询中,也许是不自觉的,就会开始与咨询师讨价还价了。这种讨价还价,可能表现在所有的事情上,可以是时间长短上,可以是费用上,可以是申请咨询外的时间,可以是在咨询过程中的控制争夺,等等。最要命的,来访者可能还会有一种倾向,就是开始为自己的改变讨价还价,亦即看看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这个意志上的松懈,也许就是起于这样不经意的小事情。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情累积起来,就会大大地损害咨询的效果。
  为什么要交待疗程呢?这里多多少少有点暗示的味道。不过,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把来访者留下,以便可以多收点钱,而是出于对来访者真正负责的考虑。也许是对心理咨询不了解,也许是文化特点的缘故,不少来访者容易报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很快就解决问题。但是,长期的临床工作告诉我们,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们常常见到那些急于快速见效的人,辗转于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各心理咨询师之间,而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反倒是,那些一开始就准备打长久战的来访者,往往可以提前解决问题。能够跟来访者澄清心理咨询的价值和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有的时候,是要进行充分讨论的。在充分讨论前做一点暗示,不失为一种比较巧妙的做法。
  关于咨询疗程的长短,一直以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关于长程和短程的说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心理咨询技术设置与效果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来访者对于费用和时间进行有效安排的前提保证。
我们无法复制国外的先进经验,这不仅涉及是否有保险体制作为支付手段的政策问题,而且涉及文化特点的差异,我们仅仅根据五年多的经验来做适当的统计学研究,确立了我们自己的疗程标准。那就是一般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次,每次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
  这里面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使用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这样的说法,然后再加以疗程这样的附注。原因是,疗程这样的说法还是让来访者有一种治病的感觉,而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状况是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认为自己心理有毛病。我们更希望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心理咨询是发展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我们尝试着向来访者表明,我们双方是共同工作的状态,是为了解决来访者遇到的一些困扰和发展性的问题共同开展的工作。又考虑到疗程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具有易于被来访者进行类比的周期性特点,我们又画蛇添足的加以附注。
  当然,有的时候,来访者愿意进行更多的讨论,就更容易将关于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特点阐述得清晰明了。
  敏感训练:吃饭的时候,尽量慢一点,让自己可以细细体味每一口饭的味道,享受其中美妙的感觉。
  养气功夫:当自己与别人有了冲突的时候,可以愤怒,但不要轻易发火,让自己先数60个数,平息自己的情绪。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五、轻松聊天
来访者:我去浏览过你们的网站。
咨询师:是吧?你多提意见,让我们进步。
来访者:您跟很多媒体都接触过,去过、去过……
咨询师:嗯。
来访者:我记不清了,是很长时间以前浏览过您的网站。
咨询师:嗯。
来访者:然后,所以当时就想,觉得应该来这个地方,解决一下……就是一些心理问题,所以我就预约来了。
咨询师:你怎么感觉自己有点会缺乏信心呢?
来访者:嗯……我也说不好,就是在一些小事情上,我就觉得,包括周围一些朋友也说,你怎么这么缺乏自信心呢?然后我也就……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也许我真的在一些事情上缺乏信心,不知道是为什么?
咨询师:嗯。
来访者:也说不好,不知道是为什么?
咨询师:嗯。
来访者:是要我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是这样吗?
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
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
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
咨询笔记:
  来访者明显有点紧张和无措。他在尝试着缓解自己的压力。这时候,一个轻松的聊天是适宜的。
  说到聊天,应该是咨询师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方式。一种很要不得的倾向,是忽略生活中这种看似平凡的自我训练,而去追求那些高深而似乎玄妙的理论技术,觉得那才是有用的。
  听过这样的故事,初入少林寺的人,经常被派去砍柴、煮饭,做一些杂务。我理解这里面有几层含意。第一,是关于武德的培养。一个练武的人,是不同于一般人的。武术可以用来强身健体、扶危济困,那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任性妄为,就会伤害别人。心理咨询技术也如武术一样,甚至比武术还厉害。武术伤害人的身体,心理技术用得不好,却直接伤害人的心灵。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习心理学的人容易带有一种职业病,就是不停地去分析别人。可是想想,一个武术家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只有街头的无赖才动不动对别人挥舞着拳头。
  第二,武术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来自生活实践的。在砍柴、煮饭之中无处不可以成就武术的基本训练。曾有幸在医科院校学过解剖学,当时深有感触,那么高深的学问仍然离不开基本的生活实践。在想像中,手术科学是如此精细而高妙的学问,可是,真要娴熟地使用锤子、锯子、凿子、钳子、镊子、小刀、针线等等器具,做过木匠、钳工和刺绣工作的人显然就有了优势。一个在生活中受过磨练的人,才真正能登上手术巨匠的顶峰。一个咨询师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生活的人,要做一个很好的咨询师确实有不少的困难。我们不能说一个会聊天的人就能做心理咨询,但是,我们不禁要怀疑,一个连聊天都不会的人怎么可能与来访者做很好的沟通?
  还记得自己曾经是很清高的。有一些人,我是不愿意与其聊天的。这听起来好象是一种很高的姿态。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让人感觉这是一种托词。实在是因为不会聊天,不敢与人聊天,所以才不愿意与人聊天啊。第二个问题,如果我真地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内心可能就存在着严重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的问题。一个真比别人高明的人,通常是能接纳别人的,也是不需要故意修饰自己的。反观一个要去面见权威人士的人,常常要刻意装扮一下自己,因为感觉自己内心是虚弱的。一个故意抬高自己的人,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
  说到轻松聊天,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咨询师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工作以及用什么来做心理咨询?
  通常,咨询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治疗者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咨询师更愿意看到自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这样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是,事实上,是不可能成为智慧化身的。不但不能成为智慧的化身,就是想成为一个娴熟的技术人员都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在自己内心中也是很清楚的,有很多问题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却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做一个指导者,这个时候想不让自己紧张都不可能。
  如果咨询师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即使我们不说来访者(客人)是上帝,也要在内心中有一种诚恳而谦逊的态度。自己只是学了一点心理学的小知识,借以谋生,一定要做好服务的工作。这样,即使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一流,至少为来访者服务的心态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来访者在上,自己在下。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真诚与开放;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获得不断的进步;一个真正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认可。
  听闻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山,为农村妇女义务心理咨询的周永红老师,她的身份让那些在田地里工作的农村妇女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当她席地而坐与那些妇女促膝长谈之后,离开时不经意地掸落身上泥土的瞬间,一种真正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完成了。因为周老师能够放下,一个被大家厌弃的妇女,才能与其促膝交谈,并最终得到帮助,变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这样的传奇故事,一个一个地书写。这大概是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本质吧。两个要大写的词或者可以表达其中的意境,这就是“爱”与“智慧”。
  说到心理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的问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初学者到底用什么来做咨询?这也是新入行的咨询师常常要遭遇来访者质疑的问题。来访者如果问,你用什么来帮助我呢?或者说,你刚从事这个工作,经验太少,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这是咨询师必须回答的。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试图去说服来访者相信自己,可是,来访者非常聪明,还是会半信半疑的。其实,如果我自己根本就不相信能帮助来访者,来访者自然会看清我内心的虚弱。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拿出什么来帮助来访者。
  前面提到的周永红老师的故事,已经说明了,咨询师始终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用心”。当然,如果能达到爱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暂时还不能达到,那只要做到用心也就可以了。我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初学咨询的时候,因为不懂那么多的技术,所以总是战战兢兢,每个案例都极为用心。这种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来访者问题的关注,以及与来访者一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来访者能明确感受到的。一个来访者很直接地告诉我,他找过某著名的专家,可是好象不如在我这里感觉更好,因为他感受不到该专家对他问题的关心。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是啊!即使我什么也没有,我还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啊!我后来见到一位咨询师,一个初学者,可是他的来访者风集云拥。我们绝对不能说来访者都是傻子,谁都不会平白无故掏腰包的。仔细研究一下,就发现该咨询师身上洋溢着一种浓烈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他人事务积极关注的极大热情。正是这样良好的品质,决定了来访者对他的选择。
  有的人不禁要质疑,这样的热情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是不是很快就会发生职业倦怠呢?至今我没有发现这位咨询师有热情稍减的情形。不过,这样的担心确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我们现在不做深入讨论。就我个人的咨询经历来看,确实发生过用心不足的问题。当咨询经验有所积累,当各种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在咨询的时候,更多的情形是用脑子而不是用心。这样,似乎可以回避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形,但是,对于来访者是不公平的。
  这里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来访者?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远离原来简单的纯生物模式,而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技术的发展,常常会把病人变成了“动物”,而不再是“一个人”,在冰冷的手术刀下,在医生麻木的面孔上,已经看不到病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过多的技术不是罪恶,而放弃了把人当人看的基本取向,是极为要不得的。一个来访者坐到咨询师的面前,他所遭遇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涉及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损害,如果这个时候再被咨询师冷漠地用各种各样的心理技术解剖来解剖去,其心理创伤的扩大是可以想像的,因为心理问题还不完全同于生理问题,它更加直接地被咨询师的态度所作用。所以,对于来访者真切的关心,以及洋溢着对于来访者生命价值的极大尊重,是咨询师始终应该抱有的心态。如果还没有学会和掌握很高明的技术,至少应该有无限的热情和用心为来访者服务的态度。这应该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最基本的要素。
  当我们把来访者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时候,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尊严和价值。当我们放弃了仅仅使用冷冰冰的技术的思想倾向时,对于来访者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打个比方,假如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一个中度或重度的强迫症来访者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通常,咨询师或治疗师会抱有极大地改变来访者的动机,这与来访者本身非常强烈的自我改变动机似乎是一致的。可是,实践中,强迫症能够得以根除的情形很难发生。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奇思异想。
  当我们尝试着去改变来访者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认为来访者的情形很不妙,或者认为来访者的问题是很糟糕的。有的时候,这种对于问题的看法,可能不经意地又迁延到来访者的“人”身上,就成了来访者的人是很糟糕的看法,认为来访者如果不改变,就要不得了。这样,下面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一个被自己看不起的人,也被周围的人不断批评指责,再一次在咨询师眼里成了垃圾。这时,来访者的内心不是被治疗了,而是空前被伤害了,因为咨询师的职业权威性对于他的评定,无疑是将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虽然这一切在咨询师的口中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对于他的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可是,一开始,或者全部的过程,都已注定来访者已经永无翻身的可能了。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广阔一些,就会发现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有震撼力的戏剧是悲剧。当我们被那伟大而悲怆的情节所震撼的时候,没有人说,这出戏很糟糕,也没有人会尝试着去找剧作家商量一番,要他把悲剧改成喜剧。戏剧的目的是为了演出并获得掌声。人生正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编自演,多数的人是为别人演出的,当然也希望获得别人的掌声。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掌声。多数的人,只不过混个饭吃,不再对自己的人生演出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幻想。可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不断地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得意,也许本来他们就象高更(伟大的画家,在塔希提岛创作了窥探天机的巨幅画作。死于麻风病后,衷心耿耿的土著妻子放火焚烧了其巨作)一样,创作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真谛的理解过程的阐释。他们当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的故事是如此美丽动人。
  强迫症的特点,在于内心深处有着似乎永远也不可解决的冲突。对于这个冲突,各个心理学派,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悲剧正是因为其不能化解的冲突的演绎过程感人肺腑。当我们盛赞伟大的悲剧时,为什么要质疑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呢?哪怕是一个最蹩脚的戏剧作者,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剧本拿给我们看时,如果我们毫不留情地告诉他应该彻底抛弃或者做根本性的改动,相信他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个不被认可的剧本,一个甚至上不了舞台的演出,只有剧作者自己敝帚自珍了。真正对于他的帮助,就是尝试着尊重他的选择和努力的意义,尝试着去理解他苦心经营的产品,尝试着欣赏他的成就。如果我够得上一个鉴赏家的资格,或者可以不伤大雅地建议他做一点简单的修改;假使我还能为他给我一个人的演出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相信是对他的人格和尊严的极大尊重。这也许是咨询师对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真正有益的做法。
  强迫症患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神经症患者,只不过是在编写一部不指望别人能赏识而为自己演出的人生戏剧而已(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主观片面的看法)。咨询师如果真正能做到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抱有平等尊重和宽容理解的态度,就会用心去理解强迫症来访者,欣赏他的“作品”,为他的“人”鼓掌喝彩。也许有一天,他写悲剧写烦了,就开始改写喜剧了。即使他继续写他的悲剧,悲剧也并不是不好啊。如果我们能理解、欣赏他,他也许不再那样孤独和寂寞。
  这是真正的一种人本主义精神。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在严格的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下,精神障碍患者绝对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我们严格地遵循着这样的戒律。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有另外一番感受。有一位朋友,用精神科医生的话说,明显的“挂相”,绝对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同时,基于心理咨询对于双重关系的界定,他也不可能成为我的来访者。但是,作为朋友,还是会有所接触。也许是我还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他和尊重他,他也愿意与我交往。我的内心则是不无矛盾的。一方面理论上说得很明白,任何心理的帮助对于他们都不是主要的,或者是无甚价值的。但是,另一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朋友明显地会有其情感需要,尤其是自我价值和尊严需要。
  曾经在回龙观医院见过不少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设置和活动,人文色彩极为浓厚,大概可以反映精神医学更为人本的一面。这位朋友带给我的困惑,也许是特例;回龙观医院的人文精神,可能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特例。但是,我们却要不停地自我拷问,我们真地能将来访者的价值和尊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吗?我们真地能脱离冰冷的技术的泛滥运用吗?
  还有一件事情要提一提。作为一个心理咨询机构,不可避免地会接到这样那样的骚扰电话,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恶作剧者呢?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我们的做法比较简单,那就是一如平常般以真诚的态度提供给他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样,往往可以唤起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有一个例子,有一段时间,有一个人不停地往我们中心打电话,要求咨询,而且每次都是略带点低沉而忧虑的声调要求咨询师帮助他,然后就是自顾自地讲他的事情。每位咨询师在值班的时候,都接过他的电话,也都以为是恶作剧,就在基本的人文关怀基础上做出回应。但是,他每天十几、二十个电话过来,则不仅对咨询师的耐心是一个挑战,也让咨询师怀疑其精神方面有问题。有一天,大家偶尔地碰到了一起,研究了一下这个案例。基本的结论,是对方可能有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安排一位实习咨询师,专门提供给这位电话来访者人文关怀的服务。在这样的一个措施里,这位来访者逐渐地讲出了他的精神病史。也就在实习咨询师还满有热情工作着的时候,这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且在以后的日子再不曾打过电话来。这让我深有感触,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哪怕他是精神障碍患者,我们绝不能冷冰冰地把他简单地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看待。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一个优秀咨询师内心怀有对于生命的深深的眷爱的直接体现。
  聊天训练:主动找一切机会,和别人聊天,要做到能聊到让大家开心,这个练习算是基本成功。
  关注心声:尝试着觉察自己内心快乐的种子,大胆地尝试去做那些自己一直想做却一直不敢做又不会损害别人的事情,让生命的活力得以释放,让心灵的花儿开放。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六、姿态神情
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
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
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
咨询笔记: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一语令人哭,一言令人笑”。当时觉得很不可以思议。现在想来,一个咨询师是应该有这样本领的。
  在最初的时候,来访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紧张和无措。这种情形会在很多来访者身上发生,尤其是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这是一个自然的反应,也是首先要来处理的,绝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尝试着让来访者放松一点,是我要做的工作。如果不及时来处理,说明我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比如,担心如果现在就来处理,是不是会让来访者感觉尴尬呢?当然,如果是一个娴熟的咨询师,这样的处理,可以是轻松而不着痕迹的。可是,在从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会感觉不知所措,尤其是还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投射性认同机制”的时候,我甚至弄不清楚是来访者紧张,还是自己紧张。这个以后我们还要讨论。
  现在,我会有一种认识。咨询嘛,就是要讨论和协商,所以,时刻不能忘记讨论和协商。不管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拿出来进行讨论。就象紧张的情形,无论是来访者的,还是我的,通过讨论就可以更好地澄清问题。
  当然,不用讨论也能解决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由于与来访者轻松地聊天,让他感受到一种宽松的氛围。尤其是听到我和缓地说“不用紧张”,他意识到自己的紧张已经被揭示出来,也就没必要再拘持着,索性放松了,于是笑了。
  笑了,不是我的目的,而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放松时的结果;让来访者放松是我的目的。放松可能表现为很多形式,不一定是笑。这里,我们看到来访者好象很轻易地就放松了。看看这一段的语言,也是毫无出奇之处,仅仅是平平淡淡的聊天,哪个人都会的,来访者怎么就放松了呢?这个“一语令人笑”的语言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个,就是咨询师自己要稳定而放松。咨询师通常是很敏感的,不敏感是不能做咨询师的。敏感就容易波动,所以当感觉到来访者紧张的时候,自己很可能不自觉地被影响,就是自我感觉有点紧张的情绪,然后,可能是姿体上表现出一点僵硬,也可能是开始多话或者语速加快。这些很微妙的变化,常常是自己不容易觉察的,来访者也说不出来,但是,来访者会直接地感受到,并不自觉地加重他的紧张。所以,稳定性对于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当我敏感地觉知到来访者的紧张,就可以通过自己持续、稳定的放松来影响来访者。当然,这个放松,可能是松弛的姿体,可能是平缓的语调,可能是笑咪咪有点幽默的表情。来访者将感受我的放松。
  第二个,就是要“喜欢”来访者。来访者的紧张常常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批评。这种害怕和紧张,常常使得他们小心谨慎地观察谈话对象的一举一动。任何一点可能的批评,都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别人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点他们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对于他们,咨询师就一定要有一种很喜欢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自然地在言谈、举止上流露出来,并让他们感受到。当然,不仅仅是对这样的来访者,对所有的来访者,咨询师都应该有一种喜欢与来访者交流和讨论问题的心态。不仅要喜欢来访者,更要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
  就拿能够走进咨询室这一点来说,来访者就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的。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可以给别人咨询,真地要我自己走进咨询室去获得一些个人的成长,是不容易的。因为我没有这个勇气,我还没有一个可以勇于面对自己的准备。这不仅仅是讳疾忌医的问题,大概还有点缺乏自知力的问题。就算不谈怎样可以去做来访者,就是能够主动地寻求其他咨询师的督导,或者到其他咨询师那里做体验,都是很难成行的。有好几次,我鼓起勇气去做体验,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行。由此看来,来访者常常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楷模。这个老师是很伟大的,既要示范勇气给我们,还要为此付费,是绝对的大慈大悲啊。我们怎么能不生起深深的恭敬之心呢?
这个时候,不妨来检讨和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做法。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看看自己的姿势,就知道了。或许大家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了。不就是45度角面对来访者,身体前倾,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关注着来访者吗?是的,是如此简单。但是,我们真地能用这个姿势很舒适、很惬意地坐着吗?真地能在50-60分钟时间里一直如此轻松、写意而又充满恭敬的坐着吗?引用鸟巢禅师的话:“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当前的心理咨询学习过程中,主要内容是理论学习,大家也喜欢谈论各种各样的理论,可是最基本的训练做了没有呢?如果来访者打电话时问:你凭什么可以帮助我呢?我们经常会这样回答:我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所受到的心理学训练,可以比较有效地帮助你。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做了哪些训练?仅仅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轻轻松松的坐着,大概都没有好好地练习吧。又怎么能做到一语令来访者哭,一言令来访者笑呢?
  确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要经过不断地专研和训练的。可是,我们常常“倒因为果”,把本来应该是体现结果的这个境界当作手段来使用。表现在临床上,就是想方设法地让来访者笑或者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有这种倾向,很喜欢看到来访者哭,觉得这样才说明咨询起作用了。有不少从事心理工作的人,跟我一样,认为来访者哭得越厉害,就说明咨询师水平越高,似乎“不哭不足以见道”。其实,在兴高采烈地欣赏自己杰作的背后,是显摆自己本事的动机。这种认识演绎到公众场合,就是让更多的人哭起来,制造极感人的场面。哭泣的人也对“引导者”感恩戴德、盛赞不已,甚至如果有人对“引导者”的理论和做法略有质疑的时候,他们会立即跳起来加以捍卫,绝对不允许别人有一丝质疑。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哭泣过的人,以后还是不断地会出现在那个引导者的课程中或活动中,于是,我们不禁要怀疑,到底他哭了之后,成长了没有?这样的做法到底是不是真正有效?
  为了避免这样的倾向,让我们加紧成长和训练吧。我们真正要有的,是在面对来访者时,可以有一种欣喜、恭敬、轻松、惬意的心情!
  低头练习:在一切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尝试着把自己的下巴微收一点。刚开始有点别扭,久了就放松了。不妨拿来看看自己最亲密的人,看看他/她会不会有感觉到自己深情的眼光。但是,在咨询时,千万别随便对异性来访者放电。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七、声音控制
咨询师:那咱们就从你来这里开始考虑吧。很早你就想来了,但为什么一直你没有来?
来访者: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准备参加考试。是四月份,四月份刚刚考完的,现在觉得很放松,所以就有时间过来了,以前的周六周日我都会在家看些书。
咨询师:嗯,那你比如,你为什么想来咨询呢?而且……
咨询笔记:
  如果认真推敲,就会发现这段交流里面我使用的言语不是很好的。用了两个“为什么”,很容易让来访者有一种被质问的感觉。这是我在言语运用上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在言语的使用上一定要精准而客观。这需要不断地练习。所谓三思而后行,用在咨询过程中是比较合宜的。咨询师每说一句话,都应该在脑子里轱辘几个个,才说出来。这个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就更难了,因为交谈的过程本身是很紧凑的,几乎没有思考时间。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把握谈话的节奏,要能够停顿,要敢于停顿。
  此外,还要能够控制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应该时刻把握着,让自己的声音略微比来访者低一点,慢一点。通常,夫妻争吵时,两个人除了会说出很多伤感情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看谁的嗓门大了,好象谁的嗓门大,谁就占了上风一样。另外,反观那些情意浓浓的爱侣,通常是轻声细语,或者是咬着耳朵说点悄悄话。声音大了,只能用更远的距离来承受;声音小了,就需要更近的距离来知晓。如果咨询师一方面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一方面又总是比来访者的声音更大,不是很矛盾吗?
  声音的控制,是很难掌握的,但这是咨询师受过训练的重要标志。
  我们知道,所有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的折射。只要去训练我们的内心就可以了。一个内心谦恭的人,声音自然会是轻柔的。当然,能够经常有意识练习将自己的声音降低一点,也会反过来促进我们内心的谦恭。
  同时要训练的,还有身体语言,除了要放松地让自己的上身略微前倾,还要微收下颏。为什么这样呢?上身前倾是表示,我喜欢听你讲话,我对你讲的事情很有兴趣。下颏微收,就会发现,想让自己视线平视,会有点不自然。这就对了,什么时候自然了,也就做好了。我们平时不是形容那些骄傲的人为“趾高气昂”吗?就是说他可以把脚趾翘到天上,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翘二郎腿;还说他鼻孔朝天呼吸,那就是要把下巴翘得高高的。再看那受训的小学生,通常都是低着头,下巴紧紧地内收着。下颏微收,可以表示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尊重,而视线又是关注它的,不象小学生那样在逃避着。
  话又说回来,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最初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恐怕就会跟那个邯郸学步的古人一样,连说话都不会了。那最初怎样开展工作呢?
  还是要抱着轻松聊天的心态,在聊天的过程中怀着欣喜、恭敬、轻松的心情,不要急于做一个指导者,而是当好一个小学生。象小学生一样认真的倾听和向来访者学习。倾听,是最重要的一种理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这个我们在后面讨论。
  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在做了很久咨询之后才形成的,但对于指导自己的咨询工作很有价值。这就是能够“示弱”。作为咨询师,不必一定处处比自己的来访者强。如果来访者认为我很强或者认为我很聪明,那是很好的,但是,我没有必要尝试着表现出来自己比来访者强,也没必要证明自己很聪明。真正的聪明和强大,是不需证明的,越是要证明的,越是虚弱的。
  人不断努力的目的,无非是想出人头地,退一步讲,也就是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来访者是这样,咨询师也是这样。所以,咨询师会不自觉地想显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这样做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在为来访者服务了,而是通过这样的场合和这样的机会来完成自己的表演。如果说,这样的行径是需要治疗的,对于咨询师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悲?咨询师老是自觉不自觉地去证明自己很有能力,很聪明,只能说明自己很虚弱。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人活着的目的,是要比别人强。可是,当我这样表现出来的时候,怎么又说很糟糕呢?事情就是这样,有钱的人,对金钱可能就已不敏感,学问深的人自然意气平。我们暂时不探讨其中的道理,但是,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却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服务质量。一个很想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来访者,在一个极力想证明自己高明的咨询师面前,只能是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即使做不到不证自明的意气平和的修养状态,也没有必要在来访者面前刻意地表现自己的聪明睿智。
  “示弱”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境界。这需要不断的职业训练,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核心家庭里面来完成这个训练。因为那里是相对安全的场所。如果以前总是因为自己被别人占了上风而感到委屈,如果经常有意无意地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那现在不妨来试试把自己放下,去让别人把话说完,让别人把意见表达充分,我则仔细地去寻找其中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己没想到的。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直觉地去寻找别人的毛病,去否定别人的观点。最糟糕的情形,也无非是,各按各的想法,去干各自想干的事情。要记住的是,我不必事事强于别人,我也不可能事事弱于别人。
  降低音调:与人说话的时候,尝试着把自己的声音降低下来。能够很自然的低声说话,又能让别人听见,本练习可以算是通过了。
  示弱练习:回家先是寻找自己最亲爱的人身上的优点,然后,鼓励他/她,再然后,把自己变得好像很无能。熟练了以后,在其他人身上去寻找优点,极为贪婪地把它学来。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
八、探讨动机
来访者:因为我觉得……,虽然我没有什么明显……就是那种大家所谓的心理疾病,可事实上,现在人很多……很多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有些心理疾病的。
咨询师:嗯。
来访者:我……我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能把我这个心理疾病给治愈一下。
咨询师:主要是你表现会……自己觉得有时候悲观?
来访者:对,有的时候很悲观。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都是比较好的,可是我常常会觉得,诶呀!我就会想到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正规心理咨询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