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中国定法律削弱节度使权力大学老师的权力!

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
  (作者:储朝晖)钱学森之问已众所周知,但是大学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杰出人才为什么老是“冒”不出呢?这对不少人来说是个谜,其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与决策者。
  怎样的模式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恰好可以形成一对问答,孟二冬精神即“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精神,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思考方向。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师践行这种精神,或者说不激励大学学人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
  大学管理的行政模式是条歧路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们先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再学习欧洲的办学理念,后来以美国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中国大学在1917年之后,逐渐融入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从年、年、年,中国大学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招生办)、梅贻琦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招生办)和西南联大。
  自1949年以来,中国高校管理以“前苏联”为模仿对象,引进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脱离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这一源头应回溯到孙中山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广东大学,后来改名为中山大学,并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受到了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批评。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反对“党化教育”,转而提倡“三民主义”教育模式。但这一大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模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广泛推广。
  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偏重理工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偏重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的人文功能的局面。
  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随后,很多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1991年以来,大学的行政化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更多地将大学定位为官僚机构或工厂,这样的体制自然难以培养出学术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以工程、项目、课题的方式管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看很有效率,但实际上对大学构成了深层次的损伤。因为,这种模式使学人直接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学人的自主性被系在一个个掌权、掌钱的外行人手里。
  在2008年的时候,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对我说:北京大学曾经与美国大学是同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改革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发展是和美国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西南联大也曾经步入世界大学前沿。但现在,内地大学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主要在于: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大学内在价值的丢失。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大学本应承载三重价值,即学人的精神家园,学业和职业的基础,成人和幸福的基石。
  近年来,有些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问题,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就业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关注这一方面,未能在内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大学人,未免太过片面和狭窄,也太浪费青春。大学太过行政化,会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而精神的缺失使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成人的功能。因此,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中国大学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四种迹象严重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第一,高等教育顶端外移,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就读世界尖端大学本科、研究生。2009年有1万多名中学生选择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第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杰出教师并不多见。第三,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根据洛桑年度报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第四,评价方式单一,高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现在学生入学仅凭高考分数,很难做到教学适宜,应该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双向选择关系。
  从内部发展来看,大学存在着五大突出问题:第一,真伪难辨。真研究还是假研究?真学历还是假学历?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大学公信力下降。第二,钱权横行。大学里,能拿到科研经费的人比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往往处于更好的位置,真正做教学和研究的人反而很难拿到经费。第三,虚实不分。有的教师认真教学、专心科研,有的教师头顶各种名誉招摇,哪种教师对大学的发展有实质贡献值得我们深思。第四,批判无力。有一次,我参加研究生开题会,一位老师给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意见,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认为,这位老师对他有意见。现在老师都不能批评学生,那么在老师之间还能互相批评吗?老师还能批评校领导吗?在这种的风气之下,学术研究怎么能进步?第五,闭门自慰。关起门来看自己的学校年年有进步,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做校史工作,这样会有利于各个学校以史为鉴,认清现状。
  近十年来,内地大学发展有量的增长,但未能实现质的提升。从年间,我国28所高校与美国大学联盟SCI论文指标比较可以说明,而这段时间大学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在扩招前,大城市与农村学生生源的比例约为3:1,而扩招后达到了5:1。大学的发展仍在粗放式地扩张规模,尚未走上内涵式自主发展之路;大学的发展仍然依据行政和商业规则运行,学术逻辑依然被边缘化。
  日,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开马车赶火车”的文章,形象地指出了大学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降、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和改革步伐缓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另一个是在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总之,大学的发展亟须弘扬大学精神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要遵从大学的逻辑来办大学、管理大学。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我国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对现实大学的发展启示太深刻了。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大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大学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以行为承载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简言之,“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国大学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学人自主、民主科学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学逐渐吸收西方的精神,但这个过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学的调整、改革经常受到外在的影响,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是全面与国际主流融合的,现在的情况仍然不能达到当时的融合程度。
  开放是符合大学逻辑的选择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开放也是大学的生存机制,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大学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封闭则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导致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人权力边缘化以及办学过程“学店化”。
  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和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人类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大学开放是多层级的开放,生源开放是起点,考察指标是外地学生的比例。师资开放是关键,考察指标是学校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平等的开放;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在创新或与您意见相左时,你是支持、容忍还是厌烦、打压,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开放性的微观标示。
  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有些大学领导说,教育部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就是典型的因循。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开放意味着大学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进一步开放是提高大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开放大学的精神和理念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
  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心”是指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的开放。
  从“心”开放就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和诚挚的诉求;是一种自觉、自主和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和稳步前行。
  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和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和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和远大志向。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和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和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态开放,而是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育人与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育人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的而非老成的,是虔诚的而非虚伪的。
  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学人的精神是独立的,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采取追赶、逢迎和讨好的态度。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大学学人要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一些学校总是把仅到过学校一两次的领导人的照片放在前面,而无视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的师生。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追求无政府,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力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每位学人都有同等的使用权力。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的意思是,将大学作为大学,不能作为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来管理,要遵从大学的逻辑,采用大学的模式管理。
  一般地,大学管理依据可以有三点:一是从学生天性出发,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管理服务。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采用把课程内容备好告诉学生的方式,而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定期和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特长,分别指导。二是从政府文件出发,通过行政指令、领导要求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要求活动。这种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顶点,但往往违背师生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定位,形成办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计划活动。
  比较科学的大学管理应该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依据、社会需求作为第二依据,依照专业社团的方式进行管理,依据法律和大学的特性和内在逻辑管理大学。只有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才能增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现代大学应该依据人的成长和知识增值的逻辑管理,即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依据法律保障,授权与问责相结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使大学学人有责有权;依法民主管理学校。
  要明晰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由大学来办大学,教育家办大学。政府并不一定能办好大学。应对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政府行政部门尊重的部分作修改。建立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普通教授主导的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评价、招生、财经分配,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只有在学术最前沿的人,才知道学术资源如何分配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术主导。现在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核学历,因为没有同行能客观地评价他的学术能力,如果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期目标是:第一,打破计划体制,实现学校平等竞争(打破招生分批次,校长论级别,资源分配论关系的局面)。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三,保障学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完善校内的民主管理。第四,明确学校章程(条例),各校依章办学。大学自身面对改革宁可快半拍,不要慢半拍。首先制定章程,练好内功。把学校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真正落实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策略。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建议大家独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求真拒伪,趋善而远名利,务实而戒浮躁,创新而不简单重复。以此与大家共勉。
不支持Flash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
教师言行七不准12A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一
教师言行七不准:
(1)不准宣扬和传播宗教;
(2)不准信教和参加宗教活动;
(3)不准穿戴有宗教色彩的服饰;
(4)不准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5)不准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话;
(6)不准参与民族分裂主义活动;
(7)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关于公布银监会“七不准、四公开”规定的通知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二
关于公布银监会“七不准、四公开”规定的通知
尊敬的客户:
根据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现将“七不准、四公开”制度的具体内容公布如下:
一、“七不准”内容
1、不准以贷转存
信贷业务应坚持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原则,将贷款资金足额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不得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
2、不准存贷挂钩
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应严格分离,不得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
3、不准以贷收费
不得借发放贷款或其他方式提供融资之机,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而收取费用。
4、不准浮利分费
要遵循利费分离原则,严格区分收息和收费业务,不得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严禁变相提高利率。
5、不准借贷搭售
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6、不准一浮到顶
贷款定价应充分反映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得笼统将贷款利率上浮至最高限额。
7、不准转嫁成本
其他服务中产生的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费用不得转嫁给客户。
二、“四公开”内容
1、收费项目公开
由总行统一制定收费价目名录和价格。同一收费项目使用统一收费项目名称、内容描述、客户界定等要素,任何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收费项目名称等要素。
2、服务质价公开
服务收费应合乎质价相符原则,不得对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未给客户带来实质性收益、未给客户提升实质性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收取费用。
3、效用功能公开
服务价格应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各项服务必须“明码标价”,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使客户明确了解服务内容、方式、功能、效果,以及对应的收费标准,确保客户了解充分信息,自主选择。
4、优惠政策公开
对特定对象坚持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明确界定小微企业、三农、弱势群体、社会公益等领域相关金融服务的优惠对象范围,公布优惠政策、优惠方式和具体优惠额度,切实体现扶小助弱的商业道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违反高校教师七不准行为扣分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三
2015版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合并版)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四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要点 ................................................................................................................. 1
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5版) ........................................................................................ 8
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5版) ...................................................................................... 22
第一部分 师德建设 ..................................................................................................................................... 36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36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试行)................................................................................. 37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行为七不准 ....................................................................................................... 37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 38
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处理办法(试行) ............................................................................... 39
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评选办法(试行) ................................................................................... 42
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 行) ................................................................................................. 48
教风建设规定 ....................................................................................................................................... 52
教学管理 ................................................................................................................................... 54
教学工作院系两级管理职责 ............................................................................................................... 54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 62
特色(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 65
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 ................................................................................................................... 69
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 71
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与管理办法(试行) ....................................................................................... 77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 83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 87
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要点 ....................................................................................................................... 88
院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 92
院级精品课程申报、验收工作程序 ................................................................................................... 94
课表编排工作条例 ............................................................................................................................... 95
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办法 ................................................................................................................... 96
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 99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 102
第三部分 教学运行 ................................................................................................................................... 105
系(部)教学工作标准 ..................................................................................................................... 105
教师工作规范 ..................................................................................................................................... 106
调课、停课、补(代)课管理规定 ................................................................................................. 113
课堂教学规范 ..................................................................................................................................... 116
教师课堂管理暂行规定 ..................................................................................................................... 117
教师授课教案书写规范 ..................................................................................................................... 118
备课的基本要求及教案检查管理制度 ............................................................................................. 120
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填写规定 ............................................................................................................. 122
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 124
教师坐班管理规定 ............................................................................................................................. 126
教师工作量计算及管理办法 ............................................................................................................. 127
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 133
学籍预警制度 ..................................................................................................................................... 139
学生学籍异动统计管理办法 ............................................................................................................. 147
应征入伍大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 148
质量监控 ................................................................................................................................. 15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条例(试行) ......................................................................................... 15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 155
学生评教制度 ..................................................................................................................................... 160
各级管理干部、教师听课制度 ......................................................................................................... 161
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 162
教学督导员聘任管理办法 ................................................................................................................. 165
课堂教学状态及秩序每日巡查制度 ................................................................................................. 168
系(部)教学督导工作考核办法 ..................................................................................................... 169
系(部)教学运行情况周报制度 ..................................................................................................... 172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常规教学检查情况周报表 ................................................................................. 174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 ................................................................................................................. 175
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暂行办法 ..................................................................................... 184
第五部分 考务管理 ................................................................................................................................... 194
考试管理规定与实施细则(试行) ...................................................................................................... 194
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考核办法 ......................................................................................................... 202
考查课考核办法 ................................................................................................................................. 206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性意见 ......................................................................................................... 212
考场规则 ............................................................................................................................................. 218
考试工作人员守则 ............................................................................................................................. 219
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办法 ......................................................................................................... 220
学生旷考处理暂行规定 ..................................................................................................................... 222
阅卷制度 ............................................................................................................................................. 223
阅卷工作规范 ..................................................................................................................................... 224
试卷与成绩管理规定 ......................................................................................................................... 225
成绩修改审批表 ................................................................................................................................. 228
学院等级考试试卷保管办法 ............................................................................................................. 229
试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 ..................................................................................................................... 232
监考教师人员库建设规定 ................................................................................................................. 234
第六部分 实训管理 ................................................................................................................................... 236
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 236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 239
实训设备管理暂行办法 ..................................................................................................................... 242
实训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 ..................................................................................................... 245
实验、实训室档案管理的暂行规定 ................................................................................................. 247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范 ................................................................................................................. 248
实践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 258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 ..................................................................................................... 261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程(暂行) ..................................................................................................... 268
“双证书”制度 ................................................................................................................................. 283
学生获得校内外荣誉奖励管理办法 ................................................................................................. 285
第七部分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 289
教材建设规划 ..................................................................................................................................... 289
教材管理办法 ..................................................................................................................................... 291
教材征订选用、发放的暂行规定 ..................................................................................................... 293
教材采购管理办法 ............................................................................................................................. 296
教室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 298
多媒体阶梯教室管理制度 ................................................................................................................. 300
计算机机房管理条例 ......................................................................................................................... 301
计算机机房使用守则 ......................................................................................................................... 302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要点
为了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
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高教司(2006)14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建设的实际,特制订本要点。
一、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一)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
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务会讨论决定。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二)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
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三)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 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
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
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 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
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3. 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
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
(五)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一)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全过程。
2.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院和专业特色。
(二)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教学的管理,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 制定课程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人高校2012新员工教师培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工作规范”专题培训稿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五
西安某高校
2012新员工培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工作规范”
专题培训稿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赵永杰,高新科技学院教务处职员,从事教务和教学研究工作近八年,算是个老教务了吧,平时喜欢跟老师们交流学习,感谢人事处安排这次交流机会,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再探讨一下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工作规范的话题。过程中我尽量兼顾高新科技学院和高科学院两校情况,但难免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有什么问题,课后我们再交流、讨论。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高校教师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高深的专
业知识,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其次,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研究性。学科专业是高校发展的载体,高校教师必然是某一学科的专业
人员,高校由不同的专业人员群体组成。高度的专业性工作要求赋予专业权力和一定的学术自由,同时也需要他们遵守科研规范,加强职业专业合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实创新,要遵从学术规范,严谨治学,恪守学术伦理。
最后,高校教师具有公务员特征。高等教育具有公共性,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具有公共服务性
质,高校教师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公共知识的宣传者,其言行与形象具有社会示范效应。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
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师德修养(四条每条8字,共32字)
兼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陕西省
高等学校教师行为七不准》。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勇于创新。
第一条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我们的教育事业首先是党和国家的公益事业,履行教育机构的职责,首先做到爱国守法这一政治
要求。学校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配合,特别是教师的配合,如果我们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很可能影响的是一批学生及家长,甚至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那是你个人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失败、同时是对国家的不负责。所以我们的职业特殊,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大家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职业和工作。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对国家的高尚情操。“守法”就是遵守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广义上讲也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人事、科研、教学、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爱国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职业的政治伦理要求,是对高校教师处理好与国家、民族、事业的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高校教师总体的道德准则,在高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起着统领作用。 “爱国守法”在道德理想层面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道德原则层面要
“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 在道德准则层面是高校教师“不得有害于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具体要求在
职业活动、学术交流交往中,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法律意识。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行为七不准》第一条: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国家利益的活动;第七条不准
散布有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论。
《西高学院教师道德规范》要求:不发表有损学院安全稳定和声誉的言论,不参与和支持有损学
院根本利益的活动;(课堂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及社会问题,不激化学生问题,不发表不利于国家和学院安全稳定的言论,涉及政治、社会性的讲座交流要报党委宣传和教务部门的审批,学术思想自由,但管理有审批)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政治责任要求、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胡列院长的独特办学理念中有一条就是要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较高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的
高技能人才,而不只强调技能。西高学院学生特殊品质之一就是踏实、沉稳、内敛、品质好,这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这也是当今社会年轻人所欠缺、而企业家所期盼的。
第二条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师基本道德规范。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敬业爱生”是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入职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执业标准,是“爱
国”的具体表现。“敬业”就是要求大学教师集中精力、兢兢业业,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妥善协调好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个人生活的关系。在道德理想层面,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为己任”,愿意为教育贡献毕生精力。在道德原则层面,应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恪尽职守,终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完成工作能力。在道德准则层面,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爱生”是对高校教师与工作对象关系的根本要求,是“敬业”的最重要的落脚点。“爱生”在道德理想层面集中体现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道德原则层面,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帮助学生,在道德准则层面,要求“不得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所以《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行为七不准》
二、不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科研成果;
三、不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收受他人的财物;
四、不准强迫学生购买书籍和参考资料,不准组织学生参加盈利性培训、实习等活动;
五、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
六、不准在课堂上抽烟和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
目前,高校教师中,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我院属于禁止的,更不允许因为兼职而影响本职
工作。不仅国家、省上、学校的教师道德及行为规范都明确禁止,同时国家有关法律--劳动法也规定对因兼职影响本职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为人师表”是从高校教师日常行为的角度提出的人际道德,其道德理想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道德原则是:在名利上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在私德方面,要“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其道德准则是“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
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
“教书育人”是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最重要内容——教育教学的道德关系的高度概括,反映了教
师的培养人才的基本使命和最主要的职责,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指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传承文化,使学生“成才”,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人”。
“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应寓“育人”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书育人在道德原理想层面的要求是“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在道德原则方面的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是如何科学育人的行为规范。在道德准则方面的要求是“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目前,高校存在不专心“教书”、只“教书”不“育人”,不关心学生成长的现象。这是造成高
等教育质量滑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此强调这条规则是非常迫切的。胡列院长指出作为教师、不论你的专业水平高低、不论你的毕业院校和资历,只要你有敬业、责任心,关心你的学生、关心学院的发展,你就是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反之,则,连合格的标准都不够。
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对高校教师与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的道德关系概
括,是高校教师学术工作重要的道德规范。
服务社会、勇于创新。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
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勇于创新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参加企业实践,拓展学术视野,掌握前沿技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
力,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实践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奋发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特别要求所有教师要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和创新
授课方法和技巧,以让学生满意、学有所获为目标,研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整合传统知识、大胆进行考试考核改革,打破传统教学限制,以培养应用性高等职业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后果和处理
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高校教师不得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得
向学生推销商品,以教谋私。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不得有违纪违法行为。在科研方面,不得编造数据、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不得侵占他人劳动成果。对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应当视情节轻重和影响程度施以惩处。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学院对违反教师道德规范的教师视情节轻重可给予警告、记过、停职、解除聘任合同等行政处分;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予以解聘并一律撤销教师资格。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与义务
第五条 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按照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开展教育教
学活动。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教学、管理、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第六条 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科
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升课程开发与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下企业实践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工作过程、生产环境、生产设备、职业(行业)标准等职业要素和职业环境,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技术要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
第七条 关心学校发展,参与民主管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
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树立全局意识,发扬团队精神,相互扶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第三章 任课资格与条件
任课教师条件:
(1) 担任课程的讲课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研究生(含双学位班)以上学历,特殊情况
下经基层单位推荐,教学管理部门考核,主管院长批准亦可适当放宽条件;
(2)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并通过考核;
(3) 第一次单独授课的青年教师应经历过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讲授习题课,指导实验和课程
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全部或大部,经过试讲并获得我院教学委员会认可。
第九条 授课教师资格。授课教师应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不具备上述条件,教学工作有特殊
需求的,需经系(部)审核、学校批准,方可承担授课任务。
第十条 行政人员兼职教学和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章 课堂教学
第十一条 课程标准。教师承担各类课程的教学,均应执行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
行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
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学时分配、考核方式等。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教师共同编写、修订,各系(部)组织课程标准审核专家组进行审核,经系(部)领导批准,并报教务处核准、备案后方可执行。
第十二条 教材选用。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或获奖优秀教材(指最近两次评奖),积极
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新教材,使用高质量的自编校本教材,并根据新岗位、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开发教学项目,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教师应指定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助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配备有利于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练习题、思考题和训练项目,便于学生课外学习。教材的选用由教研室组织审定,教学系审核、系(部)批准。教材采购由学院统一组织。教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
第十三条 授课计划。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校历及课程表编制授课计划,并在开
学一周内提交到系(部)。授课计划应按照学校统一的文件模板及要求编制,经教研室、教学系(部)审核,并由教学运行办公室核准、备案。授课计划将作为教学督导和同行听课及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上课。
第十四条 备课及教案。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开课前教师应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处理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按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实施手段。教案应包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及训练项目等。教案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应注重学生学的方法,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分析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加强教学反思。对于技能训练以及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课前进行试做,并做好材料、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课程开课前,教师的教案储备量应不低于课程教学总学时的50%。
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室应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讨论教学难点、
教改难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并存放在教研室备查,学期末提交到教学运行办公室存档。
授课。教师应携带课程标准、教案、授课计划、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上课。
教师原则上应提前5-10分钟到达教学场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进入教室应精神饱满,衣冠整洁,举止文明。
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信息量应足够。要优选教学项目(案例),严谨合理地进行问题设计。要把握
关键,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强化技能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职业素质的训导。
教师需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把握得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有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创设“教、学、训、做、评”一体化的真实互动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要自然流畅,组织合理,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思、疑、议、练、创等过程,活跃思维,启迪创意,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正确运用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相得益彰,提高视、听、思、练、记的效果和表达的艺术性。
教师传授专业技能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注意安全。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
教师按时上、下课。授课过程中不得随意离开教学场所,严禁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或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教师应严格管理课堂秩序,对于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予以制止。严格管理学生考勤,及时填写、提交学生出勤情况。对于未出勤的学生,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或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
第五章 辅导、答疑和作业
第十六条 辅导、答疑。教师有责任进行辅导、答疑。辅导、答疑可采取集体辅导或分散指导的方式进行,也可采取网络课堂等形式。对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重点给予辅导和帮助。教师应充分利用辅导答疑时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征求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第十七条 作业。作业应突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每次上课都必须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口头或书面作业,如:练习题、思考题、调查报告、训练项目等。教师应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原则上要作到全改全批,并注明批阅时间。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进行整理归纳,并做进一步讲解和练习。对不交作业的学生要予以督促,要求按时完成。学生的平时作业应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中(原则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第六章 实践教学
第十八条 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实施,由教学系组织编写符合实践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实践教学计划、任务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由教学系审批、教学运行办公室核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 实验。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简明、扼要地讲清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等。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认真观察,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解答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疑难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正确观察、测量、记载实验数据。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撰写高质量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质量以及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
第二十条 实训(实习)。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由教学经验丰富、对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确定实习指导教师人选和数量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校内与校外)、安全条件、教学内容与要求、指导难度、学生分组等因素,由教学系确定,报教学运行办公室核准。实训(实习)指导教师要提前按实训(实习)教学要求,组织落实实训(实习)教学准备工作。实训(实习)中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训(实习)任务,加强工作规范的教育,保证实训(实习)教学效果。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实训(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总结工作,组织学生完成实训(实习)报告,认真审阅实训(实习)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实训(实习)成绩。教师根据师德之我见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六
2008年版2008年版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反性骚扰:靠师德还是靠法律?
反性骚扰:靠师德还是靠法律?
求助于道德审判和对师德的严格要求,并不能遏止校园性骚扰的频繁发生。推进反骚扰立法,依法治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单纯的女生白慧华也许从来不曾想到,儒雅的音乐教授竟然会性侵自己。面对自己平日里既尊敬又畏惧的师长,她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她害怕,甚至忘记了呼喊反抗——这是台湾电影《不能说的夏天》里的情节,故事折射出的是校园清新面纱下隐藏着的累累伤痕。校园性侵和性骚扰的新闻一次次登上报章网络的头条,它如同一个不死的幽灵徘徊在校园之中,在青
春的阳光里投下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10月10日,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尚未平息,四川美院教授王小箭又被曝出“强吻门”事件。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忘却吴春明和王小箭,然而电影关注的性骚扰问题却值得我们一再反思。
教授“强吻”女学生,性骚扰还是正常交流?
性骚扰受害者:噤声的寒蝉
厦大吴春明事件向我们揭示了校园性骚扰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生之间存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国有师道的传统,尽管教师的权威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但这种权威依然存在,它往往就成为性骚扰的工具。而在大学当中,一些教师还在学术科研、就业指导等方面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也给性骚扰提供了便利。
《不能说的夏天》的另一片名叫做《寒蝉》,它所暗示的正是这种不对等的权力结构所制造的一种“寒蝉效应”:受害者迫于种种压力,选择隐忍顺从。除了权力结构所制造的“寒蝉效应”,还有受害者是因为性骚扰、性侵之后造成的创伤心理疾病。 电影《不能说的夏天》中,学生白慧华在遭受性侵后,竟陷入“我是不是爱上了李教授了”这样自我“催眠”式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之中。她们只有逃避性侵的事实,寻求某种合理性的解释,才能释放让她倍感羞愧的侵扰行为带来的心理压力。
遭受性骚扰的女性何止一人,可是如汀洋女士一般站出来揭露的却屈指可数。这种集体沉默使得校园性骚扰极少出现在公共话题之中,媒体没有报道,社会没有讨论,就在这种沉默和失声之中,不知多少人遭受了性骚扰的伤害。要遏止校园里的性骚扰,就必须发出反对性骚扰的呼声,引起全社会对校园性骚扰的关注。这既需要受害个体勇敢地站出来,也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只有这样,校园性骚扰问题才能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性骚扰,依法治教比师德更有效
实际上,在评判教师的行为时,除了道德眼光更需要法律的意识。然而审视当下发生的校园性骚扰事件,人们常常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待一些明显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其结果是,对这类事件仅仅停留于道德审判的层面,道德审判过后当事者却很难得到恰当的处理。要道德谴责,但不能止于道德,更应站在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校园性骚扰。
这种局面,与性骚扰的法律界定存在缺陷有很大关系。目前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尚无针对性骚扰的专门立法,只在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加入了一条:“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 但是对性骚扰的定义和形式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对于校园性骚扰更缺乏明确规定。
就在校园性骚扰事件频发的当口,10月9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即所谓的“红七条”,直指师德构建。其中规定严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意见》提出师德建设的机制要与“法律约束相衔接”,可是法律尚未完善,“衔接”又如何可能呢?
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则带来的结果无非有二:第一,大量的性骚扰案件不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最终不了了之;第二,即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也往往面临性骚扰行为难以明确界定,判罚无所依据的问题。如王小箭、吴春明这样的案例,若非面对媒体曝光的压力,事情会及时得到处理吗?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只有在法律条文中明确界定性骚扰,根据实际案例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范,依法治教,才有可能真正守住教师行为的底线。守住底线,而后才是对师德的更高追求。
守住师德“红线”还需法律铁腕
10月9日,教育部发布新规,明确学术作假、性骚扰学生等高校教师“七不准”,两天之后,四川美术学院退休副教授王小箭被曝在吃饭时强吻女学生。12日,媒体又曝出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曹某与12岁女生开房。一时间,有关师德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针对“师德”屡设“红线”
实际上,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屡屡下文,对师德建设“建章立制”,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较高的伦理道德要求,其中,针对禁止侵犯学生利益的规定也屡见不鲜。
比如,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中即规定,教师如“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由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规定,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去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及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针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相关规定则更多。
比如,今年1月11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发布,这是教育部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其中列出违反师德的几种情形,包括体罚学生、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行为。
2013年8月,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其中亦要求,要将师德教育、法制教育纳入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及考核范围,加强考核和评价,落实管理职责。
“师德不再”
“禽兽教师”屡见不鲜
虽然相关规定日益严格、细化,但另一方面,有关“师德不再”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学术作假、收受礼金、性侵学生等诸多行为不一而足。其中,当以性侵学生最为恶劣。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则报告令人既惊又怒,该报告显示,自去年5月至今年5月,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恶性案件就高达192起,其中,教师涉案达42起。
10月12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12岁的女学生小颖(化名)小学毕业后,在假期参加了班主任老师曹某的补习班,其间,曹某与其开房多次。曹某为封其口,每次开房后都给小颖数额不等的现金,并先后送其两部手机方便联系。目前,曹某已被海淀警方控制。
上月23日,湖南省永顺县人民检察院对某乡镇学校校长猥亵女生一案提起公诉。根据指控,秦某于今年4月份,酒后闯入女生寝室,对6名未满14周岁的女生进行猥亵。
同样是9月份,湖北省勋西县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丁某抓获。经查,61岁的丁某系小学教师,自去年9月份以来,以辅导、检查作业为由,多次将本班女学生刘某(8岁)、胡某(8岁)、宋某(9岁)等人骗至其寝室内强奸。
时间往前推移,5月28日,四川一小学教师魏某,因多次强奸学生被判死刑。据悉,魏某于2008年至2011年期间,多次将班上11名8至11岁女生喊至家中进行猥亵、奸淫。
高校方面,类似新闻也屡见不鲜。比如,今年9月18日,江西省某高校青年教师周某某,因强奸90后醉酒女学生被判有期徒刑5年。
粗略梳理即可发现,全国各地“禽兽教师”案件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学术不端{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
师德失范的另一焦点
与此同时,学术等方面的师德失范也屡屡出现,此类行为多集中在高校。
10日,中纪委公布今年中央首轮巡视整改情况,其中,科技部的整改报告中披露,5
所大学的7名教授存在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李宁,曾被称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新闻也屡屡出现。
新华社日前一则报道中列举了高校教师“行为失范,资源寻租”的三种情形:教学敷衍,兼职盖过“主业”;滥用资源,化身招生“掮客”;学术不端,科研论文“变味”。
滥用资源方面,最典型者当属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今年6月,蔡涉嫌受贿罪被逮捕。根据指控,蔡荣生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在招生过程中受贿千万余元。学术不端方面,2009年,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指论文造假,校方调查后证明属实;2012年,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石元伍被曝抄袭学生设计参加国际比赛;今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因多篇论文造假被学校解聘,,,,
新华社上述报道中称,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近期少数高校教师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道德“红线”需法律保障
一边是针对“师德”的规定屡屡下发,一边却是违反师德的行为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师德”怎么了?
近日,腾讯网一项有关“你认为师德红线能阻止‘禽兽教师’吗?”的网络调查,引发网络热议。有近五万人参与这项调查,其中97%的人选择了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教师性侵学生不是师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熊丙奇认为,守住师德红线,长效机制是依法治校。学校需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清理校规中与法律冲突的条款;对于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一律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为维护所谓的声誉而有报不查,让“红线”成为“遮丑”的虚线。
公众对教育部师德“红线”的担忧也正在于此,仅凭“七不准”能否守住师德的“大门”?“越门者”能否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惩罚不够严厉,甚至不会得到惩罚,道德的“红线”则如同虚设。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曹义孙也曾建议,从道德教育和法律保障两方面加强师德教育,“道德需要法律的保障”。对于那些不仅失德,而且违法的行为,更需要法律的严惩。
有一句话叫做,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而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我们可以以道德来鼓励人们对崇高的追求,但更重要的,必须以法治的方式来杜绝可能的“无耻”行径。
一、对待教育事业:
忠诚并献身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时候,应采取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甘为人梯”、“燃烧的蜡烛”精神。
二、对待受教育者: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强调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格要求而又尊重信任学生。
三、对待同事及教师群体:
坚持教师集体和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在教育现实中要表现为理解、团结和谦让。
四、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
真诚相待、主动参与。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对家长的坦诚的沟通愿望,以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起或者参教育有关的社会性活动。
经过学习,我思考自己,反思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
我想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应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想“平平淡淡的一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如今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共同携手撑起那片教育的蔚蓝天空吧!
新时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2015版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第一部分 师德建设_教育部高校教师七不准篇七
第一部分 师德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人[2011]11号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试行)
陕教师[2003]65号
一、遵纪守法、为人师表:遵守《教师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
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二、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坚持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探索教育规律,
树立良好教风。
三、博学多识,提高素养:追求渊博的学识,勇于求实创新,在教学、科研
上精益求精;注重学者风范,团结协作,坚持教育公正,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四、敬业修德、无私奉献:坚持育人为本,严格执教,作正确的思想和先进
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成才。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行为七不准
一、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国家利益的活动;
二、不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科研成果;
三、不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收受他人的财物;
四、不准强迫学生购买书籍和参考资料;
五、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
六、不准在课堂上抽烟和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
七、不准散布有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论。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为切实加强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促进学院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为规范。
一、遵法爱国,献身教育
(一)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二)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一)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二)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爱校如家,自觉维护学校利益。
(三)认真履行教育教学的各项职责。
(四)坚守岗位,专心从教,以改革创新精神搞好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一)模范遵守学学院各项规章制度。
(二)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诚实守信,公正廉洁,作风正派,以自己的学识、人格和情操感染学生。
(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健康的娱乐活动,不赌博,不酗酒,不搞封建迷信活动。
(四)言谈举止文明大方,服饰整洁得体,态度亲切和蔼,待人真诚热情,注重教师职业形象。
四、钻研业务,严谨治学
(一)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崇尚科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察院权力削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