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西南师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上册,第八单元作文怎么写

优秀作文《六下第二单元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六下第二单元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六下第二单元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六下第二单元作文指导》2600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集体交流
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注意事项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五、下水文指导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的春节》这课。大家深入了解北京的“年味”。(时间、习俗或活动)
老舍先生用饶有北京味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风貌,哪些日子是作者详写的部分呢?浓浓的北京年味,热闹、繁忙与喜悦已沉浸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同学们也是刚好过了年,相信同学们还沉浸在年之欢乐中,还想不想过年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过年的情景,把咱们的《家乡的春节》写下来,就是过年了。要注意详写与略写。要注意时间不同习俗的区别。也可以写一写其它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爷爷是个老常州,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应该了如指掌的,我决定向他请教一番。然而他神秘的告诉我:到除夕夜的时候,你都会知道的!
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一大早,爷爷奶奶就忙着摆菜,一大盆的豆芽,百叶丝,豆腐干丝和笋尖拌的菜摆在桌上,这是什么菜,乱七八糟的,爷爷说:“这是老常州的家祭菜,过年不能缺的一道重要菜。”一条大鱼正等着下锅呢,爷爷说:这条鱼象征“吉庆有余”!“哇,这么大,怎么吃得完呢?”“可不能一次吃完,必须年年有余!”奶奶和妈妈在包春卷,豆沙馅的,甜甜的馅象征我们来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来到了客厅,桌上吃的东西五花八门,真是过年好呀!爷爷指着各种东西告诉我,“这些都有说法的:苹果,象征平安大吉;橘子,象征团圆;长生果象征长身不老……”“呀,以前只顾吃了,没想到这里面有学问呀!”
时间一晃,下午两点了,爷爷叫我:“毛智贤,快来帮爷爷贴春联!”我赶紧跑过去,帮爷爷拿起了浆糊,只见爷爷手捧一卷红纸,宝贝似的出来了。爸爸手里拿着凳子,我们祖孙三人一起走向大门口,双开大门一打开,我就问爷爷:“门上的对联好好的,为啥要换,多可惜呀?”“那是去年兔年
的,今年是龙年,春联每年都要换新的,寓意辞旧迎新!”原来还有此一说。爸爸把旧的对联先撕除,爷爷把新的对联抹上浆糊,先右后左,再横批,一副应景的春联贴好了:“云起八方升祥瑞,龙腾四海报平安,财源广进。”
“爷爷,为什们家家过年要贴春联,有说法吗?”
“当然,传说古时候有个怪兽叫夕,专门祸害百姓,但它惧怕红的东西,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后来演变成了一年最后一天叫除夕,每家门上都贴红春联。现在的春联是包含着对来年的祝福和新的向往了。”
“噢,原来如此!”
常州春节民俗——舞龙灯
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锣鼓声和喧闹声,人声鼎沸,我循声而望,原来那是在舞龙灯。走进了看是一条金龙。金黄色的龙鳞,土黄色的龙身,一个大龙头,上面有一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嘴巴张的老大老大,锋利的牙齿露了出来。伴随着“咚咚锵、锵锵锵、咚咚咚”,那条龙舞动了起来,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神气十足。我好奇地问一个村上一个年纪大的爷爷:“爷爷,你们为什么要舞龙灯啊?”
只听那位爷爷说:“因为龙是一个代表吉祥的动物。我们舞龙灯就把这份吉祥之气带到了每一户人家,让每一户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听了爷爷的话,开心地跟着“龙”去每一户人家送喜气去咯!
我到了一户人家门外,发现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币放在“龙”的嘴里。我脑子里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钱在龙的嘴里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诉我说:“因为这样就表示可以让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后来,我又从村上的一位爷爷哪儿得到了一些关于舞龙的知识:原来,在农村舞龙灯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在企业里舞龙灯代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甚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舞龙灯也代表全国人民恭贺新年、万事如意!
原来,这小小的一个舞龙灯、竟发扬着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发扬光大!
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就快到了,我来到奶奶家。爷爷奶奶都忙开了,整天忙里忙外,也不知道他们累不累。 爷爷在收集五端,五端是哪几样东西呢?它们是:艾草、菖蒲、龙船花、石榴花、蒜花。爷爷不到一天就采购到了。啊,让我找十天半个月也找不到,也不是我笨,其实就因为我没有见过,所以才不知道嘛,自然找不到哦。爷爷说要休息一下。奶奶也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带回了粽叶、肉、蚕豆、糯米。我猜奶奶是包我的最爱——肉棕子。我神不知鬼不觉,突然蹦了出来,把奶奶吓了一跳。奶奶把肉放进酱油里,然后又把蚕豆弄成了豆瓣儿。奶奶终于开始包粽子了,太有趣了,我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粽子包好了,奶奶把粽子放进锅里,不一会儿就好了,我吃了好几个粽子,令我回味无穷。我还要吃,奶奶不许我吃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去了。出去的时候。无意发现爷爷在插五端,我说:“爷爷,你插这个叫无端的东西,要干什么呀?”爷爷说:“不干什么,听说这个可以避鬼神呢?”
爸爸笑了起来:“你别乱说话了,不要让她笑掉大门牙。”“爷爷,原来你是骗我的,我不理你了。”我无话可说。“谁说的,这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爷爷生气了。爸爸把我拉进房间里,说:“你别和爷爷吵了,其实那就是驱赶小虫用的啦!”我好像有那么一点没变了,慢吞吞地说:“哦!”
第二天早晨奶奶给我戴五色线,我说:“难看死了,像什么东西呀?”奶奶说:“别乱说,这是长命缕,能保你长命百岁的。”我哑口无言。快到学校了,我偷偷把它放进衣袖里,到班级了,我看见大家都戴着五色线,于是把它拉了出来,看看谁的美。
原来端午节有这么多的风俗,我才知道呢。
作文二:《六下第二单元作文讲评》1000字课题  序号   民风民俗
授课时        年    月   日 主备人  课型 作文  间 讲评
1、“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学生清楚个中的道?理?,明确修改目标
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 及?重
2、通过评选最佳?,让孩子愿意?写,有的写,变“要我写”为点
“我要写”。引导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像世界出?
发,依据各自的意愿和能力??,循循善诱。
板             作文讲评 书
设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 计
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
3(获得最佳的作文,重新抄写,配上插图,在班?
级习作园地展览?。
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集体会诊,创新行学
文:二月春风似剪刀?——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策
生——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略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在小组里自己读一读作?文,把你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在你的作品?中,至少找?出五处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内?容。?
2(请对照习作要求评一评?,是否把过程?写具体,把感受?
写清楚,请同学提一?提修改意见?。?
3(小组内互相交流批改。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
4(小组里推荐一篇习作或?一个语段参?加全班展评?。?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请各小组推荐出来的小?作者上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要说说推荐理由。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后赏评。什么地方写?得?好,有什么好的建议,?
2(请两至三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教师与同学?边听边提修??改建议。在学生互相点评习作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点评,加?
以指导、归纳,对于学生瞬间的灵感和?偶得的佳句?等及时抓?住,让这星星点?点的智慧火?光发扬光大?。?
3(请你用同样的方法再读?自己的作品?,二次创新成?文。?也可以找同学来进行互?相修改。?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
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
3(获得最佳的作文,重新抄写,配上插图,在班级习作??园地展览。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4(鼓励获得最佳的同学?向报刊社投稿?。?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本次学会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篇其他节日的??文章。
作文三:《六下年级第二单元作文》1700字汉族服饰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
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并且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
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
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服饰不仅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也能体现出一个人或一个族的性格写照。
作文四:《六下第二单元》1500字人教版六下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及教学设计
全节河小学 马秀芹
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教材23—44页。
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北京的春节》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藏  戏》是引导学生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并积累优美语言。《各具特色的民居》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和田的维吾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课标分析:
第一、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第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
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
四、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五、学情分析:
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绝大多数学生能较牢固地掌握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准确的写出要求掌握的字词,会正确的辨字组词,书写较工整,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灵活运用新词。
2.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六、教学方法措施:
1.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
2.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学困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
3.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感到易学。
4.实行分散教学。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
七、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八、课时安排:
课时备课:
作文五:《六下第二单元》4700字六下第二单元《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及战争与议和;熟练掌握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能够简要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科技文化方面,熟悉“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明确《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宋词、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了解宋元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提高析读图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复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本单元历史时间表、历史地图、知识示意图、重要人物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启发学生回顾宋元历史内容,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重要事件、现象、人物及发展线索。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讨论、探究、情景再现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中,理清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联系现实生活,比较宋代社会生活与今天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岳飞、文天祥等人物身上学习、借鉴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稍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可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应该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资料,用图示法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交流探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复习重点】
1.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与南宋的关系。引导学生析读本阶段历史年表、示意图、表格,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通过讨论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列表,了解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3.叙述宋代社会生活概貌,结合《清明上河图》,借助想象的翅膀,走进宋代,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并与今天的生活加以比较,认识古今社会的异同。
4.“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通过补充资料,联系目前的行政区划以及回族的发展状况复习这一内容。
5.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联系伟人对“四大发明”作用的评价,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四大发明传播的意义。
6.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引导学生将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较,在了解差异中明确各自的特点;联系各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复习宋词和元曲,将其至于知识体系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复习难点】
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宋代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内在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列表,了解宋朝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宋代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内在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重历史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元朝的行省制度。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3.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四大发明引起的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
4.复习宋元时期的文化,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探究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示意图、表格等关于本单元的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读图析图(地图、示意图),完成表格,系统归纳、总结、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地图或示意图等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真完成表格的内容,归纳本单元重点。
【教学准备】
充分研读《课标》要求,制作适用的多媒体课件,以示意图、表格等形式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预设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学生的准备
预习本单元内容,勾画疑难问题,留待课上解决。
【教学过程】
教师: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让我们回顾这段时间的历史,归纳、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
1.教师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先明确七年级下册内容所在的历史时间段。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一,对照上图,明确第二单元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时间段。然后出示示意图二,明确政权并立的形势。再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金、南宋对峙形势》,树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将几幅图片综合考虑,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2.出示表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提问:第二单元涉及到的战争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然后各组交流。
参考答案:
1.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消灭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3.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4.金军进攻南宋,岳
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教师提问: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然后各组交流。
参考答案: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议和的影响,强调对于双方经济贸易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师提问:你最敬佩第二单元中哪一位历史人物?请简要讲述其故事,阐明理由。各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回答交流。
参考答案:
(1)岳飞 :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
(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2.元世祖的功绩: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两段新运河;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还加强对西藏、琉球的管辖。元朝商业繁荣,中外交往频繁,疆域空前辽阔。
1.探究原因
教师提问: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完成。
参考答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发展成就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参考答案:
1.探究原因:参看人物篇,元世祖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
2.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社会生活篇
教师提问: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宋代衣、食、住等方面图片或诗词资料,加强印象。
民族融合篇
教师指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小组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节课进一步系统复习了本单元内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及战争与议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同学们能够比较熟练地归纳本单元主要知识点,进一步理解重点难点,基本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复习任务。
【板书展示】
【课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示意图错误的是( )
2.某同学在梦中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不可能看
到的是( )
A.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人们在早市、夜市购物
C. 国外的客商也来临安做生意 D.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3.下列节日在宋代已经出现的有( )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植树节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4.“浩气一腔吞巨浪,丹心万古照寒沙。成仁取义酬君父,读史谁能不叹磋?”你认为诗句赞颂的南宋抗战派大臣应该是( )
A. 寇准 B. 文天祥 C. 忽必烈 D.岳飞
5.某同学要在板报上介绍司马光编写的史书,配图应该选择( )
二、某历史课外小组要编一期关于宋元时期历史的手抄报,请你参与。
【主题设计】
1.根据单元题目,你认为他们应该围绕哪两个主题的内容组织材料?
【栏目设计】
2.你认为他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报纸的栏目?(举三个例子)
【精挑细选】
3.请你为报纸选择三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
一、1. C 2. D 3. A 4. B 5. A
二、1.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2.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化等。(三项即可)3.例:宋代的衣食住行、元世祖忽必烈、回族的形成、宣政院的设置、宋词元曲赏析等。
【教学反思】
本单元复习课是让学生在纵横联系中灵活地把握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及重要知识点。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年表、示意图、地图,引导学生发挥历史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二、引导学生归纳同类知识点,注意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将本单元分为六大篇章,将宋元两个朝代的知识点归类分析。
三、利用表格呈现民族政权并立及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清晰明了。
四、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发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的作用,适当点拨,而知识网络的构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完成。
不足之处: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学生活动不够丰富,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在以后的复习课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作者简介:袁绍萍,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2年,教研工作6年,现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任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员。多篇论文在《新作文》、《地理教学》、《长春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稿件在教辅报《新课程》、《中学历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及智卓教育网上发表。
作文六:《六下第二单元》12000字第二单元
6、北京的春节
【课文导读】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也不一样。今
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一提到预习,我们首先想到把课文读熟,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至于怎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不必说了,
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读书时要学会思考,并留下思考的痕迹,也就是会批注——文中列举哪些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作者运
用哪些方法写出这些民俗特点的?
【基础达标】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                            (zhōu    zōu) .
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gēng   g?ng) .
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fēn     f?n)  .
2、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fěi  cuì         biān pào         zhēn  zi          lì   zi
(          )     (          )    (           )    (           )     (           )
zhāng dēng jií cǎi       wàng xiàng gēng xīn       fēng   zhēng        sì  yuàn
(                 )      (                  )     (            )     (          )
3、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    )里。
彩:○1颜色 ○2彩色的丝绸 ○3称赞、夸奖的欢呼声 ○4花样,精彩的成分 ○5戏剧、舞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 ○6获胜的预兆
彩排(   )   喝彩(     )    丰富多彩(   )     五彩缤纷(   )    张灯结彩(   )
4、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春节食品:                                                                                            春节玩具:                                                                                            元宵彩灯:
5、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
(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   )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
(   )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6、请按详略的不同将下列内容分类
1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  ○2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  ○3大人们为春节做准备  ○4过小年 ○5小年后的准备 ○
6除夕夜  ○7大年初一的景象   ○8店铺开张   ○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  ○10春节结束 ○
详写的内容:
略写的内容:
【拓展阅读】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
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jiē jí)儿,踩上去咯咯吱
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
高祖母……'虽然都是道貌岸然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
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pǔ  fǔ)、
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
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
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qìng  qìn),事实
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
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bō   mō)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
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
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jiá   xiá),奉命到几家最
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
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1. 在文中括号里圈出正确的读音。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请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相关链接】
各民族春节习俗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
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
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
“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
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
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
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
“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
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7* 藏戏
【课文导读】
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
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神奇独特、灿烂辉煌。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一代代传
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读书之前,我们还要总结一下预习的方法:1、采取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认真阅读,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先从整
体上了解本文描写了藏戏哪些特点,藏戏是怎样形成的。3、理清写作顺序。4、研读课文,要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
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5、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课堂要研究的问题。6、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
【基础达标】
一、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1.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hōng  h?ng) .
2.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ch?    qi?) .
3.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bēi   b?i ) .
4.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hē  h? ) .
二、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
(       )的激流    (       )的江水    (        )的百姓     (        )的姑娘
(       )的牛皮船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唱腔
三、我理解了以下词语
四、我知道藏戏是这样形成的
【相关链接 】
1、关于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
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
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
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
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
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其他地方戏曲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
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
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
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
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浙江的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
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
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1938年,
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练练测测】
1、课文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拓展阅读】
山东民间艺术的奇葩——杂技
杂技,这枝散发着浓郁馥[     ]香的民族艺术奇葩[     ]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些史籍、..
文人笔记和章回小说中有着多处山东杂技的片断记叙。在山东发掘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刻
有古代杂技表演场面的汉画像石(砖),山东聊城地区的东阿县,德州地区的宁津县一向就有,杂技之乡'
的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山东无愧为一个真正的杂技大省。
在古代,杂技是包容在,百戏'之中的,而,百戏'则是我国古代对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这里
的,杂技'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后来随着艺术分工的愈来愈细,,百戏'已逐渐分化派生出各种杂技,
幻术、歌舞、曲艺、戏曲等具有独自艺术个性的门类。近、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杂技则是指狭义上的范
畴。按表演的节目粗略分类,人致有舞台杂技、高空杂技、魔术戏法、驯兽、马戏、滑稽表演等。
在古代,杂技曾被封建王朝一度作为炫耀武功国威的重要手段,曾出现过,百戏'俱陈,朝野同好
的盛况,但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沦落江湖的杂技与曲艺民间艺人—样,被视为是,不登大雅之堂'
的,乞丐艺术',杂技艺人处在被凌辱与被压迫的地位,杂技艺术本身也倍受摧残。建国后,在党的,双
百'方针指引下,杂技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山东杂技既继承了传统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齐鲁杂
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多优秀的创新节日,不仅在国内夺魁[     ],而且还荣膺[     ]..
过国际马戏节的金奖,并在山东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推陈出新:
2、这篇短文写了关于杂技的那些内容?简要地写一写。(排列整齐)
8*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文导读】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
色,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先来总结一下前面阅读方法,包括识字、解词、品句等方法。有了方法,
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写的,为我们介绍
当地民风民俗做好准备。
【基础达标】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pā           bā) .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 。                               (ch?ng     chǒng) .
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 chù       chǔ ) .
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 cáng    zàng  ) .
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bàng    páng ) .
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xīng      xìng  )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各地民居的样式和特点是和当地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的,客家人的居住地                   ,为
了                    ,所以建造了营垒似的住宅;傣族人的居住地                            ,
为了                ,所以建竹楼。
3、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4、我体会到了作者是怎样说明两种民居的?我能举例
【挑战自我】
如果你是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
【拓展阅读】
近五六年来     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   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   参观考察被称赞为
中国古建筑奇葩    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
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
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
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着80户500人。尤
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
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
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
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一、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抄写原句再说明)
1.                                                                          (            )
2.                                                                          (            )
3.                                                                          (            )
二、闽西土楼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给文章第一自然段标上标点符号。
9*和田的维吾尔
【课文导读】
同学们,第二单元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专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新疆的和田走走,去真正感受一下新疆的风土人情!大家不妨回顾、总结一下前三
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想一想你准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来学习这一课呢?
【基础达标】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载歌载舞(zài  zǎi)        肃然起敬(sù  shù)        铺天盖地(pū  pù) ....
激昂(áng yáng)         韵味(yùn yìn)          边缘(yuán  yǘan)          扼杀(?  n?) ....
2、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热烈激昂的(        )  寂寞而单调的(        )   随风摇曳的(         )   飞奔的(        )
爱美的(         )  密密的(         )  沙哑的(       )  妩媚的(       ) 深邃的(         )
3、我知道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这些特点
【挑战自我】你能总结一下本单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民俗特点的吗?
【相关链接】                               土一样的维吾尔
来新疆的人没有一个不想看看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
民间流行一种说法:真正的维吾尔在南疆,南疆的维吾尔在喀什与和田。喀什有维吾尔城市,和田有维吾尔乡村。在
工业化进程加剧的今天,浑身披满塔克拉玛干大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给人展示的无疑是原装的“西域货”。
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是我6年前在皮山科克铁热克发现的。那个没电的夜晚,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
暗中的一切,我缩在宿舍的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涛。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叮咯,车上一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
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
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在“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沙尘整天飞扬的天气里生活,该是怎样的辛劳啊!内地
人每天早起要轻轻扫一下地,而和田人每天要花很大工夫扫沙子。男人的花帽女人的纱巾便成了长年摘不下的“防尘装”。
和田维吾尔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
坑里烤制而成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nánɡ),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土馕坑烧制而出的。大
漠深处的维吾尔牧人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
一堆火,待大火灭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这种“库乃其”,据说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
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创意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精气
更足吧,这与那些爱住平房不愿住楼房的要求,道理似乎相通。
纯朴如尼雅古城土陶的和田维吾尔啊,你们如此热爱大漠,崇拜大地,眷恋沙土,莫非“天人合一”的伟大真理正出
自你们之手?
花一样的维吾尔
和田维吾尔人在沙漠环境里尤为爱美。爱花从来就是他们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
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
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醉了“玫瑰香”,红了“石榴酒”。美玉、丝绸、地毯,随便哪一样都会营造出鲜花般融融的幽香与情调,,,,
花一样的维吾尔姑娘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她们生来就有花一样的名字——古丽。正如一首歌里所唱道的:叫古丽的女孩
很多,我不知道哪个古丽是你。叫古丽的都是维吾尔姑娘,古丽总是和花朵生活在一起。
【拓展阅读】
在蒙古包里做客
一个雨后天晴的夏日,我们骑马来到了大草原。大草原草浪轻涌,像是波涛万顷的茫茫大海,那雪
莲花般的座座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点点白帆。马儿在芳草萋萋、鲜花烂漫的草原路上行走,不知不觉来
到一座蒙古包前。
蒙古包像一朵洁白的伞花,装点在碧绿的绒毡上。朱红色的包门朝东开,纳花的毡帘向上卷着,这
是蒙古族人民的习惯,表示永远向着光明,随时欢迎客人光临。
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
过了片刻,主人端来了奶茶、酸马奶和马奶酒。从主席开始向左依次给每个人斟酒。男主人纳代听
说我是特地赶到蒙古包了解蒙古族风俗的记者,满满地斟了杯奶酒,双手高举着递过来。我不会喝酒,
欲推辞,他却用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蒙古人有句俗话:‘当别人给你敬酒献茶时,不喝你也要接过来
尝一尝’。这也是我们的风俗。'无奈,我只好接了过来。宾主畅饮谈笑。
谈笑间,女主人一声轻唤,男主人暂离席间出去了。一会儿,他端着一个大托盘走进包内,盘内盛
羊耳和羊尾,切成小块,亲手捧到每位宾主面前。人们站起来,拈一小块放进口中。尝过耳尾,男主人
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我问翻译:,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
咽下去,说:,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席间笑声迭起,气氛活跃。人们兴致达到高潮时,主人叫来全家人,轮番给客人唱歌劝酒。一家大
小,人人能歌会舞,边唱边跳了挤奶舞、剪毛舞、制毡舞、绣巾舞、走马舞、斗熊舞及婚礼舞。这些舞
蹈逼真地再现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1.请写一写蒙古族人有哪些民俗?
2.根据划线部分在括号里写出词语。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一部分:基础与积累(30%)
一、请认真地读拼音,端正地写词语。(6分)
fěi cuì       zhǎn  lǎn       línɡ qī bā suì      wàn xiànɡ ɡēnɡ xīn
(        )    (         )  (               )  (                )
二、请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重新排列。(4分)
1、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除夕   中秋节
2、叔父   爸爸   伯父   祖父   哥哥
三、请找出错别字划上“     ”,改正后写进括号里。(8分)
锋拥而至(     )   肃然启敬(     )   扑实敦厚(     )    美不盛收(     )
拾金不味(     )   洪堂大笑(     )   夸夸其淡(     )    语重深长(     )
四、请用“然”字组词,分别填入下列句中的括号里。(4分)
a、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各有特点,建筑风格(                 )不同。
b、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             ),毫不混乱。
c、客家土楼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是(               )非常牢固。
d、他(                )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并没有灰心。
五、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1、“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
这是宋代诗人       写的《       》。
2、“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是唐代诗人       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
日夜桂子》。
六、请依要求改写句子。(6分)
1 人们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改为“被”字句:                                                                                  2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
修改病句:
第二部分:阅读与积累(36)
(一) 阅读《北京的春节》选段,回答问题。(18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
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
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
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请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6分)
chǔ(        )ù(         )ēng(          )
处chù(        )ū(         )?ng(          ) 铺2、说明灯的数量的词语是                   ;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2分)
3、请用“    ”划出文中最能说明家中“有声有光”的句子。(2分)
4、请给第2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5、这个选段主要写:                                                                (3分)
6、你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为什么?(3分)
(二)阅读短文《正月十五棒棒会》后回答问题。(18分)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
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我一
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
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
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
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
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
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1、“逛”字音序是(     ),音节是(           ),部首是(        )。除了文中的“逛街”,我还
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              )。(2分)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是:             、             、             、            (4分)
3、请用“”划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4分)
4、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请摘抄有关句子。(1分)
5、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4分)
6、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3分)
作文七:《六下第二单元》19100字六下第 二 单元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第 1 教时 总第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先学提纲、挂图、PPT 【先学提纲】 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 挑衅 (xìn xùn ) 狼狈 (bà . . 2.比一比,再组词。 烽( 锋( ) 喝 ) hē( h?( b?i) ) 爪 ) zhǎo( ) 如火如荼 (tú . zhuǎ( chá ) )
教学 准备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读过课文,你发现课文是按 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资料我先行。 1937 年 7 月 7 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 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东北沦亡后,东北人民离乡背井,到处流浪。那时, 人们最爱唱的歌曲就是 《松花江上》 。这首歌具有感人的魅力与顽强的艺术 生命,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听一听,体会它用 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情怀。 1.学生在预习中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 力。 2.文中有许多生僻的词语,要学生反复朗读再查工具书理解。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顺序来写“卢沟桥事变”的,
学情 分析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 2.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 ) 3.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1)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 (2)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 是什么样的“烽火”? (3)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出示目标 1 1.小黑板出示 学习目标 1:会本课生字,绿线内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简述目标 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学会本课生字。 (二)检测字词 1.学习生字新词 魔爪 咽喉 硝烟 呐喊 控制 歼灭 猝不及防 (1)正音 ①通过预习,哪些字的读音你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 “烽”、“妄”是后鼻音, “呐”的声母是 n, “衅、歼”是前鼻音。 ②好,没问题了!请你来读好这几个词。指名生读。 (2)辨形 ①字音都读准了,通过预习,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的 ?给大伙儿一 个提醒。 ②师范写 挑衅 日寇 处在 妄图 震耳欲聋 夜以继日 众寡悬殊 同
仇敌忾 狼狈而逃 人仰马翻 如火如荼 万籁俱寂 哭爹喊娘
把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语文书上描一描,记一记。 (3)对于不理解的洗浴,可以通过查字典会联系上下文解决。 【预设】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出乎意料,没有防备。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么白。原来比喻 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激烈。 2.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 么事? ——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通过资料可了解: (1) “七·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中华英雄→无名英雄碑→中国版图 ——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 (3)中华英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 ——时代背景→说 明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已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4)南京大屠杀(图片、内容) ——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 (5)台湾南部院校师生观感畅然 ——不忘历史。 (6)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 ——要牢记历史 (7)名山景色:卢沟桥——了解卢沟桥。 (8)英雄人物:赵登禹。——了解“大刀队” ,抗战英雄。 总结: 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卢沟桥事件”是 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 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 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 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三)顺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指名检测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一)出示目标 2
学习目标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 大意。 (二)读准了字音,理解了生字词,我们来读整篇课文。 (三)读了课文,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能试着给课文分分 段。 1.再读课文,检查讨论: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预设】 第一段(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段(2-5)经过。 第三段(6-8)号召。 第四段(9)历史地位。 3.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除了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还可以找找时间的词语,想 想还可以怎么给课文分段? 【预设】 九一八事变后→1937 年 7 月 7 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一)出示目标 3 学习目标 3: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卢沟桥事变的
1.任务提示: 卢沟桥事变的真正起因是什么呢? 2.自主阅读 自由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读后 有什么感受? 3.展示交流 1.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引读第一自然段。 2.这里有些词语很值得我们关注,你注意到了吗?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
国。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感受到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预设】 “侵占了,,,,蚕食,,,,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让我们感 受到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3.小结: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 年 7 月 7 日深 夜,早有预谋的日军像我军发起了进攻。 4.默读 2、3 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 5.交流: 【预设】 (1) “全副武装” 、 “气势汹汹” 、 “恼羞成怒” 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 蓄意挑衅。 (2)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请写在卢沟桥桥面上。 ”敌人 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3) “大声喝问” 、 “当即严词拒绝” 、 “立即开枪还击” ,中国守军 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6.同学们很了不起, 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品读 字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将你对文字的感 受,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 2、3 自然段)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抄写生字词。 2. 社会调查实践: (1)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2)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3) 从你的调查结果看, 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认识? 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3.收集有关抗战的小故事。 4.《补充习题》部分练习
六下第 二 单元
课型:新授课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第 1 教时
1.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居民同仇敌 教学 目标 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 经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品读文本,体会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先学提纲、挂图、PPT 【先学提纲】 一、品读感悟我先行。 1.把文中与“静悄悄”差不多意思的两个三字词写下来,再放到句子中读一 读,写写其中所饱含的感情色彩。 词语 1: 词语 2: 二、拓展积累我准备。 读一读:抗日战争中的故事。 或者上网查查故事书,找两个动人的小故事读一读。 故事名
称: 通过圈一圈、 查一查, 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经验,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感情: 感情: ___ ___
教学 准备
2.有条件的同学看看电影《卢沟桥事变》 ,并和同学交流交流观后感受。
我来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请你问问父母、爷爷奶奶,
学情 分析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哭爹喊娘 奋起还击 抱头鼠窜 两面夹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 【预设】分别写敌军和我军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这样,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 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 1937 年 7 月 7 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 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 4、5 自然段 出示目标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 对我国居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提示任务: 文章中除了第二、三自然段外,还有好多词句描述了敌我双方 举动,同样表现了日本鬼子和我军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 自然段,画一画。细细体会。 2.自主阅读: 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你 的情感来。(学生练读) 3.展示交流: (1)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位听,再谈谈你的感 受。 【预设】 日军:“人仰马翻、端着、吼叫着、疯狂地、扑、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惨败,可耻的下场。 大刀队员:“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举起、冒着、冲出、悄悄 地”,英勇无畏,奋起反击。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对比描写敌我双方人物行为的语言。 A “悄悄地”同样是描写秘密行动,我军是“悄悄地进发”, 日军是“偷偷地摸来”,自己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偷偷地 摸来”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悄悄地进发”表 现了我军的资质多谋,英勇善战。两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B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同样是描写失败表现,我军是 “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日军是“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 窜、鬼哭狼嚎”你有发现了什么?“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是我军
的无奈之举,“暂时”说明我们定会夺回卢沟桥;而敌军“哭爹喊 娘、狼狈而逃”表现了敌军战败后的狼狈不看,下场可耻。 (2) 在整个第 4、5 自然段中,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英勇、顽强) 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 首 《大刀进行曲》 ,有人说
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 曲。我们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播放《大刀进行曲》 ) (3)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 湃。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自由读 4、5 节) (二)学习第 6-8 自然段。 1.经过我国守军的努力,终于击退了侵犯的日军。然而日寇亡 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 关头。这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学生自由读 6—8 节。 (三)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1.出示中国守军的誓言: (“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 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宁 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问:这是一组中国守军的话语,读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2.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 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 (学生有感 情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三、立足教材,适度拓展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 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 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四、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剩余部分
教学反思:
六下第 二 单元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6 . 半截蜡烛
第 1 教时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受伯诺德夫人镇定、勇敢的高贵品质。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新组成的词语。 弄清故事发展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先学提纲、挂图、PPT 【先学提纲】 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先给带点的生字注音,再写写整个词语的意思。 厄 运 ( ) 熄 灭( .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 )密情报 (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我会把握内容: 《半截蜡烛》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变化,我可以用以下成 语来形容: 2.我会欣赏插图:分别给课文的两幅插图取个小标题。 三、拓展资料我先行。 本文记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斗智 斗勇的故事。二战期间还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有条件的同学可以 看看《辛德勒名单》 《钢琴师》等电影,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德军的凶 残。 1.《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初步阅读能产生阅 读兴趣及好奇心。 2.学生在预习中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 习
能力。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 _____
教学 准备
学情 分析
教 学 过 程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出示:英勇无畏 镇定自若 视死如归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勇者不惧 临危不惧 舍死忘生 勇往直前
2.这些词都是形容人物优秀品质的,这些词语让你回忆起了哪 个勇敢的人?(生做简单介绍,读了这些词语,我想起了(什么样) 的(谁) 。 ) 3.“勇敢是气魄的再生,是人生航船上快乐的风。 ”今天,老师 就带着同学们去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位勇敢的家庭妇女 和她的两个孩子,知道他们是谁吗? 【预设】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指导读好“伯诺德、杰克、杰奎琳” 。 ) 谁发现了这 3 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 递工作。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出示目标 1 1.小黑板出示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师简述目标 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二)检测字词 了解二战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德、 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 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 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 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 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 蜡烛” (出示课题,齐读,指导“截”的写法) 【预设】写“截”字,要注意贯穿整个字的斜钩。
1.学习生字新词 伯诺德 半截 (1)正音 ①通过预习,哪些字的读音你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 “芯”是前鼻音;“厨”是翘舌音;“嘛”在文中读轻声。 ②好,没问题了!请你来读好这几个词。指名生读。 (2)辨形、解义 ①字音都读准了 ,通过预习 ,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的 ? 给大伙儿一 个提醒。 ②师范写 (3)描红 把这 2 个生字在语文书上描一描,记一记。 (4)理解词语 【预设】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从容不迫。 2.齐读词语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语文书,让我们一起读准这些词语。 (三)顺读课文 1.自由读文 这些生字新词放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准吗? 好,接下来我们 开始读课文。 2.指名检测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出示目标 2 学习目标 2:
熟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故事的大意。 1.讨论主要内容。 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黑板上的一个 或多个词语。(指名) 杰克 杰奎 楼梯 情报 熄灭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 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 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 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 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一)出示目标 3 学习目标 3:学习课文一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提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2.自主阅读:自由朗读课文第 1~2 小节,找出重点词句。 3.展示交流: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预设】 从“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我 能体会到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很重要,决不能有半点闪失。 这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 这半截蜡烛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同时也维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 三口的性命,是在太重要了! (2)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什么不把这样重要的情报藏在隐蔽的 地方,而是放在“现眼”的“半截蜡烛”里? 【预设】 伯诺德夫人的办法是“绝妙”的,她是机智过人的。 德军的搜查严密,这项任务很危险。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积累关于勇敢的成语。 2.《补充习题》部分练习。
六下第 二 单元
课型:新授课
6.半截蜡烛
第 2 教时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和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 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和德 军周旋的。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先学提纲、挂图、PPT 【先学提纲】 一、品读感悟我先行。 揣摩心理: 文中人物心理活动丰富, 请根据你的理解, 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大儿子杰克(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 ,说: “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 小女儿杰奎琳( 教学 准备 伯诺德夫人( 二、实践活动我准备。 本文情节曲折,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腻,适合表演。同学们可 以三五个人一组,试着排练课本剧。 自编剧本自己演, 走进人物心里面。 ) ,说: “司令官先 ) ,说: “太对不起 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 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
学情 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曲折,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对故事 中的人物形象感受鲜明,故事引人入胜,给人 身临其境之感。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6 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写:
厄运 熄灭 摇曳 遭遇 一诺千金 二 品读课文 (一)细读研讨,走进文本 找准主题,定下基调: 1.提示任务:半截蜡烛只有一半长,却藏了装着绝密情报的 一截小金属管,那么,这半截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打开 书,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出示:半截蜡烛燃烧的画面 (1)用上“一旦 ,,,,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说 话。 (2)蜡烛点燃了,烛焰跳动着,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心也越来 越紧张。伯诺德夫人知道——(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 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 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自己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6) (4)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 (5) 同学们,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 (不能!) (6)能不能把蜡烛直接拿走?(不能!) 3.于是,他们一家展开了与德军的周旋(板:周旋)。他们 是怎么做的呢? 伯诺德夫人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 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 吹熄。)谁来读? 读一读、想一想: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做法让你很佩服? 她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来学着说一说?可以突出不同的词 语。 她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你从哪里看出她其实很紧张? 她为什么表现得这样镇定? 【预设】 伯诺德夫人看似轻松礼貌的语言,却蕴含着她应对德军的机
智和镇定。 小结: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到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伯诺德夫人其实很紧张,但是她表现得很 镇定,真令人敬佩。自己来读一读这段。 4.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吗?(没有) 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出示蜡烛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也越来越危急。这时
候,大儿 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指板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