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中国经济真的会自由落体的所有公式式下降吗

2016年有色金属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发布时间: 10:37&&&&
供稿单位:
又由于中国有色金属消费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紧密相关,前者决定后者,因此分析新一年内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对于展望2016年有色金属市场,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中国对于全球有色金属需求影响巨大,重要有色金属产品中的铜、铝、锌等消费量占据世界需求总量的4成以上。又由于中国有色金属消费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紧密相关,前者决定后者,因此分析新一年内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对于展望2016年有色金属市场,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落,重要经济指标比较前期高点已经“腰斩”,PPI持续40多个月下降,结构性通缩局面开始显现。受其影响,有色金属全产业链需求疲弱,凸显供应过剩,致使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利润萎缩,亏损有较多增加。展望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一些需求负面因素将在上半年集中显现,尤其是美联储加息,以及投机资本乘机做空,势必成为有色金属及矿石市场行情重重一击。但进入下半年后,因为决策层加码稳增长举措,并且前期所出台的宽松政策陆续显效,宏观经济或许利空出尽后触底回升,带动有色金属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价格持续大幅跌落以后,企业亏损更加严重,有可能逼迫部分高成本产能退出市场,致使供求关系改善,推动价格行情反弹。
  一、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有色金属市场依然低迷
  1.需求负面因素集中显现。因为决策层不主张不下猛药,刺激力度较弱,已批复投资项目难以迅速、全面开工,所以2016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水平依然不高,预计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有可能逼近6.5%。
  宏观经济增速趋向回落致使预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继续去库存,流通领域库存和生产企业库存进一步萎缩。而继续去库存和去产能,势必加重失业问题。另一方面,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速下滑,国内一些制造行业和建筑市场低迷,利润大幅下降和亏损增加,也会迫使部分企业减产裁员,因此有观点认为我国将出现第二轮下岗高潮,这将强化居民储蓄倾向,产生居民消费抑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色金属需求势必受到削弱。
  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继续减速预期,亦会抑制全球经济复苏,反过来又会加大中国经济压力,由此出现国内外经济的利空循环。不仅如此,美联储今年12月份,或者明年1季度可能加息,货币宽松力度进一步收紧,势必会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全球经济产生暂时性负面冲击。所以***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等国际机构都纷纷下调2015年和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普遍下调了0.2-0.3个百分点。如果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真的不尽人意,那么将主要体现在上半年,并且由于一些国家反倾销加剧,致使同期出口大环境不容乐观。
  2.有色金属企业即便增加亏损也不减产。据统计,2015年前3季度累计,全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824万吨,同比增长9%,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都希望对方先于自己倒下,以此换取更大市场份额,获取今后更大发展空间,所以即便亏损增加也不减产;同时就业压力也将掣肘政府“铁腕环保”力度。由此预计2016年上半年全国有色金属产量继续保持较大数量规模,超过2300万吨,继续有增无减。
  3.供大于求压迫价格行情低迷。在需求负面因素集中显现的同时,有色金属企业尽可能地维持生产规模,即便亏损增加也不轻言减产,因此2016年上半年中国有色金属资源供应压力继续沉重,供大于求状况不能扭转。受其影响,上半年全国有色金属行情整体低迷,难以出现持久性全面较大幅度上涨。
  2015年中国铜精矿、氧化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原料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10月份全国铜矿砂及精矿进口均价为1326美元/吨,同比下降28%;氧化铝进口均价为319美元/吨,同比下降19%;铅矿砂及精矿进口均价为988美元/吨,同比下降17%。其它有色金属冶炼原料进口到岸价格也多有较大幅度下降。有色金属冶炼原料价格的大幅跌落,致使原料成本支撑坍塌,亦成为有色金属价格下降的重要因素。受到中国经济继续减速、美联储加息和能源价格低迷影响,预计2016年上半年内有色金属冶炼原料价格还有可能进一步走低,从而引发国内的生产成本支撑再次坍塌。在这些基本面因素的引导下,国内外投机资本乘机打压,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有可能出现新一轮下跌,有色金属行业利润继续减少,亏损大幅增加。
  二、利空出尽后,下半年有色金属市场或许回升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的继续回落,开始逼近6.0关口,将会逐步产生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企业大面积亏损、财政税收萎缩、实业率上升,贷款还本付息违约,甚至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低于6.0%,那就进入了中低速增长阶段,势必使得中国“十三五”收入翻番目标难以实现。由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充分释放,甚至还有增加,如果任其中国经济自由落体,未来一、二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击穿6%重要关口亦非没有可能。所以,依然沉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将会促使决策层加码刺激措施。预计这些措施大概有五个方面:
  一是强化旧有增长功能中的投资关键作用。就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而言,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传统增长功能,即投资、出口增长所提供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个是所谓新功能,即改革创新、居民消费所提供的经济增长动力。由于目前新功能、新动力尚在成长初级阶段,一时不能担纲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引擎,而且旧功能中出口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不是都由中国说了算,这就使得中国经济稳增长,暂时还只能更多地借助于旧功能中的投资拉动,即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此发改委不断以大力度批复投资项目,2015年前3季度批复项目投资额达到3.2万亿元。其中9月份以来,发改委就批复了39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26万亿元,今后还会继续批复,并采取措施推动所批项目开工。发改委***近还明确提出,2015年4季度要将投资稳增长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
  现在影响投资水平回升的关键问题,是缺乏资金,致使已批复的投资项目不能迅速、全面开工。预计新一年内决策层有可能出台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中国投资增速能够有较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已经批复投资项目能够迅速、全面开工,有色金属中国需求疲弱局面将会有显著改观,有色金属及冶炼原料市场行情也会为之一振。
  二是更多房地产“救市”措施出台。在推动投资增长方面,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强化。刺激房地产投资将会成为地方政府稳投资、稳增长的主抓重点。***近中央领导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预计很快会有相关配套措施出台:如降低购房首付、满足按揭需求、降低购房贷款利率和税费、予以购房补贴、政府购房等。当然,上述“救市”措施主要限于住房库存积压较多的三、四线城市。现在松动房地产控制的措施已经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显示效应。主要表现为销售增加,价格趋稳。据统计,2015年10月份全国城市超过半数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同比上涨城市也增加到12个。房地产价格的企稳回升,可能预示着今后房地产投资的企稳回升。预计随着更多“救市”措施的出台,尤其是全国商品房去库存的加快,有可能会在2016年下半年,将迎来房地产开工项目的增加,提升有色金属需求。
  三是继续金融机构“双降”。2015年全国外汇占款呈现减少趋势,物价指数中PPI持续40多个月为负,CPI涨幅放缓,结构性通缩局面明显。同时与发达国家接近于零的贷款利率相比,中国现在实际贷款利率依然在5%左右,实体经济活动承受的利息负担太重。同时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还高达百分之十几,冻结着巨量资金,而已批复投资项目却缺乏资金而不能全面、迅速开工,加大了经济下滑压力。这就使得今后金融机构继续“双降”成为可能,并且降准力度大于降息。金融机构继续“双降”,对于刺激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效应,尤其是对房地产效应显著,这也有利于提振各类有色金属需求。
  四是扩大财政赤字和盘活沉淀资金。随着经济总量规模扩大,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也具有提高空间。预计2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有可能提高至3%。这就使得政府可动用资金增加,借此提高对于国内经济短板领域投资活动的支持。从财政和货币政策角度来看,2015年下半年都在发力,但投资水平依然回落,主要还是因为市场价格走低,投资效益前景不明朗,致使地方政府和其它方面投资意愿不足,资金闲置所致。因此决策层要求盘活存量资金,促进投资建设。截至2015年8月底,政府已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资金109亿元和2966亿元。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9月底,国家政府机关团体存款量巨大,超出想象。这些巨量沉淀资金的盘活,进入投资领域,势必促使下半年投资水平回升。
  五是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数额。经全国人大、国务院批准,财政部2015年已经下达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近市场传言财政部计划再次增加2015年地方置换债券额度,从3.2万亿元增至3.8万亿元,甚至达到4万亿元,增加幅度***高至25%。预计2016年内还会继续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而且规模还可能扩大,以覆盖年度到期债务,支持投资活动。
  受到上述五个方面加码措施影响,并由于前期出台宽松政策效应显现,将使得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触底回升。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统计数据)回升至7.0%,甚至高出7.0%。在其带动之下,下半年中国有色金属需求增加,整体市场趋向回暖。
  在国内加码稳增长措施的同时,由于前期主要国家极度货币宽松的推动,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发达国家制造业显露复苏迹象。据有关资料,全球工厂订单指数(摩根大通和马基特公司联合推出)今年10月份升至7个月来的高点。发达国家中,美国10月新订单量和产出都呈现今年夏天以来的首次提升,PMI指数一直处于50扩张线上方;英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则蹿升至16个月以来的***高点,达到55.5,亦是目前世界***高值;日本工业生产也处于1年来的***高点。有观点认为日本工业强劲数据,有可能表明东亚摆脱了***糟糕境地。此外,印度、俄罗斯、越南及一些中欧国家也都出现工业增长。全球制造业转向复苏,对于中国出口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效应,***终也会成为有色金属需求福音。
  美联储在加息,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利空出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美联储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加息,也就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利空出尽”。因为美联储加息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数据转好,比如就业和通胀率等,这就表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将迎来稳定复苏的局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美联储没有发生大的经济形势误判,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势必支持中国出口需求增加,产生中国有色金属需求新动力。  中国经济的“自由落体”?
  关注衣食住行,就能了解经济。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很容易了解、分析和预测。 当人们在炒股,分析“基本面”或者“技术面”的时候;人们关注房价,为房地产是否“回暖”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等于将自己局限在很狭窄的视野内,让人变得狭隘、短视。 这种自我局限的结果,不是让自己更了解经济,而是让自己偏离对经济的认识。 因为,一个人只要从衣食住行出发,稍微关注一点社会,关注网上的一些经济信息,并且做一些经济“拼图”,就可以相对清楚地了解经济。 如果再加上一些探求的兴趣,以及基本的理性思维和推理能力,都不会有明显的方向性错误。 比如,进入2012年2季度,人们开始感觉到经济出现停滞和萧条。 这时候,人们很希望知道,未来的经济走势将怎么样,然后进行相应个人的对策。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因此陷入茫然中,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这时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分析经济? 其实,分析经济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进行基本的消费和社会经济观察,就会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同时,上网进行浏览,也会了解一些经济新闻。 有了这两点,就可以从身边的状况开始,“顺藤摸瓜”了解更多的经济新闻,就可以看到经济的走势方向。
  首先,穿衣是一个人的生活必需,服装纺织也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最近几年,如果一个人去百货商店逛,就会发现买衣服的人减少很多。 听周围的人聊天,也会发现人们抱怨服装变得很贵,而且因为经济压力,人们开始减少服装购买。 从这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就可以看出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减速,也就是行业经济变得不景气。 如果有人炒股,看看上市服装企业的业绩,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行业状况。 比如,在几年前,上市公司雅戈尔就开始投资房地产,并且从房地产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获得利润的大幅增长。 当时,有的国外投资机构就批评雅戈尔,认为雅戈尔“不务正业”。 这时候,如果稍微动一点脑筋,就会意识到,服装行业已经不行了。 因为,连雅戈尔这样的企业都开始靠房地产来拉升利润,说明服装行业的生存已经相当艰难,做服装的利润在持续下降。
进入2011年二季度,中国体育服装第一的李宁,爆出高管离职的消息,引发股价暴跌;7月上旬,爆出李宁2011年第二季度订货总额减少、大量关闭店铺的消息和非凡中国反收购失败等消息,李宁股票出现更大幅度的暴跌。如果将两个企业联系起来,再和生活相关联,就知道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开始不行了。 这时候,如果一个人有投资在服装纺织上,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相关投资,并且开始撤离。 而且,需要明确的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持续变化的。 在特别的“拐点”出现之前,变化意味着增强过去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重大经济形势变化之前,服装纺织行业只可能越来越差。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多了解一些市场情况,就会开始形成对服装产业的认识。 当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产和销售。 “产销两旺”说明经济繁荣,“供不应求”说明经济火爆,“供大于求、积压严重”说明经济很差。 而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皮毛业84家上市公司合计库存达708.32亿元,比2010年的567.42亿元增长了25%。 到2012年年中,服装纺织业内部人士开始爆出内幕:“如果把目前全国库存的服装拿出来卖,只怕三年都卖不完。”
围绕这样的表态,多个纸媒和网站都刊登文章,进行相应的解读诠释。 从这样的表态可以看出,服装业将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清仓甩卖”,整个行业也要进行相应的“大洗牌”。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穿衣服的目的主要以功能为主,其次才是“时尚”。
如果企业开始对库存“清仓甩卖”,消费者会几乎停止对于“新品”的购买。 因为,库存和新品的差异不大,而且会相对非常便宜。 消费者在价格面前,肯定首先选择库存商品。 而如果库存卖三年的话,“新品”生产最少也要停止一年到两年。 当这些服装企业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只销售库存、不生产新品,也意味着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要倒闭。需要明确的是,一旦开始大规模“清仓甩卖”,整个行业将开始“自由落体”式的崩盘。 因为,只要一家主要企业开始大幅折价销售,其它企业也必须“快速跟进”。 而一旦库存“清仓甩卖”蔓延,新品销售剧减,“自由落体”开始。 到时候,不论服装厂还是一般的服装店,都要被集中的“清仓甩卖”所冲垮。 这种判断很简单、清晰、容易,也不会出很大的方向错误。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服装行业具有极为紧密的外部关联性。 人们说起服装,往往会谈到服装鞋帽,或者服装纺织鞋帽。 从常识的角度,服装好的时候,纺织和鞋帽也会好;服装不好的时候,纺织和鞋帽也不好。所以,人们往往会在分析的时候,将这些行业归为一类。 其中,纺织是服装的上游,同时给服装和家纺等行业提供原材料。 根据“库存巴巴”不完全统计,截至日,全国各大库存纺织布料市场约有亿吨的面料库存,而完全消化这些库存需要1年多时间,约20个月时间。 如果这样的“不完全统计”能够基本反应整个社会的纺织品库存,人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服装业上游的状况。 即使服装和家纺行业正常运转,持续生产和销售,纺织业也可以停工一年以上,将纺织库存消耗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同时,家纺因为2010年开始的房地产降温,导致库存积压迅速增加。 这也意味着,即使服装和家纺正常运转、正常对上游的纺织业形成需求,纺织行业也需要全面停产、消耗库存。 而一旦库存压垮服装和家纺,导致下游“清仓甩卖”,停止生产,纺织业也会跟着“自由落体”。 另外,棉花是纺织业的上游产业,是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随着中国耕地的快速减少,中国种植棉花的土地也大幅减少,更依赖进口满足国内的棉花需求。 根据《经济信息联播》记者2012年6月“青岛进口棉花压港70万吨创新高”的节目报道:“今年四月的时候,记者在全国第一大棉花进口口岸—青岛黄岛港采访时看到,大量棉花积压在港口……时隔两个月之后,青岛黄岛港的棉花积压又有何最新变化呢?所有库房都堆满:记者来到青岛黄岛港保税区的时候,正赶上一家物流的保税库在装卸棉花,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等着进库的棉花有十车,而出库的棉花却只有两车……在保税区仓库里,记者看到,一垛垛的棉花已经接近屋顶,而这样的仓库吧还算宽松的。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宗2011年7月份进口的棉花,物流公司介绍说,在黄岛码头,积压一年已是司空见惯,以往贸易商手里压上万吨的货就算多的了,现在压上几万、甚至十万吨货的已经不在少数……在黄岛海关保税仓库监控室,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棉花仓库里的棉花都是满满当当,平常存放棉花的保税库只有3个,现在增加到了7个,基本上能放棉花的仓库都堆满了……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山东口岸进口棉花7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8%,而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数据,5月份我国进口棉花达50.2万吨,同比增幅达246.2%,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58万吨,同比增长113.8%。”  在“青岛进口棉花压港70万吨创新高”的节目中,提到棉花压港的直接原因:“我们记者采访的时候,有棉花贸易商们形容说,08年的经济危机像疾风骤雨,而这次的经济不景气却更像“温水煮青蛙”,不仅棉商们看不到棉价反弹的希望,棉花企业也是希望渺茫。记者在素有“全国棉花第一都”的山东滨州市看到,很多棉纺厂在艰难度日,有的甚至已经关门倒闭。棉花跌价了,棉纺厂的原料就更便宜,为何也经营艰难呢?……号称“中国棉花之都”的滨州市距离青岛港有400多公里,但是港口的棉花销售都直接受制于这里的用量,这里的棉纱出口量曾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记者在这里看到,很多纺织厂牌子还在,企业却已经人去楼空。记者看到,棉纺厂偌大的院子里,几乎所有的门都上了锁,而且锁都已经生了锈。连墙外的制冷机上也已经锈迹斑斑。车间里纺纱机原封不动停在这里,上面的棉絮已经落满了灰尘。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家纺织厂已经停产一年多,厂房设备正在等待处理。而就在相隔不远,记者看到,另一家纺织厂虽然牌子还在,但已经更名易主了。调查中记者发现,滨州的这一条街上有十家左右的棉纺厂,而停产倒闭的企业就有三四家。当地人告诉记者,过去是企业找不到工人,现在是工人找不到企业。调查中记者看到,一些就算撑得住的企业也在想方设法谋出路。这家企业就是咬着牙花了2000多万更换设备调整方向,以前产品百分之五十是出口,现在全部转向内销。同时对进口棉花采取随用随买的办法。” 从这个新闻节目可以看出,纺织的出口大幅减少,和中国服装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同步”。纺织企业也只能靠国内“需求”来支持生产、消耗库存。 在这样的情况下,纺织行业的萧条早已经开始,只不过行业内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 或者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问题,但是或者觉得无奈、或者希望形势好转,所以都在硬撑着。 其中,实力比较弱的企业,逐步开始纷纷倒闭。 不过,这种倒闭只能说是初期阶段,还没有真正开始深度萧条。  从这些库存信息,可以看到服装相关行业的特点。 在服装、纺织和棉花三个主要环节,整体库存已经远远超过数年的社会需求量。库存是经济的“晴雨表”,库存量往往反映经济的景气程度。 一般来说,在消费减少的时候,较大的库存量说明整个产业经济处于危机之中。不过,像中国服装行业如此大的库存量,在世界的产业经济中都很少见。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2年6月发布的预测报告,2011/12年度全球期末库存将达到1330万吨,同比增长11%,2012/13年度,预计全球库存将再增9%,达到1450万吨,这使得全球库存消费比达到61%,创下十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6月份,美国农业部数据继续上调全球库存,大幅上调中国期末库存至681.5万吨,环比增加近150万吨,库存消费比因此上升至78.25%,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服装库存+纺织库存+棉花库存=5年消费需求。 即使三个环节停止进货,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需要5年才能完成库存消化。 这还是所谓的“正常”消费速度,也就是人们还在继续按照现有的速度买衣服。 如果消费继续萎缩,库存和消费的比率就不是现在的5年,而是遥遥无期了。 另外,制鞋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库存在快速增加。百丽2011年业绩显示,期末存货金额比2010年年底上升34.1%,从48.59亿元上升到65.17亿元,达芙妮的存货金额则从10.84亿港元上升到20.59亿港元。从这些库存数据也可以看出,整个服装产业链已经处于随时出现“自由落体”式崩解的状态。 因为,库存膨胀到如此程度,已经不是服装行业的“经济危机”问题。 因为,经济危机早已经开始,已经悄悄地进入程度较深的萧条。 而在越来越庞大的库存压力下,服装行业则面临完全崩溃瓦解的问题。 一旦服装企业撑不住,开始“清仓甩卖”的时候,“自由落体”式的崩解就开始了。 需要明确的是,“自由落体”意味着生产全面停止,只剩下销售,处理相应的尾货。 一方面,服装纺织行业是中国就业人数最大的行业之一,生产全面停止的结果是,这些从事服装纺织的生产人员全部失业;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占压在服装纺织行业中,“自由落体”也意味着资金的大规模亏损、绝大多数企业倒闭。 也就是说,“自由落体”之后,马上会导致不可阻挡的大规模“失业潮”、“破产倒闭潮”、“欠债讨债潮”,并且会大范围牵连到银行系统。
  如果观察整个社会就会发现,天量库存的现象相当普遍。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经常都不是孤立的,而可能是具有普遍意义。 同样道理,当天量库存在服装纺织行业发生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其它行业也是同样的状况。 这时候,个人就需要注意观察,是不是其它行业也和服装纺织行业的情况类似。 如果服装纺织行业是特殊情况、个别现象,那么个人就只需要避开服装纺织行业即可。 比如,不要在服装纺织行业投资、不从事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作、尽可能推迟衣服鞋等产品的购买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个人能够规避服装纺织行业“自由落体 ”可能给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 而且,当服装开始“清仓大甩卖”的时候,还可以买到质量不错的便宜衣服。 不过,由于服装纺织行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波及效应”带来的经济影响。 更重要的是,服装纺织行业的情况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其它行业也可能存在类此的状况。 因此,个人还需要进行信息搜集和判断,了解其它行业状况。 个人对于其它行业信息的搜集越多,对整个经济的认识也就越清晰。 而了解其它行业的方式也很简单,可以按照“库存”的方式,和服装纺织行业一样进行类比分析。 而一旦开始了解其它行业的库存问题,就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经济的状态。   在“行”上,汽车成为最近几年的消费热点之一。 自从2009年开始“4万亿”之后,中国迅猛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国。 在2009年,各个汽车企业因为对销售目标过于保守,导致整个市场上的汽车“供不应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汽车企业大规模增加投资、扩张产能,以追赶日益增加的汽车销售。 不过在2011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开始停滞,保持在2010年达到的1800万辆左右的水平; 进入2012年后,汽车销售开始下降,汽车开始出现积压。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4月末,汽车企业库存为75.74万辆,比3月末上升了2.41万辆。 从汽车业整体的角度,75万辆并不是一个大数字,按照2010年和2011年的销量水平,只需要不到半个月就可以销售掉。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字仅仅是“汽车企业库存”。 实际上,汽车大部分的库存并不在汽车企业,而是在分销商手中。 各个汽车企业为了让自己的销售业绩表现得漂亮,会在销售放缓的时候,大规模向经销商压货。 压货给经销商后,汽车企业就可以将压货的数字当做销售完成的数字,支持短缺的业绩和股价。 不过,这种方式的结果是,各分销商手中积压了大量的汽车卖不出去,同时占压了大量的银行贷款资金。 同时,各个汽车企业因为已经将这些汽车当做销售数据,而不是库存数据,所以没人去统计,到底各个经销商手中到底积压了多少汽车库存。也就是说,纸面上的销售数据显示,很多车已经被消费者买走,变成路上跑的车,成为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销售和利润;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汽车仍然停在经销商的汽车厂中。一方面,这些车经受风吹日晒,新车很容易变成旧车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些车占压着大量经销商和银行的资金,不仅给经销商带来沉重的借贷利息负担,而且给经销商和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尤其是到了5月份,中汽协数据显示,国产汽车生产157.09万辆,环比下降4.66%,同比增长16.19%;销售160.72万辆,环比下降1.06%,同比增长15.97%。企业库存水平出现明显回落。5月末,汽车企业库存为72.89万辆,比4月末下降了2.85万辆。 看上去,这些数据反映汽车产销状况非常好,汽车业重新开始“蒸蒸日上”。 但实际上,真正的销售和库存数字可能是汽车上下游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搜索经销商的库存信息,就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整个汽车业的状况。 根据日《广州日报》的“汽车库存积压现象严重 异地现商家退网事件” 消息:“在南海海八路的一间4S店的门口,记者看到,崭新的商品车被夹着灰霾的雨水洗礼后,沾染上了残旧的烙印。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不为一家4S店特有。在佛山各大车城,从主营小型车品牌到豪华车品牌,无不充斥着库存积压、久放在店门前的新车被尘土覆盖变旧车的现象。除了个别热卖的车型,绝大多数的车型均有为数不少的现车销售。记者在各大车城走访粗略统计发现,很多4S店门前摆放有超过100辆新车库存。” 到了6月13日,《钱江晚报》的消息“杭州汽车库存到底有多高 多数4S店已超警戒线”则对当地汽车库存积压做了更全面的描述:““这边的库存车都快停不下啦!”周一下午,记者接到报料后,奔赴位于下沙的杭州某停车广场。尽管事先已有了思想准备,但到达之后,我们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约2个足球场大的广场,被塞得满满当当。崭新的各品牌轿车、SUV、商务车一辆紧挨一辆,有些已经排到了广场的铁丝网外。而在记者印象中,两年之前,这块场地还经常被各大汽车品牌租用,作为新车试驾场。如今,别说汽车试驾,连在里面骑电动车都很困难。“这是个中转站。很多品牌的车经由这里,再发往各地的经销商。”刘师傅在这里做了两年保安,“这里能停1000多辆车。以前经常有空位,现在塞满了。”他指了指停在边上的一批SUV,“这些车,进来后已经大半年没动过了。” 在位于杭州艮山东路的麦德龙超市停车场,我们见识了相似的场面。只见大批未上牌新车,围着超市停了一圈。“大概有300来辆新车,都是附近4S店的。”保安小潘在这里干了近3年。他说,经常有平板车一辆一辆地运新车进来,如果车子卖出了,4S店的销售员会过来把车子开走。但最近无论送车还是取车,频率都只是去年此时的三分之一了……这几天,为了解杭州车市库存积压情况,我们走进杭州各大4S店。据记者调查10余家4S店发现,超过一半4S店的库存已达2个月的库存极限。上周末,记者来到城北一家4S店,只见里面一块可停放一百多辆车的露天停车场里,全是待售的新车。其中的保安表示,由于杭州近期时不时有雨,几次雨水冲洗后,新车上就灰蒙蒙的了。之前还有销售顾问会时不时帮着擦掉车上的灰尘,现在实在太多了,也都懒得擦洗。不细看,还以为停着大量二手车呢。其实,这样的镜头在杭州屡见不鲜,几乎所有4S店的停车场,都是停满了库存车。除了别克、大众外,大部分汽车品牌,即使是豪华车品牌也充斥着库存车久放在店前蒙尘的现象。“大部分4S店都摆放着超过100辆的库存。对比最惨的2008年,现在车市真的好不了多少。”一位车行老总坦言,前9个月,他不打算卖车了。卖一辆亏一辆,不如少卖少亏。”   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同样能够看到经销商库存的压力。 由于各个传媒对于社会基础层面的信息并不太关心,所以经销商库存压力的新闻相对较少。 但是,从各地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库存压力已经到了经销商难以承受的地步。
从全国的角度,也有消息对市场进行了描述。 《搜狐汽车》在日的“5月车市产销数据回暖 难掩经销商库存积压”的消息中提到:“日前,中汽协发布了最新汽车产销数据,5月国产汽车产销同比明显增长,带动累计产销双双正增长。车企面对手5月份销售数字备感欣慰,另一边却是市场终端的经销商看着库存越积越多,无比焦虑。在数据乐观的背后,却凸显出汽车产业内部的种种矛盾,车企新建工厂,提高产能,更多汽车输出,经销商库存增加,导致降价不断,车市貌似回暖,实则恶性循环。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在5月车市月度报告会议上表示,由于市场增速比厂家的期望值要低,使经销商的库存进一步增加。作为汽车产业链的末端,经销商承担着光鲜数据背后的恶果……通用汽车计划增加600家经销商,将经销店的数目从2011年底的2900家增长至3500家,全面覆盖二三四线市场。而福特汽车在销售网点上也将增加110家,计划在3年内将经销商数量提升至680家……作为经销商,一般销量比库存量在1∶(0.6-1.2)比较合理,如果一家经销商销售能力每月150辆,当库存量为300辆,资金压力达4000万至6000万元。但据《广州日报》报道文中瑞银证券的监测显示,大部分合资品牌的库存水平接近两个月,而自主品牌则更长达60-80天。威尔森咨询公司的监测也表明,全国库存压力继续加大,库存深度达到1.4,创近一年来新高,而随着传统淡季的到来,预计库存深度将进一步加大,远远超出1.2的警戒线。统计显示,广州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在1.5-2.5之间。” 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在汽车厂家光鲜的销售数据背后,是经销商的巨大库存压力。 而且,从这些汽车厂家雄心勃勃的经销商扩张计划中,也可以了解到经销商库存的扩大作用。 因为,多一个经销商就意味着,厂家可以把数十辆到几百辆车的生产变成经销商的额外库存。
由于汽车的巨大资金压力,一旦销售开始下降,即使经销商进行降价刺激,也很难推动销售的增加。 这时候,经销商将面临库存占压资金的风险、银行贷款资金利息、降价销售的亏损等三方面的压力。
  汽车是个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 在汽车产业中,不仅仅有汽车企业和经销商,还有数量众多的上游零部件企业。 经销商的积压能够一目了然,因为汽车都摆在人们看得到的停车场里;而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生产库存压力则都在仓库中,一般人难以看得到。 稍微了解一些汽车这种大工业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大型汽车厂的生产计划往往在年初已经做了决定。 比如,汽车厂在年初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将生产计划和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进行沟通,与零部件生产商达成供货协议,零部件生产商按照相应的季度和月度计划供货。 同样道理,零部件生产商和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商达成供货协议,原材料生产商按照计划供货。 进入2012年,由于各大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制定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因此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也采取相应的生产扩张计划,满足汽车企业的生产需求。 考虑到汽车的生产周期,这些零部件往往提前数月就已经生产出来,才能满足汽车生产商的供应需求。 一旦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比如销量下降,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经销商、汽车生产商,还有大量的零部件生产商。 因为,有一方面汽车生产商就要拼命往经销商环节压货,保障自身以及零部件企业的正常生产;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从零部件厂的进货,造成零部件厂的产品积压。 一旦经销商承受不住更多的库存压货,汽车生产商就要被迫进行减产、甚至停产,那么零部件生产企业也要相应地减产、停产。 这时候,汽车巨大的产能将出现闲置,汽车产业链就要经历大面积亏损。 一般来说,除非到“山穷水尽”的程度,否则汽车厂宁愿降价销售,也不愿意以减产、停产的方式实现大面积亏损。 因为,降价销售造成的单位汽车亏损比例较小,而减产、停产不仅意味着大规模的产能限制,而且可能意味着大量库存难以生产和销售,导致很多零部件的报废性亏损,这样的亏损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各个汽车企业还会继续大量生产汽车,并且持续将汽车压到经销商手中。 随着汽车库存越来越多,大部分经销商的库存达到临界点,经销商随时可能出现因为汽车积压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一旦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成为普遍现象,经销商就要开始采取行动:一方面停止从汽车厂进货,一方面开始“清仓甩卖”。 而“清仓甩卖”一旦开始,整个汽车市场也要进入“自由落体”状态。   所以,如果对汽车产业的生产稍微做一些了解,就可以想像到,不仅仅汽车企业面临困难,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困境。 而相关的消息也证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库存压力非常大。 根据《金陵晚报》日记者朱雷的“汽车零部件业全线告负”的消息:“全线溃退的隐忧已经出现!就在各路专家学者对汽车增速下滑、滞涨出谋划策之时,作为汽车行业最重要的上游行业,汽车零部件业已经进入寒冬。下游需求不畅直接导致上游供货压力显现,而财务报表也立刻就能反映出企业的窘境。专业人士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汽车行业何时复苏,只要看看汽车零部件行业何时复苏就可以了……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利润全面下滑的状态。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净利润大幅度下滑,总体净利润下滑在30%左右。财报显示,我国66家零部件上市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营收合计同比下滑5.7%至688.94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近三成(27.9%)至39.83亿元;平均净利率为5.8%,较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超七成企业(47家,包括五家亏损企业)净利润均出现下滑。“下游汽车汽车虽然依然在下订单,不过发货的数量和库存的天数都开始缩短,整个行业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了。”” 汽车零部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轮胎。 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日的分析文章“2012年我国轮胎市场发展的形势预测”:““2012年可能比2011年更难,形势更复杂,各企业要么降低开工率,要么压库存。原来是阵痛,现在可能是长痛,2~3年内可能都比较困难。”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万友这样认为。“2011年是十分纠结的一年,2012年将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一年。国内外汽车产销量的增速都在下调,轮胎需求增长不大,但产能却急剧增加。因为受4万亿元投资拉动,轮胎行业2009年挣了很多钱,刺激了投资热情,当时上马的不少项目将在2012年投产。现在我们已经感到全钢胎过剩的压力了,停产减产也没能让行业的整体库存量降下来。半钢胎方面,大王庄那边新上的项目,年产500万条都算小的,大的号称年产能力达到2000万条,这些项目要是全部投产,全球都将过剩。”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轮胎销售总公司总经理倪洁人说。”  在汽车行业中,还有商用车部分。 虽然商用车数量相对较少,但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为,商用车和工业经济的关联度更大,经济变化对其影响也更明显。在《第一财经日报》日的“重卡库存逾20万辆 企业减产“过冬””报道中,描述了商用车行业的状况:“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国内商用车生产30.18万辆,环比下降11.87%,同比下降2.02%;销售32.53万辆,环比下降6.63%,同比下降4.30%。今年前5个月,国内商用车共实现销售169.35万辆,同比下降10.31%。 而第一商用车网(微博)统计,5月份国内重卡(即重型载货车及半挂牵引车)市场共计销车5.48万辆,较去年同期的8.30万辆同比大幅下降约34%。而各大重卡企业几乎无一“幸免”。今年1月~5月,重卡市场累计销售32.06万辆,同比下降33.1%。其中,东风重卡累计销售6.95万辆,同比下降30.4%;一汽和重汽累计销售重卡5.54万辆和5.52万辆,同比下降27.4%和34.9%。第二梯队的陕汽与福田则分别售出重卡4.30万辆和4.06万辆,分别下滑了27.1%和28.4%。而第三梯队每一家的降幅都超过40%。 由于市场疲软,终端库存情况亦不容乐观。《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2月上旬,市场上重卡库存仍有18万辆左右,不少重卡企业寄望开春之后3~4月份重卡传统旺季能将这部分库存去掉。但3月以来,重卡市场持续惨淡,2011年积压的库存尚未消化,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库存。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企业一个月卖出1万辆车,库存量正常范围在1万~2万辆左右,但高于2万辆就危险了。2010年底整个行业的库存在25万辆左右,去年消化了一部分,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车只是批发出去,依然积压在经销商手中,不少经销商去年储备的牵引车和自卸车至今都还没卖完。他估计在“新债旧账”并存的情况下,现时国内重卡库存仍超过20万辆,今年下半年不少企业仍将以去库存为主要任务。 业界评论员宇辰表示,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做减库存工作,但不少企业对市场仍抱有期待。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下半年商用车市场或将爆发新一轮的价格战。” 从这个消息可以看出,商用车的市场情况同样陷入困境,甚至情况可能更差。 一旦商用车厂家为了生存、并且通过价格战进行“清仓甩卖”,整个商用车市场也将在短时间内进入“自由落体”状态。
  坐沙发,看高论!
  在整个汽车业的上游产业,也就是原材料和基本工业品产业,也同样面临库存问题。 汽车业是个巨大的产业链,也形成规模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一辆汽车的生产和驾驶,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塑料、铜、石油等相关资源和能源消耗。 当汽车和零部件的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这些上游资源和能源的库存积压同样可观。 其中,天然橡胶是轮胎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中国的天然橡胶大量依赖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5月,天然橡胶进口量较同期大幅上扬了50%,同时前5月的天胶量增幅也有7.4%之多。 需要说明的是,5月份的进口大幅增加,是在之前橡胶大量压港的情况下发生的。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今年前4月的轮胎产量比去年同期仅增了2.2%。天胶进口增幅远远高于轮胎产量的增长。
而在青岛、天津等多地曾经囤积橡胶现货期待价格上涨的贸易商,在库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且,港口积压的橡胶由于时间较长,甚至出现了发霉的情况。 而且,由于市场中都是买涨不买跌,因此贸易商除非大幅折价,否则按照市场价想卖都卖不掉。 另外,根据市场消息,青岛保税区橡胶仓库入货量快速增长,而出库量在萎缩。区内几个大仓库现在一周的出库量五百吨,比不上以前一天的出库量。很多仓库库容已满,有些贸易商的货物已经到港,却无法入库,只能等待仓库腾出空间。据估计,青岛保税区内各种橡胶总库存还在陆续增长。随着胶价持续下挫,很多胶商损失惨重。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现货市场也开始出现贸易商违约。 由于橡胶和轮胎市场是全球化市场,所以库存情况还直接受到其它方面的影响。 比如,日本橡胶库存也在持续增加,给中国的超量橡胶库存带来更 沉重的压力。 另外,中国轮胎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是欧洲,而欧债危机引发的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让中国轮胎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更让天然橡胶的库存显得更加沉重。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中国汽车产业“自由落体”,橡胶贸易和胶价也会“自由落体”。   高铁也是“行”的一种方式,而高铁“库存”规模更大。 数十年来,中国人的“出行难”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1949年后,中国铁路主要依靠民国时期建设的铁路系统,总里程数并没有增加很多。 但是进入2010年代,中国的总人口是民国时期的将近3倍。 另外,朱通过农业税将内地的农民驱赶出自己的家园,被迫大规模到沿海打工。 这种情况造成每年春节,数亿人次农民工的往返大迁移。 以民国时期为主的铁路线长度,应对将近3倍的总人口,加上超大规模的“春运”,其设施根本无法应对。 每到“春运”时期,火车票“一票难求”,人们经常得买高价票回家。 也就是说,火车票属于严重供小于求的商品,铁路运力远远不够铁路运输需求。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中国本来提出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低成本的客货分开的建设方案,既能够解决铁路运力不足,也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进行建设,只不过速度稍慢;另一套方案是“高铁”方案,高成本建设、高成本运营,速度更快。
在“4万亿”刺激政策之后,中国选择了“高铁”方案。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投资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这3万多亿投资的结果,基本上都成了“库存”。 从运输的角度,铁路的基础设施可以看作库存,卖掉的车票可以看作销售。 铁路建设属于一次库存,多年销售。而高铁的3万亿投资建设之后,结果大家也很清楚。 一方面,有的高铁线路已经通车,但是坐的人少,票难卖。 这样的结果是,卖票的货款连运营费用都弥补不了,更别说摊销折旧费用。 或者说,高铁表面上已经开始运营,但是高铁的投资根本无法收回,也就是“库存”无法实现销售,只能一直“积压”。 这种情况就像汽车厂生产出汽车,无法形成销售,只能堆在汽车厂或者经销商手中,通过搁置进行产品价值折旧。 另一方面,因为缺钱,大量高铁线路停工,另外很多高铁车站在建好之后就搁置废弃。 铁道部的“万里大停工”意味着,已经进行的高铁投资都变成了“半成品”库存。 这种情况就像汽车零部件“库存”,虽然零部件已经生产出来,但是一直造不出来汽车,无法开始运营。   从“住”的角度,中国的房屋“库存”规模更大。 当人们讨论房价的时候,实际上忽略了房产市场的关键的。 房地产的主要特点是,重量不重价。 观察房地产市场的趋势,不用考虑现有的房价有多高,而是要考虑到底市场中有多少“存货”。 市场上“存货”少的时候,买房的人钱多,房价自然就会上涨。 但是,当市场上“存货”多的时候,即使暂时的房价再高,也会在某个时间突然开始崩盘。 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一直难以上涨,也没有动力上涨,为什么?
因为,整个市场上的“存货”非常多,不论多少资金都能够吃掉。 这些“存货”包括IPO新上市发行圈钱、现有股票进行配股发行圈钱、“大小非”等等。 股市之所以还能维持,是因为证监会进行“控制销售”,只让一部分企业上市,显得股市还有机会,股价能够维持。 但是,股市背后有无数的国企和体制相关企业准备上市,也就是股市“存货”是无限的。 一旦股市上涨,或者经济转差、需要圈钱的企业急迫上市或者增发,这时候就开始出现“上市潮”、“增发潮”。 这些“存货”的销售能够将市场中的所有资金“吸干”,在市场上买股票的人都被套牢。 所以,由于无限量的“存货”,中国股市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任何一个稍微像样的反弹,都是持股者出货止损的高点,而不可能出现所谓的“牛市”。 同样道理,从2009年开始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让房地产建设达到疯狂的程度。 不仅仅大中城市的高楼建设如火如荼,就连很多小县城都规划出超过自身一倍的新区,并且大规模建设住宅区。 这些房子建起来之后,都成为“库存”。 其中,有的在开发商手中、有的在炒房者手中、有的在房地产供应商手中。 这种情况就像大量汽车生产出来,积压在汽车厂和经销商手中一样。 在开发商、炒房者、供应商不缺钱的时候,大家都在“控制销售”。 如果房价不上涨,这些人就不卖房,让房子闲置。
所以,房价似乎还能够坚持,很多人觉得房价不可能下跌。 不过,不论是什么样的房子,主要房子空置,就是实实在在的“存货”。 在北京市公安局“表功”、说明自身对北京的和谐稳定作出巨大贡献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说北京有380多万套空置房,引发了关注房地产的民众的强烈反响。 虽然后来公安局进行了“澄清”,但是让人们清楚了北京的空置房规模。 而房地产的“存货”也和服装纺织棉花、汽车零部件橡胶、“高铁”一样。 在这些产业链上,现在不同的商家都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还在坚持、继续积累库存,而不是通过“清仓甩卖”消化库存。 当然,一旦“清仓甩卖”开始,各个行业的经济就开始“自由落体”,到时候商家想卖也卖不出去。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上述“库存”开始压垮经济,导致上游产业的库存。 虽然在各个产业经济链上,企业都在拼命支撑,让自己不被库存压垮。 但是,随着库存越来越沉重,各个产业越来越难以支持。 而难以支持的第一步,并不是这些产业进行“清仓甩卖”,而是首先压缩生产规模,减少库存膨胀的速度。 比如,服装纺织行业形成大规模库存积压后,各个服装纺织企业大幅减少开工率。 除了倒闭的企业之外,大多数仍然开工的企业,也把工作量维持在最低限度。 同样道理,当汽车企业面临巨大库存压力的时候,开始两班变一班、5天工作变3、4天工作。 铁道部的高铁“万里大停工”,而且有的停了将近一年,还没有复工。 同样道理,大量在建的房地产项目也停工,既然卖不出去房子,就要减少相应的资金消耗。 从这些产业和企业自身的角度,大规模停减产、停工属于自然的合理经济行为。 也就是在经济不能“开源”的时候,就要进行“节流”。 而这些“节流”措施能够让这些产业链在库存压力下坚持的更久,延缓产业经济“自由落体”时间。 不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当这些产业大规模减产停工,也意味着对上游的基本工业品、能源、原材料等物资的需求急剧减少。 比如,汽车产业的上游不仅仅有天然橡胶,还有钢铁、塑料、玻璃、铜铝等基本工业品。 如果再对这些基本工业品向上游进行追溯,则对应基本能源和原材料。 比如,生产钢铁需要铁矿石、焦炭、电力等基本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塑料则需要原油、电力等基础能源产品。 当下游的“衣、住、行”等行业库存积压严重,再也消化不了更多库存,被迫进行减产的时候,也意味着对上游产品的需求骤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下游的库存积累通过一步步实现,因此对于上游产品的需求也是一步步减少。 在最初的时候,下游减少一些需求,上游感觉不明显。 因此,现货贸易商还在继续进货、压货,而生产供应者还在继续大规模生产、供应。 上游丝毫感受不到下游的需求减少,而是继续进行生产和囤积。 这种情况就像天然橡胶,上游贸易商一直在进行国外采购和囤积,等待“好价钱”卖给下游。 但是,当这些贸易商发现到处都是库存积压的时候,想采取措施已经晚了。
  当“住行”两方面库存过大的时候,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钢铁行业。 根据文章“中国钢铁库存 可盖371座“鸟巢””的内容:“21世纪经济报导指出,根据中钢协统计,到日,大陆26个主要市场5大钢材品种库存量为1,561.5万吨。 根据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士透露,其实大陆钢铁消费和出口的需求在7亿吨左右,但与去年年底9亿吨钢铁产能相比,过剩了2亿吨产能。 过剩的压力已经很大大,但钢铁企业的开工率仍在九成左右,该人士透露,不少要淘汰的落后产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不愿意淘汰他们,所以能拖一天是一天。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实不管停不停产都是亏损的状态,但是锅炉一旦停产再恢复生产的成本非常高,另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停产后下游客户很快将被竞争对手抢走,即使恢复生产客户也很可能流失。”根据“供需失衡导致钢材积压 降息能否带来钢市繁荣”的文章:“而从长期来看,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是全行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对此,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李忠娟表示,当前钢铁业产量总能过剩、生产压力过大。根据对全国钢铁产能现状的调查,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3.57亿吨产能中,未按规定取得国家核准的产能占79%,违规现象非常普遍。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几年钢铁行业的投资过猛,目前产能集中释放,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显得尤为明显。“6月份,粗钢日产量可能维持在创纪录水平的200万吨左右,因为我国钢铁业产能巨大,任何产量减少都有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某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从上述内容可以推测出,中钢协统计的钢铁库存只是所有库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且,即使钢材需求处于饱和状态,钢材库存还会持续增加。 而随着“住、行”等行业对于钢材的减少,钢材供过于求的状况越来越激化,钢材库存还会持续大幅增加。
  同时,铁矿石库存增加的状况更显著。 即使在中国钢铁产量接近高峰状态运转的时候,中国的铁矿石积压已经日益严重。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日“钢市低迷铁矿石积压 中国钢铁业艰难过冬”报道:“青岛港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港之一,铁矿石进口量几乎占了中国总进口量的1/7。曾经每天有1万多辆卡车和30多列火车载满铁矿石,从这里驶向河北、山西等内陆省份,而近来,千万吨铁矿石滞留在青岛港,成为难以负担之重。 业内人士:前期降的很厉害,已经降到了临界点了。一位不愿透露公司名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铁矿石价格猛降,但销售却不景气,很多出货被推迟。目前青岛港、日照港等都出现了铁矿石积压的情况,港口上矿石堆积如山,部分港区积压量已达上千万吨。业内人士:原先计划疏港的矿石类,现在疏港都很慢,大概这种疏港的能力要降了50%以上,全国都是这种形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市场。过去十年,由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钢铁需求在过去十年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使得中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的40%以上。这同时也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2011年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60%。有报告甚至称,中国创造了“铁矿石历史上最大牛市”。但随着钢价下跌持续7周的下跌,铁矿石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有戛然而止之势。” 根据《南方都市报》日的消息“青岛港铁矿石积压上千万吨 被迫拆办公楼腾场地”称:“如今钢厂都只维持一个最低量的运转,贸易商的货全堆在码头上了,整个码头铁矿石堆积量在1500万吨左右,码头连办公楼都拆了堆铁矿石,实在找不出地能腾出来做堆场了。” 从这两个消息可以看出,中国铁矿石积压已经相当严重。 而且,这还是在大多数钢铁厂仍然运转、中国钢铁产出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形成的铁矿石积压。 目前,钢铁厂的主要行动只是压缩自身的库存,减少自身库存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港作为主要的铁矿石进口转运港,已经达到“货满为患”的程度。 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可见整个市场中钢铁库存的压力巨大。 问题在于,如果下游的汽车、建筑、高铁等行业不重新开足马力,对于钢材的需求将继续萎缩。 一旦钢铁厂因为亏损压力而开始大减产,铁矿石积压将更加严重。
  0715老师新贴,紧跟。
  除了铁矿石压港库存外,煤炭是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压港库存。 根据“秦皇岛煤炭网”的消息“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高达2121.9万吨”称:“6月11日至6月17日,环渤煤炭库存量由上周的2015万吨,增加至2121.9万吨,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再创历史最高量。本周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与上周库存量相比,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环比增加106.9万吨,增幅达5.39%,主要受下游需求量大幅降低影响,下游各消费企业派船积极性减退,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再次大幅增加,动力煤价格有待再次走低。 6月17日,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分别为:秦皇岛港煤炭库存量930万吨、国投曹妃甸港煤炭库存量308万吨、京唐港区煤炭库存量508万吨、天津港煤炭库存量375.9万吨,四港煤炭库存量较上周相比,除天津港外,其余三港煤炭库存量均有所增加。其中:秦皇岛港煤炭库存量增加32万吨,增幅3.56%;京唐港区煤炭库存量增加63万吨,增幅为14.15%;国投曹妃甸港煤炭库存量增加17万吨,增幅5.84%。 环渤海四港煤炭库存量增加106.9万吨,从锚地待装船舶看,截止6月17日,环渤海四港锚地待装船舶数量再次小幅减少,受下游电厂库存量较高影响,下游用户持观望态势,派船积极性减退。环渤海四港锚地待装船舶分别为:秦皇岛港锚地下锚船舶为91艘、京唐港区锚地下锚船舶为7艘、天津港锚地下锚船舶为12艘、国投曹妃甸港锚地下锚船舶为1艘,各港办理手续船舶大幅减少。 截止6月17日,下游电厂库存量处于高位,主力电厂燃煤可用天数高达28天,较上周增加1天,高库存导致下游电厂派船积极性减退,各港口库存量增加,下游方面:一方面是进口煤进口量保持高位,以价格优势占据市场;另一方面是南方多雨,水利发电量增加;从近期锚地待装船舶看,环渤海库存量有待继续增加,动力煤价格有待小幅回落。”从这个消息可以看出,中国煤炭库存处于全面的高位状态。 在往年的夏季用电高峰期,电厂库存往往只有十几天,有的甚至不足十天。 而今年的电厂库存则达到将近一个月,是往年的2-3倍。 即使这样,各个港口的库存仍在持续攀高,达到历史高位。 而且,由于中国各煤炭主产区仍然没有进行“限产保价”措施,所以煤炭产出并没有明显减少。 可以预见,煤炭的库存还会继续增加,既然电厂和港口都放不下了,库存增加将主要集中在产地。 另外,在夏季煤炭需求旺季,各地煤炭库存都处于历史高位。 过了煤炭旺季,进入秋季的需求淡季,煤炭库存将更加客观。 总之,煤炭到处堆积如山的情况已经形成,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   上述库存积压是公开的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人们比较关注的部分。 在新闻媒体不报道、难以报道、无法报道,或者报道也没人关注的领域,库存积压也同样存在。 比如,据说中国有大量的铜库存,但是到底库存有多少,大部分外行并不清楚。 根据一些消息来源,2012年1月份时,上海保税区铜在30万吨左右,而到了3月底,这一数字达到将近60万吨。 而且,一直到2012年6月份,保持在50万吨以上。 而这个数字只是上海保税区的库存,全国铜库存到底有多少,人们很难了解。 品类众多的建材领域是难以报道的领域。 最近一年左右,大部分建材品种滞销,厂家和经销商库存积压。 但是,由于这些厂家和经销商数量众多、而且单位规模较小,因此媒体既不关心、也很难进行全面报道。 另外一直难以报道的部分,以石油为典型。 据说中国原油库存在持续增加,但是总库存有多少、增加状况如何,一般民众很难知道。 因为,这些库存数据主要控制在“两桶油”手中,对库存数字进行保密,也有助于“两桶油”控制市场和价格。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比如专业产品的库存和价格,民众不关心、库存不明显,所以媒体报道也比较少。 比如,丁二烯是合成橡胶的上游行业,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化工产品之一。 轮胎行业销售疲软导致对合成橡胶的需求减少,也引发对丁二烯的需求减少。 在库存压力下,丁二烯价格疲软。 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丁二烯库存有多少,只能从价格、进口量、个别港口库存和企业库存进行大致推断。 而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管理水平,当某个产品从畅销转向滞销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大规模的库存积压。 因为,在产品畅销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中间商进货加大库存,期望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同时,企业也会加快产能扩张的步伐,以换取更多的利润。 随着市场开始逐渐饱和,市场库存已经变得相当可观,同时新的大规模产能已经形成。 虽然市场库存在持续增加,但是新的产能为了生产和销售,获得基本的收入,还会继续进行生产,导致库存继续增加。 直到某一天,相应的产品已经满库,没地方放下产品,企业才开始减产或者停产。 从这个角度,即使其它很多品类的产品不像服装、汽车、煤炭、钢铁等产品库存积压广受关注,但是库存积压的程度也不乐观,或者和这些产品的库存积压状况类似。
  产品库存积压的背后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也是积压,属于生产能力“积压”。 与产品库存积压相比,生产能力“积压”的规模更大、后果更严重。 如果钢材大量积压,只要企业停止开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库存消耗,就可以解决积压问题,让库存恢复到正常状态。 即使对于服装纺织棉花这样的行业,整体库存达到5年以上,也可以通过3-5年的服装业停产,逐渐消耗服装库存。 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都知道钢材已经大量积压,钢材价格非常疲软,很多企业都在亏损生产钢材,但是企业还在大量生产钢材。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产能积压”-也就是产能过剩-比产品积压更可怕。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到2011年底,粗钢的产能已经达到9亿吨。 而根据中国官方数据,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8亿吨。 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为2.2亿吨。
因为在2011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非常短缺,价格处于不合理的高位。 如果中国钢铁产量继续增加,国际铁矿石价格可以涨到天上。 可以说,一年6.8亿吨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极限,而剩下的2.2亿吨产能就得不到利用。这意味着,本来可以生产2.2亿吨钢铁的生产设备闲置,也就是这些生产设备的“积压”。 而且,这些生产设备闲置的结果,不是等待未来被消费,而是被销毁。 这也意味着,大量产能投资在没有创造足够利润之前就被废弃,相应的高炉等设备成为废品。 同样道理,如果汽车、服装纺织、石化等产品积压,也意味着相应的产能过剩。 一旦需要通过停产消耗过剩的库存,就要废弃相应的厂房和机器设备。 即使在“传统”的纺织企业,如果生产停顿时间较长,往往也意味着设备成为废品。 因为,虽然纺织企业看上去属于“传统产业”,但是用于生产服装纺织的机器设备并不“传统”。 一般来说,专业纺织和服装生产设备的技术更新周期在数年到十年左右。 也就是说,服装纺织设备往往几年就进行一次技术更新改造,以实现更高的服装纺织效率和质量。 对于服装纺织企业,采用新设备之后利润最高的主要集中在前两年。 在国际上,服装纺织生产商在老设备上持续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种持续的技术升级要求服装纺织企业持续进行生产,才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 一旦服装纺织企业因为库存积压而停产较长时间,相应的生产系统和生产设备就会因为停产而实际上报废。 因为,一个服装纺织厂在停产遣散员工后,再想重新开工成本高、难度大。 就像一个钢铁厂的高炉停工后,重新烧热开炉炼钢需要高昂的启动成本。 所以,产品积压的背后是产能过剩,而中国的产能过剩由于规模过大,根本上无法解决。 这意味着,在产能大量“积压”之后,结果只会是产能被销毁。   从企业的角度,整个经济将一直“硬撑”,直到最后撑不住。 在微观环境下,如果考虑到“产能积压”的问题,产品积压就不成问题。 对于市场中个体企业来说,产品积压亏利润,产能积压亏本金。不论社会库存有多大,个体企业都要持续进行生产。 因为,如果自己不生产,自己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就要闲置,意味着自己的投资遭到损失。 如果自己主动停产、减少产出,等于通过自己的损失,给别人创造了利润机会。而在经济中,一般人不会采取这样牺牲自己利益、支持别人利润的行为。 所以,即使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各个企业都在亏损的情况下,服装厂、汽车厂、钢铁厂等等企业,都在尽可能保持产量。 如果实在保持不了产量,就进行最低限度的减产,然后尽可能将库存转移给自己的下游。 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能够尽可能进行“产品积压”,来缓解“产能积压”的问题。 随着产品积压越来越多,企业会怎么办? 很简单,价格战。 价格战是各个企业占领市场份额、保持企业产能运转的主要解决方式。 只要能够实施价格战,企业就宁愿承担一定程度的亏损,也不降低产品销量。 所以,如果稍微关心一些经济,就可以看得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当汽车开始积压的时候,各个经销商不是停止进货,而是通过降价促销来占领市场。 在价格战的过程中,企业甚至可能会增加产量,让产品库存变得更多,进而引发更深度的价格战。 同样道理,当全国钢材积压、价格持续下降的时候,各个钢厂并没有大幅削减产量。 各钢厂开始反而增加产量,让生产成本更低,并且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保持自身的利润。 就这样,在各个企业坚持生产的情况下,整个产品的社会库存会越来越多。 虽然也有人提出,要高度关注库存积压,但是并没有人真正考虑宏观环境中的库存问题。 所以,在各个企业力求生存的情况下,库存还要持续增加。 这种库存增加的情况,只有到了“胀库”的时候,才能够停止。 比如,汽车库存的增加只有到了经销商库存爆满、已经无法进货的情况下,才可能因为经销商拒绝进货而停止;服装纺织只有到了整个行业库存爆满、整个行业资金已经枯竭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出现大规模减产;钢铁煤炭只有到各个港口都全部堆满、放不下货物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减产。 而这种库存到了极限,企业“硬撑”都实在撑不住时,才会开始行业内的大规模减产。 所以,目前上述中国的“衣、住、行”等行业仍然在硬撑,不论库存积压多少,都能撑一天是一天。   一旦大规模减产开始,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自由落体”。 库存规模的大小一方面意味着产能过剩的程度,另一方面意味着企业的生存极限。 在正常供应状况下,社会库存越小,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相对也越小;社会库存越大,往往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也更大。 同时,社会库存越小,表明行业内的企业“硬撑”能力更强;社会库存越大,表明行业“硬撑”能力也越接近尽头。 当煤炭的库存已经填满了各主要火力发电厂和港口的时候,说明煤炭生产的“硬撑”能力接近尽头。 因为,这时再采取任何方式,都没有什么作用。 可以说,即使小幅降价也没什么用,买方的采购也将很少。 这时候,各个煤矿即使想把煤炭卖出去,也基本上卖不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矿就只有基本上停产,因为煤炭卖不出去,再生产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一旦开始停产,是全国的煤矿都停产,因为全面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当汽车、服装纺织企业、钢铁等行业企业的资金都变成了库存,再也没钱维持大规模生产的时候,这些企业也要开始大规模停工。 不论是产品没人要,还是因为没有资金再制造库存,都将形成非常广泛的影响。 因为,这些“衣、住、行”行业的库存普遍已经到了极限程度。 所以,一旦开始停止生产“去库存”,就是各个行业的广泛停工。 比如,服装纺织棉花整个产业链的5年库存意味着,大多数相关企业的资金都变成了厂房、设备、产品库存,企业的资金已经基本枯竭。 总之,大多数企业都在“硬撑”,就是持续往里扔钱,保持企业运转,同时生产出更多的库存。 一旦这些企业撑不住,或者资金枯竭、或者心理支持不住,就开始整个行业的“自由落体”。 比如,当库存过多,生产商或者经销商开始“清仓甩卖”的时候,就是“自由落体 ”的开始。 一旦有人开始“清仓甩卖”,因为社会库存过多,会引发其他商家“跟风”甩卖。 清仓甩卖会让大量商家感觉到绝望,跟着进行甩卖,并且看到没有希望,就停了自己的生意。 问题在于,一旦“清仓甩卖”的商家多了,库存想卖出去都很难。 这种状况将引发大量的商家因为撑不下去而关门,进而引发更多的商家关门。 一旦“关门潮”蔓延,各个企业会全面裁员,引发社会中的失业潮,形成产业经济和就业的“自由落体”。 由于涉及行业多、库存巨大,也就直接引发宏观经济的“自由落体”。
  那么,这些库存意味着什么? 如何引发经济的“自由落体”?
下一步经济的关键点是什么? 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 (待续)
  的确,给楼主补充些资料  ---------------------------------------------  中国矿产资源存储过剩的代价   WSJ  数十年来,中国曾一直认为全球市场可能没法满足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为此忧心忡忡。然而现在他们却面临着截然相反的问题:贸易商们正在把过剩的铁矿石、铜、煤炭以及其它金属和矿物资源一古脑地存进原本被废弃的仓库、停车场和谷仓中。这些人在偶然的状况下买进这些资源,为经济持续扩张做准备,却发现这种扩张并未到来。唉!  相关报道  地球资源是否真的即将告罄?  中国楼市低迷殃及澳大利亚矿产商  中国官员:中国未来将面临矿产资源短缺  矿产商能否承受中国需求放缓?  亚洲企业是能源矿产行业的巴菲特么?  有时候,西方国家并不想在某些时间、从某些地点获取资源,于是中国人就利用这样的时机竭力榨取资源,而且做得越来越熟练,不过,可别把这种有勇无谋当成明智之举。中国在海外不断增长的矿业投资并不盈利,而且还导致了资源过剩。这种不盈利和资源过剩不能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更像是一个十二面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反映的都是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政府一意孤行地拒绝相信任何东西的市场价格。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有关铁矿石的例子。据路透社(Reuters)上个月报道,当时铁矿石的库存量比过去四年均值高出三分之一。尽管从报道发出之日到现在,库存量已经稍有下降,但总量依然相当可观。与前几年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彼时,中国那看起来永远无法满足的胃口令铁矿石的价格居高不下,政府还在为此烦恼不已。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长高瑞思(Marius Kloppers)曾安抚中国政府说,即便卡特尔式价格谈判的旧体系最终破产,全球现货市场也能提供足够的资源,还有人记得这番话吗?如果中国当时能稍微想一想这个建议的话,那么它当时也许能够在高企的现货价格中看到机会。多年来,计划者们一直渴望在中国的钢铁行业内以强力推动整合,然而收效甚微。通常来说,不断上涨的投入价格会成为推动行业朝整合方向发展的力量,不信的话,看看美国航空业在面临高额的燃料和劳动力成本时发生了什么。  相反,政府却放松信贷,帮助钢铁生产商降低铁矿石价格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免被淘汰出局。眼下,成品钢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生产商们的情况也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仍然计划通过最新一次刺激方案再给钢铁生产商投入200亿美元。  同时,中国仍旧在砸下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无节制地抢购海外的铁矿。这些投资,无论在保障供给方面有多大用处(答案是寥寥无几),都不会对铁矿石的全球价格产生多大影响,因为这些投资大部分流向对现有的铁矿石进行开采,而非投向能增加产量的勘探项目。这意味着政府将承受亏损,因为铁矿石全球价格的下跌使得这些投资项目的利润大大减少。  上海南部的一个仓库,电解铜堆积如山。还有铜。尽管今年经济增速放缓,铜的进口却增长了约70%。投行分析师近期拍摄的照片显示,这些进口铜最终被堆在了保税仓库中,高及屋椽,不但堵住了门口还占据了停车位。  这种程度的“积累”与中国的“消费”完全不成比例。所谓“消费”,意味着铜真的进入了熔炉,被制成铜线或铜管投入使用。尽管消费水平目前到底属于哪一层次尚存争议,但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又在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铜的消费量很有可能下滑。  但仓库中那些成堆的铜并不是等着被制成铜管的。它们是抵押品。在政府试图抑制银行以正规手段进行信用创造时,急需资金的公司就只好将进口商品作为一种筹资手段。  他们是这样操作的。中国公司借美元来买铜,然后将其存在保税仓库中。在仓库出具证明证实这些铜确实存在后,公司便将这个证明当作抵押品,换取人民币贷款(金额大约相当于铜价的85%)。美元信贷于是变成了人民币信贷,成功地绕开了政府的收紧措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价在中国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会出现上升的倾向,而在货币政策放松时会出现下降的倾向,这种情形和铜真正投入使用的结果截然相反。当然,在中国政府放松政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时,贸易商们就开始出口剩余的作为金融工具的铜。如果你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自然就没有理由掺和与金属有关的麻烦事了。  原罪就在于中国政府坚决不许市场为资本定价。在资金分配方面,一旦信用配额、行政指令和政治关系替代了市场利率和公平的风险评估,各种小动作自然层出不穷。眼下,铜供应过剩便是结果之一。  因此当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时,一种反常的效应便出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铜价下跌。这使得一些在正常状况下(货币政策变宽松导致铜价上涨)能赚得一些利润的小公司受到了挤压,他们通过将铜抵押获得了贷款,结果却发现他们的抵押品正在贬值,贷款被收回的风险也在增加。  近期这些成堆的闲置资源常常被当作一个中国买家在预测商品需求方面出错的案例。这诚然是不错的,但错误背后的“为什么”却指向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不是市场经济中所有公司都时不时会犯的那类商业判断错误。市场中,任何人都有可能误判未来,但相比之下,目前的矿产资源过剩则是中国政府长期对价格信号所反映出的“当下”视而不见的结果。  JOSEPH STERNBERG
  回复楼主,@生于0715  中国经济的“自由落体”?   关注衣食住行,就能了解经济。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很容易了解、分析和预测。 当人们在炒股,分析“基本面”或者“技术面”的时候;人们关注房价,为房地产是否“回暖”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等于将自己局限在很狭窄的视野内,让人变得狭隘、短视。 这种自我局限的结果,不是让自己更了解经济,而是让自己偏离对经济的认识。 因为,一个人只要从衣食住行出发,稍微关注一点社会,关注网上的一些经济信息,并且做一些经济“拼图”,就可以相对清楚地了解经济。 如果再加上一些探求的兴趣,以及基本的理性思维和推理能力,都不会有明显的方向性错误。 比如,进入2012年2季度,人们开始感觉到经济出现停滞和萧条。 这时候,人们很希望知道,未来的经济走势将怎么样,然后进行相应个人的对策。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因此陷入茫然中,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这时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分析经济? 其实,...  -----------------------------  先顶!  
  mark,好久不见  
  记号。
  沙发!坐等楼主更新!
  服装业的纳税大户天津绫致公司(丹麦),旗下三个牌子销售一直位立商场楼层销售前二,往年只在七月和过年一个月打折,现在在各商场频繁打折,要知道绫致在三四线城市有很多特卖店,还要如此频繁打折,可见销售增长没有预期,库存由此可见非同一般呀!
  @生于-02 13:38:47  汽车是个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 在汽车产业中,不仅仅有汽车企业和经销商,还有数量众多的上游零部件企业。 经销商的积压能够一目了然,因为汽车都摆在人们看得到的停车场里;而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生产库存压力则都在仓库中,一般人难以看得到。 稍微了解一些汽车这种大工业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大型汽车厂的生产计划往往在年初已经做了决定。 比如,汽车厂在年初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将生产计划和上.....  -----------------------------  如此细致的工作。  辛苦了。
  好文!待后文。
  着陆 怎么着 大家都在想
  期待下文
  终于见到新文,先顶后看。
  mark,牛人的文章要支持~~~~
  收到短信说广百衣服五折,昨晚跑去广百一看,人那叫一个多啊,平时的十倍估计都不止,看样子大家都等着打折再买的。  不过我怀疑都是以前的存货打折就拿出来卖,款式真的不好看啊,新款没五折,一般七折。款式质量好的,折后也一千以上,穿不起啊
  [发自iPad客户端-贝客悦读]
  慢慢看
  …  
  0715老师新帖,收藏。
  呵呵,看的心惊肉跳,想的热血沸腾啊!
  当所有行业经济都下行的时候,只有放弃所有,什么都不做么?
  报到。强帖占位。
  市场总是动态的存在,不要假定绝对的静止,你所谓的"自由落体"只能是在实验室里。  
  厉害啊。  感觉是一个团队做出的这样详尽的报告。  比什么御用经济学家强多了,从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是,中国真的可惜了,长叹一声。
  先占个位置听课
  楼主说的是,很久以前上课,老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过剩,以至于把牛奶掉到,现在我们就在经历着这种过剩。  我收入还可以,但是N年没有去商场买衣服了,现在淘宝很方便, 很多原单或者名牌的库存都拿到网上销售,几个人会去商场买衣服呢?
  那么,这些库存意味着什么? 如何引发经济的“自由落体”? 下一步经济的关键点是什么? 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 (待续)  ………………………………………………………………  饭都吃不上了,谁还会在意房子、车子、小三……,在肚子面前神马都是浮云!
  十年前,可能没事干的,想去开个小店,卖卖衣服,家居用品。 今天,去了一个新开的集购物,超市,休闲于一体的购物中心, 几层楼,不过人很少。 现在到处都是衣服和家居用品,有几个人会去买呢? 国内销售越来越难了。
  楼主又开楼了!持续关注学习中。。。
  残酷,无奈。
  先顶后看,养成习惯。
  这么大一片字。。。。
  传说中的hard landing吧。
  精彩!
  一个经典经济故事:煤矿工人的孩子在家里冻得发抖,问失业的父亲家里为什么那么冷,父亲说是没有煤,孩子问为什么没有煤,父亲说因为他失业了,孩子又问为什么失业了,父亲苦笑着说,因为我们挖出来的煤太多了!
  这类出来长篇唱衰或者唱荣的,多数背后都是有目的的!!!
  很好!让它落下去,我们就自由了!  
  爪  
  @yfqvswy
15:21:30  这类出来长篇唱衰或者唱荣的,多数背后都是有目的的!!!  -----------------------------  啥目的?说来听听
  这个一定要顶起来的
  果断留名  
  好贴!学习了!
  太长了,慢慢看,
  顶过在看!
  一声叹息, 顶楼主, 感谢这么详细的分析, 怎么看这都是死局, 杯具了..
  好贴,正在围观  
  占位听课
  @生于-2 13:36:00  中国经济的“自由落体”?  关注衣食住行,就能了解经济。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很容易了解、分析和预测。 当人们在炒股,分析“基本面”或者“技术面”的时候;人们关注房价,为房地产是否“回暖”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等于将自己局限在很狭窄的视野内,让人变得狭隘、短视。 这种自我局限的结果,不是让自己更了解经济,而是让自己偏离对经济的认识。 因为,一个人只要从衣食住行出发,稍微关注一点社会,关注网上.....  -----------------------------  新作,学习了
  mark,好文章
  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楼主辛苦!
  @wanghuiye324
15:50:54  mark,好文章   -----------------------------  very good but too long
  产能过剩,资本主义大危机,大萧条的前兆
  关键还是食利阶层太凶狠,把老百姓的收入压得太低太低。导致一方面投资过剩,另一方面需求不足。结果就出现了lz说的这些。。。
  中国的经济发展,投资的高利润回报,其实是建立在各种“低成本”之上的,通过枪杆子来对底层进行掠夺,压低粮价,然后维持劳动力低价,强拆,低成本拿地,不关心环境污染,不关心资源浪费。低人权,低劳工权益。垄断的金融融资,低利率融资。
  所以在改革开放前期,在中国投资,啥东西都低成本的条件下,不赚钱才怪。所以大家都来扩大产能,追加投资。
  但是低成本也是有极限的。现在粮价压不住了(地不够了),工人工资也压不住了,原材料,包括现在强拆,也没以前那么轻松了,通胀来了,利率也压不住了。所以啥成本都涨。最后做啥投资,利润都薄。
  更重要的是食利阶层。本来老百姓的收入就很低了,各个部门还要吃拿卡要,看病医疗教育买房,老百姓用于消费的资金就更少了。对企业也是一样,各种税费,过桥过路捐款,导致中国物价甚于美国。
  这样玩到最后肯定是生产东西贵卖不掉,老百姓没钱又买不起。生产和消费脱节,最后就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资本家跳自己家的楼,老百姓跳别人家的楼。反正都是死。
  最可怕的是,当年美国起码zf还有威信,还能领导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0715 改白天发帖了
  打折什么啊
都是骗人的  新款价格坚挺的一比啊  大热天
把羽绒服拿出来打折  打完折还是500到1000
跟比冬天买能便宜100吧
还是老款  有什么意思
  赞扬一个
  看了半个小时,原来好长的。  先顶!!!
  产能过剩最终会如何演变,拭目以待。
  楼主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拐点
  自由落体的过程就是去泡沫,现在是刚开始。
  强贴,顶!
  老空军的帖子
  详细的分析,谢谢。
  拭目以待
  演员只顾抬头仰望星空
  第一次在楼主的第一页?
  先顶后看
  中国现在唯一的就是粮食不过剩啊,全进口。
  等了好久,终于又出好文!
  顶。。
  楼主列举的大部分“行业”资源的确过剩!  但最最要命的粮食,却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麻木、拜金、短视的鸡国国人等着造报应吧!
  激动的mark
  一般百姓除了买美元存、日常用品、打好人际关系外  还能做什么准备吗??  怕到时,C国ZF怕出大乱子,可能会锁国??   关门放狗,咬掉不听话的。  然后,再开放招商??
  向楼主和老马问候,辛苦啦!
  我不关心自由落体是怎么来的,我就关心是什么时候来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落体的所有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