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诡辩术?是在巧妙利用动物世界逻辑漏洞洞,运用逻辑错误进行的论证吗?在哪种交流环境下可以使诡辩术失效?

行政能力之逻辑推理:青出于蓝的诡辩术士【贵 州 学 习 网】
贵州学习网—属于你的学习中心
  自从亚里士多德发现了思维的奥秘,古希腊人因自己的文明而踌躇满志的时候起,逻辑学就以其"正确"而享有盛誉,备受尊重。至今我们也沾沾自喜地说:"这事办得合乎逻辑!"然而形式逻辑受到的推崇似乎己经超越了它真正的价值。须知,它绝对不是思维的惟一方式,也不可能保证思维必定正确。
k[j~rHONHm](NBP! [ 考试指导 http://Www.gzU521.com
] k[j~rHONHm](NBP!
  尽管逻辑推理对提高思维效率有极大作用,但是人的思维活动又总是具体的,随对象和问题的千变万化而变化。现实问题的多样性,初始条件的不同,仅凭若干种逻辑推理形式就想概括人的全部智慧,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既然逻辑是思 维的工具,它也跟别的工具一样,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范围。例如铁铲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用来垒一座巨大的沙城堡,但沙城堡是不能住人的除非你碰巧是一只沙蟹。偏偏有这样的人:明明不是沙蟹却要不遗余力地垒出一座沙城堡来,并老老实实地相信他能住进去……这实在有些荒唐可笑。这种人不知道所用的工具与其创造的下品"都有特定的局限。
  事实上,从逻辑推理产生的时代起,也同时出现 了蔑视逻辑、反驳逻辑、摆脱逻辑束缚的思想倾向。
  即使在古希腊智者中,也并非是所有的人都循规 蹈矩地使用那些所谓的"天赋工具"。当时还有不少的 诡辩术士,在辩论中为了战胜对手,他们巧妙地违背逻辑规律和人们判断推理的一般规则,采取各种手段似自己的"假"逻辑来对付别人的"真"逻辑,从而 常常使对手无法反驳而只能认输。一个著名的故事是诡辩术士普罗泰戈拉与他的打的一场"诡辩官司":
  普罗泰戈拉招收了一位名叫爱瓦特尔的,向他传授讼诉和辩护方法。当时师生俩订了一个合同: 爱瓦特尔的学费可以在他学成当上律师后,并第一次出庭胜诉以后再行交付。爱瓦特尔很快就学完了全部课程,但是却一直不肯实现合同规定向老师付清学费,为此,老师决定向法庭起诉自己的。
  他对爱瓦特尔说:"如果你在我们的案件中胜诉,你就应该按照合同的规定条件交付学费,因为这是你第一次出庭,并取得胜诉;如果你败诉,那么你就必须依照法院的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不管你胜诉还是败诉,你都得付给我学费。"爱瓦特尔听罢,回答说:"老师,你错了!恰恰相反,如果我在法庭上胜诉了,那么根据法庭的判决,我当然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我也用不着付学费,因为我们的合同规定我第一次出庭胜诉后才付学费的呀!"
  真可谓"名师出高徒"!普罗泰戈拉自然不敢真的 再到法庭去打官司了。
  其实,要决断这两个诡辩家的官司并不难,只需诉之于同一律,即严格按一个标准来判定。因为本案中师生两人都没有保持同一标准。然而,现实生活中,爱瓦特尔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谁又能说它不是一种机智,不是一种智慧呢?
  不要以为诡辩术从逻辑上可以轻易地被揭穿。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大师芝诺提出的摊题。几个世纪以来,在各种哲学和科学著作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但都没有完全彻底地将其解决。
  芝诺的难题中有一个是"阿基里斯追乌龟"的问 题。阿基里斯是古代跑得最快的人,他让乌龟先跑上一段,然后再开始追赶。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阿基斯用不了多久一定能追上乌龟。但听完芝诺的论证,坚信逻辑推理的人顿时会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芝诺认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已向前又爬行了一段距离。当阿基里斯每一次到达在他前面的乌龟的位置时,乌龟总是在原来位置的基础上又向前爬行了一点距离。所以,阿基里斯将永远追不上乌龟。
  芝诺的难题从逻辑推理上是没有任何漏洞的,绝不是一般的诡辩。按照罗素的说法,芝诺的推断"在某种形式中涉及到从他的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几乎是空间、时间和无限的全部理论。"可见,逻辑并不能解释一切。
  300多年以前,逻辑学家们面对各种"诡辩术"无力反驳,所以,只能警告读者"在逻辑的领域中,不应该张开满帆快速去航行。"就连当年的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在面对逻辑碰到的难题时也只能发出:"思维是一种苦难"的悲叹!
责任编辑:gzu521
本类相关文章:
公务员考试分类
分类推荐信息
大类最新文章诡辩者的伎俩——利用语言表述和错误逻辑歪曲事实。【哲学辩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9,062贴子:
诡辩者的伎俩——利用语言表述和错误逻辑歪曲事实。
在下以为诡辩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单一的为了战胜对手。这种手段可以,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但本质只是口头上的胜利。而由于诡辩的理论依据是扭曲的,所以诡辩的结论是无法真实反映问题的。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知道对方是错的,但有说不出来,无法反驳。在下不才为各位吧友总结一些小经验,希望更多吧友分享自己的抗诡辩心得。
首先总结一下,诡辩者的常用辞令。
1、混淆逻辑。(我们的逻辑就是真命题的逆命题只要对我有利就一定是真命题)
打个比方A说了十句话,其中九句是对的,一句是错的。那么我们可以对这个事实作出如下概括。
(1)A说的话不全是对的。
(2)A说的话大部分是对的。
(3)A说的话肯定会有错的。
(4)A说的话少部分是错的。
(5)A说的很少会错。
(6)A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对事实的概括,都是事实。在这里事实可以视为一种合集,而这些概述是这个合集的子集。子集必然符合合集。但反过来一个子集不能真实有效的概括合集。
我们试着抛开事实,看(6)、(2)、(3),三种概括,当抛开事实本体,这三种不同的表述将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可是由于任何一种都是对事实的真实概括,所以造成了逻辑混乱。
“注:玩弄文字不是汉字的专利,因为这些逻辑句,就是用英文翻译,依然是有指向性的文字表述。”
大文豪,曾经发表过一则文章,标题是国会议员里有些人是狗BZ养的,后被有关部门重视,认为这么有影响力的人物说这话,是很不负责任的。勒令要求马克吐温道歉。而马克吐温,第二天就发表了道歉声明,为自己的不当言行承认错误,并说自己的话说错了,正确的话应该是国会议员里有些人不是狗BZ养的。(对此我只想说美国真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度)
so:对事实片面的表述会造成逻辑混淆,而为了坐实这种混乱,诡辩者们会刻意把事实的本源孤立,并强化带有指向性的描述。揭露方法就是告诉他们,在逻辑关系里。真命题的逆命题可以是真命题,也可以是假命题。
2、主观代换(我们的逻辑就XX主义,XX思想是狭隘的、错误的、愚昧的,所以所有包含XX主义情绪、XX思想的都是狭义的、错误的。愚昧的。)
人类都是利己的,所有利他都是假的。帮助别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我要求。而不帮助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那么帮助别人就是为了减少痛苦。所有无私的帮助不存在、、、、
各位朋友如何反驳??也许很多朋友说不用反驳,这就是对的。哪你就中了诡辩者的全套了。
那么诡辩者到底用了怎样的障眼法呢?
把人的属性代换了社会属性!
对先与社会的作定义,本质是用现代思维先人思想。种种表述都是被模拟分析出来的。并不是真正先人思想的真实记录。
自私这个词是人类社会出现后才形成的,用这个词去概括,人的,那么就会形成第一个局。当第一个局被认可后,第二局就是杀局。那就是把形容自然人的社会词语,再等量等质的运用在社会人身上。看上去是类似二元一次方程X=X。但实际上第一个X是被出来的。
即第一个描述人的自私不等于第二个描述社会人的自私。。
对社会人自私的概念是社会真实定义的,而不是定义的。那么第一个自私实际上是无社会化成分的。而第二个自私是完全社会化成分的。两者本质不同。根本无法化等号。诡辩者将他们主观代换,手段依然是斩断逻辑链的源头,截取其中一段,加强思维后形成杀局。
3、逆向推理(我们的逻辑就是在知道答案的基础上,谱写过程。。。。)
个人的简单类比:可以画出优秀的侦探漫画但他本人并没有侦破刑事案件的能力。对于这个观点,很多写推理小说的画侦探漫画的名人都直言不讳的表示赞同。并把自己的写作逻辑称为倒推,即先确定杀人凶手或真相,后设计剧情。而警方破案的思维逻辑则被称为正推。即收集一切可以证据,排除无用且不可能的情况最后确定嫌疑人,在逮捕嫌疑人后确定是否是真凶。
那么正推和倒推有什么区别呢?为了让大家直观认识依然用类比。
有一个人遇害了。你负责侦破此案。如果你不知道真相,那么你将会考虑,他杀,自杀,还是意外死亡。首先保存现场,架设警戒线。而诡辩者此时开始嘲笑你没有经验,愚蠢且机械化。因为他说这个人是意外死亡,首先应该让死者家属置办丧事。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结果,那么他的下一步思维就会产生不同。正推者会先封锁现场,而倒推者会让家属置办丧事。
很显然倒推者很有效率,省去了排除这个步骤。
这时你没办法说他是错的。因为到这这一步你已经无法反驳他了。
倒推者强化自己对事件处理的效率来批判正推者的愚昧,刻板。就像很多小白文爱好者认为穿越者驾驭古人是理所应当的。有预知未来能力的人就一定能躲避灾难吗?我个人很喜欢电影系列。
说点实在的,很多人批判,认为宗教应该被废。因为他们自比自己是唯物主义战士。用科学武器证明了神不存在。从而证明所以信教之人都是愚昧的。这就是诡辩者们在倒推。因为他们刻意无视了人们对真相的探索往往就是从怀疑开始的。他们的本质是站在的肩膀上鄙视哪些在构建巨人的过程中牺牲或者被当做炮灰的人。并且刻意忽视了宗教的社会作用。其方法可以结合1和2。
其实大家都不是傻子,信仰的人里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者。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门未尝不可以信仰宗教。说白了,社会要利用宗教,让这个社会更美好。而不是抹杀宗教。
我始终认为世界上都是伪君子比世界上都是真小人好,前者起码这个社会还有让人畏惧而不得不压制欲望的东西。而后者,我想这个社会已经是无法无天的状态了。
4、因果逻辑的主观运用(我们的观点就是A杀了B,是因为A父A了A,所以A的父母也是罪人。。)
因果逻辑,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它就像一条射线。把结果作为点可以无限扩张。把因为作为点也可以无限扩张。怎么都能说通。
有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多人问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人有什么可恨之处。有人说,他的父母做的孽报应到子女身上,子女是父母可恨的延续。当然如何父母没问题,可以继续往上追究。还有人说,那是这个孩子上辈子做了可恨的事,所以报应在它的身上。。。。
不过还有另一个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孩子因为残疾没有被征兵从而躲过了一劫。或者他如同一样成就了正常人无法成就的事业。
诡辩者利用把本身无关联的事,破析成必然有联系。你无法说明他是错的。因为他的依据是客观事实。怎么办呢?
(1)一码归一码,限定因果范畴。不过诡辩者会认为你是恼羞成怒。
(2)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因为定点的因果是射线,所以诡辩者的结论之上或之下必然存在更高阶的因果关系。就像数字是无穷的因果也是无穷的。在永无止境的说辞下迫使他定下规矩,走(1)的路线。
XXXX于日17:30留坑在此。
笑。我再教你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说批判的人不知道宗教的社会作用。那你又何尝看到对宗教彻底批判的社会作用?
楼主表情好到位
语言陷阱~混淆概念~那是吧里某些人常用的~不知道那些人能否看懂你写的
宇宙之内,宇宙之外,中文外文,国家室内,命题都是有适用范围,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都活在自我意识之中,深深地被束缚着!
5(上)、先入为主的杀局(我们的逻辑就“”悖论就是没有解,说有解的都是自不量力,无知愚昧的人。)很多朋友都对悖论有些研究,在悖论问题上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一方是努力证明悖论有解,一方试图告诉那些认为悖论有解的人你的想法是错的。今天小子大言不惭谈谈“悖论””悖论“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悖论,它的出处不可考,小子也没查到。这个悖论看上去无懈可击。但仔细想想这个”悖论“会是在何等前提下提出的呢?我们假设一下:
one、某脑科学院科研组提出的课题,为了导出如何在个体脑部分析错误但这种错误却不违背公共认知的情况下,证明这个个体存在问题。
甲的大脑对观感的解析出现问题,常人大脑对蓝色的刺激的解析为A,对绿色的刺激解析为B。而甲的大脑对于蓝色的刺激解析为B对绿色的刺激解析为A。
那么正常的情况下,甲开始接受教育。父母告诉甲是绿的。天空是蓝的。那么结果就是甲虽然看到天空的颜色在脑海中解读为B但是由于父母的教育。甲认为天空的颜色就应该解读为B。 如此我们需要认清一个逻辑关系,并消灭一个文字游戏。那就是蓝和绿的关系。
我们用于确定物体颜色的蓝和绿,是一种社会定义,是一种对先天现象的后天解释。例如天比人存在的早,而天是蓝的,是人类社会后才有的定义。人对他的表述是蓝,英国人是blue。蓝和blue都是对天空的颜色定义,所以blue和蓝是一种表示。这是-------社会化的定义,即公共认知。
那么人类如何辨析颜色呢?光刺激——被眼睛接受——眼睛把接受到的刺激变成信息——通过传递给大脑——大脑的有关部门接受信息再次破解——形成最终感知——感知结合认知——认知再由语言或文章表达出来。其中用于传输的是生物电。也可以说是脑电波。那么甲的问题会出现在那个步骤呢?
我们用排除法首先可以排除光刺激,光刺激是客观定物,是可以被认作定值的东西。其次可排除眼睛的接收能力,如果不能接收,那么就是瞎子,瞎子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
那么错误?可能有这些方面的原因1、眼睛在对光刺激编码的时候,编码与常人不同。2、传递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被干扰。3、脑部有关部门解析与常人不同。4、形成感知的时候出现变异。这些是都是甲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那么该脑科研小组提出”悖论“之后,会去分析如上文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最终得出这个”悖论“是出自于哪一个器官的不同。
这个”悖论“解决了!该科研小组成功证明了因为某些个体脑部组织与常人有异所以会出现对刺激的不同感受。
那么诡辩者到底玩了怎样的文体游戏呢?那就是绿和蓝的定义。看到的是蓝色,这是一种认知后的定义。而抛去社会认知,我们应该认为某甲是接收到了某种刺激后,把这种刺激解读为蓝。所以不存在蓝色的刺激这种说法。那么看见的蓝色,和读出的蓝色,实际上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两种感知认知过程。
也许这么说,诡辩者会觉得,因为你勘破了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里的解,他们会把你的思考拉会语言逻辑圈套里。并让你用语言逻辑解释这个”悖论“。虽然聪明人立刻会认为这是诡辩者的无理取闹,并停止无意义的辩驳。但很多朋友毕竟是受激不过想在逻辑上也能战胜诡辩者。给予诡辩者最后的打击。那么很可能会憋出一肚子气。接下来我们假设第二种前提:
two、某语言逻辑兴趣小组,提出这个”悖论“。并放出话来,这个悖论无人可解。但实质是认为没有一个解能经受住自己的质疑。为此他们规定了不能用科学那一套。(呵呵,这就是圈套的杀局,让你放弃用最正确的思考方向。。。。。那么你想要说服他就必须依靠辩论,可是很遗憾这个”悖论“比较完善,对诡辩者而言,他的盾很厚实,后手也准备的很充足。)
那么我们给诡辩者提些问题。
1、怎么保证假设的人就一定有这种?如果假设错误这个人没有这种色盲。你叫我们如何证明他的不同?用一个错误的假设来作为理论依据,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那么我们有权利质疑这个假设是错的。请诡辩者证明假设是可以作为已知条件的。
2、如果他一定说假设的就是一种已知的条件,那么既然已知,怎么知的?那么我的解就是让已知者来解。(呵呵以上的这种方法是对称逻辑。可以说对称逻辑是一切逻辑形悖论的通解。而悖论的定义就是一定有解,最起码可以用对称逻辑解。)
最后我们质疑一下,”悖论“是不是”悖论“????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我在“悖论”上加引号了。
假设一下 这是真实存在的临床案例。简述就是某甲脑神经反射异常,但接受的认知却正确,所谓的什么蓝绿异常纯粹是脑神经反射异常,怎么证明他与别人不同?答:1界定正常人数值范围。2让他做检查看看是否有一些数值与正常人不同。怎么证明你就不是这种人?答:你出钱我去做测试。。。。。。。在这样的前提下。。。。跟悖论有个毛的关系。。。。。??
说到底,当朋友们把这个所谓的”悖论“当成悖论的那一刻,就已经走入思维定式。那么我跳出来看看悖论的定义——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该“悖论”真的有对立结论吗???
有!常人的蓝和他人为的蓝是对立的。。。
是诡辩者的小伎俩。。。。。但是很遗憾的说,然并卵.........
这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和表示的歧义。。。。这两个蓝完全不对立。。因为不管是你认为的蓝还是认为的蓝都是指代同一种东西。他说天是蓝的,你也说天是蓝的。而蓝的本质仅仅是社会定义的一种物质属性。所不同的是他的蓝与异常解读挂钩。
还有!他明明看到的颜色不同却说出来相同的颜色!
我想说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那我们往往会说,我们买的东西一模一样,模子里出产的东西一定一模一样。。。。请问这是不是悖论??明明就不可能一模一样,为什么还要说一模一样呢?就像是你看到的颜色,明明和别人不一样,却偏偏说的和人一样。
那么我的问题如下:现实存在的临床问题或者就是现实情况,能不能吧它看作一种悖论呢?
只能说这个所谓悖论的创造者很高明。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了先入为主的逻辑误区。把一种是现实存在的现象,用玄妙的手段嫁接在了一个完美度很高的命题里。并让很多人拿去做试金石。。。。
最后把“悖论”带入的悖论抽象公式验算:1、如果某人有这种“色盲”,那么他看到天与别人不同,别人没有这种色盲看到蓝天也与该人不同。。。。。。。
2、如果某人有这种“”,他把天的光感刺激解读为天不是绿的。别人没有这种“色盲”,也把天的光感刺激解读为不是绿的。
这不符合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的悖论抽象公式。之所以会有悖论的,那是因为创作者,加入了认知这一概念。很可惜,不管是还是非色盲,他们都是受了一样的公共认知的同化。所以抛开一切,两者的认知都是统一渠道的社会公共意识。而社会公共意识不存在错于对之分。创造者就是刻意把先天的真实现象,带入了后天的社会化认知,并一开始就用社会公共的认知的蓝与绿来判断一个人的自然属性。这与上文(2)中的主观代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很有意思,楼主继续更
直接用他们的逻辑慢慢辩回去就好了啊. 科学直接做实验
呵呵,楼主说的是诡辩?
好帖,收藏了。
好的,看了楼主的回复,我就简单针对你的三个例子做个回复。首先第一个问题,你提出了闯红灯是为了去死还是节约时间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在这里我可以毋庸置疑的告诉你,没人闯红灯是为了去死,为什么?如果你想死,你去死的方法有千万种,所以你的闯红灯的问题它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和诡辩也没有关系。第二个例子你告诉我x喜欢上了一个女孩。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今天我在想我找女朋友是该找离自己近的呢还是不要找离自己的时候,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我没有喜欢的人,如果今天我都有喜欢的人了,我还有必要再去考虑这个问题吗?就好比你在纠结我早饭该吃包子还是馒头,可是结果你不饿!第三个例子你举了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来问我谁是诡辩,因为你说二者是客观事实,所以你认为我在诡辩。可是你这里偷换了一个逻辑,那么是什么呢,就是你的问题纯属于一个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则,二这种问题是不具备可辩性的,它本身也不对立,这样的例子你觉得恰当吗,你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反而说我在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要不你直接让我承认你的观点算了!还有一个问题,你一会说我给了个伪命题你无法回答,一会又说你这是客观事实,不知道楼主认为矛盾否?
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的才是好猫。诡辩是一种手段,很好用不是么?
然而很多没看懂,收藏后再仔细考量
严打自欺欺人精神病!
我龙袍加身,我富可敌国。我权倾一方,我俯瞰众生。我挥金如土。我博学多才,我智勇双全。我英俊潇洒,我妻妾成林。我高大威猛,我夜夜春宵。我风流倜傥,我万众瞩目。我杀尽负我之人,我斩尽世间不平。我醒了。我要开始搬砖去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2人评价)
&&|&&3次下载&&|&&总108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50积分
5人评价105页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156页
0人评价45页
0人评价102页
0人评价221页
0人评价18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50积分VIP价:机智诡辩术—超技巧舌战入门
我的图书馆
机智诡辩术—超技巧舌战入门
106.横生枝节岔开话题——节外生枝术  当诡辩者觉察到自己无理或处于不利地位时,总是想方设法从对方的话 语中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把话题岔开,把争论的矛头引向对己有利的方向, 使对方变为被动,这就是节外生枝诡辩术。  庄子与惠子曾在濠水桥上展开一场论辩,也就是传之千古的“濠水之 辩”。有一天,庄子与惠子信步来到濠水的桥梁之上。 庄子俯观着水中的游鱼,颇有感触地说: “这些鱼自由自在、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即反驳惠子:“你又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 道鱼的快乐,道理全在这里面了。”  庄子一时难以驳倒惠子,便狡辩道:“还是回到当初的问题上来吧。你 说‘安知鱼之乐’,就是说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你明知道我是在濠水 桥梁上知道的却又故意来问我,那么我明白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桥梁上知 道的!”庄子无法驳倒对方,便在“安”字上作文章。“安”可以表示为“怎么”的意思,也可以表示为“什么地方”的意思,他们当初是在前一种意义下展 开论辩的,庄子一时难于取胜,便节外生枝,把它改变成后一种意义,并以 此指责对方明知故问。节外生枝诡辩术的特点是横生枝节,故意制造一些与论题无关的问题。  节外生枝诡辩术的要诀就是违反同一律,思维没有保持同一,论题也没 有保持同一。1972 年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动身前往莫斯科,途中经过维也纳,就即将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提出了一个所谓“程序问题”。 他问:“到时,你是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说:“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是多么公正啊! 他要我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 坏透了。”他略停了一下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全堂顿时哄然大笑。 基辛格善于节外生枝,这样既回避了问题,又风趣、幽默。 再请看这么一段诡辩: 甲:“我认为你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是错误的,应当改正。” 乙:“不遵守也没什么了不起。” 甲:“人人郁不遵守,马路上就要乱套了。” 乙自知理屈词穷,但却狡辩说:“我争不过你,那你说说什么是交通?” 乙不是主动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从对方的话语中引申出“什么是交通”这一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的人一下子还真是难以说清楚,这样诡辩者反 而占据了主动地位。107.迎合对方诱其上钩——投其所好术  投其所好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诡辩者故意做某件事或说某句话来迎合 对方的喜好,使其上钩,然后再反戈一击,使其在傲慢中彻底失败的诡辩技 巧。  投其所好诡辩术,投是为了迎合对方的某种嗜好,但这并非是真正目的, 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引对方上钩,使其昏昏然,然后反戈一击。因此,这个 “投”,一定要迎合得巧妙,不能让对方看出任何破绽。  要想运用好投其所好诡辩术,还要了解对方的“好”,这样才能投其所 “好”。所以论辩之前要进行“火力侦察”,要做到有备无患。王龙溪行侠仗义,喜欢在酒楼赌场消磨时光。 王阳明很想将他收罗到门下,但王龙溪认为他是个腐儒,连见也不见。 于是王阳明命门下弟子终日赌博饮酒。 过了一些时候,他叫一个弟子找王龙溪赌钱。??王阳明笑道:“腐懦也能赌钱呀!” 王龙溪大吃一惊,马上求见。二人见面后,王龙溪对王阳明大为折服,立即自称弟子。  王阳明为了拉拢王龙溪真是费尽心机,他使用的就是投其所好诡辩术。 运用投其所好诡辩术时,当发现对方上钧后,要及时反击,迎头一棒, 使其手足无措,难以应付。前面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这“一击”而进行的,因此,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独自坐在一旁想心事。 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他走过来说: “萧伯纳先生,我想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显然,这位富翁不但干扰了萧伯纳先生的思绪,而且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铜臭味。他说的这句话显得俗不可耐,完全是对萧伯纳人格的污辱。对富翁庸俗的挪揄,萧伯纳决定给予反击。他抬头看一眼富翁,说: “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这下更引起了富翁的好奇,他急不可待地问题道:“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东西呢?”萧伯纳笑了笑,叹口气说: “我想的东西就是你呀!” 萧伯纳反击富翁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诡辩术。  富翁问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话,必然兴味索然,达不到反击 的目的,而现在所说的“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就勾起了富翁的好奇心, 使他不知不觉地上钩,非要问个水落石出不可。  没想到,萧伯纳的最后一句话一出口,就如揭开了一个谜底,给了富翁 当头一棒。美国口才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即使你爱吃香蕉、三明治,但是你不能用此去钓鱼,因为鱼是不喜欢它们的。你想钓到它,必须要下鱼饵才行。”108.咬文嚼字超越定理——倒打一耙术  倒打一耙是最常见的诡辩术,是诡辩者明知己错非但拒不认帐,还故意 推脱,进而倒打一耙,指责对方的诡辩技巧。请看如下一个例子。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妇女抱着未满周岁的婴儿被挤得东倒西歪,怀中的孩子哇哇直哭。 一位没座的老者十分同情,便极力温和地对一位坐在那里显得若无其事的青年女子说: “同志,给她们母子让个座吧。” “让座?我凭什么让座?”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美德’也是你说的吗?说话唾沫星乱喷,都喷到我脸上了,还讲什 么‘美德’?”  像这位青年女子这样,不仅不让座,而且反咬一口,就是十足的倒打一 耙诡辩术。一餐厅服务员在餐厅大门口拾到一块表,拒不交公。  服务员甲劝说道:“我们的《工作守则》里有一条‘拾到顾客的东西要 交公’,你难道忘记了?”“你不要问我有没有忘记《工作守则》,先问问你自己记没记清楚《工作守则》。《工作守则》里写的明明白白:‘在餐厅里面拾到顾客的东西要 归公。’‘餐厅里面’的范围不包括餐厅大门外,我是在大门外拾到的。可 惜你这么个大小伙子,竟连里外都分不清,你如此咬住我不放,居心何在?” 服务员乙气不过,也插言道:“你说拾到东西不归公不犯法,我说不归公就是犯法,定要让公司处治你。”  “哎呀,拾了东西不交公,犯法!要判徒刑多少年?是有期徒刑还是无 期徒刑?你咬牙切齿地叫嚷,你依据的恐怕是‘文化大革命’的法律,倒真 应该查查你是否参加过什么‘造反司令部’?”女服务员利用倒打一耙诡辩术,得空就钻,转守为攻。  当对方在使用倒打一耙诡辩术时,应注意:要克制,而且不能轻易跟着 跑,因为跟着跑不仅离开了最初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地位。  109.寻找契机缠住不放——软磨硬泡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 的名句。后常被人用来比喻绝路逢生的境况。  软磨硬泡诡辩术是在论辩处于劣势或形成僵局时,以和缓的方式缠住不 放,在软磨中寻找契机,从困境中冲出一条活路,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局面,达到感动对方,说服对方的目的。  软磨硬泡术作为诡辩技巧,靠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不是死气白 赖。  运用软磨硬泡诡辩术,往往是借助耐心,寻找契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 力,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直到使对方折服。北宋赵普担任宰相后,以推荐贤才为己任,而且荐贤唯能。 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做官,连续两次,太祖均不准奏。第三次赵普仍推荐那个人,太祖大怒。折断了他上奏的版牍扔在地上。可赵普像没事似的, 脸色不变,跪下拾起版牍回到府上。过了几天,赵普补缀好了奏事的版牍,又继续上奏,仍然推荐那个人。 宋太祖由感动而醒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赵普说服宋太祖,靠的是“软磨”和“力争”。 当你被对方捉弄,切莫鲁莽行事,恳求的态度和劝导的柔淆将会使你如愿以偿。恳求,通常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使用的方式。 然而在不利态势下,运用软磨硬泡诡辩术,并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  一位内地的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 现刚才还在身上的百十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两人。他明知此事与姑娘有关系,但没有抓住把柄,若他提及此事,姑娘定然翻脸说他诬赖人。 干部没和她来“硬”的。他拿出打持久战的架式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 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哪!”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  “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弄到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 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堆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 是最能体量人的。”  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 思地交给了他。  这个干部施用的就是软磨硬泡式诡辩,他抓住“信誉对经商者是生命” 这个要害,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加压”,努力唤起她尚 未泯灭的良知和同情心,从而使对方不得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最后,正义感、信誉感和同情心占了上风,战胜了贪财的邪念,她交出 了外汇券。这种好言相劝,包含了说话者的机智、韧性和抓住把柄的威慑, 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正压邪的说话方法。  110.保持中立夹缝求生——不偏不倚术  不偏不倚诡辩术是指当第三方处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矛盾夹缝中时,为 了避免因言语不慎而无意中使自己的观点或思想感情明显倾向于某一方,刺 伤了另一方而不得已采用的一种两边都不得罪的有效手段。  齐桓公想尊管仲为仲父,命令群臣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同意的 人进门后站到左边,不同意的人进门后站到右边。”东郭牙却在门当中站着。 齐桓公说:“我尊管仲为仲父,下令说:‘同意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的人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在门当中呢?” 东郭牙问:“主公,您是否认为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呢?” 齐桓公说:“是的。”“您是否认为他的果断能够做大事呢?” “是的!”  东郭牙说:“如果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果断能够做大事,主公您因 而把国家的权力都交给他一个人。这样,凭管仲的才能,借着您的威望,以 此来治理齐国,主公您难道不危险了吗?”齐桓公这才恍然大悟,回答道:“对。”于是,他令隰朋掌管内政,管仲负责外交,以此来互相牵制。 东郭牙这里运用的就是不偏不倚诡辩术。他把同意和不同意处理成反对关系,提出了言之有理的第三种意见,齐桓公自然也就采纳了。不偏不倚诡辩术还可以用来对付胡搅蛮缠或钻牛角尖的人。 官员为了戏弄阿凡提,对他说:“现在这儿,一个是骗子,一个是驴,你属于哪一种。”阿凡提二话没说,往官员和驴的当中一站,官员顿时十分尴尬。 不偏不倚诡辩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地位低或权势较弱的一方渡过难关,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某剧团编写了一个剧本,请领导审查。 看后,姓张的领导指示把主人公写成最后活着,姓李的领导指示把主人公写成最后死去。  团长感到很难办,创作人员说:“这样吧,我写两个结尾,张领导审查 时,就演主人公活着,李领导审查时,就演主人公死去。”团长一听,点头 同意了。让人感到为难的是,排演时,两位领导都来了。 正当团长急得团团转时,创作人员献上一条妙计: 演出开始了。戏演到接近尾声,台上忽然宣布:“演出到此结束” 张、李两位领导听了,同时走向后台,问道:“戏为啥不演完?” 创作员站出来说:“是这样的,主人公得了急病,正在医院动手术,同前死活未定。” 于是,张、李两位领导满意地笑了。剧本总算通过了。 创作员急中生智,终于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运用不偏不倚诡辩术,可使说话者保持中立的态度,不明显 偏向任何一方,从而得到双方的认可,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    为人应该正直,处世应该坦诚。但不偏不倚诡辩术不是中庸之道,而是 特殊情况下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111.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弦外之音术  弦外之音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双方为了 表达自己的意向,便使用“提醒式”的“隐言”,达到“弦外传音”、“话 外有话”的诡辩技巧。  深圳蛇口工业区一位负责同志出访某国,与某财团谈判时,对方恃其技 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向我漫天要价,使谈判陷入僵局。这天,该城市商会邀请这位负责人演讲。他在演讲中若有所指地说: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无条件地贡献给人类。而他们的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权是愚蠢的,相反却盛 赞祖先为了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现在中国与各国的经济合 作。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转让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 给??。”  这番精彩的不亢不卑的话,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赢得了 热烈的掌声。这一演讲,促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太小气,不通情达理。 于是,这一财团表示愿意降低专利费与我合作,达成了近亿美元的合作协定。  试想,如果他当时直接指责对方漫天要价,或低三下四地恳求对方让步, 结果又会怎么样呢?那样,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有辱人格国格。而他以弦外之音或诡辩表意,达到了直言难以取得的效果。  1954 年 4 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关于印支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 议。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 “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感谢鸭子,我队那以后就不吃鸭子。”  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 这不是美国鸭。”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卓别林夫妇边吃烤鸭,边对色、香、味俱佳的烤鸭赞不绝口。 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问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又十分风趣地说:  “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说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 能让我再多吃。”  周总理听后,深会其意,于是吩咐工作人员,把两只北京烤鸭送给了卓 别林夫妇,他们高兴地连声道谢。          卓别林不是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好直说,他用“弦外之音”巧妙 地、不失体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几句妙语巧得烤鸭。 弦外之音诡辩术,若用以批评,也有独特的效果。  有个领导没调查就批评人,结果搞错了,被批评者心中不满,便这样说: “兼听则明啊!”    这里他隐去了“偏听则暗”一句,而隐去的正是他要那位领导领会的。 这样就用弦外之音批评了领导“偏听偏信,冤枉好人”的错误,引起领导的 反醒。  总之,在一切不便直说,又不能不说的情况下,你不妨运用弦外之音诡 辩术,它能帮助你达到预期的目的。  112.批驳虚假捕捉破绽——捕捉破绽术  捕捉破绽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面对咄咄逼人的气势,巧妙地捕捉对 方暴露的破绽进行反驳,这样,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捕捉破绽诡辩术在实践运用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揭露对方言行不一,自欺欺人的做法。  《古今谭概》中说,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大夫邪石父,并欲灭邾石 父的九族。邾石父的族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求见齐宣王,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 应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根绳子来,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抓住对方逻辑荒谬、自相矛盾的漏洞。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 “有一个时候,尼·雅·马尔看到他的‘语言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公式遭到了反对,就决定‘改造,一下,宣称‘语言是生产工具’。尼·雅·马尔把语言列入生产工具一类,是否对呢?不,他完全不对。问题在于??有 生产工具的人能够生产物资资料,但是同样这些人,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生 产工具,那就不能够生产物质资料,不难了理,假如语言能够生产物质资料, 那么夸夸其谈的,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了。”·批驳虚假的论据,使辩敌固有的弱点充分暴露而致言语失据。  林肯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 肯以被告律师的身份要求复审。下面是林肯与原告证 245 人进行的对质:林肯:“你发誓说认清了是小阿姆斯特朗?”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半夜几点吗?” 福尔逊:“完全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 11 点。”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 10月 18 日晚上 11 点钟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请大家想,10 月 18 日那 天是上弦月,11 点时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呢?退一步说,就算证人 记不清时间,假定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 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在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的东南的草堆后面,所以他根本就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即向东,那 么即使有月亮,也只能照在他的后脑勺上,证人又哪能看到月光照到被告脸 上呢?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以外的草堆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的推断和分析,充分证明了福尔逊的证言是虚假的,驳得他张口结 舌,无言以对。  最后,福尔逊只好承认是被原告收买而提供伪证的。于是,小阿姆斯特 朗被判无罪释放。  113.一点就明一说就透——就地取证术  就地取证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及时抓住论辩现场的某些事物,用作论据来 反击论敌的诡辩技巧。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必须善于把握对手言论行动中的矛盾。 我国明代著名的“心学”思想家王阳明,他主张心外无物。 有一天,他和朋友登山观赏风景,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哲学思想。 他说:“凡是人们心中没有想到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就说这些大树吧,它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们,心中想到了它们,否则就不存 在了。”  他正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不料被一块石头拌了一跤,帽子滚到山下去 了,于是扫兴地说:“没想到被石头拌了一跤。” 他的朋友便问他:“你没想到石头,石头怎么会存在呢?可见还是心外有物呀!” 由于就地取证,当场揭露了王阳明前后言行的矛盾,令其无言以对。 上例说明,由于论辩现场的事物是诡辩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大 家有目共睹的,生动具体,宜观性好,一点就明,一说就透,因而具有根强的雄辩力量。  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必须熟悉论辩现场的情况。论辩现场 247 的实际 情况是就地取证获得论据的唯一来源。1988 年亚洲大学生辩论赛上,复旦大学代表队的主辩在阐述庞大的人口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沉重负担这一观点时,说道: “今天,广播局在外面给我们准备了 200 人的茶点,如果人数继续增加下去。我们就可能吃不上饭。”  主辩巧妙地用为赛场准备的茶点情况为喻作为反击对方的论据,十分有 力。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还必须善于洞察事态发展,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及时捕捉机遇,把可资利用的现场情况作为我们论辩的武器。 在一次“做好商业服务工作要顾客理解”为题的论辩赛中,由于双方旗鼓相当,对抗性特强。反方的一名队员失于不够冷静,言辞不当,带有人身攻击的味道,主持人及时予以提醒。 正方的一名队员立刻抓住这个论辩中的小插曲作为论据,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说,做好商业服务工作主要靠服务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不能看顾客是否理解来决定我们的服务态度,就像我们今天来参加这场论辩赛一 样,不能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不理解,我们就不认认真真地把比赛进行下 去。如果像对方所主张的那样,只有顾客理解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今天的 论辩不就无法进行了吗?”  由于正方队员反应迅速,及时把捕捉到的对方的一点失误巧妙地组织到 自己的论辩词中,因而这段机敏的辩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114.该忍则忍该驳则驳——装聋作哑术  在论辩中,对论敌的辩词,自己明明十分清楚,但是,却不值得反驳或 不便反驳,这时,不妨装聋作哑对论敌的辩词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令其无 可奈何,这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洪承畴对他进行审讯。洪承畴知道夏完淳 少年多才,文武双全,有意劝他降清,便说:  “你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岂能举兵叛逆?想来是上了奸人的当。青 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本督当保你做官。”  夏完淳明知座上审问他的就是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失节降清的行为极为 鄙视,现在居然又来劝降自己,不禁大怒。于是,他决定痛斥洪承畴一顿。夏完淳装着不认识洪承畴的样子,说: “我听说,亨九先生(即洪承畴)是本朝人杰,松山、查山之战,身先士卒,壮烈殉国。先皇闻讯,悲痛万千,我虽年轻,也仰慕他的忠烈,杀身 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侍卫以为夏完淳不认识座上的主官,发生了误会,便对他 说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归顺了清朝,当上了大官,现在堂上审问他的就是 洪大人。夏完淳明知就里,仍不点破,继续指桑骂槐地说:“亨九先生殉国已久,天下哪个不知!当时先皇帝亲自设祭,泪流满面,众大臣向东遥拜,痛哭失 声。尔等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竟敢欺世盗名,假冒亨九先生的英名,污辱 忠魂,真乃可恶可恨!”洪承畴又羞又恼,哭笑不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毡,非常狼狈,急忙把手一挥:“带下去!”以后再也不敢审问他了。 夏完淳对付洪承畴的策略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这样做对洪承畴的灵魂鞭挞得更有力,揭露得更深刻。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情不能过于冲动, 要服从理智的需要。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不能走上极端,凡事皆忍耐,而要坚持“该忍则忍,该驳则驳”的原则。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最好的方法是先忍后驳,忍可能引起论敌的烦燥,从而在论辩中出现漏洞,然后再见缝插针,及时出击。  1953 年 6 月,年已七十九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美、 法三国会谈。他借口年事已高,时常装聋,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法国外 长皮杜尔在一系列问题上讨价还价,使大家颇感头痛。艾森豪威尔幽默地说:“装聋成为这位首相的一种新的防卫武器。” 在现实生活中,当别人不怀好意对你进行挖苦、讽刺或攻击时,也可使用装聋作哑诡辩术对付他:即对对方的言行不作出相应的反应,仿佛视而不 听、听而不闻,这样可以避开对方的锋芒,使他放空炮,失去预期的效果, 在心理上产生茫然和失落的感觉。而你却可以趁此机会,完全按照你自己的 意图组织力量进行反攻。  表面上看来,你的反击似乎与对手的攻击离了题,实质上却正是针对对 方言论而发的。    另外,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你装聋作哑,故意张冠李戴,锗把葫芦当 作瓢,也可以在气势上使对方的尊严和自信发生动摇,精神上受到挫折,打 乱他原来的步骤。这样就可以刹住对方的气焰,抑制对方的攻势,从而取得 反击的主动权。  115.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标准不一术  标准不一诡辩术,是指诡辩青故意违反同一律,在同一个论辩过程中用 不同标准去看同一问题,使之对己有利的论辩技巧。古希腊有一个叫做欧提勒士的人,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秦歌学法律。 师生订有合同,在毕业时欧氏付给老师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等欧氏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欧氏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普氏等得不耐烦,就向法庭起诉,要欧氏付另一半学费,并向欧氏提出: 如果你欧氏这次官司打赢,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你欧氏这次官司打输,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不 论你这次官司打赢,或者打输,你都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欧氏针锋相对,回敬他的老师: 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我或者 打赢或者打输这场官司,我都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这里,老师和学生各用不同的标准来刁难对方,真是名师出高徒,诡辩家教出来的学生也不愧为诡辩家。  1986 年,对菲律宾人民是关键的一年,阿基诺夫人与马科斯竞选总统之 战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刻。马科斯动用权势和金钱,企图来收买选票,左右选举。大量的选民面临新的考验: 如果接受贿赂,那么就要投违心票。 如果不接受贿赂,那么有可能遭到报复。在此左右为难的时刻,天主教会详细宣讲这次大选的意义,告诉教徒对大选应持何种态度。它表示: 教徒可以接受官方的贿赂。因为那些钱物本是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你是人民一份子,所受可谓问心无愧。但投票时不必理会行贿者的嘱咐,而是凭自己的惫愿,爱选谁就选谁。 天主教会运用标准不一诡辩术以牙还牙,这一招着实厉害。后来许多官员才发现上了当,因为很多受贿者钱物到手后,仍然投阿基诺夫人的票。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中亦有一段精彩的诡辩与反诡辩。 苔丝狄蒙娜是公爵勃拉班修的独生女儿。她挚爱父亲,也与黑人骁将奥赛罗深深相爱并委身相许。 公爵知道后,大为震怒,决不同意女儿的婚恋,要她在众人面前公开表明是选择父亲还是奥赛罗。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二难”困境,一方是自己敬爱的父亲,一方是深深相爱的丈夫,怎么办? 苔丝狄蒙娜的回答很机敏:  “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 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失主,尽我应尽的名份。”  苔丝狄蒙娜通过机智的回答,既选择了丈夫,却又巧妙地请求父亲给予 以原谅。    《圣经》上说。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引起当地宗教保守势力的憎恨。 他们别有用心地问耶稣:“纳税给凯撒对不对呢?我们该不该纳呢?” 耶稣马上感觉到了其中的诡诈。因为当时以色列国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如果说不要纳税,就违背了罗马法律,如果说要纳税,就会激起犹太人的不 满。  于是,耶稣右手高举一枚货币问:“这货币上面刻着的是谁的像和名 号?”有人回答说是罗马皇帝凯撒的肖像和名号。 “那么属于凯撒的东西就应该给凯撒,属于神的东西就该给神。” 耶稣的回答是当时情形下唯一的最佳选择,至今读来,仍觉十分有趣。116.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诉诸怜悯术  怜,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首作“爱怜”,“爱惜”解,然后才是怜悯, 同情。诉诸怜悯诡辩术有两种: 一是,利用对方或听众的爱惜心、爱怜心作为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以达到自己的诡辩目的。 二是,利用对方或听众的怜悯心、同情心,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以摆脱困境。 一个最古老的诉诸怜悯的例子,是柏拉图在《辩护》一书中所记载的,苏格拉底受审时,苏氏为自己辩护的真实记录: 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种种辩护之后说:“这些和其它类似的话大致就是我所要申辩的了。或许你们之中有人会恼羞成怒,回忆自己以往为了一场小 官司,涕泪满脸哀求审判官,还带了儿子和许多亲友来乞情,而我不做这种 事,虽然明知自己到了极危险的地步。  “也许有人怀此恼羞成怒之感,向我发泄,带怒气对我投一票。你们若 是有人存此心——我估计不会有,如果真有,我想对他这样说不为过分:好 朋友,我也有亲瞩,如贺梅洛士所说的‘我并非木石’,也是人的父母所生; 我也有亲属,雅典人啊!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几乎成人了,两个还小,但我 不把任何一个带来求你们投票释放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雅典人哪!我不 是有意拗强,也不是藐视你们。我对死有勇与否,是另一个问题,为你、我 和全国的名誉,我认为这样做无耻。”苏格拉底是视死如归,他并不想采用当时人们采用的惯用的怜悯之法为自己开脱。他这样明显地将人人皆有的父子之情暴露在法庭上,只不过是暗 示自己判刑后自己身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将无人照料。希望有人照管他们, 这的确是很高明的一招。美国有位叫达洛的律师也很擅长诉诸怜悯诡辩术。一次,美国木工联合工会的会员吉德被控犯了罪,达洛受聘为其辩护。在法庭上,他说: “我在这里并不想仅仅因为吉德个人请求你们,我是为那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死去了的和活着的,曾在地球上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而倍遭富人们蹂躏和掠夺的穷人们,请求你们。我为这些请求你们,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贡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力量和劳动,使他人富有、生活 愉快,我要为现代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妇女们请求你们,要为活着的和尚 未出世的孩子们请求你们。”  吉德到底犯了什么罪,是否应该开释?达洛只字不提,但他那篇诉诸怜 悯和同情的陈词,足以使法官和一般陪审员,把证据和法律抛置脑后。  当一个人在危急时刻,处于束手无策之时,为保护自己也常常诉诸怜悯, 装出一副可怜相,以换取对方的同情。  唐朝杨贵妃曾经因为妒忌吃醋而出言冒犯唐玄宗,惹得龙颜大怒,令高 力士用辎车送她回老家,不准回宫。  杨贵妃登车伊始就悔恨不已,涕泪俱下,情急之中,剪下自己一绺头发 交于高力士,说:“珠玉珍奇之贵,本为皇上所赐,留给皇上不足以表达我的悔恨与思念。只有头发是父母所给,是我自己自上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达我的心意,希望 能为我表达哪怕是一丝的爱恋和诚意。”玄宗收到断发,睹物思人,顿生爱怜之心,旋即令高力士接杨贵妃回宫。 杨贵妃巧用诉诸怜悯诡辩术,化险为夷。117.吾君好胜可以隐夺     ——隐夺诡辩术齐相管仲说:“吾君好胜,可以隐夺,难以正格也。” 隐夺诡辩术;就是把不便明说的道理隐于能慷慨陈辞的说辩当中,换个角度使对方经过自我反省而大彻大悟,从而达到说服规劝目的的诡辩技巧。 春秋时,有一次晋文公率军进攻卫国,行军途中,看到有一个人在路边仰面大笑。 此人叫公子锄。晋文公问: “你因何发笑?”公子锄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给晋文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送他的妻子回娘家,在半路碰到一个很漂亮的采桑女,就嘻皮笑脸地和人家搭话。等他回头一看,却见另一个男人正在向他的妻子频频招 手致意。”  晋文公听后猛然醒悟了公子锄的意思,立即下令火速回师,还没到家, 就发现果然有人在攻打晋国的北部边疆。隐夺诡辩术在施用中的优点在于: 一是,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避免造成思想对立。 二是,换个角度提出劝谏内容,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对方自己悟出,使对方在自我启发中更好地认识错误,同时又免除了对方心理和面子上的顾虑,便于对方改变主意和接受意见。 三是,能收到忠言未必逆耳的效果,极大地增强说服力。 一位老太太的儿子性情粗暴,有一天酒后回家,和妻子没说上几句话就动手砸东西,闹得天翻地覆。妻子一怒之下,写了离婚状子告到法院。 法院先予以调解,调解人员和亲朋邻里百般劝说,都无济于事。 这时,老太太对法院同志说:“我支持儿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吧。”又转身对儿子说:“你这样的人,不配有这么好的妻子。”  在场的人都感到奇怪,觉得老太太的话说得有点叫人不可理解,哪有婆 婆支持儿媳妇离婚的。老太太又以真诚的口气对媳妇说:  “这个家都是你来后挣下的,房子、家产、孩子都归你。你先自己过着, 家里的活忙不过来,我和你的兄弟们来帮助你。以后遇到机会,我再给你选 一个好女婿。”老太太的话音未落,媳妇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不难看出,这位老太太说的“我支持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吧”显然是假话。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是为了教育儿子,二是为了平息儿媳妇的 心头怒气。末尾的劝辞,实际是为了使儿媳妇动情,达到收回离婚状子的目 的。其实,她在这里施用的是隐夺诡辩术。118.唇抢舌剑致命一击——对立引申术  论辩是智慧的角逐,是语言的较量,论辩对方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往 往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对立的态势。而一个高明的诡辩家则总是善于从共同的 前提中引申出与对方针锋相对的结论,以此与论敌相抗衡。  像这样,由同一个前提中引申出与论敌针锋相对的结论的诡辩技巧,就 是对立引申诡辩术。  阿凡提有个做买卖的朋友要出远门,来跟阿凡提辞行,看见阿凡提手上 戴着只金戒指,便打主意要把那只金戒指讨过来。朋友说:  “阿凡提,氏久不见你,我可真过不了日子。如今我要出远门了,以后 一定会很想念你。我说,看在咱们多年交情的份上,把这只金戒指给我戴上 吧!我一见到这只金戒指就会像见到你本人一样安心了。”对于朋友的无理要求,阿凡提说道: “承你好心,不过,长久不见你的面,我也是过不了日子的,你还是让它留在我这儿,让我一见到它就会说:‘噢,朋友讨过,我没给’。这时, 我就会想起你来了!”从同样的为了怀念对方的前提中,双方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送戒指与不送戒指。 在论辩中恰当使用对立引申诡辩术,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具有极强的对抗力量。  占代有个叫徐昌谷的人,在郊外乱坟岗上建了一座别墅。每当夜幕降临, 阴风惨惨,令人胆战心惊;野狐悲鸣,使人毛骨悚然:点点萤火飘忽于乱坟 之间,更令人不寒而栗。他的朋友见状,双眉紧锁,不禁说道:“你住在这里,每天见此情景,心中肯定不快乐!” 徐昌谷却反驳说: “你说得不对,我每天见此乱坟,却恰恰使我不敢不乐!”对于同样的目中所见,朋友得出使人心中不乐的结论,而徐昌谷却由此联想到人生有限,得出要珍惜人生、享受人生的结论,表现了他豁达的气度 和坦荡的胸怀。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童年时代生活非常贫困。成名以后,罗蒙诺索夫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穿着,埋头于学问研究。 有一次,一个专爱讲究衣着但却不学无术而自作聪明的人,看到罗蒙诺 索夫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那个窟窿挖苦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先生?” 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在对手气势汹汹的攻势面前,对立引申诡辩术往往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仿佛不经意似地给对手致命一击。119.变换立场得出结论——立场引申术  立场引申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通过变换观察事物的立场来得出与论敌的论 断尖锐对立的结论,以此与论敌相抗衡的诡辩技巧。正当爱迪生致力于发明白炽灯的时候,有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挖苦他说: “你已经失败 1200 次了,该停止这种徒劳的游戏了!”爱迪生反驳说:“不!我的成就是发现了 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由于对发明白炽灯所抱的主观态度不同,公司老板认为是失败,而爱迪生却恰恰得出是成功的结论。 立场不同,可以指对事物所抱的主观态度不同,也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小王开的出租车的牌照号是:“16444”,于是人们纷纷劝他说: “你的车辆牌照号 16444,听起来是‘一路死死死’”,太不吉利,还是设法换个牌照号吧。” “可是小王却自得其乐,反驳道:“这个号码非常吉利,读起来是‘多拉发发发’,这不是很吉利吗?”  从自然数的角度去看这个牌照号,它的谐音是“一路死死死”;而从音 乐简谱的角度去看,所得的结论却是“多拉发发发”。角度不同,小王便得 出了与对方尖锐对立的结论。立场引申诡辩术还包括诡辩者自己针对同样一件事物,根据不同的论辩需要,通过改变不同的立场而得出互为对立的结论。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有则辩题是: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复旦队在为这一辩题准备正方辩词时,根据“澳洲有四分之一的猫染上艾滋病毒”这一事实,认为:  “艾滋病并不是人的专利,无社会性可言的猫也有生这种病的可能,艾 滋病毒才是艾滋病的最主要原因,而病毒是医学问题。”因而得出艾滋病是 医学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结论。同样,复旦队在为这一辩题准备反方辩词时,针对“在澳洲有四分之一的猫也染上艾滋病毒”这同一个事例,由此可以说明艾滋病造成的危害正波 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连家养的宠物也难以幸免,由此得出:“艾滋病是一个 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的结论。从中显示了复旦队极为高超的 诡辩才能。120.抓住矛盾揭露谬误——揭露矛盾术  揭露矛盾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抓住论敌自相矛盾的地方,揭露其谬 误的诡辩技巧。有一个老头今年 60 多岁了,退休在家闲着没事。 一天,他想为小孙女做个小板凳,可是事情非常凑巧,老头请来的木匠是半路出家的,又不肯认真学艺,活做得特糟。 木匠在老头家干了一个白天,忙完了去主人那里讨工钱。 老头说:“你做的活太慢了。” “你没听说吧,慢工出细活。”  老人说:“你做的活不光慢,更重要的是质量太差,让我白贴了三顿饭, 这样吧,就把这只板凳给你抵工钱吧。”  木匠不干,分辨道:“别把人当傻瓜,几块钱我不要,谁希罕你这个丑 凳子?缝又大、板又斜,四只脚都不一样齐,能值什么钱?”  老头若一味正面地与木匠论理,说他干活的质量如何差,木匠定然不依, 于是老头采用揭露矛盾诡辩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老头故意要以板 凳抵工钱,木匠于是不依,对板凳进行指责,实则是拿自己的手掌自己的嘴, 闹出笑话。运用揭露矛盾诡辩术,重点在于揭露对方的论题、论点、论据,及论证过程的矛盾,是一种正面作战的常规战法。 运用揭露矛盾诡辩术,要十分注意思维规律与逻辑规则,必须具备丰富的思维知识与逻辑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论辩。同时,还要懂点语法、修辞及逻辑学,使自己的思维、说话,有条理、易于被人接受。 在某公司的一次“树立远大理想,做好本职工作”的讨论会上,青年职工小陈说:“有理想是假的,实惠是真的。什么理想、信念?有利就想,有福就享。” 其他同志批评他这种错误认识时,他却辩解道: “经过‘文化大革命’,你们还相信什么理想、信念这类东西呀!反正我是不信了。”“你一点也不信?”青年职工小吴问。 “一点也不信!” “你就这样确信吗?”“对。” “那么,你怎么能说没有理想信念这种东西呢?你自己首先就有了一个。” 小陈眨眨眼睛,顿时哑口无言。  这是因为小陈的狡辩中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他根本不承认有信 念这类东西,另一方面又确信他的这个主张是正确的,而确信一种思想是正 确的,正是一种信念。这时候,他等于承认了“有信念这种东西”。  小吴发现了小陈狡辩中的矛盾,于是就逼小陈将两者都加以肯定,让他 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就驳斥了小陈的狡 辩。  121.一辱俱辱一荣俱荣——荣辱相连术  荣辱相连诡辩术,指论辩中抓住论敌观点与自己观点的连带关系,或者 将自己的耻辱与光荣和对方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一荣俱荣,使对方的反驳 失去功效,更无法刁难或提出无理要求的诡辩技巧。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找出对方的观点与自已观点的连带关系, 从而,进一步地牵连在一起共担荣辱。如:某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乘机污辱他,让他从小门进去,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入,他对守门吏说: “出使狗国的从狗门进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门进去。” 守门吏只好让他从大门进来。 楚王仍不甘心,他问:“齐国没人了?叫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问:“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  晏子以其机智和敏捷擅长处理对方的突然发难,先将对方问话中的攻击 或制造的困境接受下来,然后顺着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将困境回敬给对方, 使之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从而使对方陷入自讨苦吃,无力回击的境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语气要和缓,要绵里藏针,不必造成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机智,又能显示自己的风度。 战国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魏王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他问手下大臣:“我是个怎样的君子?”大家忙回答:“是位仁君。” 唯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看法:“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什么仁君!”魏文侯听了,很不满,任座却拂袖而去。 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委婉地说:“我听人们常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座说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羞喜交加,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翟璜巧用荣辱相连式诡辩,既给魏文侯极大脸面,又委婉地为任座说情,且通过对魏文侯的奉承让他不得不宽恕任座。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色衣服。 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其中一个见到克雷洛夫就对他同伴说: “看,飘来了一朵乌云!”克雷洛夫应声说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呱呱叫了!” 克雷洛夫巧妙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给对方致命一击,自然贴切而又天衣无缝。  诡辩既需正面进攻,又要能侧面迂回,荣辱相连诡辩术就是一种较好的 迂回战术,对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取得诡辩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  122.设定条件巧答难题——巧设条件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客观事物 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巧设条件诡辩术就是通过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作出断 定、进行论辩的技巧。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大臣回禀:“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国王问他。“要看是怎样的杯子?”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容。“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 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他的三分之一大,那 就是三杯,如果??”“你说得完全对!”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这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人猜测偌大的一个池水中有几杯水,这实在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这个小学生不是直接作答,而是巧 妙地设定:“杯子和水池一般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 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 害为利。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 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 术,答辩道:“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 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 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 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 “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12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 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 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 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 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 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 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 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 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道:“那人是谁?”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12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 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 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 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 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 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深,更不能离论题太远,要注意与论题的联系。  来人陈相十分推崇研究农学派许行的观点,认为贤者应“与民并非而食, 饔飧而治”。孟子听陈相谈了这番见解后,就问陈相:“许子是否总要吃自己种的粮食?” 陈相说:“是的。” “许子是不是要自己织出布才做衣服穿?” “不,许子穿的是用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戴帽吗?”“戴的。”“戴什么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 “这样会耽误了耕种。”“许子是用锅或甑烧饭,用铁犁耕地吗?” “是的。”“是自己造的吗?” “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冶陶炼铁,使自己所用的一切东西都由 自己供给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经营各种行业的人交易呢?许子多么不怕 麻烦啊!”陈相说:“各行各业的事,当然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啦。”  孟子说:“即然这样,那么唯独国君要边耕地边治国吗???如果一定 要自己做出来的才能用,这就是要使天下人整天劳碌,不得安生了。”  孟子运用了由远及近诡辩术,以一般问家常的语气,引入对许子生活用 品来源问题的发问,看似随口而问,实际暗设机关,使陈相沿着问者的思路 不知不觉地为孟子提供了与自己论点相背离的论据,最后,甚至不得不概括 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陈相才知中计,可也无以为 辩了。  由远及近诡辩术,是论辩中最常用的战术。此诡辩术要求先打“外围战”, 再如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攻其核心,论敌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125.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推诿搪塞术  推诿搪塞,顾名思义就是敷衍塞责。这也是一种应付不愿回答或不便回 答的问题的诡辩技巧,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去搪塞,以表 达自己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推诿搪塞诡辩术,就是回避问题或问题实质的一种诡辩手法。《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有一天,楚国的庄伯叫他的父亲去看看太阳,其父很不高兴,回答说: “太阳在天上。”庄伯又让其父去看看太阳什么样子,其父回答说: “正圆着呢!” 庄伯无奈,只好直说:“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其父立刻回答:“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在日常交往的范围内,庄伯的话是明确的,即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定时间,这一点庄伯的父亲也是清楚的。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回避问题,表面上对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回答就是推 诿搪塞。推诿据塞诡辩术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诡辩者对某一问题本来不懂,但不肯放下架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  《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内有两 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何者为獐,何者为鹿?”王元泽本不识獐鹿,便灵机一动说: “獐边者鹿也,鹿边者獐也。”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何者为獐,何者为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推诿搪塞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诡辩者已经发现论题对自己不利,又不肯认输,于是玩弄推诿搪塞诡辩术,以此灵活地应付了事。  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讲,推诿搪塞诡辩术既可起到不破坏原有关系的作 用,又可起到减轻精神负担的作用。可见,这种手法不仅实用,而且也很合 理。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相貌出众,舞姿优美,令许多男青年 青睐,其中有个修养较差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与这位少女搭讪: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 女:“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么工作的?” 女:“干‘四化’的。” 男:“你家住在哪里?” 女:“地球上。”男:“你家有几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那么,你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每人一辆。”  这位少女的六句答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其信息量是零。她机智地运 用推诿搪塞诡辩术,使男青年一无所获。同时也表明了对男青年轻蔑的态度, 甩出一把寒光闪闪的“软刀子”,男青年自讨没趣,悻悻离去。  推诿搪塞诡辩术是一把寒光闪闪且外表华丽的“软刀子”,扎到对方的 身上时,令人哭笑不得。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它用于不便回答、不愿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是对对方的问题没有兴趣、对对方较厌烦等场合。 二是,回答对方问题的语言都是大实话,但都是无效的,因此,也要讲究回答对方的语言艺术。 三是,要谨慎使用此技法。126.方止圆行善始善终——自圆其说术  自圆其说诡辩术,是指诡辩者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敏地给自己 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论辩自圆其说。演讲、谈话、论辩,都希望有个好的收场,得到圆满的结局。 因此,诡辩者必须多临辩场,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头脑充实,足够应付,机智敏捷,反应灵活,并且平日持之有素,习以为常;还要练就敏捷的 表达技术,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 仓促,不知所措。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他自然会说:“我早估计到了!” 这能不从容吗?  有一位轻佻的女老板,有一次要求爱因斯坦教授用“三言两语”把他的 相对论讲个明白。爱因斯坦说: 这样吧,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一天,我同一位盲人走路,我说想要杯牛奶。 他问道:“牛奶是什么东西?” 我答道:“一种白色的液体。”“液体我明白,可是什么叫白色?”“天鹅羽毛的颜色就是白色。” “羽毛我知道,天鹅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脖子弯曲的鸟。” “脖子我懂,可是弯曲是什么东西?”于是我沉不住气抓住他的手臂将它拉直,说:“这叫直。”然后又把他的胳膊肘弯了一弯,说:“这叫弯曲。” 这位盲人朋友说:“噢,现在我知道你说的牛奶是什么意思了。” 爱因斯坦说完问女老板:“你对相对论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她决定换个话题。 清朝恭亲王有一次叫戏班演武打戏,他突发奇想地说:“你们到台下来打。”合下是石阶,铺满锦石,一翻筋斗,腰骨就要受伤。 演员们瞻前顾后,不寒而栗。 亲王仍一股劲地催促,还命令手下取出银两作赏钱,可演员们谁也不敢上前。  此时,老资格的武打演员孙菊仙正站在亲王身边,审时度势,他成竹在 胸。于是他笑嘻嘻地说:  “你们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爷不但赏你们一人一个银锞子,还要赏你 们每个一帖膏药呢?”恭亲王听了,只得干笑几声作罢。 孙菊仙用语言挽救了戏班子,足见其机智。 他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没直接说破“演员要受伤”,而是说:“恭亲王赏每人一帖膏药!”真是妙不可言。《孙子兵法》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善始善终的战争结局是长蛇阵始,圆阵收。127.以浅喻深以近喻远——以近喻远术  以近喻远诡辩术,就是用眼前的某个事物、某个浅显的道理去说明一个 人们一时难以触及的问题,或某个较深奥的道理的诡辩技巧。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能够通俗易懂地说明某个道理或形象生动地解释 某个事物,它在法庭论辩、生活论辩等各种场合常常用到。  因为眼前的事物和浅显的道理都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所以用此法可以少 费口舌,增加论辩的速度,尽早将对方击败。但要注意的是用以比喻的事物 必须是浅显的,否则就谈不上以近喻远了。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一次,他向某省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和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茫然而不得要领。 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眼睛一亮抓住机会反问:“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腿还是左腿?”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的论证虽然清楚明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一个浅显的类比却取得极大的成功,这就是以近喻远诡辩术产生的巨大效果。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贵在比喻,喻体与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在某点上具有 相似或相同性,不能滥用比喻,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凑到一起进行比 喻,那只能给对方留下话柄。1919 年 1 月 28 日,美、英、法、日、意等五国在巴黎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要求无条件继承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应邀列席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奋而作辞,谓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稣,山东有如耶路撒冷,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语毕,巴黎会议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等均 上前握手祝贺,顾维钧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誉。孔子及其故乡山东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未必很明白,但是耶稣与耶路撒冷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却是他们极为熟悉的。借用它来进行喻 证,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内在涵义都极为贴切。如果将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做一个概括总结,那就是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说明某一道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些人不服气,在庆功宴上公开说:“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海都能到达大西洋彼岸,这是世界上最简单 不过的事??”对于这种非难,哥伦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说: “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让它立起来呢?” 鸡蛋在宴会者中间转了一圈,也没人能立起来。 当鸡蛋转回到哥伦布手中时,他敲破了鸡蛋的一端,毫不费力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不服气的人顿时吵嚷起来。哥伦布说:“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吗?然而你们却做不到。是的,当人们知道了某些事情怎么做后,也许一切都很容易了。” 哥伦布抓住一件小事,以此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他这样以浅喻深,以近喻远,充分显示出他论辩技巧的高明。128.就坡骑驴借梯登高——锦上添花术  锦上添花诡辩术,即指论辩中对方的辩词本来对你很有利,而你又登梯 上房,把对方辩词变得对你更有利的诡辩技巧。  密苏里人挖苦阿肯色人:“有个阿肯色小伙子 20 岁才生平头一次穿上 鞋,为了看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好看,他倒退着走路。看着自己的脚印,他高 兴死了,结果一直退到密苏里地界,人们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对,那是真的。我跟他很熟,打那以后他就再没回阿肯色。 密苏里人发现他能从 1 数到 20,便请他去学校当老师了。”  阿肯色人的反击是在密苏里人的挖苦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透着 阿肯色人的机智与幽默,显示出较高的技巧。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首要条件是论敌的辩词对你有利。在运用此技巧 之前先要分清论敌辩词对你的利弊。  一天,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呵, 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这问话中显然带有讽刺的口吻,作为外交官,这种口吻就更会使听者难 堪。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道:“是啊,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对方辩词对你有利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疏漏;二是方法不当。 但是对方本意并非是为了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这就需要你把论敌辩词的词义改变一下,使其为你所用。  美国民主党的布赖恩是个思想守旧、极端保守的人物,他曾两次参加竞 选,但都败给了对手威廉·麦金莱。在一次竞选中,一名布赖恩的支持者自信地宣称:“明年 3 月 4 日,布赖恩夫人将在白宫下榻。” 这时,人群中一个共和党人叫道: “如果那样,那她一定是跟麦金菜睡在一起!”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最主要的技巧是“添”,而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好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诡辩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就坡骑驴或借梯登高。这种技巧只能从实例中才能体会到。 我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论,尤善应变。 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不愉快,心想我家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 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忙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 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