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CS抗大现在是什么学校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语言学和翻译史,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第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学术专著《三方交际的语用学研究》和《慕化归译史》,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和《现代外语》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同时致力于推广英语专业的&思辨和人文教育&转向,担任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跨文化交际教程》和英语专业国标教材《精读1:语言与文化》等。
大连医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兴趣包括英语写作、英语演讲、微课等。已发表论文5篇,出版教材教辅8部,参与省级教学课题5项。2012年获得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第一名,2013年获得第一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一等奖,2015年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亚军,2016年代表&教学之星&全体参赛教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题为&微课与翻转课堂&的主题发言。
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 is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is currently a Changjiang Scholar 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He was editor and then Executive Director of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Chair of ETS’ TOEFL Committee of Examiners through the 1990s and 2000s. His research and courses focus on th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of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he evaluation of programs and curricula for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mmigrant settl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instruments and procedures in academic, professional and settlement contexts. Professor Cumming has written and published numerous books and articles on second-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Professor Cumming’s recent books are Agendas for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with Lourdes Ortega and Nick Ellis, Wiley-Blackwell, 2013),Adolescent Literacies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Routledge, 2012),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 English(with Ilona Leki and Tony Silva, Routledge, 2008), and Goals for Academic Writing (John Benjamins, 2006).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
英国阿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国家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言教育中的行动研究、课程设置与变革、语言教师教育、教师信念与认知等。出版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The Cambridg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等专著。
英国格鲁斯特大学教授
英国考文垂大学语言中心主管。主要的研究兴趣为在线学习(如通过视频播客和社交网站为学生提供反馈),曾多次发表论文、著作并在国际会议中组织该领域的研讨会,获得了促进英语学习目标共享的基金项目,并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领域发表论文。他将教授如何将技术应用于ESP教学,尤其是利用移动设备辅助语言教学的课程。
Bob Adamson is UNESCO Chair and Chair Professor of Curriculum Reform at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ltilingual Education. He publishes in the field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He w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that produced the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and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textbook series, which were used by approximately 400 million students.
Dr. Bonny Norton is Professor and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Schola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Her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critical literac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he is Research Advisor of the African Storybook Project (www.africanstorybook.org) and 2006 co-founder of the Africa Research Network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iteracy (www.renafrica.org). She has published a 2013 2nd edition of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Multilingual Matters, and is guest editor of a 2014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on &Promoting multilingual literacy and social change in African communities&. A 2015 model of identity and investment (w. Ron Darvin) has been published by the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he has held honorary positions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 South Africa. In 2010, Bonny Norton was the inaugural recipient of the &Senior Research Leadership Award& by th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I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and in 2012 she was inducted as an AERA Fellow. Her websit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educ.ubc.ca/faculty/nort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期刊编委、中国ESP研究顾问.
Professor Paltridge has taught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Italy and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ternationally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His current projects include two books:Doctoral Writing in the Creative and Performing Arts (edited with Louise Ravelli Sue Starfield) to be published by Libri, Getting Published in Academic Journals (with Sue Starfield) to be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e has taught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the areas of second-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 methods,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and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Germanic, Slavic,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er main area of research is second language (L2) writing. S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sures used in studying L2 writing as well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fields of L2 writ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e is the co-editor of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In the past, She has served as editor of the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been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d TESOL Quarterly.
英国雷丁大学教师培训师和英语教学顾问,曾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及Garnet Education出版社编写教材。教授的主要课程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词汇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发展英语口语流利度。
D. Christopher Brooks&serves as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for the EDUCAU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r ECAR,()&where he conducts research on a range of topics related to IT in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analytics, service delivery,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advising services (IPAS), and how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use, think about, and relate to IT. Prior to joining ECAR in December 2013, Dr. Brooks served a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here he researched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and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ALCs) o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completion rates and the impact of MOOC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evaluating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His research appears in a range of scholarly journals including the&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DUCAUSE Quarterly, 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Evolution, the&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 and&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and in the edited volume&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Vol. 2. His co-edited volume of&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Active Learning Spaces&was published in 2014. His co-authored book,&A Guide to Teaching in the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 Hist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published in May 2016. Christopher earned his Ph.D.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in 2002. He has taught cours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at Indiana Purdue Fort Wayne (IPFW), St. Olaf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语言学教授,Language Learning 期刊前主编、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语言教师教育、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和复杂理论。曾发表论文百余篇,在60多个国家的学术会议上发言。主要著作包括:《二语研究中的语篇分析》、《语法书——ESL/EFL教师教程》(与Marianne Celce-Murcia合著)、《语言教学技能与原理》、《二语习得研究概论》(与Michael Long合著)、《三维英语语法:形式、意义、用法》、《语言教学:从语法到语法技能》、《复杂系统及应用语言学》(与Lynne Cameron合著)。2000年,获得Heinle/Cengage 出版公司终身成就奖。
Eli Hinkel teaches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ESOL at 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She has taught ES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s well as trained teachers, for more than thirty five years.
She has published books and numerous articles on learning second culture, and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wri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gmatics in such journals as TESOL Quarterly,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Her books include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Perspectives on Grammar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ers' Text, Teaching Academic ESL Writing,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lumes 1, 2, and 3 (, 2017), Effective Curriculum for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d Teaching English Grammar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as well as several student textbooks.
She is also the editor of ESL & Applied Linguistics Professional Series of books and textbooks for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published by Routledge.
Fred Dervin (文德) is Professor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Dervin also holds several professorships in Australia, Canada, China, Luxembourg, Malaysia and Sweden. Prof. Dervin specializ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he sociology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student and academic mobility. Dervin has widely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n identity, the &intercultural& and mobility/migration. He has published over 40 books: Interculturality in Education (Palgrave, 2016) and Critical Interculturality (CSP, 2017). Dervi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on renewed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ity in education in the world.
Gary Rybold has taught public speaking and debate at Irvine Valley College (IVC) in California since 1993. His competitive speaking experience included four years of high school and four years of college. He coached IVC to 16 national debate championship titles. Professor Rybold was the first certified trainer of the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to teach in China (2003). He has taken over 130 IVC students and coaches to China on academic debate tours and has trained over 7,000 Chinese students in debate and public speaking. As a Fulbright-Hayes scholar, Professor Rybold researched debate as a developmental tool for English majors 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same university, he received a Ph.D. in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 with a dissertation on pedagogy for developing oral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second language.
Professor Rybold has written over 25 magazine, journal, and convention articles and three textbooks:&
1. College English Critical Thinking Course (3) co-authored with Lin Yan and Cui Linlin, (Beijing: FLTRP Press) 2016
2. Debating in English: A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to Effective Speaking (Beijing: FLTRP Press) 2010&
3. Speaking,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 Debate for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NY: IDEBATE Press) 2006
Hans Vilhelm Hansen (PhD Wayne State University1990) was born in Denmark but has spent most of his life in Canada and has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Windsor since 2000.
He is the editor of Riel’s Defence: Perspectives on his Speeches (2014) and the co-editor of several other anthologies including Fallacies, (1995),
Reason Reclaimed, (2007), and Presumptions and Burdens (forthcoming). His essays about argumentation and logic have appeared in Synthese, Logique et Analyse,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and Argumentation, as well as Informal Logic. He wrote the entry on fallacies for the Stanford Encyclopaedia of Philosophy (2015).
Recently, Hansen has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in Reasoning, Argumentation and Rhetoric (CRRAR) in the University of Windsor.
He will b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2017 - 2020.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ESP、EAP、语料库分析和词典编纂学方面的专家,参与了大量国内和国际项目,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作大会特邀报告。她是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会同行评议会的高级成员,发表了多部著作,其中包括在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Language Teaching、ReCALL、System等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Icy Lee is Professor and Chair at the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r main research areas include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error correction and feedback in writing, classroom writing assessment,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S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on these area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edited collections. She is currently Co-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d Senior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The Greer Professor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t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He i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Director of CALPER (Center for Advanced Language Proficienc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2005), co-edito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and is founding editor of Language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He has published over 100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and is co-author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20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s 2014 co-authored book,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Pedagogical Imperative: Vygotskian Praxis and the L2 Research/Practice Divide (Routledge) received the Mildenberger Prize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r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edited and co-edited volumes, including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4),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000),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s (2008). His new co-edited volume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ll appear in June 2018. In 2016 he was named Changjiang Professor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t Xi&an Jiaotong U he also received the Distinguished Scholarship and Service Award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In 2017,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Lantolf Research Center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 his honor.
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ICI-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联合创始人及现任院长。跨文化交流学院是一所已有40多年历史的国际一流学院,Bennett博士是该学院暑期学院的组织者(每年有800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到暑期学院学习),是跨文化关系硕士项目的主任,同时也是磊石跨文化学院的荣誉院长。作为全球最著名和经验最丰富的跨文化专家之一,Bennett博士的专长是跨文化发展理论和跨文化培训方法,她擅长培训不同背景的跨文化培训师和顾问。作为跨文化教授和顾问,她为世界许多大学、跨国企业和非赢利组织等设计和教授跨文化培训项目,比如帮助波音和耐克等跨国企业设计跨文化项目培训其高管。Bennett博士发表了许多跨文化领域的论文,出版了多部跨文化著作,包括《跨文化培训手册》,还有最近的《跨文化能力百科全书》(SAGE Encyclopedia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等。
1988年至今任职于英国雷丁大学,研究兴趣广泛。现任雷丁大学The International Study and Language Institute测试与评估发展部主任,引进版教材《学术英语阅读》和《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主编之一。有丰富的海外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和世界各地访学、调研经历,曾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任教长达14年之久。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一):学术英语视听说
圣智学习出版集团资深教师培训专家,对于ESL教学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学校课程开发,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指导,以及亚洲地区教师培训。曾先后在British Council、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从事ESL、EFL教学工作。
Lise Fontaine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the 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t Cardiff University (Wales). She lectures mainly on functional grammar, word meaning, corpus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functional grammar theory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as realised in the nominal group. In addition to publishing 20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she is the author of Analyzing English Grammar: A systemic-functional introduction, CUP (2012); co-author of Referring in Languag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UP (in preparation) and co-author of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 (OUP, in preparation). She has also co-edited the following four volume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Exploring Choice (CUP, 2013);Choice in Language (Equinox, 2013); Perspective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 Appliable Theory of Language (Routledge, in preparation) an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UP, in preparation).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教学法、语篇分析。
Martin Cortazzi is a Professor of Language Studi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and Honorary Professor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He ha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s training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giving courses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cluding in the UK, China, Malaysia, Singapore, Lebanon, Cyprus, and Norway. He teaches on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mes in Educa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His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publications are wide-ranging, many with Prof Lixian Jin, including topics in language t culture and intercu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metaphor analysis an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He co-authored the teacher&s books for four levels of the New Standard College English Real Communication series: the integrated course, an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FLTRP, Beijing).
美国犹他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教师教育城市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教育国际研究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曾任TESOL主席()。研究兴趣包括神经语言学、教师教育(特别是二语及外语教师教育)、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和二语读写能力发展。发表语言教学及二语习得研究论文90余篇,主要著作包括What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Need to Know Volumes I, II, and III, Learning to Teach Languages Volumes I, II, and III,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Program Administrators (2ndEdition), and 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forthcoming)等20部。从教40余年,对包括大学、成人教育在内的不同学段教学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事教师教育超过25年,曾在包括美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进行教师培训。
Michael Byram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Durham University (UK) and Guest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Luxembourg. He is also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nd Consultant Professor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read& Languages at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UK), completed a PhD in Danish literature, and taught French and German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t Durham since 1980,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education. His monographs include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2008) and (with Pak-sang Lai) Re-Shaping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Democratic National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2012) and he has edit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4). He has been Adviser to the Council of Europe Language Policy Division and is now working on Guidelines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语言、文学与文化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方法、语言教学方法等。出版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Problems in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等多部专著。
Deputy Head, Department of Language & Literacy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atricia (Patsy) Duff is professo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co-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 Her scholarly interests are related to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bilingual and m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issues in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use of English, Mandari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in tr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in schools, universities, mult and sociocultural, sociolinguistic, and sociopolitical aspects of language(s) in education.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曾教授写作分析、二语习得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等课程,出版Handbook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Cross-Language Relations in Composition、Second-Language Writing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A Critical Sourcebook、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等专著近10部,发表论文和专著选篇60余篇。
新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法、课程设置。主要著作包括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1990), New Way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1994),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2001), Focus on Vocabulary (与Peter Gu合著,2007), Teaching Vocabulary: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2008), Teaching ESL/EFL Listening and Speaking (与Jonathan Newton合著,2009), Teaching ESL/EFL Reading and Writing (2009),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与ohn Macalister合著,2010)等。编写Reading for Speed and Fluency Books 1-4(与Casey Malarcher合编,2007),4000 Essential English Words Books 1-6(2009)等教材。曾为TESOL协会设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系列课程中的“词汇教学”网络课程。
Asian ESP Journal首席执行官.
Peter Grundy taught in schools in the UK and Germany for five years and worked in higher education as a teacher trainer for six years before taking up a post at the University of Durham in 1979. Apart from a two-year period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taught pragma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Durham until 2002, when he took early retirement, although he retains an association with Durham as an Honorary Fellow. Since 2002, he has taught on a part-time basi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most recently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Vienna during the 2011-12 winter semester.
He also has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of language training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seminars and short courses in UK and around the world. He is author of several resource books for teachers including Beginners (OUP) and Newspapers (OUP) and, with Arthur Brookes, Writing for Study Purposes (OUP) and Beginning to Write (CUP). His book Doing Pragmatics (Hodder) is now in its third edition. His two most recent books are Art in ELT with Hania Bociek and Kevin Parker (Helbling Languages, 2011) and The Pragmatics Reader with Dawn Archer (Routledge, 2011).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Pragmatics Handbook with Anne Barron (Luneburg) and Gu Yueguo (Beijing). He is a past president of IATEFL and currently chairs the IATEFL Wider Membership Scheme Committee.
英国杜伦大学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荣休教授,IATEFL前主席,IATEFL Wider Membership Scheme Committee现任主席,在维也纳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用学、教师发展。主要著作包括《为学习目的而写作:教学指南》(与Arthur Brookes合著)、《英语写作教学》(与Arthur Brookes合著)、《语用学入门》、《语用学选读》(与 Dawn Archer合著)、牛津英语教师宝库的《初学阶段》、《读报纸、学英语》等。
Peter Pober is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where he also directs the university’s top-three nationally-ranked Forensics Team. He is the only forensics director in history to orchestrate a top-ten team national placement for 28 consecutive years. He founded and now directs the annual U.S.-Korea International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 He was honored with the Lifetime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by the American Forensics Association in 2013.
Peter Skehan教授目前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曾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圣玛丽大学。其著作颇丰,尤其是在学习者任务表现、个体差异及语言学能等方面被视为国际权威专家,于2017年获国际任务型语言教学协会杰出贡献奖。其经典著作《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是应用语言学界第一本专门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著作;另外,已发表《语言学习认知法》(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任务计划与类型对二语表现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Planning and Task Type on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和《任务型教学实践框架》(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等多部专著,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多次被邀请作为国际应用语言学领域会议主旨发言专家。除此之外, Skehan教授在研究方法上,尤其是量化研究方法,也颇有建树。
Rod Ellis is a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urtin University (Perth, Australia).
He is also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n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For the last eight years he has served as a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s part of China’s Chang Jiang Scholars Program.
英国雷丁大学资深英语培训师,主要为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大学英语教师设计并提供专业进修课程。曾与他人合著了《学术英语口语》,目前正在参与针对中国学生的教材改编工作。教授的主要课程为学术英语教学法、专业英语课程、英国社会与文化、批判性思维技巧、学术英语评估和跨文化交际。
英国考文垂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在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Gardner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5年连续获得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对于英语写作语料库的资助,在研究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英国利兹大学TESOL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研究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ESOL Quarterly,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 The Asian EFL Journal等的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语言教师认知、英语教育等。主要著作包括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Language Teacher Research in Europe,Teach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等。主持多项由英国大使馆、英国社会科学院、剑桥大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考试中心(Cambridge ESOL)资助的科研项目。
英语教育与教材编写专家,《新标准大学英语》英方总主编。Greenall 教授曾任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主席,拥有30余年的教材编写经验,编写Reward、People Like Us等教材。他精通文化,涉猎广泛,对国际英语教学发展趋势、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尤其是如何在教材中渗透文化与创新教育有着独到见解。
Stephen E. Lucas is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Arts and Evjue-Bascom Professor in the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 member of the Wisconsin Teaching Academy, Professor Lucas has received numerous teaching award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hancellor&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 Donald Ecroyd Award for Outstanding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is numerous pedagogical innov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beyond. He is also author of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which is used at more than 2,0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南丹麦大学教授
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反思教学法、语言教师教育与发展、课堂话语。著述甚丰,主要著作包括:《阅读教学:反思型视角》、《课堂管理》、《新语言教师》、《反思语言教学:从研究到实践》、《反思型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语言教师的职业发展》(与Jack Richards合著) 等。
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与传播系教授,也是澳大利亚悉尼市麦考瑞大学的兼职教授,亚太地区专门用途语言及专业沟通研究会会长.。其研究兴趣包括:对法律、商务、新闻、广告和其他宣传类体裁的学术和职业类语篇进行应用语体分析;ESP和专业传播学(理论与实务);职业语篇的跨文化和跨学科变异。Bhatia教授的近期研究项目包括:“公司披露文件中的文体融变之分析”和“攻击仲裁实务:语篇分析研究”(超过20个国家参与了该项目)。出版专著《书面语篇的世界——语类研究视角》等。
Prof. Winnie Cheng is the Associate Dean of Faculty of Humanitie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RCPCE), Department of English,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ESP,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 corpus linguistics,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er book publications include Enhanc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generic qualities through writing in English across the curriculum (2014), Exploring corpus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action (2012), A corpus-driven analysis of discourse intonation (2008), and Intercultural conversation (2003), and edited books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vestigating about pragmatic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practice s(2015),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2009), and Language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ractice & training (2009). She has published over 100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苏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主讲课程有《大学英语》、《媒体英语阅读》。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访问学者,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英语公众演讲、翻译、双语词典学。主要著作包括《双语词典的翻译研究》等,主编教材《大学英语自主听力》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已出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专业口译教材多部、其他著作、译著、辞书等多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翻译学、外语教育等论文七十余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口笔译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语言人才培养体系(UNLPP)考试命题专家,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翻译执业能力培训与评估委员会专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大贝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通讯鉴定专家,中美富布莱特项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口译研究、翻译研究、外语教育、文化研究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近几年出版专著编著3本、研究报告2部、教材6本,发表论文近60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在线/移动学习、英语教材开发、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项目研究。主讲课程包括: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课程设计、高级英语读写、大学英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联合主编,Functional Linguistics副主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语言学栏目特邀主编,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会长,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界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一级学会理事,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宝钢优秀教师(2015),中国冶金教育系统2015年度杰出教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包括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正主持1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以及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主持完成10多项校级科研及教研项目等。发表150多项成果,包括100多篇论文,8部专著、6部教材、40多部编著和译著。研究兴趣:功能语言学、英汉对比、生态语言学、翻译研究。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系创始系主任;现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上海翻译》主编、曾担任第一、第二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专著五本,译作两部,教材两本;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现担当全国翻译专业一个系列(笔译)教材的总主编,其中含代表复旦翻译专业特色的五种教材,并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复旦大学名师;2007年被复旦大学研究生群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人之一);2009年所主持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复旦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建设探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所主讲的&翻译理论与策略&被评为2010年上海高校精品课程;所主讲的&翻译研究导论&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所主持完成的《论语》海外英译全译本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在2016年结项时获优秀等级。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师德标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讲课程为大学英语、英语写作等,研究兴趣和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表教改科研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省、厅级课题多项;曾获湖南省教育技术大赛一等奖、省讲课比赛二等奖,全国电子教案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外语微课大赛湖南省一等奖、“外研之星”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主持建设一门省级微课示范课程。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兴趣包括自主英语学习、文本批评识读,主要任教课程有基础英语、第二语言习得,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校教改项目多项,曾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专业硕士方向(MTI)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语言教育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中西翻译理论、翻译史与译介学。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包括:汉英翻译、中西翻译史、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研究生课程:翻译学概论、中西译论比较。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语言测试及语篇分析。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核心刊物以上论文50余篇,出版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两种共28本,主持或主参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5项。获教学成果奖七项,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入选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主要教授《综合英语》、《大学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近两年发表论文4篇,其中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英美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英美文学中心主任,《英语学习》杂志主编。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教育。主要教授“英国文学”、“人文经典: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精读:文学与人生、“当代美国小说”、“消费文化与文学镜像”和“文学翻译”等课程。2016年获首届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职业生涯发展、心理统计及数据分析,已发表多篇SSCI英文论文和CSSCI中文论文。具有丰富的量化设计及数据分析经验,曾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际和谐心理健康促进技术研究”及北京师范大学“模拟咨询过程与结果研究”等诸多项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曾多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以数据分析方法为主题提供工作坊和专业培训。
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执行主编,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翻译出版译著《年轻的狮子》、《亚当& 比德》等10余部,编著、主编翻译教材《英汉翻译辨析》、《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等4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得 &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外语》主编,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担任国际期刊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outon de Gruyter)、Journal of Language Aggression and Conflict (John Benjamins)、Journal of East Asian Pragmatics (Equinox Publishing Ltd.)等的编委;多次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已在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and Society等SSCI国际期刊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独立及合作出版《语用学:现象与分析》、《词汇语用探新》、《认知语用学》、《新编语用学概论》等著作多部。具体可参阅:http://clal.gdufs.edu.cn/yjry1/zzyjy.htm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美富布莱特项目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日常语言哲学、语用学、语义学、英语教育改革和高考英语试题命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在Journal of Pragmatics、Language&Sciences、Pragmatics &&Cognition 等国际主流语言学期刊发表,学术专著A Theory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d&Pragmatic Markers in Chinese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出版,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师,中山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科硕士、语言学博士。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交际英语&团队成员、 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英语语音&团队成员、国家级教学团队&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系列课程&团队成员、《新交际英语综合教程》分册主编。主要负责交际英语、英语语音、英文思辨写作及美国文化教学。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学习,曾赴比利时等国家专修欧盟法,并有丰富的涉外律师事务所工作经验。近年发表&通过ICSID解决中非之间投资争端的研究&(《政法论坛》2013年第2期)、&国际条约和WTO规则在欧盟的法律地位和适用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美欧社会倾销论实质研究&&反倾销实践的新动向》(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年)。主要研究领域:外商投资法、美国商业组织法、反垄断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欧盟法、贸易救济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功能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伯明翰大学高级英语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讲授本科生课程《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和《英语阅读》,讲授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跨文化交际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主编教材《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和《跨文化交际学经典选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参考书)。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发表CS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论文2篇,主持完成省厅重点项目1项、省厅一般项目1项和省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翻译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理事、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法语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及Forum编委,长期从事口译实践,曾承担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工作及商业领域的多场口译工作。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苗人才&;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荷兰蒂尔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会员。2012年至今,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在研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担任多个校内本科、研究生教改项目的主持人和核心团队成员。发表SSCI、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担任国内外多个SSCI、 CSSCI刊物的匿名评审。研究兴趣: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社会阶层与英语学习、外语教师教育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基础教研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口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语音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UCL访问学者,美国St.Olaf College 访问学者。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英语教学节目。近年来,多次担任国内重大英语演讲赛事评委。 2015年编著的《语音教程》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 2014年主讲的《英语语音》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013年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级项目1个,上海市级项目3个,校级项目8个。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并在英语学院国际部辅导讲授托福、雅思等应试培训课程,常年参与全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自学考试试题设计及阅卷工作,参与编写《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系列教材、《世界文学年鉴美国卷》、《华裔美国文学选读》等,现主要从事英语批判性阅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现任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成员。曾留学英国,获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硕士学位。自1979年起,一直参与和主持编写电视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同时参与主讲电大英语电视课程。曾获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二、三等奖。1999年被授予“全国电大优秀主讲教师”称号。参与策划、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英语口语竞赛和辩论赛。承担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语音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英语语音》负责人。主要从事英语语音学及英语教育研究,是国内外英语语音界公认的英语标准发音(RP)的中国杰出代表之一。主持国家社科一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五项,校级教研项目十二项。2018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2012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电化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语音学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7部。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等发行由她录制的英语语音语调、听力及中学英语教学录音带85盘。多次应邀担任省市级各类口语赛事评委,指导的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全国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A类特等奖。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会议口译员,口译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翻译学(同声传译方向)博士生,高级翻译学院英汉同声传译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2007 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同声传译&证书。2004 年至今为包括联合国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APEC 等在内的客户提供会议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近1000 场次,为包括日本首相、坦桑尼亚总统、菲律宾总统、克罗地亚总统、阿联酋总理、新西兰总理、新西兰副总统、美联储主席、美国财政部长、美国能源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与国际政要,中国国家领导人及省、部长、世界500 强企业领袖、诺贝尔奖学者等提供过口译服务。外交学院、天津师范大学MTI(英语口译)校外硕士生导师,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学MTI(英语同声传译)硕士点。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亚太高级口译培训、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口译培训等口译培训项目教师。编著《英汉口译技能教程:交替传译》、《英汉口译技能教程:语言进修与知识习得》等教材,发表&英汉口译听辨: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等论文。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医护英语水平考试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考试中心英语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医学英语、医学英语词源等。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讲师、商务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08 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曾获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九、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等。任教六年来,主要讲授商务阅读、商务口语、商务听力、商务口译、西方管理文献阅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演讲、精读、泛读、语音等课程。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CIMA 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及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和教材立项各一项,参与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项、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公开发表论文两篇,合作出版教材《领先商务英语阅读》、《经贸口语》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理论、英语史、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ELTJ》等刊物发表各类学术文章70多篇,参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语言学教程》《语言学高级教程》等多部专著和教材,翻译出版《北京老街》《技术改变世界》《诗情际会》等书籍。担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语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专家、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北京语言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和称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二级教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10 年当选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召集人。1982 年起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6 年起推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研讨会&平台建设,主编主审了一批英语和商务英语教材,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十册。2000 年开始进行世界贸易组织术语研究,研编出版了《世界贸易组织术语汇编》、《英汉、汉英世界贸易组织术语词典》等工具书。年连续6 年主持翻译国家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并先后翻译了《世界贸易体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指南》等贸易文献,主持研编了&商务英语专题数据库&、&非关税贸易措施数据库&和相关语料库。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外语》、《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外语教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主管广西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负责学术综合英语课程建设,近年致力于研究学术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发表相关论文&同伴互评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担任多项区级教改项目和社科项目主持人,主持获得2012年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2016年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兴趣为文学翻译研究、口笔译研究、商务英语研究等。其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包括Babel、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中国翻译》、《外语界》、《南开学报》等,在上述研究领域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专著1部,译著4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汉办/南开大学项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系列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及国际项目共11项。此前曾在中石油从事技术翻译12年,期间多次担任石油领域的重要会议口译及工程技术学术交流口译。调入南开大学之后,多次担任在天津市召开的重要会议口译。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教学协作组成员,全国商务英语学会副理事长, 天津译协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外文学会理事等。
英国Lancaster大学语言学博士,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教授,兼任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中华礼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以文化话语为视角形成跨学科、跨文化、跨历史的研究特色。以叙事为突破口,在教师发展、文化遗产、历史民族志、跨文化传播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述,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史哲》、《新美术》等杂志特邀撰文。近年来在杭州、衢州、山东孔孟遗产地等城市主持了许多地方政府委托的,以及民政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历史街区文化研究。他在外语界最先倡导叙述研究,提出体现中国传统文与献互征、述而不作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二等奖。现负责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交际英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Journal of Pragmatics 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英语专业教材《新交际英语综合教程》(1-4)
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中外语言文学比较学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以及国际A&HCI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副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俄罗斯诗歌研究、文学翻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等多种外国文学类项目的研究,已出版《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哈代新论》等10多种学术专著,《雪莱抒情诗全集》、《苔丝》等30多部文学译著,以及《普希金全集》等50多部外国文学类编著。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福尔布莱特学者。从事英语教学四十余年,曾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之一。两次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表彰。主要著作有:《如何教初学者英语》、《学校英语》、《美国社会与文化》(编者之一)、《英语视听说教材》(上册)、《比得兔的世界》(译者之一)、《狮子和老鼠》(译者之一)。多次担任海淀区人大代表,积极推动和支持妇女和人权事业,曾获“拉蒙o马格赛赛奖”公共服务奖、西亚斯国际杰出女性奖、加拿大“总督国事访问奖章”,以及“2014 亚洲最佳十位社会企业家之一”称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外语教育及语言教学等。曾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北京市教委的科研项目有&全国高校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新中国外语人才培养实证研究&及&北京市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等,曾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及出版物。多次荣获个人优秀教学成果奖及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奖。
副教授,硕士,湖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英语演讲的艺术》课程负责人;2012年被评为湖北大学优秀教师,同年被评为&湖北大学学子心中最有魅力教师&;长期担任湖北大学英语演讲与辩论队指导老师,校英语剧社总导演。2010年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原CCTV杯)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选手指导老师;年连续指导该校的英语剧社进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中国大学生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总决赛。 已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主编了《演讲的艺术课堂活动教师手册》,主编《新标准大学英语同步测试4》,编写了《新世纪交际英语教程(学生用书以及教师用书)》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译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翻译学博士,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访问学习。主讲课程包括口译研究、政治外交口译、传媒口译、模拟会议传译、视译、口译观摩与赏析、学术论文与写作、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视听说。研究方向包括口译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目前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课题十余项;在A&HCI期刊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CSSCI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界》和中文核心期刊《外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美国研究。担任基础阶段口语、高年级口译和专业课、以及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出版作品包括:编著《英语口语》(初级、中级、高级)、《英语听力》(中级)、《英语口语教程》(教育部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英语听力教程》(教育部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致用英语·口语教程》,译著《论语》和《银行信用卡》(The Bank Credit Card Business)。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语言学和翻译史,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第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学术专著《三方交际的语用学研究》和《慕化归译史》,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和《现代外语》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同时致力于推广英语专业的&思辨和人文教育&转向,担任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跨文化交际教程》和英语专业国标教材《精读1:语言与文化》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口笔译教学与实践。从事口译实践十余年,曾服务过数百场大型国际会议,也曾为汉办、奥组委、财政部、卫生部、可口可乐公司等大型机构或部委提供多次口译服务。在北外高翻学院从事口译教学与研究多年,在翻译类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MTI系列教材之《会议口译》,现为国际译联会刊Babel杂志及《翻译界》杂志编委,《中国外语教育》和《译界》杂志审稿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外国文学》编辑部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英美小说、西方文论。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外语教材编写等。曾主持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外语界》、《中国外语》等期刊。主编出版《英语口语新教程:成功交流》等教材多本。曾荣获江苏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持的“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博士,师从翻译学著名学者Mona Baker 教授。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口译讲师,201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Interpreting China: Interpreters’ Mediation of Government Press Conferences in China。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医学英语教研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英语、医学术语研究、科技翻译。主讲学术英语(医学)、医学论文写作及国际会议交流、医学英语术语学、实用医学英语写作、医学英语视听说等课程。主编、参编《学术英语(医学)》、《医学英语术语学及应用》、《医学英语(临床医学)》、《医学英语(基础医学)》等十余册(部)教材和工具书,发表&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Errors on the Use of Past Tense in English Interlanguage and Implications.&、&医学术语新词的来源、定名和汉译&等多篇论文。
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主讲高级英语、写作、英语演讲等课程。已出版博士论文《 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外研社,2017),参编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教材,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主持并完成&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一项(),独立或合作发表与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英文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二语习得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6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自主科研项目1项,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参加以&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行动研究&和&课例研究&为主题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国培计划等培训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年)。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教学、课堂评价。公开出版译著、教材等11部,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课题7项。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兴趣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语用学、外语教材编写等。近几年出版专著《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研究》、学术英语系列教材及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研究项目。获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副主编、创客教育实验室Co-directo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委员会副秘书长,近期重点从事混合式教学、创客教育、数字校园等方面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兼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研究领域为法律翻译、法律史、翻译史及中外关系史。曾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界十大杰出人物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在《历史研究》《中国翻译》《复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等论文7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译)著12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语音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等。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广播英语”、“初学英语入门”、“二十一世纪英语”、“大众英语”等多种英语讲座,深受广大听众欢迎。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为全国大、中、小学录制出版过百余种英语教学音像出版物,所编写的教材《英语语音》等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长,全国考委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翻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2014年)、&翻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5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2016年)研制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翻译教育等,代表性成果有专著《语言学发展简史》、《英语成语与英美文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03 年获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 周年优秀成果奖,2006 年和2008 年两次获全国社科规划成果鉴定优秀专家称号,2011 年获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优秀论文奖,2014 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常务理事、意大利摩丹纳大学兼职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s 编辑。多次在美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大学商学院和MBA 主讲跨文化管理沟通等课程,为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培训与咨询工作。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重庆翻译学会会长。长期从事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在英美文学、翻译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研究,曾多次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和优秀社科成果。
学术英语教学实践(四):学术英语写作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致力于研究学术英语教学,为本校该课程骨干教师。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4)助教课件,曾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参与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包括思辨能力、英语通用语和英语教学法。《基础英语教育》、《中国应用语言学》等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各级课题8项,其中教育部项目3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教辅6部。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报刊英语研究》、《英语新闻业务研究》、《报刊新词英译纵横》、《报刊语言翻译》、《新闻翻译教程》、《英语报刊阅读教程》等多部专著、教材。曾获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科研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匿名)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和中外文学关系。曾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曾任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组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翻译,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概论&。主要出版物有《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英美诗歌选读》、《文学原理教程》、《燕卜荪传》、《触碰现实》、《苏格兰现代诗歌选》等书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70篇。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荣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八十年代初留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留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1994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历任英语教研室主任、外语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等职。讲授本科课程:口译,英语文化与英语成语;研究生课程:英语发展史,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等。主要研究领域:英语发展史,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科研成果包括教材《英语成语与英语文化:英语成语1000条》、译著《澳大利亚与亚洲》、专著《英语发展史》。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英语发展史。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副教授、博士,《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杂志副主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民政部区划地名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七批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句法学、语言政策。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多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功能语言学、翻译(口、笔)理论与教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博士论坛理事、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匿名审稿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主要著述有《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方法与实践》、《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中国文化讲座》等,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50余篇。
&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英语教学部主任、翻译硕士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英语翻译教学和英语语言史的研究,近年来文章见于《山东外语教学》、《上海翻译》、《中国大学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3部,主编教材4部,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8项。
外语类核心期刊《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学会专业英语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研究领域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英语教学。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 余篇,独著、译著、合著并正式出版著作及教材20 余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8 项。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讲授《大学英语》、《商务英语翻译》、《雅思口语》、《语音语调》、《英汉口译》等课程。2016年主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厅级项目,圆满结项,并被评为优秀试验课程,受广东省高等教育技术中心邀请在结项大会上与与会者分享建课经验。2015年7月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微课与翻转课堂特等奖;2013年12月获全国大学英语电子课件比赛三等奖;2013年10月获广东省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市级科技等项目,主持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参与文秋芳教授指导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验,并在《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和《中国外语教育》等刊发表“产出导向法”教学成果论文多篇。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语言学会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南开语言学刊》(CSSCI来源集刊)、《中国英语教育》、《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等5类学术期(集)刊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习得、学术写作规范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等。曾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作大会主旨报告,应邀赴北京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等近40所高校讲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省市级、校级项目10余项。已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新交际英语 阅读》等教材多部。为本科生开设&个性化英语学习&、&英语研究式学习&等课程。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曾任中国音乐学院社科部主任、英语教研室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大学英语部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艺术、体育类院校英语教学协作组组长等职务。近年来,主持、参加国家级、北京市、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国内《现代外语》、《上海科技翻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英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Taiwan International ESP Journal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约20篇,并编写教材及教辅著作20余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ESP研究》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考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法学博士(JD)、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后EMBA。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语言、语言经济学、美国法治文化、外交学和美国研究。近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法律适用》《当代世界》等外国语、法学、国际关系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法律语言研究》《英美法律术语辞典》《美国商标法判例研究》《大学法律英语教程》《大学法律英语高级教程》等专(译)著、辞书、教材3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甘肃政法学院特聘教授。曾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多年,主要从事外事翻译、美国内政、外交及中美关系的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州司法部副部长助理、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常委等职务。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富布莱特研修学者,明尼苏达大学和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育、外语教育、网络外语教学。主持多项跨文化能力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3本,参编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和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代表性著作有《跨文化外语教学》和《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重点关注教师认知与发展、课堂话语分析和二语写作课程发展。近几年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项,主要著作包括《外语教师个人理论研究》、《外语教师文化建构与专业发展》(合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三十多篇。、2018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16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奖;&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加拿大、香港研修教师教育;并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行动研究、质性研究、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育等。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高级讲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研究兴趣包括师资教育、外语学习与教育技术、学术英语。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三十余册,发表Using Computers Effectively in EFL Class、“‘反思性教学’离我们有多远?”、“大学英语学术素养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等论文,出版专著《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数字技术与语言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外是什么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