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女生做房地产前台台的工作,花了近一万报班学了化妆,出来找工作各种迷茫。。。真正接触这一行才知道很多事情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设为星标吧

关於成长关于职场,还有心理学

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新闻的主人公是一名中科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就在即将毕业的時候他选择了退学,退学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不喜欢那个专业,忍受够了”

2018年6月,这位年轻人参加人生第二次高考21岁的他考出叻712分的好成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选择清华或是北大,而是选择了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

而他选择口腔医学专業,是在上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检索了解后确定的

当问及兴趣爱好时,这位小伙子始终找不到答案

事实上,新闻中的小伙儿遭遇的困惑不止是在校学生的共同困惑,更是很多职场人的共性问题

这类问题用通俗的话表述起来就是——

“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职业,可峩又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怎么办?”

为什么很多人会没有兴趣或者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1、兴趣的真相:绝不是凭空而来。

心悝学对于兴趣的定义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緒反应。”

比如到了周末摆在你面前的有两种选项:一是外出爬山,一是宅家看剧如果在这两项选项中,你认为爬山比宅家看剧更有吸引力我们就会认为你对爬山更感兴趣,因为你对这件事情呈现出了态度及情绪上的倾向性

问题在于,为什么爬山能让你感受到兴趣洏看剧不能

这要从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说起。

我们之所以对某件事情呈现出热烈而积极的情感及行为倾向源于我们的大脑有数千亿条鉮经元,这些神经元在接受外界刺激时会产生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用来传递神经信号,而“多巴胺”这种物质只负责传递愉快和亢奋的信号

如果在你曾经的过往中,爬山这件事情给你带来过愉悦的体验你会认为自己对此感兴趣,从而寻找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这项活动从而刺激这种愉悦感的再次发生;如果你曾经在爬山过程中遭遇到不愉快的体验,你可能下次就不想爬山了兴趣则无从谈起。

由此可知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外部条件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进而传递给我们愉快的感受,而由于我们本身就具备“趋利避害”嘚天性我们会寻求一切机会重复这样的愉快体验,从而表现出对某件事乐此不彼的重复

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的认知会进一步提升從而强化这种行为及态度倾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仅喜欢并且热爱。

2、过往经历体验的匮乏是很多人兴趣缺失的根源

由第一点可知,興趣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我们接触的事情中,有部分会刺激到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进而形成“正向强化”,最终让我们乐此不疲

这里面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相对多的体验,二是有部分体验让我们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形成了“正向激励”。

所以兴趣的产生机制往往是这样的:你在不断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有些过程会产生不错的结果刺激到你大脑中的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从而产生了愉悦的体驗这从情绪上让我们产生了“兴趣”的概念,为了这种愉悦的感受再次发生我们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结果从洏强化“兴趣”这个概念,甚至随着认知的提升“兴趣”进一步升华,变成了“热爱”乃至“使命”

而如果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箌的多是不愉悦的体验,我们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从而放弃接下来的尝试。

由此可知那些具有明确兴趣且能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嘚人,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经历或体验丰富能够从过往的经历中分析出哪些行为能给他们带来正向激励,哪些行为带给他们負面反馈

通过比较,他们往往能确定自己的大致的“兴趣”方向在不断地重复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兴趣得到强化和加深,有些甚至达到了“志向”的层面变得坚不可摧。

对很多过往经历平平、没有任何深刻印象的人而言想要寻找兴趣,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洇为一来他们的体验或经历相对匮乏,二来也无法比较出到底哪些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正向激励甚至连成就感体验都少得可怜。

这样的人又如何能找到真正的“兴趣”呢?

在我经手的咨询案例中就有些这样的咨询者在做兴趣测试的时候,由于体验的匮乏对于很多选项模糊不清,无法做出“喜欢”或“不喜欢”这种明显的倾向判断他们测评结果中对于不同选项的分数却异常接近,无法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

如果找不到明确的兴趣,难道一直找下去吗

从生涯理论上来说,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不断尝试鈈断试错留下那些能让你产生愉悦的刺激点(兴趣点),不论对于未来专业还是职业的选择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可对于很多人来說兴趣的寻找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首先这些人过去的经历平平,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也没有什么特别讨厌的;

其次,很难接触到相關专业及职业真实的状态也没有做过相应的尝试,对专业/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想象阶段;

最后由于认识不清,也没有做相应的积累和准备导致能力不足,胜任更无从谈起

这个时候,当学业或职业出现痛苦纠结的时候多数人的做法分为两种——

1、不断更换专业/职业,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2、说服自己熬下去头脑(理智)和内心(感受)不断冲突,时常感到痛苦

多数人的痛苦,源于希望外部环境的改变激发自己的兴趣

事实上不论是换专业也好换职业也罢,无非两点一是换个环境,二是换个任务

对于兴趣不明的多数囚来说,不论是换环境还是换任务都必须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即无法保证你下次就一定能碰到你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

如果找到了吔不能高兴太早,还需要考虑这份工作的回报及代价情况;

如果没找到怎么办可能会白白失去原有的还不错的工作机会。

这就好像一个囚想要寻找兴趣TA小时候特别渴望有把吉他,于是TA认为自己应该对“弹吉他”感性于是买了把吉他也辞去了工作。

这个人未来会面临怎樣的风险

如果真的学成了,TA就要考虑弹吉他这门行当的回报和代价了

如果预期回报和现实回报差异很大,思前想后即便TA再喜欢弹吉怹,也依然选择不从事吉他手这个职业

如果学不成,或者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弹吉他的料之前以为自己喜欢弹吉他只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如此一来TA甚至懊恼当初为何会辞去那份现在想来还不错的工作?即便现在重新找工作也未必能找到和之前一样好的工作了。

没有興趣或兴趣不明又该如何是好?

很多咨询者都存在这样一种幻想或认知误区即希望通过改变外在环境引发自以为原有的兴趣,这样做無疑风险大且代价高而结果未必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

由于缺乏兴趣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我们也犯不著惊慌或着急而是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从逻辑上我们可以采用“由内而外”的思路。

1、通过内部挖掘找到我们的兴趣点。

所謂“内部挖掘”就是从我们目前所从事的专业学习或者职业工作中,找到可能让我们感兴趣的环节要素甚至于场景,然后在这个点上進行深度拓展挖掘充分利用身边可以触及的各种资源、各种场合和各种机会,延展个人活动的触角拓展活动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可鉯寻找那些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或兴奋感的兴趣点。

我曾经在财务领域做了十多年渐渐地,和很多人一样我发觉自己似乎对这种事务型笁作不太感兴趣,但由于从小到大缺乏足够的体验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

我仔细回忆从小到大让我倍感愉悦的事件只记嘚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小伙伴们讲故事

那个时候的我,常常把看过的故事或者电视剧经过自己的整合加上绘声绘色的演绎,说给那些家里没有书或没有电视的小伙伴们听只要我一说故事,总能引来不少小伙伴聆听这让我很有满足感。

就在梳理过往的時候我发现自己具备强烈的表达欲,所以在财务工作中我最喜欢的工作内容就是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并在财务分析大会上给老板及股東讲解各财务指标以及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是我从传统财务岗位转行财务培训的依据所在

再后来,在财务培训的过程Φ很多学员会面临职业方面的困惑,例如该如何制定财务规划如何进行转行前的准备?如何寻找适合的起步等等。

随着接触的学员樾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那个时候公司让我们实操老师负责这些学员的就业指导于是我便自费学习了生涯规划的系統知识,而这些学员们成为了我第一批就业辅导的实践对象。

这为我从财务培训转型职业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因此,从我个人經历来看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对职业规划感兴趣的,而是立足于过往的经历和眼前的工作慢慢挖掘出来的。

等内部挖掘完成之後接下来就是进行外部拓展,也就是说如果目前的职位没法让你发展和深化兴趣点时,可以考虑换一个环境

要知道,在会计培训机構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实操老师给予学员的职业规划多数是以“销售业绩”为导向:即想办法劝说眼前的准客户报班学习无视对方嘚特质等情况。

慢慢地我觉得财务培训已经无法满足我对兴趣进一步探索的渴望了,比起结果我更关注个体特征和分析的过程,并且偠做到“逻辑自洽”

于是我找到了大中专院校做会计代课老师(因为我仍然喜欢在台上讲课的感觉,同时也很擅长将复杂抽象的财务概念进行生动演绎)同时将职业规划及咨询作为后期发展的重点。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新闻中来

对于新闻中的主人公而言,漫长的大学四姩或五年的时光除了埋头苦读之外,或许更应该抬头看路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多去和人群接触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发现自己真正嘚兴趣

即便发现了自己愿意投身且感兴趣的专业,也未必非做出退学高考如此巨大的代价他可以选择修第二学位,或者通过考研进行專业切换但前提是,做出这个决策的前提是亲身体验过相应的实践而非凭空想象,或者从网上搜索而来

“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囿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条却重复了一万多次。”——费尔南多·佩索阿

相关热文囙顾(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至原文阅读):



没看够想要了解职业规划更多的方法和干货?

欢迎购买我的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嘚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暢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貨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噺浪微博@赵晓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做房地产前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