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子疯狂动物城兔子叫什么?

晚上去看了疯狂动物城,和一般励志电影一样,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来自乡下的兔子梦想当警察,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来到大城市当上了警察,却遭遇现实的打击和周围异样的鄙视,兔子经过自己坚定的意志、梦想家的情怀和实力,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实现了警察梦。

这是很多作品惯用的套路:小人物通过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这样的反转当然可以赢得芸芸众生的掌声和共鸣,那个小人物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影子,或者希望成为的影子。它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坚持梦想,我们会走向成功的。这是多么催人奋进啊!

可冷静的想想,现实中成功真的有那么精彩和容易吗?拿片中的兔子来讲,他之所以成功包括了以下条件:1,实力。这是基础,他通过努力成为了最优秀的毕业生,学会了很多本领。这样他才能在后来当警察的路上披荆斩棘。2,人脉。兔子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遭遇了警察局长的刁难。本来不让他去调查动物失踪的案件的。可是他认识的羊副市长替他解了围。3,朋友。兔子之所以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多亏了他不打不相识的狐狸朋友。4,品性。这一点是内部条件,兔子目标坚定,就是要做一个好警察;聪明让他解决了很多困难;心地好让他感化了别人,也收获了信任。

如果我们这样分析出来,就会发现,兔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一定必然性。当然任何人的成功还包括偶然性和机遇等。如兔子面临的危险随时都可以让他丧命。

结合这些条件,再对比我们自己,恐怕这部片子就没那么励志了。1,你有兔子那样的实力吗?能够对付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人?(比如天生富有、教育条件好、技能多的人)2,你有兔子的人脉吗?人脉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解决你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兔子在不待见他的警察局,背后却有副市长做后台,虽然这个后台也被别人操纵)3,你有同舟共济的朋友吗?两个人的力量比一个人大,朋友既是帮手也是支持。4,你有兔子聪明吗?能够机智的处理别人处理不了的难题?有兔子不屈的意志吗?能够面对异样的眼光、自卑而坚持自我?

这样想想,恐怕疯狂动物城非但不是励志片,相反却是一部让人回归现实、打击人美好愿想的片子。但话又说回来,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去欣赏还是很有价值的,也能给我们以感动。(千万不要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现实,盲目的相信和盲目的励志实际上是一种愚蠢,如果最后你发现你不是兔子,可能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失望和不再相信美好。)

说到欣赏和感动,最有感触的是兔子的情怀。没错,兔子是一个有情怀的兔子。当第一次被警察局长安排交警任务是,他敢于大声说我要当真正的警察!专注、坚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是成功者的必要素质。当面对狡猾的狐狸和黑社会老大,他能嬉皮笑脸,机灵应对,兼具勇敢和机智!当遭遇现实打击开始怀疑自己时,最后能重新鼓起勇气向朋友真诚道歉,挽回友谊,表现出极强的个人魅力!这些都是兔子的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勇往无前。

从这个角度讲,疯狂动物城给我们上了一堂现实课。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更多的人在现实中最终走向平庸,走向妥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成长,他们逐渐丢掉了最初的自己。就像狐狸曾经也想做个警察,可最后如果不是遇上兔子,他还是一位奸诈的投机商人,沉迷在对金钱无尽的追寻当中。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当初的梦想最后都变成了家庭、房子、票子?

如果疯狂动物城是励志的,那么我们能勇于直面现实、改变自我、坚定地朝梦想奔跑,做一个有情怀的兔子吗?

《疯狂动物城》的三重内涵是什么?

成人爱童话《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

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

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

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其笑眯眯的讽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击。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

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文化改变世界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

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牵强,实则已有先例。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同样,迪士尼在美国大选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浓烈的《疯狂动物城》,用意并不简单。

现在的美国正如六十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恐怖袭击异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经济衰退导致外来移民饱受攻讦。川普在大选中的嚣张,更让少数族裔感到惶恐。在这样的环境下,抱着“种族融合”理念的《疯狂动物园》走上银屏,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风。至于《疯狂动物城》能否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文化图腾,是我期待在未来解读的第三重内涵。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

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纪,“乌托邦”理想作为对资本的反击,再次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这部电影有近年来成功动画的因素:《冰川时代》的搞笑,《驯龙高手》的成长,《超能陆战队》的治愈。但《疯狂动物城》又如此不同。它在逗着孩子们大笑的同时,却让成年人沉思。短短两个小时内,电影不但用完整的世界观影射现实,还借着连续反转的剧情挑战观众的伦理观,从而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动画“傻白甜”的传统套路。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

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正当英国民众对政坛红人摩尔充满希望时,他却被好友亨利八世处决。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疯狂动物城兔子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