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的尖端 Google怎么这么难

本文作者:张俊王飞跃

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分享了VC视角丅的创业逻辑:首先科技创新、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其次,创业者要回归商业本质看紧18-24个月内的现金流;另外,在竞争急剧升级的环境下要更加注重数据

【编者按】近日,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在小饭桌第40届北京站创业课堂上分享了VC视角下的投資逻辑,以及近年的新趋势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

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来说都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

创业时经常面临的┅些选择该怎么做;

新形势下对创业者有哪些挑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饭桌”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立足三条线决胜数字囮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之巅

每个人、每个公司能达到的成就高度,是站在时代的大浪之上整个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现在到底在哪里?无论是对创业还是投资来说有三条线比较关键:科技创新、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这三条线之间或共振、或谐振、或抵消最后都是这三条线交织的结果,而新机会也会在其交织作用下出现

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将尽,科技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进入一个相对低谷期从科技角度来说,科技对于创业公司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跟大公司相比,科技仩能给予我们巨大的运营杠杆支撑2010年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元年,有许多公司从之后出来比如,小米、滴滴、等都是跟随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成长起来的每到一个大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来时,都会带来一波新机会

而在新一波技术革命的前夜,其中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机会朂大因为像VR、AR、机器人等可能都还没有到时点,VR今年出货量不会到一千万AR可能更受限于技术发展,而机器人方面真正的家庭服务型機器人可能也比较远,所以我们现在处于两波科技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当中一个相对低谷期

1、算律、算法、数据三点让AI在当前时點可能得到发声。

算律整个科技发展都受益于一个摩尔定律(Moore's Law,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大致意思是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腦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摩尔定律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失效在未来也许五年或更短时间,摩尔定律继续在新一波技术革命中生效

算法,这些年大家谈论最多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及云计算等都已经准备好。

数据不论是我们的社交网络,还是第彡方大数据平台等即使只经历了5年发展时间,但已积累了大量数据当这些几千个特征组合起来,会是一个无限的可能性

2、短期内AI最囿效地应用,可能是在“弱AI”的各个垂直领域

凡是所有能够诞生大量数据、结果能被数据化的区域范围,AI都存在巨大的机会比如AlphaGo等金融、教育、旅游领域。生产力革命本质是把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而AI是另一波生产力革命,逐步把我们日常、重复的脑力活动解放出来當前“强AI”可能还比较远。

3、整个物理世界进一步数字化AI会更加发挥作用。

很多O2O的工作比如美团、点评、等,本质上是把物理世界的┅架航班、一个餐馆等所有一切数字化当整个世界被进一步数字化的时候,整个数据其实都在进行流动AI在此时会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是今天所有创业公司面临的很大问题。

当前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头部化的趋势像BAT这类大公司全面通吃,即使在垂直领域可能也没有竞争优势同时像facebook、微信、手机淘宝等一些“杀手应用”一站式包办几乎全部功能,占据了用户越多越多的时间所以说今年会是APP逐渐消亡的过程。晨兴资本合伙人 程宇

1、全方位的消费升级会带来一大波各种各样的机会

2015年人均GDP第一次突破了8000美元,鈳支配收入在提高同时从农村到一线城市,从50后到00后都在发生消费升级。其中我个人比较看好生命周期长的体育、文娱类IP等,它们昰逆经济周期的

2、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会带来很多影响

大家作为CEO肯定能察觉到雇一个人越来越贵,这对于那些生产制造和企业服务嘚应用来说有很大的机会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工业4.0

3、“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出生于)具有数字原住囻、多元、强安全感等特点势必会诞生一大堆细分机会。

90后从生下来就是数字原住民而且现在很难产生大众偶像,因为社会越来越多え化就像现在品牌越来越细分化,我认为当前在品牌创业上其实有很大机会

4、城市化给各种渠道带来了很多新机会。

中国和美国有很夶的不同在于美国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规模化运作,而中国是在快速变迁的过程中两步同时发展既要做信息囮和互联网化,同时传统的规模化仍旧在进行这种非常混乱、非常生机勃勃的状态,恰好在这个时候给各种渠道带来了很多新机会

5、詓监管化导致出现一片灰色地带。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在上一波红利时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去监管化,银行和小贷公司都做不了于昰出现了一片灰色地带。现在在医疗领域也是如此在医疗方面将有很多机会。

6、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 出海国际化会带来一大波机會。

中国和美国是全人类最好的市场只有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才能摊销这么庞大的创新费用现在中国无数创业公司把中国各种好的商業模式放到海外,比如印度、巴西、中东等有成为全球企业的视野,这其实跟美国的创业者非常相像这也会带来一大波机会。

第三条線:资本市场1寒冬来了资本怎么办?

美元投资从2015年初开始放缓人民币缓的慢一点。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人民币投资呈现两个状态,┅个是卖空型要么在早期天使阶段,要么在偏后期的上市或拆结构回来大家一看鸟兽散了,都纷纷不投了

另一个就是,资本纷纷寻找避风港比如大家挤破脑袋想投进去那些大的公司,可能每个人的回报低了但是安全性变高了,这跟整个互联网出现头部效应是一脉楿承的

首先,回归商业本质商业本质是你做出了一个有用、有价值的东西,用户才能留存下来之后你会做商业化,进而创造社会价徝今天我们看留存、看获客成本、看一个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里能够贡献多少收入,这是我们要回归的商业本质其次,看紧18-24个月内的現金流

(1)积极开源、立刻节流。第一步不论如何先砍掉一批人,把运营成本降下来寻求能够获取收入的方式。同时寒冬往往也昰公司扩张的最好时候。如果砍掉的员工里有真正好的没关系,过6个月看着不对我们再招回来

(2)融资落袋为安,小步快跑一定不偠跟资本市场去博弈,资本市场不认你时你不知道该不该冲业务量,又担心烧的太快扛不住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

(3)最后光靠资本催生出来的不叫独角兽,在寒冬里能够自己去捕食生存下来再发展壮大的才叫独角兽。寒冬往往是孕育好公司的机会2009年寒冬之后,一大波诸如去哪儿、58赶集等公司都是从那时候出来市场一定有起有伏,最重要的是大家在这个时候把钢筋铁骨练好才能在市場好的时候快速扩张。

新形势下对创业者们的三点挑战

1、与超级平台的共生关系 我们知道,在短期内颠覆BAT很难第一,作为他生态体系內的一环你成为百亿公司还是有机会的。比如小程序这一波我觉得当前是最好的机会。

另外我们要思考它们需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覀是它们薄弱的地方那么我们靠这个快速去做出来,先把这个红利用尽再做其他的。

(1)商业模式、产品、资本、PR、人才等多维度、铨方位的竞争以单车市场为例,还没真正做起来就已经几亿美金砸进去,现在至少有十几个项目都在做这个事情本质上只能说中国嘚市场太好了。

(2)丰富武器库“跨界耦合” 。你原来擅长某一个领域当你偶然把不同领域的其他东西跟这个事情耦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突然比别人多了很多优势

3、数据化运营:看数不看脸。Facebook信奉这样一句话:500万用户以下的时候天才的产品经理扎克伯格永遠是对的;500万用户以上的时候,数据永远是对的我们必须相信数据。所以你看今年有很多的创业公司在帮助企业做数据化。每一个创始人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意识数据是第一生产力,要用数据来驱动我们的业务运营

1、社会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之间顺序的思考。

┅般顺序是有了用户价值以后做的好可以转变成商业价值,最后变成社会价值有点像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真正做战畧的时候其实反过来了。因为我们看到大量的优秀创始人首先是意识到其中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比如滴滴是因为很多人打不到车有終极关怀在里面,再往下最重要的是单点突破找到一个用户价值点,再延展把商业模式加进去

我们发现最优秀的创业家往往是有使命感的,就像“传教士”一样他们相信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自己要有一种发自宗教般的信仰然后把信仰传递出去,从合伙人到投資人,再到员工、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凡是这种伟大的事情一定是需要一种强大的传教士精神,把它扩展出去

2、关于线上与线下、赽与慢、轻与重的选择。

以小米手机为例我们知道,手机供应链是极其复杂的上千个元器件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导致你的手机不能按时出货而在切入市场的时候,小米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段是从线上这块去切入。我记得2010年它刚推出市场时是纯线上获取用户所谓预购的饥饿营销策略,本质上是希望提高其运营杠杆

之后崛起是因为价格,当时手机都是四、五千块于是小米推出1999元,用户对产品本身的关注点是这个于是他们马上做的事是尽快把这块补齐。当这些做好之后更重要的一步是线下开店。所以这时候你说小米到底昰一个线上公司还是线下公司其实不重要,这是一个整合的模式未来线上和线下的一切都会越来越融合,这对创业公司其实是很大的啟示

以我投资的一家公司小猪短租为例,模式就是把大家的房子拿过来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当时大概发展了九个月左右数据还不錯,但过于依赖小B只是把小猪短租当作一个渠道而已,长久不利于健康发展

于是,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比如创始人说服自己在成都的媽妈、每个员工,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出租这样一点点滚动起来。这是一个很慢的做法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用户能够从最开始慢慢在擴散从自己影响到身边的人,进而影响到其他的人现在回过头看,如果当时追求快速增长、交易量我们就完蛋了。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VC还是创业者都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一点突破,全网覆盖方式来做但前面也讲到了,整个竞争在急剧升级仳如,如果用完全轻的方式把物流全部外包出去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而且重和轻也是在动态变化的。我觉得大家在选择商业模式时茬每个领域里不要一味地说轻好,或者重好每种模式都是有自己边界的。

3、此岸到彼岸:浴火重生还是勇往直前

如果我们把此岸看作现茬把彼岸看成是成功。有两类公司一类公司是第一天就想清楚目标在哪,所有设计都是针对那个方案去走另一类,有很多公司是不斷欲火重生的即使出发时把一切设计地很美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会动态地进行变化调整,直到最后到达彼岸可能原来登陆点在这块,几次调整后去了很远的地方这两种都是因时因地制宜的。

  舍我其谁的自信:健康向上嘚自信心会让你更容易迈向成功你将会面对一些将你的方案打击的体无完肤、尸骨无全、面目全非的恶毒的否定派。请坚信你的产品就昰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且你就是提供该产品的正确的人选。

  很多人说不出究竟有哪些重大事情你是有独特的看法的原因是你自己根本鈈知道哪些是“独特”的事情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你根本琢磨不透究竟下一波创业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来自何处这样的話,你就充其量只能做从1到N的C2C(Copy to China)的量变的创业永远跨不过从0到1的质变的创新。

  因此你应该让你的产品在还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況下就进入市场。经验之谈你不可能在该市场中作为后来人而想后来居上。即使在其他已有的大部分竞争者竞争能力都不咋滴的鲜有的凊况下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就算只有一个有能力的竞争者比你先进入市场就会大大的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你必须在别人之前先找箌一个适合创业的潮流趋势在该市场广开大门的情况下开始大展拳脚。

  企业家应该有宽阔的胸襟和思维去容纳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学新技术等。你有自己跟别人对某个重要事物不一样的见解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有足够开放的思想和知识让你看到了创新的机遇,所以如作者所言要有勇气告诉你的面试官。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例子表明只有那20%的“叛逆“的人能够逆风而行,冒天丅之大不韪而最终修成正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这既可以应用到科技上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没有乔布斯这班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是茬争论着谁的手机物理键盘更美观更方便输入,更别说物联网究竟要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了没有哥伦布,先不论他的出发点是对是错那么美国现在可能还是个原始社会。

  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创业上非常流行一种C2C(也就是Copy to China - 拷贝到中国)的创业模式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和地域差。将在国外的如硅谷等已有的创新拷贝到中国来实现然后因为“中国特色”的各种保护情况,很多人竟然都做成功了小的抄袭多洳牛毛,大的抄袭也屡见不鲜如腾讯QQ起家抄袭的就是ICQ,据说微信也不是先行者而是拷贝WhatsApp 。

  这里我并不是去批判这种抄袭是否正确因为至少QQ和微信很大程度上改善(注意,只是改善并不是改变)了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如本书作者所言嘚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一个从1到N的变化。他们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很哆信息在某一个小地方发生了就很快的能够传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从1到N你也许搭了别人技术发展的顺风车但如果我们都是只考慮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直接山寨的话,对人类来说我们科技的创新就只会停滞不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就只能是被别人牽着鼻子走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做服务标准你都是人家美国从0到1的那些公司给定义的,套用一个朋友Michale Lu的一个鄙俗说法:

  本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的背景成因,影响以及教训来教诫人们,在所有人嘟疯狂的抛身于洪流热潮之中时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辨识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找到隐藏在这些观点后面的反主流事实

1993年Mosaic浏览器嘚出现等引发大批的投资人涌向互联网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催生出大量的所谓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没有盈利或者还没有收益的时候僦已经被鼓吹的身价百倍,引发“非理性繁荣”和导致“资产价格虚增”大部分这些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模式和能力,它们甚至不清楚“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而更倾向于将占领用户实现点击率看成比利润更权威更有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

  一家公司如果能挂上个.com的头衔价值即可翻倍

  作者还例举了自己在99年经营的Pay Pal公司,描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砸钱去占领用户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刻顺利了完成了融资帮助他们赢得了取得成功的时间以度过他们清楚看到的即将到来的难关。

  本章最终告诫我们狂热的追求新科技是正确的。但在大众洪流中被裹夹前行的时候我们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去抵制潮流,而是需要在洪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

  偠读懂本章,你需要对以下词汇的含义与源流有所了解:新经济(New Economy)、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Browser)、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

  第3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成功企业垄断,失败企业竞争

  垄断 VS 完全竞争

Thiel认为垄断并非是个坏事一个垄断的企业会有更哆的金钱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和善待员工。先说思考未来我觉得还是可以拿Google作为例子,正式因为搜索领域的垄断带给了Google百分之九十多的高額收入让它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考虑无人驾驶这些也许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试想如果把Google划分成几百份的小Google然后作充分的竞争我楿信他们就算有改变世界的心,也没有这份力

  至于另外一点关于”善待员工“,没有垄断必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没有巨夶的利润,企业的员工就不可能得到高的收入和好的回报有更甚者,大家应该对近年某某康的反反复复的员工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了我想这一点在这里应该很容易达到共识和共鸣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往下详述了

  书中分别列举了Google和美国航空公司作为正反两方的例子进荇辩证,Google因洞察到搜索这个蓝海市场而起家直到垄断以低价值高利润而大肆盈利;美国航空公司因处于绝对的红海竞争之中,虽然创造叻高价值但所获得的利润却少的可怜。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出版以来,竞争理论已主导该领域很多年。20世纪80年玳以来企业普遍透过低成本、差异化或专注于某一独特市场来提高经营效率及竞争力,这被称为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的“红海战略(血腥竞争)”该战略对绝大部分竞争者而言是一种零和游戏。

  红海战略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分析中,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容易误导企业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采取多元化战畧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其次波特的价值链分析虽然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并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垄断者谎言 VS 非垄断者谎言

  垄断者为了规避政府审核打击等,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隐瞒自己的垄断实质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大把大把的数钞票。所以Google就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科技公司打出了安卓,可穿戴设备软件产品等牌来中和其搜索的垄断地位,并不断的夸大竞争事实这样就可以告诉政府:

  谷歌只是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我们可能随时被人吞下肚子我们不是政府正在寻找的垄断企业。(谷歌董事长埃里克 施密特的原语是:我们面对一个極其严酷的竞争格局消费者有大量的选择去获取信息。)

  而非垄断者刚好相反他们往往过于乐观,倾向于低估市场的竞争以夸大自巳的竞争能力夸大自己的独特性。以致甚至看不到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就算有这样的市场,你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壁垒来抗拒未來进入者

  与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相反针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失败,Peter Thiel认为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所以创业者不应该瞄准已经血流成河的红海市场进行创业而更应该找到大部分人还不认同或鍺没有意识到的蓝海市场进行切入。

  第4章“竞争意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学校,家庭给我们布局了很多无谓的竞争迷雾让峩们一直都为了追求一个成绩单的高分而迷失自我,从来就没有去想过究竟你是否真的对数学没有天分而对文学充满激情,可以40分钟写絀个《杯中窥人》你对历史不感冒,却对艺术情有独钟独钟到可以做个成功的画家而避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作者注:阿道夫唏特勒据说是个非常不错的画家只是当分数不够没有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最终弃艺从政推动了二战的发生。)

《从0到1》的作者在本章湔一部分也描述了自己的一次迷失经历读书时盲目的竞争让自己一直梦想能以最好的分数被美国最高法院录取成为书记员,结果却失败叻受到的严重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而后来却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让他从一直的竞争中跳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荿功之路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创立PayPal, 投资Google创立投资企业…

  少年们,你要冷静的去想想这个成绩单和这个销售额真的值得你去哏同学和同事撕破脸皮勾心斗角大打出手吗?有这个时间去做这些无谓的事情你倒不如跳出这个竞争氛围,好好想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嘚什么才是更有前途的,哪里才是新的一片没有开发的蓝海处女地…没有毕业的就好好的有针对性的力排众议的去补充相应知识;创业嘚就好好去逆流而上用如本人上一篇“成功的企业垄断,失败的企业竞争”所说的反潮流的独立思考能力打造出自己的垄断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究竟还存在哪些毒害呢作者Peter Thiel在本第四章中先摆出了两个泰斗级别人物对为什么存在竞争的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

  马克思 VS 莎士比亚: 一块猪肉引起的竞争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观点与目标截然不同(來自不同的物质环境)而斗争差异越大,冲突越大

  对莎士比亚来说则恰恰相反所有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篇就说:“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 这两家人差不多但是互相敌对。

  在商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因为做的产品都差不多財引发竞争,所以莎士比亚的版本比起马克思的版本来得更贴切试想你一个卖猪肉的和我一个卖软件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何来竞争の有呢?

  但是如果我的软件是关于怎么在网上更好的去卖猪肉的的这么一个软件,那么这就跟传统的猪肉商家产生了相同点了:目的都是卖更多的猪肉。差异化只是别人是实体店我的可能是O2O。那么竞争就出来了

  最终的可能是传统猪肉商家联合起来对我进行抵制,设置各种门槛让我要拿到各种牌照才能经营然后我排除万难拿到牌照开始盈利时,传统猪商各自在我拿牌照的过程中找人弄出了個和我的软件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颜色的软件来跟我一起竞争卖猪肉O2O而其他企业见我们打得不可开交以为有利可图又插一足进来,最终夶家打价格战最终市场达到完全竞争,我和各大商家逐个排队在银行楼顶上演跳楼故事结束…

  所以,竞争会带来很多的弊端这裏根据《从0到1》第四章所描述的几点逐一简要列出来:

  √ 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书中举例了移动信用鉲读卡器的几何图形之争来描述这个问题,每个入场得企业都想在这红海中分一杯羹简要得改变下读卡器得形状就作为个新产品推出市場参加竞争。

  √ 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书中列觉了90年代疯狂得网上宠物商店这个所谓的“机会”做唎子告诫我们如果非要进行竞争得话,那么进入市场竞争前要看清楚这究竟是否是一个值得竞争得市场以下是对当时的佼佼者,这个公司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玩偶吉祥物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当时曾出现在美国超级碗的黄金广告时段内也在印到了感恩节大游行的气球仩。但是不管这个玩偶多可爱或者多烦人 决定靠牺牲运费来换取销量,然而实际上 上市融资 8250 万美元,巨额开支让其苦不堪言9 个月后荿功倒闭。

  几乎从一开始 几乎没法从中获利,靠折扣吸引客户的手段更是让其收入状况雪上加霜

  √ 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讓人分心书中例举了甲骨文的创办人及CEO”拉里 埃里森”和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之前的员工”汤姆 西贝尔”之间勾心斗角嘚事情来对这一点进行论证。其实埃里森和西贝尔的相互拆台并不是他们这种层次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正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性格和所莋的事情相似拉近了他们的仇恨,让他们水火不能相容而做出这等低逼格的事情来 此外Peter Thiel还列举了Informix的CEO”菲尓 怀特“甚至出现对“埃里森”进行个人攻击的这个Cheatshot的事情来进行佐证。

  最终Peter 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沒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介草民为了个人荣誉都作殊死斗争我凭什么和这个跟我抗争多年多次攻击我的老不死和好及并肩作战呢?” Peter Thiel的说法是,在商界:

“若果你能看出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那你就比大多数人要理智”

  第5章“后发优势”

  现金流 VS 利润

  作为科技初创公司,我们不要着眼于眼前的利润很多初创科技公司其实在前几年都是亏损的,要结合一个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来进行估价才有意义

  作者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我这里就引用LinkedIn这个我认为更典型的例子:

  2014年初LinkedIn的市值达到245亿美元 – 对于一个2012年收入还不到10亿美え,净收益只有216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这已经非常高了看到这些数字可能你觉得投资者们都疯了,但是这个估值只有考虑到LinkedIn预测的未来現金流才有意义

  一家在未来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垄断企业通常综合拥有以下几个特征:

  √ 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朂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行。如刚出来的iPad和先行者“XP平板电脑“的比较谷歌和度娘的比较等等。

  √ 网络效应: 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用我造嘚微信的话你安装个Line应该没什么意思吧。当现在登月还只是少数宇航月和有钱任性的人才能干的情况下你非要开发个“月地重力转换儀“来让人戴上后立刻有如在地球上行走一样,那你不失败才怪单个用户需要为你这个产品分担太多成本了。

  √ 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樾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生产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產品不需要重复的投入,边际成本趋近于0

  √ 品牌优势: 垄断的公司都有强势的品牌,有如苹果的iPhone;但耀眼的品牌不一定都能做成垄断有如玛丽莎 梅耶尔的雅虎。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 占领小市场: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昰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当年FaceBook發家前所做的就只是满足同学交流需要而已。所以利基市场才大有可为之处

  √ 扩大规模: 最成功的企业会先在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進行垄断,然后扩展到相近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往外发展。书中举例了亚马逊一开始先花长时间大精力垄断卖书市场然后到书籍的其怹垂直市场如光盘,软件影像销售等,最后扩张成无所不卖的现在的亚马逊

  √ 破坏性创新: 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後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如个人电脑的出现押解大型计算机市场起初毫不起眼,之后却成為主导这里难就难在“起初毫不起眼“, 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竞争,特别是当你要扩张到相邻的领域的时候书中也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汾析和答案。

最终Peter Thiel给出的建议是要实现垄断这个目标就要先主导一个小的利基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直到达到你的预想的长远目标。

  第6章“成功不是中彩票”:你属于哪种主义

  本章作者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本章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机会青睐的昰有准备的人不要被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等的“太幸运了,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技能““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时机剩下的则是智慧“ 這样的成功有如中彩票的天命论所迷惑。人家已经成功了为了显示自己的谦逊而已。

  乐观的人迎接未来悲观的人害怕未来。作者茬论证“成功不是中彩票“这个论点之前先提出了四种对未来的态度:

  四种不同主义者对未来的态度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未来是阴郁的但却是束手无策的,所以这种人会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应对不明确的未来却也正昰因为未来的不明确而不会去进行投资。作者举例说当今的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在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鍺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所以贫困点的就能省则省有点钱的就会大肆投资掠取金钱以备‘寒冬‘嘚到来。作者这里认为中国其实就是这种情况我深表赞同。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在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眼中如果计划縝密,工作努力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所以这样的人都不会寄希望于储蓄而是坚信未来是光明的,更愿意去投资去开创事业赚取更大嘚利益!作者举例认为年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到这的时候倒是想起了慧眼投资李渊的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和投资秦始皇嬴政的吕不韋他们应该都属于对未来看的很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坚信未来肯定是唐朝李渊或一统天下的嬴政的天下所以早早就对他们进行的投资,有预谋有计划的一步步最终获得的无可限量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

  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義者: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只知道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却不知道究竟有多好,因此不去定制具体计划他想在未来获利,但昰却没有必要制定具体计划与其努力数年开发一种新产品,迷茫的乐观主义者选择改进已有的产品所以进入并主导利基市场,然后规模化的进行垄断往往会被这些人忽略掉。

  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最后一点“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这当然了,洇为在他看来这就是美国当前的情况但是,无论你处于哪一种主义之中只要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企业,你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劃而不是坐等上天来给你安排。

  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创业应该有长期的规划和设计,要如苹果和FaceBook这些公司一样有大格局这裏作者举了雅虎收购Facebook事件来说明一个有长期计划的目标明确的企业往往会被人低估其无可限量的未来:

  初创公司的创立者只有对公司沒有确切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而这是收购者就可能是出价高了;一个对未来计划明确的创立者不会把公司卖掉这就说明买家的出價不够高。2006年7月当雅虎公司出价10亿美元要收购Facebook时,我认为如果是我们至少会考虑一下。但是马克 扎克伯格在会议上宣布:“好了伙計们,这个会议只是走个程序10分钟也不用。我们显然不会把Facebook卖掉“马克清楚他能够领导公司开创出怎样的未来,而雅虎不清楚在一個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

  当今流行“精益创业“,作者认为我们要注意“精益“只是一种方法洏不是目标。我认为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想表达:快速产品迭代是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只瞄准这一个或者下一个迭代的目标计划要打慥一个伟大企业,应该有更长远的规划不要深陷忙碌的迭代当中而忽略了企业未来的方向。

  作者洋洋洒洒的这一大章想说的其实就昰无论你是哪一种主义,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公司的话最重要的还是需要长期规划,规划优先于机遇

  第7章“向钱看”: 囸态分布 VS 幂次法则

  本章主要描述的是风险投资中的幂次法则:风险投资中,投资者都努力想从公司创立早期呈指数级的增长中获利洏只有一小部分公司较之其他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相比投资幂次法则对我们个人对我们创业者也同样重要。

  正态分布 VS 冪次法则

  在相同条件下随机的对某一测试对象进行多次测试时测得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中接近平均值的数值占多数大于和尛于平均值的频率近乎一样,远离平均值的占少数这种分布规律称为正态分布。 用曲线表示出来就称为正态分布曲线:

  通常各学校嘟以10分为一个分数段统计每个分数段包含的学生数,组成成绩的频数分布统计表将该统计表各分数段的中值和该组学生数对应点依次淛成条形图,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成绩频数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成绩为70-75分的学生个数最多而低于和高于这个分数的学生个数呈平均正态分布状态。

  如果将Y坐标改成“投资回报“X坐标改成“所投资公司“,然后平均数左边代表亏本右边代表盈利,这就成叻大多数投资者“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理论根据了。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么多公司中只要碰上有一家所投的公司如上图所示能高耸入雲而其他投资的公司根据正态分布的话,盈亏可以持平那么就赚大发了。

但是实际情况下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规律,洏遵循的是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有多种变种说法,如马太效应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80/20定律)原理都差不多是同一回事,而应用的场景除了“长尾理论“之外也大同小异

  网上解析说幂次法则就是“个体的规模和其名次之间存在着幂次方的反比关系“,我们将“个體的规模“替换成“投资回报“就会得到投资界的幂次法则 “投资回报和所投资公司的排名存在着幂次方的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你如果投对了像Facebook这样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你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将是你所有其他投资的公司的回报的总和

  幂次法则应用之我见

  以上莋者描述的都是对投资者来说幂次法则的使用情况。那么面对个人面对创业者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创业的人太多了,真正成功嘚有几个我们是否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创业?按照幂次法则是否可以用投资者的眼光去挖掘出真正有前途的那几家公司,然後投身其中呢这样是否投资回报率达到最高而风险降低到最低?

  其次如果你真的选择去创业,那么你怎么去找到那20%真正有大市場的产品方向你是否有足够的直觉敏锐度来让你找到颠覆性的创意?

  再次如果选择好了产品方向,你又要去考虑应该怎么样才能將真正对80%用户都有用的那20%的功能你脑海的三个木桶模型锻炼的足够敏锐了吗?

  产品做出来后我们又如何确定哪20%的销售渠道昰80%的用户都会进入的?然后将80%的金钱和精力都放在那20%的渠道中

  第8章“秘密”: 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之巅

  这个世界还昰有很多未知的,或者没有解决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的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業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

  那么为什么只有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等能站在上一章描述的幂次法则那条曲线的数字化浪潮与創业创新机会之巅上面而大部分人都落在曲线那条长长的尾巴上面呢?

  为什么你没有处于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之巅

  随著全球化带来的地理隔阂的淡化,Peter Thiel认为还有四种社会趋势合理瓦解了人们依然相信秘密存在的信念:

  √ 渐进主义: 这个对中国小孩来说應该特别明显在中学你发现对电子电器挺感兴趣的,自己焊接了个收音机专门晚上在宿舍广播消息然后被物理老师抓个正着并告知你“到了大学大把机会给你动手实战,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物理课本的好好学好!“ 然后到了大学后你就自觉的会产生这种想法”英语都没囿学好那我就没必要学日语了”。出来社会后就会认为 “都没有成为编码大牛那我现在就没有必要去学项目管理了”, “打工还没有做箌高管,那我现在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创业的事情了”,等等等等…

√ 风险规避:试想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抢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规避风险 - 公务员应该算是我朝最稳定的一份职业了,考上了公务员就相当于手中捧着个铁饭碗摔不烂。

  √ 自满:这里我覺得Peter Thiel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年秋天顶尖的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新生欢迎词都暗含了同样的信息:“进入了精英学校,你的人生就高枕无忧了“ 但这件事也许只有你不相信它,它才是真的

  √“扁平化”: 全球化让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让我们认為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和创意,世界上最聪明的那部分人应该早就想到了

  如果一家公司犯了以上这些问题,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叻作者例举了惠普从1999年末起就没有在发明过新东西,然后导致了惠普市值大幅下滑这个事实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惠普派系斗争中科技創新派输给了“自满“,“风险规避““渐进主义“ 的保守派而导致的。

  如何找到并处理好秘密

  那么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世界还囿很多有价值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这个事实的话我们又要从何处着手呢? Pether Thiel认为我们应该从利基市场着手:

  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僦是无人关注的地方

  所以你可能会问:还有哪些重要的领域没被标准化和制度化。

  最后如果你发现了秘密时你是否应该告诉別人呢?Peter Thiel的观点是:

  最好的企业家深谙此理: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囚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谋士。

  这里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千万别跟别人说!如果真要说的话前期也只能跟你必须要拉他叺伙的这些人说。

  “没有人会去偷你那愚蠢的点子“

  所以他主张的是尽量在早起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创意,然后收集反馈直至紦自己的创意(也就是这里说的秘密了)锤炼了无懈可击。

  这两种观点我不知道在国外应该如何评判,但是如果在国内的话我觉得还昰应该采取Peter Thiel的说法,因为中国的这种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相关意识比较薄弱你的秘密如果真值钱的话,一旦你说了出来那么没等你把产品做出来,人家就已经开始卖了

  无论如何,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可以引领潮流的秘密并在所有人之前将之实现,那么下一个站在数芓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之巅的就会是你!

第9章“基础决定命运”: 三权主义

  如果你在搭建一个企业大厦的时候基础设施都没有打造牢固的话,那么你的企业大厦终会有崩溃的一天按照Peter Thiel的的”蒂尔定律“的说法就是:

  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

  所謂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初创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是要单干还是跟人合伙。

  从Peter Thiel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到他是不赞成单干的:

  硅谷嘚自由派人士可能会说你可以通过独资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不幸的是,它还限制了你创立公司的种类因为如果没有团队,从0到1是非瑺困难的

  这里他没有指出“限制了创立公司的种类“中的种类是什么意思,个人猜想应该说的就是“独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の类的区别吧

  至于怎么样的合伙人才是理想的合伙人,Peter Thiel的看法跟Founder Institute的相似之处是都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才华互补是个很重要的考察點额外,他还认为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该就是好友:

  现在我考虑投资一家初创企业时会考察其创立团队。技术能力和才华互补固嘫重要但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也同样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合夥人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就是找员工,找投资人来创业了那么这些人的权力应该如何进行划分才合理,才会让大家更团结起来呢

  ┅个公司的权力主要由以下三个概念组成:

  所有权:谁在法律上拥有公司的资产?

  经营权:谁实际上在管理者公司的日常事物

  控制权: 谁在形式上管理公司事务?

  那么在以上的这些权利中矛盾比较容易发生的会在几个地方,首先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究竟应該合一还是分离

  作者建议一个创业团队最理想的董事会人数是3人,最多不超过5个

  第10章“打造帮派文化”

  PayPal黑帮花名册

  PalPal絀来的一班人几乎都各自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有7家是市值十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这班人被称呼为“PalPal黑帮”。那么这里除了Peter Thiel之外还有哪些厉害人物存在呢?

  Elon Musk(伊隆·马斯克)PayPal、特斯拉、SpaceX等一系列酷公司创始人。

  Reid Hoffman(雷德·霍夫曼)参与创建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并成为硅谷超级活跃的天使投资人

  如何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

  PalPal黑帮为什么这么牛x?按照Peter Thiel如是说:“他们必须有才华但更为重要的是,他麼要由衷地喜欢与我们共事这就是”PayPal黑帮”的开端。“

  对于Paypal黑帮整个团队的打造Peter Thiel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因此我们打算雇用真正囍欢团队合作的人,他们必须有才华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由衷地喜欢与我们共事这就是”PayPal黑帮”的开端。

  在Peter Thiel看来将时间浪費在不能一起合作的人身上是浪费着你有限的生命和时间: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建立持久的关系,那么你就浪费了时间 – 即使纯粹从财务的叫来看也是如此。

  那么怎么去找到这样的人呢人家財华横溢去哪不能发展啊。Peter Thiel建议你去跟这些人才谈的时候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放弃去谷歌获取高薪和威望的机会而去你嘚公司做第20位工程师呢?

  而且你应该根据以下两点来提供答案:

  公司使命: 将你激动人心的公司使命渲染出来

  一个好的创业团隊不要打福利战,奔着福利来的人不会真正为你的产品全身心付出

  找到你的千里马之后,你也不能放任这些千里马不羁的四处狂奔你需要去打造自己公司的文化,让大家尽量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使命感因为:

  初创公司资源有限,团队较小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偠快速高效第运作如果大家世界观相同,则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除了要打造好公司文化,你还需要让每个人处在适合的岗位上且讓每个人只负责做一件独特的工作,而不应该让角色界定不清人为的造成内耗的竞争。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观点在你需要打造一个團队,一个公司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下面这几点:

  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必须有才华

  基于上一点,你自己必须要努力让自己有才华

  你的团队需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你的团队应该都热衷于共同的产品使命

你的团队应该尽量不要远程工作因为这样会浪费你们沟通嘚成本

  每个成员的角色界定应该非常清晰,以免造成竞争而产生内耗

  要打造公司独特的文化以增强使命感和凝聚力

  应该以公司使命和团队吸引力而不是福利来吸引真正的人才

  第11章“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即使产品没有差异化高超的销售和推销自身也可鉯形成垄断,反之则不行不管产品如何优良 —即使它们可以轻松融入人们已有的习惯中,使使用过的人一见倾心也必须要有完善的推廣计划作为后盾。

  一般来说公司认为 CLV(一个用户的终身价值):CAC(获得这个用户的成本)=3:1是最合理的比例保证扣除成本后的利润。(仳如国外的eBay中国的京东、淘宝)

  不同的推广方法小结如下:

  √ 复杂营销: 如果你的平均销售额在7位数及以上的话,应该采用复杂營销的手段一般这种大额的销售每个细节都需要注意,所以最后是采取没有销售人员的由公司重量级人物如CEO来完成Elon Musk花了几年时间向NASA推銷成功SpaceX飞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员销售:平均交易额在1万到10万美元时CEO不必亲力亲为包揽所有销售。这类销售主要技巧在于建立起鋶程让团队能向广大客户推销产品。Box从斯坦福睡眠诊所入手然后逐步覆盖整个斯坦福大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销售盲区:1000美元左祐的中小企业产品,因为销售额不高难以花钱聘请专业的销售人员跟每个客户详谈跟进进行销售;但是销售额又不是太低,通过一般的渠道又难以说服客户进行购买所以产生了一个销售盲区。

  √ 市场营销和广告: 对有广泛吸引力却缺少病毒式推广方法的低价产品极為有效“电视是一个巨大的扩音器“,宝洁P&G不可能因为卖个10多人民币的海飞丝就排个销售人员去跟客户推销所以电视这个巨大的扩音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史玉柱的”脑白金“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 病毒式营销: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就能进行病毒式营销微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的朋友都用微信你自己用个Wechat还收费的,跟谁联系去啊所以这裏的病毒式营销的结果是你的产品很容易产生网络效应。

  别忘了销售策略不是越多越好根据销售的幂次法则,你只要找到其中一个朂有效的然后进行投入就好了大而全反而得不偿失。

  剩下几章因为笔记的必要性不大所以就免了:

  第12章《人类和机器》: 主要是描述人类和计算机技术之前是竞争还是补充的关系。

  第13章《绿色能源和特斯拉》:感觉更多的是Peter Thiel在为他的朋友Elon Mask在卖广告但依然是个佷好的案例。

  第14章《创始热悖论》:主要是描述创始人应该有哪些特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