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足球青训营如何搞

张路:亲身经历过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两起两落,校园足球发展需翻越三座大山 — 懒熊体育
张路:亲身经历过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两起两落,校园足球发展需翻越三座大山
观点孙杉杭
“当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被英普联军击败,英军的统帅威灵顿公爵战后面对着硝烟渺渺的战场,感慨道,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伊顿公学体育场上的。这就是说,体育对于塑造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足球评论员张路3月17日在承德丰宁第四小学举办的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烛光行动”的结束语。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转播认识了张路,也知道他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管理层成员,但他其实还拥有一个身份——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路曾经作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亲历过当年中国足球青训的种种,自从退役后也已经从事了30多年的青少年足球研究。如今他经常通过“烛光行动”这样的公益讲座来普及和推广自己校园足球的理念,这次的丰宁行就是其中一站。在讲座中,张路回忆并分析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两起两落,还列举了校园足球想要发展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以下是懒熊体育从中提取的精华内容。中国足球为什么搞不上去中国足球上不去就是因为没人。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踢球的人不多,现在这个国家队是从常年踢球(一礼拜三次)不到10000人里选出来的。且不提欧洲不少国家动辄几百万的足协注册人口,日本的足球人口据说就有250万人,而且日本足协在百年足球计划里是把成绩和足球人口挂钩在一起的。就连泰国,我听以前的国脚谢辉说都有100万常年踢球的中小学生。足球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是需要天赋的。在大家都刻苦的情况下,能达到行业顶峰只有那些天赋足够好的。但发掘天赋的前提是普及,只有让大部分人参与了,才能使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然后再把他们练出来,而不是随便选几个人狠狠地练。体育总局和足协之前多年来走的方向是不对的:只抓提高不抓普及,只抓现在不抓未来。体育这个词分为两个概念,大概念是Physical Education也就是身体教育,小概念是sport。中国体育界有句行话叫做竞赛是杠杆、成绩是动力,领导有政绩、家长有奖金。到了最后,大家会说体育就是成绩,体育的概念越来越小,目标越来越功利。而体育的普及就受到了影响,教育的功能受到了削弱。自己和青少年足球的渊源我从小喜欢足球,七八岁在院子的空地和小伙伴们踢球,12岁成为了北京小学的校队守门员。小学毕业之后我成为了北京四中的校队门将,同时考入了北京先农坛业余体校,开始接受正规训练。练了一年多,1966年我被北京青年队和八一少年队同时看中。此后因为文革我5年没踢成球。1971年中国恢复了竞技体育,我入选了陕西省足球队。1973年我进入北体运动系足球班学习,毕业后来到北京足球队,直到1979年正式退役。▲张路在央视明星队客串老本行退役之后,我来到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事足球研究。当时并没有校园足球这个词,只有青少年足球。1981年我开始接触少儿足球训练研究,1984年负责北京体育科学协会足球学组工作。逐渐地,大部分北京青少年足球的老师都团结在了北京体育科学所。后来北京体委承认了这种形式,就让我们成立了北京市足球技术领导小组,在北京市搞起了4级训练网——小学、中学、体校、专业队梯队连接的一条龙管理。这个经验被市体委认可,然后推广到了很多其他运动项目。后来我承接了中国足协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体制改革的调研,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1996年我被调到北京国安俱乐部任总经理。因为当时国安没梯队,所以刚到的时候我说想先搞青训梯队。于是我们就开始做社会的足球学校。当时北京有50多个足球学校,光国安就占了11个。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两起两落我个人亲身经历了中国青少年足球的两起两落,由盛而衰。第一次要从1986年讲起,那个时候邓小平同志说,“中国足球要上去,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这是原话,但之后不知道怎么给简化成“足球要上去必须从娃娃抓起”了。其实娃娃指的是儿童,也就是小学生,少年的范围是13-16岁,青年是17-25岁。所以我每次写理论文章说的都是少儿足球。邓小平的一番话这让我们这些搞青少年足球的人热血沸腾,于是我们开始大干一场。如今校园足球做过的事情,当时我们全做了,而且是不计报酬、刻苦努力地干。做了三年,到1989年,我们发现不对,感觉踢球的人越来越少。1990年我们搞了个调查,想看看全国经常踢球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当时的调查甚至精确到了人头,结果显示,1990年全中国7-16岁常年踢球的,也就是一礼拜踢球不少于三次的,只有10000人。所以从那以后我就说中国足球没戏了,因为人太少,可是当时却没有人信。这是第一次衰落。第二次是从1997年开始,我当时来到北京国安任职之后先主管梯队和球迷建设。到了1998年俱乐部已经建了11所社会的足球学校,我们不收这些学校的钱,让他们挂着国安的牌子,唯一的条件就是这些学校的人才要由国安优先挑选和免费输送。但是到了2000年夏天,我们要从11个足球学校招生的时候又没人了。只有300人来报名,其中200人还不会踢。家长基本都是冲着孩子太淘气想让我们管管孩子或者让孩子来减肥的。剩下那100个人里能成才的就更没几个了。前后两次我们都是大干3年,反而却迎来了衰落。为什么会有这两次衰落当时我把错误都归咎在了足协上,但现在我不断反思,基本理清了真正的缘由。1986年那会,全国青少年足球是这么搞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杯赛”——小学萌芽杯、初中幼苗杯、高中希望杯。各个学校在区里先打,区冠军参加市比赛,市冠军参加省比赛,省冠军参加全国比赛。在设计上这确实是金字塔形的,但是做着做着就变了味。首先每个学校要组织校队,一般都是从二三年级开始挑选,入体育老师法眼的基本就是看上去跑得快长得壮的。可是这个选材是不准,另外一两千个孩子就没有足球天才了吗?学校为了20个很不可能成才的孩子,剥夺了另外一两千人踢球运动的权利,以及他们成为足球人才的机会。然后就要开始刻苦训练了,为了保证时数,每天下午俩小时,一周5次。问题又来了,这些孩子这么练,晚上就没精力做作业,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和思想观念都会受到影响。我就有亲身经历,我曾经是北京小学典型的好学生,凭实力考进北京四中,但是自打踢球,学习就很吃力了,无心上学,整天想着怎么驰骋绿茵场。所以我很理解这些孩子,当有教练忽悠他能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时候,孩子基本都会信的。但毕业之后真正能走职业的人有几个?很少。20个里可能就1个半成品。剩下的球没踢出来,学习也荒废了,使得他们成了文盲加流氓。为了搞好足球成绩,学校大运动量训练还使得这些孩子身体受到摧残。过早大运动量训练会让孩子出现钙流失、罗圈腿、内八字甚至是心脏心壁向心性肥厚等问题。90年代职业球员曾经搞过12分钟跑测试,之所以有些最顶尖的球员都没法通关,就是因为小时候被练坏了。所以3年后家长们终于看出来了孩子的变化,奔走相告说千万不要让孩子去踢球。老师和校长一看学生没踢好,学习也耽误了,同样开始反对搞足球了。所以指责体育总局和足协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毁掉中国足球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因此我搞了30年青少年足球,几乎都是失败的经历。如今应该怎么搞好校园足球总结了失败教训之后,我们现在要建立校园足球的新理念。中国足球能否成功,不在于中国足协,也不在于专业队,而是在于学校的教师们。过去是只有看上去有潜力的才能踢球,其他孩子不用踢球。现在我们要用普及足球的方式去考虑,即所有孩子都有权利去踢球,从而获得健康快乐。足球教育是我们这次搞校园足球的基本出发点,FIFA草根足球培训手册就是这样描述的。▲校园足球金字塔。首先讲小学。小学的校园足球主要就是两块:教育部推出的足球进课堂,每礼拜一节的足球专项体育课;课外的足球比赛。足球专项体育课特别要提出,普及和提高要区分开来。在学校里就是要搞足球普及,不要搞足球提高。这是因为但凡水平高的足球教练,梦想都是想把孩子变成国家队运动员,使用较高层级的训练方法,而且这些教练平时一次只教少量球员,不擅长组织一个班几十号人。而组织学生是老师擅长的。课外的足球比赛也是我力推的,尤其是班级间的比赛。足球最大的乐趣正如FIFA草根足球培训手册所说,在于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小场比赛。比赛的时间,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精力,一周两次,一次40分钟就行了。我们各地的实验已经证明了一点,就是家长的确看到了足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而且是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我反对小学组织校队,不然容易走上老路,3年必死。更喜欢踢足球的学生,就可以参加校外稍微高阶一点的社会足球培训机构。小学生初中会有一次分流——有些12岁的孩子可以进入半专业的足球训练了。但中学的校园足球和小学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足球专项体育课需要教的东西要提高一点技术含量了而已。初中可以搞校队之间的比赛了,一个是因为这时候学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了,不是老师能随便忽悠的了;另外就是初中的比赛比小学更能显现出一些人才——因为身体发育的早晚,小升初的时候容易把一些有天赋的孩子遗漏,这就需要在初中的校队里发掘。初中升高中之后,职业队要开始招人了,这些队伍求贤若渴,几乎不会遗漏天才。所以高中几乎已经没有足球人才了,在这个阶段校园足球的任务就是陶冶情操,帮助学生调整高考心态。推广校园足球的三座大山师资、场地、保险。小学体育老师里虽然很多不懂足球,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特长,懂得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生理、儿童组织。一节课几十个学生,正规的足球教练玩不来,但对于体育老师来说就没问题。至于足球技术,也没那么神秘,这里有一套《张路解说刘鸿伟儿童足球教学法》,专门针对普通体育老师的,我们也有国培讲师,五节课之内就能教会你一些最基本的技术,告诉你怎么教儿童踢足球。至于场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器材把场地分割成好几块,这样能提高场地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学生捡球的时间。保险方面,现在已经有保险公司愿意支持这个事儿了,把校园的责任撇开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也很重要。声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
作者其他文章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全部评论()
作者其他文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说起张路,央视球迷肯定很熟悉。人称张嘿嘿,闻嘿知其人便是他了。现在的张路不在解说席上嘿嘿了,如今张路致力于校园足球建设,他把自己的理念带进了校园,建起了自己构想的校园足球世界。张指导的思路是从兴趣开始,普及足球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是普及不了的。让孩子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孩子才会产生兴趣,因此他提出在小学这个时期取消校队建制。你没听错,为了普及和孩子们的兴趣,张路认为要取消小学的校队。这是为什么?没有兴趣,没有资源是困扰中国足球普及阶段最大的问题。张路回忆曾经国安招募青训竞只有300人报名其中200人甚至对足球一无所知,可见足球在孩子中的普及度之低。网友们喜欢说穷人家的孩子有天赋没机会,但更多时候穷人家的孩子甚至不知足球为何物。只是电影桥段俗套给了大多数人穷=神童,穷人家孩子天赋一定比富家子弟牛逼的错觉。这是违背遗传学和社会进化的。张路认为:我不折腾校队了,我要让孩子想踢球的都能踢上球。不管你技术好不好都可以尽情的踢,这样参与度高了,就普及了。从“不办校队”发现校园足球队的孤独校内班际正式足球比赛观众数量随年龄增长减少。校际足球联赛几乎没有观众。各级校园足球联赛现场观众稀少、观赛渠道少且质量差、没有稳定的网络平台供于宣传、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没有录像、没有集锦。校园足球联赛新闻评论区冷清、缺乏活力。校队和校际联赛,从组织者到参与者都很有热情,赛事过程也很精彩。但就像桃花源一样是与外界缺乏交流,关起门自娱自乐。偌大的学校,只有踢球的人才算普及足球,其他学生被隔在外甚至做不了旁观者,比起篮球场人山人海的扎堆看球差别实在太大。而导致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作为观众存在感低,参与足球并不一定要上场踢才算,踢的体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很友好。相反,踢不好可以选择看,大多数情况下在我国的校园内校队比赛几乎是——没人看。不同于日本校园队伍能够在本校获得非常高的人气,在各项赛事有着几乎与职业队对等的应援团。我国校园队伍大多数与普通学生氛围是脱轨的。比赛现场没有观众,比赛结束拿到名次在例会上公布一下荣誉。缺乏宣传缺乏融入与学生疏远的校队在普及方面难有作用,张指导一刀切掉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普及是让所有学生与足球零距离,踢球的开心,看球的也开心。校园足球联赛关注度低,归根结底还是输在氛围.试问连自家孩子的球赛都不到场看的家长如何指望他们去关注学校队伍?恶性循环之后剩下的就是足球队圈地自萌,自娱自乐。但是老一辈人思维已因为多年来的经验成了定式,能改观的基数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校园足球最直接的接触群体才是事半功倍的对象,学生是校园联赛最大的观众群体。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就能直接提高校园足球的关注度。而提高参与度最直接的因素在于他们的存在感,校园足球的联赛大部分对队员安排的井井有条而没有考虑过观赛的观众,作为间接参与的学生在校园足球活动中存在感逐渐降低最后选择放弃。试问谁不想在现场见证自己的学校斩获荣誉?有不少学生提及足球大都回忆起童年参与看球踢球的时光,但其中大多数人又表示因为踢得不好或其他原因(比如越看越没劲,没人一起看等等)与足球渐行渐远。这是现在大多数校园足球忽视的问题——我们照顾了踢球踢得好的人,遗忘了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当然影响不到选材也提供不了踢球的人才,可他们却是足球文化最好的载体。校园足球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只看到了选材,出材。因此在早年所有的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工程都奉此为金科玉律。一切都只想着选出人才,踢出成绩。但作为一项普及工程在里面灌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概念非常不合适。学校通过各类大会宣布我校评为校园足球特色校时有多少学生会因此感到与有荣焉?感到因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自豪呢?足球文化的构成不只是场上奔跑场下替补席端坐的几十人,应该还有身后看台的人山人海。我们在职业联赛现场看到的像“龙之队”这样的球迷助威团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所谓球队第12人的力量。在球场他们是与球队一起战斗的力量,在球队情绪陷入低潮时他们的呐喊助威能成为球队重振旗鼓的动力。但在校园赛场这样的画面不仅稀少,条件也非常苛刻。在去年大足联赛校园组东北区决赛上地质大学主场的学生见证主队点球夺冠,就是一次难得的场面。足球的文化建设其实和影视文化一样,最重要的反而不是踢,而是看。看球也分层次,很多学校连最简单的凑热闹都难达到更不要说更深层的“第十二人”了。在校园足球普及时,我们在文化氛围建设时需要更多要关注看球的人。
以上仅代表作者观点,并非懂球帝官方观点
自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
非常抱歉!张路:中国足球应先普及再谈青训 新晋足校恐事倍功半
来源:凤凰体育
  凤凰体育讯(记者房亮)1月6日,随着中国足球的逐渐转暖,今年的中超联赛间歇期,各家俱乐部斥资竞购球员的戏码也愈演愈烈。一方面各队在紧盯国际市场,转会传闻中则不断有更大牌的球员名列其中。另一方面,俱乐部也深知中超外援毕竟有限制的事实,内援的补强才是真正提升球队实力的正途。  不断的竞争之下,引发了前些时日青岛球员刘健合同的“罗生门”事件。这暴露了中超一定程度上的不规范的同时,也让人感叹,偌大中国,“刘健”甚少。可以预见的是,在亚洲足球无法扩大化为“欧盟区”的情况下,本土足球人才的日益萎缩会导致这种情况在不远的将来不断上演。  再把目光投向国字号,整个2013年,国青国少涉险晋级亚青亚少赛,U22国足东亚运惨败,亚青会上,99年龄段为主的国少不仅0比1输给东帝汶,还2比4输给泰国,2000年龄段的U13国少则在U14亚少赛预赛中0比3完败给韩国,无缘晋级。  当然,2013年也有另外一番景象。9月19日,广州富力同切尔西展开合作,并投资建设了富力切尔西足球学校。11月21日,恒大也与人大达成协议,共建“人大附中恒大皇马足球学校”。且不说老字号的鲁能足校,这些青训的后来者确实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关搜索:......手机凤凰网i.ifeng.com您所在的位置:
& 官方新闻 & 正文
张路为中国足球献策 足球究竟该怎么搞(全文)
日11:31  
腾讯体育讯前几天,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副局长出席了会议,体育总局今后将更加注重青少年球员的培养。而北京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也时刻关注着中国足坛青训的发展,他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献计献策。关于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的几点建议张 路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之下,各级体育部门,各级足球领导机构和地方政府都日益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予以推动,中国足球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对此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足球落后面貌,必须深入了解客观真实的情况,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必须真正认清问题所在,下大决心实现战略的转移,从根子抓起,做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希望。一,关于国家队和职业队从战略的高度看中国足球,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中国目前的国家队、国奥队乃至国青、国少队是历史上水平最低的一代,而且这种局面在15—20年内不可能改观,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作此判断的依据是:据1990年中国足协课题组调查,中国7—16岁少年儿童中常年从事足球活动的(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人数不过一万人,平均每年龄一千人。此后在职业化高潮时人数有所增加,但几年后又很快回落,最乐观的估计到目前这个数字不会超过5万人,平均每个年龄不会超过五千人。也就是说,到2030年时,中国27-32岁当打球员是从目前的3万名儿童中产生的。对比世界强国动辄几十万的注册儿童球员,我们的人才基础从数量上就太薄弱了。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也是足球人口的超小国。足球运动很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心智,中国肯定有很多足球天才,但这些天才根本没有可能参加足球活动,因为没人给他们踢球的机会。这就是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原因。加之有一系列的因素使这仅有的一点人才质量也大打折扣,例如:虚假年龄无天赋的孩子挤掉了真实年龄有天赋的孩子。早发育型孩子(一般都没有前途)挤掉了有天赋但晚发育的孩子。领导教练急功近利导致的不科学训练。教练员文化素质低下导致球队训练水平和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及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人才夭折。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孩子智力发育,心理发育不良。有此种种弊端,所以中国球员水平低下是必然的,中国足球水平上不去也是必然的,而且是短时内不可能扭转的。寄望于请一两个好教练,挖掘一两个好队员,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在短时间内把国家队水平搞上去是不现实的,是根本不可能的。据此,中国足协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到国内联赛,放到少年儿童。具体地讲:A, 在国家队层面建议降低调子,把真实情况如实地告诉领导和广大群众,降低期望值,同时也是为自己减少压力,增加回旋余地。建议减少对国家队的投入,但维持其存在,做一个过渡和传承。因为足球的发展有延续性,没有过渡和传承是不行的。B, 在俱乐部、联赛层面应当全力搞好职业俱乐部和各级联赛,但要明白,这只能维持中国足球和国家队的水平,而不能大幅度提高水平。把联赛搞火,让国内球迷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有利于延续中国足球的香火,其目的仍然是过渡和传承。二, 关于儿童足球我们认为抓好儿童足球应当是中国足球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需要特别提醒领导注意的是,现在各级足协都在着手抓青少年,方向虽然正确但方法有问题。很多地方又在酝酿抓跨省市甚至全国性的“三杯赛”,意图以比赛为杠杆促进基层的训练,抓青少年的提高,而这一套东西我们从1980年至1990年搞了10年,结果证明完全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那种层层拔尖子层层要成绩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基层学校普及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导致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同时也导致了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破坏了合理的足球人才选拔培训体系,从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对中国足球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中国足球的衰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思维方式,不创造一套全新的路线和方法,我们就仍然会重蹈覆辙,这绝非耸人听闻。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的思维方式应当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1.应当以小学儿童为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中国足球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足球要扭转落后局面,关键要抓青少年,但这仍然不够确切。。16岁以上可称青年,12岁以上可称少年,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这一块已经有了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和社会的足球学校加以覆盖。我们已修好了人才输送的渠道,但却发现源头无水。我们的职业队没有高水平的球员是因为全国的足球学校普遍缺少生员,而足校招生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大城市踢球的小学生廖若星辰。笼统地提青少年足球并不确切,确切地说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在于儿童足球的普及异常薄弱。中国足球落后之根源的根源在我们的小学,12岁以下的儿童无人踢球,即使据最乐观的估计,中国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儿童也不会超过5万人(实际数字可能还少得多),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数字,不要说比世界足球强国,就是与亚非拉一些中小国家比,这个人数都少得可怜!以中国13亿人口,应当有大量的有天赋的足球人才,但我们在小学阶段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广泛的体系让孩子们去参与足球活动,因此也就无法发现人才。因此说中国足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其工作重点应当是儿童、是小学,是让更多的6-12岁的儿童参加足球活动。儿童足球的事职业足球俱乐部管不了,社会力量也管不了,这是教育系统的管理范畴。现实是,中国的儿童足球,小学生的足球没有人管,也没有人投资,所以就没有人踢球,所以就没有足球人才,所以中国足球水平就上不去。2. 应当以普及参与为中心。从70年代起,中国足球界就曾经多次大力开展青少儿足球活动,但每次都是事倍功半,半途夭折,而且越抓越差,越抓踢球的儿童越少,最终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我们不应当抱怨教育界不支持,政府不支持,而应当反思自身的问题。问题就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足球战略思路是错误的,方向是错误的,方法也是错误的。错误就在于,我们在小学忽视了普及,片面地抓提高,把为国家争光作为口号,把向职业队输送作为任务,把专业化成人化的训练作为手段,把三集中作为形式。而这一切的努力,恰恰限制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世界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