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生,上班特别忙,经常给呼救时对病人病情诊断病情,也需要写学术报告等等,

浅谈美国医疗体系及医生状况
7月初,我以江苏省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身份,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巴恩斯医院进修学习,一幌近三个月了。有幸接触到美国医院中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有关美国的医疗体系及医生的状况,在此向同道们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医学教育及专业培训
在美国,一名成功的专科医生往往需经历以下5个过程:普通的本科教育;医学院医学生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养;晋升专科主治医生,成为某一医院的正式雇员。前后约需15年时间。美国的医学教育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教育体系,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医学生已经修完了大学本科所需的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生物,化学等。
待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之后,方有资格申请进入医学院。医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之后,获医学博士学位,但要想行医,还必须参加全美医生热照考试,并选择一所好的医院完成自己的住院医生培训和专科技能培训。一般需5~8年不等,最短的是家庭医学,最长的是胸外科和脑外科。
与国内不同的是,此阶段他们并不算医院的正式员工,仅仅是在这个医院完成他们的培训而已,但可以拿到一定的工资,一般在4-8万美元/年,之后通过上网(占77%)或老师推荐,进入某一医院成为正式员工。如果在名牌医院接受培训,在找工作时就有利得多。
这时你要是以为经过以上磨难之后终于可以万事大吉,专心赚钱的话,那就很危险了,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他们仍必须每年积累持续医学教育学分,以及每10年1次的专科再认识考试,一直伴随着你到决定退休不干为止。如此严格的医学教育及专业培训,目的不是为了行业垄断,而是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强制性地使临床医生对日新月异的诊疗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服务病人,服务社会。
二、医生待遇及社会地位
在美国谁都愿意做医生,不像中国,医生的后代愿意从事父母职业的不足20%,反过来,在美国近80%的医生后代愿意做医生,只是他们的孩子常可能说:“我没有我父亲的本事大,进不了医学院”。在美国没有能力的人是不敢考医学院的。
想成为医生,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美国医生属于高收入阶层,一个普通医生每年薪水可达十几万美元,好一些的医生一年收入有二三十万,高风险的手术医生可以挣到四五十万。在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收入不到4万美元。但医生是很辛苦的,他们每周有50-70小时的工作时间,夜班必须随叫随到,周末和节假日还要值班。
一个普通的内科医生每天早上5-7点钟开始上医院查房(病人往往是分散在各病区的),然后开始门诊,提供病人一 对一的服务,有义务回答病人的任何咨询。下午4-5点钟左右结束门诊,还要面对大量的文字工作,诸如各种表格,保险公司要的医疗信息以及与其他医生交流所需的信件,回复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化验结果的解释、药物的副作用、新药的使用及新的症状处理,所有这些都无偿占有医生的时间。
手术专科医生所花费服务的时间则更长,他们常常早晨6点钟就进手术室参加手术,主刀医生常必须从手术开始坚持到手术结束,并签字说明此手术是本人所做,否则,医保就不承认手术费用。想当医生的另一原因是社会地位非同一般。美国社会对医生非常尊重,认为他们的学识是普通人达不到的,所以给予了他们很高的经济回报。他们生活上十分优越,感觉上很好,所以也十分自律,十分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十分乐于奉献,热衷于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在美国,有时医生还是一个“特权阶层”,假如某个场所,某项活动,某个机构或办公室,一般人不让进,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是某某医生,他们很可能就让你进去了。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极其尊重这样一种文化。
三、同事协作及医患关系
在美国,医生的人文修养很好。他们常常爱好广泛,对文化、社会、心理这些学科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位外科医生,他可能会给《纽约时报》写专栏,也可能是摇滚乐迷,自己会吹小号,也可能是一名足球或蓝球队员。他们十分善于交流和沟通,善于在工作中配合协作。
我所师从的Patterson教授是一位世界顶尖的肺移植专家,是大外科的主任,但在肺移植过程中,只要能预先确定此病人需要体外循环,他必定会请心脏外科专家来参与,其实并不是他没有这种能力。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夜里12点左右,进行常规双侧肺移植,第一侧肺移植很顺利,当移植第二侧肺时,突发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心脏在几分钟之内随时会停止跳动,他一方面通知心外科专家到位,同时应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快速建立体外循环。
待10分钟后心脏科专家Lowton到场,体外循环已经建立,我们发现他不停地打招呼,说明病情的危急并请他上台指导帮助,由此可见,他们既分工明确,又配合默契,一切为了病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多科合作也是经常的。例如做肺上沟瘤,尽管胸外科仅需做上肺叶切除,技术难度不大,然而,此肿瘤常常侵犯胸廓入口的大血管及上段胸椎椎体,所以做这类手术时都会是胸外科、血管外科、骨科联合上台,完成各自专科的手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减少手术并发症。实际上术前多科讨论,术中发挥各专科优势,多科协同作战,既是对病人负责,也能加强各自学术上的交流和关系的融洽。
在美国,医患关系也十分友善,医生十分同情关爱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场面,随处可见。病人在门诊都是私密性较好的一对一服务,医生不厌其烦地解答、检查患者,一般初诊约45分钟,复诊约20分钟左右,遇到复杂病例可能时间还会延长。病人都知道,如果需要,他们有权利占用医生更多的时间。在美国,看病实行预约制,“预约”本身就是为了保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美国的医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医生要善于与人沟通,要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特别是与患者的沟通。听说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精神病院里,一个病人拿着厚厚的电话号码簿给他的主治医生看,并说道:“Dctor,我的剧本终于出版了”。医生亲切地对他说:“恭喜你,只是你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是不是太多了点?”这虽然是个笑话,却很能证明医生的睿智与幽默。
四、医疗收费及事故保险
在美国医疗收费的高低是有严格标准的,医疗保险公司通过CPI(消费价格指数)和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限定了医生对某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切程序所能收取的最高费用。医生必须严格记录对每一病例所做的一切,证明其符合所使用的诊断编码;必须在文件中清楚地记录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社会史、药物过敏史及病人现用药物,同时要对病人身体的至少十个系统作出复审。体检部分则必须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符合编码所要求的各系统的检查及专科检查,还必须对病人作出必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提供相关的检查及治疗建议。有时尽管已经严格执行CPI和ICD编码系统的规定,也不一定能保证从保险公司得到所索取的款额,原因是美国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是以统筹保健为主要模式,而非传统的按服务收费。因此,在我所学习的巴恩斯医院专门设立了医疗记帐公司,有二十多名医疗收费专家服务其中,以保证能向保险公司或个人索取到服务费。目前美国约60%左右的人的医保都属于此种类型,医院要想生存就必须接受统筹保健这种模式,也许这也是一种垄断吧。在此模式下,医保公司一方面与医疗单位签约以保证病人的来源,要求投保的病人只能在他所指定的医院就诊,另一方面还规定病人要看专科医生必须经过基础保健医生的介绍。专科医生也没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对某一病例所进行的各项检查,特殊大型检查事先须经过保险公司的同意。谈及医疗收费及医生的收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医疗事故保险。因为医疗事故败诉所应作出的赔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封顶的,许多医生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赔偿能力,不得不购买医疗事故保险。手术和诊疗操作程序越复杂,承担的风险就越大,面临法律诉讼的机率也就越高,因此投保费也越高。在美国各州,医疗事故的保险费也不尽相同,平均是医生工资的20%-30%,许多医生因付不起高额保险费,或被迫提前退休,或迁居诉讼率低的地区,或无保险行医,或放弃高风险手术及操作。法律诉讼对医生的行为规范作了严格的限定,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不敢有任何随意,医生被患者告上法庭,是很尴尬和痛苦的,一旦成为被告,专业能力受到怀疑,赖以生存的职业基础被人否定,这种心态是很难受的,所以美国医生在工作中严格自律、对病人极端负责、做事十分严谨,原因就在于此。
也谈谈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
《华夏文摘》第697期刊登的宋公明文“美国医疗改革之我见”对美国现有医疗体制所发表的看法及建议,除了反映出作者对该体制的极端无知和毫不掩饰的酸葡萄心态外,实无建设性意义。很难想像该文出自“最聪明”人之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哪怕是个“小小的”知识分子,也应有最起码的科学常识,在对某一现象作出改革之见前,对它先有基本的了解。
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痼疾太深,不仅是医,还有药的问题,无法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表面看来,在美国看病难,收费高,医疗投入和服务效果不成比例。但真正原因决非宋氏想像的那么简单:卖方市场,行业垄断。笔者非政策专家,无意也无能像宋公那样为大家指点迷津,提出改革之高见。在此我只想对宋文中提出的某些问题作出澄清,相信读者可凭自己的思考能力作出客观的判断。
一、美国的医学教育
美国医学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教育体系。与世界大部分地区不同,医学教育在美国属研究生教育(Graduate Education),必须在修完大学本科所需课程,并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后,方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医学院四年毕业后获医学博士(MD)学位,但想行医,还必须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USMLE),并经过三至八年不等的住院医及专科(FELLOWSHIP)训练和考试。你要是以为经过以上磨难之后终于可以万事大吉,专心赚钱的话,那是大错特错。每年必须积攒的持续医学教育(CME)学分,及每十年一次的专科再认证考试(Recertification Exam)要伴随着你直到你决定退休不干为止。如此严格的医学教育及再教育,目的决不是为了行业垄断,而是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强制性地使临床医生对日新月异的诊疗知识得以式不断更新,以对病人负责。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这与其严格的医疗教育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对此,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美国,进医学院的绝非只是有钱人的子女。实际上,任何有能力又有兴趣的人,包括宋公在内,都可申请进入医学院。笔者就有几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好友在美国做完了硕士或博士后决定弃研从医。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无一不被医学院入取。美国医学院学费昂贵,但大部分的美国医学生都是凭着低息贷款完成学业的。教育和训练时间越长,所欠贷款也越多。根据2002全国学生贷款调查资料,美国医学生本科及医学院平均累积债款为$91,700,而一般毕业生平均债款仅为$45,900。
还有一个事实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目前美国医学院校的招生情况。根据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资料,1993年全国医学院校申请总人数为42,806人,而2003年则只有34,786,总的来说呈逐年下降趋势。美国的医学院招生和专业分配基本上是靠市场调节的,而不是像宋公明所说的垄断。数年前当Managed Care(统筹保健)模式兴起时,对基础保健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的需求大增,使得很多优秀的医学院毕业生纷纷涌向此行列,导致专科医生严重缺乏。许多国外医学院毕业生(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因此得益,有机会进入一些被看为冷门的专科,像病理科和麻醉科等。如今风水轮流转,因基础保健医生培训人数过多,不少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又开始纷纷转向专科。因为美国自己医学院毕业的医学生人数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尤其是偏远地区日益增大的对医生的需求,许多社区医院只能靠招收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为住院医来维持其正常经营。很难想像,在医学院生源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靠宋公明所建议的增加医学院数量的方法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二、医生收费标准
在美国,医生对病人收费的高低是有严格标准的。医疗保险公司普遍使用的CPT和ICD编码系统限定了医生对某一诊断和操作程序所能收取的最高费用。为了遵守此系统,医生必须严格记录对每一病例所做的一切以证明其符合所使用的诊疗编码,并不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违反者一旦被发现,是要被起诉和罚款的。以CPT编码99244(门诊首次会诊Level 4,综合性病例)为例,为了使用此编码,医生必须在其会诊文件中清楚地记录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社会史、药物过敏史、及病人现用药物,同时要对病人身体的至少十个系统作出复审。体检部分则必须包括病人的生命指征、符合此编码所要求的点数的各系统的检查,及专科检查。最后,医生必须对病例作出必要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并提供相关的检查及治疗建议。因此系统的复杂性,许多诊所和医疗单位都专门配备有Medical Billing专家,或请专门的Medical Billing公司服务,以保证向保险公司或个人所索取的服务费符合此系统的规定。无形中增加的许多繁杂的Paperwork是医生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医生严格按照CPT和ICD编码系统的规定向保险公司索取服务费,也不能保证能从保险公司得到所索取的款额。原因是美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以Managed Care(统筹保健)为主要模式,而非传统的按服务收费(Fee-for-Service)。此模式的中心不是医生,而是医疗保险业。美国超过半数的州有50-70%的人的医保都属于此种类型。结果,大部分的医生和诊所,以及几乎所有的医院要想生存,都必须接受Managed Care模式。要说有垄断,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垄断了吧。在此模式下,医疗保险公司一方面与医生和医疗机构签约以保证向后者提供病人来源,条件是后者必须同意按合同对所索取的服务费打折扣(Adjustment),另一方面要求投保的病人只在它所指定的与之有合约的医院或诊所处看病,以此来控制医药费用。Managed Care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健康维护组织”(HMO),目前约有一亿两千五百万的美国人使用它或类似的保险计划。除了上述的限制外,HMO规定病人看专科医生必须经过基础保健医生介绍,专科医生也没有绝对权威决定对某一病例所应进行的各项检查,而须事先经过保险公司同意(Preauthorization)才行。因此造成的医疗延误,常常招致对医生的法律诉讼,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HMO也应对医疗延误负法律责任的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不是每个病人都有同样的保险计划,且各保险计划对某一CPT编码的报销率也不同。还是以CPT编码99244为例,看病平均时间45分钟至60分钟,标准收费为$210.00,但在密西根州,Medicare只付$169.65,Medicaid则更惨:$108.17。加上与保险公司签约所规定的折扣,平均下来,医生能拿到手的只有$210.00的60%至65%,即$126.00至$136.00。此数额还要扣除55%至65%的诊所运作开销(Overhead),才是医生看此病人所能得到的税前收入。不知其他州法律怎样,在密西根州,对有语言障碍的病人,医院或诊所有义务为他们配备免费翻译。说起来有人可能不相信:一个Medicaid的复诊病例,医生索取的是$75.00,只能从Medicaid得到$30.00,而诊所请一次翻译的起价却是$50.00。
最后我想说的是,宋公明所幸得的是普通的嗓子疼,可能是病毒性咽炎什么的,不碍大事,但在5分钟内医生必须用他所学知识和经验对你的嗓子疼做出正确的诊断,以保证你得的不是咽喉癌或其他严重的病症。医生的诊断使你悬着的心可以放了下来。他收你$75.00,但他为他的诊断所付出的法律责任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三、医生生活与收入
不可否认,医生收入在普通人群中确实偏上,但医生不是商人,而是职业服务人员(Professional)。谈论医生收入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在时间和金钱上的高投入,职业风险,及相关的生活品质。不要说每周50-70小时的工作时间和随叫随到的夜班、周末和节假日值日,单单漫长的训练周期本身(从本科算起11-15年)就足以使不少渴望一夜致富的人望而止步。一个普通的基础保健医生每天早上5-7点钟开始上医院查房(看病人人数而定),然后赶到诊所开始门诊。顺利的话一切按时间表进行,若是比时间表滞后,则常常连午饭及入厕的时间都没有。下午4-5点钟左右结束门诊后,还要面对一大堆的Paperwork(病人所要填写的各样表格,保险公司要求的医疗信息,以及与其他医生如专科医生交流所需的信函)和病人要求回复的各种问题(化验结果的解释,药物副作用,新的症状等等)。所有这些都在无偿占用医生的时间。专科医生所花费的时间则更长。在美国你所得到的服务是一对一的服务,你的医生有义务回答你的任何电话咨询,即使是在半夜三更时(有值班医生代替),除非你不用他。这与在中国每个医生一天看50至60个病人,医生常常在没有了解清楚病情的情况下就作出诊断并对此毫不负责的服务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前所述,当医生向你的医疗保险公司索取$75.00时,实际收到的有可能只是它的60-65%,而此收入还需减去诊所为此付出的运作开销,如每月房屋水电租金,护士、医生助理、秘书、病史转录员(Transcriptionist)、Billing专家、档案管理员、以及诊所经理等员工的薪水及福利。在美国,一个诊所的平均运行开销是毛收入的50-65%。扣除了所有这些开销之后,才是医生的税前收入。读者自己可以算算还剩多少。宋公明在文中很肯定地指出“美国一般的family care医生一年进账二十万美元左右,要是爬上专家的位置就是四十万左右,更有甚者,专门给体育明星、电影明星、大富翁看病的高级大夫,一年少说也是八十万”,不知是想当然,还是有笔者所不知的出处。在如今资讯高度发达的年代,医生的收入早已不是秘密,任何搜索引擎,只要打入“physician compensation survey”,就能找到无数的资料。现实是,普通医生(内科,儿科,妇科,及家庭医生等等)的平均收入很少超过$150,000。专科医生则视其行医风险及训练时间而定,$200,000-500,000不等。高收入的专科一般都涉及手术及操作,但因其面临的行医风险,所需购买的医疗事故保险(malpractice insurance)也要比普通医生要高几倍(见下节)。
最后要提的是,宋公明指出“医疗业是美国近年来惟一一个不受经济低迷影响的行业。其他行业工资紧缩的时候,看医生的费用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以超过通货膨胀率好几倍的速度疯狂上升”,此话很不准确。真正以超过通货膨胀率好几倍速度狂飙上升的不是医生的收入,而是医疗事故保险费。现实情况是,相对通货膨胀率而言,因医疗事故保险费的持续上涨及医生服务费报销率的相对下降,美国医生的实际收入已是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因为没完没了的Paperwork,医生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即使如此,医生在美国却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有自己的工会来保障医生的权益。因为医生若是罢工,必然违背其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四、医疗事故保险
论到医生的收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医疗事故保险费。对于许多医生来说,税前收入还应去掉用来购买医疗事故保险的费用,才是他们真正的税前收入。法律诉讼对医生的行为规范作了限定,使他们不能随意草菅人命。但医生因医疗事故败诉所应作出的赔偿在大多数州都是不封顶的。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赔偿能力,许多医生都不得不购买医疗事故保险。手术和操作程序越复杂,承担的风险越大,面临法律诉讼的机率也越高,因此投保费也越高。这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因为对医生索赔金额无封顶限制而导致的城镇地区医疗事故民事诉讼费用的上涨,使得自1990年至2000年短短的十年内,医疗事故保险费上涨了140%。与此相比,同期医疗费用的增长仅为60%。以2001年的密西根州为例,妇产科的平均年医疗事故保险费为$106,000,外科为$81,000,内科为$29,000。这在美国各州中还只是居中而已。如果你是医生,你辛苦赚来的收入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要用来购买医疗事故保险,你的情况会是怎样?
因医疗事故保险费的上涨而导致的医疗保健危机已在许多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许多医生因付不起高额保险费,或被迫提前退休,或迁居至诉讼率低的地区,或无保险行医,或放弃高风险手术及操作等。受此影响最大的专科是创伤科及妇产科。在某些州,高达20%的妇产科医生被迫歇业,以至孕妇分娩只能去急诊室。在此压力下许多医院、养老院及其他医疗保健机构也不得不关闭,或减少它们为社区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
五、也谈在美看病
美国看病采取的是预约制。对于在大陆已习惯了随时挂号就诊的人来说,确有其不便之处。但此制度的本意是要保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病人看病时常常会遇到像宋公明所抱怨的按时赴约却被晾在一边坐冷板凳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少是因医生的缘故。一般情况下,专科初诊时间约45-60分钟(视各科而定),复诊约15-20分钟。遇到复杂病例,则很有可能超过预定的时间。大部分的医生都不会因为时间到了问题还没解决就把病人扫地出门,因医德及所面临的可能的医疗诉讼限制了他们不能这么做。美国病人对于这样的等待大多都能理解,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需要,他们也有权利占用医生更多的时间。造成病人等医生的更普遍原因则是有些病人的不守时。一般诊所均要求初诊或复诊病人提前15分钟左右赴约以完成可能需要的Paperwork。但不是每个病人都会这样做。由此导致的医生的晚诊若是不加限制,势必引起连锁效应,使其他按时赴约的病人无辜等待。所以很多诊所都对晚到病人有严格规定:迟到一定时间后须重新约诊。屡次迟到者则有可能会永远失去在此诊所看病的机会。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我还从没有听说过病人不能如期赴约而被医生索取双份钱的事情,真有这样也应算是违法吧?
为了帮助大家在美得到理想的医疗服务,最后我向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1.根据你和你的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仔细比较各保险计划的优劣。不要只是为了省钱而失去了得到理想医疗服务的自由。
2.找医生前多问问周围的人。医生个性及经验不同,服务效果自然也不同。
3.定期拜访你的基础保健医生,以做到未病先防。
4.如有可能,尽量选择早上的约诊,这样可以减少等待的时间。
5.按时赴约。
6.对有语言障碍的朋友,尤其是从大陆来的老人们,事先可找懂英文的朋友帮忙做翻译,或把自己的病史,病症,所用药物,以及想要问的问题打印出来。实在语言不通的,可向诊所或医院要求提供翻译服务(常常是免费的)。
7.看完病后,不要忘了拿上一张医生的名片,上面有他的联系电话。
8.不要怕给医生或诊所打电话。虽然看医生要约诊,但门诊之外的服务是24/7制的。医生或他的值日伙伴会根据你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决定,或将你的约会提前,或为你安排其他的检查、专科会诊,或为你替换药物等。
我在此衷心地希望大家身体健康,永远用不上医生。
关注老查(laochao100)后,回复"网站",出国留学要用的神奇网站又更新了、马上 GET 到手;更多留学干货,尽在老查话留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看直播讲座丨看申请文书丨看老查探校视频,还有留学小工具免费使用!精彩不断。
老查留学:专注于美本申请,给你更好的 Offer!
今日搜狐热点豆瓣9.5,日剧No.1,曝光医疗黑幕我只服它丨毒药头条
当一部电视剧被称赞为伟大的时候,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情?
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思想和内涵?
优秀的演员,精湛的演技。
每个人喜好不同,所以要求的点也不尽相同。
然而有一部日剧却几乎涵盖了这一切。
从它播出至今的15年里,仍然没有一部日剧能够所取得同样的成就和影响力。
在它面前,《半泽直树》、《胜者即是正义》、《深夜食堂》这些高分神剧,恐怕都无法望其项背。
说到这儿,想必毒粉隐约已经猜到了。
它就是在很多网友心中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日剧——
《白色巨塔》
The Ivory Tower
在豆瓣上的日剧分类中,它以超过3万人评价的9.5分常年霸占着第一日剧的地位。
最近毒药君又重温了这一部神作,再一次被它折服了。
从剧本、演员挑选到导演调度、演员表演、镜头运用、配乐、细节考究等等都无不体现着两个字:完美。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夸张,那请看一下网友的评价。
这清一色的五星,甚至还觉得分不够打。
这部电视剧之所有能够如此成功,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小说文本。
《白色巨塔》改编自日本当代文坛“三大才女”之一、社会派小说巨匠山崎丰子的同名长篇小说。
▲山崎丰子VS原版小说《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创作于60年代中期,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大学医院的医患故事,唤起了尖锐的社会话题。
在这部片子之前,这部小说已经被拍了三版电视剧和一版电影,特别是1978年由宫田一郎主演的“昭和版”电视剧《白色巨塔》,被人认为最贴合原著的作品。
▲“昭和版”《白色巨塔》
然而2003年,在东京富士电视台为庆祝开台四十五周年之际,再次重启拍摄了《白色巨塔》。
该剧由西谷弘、河野圭太、村上正典、岩田和行四人联合执导。
演员请来了唐泽寿明、江口洋介、黑木瞳等超强卡司阵容。
▲“平成版”《白色巨塔》
正是这一群人的强强联手,而后给世人奉献出了代表当时亚洲电视剧巅峰水平的作品。
“平成版”《白色巨塔》的剧情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电视剧前半部分主要围绕着浪速大学医院第一外科教授职位之争展开。
唐泽寿明饰演的财前五郎(后文简称财前)是浪速大学医院第一外科副教授,他的老师第一外科教授东真藏即将退休。
财前拥有超高的医学才能,同样是个手术天才,甚至听着音乐都能闭眼演练手术过程。
按道理这个教授之位应该留给医术精湛的财前,然而东教授却不满他的自负和野心,准备另立他人。
这引起了财前的不满。
在他眼里,只有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实现更高的医学成就。
对地位的狂热让财前在岳父的支持下,与老师反目,开始贿赂各方,拉拢选票,发誓必须获得教授之位。
江口洋介饰演的里见修二(后文简称里见)是浪速医院第一内科副教授,和财前是老同学。
里见同样拥有超高的医学才能和远大的医学理想,不过和财前不同,里见对权位并不关心。
他认为,救人治病是医生的本职。
他更在乎眼前的患者病情,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用心照顾对待每个病人。
同样是面对患者,财前却只看到病例与成就。
由于手术对象是大学医学部长鹈饲教授误诊的病人。
由于病例罕见,正是一个展示医术的绝佳机会。然而,上级领导误诊的病人,自己再插手,很可能影响自己的竞选,于是忍痛拒绝了执刀机会。
里见得知后十分反对,因为他觉得身为医生,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尽力拯救病人。
而财前只是说了一句:医生不是神,医生是人。
虽然拒绝手术,面对罕见的病例,财前内心无法放下,甚至对着病理图模拟自己在手术。
财前通过加急手术,背着鹈饲教授成功做了手术。
另一反面,里见想要通过医疗报告,揭露目前医院腐败的风气。
财前为了保住竞选优势,几次劝阻里见,不惜给里见下跪。
里见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为,并且为了自己理想的医疗体系而战斗。
然而财前在善于玩弄权术的岳父的帮助下,最终没有让里见成功。
在几次与东教授的明争暗斗后,凭借岳父挥金如土的豪气,和财前绝对的医学实力,成功的挤掉了竟选者,成为第一外科教授。
故事到这,两个主角性格已经塑造完成。
一个是把理想视作欲望,为了目标不择手段。
一个是把理想当成责任,为了信念永不妥协。
很多人在这儿都很怀疑财前,是否真正拥有医学理想,觉得他只是一个贪恋权势和金钱的小人。
相反人们更愿意对里见钦佩有加。
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准则和信念,一步一步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甚至对无法治愈的癌症晚期患者,都给予最后的关心和呵护。
当然除了这两个人,其余角色都极具特点。
有着知识分子对医学的执着,内心却为了虚荣和地位算计着的东教授。
沉迷钱财和权贵的鹈饲教授与岳父财前又一。
还有着专业学术精神的大河内教授。
最值得一说的,还属财前的情人,黑木瞳饰演的花森庆子。
▲黑木瞳饰演花森庆子
她与财前五郎可以说是日剧中最让人铭记的婚外恋。
她是可以让姘夫的妻子心平气和自动让位的小三,是对男人的了解甚至超过他自己的知己。
她在财前身上看到一个霸气、为了理想勇敢前进的男人形象。
她深爱着财前,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事业。
总在财前得意时提醒他,在他失意的时候送上温暖,这样的爱都已经超越她作为第三者得身份。
或许这也是这个角色即使是第三者,但仍然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
言归正传,《白色巨塔》后半部分的剧情,主要围绕着一起医疗官司而展开。
由于一次自己自负的诊断,财前不顾里见质疑,匆忙地进行了手术,导致一名癌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快速死去。
而里见只能在病房门口看死去的患者,泣不成声。
医院为了不影响声誉,告诉病人家属是术后肺炎致死。
纸包不住火,患者家属最后还是知道了真相,并准备起诉医院。
然而面对实力强大的国立医大,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胜算渺茫。
自责的里见,甚至放弃了医生的职业生涯,主动站出来指证医院。
但是即使有里见出庭作证,也没能起诉成功。
财前继续往着事业顶峰走去。
这里的他展现出许多缺点,自负,卑鄙,狡猾,甚至为了赢得官司,把责任推到实习医生柳原身上。
然而同时,他身为教授着手打造一流的癌症中心,肯定里见的才能,甚至不计前嫌要对方出任癌症中心的内科主任。
从这里看财前确实是个为了心中理想而不断前行的好医生。
当十年未见的母亲,知道财前因为给病人误诊要吃官司的时候,她一直坚定地说道。
“我的五郎,是不会随便草菅人命的。”
另一边,病人家属开始了反复的上诉过程,在里见和律师的帮助下,不断寻找新的证据。
最终在自负的财前面前,律师通过护士一份记录赢下了官司。
本想继续上诉的财前却痛苦地倒在了法庭上。
而后他被诊断出为肺癌。
命运更加讽刺地是,当曾经反目的老师东教授,打开他的胸腔执行手术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癌细胞已经扩散。
财前奋力打造的一流癌症中心还未成功,自己却倒在了癌症的面前。
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三个月的时候,痛苦和不甘毫无保留地出现在脸上。
他对里见说:
“我并非感到恐惧,只是...只是...感到遗憾!”
看到这,毒药君也为财前感到不甘,不禁泪如雨下。
他用尽生命去追求的理想,却在残酷地现实下被硬声击碎,这不仅是遗憾,更是一种悲壮。
弥留之际的财前,握住里见的手,断断续续说出了一下的话:
他们都拥有一样的理想——
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让病人不再招受病魔。
只是财前注重结果,而里见更加注重过程。
如同片“白色巨塔”的两个含义:
一是用许多人生命铺就的医学之路,白骨皑皑,累积成塔,这是医学所付出的代价。
二是所有医生追求医学目标,那是他们心中理想的白色巨塔。
财前死去了,他自愿把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
他在对里见的遗书中写道:
有能者,对于正确的医疗发展,责无旁贷。
希望你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上,好好发展,我深信不久的将来,因癌症而死的病例,一定能在世上消失。
期盼我的解剖,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遗体是活生生的教材。
另外站在对抗癌症第一线者,竟未及早发现,走上手术无法摘除的死亡一途,深感忏愧。
当所有医生站在两旁为他送行时,财前五郎的形象在毒药君的眼里突然变得高大而丰满起来。
一口气撸完《白色巨塔》,真是愉悦的刷剧经历。它的剧情荡气回肠,人物立体丰满。
里面的主角,无论是财前,还是里见,他们都在残酷的现实里,散发出那微弱而又顽强的理想之光。
那是一种面对现实冲击,理想主义者的无力感。
正如网友所评价的:
“没有一句台词不精妙,没有一点真相不伤人。”
这种强烈冲击的现实感是以后的日剧所没有的。
故事同时具有强烈社会剖析性,无论是医患之间微妙的关系,还是医学发展的善恶讨论,都让此剧的内涵达到了前所未的高度。
而作为一部医疗剧,专业的细节程度也是另人敬佩。
专业而种类多样的手刀。
与医院相匹配的设备。
高度还原的手术过程。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剧就业余得多。
把患者当咸菜腌。
把白大褂当风衣穿。
当然更别提剧情内容的高度了。
从这些点来,《白色巨塔》成为伟大的作品,也并不是偶然。
从制作角度,它的专业,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这样的态度是需要国产电视剧学习的。
从内容来说,在艺术的创作中,结合社会背景,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关系和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影视从电影《我不是药神》开始走出了这一步,也期待国产电视剧能够在这样的道路上,拍出伟大的作品。
被禁12年,片中的许晴比她在「邪不压正」里骚多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案是记录病人病情信息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