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机会赴边疆陕西大学排名工作,你选哪个

关于赴边疆工作的问题,“信仰”这样对“欲望”说

早在一年前,“信仰”就开始思考:“到底是回原单位,还是申请去边远艰苦地区”。但是,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出答案,因为在灵魂的“制高点”上,“欲望”长期霸占着“眺望台”,导致“信仰”有话难说、有理难辨、有梦难圆。

当“欲望”主导了人的灵魂以后,躯体的选择就会趋向于功利性。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往新疆看,看到的是工作上的“压力”和政策上的“福利”;往内地看,看到的是生活上的“清闲”与工资上的“差距”。

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欲望”便开始各种不切实际的臆想:如果内地工资能和新疆一样,那该多好;如果新疆工作环境能和内地一样,那该多棒;西藏倒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但是又没有名额。“欲望”一脸失望的对“信仰”说:“兄弟,你来看看”。

“信仰”走上“眺望台”,朝着新疆和甘肃眺望,时而若有所思,时而若有所想,时而若有所悟。

“欲望”见状,问“信仰”:“你看见了啥?”

“信仰”回答说:“我看见了‘理想’在呼唤着我,我要去援疆。”

“啥?!”“欲望”惊讶的说:“你要去援疆?!你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金张掖,银武威’,多少人想去都去不了,你却轻易放弃,不知道你是咋想的!”

“信仰”回答说:“原单位是个好地方,风气正、兵心纯、压力小,但是一想到回原单位,我仿佛就看到了自己军旅生涯的尽头,那样的军旅生涯难免给人一种平平淡淡的感觉,缺乏一些突如其来的惊喜。”

“欲望”略带嘲讽的说:“ ‘突如其来的惊喜’,你还真以为五年之后能回到父母所在地呀,别太天真了。”

“信仰”说:“我压根就不是冲着这个政策去的,如果这个政策能够兑现,那也只能勉强称之为‘突如其来的惊喜’。我所说的‘突如其来的惊喜’主要指的是‘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发生的、内地不易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与一个漂亮的维族姑娘喜结良缘,与暴恐分子生死搏斗并且成功处置等等。”

“欲望”说:“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援疆后,你的父母咋办?今后,你的孩子上学咋办?”

“信仰”沉思了片刻,对“欲望”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最大的孝心,就是不让他们操心。我的爸妈经常给我说,‘在部队里要好好工作,能干多久就干多久,不要担心我和你的母亲,我们都很好。你在部队一切顺心,对爸妈来说就是最大的孝心’”。

“欲望”若有所思、所有所触、若有所悟,但同时又若有所忧,他沉思了片刻后,对“信仰”说:“其实,我也想申请去艰苦边远地区,却仍有一些顾虑和担忧。因为我空有一腔报国志,但却对边疆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我无法准确评估援疆后等待我的到底会是什么,如果边疆的艰苦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想,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那我又该如何继续笑谈人生?”

“信仰”说:“你有信仰吗?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不能坚守信仰的人,是可怜的。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我们一直为之追求并且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克服追梦过程中最剜心的疼痛。一个民族的兴盛与强大,总需要一大批人去牺牲与担当,越是艰难困苦,越是需要军人的舍生忘死。”

“欲望”激动的说:“不做鸿雁往南飞,愿化雄鹰向边陲。谢谢你兄弟,你帮我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思想疙瘩,我也决定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光转瞬而逝,不知不觉他两已经奔赴基层两个多月了。在基层的这些日子里,他们每天都保持昂扬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一颗追求完美的决心。在新闻写作、值班和完成上级赋予的其他任务方面,完成得还算比较圆满。但他们却时常感到莫名的恐慌与不安,总觉得一些灾难,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历史总是朝着人们预想的方向发展,他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在10月4日,支队长前来检查工作时,“欲望”因为对本职工作不熟悉而受到了批评;在10月9日大队点名时,“信仰”也因为在值班期间,对人员管控不严而遭到了指责。当“欲望”与“信仰”同时出现问题时,一连串失误便接踵而至,在频繁遭到批评和指责下,“欲望”已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前置备勤室备勤时,“欲望”与“信仰”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欲望”说:都是因为你,当初如果不是听你的蛊惑,我才不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来援疆,你看我现在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每天这么累,还天天被领导批评来批评去,我真有点后悔了。

“信仰”说:真正的强者,永远是精神上的屹立不倒。基层之平凡琐碎,不知会磨掉多少人的斗志,但建功立业,绝非仅靠一腔热血。更多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和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欲望”说: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你也知道我并非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之人。我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美好而又感恩的瞬间,然后引导更多的人向善向好。而现在呢?我已经很久没有写文章了,现在提笔已经生疏了。

“信仰”说:兄弟,其实我也有你同样的感受。但是,机遇和平台,总是在一次次不起眼的小事中逐渐展现开来的。勇敢地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时刻保持内心的谦虚与自信,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心态。我们只有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做常人不愿做的事,走常人不愿走的路,才能取得非常人能够取得的成绩,收获非常人能够收获的感悟,写出非常人能够写出的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流过的每一滴汗,吃过的每一种苦,跌过的每一个跟头,定将成为我们妙笔生花的鲜活素材。

“欲望”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点燃了一支香烟,待这支香烟抽完后,只见他在“前置备勤室”里又开始忙碌起来,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原标题:记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千里风雪赴边疆 满腔真情洒高原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间,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赴阿里地区援藏已有两年时间了。

  两年来,45名援藏干部不畏艰苦、不惧苦寒,以“老西藏精神”为动力,在自治区党委和阿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牢记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推动 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光荣使命,为推动阿里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阿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作为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和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彪身上的担子可谓不轻。两年中,他认真踏实、工作敬业,不仅带好了整个援藏队伍,而且在自己分管的金融、卫生、税收、外事等工作上,也颇有建树。

  王彪通过提出全地区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创建等级医院、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活动,为提高阿里地区医疗卫生工作水平搭建了新的工作平 台,在他的带领下,地区藏医院二甲复审获得通过,地区人民医院二甲创建和札达、措勤两县卫生服务中心一甲创建等工作,加快推进霍尔、香孜、多玛、门士、昆 莎等10个规范化乡卫生院创建工作扎实开展,雄巴村、岗萨村等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他还与地区发改委、卫生局一道跑办项目,将基层医 疗、急救体系、地方病防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4大类30个子项目列入当年自治区投资计划,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4960万元,完成札达县达巴乡,改则县物 玛乡、先遣乡、古姆乡卫生院和改则县社区卫生综合工作站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587万元的地区人民医院提升工程及门诊医技楼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地区人民医 院等医疗设备采购2070万元。他牵头编制《阿里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年)》,受到了自治区高度重视,并上报国家卫计委待批。

  在金融工作方面,王彪按照“政府主导、搭建机构、构建体系、扩大信贷、改善环境”的总体思路,组建阿里地区财信担保公司等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与国家开发 银行、农行、建行、西藏银行等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金融发展、用好金融优惠政策的氛围,开启了阿里地区金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王彪还积极引 进保险机构在阿里地区设立分公司和代办机构,增加政府与保险机构在大病医疗、农牧业保险上合作,2014年阿里地区实收保费3644.68万元,赔付 1669.4万元,实现持续增长。在2014年新开工项目较少和税源不足情况下,王彪积极挖掘各方潜力,共组织各项收入2.4亿元,增收10.5%,同时 落实工商登记改革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工商为企业服务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商洛学院团委书记、阿里地委党校专业技术干部蒋正治来到阿里地区后,克服住房没有暖气、经常停电,要步行几里路提水等诸多生活困难,还承担起了繁重的讲课任务,在阿里地区干部群众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从去年开始,蒋正治先后担负了中共阿里地委党校《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善党群关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坚 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等专题的授课任务和20多个班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且担任了中共阿里地委党校2014年第二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研讨班、中共阿里地委党校2014年第二期地直部门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等班的班主任。他还先后向阿里地区武警边防支队、地区交通局、地区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等单位部门积极宣讲党的群众路线、“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内容。平日里,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努力结合 所到宣讲部门的工作实际进行讲解,每次都能引起听课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仅2014年,蒋正治在阿里地区的宣讲听众就达到1000多人次。

  同时,蒋正治还立足雪域、心怀群众,积极协调工作队在藏历新年时,到噶尔县狮泉河镇森格居委会、藏布居委会走访慰问,给群众送去液晶电视和慰问品,改善了 两个居委会的条件。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3月,蒋正治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2014年教师节,又被评为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优秀教师。

  在阿里地区重要的边境口岸普兰县,普兰县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吕瑞卿始终扎根基层、尽职尽责,为推动边疆地区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

  在普兰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吕瑞卿以城镇、旅游景区、交通沿线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开展了全面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清理了孔雀河河道近10 年来淤积的各种垃圾,落实资金200.3万元为县垃圾填埋场购置挖掘机、摆臂车和压缩车等设备,目前已投入使用。他还经常下乡现场办公,完成了塔尔钦辖区 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的拆除任务,多次牵头组织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争取资金实施城镇绿化项目,改变了普兰县城遍地是垃圾、全城无绿 意的现象。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吕瑞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做好项目规划工作,完成了全县56套廉租房、72套公租房、42套周转房和106 户棚户区改造工程,争取援藏资金500万元进行农牧民援藏安居工程建设,建设援藏安居工程125套。针对普兰县农牧业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他受县委、县政 府委托,对普兰县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开展调研,进行了整理规划,引进资金2450万元在普兰镇吉让居委会建设了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2014年建设 完成并投产使用,现已初见效益。在对普兰口岸进行全面了解、调研后,他积极协调口岸的各项目规划工作,推动投资1380万元的普兰边检站斜尔瓦监护中队工 程启动建设,完成斜尔瓦友谊大桥、国门建设、“一关两检”业务用房等项目,完成边贸市场(老县)建设项目地勘、地质灾害评估和前置手续,上报口岸信息应急 指挥中心、口岸管委会综合办公楼以及边境一线检查站等项目建议书。

赵江涛:心怀报国志 立业赴边疆

  赵江涛,甘肃庆阳人,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习,2009年免试推荐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担任马院研究生工作组德育助理,曾任马院研团总支书记、学生部思教办辅导员、《业余党校》报主编、学生红色网站理论部部长、学生三农学会会长等。在校期间,多次赴西部及农村地区支教、调研。曾获光华二等奖学金、社会工作三等奖学金等。

        要不要去西部?在经历一番思考和纠结后,赵江涛最终下定了决心:去!而且要去西部的“西部”———新疆。

  3月7日,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清华大学时,曾在图书馆老馆与同学们亲切交谈。赵江涛向吴邦国委员长汇报了自己和同学周杰要去新疆工作的想法。委员长鼓励他说:“新疆、西藏是可以大有可为的事业舞台,尤其是新疆现在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艰苦地区接受锻炼,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稳定、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青年学子都应该学习的好榜样。希望你们在新疆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出好成绩、作出大贡献。”

  回想起委员长深情寄语的那一刻,赵江涛不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赵江涛表示,我们一定要牢记吴邦国学长的教诲,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为新疆的稳定、团结和发展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赵江涛的父母也曾在新疆工作过7年时间,在情感上,新疆离他并不遥远,如同他的第二故乡。“既然决定去西部,那就去新疆。”赵江涛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是因为国家在大力支持新疆发展,将给新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二是因为新疆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在新疆有施展的舞台。 对于在新疆开展工作可能遇到的难处,他认为:“难处肯定会有,但作为清华人,难事你不做,谁做?!”在准备在赴疆工作前,他认真研究了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尤其关注新疆的新闻动态,天山网、新疆新闻在线网成为他经常浏览的网页。

  清华六年 情系基层

  六年的清华生活,濡染了赵江涛心系祖国的情怀;四年的工科学习,培养了他有条不紊的思维方式;两年的马院研究生学习,确定了他以底层视角关注社会民生的立场;一年的辅导员经历和多个岗位的社工经历,培养了他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六年里,赵江涛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经历,稍加梳理,便发现其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以主流视角心系底层。赵江涛本科期间曾担任三农学会会长、红色网站部长,先后赴甘肃农村支教、河南农村和北京农民工居住区调研。研究生期间,他的研究方向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曾利用寒假时间在家乡做了关于农村发展的调研。他还担任了 《业余党校》报主编和马院研团总支书记。

  研一暑假,赵江涛赴江苏省淮安市金南镇挂职锻炼6周。在此期间,他体会到了执政者为民一方的工作作风。他挂职的金南镇是典型的南方小镇,2008年前,镇里街道还是普通的土路,多雨时节便泥泞不堪。现任镇长自2008年上任以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得财政收入每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增加后,主要用于街道规划和重建,安装了照明措施。在走访中,赵江涛了解到,当地居民对政府工作非常满意。赵江涛说:“通过这次挂职锻炼,我感到基层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可以更多地为底层老百姓做些事。”

  赵江涛说,很多决定去基层或西部工作的同学可能都有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他们相信自己能在基层和西部广阔的平台上有所作为,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赵江涛也曾想过在北京找一份工作,但当他了解到咨询等行业的工作内容后,他觉得那样的生活完全不适合自己。“人的见识会变得很狭窄,心中一直在探寻的关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话题,在那里根本找不到共鸣。”

  赵江涛说,理想不是空想,理想需要以现实为载体,现实是理想的框架,理想要通过现实的通道才能到达。新疆对于他来说就是可以承载理想的现实平台,去新疆是“理想与现实的接轨”。

  六年前,赵江涛从西部走来,像一只放飞的风筝,飞到了北京的天空;六年间,清华倡导的胸怀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又似一股劲风,引领他返回西部广阔的天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大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