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运动与健康打开康

微信的步数排行可能是我们每天都关注的一个东西,那有时候我们的微信步数为零怎么办呢?
微信步数为零或者很少的时候(如图所示),一般是微信正在后台没有运行造成的,我们要确保微信在后台保持运行状态。
还有可能就是没有启用微信运动的功能,打开微信,点击右下角的“我”,点击&设置”。
点击第二栏最下方的“通用”,然后点击“辅助功能”。
在“未启用的功能”里面点击“微信运动”,选择开启功能即可。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怎么用?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那么移动支付的好处有哪些呢?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个话题。
支付宝是我们生活之中十分常用的一款软件,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出门不用带钱包也不用准备零钱。支付宝时常会有一些领取红包的活动,那么支付宝实体店通用红包应该怎么用呢?
快手黑名单怎么解除?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翼支付红包怎么用?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高德地图怎么分享位置?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微信转账记录怎么删除?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微信怎么绑定qq?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b站其实就是哔哩哔哩网站。说起b站,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那么在b站中如何佩戴头衔呢,接下来我简单为大家说一下。
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小视频的功能,大家都想着利用小视频来分享生活顺便赚上一笔,那么火山小视频怎么赚钱呢?
神爱世人A37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在使用Word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需要给文字添加着重号的情况,那么你
免责声明:酷知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C) www.coozhi.com All Right Reserved 吉ICP备号安卓版下载二维码下载
类型:版本:v6.5.8大小:41.9M更新:语言:简体等级:平台:安卓
26M / v4.1.0
7M / v6.2.0
12.0M / v1.5.0
18.2M / v8.3.6
4.4M / v4.18.1
应用说明相关下载相关阅读网友评论下载地址
微信在哪?微信运动如何用?微信运动是一款运动应用,来自微信官方网站,可以记录你的运动步数,关注健康数据,它是以朋友圈为平台的记步平台,同时还可以查看好友圈的排行榜,你的朋友圈被微信运动刷爆了吗?快来下载吧!软件介绍微信运动app安卓版是一款运动记步的软件,有了它,您可以对自己设定每天走多少步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去要求自己,时日久了就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它还有强大的数据系统,帮您算出您每步大概消耗的卡里路。软件功能1、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热量约为2100大卡,而维持生命体征和日常活动只会消耗1800大卡,这样就多出了300大卡需要通过运动消耗;2、成年人走30步可消耗1大卡,如此算来,要消耗多余的300大卡需要行走步。3、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每天的目标应该在10000步,或者8公里,但对于大部分室人群来说,每天都达不到5000步,按照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的推荐标准步数来看,都是属于“久坐”的。微信运动使用方法如果我们在微信上没有找到微信运动的功能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手动添加了。我们先登录我们的微信账号,登录成功之后会发现在面板的右上角有一个“+”按钮,选择该按钮。选择之后会下拉很多选项供我们选择,此时我们选择“添加朋友”选项。选择添加朋友选项之后会进入到如图所示,此时我们单击“公众号”按钮。单击公众号按钮之后会进入到查询面板,我们在搜索框里面输入“微信运动”,然后单击后方的“搜索”按钮。选择搜索按钮之后会出来搜索结果,此时我们单击搜索结果。选择搜索结果之后会进入到该公众号的详情页,我们选择“关注”按钮。关注成功之后就会进入到与该公众号的聊天对话框,此时会提示我们已经关注成功了。并且我们在“公众号”列表里面就可以找到“微信运动”了,我们也可以使用微信运动了查询自己的排名了。关注后,就可以进行微信运动公众号了。点击我的主页。排行榜还可以同你的朋友进行运动量PK。7这里是查看你每日运动了多少步。若你这里始终是0,则点击查看帮助,可能是你的手机不支持。8若不支持,你还有其它运动统计的设置,还可以试试将其与微信运动连接。点击更多-设置。9点击:“记录运动数量”。另外下面的滑动按钮是对你的隐私的保护,你可以关闭不对外。10默认的运动量数据来源是你的本机,点击添加数据来源,可以添加其他具有功能的设备,如腕戴设备。11开启你的腕戴设备,试试微信运动是否支持。很不幸运不支持,只能等待微信运动功能完善支持更的手机类型与运动设备。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应用截图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相关版本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相关文章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多平台下载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 6.5.8
7M / v6.2.0
42M / v4.2.0
26M / v4.1.0
11.4M / v2.0.4
12.0M / v1.5.0
5M / v3.17.0323.1 免费版
微信运动计步器app手机版 6.5.8媒介与社会丨微信运动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媒介与社会丨微信运动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眸子丹凤百家号文章概要:本文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探究人们对微信运动使用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运动意愿与实际行走步数间的关系一、前言随着移动互联网,便携式移动通讯设备(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和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的发展,个体的运动数据得以便捷记录与分享,用户能直观地查看数据进而了解自己的运动行为。由此,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体运动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是否会产生促进作用是这一领域面临的一个新议题。近年来我们身边的通讯设备逐渐从便携式发展到可穿戴式,这种整合到用户贴身携带或直接穿在身上的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运动数据得以随时被记录。它不仅是一个硬件设备,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上的数据交互来监测我们自身运动情况、健康状况的方式。如智能手表、手环、腕带等均可结合手机的使用实现其部分计算以及记录功能,在采集个体数据的同时也能通信,并通过app实现更多功能;同时,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智能手机等设备,不但可以将个人健康行为进行记录和管理,而且可以将其可视化,并进一步社交化。本文考察个体微信运动数据,即每天行走步数,与其使用这种社交媒体产品时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自身态度、运动意愿以及个体重要他人的影响等,目的在于探索社交媒体对于健康传播、特别是健康行为传播的价值。二、文献综述(一)计划行为理论与健康传播通过使用计划行为理论可探究影响个体健康行为的因素。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由IcekAjzen和Fishbein提出的,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上发展而来的。[1]理论包含:行为态度(Attitudes Towards the Behavoir, AB)、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 SN)、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Control, PBC)、行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以及行为(Behavior)这些方面。其中,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指定的某个对象所反应出来的一种连续持久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2],即通过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概念化的评价界定后产生的态度[3]。主观规范,指在预测个体实际行为时,那些能够对其决策产生影响的人或集体所发挥的影响力大小。[4]但是若把社会压力仅视为负面影响,未免过于狭窄。本文将主观规范看为社会影响,一个具有多面性的社会因素,即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重点分析。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通过衡量各种促进或阻碍因素来反映我们自身预测直觉。[5]意愿主要是由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所决定。[6]对于行为意愿,心理学家认为,因为人们的行为发生前会受到意愿的驱动[7],无论个体是否去真正执行这一行为,行为意愿都是对未来行为预测的最重要因子。例如,当个体想要改善身体状况时,他会更愿意去通过微信运动管理自己的运动数据。行为意愿的改变会直接激发总体健康意识及各个健康维度的改变。在《父母作为健康行为促进者:以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对儿童肥胖进行预防》的研究中作者也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通过观察跟踪父母对提供健康食品和限制不健康食品的意向,能够有效地预测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以及肥胖情况。[8]美国研究者Rogers,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首先需要人们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被普通人接受的健康知识,然后再逐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减少得病人数,降低死亡率。他表明健康传播的目的在于其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那么以微信运动为代表的便携式、穿戴式线上媒体这一载体解释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就不仅在于其能够预测人们的健康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具备干预功能。(二)个体运动社交化与社会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快速发展,拥有共享功能的社交媒体不仅可以起到增强人际互动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提升社会支持改变健康行为的渠道。微信运动这一社交媒体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可以起到连接团体和协调活动的作用,是健康传播的理想工具。它可被我们看作是一个集合自己朋友圈中对运动或多或少感兴趣的人的在线社区,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每天发布的步数排名表来查看自己一天完成的步数以及排名。用户们可以用“点赞”和分享的方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作为专业概念在精神病学文献中被提出的。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可以被概念化为社会支持的具体来源。有研究表明,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活动能够给予个体一定的社会支持。是因为社交网络不仅仅可以为个体提供给我们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的机会,并且它还能够构建一种坦诚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受到性别、地域以及外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参与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来自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其中包括言语上的鼓励、情感上的支持以及信息支持。[5]不仅如此,获得网络成员的积极反馈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奖励,人们可以通过此方式增强自我概念。[10]曾有学者针对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支持对于人们运动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者在美国社交媒体Twitter上召集被试,要求他们在每日完成1分钟腹肌核心练习plank后发布一条推文,证明自己已经完成当天的练习任务。两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腹肌练习感兴趣程度与参与此活动的时间长短无关,其他参与者的回复以及之间的互动能够影响被试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后,有26%的人表示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激励是他们最喜欢的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线社交网络去有目的地去传播简单的运动健康行为会比较有效,并且从网络上接受行动,有着能够传播到线下的潜力。[10]微信运动在移动程度上类似于此项活动,它记录的简单的步行活动,不需要复杂的运动器械和特殊的活动场地,并且线上记录与线下运动行走有很强的关联性。三、研究假设根据以上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H1:对于使用微信运动的积极态度程度、主观规范(社会支持)程度、知觉行为控制程度分别与运动意愿呈正相关关系。H2:对于使用微信运动的积极态度程度、主观规范(社会支持)程度、知觉行为控制程度分别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关系。H3:运动意愿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关系。H4:个体的运动意愿分别在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主观规范(社会支持)、知觉行为控制与运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图1 研究假设图四、方法(一)被试研究数据收集过程如下:选取年龄在17岁至60岁之间的人群作为被调查者,将所有被调查者随机分配到3个微信群中进行管理。实验以问卷形式进行,持续两周,两周结束后,共有215名合格被试。在215名被试中,平均年龄为21.93岁。男女比例协调,其中男性86人,女性129人。被调查者中,学生被试居多,占总样本的83.2%。(表1)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表N=(215)%(N)MeanS.D.性别女39.1 (129)男58.6 (86)年龄(岁)15-2585.9 (189)21.933.9125-3510.5 (23)35-4545-550.9 (2)身份学生83.2 (183)上班人群13.6 (30)其它0.9 (1)(二)变量测量研究工具及信度、效度1.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测量。本研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人发展的一种态度测量技术的语义差异量表[11]将人们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描绘成10对形容词,其中包括有关态度的工具性成分(有用的-无用的等)和情感性成分(担心的-鼓舞的等)。我们用-3、-2、-1、0、1、2、3分别表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程度,数字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符合程度,正负号表示方向,要求被试对形容词进行评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9;效度为KMO=0.927,适合做相关分析。同时研究还依据Ragheb& Beard的休闲态度量表进行改编,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来做测量记分,量表题目包括“我认为结合微信运动进行运动可以增进健康”等10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4,效度KMO=0.899,适合做相关分析。2.对使用微信运动的主观规范测量。对“主观规范”这一指标测量通过询问被试的重要他人对其影响来衡量,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来做测量记分,量表题目包括“对我很重要的人在意他自己在微信运动上的排名”等7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4;效度KMO=0.782,适合做相关分析。3.对使用微信运动的行为知觉控制测量。对“行为知觉控制”这一指标测量中询问被试对于自己每天运动以及使用微信情况的预期,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来做测量记分,量表题目包括“我相信我能每天排进微信运动的前50%”等6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8;效度KMO=0.833,适合做相关分析。4.对使用微信运动的行为意向测量。“对行为意愿”这一指标通过让被试描述自己运动时的意愿来测量,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来做测量记分,量表具体题目包括“使用微信运动后,你比以前更加愿意参加运动”等4个条目。相较测量态度的题目,关于行为意愿的测量题目更加注重实际行动这一方面,强调被试是否愿意付诸行动,而态度则侧重被试对于使用微信运动的看法。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5;效度KMO=0.827,适合做相关分析。5.对使用微信运动的行为测量。对“运动行为”这一指标测量通过记录被试每晚回答“截止到现在你今天已走的步数为”的数据,并将两周内每天每个被试的步数进行加和。本研究利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五、结果(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1.个体运动健康情况。在所有被试中,认为自己经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占48.6%,41.4%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占比最多。(表2)表2 被试运动健康统计表N=(215)Mean or %(N)S.D.参加运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5.5(12)下午30.5 (67)晚上24.1 (53)你认为你现在的身体健康程度(前测/后测)很差1.8(4)/1.8(4)不好5.5(12)/8.2(18)一般37.7(83)/38.6(85)良好41.4(91)/36.4(80)很好11.4(25)/8.2(18)2.个体微信使用情况。在所有被试中,微信好友个数从15~2000不等,平均好友个数为358。使用微信运动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被试达到44.1%,使用时间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占17.7%。(表3)表3 微信好友数量及使用时间统计表(N=215)Mean or%(N)S.D你的微信好友总数为358295.60~100人15.0(33)100~200人18.2(40)200~300人16.8(37)300~400人15.5(34)400~500人10.5(23)500~600人6.4(14)600~700人5.5(12)700~800人3.6(8)800人以上5.5(12)你使用微信运动大概有多少长时间1.2一个月以内44.1(97)1~3个月20.0(44)3~6个月15.9(35)半年及以上17.7(39)3.对微信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与意向的相关关系检验。表4中给出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行为意愿以及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结果显示除主观规范与行为之间在0.05水平上呈现相关外,其他变量两两之间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可放入中介效应模型中进行下一步研究。表4 对于“使用微信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行为意愿以及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检测变量NMS.D.123451.态度203143.4526.212.主观规范20360.7713.5.614**13.知觉行为20324.347.1.653**.675**14.行为意愿20318.997.6.632**.505**.638**15.行为18324.3446220.1.264**.172*.414**.459**1注:* p(二)行为意向分别作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与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1.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在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首先构建中介效应路径图,之后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分别放入,进行回归分析。(图2)图2 温忠麟等(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部分)中介效应检验条件为:(1)将自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回归,系数c显著,主效应存在是中介效应的前提;(2)将自变量对中介变量进行回归,系数a显著,即存在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3)在控制中介变量后,将自变量、中介变量同时对因变量进行回归,系数b显著,同时自变量回归系数c’不显著,或作用大小相对于c显著减少。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即存中介效应。通过系数c’可以判断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partial mediation,c’显著)还是完全中介(complete mediation,c’不显著)。[12]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分别以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作为自变量,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二步,分别以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作为自变量,行为意愿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三步,以行为意向为自变量,行为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四步,回归方程第一层放行为意向,控制此变量,第二层分别放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行为依然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按照中介检验步骤(如图3至图5)进行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至表7。图3 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和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表5 回归方程检验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和行为的中介效应自变量因变量Beta(SE)BetaR^2F态度行为意愿.184(.016).632***.397133.908态度行为476.111(129.472).264***.06413.523行为意愿行为.572).459***.20648.305行为意愿(1st)行为.816).398***.20648.305态度(2nd)-108.097(157.115)-.060.20424.319p=.492注:* p图4 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主观规范和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三组实验均符合检验条件。其中,行为意愿分别在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并且为完全中介;行为意愿在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表6 回归方程检验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主观规范和行为的中介效应自变量因变量B(SE)BetaR^2F主观规范行为意愿.286(.034).505***.25168.862主观规范行为595.305(253.110).172*.0245.532行为意愿行为.572).459***.20648.305行为意愿(1st)行为.380).501***.20648.305主观规范(2nd)-284.037(264.924)-.082.20724.747p=.285注:* p图5 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表7 回归方程检验行为意向作为使用微信运动的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的中介效应自变量因变量B(SE)BetaR^2F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393(.033).638***.404138.110知觉行为控制行为4.428).414***.16737.442行为意愿行为.572).459***.20648.305行为意愿(1st)行为.659).329***.20648.305知觉行为控制(nd)778.980(316.217).207*.20727.888p=.014注:* p六、讨论基于相关分析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微信运动考察了当人们的行为被数据化、社交化后,其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证明了个体对使用微信运动的行为意愿在各变量之间起到的中介效应,验证了之前的研究假设。(一)微信运动的数据化与社交化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微信运动将个体每天运动行为数据化,作为测量运动行为的变量,它与运动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微信运动拥有极低的“使用成本”和“比赛门槛”,利于推广,只要在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后,手机中的运动协助处理器便会记录你一天的步数。在社交方面,用户将自己各种运动数据化内容分享给好友,或直接“晒”在朋友圈中。同时好友间还可以通过“点赞”的方式进行互动。同时,微信运动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直接运用原先已有的社会网络以及人际网,不需再去要求用户去建立新的社交关系。[1]微信运动将信息数据化后结合排名机制与共享功能,形成极大的社交性。数据化运动信息可以让用户更加直观地监测自己健康行为,在将运动数据与朋友圈社交平台链接后,可将信息与情景一体化,丰富了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互动感以及运动乐趣。不仅如此,这种社交化后的个体运动数据还会或多或少地为用户提供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在线运动社交网络可被看作为传播简单运动行为的渠道。(二)行为意愿作为态度与行为的中介变量态度和行为间的关系长久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试图探寻态度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预测个体的实际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模式:态度和行为直接相关;态度和行为通过其他中介因素的调节共同作用到行为等模式。[13]本研究中人对于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能够显示出个体对于这件事情喜欢或不喜欢的心理倾向,例如判断其“好坏”、“有趣无趣”等,我们通过这些测量可以人们对微信运动使用的认知和情感的倾向量化以及具体化。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能够决定一个人想法以及行为,其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角色,但这样的观点很快就受到质疑与批评。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与行为的直接相关程度很低”,[13]计划行为理论提出者Ajzen和Fishbein同样认为,人们看似对一个行为表现出积极态度,但他们却很少从事这一行为。这表明我们不能直接推断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们相互间是因为其他变量的介入才变得日益饱满和完善,[4]这便使得我们使用了将意图看作是中介变量这一更为完整的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意愿之间不仅呈现显著相关,并且其相关系数大于态度与行为。通过中介检验可得出,行为意愿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也就是说在态度与行为之间要通过意愿作为调节而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具有合理性。如前文所说,从态度到行为是一个心理趋向外化的过程,意愿这个变量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驱动因素而存在,产生一种驱动力。此外,我们不能将态度简单化为一个概念,它包含强度、成分、方向等因素,它是一个积累和减弱的过程。研究结果也表明前后测试中人们对于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意愿是有变化的。(三)行为意愿作为主观规范与行为之间中介变量以及社会支持研究结果显示当行为意愿作为中介变量时,人们对使用微信运动的主观规范程度越高,即被试的重要他人对微信运动的重视程度越高,被试进行健康运动行为意向越强烈。很多时候,人们依靠其自动激活的态度以及外部资源、机遇结合去决定其行为。从理论上讲,行为意图的形成代表着态度以及主观规范两个因素的加权总和。如前文所示,微信运动可被我们看作是一个集合自己朋友圈中对运动感兴趣的人的在线社区。[5]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我们每个人从社会、社交网络或从亲人朋友那里获取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我们可以把社会网络概念化为社会支持的具体来源,因为社交网络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与其兴趣相同个体相遇以及互动的机会,此外在微信运动中的点赞、分享行为均可以看作是个体微信运动圈中好友的支持。有研究分析来自于互联网的社会支持,其优势在于它是由弱关系(Weak Tie)而非强关系(Strong Tie)所组成。在此次调查被试微信好友数量时显示,人们平均好友数为325,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弱关系的联系,有被试表明在微信运动中的好友,有许多都只是“点赞之交”。此时类似“点赞”这样的社会支持相比其他方式,更加坦率、高效且具有易得性。同时,TRA理论的提出者Fishbein认为,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人感知到其所在群体希望其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行动的整体性认知。[14]在有关微信运动使用的调查问题中“我最好的朋友在使用微信运动”等帮助个体判断其所在群体的期望范围,并且其重要他人的表现与表达带有一种示范性,像是作为“榜样”存在,从而影响其行为意愿。不同类型的规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同,有学者将主观规范划分为个人规范、示范性规范以及指令性规范,当研究者们检测这些规范对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力的增进作用时发现,示范性规范能增加5%行为意向的解释量,并且在年轻被试的健康行为的研究中,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更高。[15]比如,当个体的重要他人或者其大多数微信朋友不在意其微信运动排名,或根本不使用此应用时,他们必然不会时常关注自己以及好友微信运动状态,从而不会通过“点赞”、“分享”等行为给予被试一定的社会支持。当这样的主观规范影响减少时,被试的行为意愿以及行为也必将受到影响。七、研究展望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行为,它也可以通过干预信念来干预行为。[16]同时,本研究还得出结论个体的重要他人能够在微信运动中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因为健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存在附带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群体治疗法以及基于小组的帮助措施更加有效。但社交网络中存在许多拥有不同特质的群体,比如关系紧密,局部冗余的群聚网络结构群体和结构松散的随机网络结构群体。有研究表明,相比随机的网络群组,行为在那些群聚格子框架形式的网络群组中传播的更快,因为它拥有较强群聚力,当群体中越多的个体采用健康行为,行为发出者便会接收到越多的加固信号,这些信号明显地增加了行为被个人采用的可能性。[16]我们若把微信运动看作一个群组,把每个用户各自微信运动的好友圈看做一个群聚格子框架形式的网络群组,这种以兴趣为起点,能够产生冗余的联系的群组可以加固人们对行为的实施。今后的研究可以对社交网络中,群聚结构对于健康行为传播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考察,针对简单的运动行为传播,在线社交媒体充满前景。作者简介:张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于伯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可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府桂,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心理所)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周明洁,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文章来源:《新闻界》杂志(2017年第6期 60—67页)本刊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眸子丹凤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运动健康微信同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