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喝体质能量测出酒驾表测出的数据是不是有点问题?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杭州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公布,赶紧对表自查吧
日 08:29:5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日前公布,这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含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
  你的身高有没有达标,体重有没有超标,肺活量水平如何?我们选取了&杭州指数&,让你来好好对照对照(其中7~19岁青少年年龄段因杭州数据缺失,采用浙江省的数据)。
  据介绍,浙江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名列全国第二,与2010年相比提升三位。
  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为9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合格率为90.0%,女性为90.9%。
  具体到杭州,有很多有意思的数据,比如&&
  ●女性体质明显要比男性更胜一筹。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男性要比女性更强健,身体要更好。而实际情况看来并非如此。数据显示,女性体质合格率为93.4%,男性为89.8%。
  专家解读:分析认为,女性更注重身材保持,注意锻炼,包括经常逛街,做家务,也是一种运动。而男性精神压力更大,抽烟、喝酒,久坐打游戏等都会影响身体素质。还有一种说法是,广场舞的兴起,可能让女性身体更棒了。
  ●年轻人的平均身高是越来越高了。
  杭州成年男性中,40~44岁年龄段平均身高为169.6厘米,30~34岁为170.9厘米,20~24岁为172.6厘米。杭州女性情况类似,30~34岁年龄段平均身高为158.9厘米,20~24岁是159.9厘米,相当于相差10岁的一代人,海拔整体相差1厘米。
  专家解读:分析认为,这跟如今人们总体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更均衡,营养更丰富,以及更注重体育锻炼等分不开。
  ●成年和老年人肺活量,比2010年均有所增长。
  专家解读:肺活量这项指标能反映身体机能的基础水平。它的提升,反映了身体基础功能的提升。相关人士认为,这主要因为各地对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视及人们日益增强的锻炼意识。无论是乡村和城市,大家都动起来了,体质自然也就上去了。
健康频道传真:3
官方邮箱: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浙江在线健康频道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
> 消息正文
体脂仪到底靠不靠谱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大军中,&体脂率&这一专业术语也变得大众化。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在市面上,各种体脂秤、体脂仪热销,甚至相关的APP也被开发出来,都称可以准确测量出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但这些检测体脂的仪器到底准不准呢?生活实验室对此进行了调查。
体脂仪测脂到底准不准?
读者王先生本来是个瘦子,不过他最近也迷上了健身,原来,他想通过锻炼,增加自己的肌肉含量。来到健身房,教练首先让他握住一个小仪器,说是要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王先生使用的体脂仪类似一个秒表,使用时,只需用手握住,就能测出具体数值。对此,他有些疑惑:&这么一个东西,能准确测出来吗?&
记者注意到,市面上出售的体脂仪大部分利用的是人体阻抗原理测脂肪比例,这种方法的专业术语叫做&BIA&,其原理是脂肪组织因水分含量低而不导电,肌肉等细胞组织因含水量高而导电性能好,由此根据人体的电阻抗推定脂肪和其他组织的比例。
测量方法不同 差异明显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比较准确的体脂测量方法是&DEXA&(双X光吸收测定法)法。不同于&BIA&测量法,这种方法是将身体分为三间隔模型,测量身体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和骨骼的含量。
上海体育学院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中显示,20岁至29岁和50岁至59岁之间的男性测试者,使用&DEXA&法测量体脂,要比某品牌体脂仪(BIA测量法)数值小;30岁至49岁的男性测试者,使用&DEXA法&测量出的数值,比某品牌体脂仪(BIA测量法)数值大。而20岁至59岁的女性测试者,使用&DEXA&法测量,比某品牌体脂仪(BIA测量法)数值大。
不难看出,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测试者,&BIA&体脂仪测量的结果与DEXA法测量的结果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
厂家不同 体脂仪测量结果也不同
&体脂仪、体脂秤测出的数据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杨勇介绍,市面上常见的体脂仪,有的是通过双手握住两个电极,有的是双脚踩在两个电极上,都是让电流在人体内形成一个回路。但人体是个很复杂的物体,各个部位的电导率是随着含水量、矿物质含量等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究员江崇民告诉记者,在科学研究中,建议使用&DEXA法&测量体脂率。这种方法相对准确,但是费用也非常高昂,一套仪器的价格高达百万元。市面上常见的体脂秤、体脂仪,大部分利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由于电极数量不同、建立评估标准的样本和参照系不同,其数值的准确度也有一定区别。不过,这种方法测量出来的体脂率和DEXA法的测量结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江崇民介绍,测量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还有BMI(身体质量指数)公式法、皮脂钳测量法、水下称重法,但它们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水下称重,需要测试者在水里憋一会儿,把肺里的气吐出来才行。这种方法非常麻烦,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而且准确度也有待商榷。皮脂钳测量虽然简便,但是需要在多部位进行测量,测试过程中易产生数据偏差。
到底哪种方法测体脂简便又靠谱呢?江崇民介绍,市民可以利用BMI公式进行自测。通过这个公式,BMI值在18.5到24的区间内,就属于正常,24到28,就是超重,高于28的,那就是肥胖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认定体重超标是脂肪超标。如果是肌肉较多的人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出现&误诊&了。&
5种常见的体脂率检测方法
1、BMI公式法
体脂率=(1.20&BMI)+(0.23&年龄)- (10.8&性别)- 5.4
性别为男性时,性别取值为1,而为女性时,性别取值为0。知道自己的体重身高,就能估算出脂肪率。
2、皮脂钳测量法
使用皮脂钳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所测部位的皮肤捏紧提起。然后将张开的皮脂钳从距离手指捏起部位1cm处钳入。读出指针的数值并记录下来。再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出自己的体脂率。
3、BIA测量法
家用的和健身房的体脂仪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它的原理是,利用肌肉是良导体而脂肪是绝缘体的特性,通过不同的电极向人体发射电流,进而测量人体电阻,再将测试结果代入含有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的方程式,来计算人体脂肪含量和比例。
网上最便宜的体脂仪只需百元左右。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身上如果有金属的话,会对电阻测定结果造成干扰,所以测量的时候不能戴任何首饰或者手表,也不能穿有金属拉链的衣服。
4、DEXA测量法
这类方法很多,包括密度法、双能X线吸收法、断层扫描法和核磁共振法等,但这些测量方法都需要高端仪器。通过一强一弱两束X光线穿过受试者身体,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被测者体脂含量。
5、水下称重
还记得阿基米德的故事吗?他把王冠和一样重量的黄金分别放入两个盛满水的容器内,如果溢出的水一样多,说明它们密度相同,是一样的物质,如果溢出的水有差别,说明皇冠被掉包。这与水下称重的原理相同。
但水下称重操作起来极其复杂,它需要受试者分别在地面上和水下称重,然后对比两个体重值。因为脂肪多浮力就大,在水下体重就轻,利用公式就可以从体重差中知道脂肪的含量,最后这样反复测量几次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均值。(记者李环宇 王琪鹏)
来源:新华网
一周新闻 Top 10
www.mat-test.com Copyright (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平板/笔记本
HiLink生态产品
终端云服务专区
清空用户数据是否会清掉以前测量的数据?
&渐入佳境&
来自:华为P9 EVA-DL00
清空用户数据是否只是清空体脂称内的数据?还是连我以前测量的数据都会被请除掉?
清空用户数据是否就可以解决测不了体脂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体脂称app可以测量体脂,但是运动健康测不了体脂,为什么运动健康出现----,而体脂称可以测体脂呢?
width:100%">
&天下无双&
来自:华为Mate9 Pro LON-AL00
是啊,怎么就不能把体脂秤APP数据共享到运动健康APP上,然后存放云端,买个手环要华为穿戴,买个体脂秤又要个,跑步还要运动健康,太麻烦。
width:100%">
好基友勋章
花粉好机友,注册时间大于99天
剁手小王子
参加荣耀双十一晒单活动获奖花粉,颁发剁手小王子勋章
参加花粉跑步圈活动获奖
参加花粉俱乐部特定活动获取,人工发放
花粉俱乐部6周年
花粉俱乐部6周年
阿雷图影草丛中影一波妹子即将来袭重庆小西湖
花粉客户端
Make it Possible
Make your device special
华为云空间
Huawei cloud services
音乐播放器
Huawei Music
Huawei Vmall
关注花粉俱乐部
举报邮箱:
|关注花粉俱乐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号|
Copyright (C)
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ZT.观街上减肥贴有感,关于所谓的体脂称测量的脂肪,肌肉等数据,你所要知道的
原贴:里面有几位JR相信体脂称测量的数据,我想介绍一些之前看到的关于体脂称的科普资料,大家权当一看,我始终认为单靠体脂称测出来的数据是很不准确的。------------------------------链接:健身房体测仪靠谱吗?体脂称到底准不准?读完本篇扩展内容,能解决你的以下疑惑:&BMI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所谓“体质指数”。BMI的公式是:体重(kg)/身高(m)?,从公式看,BMI就相当于把人均匀的剁成几段儿,称一称单位身高里人的体重。所以,体重越重,身高越低,BMI也就越高。BMI可以反映了人“横向发展”的程度,一般来说,越胖的人,BMI肯定越高。BMI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用。但BMI多少算肥胖,多少算正常,不同的国家和组织,规定都不一样。后来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34岁以下的人,BMI≤25就算健康体重;34岁以上的人,BMI≤27就算健康体重。这是把BMI跟年龄联系起来了,因为随着年龄增大,人总是要胖一点的。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标准,是BMI在20-25,算健康体重。超过30算肥胖,超过35,属于重度肥胖,相关疾病风险也提高了,主要是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胆囊疾病、个别癌症。BMI不是“金标准”BMI“超标”了,就一定要减肥吗?其实不一定。下面我说说BMI的两个重要缺陷。很多人认为BMI很神,绝对的“金标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BMI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不了解BMI,很容易被它误导。我看最近网上经常有专家质疑BMI,其实这种质疑不必来自专家,我们自己也能想明白。BMI的缺陷,总结下来叫“两个不区分”。首先,BMI不区分脂肪和肌肉,有些人超重,是脂肪太多,这没话说。但也有些人超重,是肌肉比例大,比如力量型运动员,这就很冤枉。有数据称美国赛季的1124名橄榄球运动员,BMI超过30的有43%,超过35的有14%。看起来很可怕,但其实这些运动员身体健康的不得了。比如上图,BMI都是30.3,体型和健康程度完全不一样。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健美运动员,有些优秀的健美运动员BMI赛季时也能超过40,但他们的体脂率却非常低,一点也不胖。其次,BMI不区分脂肪的分布位置,这也是个大问题。第二章我讲过,从健康的角度讲,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前者要比后者危险的多,但BMI可分不出脂肪长在哪儿。两个身高体重一样的人,一个胖的很均匀,一个脂肪都集中在内脏处,从健康和审美的角度讲,这两个人完全不同,但BMI都一样。所以,BMI高,不一定就是胖,也不一定就不健康。BMI低,不一定就不胖,也不一定绝对健康。因为BMI太粗略,所以这些问题还要具体来看。那为什么BMI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了半个世纪?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准确的测量人的脂肪含量,并且明确脂肪的分布位置,难度很大,只有在实验室或者医院才能测出来。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有条件经常去做体成分测试。BMI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知道身高体重就能算出来。虽然有误判,但相对来说,效用价格比还是很高的,适合对大范围内人群的使用。不用BMI,也确实没更好的办法来衡量人的身高体重和健康的关系。怎么规避BMI陷阱BMI太粗放,我们怎么办?也有办法。针对BMI不能区分肌肉和脂肪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如果你是肌肉发达的健身爱好者,那就干脆无视BMI好了。脂肪比例大,人不健康,也不好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肌肉多一点,恐怕不是坏事,尤其是对男性来说。过去有个事儿挺有意思,是说有个男想变猛男,就去健身房,练了一年多肌肉块儿出来了。但一算,发现BMI“超标”了,就不敢继续练了,打算“减肌肉”。我就奇怪,这人去健身房干嘛去了?这就说明,确实有人容易被检测数据误导,老觉得自己的数据,必须在一个“标准”之内才行。BMI高,如果是因为肌肉比例大,完全不必担心。人的肌肉和脂肪比例,确实有一个参考标准,在两个百分数范围内。但别忘了,这是针对普通人的数据,而且这只是个参考标准。只要在审美上不厌恶肌肉,那肌肉就是越多越好。我在前面的章节说了,肌肉是耗能大户,肌肉组织比例大,唯一的缺点就是费粮食。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肌肉是越多越好。我打个比方,我们的收入,也有个参考标准,假如城镇人口是块一个月,但你一个月赚9000,也“超标”了,难道这是坏事?这是说,运动人群,不要太纠结BMI,如果发现自己超了,不一定说明自己胖,或者不健康,很可能跟肌肉比例较大有关。“体脂秤”就是个玩具接下来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知道自己是肌肉多,还是脂肪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照镜子。第一章我们讲过怎么区别肌肉和脂肪,实际上有经验的话,通过观察,大致的脂肪比例也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网上这类图很火,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也能有个直观的对比。有人说,我买个体脂秤,测一下不就知道了?其实这不是什么好办法。下面我重点说说体脂测量的问题。体脂秤,准确的叫法应该叫“生物电阻抗体成份分析仪”。这种技术是没问题,叫“生物电阻抗法”。这种方法分析人的体成份,基本原理是,非脂肪组织和脂肪含水率不一样,这样,所含的电解质成份就不一样,电阻前者小,后者大。给人体通上弱电,测量电阻,就能算出脂肪和非脂肪组织的比例了。体脂秤的问题是,设备太简陋,所以准确率非常低,几乎没用。但有人说,健身房的设备挺像回事,总可以了吧?其实也不行。健身房的体成分测量仪,一般是下图这种。有些使用的是手持型的,就更不用说了,干脆更不准确。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最准确的下图是这种。躺着测,手脚接上电极,一般是8个电极触点。这种设备,一般在医院或实验室使用。健身房站着测,跟实验室躺着测,区别在哪儿?主要是这么几点:1,电极数量。分析仪上面的金属部分,就是电极触点。8个触觉电极的仪器的测量结果最准确,但健身房的仪器通常只有6或4个电极。家用体脂秤,有些只有2个触点,准确率可想而知。2,接触电极的方法。标准的检测方式,是受试者平躺在非导电物体表面,电极置于手、脚背部,以及桡骨与尺骨之间和脚踝处。电极是贴在皮肤上,或者用夹子夹在手脚相应位置上的。这样做,目的是保证正确的接触压力。健身房的设备,是站着使用。接触电极的方法是踩踏和抓握。踩踏和抓握的力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有些人测量,生怕测不准,特别卖力气,恨不能把手柄攥出水来,结果出来的数据更不准确。3,技术问题。这类仪器测的是人体的电阻,这就跟人体含水量有关,含水量多和少,都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进食和运动,都会影响人体含水量。天热出一身汗,人体含水量也会下降。所以,标准的测量规范,要求被测量者3-4小时内不能进食和运动。测试间要恒温,测试者保持稳定一段时间。连测试间的湿度,也要求保持适中。因为皮肤湿度,也会影响测量结果。再者,你出一手汗一脚汗,测出来的数据就不准,贴片式电极就避免了这种问题。这些技术规范,健身房都很难做到。健身房搞体测,闹过不少笑话,我不浪费篇幅讲故事,大家心里有个数,健身房的体成份结果,可以参考,但别太当真。至于家用体脂秤,买了的,当个玩具也好。打算买的,干脆别买了,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有些家用的体脂秤还有内脏脂肪比例,四肢脂肪比例,甚至还有骨密度,这些数据就更不靠谱了。想知道体脂率怎么办?那想准确了解体脂率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麻烦点,一个简单点。麻烦的办法就是去医院营养科检测,一般医院使用的都是标准的8触点卧式生物电阻抗设备,还是比较准确的。有些医院高一个档次,有“太空舱”,就是Bod Pod仪,这东西是基于人体体积计算人体成分的,也非常准确。这就是“太空舱”,被测试者把能脱的都脱了,钻进去盖上盖儿,通过检测排气量,能测量出人的体积,再计算体成份。另外,X光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都能测量人体成分,结果非常准确,尤其是能准确描述内脏脂肪的情况。测量骨密度的“双能量X光吸收法”,也能准确准确测量人体成分,就是下面这个东西。以上是复杂的办法,下面说说简单的。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皮褶厚度法”。也就是用皮褶钳。皮褶钳,相当于一个卡尺,夹一下皮下脂肪的厚度,脂肪多少就一目了然了。这东西感觉挺低科技,但别小看它。皮褶钳测量人体几个规定点的皮褶厚度,也能计算出体脂率。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还是比较准确的。另外,它最大的好处是直接测量皮脂厚度,简单明了。话说回来,即便不计算体脂率,单纯纪录固定位置皮褶厚度的变化,也能很好的反映身体胖瘦的变化。很多人抱怨,运动了一段时间,看着好像瘦了,但体重没有变化,也不知道运动到底有效果没有。要是有个皮褶钳,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多简单。皮褶钳怎么用?有两个关键技巧,一个是测量方法,我们看下面的图。学会了怎么量,就要找到量哪里。最常用的测量位置,就是以下这4个。测量的时候,习惯上都是测量右侧。被测者自然站立,身体自然放松。为求准确,可以多测几次,取平均数。知道了皮褶厚度,怎么算体脂率?公式很多。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最简单的。一个是Dunin和Womersley用芬兰人群建立的数据。虽然使用的是芬兰人群的数据,但实际上满世界都在用。这个图表,最左边的数字是皮褶厚度,是上面说的4个位置的皮褶厚度总和,单位是毫米。横轴是年龄段,从17-29岁,到50岁以上。皮褶厚度和年龄,对应的就是体脂率。另外一个公式适合17-26岁的年轻人。只需要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A),和肩胛下皮褶厚度(B),单位都是毫米,算出来的数加个百分号就可以了。男性:体脂百分比=0.43XA+0.58XB+1.47女性:体脂百分比=0.55XA+0.31XB+6.13不过必须强调,因为人种的不同,国外的公式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人(虽然我们一直在用国外的公式),我们自己的公式,又迟迟没有。过去天津体院做了一个中国人数据建立的公式,但需要先计算人体密度,比较繁琐,这里就不讲了。国外的公式,套用在中国人身上,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但至少这种误差是稳定的,所以对检测体脂变化来说还是很有意义。另外,芬兰人群的表格里虽然有40岁以上人群的数据,但一般认为,超过40岁的人,内脏脂肪比例开始增大,皮下脂肪跟内脏脂肪的相关性就不那么密切了。所以,40岁以上的人,使用皮褶厚度计算体脂率,准确率可能有较明显的下降。肌肉非常发达的人,使用皮褶厚度计算体脂率也会不准确。但是我始终强调,用皮褶厚度计算体脂率,即便有误差,也是稳定的误差,至少可以反映体脂的变化,让你明确知道你是胖了还是瘦了。比BMI更有用的数据——腰臀比我说了,BMI有两个不区分。不区分脂肪和肌肉,上面说了解决办法。不区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怎么办?用腰臀比。腰臀比(Waist hip ratio)就是腰围除以臀围,简称WHR。这张图我们就能看出来,低BMI高WHR,比高BMI低WHR,健康风险更大。宁可BMI高点,腰臀比一定不能高。腰臀比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多少,因为腰围越粗,内脏脂肪一般越多,这两者有强烈的相关性。一般来说,男性WHR≥0.95,女性≥0.80,健康风险就开始升高了,必须考虑减肥的问题。腰围臀围怎么量,这方面问题最大。很多地方说腰围选择腰部最窄处或者最细处,其实都不对。正确的方法是量“脐部周长”,也就是把尺子落到肚脐上。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肥胖者肚脐位置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测量腰围应该使用髂骨作为标记。我们不用考虑的过细,肚脐和髂骨都不算错。臀围的测量方法没有太多争议,一般就是取臀部最大围度。
楼主,我想知道体脂称完全没用?还是只是误差大一点,不准确,误差在多少?
引用 @ 发表的:楼主,我想知道体脂称完全没用?还是只是误差大一点,不准确,误差在多少?我也不知道啊,误差大是从体脂称设备的科学性来考察的,称个体重完全没问题,但是体脂、肌肉含量这些应该说很不准确。你要想得到准确数据除非去专业的体测实验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人参加团购/元&/元数据:日本青少年并不矮 国民体质更完胜中国_网易体育
数据:日本青少年并不矮 国民体质更完胜中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中日两国青少年的身高差距逐渐缩小,1985年平均低4.6cm,2000年平均低1.73cm,到2010年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终于追上了日本同龄人,然而在体能素质上却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学生。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报告称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该组数字似低于网友心理预期而引发质疑。不少人拿东亚邻国人的身高作对比,实际上被中国人一贯蔑称为“小日本”的日本国民不仅平均身高不比中国差,体能素质上更完胜中国人。自1979年中国开始有全国性国民身体素质统计以来,中国城市、农村各年龄组的青少年身高就均低于日本。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中日两国青少年的身高差距逐渐缩小,1985年平均低4.6cm,2000年平均低1.73cm,到2010年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终于追上了日本同龄人,然而在体能素质上却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学生。因两国体能测试项目不同,在此仅比较三项共同项目包括50米短跑、立定跳远和握力,分别反映人体的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和上肢力量。根据中国最近一次的2010年报告及同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尽管近年来日本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下降趋势,但整体水平依然远高于中国学生。50米短跑平均成绩上,中国各年龄组男生平均比日本男生慢0.11-0.69秒,女生则平均慢0.39-1.01秒。立定跳远成绩上,11-15岁年龄组的中国男生平均成绩于日本的差距多达3.67-8.69cm,女生年龄组差距最大的为9.83cm。在握力上,中日各年龄组男生的平均差距为0.85-2.13kg,女生差距则更大。
日本将6-79岁的国民都纳入相应的体能测试范畴,数据显示2010年除65-69岁年龄组以外,日本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均比中国同龄人要高0.72-2.94cm,而对比两国成年人体能测试唯一的共同项目握力后发现,日本成年男子和女子各年龄组的成绩也全部高于中国人,差距范围为1.94-5.16kg。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网易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出体质各项指标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