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个软件,根据销量排名,西安交大名次上升自动上升,名字自动上升,不是很懂,帮一下,谢谢

最近被网上的一则新闻刺痛。

29岁的杨宝德是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他原本计划着和女友一同出国留学,却在圣诞夜跳河自杀,而死因与他的导师有关。

据说,这名博士生在生前经常被他的导师拉去挡酒、拎包、去她家打扫卫生,还帮她擦车。

于是网络上涌现了一边倒的言论:

“寒门博士不堪女导师奴役自杀”

“西安交大医学院博士被其导师逼死……”

“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

“寒门博士之死:博士生怎成导师“家仆”?”

详细了解了一番,这位导师的做法确实令人发指。

她经常对其学生进行无理索取;

把学生当做自己家中的保洁工;

要求学生秒回自己的微信,稍有怠慢就追问不止,学生必须全盘交代方才罢休;

甚至干预学生的情感问题和人生决定;

这种越界的管理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制性压制。

这种毫无底线、没有师德的做法遭人唾弃也不足为奇了。

但这位女博导不只有杨德宝一个博士生,而其他博士生面对导师的无理要求却没有把自己推向死亡。

而根据杨宝德女友所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自杀,他曾经还有自杀未遂的情况。

那么,当众人把矛头指向导师,指向高校,要求严惩导师,声讨校方重视师德建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拉回学生身上。

作为在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作为在名校就读的博士精英,他的内心为何如此脆弱,以至于放弃自己的生命?

人生在世,搞清楚这三点,也许真的能救命。

一、把握底线,懂得拒绝

杨宝德与师门同学有自己的一个微信群,名为“难兄难弟”。他们经常会在群里吐槽导师的种种行为。

面对导师的压榨,有位博士生这样说道:

“不管什么时候,咱都尽学生本分,但对过分要求,尤其是学业之外的无理强迫,要勇敢说不。”

而杨宝德却没有对导师说过不,这种顺从也许与其善良的内心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他不懂得拒绝。

杨宝德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这段话令人心生怜悯,但更多的是气愤,一个连自己的意愿都无法掌控的人,还能掌握得了什么?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总是被导师一次次压榨。

杨宝德的女友这样形容他:

“他很纠结,也很抑郁。有苦不愿意与他人倾诉,经常把不良情绪深深埋在心底。”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完美的,也都会有各自的缺陷。而杨宝德天生报喜不报忧的性格,外加对外一味地顺从,更会使他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不会拒绝别人,往往都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这样的人,只有在满足别人时,才能在他人的赞美中获得自我肯定。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

那些说“我是一个不太会拒绝别人的人”,其实内心最害怕受伤,害怕被别人拒绝。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什么都接下来做了。

《人间失格》里有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类人的问题: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然而事实是,不会拒绝别人,往往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其痛苦地接受,不如潇洒地拒绝。

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

前几天,编剧六六在微博发文说:

“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个村娃,自视甚高。俺们跟师,出门拎包抱着杯子,鞍前马后办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师父不满意。人哪!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

此言一出,就被网友吐槽,还有网友直言要取关。六六的话也许有些不明真相,但也不无道理。

杨德宝是他们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他从小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他不能输,也不敢输。他不能有半点退缩,只能埋头向前,这种环境造就了他报喜不报忧的性格。

他生前一直想和女友一同出国深造,导师虽已同意,却迟迟不肯放他走,这种心理上的挫败感也一直埋在他的心底。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定义过一种症状:低挫折忍耐度。如果借用智商情商的概念,这就是面对挫折时的“低挫商”。

他认为,许多当代人已被“宠坏”,无法忍受事情有丁点不顺。

低挫商的人面对稍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觉得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继而不可接受事实,甚至导向灾难性的后果。

这种思维定式付出的代价一是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二是糟糕的行为决策,比如极端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青年自杀数字是在25万左右,这些当中有很多都是高学历的佼佼者。

而根据专家研究,智商只决定人成功因素的20%,高情商和高“挫商”决定成功的80%。

然而,大学生一般智商都比较高,情商属因人而异,但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是“挫商”有待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医学院毕业典礼上曾激励学子们走向社会后要提高“挫商”。

这位大名鼎鼎的院士经历了文革,当过工人、锅炉工、宣传员、医生,而且还被安排去研究自己最不喜欢的专业。

即使是这样,他依然坚持着在呼吸病方面刻苦钻研,而且还取得了成就。

如此看来,一个人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挫商。那些生活中经历的磨难,往往是提高挫伤的有利契机。

据研究表示,我国的高学历人群是自杀的高危群体,且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而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的有关。他们从小承担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社会期望 ,而现实却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立刻接近成功。

就在前几年,一名年仅32岁的浙江大学海归博士,抛下了陪他一同回国的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跳楼自杀。

这位博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浙江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

从少年到青年一路走来,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水利系,其后以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顺利拿下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而就在他回国工作的第三个月,却选择了跳楼自杀。

“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在强大的自尊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位博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他没想到他原本的优越感会在回国后的短短时间内瞬间崩塌。

这种强大的自尊背后往往带着巨大的自卑感。自尊心越强,自卑感也就越强。如此一来,很容易产生轻生的想法。

知乎上有个呼声最高的观点:

“高学历的人,思维会比很多人偏激,会更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高学历不一定能成功,也不一定能过上他认为的比较体面的生活。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人不多,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混得好的人与高学历的重合度不是那么高。”

“这也就让这些人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我学历这么好,我理应找个体面的工作,生活应该过得很如意。我成绩好,我就是精英,这些好的东西,都是我该得的,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自尊心太强导致心理不平衡,最后选择自杀。”

《请回答1988》里有句话说:

“人真正变强大,不是守护者自尊心,而是抛开自尊心的时候。”

“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因为自尊心分明就是脸皮薄,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

自尊心是一颗种子,捧在手里只能枯死,非得被人踩进泥土,在磨难中汲取营养,慢慢成长,变得成熟,最后才能开出花来。

这一路,你也许会遭遇不公,

也许会经历迷茫和痛苦,

也许会有令人作呕的上司出现,

也许会有奇葩变态的各路怪胎处处为难,也许会有种种令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而面对这个出其不意的世界,我们要做的不是冲动、不是极端,而是理性面对一切。

因为这个世界从不需要你以死相拼,而需要用智慧博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交大名次上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