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依恋类型风格特点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自Bowlby(1969)创立依恋理论以来,依恋成为了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理论。1985年George,Kaplan
Main创建AAI后,成人依恋成为依恋研究的焦点。依恋理论指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能反映他(她)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心理健康。本研究以我国大学生被试为样本修订了Brennan的ECR-R依恋问卷,同时,探讨了大学生依恋类型与他们的抑郁、幸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依恋问卷由焦虑和亲近两个因素构成。以此问卷测得:大学生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冷漠型、迷恋型、恐惧型四种;我国大学生依恋类型的比例是:恐惧依恋31.1%,安全依恋25.4%,迷恋依恋22.5%,冷漠依恋21%。
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具有不同水平的抑郁、幸福感:安全型被试幸福感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者;安全型被试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不安全型的抑郁水平。高幸福感的被试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低幸福感的被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B84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小凤;陈妮娅;;[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包莹;沈璿;包金山;;[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段春媛;马小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吴庆云;;[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林珊;;[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4期
李新利;凌辉;刘静;;[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双;[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隆景云;[D];西北大学;2011年
马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王玉廷;[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张杨;[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王宇;[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杨冬;[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李新民;[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李江霖;[D];兰州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苗元江,余嘉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年01期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邹泓,吴放;[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1期
黄桂梅,张敏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徐俊冕;[J];心理科学;1991年04期
周爱保,李梅,李同归;[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周春燕,黄希庭;[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杜召云;[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年05期
李菲茗,傅根耀;[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吴薇莉,方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朱祖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张同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葛明贵;漆文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朱祖林;汤诗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刘敏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张丽颖;李胜连;;[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薛景丽;郑新奇;刘敬玉;;[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冯诚;陈景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张瑛;王惠文;;[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占玉珍;胡德同;;[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张玉柱;金盛华;;[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张玉柱;;[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李增刚;夏永侠;;[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许劲;;[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朱海就;张昭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李扬;;[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丁海峰;童毕建;廖珺;;[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王纾;;[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宏;刘达伟;;[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詹明心;[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孙超;[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史永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侯胤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周楠;[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安翠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吴召山;[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侯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长好,邹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叶荣国;程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方双虎;[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付梅,葛明贵,桑青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张玮;[J];安徽教育;2002年06期
李同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陈世润;陈开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0期
陶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李芬,风笑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5期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丽娜;赵德军;;[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伍伟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欧阳常青;[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田瑞琪;[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卢春莉;[D];山西大学;2004年
古玉;[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赵春黎;[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宋海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高旭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亚男;[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蕾;;[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4期
涂绪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陈泊蓉;;[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2期
吴孜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李伶萍;闫世豪;;[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2期
唐炜玮;;[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张乾一;文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顾璇;姚荣英;李红影;李克勤;;[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2期
张妍;任慧莹;;[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4期
辛自强;周正;;[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悦;;[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俊杰;[D];河南大学;2011年
张慧珍;[D];河南大学;2011年
张燕舞;[D];河南大学;2011年
段润芳;[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张洪雨;[D];吉林大学;2011年
石贞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周宇峰;[D];南京大学;2011年
陈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胡雯;[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刘伟霞;[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权超,何英强;[J];中国全科医学;2001年02期
吴放,邹泓;[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吴放,邹泓;[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吴明霞;[J];心理学动态;2000年04期
段建华;[J];心理学动态;1996年01期
李菲茗,傅根耀;[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陈国鹏,崔丽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周世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郑洪波,郑延平;[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年04期
周晓敏,徐德均
,顾发庆,方进,李金平
,宋山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佚名;;[J];校园心理;2007年10期
刘正山;;[J];南风窗;2011年08期
范希望;;[J];陕西教育(行政);2011年03期
佚名;;[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0年12期
非然;;[J];疯狂英语(中学版);2011年08期
,田晓耕;[J];歌曲;2004年10期
刘晔;;[J];文学与人生;2005年Z1期
凌飞;;[J];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04期
陈志;;[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6年02期
刘晔;;[J];科技风;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一波;杨治良;张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霍俊丽;;[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邓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张新卿;刘东慧;汤哲;孙厚亮;王恒;孟超;刘洁琼;;[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彭旭;屈英;;[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宋凤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曲如杰;林霖;王文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陈康豪;;[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永芬;缪栋蕾;;[A];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晓京;[N];沈阳日报;2011年
李仁平;[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万应慧;[N];辽宁日报;2011年
刘艺 本报通讯员
朱朝峰;[N];广西日报;2011年
李江涛;[N];贵阳日报;2011年
市教育局教工委副书记
郭庆俊;[N];厦门日报;2011年
杨娟;[N];学知报;2011年
康庆;[N];成都日报;2011年
李辉 记者
郭明;[N];中国质量报;2011年
咸凯慧;[N];辽源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明;[D];吉林大学;2011年
任海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潘春阳;[D];复旦大学;2011年
李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郭薇;[D];西南大学;2012年
吕梅;[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张登浩;[D];北京大学;2008年
孙静;[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田若飞;[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邱林;[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艳;[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杨卫忠;[D];苏州大学;2010年
张艳;[D];苏州大学;2010年
张金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蒋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王青华;[D];南昌大学;2011年
赵姗;[D];南昌大学;2011年
罗璆;[D];南昌大学;2011年
吴静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乾宇;[D];兰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人际信任量表以及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对550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以及成人依恋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以及成人依恋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成人依恋的关系,从而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影响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心理发展的深层次机制,希望能减少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和焦虑情绪,从而促进安全感,以及帮助大学生利用相关的依恋理论来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以及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咨询中关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手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和神经质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在神经质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是否有恋爱经历在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倾三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两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共74页)
权威出处:
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44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以及人格特质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与焦虑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依恋类型分布上,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与恐惧型。(2)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以及人格特质各维度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3)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4)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相关不显著;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格特质相关显著。(5)成人依恋对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本文共62页)
权威出处:
心理弹性[1]又称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创伤、逆境、悲剧或其他挫折时的“反弹能力”,是个体在逆境中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心理弹性水平高则表示在个体面对逆境能更好应对。人际信任度指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代表一种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信任度越高代表越信任他人。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及文化因素有关[2-3]。而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的整合体,影响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一类因素[4]。人际信任和人格、心理弹性间也存在一定关系[5-6]。鉴于此,本研究欲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心理弹性因子是否在人格特质因子及人际信任度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的方法抽取某高校大学生300名,共发放问卷300份,筛选后有效问卷为284份,有效率为94.7%。其中男生90名(31.7%),女生194名(...&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体间交流和互动的虚拟空间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个体会在特定的虚拟环境中使用虚拟的形象(即虚拟头像或化身,avatar)来代表自己,虚拟头像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如从静态的图像到动态的三维人物。与此相呼应,近期学术界关于虚拟头像人际知觉方式的研究不断增多。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中,由于个体可以个性化设置头像,知觉者对虚拟头像的反应方式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头像制作者形成印象的方式相似。例如,有纹身的头像通常被认为是追求意义和爱冒险的(Wohlrab,Fink,Kappeler,&Brewer,2009);拟人化程度高的头像被认为更可信,非中性的头像被认为更具吸引力(Nowak,Hamilton,&Hammond,2009)。在此基础上,Fong和Mar(2015)进一步考察了个体对头像制作者人格特质知觉的准确性,结果显示,...&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多达6 972.75万人[1],且每年仍在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留守经历大学生是指有在18岁以前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而被留在家乡半年以上的经历的在校大学生[2]。有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留守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父母缺位与缺失现象,他们难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监督,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其现在的人际交往、人格特质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负性影响[3]。而国内自1994年第一次提出留守儿童概念以来,到2006年由张莉华[4]第一次将这一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称作“留守群体”大学生,开始展开了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基础上的研究。目前国内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多采用有关问卷对其人际交往、人格特质、依恋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仍然持续存在[5-8]。人际信任是人们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及书面或口头陈述可靠程度...&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前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1]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在人际交往中,对人性的态度往往以人际信任度表现,人际信任度是指交往的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保障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以及和谐人际关系[2]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具有高信任度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表现出信任行为、与人合作。人际信任度越高越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状况,[3]取得专业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认为影响信[4]任行为的有个人认知因素和社会人际因素,国外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前者,强调被信者的能力与责任,[5][6]而国内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则较强调后者,包括后天的连带...&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1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际交往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愈加受到学者关注。Rotter J.B.首先在其社会学理论中论述人际信任的概念,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成熟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1]。人际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无条件相信,相信对方不会因为利益诱惑或面临威胁等任何情况而做出伤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人际信任是建立在双方长期互动并且互不侵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信任关系建立非常困难,但非常容易破坏,这是人际信任的脆弱性。而人际信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信任显得尤为重要。Retenberg研究了孤独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在研究中他把信任划分为3个维度,即基础、领域及目标。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地位愈加突出,很多学者也开始探究信任与认知的关系。意大利两位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信任分为部署、决定和行为三步骤,并提出了信...&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儿童心理学ppt课件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5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儿童心理学ppt课件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五章 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气质及其发展
气质结构
气质的测量
气质的稳定性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
依恋的概述
依恋的发展
对依恋的解释
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
依恋与日后发展
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
自我分类的产生
自我控制的出现
;第一节
婴儿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二、婴儿的情绪表达;二、婴儿的情绪表达;二、婴儿的情绪表达;三
婴儿的情绪体验;;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第二节
气质及其发展;一、气质结构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气 质 结 构 ;二、气质的测量;三、气质的稳定性;三、气质的稳定性;四、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概念核查—— 理解气质和早期情绪发展
检查你对情绪和气质发展的某些方面的了解,请将以下的每
个描述和概念加以匹配:
(a)吻合性
(b)情绪的自我调节
(c)自我再认
(e)社会参照
(f)未实现的期望
(g)共享环境的
(h)解释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
(i)非共享环境
(j)婴儿的情绪表达
(k)害羞和行为抑制
1.被认为对所有复杂情感的发展都是必须的。
2.影响养护者行为的交流信号。
3.与儿童小学阶段的社会能力、同伴关系有关。
4.借助别人的情绪表达调节自己的行为。
5.可能是早期的愤怒、惊讶和悲伤的基础。
6.遵守情感表达规则的需要。
7.主要影响气质的积极方面的环境因素。
8.主要影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环境因素
9.这种气质特征在亚洲受到推崇的程度高于在欧洲。
10.采用______抚养方式的成人,其子女无论其气质如何都会
有很好的适应。
11.用以描述儿童对陌生的人、环境和玩具的良好适应的气质
特点。;第三节
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一、依恋的概述;一、依恋的概述;二、依恋的发展—Bowlby,1969 ;2.
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阶段。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映有了区别。
;3.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
;二、依恋的发展—Bowlby,1969 ;二、依恋的发展—Schaffer & Emerson,1964;三、对依恋的解释;三、对依恋的解释;三、对依恋的解释;三、对依恋的解释;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C类型:
反抗的( resistant)。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五、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抚养者的特点 ;;婴儿的特征;多种依恋——父亲的特殊角色 ;六、依恋与日后发展;六、依恋与日后发展;六、依恋与日后发展;七、日托机构
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八、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
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概念核查——依恋理论的理解
检查你对依恋的各种理论的理解,请将以下的理论或理
论家与每条描述加以匹配:
(a)弗洛伊德
(b)艾里克森
(c)学习理论
(d)鲍尔比
(e)艾斯沃斯
(f)认知发展观
1.认为当婴儿将依恋对象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后,分离焦虑会逐渐降低。
2.提出养护者获得次级强化物的地位是婴儿依恋的原因。
3.认为婴儿会因为无法预测养护者的去向而抗拒分离。
4.提出养护者的喂养策略决定了婴儿依恋的强度和特征。
5.认为陌生人和与依恋对象的分离是危险的自然征兆,
婴儿自然会害怕。
6.强调养护者的反应性和婴儿获得的信任感是决定依恋
安全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二、自我分类的产生;三、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获得情绪表达规则的?这项能力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意义?
气质具有稳定性吗?母亲在养育实践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待具有不同气质的婴儿?
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
如何帮助婴儿学习有效的情绪控制策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汪毅大夫本人发表
儿童焦虑症 孩子6岁依恋父母
状态:就诊前
&副主任医师
考虑孩子可能有分离焦虑
1、平时加强亲子沟通,多在一起活动
2、如果孩子在离开你们的时候有担心,需要你们用言语保证,如爸爸妈妈在几点就会来接你等,明确的告诉孩子你们接他的时间,让孩子心里有数
3、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如果你怎么怎么样,妈妈就走了,或者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这样会增加孩子的担心
4、和孩子言语交流,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根据孩子的感受调整你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5、如果效果不理想,建议到门诊就诊
疾病名称:焦虑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病情描述:近一年来,还在经常会莫名的担忧及失眠多梦
疾病名称:儿童焦虑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感觉是遗传性焦虑,我自己的母亲也有焦虑的问题,孩子还太小,这症状是不是需要服药?...
病情描述:我是患者母亲,孩子一岁之内都是由我带,在带孩子期间本身患有广泛性焦虑症可能影响了孩子,现在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是为受刺激时身体反应过于激烈紧张,敏感,承受能力很差大声一点的责备...
疾病名称:焦虑&&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种情况需要看心理医生吗?怎样能改善一下呢
病情描述:上学前班开始比较焦虑,家长没有要求,但是自己非要早睡早起,晚上不困也要睡,总看时间,睡不着还哭,持续两个月了,不是每天这样,时不时就这样,请问医生,这是焦虑症吗?很担心,家长从来没...
疾病名称:儿童焦虑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属于心理病范畴还是经神病范畴,带她来看她不愿意出来,不愿意坐车怎么办?
病情描述:父母离婚三年了,孩子跟母亲过,母亲欠债,没房没财产。孩子内向胆子小,怕见生人。今年开学就不想上学了,家里非让她去,结果去了两天就病倒了,发软无力,有时烦躁心慌喊热,说胡话,半夜两点...
疾病名称:焦虑,担心,害怕&&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该怎么办呢?她这么小应该不会配合看心理医生。我该怎么开导她呢?
病情描述:顾主任,您好,我女儿五岁三个月,最近几天总是说担心别人把她杀死,我问她是动画片里有什么害怕了吗?她说是看到哪吒死了又活了。她还说害怕坏人把她抓走杀了,她还问我死了是不是就是睡觉那样...
疾病名称:儿童焦虑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该如何去哪里就诊
病情描述:行为正常,排便正常,就是家人不能看电视,开空调,风扇,听音乐。家人有上述行为之后害怕的大哭大闹。
疾病名称:儿童期末考试前有些焦虑症状&&
希望得到的帮助:孩子如何治疗?可以吃中药调理吗?怕西药副作用大。如果去北京可以在这里挂号吗?怕暑...
病情描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作业多导致情绪不好,一点小事一句话就引起不正常行为,比如大哭,大嚷大叫,及其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想个不停,反复的追问,自己控制不住的想事情,想到自己崩溃,有时候哭着...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汪毅大夫的信息
普通精神病、儿童精神病
汪毅,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主要临床工作领域:各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的诊断和...
小儿精神科可通话专家
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小儿心理卫生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发育与行为儿科
副主任医师
儿童心理行为专科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脑科医院
儿少精神科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
儿童焦虑症知识介绍
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依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