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应自觉服从政治家的领导,战略家和改革家

  世界十大军事家排名  TOP1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15)  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18战15胜3败  近代军事影响欧洲第一,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政治地图和地缘战略。  军事理论和贡献:线性散兵战术和近代炮术指挥艺术善于运用预备队 正规特种部队雏形近代战争动员体系  上榜理由: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谁能和拿破仑相提并论?拿破仑,这个差一点就成了全欧洲大皇帝的人,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才。他是法国人心中永远的骄傲。其主持修订的《拿破仑法典》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  【PS】和约瑟芬成婚前,还清了欠约瑟芬的20法郎。“男人不应该欠妻子的钱!”  身高:159cm  名言“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荣誉称号:欧洲统治者  经典战例:三皇大战(奥斯特里茨战役)  败于:滑铁卢战役
战胜方欧洲联军:惠灵顿公爵冯·布吕歇尔
股票交易所老板内森.罗斯柴尔德  TOP2 孛儿只斤·铁木真  世界的征服者 蒙古万王之王  200多战全胜  冷兵器时代之王  军事理论:火力机动后勤于一身的蒙古骑射手 “歹曼古”战术的发轫者 大纵深机动战之父 高效低廉后勤系统  上榜理由:  冷兵器时代闪电战的英雄。他的蒙古骑兵让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亚的伊斯兰教世界全部心惊胆寒。他生平争战无数,灭国百余,兵威之胜无人能及。他的子孙建立起的蒙国帝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无敌的战略战术、无敌的子孙将领。所略地域历史第一,杀人数量第一!但他是城市破坏者,文明消灭者,所以屈居第二!但据说现代人口中2/3有黄金家族的DNA。  【PS】铁木真最著名的名言:“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何等豪爽啊!  荣誉称号:成吉思汗  经典战役:击败花模辣子国
PS:击败欧洲联军是他的子孙和将领的功劳。  TOP3 亚历山大  马其顿和希腊国王 马其顿和希腊联军统帅  47战全胜  西方战争之父  战争理论:马其顿长矛阵
这种方阵被西方世界运用了1400年,最后的集大成者是西班牙大方阵。  上榜理由:  决定西方一切,欧洲历史上最惊天动地的一战,阿贝拉会战,马其顿大破波斯,保存了西方古代文明,它成就亚历山大王国一时辉煌。伊苏斯一役,他以四万余人对抗波斯大流士的十六万人。以五千人伤亡的代价击毙敌军十万。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更是一举打败波斯军20余万人(有史料称:大流士集结了来自24个部族的军队约100万人),而自己仅伤亡数百。他的战争的触角一直到达印度。马其顿和希腊国王,曾统治北起雅典南至印度的庞大帝国。   【PS】至今为人乐道的是他用亚历山大的方式揭开了“世界之结”!亚历山大名言:“既然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就向大山走去”  由于该公早年英逝,没有子嗣,他的庞大帝国被部将分为四大部分:托勒密王国,埃及部分,到埃及艳后执政时被凯撒征服;塞琉古王国,伊朗部分;马其顿王国,本土部分;孔雀王朝,印度部分;各个声名显赫!  荣誉称号:亚历山大大帝  经典战役:高加米拉会战 阿贝拉会战 伊苏斯会战  TOP4 汉尼拔·巴卡  迦太基军事统帅  13战1败
击败罗马  战争理论:围歼战 间接战略开创者 新月阵 斜切战术  上榜理由:  9岁随父出征,积累了无数战斗经验,奇兵突击罗马,并领导了西方第一个合围之战,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汉尼拔,迦太基才成为历史闻名的好战民族。他是一个孤胆的英雄。在与罗马的战争中,他率领六万人插入罗马境内,孤军奋战,屡创奇迹。坎尼一役更是把他的生命推上的巅峰。但是,愚蠢的迦太基的权贵们却断送了这个上帝赐给他们的天才。汉尼拔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名字比任何一个胜利者都让人尊敬。  【PS】坎尼会战歼灭罗马人6万,创历史单日战争死亡率前十强  荣誉称号:战略之父  经典战役:坎尼会战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 特拉比亚战役  败于:扎马会战
  胜利方:罗马 小西庇阿  TOP5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
r>  古罗马军事统帅 执政官 独裁者  78战2败2平  战争理论:三列阵完善者 军团的实践者  上榜理由:  古罗马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一位极会用兵的人物。他征战高卢,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来,他与庞培争雄,在法萨罗一战以弱胜强,一举击溃庞培。其后兵锋指处,无人能敌。小亚细亚、北非、西班牙,一次次战争中,凯撒几乎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和继任者一起将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更可贵的是《高卢战记》,这部自传体文学作品是当时军事普及读物。   【PS】凯撒的3V来信:我来,我见,我征服;经典名言:诸君莫怕,因为此时凯撒就在你们面前  荣誉称号:无,但后世欧洲国家的皇帝发音就是古拉丁语的凯撒,例如:沙皇。  经典战役:入侵高卢 西班牙 英格兰 法萨罗战役  TOP6 朱可夫  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统帅 苏联元帅  在东线击败德军  现代战争理论集大成者,完善并实践了大纵深攻击理论。这套理论令西方世界胆寒,并影响了现代地缘战略格局。  军事理论:大纵深攻击理论 大纵深防御(弹性防御)理论  上榜理由:  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两人之一。知道上世纪80年代,西方无不战栗于大纵深理论之下。  荣誉称号:大纵深攻击之父  经典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十次突击 攻克柏林  TOP7 菲德烈大帝  普鲁士皇帝 军事改革家 西方近代军国主义第一人  13战12胜1平  开创普鲁士帝国,为今后统一大德意志民族打下军事基础。  军事理论:斜击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者 近代军事三大支柱之军官团制和参谋制的开创者。  上榜理由:  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於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德国之所以那么牛,就是从这个家伙开始的。“愈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愈显得他(菲德烈)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所能说的最高赞誉之词。”鲁腾会战,更令拿破仑称之为天才。他在位时期将普鲁士变成了一个大的准军事国家。  【PS】拿破仑尊他为导师,这位未来的法国统帅称该公为“启蒙者”  荣誉称号:菲德烈大帝  经典战役:鲁腾会战  TOP8 霍雷肖·纳尔逊  英国海军司令 海军上将  4战4胜  成就英国皇家海军200多年的威名 使得英国在空前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完成工业革命,皇家海军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全球打击力量。  军事理论:火炮化改良后的战舰线性战术,火炮接舷战,舰队机动第一原则,皇家海军主动进攻原则,委托式指挥理念  上榜理由:  保证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免受侵略之苦,击败法西舰队。实现英国海上霸权,成就英国200年的“日不落帝国”威名。【PS】“英国需要诸君恪尽职守” 成为他的临终遗言,代表此话的“Z字旗”为海军最后决战旗语,世界上第二次升起Z字旗的是日俄对马海战的东乡平八郎,他说:皇国兴废在此一役。纳尔逊公最后一战坚持身着海军元帅阅兵礼服以鼓舞士气,最后因为目标显眼,被西班牙(一说法国士兵)一枪狙胸。  荣誉称号:英国皇家海军之魂 纳尔逊精神  经典战役:特拉法加海战  TOP9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第三帝国元帅  现代闪电战之父 正真意义上的空地一体战开创者 装甲集群攻击  大家都了解他,不用多说了!至今德国装甲兵学院里仍挂他的肖像。  【PS】为什么不是隆美尔?因为他没有提供军事理论和贡献,闪电战不是他发明的;他是战术家,不是军事家;二战中被德国宣传机构过分夸大的德军将领!  【PS】古帅回忆录最后一段: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引以为荣的,就是我穿上参谋本部军官团的制服,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在我的师长和我的长官当中,我曾经遇到过许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这些人对于我的恩德,使我感到没齿不忘。在我的同僚当中,我曾经找到了许多忠诚耿耿的好朋友。在我的僚属当中,我也曾经有过许多最好的助手和顾问。  我今天在这里向他们表示出自至诚的感谢。  在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之后,德国的参谋本部曾经两度的、由于胜利者的命令,而被解散了。这两次的行动都可以表示我们过去的敌人,对于这个优良的组织,也不得不表示敬佩之意。  “所剩余的就只有沉默。”  “为与不为,那就是这个问题!”  我的故事现在讲完了。要我来叙述出我个人的经验,并且解释出我们为什么又会遭遇到第二次失败,对于我个人而言,实在是很困难。我深切明了所有的人类都不容易认清我们的错误和自己的短处。  在那段最艰苦的时期,有一位旧皇室的王子,曾经把一幅小型的菲德烈大帝的画像送给我。他在那个像上面点了几句话,那是菲德烈大帝在似乎将要失败的时候,写给他的朋友戴爱琴斯侯爵的几句话。他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我内心里的灵魂,我将照着我自以为正直的路线走去,并且做我所自认为是正确光荣的事情。”这幅小像我已经遗失掉了,但是菲德烈大帝的语句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作为我的指针。虽然,我并没有能够阻止我的国家战败,但是我却想要求读者诸君相信我,这并非因我缺乏这种舍身救国的意志力。  我写这本书是想把它当作一种象征,以表示我对死者和我的旧部们的感谢之情,并且希望能使它成为一块纪念碑,以使他们的令名可以永垂不朽,而不至于湮灭。  TOP10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瑞典国王 近代陆军改革家  13胜1败  军事理论:火力集中使用原则;炮兵协同战术;第一次提出:职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义务兵动员体系  上榜理由: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 ii adolf,年)瑞典国王,统帅。生于斯德哥尔摩。瑞典瓦萨王朝创立者古斯塔夫?瓦萨之孙。1610年随父出征,与丹麦作战。1611年继位。年与丹麦军队作战失败,被迫割地求和。年率军对俄国开战,取得胜利,获得芬兰湾周围土地。后进行军事改革,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精简军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使炮兵变成独立兵种,并使其与步兵、骑兵和后勤兵密切配合,采取灵活的线式战术。1621年发动历时八年的对波兰战争,接连获胜,几乎全部占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率军参加三十年战争,深入德意志腹地。1631年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击败蒂利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获“北方雄狮”称号。次年在列克河之战再次击败蒂利,攻占纽伦堡,进逼慕尼黑。同年11月16日在吕岑会战中击败华伦斯坦率领的帝国军,但本人亦阵亡,终年38岁。  【PS】该公最后一战中过早战死,激励瑞典士兵士气,在没有将领情况下彻底击败敌人。史上号称“古斯塔夫之魂”之战  中国历代军事家排行榜  世界杯吸引全球的关注,战争其实比世界杯更值得关注,他关系到每人的利益,战争比足球复杂得多,战争的英雄更比足球的英雄令人崇拜,现在就来分析中国的军事家的排行榜,现在以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1兵法创造 第一名 孙武  2运用兵法 第二名 成吉思汗  3个人威望 第三名 白起  4个人武功 第四名 韩信  5战争规模 第五名 项羽  6战争贡献 第六名 霍去病  7战争难度 第七名 李世民  8战争数量 第八名 努尔哈赤  第九名 曹操  第十名 岳飞  评论;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善于运用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巨大意义;攻金灭夏,为全中国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横跨亚欧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白起,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的军事统帅。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等。白起最突出的军事思想是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其指挥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项羽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万夫所指被世人所不霄,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更多的听到人们在骂刘邦夸项羽。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项羽。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  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善骑射。 初为武帝侍中。元朔六年 (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夏,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 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  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但少年得志,不恤士卒。  李世民是那种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军事天才。从十八岁起(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就统帅数万大军南征北战,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只是由于后来当了皇帝,治国才能过于突出,后人往往津津乐道于“贞观之治”,而忘了他的赫赫武功。所以在《说唐》这样的民间话本中,他被描写成知人善任,但武功平平的儒将形象,时时需要手下武将的保护,这才有了程咬金月下赶秦王,秦叔宝抱病战尉迟,单雄信割袍断义,尉迟恭御苑护主等脍炙人口的段子。实际上,李世民不仅善于指挥军队,自己也是一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猛将。北征刘武周时,他只带了一名甲士到战场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去观看敌军营寨,不料被数百敌军包围。他骑马便跑,却被对方骑兵紧追不舍,杀了甲士。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李世民突然勒马转身,大喝一声冲了过来,在众人惊愕之际,拉弓便射,领头的武将措手不及,应弦落马,又刷、刷、刷几箭射倒数人。兵众见头领被杀,秦王勇不可当,不敢再追,慌忙退去。其勇猛可见一斑。  看李世民打仗,既欣赏他的智谋,更惊叹于他的勇猛。他不仅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常常在战场上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在和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交战时,手下武将纷纷主张速战,他冷静的分析道:“宋金刚孤军深入,粮草不足,然兵精将猛,锐不可当,速战速决对其有利。我军应当闭营养锐,耗其锋芒,待其粮尽,自当遁走,到时我军趁机追击,可保全胜。”在耐心等待了三个月之后,宋金刚果然撤退,李世民立即倾巢出击,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大败宋金刚,其手下猛将尉迟敬德降唐。追击到高壁岭时,由于推进速度过快,辎重和粮草都已经被甩下很远。谋士刘宏基拉住李世民的马苦苦劝谏道:“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已足矣。如此追击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在此稍歇,待兵粮毕集,然后再追,为时不晚。”李世民并不下马,正色答道:“宋金刚计穷溃走,军心沮丧,正当一举歼灭。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若有片刻滞留,使之稍有喘息,不可复攻矣。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于是率领数千精锐骑兵继续猛追,把主力部队完全甩在后面。连续两天不吃饭,三天不卸甲,狂奔数百里,终于在今天山西中部的介休捕捉到宋金刚的主力,一日之内连续突破宋金刚八道防线,杀敌上万。第二天又击破第九道防线,杀敌三千。宋金刚一辈子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人,杀得他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当他准备组织第十道防线的时候,士气完全崩溃,部下拒绝听命,四散逃跑。宋金刚与百余骑兵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抓住腰斩。  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军制。八旗制度是由氏族公社的生产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人的习惯,每逢出师打猎,全族的壮丁都要出动。他们每人出一支箭,10个人组成一个小队,由牛录额真指挥。后来由于军队不断扩大,努尔哈赤就规定每300个人设一个牛录额真;每5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一个甲喇额真统辖;5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设一个固山额真统领,并设两个梅勒额真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每个固山为一旗,由亲王担任统帅,率领7500人,分别用红黄蓝白四色旗为标志,所以也称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镶黄、镶白、镶蓝四旗,一共八旗。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士兵平时狩猎耕种,战时上马出征。八旗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而努尔哈赤则是最高统帅。八旗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女真人的战斗力,入关前的八旗兵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岳飞(公元1103年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自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到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的8年间,岳飞先后四次从军,跟随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抗击金兵。他背负着岳母亲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满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但是由于他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加之南宋朝廷软弱腐败,岳飞的军旅生涯充满了艰难曲折。他曾因越职上书,反对朝廷避地东南而遭到革职;曾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但智勇双全的岳飞凭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凭着过人的勇力和超人的智慧,抗阻住了金军的铁蹄,也抗住了厄运的袭击,在挫折和困境中逐渐成熟起来。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2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日出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日,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军事。  1784年10月,奉命转入巴黎王家军校。  1785年9月,拿破仑以少尉衔毕业。  1785年11月,开始在瓦朗斯“拉费尔炮兵团”服役。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同情革命,一时成为雅各宾派的拥护者。他三次回到故乡科西嘉岛,积极开展争取科西嘉岛自治和自由的活动。由于受到当地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的排挤,被迫举家迁至法兰西共和国本土。  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一举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深受雅各宾派奥古斯都.罗伯斯庇尔的赏识,日,被任命为少将、炮兵旅长。热月政变发生后,雅各宾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仑亦受牵连,于8月5日被捕。后经审讯,无罪释放,但被免去少将、炮兵旅长职衔。拿破仑一时困居巴黎。  日,巴黎发生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督政官巴拉斯请来拿破仑帮助平息叛乱。拿破仑用大炮一举击垮了叛乱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晋升拿破仑为陆军中将、巴黎卫戍司令。一夜之间,穷困潦倒的拿破仑成为军界和政界无人不晓得大人物。  日,年仅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军司令官,从此开始了独立作战的生涯。3月9日,拿破仑与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约瑟芬.博阿尔内匆匆举行了婚礼。两天后,他告别新婚妻子,赶赴意大利军团上任。他统率数万大军直驱意大利,与处于优势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军奥军和撒丁军连续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从意大利凯旋巴黎时,他暗下决心,要做一统天下的社稷首领。崛起的拿破仑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胁,督政官员们决定把他调到远离巴黎的地方去。  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军(东方军)司令官。5月18日,拿破仑挥师东下,远征埃及。他希望借助新的胜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日,拿破仑秘密离开埃及,返回巴黎。  日,(雾月十八)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三人执政。  日,拿破仑在马伦哥大败奥地利军,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体。拿破仑利用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励精图治,发展国力,一时间法兰西共和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日,法兰西共和国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  日,拿破仑正式颁布《法兰西共和国民法典》。  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  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  日,奥、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东进应战,取得了乌尔姆、奥斯特里茨等大战的胜利,俄皇、奥帝狼狈而逃。拿破仑乘胜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诸侯国组成“莱茵同盟”,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1806年秋,英、俄、普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宣战。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打了两个漂亮仗,普军几乎全军覆没。10月27日,法军进占柏林,海涅曾夸张的说:“拿破仑一口气,吹去了普鲁士。”接着,法国东击俄军。  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俄皇被迫求和。为了窒息英伦三岛,严格实行“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10月,拿破仑发动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战争。法军入侵激起岛上人民的强烈反抗,法军很快陷进了民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拿破仑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对付普、奥等国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国,东征奥地利。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1810年3月,拿破仑与奥地利长公主玛丽亚?路易丝结婚。拿破仑帝国达到极盛时期。  日,50万法军兵分三路进入俄罗斯。军事准备的欠缺、俄国寒冷的天气和俄军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得法军几乎全军覆没。  日,拿破仑返回巴黎。对俄战争以失败告终。  1813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仑率军与联军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经历连年战争的法兰西帝国终于抵不上整个武装起来的欧洲,最终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  1814年,联军向法兰西帝国本土进军。3月31日,法兰西帝国元帅马尔蒙拱手将巴黎让给联军。  日,拿破仑被迫签署退位书。  日,拿破仑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  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避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舰队的监视,乘船向法国本土进发。  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  日,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  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下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竞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  日,法国七月王朝儒安维尔亲王率军舰前去圣赫勒拿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满怀深情地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体由仪仗队护送,经过凯旋门,安葬在巴黎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的园顶大堂。15年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亲自来到这里,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跪下。”
  成吉思汗近日一项最新研究中,成吉思汗被称为历史上“最环保”的君主,理由是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欧亚地区的人口锐减,但正因为如此,大片耕地重新变成森林,大大减少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据国外媒体报道,进行此项研究的是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在十三和十四世纪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等广大区域,创建了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因为人口的缩减,直接导致耕地变回森林,为大气层减少了约7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谓减缓全球变暖的“大功臣”。虽然成吉思汗的做法或许很难被环保主义者接受,但生态学家认为这或许是历史上人类在抗击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获得成功的案例。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门的朱莉娅-庞格拉茨(Julia Pongratz)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她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事实上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农耕文化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破坏地球的植被,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了耕地。”  蒙古入侵造成7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大致相当于现在全球每年使用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这项研究还估算了其他涉及人口大量死亡的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如欧洲黑死病,中国明朝覆灭及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等。这些事件同样起到了退耕还林的作用,但没有一项能跟成吉思汗取得的“效果”相提并论。庞格拉茨解释说:“在像黑死病、明朝灭亡这样的短期事件期间,恢复生长的森林不足以吸收土壤中腐烂物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蒙古人的入侵过程持久,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森林重新成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具有征服力量和思想的征服者之一,发动的征战有助二氧化碳吸收显然不是有意而为。庞格拉茨希望她的研究将来能改变未来历史学家在我们对环境影响上的看法。她说:“基于过去获取的知识,我们现正在做出土地利用的新决策,减少对气候和碳循环的影响。”[1]
  成吉思汗是自有人类诞生以后最伟大杀人恶魔。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最大之欢乐,在于镇压反抗者及战胜敌人,将他们斩草除根,尽夺其所有。使其有夫之妇哀号,以泪洗面。简单的意思就是:战争,杀人,夺财,夺妻,换种。而观其一生他也是这样做的。整个13世纪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为他的这句话付出的是血泪史。蒙元历史就是一部:征服者〈燃烧的帝国〉。只要是它曾经征服过去的地方整,生灵都要被燃烧掉。  据统计,蒙古人在欧亚大陆总共屠杀了两亿人!两亿!许多民族都被蒙古人彻底屠杀干净,没有留下一点历史,比如西夏。每下一城必先屠城,不管男女老少,人类文明在蒙古军横扫大陆的时候被破坏达到了空前骇人的程度,中华文明也差点被断送。对那段历史比较详实的算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它具有突出的地位。它成书最早,所记述的史实大多为著者亲见亲闻的。由于著者本人在二十岁以前已开始为蒙古政府服务,曾三次随行赴蒙古首都哈拉和林。书中的许多材料均为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体验,具有较强之可信度。《世界征服者史》记载布哈拉遭到蒙古人的洗劫后一个幸存的逃生者,当他被问及布哈拉的情况时回答说: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劫掠,然后他们离去。西征的蒙古军在中亚的杀戮无论如何是不会少于五千万的,大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8—1/10。而作为重灾区的中亚,人口丧失估计达到50%—60%,从此长期处在贫困萧索之中,影响甚至直至今日。  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受害者的人数,被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大屠杀主要发生在今天的北京一带和四川一带。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多万人,屠杀后剩余不足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四川川四路,包括今陕西所属的大安军、兴元府、沔州、洋州、金州,甘肃所属的天水军、西和州、阶州、成州、文州,其估计户数从战争前1175年的2580万(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减至战后1290年的15.5万(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人口减少到1/15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西夏,为何会被蒙古侵占后就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在金大定年,汉人的数量已经接近4000万人,而女真及其他少数民族仅500万左右。到太和年,汉人更是超过了4000万,而女真人最多时不过760万。蒙古军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放火烧毁图书馆、艺术馆等珍贵文化设施数以百计,蒙古人仅在中国北方金境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山西)屠杀汉、女真等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90%。  法国学家史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所写蒙古人当初一贫如洗,野蛮残暴,每到一处,都屠杀平民、抢劫、强奸。在很多地方灭绝了当地人口,破坏了当地的文明成果,繁荣景象很久不能恢复。在中国大陆难以见到的书籍中,蒙古帝国军队残暴、邪恶的行为包括把妇女强奸以后杀死,把孕妇的肚子刨开、屠杀尚未出生的婴儿、把死人的头摆成金字塔炫耀、取乐,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死。在中亚,成吉思汗发现一个妇女的肚子里有珠宝,就下令军队用刀抛开所有百姓人的肚子,检查有没有可以获取的财富。  纳粹德国在欧洲屠杀的吉普赛人大概200万,1941年-1945年杀了犹太人600万。就是后世的满清扬州十日杀10万至80万,嘉定三屠 5万至2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世界在战争中死亡人数在1千万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总计死亡人数:约万人,也就是1亿多一点。难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把屠杀人数达到2亿。在我看来97年的蒙元帝国屠杀人口最保守的也在1.5亿左右。当然不包括用成吉思汗之名继承了屠杀习惯的贴木尔之类的冒牌蒙古军。所以全世界最伟大的屠夫是蒙古军。就连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也没有蒙古军的屠杀数量。很难想象在冷兵器时代屠杀那么多的人口是怎样做到的。  蒙古军除了屠城灭种以外最伟大的杰作就是换种。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拥有6个蒙古妻子,后来又与多个臣服于他的国家的公主通婚。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获得许多战利品,其中包括土地、粮食、以及女人。赛克斯指出,成吉思汗王国的版图在13世纪横跨蒙古至阿富汗,并延伸至俄罗斯和伊朗。经成吉思汗批准,蒙古大军每攻占一处城市都会将掠来的美女给成吉思汗,因而他拥有不少混血儿子,而这些儿子身上都带有他的染色体。成吉思汗逝世后,他4名拥有继承权的儿子和2名孙儿延续了“家族传统”,他们不但同样英勇善战,将势力扩张到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还勤于传宗接代,将成吉思汗的染色体撒播到亚欧大陆,这样成吉思汗家族就变得越发庞大了。也就是说成吉思汗的后代远不止1600万这个数字。“事实上,如今许多居住在中亚一带的人,如果追溯他们的族谱,都有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成吉思汗有着血缘关系。昔日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成吉思汗究竟留下了多少后人?这一问题被牛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破解。这家研究所2003年开展的一项基因测试显示,全世界有近1600万人,大约占8%的亚洲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延续了一条完整顺畅的父系遗传链。可以想象成吉思汗一个人就非礼了全世界的多少女性。关于这个问题,成吉思汗的时代距今已7个世纪,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没有成吉思汗的DNA样本,测试结果是否准确?赛克斯教授说测试精确度值得信赖。10年来,他们分析了无数现居住在原“蒙古帝国”境内的男性居民的DNA,大量亚洲男性的Y染色体相同,而且这一Y染色体源于一个生活在13世纪早期的男子。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左右,卒于1227年,在蒙古大军横扫欧洲大陆的过程中,他拥有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子孙。因此,他最可能是这一相同染色体的来源。赛克斯教授说:“在传播基因方面,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男性,他将他的Y染色体传给了儿孙,儿孙继承了他的帝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的机会。现在,这个Y染色体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但我确信,它的传播范围还要更广。”  13世纪的蒙古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不是靠文化也不是靠种族来定义民族认同感,更多的是要求具有掠夺成性。蒙古军国既不象是单纯的民族国家政权,也不是宗教性质的国家,更象是强盗集团。或者叫利益集团。但是看看世界范围内对同民族的理解的认同是同文同语同种。撇开民族形成的过程,关于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更主要一点就是要有民族认同感。而东方农耕民族对同族的理解是更多的是血缘关系,为了体现这样点,用最古老的方法来识别,就是姓。如果遇到的是同姓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五百.特别是年轻一代说到崇拜者首选就是成吉思汗,放在今天仍然是一种人类的悲哀。真实的面貌应该是千古第一杀人恶魔。更可恨的是其子孙至今仍以此为荣,以优秀民族自居,高人一等,把其野蛮祖先的兽行当做伟大功绩,蔑视其他民族。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亚历山大大帝  生平经历早年经历(公元前356~公元前340) 亚历山大,前356年7月20日出生在马其顿首都派拉,由于母亲奥林匹 亚历山大正在骑着他的爱马出征娅斯的个性专横独断又神秘,甚至记载她喜欢与蛇共眠,这使她很令腓力二世厌弃,但她对儿子亚历山大的影响非常大,远征期间的亚历山大常常会写信给母亲叙述见闻。因为当时在马其顿的谣言和后来阿蒙神谕的显示,当时记载普遍相信亚历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在亚历山大出世之前,奥林匹娅斯梦见雷电,而派拉市区则有一座女神殿失火焚毁,附近人心惶惶,几个占卜师都说是大灾难来临的前兆,此时有一人却说:“女神殿的焚毁日,已有一个男孩在同日诞生,此儿以后将要灭亡全亚洲。” 据普鲁塔克记载,公元前344年,一名色萨利的卖马人带来了一匹价值高达13塔伦特的骏马,腓力的所有最优秀的驯马人都试图驯服它,但都失败了。小亚历山大向他的父亲声称,如果他自己能驯服,那么要求他的父亲将这匹马作为礼物送给他。腓力嗤之以鼻,认为他无视应有的对年长者的礼仪,但是认同了这个赌局。亚历山大首先将马头牵往背向阳光的一边,然后轻轻的抚摸,培养信任感,然后突然上马,骑着马奔向远方。原来亚历山大在那时用他那明锐的洞察力发现这匹马害怕看见自己的影子,最后他给那马起名为布塞法洛斯。当亚历山大骑着马回来的时候,腓力兴奋的热泪盈眶:“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 亚历山大的成长受荷马的《伊利亚特》及其中人物阿基里斯和传说人物海格力斯影响很大(他的父母王系各称是海格力斯和阿基里斯的后代)。亚历山大的启蒙教育是由他母系的近亲莱昂尼达斯和阿卡纳尼亚人莱西马库斯负责的,前者更为关键,他培养了小亚历山大坚忍和节制的性格,为亚历山大的成长开了个好头。后来为了让桀骜不驯的亚历山大获得更多学识上的教育及引导,腓力二世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他和其他马其顿王国贵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导师。亚里士多德给予他完整的口才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了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亚历山大童年早期就显示了在音乐和马术上的才华。 初露锋芒(公元前340~公元前336) 公元前340年,腓力二世着手远征拜占庭,他觉得是时候让亚历山大锻炼一下了,于是他留下16岁的亚历山大在马其顿主持国政。亚历山大期间并非无所事事,因为腓力的离开使得马其顿原本不稳定的北部边境出现了密底人的叛乱。亚历山大初次上阵就展现了他的天赋大败敌人,一直进军到他们的城市,并且驱散了当地人,重新组织移民,并且在那里重新命名为亚历 亚历山大正在同狮子搏斗山大波利斯。公元前339年他又参与了他父亲发起的北方战役,洗劫了出尔反尔的西徐亚人的领地,从中进一步的学习到了相关的军事艺术。 真正的挑战发生在公元前338年,这一年由于腓力在拜占庭的受挫,希腊城邦中产生了反马其顿的大叛乱,为此雅典和底比斯两大城邦结成了同盟准备随时对抗腓力。腓力不可能漠视这个行动,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战役——喀罗尼亚战役。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作为联军的左翼总指挥瞅准时机果断的突入联军的缝隙,全歼了闻名希腊的最强战队底比斯圣队,并且从背后直接打击了敌人,致使马其顿人获得了极为关键的胜利,此年亚历山大才18岁,他的天才却展现无疑。 但是亚历山大此后的地位并不牢固,因为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和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发生了矛盾,原因是腓力爱上了阿塔拉斯的女儿克丽奥佩特拉。亚历山大不可能不对这个事情产生反感,在一次聚会上他甚至直接和腓力产生了矛盾,险些被腓力所杀,此后他不得不逃出马其顿,去了北方的伊里利亚暂避风头。腓力的亲信和朋友科林斯人迪马拉图斯结束父子对峙的局面,他善意的提醒腓力这样可能的风险,理智的腓力接受了。 其后腓力和亚历山大的矛盾并没有完全缓和,但是突然的,在腓力二世参加其女儿的婚礼时,被他的旧友保萨尼阿斯刺杀身亡,亚历山大的时代来临了。 继位和巩固政权(公元前336~公元前335) 20岁的亚历山大被马其顿军队中的重臣兼外交家的安提帕特推举为新国王。利用在佩拉的优势,他通过腓力二世的葬礼和减少税收的政策赢得了马其顿人民和军队的支持。他以参与腓力二世的暗杀的罪名处死埃罗普斯的两个儿子,当时被腓力派遣东征于小亚细亚的阿塔拉斯。同有继位权的阿明塔斯则以策谋颠覆亚历山大的罪名被处死。奥林匹娅斯则杀了克利奥帕特拉和她的也有继位权的儿子,亚历山大成为了马其顿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继承人。 被迫与腓力结盟的雅典和仇恨腓力二世的底比斯把腓力二世被刺看作是重新赢得独立的机会,开始展现出了不稳定的迹象。为了赢得希腊同盟的承认,前336年末,亚历山大带领军队采取表面同意议和,却暗度陈仓的策略进入原被腓力二世统治的特萨利,他被承认为特萨利新的世袭统治者。亚历山大之后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也再次臣服。 当亚历山大登位时,马其顿的国库紧缺。前335年,在科林斯重新得到除斯巴达之外的希腊城邦同盟支持的亚历山大出征马其顿北部色雷斯,为东征小亚细亚稳固北部防线,并报复公元前338年当地特里巴利部落对腓力二世部队的偷击和战利品的盗窃。在多瑙河打败特里巴利后,他进军并打败威胁马其顿西北的伊利里亚,补正了腓力二世执政时的重要失败。 与此同时,雅典和当地强权底比斯,把亚历山大死于多瑙河的谣言看作新的机遇。底比斯再次起义后,亚历山大从伊利里亚不经马其顿只用14天便到达底比斯。他与希腊同盟国彻底摧毁了底比斯,消除了威胁马其顿的三大希腊势力之一(其余为雅典、斯巴达),把其国境分给盟国,并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为奴隶。军事支持(但军队尚未过国界的)底比斯的其国领袖阿卡狄亚随之处死,未军事支持底比斯而已被港口封锁的雅典随后也放弃抵抗。不到2年内,亚历山大就稳固了他在希腊的地位,并且给予了所有反对他的人一个下马威,此后他东征时,他的后方只发生过一次有规模的骚乱。 波斯出征初期(公元前334~公元前333) 希腊与波斯的敌对始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位于小亚细亚的自由希腊城邦沦陷于向西扩张的波斯王国。在爱奥尼亚叛乱和马拉松战役后。前481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战争时试图占领整希腊。虽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后也再没有进攻希腊,但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80年火烧雅典卫城及其他被认为渎神的行为使得亚历山大时的希腊政界仍存在着报仇和反攻波斯的声音,这也被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所利用。 以父亲被波斯人刺杀和“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口号,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出征小亚细亚,母亲奥林匹亚则留在佩拉执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马其顿,以约12000步兵和1500骑兵维持对欧洲的势力。亚历山大自己带着由马其顿和其他希腊城邦组成的约3步兵和骑兵越过了希里帕(今达达尼尔海峡)。虽然他的出征弥补了腓力二世遗留给他的债务,一个空了的国库使他只带了30天的补给。 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和小部分部队首先访问了特洛伊,他和他从童年来的亲友海菲斯提恩分别祭阿基里斯和
  《伊利亚特》中阿基里斯的亲友帕特洛克罗斯。随后亚历山大与将军帕曼纽带领的其余部队回合,继续向波斯地方总督的要塞进军。附近的两个希腊城市中,已独立于波斯,不希望被“解放”,而部队急需通过征服得到补给。 波斯的希腊雇佣军统帅,罗德斯的蒙农建议焚烧周边的田地,但由于波斯地方总督怜惜他们的财产,未被采纳。当时波斯边疆省份的3位总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附马,联兵4万人(2万波斯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在格拉尼库斯河与亚历山大正面交战。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库斯战役中自己率领着近卫骑兵“伙伴骑兵”队,领先与波斯骑兵交战,2位波斯总督被亚历山大和他的“伙伴骑兵”队杀死。亚历山大自己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身后偷袭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克利图斯杀死。为恐吓为波斯人效劳的希腊雇佣兵,亚历山大让部队于战场上屠杀大部分希腊雇佣兵,其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与波斯部队相比虽然是敌众我寡,尽管存在许多不利,亚历山大仍对波斯军队致以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取得了胜利。他的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腓力二世留给他的军队比波斯军队训练有素。第二,亚历山大是一位杰出天才将领。第三,亚历山大本人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每场战斗初期亚历山大是在后方坐镇指挥,但他的方针是如果部队发动决定性进攻,他则身先士卒。这种冒险的战术使他屡次受伤,但士兵们看到他与他们生死与共,并不要求他们去冒那些他自己不愿冒的危险,这对鼓舞他们的士气影响巨大。 从西亚到北非(公元前333~前331) 此战之后,他发现波斯的海军优势对他的后勤补给产生严重困扰,但是当时希腊又没有足够强大的舰队来挑战波斯的制海权。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笨办法--从陆地上攻占所有的东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亚历山大从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出发,一路征战南下叙利亚,巴勒斯坦,直到埃及。 亚历山大首先率领部队攻克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驻守在那里为数不多的波斯部队;随后向叙利亚北部挺进,途中,波斯皇帝大流士御驾亲征,从亚洲腹地征调几十万大军出现在亚历山大的背后,切断马其顿军的供应线。亚历山大回身面对大流士的优势兵力,进行了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役对伊苏斯会战中波斯方的兵力,古典历史学家的说法不一,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60万肯定是大大夸张了。不过波斯兵力占很大优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波斯军的素质不如马其顿军。此战几乎全歼波斯军,大流士皇帝落荒而逃。为了巩固侧翼,亚历山大没有穷追,而是回身继续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经过七个月的艰难围攻,攻克了腓尼基的岛屿城邦推罗城(在今黎巴嫩)。在围攻推罗期间,亚历山大收到波斯国王的一封书笺,提出为了达成和平协议,他愿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将军帕曼纽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他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采纳这个建议”。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也许会采纳这个建议。” 攻克推罗之后,亚历山大继续南进。经过两个月的围攻,埃及一箭未发,自动投降。接着亚历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时间,让军队稍有喘息之机,并建立今天埃及著名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在那里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被誉为法老,称之为太阳神阿蒙之子。 彻底征服波斯(公元前331~公元前330) 经过在埃及的修整,随后他率军返回亚洲,北上向波斯腹地进发,和大流士作总的清算。在阿贝拉会战,又称高加米拉会战中,亚历山大的4万步兵和7千骑兵,面对大流士御驾亲征召集的波斯帝国各部族倾国之兵。
  普鲁塔克的古典著作《希腊罗马名人传》说波斯军100万,另一古历史学家阿里安则说是4万骑兵、100万步兵、200辆大镰刀战车、15头战象(早于汉尼拔对罗马的战争,在印度以外使用战象这是历史记载的第一次)。这些数字当然是大大夸张了的。真正的波斯军数字已经不可考,最保守的估计是20万步兵和4万5千骑兵。阿贝拉会战的结果是古老而庞大的波斯帝国一战崩溃,大流士逃出战场。 取得这场胜利之后,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巴比伦和波斯的两座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随后展开了他的长途奔袭,从波塞波利斯到埃克巴达那,然后再到拉伽,穿过里海门,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终于追上了敌人。波斯军为了防止国王大流士三世(并非大流士大帝)向亚历山大投降,大流士手下的军官把他们的国王暗杀了, 时年为公元前330年。但是亚历山大击败了大流士的继承人柏萨斯,并将他斩首,经过三年奋战,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 东部行省战役(公元前330~前327) 亚历山大进入了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主要是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地亚纳。在处死了当地的代表反叛的柏萨斯之后,却陷入了斯皮塔米尼斯领导的东部游击战中。斯皮塔米尼斯行踪诡秘,曾经率领一只游牧军队击败了亚历山大的一支别队,并且攻陷了亚历山大的一些堡垒。亚历山大了解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对其展开军事上的围捕,并且对当地的叛乱势力进行残酷的镇压。期间亚历山大还击败了西徐亚人的游牧骑兵,证明了弓骑兵的游牧战术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西徐亚首领马上表示臣服。斯皮塔米尼斯与亚历山大周旋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亚历山大指派埋伏在当地的部将科纳斯给完全的击溃,被当地人献出后被处死。 主要对手被消灭后亚历山大着手镇压各地的叛乱,在索格迪亚纳岩的战役中展现了他率领的部队的山地作战能力,俘虏了当地的贵族和反叛首领阿克雅提斯的家眷,并且一改其在此地区的残酷风格,接纳战俘,并且打算正式迎娶阿克雅提斯的女儿罗克珊娜。其父得知消息后,亲自上门投降,自此东方行省的战役彻底结束,前往印度的道路已经没有障碍。 远征印度(前327~前325) 这时已经征服了整个波斯,本可以返回家园,重新筹划他的新领土。但是他征服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而是继续挥军进入印度。进军到印度河以东的海达佩斯河,和前来抗击的印度国王波拉斯夹河对峙,打了他四大会战的最后一战:海达斯佩斯会战, 海达斯佩斯会战彻底击溃了波拉斯的军队。因为钦佩波拉斯的勇敢,也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拥护,亚历山大战后义释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让他作印度国王。尽管波拉斯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战场上阵亡,波拉斯本人此后仍然对亚历山大死心塌地地效忠。此时亚历山大手下的军队已经厌战,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远征,开始西归,途中他击败了不服从他的部落,还派人进行了一系列探险活动,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寻找波斯湾,并绘制海岸地形图,还想查清里海究竟是海还是湖,等等。 末年(前324~前323) 回波斯的第二年,亚历山 前334-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改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从小就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当然是在整个希腊世界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因此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当最高统治者。据我们所知,他确实想让波斯人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结成同等的伙伴。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式结成夫妻。他自己虽然从前与一位亚洲公主结过婚,这次却娶个达赖利斯的女儿为妻。 显然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的军队再开展征服活动。我们知道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也许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不管他的算盘如何,结果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进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 长期以来其死因有不断的争议。大多数记载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一次痛饮后,得了疟疾,除此之外伤寒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凶手。还有理论认为他死于嚏根草中毒,密谋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罗克珊娜,他的部将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但是下毒的理论被如Robin Lane Fox质疑,因为在古希腊缺乏长作用时间的毒。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最新出版的2004年7月号《新型传染疾病》杂志里刊登了几篇论文,讨论了“亚历山大死于西尼罗河病毒”说法。 亚历山大并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继承者,与他最亲近的是一位昏弱无能的异母兄弟。传说,当他的朋友在他临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继承人时,他含糊说:“让最强者继承。”于是他死后,他的将领们企图瓜分这个帝国,引发一些年轻军官对这种安排的不满,继而发生一连串的战争,在这场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于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终于在公元前301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由三位胜利者(即托勒密、塞流息得、马其顿)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除了马其顿本土和最远的印度以外,亚洲部份由部将叙拉古继承,这就是后世和罗马的庞培、克拉苏等人征战不休的叙拉古帝国。埃及由部将托勒密继承,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传到后世和凯撒结婚的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为止。 [编辑本段]遗留格局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被部下们继承和分裂。开始还保持了帝国形式上的统一,不久统治各块领地的领们陷入公开的争斗。最终,前301年在弗里基亚的伊浦苏斯之役结束了争执。亚历山大的帝国最初被分割为四大部分,卡山德统治希腊,吕辛马库斯占据色雷斯,被称为“胜利者”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分得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东部诸国)和埃及。安提柯一世(Antigonus I) 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建立了短暂的统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个将领击败。对印度领土的控制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罗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孔雀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击败时即归于结束。 到公元前270年,上述希腊化(Hellenistic)的国家经过吞并战争剩下了: ●以马其顿-希腊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亚洲的塞琉西帝国 ●占据埃及和叙利亚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纪大多数西部的希腊化地区都被罗马共和国Roman Republic吞并。而东部的希腊化地区则由于安息帝国Parthian Empire的扩张和大夏王国Greco-Bactriankingdom(也称吐火罗)的脱离而被明显的减弱。
  汉尼拔·巴卡  公元前6世纪末,在非洲北部,(现在的突尼斯)一带出现了一个富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汉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尔·巴尔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汉尼拔完成一系列对罗马人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萨贡姆城。   萨贡姆城遭到突然袭击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而责备罗马干涉萨贡姆内政。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给了罗马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军队措手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这次跨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力充沛、斗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徘徊观望的高卢人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部队。   公元前217年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向罗马政府告密,诬陷汉尼拔准备发动新的反罗马斗争。他们想借此机会加害汉尼拔。已臣服于罗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备用汉尼拔来换取罗马人的欢心。汉尼拔万般无奈下连夜逃出家乡。罗马人不肯留下后患,跟踪追捕。公元前183年,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汉尼拔在异国他乡服毒自杀了。   汉尼拔足智多谋、学识渊博。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本应做出更辉煌的伟业,但却落个悲惨的结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时。   战无常法——为争夺信息前沿控制权而战斗   迦太基与古罗马共和国曾经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而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公元前264年,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为了争夺西西里岛⑷的控制权而引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⑸。这次战争持续了二十几年,最终的结果是迦太基战败,其强大的海军被罗马海军击败,失去了原来属于它的利帕里群岛,并向罗马支付大量的赔款。这次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元气大伤,此后几年,他们又不得不在罗马人的武力威胁下割让了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给罗马共和国。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人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意志,期望有朝一日打败罗马、报仇雪耻。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著名将领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后世战斗方式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战争全面爆发了,而汉尼拔则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他卓越的统帅才能和超常的军事才华。他在大战略层次上的战争艺术和实施战争的指挥作战中有许多思想都值得后来人借鉴。   汉尼拔在大战略层次上对人类战争理论的贡献就在于,他通过一群雇佣军打代理人战争⑹将迦太基的“战略前沿”置于对手的领土上,从而使对手长期无法对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胁。   而在指挥战争中一般采用有效规避对手主力部队、并打击敌方实力较弱的部队的方法。采取不断骚扰和袭击对手的方式,消耗对手的战斗力,然后以逸待劳击破敌军的方式。塔古斯河战役⑺体现了这一思想。汉尼拔经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闻风而丧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局势也因为这一次的大捷而稳定了下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引爆原因是汉尼拔攻陷了萨贡托城,而该城与罗马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罗马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也直接导致了汉尼拔做出了入侵意大利的决定。也使他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战略才华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战役⑻是汉尼拔在与罗马交战中理想的第一笔,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对汉尼拔的一生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继续在罗马境内展开斗争铺平了道路,也为汉尼拔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袭扰战埋下了伏笔。应该说特拉西米湖战役的胜利使罗马执政者们真正开始注意起这个在其心脏发起战争的人的价值。   从此以后,大规模的战役不断爆发,数十万罗马青年因之而丧命。而仅仅局限于这一场单独的战役来说,汉尼拔的作为已经足以震惊罗马。随后,罗马人为了防止汉尼拔进攻罗马城,把所有的居民动员起来武装,准备保卫罗马城。但汉尼拔并没有打算进攻罗马城,而是开始在罗马境内机动作战。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开敌人强大的主力部队,对小股敌人进行打击。汉尼拔用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攻城略地,补充物资,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罗马城镇。   这就是汉尼拔“间接路线战略”⑼的作战方法,同时也将自己的战略前沿深深地根植于对手的领土之中。汉尼拔前期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战役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他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全新作战理念的胜利。   汉尼拔的战斗生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对自我进行提升的过程。而汉尼拔对罗马的成功入侵,将成为汉尼拔战争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   汉尼拔的战略战术,在本质上,是避敌主力,在不停的扰敌过程中消耗敌人的实力。与此同时,汉尼拔战略思想对世界军事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战争不再有特定的前线。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战争规则。在汉尼拔的战争中,雇佣军所到之处,便是前线的延伸之地。当汉尼拔的军队出现在罗马城外的时候,罗马城就是战争的前线。  将战场建立在敌人的腹地,将前线放在敌人的家门口,这不但有利于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到敌人的打击,同时,严酷的军事形式,将对敌国上下造成沉重的心里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汉尼拔的“前线延伸”,也是一种成功的心理战。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汉尼拔没有完成其预定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尼拔战略的失败。即使是在当代,汉尼拔的作战思想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启示。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
r>  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10]   凯撒的一生斗争,只不过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统治集团跟另一个统治集团为了该不该改变统治方式而作的斗争,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善了这个奴隶制国家的处境,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隶主阶级,根本没影响到当时广大奴隶阶级的命运。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应该归之于他的恰巧处在罗马共和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一时风云际会,机缘凑合,让他不自觉地完成了历史要他完成的事业,这里,他的个人品质象坚毅、机智大胆、圆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极其有限的作用,因而过分吹捧凯撒是不恰当的。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的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11]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诟责凯撒,说他镇压了民主运动,把他的取销行会组织、恢复意大利关税。减少发给贫民口粮分额等等,说成是背叛平民。这些责难往往是出于对罗马当时的所谓“平民”、“民主运动”等等名词作了过分现代化解释的结果。要对共和末年聚居在罗马的所谓平民、他们的构成、他们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也不是这里该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说,他们绝不是十八、九世纪的那种工业无产阶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过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罗马的无产阶级依靠社会过活,现代社会则依靠无产阶级过活”——这就是关于他们的最中肯的结论。在公元前一两世纪中,他们在政治上从来没产生过一位自己的代表,也从来没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政治纲领,他们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动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现代无产阶级一样,我们也绝不可以把凯撒看做是路易·拿破仑甚或梯也尔一流人物。凯撒在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当时其他活动家做过的事情,可以责备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们、后来又离开了他们而已。而离开他们、甚或损害到他们,则是.当时不问那个民主派活动家一旦当权之后,势必难免的事情。特别是凯撒,只要从前面简单地举出来的他所致力的工作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他这些工作的必然结果。首都的游民阶层久已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要减轻对行省的搜括、减少罗马这个城市的特权,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对这些游民不利的措施,象发放给公民的免费口粮,被凯撒从三十二万份一下子降到十五万份,把这一过去一向认为是公民应享的特权严加限制,变成真正的社会救济,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个人统治之后,公民大会连作为橡皮图章的作用都失去了,游民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结束,用不着再竭尽国库所有去讨好他们,这正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必然结果。凯撒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议的地方虽然很多,恰恰不在这一方面。 [11]   除了军事和政治的事迹,凯撒还发明了一种安全通讯方式。其原理就是将信中的每一个字母往下移三个位置,从而实现隐藏文章中信息的功能。当接收者受到密文时,他们将信中的每一个字母往前移动三位,使得文章恢复可读性。虽然这种隐藏方式(专业术语是加密方式)在当今高科技的社会里根本不具备安全性,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即便如此,当今未接触过加密这个概念的人们,对密文也能产生无知。这个事迹,是绝大多数从事计算机学的人都知道和尊重的, 因为这种加密原理在许多领域里都用到,只不过是更加的复杂。这个加密原理究竟是不是凯撒发明的,恐怕我们不会知道,但在人类史上,他还是属最早使用加密的人。  综上,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朱可夫  生于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一贫苦家庭。朱可夫曾在莫斯科学徒,并于1915年应召进入沙俄军队骑兵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再一次遭遇战中,他是100人对2000人并且坚守了阵地七个小时。得到斯大林的赏识。年他参加了苏俄国内战争。1923年朱可夫成为团长。1930年升为旅长。他是新的装甲战争理论的热心支持者,并且他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也给他带来了名气。年斯大林对军队进行了清洗,装甲战的倡导者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其他很多军事将领也入狱,朱可夫却幸运的逃过了的清洗,并且继续升职。关于这一情况,一般认为是朱可夫的骑兵背景帮助他逃过一劫,当时的苏联元帅中,骑兵出身的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1939年5月诺门罕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弃了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朱可夫因在这次战役中的杰出指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在总参谋长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务是提出防御德国攻击的计划。随着原苏联的秘密档案的解密,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发制人的进攻德国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决了。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溃败。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联红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德军长驱直入后,重点进攻基辅。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他的这一观点和直率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洞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  而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稳定了当地的战线。9月列宁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从此开始了他各地协调指挥的序幕,也因此被称为“消防队长”。朱可夫到达列宁格勒之后,  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定住了防线。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1942年夏季,斯大林、铁木辛哥不顾朱可夫反对,强行发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结果损失惨重,约25万官兵被俘,德军前出至顿河河曲和高加索山南麓;朱可夫因此出任最高副统帅,并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般认为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朱可夫主要策划维亚济马方向的无果的攻击行动,而在他的回忆录中抢夺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1943年初,与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起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战役胜利后,军衔晋升为苏联元帅;同年夏季,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而前线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则回忆说朱可夫并未参与库尔斯克战役的决策,他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组织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1945年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率军攻克柏林,于5月8日深夜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同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胜利大阅兵中担任检阅首长(罗科索夫斯基为受阅部队总指挥)。  战后,由于战功显赫和自身性格的缺点,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驻德苏军司令,朱可夫就任苏联陆军总司令。与此同时朱可夫又被发现囤积德国的财物。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责,被派到远离莫斯科的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来又贬到战略位置更加次要的乌拉尔二级军区任司令员。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随即去世,所以无从证实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1953年朱可夫参与逮捕贝利亚的行动,因此成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任苏联国防  部部长。1956年朱可夫负责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计划。1957年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发生矛盾,后者在主席团会议上要求赫鲁晓夫辞职,赫鲁晓夫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派军用飞机将所有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并做了有力的发言指责莫洛托夫等人参与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从而巩固了赫鲁晓夫的位置。但朱可夫在帮助赫鲁晓夫的过程中,因骄傲的表示:“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赫鲁晓夫随之感觉朱可夫的威胁,趁朱可夫出访之机将他架空,在他回国后以“波拿巴主义者”的莫须有罪名——解除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下台后,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闲居的朱可夫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  
  那个世界十大军事家能不能改名为欧洲十大军事家,成吉思汗要是没到欧洲走一遭恐怕也上不了这个所谓的世界十大军事家排行榜吧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弗里德里希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大帝,普鲁士之国王(K&nig von Preu&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K&nig in Preu&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弗里德里希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安然逝世  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莉萨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费迪南德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但直到德国统一后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2军事天才  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认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仑齐名的军事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2]   3治军之道  为征到足够兵员,普鲁士王室不择手段,募兵官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德意志其他各邦去,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强夺人力。作为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中最强大的军队,很多有雄心有抱负的外邦青年还是被吸引到普军来服役,其中就包括沙恩霍斯特这样的一代名将。通过这种在各邦国间征兵的方式,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民族加强了内部联系,普鲁士军队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整合民族力量的纽带。  严训  随着普鲁士军队的迅速壮大,弗里德里希二世极力要求军队具有铁的纪律和高度机动的能力,把“严明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他训练的骑兵能保持整齐的队形长距离奔驰,并在冲锋后迅速重新编队,普军很快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恩格斯后来评价,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欧洲政府都热心地效仿它”。当时弗里德里希二世着重培养军官的忠诚服从精神和军人荣誉感,并通过他们和严厉的军法来控制整个军队。对士兵的训练更是异常严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蛮军法充斥整个军队。  精械  弗里德里希二世刚即位时,普鲁士军队的武器装备不能自给,必须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为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的国防实力等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