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个人信息罪泄露了会有什么后果

会赚钱软件不靠谱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_凤凰财经
会赚钱软件不靠谱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虽然目前没有法律禁止该行为的规定,但徐金波认为,使用这种软件存在一定风险。“若收‘徒’过程中给‘徒弟’的链接中存在虚假信息造成不利后果,那么,‘收徒之人’可能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下载个APP,动动手指就能赚钱?近日,白领陈小姐告诉记者,她了一款能赚钱的APP,每天下午玩2小时,一个月挣了近千元。记者体验发现,陈小姐说的这款APP就是领任务,下载各类商家的软件进行体验,使用软件的同时商家会给用户酬劳,实则用来传播自己的广告。而且这种能赚钱的手机软件并不少,但在下载做任务时,不少却需要注册并绑定银行卡。这样的手机赚钱软件真的靠谱吗?记者进行了采访。动动手指3分钟赚2.8元在该款APP的攻略视频中,其自称是“一款能让手机免费赚钱的APP”,操作大体分为简单的三步:“下载”“领任务”“完成后提现”。记者看到,这款软件有多个任务,包括“限时任务”“双倍任务”“专属任务”“收徒任务”等。记者按操作领取了一个APP的任务,按要求在APP商店中下载并体验了3分钟,记者就获得了1.7元,加上作为新手系统自动奖励的1.1元,相当于短短3分钟就收益2.8元。粗略计算,10个任务,半小时就能收益28元。“平时也比较忙,就每天下午3点左右领几个任务,因为这个时段发布的任务比较多,没几天就赚了100多元,反正也是玩手机,就当放松一下。”陈小姐说。“还有一个收徒任务,就是你通过发链接推荐别人加入,成为你的徒弟,他做任务赚的钱你也能获得等额的收益,就相当于有人在帮你赚钱。”记者刚刚体验所下载的APP正是陈小姐链接过来的“收徒任务”,的确,在陈小姐的收益显示上已有记者刚刚体验收益的2.8元。问题多多下载多致手机卡 有些还要绑卡虽然收益很可观,陈小姐却告诉记者,“其实也有不少问题,比如,我下载了十几个任务APP后,手机就提示内存不足了。还有些软件,需要注册手机号并绑定银行卡账号,感觉不太安全。”不少玩过这款APP的网友也吐槽,虽然做任务是3分钟即可完成,但领取任务到下载任务的操作却远不止3分钟,如“复制软件名称——APP商店下载——下载任务软件”,这个前期的步骤就要五六分钟,若遇到网速不好,可能要更久,这个过程让人疲劳。记者也发现,另一款软件不仅要求下载,体验时还需要用手机号注册,还有些软件甚至让用户绑定银行卡账号,报酬比一般的任务稍高,约3元多。“一般这种的,我下载了但不一定体验,还是担心银行卡被盗。”陈小姐说。通过搜索,记者发现,同类能够“赚钱”的软件很多,下载使用的用户也很多。专家提醒个人信息泄露 不知不觉可能被“监控”此类软件到底有无风险?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网络安全专家沈剑教授表示,只要使用软件提交了私密的个人信息,就存在被泄露的风险,尤其像安卓平台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更大。他还告诉记者,这种风险包括两种,一种是公司后台人员能够看到所有的数据,若对方服务器被黑,用户的个人信息就会泄露。还有一种是用户的数据被泄露给他人或其他公司,通过现在的大数据分析或云端分析,用户的位置信息、个人喜好、投资信息,甚至行为模式都会被掌握,“也就是别人就能知道你在哪儿,在干什么,这种情况很可怕。”沈剑建议,尽量不要随意提交或上传自己的个人信息。“师傅”可能会承担相应责任有网友质疑该款赚钱软件中的“收徒”是否涉嫌传销?对此,记者采访了江苏维世德律师事务所的徐金波律师。他表示,“传销”的核心是一种精神上的控制,是层层组织对个人的控制,与普通的民事行为不同,而这种“收徒”只是一种普通的民事行为。虽然目前没有法律禁止该行为的规定,但徐金波认为,使用这种软件存在一定风险。“若收‘徒’过程中给‘徒弟’的链接中存在虚假信息造成不利后果,那么,‘收徒之人’可能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对此,他还进行了解释:“‘师傅’给‘徒弟’链接,抽取‘徒弟’的提成,本质上是一种‘分包’的行为,即收取了相应的提成,就要对链接本身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责任,若对下面承揽劳务的人造成了损害,那责任就要由‘师傅’承担。”“当然这种责任主要是一种经济赔偿的责任,要看具体审判的原因、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手机软件监测流量靠谱么?运营商:仅供参考 16:51第三方软件抢标靠谱吗? 自动投标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12: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59519
播放数:58340
播放数:56655
播放数:164396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_新浪重庆_新浪网
  ■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
  一年盗走网民900多亿元
  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截至7月全国公安机关已累计侦破相关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
  有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公共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
  去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对外通报,2015年前4个月,北京高校日均发生电信诈骗案件2.9起。
  重庆渝北警方通过梳理辖区近3年电信诈骗案发现,20岁以下受害人占比12.85%,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学生为主,容易受到虚假网络购物和游戏装备网站引诱;20-29岁占比43.73%,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被骗手段以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居多。
  ——数据源自《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及新华社等
  ■大学生为何成被骗重灾区
  个人信息泄露
  长沙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王博说,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经常在网上注册各种账号,现在网站都要求实名制,注册时需要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等,这些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网站“内鬼”倒卖谋利。
  容易受到引诱
  湖南省刑侦总队重案支队副支队长郭建华说,“高薪兼职”和“中奖通知”是大学生上当最多的两类电信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急于赚钱或积累工作经验的心理,一步步引诱大学生“上钩”。
  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
  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梁珊认为,青年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之又是互联网和手机的重度用户,容易暴露在诈骗高发的环境之中。
08-26 14:24|分享
08-26 08:33|分享
08-26 08:29|分享
08-26 07:46|分享
08-26 07:43|分享
08-26 07:35|分享
08-26 07:33|分享
08-26 07:13|分享
08-26 07:11|分享
08-25 21:23|分享
新浪地方站&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醒&
八招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服务台)
本报记者 张璁
&&来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个人信息的整理、收集和传输变得越来越容易。网上购物、聊天、发邮件、打印复印材料等行为会不经意“出卖”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就会被诈骗分子盯上并造成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信息泄露被骗?  记者从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获悉,以下这8种情况要注意加强防范: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提醒: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用于××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慎在微信中晒照片。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提醒: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提醒: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慎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曹昆)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银行账号和个人信息泄露会有什么后果_百度知道
银行账号和个人信息泄露会有什么后果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百度产品类行家
采纳数:152204
获赞数:514071
在百度知道答题,是我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
对方可以利用你的身份证号码、姓名、银行卡号、预留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并开通你银行卡的快捷支付来套走你的钱!!快捷支付不需要你的银行卡密码;所以只要对方没有你银行卡绑定手机号收到的验证码是无法转走你的钱的!
采纳数:3400
获赞数:3725
卡里的钱就没有了。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个人信息泄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