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研究生一定要在学校学习吗是一直待在学校里学习 还是可以去其他公司实习

原标题:[开学提醒]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各学段资助政策都在这里!(附资助热线电话)

新学期即将到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别发愁,国家已有一整套完善的政策,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国家资助政策都有哪些?随小编一一了解↓↓↓

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

补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形式为向学生提供优质食品,不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学生全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算)。

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免学杂费标准按照各省级人民政府及其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执行(不含住宿费)。对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符合免学杂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标准予以补助。

资助具有正式注册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部分地区出台地方性奖学金、助学金、专项免费等政策。

普通高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免除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对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三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

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组织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8000元。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5000元。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免担保、免抵押信用贷款,用于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学习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贴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学生负担。

对中央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办法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

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减免学费。资助标准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对直接招收为士官的高等学校学生,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对其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免缴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

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学费资助,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次性发放路费及短期生活费补助,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每人500元,省(区、市)外院校录取的每人1000元。

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学校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利用事业收入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实施校内资助。

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方式予以资助。

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奖励标准和评定办法由各高校确定,标准不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

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硕士生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

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免担保、免抵押信用贷款,用于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在校学习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贴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学生负担。

高等学校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国家资助、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直招士官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申请条件、程序等有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上学时如遇到经济困难需要帮助,请及时联系录取院校的学生资助部门或拨打各地高校学生资助热线。切勿轻易泄露个人相关信息,谨防电话、网络等各类诈骗。

2018年教育部和各地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戳图查看↓↓↓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问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不是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在外实习,双导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学费和学术硕士的差别大吗,有没有奖学金,问的是全日制的哦... 请问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不是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在外实习,双导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学费和学术硕士的差别大吗,有没有奖学金,问的是全日制的哦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现在考试是不是分开考不太清楚,我当时是一样的,一起考的。这个双导师也要看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否正规的按照培养计划进行,校外导师有些就是考校内导师的关系给你挂个名,有些是安排到校外单位实实在在的工作的,专硕总共也就2年,上课要一年,论文至少要占去半年,哪里会在外一年。学费和学硕一样评奖学金,发生活补贴!专硕的好处是时间短,目前在社会上和学硕还没有区别待遇,可以考博;缺点是时间短,很紧张,不可以直博也不可以提前攻博。

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两者的学费是一样的,如果是一志愿录取学校每个月都会发一定数目的生活补贴,这也是一样的。奖学金待遇也是没有区别的。

专业硕士的双导师是指,在学校内你有一个导师,当你到研二去校外实习时,你实习的单位会给你陪一个导师(实质就是带你的师傅),所以可以说实质上你就一个导师-----学校的那个导师。

如果你考研,建议你还是报学术的吧,有些学校的导师还是比较怠慢专业型的硕士,毕竟考研时的试卷不全一样,专业型的稍微简单点。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关于这项政策的发布,人们发布了各种看法,有支持政策的,也有持反对态度的。

4、高校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首先,各个学校对待本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态度不一,有些学校承诺毕业给三方给派遣,有些学校明确表态毕业不派遣,有些学校给解决住宿、设立奖学金,有些学校三不管。

保守的学校直接要求非全日制只得选择报考定向,这样是最保险的,毕竟这样招上来的学生都是已经找好工作的,毕业后不会因为就业问题搞事情。这样的学校就跟保守的考研学子一样,因为看不明确未来的发展,而选择了一条看似风险最小的道路,但以后形势明朗了再做出决定。

高冷的学校看不上非全,象征性的公布下招生计划,然后划个线直接枪毙,最后宣布因无人过线不再开设今年的非全招生专业。这一手玩的贼溜,简直计划通。一般这样的学校名气很大,牌子很硬,从不担心生源因此才敢这么作死。当然了,人家这也不叫作死,这叫有钱任性!

而大多数学校都对非全政策充满了好奇,表示愿意试水。愿意试水的学校又分三个派别:

一派偏保守, 因为应届生身份直接关乎学校就业率的统计,所以明确说明了本校非全非定向不参与派遣。这样哪怕是应届大学生读了本校的非全毕业没工作也丝毫不影响自己学校的就业率数据,显得有点没人情。

一派偏激进, 明确说明了本校非全非定向研究生毕业参与派遣、有三方协议,更有甚者连档案都要求调到学校,这种学校是绝对的良心,其实在我眼中,这种学校的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一派持观望态度, 并不明确说明本校的非全研究生毕业究竟有没有派遣证和三方协议。如果考生打电话询问,就说看以后国家的相关政策,打的一手好太极。

待遇最好的学校: 有奖学金、给解决住宿、毕业有三方、给派遣。

第1种是因为学校对本校的非全日制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常见于以往具备丰富在职单证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学校),因此这次的非全研究生政策正中学校下怀,毫不犹豫的就给了应届生身份和校招资格,来鼓励广大考研学子踊跃报考。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浙江大学 。遇到这种学校还是从了吧。

第2种是因为学校看好非全研究生的未来趋势,恰好一些好学校们对这里不够重视,于是想通过好好发展这一块来弥补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学校可能一般名气并不是很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一般(否则为啥一志愿生源不足)。但对于非全的优势在于, 你进了这样的学校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待遇,起码校方会非常的重视你们, 主动的为你们谋取一些利益。毕竟你们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投资,把你们搞差了学校的损失其实是更惨重的。

待遇最差的学校: 无奖学金、不解决住宿、毕业不派遣,且学校没有任何合作的企业与研究所,不能为非全提供实习机会。

这样的学校2个字,不去。研究所3年学费、生活费、房租算下来最保守估计,花销也在6到10万之间。有这笔钱,去哪里学不了东西、涨不了见识?偏偏去个水学校混个没啥用的水文凭,是不是人傻钱多?

(以上素材综合整理于知乎、百度贴吧、考研帮论坛、百家号等。)

虽然每个人抱着不同的态度看待这项政策,但是并不影响2017年考研人数剧增的事实,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 非全日制纳入统考 。改革虽然有好有坏,但是相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国内的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发现它的不足,并逐步完善。

对于非全日制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呢?欢迎留言哈~~~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日制研究生一定要在学校学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