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信网显示不QQ非正常用户,我试了IE,QQ,还有Opera浏览器都显示不对,

[转]披着“洋”皮的红芯国产浏览器,融到了 2.5 个亿
根据网站通讯流量监测机构 StatCounter 最新公布的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数据显示,Google 的 Chrome 以 59.69% 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浏览器的 NO.1,其次分别为 Safari、UC 浏览器、Firefox、Opera 以及 IE。
在 Top 6 排行榜中,唯一的一款国产 UC 浏览器占据第三的位置,战绩也算不错,可细想其内核还是基于开源的 Chromium 开发而成,本质上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国产浏览器。于是不由无奈感叹,泱泱大国,为何没有国产浏览器内核出现?就在此时,一款号称“打破美国垄断,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的国产浏览器诞生了,然按大事发生必有反转的套路,果然就在 C 轮融了 2.5 个亿的新闻被爆出短短几个小时之后,这款国产浏览器就被各路网友起了底,撕开了真实的面具——Google Chrome 浏览器。
自主研发国产浏览器内核,红芯宣布获 2.5 亿元 C 轮融资
8 月 15 日,一则“自主研发国产浏览器内核,红芯宣布获 2.5亿元 C 轮融资”的消息出现在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上,对此,红芯创始人兼 CEO 陈本峰提到,本轮融资主要来源于红芯目标行业市场的战略投资,投资方除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户外,晨兴资本、达晨投创、IDG 资本继续跟进投资。
平地一声雷,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浏览器内核。于是笔者满怀骄傲之心打开了红芯浏览器的官网:
硕大的“红芯国产浏览器”之下向大家宣告了这款浏览器主打特性——『安全、稳定、自主可控』,边上红芯浏览器的 Logo 之上显示着拥有 13.83 亿人口的中国地图,背景采用了气壮山河万里长城,瞬间满满的中国特色映入眼前。
再往下看,是红芯和全球知名浏览器的内核对比。如今放眼看去,世界上四大主流浏览器内核:
微软 IE 浏览器内核 Trident;
Google Chrome 浏览器内核 Blink;
苹果 Safari 内核 Webkit;
火狐浏览器内核 Gecko。
但没有一个是中国开发的,而此次红芯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红芯内核”,打破美国垄断,成为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也是世界上“第五大浏览器内核”。
不仅如此,这款浏览器还可以兼容大部分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芯片、Windows XP、IE6 以及大部分 IE、Chrome 插件。红芯联合创始人、COO 高婧曾表示,“我希望,未来每个中国人,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红芯浏览器。”
“汉芯造假”事件的翻版“红芯造假”?
原本是值得很骄傲的一件事,但是身处科技圈,之前已有“汉芯造假”事件曝光的先例,此次各路网友意欲支持,也会先通过自己的验证来考量。
汉芯造假:2003 年 2 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万万没想到,深扒皮之后,令人震惊的结局再次出现了。
Windows 端
根据 V2EX 上 @kernel 网友(https://www.v2ex.com/t/480069#r_6036001)所制作的动图我们发现:
Windows 系统下,在将红芯浏览器“install_redcore.3.0.54.exe”安装包下载到本地,并解压之后,赫然发现在 redcore(红芯)的 exe 安装包文件夹下 “chrome”出现在眼前。
此外经解压,所谓的国产浏览器使用的还是 Chrome 49.1. 版本的内核,如今 Google 的 Chrome 已经是 68 了,这就意味着它用的是 Google 两年前的版本。
Android 端
同时,知乎网友 @Thinker 还下载了 Android 版的红芯浏览器(https://zhuanlan.zhihu.com/p/):
下载的包是 RedcoreMobile-v1.2.15.apk(http://d.redcore.cn/RedcoreMobile-v1.2.15.apk,注:如今已近 404 了)。
安装之后打开首先就要手机号和媒体权限,不给权限不给启动。启动后我先看了一下 UA,是基于 Chrome 64 的。用 Chrome 远程调试连上去看也是显示 WebView in com.yunshipei.redcore (64.0.)。说明是真的 Chrome 64。APK 包里面可以看到,redcore 的核心库文件是libxwalkcore.so,所以红芯 Android 版其实是基于 crosswalk 开发的,所谓“Redcore 就是老版本 Google 浏览器”的说法不攻自破。
那么问题又来了,crosswalk 项目去年已经被英特尔放弃了,最新版还停留在 Chrome 53 呢,红芯都已经到了 Chrome 64 了,这应该是自主研发了吧?于是我又搜索了一番,发现有个叫做 tenta-browser(https://github.com/tenta-browser/chromium-crosswalk/tree/upstream/orig_64.0.)的项目 fork 了 crosswalk 并把 Chrome 版本升到了 64,对比一下红芯的版本号,一模一样,不知道是巧合了还是破案了?
更有@泷涯 在微博上爆出,红芯浏览器和 Chrome 的文件结构也是基本上一模一样,甚至于“属性”里的 Chrome 都没有改掉。
来源:@泷涯微博
还有令人嗔舌的是,Chrome 的 Logo 也出现在红芯浏览器的安装包中,按理来说,即使是套用 Google 的浏览器内核,但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应该发生。
来源:@泷涯微博
至此,在一个又一个名为 Chrome 文件夹面前,基本可以实锤所谓自主研发的国产浏览器还是套用了 Google 开源的浏览器内核,那为什么是 Chrome 49 版本,不少网友表示,当然是为了兼容 Windows XP。
红芯浏览器背后
而再看红芯浏览器背后的红芯公司,据红芯联合创始人、COO 高婧此前在接受联想之星的采访时表示:
我们以前叫云适配,是做移动化这块业务,积累了不少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移动化项目都要先解决安全问题,后来就把安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线,所以就有了红芯云适配和红芯云安全两块。无论哪一块,都是基于浏览器内核技术的,所以我们把原来内核的名字——红芯升级成了公司的品牌名。它第一层意思是红,中国红,芯就代表浏览器内核。再引申一层,芯可以引申为核心技术,我们希望有持续的核心技术创造力,持续构建我们的壁垒。
据调查发现,云适配定位是 HTML5 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的产品包括可将现有 PC 版网页适配成 HTML5 的移动应用跨屏云 Xcloud、可快速构建 HTML5 网页应用的 Amaze UI。而此前它的多轮融资均是在“云适配”时期获得。
CSDN 也曾采访过其创始人兼 CEO 陈本峰,这位年轻有为的 80 后创始人:
红芯创始人兼 CEO 陈本峰
1998 年,高考以全市理科第三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
2000 年加入了科大讯飞。
2003 年,以全额奖学金考入香港科技大学上的研究生,彼时他在香港科大计算机系创始系主任、香港政府首任科学顾问、国际互联网顶级学术会议 WWW 主席 Vincent 的指导下,研究出 “移动设备上网页的自定义渲染”,并获得了国际专利技术。
研究生毕业后,陈本峰收到微软美国总部的 offer,出于对微软技术的膜拜和憧憬,他前赴微软雷德蒙德总部,开始了对 IE8、IE9、IE10 浏览器的研发工作。
在此期间,他为 IE 浏览器经典的“404 Error”页面中设计了“诊断连接问题”的提示,引导用户自主排查网络连接问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微软 IE 部门的客服费用。
到了 2012 年,陈本峰回国创办了云适配并担任 CEO,并获得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荣誉,此外还是国际互联网标准联盟 W3C 中国区 HTML5 布道官,中国企业级 HTML5 产业联盟主席。
如今专注浏览器内核技术研究及国际互联网标准制定超过十四年的他,在刚获得 C 轮融资之后,就被网友质疑造假,又该情何以堪?
如何看待“国产红芯浏览器”造假事件?
对此,微博上也炸开了锅,在纷纷@Google是该出来收费了之后,更有网友愤恨地表示这是科技诈骗。
同时,也有一批工程师站在技术的角度,认可红芯的方案,但不认可其过于夸大的自主研发宣传。
就在此时,红芯官方也站出回应。红芯联合创始人高婧表示:
红芯浏览器“包含‘Chrome’在里面”,但并非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如智能感知渲染引擎及应用安全方面都有创新,这些功能需连接云服务,“单看安装包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她还称,客户满意度很高,“绝不是那些人说的拿国产概念去骗钱”。
同时,据《财经》报道:
陈本峰强调,“我们不是要骗什么国家资金,我们没有拿过国家的钱,我们的客户都是企业用户,并没有特别强调政府用户。”
另一位红芯产品深度知情人士也证实陈本峰说法属实。
“红芯最大问题在于过度宣传和模糊宣传,但初衷绝不是学汉芯要骗国家资金,它是将 Google 浏览器内核基础上增加了些功能,内核层面有些修改,也就是说有自己的创新,它的那些客户也是销售一点点磕出来的。”该知情人士称。
在 IT 行业,为何国产的背后频频爆出造假事件?
事实上,红芯的回应也间接地证实了红芯浏览器还是借鉴了 Chrome 的内核,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无论是从浏览器设计还是功能方面,仍无法完全摆脱 Chrome 的影子。
那在科技圈中,为何国内的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粗略地来讲,一方面或许迫于外界的压力,对于技术的追求渴望赶超国外巨头;另一方面或许仅是利益驱使罢了。整体而言,在国内的大环境中,在造假事件背后,应被谴责亦或深思的岂止仅是涉事一方呢?
“征稿啦”
作者:csdnnews 发表于
16:05:48 https://blog.csdn.net/csdnnews/article/details/ 阅读:0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浏览器公司Opera计划IPO,拟融资1.15亿美元
PingWest品玩6月30日报道,据路透社报道,总部位于挪威的浏览器公司Opera周五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申请,计划融资最多1.15亿美元。 中金公司和花旗集团是Opera此次IPO的承销商。
Opera为PC和手机开发浏览器。该公司申请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美国存托股份,代码为“OPRA”。OperaOpera此前为挪威软件公司Otello Corp ASA持有。2016年,该公司将Opera以及Otello隐私和性能应用出售给中国投资财团。Otello当时还名为Opera Software ASA,随后调整了公司名称以及在奥斯陆交易所的代码。
Opera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在此次IPO之前,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实益拥有Opera的1.35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为67.5%。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实益拥有Opera的4675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3.4%。以机构股东来看,昆仑科技持有96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8.0%。Keeneyes Future Holdings Inc持有39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5%。360旗下全资子公司奇飞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持有4675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3.4%。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用浏览器也分阶层,你在哪个阶层?觉得哪个浏览器最好用?
作为一个一般永不,谷歌的Chrome是公认的最好的一个,其次是火狐Firefox。
因为两者都有很强的内核机制。两者相同的是快速开发快速发布快速更新的节奏。有啥过错缝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补。自带的开发者东西也是很好用。都支撑扩展插件东西。最最关键的是,两者朴实是浏览器网络东西,并且都没有显着缺点。在兼容性方面,两者都支撑Win, Mac, Linux多渠道。
别的其它的浏览器多多少少都有些大的问题。
微软的IE不必说,现已是老迈难了,现在开发者保存它朴实是为了测验和兼容一些老用户罢了。连微软自己都开端扔掉这个污点产品。尽管推出了新一代的Edge浏览器,但它的功用功用,以及用户体会,还有待进步。
苹果自家的浏览器safari因为只能在苹果系统上运用,它的普及性和重视度并不是很高。许多Mac用户其实还都是在用chrome 和 firefox 罢了。现在它存在的意义就差不多跟微软的IE相同,都是用往来不断下载其它浏览器的浏览器。因为用Mac的人基数没有用Windows的多,所以即使有缝隙缺点,诉苦的声音也不是特别高。Safari之前也出过支撑win的版别,但现已中止更新了,所以几乎忽略win用户对它的点评。
其它还有许多国产浏览器值得一说。曾几何时,当IE仍是如日中天的时分,国产的Maxthon浏览器就是一款超级好用的IE替代品。它的中文名字叫漫游浏览器。因为它是根据IE的浏览器,它用的就是win自带的浏览器内核,所以页面烘托根本都是跟IE共同。不过,漫游添加了许多很顺手的功用,比如: 书签网络同步,手势功用,一个窗口多页面的框架,等等。能够说,咱们现在浏览器具有的许多根本功用,那时分IE没有,但漫游供给了,并且作用不错。惋惜的是,在Chrome和火狐的鼓起之后,漫游依附于IE的特性现已不能让其跟上网络潮流。
然后就呈现了一大批打着 双核 旗号的浏览器。漫游是其中之一,还有猎豹浏览器,搜狗浏览器,360浏览器,等等,等等。其实一直都在仿照Chrome和火狐,但却总是参加许多凌乱的广告功用。一方面还得嵌入搜索引擎,还有啥信息页面绑定。更可恨的是,安装了浏览器,你啥时分升级的时分会发现自己电脑上增加了其它产品。全家桶的进入,就是从一个浏览器开端。这就是国产浏览器的实质。要讲技能,Chrome和Firefox根本都是开源的,中国的技能人员完全能够做出一个接近于Chrome和Firefox的浏览器,只不过,有太多商业意图的干涉,做出来的浏览器都是一大帮子营销废物。作为一个一般用户,我就想干洁净净地用一个浏览器东西,但国产的浏览器怎样着都不让人省心。
1、IE浏览器,这个是电脑自带的,没有办法,体会吧感觉很一般;
2、360浏览器,这个个人以为还行,书签电脑手机能够同步,最根本功用都有,简略查件也有,比较符合国内助用,兼容性、速度还行,一切大学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3、国际之窗浏览器,因为其时大学台式电脑装备差,加上自己有强迫症,电脑硬盘空间不够大,其时就把安装包稍大的360浏览器给卸载了,换上了国际之窗,感觉国际之窗是简版谷歌浏览器,除了插件不像谷歌,然后砍掉不少用不上的,其它跟谷歌浏览器很像(不谈国内很多浏览器下载、设置,直接就用谷歌的chrome://downloads/了),用的还比较满意,速度快,简练,唯一问题就是插件少(广告多没有插件屏蔽难以忍受);
4、火狐浏览器,因为编程,所以又测验了很多浏览器,火狐鼎鼎大名,所以其时试了一下,其实做的不错,可是个人感觉有两个槽点,让我难以忍受,一个是总感觉火狐很丑,很粗陋,每次看到火狐主页都有一种难受的感觉,别的一个是其时flash插件,经常得更新;
5、谷歌浏览器,弄完火狐就是谷歌了,感觉速度流通,简练,快,插件多,几乎完美,说几乎是因为它占用内存多,当电脑装备比较低,翻开网页多,就感觉有点费劲了,so,其时电脑装备低用一段时间后就卸载(现在电脑装备高,不必忧虑内存什么的,就首要用它了);
6、搜狗浏览器,其实从来没有自动装过搜狗浏览器,因为用搜狗输入法或许其它软件老是引荐,所以发生逆反心理,比较恶感,有次不知道怎样就装了,感觉一般般,没有比较特别的(自己介绍说第一个双核浏览器...);
7、百度浏览器,百度其实技能挺不错的,百度浏览器从前用过那么一两次,感觉很一般,没有啥形象;
8、QQ浏览器,因为游戏用QQ浏览器,每周有积分啥的用过,体会感觉还行,不过感觉比起谷歌,总觉得差点滋味,也说不清楚...
9`、傲游浏览器,这个我以为不错,最初电脑特卡的时分,首要用的是它,因为它速度比较快,并且比较不占内存,尽管没有逐个试过,可是感觉以上浏览器中,拍个前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少插件少点;
10、UC浏览器,2345浏览器,欧朋,猎豹,只极其时间短的运用过,怎样说呢,都很一般,当然也因为用的很少,也不太好点评下结论,猎豹从前过年成功抢到火车票,点个赞;
传说中的五大浏览器
1.Google浏览器
开发中的神器,做过开发的都知道,书签管理也比较能够,就是在登录Google账户的时分需求翻墙,关于书签同步是个大问题。
2.IE浏览器
恕我直言IE 现在除了IE11和Edge其它版别都是废物。
3.Firefox浏览器
十分强壮,傍边有许多十分好的插件,例如网页截屏,取色标注等。就是发动速度有点慢
4.Safari浏览器
苹果专用,微软用户就不要想了,假如是苹果用户,用自带的Safari就是最好的
5.Opera浏览器
从前用过半年,界面洁净整齐,发动速度快,书签整理也很便利,个人比较引荐
总结 :要是会玩,并且电脑装备高,那么谷歌浏览器Chrome,你值得拥有,假如不介意火狐页面或许flash插件,火狐浏览器诚心不错;假如电脑装备比较低,尤其是内存较小,那么傲游浏览器比较不错,国际之窗也行;假如一般情况下,不太喜欢折腾,电脑装备一般像360,qq浏览器用用也不错,其它浏览器也能够测验测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国产浏览器能否峰回路转?本土化体验创新是突破口
印象中浏览器属于PC端基础的入口级产品,很久没有上头条了。最近关于浏览器的知识产权重新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人们对国产浏览器充满焦虑和期待,开发一款真正技术含量、赢得世界尊敬的国产浏览器,真的有那么难吗?浏览器的创新之路在哪里?
一、真正的浏览器都是开源与研发创新并举的结晶
浏览器的出现直接把计算机由软件时代推进到web时代,在互联网世界里,浏览器链接的是网页、APP、游戏、音乐等各种信息,而网页所访问的信息都必须符合国际公开的技术标准才能与浏览器的代码适配。可以说,正式浏览器把互联网由软件时代过渡到web时代,如果微软没有开发出IE浏览器,这家公司是无法二十多年成为世界顶尖IT巨头。
(国外浏览器巨头)
完全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需要符合国际标准,投入高昂的开发成本,很多浏览器奉行拿来主义基于Webkit、Trident、Blink等内核制作。不过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内核并非“芯片”,浏览器是软件不是硬件,内核其实是源代码,Chrome浏览器最初也是基于苹果的webkit来开发的,各大厂商往往会注明内核知识产权。
市面上大多数选择在开源代码的基础上自己做分支改进,讲开源化的源代码视为构建大厦的石子、钢筋和水泥,在整体的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类似建筑图纸),浏览器需要将这些开源代码作为材料进行运用。实际上,即使强如Google的Chromium也基于大量开源项目,在全球化时代国内浏览器在尊重知识产权前提下与前沿技术接轨,将最好的内核为我所有亦无可厚非。
相对比电脑“芯片”、电脑及手机的操作系统来说,浏览器的技术难度相对要低,其战略意义亦相当重要,所以国产浏览器成为网络强国的一大突破口可以理解。
二、国内浏览器的竞争比拼的是用户体验,也可以给世界做出贡献
目前PC端市场IE浏览器本身第三方扩展应用较少,Chrome浏览器由于谷歌退出中国很多产品服务无法连接影响了上网体验,而国内浏览器市场份额最大的是360浏览器(包括360安全浏览器和360极速浏览器)、月活用户达4.03亿,市场渗透率76%,其次是QQ浏览器、猎豹浏览器和搜狗浏览器等,从电脑桌面端到移动手机端,这样局面大体未变,毕竟浏览器用户的迁移成本比较高,可能就多了个专注于做移动浏览器的UC而已。
笔者一直使用的就是360浏览器,钟爱360浏览器的理由是它可以轻松切换到IE版,其应用扩展市场又是基于Chrome,可以说是集合这两大浏览器的优点,既保持极简的上网功能,又加入很多延伸的插件,甚至我一度觉得各种各样碎片化的App还不如一个包打天下的浏览器好使。再次是360浏览器的云同步体验较好,尤其是像我们的媒体工作者需要向很多网站专栏投稿,即使在异地更换电脑,同样可以实现一键登录账号,同步上传账户密码非常方便。
国内浏览器竞争比拼的其实是对网民上网需求的理解和产品服务效率,而浏览器强悍的用户粘性使得其能不断整合更多新功能丰富自身的能力,比如360浏览器的一个下载功能创新基本上就让很多专业下载软件没的玩了。
当然要出一款让全世界尊敬的国产浏览器,除了有内核以外,实际上还需要具备很多复杂因素,国产浏览器中的翘楚实际上也做出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首先是身份国际化,比如360既是W3C组织成员,也是CABForum(国际CA浏览器论坛)的管理成员;在国际标准制定上,360拥有投票权。即使面对闭源的IE内核或者Flash插件,能以内存钩子、热补丁、第三方接口等方式做扩展和功能增强。
其次为贡献安全漏洞。互联网是代码世界,而有代码就会有安全漏洞,即使是有内核的浏览器也存在很多Bug,去年360安全浏览器就修复过微软和谷歌的0day漏洞,为这两家挽回巨额损失,这就是360“安全”浏览器一次国际化正名。
第三是浏览器商业模式的原创性探索。最早浏览器是网景浏览器后来因为变现困难被收购,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的浏览器又率先摸索出信息流模式,此前国外欧朋(opera)浏览器处于亏损状态,由国内资本与360创始人周鸿祎联手收购后引入信息流模式很快实现盈利,并于今年7月在美国上市。
三、国内浏览器的十年“豹变”:跨系统适配、安全、生态体验
今年在中美贸易战的紧要关口,中兴手机被禁使用安卓系统的风波,让有志之士陷入到缺乏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的沉重反思,浏览器是否也会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而存在这样的风险呢?所以,独立开发属于国人自己的浏览器的确是条不可荒废的进击之路。
很多人以为芯片只有Intel和AMD,桌面操作系统有window、Mac、Linux,手机操作系统有Android和iOS,这只是用户以市场占有率的大致判断,实际上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上均有独立进行开发。目前国内有4个国产CPU硬件平台即芯片,分别是兆芯、龙芯、飞腾、海光,以及3个国产操作系统即中标麒麟、飞腾麒麟、中科方德。当然,如果没有一个真正适配这些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国产浏览器,依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
目前360浏览器正着手实现Windows、Mac、Linux/国产三大平台的一致体验,以贯彻“国产化”路线。360浏览器的跨平台是要保证用户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都可以使用360安全浏览器进行无缝连接,目前国产浏览器之中能够有跨操作系统格局和眼光的依然凤毛麟角,多操作系统匹配应用,让国产OS也通过国产浏览器上网,实现网络安全的闭环,这是市场领先者所应有的担当。
需要强调的是,360浏览器的“跨平台”战略并不只是开发产品就完事了,还要解决网络安全、云同步以及以及兼容性等难题。
首先,浏览器历来是黑客大赛攻击的目标,目前桌面端上Windows的网络欺诈、钓鱼网站、黑客攻击被360安全浏览器压制了,很多黑客转向攻击Mac、Linux平台。360安全浏览器在十周年之后构建起系统级安全、进程级隔离安全、内核级安全、云服务安全、第三方服务安全等多层防护体系,这是360历来的优势。
其次,操作系统的切换要保证与windows相同的上网体验,需要在360浏览器有统一Web标准以实现兼容;对浏览器的性能予以适配才能保证快速上网;另外在上网过程中,各个网页上存储的密码反复输入非常麻烦,很多用户自动收藏网页、保存密码实现账户一键同步。360浏览器除了设置技术之锁以防止黑客入侵,还将支持访问国产密码算法,实现加密安全的网银支付、网购等应用,此外360还将推出付费定制业务以满足浏览器数据保密、文档不落地等个性化需求。
据360浏览器总经理梁志辉表示,360浏览器更是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全屏换肤、智能地址、收藏夹同步、在线办公等全新功能产品。
当今浏览器竞争早不只是技术层面或者工具层面的竞争了,而是整个产品矩阵和生态层面的竞争。360浏览器之所以能够打败国外诸多巨头在于360浏览器依托360搜索亿万级数据,根据用户反馈开启智能推荐和网址直达;360云服务能保证收藏夹实现跨终端同步;360安全卫士不仅能够保持360浏览器的“安全”上网,还是PC端最大的应用市场,此外,在上网高级设置个性化体验、实验室新功能探索等方面,国产浏览器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浏览器是互联网技术和国际协作的结晶,也能体现国内技术工程师创新创造,国产浏览器多年来所做的技术积累、所做的商业探索值得让世界同行的尊重。尽管用什么样的浏览器,一直是交给用户和市场投票选择,但是在芯片、系统、浏览器“国产化”是网络强国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中重要筹码。
如今国产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在市场份额上已经领先国外巨头,但是长远来看,未雨绸缪走“多平台化战略”、坚持产品创新,积极落地“国产化”形成多平台跨系统适配,强化上网安全优势,这样才能保证浏览器市场公平、开放的竞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周亚辉主刀,周鸿祎参谋,他们要掀起第三次浏览器世界大战
谷歌旗下Chrome浏览器已然一家独大。然而在所有人都以为浏览器战争早已结束的时候,Opera却吹响了上市的号角,重燃浏览器世界大战之火。
浏览器是拉开互联网时代大幕的一门最古老的生意。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 Web——只有三个按钮“返回”“上一步”“下一步”。1993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编写的Mosaic预览版发布,它是互联网历史上首个能显示图片且被普遍使用的网页浏览器。
蒂姆·伯纳斯·李(图片来自网络)
从此,互联网开始野蛮生长。而第一款商业浏览器则是1994年由Mosaic程序员们成立的网景公司推出的Netscape Navigator。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一时间无人能出其右。同一时间,还有IBM推出的WebExplorer浏览器,虽然功能强大但并未流行。
1995年,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打响。微软发布IE浏览器,并在之后捆绑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之前领先的Netscape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终于在1998年被美国在线(AOL)收购。
微软IE浏览器的统治地位一直坚持到了2003年,苹果发布了Safari公测版,次年Firefox发布,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种大大小小的浏览器。这一混战直到2008年谷歌推出Chrome才宣告结束。
现在,谷歌旗下Chrome浏览器已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一家独大。然而在所有人都以为浏览器战争早已结束的时候,Opera却吹响了上市的号角,重燃浏览器世界大战之火。
Opera是谁?
“Opera是谁,是干什么的?”就连很多财经科技圈的记者听说到Opera上市的消息都会发出连环疑问。但他们一听到“周亚辉”三个字,又回收起疑惑的表情,回答一个意味深长的“哦”。
1995年,Otello在挪威成立。1996年,Otello推出了“Opera”品牌浏览器软件的第一个版本。
Opera推出之际正值浏览器第一次世纪大战的时候,IE与Netscape战况胶着。而Opera因为别出心裁的设计,迅速积累了一小批“死忠粉”,在两大巨头之间生存了下来。标签页面、快速访问、极速模式,现在大量浏览器上的标配功能,曾经都是Opera的创新。
然而,功能创新总是很容易被复制。
被坊间戏称为“一直被模仿,总是被超越”的Opera,在渠道、商业模式等方面均无法与市场霸主匹敌,市场占有率萎缩严重。
2016年Opera寻求收购,被出售前,其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在5%上下徘徊,且背负着2000万美金的亏损,最终不得不退市私有化。
Opera寻求出售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中国买家的关注。
根据相关报道,早在2014年,猎豹就开始和Opera交涉。2015年3月,CEO傅盛还曾经专程去挪威和Opera洽谈过并购事宜,只是当时羽翼未丰的猎豹,没能扛住竞价。按最开始12.5亿美元的开价来算,已经占到了猎豹当时总市值的一半以上。
与他竞价的也是中国买家,且是个在浏览器业务上有非常深厚功力的人——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
周鸿祎拉上了昆仑万维CEO周亚辉,昆仑万维和 360共出价 105 亿挪威克朗(约合 81 亿人民币),收购 Opera 公司 100% 的股份。这比起Opera过去30天的平均市值,高出56%。
伴随着高额售价,关于“二周”合力买下Opera的第一个疑问产生:周亚辉和周鸿祎为什么花这么大的代价也要买下Opera呢?
在Opera招股书中透露的众多信息中有一条非常关键——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高增长地区,Opera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周亚辉有过几次创业经历,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加入了陈一舟的千橡集团,针对当年的失败,陈一舟给他提出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队理论:
“互联网第一拨人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我们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非洲情况,红色柱为Opera的占有量,灰色柱为移动互联网的占有量
Opera所面对的这几十亿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一片肥沃的草地。
虽然非洲、东南亚市场目前用户的平均ARPU低得令人发指,但这些新兴市场发展之快,实在是让人无法忽视。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数据,4G手机在2018年第一季度,才刚刚成为非洲市场的主流,占据了56.8%的市场份额,环比增长了3.9%。随着低端4G手机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和4G网络的覆盖率在非洲进一步提高,非洲市场对于数字消费的需求,将会有相当可观的增长。
今年年初,Opera News独立App上线,对标“新兴市场的今日头条”。上线后,增长非常迅速。这款独立产品,在1月份还是80万MAU,到了3月份就增长到了340万MAU,6月份就成功冲击了一千万MAU。世界杯期间的本地化运营,又让Opera News获得了一波快速的用户增长,仅在非洲用户的下载量就达到了1000万次。
Opera News
“Opera这个用户群,就是地区虽然穷是穷点,但是他人口基数很大,大概40亿人口的区域,非洲、南亚、东南亚,然后再加上那个北非,中东,还有欧洲,我觉得还是可以有时间慢慢耕耘的,就是可以长期耕耘的。”周亚辉在采访中说到。
虽然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一年时间再造一个千万级别的产品,就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对正在快速增长的非洲大陆而言,这才刚刚是个开始。因此Opera选择从非洲市场,利用一个已经在这个市场上有广泛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浏览器产品作为切入点,以期打通未来新闻、社交、支付等等7个周亚辉眼中的百亿市场。
非洲眼下是需要用闪电战打法的市场。
“我们一直认为,商业战争就两种战术,一种就是闪电战,一种就是持久战。闪电战就要不惜一切代价,赶快占领高地。我们在做Opera的时候,就想的很清楚,基本上四百人团队配制,哪些是闪电部队,哪些是持久战的部队。中国团队就是打闪电战的,我们在非洲做Opera News,我们一年搞三千万的MAU,两年一年中国人去干,快一点,活糙一点,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站住战略要地。”
今年年初的时候,昆仑万维十周年庆典上,周亚辉提出了未来30年,要“All in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ALL in印度和非洲”、“ALL in AI和区块链”,而Opera正是这几个All in策略最好的载体。
这也是最近被定义为“投资人”的周亚辉的二次创业。为了做好Opera的CEO,周亚辉辞去了昆仑万维CEO的职务。
第二个疑问则是周亚辉接手Opera之后的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周亚辉将Opera原本盈利的广告业务拆分后,重新卖给了原来的股东。
Opera原有的广告业务归属于子公司AdColony,做的是视频激励广告,用户在游戏内通过看视频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诸如金币、钻石之类的游戏内的激励。
这个业务本身每年有超过一亿美金的收益,看上去剥离它是一个反常的举动。但实际上却是有深远打算。
这块业务门槛并不高。虽然能创造现金流,可是用户体验并不好,长远来看并没有创造用户价值,与周亚辉购买Opera的初衷不合。于是,周亚辉果断抛弃了这块业务,最终留在手里的是价值5.75亿美金的Opera品牌,以及旗下移动浏览器和桌面浏览器等核心消费者业务。
而周亚辉的初心是:一是先聚焦最核心的浏览器业务,拿下核心入口,再以此为据点切入其他领域;二是聚焦新兴市场;三则是通过技术降低成本,驱动本地化运营。
第三个疑问接踵而至:Opera买来的时候亏损严重,盈利的广告业务又被卖掉了,那么它靠什么生存下去呢?
开源节流。
对于Opera来说,成本有两大块——人力、服务器。周亚辉在波兰招募了一支跨国开发团队,他形容为“数学好、计算机好、英语好”,国际化能力强的高战斗力团队。这支团队让他将人力成本控制到北京的三分之一,硅谷的六分之一。
而基于原来Opera本身的技术积累,和来自微软的两员大将孙峰和胡睿改造后的技术能力,则进一步降低了Opera的运营成本。
“Opera News是基于AI的人工智能的新闻推荐,刚开始我们直接使用了AWS,但开发半年上线以后,做了两个月,帐单过来,一百万美金,你会发现这个完全没法做,挣不了钱。所以我们活生生多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依靠Opera以前浏览器在云端做压缩的积累,五十多个工程师什么都不干,把这套系统移植到了Opera News上。然后我们自己的成本跟AWS降低多少,你根本想不到——我们是它的十分之一。”
在这种“低空飞行”的状态下,周亚辉和Opera能够获取的,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庞大新用户群体,同时也是在目前回报率较低的新兴市场上,一套可以快速复制的产品、经营方法论——产品快速上线,快速导流,快速铺开的高效自我复制能力。
国内市场上,这点做得最好的无疑是头条:从资讯客户端开始,切短视频、切互动、切垂直领域,指哪打哪,西瓜、抖音、懂车帝……大家都看到的风口,一定要比别人跑得都快。
所以,Opera计划以浏览器为切入点构建出的产品矩阵,或许能成为Opera未来头条式的流量护城河。
Opera招股书简介
战略上,周亚辉有一个观点一直在坊间流传,即互联网最赚钱的领域有7个:社交、新闻、视频、音乐、电商、物流、支付,每一个领域都能诞生百亿美金公司。Opera的产品战略就是这套理论的一个实践,从浏览器进入到新闻、视频、音乐、支付等领域,最后实现线上线下消费的全场景覆盖。
目前除了资讯,Opera还在浏览器中内置了陌生人社交的群组功能,准备进入社交市场;上线了加密货币钱包,留下了布局区块链和未来做更深入的金融科技的入口。这些产品都已经陆续在非洲市场上线,而且攻城掠地的速度奇快。
头条产品对于用户时长的瓜分能力,在中国市场已经得到了验证。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17年底,今日头条的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70分钟。
Opera浏览器本身在加入信息流之后,用户时长就增长了一倍,提升到了日均32分钟,Opera团队还提出了40分钟的目标。信息流功能本身于2017年初上线后,月活跃用户从17年初的910万,一年就飙升到了18年第一季度的9020万,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
这样倍数的增长,结合Opera在新世界市场快速获取的用户量,用户量乘以时长,最终将转化为相当可观的商业化收益。
而这一系列的改造也体现在了招股书的数据上。
Opera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Opera在移动端以及PC端的MAU总数达到3.22亿,与2017年3月底MAU相比增长了52.1%,尤其Opera News增长了近10倍。
另一方面,从公司收入角度去看,Opera 2018年一季度经调整后净利润987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的78万美元实现了11倍的增长。2017年,Opera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1779.6万美元,对于2016年黯然出售时的净亏损922.6万美元,扭亏为盈,其中主要贡献,即来自于新上线的信息流业务。
Opera原本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搜索、广告,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Opera与谷歌等搜索提供商有着超过15年的合作关系,基于分成模式,谷歌是Opera第一大收入来源。
而信息流广告业务上线后,广告收入在Opera营收中的份额持续放大,2017年来自广告的收入占到了Opera去年整体营收的32%,从去年Q1到Q4收入增长率高达95%。周亚辉也在先前的采访中,给出了信息流广告“今年可能盈利更多”的乐观预期。
浏览器战争重燃
“很多人说浏览器的战争已经结束了,我觉得这是错觉。”
在周亚辉看来,Chrome属于用户的默认浏览器,但他预估Chrome的极限大概也就是市场份额的80%——永远都还会有20%的用户为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功能选择第三方浏览器。Opera的目标,就是吞下这第三方浏览器的20%里的40%-50%,也就是整个市场的8%到10%。
——浏览器本身是一个40亿人的市场,仅仅拿下8%-10%,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量。
2017年6月-2018年6月全球浏览器市场占有情况
另外,对第三方浏览器最关键的一个强心剂在于,手机厂商自有浏览器这几年并没有蚕食掉第三方浏览器的市场。
曾经微软以IE预装逼得网景穷途末路,这样的情形是否会在移动端重新上演,一直是众多第三方浏览器的隐忧。
但从过去五年的数据来看,国内比较主流的产品,比如UC和QQ浏览器,MAU值仍然在稳定增长,大家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属于第三方浏览器的市场仍然存在。
这一方面是因为移动端浏览器技术门槛很高,卡顿、速度慢,都不是随便两个工程师可以解决的性能问题。同时由于浏览器属于非常高频的产品,一旦体验不好,用户就会放弃,所以单纯的预装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就是信息流的价值。国内QQ等浏览器目前都已经基于自身的内容体系推出了信息流产品;Opera则是签了600多家媒体集团,成了海外第一家做信息流的浏览器。
用户时长变长了,粘度也就变高了,这都为第三方浏览器赢得了生存空间。
Opera昨夜登陆纳斯达克
如今,在中国人周亚辉的带领与改造之下,这款老浏览器又重新登陆资本市场。开盘后,Opera股价迅速拉升,一度上涨到15.6美元,涨幅超30%。小幅度波动后,最终报收13.1美元,全日涨幅9.25%。
而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在浏览器的战场上,周亚辉和Opera的这场持久战,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全球浏览器发展史》,赛迪研究院,陆峰博士
作者 | 马小军
编辑 | 亚澜
来源:深响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浏览器属于IE浏览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