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盘怎么扩容样从5090G扩容到更大

直接用数据线复制到电脑就可以或者用蓝牙传

在360手机助手里有“一键root”工具。首先将手机连接360手机助手。点击“我的手机”——”管理预装软件“。进入之后,点击一键root。

如需购买三星手机配件(电池、耳机、智能皮套、充电器等),您可通过如下途径购买: 1.三星网上商城:进入三星网上商城-配件中购买。 2.三星手机原装配件商城:关注“三星服务”微信公众...

如需购买三星手机配件(电池、耳机、智能皮套、充电器等),您可通过如下途径购买: 1.三星网上商城:进入三星网上商城-配件中购买。 2.三星手机原装配件商城:关注“三星服务”微信公众...

华为,中国的一家极富创新性的世界500强公司。作为个人手机市场之一,华为团队致力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安全易用技术,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消费者与盟友取得成功,所以不管是国内还...

您好!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不同的电信版本的4G手机价格也是不同的,从1000元到几千元都有的,建议您购买品牌的电信手机,目前电信的4G手机有很多新款的,华为,酷派...

您好!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不同的电信版本的4G手机价格也是不同的,从1000元到几千元都有的,建议您购买品牌的电信手机,目前电信的4G手机有很多新款的,华为,酷派...

(更新在最后面喽) 百分之99中国人都没听说过 没用过的小众牌子himalaya。 himalaya祛痘膏,购于尼泊尔, 被吸粉。二十几块钱跟理肤泉比着简直就是不要钱。原来脸上从不长痘,熬了一段时间的夜,尼玛额头、眉心、鼻翼,下巴,甚至脸颊不停的长痘,心情像是吃…

一、护肤美妆身体用1.簪子,没错,簪子(筷子也行)淘宝上买10块钱一个的簪子,可以放在包里,放在铅笔盒里,夏天来了真的太需要了。长发必备,我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我看过很多教程,但是扎丸子头总是很奇怪,扎的紧了很土,扎的松了容易散,显得很乱,总…

注意!!!本文章将为你节省80%的时间! 我爬取了从2016年提问开设到现在,2000多个答案,根据一定的筛选条件选出了这个提问下推荐次数最多的书的排行榜。 这个筛选条件为赞数至少在50个以上,有认真地在推荐,除去一些抖机灵和教科书的推荐。 结果显示如…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每天给你做…

是时候表演单身猪真正的技术了! ————————————————— 我来更新惹,竟然真有人点赞 出差工作也好,留学读书也罢,相信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们只能一个人面对着墙壁吃饭,自己买菜自己烹饪自己品尝欣赏。但即便是如此,也不妨我们…

原标题: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滁州市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实现滁州大型燃煤电厂零突破。加快天然气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天然气管道工程,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天然气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全市消费量达到8亿立方米以上。完善各级输配电网,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实施新一轮配电网改造,提高城乡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输电供电可靠性。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65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330万千瓦,年均增长约7%。详情如下: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滁州奋力争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全力谱写“环滁皆美”新篇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制定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是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省发展排头兵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目标。特别是在新的市委班子带领下,全市上下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解放思想谋大事,依法合规干成事,滁州呈现出发展势头好、发展环境好、精神状态好、政治生态好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千亿,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功获批全省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增加值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主导地位更趋凸显,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91户,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硅基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滁州智能家电纳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定远盐化产业园成为全省四大新型化工基地之一,安徽康佳电子成为全市首家百亿级企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4%,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增长点蓬勃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初步建成五级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专栏2 “十二五”产业发展重大成就

◆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产,2015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89.1亿斤,较2010年增长15%;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53万吨、34.7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14.8%和25.7%。创建“五有六统一”粮棉油万亩高产示范基地79个、省级以上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场41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家。发展形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9家,农民合作社达5090家,培育各类家庭农场3000家,创建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3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产品总量均居全省第一,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工业。智能家电:建成博西华年产130万台高端节能冰箱、康佳电子300万片导光板、坂田电气100万台洗衣机和30万台空调、韩上电器100万台冰箱和60万台洗衣机、扬子空调R290冷媒替代技改等项目。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设计与制造基地、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称号。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建成安徽猎豹15万辆皮卡及SUV整车升级改造、浩淼安防年产700台涡喷消防车、永强汽车1.2万台全天候应急罐车和特种车项目一期、蓝德集团750KV立塔式高压交联电缆技术改造、全柴动力3.5万吨消失模缸盖、悦达实业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及变速箱等项目。绿色食品:建成盼盼食品、雀巢银鹭、滁州养元饮品、东鹏特饮、嘉吉动物蛋白深加工、雅客、蜡笔小新、巧妈妈、嘉美制罐等品牌食品级配套企业,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龙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型化工:建成华塑盐化一期、中普石油200万吨重油裂解制烯烃及下游产品综合深加工、泉盛化工24万吨合成氨、华纳化工5万吨氯化聚乙烯等项目。硅基材料:建成德力玻璃3.5万吨高档玻璃器皿、鑫民玻璃5.5万吨玻璃制品、联塑侨裕2000平方米硅酸钙板、意德丽塔3000万只高档玻璃酒具等项目。凤阳荣获国家日用玻璃制造基地称号。新能源:累计实施风电、生物质发电、锂离子电池等各类新能源项目26个,完成投资81亿元,风电装机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天康20亿AH标准纳米动力及储能电池、伯恩太阳能36万套(台)太阳能集热装置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服务业。文化旅游:建成运营滁州喜来登酒店、滁州金鹏广场酒店、凤阳国际大酒店和凤仪大酒店、天长新世纪大酒店、明光世纪缘酒店等。开工建设滁州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二期,实施琅琊山山体覆绿工程,建成天长红草湖湿地公园、明光八岭湖、全椒太平文化街区、来安景华生态园、南谯九天峰等一批景区景点。商贸流通:苏宁广场开工建设,1912商业街区、金鹏99城市广场、滁州国际商城、滁州世界贸易广场、滁州创达义乌商贸城、滁州仪邦奥特莱斯广场、明光徽商大市场、明光润溪广场、来安金太阳建材装饰城、全椒江海商业步行街、定远北极星大型购物中心等建成运营。现代物流:建成明光光大物流园一期、汊河商贸物流园一期、定远华塑物流园一期、凤阳港、天长景弘物流园等,滁总物流、益民低碳物流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物流企业。健康养老:建成滁州市体育馆、定远全民健身中心、天长金太阳老年公寓、南谯天成安养院、琅琊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服务外包:康佳呼叫中心、天康生产力促进中心独立运营并开始盈利。科技服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滁州分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中家院工业创新设计中心等一批公共研发平台投入使用,滁州市科技孵化器三期工程开工建设。滁州家电模具(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市第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金融服务:全市社会融资总量超2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2家、市级银行3家、法人银行13家、市级保险机构10家、市级证券机构3家,新设立融资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2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区域市场挂牌企业24家。

城乡区域面貌极大改观。新型城镇化建设快步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并获省政府批准,定远县纳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大滁城建设成果显著,滁来全同城化发展进程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超过70万人。天长、明光、凤阳、定远4个县城大力推进老城改造、新区拓展和园区提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炉桥、沙河、秦栏、古河、临淮关、女山湖等一批重点镇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解决137.8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1.14万户,小岗村提前实现两年大变样提升目标,成为省级美好乡村示范并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大力实施“三治三增三提升”,城镇功能、景观形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3 “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成就

◆交通。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公里,蚌淮高速凤阳段、徐明高速滁州段、滁马高速、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全市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公里,新改建一级公路148.9公里,完成国道205天冶段、省道311定远程桥段、省道309明盱路、定明路、省道312天秦段等一批干线改建工程。建设农村公路3800公里,改造危桥320座。全市新建、续建及改建运输场站共32个,高铁城南客运站、公交枢纽中心、明光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滁河航道疏浚、天长高邮湖航标配布、白塔河航道测量等工程建设,天长天然、天长龙须港务公司、凤阳顺达等一批码头项目竣工运营。滁州市城区公交线路由11条增加至27条,运营车辆由259台增加至476台,公交线路总长度由168.4公里增长至353.9公里。完成113条城乡客运班线公车公营改造,更新车辆289辆。

◆水利。完成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南水北调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启动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完成386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20条河流28个重点河段中小河流治理,滁河、池河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基本完成白塔河泵站、定远炉桥泵站技改工程建设。完成118处农村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先后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7个县次,治理田间工程52.23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5.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22万亩。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29.3平方公里。

◆能源。积极推进大唐滁州电厂前期工作,华塑一期热电站、华汇热电联产一期、泉盛化工热电联产等项目建成投用。新建500千伏鹭岛(釜山)变1座,新建、扩建220千伏明都(南谯)变、洪武变等6座,新建、扩建110千伏石庙变、乌衣变、古沛变等26座。开工建设定明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定远至凤阳高压天然气管道、凤阳LNG(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一期等天然气项目11个。建成来安龙头港、定远大金山等风电项目14个,装机容量70万千瓦,占全省比重60%;建成西门子7.6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天长秦栏牧马湖20MW光伏发电和滁州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信息。4G建设全面启动,信息惠民工作稳步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投入运行,教育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电子政务流程改造、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有序推进,数字滁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投入使用。全市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市政。建成洪武路、中都大道、醉翁路、南谯路改造、会峰路改造、上海路改造、明光路跨线桥、清流高架(跨京沪铁路桥)、清流高架(跨清流河桥)、丰乐大道改造、西涧路、苏州路、公安科技信息指挥中心、滁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南湖三期四期、会峰公园、市民文化广场、高铁站前广场、龙蟠河公园、菱溪湖公园、清流河综合治理一期等项目。

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先行先试,全市26项改革纳入省级以上试点,一批滁州改革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深入实施12项涉农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省土地确权第一证在小岗发放,凤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行,农村信用社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开展八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建成苏滁产业园“一站式”服务中心并实行“2号章”管理,明光市政务服务中心获“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中心”、“安徽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称号,建立市县乡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体系,市县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扫尾工作持续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政府性债务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平台建成运行,全省“一证一号”营业执照第一证、不动产权第一证均在滁首发。多层次资本市场较快发展,直接融资规模超百亿元。基层医改成效显著,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天长、南谯、琅琊等地义务教育集团化改革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其他各项改革稳步实施。

专栏4 “十二五”全市重大改革试点

◆国家级。定远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椒县知识强县工程试点,定远县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定远县智慧城市改革试点,定远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明光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试点,天长市国家级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琅琊区老龄健康服务项目试点。

◆省级。凤阳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滁州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滁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滁州市新型“政银担”合作试点,来安县、南谯区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南谯区、全椒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天长市、定远县、明光市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滁州市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滁州市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滁州市建立行政执法重点联系单位制度试点,定远县国家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建设试点和全省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试点,明光市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并轨机制试点,凤阳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全椒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天长市、凤阳县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试点,南谯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试点,南谯区“救急难”工作试点,凤阳县农业三项补贴合并改革试点。

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以皖江示范区建设为重大契机,外承产业转移,内抓园区建设,提升外经外贸,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00个;境内省外亿元项目到位资金24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35.5亿美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22.4%和4.83倍。 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开发面积拓展到260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末扩大120平方公里,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均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纳入国务院苏州工业园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凤阳、明光、定远纳入皖北振兴战略,与京津冀、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外贸实绩企业发展到900家,居全省第3位;对外通关实现本地化,安康电子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运营,蓝德公司自用型保税仓库获批,天长海关监管中心获批建设;“走出去”企业发展到16家,较“十一五”末增加13家。

专栏5 “十二五”滁宁合作、滁合合作重大成果

◆滁宁合作。滁宁快速通道全线贯通,104国道改建滁汊段、宁天城际轨道一期建成通车。建成来安张山南京市“菜篮子”工程特约保供基地。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挂牌运营,苏滁现代产业园第一小学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投入使用。加入“宁镇扬马”旅游合作组织,琅琊山和狼巷迷谷景区入选“青奥之旅”首批指定接待景区,开通“青奥之旅”滁州直通车。创建滁州高教科创城,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分校建设全面启动。

◆滁合合作。窑河至高塘湖复航项目列入全省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定远盐化工基地被纳入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特别政策区。加入合肥经济圈旅游合作组织,联合推出合肥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市政府、滁州学院分别与合肥工业大学、科大讯飞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和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合滁两地干部异地挂职交流。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00个,淘汰燃煤锅炉386台,实现年节能6.2万吨标准煤。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20.5%。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滁州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凤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项目列入全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凤阳获批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实施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32个,完成西涧湖及周边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空气质量防治,全面完成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防尘设施建设和改造,开展扬尘综合整治,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燃放控制与管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6万辆,PM10浓度值逐年降低。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4个、配套污水管网1240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率达80%以上。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231万亩,建设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435.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1.6%,比“十一五”末提高11.1个百分点。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27个、生态村56个,省级森林城市4个、森林城镇26个、森林村庄147个。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36.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两倍以上;完成126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9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市级职教资源整合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推动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3万人,全椒被列为全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县。文化滁州建设成果丰硕,中国农民歌会唱响全国,天长、明光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南谯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区”,凤阳、全椒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新农合大病医保实现全覆盖,定远、明光、天长、凤阳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进展顺利。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民政、人口、红十字、社会救助、青年志愿者、国防动员等事业较快发展。

专栏6 “十二五”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成就

◆教育事业。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39所,实现“一镇一园”。完成校舍安全工程1686个,改造薄弱学校343所。建成丰山实验学校、大王小学、龙山路小学、扬子路小学、滁州十一中、凤阳中学。滁州市城市职业学院开工建设。

◆体育事业。建成滁州体育馆、清流河体育公园、西涧游泳池,天长市、定远县率先完成全省县级“四个一”(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馆、游泳馆)场馆建设目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高出全省1.15㎡的平均水平。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滁州市综合金牌总数全省第七位,金牌数、奖牌总数、总分数创历史最好水平。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就业创业。建成滁州市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园29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4 个,建成或在建6个县级和24个乡镇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文化事业。建成新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共7个,凤阳县文化馆、博物馆、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来安县人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全椒县吴敬梓故居复建完工。建设农民文化乐园省级点8个、市级点7个、县级点43个,创建市民文化乐园3个。建成11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22个农家书屋、225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卫生事业。建成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市精神病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南新院区主体完工,明光市人民医院和明光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累计实施重大民生工程47项,财政性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6.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86.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工程顺利实施,老村干、老民师等七类“老字号”群体补助及时发放。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6万人次,比“十一五”末增长53%,为1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标准。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等制度,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4.5万套,农村危房改造竣工6.4万户。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面临环境

纵观“十三五”,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综合比较优势仍然显著,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总体上看,我市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

区位优势在凸显。我国实施内外双向开放新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是安徽紧靠东部的城市、长三角沪宁合主轴上的重要节点,位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交汇地带,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地缘优势突出。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和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市将互联互通、承接连接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扩大开放、承接转移的发展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政策支持,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空间优势在扩大。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市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市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全省第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了城乡建设空间。抓住我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将有利于我市优化城乡布局形态,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释放投资和消费需求。借助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滁州经开区、苏滁现代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新平台,汊河、乌衣等成为无缝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最前沿,有利于我市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

后发优势在积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孕育和形成。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我市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总量跨上台阶,产业支撑日益增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城市等创新平台,有助于我市更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资源优势在增强。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粮食、肉类、水产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工业原材料富有特色,已发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有40余种,石英砂、岩盐、凹凸棒等储量大、品质优、附加值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进一步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我市人口红利依然存在,近百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多,有利于我市盘活人口资源。

改革优势在释放。中央推动改革从系统谋划转向全面实施,将明显加快改革进程。我市具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既有大包干精神的永远激励,又有多项国家和省改革任务的先行先试,干部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活力竞相迸发。随着改革进程的纵深推进,有利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提高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将我市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为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环境优势在集聚。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建设,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投资环境比较优势突出,政务服务规范高效,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加快发展的软硬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我市为集聚要素、承接转移、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平台,催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滁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

我市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有待加快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与土地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整治欠帐较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为艰巨。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任务艰巨。高效农产品不多,大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工业传统产业、低端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高,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不够;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偏短,龙头企业的拉动能力不强。滁城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体量不大且发展不平衡,开发园区特色主导产业不够鲜明、增长极作用有待增强。

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存在一些短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一定压力,法治滁州建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虽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经济加快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总体上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加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滁州的发展完全可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愿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美丽滁州、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环滁皆美家园,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抓好工业强市、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统筹、生态为本、和谐共享六大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建设“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为目标,以骨干带动、链形延伸、科技长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打造名企、树立名牌、发展名品、培育名家、引进名才为抓手,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高端化,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省内领先、长三角城市群中知名的制造强市。

——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依托企业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为支撑,通过产业化方式协同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现、培养、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全要素综合驱动、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开放提升战略。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连接南京、合肥两个长三角副中心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共建共享,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统筹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坚持 “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拓展国际开放合作新空间。

——城乡统筹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滁来全城镇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和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美好县城和美好乡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提高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生态为本战略。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使发展绿色产业、共享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和谐共享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遵循社会规律,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包容性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强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突出矛盾,加快形成依法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共同打造幸福滁州。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全省第三。“推动五个发展”,就是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就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冲刺全省第三”,就是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推动经济总量向全省第三进军,争当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头兵。具体体现在:

经济总量壮大。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增速全省争先,人均水平位次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总量超过2500亿元、冲刺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总量超过5000亿元、冲刺6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总量超过450亿元、冲刺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1万美元。培育形成3—5个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县和开发园区。

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三次产业比调整到15∶50∶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6。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城乡发展一体。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7%,5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60万人以上,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多规合一”实现全域覆盖,城乡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功能品质显著增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滁城首位度明显提升,县城、重点镇基本建成现代中小城市,力争90%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布局,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制度更加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基本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活力显著增强,树立起滁州改革新品牌。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明程度提高。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人民生活幸福。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水平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提前脱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比较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专栏 7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篇 推动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改进需求侧管理调控,加强供给侧改革创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激发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第四章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全面落实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坚持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起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引领作用,以打造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为抓手,突出强化基础、智能转型、绿色提升、服务支撑,发展形成一批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的产业基地,促进“滁州制造”向“滁州创造”提升、“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

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以建设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抓手,以“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路径,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全市打造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健康营养三个千亿元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专栏8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智能家电。依托安徽康佳、博世西门子、扬子空调、长电科技、东菱电器、韩上电器、盛诺电子、新盛诺电子、同德实业、立讯电子、立光电子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滁州经开区省级智能家电集聚发展基地,提升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新型电子消费品等产品线规模和效益。突出“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主攻新型显示、模糊控制、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建成博西家电园、康佳工业园等智能家电园。力争到2020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300家,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信息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滁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构建以御捷新能源汽车、猎豹新能源汽车、天康新能源专用车、北汽福田欧辉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和校车、天康动力锂电池、南京嘉远电动车等项目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完善电池、电控、电机、充电站(桩)等关键配套。争取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达到5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健康营养。以雀巢银鹭、养元饮品、东鹏、椰牛饮品、盼盼、雅客、蜡笔小新、今麦郎、南方食品、德青源、嘉吉、宝迪、金玉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滁州经开区绿色食品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健康营养产业园建设,提高食品综合加工能力,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着力发展休闲食品、功能饮料、养生食品、保健食品、肉制品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20年,健康营养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健康营养产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以汽车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为支撑,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强力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研发、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聚焦硅基材料、盐化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高起点开展现代工业设计,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提高集约水平。力争到2020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千亿规模,新型化工、硅基材料迈上五百亿级台阶;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高到35%左右。

专栏9 “十三五”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

◆汽车及装备制造。围绕传统汽车、专用车、现代农业机械、轨道交通、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依托安徽猎豹、永强汽车、天大集团、浩淼安防、全柴动力、铁洪轨道、天康集团、蓝德集团、远东电缆、德威新材料、奥特佳、江淮扬天、达世汽配等骨干企业,主攻龙头引进、规模集聚和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

◆农副产品深加工。深入挖掘和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为抓手,推动农副产品加工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延伸,着力打造以华龙面业为代表的汊涧食品加工专业镇、以定远良种猪为代表的肉食品养殖加工基地、以明光润海甜叶菊为龙头的甜叶菊种植加工基地、以全椒春城老百家和富邦天成米线加工产业为代表的十谭食品加工基地、以扬子地板、九德木业、润林木业、三源木业、天森木业、佳诺威木业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新型化工。依托定远盐化工基地、凤阳硅化工产业基地、明光化工集中区、天长铜城精细化工园和来安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华塑盐化、泉盛化工、华塑(上海氯碱)、龙欣新材料、伯士的化工、华荣高科、排头兵新材料、东方石化、利民化工、星能电池、确成硅化学、金禾化工、中联能源、德轮橡胶、禾益化学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盐化工、硅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成药、药用包装材料等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聚。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型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200家,产值突破500亿元,在全省四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建设中走在前列。

◆硅基材料。依托凤阳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和德力玻璃、台玻、中建材、凤玻、联塑侨裕建材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中集聚,推动硅基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高端日用玻璃、电子显示玻璃、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汽车玻璃、光纤光缆等产业,支持凤阳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申报进入省级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盘子。力争到2020年,全市硅基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200家,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硅基材料产业基地。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建成20个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3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2家以上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围绕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平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专栏10 “十三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多式联运,构建铁、水、公、空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滁州港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滁州经开区鸿耀物流园、苏滁现代物流中心、中垦流通˙滁州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城北商贸物流集聚区、南谯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来安水口商贸物流园、全椒农产品物流园、定远盐化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国凤阳远东国际仓储物流园、凤阳港综合物流园、明光广大物流城、明光涧溪港口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推动快递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搭建电商平台,建设滁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康佳电商产业基地、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天长康宁电商产业园、明光电子商务产业园、中网云计算数据控制中心、定远电子商务产业园、凤阳京都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园、凤阳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电商园区,积极推进苏宁云商、农村淘宝、云伙计等项目,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

◆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吸引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到滁州布点发展,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搭建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加大对滁州的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物流航运金融等金融新业态。大力发展民间金融,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推进融资租赁,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设施、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以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验、分析、测试、标准和认证等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府公益类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进市县检验检测机构多方式整合。加快建设金属功能材料研发检测试制基地、国Ⅴ系列柴油机研制、国家级CNAS光电检测实验中心、水性环保型多功能防腐涂料研发检测试制基地等平台载体。

◆商务咨询服务。完善产业发展战略、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风险评估服务体系,发展市场调查、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会计、税务、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推进无形资产评估服务。积极打造家电博览、健康食品等会展品牌,加快建设苏滁会展中心、凤阳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等项目。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服务、数据处理、科技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及金融后台服务等外包业务,重点发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加快推进滁州市广和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健全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等专业服务。发展环保服务产业,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产业,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人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滁州科教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着力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专栏11 “十三五”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商贸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建设苏宁广场商业综合体、亚太五金城、天长南市区城市及商业综合体、来安白云商贸综合体、中国供销来安弘舜农商大市场、全椒城南综合商业中心、定远红星美凯龙商业广场、凤阳金汇国际装饰城、凤阳光彩综合大市场、明光徽商大市场、星光商贸城、恒正商贸城、万豪市场二期等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商贸聚集区和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优化城市大型商场、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商业便利消费体系,支持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设置网点。到2020年,发展限上商贸企业超过1200家。

◆旅游产业。发挥山水亭城、人文古韵、红色历史等多层面品牌效应,挖掘醉翁文化、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横山丹霞地质公园、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明光女山地质公园、明光老嘉山、滁城西部山区、全椒神山等自然山水风光,弘扬半塔保卫战旧址、藕塘烈士陵园、龙岗抗大八分校等红色传承,建设滁州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远望高科技文化产业园、皇甫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天长高邮湖旅游风光带、抹山明文化旅游度假区、跃龙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八岭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全椒太平、儒林文化旅游区、全椒西部55公里生态体育旅游环线、定远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大金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江巷水库环湖休闲旅游、高梗老民居、楚汉古战场、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考古公园、沿淮文化景观带、春秋时期钟离子国、明光女山湖古镇、浮山堰遗址公园、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等载体,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加快推进琅琊山、小岗村争创5A级旅游景区,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教育、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建设。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专项培训计划,加强家庭服务业行业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家庭服务业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家庭服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房地产业。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规范新建、激活存量、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大对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养老、工业等产业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房地产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体育产业。全面推进市、县体育场馆建设,加快实施滁州市体育中心、天长奥体中心、凤阳新体育中心、全椒体育中心、明光全民健身馆和游泳馆等项目。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教育培训业等体育产业重点业态,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推动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第三节 推动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滁州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市跨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靠品种更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提升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地力。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型种养结构,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农村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乡村生态涵养、文化教育价值,培育休闲观光、社会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引进来”。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严守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加快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建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负总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试点和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证后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不拘一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支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防止非农化和非粮化。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县及县以下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

专栏12 “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为引领,创建国家、省、市、县、乡级五级示范园区,提升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打造一批在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样板区、特色农业精品区和多功能农业综合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各类示范园区136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达到4家、省级超过20家。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介一批“滁”字号农产品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农产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农业类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16个。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10亿元的20家、超5亿元的48家、超1亿元的260家,每个县(市、区)培育1—2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以上。

◆现代农业绿色增效工程。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美好乡村为平台,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为主体,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到280个,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到750个以上。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程。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建2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培育1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全市1000个行政村实现农产品电商全覆盖,农产品电商营销额达30亿元。

第四节 强化产业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巨大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优化提升产品层次,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提升产业素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突破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和关键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需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开发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传统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加速淘汰僵尸企业。

发展壮大企业主体。完善政策体系,着力营造服务环境优、要素成本低、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大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资质内建筑企业数翻一番以上,培育超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发展1000个亿元行业“小巨人”企业,新增上市企业5家。

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推动 “滁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升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运行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严格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引导、鼓励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加强质量品牌宣传保护,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全市中国质量奖和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5个,安徽名牌达到15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

第五章 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通过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增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

第一节 完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建立全国性、区域性产业创新合作联盟,建立国家级学会、省级学会服务站。推动企业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研发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0家,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创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0家以上,新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50%,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骨干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安徽省创新助力示范市作用,着眼优势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资源向滁州布局,培育引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等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汽车装备研究院和食品加工研究院、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中国质量认证滁州分中心等建设,推动设立智能家电众创空间、智享实验室,争取博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滁州。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高性能专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等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到2020年,新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5家,其中国家级技术研究院1—2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加快滁州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构建市、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大力度推进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集聚,构建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引导省级开发园区创建创新型园区,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推动天长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60%以上,形成5个产值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机制。支持发展科技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创新券等工作,推进科技金融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项目对接。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股权激励政策,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节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弘扬扬子创业文化,推广“勇于争先、勤于创业、善于服务、精于出新”的天长经验,培养新一代滁州创业家精神。搭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策划举办和承办具有产业特色、国内品牌、国际影响,跨地区跨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技术论坛、产品展示等活动,吸聚一批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知名创业导师,培育和发现一批创客之星。

发展壮大创业创新主体。按照“非禁即准” 原则放开投资领域,深化与全国、全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引进更多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滁投资兴业。扶持青年及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促进创业教育、培训、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面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打造开放的产业生态圈。支持市内外科技人员在滁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滁创业创新,支持滁州籍在外人士返乡创新创业。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支持对现有的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推进众创空间、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引导省级以上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盘活现有资源,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等众创空间,打造一批众创示范区。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打造众创空间1个以上,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5个。

完善创业创新融资环境。探索建立天使投资引导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参与设立天使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开展天使投资,吸引更多专业化天使投资机构来滁投资。探索建立众筹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创业的信贷投放,扩大中小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进一步完善“投贷保”合作联动机制,增强金融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融资服务能力。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

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打造“创新滁州”服务平台,提供创业项目植入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放实验设备和研发工具,支持先进制造企业为创客群体提供开模、数字加工等制造服务。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众包”创新平台,鼓励开展集成创新。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大力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以优秀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点人才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着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党政干部人才建设,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会管理、善服务的干部队伍。加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工队伍,加快建设职教强市、技工大市。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注重用好现有区域性人才。大力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万人,年均增长12%。

加快集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培养一批能吸收、转化、攻关高端技术、并帮助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一批能够依靠核心技术带动企业创新发展、引领行业突破的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中国科协“海智计划”人才,吸纳社会各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到2020年,全市新引进15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团队)、50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

大力开发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大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回流工程,面向滁州籍高校毕业生和在外就业创业人员,加大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引导、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滁州发展。加快工程建设领域人才集聚与培养,培养建筑业高层管理及技术人员。重视企业人才进修培训工作,建立人才培训政府资金补贴制度。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大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形成融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健全区域人才统筹发展体系,突破人才归属和人才工作条块分割,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在滁企业与地方共引共育共用人才工作体系。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体系,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转让、信息咨询等活动中的收益保护。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到2020年,主要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年;全社会R&D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年,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00件。

专栏13 “十三五”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重点任务

◆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家培养计划、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50名,培养造就6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突出“柔性”特聘、“刚性”招引、项目带动,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0名,每年培育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20个。

◆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我市节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全市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万人。

◆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做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做实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院士工作站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众创空间1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孵化创新创业企业800家。

◆人才发展特优环境营造工程。加快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创新人才评价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着力营造一流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环境。

第六章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信息化水平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城市智能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创新民生服务模式,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 构建普惠泛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努力构建泛在普惠、人人共享、安全可信的信息网络。加快TD-LTE网络建设和4G业务发展,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发展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IPV6规模商用,涵盖应用、终端及网络。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0%。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上升。完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以等级保护、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工程。

第二节 加强大数据开发应用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优化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城市建设、社会救助、质量安全、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及公众使用公共数据开发推广各类智能终端APP。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支持国字号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在我市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应用等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研发平台,在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新兴业态。

第三节 创新推动互联网应用

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产业跨界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的智慧滁州。

“互联网+”制造业。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制造一体化、管理生产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等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和全流程、全业务、整体性解决方案推广应用。积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广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支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在线增值服务。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推广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到2020年,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管理普及率达到80%。

“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到2020年,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30%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6%以上。

“互联网+”普惠金融。积极发展私募、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探索设立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发展、运用新型支付方式、支付工具。探索建立地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规范网络保险、网络借贷(P2P)等业务发展。

“互联网+”现代物流。支持发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跨境电子商务配送等重大现代物流项目,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善中心商务区、居民区、高教区、产业园区网购商品投送公共设施和农村网络代购网点。

“互联网+”智慧旅游。建立智能高效的旅游监管平台,建设集信息服务、行程策划、客流监控、景区体验及电子导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打造滁州旅游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实现在线推广、在线预定、在线交易、在线客服等。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

“互联网+”文化教育。支持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构建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数字模式转变,提升远程服务能力。鼓励中小学、职教院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依托滁州电大,探索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成人高等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交通,建立并完善城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智能交通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公交电子站牌信息发布系统,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依托互联网建设高效物流体系。发展智慧能源,推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力、燃气能源生产调度信息公共平台,为能源生产监测、管理和调度提供服务;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经济和自由交易。推行城市智能管理,建设涵盖重要部门、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和共享平台,加快城市管理涉及的各领域、行业、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在线集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电子政府平台,建成并完善“网上政务服务超市”,可以在网上办理的政府权力事项,全部实现在网上办理,逐步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紧密结合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打造全省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运用互联网提升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水平。

“互联网+”民生服务。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民生服务创新,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围绕民生热点,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支持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法务、智慧气象等,积极发展线上线下结合、为百姓提供便捷实惠的便民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数字网络医院试点。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鼓励大中型医院搭建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完善市县乡村联网的远程会诊系统。利用互联网提升社会保险、公共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劳动关系协调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卡加载更多功能,实现一卡通。

第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性调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把滁州建设成为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改革先行市。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各类社会资本以出资入股、认购可转债、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扫尾工作。支持全柴集团等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企业经营者选聘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股权激励和职工持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国有企业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探索优先股和国家特殊管理股方式。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功能建设,激活存量资产动力,以存量引增量,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到2020年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

提升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完善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促进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铁路、电力等更多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控股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一照一码”,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和平台,健全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支持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帮扶企业机制,实行限期办结制度;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集中清理和规范与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珍视民营企业家资源,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和集约发展之路,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建设,深化与省内外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运行效率提升。力争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75%以上,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知名民企合作项目200个以上,新增注册企业超3万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0万户。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事权,加快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公开、执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编制中期财政规划,健全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按中央部署,分类推进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和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快完善市县政府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部门资金、存量资金和债务资金统筹,改进竞争性领域财政支持方式,采取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后补助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事务性管理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健全地方金融体系,推动农商行建立健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力争组建民营银行实现突破,积极发展消费金融、金融租赁、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消费金融、汽车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提升金融普惠性。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金融服务。积极跟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创新扶持企业上市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并购重组基金参与我市企业股权投资。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进信贷资产和企业资产证券化,鼓励发展各类金融衍生品。加大“税融通”等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微贷技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和直贷试点,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健全金融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模和标准,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和下放核准权限。清理核准前置条件,探索项目核准和前置要件审批分离的服务措施。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向民营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第二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收费清单制度,探索开展负面清单制度试点,进一步厘清市县乡政府间权责关系,全面实施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力度,接住并管好国务院、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推动政府管理重心由前置性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改革,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和多证联办的服务模式,复制、推广苏滁园一站式服务和“2号章”模式,力争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府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巩固完善行政权力“一库四平台”建设成果。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方式,完善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继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全面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智能化,建设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统筹推进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统筹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鼓励基层党政机构整合试点或合署办公、领导交叉任职。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有序推进综合执法,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网盘怎么扩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