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金属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对吗??

> 【答案带解析】纯水几乎是不导电的,在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的做法是 ,金属的导...
纯水几乎是不导电的,在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的做法是&&& ,金属的导电性一般很强,其原因是&&& ,你认为金属导电和水导电的本质区别在于:金属导电是&&& 变化,水的导电是&&& 变化,从微观构成上看,金属和水分别是由&&& 和&&& 构成的.
纯水由于存在的离子很少不易导电,故加入一些电解质以增加其导电性;金属导电与溶液导电不同,主要是存在的微粒不同.
本题考查金属的导电性的本质.金属导电的原因是金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而水中由于存在很少的离子,导电能力很差,加入一些化合物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能力增强.从而可看出导电的实质不同,一个是物理变化一个是化学变化,金属一般是由原子...
考点分析:
考点1: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导电性是指在溶液中插入电极(两电极不要接触),并接通电源时,由于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即阳离子和阴离子),会使整个电路成为一个闭合的回路.也就是,溶液能够将整个电路导通.其导电原理是当在溶液中插入电极(两电极不要接触),并接通电源时,存在于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即阳离子和阴离子),就会定向移动(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会向阳极移动)而形成电流.例如,氯化钠溶解在水里时,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这样的过程称为电离.该电离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NaCl=Na++Cl-.当在氯化钠水溶液中插入电极(两电极不要接触),并接通电源时,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就会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也会向阳极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因此,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溶解现象和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电流的形成、金属的导电、串联电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所带电荷与化合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方程式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1.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原因可以联系着电流的形成(带电的粒子按一定的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和金属导电的原因(金属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来分析和理解;其实,溶液导电的原因也就是在溶液里,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够导电,只有溶液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的溶液,才能够导电,否则是不能够导电的(如蔗糖和酒精的水溶液,虽然都含有自由移动的水分子、蔗糖分子或酒精分子,但是它们都不带电,所有这两种溶液都不能够导电).2.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程度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的.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3.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不管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还是书写离子的所带电荷,如果能够联系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那么就会事半功倍了.因为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既可找到从化学式的什么地方(正负之间,原子团可作一体并按其根价来断定)分开,又可结合化合价与离子的所带电荷关系(即“两同、两不”;两同是数值和正负号相同,两不是指位置和顺序不同)来书写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值得注意的是,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是应该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考点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它们的区别是:1.物质和元素都是宏观概念,它们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微观粒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与物质之间是组成关系,也就是,它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习惯上用“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微观粒子;它们与物质之间是构成关系,也就是,它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的,习惯上用“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3.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而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原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合物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元素在概念和分类、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宏观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将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元素与物质之间的组成关系隔离开来,其实它们(即物质的构成和组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2)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硫、铝和氦气等.(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化钠、氯化钙等.2.根据物质的构成关系(或组成关系),可以推得它的组成关系(或构成关系).即知道物质的构成粒子可以推得其组成元素;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组成元素也可以推得其构成粒子.例如,知道了镁是由镁原子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元素组成(因为镁原子总称为镁元素);反过来,知道了镁是由镁元素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因为镁元素是金属元素,它组成的镁单质是金属,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
考点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知识点的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变化时的现象和能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新物质的理解和判断,运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并且,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即和变化前的物质不是同种物质),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2.运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可以参考着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例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放出气体、出现沉淀等.但是,也不要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了;因为有时虽然有这些现象出现了,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的发光、放热,就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物理变化.因此,在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抓住变化前后的物质的本质进行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如果它们是同一种物质,那么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如果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相关试题推荐
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产物相同B.等量的碳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样多C.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对人体极为有害的物质D.碳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时,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相同
试利用已学到的化学知识来判断,处理下列突发事件措施不当的是( )A.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C.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D.误服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立即喝食醋
科学家计划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靶,使两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118的新元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6B.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C.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D.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为食物长时间煎炸后所产生的微量的丙烯醛(化学式C3H4O)等有毒物质,会损害人体健康.下列有关丙烯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9:1:2C.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依次为3:4:1D.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绿色化学”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将成为2l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据此思考判断,下面不属于“绿色化学”考虑内容的是( )A.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B.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C.尽可能通过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D.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副产物或废料产生率最小化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有关用途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有关用途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石灰作干燥剂,因为它易溶于水B.活性炭作吸附剂,因为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石墨作电极,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D.小苏打作发酵粉,因为它能与面粉发生反应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找答案上)
A、因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了其吸收性,且不能与被干燥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因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B错误;C、因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则可以作电极,故C正确;D、小苏打能与面粉发酵后产生的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不与面粉反应,故D错误;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化学试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有关用途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
碳的性质、
盐的性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化学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物质的性质定义:
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是指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判别: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合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加热 KClO3到熔化,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O2。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
应注意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如灯泡中的钨丝通电时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通过这一变化表现出了金属钨具有能够导电、熔点高、不易熔化的物理性质。人们掌握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就便于对它们进行识别和应用。如可根据铝和铜具有不同颜色和密度而将它们加以识别。又可根据它们都有优良的导电性而把它们做成导线用来传输电流。
例:1 物质的物理性质就是指色味态密熔沸以及溶解度。
2 伴随化学变化的现象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常常伴随物理变化如熔化。
3 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是一个过程,物理性质是一个结论。
如,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能蒸发是物理性质。
另外,描述物理性质,往往有&易、能、可以、会、具有&等词。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特点 化学性质的特点是测得物质的性质后,原物质消失了。如人们可以利用燃烧的方法测物质是否有可燃性,可以利用加热看其是否分解的方法,测得物质的稳定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氧化性、还原性、各类物质的通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定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化学性质,这种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分子决定的.分子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物质就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但这些结构已经和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同了. &
化学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如蜡烛燃饶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呈现的现象是它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出来。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属性,是变化的内因,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化学变化中才能显出化学性质来。例如,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酒精,就能发生酒精燃烧的化学变化;而酒精的可燃性(化学性质)是通过无数次酒精燃烧现象得出的结论。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考点名称:
生石灰的定义:
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CalciumOxide;Lime;QuickLime),别名:石灰,氧化钙。
生石灰的性质:
化学分子式:CaO
分子量:56.08
比重:3.25-3.38
熔点:2580℃-沸2850℃
性状与使用:外形为白色(或灰色、棕白),无定形,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溶于酸水,不溶于醇。系属无机碱性蚀物品,国家危规编号95006。
生石灰的用途:
氧化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在1∶3(体积比)的熟石灰和砂子的混合物中加水制成的泥浆称为灰泥,用于砌砖等。氧化钙用于钢铁、农药、医药、非铁金属、肥料、制革、制氢氧化钙,实验室氨气的干燥和醇脱水等氧化钙还可通过与水反应来产生大量的热,常用于自动加温包装。虎门销烟时,当时林则徐一为防止废气,二为避免鸦片污染土壤,就采用向水中加入鸦片和氧化钙的方法来分解鸦片。
用于建筑工程、皮革、制造漂白粉。农业上用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使土壤胶体凝聚,增进团粒结构。
用于制糖、制电石、净化污水。将石灰石置于石灰窑中煅烧至900℃以上,可制得生石灰。
生石灰与水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放热
生石灰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属碱性氧化物,与人体中的水反应,生成强碱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吸入本品粉尘可致化学性肺炎。对眼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可致灼伤。口服刺激和灼伤消化道。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手掌皮肤角化、皲裂、指变形(匙甲)。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与酸类物质能发生剧烈反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钙。
注意事项:
1、使用操作过程时间越短越好,放置在包装容器内的适当处,起到密封吸湿的作用。
2、存放在干燥库房中,防潮,避免与酸类物接触。
3、运输过程中避免受潮,小心轻放,以防止包装破损而影响产品质量。
4、禁止食用,万一入口,用水漱口立即求医。(切记不能饮水,生石灰是碱性氧化物遇水会腐蚀!)
考点名称:
碳的定义: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
2.可燃性:
氧气充足的条件下:C+O2CO2
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2C+O22CO
3.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Fe3O43Fe+2CO2&
木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2CO
碳燃烧生成物的判断:
氧气量充足时,碳充分燃烧:C+O2CO2
氧气量不充足时,碳不充分燃烧:2C+O22CO
mg碳与ng氧气反应:
① 时,生成物只有CO,且O2有剩余;
②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
③时,生成物既有CO2,也有CO;
④ 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
⑤时,生成物只有CO,且C有剩余。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C+2CuO2Cu+CO2&
(2)C+O2CO2
(3)3C+2Fe2O34Fe+3CO2&
(4)2C+O22CO
(5)CO2 + H2O===H2CO3
(6)H2CO3==CO2 + H2O
(7)2CO + O22CO2
(8)C+CO22CO
(9)3CO + Fe2O32Fe + 3CO2
(10)CO+ 2CuO2Cu + CO2
(11)Ca(OH)2 + CO2====CaCO3&+ H2O
(12)CaCO3+2HCl==CaCl2+CO2&+H2O
(13)CaCO3CaO+CO2
(14)CaO+H2O==Ca(OH)2
(15)C2H5OH+3O22CO2+3H2O
(16)CH4+O2CO2+2H2O
考点名称:
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钱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盐在溶液里能解离成金属离子(或钱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根据阳离子不同,可将盐分为钠盐、钾盐、钙盐、钱盐等,根据阴离子不同,可将盆分为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等。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
氯化钠(NaCl),碳酸钠 (Na2CO3)、碳酸氧钠(NaHCO3)、碳酸钙和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硫酸铜(CuSO4)。
盐的物理性质:
(1)盐的水溶液的颜色常见的盐大多数为白色固体,其水溶液一般为无色。但是有些盐有颜色,其水溶液也有颜色。例如:胆矾(CuSO4&5H2O)为蓝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含Cu2+的溶液一般为蓝色,含Fe2+的溶液一般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一般为黄色。
(2)盐的溶解性记忆如下钾钠硝钱溶水快(含K+,Na+,NH4+,NO3-的盐易溶于水);硫酸盐除钡银钙(含SO42-的盐中,Ag2SO4, CaSO4微溶,BaSO3难溶)都易溶;氯化物中银不溶(含 Cl-的盐中,AgCl不溶于水,其余一般易溶于水);碳酸盐溶钾钠钱[含CO32-的盐,Na2CO3、(NH4)2CO3、 K2CO3易溶,Na2CO3微溶,其余难溶〕。
常见盐的分类:
酸碱完全中和后的产物
某化某或某酸某
CuCl2氯化铜,CuSO4硫酸铜
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某酸氢某或
酸式某酸某
NaHCO3碳酸氢钠或酸式碳酸钠,NaH2PO4磷酸二氢钠
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正盐名称前面加&碱式&
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盐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大多为固体,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规律是:钾、钠、铵、硝溶;盐酸银不溶;硫酸钡不钙银微;碳酸钾、钠、铵能溶;还有碳酸镁微溶。
盐的化学性质:
盐 + 金属&
新盐 + 新金属
盐跟酸反应
新盐 + 新酸
盐跟碱反应
新盐 + 新碱
盐跟盐反应
盐 + 盐 & 两种新盐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有关用途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8[ID:7-4707696]兴义四中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当前位置:
[ID:7-4707696]兴义四中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个学币 (或普通点1个)
同分类其他资源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一课一练
资料版本:人教版
适用地区:全国
文件大小:205.5KB
所属汇编/书籍
下载与使用帮助
21世纪教育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