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回答,你大学时期欣赏却不敢跟女生接触的男生接触一个女生。毕业后,你们都三十岁了,你在小城市上班,她在名校读博,

“从985毕业一个月,我像被监禁了十年”!
文/谈心社
微信号:txs163
如今,从名校毕业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这多少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
毕竟在生源量巨大和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下,考上985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考考生有975万,各省份的一本上线率在8%到34%不等。其中,能考上985高校的,大约只有十几万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留下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可这群前十几万名的优等生,活得却不见得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快乐。
尤其是在迈出象牙塔的那一刻起,生活中所有的残酷都开始显山露水,无论你头顶何种光环。
1、找不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
“当年小县城里的学霸,从幼儿园起拿到的小红花和荣誉证书能堆整整一摞;
当年数学考满分的是我,常年盘踞班级排名第一的是我——毕业至今没有拿到offer的也是我。”
复旦毕业的小宇苦笑着,称自己是个loser,感叹毕业一个月后的生活难熬到像是被监禁了十年一样。
这似乎是许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启齿的共同遭遇。
南京大学毕业的崔龙龙,上学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历史专业,毕业后遭遇了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学历史老师招聘。
名校毕业生的光环未能助他一臂之力,最终他没能从16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唯一的录用名额。
截图自央视短片《毕业了》
同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覃琦,也有类似的经历:连续五次赴上海面试,最后仍没拿到心仪的管培生岗位offer。
在被公司反复拒绝后,她练就了在高铁上争分夺秒休息的本领,也习惯了接受拒信,然后奔赴下一份面试。
残酷的现实就这样狠狠地向名校毕业生们泼了一瓢冷水,即使是从211、985毕业,你也有可能是被淘汰的那一个。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求职的路上踽踽独行。
中国本科生就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有795万大学毕业生,若再加上中专和大专的毕业生,仅毕业季就有超过1500万青年投身就业市场。
2018年3月,东南大学举办2018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吸引6000余名南京各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参加 / 视觉中国
每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都在敲打着毕业生的神经。
当名校的毕业证书不再是一张万能通行证,所有人都不得不挤在求职市场中拼命出头时,生活的真相才缓缓降临:
这些优等生们,过去四年来戴在头上的主角光环,消失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生活给了年轻人什么?当头棒喝
即使有幸找到了工作,他们的焦虑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调查显示,比起三、四线小城市,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对北上广情有独钟。
2017年,清华大学超半数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就业;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2017就业质量报告
复旦大学毕业生,则以高达90%的比例,证明了他们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2017就业质量报告
这样的决定并不难理解。
来自名校的他们,原本有着更高的就业目标和薪资预期,再加上,大学四年在一、二线城市上学攒下的人脉和实习经历,这些都促使着他们选择一线城市。
名校毕业生们踏上了去北上广的路,也踏入了生活的熔炉。
高房价、低薪资、无积蓄,这三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了他们的头上。
北京以6.8万每平米的平均房价,率先收购了当代90后的青春。
数据来源:人民网
高房价之下,是高昂的租房成本。
北京平均整租租金在六千以上,而积聚了世界500强公司的望京,整租的平均租金在九千元以上。
支出摆在面前,高得让人喘不上气,那收入呢?
少得可怜。
即使是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平均薪资也不过9千元左右。
即便与人合租,三分之一薪资付给房东,剩下三分之二负担高物价之下的生活,每个月留下的可支配收入也所剩无几。
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状况,有人甚至还得靠家里补贴,才能维持在北京的生活。
生活给了年轻人当头棒喝,北漂的毕业生们通过网络寻找慰藉,也倒着成吨的心酸。
有的人耗尽全力,维持基本的生活,不敢病,更不敢生;
有的人辞职之后,身上只有56块钱,仍然奔波在面试的路上;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钦羡他人的人生,觉得自己糟透了。
更让人焦虑的还有,余额只有三位数的银行卡,提前消费的习惯和短暂的工作年限让年轻人们存不起钱,他们自嘲为隐形贫困人口。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靓丽,你不知道他的花呗里到底欠了多少钱。”
如果眼前的困顿仅仅是生活中短暂的苟且,那么一场大病就可以轻易毁掉未来的诗和远方。
一次重感冒就要花费近千元,一场大病则意味着灭顶之灾,毕业生们的积蓄远远够不上疾病的消耗。
生不起病的年轻人们,却又不得不被加班和熬夜蚕食健康,在北上广的深夜里透支着青春。
3、成为“大人”的焦虑
毕业不仅仅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
现实迫使他们需要快速成为对自己负责的“大人”,生活的不易真切地落到心上。
他们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连情绪崩溃都要事先规划好哭泣的时间和地点;
要考虑下一顿晚餐和下个月房租,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卑躬屈膝;
一旦犯错就必须自己承担最坏的结果,可能离职、可能赔偿,总之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可以“下次加油”。
截图自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法则,严肃且残酷。
朋友说,躺在几平米逼仄狭小的出租屋里会有一种虚无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奋斗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学校里获得最佳辩手和拿到奖学金时的那种快乐已经越飘越远,自己很难再为生活里的一丁点快乐欢呼雀跃。
这就是象牙塔之外的人生,需要年轻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开始试着学习好好收拾“外面的世界”。
这些转变将生活的重担砸向了他们,慌乱之中有些人接住了,有些人被砸得手忙脚乱。
网上的一个短片真实还原了年轻人的某些状态,很多人看了之后感到心痛又心酸。
有多少人是这样: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不停地质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断地回忆失败的片段,然后负能量爆棚;
一次次地跟自己对话说,“我太累了”;
一遍遍地打着退堂鼓,说“没办法再做下去”,真的想要放弃了。
短片里的这种焦虑是所有年轻人的缩影,它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毕业生身上。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生活没有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喘息时间,逼着他们长成无所不能的大人。
4、我985毕业,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名校毕业生身上奇妙地共存着两种情绪——骄傲和焦虑。
生活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他们不甘于平凡却更加难出头。
用作家江南的话说,“在北大没人觉得你是个主儿,强人遍地走,才子贱如狗。”
牛人太多了,名校光环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傲气,可精英遍地的现状和严酷的就业环境又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骄傲。
他们试图以一个群体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又因为自己身处这个优秀群体之中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不快乐的名校毕业生太多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是人生赢家,但在这个优秀者的角斗场里,遍地都是失败者。
没人想当loser,更何况是这些习惯了赢家角色的名校生。
但年轻时的焦虑和迷茫不可避免,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句台词:“当你回顾此生,在生命最青春光亮的岁月里,在命运十字口的徘徊时期,做出遵循内心的选择,无悔与坦荡地活着,这已是足够珍贵的一生了。”
纵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胜利者”,但都可以选择成为更珍贵的自己。
无论如何,趁着年轻继续踏实地向前跑吧,总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从985毕业一个月,我像被监禁了十年”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
如今,从名校毕业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这多少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
毕竟在生源量巨大和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下,考上985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考考生有975万,各省份的一本上线率在8%到34%不等。其中,能考上985高校的,大约只有十几万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留下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可这群前十几万名的优等生,活得却不见得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快乐。
尤其是在迈出象牙塔的那一刻起,生活中所有的残酷都开始显山露水,无论你头顶何种光环。
找不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
“当年小县城里的学霸,从幼儿园起拿到的小红花和荣誉证书能堆整整一摞;
当年数学考满分的是我,常年盘踞班级排名第一的是我——毕业至今没有拿到offer的也是我。”
复旦毕业的小宇苦笑着,称自己是个loser,感叹毕业一个月后的生活难熬到像是被监禁了十年一样。
这似乎是许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启齿的共同遭遇。
南京大学毕业的崔龙龙,上学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历史专业,毕业后遭遇了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学历史老师招聘。
名校毕业生的光环未能助他一臂之力,最终他没能从16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唯一的录用名额。
截图自央视短片《毕业了》
同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覃琦,也有类似的经历:连续五次赴上海面试,最后仍没拿到心仪的管培生岗位offer。
在被公司反复拒绝后,她练就了在高铁上争分夺秒休息的本领,也习惯了接受拒信,然后奔赴下一份面试。
残酷的现实就这样狠狠地向名校毕业生们泼了一瓢冷水,即使是从211、985毕业,你也有可能是被淘汰的那一个。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求职的路上踽踽独行。
中国本科生就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有795万大学毕业生,若再加上中专和大专的毕业生,仅毕业季就有超过1500万青年投身就业市场。
2018年3月,东南大学举办2018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吸引6000余名南京各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参加 / 视觉中国
每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都在敲打着毕业生的神经。
当名校的毕业证书不再是一张万能通行证,所有人都不得不挤在求职市场中拼命出头时,生活的真相才缓缓降临:
这些优等生们,过去四年来戴在头上的主角光环,消失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生活给了年轻人什么?
即使有幸找到了工作,他们的焦虑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调查显示,比起三、四线小城市,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对北上广情有独钟。
2017年,清华大学超半数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就业;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2017就业质量报告
复旦大学毕业生,则以高达90%的比例,证明了他们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2017就业质量报告
这样的决定并不难理解。
来自名校的他们,原本有着更高的就业目标和薪资预期,再加上,大学四年在一、二线城市上学攒下的人脉和实习经历,这些都促使着他们选择一线城市。
名校毕业生们踏上了去北上广的路,也踏入了生活的熔炉。
高房价、低薪资、无积蓄,这三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了他们的头上。
北京以6.8万每平米的平均房价,率先收购了当代90后的青春。
数据来源:人民网
高房价之下,是高昂的租房成本。
北京平均整租租金在六千以上,而积聚了世界500强公司的望京,整租的平均租金在九千元以上。
支出摆在面前,高得让人喘不上气,那收入呢?
少得可怜。
即使是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平均薪资也不过9千元左右。
即便与人合租,三分之一薪资付给房东,剩下三分之二负担高物价之下的生活,每个月留下的可支配收入也所剩无几。
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状况,有人甚至还得靠家里补贴,才能维持在北京的生活。
生活给了年轻人当头棒喝,北漂的毕业生们通过网络寻找慰藉,也倒着成吨的心酸。
有的人耗尽全力,维持基本的生活,不敢病,更不敢生;
有的人辞职之后,身上只有56块钱,仍然奔波在面试的路上;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钦羡他人的人生,觉得自己糟透了。
更让人焦虑的还有,余额只有三位数的银行卡,提前消费的习惯和短暂的工作年限让年轻人们存不起钱,他们自嘲为隐形贫困人口。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靓丽,你不知道他的花呗里到底欠了多少钱。”
如果眼前的困顿仅仅是生活中短暂的苟且,那么一场大病就可以轻易毁掉未来的诗和远方。
一次重感冒就要花费近千元,一场大病则意味着灭顶之灾,毕业生们的积蓄远远够不上疾病的消耗。
生不起病的年轻人们,却又不得不被加班和熬夜蚕食健康,在北上广的深夜里透支着青春。
成为“大人”的焦虑
毕业不仅仅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
现实迫使他们需要快速成为对自己负责的“大人”,生活的不易真切地落到心上。
他们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连情绪崩溃都要事先规划好哭泣的时间和地点;
要考虑下一顿晚餐和下个月房租,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卑躬屈膝;
一旦犯错就必须自己承担最坏的结果,可能离职、可能赔偿,总之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可以“下次加油”。
截图自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法则,严肃且残酷。
朋友说,躺在几平米逼仄狭小的出租屋里会有一种虚无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奋斗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学校里获得最佳辩手和拿到奖学金时的那种快乐已经越飘越远,自己很难再为生活里的一丁点快乐欢呼雀跃。
这就是象牙塔之外的人生,需要年轻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开始试着学习好好收拾“外面的世界”。
这些转变将生活的重担砸向了他们,慌乱之中有些人接住了,有些人被砸得手忙脚乱。
网上的一个短片真实还原了年轻人的某些状态,很多人看了之后感到心痛又心酸。
有多少人是这样: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不停地质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断地回忆失败的片段,然后负能量爆棚;
一次次地跟自己对话说,“我太累了”;
一遍遍地打着退堂鼓,说“没办法再做下去”,真的想要放弃了。
短片里的这种焦虑是所有年轻人的缩影,它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毕业生身上。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生活没有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喘息时间,逼着他们长成无所不能的大人。
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名校毕业生身上奇妙地共存着两种情绪——骄傲和焦虑。
生活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他们不甘于平凡却更加难出头。
用作家江南的话说,“在北大没人觉得你是个主儿,强人遍地走,才子贱如狗。”
牛人太多了,名校光环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傲气,可精英遍地的现状和严酷的就业环境又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骄傲。
他们试图以一个群体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又因为自己身处这个优秀群体之中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不快乐的名校毕业生太多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是人生赢家,但在这个优秀者的角斗场里,遍地都是失败者。
没人想当loser,更何况是这些习惯了赢家角色的名校生。
但年轻时的焦虑和迷茫不可避免,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句台词:“当你回顾此生,在生命最青春光亮的岁月里,在命运十字口的徘徊时期,做出遵循内心的选择,无悔与坦荡地活着,这已是足够珍贵的一生了。”
纵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胜利者”,但都可以选择成为更珍贵的自己。
无论如何,趁着年轻继续踏实地向前跑吧,总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你经历过落魄的日子吗?网友:在家到处翻钱,最后找到7块钱你经历过落魄的日子吗?网友:在家到处翻钱,最后找到7块钱畅谈社会百态百家号在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父亲失去了工作,母亲退休,老婆辞职在家带不到两周的儿子,我一个平均工资才5000不到,四线小城市,每个月车贷房贷加起来快8600块,东拼西凑每个月到还款的时候都看不到希望,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卖了一套房才还完所有欠款。最穷的时候,孩子病了,普通感冒那种,前夫在外地打工,每次回家还要问他妈要路费,我们结婚几年一毛钱存款没有,挣点工资他都说还账了。也不知道婚前他到底有多少账,我在家带孩子,前提是我儿子六个月我就上班挣钱养活儿子跟自己。也没有存钱,那段时间没有上班,然后我不好意思跟亲戚朋友借,就在家到处翻零钱,最后找到7块钱,去村里卫生所给儿子开了药,真的心酸,到现在都时常想起。那会大学刚毕业,心比天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爱面子又不想问家里要,兜里比脸干净,我高中同学开个培训班,我在她那混吃混喝顺便给她带带课,那会有个男的追我,我不喜欢他,他去我同学那看我,觉得我太可怜了,给我一千块钱,我虽然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是拿了。因为身上没有半毛钱自尊心都没了,但我还是没有接受他,实在不喜欢,这件事过了好多年每次想起来都感谢那哥们,在我最落魄的时候也没有嫌弃我更没有趁虚而入,隔了好多年我们再见面好想还他钱,但是觉得不合适,怕他不接受没面子,所以请他吃了顿饭,也算了却我的一些内疚吧。十五岁父母离异我谁都没跟,自己在外面打工月薪三百,房租七十,冬天买不起煤,年三十墙都冻上霜了,自己披着军大衣手冻的不敢伸出来,吃着六块钱一斤的速冻水饺,从那时起发誓要赚钱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我今年三十四,资产七位数,很知足。最穷的时候,没钱给孩子买东西,靠父母养活。有次我妈包饺子,我闺女那时候小,不懂事捣乱,我妈叫我带出去玩,邻居拿着零食,我闺女就在旁边看,人家给她,她就一个小手拿完,另一个小手再拿,然后去路对面马路牙上晃着小腿吃。当初毕业去了苏州,带了500块钱,去掉路费,吃饭,租的房子是朋友垫付的,吃饭在公司吃免费,放假了在家煮一块钱一包的面条,那种看着黄黄的,觉得没昧,倒了一点酱油,我的午饭。对了,锅是朋友拿过来的。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畅谈社会百态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了解社会时事,专注社会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50》_优秀作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作文赏析
作文一:《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50字》1400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50字
平凡的世界刻画了社会底层不敢拘泥于现状,想要奋力挣脱贫困的枷锁。美好的理想依旧是要建立在残酷的现实。有些事物因为生来的平等的这落后的社会,悄然破碎。
孙少平等人虽然贫困、落后。但他的抱负和理想为自己光明的人生而活。将现实与理想均衡,找到自己人生的机遇,抛开所有的束缚和依赖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以下等劳动人民的身份活出了农民所不能及的姿态。
我认为只要自己活出自己的价值、圆满自己的一生。
要用自己所有的伟大人格和理想抱负,刻画自己的一生。
以不能选择的身份去活出可以选择的那,属于自己的一生。
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要以不平凡的伟大精神、怀揣理想在这个虚无黑暗的社会,存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有心向光明所属理想奋力前行才可以在这个社会中去赢得那属于自己存在的证明。活出尊严、赢得未来
在他六岁那年,有一天,父亲给了他一个小镢头,又给他判了一根小绳,说:“少安,你也大了,应该出去干点活了。跟爸爸砍柴去吧!”,,,,他朦胧地感觉到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现在终于来了。
六岁,就算“也大了,”而长大对于男孩子来讲,不是上学,而是干活!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已经开始接手家庭任务了。这对于一个需要知识的小孩子来讲太不公平了。在那时的社会上,
所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干活。
“他朦胧地感觉到”,说明他小小年纪却受一些因素影响。已经初步预测到了今天的结果。而这件事意味着那时候小孩子干活简直习以为常。所以,当他看到身边同龄的孩子都要干,他便也想到了。
这段讲述了一个六岁的孩子在经历一生中第一个转折点时,从不情愿到犹豫,再到最终失望的接受这一个让人心碎的过程。写出了一个农村孩子悲惨又悲凉的片段。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书,因为他的人物以及情节都刻画的很真实。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体验着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看后让人很受启发,回味无穷。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首先,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
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平凡的人生,从平凡中而来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作文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3200字读后感—平凡的世界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它不仅赐予我们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他笔下的人物也栩栩如生般活在我们中间,而且它还替我们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可以说是从这本书开始,我认识到了平凡的世界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伟大来。同时我也懂得了奋斗不是从前简单理解的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奋斗不仅仅是要吃苦,要受罪,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执著,一种在黑夜里呼唤黎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看着里面人物的命运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情况,想象着未来应如何生活。
关键词:平凡 伟大 奋斗 感想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自路遥先生去世后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路遥去世后的这20年里,尽管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很多年轻的读者,仍然在热切地、投入地读着路遥的这本书,甚至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一个外国学者曾经提过,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而路遥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许
多城市,还出现了排队购买这部作品的现象。人们对路遥先生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全国发来的吊唁函有一尺多厚,像雪片一样,陕西电视台还专门拍了路遥的专题片。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作者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中的一小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一直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们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本文中穿插两个字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而他的哥哥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孙少安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那种欣喜的抓狂。润叶是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李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
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而最让我钦佩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告诉给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当怎么去生活,我们对生活应当有怎样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感悟,这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三、平凡的世界需要奋斗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简单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不仅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更是讲述了一代平凡的人们的奋斗历程,一个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他们是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劳动者们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一直不停的奋斗,那么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去奋斗,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四、未来的路我们要好好珍惜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尤其是作为哈工大的一名硕士生,肩负着父母、学校和社会寄予我们的责任。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
面对平凡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还并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苦难也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们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
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作文三:《《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1700字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之六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我很喜欢这种缓缓道来的风格,同时这部书的语言也很切合我的阅读气质。我一下喜欢了这部书。这一段的环境描写一下子道出了书中的主人翁孙少平所处的苦难背景。孙少平就是在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里成长的。也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但是孙少平却是高贵的。他的高贵之处在于他对命运的顽强抵抗。在于他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正是他的精神无比的强大才让孙少平这个人物,毋庸置疑的成了当代青年的代言人。
我读过《平凡的世界》的简介,书的内容简介上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广大青年仍有启迪。
非常准确的描述了这一悲壮的历程。路遥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他反抗贫困、疾病、人生的虚无等,孙少平更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的形象。他一开始就抵抗贫困,他不甘沉沦,开始流浪,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唯一支撑他坚持的两大支柱------田晓霞的爱情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最终轰然坍塌,作家将人物抛到了人生的绝境。
此时孙少平没有了爱情,没有精神生活,每天他都要下煤矿,黑暗的煤矿里没有书可读,回去之后累得要死,更没有机会读书。他的精神就要崩溃了。
这时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一场矿难彻底改变了他,孙少平在一次矿难中为救自己的同事,身受重伤。孙少平备受身体与精神的煎熬,我们此时都在按着心跳为我们的主人公担心!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拯救了孙少平?当然是一种伟大的自救!当然是伟大的生生不息的黄土高原精神拯救了他!这不是悲剧精神是什么?
流浪意识在路遥的书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曹文轩说:“流浪是体悟人生、面接社会然后识其真面目的一种方式。流浪是浪漫主义者的大情趣。”
我们来分析一下路遥书中主要人物的活动范围。
孙少平开始在双水村教书,然后失去工作后去黄原城流浪,做揽工汉,做小工。接着来到大牙湾做煤矿工人。这个历程是开放、广阔的。它打破了一些乡土小说的地域性,那种将人物局限在一个小村落、小镇子、小城市等环境里的小说,即使作家再有概括性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比如说《水浒传》的背景是整个北宋王朝。
孙少平的流浪意识来源于一种人的独立,他渴望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人的尊严让他离开了双水村,他不愿意接受他哥哥孙少安的帮助。孙少平的气质非常切合我们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他带有一种高傲的超越性!他身上有一种可敬的高贵意识。
“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的出身阶层。”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孙少平注定不会安分守己的固定在一个地方,他要去流浪远方,远方的大世界在呼唤着他,“他的灵魂开始在大
世界游荡------尽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205页)这种想超越自己出身的意识,那个青年人没有呢?他用不断的读书在精神世界流浪,他用不断的在大世界中流浪来体悟人生、面接社会然后识其真面目。可以说青年人身上的流浪情结或者不安分性引出的往往是创造历史。“孙少平一直关心和注视着双水村以外的广阔的大世界。------他自己身在村子,思想却插上翅膀,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天地里恣意飞翔------”
孙少平在失去自己的教师职位后这样想象:“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田晓霞在黄原第一次见到孙少平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她现在除过象以往一样在学校正常地对待一切,当然又多了一层说不出的心思。她眼前不时晃动着孙少平的影子。她急切地想见到他。她已经在学校图书馆为他借好了不少书,其中有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另外,她还从父亲的书架上“偷”出来内部发行的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她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正是这些文化火种塑造了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气质。
只有一个浪漫情怀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孙少平是这样,他的爱人田晓霞更是一个“浪漫、独立、希望一生火热”人。让一个市委书记的千金小姐,一个省报的记者爱上一个煤黑子孙少平是作家内心的最深浪漫。
这是中国版的《红与黑》,孙少平就是那个不安分的“于连”。书中的其他人物更是在流浪,且不说少平的姐夫王满银整个世界的乱跑。这个在小说中穿针引线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单是与孙少平有关的许多人物都要流浪。他的好友金波爱上了藏族少女,他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那个遥远的地方寻找自己心爱的姑娘。少平的妹妹孙兰香考上了北方航空航天大学,更是开始了自己的大宇宙流浪历程。总体说路遥的书体现了“流浪是浪漫主义者的大情趣”这一主题。
我们喜欢孙少平、田晓霞不仅仅是他们贴近我们的气质,接近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身上读懂了:“我反抗,故我存在。”主人公反抗自己的出身、反抗自己的命运,反抗平庸、贫穷、苦难、物质对人的异化、强权、暴力、甚至是偏见、愚昧等等,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为健壮、强大。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少见的人物形象,我们喜欢他们,更是热爱他们。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些思想和加缪惊人的相似。
:“人类历史肇始于一种不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终结于一种顺从的行为。”
“人类因不从的行为得以不断地进化,不仅精神得到了尽可能的发展,而且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弗洛姆“让人压倒一切”的哲学思想在孙少平的身上得到了十足的体现。
泰戈尔在《艺术是什么》一文说:“艺术的基本目的是表现人格”;”艺术家要发现那独一无二者,即世界万物的心灵。”
作者:竺伟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路遥,以前我不是很熟悉的一个名字,如今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读罢全书,我真切感受到:写作,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中望月,而是需要真实的生活经历做积淀;写长篇小说更不是说写就写的。路遥写《平》,用了四年的时间观察,体验,构思,整理,然而又岂止是四年所能完成的?若不是因为15127    更新时间:2009-1-2
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又对生活有着执着深厚的感情,又怎能写出这些亲切淳朴的文字?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写到的"其间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至此,我也就可以对我的青年时代投去最后一瞥,从而和它永远告别了"。他的作品真不愧是"用生命写出的作品"! 平》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穷苦农村在1975—1985这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在改革这个大时代中各色人等的农民家庭的变化以及这许多家庭中的青年男女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和气魄表现了众多家庭的酸甜苦辣,把每一家的故事都编排得有情有味,耐人寻味。当然这里面也相对的对主人公着墨较多,青年中我们熟知并深深喜爱着追求高昂人生的孙少平和田晓霞,立足物质生活的孙少安贺秀莲,执着爱情的田润叶李向前,看似小孩其实已会独立思考的田润生,还有虽然犯过错误受过重创却仍心地善良的郝红梅,对待朋友细致入微肝胆相照的金波,天资聪慧的兰香......老一辈中朴实敦厚的孙玉厚,为了革命不顾一切的孙玉亭,有头脑有干劲的田福军......还有的角色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性格,如二流子王满银,跛女子侯玉英。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小人物,他们的生活也都是很平凡的,种地,挖煤,建砖厂,挖鱼塘,都是农民从事的一些司空见惯的职业,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人和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       我相信,像我这样年龄的女生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和我一样为《平》中的爱情所感动。在《平》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充满了瑰丽的芬芳。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读这部小说,便能看见这样的爱情。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甚至孙兰花与二流子王满银的爱情无一不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并在描述的同时添加陕北的信天游,充满浓情蜜意。下面就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些幸福同时又伴有辛酸的画面——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而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在润叶和孙少安的恋情中,出现了三次信天游,那醉人的信天游伴随着他们的情感世界。孙少安是作家充满了怜悯与同情的主人公。他是古老的黄土地养育出来的历史之子。他是一个很早在岁月的煎熬中成熟倔强的农村青年。13岁辍学回家务农。与父亲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孙少安知识不多,但是他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他兴办了砖厂。他秉承了太多传统道德,当青梅竹马的田润叶向他发出爱的信号的时候,他退缩了。不是他内心没有激情,也不是他不向往浪漫的爱情,而是两人之间的差距以及贫困的家庭带给他的自卑心理,还有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他选择了贺秀莲。面对孙少安的退却,润叶表现出十分坚强的品格。她宁愿从繁华的都市寻觅这个从土里刨食的汉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甚至在和李向前结婚之后很久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感情并因此在精神上受着
折磨,文中几次描写她几近崩溃的愁容。与润叶相比,少安显得过于软弱,他虽然偶尔也会触景生情,但大多数时间是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和秀莲的感情竟然好得不得了,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基;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基;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基;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基。"
较之孙少安与田润叶的"平民式"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则带有浓厚的现代意味。书中的男主人公孙少平无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脚踏实地的高昂的人生历程......与那个特定时代的许许多多农村青年一样,孙少平似乎应该安于现状,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的程序化的生活,因为他没有机会上大学,又出身贫穷本分的农民人家。他注定要像他父亲那样,在这个祖祖辈辈都周而复始的土地上以同一种姿态旋转,跳不出这个圈子,——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但少平他毕竟是读过许多书的知识分子。他了解农村,也了解自己,他从不惧怕劳动,决不同于他那个游手好闲的姐夫王满银。但也不愿和他哥哥少安一样,单纯追求一种物质生活上 的富足。他决不鄙视农民,但却不想在土地里平淡一生,正像他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的那样:"......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已经在信中设计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是幸运的,父亲,哥哥,妹妹,让他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金波,王世才夫妇,让她体验到真正的友情;田晓霞,让他享受到甜蜜、崇高的爱情。但少平的路毕竟是坎坎坷坷,多磨多难的,他一个人在黄原城拼命地干活,从一个揽工汉到一个正式的煤矿工人,他流的汗水几乎可以成河,背上的伤疤层层叠叠,甚至有些惨不忍睹。然而这算不上什么苦难,他是农民的儿子,受点苦和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田晓霞的死对他却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同的出身,却有着同样高昂的灵魂,共同的志趣和责任感,彼此真诚地帮助,使他们从纯洁的友谊发展到炽热的爱情,那种情到深处的默契让我们都怦然心动,而田晓霞却因救人而牺牲,也许每位读者读到那里都会忍不住流下泪水。尤其是文中描写到田福军给少平看那三本日记时,那段场面这样写道"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象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象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读到这里的我早已泪流满面了。多么年轻可爱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女孩
子啊,她那样热恋着她的"掏炭的男人"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吗?难道是因为这种爱情不符合世俗的逻辑吗?总之,作者这样安排这对我们深深喜爱的男女青年,着实让我们更加被这本小说吸引住
了。       还记得那个郝红梅吗?就是给少平带来了痛苦初恋的人儿啊。上高中的时候,郝红梅为了和班长顾养民在一起,放弃了和少平之间的美好的初恋。可怜的姑娘却因为临毕业时一次偷窃行为,被那个注重门风的家庭拒之门外。当润生到乡间一家小摊吃羊肉饺子的时候,发现那个背着孩子的老板娘居然是已经没了丈夫的同学郝红梅。美丽的郝红梅的不幸激起了润生想保护她的强烈愿望。对于润生来说,姐姐不幸的婚姻让他开始接触爱情,对于女人,他既充满向往又本能地躲避,郝红梅开始就在他面前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饰的自卑感,反倒大大地刺激了他的男子汉气概。他喜悦地感到,他在红梅面前才是个真正的男人。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光"。当漂亮、白净,大眼睛流动着热情的光彩的金波唱起热泪涟涟地反复唱《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很多读者的眼前模糊了。是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他心爱的姑娘。他不能忘记她。这是永远的爱,永远的伤痛!整整八年,他的梦魂还在远方的那片草原上游荡,寻找失落的马群和那个黑眼睛红脸蛋的牧马姑娘。八年以后,当他再次寻找那位姑娘的时候,却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青春之花,永远地凋谢在了这片草原上,这是壮丽的凋谢。文中用一段强烈的抒情表达金波神圣深沉的感情"别了,草原!别了,雪山!别了,我亲爱的姑娘!无论你此刻在什么地方,我都向你祝福,祝福你美满地生活在人间。我会永远珍藏着你的微笑,你的歌声,一直到我闭住眼睛的那一天。我同样会不息地唱那支歌,那支青春和爱情的歌;愿你常能听见这支歌。我仍然在焦渴地企望,某一天,甚至我们已白发苍苍,我们或许还能相见;如若不能,哪怕是在梦中,或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里......别了,我心上的人啊!"       在很多男性的心中,孙兰香是《平凡的世界》里最有光彩的女性。她具有智慧、道德、和宽容。兰香应该是出生于70年代初的人。时代造就了她与她的哥哥姐姐不同的命运。她成了这个家庭里学历最高的人。在大学里,她会像哥哥一样也会怀念那个生她养她的小山村但已经几乎完全摆脱了农村气质,认识了她的"那个男人"吴仲平。对事业共同的追求是牵引他们走到一起的红丝带。关于他们的爱情,文中通过几个细节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一开始吴仲平默默地给兰香占座,到一起研究学习问题,再到看电影,后来请她到家里吃饭。"兰香漫步在这迷人的夏夜,心中涌动着青春的热潮。她突然渴望立刻找到仲平,对他说,我去你们家!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很多人诧异于兰花与王满银之间的感情,然而,看看亲爱的兰花的表现吧,她不怕这个家穷。她从小就穷惯了。不管别人对她丈夫怎么看,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
的人,因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她为王满银生下了狗蛋、猫蛋,尽心尽意地操持着这个家。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的爱情,直到现在,在中国贫困的农村里依然有着普遍意义,那就是,当她将自己第一次交给一个男人时,甚至仅仅是有了第一次的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她就认定了自己是那个男人的人了。
今天下午,当最后的夕阳余辉褪去,我读完了《平凡的世界》。
这句合上书页后有意无意之间冒出来的话,多少带有向雨果致敬的意味。很多人可能都记得,雨果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也是用类似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完成《悲惨世界》创作的喜悦之情的。
这两个“世界”:雨果的《悲惨世界》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记得那是高二的暑假,在那样忙乱的高三到来之前,我读完了《悲惨世界》。如今,一个同样纷扰的大四即将到来,我在盛夏的北京,窝在床上读《平凡的世界》。就如同记住那些已成为经典的名字:冉阿让、珂赛特、芳汀、马吕斯、安灼拉、沙威、德纳第、卞福如主教一样,我现在也记住了: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田福军、孙兰香、金波等等这些名字。
这实在是一部平凡的小说。我的阅读过程也带着一种狼狈。小说的第一部借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集团出的,二、三部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全因为暑假到来,出于各种原因同学们已经将小说区的大作借得残缺不齐。打开书本,没有出版说明,没有序言,甚至没有目录,翻到后面,没有后记,没有批评家的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好像出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一套丛书,前序后跋,装帧精美,从案头那本《白鹿原》即可见一斑。这一版本的自然早已被人借走。也好,破损的书页使得这部伟大的杰作意外地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一种统一。
这是一幅画卷,这是一部史诗,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股激情。柳鸣九先生为《悲惨世界》做的评价,同样适用于《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幅生活的画卷。雨果念念不忘的,甚至刻在巴黎圣母院的额头不肯擦去的那个词——“命运”——在本书中被漫不经心地忽略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中国无比现实的生活画卷,这画卷主要由土地和人构成。广袤的黄土,被贫穷折磨的农村,煤矿,新崛起的城市,洪水,肥沃的平原:这是传统中国的背景。挣扎,焦虑,麻木,短视,卑微的尊严,羞涩的坚忍,无休止的自我消耗:这是传统中国的性格。两千年的积淀,据说在那个年代突然迎来了改变。变了吗?路遥告诉我们:在变,也不在变。他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民族全体嬗变的漫长性和痛苦性,就好像要完全实现转变,也同样需要耗去漫漫两千年的时光一样。
要具备怎样的观察的伟力,才能将生活呈现得如此鲜活,丰富,深刻?要体味了怎样的甘苦,才能不厌其烦地描写饥饿的感觉和食物的意义?要经历怎样的思考,才能冷静又饱含深情地发出二十年后看来依然振聋发聩的议论?
从双水村破败人家的一口黑碗,到省会城市脏乱拥挤的公共汽车;从生气勃勃的枣林,到灯火通明的矿区;从洪水滔天,到“第三类接触”;从人头攒动的批斗大会现场,到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从红火的乡村烧砖工场,到民工聚集的城市角落;从北方大学幽静的校园,到青藏高原疏朗的群山……这是一幅多么庞杂的图画。它容纳了那个时代的一切:一切愁苦与幸福,一切新生与幻灭,一切破败与繁荣,一切沉沦与涅磐。
这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画家。他不惜笔墨交待人物的一举一动,就像一个来串门的邻居,诉说着身边人们繁琐的种种。他是怎么来的,骑自行车还是走路?他中饭吃的什么,玉米面馍馍还是荞麦饸烙?她丈夫给她扯了件新衣裳,花了多少钱?他怎么只是坐着说话?哦,原来晚饭吃过了。她进了屋之后怎么样?先换了身干净衣裳,又找鞋子。就是这些平凡的举止,如水一样淌在平静的叙述语言之中,所有看似令人激动或者感伤的情节,在这大量的日常生活中间,不动声色地也流淌过去了。
没有技巧。原原本本地展示出生活的面貌,这就是最大的技巧。生活,这就是生活,哪怕最普通的小事,也是惊心动魄的,只要它那逼人的真实引发了你的共鸣。
这是一部人的史诗,也是一部劳动的史诗。那许许多多的人物的故事,无一不印证那个现在看来已经有些古老的哲理: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维持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一切人的异化,其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路遥不止一次地小说里发出关于劳动的议论,句句感人肺腑。
他让孙少安年纪轻轻去劳动。他让孙少平从一个学生变成揽工汉,又变成煤矿工人。他让失去了双腿的李向前通过劳动获得尊严。他甚至不惜编排王满银周游全国倒卖商品最后一无所获的情节,只为了让他最后翻然醒悟,回家好好地劳动。路遥对于劳动有一种深刻的感情,做过哲学性的思考。劳动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一个人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拯救了自己,那他就成为了自己的神。
我不禁想起大二时候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授课的老师是一位研究过马恩原典的哲学工作者,与那些满口空话的政工干部大为不同,至少他叫我们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我受益匪浅。我记得他在讲授异化理论的时候,不经意地说:谋生,那是一件多么不重要的事情。啊啊,这句话多么深刻地切中了劳动这个问题的核心啊。谋生,这是一部多么悲壮的史诗,它的全部悲剧性就在于它往往让人的劳动异化于自己。但是,人同样又是在这样的劳动中变得伟大,因为他将与劳动搏斗,发现它的意义,并最终征服它。
路遥用无比生动而丰富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道理。如果说文学必然要有为其支撑的哲学,那这关于劳动的理论,恐怕就是路遥的哲学。它深深地扎根在现实之中,它是这个平凡的世界得以运转和延续的基础。有人说,苦难是这群人的命运。一点也不对。如果人真有什么命运,也只能是劳动。这是人伸向生活的一只无比有力的拳头,砸在苦难和绝望之上,就像巨锤敲打一块生铁,迸发出炽热的火星来。
我们不能忽略,八十年代是一个知识精英的时代,当形而上的言说充斥着中国人的思想的时候,路遥的文字像一只朴素的大手,将底层的群像高举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是生气勃勃地站立着的,用行动来回应空谈,用平凡来回应高贵。我们不妨遐想,当新贵们在一九八九年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这群人正像芸芸众生一样,为了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奔忙着。有人说精英和群氓的区别,就是精英在关注自己的时候,还多关注另外一个人,而群氓只关注自己。也许对。但是路遥告诉我们,这些只关注自己的人,为了父兄、为了妻子,是怎样地挣命;而那些标榜自己心怀天下的人,是怎样地遭到了历史的一次又一次嘲讽。路遥清醒地看到这一切:文革孕育的贵族,在新时代落魄;新时代孕育的贵族,无疑也将在下一个时代落魄。永远不变的,是被人自身作为劳动者的存在所驱使着,而一直劳动的人们,他们走过的历程,我们称之为文明。
尽管如此,路遥仍然秉承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关注现实,以社会进步为己任的情怀。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诗人的本质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句在清华园里被俗人们用滥了的话,放在路遥身上却是再合适不过的。
他显然和八十年代的主流们不是一类人。《平凡的世界》里,他笔下的人物仍然是读着苏联小说,唱着吉尔吉斯民歌而成为一个知识人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和那些有着非凡的现代化转型诉求的人一样,焦心地期待着陈旧大地的变革,期待着大地上的生命有新的绽放。
路遥在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他爱这个世界,爱她的整个,包括她的贫穷,她的不幸,她的绝望。如果没有这些,这世界就不成为她自己。他要看她怎样地一步步走出荆棘丛,走到一条坦途上去。这一路上,他陪伴着她,掬起她的泪水,描下她的笑容。看她找不到出路,他也蹙紧了双眉;看她遍体鳞伤,他也不禁热泪涟涟。这世界是他的父亲母亲,是他的兄弟姐妹,是他的小子和闺女。
博爱赋予了他巨大的洞察一切的力量,这让一部小说得以超脱出它所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成为一种普世经典。在改革刚刚摆脱了质疑噪音困扰的时候,路遥就已经目光如炬地指出当前改革中的种种真正致命的弊端,其中的许多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回避。
看,他是怎样绘声绘色地描写新时期官员阶层的生活状态,下至农村支书,上至政治局委员,无不惟妙惟肖;是怎样轻描淡写却无比沉痛地点出改革造成阶层的断裂与对立;是怎样用调侃、嘲讽和无奈的笔调,寥寥几处,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关系”和“后门”在改革以来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甚至是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仍然是宽容的,采取的是一种温厚长者的姿态。因为这一切说到底也是浩瀚历史中平凡的一页而已,改革并不因为任何它自己所宣称的原因而更加伟大。而路遥自己,也并非一个全能的弥赛亚。他并不像某些人给自己的真实想法别有用心地贴上天然正义或者历史选择的标签;架起支持或者反对某件事情的擂台,最终只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他只愿望看着这个国家一步步地走,看她走错,看她改正,看她慢慢地不再跌倒,看她越走越快。
雨果将巴尔扎克的小说称为历史,实际上他自己的小说也是如此。对路遥来说,同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路遥用一种纪录现实的激情,同时也是书写历史的激情来创作这部小说。
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历史是怎样照进现实的。这成为一部家族史,路遥开了头,它的发展和高潮我们正在经历。孙少平,他是我们的父亲(或者比父亲大上三五岁)。孙兰香,她是我们的母亲。他们在八三年或者八四年读大学,谈恋爱,在八十年代末给了我们生命。一个人,如果想要了解他的父亲是怎样磨砺了自己坚毅的品格,他的母亲是怎样培养自己温润的个性,想要了解他的姑姑和姨娘是怎样在田间度过自己的童年,他的爷爷奶奶是怎样苦熬过漫长的年月,从而更了解这几代人为什么在今天成为二十岁的他所眼见的模样,那么就应当去阅读《平凡的世界》。
归根结底,这种激情无非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为生活所激发出的朴素感情。凯尔泰斯曾说,写作是饱经磨难的人选择的生活状态。人但凡对生活有着诚挚的热爱,这热爱又无时不被种种外来的苦痛所折磨,那么他就必然会有写作的热望。八十年代,就是那么一个使中国人爱恨交织的时代啊……
最后的几句话。雨果在《悲惨世界》的作者序中有一句名言: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这三个问题十九世纪没有解决,二十世纪也没有解决。路遥忠诚地书写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们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怎样做出种种的努力的。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我们仍然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个时候,重读《平凡的世界》,不会是无益的。
初读《平凡的世界》,便被其书名吸引,有一种洗尽铅华、尘埃落尽的感觉。当读完书后,又感觉“平凡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在经受了各种苦难的折磨之后,回头再望走过的路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容,一种豁达。
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主人公面对困境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孙少平是一个从不言败的奋斗者,他不甘于生存在落后的农村却又无力改变农村的苦难现实,为改善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积极寻找希望,他努力抗争;他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以尊严慰灵魂;他身在农村,思想却插上翅膀,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恣意飞翔。他的奋斗历程就是典型的中国农村青年悲剧式的个人奋斗史。他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城里人,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孙少平平凡的一生,分成在农田、在城市工地、在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三个阶段,那些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就在这些平凡的场景中体现。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琐碎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孙少平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史。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
晓霞的出现,给少平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亮色。彼此的爱慕使两颗心灵跨越了一切界限。有她出现的章节,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得再苦也是幸福的。晓霞就是少平的一个梦,她的死却把少平仅有的那缕阳光也夺走了。少平的悲痛与彷徨让我潸然泪下,让我体味到这就是生活,它是残酷的。天有不测风云,上天不会保证任何人的一生一帆风顺。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他不得不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种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作文四:《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000字我一直思索作者将这本书起名为《平凡的世界》的含义。读完后我终于明白——平凡,是普通至简,是朴实无华的生活的最好形容,不虚美,不伪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一切又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平凡的情感,这是一种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我不禁会想,是呀,我也有过这样复杂矛盾甚至以为很独特的情感,原来你我皆有,就是如此平凡。世界,我起先认为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夸大,明明是一群人的生活,或者进一步说是人生,怎么能比喻为世界呢?其实不然。对一个人而言,正是他的生活构成了他的全世界,一个个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的统一,就能视为一个世界。
认真读完《平凡的世界》,让我看见了从心底折射出的一个世界,折射出的人性,折射出的内心。
生活没有如果。书中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也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他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在我看来,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里最核心的人物。因为只有他的存在能将人的坚韧和生命的韧性书写得淋漓尽致。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写的是孙少平这样的青年,但绝不是只一个这样的青年——“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 件,同时也 放弃最主要的 精神追求;他 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但又竭力使 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是的,他内心像是同时存在着冰与火。火的热情让他对未知的一切感到新鲜而又痴迷 冰的冷静让他看清生活的不易。
从一个“文革”时期的高中毕业生到一个揽工汉,再到有一份正式工作的煤矿工人;从敢于追求自己和晓霞的幸福,到永远失去这个唯一的、与他有精神上的共鸣的知音,他用自己短暂而宝贵的青春体尝了人生中多少道坎,以至于他的整个灵魂(人格)已在炼狱般的生活的打磨下出落得刚毅、顽强,犹如一块淬火后的钢铁变得更加坚毅,反抗苦难、超越苦难的心又将这块“钢铁”镀上了金边,让它能在一堆大同小异的钢筋铁钉中闪闪发光。
霍达曾在她的文章中写道:“人们哪,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令人可贵的是,正是心中的信仰让孙少平成为了这个平凡的世界最不平凡的生命——他有追求,追求知识的甘露灌溉心中贫瘠的土地,追求自由思想的火花点亮黑暗下的路,追求生命的独立、人格的崇高、灵魂的深度。正是因为这种追求,因为心灵始终的崇高与自豪,才可以让他年轻的血液如此沸腾和激荡,让他的少年意气指引着自己青春的梦想和方向。他坚强而自尊地活着,这就是生活的强者。他坚强而自尊地活着,越来越能直面生活风雨的洗礼,越来越能在现实中感悟生命真正的意义。
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始终伴随着他,犹如或大或小的苦难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了他高低起伏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感谢孙少平,他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能真正读懂生活、定义生活的女子,更令人欣赏的是对她爱情的看法和她对本心的清楚认识。书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她看得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她是少平的精神导师,是与少平能在情感上互通,在精神上达到共识的人。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视角和超凡的判断力使她完全符合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新青年的形象。从她一个人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群人的身影,他们合在一起,就像是能刺破黑夜的黎明之光,从某一个小口子开始,一点一点撕裂阴霾。那个旧的中国,就在千千万万个田晓霞的推动下款款向前,洗亮了黯淡的心灵,褪去了破旧的外衣,由内而外地改变着——因为越来越多的思想觉醒者,所以中国才能迎来崭新的面貌。
年轻的田晓霞还没来得及将她和孙少平柏拉图式的纯美爱情淋漓尽致地展开,就永远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生命在无情洪水面前被轻易地洞穿,但灾难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我们不会忘记,她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一直都在努力地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纪录片《路遥》制片人吴建荣评价《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他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对我来说,读《平凡的世界》,就是读的一种真实、人性和情怀。因为在作者笔下,自然就有生活的真实,美好的人性,温暖的情怀娓娓道来。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真实写照,它的可贵在于真实。
路遥写农民、写工人、写干部,写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最真实的一面,虽有不同,但其本质相同——要在这个充满了巨大变革的世界里活着,更要生活着!
路遥写农村、写小镇、写省城,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十年只是一瞬,然而当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时,就成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种真实的存在,成了那个年代的人不能丢失的信仰,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又无法把握的空想。
《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还是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通过它,让过去的人们留住回忆,让现在的人了解过去。唯有真正触碰到生活本质的人才能将真实呈现于笔墨间,以我手写我心,唤起读者的共鸣。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
人的尊敬和崇拜,只是因为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
人物始终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任何的时代背景、生活故事都是为了衬托和反映人物的性情与品格,以及彰显这些鲜活的生命里可贵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能够更好地关照现实。这部小说就是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尽管挣扎在贫困线上,自强不息的少安、少平两兄弟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其中,少安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少平极力融入城市,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从他们
身上我分明看见了极具张力的生命之可贵、刚毅顽强的精神之可贵。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艰苦往事使他们的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
除此之外,在这平凡的世界里还住着勤劳朴素、忍辱负重的孙玉厚,善解人意、自强自立的孙兰香,热心助人、情感细腻的田润叶,忠诚、坚毅的李向前,勇于追求、感情炽烈的金波。作者赋予了他们人性的高度,更赋予了他们对人性美的赞美和敬意。甚至是略带消极色彩的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傻子田二等,都无不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又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了人性的光彩。
我曾悲观地相信过:有什么样的生存境遇,就会相应的有什么样的生命轨迹。然而苦难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生命强大的内生力是不容小觑的。与其说是书中的这群人,倒不如说是路遥笔下的人性美教会了我乐观——生命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有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全书自始至终传达着一种朴素的感情,是作者对生活的土地、对笔下的人物、对丰富细腻的情感的眷恋,也是温暖的情怀。充满着大美与大爱。
这种情怀体现在作品处处展现的亲情与友情。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还有美好的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乡邻之情等。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感让《平凡的世界》成为了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体现出美与爱的主题。这种情怀还体现在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的同情心,和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的极大的尊重和认同。只是一种极为真挚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值得一提的另一种感情,是书中被赋予了内涵和被无比扩大了想象空间的爱情。尤其是少平和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有沈从文边城之恋的干净纯粹,有张爱玲《爱》的清新明丽、充满诗意。
“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力的力量。我为我‘掏碳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最大的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
晓霞日记里这段真情实感的剖白总让我想起拜伦的一句诗:“相对而视,每人就是对方的镜子,蕴藏在眼底的无限情深,化作闪闪发光的宝石”。尽管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家庭地位也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从少平晓霞身上,我们有理由坚信:爱不是终日彼此对视,爱是共同瞭望远方。
然而,越是美好的事物,人们就越难接受它沉重伤感的一面。伴随着晓霞逝去的,是她与少平爱情的终结。我以为,作者之所以将爱情撕碎成悲剧,绝不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泪水,而是为了告诉人们:虽然悲剧和人生有一定的距离,但感知别人的悲剧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我们的人生。
最最伟大的一种情怀,是小说所传达出的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种具有“灯塔效应”的情怀俨然上升成了一种精神内涵,所以它能够撼动我们,唤醒我们,让我们了解过去,体察现在,凝视人心。
读《平凡的世界》,我总会想起巴金先生笔下的《家》。看着少安少平两兄弟,我想到了《家》里高家大院的觉新和觉慧两弟兄。少安作为家里顶梁柱在生计面前的奔波劳苦和在爱情面前的自知而退让我想到了作为长子的觉新在生活面前的妥协,在爱情面前的放。同样,
少平对知识的渴望,渴望改变生命轨迹的强大内生力让我想到了觉慧在新文化教育下的开放前卫和闯荡未知新世界的勇气。 相同的是,他们都在特定时代的特定约束下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与环境。我想这更能说明,即使身份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平凡的人仍在自己的世界里奋斗着,享受着。这或许是平凡的世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非凡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在大变革时代,面对着整个社会的解放,两位作者都以自己的笔墨,将思想与见识的深度托付给了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用小说里的世界映射这个平凡的世界,用最朴实自然的文字彰显一代文人的意气与担当。
时常觉得人渺小如一粒尘埃,只是沧海一粟。“细想起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做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尽管路遥在小说中写道:“人处在幸福与不幸交织的矛盾之中,反而使内心有一种更为深刻的痛苦。看来近在眼前的幸福而实际上又远得相当渺茫。海市蜃楼。放不得抓不住。一腔难言的滋味。”但人有时正如俞平伯所言:“生命至脆也,吾身至小也,人世至艰也,宇宙至大也,区区的挣扎,明知是沧海的微沤,然而何必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呢。”
所以路遥从不掩饰他对生命的崇拜和赞美——“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想想看,当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地生长起来——因此满怀激情的诗人们才不厌其烦高歌低吟赞美它们!”
于是我惊叹于文字间传递的力量。读这样力透纸背的作品,能让人收获前行的力量。路遥笔下的句句箴言,或借人物之口,或以内心独白,或凭旁白身份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境界随着思想升华,生命的意象随着思想扩大。
路遥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去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所在——生无所息,奋斗不止。路遥懂得在看似生命绝望边缘寻找希望的开解,正如平凡的世界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懂得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这不失其为一种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如正知、正念、正能量,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作文五:《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200字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中文系 张宇顺
201440903015
不平凡的世界
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虞美人·听雨》 蒋捷
也许所有人都会希望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在路遥的故事里,无论这些沦为小人物的人们如何奋斗,生活的轨迹也往往趋向于输。
因为这就是世界,平凡的世界。
少安和润叶,少平和晓霞,作者几乎为他笔下的每一个爱情故事都安排了一个不甚光明的结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路遥总是以道德伦理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在那个充满了幻想的年纪里,人们曾经相信爱情不分年龄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等等这样的话语,以为爱情就是一切,可以抵抗现实,只是这种螳臂挡车的行为最终被现实冲击得灰飞烟灭,这些事情也只能一笑而过。
不仅仅是爱情,孙少安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而对于此,他父亲的举动竟是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
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他们也只能哭了。
因为世界就是这样,幻想就是幻想。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然而幻想终究是无法被真正毁灭的,现在大家要做的是在幻想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是事情何其难也,路漫漫其修远兮,路遥之名,大抵来于此吧?
在这样一个平凡的世界,作为一群平凡的人,他们的路走起来便格外地艰难,可即便生活的轨迹无限趋向于输,他们也依然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架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皮肉上的痛苦终究阻挡不了这群会幻想的小人物。如此平淡的,如此平凡的亲情、爱情、友情,化成几滴浑浊的雨水灌在他们的虬结的根系旁,便使他们几近枯死在黄土高原上的生命之树焕发出常青藤一样的色彩,无论是在风沙里还是阳光下,都可以闪耀出一种读之即在的光荣了。
与小说人物同呼息,通过小人物命运的起伏带出整个时代的风貌,透过文字仿佛可以触摸到那十年间中国历史留下的足迹;透过对平凡小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实际上并不平凡的世界。也许这正是路遥的高明之处。
生活本身就是无数庸常琐事堆砌而成,所以,世界本身就是平凡的世界。几十年的时光,在路遥的笔下缓缓铺展开来,用很单纯的农民的视角,没有一点为了作品而作品的嫌疑。日子沉淀着,《平凡的世界》里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千军万马间的功法杀掠。路遥只是用他极其细腻的笔触,在黄土高原上勾画出一个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竭尽全力地在自己苍白如纸的生命画卷上,用泥土,用枯绿,用鲜血去涂抹;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
用汗水的甘甜化开眼泪的苦,用脊梁撑起生活的轱辘;
即使在那人生途上坎坷一路,至少我们还可以笑着哭。
第 1 页 共 1 页
作文六:《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200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 , 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 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 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 界》,这才恍然大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 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 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 人生的自尊、 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 肠。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平凡的, 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 万座村落中的一座。 从小处着眼, 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 衬托日新月 异的时代变迁, 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 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 主人公的不平凡。 比如说孙少平, 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 通过他的成长 和成熟的经历, 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 他受过了高 中教育, 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 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 品质, 包括并不好高骛远。 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 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 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 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 那种战胜自我, 重塑 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 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 战胜困难, 摆脱束缚, 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 友情、 爱情, 学会生活, 懂得珍惜,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 也是一种警醒。 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 正是在这些平 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 丑与恶。 在他的世界里, 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 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当我费力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雨 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过度的非 常自然,跨越了近 10年的季节变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让我大览宏图。
最让我赏识的是, 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 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 我们怎么去生活, 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 这可能是这本 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 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 你一 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眼中熟悉了平淡, 思想上甘于平庸, 生活上安于 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 道德危机的时代, 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 《平 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 能够不屈不挠、 艰苦奋斗、 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 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两个字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 孙少平是幸福的, 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 即使他 们最终不能到一起, 他们都是幸福的。 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 他遇到了田 晓霞。 然而, 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 孙少平的爱情 是让人羡慕的。 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 我是这么认为的。 真的是把人物形 象刻画到了极致。 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 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 他 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 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 他放弃了润叶。 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
是一种兄妹之情,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 甚至抓狂。 润 叶这么好的人, 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 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 他在潜意识李认为自己 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 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 一起撑起这个家的。 再说到少安的事业, 可以这么说, 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 先进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 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 几度起伏。 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 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平凡的世界》 对我的影响也许我现在还无法预测, 有一点时肯定的, 它给予我一种来 自灵魂的震撼。 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 我的思想, 我的行为, 我的态度。 真的事无法言语, 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好像很麻木, 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 内心充满着各种幻想。 我开始变得 多愁善感了,我感觉世界事多么的美好。
生活没有如果, 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 我们不 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 有远大的理想很好, 想 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作文七:《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300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600字(篇 1)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 友情、 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 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 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 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 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 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孙 少平,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 卑不亢的学子,又或者说,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少平平凡的一生, 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 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田晓霞的出现, 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 丰富的内容。 关于她的章节, 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她出现的时候, 总会让人觉得 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 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 她的 牺牲, 让人认识到这就是生活 …… 总之, 世间所有的真情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我想起冰心 曾说:“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 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 这爱情, 这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生不敢接触女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