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震云图片吗?

九寨沟地震后,部分学者和媒体努力想要普及一个常识——“地震云”是伪科学。这些科普文章,无一例外收获了大量的质疑与谩骂。

唯一略有成绩者,是百度百科的“地震云”词条,由来自气象局、中科院等的多位学者共同努力,终于在前些天改了过来。该词条首次接受学术界意见,将“地震云”明确定义为“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①

这实在是一次极不容易的进步。毕竟,“地震云”这一伪科学被引入中国,已整整四十年了。

1977年5月,日本《读卖新闻》刊登真锅大觉(九洲工学院助教)的文章《可从云彩形状预测地震》。这是由日本原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提出的“地震云”概念,首次见诸报端。同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真锅大觉文章的摘要,首次将“地震云”这一日本民间说法引入国内。同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吕大炯开始尝试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②

1978年,吕大炯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刊文《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认为地震云的确是一种地震前兆”,并举了两个例子:1、1977年11月26日早晨在北京中关村上空观察到“地震云”,次日天津宁河发生5.6级地震;2、1977年12月20日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山坡观察到“地震云”,次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发生6.5级地震。③

中国地震学界从一开始,就难以认同所谓“地震云”的存在。

比如,1978年,《地震战线》杂志第3期刊文《“妖云”、“前兆虹”和“地震云”》,介绍了键田忠三郎和真锅大觉关于“地震云”的观点。文章也介绍了日本地震学界对“地震云”的基本看法——“这种不科学的预报只能扰乱人心,在社会上引起混乱”(日本地震预知联络会)、“要是作个统计就可了解,云和地震的关系纯属偶然(巧合)”(东京大学教授萩原尊礼)、“地震是发生在远离日本本土,而且又是在海底数百公里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本土上空的大气中有反映”“云和地震之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日本气象厅地震课)。

1979年8月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吕大炯的文章《建议重视“地震云”观测研究》,该报在当年的发行量,使“地震云”这一概念迅速进入民间,得到普及。同年12月,“地震云”的提出者、原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受邀访华。

据吕大炯与键田忠三郎、真锅大觉等人合作编著的《地震云》一书披露,访华期间,键田忠三郎及其“地震云理论”得到了许多中国领导人的赞许与支持。

图:“地震云”之说的提出者、前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

书中记载:周培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中科院的欢迎会上发言:“我们支持键田市长所说的地震云。在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为了验证地震云,我们每天在北京景山公园,从一定的位置进行观测并拍摄照片。为了使任何人都能够预测地震,让我们撰写普及地震云知识的书吧。”方毅(时任副总理)在大会堂的欢迎会上发言:“我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键田市长所说的云是诚实的,云不会说谎,只要出现一定异常的云,就必然会发生地震,对于这一观点我完全赞同。我将马上指示中国国家地震局也要开展研究。我们非常欢迎键田市长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共同著书出版。”林乎加(时任北京市长)在北京市举办的欢迎会上发言:“键田市长和真锅先生来到中国,传授地震云的知识,对中国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我相信日中共同著书出版一定会取得成功。”邓颖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在接见键田忠三郎时说道:“为了拯救世界人类,请您坚持到底。并且,希望您对中国也给予指导。”⑤

在上述压力之下,1980年5月,国家地震局召开了一次“‘地震云’专题座谈会”。 与会者包括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23个单位的46名学者。会上,极少数人主张将“地震云”作为预报手段全民推广,但遭到绝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同期,双方还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展开论战。如《自然杂志》刊登了“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气象地震组”的文章《“地震云”辨》,从气象学的角度,指出吕大炯等人关于“地震云”的成因的描述,完全不能成立,明确定论:“从目前有关‘地震云’的各种报导来看,是否有‘地震云’还是个疑问,关于它的成因也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点,因此,我们认为‘地震云’还不能作为预报地震的一种依据。”同期杂志,还刊登了吕大炯的《答〈“地震云”辨〉》,但该文没有解释,何以日本小笠原群岛的地震对应的所谓“地震云”,出现在2600公里以外的北京密云水库附近。⑦

1981年5~6月间,应国家地震局邀请,日本地震学会代表团一行11人来华作学术访问。期间也讨论了所谓“地震云”的问题。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宇津德治明确表示:“那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瞎说,地球内部的活动情况怎么能通过天空反映出来呢?”萩原尊礼教授也明言:“现在美国、中国、日本都有那么一些人在进行联络,想搞点名堂,那是无稽之谈。”⑧此次日本地震学会代表团访华,多少消除了一些因1979年“地震云之父”键田忠三郎访华而带给中国地震学界的外部压力。

图:《自然杂志》刊文《“地震云”辨》,对所谓“地震云”的存在提出质疑

大体而言,作为伪科学的“地震云”,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很难获得学术界的认同。

问题在于:论战很快地超出了学术圈。

1981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称:日本的键田忠三郎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率高达80%;中国的吕大炯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率更高达86%。1981年到1983年间,《光明日报》也先后四次重点报道了键田忠三郎和吕大炯用所谓“地震云”预报地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⑨有《新闻联播》与《光明日报》的报道在前,其他跟进的媒体之多,自可想而知。

这些报道,让学术界非常头疼。

中科院学部委员、原物理所所长管惟炎说:“院领导是不支持地震云的,那为什么容忍报刊、电视台胡乱宣传呢?本来对地震云有没有道理很好检验,我曾亲自告诉某观云者,让他把地震预报告诉我,他先后给予我4次预报,结果大都报错了。可是报刊宣传说,他预报的绝大多数都正确,这是哪里鉴定的?我们所的学术委员会根本不承认它!”

中科院学部委员、原物理所副所长洪朝生说:“世界上本来每天都爆发大大小小的地震,某观云者看了云彩就说东边或西边有地震,当然偶尔会说对的,其实是胡猜。这怎么能说是科研成果?所里没有人相信他,可是外面宣传得起劲,《人民画报》、电视台这样大肆宣扬,不要闹笑话吗!”⑩

让学术界更头疼的问题,还在后面。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因频繁破坏性前震的存在,政府得以在大震到来之前通知民众避灾。这一不可复制的经验(绝大多数地震没有这种示警性质的前震),使海城地震在当时的宣传语境里,成了“世界首次成功预报的大地震”。这直接导致国人在次年的唐山大地震惨剧中,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地震工作者为何漏报了这次大地震”这一伪问题上(而鲜有人关注唐山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组织民众避灾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地震短、临预报,时至今日,仍是世界地震学界未能攻克的难题。民众对地震工作者的巨大的不信任,遂一直延续到所谓的“地震云”问题之上。[11]

于是乎,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笔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等反对“地震云”的学术机构,全部成了“打压科研突破”的反面角色。

图:《光明日报》刊文力挺所谓的“地震云”

比如:1984年的一篇关于吕大炯的报告文学《一个科技人员的第二条战线》,即将吕“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经费”、在中科院物理所得不到支持的状况,归咎于“物理所所长”“研究地震的权威部门”的恶意打压。

据此文披露,为对抗学术界的反对意见,吕曾通过关系,经赵朴初致信邓颖超求助,“邓颖超同志圈阅的文件,送到科学院、地震局、物理所”;还曾透过《光明日报》的记者,得到了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批示(该批示有“如情况属实”的前缀);吕将自己的著作赠给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光明日报》又特别刊发了中曾根康弘给吕的回信,营造出一种“人家外国总理都承认(地震云),我们自己还不承认”的错觉;……吕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该报告文学用嘲讽的笔调写道:“吕大炯所在研究室的支部书记请示所领导如何表态,回答是:‘要顶住!’多么熟悉的字眼,何等‘英勇’的行为!”其实,今天回头去看中科院物理所当年针对所谓“地震云”的“要顶住”,确实是一种很英勇的行为。[12]

报告文学的受众毕竟有限——即便连杨沫这样的报告文学名家也出来写文章声援所谓的“地震云”。让学术界更头疼的是,在电视片里,他们也成了“打压学术真理”的反面角色。

1985年,著名导演、编剧张光照筹备拍摄电视片《大地震》——该片讲述了一位使用所谓“地震云”预测地震的学者“古大河”(原型即吕大炯),如何准确预报地震,又如何被研究所的领导打压。1986年1月底,片子拍完,计划于大年初二晚在浙江电视台首播。电视台将该片作为“改革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进行宣传——此前拍摄的两部《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都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成功——播出后将产生何种舆论效果,自不难想象。

据张光照自己披露,拍摄此片的缘由如下:

“1985年3月的一天,我刚结束了《经济日报》召开的会议,在北京海淀的一个招待所下榻。已将近晚上11点了,突然来了两位素不相识的客人,说是两位科学家(虽然事过境迁,我仍奉守诺言,暂不披露他们的姓名)。其中一位,是在地震预报科学方面十分有成绩的中年科学家。他们视我如久别的朋友,滔滔不绝地叙述了受压八年的各种经历。最后,他们的结论是,电视剧可以为科学申张正义。……他们说,已先后有三家最大的报社和电视台通过内参和报道反映过这些情况,甚至中央几位领导也专门对此作过批示,可是,事态仍在继续发展。于是,他们在看完《新闻启示录》以后,则决定寄希望于这种拥有巨大传播力量的电视艺术。”[13]

这部想要为所谓的“地震云”正名、“为科学申张正义”的电视片,最终没有能够播出。原因是遭到了科学界的阻击。

据张光照披露,审片过程中,浙江省地震局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剧中“古大河”的预测地震的手段“地震云”学说“在我国地震预报科学界目前站不住脚”。为求过审,浙江台遂在片首增加字幕“地震云学说尚有争议,本片无意对此作出定论”,但广播电影电视部仍打来加急电话指示停播,理由是:“经国家地震局审看后,就科学技术的依据而言,(《大地震》)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播放后会引起观众对地震预报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14]

这场禁播,最终演变成了电视片制作组(主要是张光照)与地震学界(主要是国家地震局)的一场论战。

先是张光照在媒体上公开刊文,痛责“国家地震局某些同志”对待艺术缺乏“胸襟与大度”。强调“《大》剧不是地震预报科教片。浙江电视台不是浙江地震预报台。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理论与电视剧《大地震》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甚至叫板科学界:“如果国家地震局能义正辞严地宣布,《大》剧里提到的学说纯属伪科学,并且言之有据,老实说,我们认了!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结论!”[15]

随后,国家地震局也致函同一媒体,强调出席《大地震》审片会的学者,“有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30多人”,与会者“一致认为,不论是科学性,还是社会效益,这部电视剧的主题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不能公演。”且明确回应了张光照的叫板,引用日本学术界的意见,将所谓的“地震云”学说定性为“胡说八道”,强调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预报不过关”。还痛责了媒体的不负责任:“一个不曾得到科学鉴定的自然科学学说,仅凭着政治家甚至是外国政治家的支持,凭借个人的活动能量,凭借新闻界、文艺界的路子,便能在全国性大报上连篇累牍地登载颂扬文章;有关物理问题不听取物理学专家的意见,地震学问题不听取地震学专家的意见,气象问题不听取气象学专家的意见,却企求靠政治家支持和宣传工具的捧场立足,这岂非咄咄怪事!”[16]

对电视片《大地震》的阻击,可以视为所谓的“地震云”被中国学术界公开否定的标志性事件(题外话:1986年11月11日,钱学森曾针对某次会议“论文摘要集内好像没有涉及到地震云”一事表达了不满)。但是,这种否定,无法遏制“地震云”这一伪科学依赖《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迅速向民间普及;也无法遏制“地震云”进入中小学校的自然、地理、科学教材——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校长期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所谓的“地震云观测活动”,无数学生在巧合所致的“预报成功”中,对所谓的“地震云”的存在深信不疑。

以上往事回顾,权且作为伪科学“地震云”入华40周年的一点沉痛纪念。至于科学层面对所谓“地震云”的辟谣,有劳移步:看云就能预测地震?想多了,“地震云”并不存在

图:2000年前后,北京的一些学校仍在组织学生观测所谓的“地震云”。图中文章收录于《北京市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资料选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2。

地震云出现多久后会地震?是真的吗?

首先,地震云的产生机理没有得到过验证。

现在地震云产生的机理无非有有几条:

1,磁场导致带电云的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不可信的。首先来说地球磁场不是那么容易变化的,而且磁场的改变能否大到导致云的形状发生变化,以及云里面的带电离子是否能够维持,都是存在很大的变数。

2,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表水汽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云的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不可信的。地面温度的变化要影响到几千米高、甚至于几万米高的云,那是要多大的能量?为什么地面上的人会感觉不到?

↑所谓的地震云,不过是很正常的大气现象而已↑

其次,目前所谓的一些现实证据根本就是瞎拼瞎凑而已。

地震云的概念是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炒起来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3天,合肥、天水异彩和山东临沂等地有人称看到地震云。

好家伙,四川的地震,山东的云都来凑热闹,而且还是三天前。就这么说吧,一年地球上发生发生的超过5.0级的地震有2000多次,超过6.0级的地震有200次,基本上平均下来两天一次,地球那么大,全世界总有几个地方得有这种所谓的“地震云”出现吧?不说每天都有,三四天全世界有一个地方出现地震云还是没问题吧?所以地震了之后找一找,基本上都会在某个地方观测到地震云,所以这根本就不能作为地震云有道理的证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世界每天都死人,你每天都会吃饭,所以你吃饭会导致死人吗?——这两个事情完全没关系,只是因为发生的太普遍了,所以会让人有一种误解而已。

最后,就算地震云是真的,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观测地震云?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发烧了,体温就会升高,升高了之后就会想用湿毛巾冰额头,用毛巾冰额头就会要把毛巾放进冰箱,冰箱冰冻毛巾就会多耗0.00001度电,所以我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冰箱的耗电量是不是比平时高了来判断我们家有没有人发烧。

辟谣:北川防震减灾局否认网传谣言

此前,网络上传播了一条来自“北川防震减灾局”的消息,称地震致4人死亡30多人受伤。人民日报记者张文联系到北川防震减灾局,该局辟谣表示,并未发布此消息。

真实情况:截至8月9日凌晨5时:①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64人受伤;②共疏散游客31500人到安全地带;③漳扎镇因光缆受损,部分地区信号中断,正在抢修中;④漳扎片区因甘海子110千伏变电站损坏,漳扎镇至甘海子区域无法供电。救援还在继续,愿平安!

辟谣:“地震云”预测地震并不具有科学性

网传“地震云”可预测地震并不具有科学性!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称,云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看到此类消息时,要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以免引起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为震区人民祈福!

真实情况: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这些其实都是很普通和常见的云,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现。但当它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之前,就会被人赋予特殊的“天兆”含义。“地震云”也是不少“民间高人”用来预测地震的征兆,但“地震云”根本就不存在,不仅如此,许多研究还指出,不少大震在震前几乎是毫无前兆异象的。

一般多呈带状,似龙、似蛇,或呈辐射状,肋骨状;其颜色有白色、灰色、铁灰、橘黄、橙红等。如下就是几种常见的地震云。

2008年5月9日,合肥出现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以及山东临沂出现未知形状地震云,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2008年5月31日,合肥出现大范围鱼鳞状地震云,6月1日巴士海峡发生6.3级地震;

2010年4月12日,西安上空出现三条东西走向的灰色地震云,4月13日,石家庄也出现东西走向的地震云,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第三种是垂直得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