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格制作学习网站的形式写出十五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名胜古迹聚落建筑

日前,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北京揭晓,嘉定区南翔镇成功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此,连同嘉定镇街道,嘉定区已有两个镇享此荣誉称号。

近年来,嘉定区南翔镇高度重视对古镇的保护和修缮,该镇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古镇保护规划,加大了对古镇保护资金的投入。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对年久失修的古街、古桥、古居等进行抢救性修复,经过对古镇老街管线纳入地下工程、恢复江南庭院等一系列保护改造,古镇老街沿河而建、弹硌长街商贾云集、古桥古宅风貌依旧、临河民宅枕河而居,处处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古镇画卷。

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依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共同进行评选审定的。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以加强对承载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镇进行保护。入选者必须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自
2003 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联合评选 4 批共 251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 143 个,名村 108

凭借悠久历史文化和保存完整的历史古迹,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入选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此之前,我市已有永年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涉县偏城村分别被列入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至此,邯郸已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据了解,这次入选的固新镇、冶陶镇都有悠久的建镇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留完整,科学研究价值较高。固新镇位于涉县西南部、清漳河谷地,相传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抗日战争中,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分校驻此。村中古槐列为县重点保护单位。西去3公里青头山腰有古迹清泉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西隅黄花山有天然溶洞紫云洞和白龙洞;冶陶镇位于武安市境西南部,有战国时期古城遗址及汉代炼铁遗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军区野战医院、广播电台均设在镇内。境内固义村的“固义傩戏”有五百多年历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新镇被列入第五批中国文化名镇之列,深感快慰。固新镇位于涉县城东南十二公里处,全镇有十九个行政村,三万余人口,四周群山环绕,两岸土地肥沃,清漳河纵贯全境,有涉林(河南林州市)公路连接内外交通,素有涉县小江南之称。

据县志记载,五代时后唐李克用曾在固新村筑城屯兵,现村子东南西北依然保留四座城门,南北长约一千米,东西长约六百米,至北向南有一条水渠穿过,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其形制大概保留了当年的规模吧。

村北城门内侧有一闻名遐迩的古槐,号称“中华第一古槐”。相传植于秦汉,胜于唐宋,据考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树高20米,粗17米,故有“固新老槐树,九搂一屁股之说”,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民间流传有“明末灾荒,古槐开仓,以槐豆树叶拯救饥民,昼采夜长,茂然不败”的说法。古槐虽历经2000余年风雨,现依然发芽吐绿、开花结果,令人称奇。村西南有一座建于元代延佑三年的洞阳观,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三进院。**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抗大五分校校址,为共和国建立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先后有高校、完小、初中在此作为校址,为家乡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有幸在这里工作了十年,完成了由教坛新兵到校长的成长过程。此外,家乡还有建于汉代的清泉寺、建于南北朝的林旺石窟、柏台寺、静因寺等古迹…家乡虽地处深山,但代有人出。明代原曲村的周氏家族可谓书香门第,仕宦人家,周晟19岁中举,26岁殿试及第官至江西布政使等职,其弟周冕,成化元年乡试第一名(解元),任苏州同知等职,选配重庆公主,一家几代皆中举出仕。清代固新村崔进修进士出身,曾任陕西三水、广东东莞等地知县,为官清廉,政绩颇佳。民国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举不胜数,无论华夏大地,还是海外异域都有家乡学子的身影,他们在为为人类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固新古镇系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村中2000年古槐,高20m,根围20m,胸围15.4m,世间稀有,人称“天下第一槐”,列为县重点保护单位。西去3公里青头山腰有古迹清泉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中,1942年5月13日,日军在涉县进行疯狂大扫荡,一二九师司令部被迫转移到黄岩村。9月1日,一二九师印刷厂也搬进黄岩村,厂址就设在常安乐家的房后。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分校驻此。镇政府驻地固新村,距县城12.3公里。

冶陶镇历史悠久,镇内存有较多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群。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拥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多年来,冶陶镇认真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了《冶陶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做好镇域内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在太行山东麓,武安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元宝山下,洺河之畔,坐落着一个绿树掩映下的小村庄固镇,虽然它现在不怎么起眼,但在历史上它可赫赫有名,曾经号称“武安首镇”。固镇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武安古城的所在地,自古就是东联齐鲁、西通秦晋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个小村子几经兴衰沉浮,成为我国北方历史重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到固镇采访,是七年前本报文艺副刊部策划组织的大型文化采风“寻访燕赵古镇”活动。正是在那次行走中,我深深地呼吸着这个普通的小村庄所裹挟着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当年,固镇给我留下的印象有三:古城、冶铁、苏秦。

如今,村北那片长满了荆棘、灌木和野草的台地,就是当年的战国古城遗址,残留的几处古城墙夯土层仍清晰可辨。固镇曾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古城,据说在古城范围内考古工作者曾挖掘出一些古墓群,出土了许多秦砖汉瓦、古陶古瓷、古铜制农具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在城的东北面是战国和汉朝的冶铁遗址,城的西南面则是宋元时期的冶铁遗址,这里在宋代曾称东炉村,元代称西炉村,如今几处古冶铁炉遗址上遗留的矿石炉渣、木炭与混存物依然清晰可辨。宋元时期固镇曾经繁华一时,被世人形容为:“日上三竿,三里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贾络绎,游人如云。”

在古城的遗址内,那块由武安市政府于1982年竖起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镇冶铁遗址”标志的石碑,虽然才过去了短短三十年时间,但石碑已经残损得厉害,上面的字迹也开始剥落,有些模糊了。

  历史上,不管是金戈铁马、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休养生息、男耕女织的和平时期,铁器的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战争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固镇的工匠们就曾经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铁术。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固镇为国内主要冶铁基地,当时全国设铁官49处,固镇为其一;宋代,固镇冶铁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发展,固镇等六处冶铁基地共收铁课503万斤,其中固镇交193万斤,而且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冷却炼钢法(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如今,固镇村的经济格局仍然继承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拥有10余家以炼铁冶金为龙头、以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商贸运输服务业为辅导的企业。

  固镇的历史上名人辈出,最有名者首推苏秦,曾留下“苏秦合纵抗秦”的千古史话。据《武安县志》记载,武安历史上文有苏秦,武有李牧,他们都曾被封为武安君。苏秦曾在此约六国之士合纵抗秦,后被秦识破,秦相范雎派人两次赴武安(今固镇古城),以重金离间而失败。相传,赵国马服君赵奢救阏与退秦兵的历史故事也发生在固镇,留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千古美谈。隋唐时古城曾大修驿道,传说村中永济大石桥是尉迟敬德监工修造。宋太祖赵匡胤征北汉王刘冥时路过此地,在永济桥夜宿,蚊蝇不得近身,留下“无蚊石”的传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历史的风雨无情地冲刷着固镇光辉的往昔,纵然它不曾吹熄固镇古冶铁炉里的千年薪火,然而正像我国北方众多的历史重镇一样,固镇在几经兴衰沉浮之后,在清代后期终因无法摆脱旱涝虫疫多发、农民起义战争频繁,特别是交通大道变迁、工商业衰败等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困扰,终究还是日渐萧条冷落,成为冀南大地上一座普通的村庄。

  这个村子就是固义,那里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传承着中国民间最为原始最为神秘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戏”。我曾经翻阅过很多典籍,对“傩”的解释是,属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民俗仪式,用以驱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瘟疫多发的中国南方或是日本等地才有这种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就曾经出现过江南的傩戏艺人,后来听说武安固义村居然有已经传承了500多年历史的完整傩戏,并一举推翻了“中原无傩”的断言。七年前,在前往固镇采访的途中,听说固义村与固镇仅一河之隔,便毫不犹豫地让司机绕道固义。纵然不能亲眼看傩戏演出,即使只是在村子里走一走,总算实现了自己一桩多年的夙愿啊。

  那真的是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村庄啊!红色砖石砌成的虽不高大但极古朴的寨门,寨门上方透露着几许沧桑的两个大字“故亦”,两边并不张扬的“威镇”、“山河”;还有寨门外至今仍在使用的石井和辘轳,寨子里那一条条狭窄的青石板路,那一道道仅能一人通行的小巷,那一座座旧式的民居宅院;当然,还有那一幢幢下通行人上建寺庙的阁楼,一块块记录着固义村峥嵘历史的碑刻铭文……这不就是我曾经在脑海中幻想了无数遍的那个小村庄吗?与那些威名远播、蜚声海内外的古村落相比,固义村丝毫不逊色,而且它的原生态实在要更胜一筹,就更不用说这里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了。

  今天,旧地重游的喜悦和兴奋还没来得及在心中弥散开来,便被眼前冷酷的现实瞬间击了个粉碎。寨依旧,门依旧,寨门上的字迹依旧,只是寨门里面那些古色古香的古老民居却被一栋栋外贴瓷砖的二层小楼和一间间红砖房所取代,狭窄的青石板路上,堆满了红砖、砂石和水泥,不长的一条街上好几户人家正在忙碌着翻修新房。走在这样一条街道上,七年前的美好感觉早已荡然无存,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词“痛心疾首”!此时此刻我终于理解了冯骥才们为什么在古稀之年却仍然要四处奔走呼号。陪同我采访的村干部丁起元和傩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增旺注意到了我的失落,他们不再过多地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地领着我把那些尚存的古民居、古寺庙、古碑刻、古阁楼一处处仔细地看了个遍,每到一处丁起元都会把那些石碑上的字迹尤其是那些落款的年代擦拭干净并一一指给我看,被尘封多年的“嘉庆贰拾伍年”、“道光十年”、“道光二十二年”等印记无言地诉说着这个古村落的光辉历史。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丁起元和李增旺的无奈和努力。是呀,有谁能够比他们更熟悉更热爱这个村子呢?难道他们不想把这些古老的建筑,这些傩戏的物质载体连同傩戏一起完整地保存下去吗?但是总不能让老百姓们一直住在狭窄潮湿、阴暗漏雨的老房子里吧?如何才能让古老的傩戏重焕生机,让它给村里带来财富和发展的机遇,从而激发起村民们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这里不得不提及已经去世的丁德玉老先生。在曾任冶陶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丁德玉老人召集下,退休干部丁石全,老艺人李起来、李正年等人于1985年元宵节期间恢复了固义村停演20多年的社火傩戏《捉黄鬼》,并竭力促成了1998年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国际观摩与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前夕,他不幸病逝,给武安傩戏的传承造成了巨大损失。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武安傩戏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中国傩戏学研究学会会长曲六乙研究员称赞说:“(固义傩俗)大约是华北地区目前仅存、并能保持古朴风貌、充满燕赵阳刚之美的一个活的人文景观。这个呈现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鲜明特征的大型社火,其规模之巨大、气势之雄浑、内容之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以及群众参与的狂热程度,实为全国所罕见。这种民间复合型传统文化,兼容同时态和异时态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傩文化史、戏曲史、民俗史、民间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从固义村出来时天已黄昏,我们匆匆赶往此行的最后一站冶陶村。短短半天的时间,我仿佛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从战国时期的固镇古城,到保存有宋代宫廷大傩遗风的《捉黄鬼》的固义村,现在又来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冶陶村。

  冶陶村果然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据晋冀鲁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冶陶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是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和神经中枢;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党政军机关曾两度驻扎冶陶,在这里召开了土地会议,翻身农民最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里还召开了南征会议,研究制订了挺进大别山的行动方案,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受中共中央委托,还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统一了各解放区的货币,构建了新中国财政雏形。

  在落日的余晖中,走进冶陶便仿佛走进了岁月的光影之中,冶陶的街道、建筑、阁楼等都完整地保持着旧时的模样。进寨的石券门上方刻有“洺滨一隅”,另一处则刻着“西通秦晋”。“一隅”言其小,通“秦晋”言其要。晋冀鲁豫军区旧址原是一座学校,现在的门楼上仍然刻有“武安县立冶陶小学校”几个大字。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董必武的旧居等都散落在村民的众多宅院中间,每一处院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仿佛随时恭候着他们的主人从战场上归来。站在这些安静的院子里,能够听见邻居们锅碗瓢盆碰撞的奏鸣曲和院外的小巷里孩子们打闹欢笑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到的不是战火硝烟,不是血雨腥风,而是军民的鱼水情深。在刘邓旧居小院,陪同我采访的同志讲述了刘伯承赔碗和邓小平退盘子的两件小事。

  当年,刘伯承的小儿子刘太行经常和驻地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彼此亲如兄弟。盛夏的一个中午,孩子们在树荫下吃饭,太行无意中把老乡的孩子乔恒祥的碗碰掉在地上,摔碎了。太行的母亲知道后,便拿着一个花瓷碗来赔偿,被乔恒祥的母亲谢绝了。刘伯承知道后亲自登门赔碗,乔恒祥的母亲还是执意不收。刘伯承亲切而严肃地说:“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人民军队的纪律,你若不收这个碗,这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乔恒祥的母亲无话可说,只好收下了这个花瓷碗。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碗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晋冀鲁豫纪念馆珍贵的收藏品。

  邓小平退盘子的故事发生在土改时期。警卫员看见“土改果实”里面有一个大花瓷盘不错,想到邓小平日常用的是一个又小又旧的盘子,于是就顺手拿了起来,准备让邓小平吃饭用。这时,邓小平看见了,便快步走到警卫员身边,严肃地说:“这是劳苦群众翻身的果实,我们不能拿,把盘子放回去。”在场的农会干部纷纷走过来,要他把盘子收下。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盘子我不能收,这是八路军的纪律,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我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够打败飞机大炮?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冶陶村的这一个盘子一个碗给出了答案: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新平堡镇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据史书载,新平堡镇在周朝属代国,战国属赵国,曾于此设置"延陵邑",秦代又设"延陵县",西汉为延陵县址所在,东汉又改设为"延陵乡",直到明代才改名为新平堡。
2010年,被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日前从天镇县新闻中心获悉,12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天镇县新平堡镇成为大同市唯一上榜名镇。从山西省旅游名镇到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再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镇以“三级跳”的力度实现了华丽而完美的转身。

天镇县新平堡镇位于我省最北端,地接河北、内蒙古,为三省(区)交界处的边城重镇。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便已立郡延陵,北魏时称倚城,有两千多年的文字可考历史,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新平堡先后设有东马市(平远头)和西马市(古城村)两市。境内有战国、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古堡、边墩、烽墩、炮台都有较完整的实物,堡内有明清建筑达100多处,保存较完善的有十几处,特别是玉皇阁、衙署、马芳府邸、镇虏门保存完好,极具历史价值。

2008年,新平堡镇入列山西省旅游名镇,2009年入列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这次又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的“三级跳”也正是该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天镇县委、县政府依托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古迹遗址资源,以及边塞文化所禀赋的独特魅力,围绕慈云寺、汉墓群、盘山石窟、古长城、新平古堡五大资源,打造“中国边塞古堡文化之都”的历史文化品牌,着力构造边塞文化旅游园区,努力实现旅游兴县。

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称倚城。迤北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自北齐以后战火逐渐平息,一度旷废。到了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设新平路参将。

延陵故城即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今天看到的边墙是明代所筑,其墙体高8-10米,宽6-8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即人们常说的四通八达,这是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并有真武庙、城隍庙、火神庙、白衣庵、北岳庙、财神庙、镇边寺、金佛寺、关帝庙等众多社会、宗教活动场所。其玉皇阁,亦名镇边楼,位于堡内中央,建于明万历21年(1963),三层两椽歇山顶式建筑;民居:新平民居颇具特色,以堡内西南偶一处较为特别。  新平古镇历史悠久,长城文化远远流长,虽经岁月沧桑,人们从它长城遗迹和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中也能窥探出其久远的历史痕迹。它是永不逝落的文明。

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润城镇四山环抱,三水萦流。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樊溪由镇中流过。晋阳高速公路由村北经过,并设润城出口,南接晋韩公路,离侯月铁路线阳城站仅7公里。

润城镇占地面积72平方公里,全镇人口30519人,29个行政村,镇村企业332个,个体工商户星罗棋布,2004年各项经济收入105140万元,人均收入4010元,是润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自古以来都以历史文化名镇著称。、东岳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官家、商家大户建筑比比皆是。现存有省级保护文物明代古城堡“砥洎城”,润城“东岳庙”(应为金代建筑),屯城“东岳庙”(金代)。并有春秋战国时期白启屯粮而得名的屯城村,明代尚书王国光故居,影响八省的道教圣地天坛山,望川村的开明寺,上伏村、中庄村的汤帝庙等名胜古迹。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到润城时住过的姚家院,炸毁日伪碉堡的紫台岭伏击战遗址建设的紫台岭烈士陵园等。

05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自200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已联合评选出4批共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青浦区朱家角镇、原南汇区新场镇、嘉定区嘉定镇街道榜上有名。此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浦东新区高桥镇、青浦区练塘镇、金山区张堰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截止目前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增至8个。

上海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上海有8个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区南翔镇、浦东新区高桥镇、青浦区练塘镇、金山区张堰镇、金山区枫泾镇、青浦区朱家角镇、嘉定区嘉定镇、浦东新区新场镇。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塔,是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一519),有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仁立石上,有借人募化建寺,寺成后鹤南飞而不复返,故名南翔寺.镇也由此得名。南宋绍定年间()改名云翔寺。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表现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它的修复体现了上海人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和智慧。

南翔,古称槎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小上海”、“银南翔”、“小小南翔赛苏杭”之美誉, 1991
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南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后人也备加珍惜和爱护。如今,历史传统建筑群和古刹、古井、古树等文化古迹依然随处可见,具有比较显著的文化型价值特色,这些古迹主要集中在“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古猗园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始建于五代的“南翔双塔”位于镇中心,是国内现存的少有的一对砖塔,被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誉为“国宝”。江南名园古猗园保存完好,
级景区称号。建于清代的三孔拱形石桥天恩桥,雄伟壮观,保存完好,富有江南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古有“一步三桥”之说,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

南翔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著名文人画家李流芳、竹刻艺术家吴之璠、周颢,著名画家程庭鹭、陆俨少等,不胜枚举。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明、清时期名闻遐迩,南翔占有“半壁江山”。南翔小笼是南翔的传统特色,也是上海标志性土特产,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已被列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翔小笼文化展、南翔古猗园竹荷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古镇百姓节庆日的文化盛事。

浦东全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名胜古迹、名宅故居都在该镇。而该镇大部分名宅故居集中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高桥老街,因此高桥老街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高桥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分为东、西、北街,总长约2000多米。随着时间推移,老街上的建筑因各种原因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屯粮巷村。六百平方米的花岗石平台上,周围环以石栏,中央矗立着黑石墓碑,碑之两旁立石柱,上置盖顶(石制屋顶),颇似古代墓葬前的石阙。碑后是墓台,呈椭圆状。墓地上种着松柏和常绿树木,充满了庄严、静穆的气氛。碑上刻"太平天国烈土墓",碑阴有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除了担负起反对封建势力的任务外,更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任务。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为了完成历史所赋予他的革命任务,曾作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是辉煌的。1862年忠王李秀成胜利进军上海,在这里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在这一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太平天国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是一九五四年修建时所撰。

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陈列展示面积4500平方米。设四个陈云生平业绩展厅和一个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并设供观众进行入党、入团等集体活动的序厅和为观众播放专题录像的影视厅。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有千年历史的练塘古镇老街就在镇中市河两侧,两条石板路隔河相望。“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构成了练塘独特的景观。街道两旁的民居重脊高檐,过街楼,河埠头,长廊,幽弄和深宅使古镇呈现古朴,恬和、幽静的风貌。横跨市河的10多座元、明、清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各桥各式,小木船不时轻轻划过,人走其上,船行其下,桥影、船影、屋影、人影在微波中荡漾。两岸老房子的建筑特色对比鲜明:上塘街多连续的两层楼,门面临街,以前多为店铺,屋后临水,上筑楼台兼顾堆货和观景纳凉;下塘街多民居院宅,圆头山墙,粉壁黛瓦,前门沿河。
练塘还有“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晓钟、西来挹秀,天光古刹、圆通朝爽、明因夕照,鹤荡渔歌”八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之一陈云同志的故居就座落于下塘街的95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其基本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拥有11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曾经生活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的张堰镇,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保护良好、人才辈出等特色而入选。此前,张堰镇还获得中国经济文化名镇、全国百佳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千年古镇,百年风骚”是对张堰历史文化深刻的描绘。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历史上一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被誉为浦南首镇。

张堰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据清《重辑张堰志》载,明清两代籍属张堰的进士23人,举人55人,贡生54人,武举6人,其他知名人士100多人。明代有刑部郎中吴梁;清初有官居“宰相、尚书、都御史”的王顼龄、王鸿绪、王九龄昆仲,王鸿绪因纂《明史稿》而享誉史学界;乾嘉年间,吴毓昌编弹词《三笑姻缘》独擅词坛;清末民初有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天梅,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南社金山籍人士中绝大部分是张堰人;柳亚子曾多次在张堰的南社集会中与众人诗歌唱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创立者李一谔原籍张堰。抗日战争时有在金山县首举抗战义旗的李新民(李一谔的弟弟)。现代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白蕉,有“半仙”之称的中医妇科翁薇卿。有以名字命名月球环形山的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以及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更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医学等领域工作者在祖国各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张堰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并于12月13日正式颁发相关证书和铜牌。张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陆引娟前往北京受牌,张堰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朱卫新陪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第一批于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个镇;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个镇;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个镇;第四批2009年9月19日公布,共58个镇;这次是第五批,也是继2005年枫泾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金山区第二个被授予该称号的乡镇。

张堰老镇区总体建筑风貌较为紧凑,建筑密集,呈现出很多小型空间和院落空间。原有大小弄巷29条,现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除此之外,新尚路(旧名尚书浜)有白蕉故居和高天梅故居,高天梅故居中清代金、银桂各一株,已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生机勃勃。百家村有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的百家天主堂,现为金山区天主教总堂。旧港村5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张单氏节孝坊。

张堰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辑张堰志》载有明清两代所著书目269种。民国期间姚石子编著的《金山艺文志》更为方志界、学术界所推崇。金山最早的报刊杂志《觉民月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诞生于张堰,由高天梅、高吹万等组织的觉民社编辑。

东山镇位于太湖东南岸东山半岛西南部,距苏州古城区37公里,地处北纬31°00′~31°07′、东经120°20′~120°27′之间。东山是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三景区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

名称来历东山原称洞庭东山、东洞庭山,简称东山,又称莫厘山、胥毋山,明王鏊《姑苏志》作胥母山。镇以山名。

宋代,东山为建制镇,属吴县。宋政和三年(1113),境域属浙江省湖州乌程;明洪武五年(1372),复归吴县。明成化十八年(1482),东山设巡检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东山属苏州府太湖厅,太湖厅治所设在王衙前(今东山中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在东山设东珊县,东山隶属之;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撤离东山,东山复属太湖厅。民国元年(1912),废太湖厅,设太湖县,旋改洞庭县;7月,撤洞庭县,并入吴县,境域分设东前山和东后山两乡。民国18年8月,东前山、东后山两乡合并,改建为吴县第十七区;下辖5镇(西街镇、中街镇、东街镇、渡水桥镇、杨湾镇)38乡(席周乡、丰石乡、岱心湾乡、金家湖乡、席家湖乡、翁巷乡、殿后乡、山麓乡、曹坞乡、钮秦乡、板金乡、涧桥乡、西坞乡、俞坞乡、金卜乡、王家泾乡、俞家厍乡、港西乡、港东乡、西茭田乡、东茭田乡、桥南乡、朱邱乡、西泾乡、禾陈乡、吴巷乡、杨家桥乡、摆渡口乡、余山乡、朱巷乡、白沙乡、湖沙乡、含山乡、石桥乡、蒋湾乡、王舍乡、杨湾乡、三山乡)。民国23年,第十七区改为第十二区,下辖东街、西街、渡桥、杨湾4镇和潦田、纽王、武山、席周、王石、蒋含6乡;三山归属杨湾镇,余山划入席周乡;区公所设在东前山。民国30年7月,设立东山区,下辖4镇6乡。民国34年,新四军在东山建立洞庭办事处党工委和东山区公所,治所在石井村;10月,新四军北撤,上述机构撤消。民国36年3月,东山和横泾两区合并为东山区,区署驻横泾,下辖横泾、侯巷、韩寺、潦庄、渡村、石塘、席庄、溆庄、嘉禾、渡桥、杨湾、前尧、浦庄、文恪、前山等15乡镇。民国37年2月,东山区下辖东山、后山、庄莲、浦庄、横泾、尧峰等6镇,区公所驻东山镇。5月,东山、西山两区合并为洞庭区,下辖庄莲、横泾、练渎、大夏等4镇和东山、后山、浦庄、尧峰、四皓等5乡,区公所设在东山集镇松园弄内。

1949年5月,吴县东山区下辖东山、庄莲、横泾3镇和后山、浦庄、尧峰3乡。同年冬,东山区下辖16乡。1950年3月,东山区下辖东山、横泾、杨湾、庄莲、渡桥等5镇和浦庄、新众、采莲、石舍、新桥、穆里、新南、后山、大兴、涧桥、寥里、新泰等12乡;同月,东山区分建为东山、横泾两区。1950年4月,建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隶属之。1951年6月,撤销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属吴县。1952年7月,复建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划归其管辖。10月,东山区改为第一区。1953年3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县治驻东山人民街;第一区复名东山区,属震泽县。1956年1月,东山区下辖东山镇和后山、杨湾、渡桥3乡。1957年3月,撤东山区,后山、杨湾两乡合并为后山乡;境域内有东山镇和后山、渡桥两乡。1958年2月,渡桥乡并入东山镇。9月,撤后山乡,建洞庭公社。1959年4月,震泽县并入吴县,东山镇并入洞庭公社。1962年9月,东山镇升为吴县县属镇,治所在人民街,下辖永安、新乐、新义、新丰、光明5村和东新、叶巷、人民、新民、西新5街。1980年7月,洞庭公社改名东山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设,建立东山乡,乡政府在人民街。1985年9月,撤乡建东山镇。1995年6月,吴县撤县建市,东山镇属吴县市。2001年2月,吴县市撤市设区,东山镇隶属吴中区。

东山三面临湖,东面与临湖镇接壤,西、南及东南分别与西山岛、浙江湖州、苏州吴江隔湖相望。东山辖有太湖中三山、泽山、厥山、蠡墅山(即连柱山)、南箭壶、北箭壶、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等岛屿,其中三山岛、余山岛有常住居民。

民国元年,东前山乡辖4都,共21图;东后山乡辖4都,共34图。民国23年,第十二区下辖4镇6乡;有85保,共839甲。民国30年,第十二区辖4镇6乡,有66保,共928甲。民国36年2月,境域内前山、渡桥、杨湾3镇合并为东山镇,新潦、席周、文恪3乡合并为后山乡,下辖12保,共160甲。

1951年6月,吴县东山区下辖东山、杨湾2个镇,湖湾、渡桥、新潦、镇西、涧桥、后山6个乡和1个三山直属村,共28个行政村,539个行政组。1953年,东山区下辖东山镇和镇西、湖湾、渡桥、新潦、杨湾、涧桥、后山、三山等8乡,共62个行政村。1959年4月,洞庭公社下辖30个营,共231个连。1962年9月,洞庭公社下辖30个大队,共231个生产队。1983年,东山乡下辖30个行政村,共303个村民小组。2003年12月,东山镇下辖渡口、渡桥、吴巷、潦里、新潦、双湾、太湖、莫厘、碧螺、杨湾、陆巷、三山等12个行政村和1个洞庭社区。2005年,东山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共303个村民小组、183个自然村,
2个居委会。年末,全镇有在籍常住居民17724户、51772人(其中男25350人、女26422人)。有姓氏274个,其中千人以上姓氏有朱(3855人)、周(3309人)、张(2990人)、叶(2454人)、金(2369人)、陈(2083人)、王(2062人)、徐(1904人)、顾(1892人)、沈(1779人)、吴(1766人)、李(1720人)、宋(1360人)、俞(1212人)、杨(1069人)、施(1002人)等。有壮、白、彝、回、满、蒙古、傣、土家族等8个少数民族,共56人。另有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3084人。

东山原是太湖中的岛屿,清代成为半岛,面积96.55平方公里,被东山山脉分成前山和后山两部分。东山山脉呈北东走向,东北高、西南低,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主峰莫厘峰俗称大尖顶,海拔293.5米。莫厘峰分出三支脉,一支自北而东为芙蓉峰、翠峰;一支南向为九峰、小莫厘(即箬帽峰),其下为庙山;一支自北而西为丰圻、小长湾、尚锦、吴湾(洪湾)诸岭。山间有众多山坞,碧螺村之俞坞、西坞,星光村之曹坞等山坞,水热条件优越,利于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生长。山下依次分布着山前冲积平原、山麓平原和滨湖滩地等。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夹粉砂岩、薄层泥岩。东部武山亦由石英砂岩构成,主峰西泾山,海拔36.43米;其余脉东为锦鸠峰(即濮公墩),南为目青山,北为凤凰山、翔翅山。三山岛等岛屿由石灰岩构成,间有火山角砾岩。东山有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煤等矿藏,莫厘峰南曹坞(星光村)有小规模锡矿。

东山境内有37条河道。渡水港(具区港)北起小北湖口,西南至白浮门出太湖,纵贯境域,全长12公里。大缺口地处东山东北,横越东西,连接小北湖与东太湖,隔岸即渡村镇,全长3公里。雕鹗河通渡水港,在摆渡口与大缺口交会入渡村境,与黄洋湾相接,旧时为东山通苏州的主要水道,全长3.5公里。泄

东山在宋代形成集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7月,东山镇东万巷口设立邮政局。民国19年11月,东山与苏州开通长途电话。东山集镇有铁铺、肉铺、糖坊、糟坊、酒坊、染坊、木行、竹行、柴行、鱼行,有酒馆、旅馆、面馆、烟馆、茶馆、山地货行,有钱庄、典当、银楼、小学和中学等,其中仰云书屋(今东山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东山曾是太湖行政办事处和震泽县政府所在地。80年代,东山集镇面积1.8平方公里。90年代,镇区建成东山商城、将军街等商业街区和银湖苑、洞庭苑、世纪广场等街心花园。2005年集镇面积4.2平方公里,有启园路、紫金路、莫厘路、银杏路、银湖路、洞庭路等34条街巷里弄,其中人民街为1000多米长的石板古街。有30余幢明清古建筑,西街有明建清修的诸公井亭、响水涧,中街有明代建筑念勤堂楠木厅和清代建筑裕德堂海棠椽厅等,东街有明代建筑敦裕堂及树龄600年的古紫藤1棵。集镇上有2个农贸市场和1个果品市场,有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苏州银行,有华润、美佳、雨润发、农工商等超市,有东山中学、东山实验小学、东山中心小学、东山成教中心、东山地区人民医院、新华书店、书场,日供水1.5万吨的自来水厂1家、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家,还有东山宾馆、山水度假村、雕花楼宾馆、岱湖山庄、莫厘酒家等中高档酒店。集镇附近还有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苏州市水产研究所和气象站等。2012年东山镇启动占地1.5平方公里的新镇区建设。

民国时期,东山对外交通靠汽轮。1956年11月,木东公路(东山――木渎)通车。1990年,建成集防洪、交通、游览于一体的太湖湖滨大道(东山境内3.17公里)。1998年,全长27公里的东山环山公路贯通。2012年,有502、62路公交车通达苏州城区,还有621、624、627、629路区间车。

1988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4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60元。1996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8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72.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8.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02元。2005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1亿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49亿元,销售收入14.16亿元,利税1.9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67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46元。2012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4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276元。

2002年起,东山镇在渡水桥以东规划建设科技工业园,主要由五金、机械、钣金、印刷、塑料等主导产业。2012年,进驻企业77家,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家,销售10000元以上的企业4家,外商企业11家,其中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吴中区首家成功上市的本土民营企业。

东山山区有花果,平原出产蔬菜,滨湖低地种植桑树、养殖水产。盛产大佛手银杏、白毛板栗、柑橘、三山岛马眼枣等名特优花果,出产白切羊肉、太湖莼菜、牛舌头饼、藕粉、藕丝饼、绿豆饺等传统土特产品。尤以出产花果、茶叶、太湖大闸蟹和“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著名。东山是江苏省湖羊资源保护区,是重要的湖羊产地。2005年,全镇有蔬菜、茶叶、果品等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碧螺牌、古尚锦牌、吴侬牌、憨憨牌、御峰牌、莫厘牌茶叶和雨花绿牌蔬菜、碧螺牌青虾、碧螺牌清水大闸蟹等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碧螺牌枇杷和莫厘峰牌杨梅为省级名牌产品。2012年,全镇水稻面积
1200亩,亩产550公斤,总产660吨;果品面积3万亩,总产30万担,其中夏果10万担,秋果20万担,总产值5000万元;茶树面积1万亩,茶叶总产100吨,其中碧螺春60吨,炒青40吨,总产值5000万元;水产养殖面积60000亩,水产品总产量4000吨,总产值40000万元。

东山第三产业以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主。2012年,全镇第三产业增加值7.05亿元。东山有三山岛、陆巷古村、雕刻大楼、紫金庵、启园、莫厘峰、雨花胜境、轩辕宫、明善堂、龙头山、杨湾、长圻等30多处景点。有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3月上旬至4月上旬)、枇杷节(5月下旬)、杨梅节(6月下旬)、太湖大闸蟹文化旅游节(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民俗风情节(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橘子采摘节(10中旬至12月中旬)等旅游节庆活动。三山岛和杨湾片区有近100户“农家乐”饭店,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2012年,东山景区接待游客260万人次。

三山岛旧石器遗址表明,一万多年前就有先民在东山一带生活繁衍。春秋时期,武山一带是吴王及其权贵游猎娱乐场所。宋、元时期,中原地区达官显贵避乱迁居东山,建造众多厅堂、楼台等建筑。清末,东山有陆巷、杨湾、上湾、北望、翁巷、席家湖、马家底、殿前、叶巷等9个明清古建筑群,414幢古第宅。1979年文物普查时,东山有明清建筑112幢,共21000多平方米。

东山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春在楼(即雕刻大楼)、紫金庵罗汉塑像、轩辕宫正殿和东山古民居(凝德堂、明善堂、怀荫堂)等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公井亭、念勤堂楠木厅及石刻艺术、绍德堂、瑞霭堂、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出土处等5处为省级文保单位;启园、敦裕堂、柳毅井及碑、松风馆、法海寺殿、王鏊墓、具区风月桥、陆巷古村、龙头山葑山寺、遂高堂、裕德堂花厅等11处为市级文保单位。陆巷、杨湾、三山3村为首批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谦和堂、麟庆堂、同德堂、太平村务本堂、尚庆堂、尊德堂、太平村乐志堂、延庆堂、修德堂、瑞凝堂、容春堂、沈宅、紫兰巷古宅、马家弄古宅、果香堂、光明村严宅、信恒堂、景德堂、湖湾村古宅、慎余堂、文德堂、岱松村裕德堂、锦星堂、秋官第、响水涧、久大堂、椿桂堂、承德堂、敦朴堂、三祝堂、嵩下裕德堂、鸣和堂、崇本堂等33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翁家大园集贤圃建于明代中期,明末清初移建翁巷,改为东园,曾为清康熙皇帝巡幸东山的行宫,今存房屋13间及龙头荷花池一只。原有西晋驸马沈坤故宅(渡桥)、南宋驸马郑钊故宅(武山)、元代隐士王鹏故宅(碧螺)、元代浙江和靖书院山长叶禺页故宅归休斋、贺氏祖孙三代卯年登科的三卯堂故居(槎湾)、明御史贺元忠西坞书屋、明代郑宅桃源山庄(通德里)、古阳里许宅(高田)、王鏊故居阁老厅(王家弄)、建于明末清初的依绿园(吴巷山),朱宅缥缈楼(石桥村)、葛宅吟坛(武山)、清太湖厅署旧衙(今东山中学)等建筑现均不存。

东山保存完好的寺庙祠堂有碧螺西坞紫金庵、上湾轩辕宫、龙头山葑山寺、莫厘峰慈云庵、雨花禅寺、槎湾村保安寺、鹅潭头净志庵、陆巷寒谷山庵、殿前街头东岳行宫(张师殿)及三山岛娘娘庙、三峰寺等。石桥灵源寺、长圻能仁寺、俞坞兴福寺、翠峰坞翠峰寺、后山饭石峰下弥勒寺、白沙岭西荷盘寺等仅存少量遗迹。庙渎上圆极宫、殿前街头东岳行宫(张师殿)、槎湾篑家山净云庵、武山锦鸠峰下寿宁庵、俞坞眠佛寺(高峰寺)、西泾山山巅武山庵、余山岛兴福寺及6座关帝庙等,现均不存。

东山现存丰圻海眼泉、金家湖启园柳毅泉、灵源寺灵源泉、法海坞法海寺青白两泉、俞坞眠佛寺碧雪泉、翠峰寺悟道泉、雨花禅院后院萃香泉等众多古泉,还保留着南宋震泽底定桥(上湾村)、明朝具区风月桥(渡桥村)、南宋江岭桥(上湾村)、清代响水桥(响水涧)、吴巷桥(吴巷村)、丰乐桥(高田村)、青桥(高田村)、上漾家桥(渡口村)、下漾家桥(渡口村)、绿野桥(马家港)等古桥。有北望岭下村千年银杏树、杨湾村千年罗汉松、余山岛千年榆树、东新街600年古紫藤、紫金庵500年桂花树等一级保护古树44棵,有二级保护古树95棵,还有树龄超百年的“枇杷王”、“杨梅王”等,三山岛上树龄超百年的马眼枣树有600多棵。

东山现存陆巷的明代大学士王鏊墓、法海坞山坡上的明末路振飞墓、法海坞顶的清林则徐曾孙林璧予墓,西晋驸马沈坤墓、隋莫厘将军墓、唐武卫将军席温墓、宋驸马都尉郑钊墓、宋中奉大夫叶木呈墓、明翰林院编修施(般木)墓、清吴县令杨棠墓等现已无存。1981年创办的东山华侨公墓,可接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遗体棺葬,内有外交部长乔冠华、作家陆文夫、画家王个|等名人墓葬。

东山明清时期有东山籍进士43名,状元2名(明朝施(般木)和清朝王世琛),有知县以上官员149名。历代名人有梁武帝驸马沈坤、唐武卫将军席温、宋高宗驸马郑钊、宋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明富商翁笾、清上海滩金融家席嘏卿、席正甫,编纂《具区志》的翁澍、编纂《太湖备考》的金友理;有民国初期的江苏总司令周南、《金陵春梦》作者严庆澍、国民党政要严家淦及绒线大王沈莱舟等;当代有参与设计建造中国第一艘远洋轮的科学家郑於俭、中国变态反应学创始人之一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叶世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王义翘、旅美画家王已千、书画篆刻家叶潞渊、书法家金中浩和席时珞、国家一级歌唱家万馥香、破译敦煌古乐的甘肃省艺术学院院长席臻贯等,有担任新中国省部级以上领导的叶公琦、朱森林、郑斯林、严隽琪等。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东山籍地师级以上干部和国内外高级知识分子有400多人,其中有王守武、王守觉、何泽慧、程庆国等4名中科院院士。

1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荡口镇 

无锡市有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文化第一古镇,叫“荡口”,那里除了有江南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以外,还出了很多进士和名人,如翰林学士华察,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琵琶艺术家华秋苹,国学大师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音乐家王莘,漫画家华君武,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都扎堆儿在这弹丸之地,加上这里已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成了人们许久期待的地方。荡口古镇位于无锡东部,始建于汉,古名丁舍。据史书记载,相传为东汉孝子丁兰故里。荡口旧有“小无锡”之称,她地处江南名城无锡、苏州、常熟三角地中心,水陆交通方便,是惟一坐拥湖光水色的江南古镇,给人以古朴、恬静、繁荣的感觉,曾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誉为“无锡后花园”。 

说到荡口古镇,不得不说说华氏家族,荡口五分之一的人姓华,我有一个最好的华姓朋友就是荡口人。荡口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元明之际,无锡华氏重要的一支华贞固,为避战乱辗转至此,最后看中荡口土地肥沃,水陆便利,便在此落脚,繁衍。

华贞固秉承家风,带领族人辛勤劳作,开设铁木作坊,营建饭馆茶楼,奠定了华氏发展的基础。经过世代相袭的华氏族人勤恳劳动,精心经营,荡口成为了一片膏腴之地,而荡口华氏也成为了当地望族。

11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处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经济发展区中心,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圈,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泰州,西与高邮、宝应毗邻,北与盐城隔界河相望。全市总面积2393.35平方千米,境内东西、南北跨度各约55千米,位居泰州市第一,江苏省第四。现有耕地(180)万亩,人口156万人,行政区划调整后辖28个镇、6个乡、一个省级开发区。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明朗。

兴化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据本市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经考证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生产劳动、繁衍生息,公元920年设县至今,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 
这方神奇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杰:大文学家施耐庵;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有中国“黑格尔”之称的著名文艺理论家、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刘熙载……先贤名俊,如星辰璀灿。全市有文物古迹120多处,列为江苏省和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处。东岳庙大殿、李家船厅、(上池斋药店)等明清建筑,飞檐斗拱、结构精巧;信位于市中心的四牌楼有文物精华之称,上悬表彰兴化历史名人47块81人次,除7块旧匾外,其余40块均按《县志》所载内容,请全国知名书法家赵朴初、启功、沙孟海等40人重新题写,书体各异流派纷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国内也分罕见。新辟景区乌金荡公园、拱极台、海池河、沧浪河风光带,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和全省最大的水上名刹上方寺又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们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沙沟镇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西北部,距城30公里。是兴化、、建湖五县市交界处,周围有、郭正湖、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俗称“两湖五荡”,是苏北里下河水上交通要道。集镇四周土地肥沃、良田万顷、芦苇茂盛、湖荡星罗棋布,是个著名的“鱼米之乡”。入选了第五批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仍然很活跃。

沙沟镇位于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兴化市西北部,距兴化城30公里。是兴化、盐城、高邮、宝应、建湖五县市交界处,周围有大纵湖、郭正湖、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俗称“两湖五荡”,是苏北里下河水上交通要道。集镇四周土地肥沃、良田万顷、芦苇茂盛、湖荡星罗棋布,是个著名的“鱼米之乡”。

沙沟镇历史悠久,古时归盐城管辖。早在公元前206年,汉刘邦封关,赐陈琳为刘琳,封为射阳侯,死后葬此,所有当时有射阳村之说。明朝正德9年,沙沟出了个进士,姓万名云鹏。由于他一生为官清正,洁白无遐,受到了故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死后,为了纪念他便将沙溪镇改为石梁镇了。到了明末清初,因为石梁是明朝的官员,用他的名字做地名显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清朝地方政府根据镇子沟河纵横的特点,将石梁镇改为沙沟镇了。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名人学贤,如:明朝的福建右布政使万石梁、清康熙年间的昭勇将军姜望龄、清著名诗人刘沁区、明末清初沙沟凫园主人姜长荣、国大代表赵阎生等等。

沙沟益民巷位于千年古镇沙沟的后大街,全长100米,宽1.7米,南接镇区居民区,北临后河清水码头。整条巷子楼房耸立、青砖黛瓦、座座屋脊高翘,门前墙砖浮雕,狭窄幽长、古色古香。益民巷初建于嘉庆20年(1780年),距今已约有200余年。

 12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 长泾镇成为江阴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北倚长江,南临太湖,古名“东舜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文彬盛,民风纯朴,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和著名化学家、催化学科奠基人之一张大煜的故乡。长泾镇是江阴市东南的中心镇,界于沪宁高速公路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位于无锡、江阴、张家港的几何中心,东连苏州、昆山、上海,西接常州、南京。镇区离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高速公路道口仅8分钟,境内水系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历史文化名镇,现保存着东舜城、梁武堰遗址、千米石板老街、国家文保单位大福蚕种场等众多明清建筑。

长泾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长泾,保存了相当规模的历史信息和物质实体,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核心保护区面积17公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镇文物保护控制单位17处。长泾的历史遗产与风貌和谐统一,是一个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环境形态相当完整的传统城镇。全长约1华里的长泾石板街就是长泾古代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该街道始建于明代,由当地的商户、贤德乡绅、大商号和民众发起而建,选用的都是坚硬防滑的江南山磨石。石板街上的石板,规格为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共铺设近千块。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下设过水道,两边又以小青砖侧铺,设计极为科学合理。从石板街铺设的规格和规模以及光滑锃亮的街石上,令人仿佛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石板街上的繁荣和鼎盛。

悠久历史的老街是长泾的“杰作”。街南为依河而建的两层楼房或平房,深一至二进。街北自东向西,有南北向的弄堂数条,依次为庙弄、曹家弄、杨树弄、汪家弄、墙东弄、南巷弄等,弄堂狭窄而幽深;街北建筑除中段有楼房外,两端都为平房,深四五进。老街两旁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不少隐藏在高高的围墙里。河北老饭店、上官云珠故居、宋厅、王厅、李厅、汪家石牌坊等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老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保存规模之完好,数量之众多,在江南也十分罕见。

  为使古镇之历史不致断层、文化不致湮灭,长泾镇颁布了《古镇保护办法》,成立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编制了《长泾镇总体规划》,特别是编制了《长泾镇老街保护和整治规划设计》。最近3年,长泾在古镇保护和修缮的投入已达2125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大规模古镇区修复工程已于2009年11月底完成设计,2010年将完成第一期工程。如今,长泾镇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古老的石板街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韵;修缮后的大福蚕种场、上官云珠纪念馆、张大烈故居、民俗风情馆、纺织博物馆等丰富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老街旁的梁武堰遗址,则是目前无锡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水利枢纽遗址。在2009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第6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长泾榜上有名,成为江阴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长泾镇围绕打造工商重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教育大镇、旅游古镇的目标定位,深入开展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工作,一个宜居、宜工、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市镇已展示在人们面前

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 

凤凰镇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大门,镇中央有座凤凰山,又名河阳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该镇因此山而得名。凤凰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古山、古刹、古树、古镇为一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以及千年古树——红豆树、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胜古迹,历史上有3名状元、32名进士。

凤凰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在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春秋时地属吴国之北境;秦时属会稽郡吴县;西汉至唐代属吴郡;元明已成集市,当时称河阳。1962年划归沙洲县。2003年合并新的凤凰镇。

凤凰古镇至今仍保持着河街平行的明清江南小镇的传统风貌,古镇核心区内,完好保存了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建于清代的省级文保单位榜眼府,已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准名单。凤凰,堪称江南"进士之乡"。唐宋至清末,全镇取得钦赐进士功名者有36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也曾隐居河阳永庆寺,潜心写作不朽巨著《水浒传》。勤劳善良的凤凰人民还创造并传承了千年不息的河阳山歌。据考证,代表作《斫竹歌》有6000年历史,被誉为"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阳山歌作为凤凰镇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日前,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公布,张家港市凤凰镇榜上有名。

凤凰镇已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境内出有状元4名,榜眼1名,进士36名,被誉为“进士之乡”。苏州第一位状元陆器、清顺治状元孙承恩、清康熙状元汪绎、汪应铨、书画双绝的父子宰相蒋廷锡、蒋溥、篆书篆刻名重一时的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等,构成了一道星辉璀璨的人文风景。该镇还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建于清代的杨氏宅邸,就是这些传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准名单。目前,凤凰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控保建筑3处。此外,该镇还有千年古刹永庆寺,千年古树红豆树,保存完好的明代单拱石桥富民桥等,这些古寺、古树、古桥与古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丰富了古镇历史遗存的内涵。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凤凰的历史风貌,该镇已先后投入1亿多元对古建筑修缮、对古街进行全面整修和建造河阳山歌馆等。该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吴国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十大魅力旅游乡镇”。

14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

鹤溪镇是畲族集居地,也是畲族文化的集聚地,更是浙闽畲族文化的交流中心。其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对保护畲族历史文化,彰显畲族风情,推动景宁民族旅游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县治鹤溪,古称沐鹤溪。汉初浮丘伯携双鹤隐居此间,筑台垂钓,沐鹤于溪而名,镇因溪名。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始为县治。崇帧十三年(1640),知县徐日隆叠石为城,周长二里许,建承恩、行春两门并小东门、南门、小南门、西门,遂有城郭。清代设行春、锦衣、西河、统政4坊。除1960一1984年6月撤县期间外,历为景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境居县中部偏北,北纬27°57''-27°58'',东经

镇驻地海拔190米。东邻梅歧乡,南倚澄照乡,西连大均乡,北接外舍乡。1984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建立时,镇区面积0.69平方公里。1992中6月,原张春乡并入,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108.6平方公里,辖新城、仙童、百岁、百塔、金仙寺、城郊、垟后、浮丘8个居民委员会,鹤溪、学田、岭脚、溪口、扫口、浮丘、包凤、余山、张村、严村、惠明寺、三枝树、东弄、王木坑、滩岭、敕木山16个村民委员会,68个自然村。人口由1984年2627户,9930人增到5631户,18103人,占全县人口10.49%,其中非农业人口占镇人口49.93%;畲族人口占镇人口24.30%,占全县畲族总人口25.57%,是畲族最集中的居住地。叶山头自然村是畲族祖先1200年前入迁时的落脚点。畲族聚居的包凤行政村潘山岭自然村198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日前,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已出炉,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榜上有名。

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产生。该镇成为丽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名镇。在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中,全国共有99个名镇(村)入选,浙江共有2个镇、9村入选,其中丽水市庆元县源镇大济村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鹤溪镇地理位置独特,民风纯朴,畲族文化底蕴深厚,是汉初中原大儒浮丘伯的隐居之地、秦始皇炼丹博士卢敖的升仙之所;宋元明清以来,官宦文化名士众多,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老根据地;抗战时期,浙江省府内迁教育厅财政厅的驻地,文物繁富。在评选中,该镇以其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的古风格和整体保护的完整性,从全国众多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

至今,该镇保存完好的文化历史有“桂山石印、景宁孔庙、潘氏节孝坊、四格蓝氏宗祠、双后岗村宝灵大殿、敕山汤夫人庙、周湖雷氏宗祠、梅家老屋门楼”等等。鹤溪镇既是畲族集居地、畲族文化的集聚地,也是浙闽畲族文化的交流中心。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保护畲族历史文化、彰显畲族风情内涵、推动景宁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目前,盐官观潮胜地公园“一线潮”观赏区正在结合海塘改造进行改建,使之成为滨江休闲旅游区。这里将建设一条长达1500米的滨江景观带。原有的塘面建筑,除保留鱼鳞石塘、占鳌塔、镇海铁牛、毛泽东诗碑亭外,所有观潮亭、台、凉棚、花坛、花架和台阶全部重新拆建,占鳌塔下的钟鼓楼广场也将重建。

作为观潮胜地古迹的清代宰相府第陈阁老宅轿厅修葺工程已经启动。这座当年的宰相府第,现尚存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长约560米的宰相府第风情街区。

除上述两处外,已经规划的还有3大区块的建设,包括古园古刹游览区、海神庙宫探秘区及静安故园区。另外,对盐官镇东的九里桑园地块也将进行开发,在这里建造农舍型休闲度假区,规划开发建设面积200亩;计划建设一个钱塘旅游文化广场,占地100亩。市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海内外投资。

据了解,先期动工的“一线潮”滨江景观带和陈阁老宅轿厅,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工,并于秋季观潮节期间投入使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15】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海宁市的盐官镇距杭州五十公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观,十分壮观。它与山西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并列,是中国观潮赏景的三大胜地。

海宁盐官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中国的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镇。唐宣宗大中年间,李忱在坐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在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

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可以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在内的。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

还有一座建筑与清王室有关,它就是海神庙。离观潮公园三百米远的地方,面向钱塘江,有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据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建起了这座海神庙。

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王国维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著有《人间词话》一书。他从上海到北京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曾到清宫为废帝溥仪讲书说经,成了一位帝师。

天下奇观海宁潮钱塘江观潮以前在杭州,明代以后,由于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至海宁城外海塘占鳌塔下,形成南北一线的奇景,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潮”,盐官遂成了闻名天下的观潮胜地。当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只见远方天边似有一条银线汹涌而至,其声似万马奔腾,其势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滚滚,摧枯拉朽,气象万千。

16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福建四镇七村入选,从省住建厅获悉,由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福建)省共有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平和县九峰镇、武夷山市五夫镇、顺昌县元坑镇等4个镇,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等7个村入围。至此,我省共有23个镇村(7个镇、16个村)获得国家级名镇名村称号

霍童镇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霍童溪横贯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2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提山华严寺位于境内。

霍童镇历史悠久,据《寰宇》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唐天宝六年(公元七四七年)改霍桐山为霍童山。宋、元时期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明、清时期也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7都8图,统71个村。

全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霍童溪自西向东贯穿整个镇域,丰富而秀丽自然景观林立两岸。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华严寺所在之处,四周群峰环拱,状似千叶莲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伟秀的景象。华严寺,也称华藏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缘于唐代高丽僧人释元表在此讲颂《华严经》。宋代,朝廷先后敕赐“华严禅寺”与“雍熙禅寺”之名;明代也敕赐过“华藏禅寺”与“万寿禅寺”之名。华严寺屡经兴废沧桑,历代诸高僧为古刹的重光鞠躬尽瘁。寺内现存明代铁铸天冠菩萨像(俗称千圣天冠菩萨),系明永乐年间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总数1000尊,现尚存947尊。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平和县九峰镇是漳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名镇。

  九峰镇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分布大小各类土楼45座。另有明代城墙遗迹、县衙遗址、塔址、古窑址、古井、摩崖石刻以及具有闽南典型特征的近代商业街区。古镇除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外,其所在地周边还有“闽南最高峰”大芹山、西岭暮霞、石潭秋月等丰富自然景观。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又名“河头”、“九和”,俗称“鲤城”、“弦歌地”,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小溪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故自古以来为“闽粤边陲古镇”。

据载:明代,镇境为清宁里七图和部分四图。清康熙年间,划县城东西街及田心、后塔诸社;乾隆年间,划城内四街、城外附廓及西关、南关二约,总辖43个乡(村)。民国15年设九峰区,1984年底,改为九峰镇。

九峰镇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在大龙山、小龙山、中心岗发现商周遗址6处。遗物分布范围从100至10000平方米不等,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原始瓷片。这些遗址的内涵表明,人类在九峰活动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至秦汉,这里为闽越与南越交融地带。晋至六朝九峰属绥安县,隋唐至明,先后隶属漳浦县、南胜县、南靖县管辖。

明正德十三年(1518)奏请获准在九峰“添设县治以控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因河头属平河社,故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949年秋,县治由九峰镇迁往小溪镇,但是,旧县城保存完好,九峰作为“闽粤边陲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九峰镇地理独特,风光绮丽。久负盛名的是“九峰八景”。即“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其中,尤以“笔山侵汉”即九峰双塔为九峰古城象征、地标,也是立县标志。

九峰地下文物众多,尤以地面文物最为丰富,且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文庙大成殿、城隍庙于2000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中湖祠堂也于2009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现存的寺庙建筑,主要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威惠庙、崇福堂,还有石恩宫、新丰宫、东山寺、栖霞岩、赤云岩、白云岩庵等。其中,尤以城隍庙保存得最为完好。古镇建有各姓氏大大小小近百座的宗祠,尤以曾氏家庙、朱氏家庙、杨氏家庙保存最为完好。九峰早有“姓夏半天下”与“夏半县”之说,宋末元初年间,曾、朱二姓迁徙九峰之后,则为九峰二大姓。故有“九峰朱曾”之说。九峰镇建有很多牌坊、碑刻、楼台亭阁。尤以俞大猷记事碑刻、王文成公祠碑记、龙章褒宠坊、百岁坊、贞烈坊、魁星楼、文昌楼、六角亭、接官亭为要。

九峰镇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古城镇。现存各类土楼45座。尤以詠春楼、龙见楼、景云楼、仁美楼著称。

九峰镇最吸引人的古建筑,就是俗称“下街仔”的明清年间的老街。这条老街只有160米长,1.6米宽,整条街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东边一口大池塘,西临碧溪,为广东的饶平、大埔,和诏安、永定到九峰贸易的中心地带。老街两边的店铺,都挂有各自的店号,墙体多是砖砌,而屋内多是木作。大门则有全开的,更多的是一门加一窗台。窗台打开就开张做生意,关上就打烊休息。

与老街边接的旧街建筑,就是从顶街头一直延伸到东门外的一条900多米长,8.4米宽的骑廊式老街。整条老街的骑楼呈对称状排列,每间店都是二层楼,店面宽4米左右,进深10-20米不等,多是前商店后作坊(或仓库或厨房)。每间店前都有一条2米宽的人行通道,都挂上(写上)诸如“大昌”、“庆芳”的店号。店门都是用30公分宽、6公分厚的杉木板拼接成的。

  九峰地处闽粤边界,与广东的贸易往来、结交朋友、婚姻关系更为频繁,所以,九峰自然而然地成为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点。九峰人喜欢听汉剧、四平戏,更喜欢唱潮州戏、喝工夫茶、炒潮汕菜。过去,几乎村村都有潮剧团、民乐队,自娱自乐为主,兼之相邀演出,也有人喜欢芗剧(即歌仔戏)。每逢年节、庙会,便有结彩楼,张灯结彩,加上木偶、人戏、杂技、花灯、龙艺、狮队、落地扫、铁机艺等各种曲艺联袂演出,好不热闹。

九峰自唐代陈元光开漳建府后,就始建私塾、书院。建县后又始建县学、九和书院。明弘治七年起,又兴社学、义学。清又建魁星楼、文昌楼等学府。由于兴学重教,故而历代人才辈出,好诗、好画、好字不胜枚举。所以,九峰既有“弦歌地”之称,也有“诗画之乡”之誉。明有诗人朱龙翔的《慎亭文稿》,清有曾萼的《咏归集》;明游瀛州、清末曾天爵的书画在当时颇有名气;现代以葡萄画著称的曾江涛更是享誉海内外;四平戏名旦曾宪乙还被誉为“闽南梅兰芳”。

九峰镇所在地的海拔275米,周围都是高山峻岭,自古以来就是产茶之乡。种茶、制茶、泡茶、喝茶、以及有关茶的诗文、画画、典故也形成独具一格的九峰茶文化。目前,九峰拥有茶园四万亩。尤以创办在号称“闽南第一峰”的大芹山上的大芹山有机茶基地的“铁观音”、“白芽奇兰”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2010年被评为中国茶业“百佳观光园”、中国茶业“十大名牌”企业、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有机茶上海世博“中国名茶”银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眉山村5000多亩无公害茶园,也被美国《国际日报》誉为“漳州茶叶第一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距武夷山国家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45公里,市区61公里。五夫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由建阳析为崇安县辖,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

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千年古镇五夫,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蒋姓朝官五大夫;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军查文微居此;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历世不移。宋代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仕农工商极为昌盛繁荣。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距武夷山国家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45公里,市区61公里。五夫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由建阳析为崇安县辖,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

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千年古镇五夫,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蒋姓朝官五大夫;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军查文微居此;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历世不移。宋代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仕农工商极为昌盛繁荣。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位于顺昌县西南部、闽江上游金溪河畔,距离顺昌县城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内部环境优越,四向交通发达,银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及204省道穿境而过,水运直通闽江口岸,到村公路已全面实现水泥硬化。服务行业设施齐全,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早期福建土著先民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早期福建与中原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元坑历史上开发很早,入宋之后,由于孕育了杨时、游酢、廖刚、廖德明等多位理学名家而声誉鹊起,享有“理学名邦”的美称。入明之后,元坑经济持续繁荣,村落建设长盛不衰,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因而面积广大,格局完整,且历史建筑成片分布,人文习俗传承有致,是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

元坑镇区所在属山间盆地,四面环山,故又有园坑之名。元坑的山脉源于武夷山系的杉岭支脉,镇区西南的大明山状似屏风,所以也叫玉屏山;西、北两面山势延绵,是著名的演山风景区。在大明山的东侧为金笼山,蛟溪由二山之间出,由南而北,顺元坑盆地之西面弧流而过,然后从盆地北面之鞍山与光济山间穿出,再北流约2公里后汇入金溪;整体地形开合有致,很适合人类的生产与繁衍。

元坑盆地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文物工作者在元坑盆地周边的鞍山、鲤鱼山(新墟村)、东坑垄(槎溪村)等处都采集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陶器、石器等。这些采集到的陶器标本纹饰丰富多彩,有绳纹、篮纹、黑皮篮纹、双线网纹、方格纹、曲折纹、弦纹等,器形则有黑皮罐、鼎足、罐、豆等,是元坑远古时期文明发韧、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进入历史时期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大量入闽。在元坑盆地开发之前,交溪下游接近金溪的槎溪村和交溪口上七里的漠武村(漠布)已经定居着廖氏、杨氏和游氏等大家族,这些家族都是在唐末就定居于此了。到宋代时,这些家族已经很发达,由于重视教育,出了大量的人才,如理学家廖刚、廖德明等(廖刚出生于交溪口对岸的廖坑,廖德明出生于元坑槎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大量有关他们的传说。

元坑现在的几个大姓,如福峰萧氏、饶氏、九村叶氏、东郊陈氏等,在明初均已迁入。其中福峰萧氏于元末明初移居峰下(福峰),九村叶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沙坑乔迁元坑,东郊陈氏亦于明代1383-1423年间迁居东郊;福峰饶氏也是在明初迁居福峰。从现在各个村落的地名、碑刻记载和当地的传说来看,明代时元坑盆地内应该还有范姓、官姓、朱姓等族。元坑各姓先后创建祠堂,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时已经修建了如通驷桥、大明庵、西峰寺、大槎桥、文昌桥等公共设施。因此,元坑盆地的聚落格局,至迟在明初就已基本形成。

元坑在明清时期,经济空前鼎盛,毛边纸业、闽笋业等成就了一批成功商贾。在这期间,大量的元坑人在外做官或经商,回来后纷纷倡修祠堂、建筑豪宅,造就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古镇恢宏建筑群。这些规模宏伟、类型丰富、技艺精湛的大小各式古建筑,完整而别致地分布在元坑古镇的每个角落,其类型大致可以区分为桥梁路亭类公益建筑、寺观类宗教建筑、祠堂家庙类宗族建筑、民居类居住建筑等,其中又以祠堂与古民居数量最多、最具特色。

街巷、道路、水系是古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平面构成要素,也是见证村落发展、变迁的最为活跃的演变因素。元坑古镇地处开阔的山间盆地,位置适宜,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唐迄今,元坑历代先辈披荊斩棘,平整田畴,修整水利,开发沃土,使元坑成为拥有数千人口的泱泱重镇。现在的元坑古镇,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古街古巷,尤其是傍路而行的沟渠水网,纵横连结、穿门入户,至今还是居民们赖以洗涤、冲污的便利之赐,也是古镇风情最真实的自然演绎。

元坑的宫庙寺观数量颇多,大凡村内村外、崇山幽谷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寺观分布。规模较大的寺庙一般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上,村子内部则以小庙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元坑有一些信仰基础广泛的地方神灵崇拜,如三济祖师、沙王爷(也有称三王爷)等。

元坑外围的寺庙,主要有宝山寺、圆通寺、西峰寺、大明庵、文昌桥关帝庙、文昌桥天后宫、通驷桥真武庙、阴阳庙(二王庙)、后福大公爷庙、观音庙等。元坑镇区的寺庙,则有福峰村的齐天大圣庙、关帝庙、百灵堂、土地庙、三圣尊王,基督教堂;秀水村的观音堂、土地庙;东郊村的观音堂(原为关帝庙)、沙王爷(三大栋内)、祖师庙(祀奉吕洞宾);九村的三公庙(三圣尊王、观音、相公爷)、观音庙(原为关帝庙)、观音阁、将军庙等等。其中以玉屏庵、圆通寺、东郊大庙、福峰基督教堂等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的现存古桥中,主要有文昌桥、通驷桥、槎溪桥、登云桥等,其中以槎溪桥、登云桥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的宫庙寺观数量颇多,大凡村内村外、崇山幽谷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寺观分布。规模较大的寺庙一般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上,村子内部则以小庙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元坑有一些信仰基础广泛的地方神灵崇拜,如三济祖师、沙王爷(也有称三王爷)等。

元坑外围的寺庙,主要有宝山寺、圆通寺、西峰寺、大明庵、文昌桥关帝庙、文昌桥天后宫、通驷桥真武庙、阴阳庙(二王庙)、后福大公爷庙、观音庙等。元坑镇区的寺庙,则有福峰村的齐天大圣庙、关帝庙、百灵堂、土地庙、三圣尊王,基督教堂;秀水村的观音堂、土地庙;东郊村的观音堂(原为关帝庙)、沙王爷(三大栋内)、祖师庙(祀奉吕洞宾);九村的三公庙(三圣尊王、观音、相公爷)、观音庙(原为关帝庙)、观音阁、将军庙等等。其中以玉屏庵、圆通寺、东郊大庙、福峰基督教堂等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为多姓杂居的古村落,所以村中祠堂数量很多。现存较好的祠堂,主要有秀水村的吴氏宗祠,东郊村的张氏宗祠、陈氏宗祠,九村的蔡氏宗祠、朱氏宗祠,福峰村的廖氏宗祠、饶氏宗祠等;保存较好的,还有位于槎溪村中的邓氏宗祠等。

祠堂建筑既是血缘宗亲制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是一方宗族兴衰强弱的表征,因而往往也是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元坑的祠堂大多有装饰精细的砖雕门楼,门楼之内,是木雕繁复的门厅(兼做戏台),前院宽敞,二厢设廊,厅堂抬梁减柱,空间高大宏伟,是合族人士聚居、议事、公祀之所。

元坑古镇镇区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古民居,经此次调查,尚存158处,其中79处保存较好。这些民居建筑数量既多,质量亦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元坑古镇最值得称道之处。

元坑古民居外部多以高耸的封火山墙围合,内部以天井、三合院为基本组成形式。合院式单体民居向纵深及左右方向迭加,即形成前后多进、左右多栋的中型或大型组合式民居建筑群。建筑装饰以“三雕”为主,民居建筑尤擅木雕。雕刻的对象除梁架、挑檐、雀替等建筑构件外,主要施于隔扇、花窗、神橱等处。雕刻的内容,以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

民居建筑的地面外沿多围以条石,内侧则铺以条砖,条砖之下,还填筑有碎石、沙子等,以有效除潮、去湿。建筑内部,除屏门、照壁二侧柱子外,其余地方的柱子多不用柱础,立柱直接立在下方方形的柱顶石上,而柱脚本身亦不见有多少的朽烂腐蚀。立木柱而不用柱础的做法,在潮湿的南方地区相当少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坑当地建筑在防潮方面有着相当高超的工艺技术.

路亭与水井是古代民众日常劳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石碑则是对古代元坑重要活动的历史记录。元坑古镇现在所能见到的路亭,主要有通驷桥头的通驷亭、九村路亭等,古碑则散见于各处;而水井则地处各村之主要路口,功能依然,至今也还是村中的劳动与聚谈场所。

元坑盆地的地理及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早期人类居住,所以早至青铜时代,盆地周边就有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留存。经普查,文物工作者们在元坑盆地发现了东坑垄、槎溪、鞍山、鲤鱼山等四处古文化遗址,几乎占到顺昌全县17处古文化遗址的四分之一。

元坑盆地周边古墓葬较多,保存较好的主要有位于金溪边的一代名臣廖刚墓,以及位于东郊村龟山西南麓的陈氏始祖墓、位于福峰村东南面的萧氏墓神道碑等。

与大部分农耕社会一样,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沿袭已久的神灵信仰与迎拜仪式等。相比之下,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的是,元坑的神灵信仰理念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民众普遍而广泛的接纳,相关的迎送仪式等代代传承,沿袭至今,成为元坑地方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坑的神灵信仰是一个庞杂而又流传有序的系统,除了众所周知的关帝信仰、天后信仰、观音信仰外,同时奉祀的还包含有众多的地方信仰,如福峰与九村的三圣尊王、东郊的沙王爷等。

除上述神灵之外,元坑的大部分神灵也都有游神活动。游神的时间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的游神活动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地最为热闹的节日,也是村民们最为开心、放

第一个问题这里面都有!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 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建筑物达110余处,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周围环绕长10公里的石砌宫墙.宫殿区分正宫、东宫、松鹤斋、万壑松风等四组建筑.正宫的澹泊敬诚殿全为楠木结构,各种大典均在此举行.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孔庙为我国最早、最大的祭祀孔子的祠庙.占地约10万平方米,殿堂466间.主要建筑物有金、元两代的碑亭、明代建造的奎文阁和清代重修的大成殿.孔府与孔庙毗邻,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孔林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立有历代颂扬孔子的碑刻.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传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为纪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婚事而兴建,已有1300多年历史.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依山垒砌,宫殿高13层,达117米,全由花冈石砌成,飞檐金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风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与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太和山.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的珍品之一.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中叶),面积1.6平方公里,是纳西族聚居地.有黑龙潭、五凤楼等名胜古迹,建国后曾发现“漓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环绕,黑龙潭水分三条支流穿越古城而过,途中又分成条条细流入墙绕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闻名遐尔的东巴象形文字、绘画、音乐、舞蹈、东巴经等,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例证.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为方形,墙高约12米,周长6.4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敌楼、角楼等城防设施,以及魁星楼、点将台、关帝庙等附属建筑.明、清两代均有补修,但基本上还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为代表,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郊.原为清代行宫花园.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宫,明代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颐和园.占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活动区域.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山青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气魄宏伟,手法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北京市城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占地约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黄穹宇,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黄穹宇前有著名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天坛为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为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造像开凿于北魏(386年至534年).历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石窟全长1000米,有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造像约10万尊,题记和碑刻6300余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奉先寺主佛卢舍那高达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成为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天师道的祖山庭之一,现为道教全真派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有道教宫观20余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都江堰 为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于公元前256年所筑,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围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离堆等文物古迹.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安徽省黟县东,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大的石窟群之一.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特别是平棋藻井上成群的飞天,凌空飞舞,姿态飘逸.其雕刻技艺,继承、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吸收、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200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高句丽墓葬群包括63个墓葬,大多有2300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作为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占地约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2007年6月,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7月,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2009年6月,中国山西五台山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的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年7月,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地区.嵩山地区不仅是中国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日前,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北京揭晓,嘉定区南翔镇成功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此,连同嘉定镇街道,嘉定区已有两个镇享此荣誉称号。

近年来,嘉定区南翔镇高度重视对古镇的保护和修缮,该镇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古镇保护规划,加大了对古镇保护资金的投入。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对年久失修的古街、古桥、古居等进行抢救性修复,经过对古镇老街管线纳入地下工程、恢复江南庭院等一系列保护改造,古镇老街沿河而建、弹硌长街商贾云集、古桥古宅风貌依旧、临河民宅枕河而居,处处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古镇画卷。

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依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共同进行评选审定的。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以加强对承载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镇进行保护。入选者必须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自
2003 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联合评选 4 批共 251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 143 个,名村 108

凭借悠久历史文化和保存完整的历史古迹,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入选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此之前,我市已有永年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涉县偏城村分别被列入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至此,邯郸已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据了解,这次入选的固新镇、冶陶镇都有悠久的建镇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留完整,科学研究价值较高。固新镇位于涉县西南部、清漳河谷地,相传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抗日战争中,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分校驻此。村中古槐列为县重点保护单位。西去3公里青头山腰有古迹清泉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西隅黄花山有天然溶洞紫云洞和白龙洞;冶陶镇位于武安市境西南部,有战国时期古城遗址及汉代炼铁遗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军区野战医院、广播电台均设在镇内。境内固义村的“固义傩戏”有五百多年历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新镇被列入第五批中国文化名镇之列,深感快慰。固新镇位于涉县城东南十二公里处,全镇有十九个行政村,三万余人口,四周群山环绕,两岸土地肥沃,清漳河纵贯全境,有涉林(河南林州市)公路连接内外交通,素有涉县小江南之称。

据县志记载,五代时后唐李克用曾在固新村筑城屯兵,现村子东南西北依然保留四座城门,南北长约一千米,东西长约六百米,至北向南有一条水渠穿过,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其形制大概保留了当年的规模吧。

村北城门内侧有一闻名遐迩的古槐,号称“中华第一古槐”。相传植于秦汉,胜于唐宋,据考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树高20米,粗17米,故有“固新老槐树,九搂一屁股之说”,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民间流传有“明末灾荒,古槐开仓,以槐豆树叶拯救饥民,昼采夜长,茂然不败”的说法。古槐虽历经2000余年风雨,现依然发芽吐绿、开花结果,令人称奇。村西南有一座建于元代延佑三年的洞阳观,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三进院。**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抗大五分校校址,为共和国建立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先后有高校、完小、初中在此作为校址,为家乡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有幸在这里工作了十年,完成了由教坛新兵到校长的成长过程。此外,家乡还有建于汉代的清泉寺、建于南北朝的林旺石窟、柏台寺、静因寺等古迹…家乡虽地处深山,但代有人出。明代原曲村的周氏家族可谓书香门第,仕宦人家,周晟19岁中举,26岁殿试及第官至江西布政使等职,其弟周冕,成化元年乡试第一名(解元),任苏州同知等职,选配重庆公主,一家几代皆中举出仕。清代固新村崔进修进士出身,曾任陕西三水、广东东莞等地知县,为官清廉,政绩颇佳。民国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举不胜数,无论华夏大地,还是海外异域都有家乡学子的身影,他们在为为人类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固新古镇系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村中2000年古槐,高20m,根围20m,胸围15.4m,世间稀有,人称“天下第一槐”,列为县重点保护单位。西去3公里青头山腰有古迹清泉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中,1942年5月13日,日军在涉县进行疯狂大扫荡,一二九师司令部被迫转移到黄岩村。9月1日,一二九师印刷厂也搬进黄岩村,厂址就设在常安乐家的房后。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分校驻此。镇政府驻地固新村,距县城12.3公里。

冶陶镇历史悠久,镇内存有较多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群。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拥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多年来,冶陶镇认真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了《冶陶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做好镇域内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在太行山东麓,武安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元宝山下,洺河之畔,坐落着一个绿树掩映下的小村庄固镇,虽然它现在不怎么起眼,但在历史上它可赫赫有名,曾经号称“武安首镇”。固镇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武安古城的所在地,自古就是东联齐鲁、西通秦晋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个小村子几经兴衰沉浮,成为我国北方历史重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到固镇采访,是七年前本报文艺副刊部策划组织的大型文化采风“寻访燕赵古镇”活动。正是在那次行走中,我深深地呼吸着这个普通的小村庄所裹挟着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当年,固镇给我留下的印象有三:古城、冶铁、苏秦。

如今,村北那片长满了荆棘、灌木和野草的台地,就是当年的战国古城遗址,残留的几处古城墙夯土层仍清晰可辨。固镇曾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古城,据说在古城范围内考古工作者曾挖掘出一些古墓群,出土了许多秦砖汉瓦、古陶古瓷、古铜制农具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在城的东北面是战国和汉朝的冶铁遗址,城的西南面则是宋元时期的冶铁遗址,这里在宋代曾称东炉村,元代称西炉村,如今几处古冶铁炉遗址上遗留的矿石炉渣、木炭与混存物依然清晰可辨。宋元时期固镇曾经繁华一时,被世人形容为:“日上三竿,三里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贾络绎,游人如云。”

在古城的遗址内,那块由武安市政府于1982年竖起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镇冶铁遗址”标志的石碑,虽然才过去了短短三十年时间,但石碑已经残损得厉害,上面的字迹也开始剥落,有些模糊了。

  历史上,不管是金戈铁马、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休养生息、男耕女织的和平时期,铁器的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战争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固镇的工匠们就曾经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铁术。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固镇为国内主要冶铁基地,当时全国设铁官49处,固镇为其一;宋代,固镇冶铁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发展,固镇等六处冶铁基地共收铁课503万斤,其中固镇交193万斤,而且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冷却炼钢法(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如今,固镇村的经济格局仍然继承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拥有10余家以炼铁冶金为龙头、以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商贸运输服务业为辅导的企业。

  固镇的历史上名人辈出,最有名者首推苏秦,曾留下“苏秦合纵抗秦”的千古史话。据《武安县志》记载,武安历史上文有苏秦,武有李牧,他们都曾被封为武安君。苏秦曾在此约六国之士合纵抗秦,后被秦识破,秦相范雎派人两次赴武安(今固镇古城),以重金离间而失败。相传,赵国马服君赵奢救阏与退秦兵的历史故事也发生在固镇,留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千古美谈。隋唐时古城曾大修驿道,传说村中永济大石桥是尉迟敬德监工修造。宋太祖赵匡胤征北汉王刘冥时路过此地,在永济桥夜宿,蚊蝇不得近身,留下“无蚊石”的传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历史的风雨无情地冲刷着固镇光辉的往昔,纵然它不曾吹熄固镇古冶铁炉里的千年薪火,然而正像我国北方众多的历史重镇一样,固镇在几经兴衰沉浮之后,在清代后期终因无法摆脱旱涝虫疫多发、农民起义战争频繁,特别是交通大道变迁、工商业衰败等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困扰,终究还是日渐萧条冷落,成为冀南大地上一座普通的村庄。

  这个村子就是固义,那里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传承着中国民间最为原始最为神秘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戏”。我曾经翻阅过很多典籍,对“傩”的解释是,属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民俗仪式,用以驱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瘟疫多发的中国南方或是日本等地才有这种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就曾经出现过江南的傩戏艺人,后来听说武安固义村居然有已经传承了500多年历史的完整傩戏,并一举推翻了“中原无傩”的断言。七年前,在前往固镇采访的途中,听说固义村与固镇仅一河之隔,便毫不犹豫地让司机绕道固义。纵然不能亲眼看傩戏演出,即使只是在村子里走一走,总算实现了自己一桩多年的夙愿啊。

  那真的是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村庄啊!红色砖石砌成的虽不高大但极古朴的寨门,寨门上方透露着几许沧桑的两个大字“故亦”,两边并不张扬的“威镇”、“山河”;还有寨门外至今仍在使用的石井和辘轳,寨子里那一条条狭窄的青石板路,那一道道仅能一人通行的小巷,那一座座旧式的民居宅院;当然,还有那一幢幢下通行人上建寺庙的阁楼,一块块记录着固义村峥嵘历史的碑刻铭文……这不就是我曾经在脑海中幻想了无数遍的那个小村庄吗?与那些威名远播、蜚声海内外的古村落相比,固义村丝毫不逊色,而且它的原生态实在要更胜一筹,就更不用说这里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了。

  今天,旧地重游的喜悦和兴奋还没来得及在心中弥散开来,便被眼前冷酷的现实瞬间击了个粉碎。寨依旧,门依旧,寨门上的字迹依旧,只是寨门里面那些古色古香的古老民居却被一栋栋外贴瓷砖的二层小楼和一间间红砖房所取代,狭窄的青石板路上,堆满了红砖、砂石和水泥,不长的一条街上好几户人家正在忙碌着翻修新房。走在这样一条街道上,七年前的美好感觉早已荡然无存,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词“痛心疾首”!此时此刻我终于理解了冯骥才们为什么在古稀之年却仍然要四处奔走呼号。陪同我采访的村干部丁起元和傩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增旺注意到了我的失落,他们不再过多地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地领着我把那些尚存的古民居、古寺庙、古碑刻、古阁楼一处处仔细地看了个遍,每到一处丁起元都会把那些石碑上的字迹尤其是那些落款的年代擦拭干净并一一指给我看,被尘封多年的“嘉庆贰拾伍年”、“道光十年”、“道光二十二年”等印记无言地诉说着这个古村落的光辉历史。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丁起元和李增旺的无奈和努力。是呀,有谁能够比他们更熟悉更热爱这个村子呢?难道他们不想把这些古老的建筑,这些傩戏的物质载体连同傩戏一起完整地保存下去吗?但是总不能让老百姓们一直住在狭窄潮湿、阴暗漏雨的老房子里吧?如何才能让古老的傩戏重焕生机,让它给村里带来财富和发展的机遇,从而激发起村民们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这里不得不提及已经去世的丁德玉老先生。在曾任冶陶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丁德玉老人召集下,退休干部丁石全,老艺人李起来、李正年等人于1985年元宵节期间恢复了固义村停演20多年的社火傩戏《捉黄鬼》,并竭力促成了1998年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国际观摩与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前夕,他不幸病逝,给武安傩戏的传承造成了巨大损失。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武安傩戏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中国傩戏学研究学会会长曲六乙研究员称赞说:“(固义傩俗)大约是华北地区目前仅存、并能保持古朴风貌、充满燕赵阳刚之美的一个活的人文景观。这个呈现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鲜明特征的大型社火,其规模之巨大、气势之雄浑、内容之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以及群众参与的狂热程度,实为全国所罕见。这种民间复合型传统文化,兼容同时态和异时态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傩文化史、戏曲史、民俗史、民间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从固义村出来时天已黄昏,我们匆匆赶往此行的最后一站冶陶村。短短半天的时间,我仿佛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从战国时期的固镇古城,到保存有宋代宫廷大傩遗风的《捉黄鬼》的固义村,现在又来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冶陶村。

  冶陶村果然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据晋冀鲁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冶陶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是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和神经中枢;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党政军机关曾两度驻扎冶陶,在这里召开了土地会议,翻身农民最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里还召开了南征会议,研究制订了挺进大别山的行动方案,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受中共中央委托,还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统一了各解放区的货币,构建了新中国财政雏形。

  在落日的余晖中,走进冶陶便仿佛走进了岁月的光影之中,冶陶的街道、建筑、阁楼等都完整地保持着旧时的模样。进寨的石券门上方刻有“洺滨一隅”,另一处则刻着“西通秦晋”。“一隅”言其小,通“秦晋”言其要。晋冀鲁豫军区旧址原是一座学校,现在的门楼上仍然刻有“武安县立冶陶小学校”几个大字。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董必武的旧居等都散落在村民的众多宅院中间,每一处院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仿佛随时恭候着他们的主人从战场上归来。站在这些安静的院子里,能够听见邻居们锅碗瓢盆碰撞的奏鸣曲和院外的小巷里孩子们打闹欢笑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到的不是战火硝烟,不是血雨腥风,而是军民的鱼水情深。在刘邓旧居小院,陪同我采访的同志讲述了刘伯承赔碗和邓小平退盘子的两件小事。

  当年,刘伯承的小儿子刘太行经常和驻地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彼此亲如兄弟。盛夏的一个中午,孩子们在树荫下吃饭,太行无意中把老乡的孩子乔恒祥的碗碰掉在地上,摔碎了。太行的母亲知道后,便拿着一个花瓷碗来赔偿,被乔恒祥的母亲谢绝了。刘伯承知道后亲自登门赔碗,乔恒祥的母亲还是执意不收。刘伯承亲切而严肃地说:“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人民军队的纪律,你若不收这个碗,这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乔恒祥的母亲无话可说,只好收下了这个花瓷碗。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碗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晋冀鲁豫纪念馆珍贵的收藏品。

  邓小平退盘子的故事发生在土改时期。警卫员看见“土改果实”里面有一个大花瓷盘不错,想到邓小平日常用的是一个又小又旧的盘子,于是就顺手拿了起来,准备让邓小平吃饭用。这时,邓小平看见了,便快步走到警卫员身边,严肃地说:“这是劳苦群众翻身的果实,我们不能拿,把盘子放回去。”在场的农会干部纷纷走过来,要他把盘子收下。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盘子我不能收,这是八路军的纪律,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我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够打败飞机大炮?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冶陶村的这一个盘子一个碗给出了答案: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新平堡镇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据史书载,新平堡镇在周朝属代国,战国属赵国,曾于此设置"延陵邑",秦代又设"延陵县",西汉为延陵县址所在,东汉又改设为"延陵乡",直到明代才改名为新平堡。
2010年,被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日前从天镇县新闻中心获悉,12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天镇县新平堡镇成为大同市唯一上榜名镇。从山西省旅游名镇到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再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镇以“三级跳”的力度实现了华丽而完美的转身。

天镇县新平堡镇位于我省最北端,地接河北、内蒙古,为三省(区)交界处的边城重镇。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便已立郡延陵,北魏时称倚城,有两千多年的文字可考历史,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新平堡先后设有东马市(平远头)和西马市(古城村)两市。境内有战国、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古堡、边墩、烽墩、炮台都有较完整的实物,堡内有明清建筑达100多处,保存较完善的有十几处,特别是玉皇阁、衙署、马芳府邸、镇虏门保存完好,极具历史价值。

2008年,新平堡镇入列山西省旅游名镇,2009年入列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这次又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的“三级跳”也正是该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天镇县委、县政府依托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古迹遗址资源,以及边塞文化所禀赋的独特魅力,围绕慈云寺、汉墓群、盘山石窟、古长城、新平古堡五大资源,打造“中国边塞古堡文化之都”的历史文化品牌,着力构造边塞文化旅游园区,努力实现旅游兴县。

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称倚城。迤北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自北齐以后战火逐渐平息,一度旷废。到了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设新平路参将。

延陵故城即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今天看到的边墙是明代所筑,其墙体高8-10米,宽6-8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即人们常说的四通八达,这是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并有真武庙、城隍庙、火神庙、白衣庵、北岳庙、财神庙、镇边寺、金佛寺、关帝庙等众多社会、宗教活动场所。其玉皇阁,亦名镇边楼,位于堡内中央,建于明万历21年(1963),三层两椽歇山顶式建筑;民居:新平民居颇具特色,以堡内西南偶一处较为特别。  新平古镇历史悠久,长城文化远远流长,虽经岁月沧桑,人们从它长城遗迹和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中也能窥探出其久远的历史痕迹。它是永不逝落的文明。

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润城镇四山环抱,三水萦流。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樊溪由镇中流过。晋阳高速公路由村北经过,并设润城出口,南接晋韩公路,离侯月铁路线阳城站仅7公里。

润城镇占地面积72平方公里,全镇人口30519人,29个行政村,镇村企业332个,个体工商户星罗棋布,2004年各项经济收入105140万元,人均收入4010元,是润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自古以来都以历史文化名镇著称。、东岳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官家、商家大户建筑比比皆是。现存有省级保护文物明代古城堡“砥洎城”,润城“东岳庙”(应为金代建筑),屯城“东岳庙”(金代)。并有春秋战国时期白启屯粮而得名的屯城村,明代尚书王国光故居,影响八省的道教圣地天坛山,望川村的开明寺,上伏村、中庄村的汤帝庙等名胜古迹。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到润城时住过的姚家院,炸毁日伪碉堡的紫台岭伏击战遗址建设的紫台岭烈士陵园等。

05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自200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已联合评选出4批共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青浦区朱家角镇、原南汇区新场镇、嘉定区嘉定镇街道榜上有名。此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浦东新区高桥镇、青浦区练塘镇、金山区张堰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截止目前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增至8个。

上海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上海有8个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区南翔镇、浦东新区高桥镇、青浦区练塘镇、金山区张堰镇、金山区枫泾镇、青浦区朱家角镇、嘉定区嘉定镇、浦东新区新场镇。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塔,是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一519),有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仁立石上,有借人募化建寺,寺成后鹤南飞而不复返,故名南翔寺.镇也由此得名。南宋绍定年间()改名云翔寺。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表现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它的修复体现了上海人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和智慧。

南翔,古称槎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小上海”、“银南翔”、“小小南翔赛苏杭”之美誉, 1991
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南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后人也备加珍惜和爱护。如今,历史传统建筑群和古刹、古井、古树等文化古迹依然随处可见,具有比较显著的文化型价值特色,这些古迹主要集中在“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古猗园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始建于五代的“南翔双塔”位于镇中心,是国内现存的少有的一对砖塔,被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誉为“国宝”。江南名园古猗园保存完好,
级景区称号。建于清代的三孔拱形石桥天恩桥,雄伟壮观,保存完好,富有江南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古有“一步三桥”之说,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

南翔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著名文人画家李流芳、竹刻艺术家吴之璠、周颢,著名画家程庭鹭、陆俨少等,不胜枚举。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明、清时期名闻遐迩,南翔占有“半壁江山”。南翔小笼是南翔的传统特色,也是上海标志性土特产,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已被列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翔小笼文化展、南翔古猗园竹荷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古镇百姓节庆日的文化盛事。

浦东全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名胜古迹、名宅故居都在该镇。而该镇大部分名宅故居集中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高桥老街,因此高桥老街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高桥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分为东、西、北街,总长约2000多米。随着时间推移,老街上的建筑因各种原因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屯粮巷村。六百平方米的花岗石平台上,周围环以石栏,中央矗立着黑石墓碑,碑之两旁立石柱,上置盖顶(石制屋顶),颇似古代墓葬前的石阙。碑后是墓台,呈椭圆状。墓地上种着松柏和常绿树木,充满了庄严、静穆的气氛。碑上刻"太平天国烈土墓",碑阴有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除了担负起反对封建势力的任务外,更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任务。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为了完成历史所赋予他的革命任务,曾作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是辉煌的。1862年忠王李秀成胜利进军上海,在这里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在这一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太平天国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是一九五四年修建时所撰。

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陈列展示面积4500平方米。设四个陈云生平业绩展厅和一个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并设供观众进行入党、入团等集体活动的序厅和为观众播放专题录像的影视厅。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有千年历史的练塘古镇老街就在镇中市河两侧,两条石板路隔河相望。“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构成了练塘独特的景观。街道两旁的民居重脊高檐,过街楼,河埠头,长廊,幽弄和深宅使古镇呈现古朴,恬和、幽静的风貌。横跨市河的10多座元、明、清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各桥各式,小木船不时轻轻划过,人走其上,船行其下,桥影、船影、屋影、人影在微波中荡漾。两岸老房子的建筑特色对比鲜明:上塘街多连续的两层楼,门面临街,以前多为店铺,屋后临水,上筑楼台兼顾堆货和观景纳凉;下塘街多民居院宅,圆头山墙,粉壁黛瓦,前门沿河。
练塘还有“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晓钟、西来挹秀,天光古刹、圆通朝爽、明因夕照,鹤荡渔歌”八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之一陈云同志的故居就座落于下塘街的95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其基本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拥有11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曾经生活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的张堰镇,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保护良好、人才辈出等特色而入选。此前,张堰镇还获得中国经济文化名镇、全国百佳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千年古镇,百年风骚”是对张堰历史文化深刻的描绘。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历史上一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被誉为浦南首镇。

张堰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据清《重辑张堰志》载,明清两代籍属张堰的进士23人,举人55人,贡生54人,武举6人,其他知名人士100多人。明代有刑部郎中吴梁;清初有官居“宰相、尚书、都御史”的王顼龄、王鸿绪、王九龄昆仲,王鸿绪因纂《明史稿》而享誉史学界;乾嘉年间,吴毓昌编弹词《三笑姻缘》独擅词坛;清末民初有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天梅,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南社金山籍人士中绝大部分是张堰人;柳亚子曾多次在张堰的南社集会中与众人诗歌唱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创立者李一谔原籍张堰。抗日战争时有在金山县首举抗战义旗的李新民(李一谔的弟弟)。现代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白蕉,有“半仙”之称的中医妇科翁薇卿。有以名字命名月球环形山的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以及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更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医学等领域工作者在祖国各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张堰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并于12月13日正式颁发相关证书和铜牌。张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陆引娟前往北京受牌,张堰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朱卫新陪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第一批于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个镇;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个镇;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个镇;第四批2009年9月19日公布,共58个镇;这次是第五批,也是继2005年枫泾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金山区第二个被授予该称号的乡镇。

张堰老镇区总体建筑风貌较为紧凑,建筑密集,呈现出很多小型空间和院落空间。原有大小弄巷29条,现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除此之外,新尚路(旧名尚书浜)有白蕉故居和高天梅故居,高天梅故居中清代金、银桂各一株,已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生机勃勃。百家村有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的百家天主堂,现为金山区天主教总堂。旧港村5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张单氏节孝坊。

张堰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辑张堰志》载有明清两代所著书目269种。民国期间姚石子编著的《金山艺文志》更为方志界、学术界所推崇。金山最早的报刊杂志《觉民月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诞生于张堰,由高天梅、高吹万等组织的觉民社编辑。

东山镇位于太湖东南岸东山半岛西南部,距苏州古城区37公里,地处北纬31°00′~31°07′、东经120°20′~120°27′之间。东山是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三景区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

名称来历东山原称洞庭东山、东洞庭山,简称东山,又称莫厘山、胥毋山,明王鏊《姑苏志》作胥母山。镇以山名。

宋代,东山为建制镇,属吴县。宋政和三年(1113),境域属浙江省湖州乌程;明洪武五年(1372),复归吴县。明成化十八年(1482),东山设巡检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东山属苏州府太湖厅,太湖厅治所设在王衙前(今东山中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在东山设东珊县,东山隶属之;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撤离东山,东山复属太湖厅。民国元年(1912),废太湖厅,设太湖县,旋改洞庭县;7月,撤洞庭县,并入吴县,境域分设东前山和东后山两乡。民国18年8月,东前山、东后山两乡合并,改建为吴县第十七区;下辖5镇(西街镇、中街镇、东街镇、渡水桥镇、杨湾镇)38乡(席周乡、丰石乡、岱心湾乡、金家湖乡、席家湖乡、翁巷乡、殿后乡、山麓乡、曹坞乡、钮秦乡、板金乡、涧桥乡、西坞乡、俞坞乡、金卜乡、王家泾乡、俞家厍乡、港西乡、港东乡、西茭田乡、东茭田乡、桥南乡、朱邱乡、西泾乡、禾陈乡、吴巷乡、杨家桥乡、摆渡口乡、余山乡、朱巷乡、白沙乡、湖沙乡、含山乡、石桥乡、蒋湾乡、王舍乡、杨湾乡、三山乡)。民国23年,第十七区改为第十二区,下辖东街、西街、渡桥、杨湾4镇和潦田、纽王、武山、席周、王石、蒋含6乡;三山归属杨湾镇,余山划入席周乡;区公所设在东前山。民国30年7月,设立东山区,下辖4镇6乡。民国34年,新四军在东山建立洞庭办事处党工委和东山区公所,治所在石井村;10月,新四军北撤,上述机构撤消。民国36年3月,东山和横泾两区合并为东山区,区署驻横泾,下辖横泾、侯巷、韩寺、潦庄、渡村、石塘、席庄、溆庄、嘉禾、渡桥、杨湾、前尧、浦庄、文恪、前山等15乡镇。民国37年2月,东山区下辖东山、后山、庄莲、浦庄、横泾、尧峰等6镇,区公所驻东山镇。5月,东山、西山两区合并为洞庭区,下辖庄莲、横泾、练渎、大夏等4镇和东山、后山、浦庄、尧峰、四皓等5乡,区公所设在东山集镇松园弄内。

1949年5月,吴县东山区下辖东山、庄莲、横泾3镇和后山、浦庄、尧峰3乡。同年冬,东山区下辖16乡。1950年3月,东山区下辖东山、横泾、杨湾、庄莲、渡桥等5镇和浦庄、新众、采莲、石舍、新桥、穆里、新南、后山、大兴、涧桥、寥里、新泰等12乡;同月,东山区分建为东山、横泾两区。1950年4月,建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隶属之。1951年6月,撤销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属吴县。1952年7月,复建太湖区行政办事处,东山区划归其管辖。10月,东山区改为第一区。1953年3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县治驻东山人民街;第一区复名东山区,属震泽县。1956年1月,东山区下辖东山镇和后山、杨湾、渡桥3乡。1957年3月,撤东山区,后山、杨湾两乡合并为后山乡;境域内有东山镇和后山、渡桥两乡。1958年2月,渡桥乡并入东山镇。9月,撤后山乡,建洞庭公社。1959年4月,震泽县并入吴县,东山镇并入洞庭公社。1962年9月,东山镇升为吴县县属镇,治所在人民街,下辖永安、新乐、新义、新丰、光明5村和东新、叶巷、人民、新民、西新5街。1980年7月,洞庭公社改名东山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设,建立东山乡,乡政府在人民街。1985年9月,撤乡建东山镇。1995年6月,吴县撤县建市,东山镇属吴县市。2001年2月,吴县市撤市设区,东山镇隶属吴中区。

东山三面临湖,东面与临湖镇接壤,西、南及东南分别与西山岛、浙江湖州、苏州吴江隔湖相望。东山辖有太湖中三山、泽山、厥山、蠡墅山(即连柱山)、南箭壶、北箭壶、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等岛屿,其中三山岛、余山岛有常住居民。

民国元年,东前山乡辖4都,共21图;东后山乡辖4都,共34图。民国23年,第十二区下辖4镇6乡;有85保,共839甲。民国30年,第十二区辖4镇6乡,有66保,共928甲。民国36年2月,境域内前山、渡桥、杨湾3镇合并为东山镇,新潦、席周、文恪3乡合并为后山乡,下辖12保,共160甲。

1951年6月,吴县东山区下辖东山、杨湾2个镇,湖湾、渡桥、新潦、镇西、涧桥、后山6个乡和1个三山直属村,共28个行政村,539个行政组。1953年,东山区下辖东山镇和镇西、湖湾、渡桥、新潦、杨湾、涧桥、后山、三山等8乡,共62个行政村。1959年4月,洞庭公社下辖30个营,共231个连。1962年9月,洞庭公社下辖30个大队,共231个生产队。1983年,东山乡下辖30个行政村,共303个村民小组。2003年12月,东山镇下辖渡口、渡桥、吴巷、潦里、新潦、双湾、太湖、莫厘、碧螺、杨湾、陆巷、三山等12个行政村和1个洞庭社区。2005年,东山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共303个村民小组、183个自然村,
2个居委会。年末,全镇有在籍常住居民17724户、51772人(其中男25350人、女26422人)。有姓氏274个,其中千人以上姓氏有朱(3855人)、周(3309人)、张(2990人)、叶(2454人)、金(2369人)、陈(2083人)、王(2062人)、徐(1904人)、顾(1892人)、沈(1779人)、吴(1766人)、李(1720人)、宋(1360人)、俞(1212人)、杨(1069人)、施(1002人)等。有壮、白、彝、回、满、蒙古、傣、土家族等8个少数民族,共56人。另有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3084人。

东山原是太湖中的岛屿,清代成为半岛,面积96.55平方公里,被东山山脉分成前山和后山两部分。东山山脉呈北东走向,东北高、西南低,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主峰莫厘峰俗称大尖顶,海拔293.5米。莫厘峰分出三支脉,一支自北而东为芙蓉峰、翠峰;一支南向为九峰、小莫厘(即箬帽峰),其下为庙山;一支自北而西为丰圻、小长湾、尚锦、吴湾(洪湾)诸岭。山间有众多山坞,碧螺村之俞坞、西坞,星光村之曹坞等山坞,水热条件优越,利于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生长。山下依次分布着山前冲积平原、山麓平原和滨湖滩地等。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夹粉砂岩、薄层泥岩。东部武山亦由石英砂岩构成,主峰西泾山,海拔36.43米;其余脉东为锦鸠峰(即濮公墩),南为目青山,北为凤凰山、翔翅山。三山岛等岛屿由石灰岩构成,间有火山角砾岩。东山有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煤等矿藏,莫厘峰南曹坞(星光村)有小规模锡矿。

东山境内有37条河道。渡水港(具区港)北起小北湖口,西南至白浮门出太湖,纵贯境域,全长12公里。大缺口地处东山东北,横越东西,连接小北湖与东太湖,隔岸即渡村镇,全长3公里。雕鹗河通渡水港,在摆渡口与大缺口交会入渡村境,与黄洋湾相接,旧时为东山通苏州的主要水道,全长3.5公里。泄

东山在宋代形成集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7月,东山镇东万巷口设立邮政局。民国19年11月,东山与苏州开通长途电话。东山集镇有铁铺、肉铺、糖坊、糟坊、酒坊、染坊、木行、竹行、柴行、鱼行,有酒馆、旅馆、面馆、烟馆、茶馆、山地货行,有钱庄、典当、银楼、小学和中学等,其中仰云书屋(今东山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东山曾是太湖行政办事处和震泽县政府所在地。80年代,东山集镇面积1.8平方公里。90年代,镇区建成东山商城、将军街等商业街区和银湖苑、洞庭苑、世纪广场等街心花园。2005年集镇面积4.2平方公里,有启园路、紫金路、莫厘路、银杏路、银湖路、洞庭路等34条街巷里弄,其中人民街为1000多米长的石板古街。有30余幢明清古建筑,西街有明建清修的诸公井亭、响水涧,中街有明代建筑念勤堂楠木厅和清代建筑裕德堂海棠椽厅等,东街有明代建筑敦裕堂及树龄600年的古紫藤1棵。集镇上有2个农贸市场和1个果品市场,有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苏州银行,有华润、美佳、雨润发、农工商等超市,有东山中学、东山实验小学、东山中心小学、东山成教中心、东山地区人民医院、新华书店、书场,日供水1.5万吨的自来水厂1家、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家,还有东山宾馆、山水度假村、雕花楼宾馆、岱湖山庄、莫厘酒家等中高档酒店。集镇附近还有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苏州市水产研究所和气象站等。2012年东山镇启动占地1.5平方公里的新镇区建设。

民国时期,东山对外交通靠汽轮。1956年11月,木东公路(东山――木渎)通车。1990年,建成集防洪、交通、游览于一体的太湖湖滨大道(东山境内3.17公里)。1998年,全长27公里的东山环山公路贯通。2012年,有502、62路公交车通达苏州城区,还有621、624、627、629路区间车。

1988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4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60元。1996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8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72.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8.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02元。2005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1亿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49亿元,销售收入14.16亿元,利税1.9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67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46元。2012年东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4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276元。

2002年起,东山镇在渡水桥以东规划建设科技工业园,主要由五金、机械、钣金、印刷、塑料等主导产业。2012年,进驻企业77家,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家,销售10000元以上的企业4家,外商企业11家,其中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吴中区首家成功上市的本土民营企业。

东山山区有花果,平原出产蔬菜,滨湖低地种植桑树、养殖水产。盛产大佛手银杏、白毛板栗、柑橘、三山岛马眼枣等名特优花果,出产白切羊肉、太湖莼菜、牛舌头饼、藕粉、藕丝饼、绿豆饺等传统土特产品。尤以出产花果、茶叶、太湖大闸蟹和“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著名。东山是江苏省湖羊资源保护区,是重要的湖羊产地。2005年,全镇有蔬菜、茶叶、果品等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碧螺牌、古尚锦牌、吴侬牌、憨憨牌、御峰牌、莫厘牌茶叶和雨花绿牌蔬菜、碧螺牌青虾、碧螺牌清水大闸蟹等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碧螺牌枇杷和莫厘峰牌杨梅为省级名牌产品。2012年,全镇水稻面积
1200亩,亩产550公斤,总产660吨;果品面积3万亩,总产30万担,其中夏果10万担,秋果20万担,总产值5000万元;茶树面积1万亩,茶叶总产100吨,其中碧螺春60吨,炒青40吨,总产值5000万元;水产养殖面积60000亩,水产品总产量4000吨,总产值40000万元。

东山第三产业以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主。2012年,全镇第三产业增加值7.05亿元。东山有三山岛、陆巷古村、雕刻大楼、紫金庵、启园、莫厘峰、雨花胜境、轩辕宫、明善堂、龙头山、杨湾、长圻等30多处景点。有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3月上旬至4月上旬)、枇杷节(5月下旬)、杨梅节(6月下旬)、太湖大闸蟹文化旅游节(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民俗风情节(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橘子采摘节(10中旬至12月中旬)等旅游节庆活动。三山岛和杨湾片区有近100户“农家乐”饭店,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2012年,东山景区接待游客260万人次。

三山岛旧石器遗址表明,一万多年前就有先民在东山一带生活繁衍。春秋时期,武山一带是吴王及其权贵游猎娱乐场所。宋、元时期,中原地区达官显贵避乱迁居东山,建造众多厅堂、楼台等建筑。清末,东山有陆巷、杨湾、上湾、北望、翁巷、席家湖、马家底、殿前、叶巷等9个明清古建筑群,414幢古第宅。1979年文物普查时,东山有明清建筑112幢,共21000多平方米。

东山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春在楼(即雕刻大楼)、紫金庵罗汉塑像、轩辕宫正殿和东山古民居(凝德堂、明善堂、怀荫堂)等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公井亭、念勤堂楠木厅及石刻艺术、绍德堂、瑞霭堂、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出土处等5处为省级文保单位;启园、敦裕堂、柳毅井及碑、松风馆、法海寺殿、王鏊墓、具区风月桥、陆巷古村、龙头山葑山寺、遂高堂、裕德堂花厅等11处为市级文保单位。陆巷、杨湾、三山3村为首批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谦和堂、麟庆堂、同德堂、太平村务本堂、尚庆堂、尊德堂、太平村乐志堂、延庆堂、修德堂、瑞凝堂、容春堂、沈宅、紫兰巷古宅、马家弄古宅、果香堂、光明村严宅、信恒堂、景德堂、湖湾村古宅、慎余堂、文德堂、岱松村裕德堂、锦星堂、秋官第、响水涧、久大堂、椿桂堂、承德堂、敦朴堂、三祝堂、嵩下裕德堂、鸣和堂、崇本堂等33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翁家大园集贤圃建于明代中期,明末清初移建翁巷,改为东园,曾为清康熙皇帝巡幸东山的行宫,今存房屋13间及龙头荷花池一只。原有西晋驸马沈坤故宅(渡桥)、南宋驸马郑钊故宅(武山)、元代隐士王鹏故宅(碧螺)、元代浙江和靖书院山长叶禺页故宅归休斋、贺氏祖孙三代卯年登科的三卯堂故居(槎湾)、明御史贺元忠西坞书屋、明代郑宅桃源山庄(通德里)、古阳里许宅(高田)、王鏊故居阁老厅(王家弄)、建于明末清初的依绿园(吴巷山),朱宅缥缈楼(石桥村)、葛宅吟坛(武山)、清太湖厅署旧衙(今东山中学)等建筑现均不存。

东山保存完好的寺庙祠堂有碧螺西坞紫金庵、上湾轩辕宫、龙头山葑山寺、莫厘峰慈云庵、雨花禅寺、槎湾村保安寺、鹅潭头净志庵、陆巷寒谷山庵、殿前街头东岳行宫(张师殿)及三山岛娘娘庙、三峰寺等。石桥灵源寺、长圻能仁寺、俞坞兴福寺、翠峰坞翠峰寺、后山饭石峰下弥勒寺、白沙岭西荷盘寺等仅存少量遗迹。庙渎上圆极宫、殿前街头东岳行宫(张师殿)、槎湾篑家山净云庵、武山锦鸠峰下寿宁庵、俞坞眠佛寺(高峰寺)、西泾山山巅武山庵、余山岛兴福寺及6座关帝庙等,现均不存。

东山现存丰圻海眼泉、金家湖启园柳毅泉、灵源寺灵源泉、法海坞法海寺青白两泉、俞坞眠佛寺碧雪泉、翠峰寺悟道泉、雨花禅院后院萃香泉等众多古泉,还保留着南宋震泽底定桥(上湾村)、明朝具区风月桥(渡桥村)、南宋江岭桥(上湾村)、清代响水桥(响水涧)、吴巷桥(吴巷村)、丰乐桥(高田村)、青桥(高田村)、上漾家桥(渡口村)、下漾家桥(渡口村)、绿野桥(马家港)等古桥。有北望岭下村千年银杏树、杨湾村千年罗汉松、余山岛千年榆树、东新街600年古紫藤、紫金庵500年桂花树等一级保护古树44棵,有二级保护古树95棵,还有树龄超百年的“枇杷王”、“杨梅王”等,三山岛上树龄超百年的马眼枣树有600多棵。

东山现存陆巷的明代大学士王鏊墓、法海坞山坡上的明末路振飞墓、法海坞顶的清林则徐曾孙林璧予墓,西晋驸马沈坤墓、隋莫厘将军墓、唐武卫将军席温墓、宋驸马都尉郑钊墓、宋中奉大夫叶木呈墓、明翰林院编修施(般木)墓、清吴县令杨棠墓等现已无存。1981年创办的东山华侨公墓,可接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遗体棺葬,内有外交部长乔冠华、作家陆文夫、画家王个|等名人墓葬。

东山明清时期有东山籍进士43名,状元2名(明朝施(般木)和清朝王世琛),有知县以上官员149名。历代名人有梁武帝驸马沈坤、唐武卫将军席温、宋高宗驸马郑钊、宋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明富商翁笾、清上海滩金融家席嘏卿、席正甫,编纂《具区志》的翁澍、编纂《太湖备考》的金友理;有民国初期的江苏总司令周南、《金陵春梦》作者严庆澍、国民党政要严家淦及绒线大王沈莱舟等;当代有参与设计建造中国第一艘远洋轮的科学家郑於俭、中国变态反应学创始人之一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叶世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王义翘、旅美画家王已千、书画篆刻家叶潞渊、书法家金中浩和席时珞、国家一级歌唱家万馥香、破译敦煌古乐的甘肃省艺术学院院长席臻贯等,有担任新中国省部级以上领导的叶公琦、朱森林、郑斯林、严隽琪等。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东山籍地师级以上干部和国内外高级知识分子有400多人,其中有王守武、王守觉、何泽慧、程庆国等4名中科院院士。

1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荡口镇 

无锡市有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文化第一古镇,叫“荡口”,那里除了有江南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以外,还出了很多进士和名人,如翰林学士华察,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琵琶艺术家华秋苹,国学大师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音乐家王莘,漫画家华君武,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都扎堆儿在这弹丸之地,加上这里已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成了人们许久期待的地方。荡口古镇位于无锡东部,始建于汉,古名丁舍。据史书记载,相传为东汉孝子丁兰故里。荡口旧有“小无锡”之称,她地处江南名城无锡、苏州、常熟三角地中心,水陆交通方便,是惟一坐拥湖光水色的江南古镇,给人以古朴、恬静、繁荣的感觉,曾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誉为“无锡后花园”。 

说到荡口古镇,不得不说说华氏家族,荡口五分之一的人姓华,我有一个最好的华姓朋友就是荡口人。荡口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元明之际,无锡华氏重要的一支华贞固,为避战乱辗转至此,最后看中荡口土地肥沃,水陆便利,便在此落脚,繁衍。

华贞固秉承家风,带领族人辛勤劳作,开设铁木作坊,营建饭馆茶楼,奠定了华氏发展的基础。经过世代相袭的华氏族人勤恳劳动,精心经营,荡口成为了一片膏腴之地,而荡口华氏也成为了当地望族。

11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处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经济发展区中心,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圈,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泰州,西与高邮、宝应毗邻,北与盐城隔界河相望。全市总面积2393.35平方千米,境内东西、南北跨度各约55千米,位居泰州市第一,江苏省第四。现有耕地(180)万亩,人口156万人,行政区划调整后辖28个镇、6个乡、一个省级开发区。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明朗。

兴化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据本市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经考证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生产劳动、繁衍生息,公元920年设县至今,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 
这方神奇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杰:大文学家施耐庵;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有中国“黑格尔”之称的著名文艺理论家、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刘熙载……先贤名俊,如星辰璀灿。全市有文物古迹120多处,列为江苏省和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处。东岳庙大殿、李家船厅、(上池斋药店)等明清建筑,飞檐斗拱、结构精巧;信位于市中心的四牌楼有文物精华之称,上悬表彰兴化历史名人47块81人次,除7块旧匾外,其余40块均按《县志》所载内容,请全国知名书法家赵朴初、启功、沙孟海等40人重新题写,书体各异流派纷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国内也分罕见。新辟景区乌金荡公园、拱极台、海池河、沧浪河风光带,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和全省最大的水上名刹上方寺又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们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沙沟镇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西北部,距城30公里。是兴化、、建湖五县市交界处,周围有、郭正湖、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俗称“两湖五荡”,是苏北里下河水上交通要道。集镇四周土地肥沃、良田万顷、芦苇茂盛、湖荡星罗棋布,是个著名的“鱼米之乡”。入选了第五批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仍然很活跃。

沙沟镇位于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兴化市西北部,距兴化城30公里。是兴化、盐城、高邮、宝应、建湖五县市交界处,周围有大纵湖、郭正湖、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俗称“两湖五荡”,是苏北里下河水上交通要道。集镇四周土地肥沃、良田万顷、芦苇茂盛、湖荡星罗棋布,是个著名的“鱼米之乡”。

沙沟镇历史悠久,古时归盐城管辖。早在公元前206年,汉刘邦封关,赐陈琳为刘琳,封为射阳侯,死后葬此,所有当时有射阳村之说。明朝正德9年,沙沟出了个进士,姓万名云鹏。由于他一生为官清正,洁白无遐,受到了故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死后,为了纪念他便将沙溪镇改为石梁镇了。到了明末清初,因为石梁是明朝的官员,用他的名字做地名显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清朝地方政府根据镇子沟河纵横的特点,将石梁镇改为沙沟镇了。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名人学贤,如:明朝的福建右布政使万石梁、清康熙年间的昭勇将军姜望龄、清著名诗人刘沁区、明末清初沙沟凫园主人姜长荣、国大代表赵阎生等等。

沙沟益民巷位于千年古镇沙沟的后大街,全长100米,宽1.7米,南接镇区居民区,北临后河清水码头。整条巷子楼房耸立、青砖黛瓦、座座屋脊高翘,门前墙砖浮雕,狭窄幽长、古色古香。益民巷初建于嘉庆20年(1780年),距今已约有200余年。

 12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 长泾镇成为江阴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北倚长江,南临太湖,古名“东舜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文彬盛,民风纯朴,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和著名化学家、催化学科奠基人之一张大煜的故乡。长泾镇是江阴市东南的中心镇,界于沪宁高速公路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位于无锡、江阴、张家港的几何中心,东连苏州、昆山、上海,西接常州、南京。镇区离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高速公路道口仅8分钟,境内水系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历史文化名镇,现保存着东舜城、梁武堰遗址、千米石板老街、国家文保单位大福蚕种场等众多明清建筑。

长泾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长泾,保存了相当规模的历史信息和物质实体,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核心保护区面积17公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镇文物保护控制单位17处。长泾的历史遗产与风貌和谐统一,是一个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环境形态相当完整的传统城镇。全长约1华里的长泾石板街就是长泾古代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该街道始建于明代,由当地的商户、贤德乡绅、大商号和民众发起而建,选用的都是坚硬防滑的江南山磨石。石板街上的石板,规格为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共铺设近千块。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下设过水道,两边又以小青砖侧铺,设计极为科学合理。从石板街铺设的规格和规模以及光滑锃亮的街石上,令人仿佛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石板街上的繁荣和鼎盛。

悠久历史的老街是长泾的“杰作”。街南为依河而建的两层楼房或平房,深一至二进。街北自东向西,有南北向的弄堂数条,依次为庙弄、曹家弄、杨树弄、汪家弄、墙东弄、南巷弄等,弄堂狭窄而幽深;街北建筑除中段有楼房外,两端都为平房,深四五进。老街两旁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不少隐藏在高高的围墙里。河北老饭店、上官云珠故居、宋厅、王厅、李厅、汪家石牌坊等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老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保存规模之完好,数量之众多,在江南也十分罕见。

  为使古镇之历史不致断层、文化不致湮灭,长泾镇颁布了《古镇保护办法》,成立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编制了《长泾镇总体规划》,特别是编制了《长泾镇老街保护和整治规划设计》。最近3年,长泾在古镇保护和修缮的投入已达2125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大规模古镇区修复工程已于2009年11月底完成设计,2010年将完成第一期工程。如今,长泾镇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古老的石板街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韵;修缮后的大福蚕种场、上官云珠纪念馆、张大烈故居、民俗风情馆、纺织博物馆等丰富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老街旁的梁武堰遗址,则是目前无锡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水利枢纽遗址。在2009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第6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长泾榜上有名,成为江阴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长泾镇围绕打造工商重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教育大镇、旅游古镇的目标定位,深入开展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工作,一个宜居、宜工、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市镇已展示在人们面前

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 

凤凰镇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大门,镇中央有座凤凰山,又名河阳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该镇因此山而得名。凤凰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古山、古刹、古树、古镇为一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以及千年古树——红豆树、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胜古迹,历史上有3名状元、32名进士。

凤凰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在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春秋时地属吴国之北境;秦时属会稽郡吴县;西汉至唐代属吴郡;元明已成集市,当时称河阳。1962年划归沙洲县。2003年合并新的凤凰镇。

凤凰古镇至今仍保持着河街平行的明清江南小镇的传统风貌,古镇核心区内,完好保存了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建于清代的省级文保单位榜眼府,已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准名单。凤凰,堪称江南"进士之乡"。唐宋至清末,全镇取得钦赐进士功名者有36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也曾隐居河阳永庆寺,潜心写作不朽巨著《水浒传》。勤劳善良的凤凰人民还创造并传承了千年不息的河阳山歌。据考证,代表作《斫竹歌》有6000年历史,被誉为"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阳山歌作为凤凰镇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日前,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公布,张家港市凤凰镇榜上有名。

凤凰镇已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境内出有状元4名,榜眼1名,进士36名,被誉为“进士之乡”。苏州第一位状元陆器、清顺治状元孙承恩、清康熙状元汪绎、汪应铨、书画双绝的父子宰相蒋廷锡、蒋溥、篆书篆刻名重一时的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等,构成了一道星辉璀璨的人文风景。该镇还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建于清代的杨氏宅邸,就是这些传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待批准名单。目前,凤凰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控保建筑3处。此外,该镇还有千年古刹永庆寺,千年古树红豆树,保存完好的明代单拱石桥富民桥等,这些古寺、古树、古桥与古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丰富了古镇历史遗存的内涵。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凤凰的历史风貌,该镇已先后投入1亿多元对古建筑修缮、对古街进行全面整修和建造河阳山歌馆等。该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吴国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十大魅力旅游乡镇”。

14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

鹤溪镇是畲族集居地,也是畲族文化的集聚地,更是浙闽畲族文化的交流中心。其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对保护畲族历史文化,彰显畲族风情,推动景宁民族旅游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县治鹤溪,古称沐鹤溪。汉初浮丘伯携双鹤隐居此间,筑台垂钓,沐鹤于溪而名,镇因溪名。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始为县治。崇帧十三年(1640),知县徐日隆叠石为城,周长二里许,建承恩、行春两门并小东门、南门、小南门、西门,遂有城郭。清代设行春、锦衣、西河、统政4坊。除1960一1984年6月撤县期间外,历为景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境居县中部偏北,北纬27°57''-27°58'',东经

镇驻地海拔190米。东邻梅歧乡,南倚澄照乡,西连大均乡,北接外舍乡。1984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建立时,镇区面积0.69平方公里。1992中6月,原张春乡并入,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108.6平方公里,辖新城、仙童、百岁、百塔、金仙寺、城郊、垟后、浮丘8个居民委员会,鹤溪、学田、岭脚、溪口、扫口、浮丘、包凤、余山、张村、严村、惠明寺、三枝树、东弄、王木坑、滩岭、敕木山16个村民委员会,68个自然村。人口由1984年2627户,9930人增到5631户,18103人,占全县人口10.49%,其中非农业人口占镇人口49.93%;畲族人口占镇人口24.30%,占全县畲族总人口25.57%,是畲族最集中的居住地。叶山头自然村是畲族祖先1200年前入迁时的落脚点。畲族聚居的包凤行政村潘山岭自然村198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日前,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已出炉,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榜上有名。

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产生。该镇成为丽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名镇。在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中,全国共有99个名镇(村)入选,浙江共有2个镇、9村入选,其中丽水市庆元县源镇大济村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鹤溪镇地理位置独特,民风纯朴,畲族文化底蕴深厚,是汉初中原大儒浮丘伯的隐居之地、秦始皇炼丹博士卢敖的升仙之所;宋元明清以来,官宦文化名士众多,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老根据地;抗战时期,浙江省府内迁教育厅财政厅的驻地,文物繁富。在评选中,该镇以其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的古风格和整体保护的完整性,从全国众多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

至今,该镇保存完好的文化历史有“桂山石印、景宁孔庙、潘氏节孝坊、四格蓝氏宗祠、双后岗村宝灵大殿、敕山汤夫人庙、周湖雷氏宗祠、梅家老屋门楼”等等。鹤溪镇既是畲族集居地、畲族文化的集聚地,也是浙闽畲族文化的交流中心。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保护畲族历史文化、彰显畲族风情内涵、推动景宁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目前,盐官观潮胜地公园“一线潮”观赏区正在结合海塘改造进行改建,使之成为滨江休闲旅游区。这里将建设一条长达1500米的滨江景观带。原有的塘面建筑,除保留鱼鳞石塘、占鳌塔、镇海铁牛、毛泽东诗碑亭外,所有观潮亭、台、凉棚、花坛、花架和台阶全部重新拆建,占鳌塔下的钟鼓楼广场也将重建。

作为观潮胜地古迹的清代宰相府第陈阁老宅轿厅修葺工程已经启动。这座当年的宰相府第,现尚存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长约560米的宰相府第风情街区。

除上述两处外,已经规划的还有3大区块的建设,包括古园古刹游览区、海神庙宫探秘区及静安故园区。另外,对盐官镇东的九里桑园地块也将进行开发,在这里建造农舍型休闲度假区,规划开发建设面积200亩;计划建设一个钱塘旅游文化广场,占地100亩。市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海内外投资。

据了解,先期动工的“一线潮”滨江景观带和陈阁老宅轿厅,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工,并于秋季观潮节期间投入使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15】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海宁市的盐官镇距杭州五十公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观,十分壮观。它与山西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并列,是中国观潮赏景的三大胜地。

海宁盐官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中国的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镇。唐宣宗大中年间,李忱在坐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在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

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可以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在内的。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

还有一座建筑与清王室有关,它就是海神庙。离观潮公园三百米远的地方,面向钱塘江,有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据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建起了这座海神庙。

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王国维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著有《人间词话》一书。他从上海到北京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曾到清宫为废帝溥仪讲书说经,成了一位帝师。

天下奇观海宁潮钱塘江观潮以前在杭州,明代以后,由于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至海宁城外海塘占鳌塔下,形成南北一线的奇景,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潮”,盐官遂成了闻名天下的观潮胜地。当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只见远方天边似有一条银线汹涌而至,其声似万马奔腾,其势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滚滚,摧枯拉朽,气象万千。

16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福建四镇七村入选,从省住建厅获悉,由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福建)省共有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平和县九峰镇、武夷山市五夫镇、顺昌县元坑镇等4个镇,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等7个村入围。至此,我省共有23个镇村(7个镇、16个村)获得国家级名镇名村称号

霍童镇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霍童溪横贯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2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提山华严寺位于境内。

霍童镇历史悠久,据《寰宇》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唐天宝六年(公元七四七年)改霍桐山为霍童山。宋、元时期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明、清时期也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7都8图,统71个村。

全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霍童溪自西向东贯穿整个镇域,丰富而秀丽自然景观林立两岸。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华严寺所在之处,四周群峰环拱,状似千叶莲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伟秀的景象。华严寺,也称华藏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缘于唐代高丽僧人释元表在此讲颂《华严经》。宋代,朝廷先后敕赐“华严禅寺”与“雍熙禅寺”之名;明代也敕赐过“华藏禅寺”与“万寿禅寺”之名。华严寺屡经兴废沧桑,历代诸高僧为古刹的重光鞠躬尽瘁。寺内现存明代铁铸天冠菩萨像(俗称千圣天冠菩萨),系明永乐年间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总数1000尊,现尚存947尊。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平和县九峰镇是漳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名镇。

  九峰镇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分布大小各类土楼45座。另有明代城墙遗迹、县衙遗址、塔址、古窑址、古井、摩崖石刻以及具有闽南典型特征的近代商业街区。古镇除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外,其所在地周边还有“闽南最高峰”大芹山、西岭暮霞、石潭秋月等丰富自然景观。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又名“河头”、“九和”,俗称“鲤城”、“弦歌地”,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小溪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故自古以来为“闽粤边陲古镇”。

据载:明代,镇境为清宁里七图和部分四图。清康熙年间,划县城东西街及田心、后塔诸社;乾隆年间,划城内四街、城外附廓及西关、南关二约,总辖43个乡(村)。民国15年设九峰区,1984年底,改为九峰镇。

九峰镇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在大龙山、小龙山、中心岗发现商周遗址6处。遗物分布范围从100至10000平方米不等,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原始瓷片。这些遗址的内涵表明,人类在九峰活动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至秦汉,这里为闽越与南越交融地带。晋至六朝九峰属绥安县,隋唐至明,先后隶属漳浦县、南胜县、南靖县管辖。

明正德十三年(1518)奏请获准在九峰“添设县治以控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因河头属平河社,故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949年秋,县治由九峰镇迁往小溪镇,但是,旧县城保存完好,九峰作为“闽粤边陲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九峰镇地理独特,风光绮丽。久负盛名的是“九峰八景”。即“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其中,尤以“笔山侵汉”即九峰双塔为九峰古城象征、地标,也是立县标志。

九峰地下文物众多,尤以地面文物最为丰富,且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文庙大成殿、城隍庙于2000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中湖祠堂也于2009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现存的寺庙建筑,主要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威惠庙、崇福堂,还有石恩宫、新丰宫、东山寺、栖霞岩、赤云岩、白云岩庵等。其中,尤以城隍庙保存得最为完好。古镇建有各姓氏大大小小近百座的宗祠,尤以曾氏家庙、朱氏家庙、杨氏家庙保存最为完好。九峰早有“姓夏半天下”与“夏半县”之说,宋末元初年间,曾、朱二姓迁徙九峰之后,则为九峰二大姓。故有“九峰朱曾”之说。九峰镇建有很多牌坊、碑刻、楼台亭阁。尤以俞大猷记事碑刻、王文成公祠碑记、龙章褒宠坊、百岁坊、贞烈坊、魁星楼、文昌楼、六角亭、接官亭为要。

九峰镇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古城镇。现存各类土楼45座。尤以詠春楼、龙见楼、景云楼、仁美楼著称。

九峰镇最吸引人的古建筑,就是俗称“下街仔”的明清年间的老街。这条老街只有160米长,1.6米宽,整条街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东边一口大池塘,西临碧溪,为广东的饶平、大埔,和诏安、永定到九峰贸易的中心地带。老街两边的店铺,都挂有各自的店号,墙体多是砖砌,而屋内多是木作。大门则有全开的,更多的是一门加一窗台。窗台打开就开张做生意,关上就打烊休息。

与老街边接的旧街建筑,就是从顶街头一直延伸到东门外的一条900多米长,8.4米宽的骑廊式老街。整条老街的骑楼呈对称状排列,每间店都是二层楼,店面宽4米左右,进深10-20米不等,多是前商店后作坊(或仓库或厨房)。每间店前都有一条2米宽的人行通道,都挂上(写上)诸如“大昌”、“庆芳”的店号。店门都是用30公分宽、6公分厚的杉木板拼接成的。

  九峰地处闽粤边界,与广东的贸易往来、结交朋友、婚姻关系更为频繁,所以,九峰自然而然地成为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点。九峰人喜欢听汉剧、四平戏,更喜欢唱潮州戏、喝工夫茶、炒潮汕菜。过去,几乎村村都有潮剧团、民乐队,自娱自乐为主,兼之相邀演出,也有人喜欢芗剧(即歌仔戏)。每逢年节、庙会,便有结彩楼,张灯结彩,加上木偶、人戏、杂技、花灯、龙艺、狮队、落地扫、铁机艺等各种曲艺联袂演出,好不热闹。

九峰自唐代陈元光开漳建府后,就始建私塾、书院。建县后又始建县学、九和书院。明弘治七年起,又兴社学、义学。清又建魁星楼、文昌楼等学府。由于兴学重教,故而历代人才辈出,好诗、好画、好字不胜枚举。所以,九峰既有“弦歌地”之称,也有“诗画之乡”之誉。明有诗人朱龙翔的《慎亭文稿》,清有曾萼的《咏归集》;明游瀛州、清末曾天爵的书画在当时颇有名气;现代以葡萄画著称的曾江涛更是享誉海内外;四平戏名旦曾宪乙还被誉为“闽南梅兰芳”。

九峰镇所在地的海拔275米,周围都是高山峻岭,自古以来就是产茶之乡。种茶、制茶、泡茶、喝茶、以及有关茶的诗文、画画、典故也形成独具一格的九峰茶文化。目前,九峰拥有茶园四万亩。尤以创办在号称“闽南第一峰”的大芹山上的大芹山有机茶基地的“铁观音”、“白芽奇兰”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2010年被评为中国茶业“百佳观光园”、中国茶业“十大名牌”企业、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有机茶上海世博“中国名茶”银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眉山村5000多亩无公害茶园,也被美国《国际日报》誉为“漳州茶叶第一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距武夷山国家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45公里,市区61公里。五夫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由建阳析为崇安县辖,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

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千年古镇五夫,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蒋姓朝官五大夫;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军查文微居此;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历世不移。宋代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仕农工商极为昌盛繁荣。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距武夷山国家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45公里,市区61公里。五夫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由建阳析为崇安县辖,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

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千年古镇五夫,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蒋姓朝官五大夫;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军查文微居此;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历世不移。宋代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仕农工商极为昌盛繁荣。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位于顺昌县西南部、闽江上游金溪河畔,距离顺昌县城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内部环境优越,四向交通发达,银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及204省道穿境而过,水运直通闽江口岸,到村公路已全面实现水泥硬化。服务行业设施齐全,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早期福建土著先民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早期福建与中原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元坑历史上开发很早,入宋之后,由于孕育了杨时、游酢、廖刚、廖德明等多位理学名家而声誉鹊起,享有“理学名邦”的美称。入明之后,元坑经济持续繁荣,村落建设长盛不衰,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因而面积广大,格局完整,且历史建筑成片分布,人文习俗传承有致,是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

元坑镇区所在属山间盆地,四面环山,故又有园坑之名。元坑的山脉源于武夷山系的杉岭支脉,镇区西南的大明山状似屏风,所以也叫玉屏山;西、北两面山势延绵,是著名的演山风景区。在大明山的东侧为金笼山,蛟溪由二山之间出,由南而北,顺元坑盆地之西面弧流而过,然后从盆地北面之鞍山与光济山间穿出,再北流约2公里后汇入金溪;整体地形开合有致,很适合人类的生产与繁衍。

元坑盆地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文物工作者在元坑盆地周边的鞍山、鲤鱼山(新墟村)、东坑垄(槎溪村)等处都采集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陶器、石器等。这些采集到的陶器标本纹饰丰富多彩,有绳纹、篮纹、黑皮篮纹、双线网纹、方格纹、曲折纹、弦纹等,器形则有黑皮罐、鼎足、罐、豆等,是元坑远古时期文明发韧、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进入历史时期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大量入闽。在元坑盆地开发之前,交溪下游接近金溪的槎溪村和交溪口上七里的漠武村(漠布)已经定居着廖氏、杨氏和游氏等大家族,这些家族都是在唐末就定居于此了。到宋代时,这些家族已经很发达,由于重视教育,出了大量的人才,如理学家廖刚、廖德明等(廖刚出生于交溪口对岸的廖坑,廖德明出生于元坑槎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大量有关他们的传说。

元坑现在的几个大姓,如福峰萧氏、饶氏、九村叶氏、东郊陈氏等,在明初均已迁入。其中福峰萧氏于元末明初移居峰下(福峰),九村叶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沙坑乔迁元坑,东郊陈氏亦于明代1383-1423年间迁居东郊;福峰饶氏也是在明初迁居福峰。从现在各个村落的地名、碑刻记载和当地的传说来看,明代时元坑盆地内应该还有范姓、官姓、朱姓等族。元坑各姓先后创建祠堂,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时已经修建了如通驷桥、大明庵、西峰寺、大槎桥、文昌桥等公共设施。因此,元坑盆地的聚落格局,至迟在明初就已基本形成。

元坑在明清时期,经济空前鼎盛,毛边纸业、闽笋业等成就了一批成功商贾。在这期间,大量的元坑人在外做官或经商,回来后纷纷倡修祠堂、建筑豪宅,造就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古镇恢宏建筑群。这些规模宏伟、类型丰富、技艺精湛的大小各式古建筑,完整而别致地分布在元坑古镇的每个角落,其类型大致可以区分为桥梁路亭类公益建筑、寺观类宗教建筑、祠堂家庙类宗族建筑、民居类居住建筑等,其中又以祠堂与古民居数量最多、最具特色。

街巷、道路、水系是古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平面构成要素,也是见证村落发展、变迁的最为活跃的演变因素。元坑古镇地处开阔的山间盆地,位置适宜,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唐迄今,元坑历代先辈披荊斩棘,平整田畴,修整水利,开发沃土,使元坑成为拥有数千人口的泱泱重镇。现在的元坑古镇,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古街古巷,尤其是傍路而行的沟渠水网,纵横连结、穿门入户,至今还是居民们赖以洗涤、冲污的便利之赐,也是古镇风情最真实的自然演绎。

元坑的宫庙寺观数量颇多,大凡村内村外、崇山幽谷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寺观分布。规模较大的寺庙一般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上,村子内部则以小庙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元坑有一些信仰基础广泛的地方神灵崇拜,如三济祖师、沙王爷(也有称三王爷)等。

元坑外围的寺庙,主要有宝山寺、圆通寺、西峰寺、大明庵、文昌桥关帝庙、文昌桥天后宫、通驷桥真武庙、阴阳庙(二王庙)、后福大公爷庙、观音庙等。元坑镇区的寺庙,则有福峰村的齐天大圣庙、关帝庙、百灵堂、土地庙、三圣尊王,基督教堂;秀水村的观音堂、土地庙;东郊村的观音堂(原为关帝庙)、沙王爷(三大栋内)、祖师庙(祀奉吕洞宾);九村的三公庙(三圣尊王、观音、相公爷)、观音庙(原为关帝庙)、观音阁、将军庙等等。其中以玉屏庵、圆通寺、东郊大庙、福峰基督教堂等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的现存古桥中,主要有文昌桥、通驷桥、槎溪桥、登云桥等,其中以槎溪桥、登云桥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的宫庙寺观数量颇多,大凡村内村外、崇山幽谷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寺观分布。规模较大的寺庙一般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上,村子内部则以小庙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元坑有一些信仰基础广泛的地方神灵崇拜,如三济祖师、沙王爷(也有称三王爷)等。

元坑外围的寺庙,主要有宝山寺、圆通寺、西峰寺、大明庵、文昌桥关帝庙、文昌桥天后宫、通驷桥真武庙、阴阳庙(二王庙)、后福大公爷庙、观音庙等。元坑镇区的寺庙,则有福峰村的齐天大圣庙、关帝庙、百灵堂、土地庙、三圣尊王,基督教堂;秀水村的观音堂、土地庙;东郊村的观音堂(原为关帝庙)、沙王爷(三大栋内)、祖师庙(祀奉吕洞宾);九村的三公庙(三圣尊王、观音、相公爷)、观音庙(原为关帝庙)、观音阁、将军庙等等。其中以玉屏庵、圆通寺、东郊大庙、福峰基督教堂等保存较为完好。

元坑为多姓杂居的古村落,所以村中祠堂数量很多。现存较好的祠堂,主要有秀水村的吴氏宗祠,东郊村的张氏宗祠、陈氏宗祠,九村的蔡氏宗祠、朱氏宗祠,福峰村的廖氏宗祠、饶氏宗祠等;保存较好的,还有位于槎溪村中的邓氏宗祠等。

祠堂建筑既是血缘宗亲制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是一方宗族兴衰强弱的表征,因而往往也是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元坑的祠堂大多有装饰精细的砖雕门楼,门楼之内,是木雕繁复的门厅(兼做戏台),前院宽敞,二厢设廊,厅堂抬梁减柱,空间高大宏伟,是合族人士聚居、议事、公祀之所。

元坑古镇镇区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古民居,经此次调查,尚存158处,其中79处保存较好。这些民居建筑数量既多,质量亦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元坑古镇最值得称道之处。

元坑古民居外部多以高耸的封火山墙围合,内部以天井、三合院为基本组成形式。合院式单体民居向纵深及左右方向迭加,即形成前后多进、左右多栋的中型或大型组合式民居建筑群。建筑装饰以“三雕”为主,民居建筑尤擅木雕。雕刻的对象除梁架、挑檐、雀替等建筑构件外,主要施于隔扇、花窗、神橱等处。雕刻的内容,以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

民居建筑的地面外沿多围以条石,内侧则铺以条砖,条砖之下,还填筑有碎石、沙子等,以有效除潮、去湿。建筑内部,除屏门、照壁二侧柱子外,其余地方的柱子多不用柱础,立柱直接立在下方方形的柱顶石上,而柱脚本身亦不见有多少的朽烂腐蚀。立木柱而不用柱础的做法,在潮湿的南方地区相当少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坑当地建筑在防潮方面有着相当高超的工艺技术.

路亭与水井是古代民众日常劳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石碑则是对古代元坑重要活动的历史记录。元坑古镇现在所能见到的路亭,主要有通驷桥头的通驷亭、九村路亭等,古碑则散见于各处;而水井则地处各村之主要路口,功能依然,至今也还是村中的劳动与聚谈场所。

元坑盆地的地理及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早期人类居住,所以早至青铜时代,盆地周边就有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留存。经普查,文物工作者们在元坑盆地发现了东坑垄、槎溪、鞍山、鲤鱼山等四处古文化遗址,几乎占到顺昌全县17处古文化遗址的四分之一。

元坑盆地周边古墓葬较多,保存较好的主要有位于金溪边的一代名臣廖刚墓,以及位于东郊村龟山西南麓的陈氏始祖墓、位于福峰村东南面的萧氏墓神道碑等。

与大部分农耕社会一样,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沿袭已久的神灵信仰与迎拜仪式等。相比之下,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的是,元坑的神灵信仰理念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民众普遍而广泛的接纳,相关的迎送仪式等代代传承,沿袭至今,成为元坑地方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坑的神灵信仰是一个庞杂而又流传有序的系统,除了众所周知的关帝信仰、天后信仰、观音信仰外,同时奉祀的还包含有众多的地方信仰,如福峰与九村的三圣尊王、东郊的沙王爷等。

除上述神灵之外,元坑的大部分神灵也都有游神活动。游神的时间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的游神活动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地最为热闹的节日,也是村民们最为开心、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格制作学习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