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是通过治疗控病继续发展危机生命危机吗?

当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时,例如有家人发生了意外、离婚……等都是压力事件。不论是预期或非预期,都可能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引起家庭功能失去了平衡。本文提供你三个在面对危机时的因应策略。

家人生病,是不可预期的压力

以家中有人罹患重病的情况来说,这一类变故的发生常是突然的、急性的、偶发的,是属于不可预期的压力事件,常对家庭造成强烈的冲击与改变,而使家庭系统失去平衡状态。

它可能为家庭带来严重的危机,但也有不少家庭因为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与复原力,从混乱失序中渐渐恢复常态。

面对重大压力时,该怎么做?

在此介绍社会学家Reuben Hill所提出的著名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借以说明当家庭面对重大压力事件时常见的模式与因应。

A、代表压力事件。指导致家庭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或冲击的生活事件或情境。

B、代表面临压力事件时,家庭所能运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个人资源、社会资源及家庭系统资源等各种因应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财务状况和心灵力量;家庭资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情感上的联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或是遇到危机时,家庭所具有的改变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时所具备的弹性;社会资源则包含支持网络与社会福利等等。

C、代表家庭对压力事件的认知与界定。家庭可能视事件为极难处理的困境,也可界定为一种挑战与成长的机会。

X、代表压力所引起危机的程度。当家庭不再能以他们现有的资源维持现状,或是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功能、累积过多压力便会产生危机。

所以,压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不一定会对家庭或个人造成伤害,一个巨大的压力事件是否造成家庭危机,关键在于家庭系统或个人所拥有资源,及对该压力事件给予何种界定与认知。

为了避免因缺乏充分的可运用的资源或助力协助解决困境,或因为对某些疾病有太多负面或不正确认知而造成重大危机,家庭需要具备因应危机的能力与弹性。以下提供三个建议做法:

一、直接行动,善用资源

家中有人重病,从发现、确诊到治疗常是一段漫长的历程,除了病人本身受苦,患者家属无论精神或体力上也都承受沉重的压力,如果还有很多其他压力源,必然很容易心力交瘁。

有些家庭在遇到这类重大事件时,仍选择以过去的方式独自承担,习惯对亲友报喜不报忧,不愿或不知如何寻求适当及正确的资源,以致经济情况或身心耗竭程度愈来愈糟,家庭甚至因此而崩解。

若懂得寻求社会资源(如处理特定问题的咨询服务),或支持体系(亲友、邻居或宗教团体)的帮助,遇逢压力事件时,便可从这些有情感交流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与协助。

二、保持乐观,冷静评价

即使已有医疗人员或看护照顾,病患或病患家属都仍容易被焦虑、烦躁或沮丧等负面情绪侵扰。心灵上的应对之道,是让情绪往正面发展,建议可透过找朋友聊聊,或参加宗教活动,有时也需要藉由药物松弛肌肉或纾缓情绪。就像罹癌者被诊断出必须与癌症共处时,他的反应若是乐观,这样的态度对结果通常较有帮助。

除了维持正向的观点、视危机为转机,若能冷静地重新评价问题,思考如何共同面对与处理,该问题对家庭所造成压迫与伤害便不致累积扩大。如果家人之间将问题看成能处理的,较能共同去克服这个压力源。

三、彼此鼓励,增进默契

家中有人罹患重病,大大考验着家庭的凝聚力与合作、协调等应变能力。如果家庭成员能在危机中彼此坦然分享个人内在的惶恐、不安、焦灼,甚至愤怒,或各种矛盾的感受,而不刻意压抑、隐藏,互相鼓励,便是妥善发挥家庭功能,通常处理危机的能力也就越强。

反之,若平时就较疏离、封闭、沟通不良,遇到重大变故时家庭功能便可能无法运作与保持弹性及韧性。综合以上,家庭突发的压力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来因应。

如果家庭成员都能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维持良好沟通、协调,危机便可能化为转机,使家庭系统恢复平衡,甚至更强而有力。若家庭无法以自身的力量化解危机,最好尽快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协助。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化危机真的会发生吗?

距离第一部《生化危机》上映(2002年)已经过去十五年了。电影中一支小小的病毒试管泄漏造成了全世界的毁灭,先是从一个地下实验所开始感染,到一个城市,最后蔓延到了全世界。无数次的阻止,最终都是更多人类的牺牲。一个小小的病毒从开始就将全世界OVER了。

那是否真的会出现这样的病毒?生化危机里的病毒是怎么传播的,又是否真的会发生?我们现在的科学工作者对病毒又有那些研究呢?

生化危机,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病毒造成的大面积的伤亡的流行,只不过中了病毒的人结局比较惨烈了点……

惨烈到了全世界几乎灭亡,生化危机需要到最后跟电脑合作,消灭病毒。编剧估计也是脑细胞不够用了。但是,这里足可见病毒如果蔓延,成为一场全球灾难的流行病的时候,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一场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然会拥有非常强的传播能力,同时,它又具有足够的杀伤力。

内森·沃尔夫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的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 创始人和CEO,该组织致力于流行病的早期检测和控制。

你也许还在TED的演讲里,看见过他的身影,他曾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兴探险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内森·沃尔夫在《病毒来袭》中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具有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新型病毒并不是凭空产生并突然肆虐人群的。通过监测与野生动物有大量接触的“哨兵人群”(比如猎人、屠夫),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在新型病毒造成大规模影响前捕获他们。

这意味着,在很多未知的病毒面前(非人为非实验制造的), 人类在流行病大规模发展前,还有机会阻挡他们。

他在《病毒来袭》中,主要讲述了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病毒、病毒与人类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历史,在这一部分中,又重点阐述了狩猎,微生物净化以及驯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为什么沃尔夫先生会提出“哨兵人群”、狩猎这样的说法,明明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已经脱离了原始生活?

那你可知道成为世界杀手,闻之色变,连医生都恐艾的艾滋病毒最初是源于黑猩猩的捕食。

最新统计显示,艾滋病感染人数逾3300万人。追溯到这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被发现的起源,只是中非的黑猩猩捕食猴子吃。这样的病毒在黑猩猩的群落里蔓延出来,有过了些时候,病毒从动物的身上跳到了人类的身上。而最初,这只是动物的狩猎活动!

我们人类在驯养中,开始亲密的接触家畜所带的微生物。而家畜又将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在增加更多的联系中,有些病毒消失了,有些病毒却存活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更多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大爆炸。

第二部分则为重点阐述了流行病,什么是流行病,交通方式的变革、医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与流行病更加的亲密,同时,新一波的流行病也已经来袭。

如果有人说,现在的家畜都已经跟野生动物分开了,染上禽流感的鸡也会很快扑杀,那么,沃尔夫又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仍然担心,甚至更加担心。

二战中,就有细菌实验室,人体实验等,将生物作为一种武器,也是全世界所担心的。

《病毒来袭》的书里有提到一个器官移植的案例,三个接受了器官移植的人,无一例外的死亡了。而检测的时候,才发现,在十万个微生物中,紧紧存在的十四个致命病毒,就可以放倒一个人,而它还具有传播性质。

不难想象,这样的微生物倘若被人有心利用,它将成为化学武器更加危险的存在,当它在人群中散去的时候,它具备自行传播的功能,当它的病症被显现的时候,它带给人群的是更大的恐慌。看不见的病菌,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这双重的叠加足够演绎无数个生化危机。这在过去的的战争中,就已经看见了类似的影子。

另外,沃尔夫博士也提出来,不排除生物实验室会出现安全问题。

那么,电影里所描述的就已经足够给人警戒了。

可以想象,我们不仅仅要担心大自然产生出来的病毒,还要担心我们自己不小心制造的东西。万一呢?万一我们把自己给玩死了怎办?

不仅仅是生物实验室制造新病毒,过去的病毒其实也暗藏了杀机。

1996年到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曾爆发过一种疫情。有500多人被感染,像埃博拉病除出血热一样,发烧、头疼、身体虚弱,随后,有全身脓包,出现皮疹……听起来像司消失了20年的天花再一次的死灰复燃!

事实上,沃尔夫博士说,这是与天花病毒同属一类的猴天花,所以,我们得先想想,这猴天花跟消灭了二十年的天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作为小白的我,摊手,抱歉,想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看科普书的作用之一就在这里了。

我们需要科学家们告诉我们,这些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办法没有?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持续监测,在所建立的监测点全年都有猴天花的兵力,且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沃尔夫博士在开头提到需要监测“哨兵人群”。

第三部分向大众讲述了他们科学家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那些取的了成果,那些还在探索阶段。他描述了流行病预防新世界,同时也向大众介绍了一批科学家。对此,他们渴望开发出一个有效的全球性免疫系统,防止流行病在全球肆虐。

换个场景翻译一下,就是防止像生化危机这样的事情发生。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有些有进展了,有些还带我们继续研究,当然,也许有谁感兴趣了,就转行去研究这个,再来告诉我们,这都不是不可能的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