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帮忙,帮我看看,这道帮忙做数学题挣钱怎么做,最好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解方程,一种是正常算的,谢谢大家了。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这两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食堂火了,前来就餐的同学们发现:食堂的WIFI密码竟然设置成了高数题和五线谱!同学们感叹:在南航,不会解方程,看不懂五线谱,连网都蹭不上!

  学霸WIFI火了后,众多网友纷纷在南航官博留言,有的列出了解题思路,也有网友感觉“很受伤”,大呼“这么多年了,还是摆脱不了数学的阴影啊”。高数题更是让不少文科生傻眼,“这让没学过高数的文科生怎么活?”“看过之后,我决定还是用我自己的流量了。”“这年头没点文化连WIFI都连不上,我这智商,只能用自己的流量了。”

  “这道高数题,是我们请本校的一位研究生出的,题目不是很难,只要学过高数,这个是比较基本的。” 南航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纪昀告诉记者。在馨园民族餐厅,两位刚上研一的学生也表示:“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

  纪主任笑称:“南航的文科生也蛮多的,所以为了照顾文科生的感受,特别出了一道比较简单的音乐题,选的是儿歌《小星星》里的几个音节,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闪一闪亮晶晶’。”

  纪主任表示,这个点子是饮食服务中心的领导想出来的,开学后食堂就餐人数猛增,WIFI不够用了,学生反映网速慢,领导原本就想跟同学们开个小玩笑,觉得好玩,学霸嘛,解得出题就上网玩玩,如果解不出来,就别上网玩了,好好学习吧,没想到在网络上一下子火了,学校里很多同学都贴出了解题的思路和步骤,掀起了一阵解题的热潮。

原标题:得耐心者,得天下!

导读:人生路上,耐心极其重要,但很多人误以为耐心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诱惑和困难,这种观念使人时常陷入痛苦。本文通过对内在、外在世界的探索,说透是什么耐心,以及如何获取耐心,解除你成长路上的最后障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

其实现在也挺风靡的,像《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仍在不断地被翻拍,只是在那个年代,可读的东西不多,新奇的武侠自然成了人们欲罢不能的精神大餐。

金庸的武侠广受欢迎,自然离不开他的想象和文笔,也有人说是因为他用深厚的传统文化打造了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江湖。

但是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故事击中了人类基因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时满足

你看啊,几乎每个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桥段: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然后各种逆袭。

比如张无忌掉下山崖,遇到白猿,并在白猿肚子里找到九阳神功;段誉跌落无量山,误入剑湖宫,学会了凌波微步;虚竹无意破解了珍珑棋局,被迫得到了无崖子的七十年功力……

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

并且故事还清一色地突出主人公们善良的品性,似乎好运只会光顾那些心性单纯的人,让人们误以为,善良的品格优于努力,想要获取成功,只要保持呆萌就好了。

人们当然愿意相信这样,毕竟保持善良比保持努力容易多了。

正是这种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瞬间获得超强能力的快感让人心驰神往,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读书考试还是工作赚钱,想要占据鳌头,都必须经受长时间的付出与磨炼。

可惜故事就是故事,现实就是现实。

我们可以暂时沉浸在故事中,但最终依然得回到现实面对冰冷的规则:想要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先苦后甜

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的耐心

很多人嘴上虽然说着要保持耐心,但行动却诚实地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

他们总是从最舒适、最简单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娱乐资讯、醉心周边琐事,就是无力进入重要的事情,一天结束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悔,周而复始;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虽然知道不会点开再看,但就是抵不住浅知识按摩的愉悦。即使懊悔百次,也不愿真正静下心去读一本书;

他们的新年计划非常完美,期待全面爆发,重生巨变。计划出炉的那一瞬间,心里极度满足,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真正想做,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别说三五年了,一年时间都嫌长,但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有主动持续行动超过三个月,更别提六个月了。自然,他们也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做成过什么事;

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狂刷阅读量、攒一万小时,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看上去非常有耐心,但始终与成功无缘,因为他们只是在舒适区打转,重复地做着那些不用动脑的部分,对真正的核心困难却绕道而行;

他们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还只是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又会很快消沉放弃,并说那事其实并不适合自己;

他们看到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一点儿都不能等,结果学得越多焦虑越多;

总之,他们希望只要读完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到一篇干货就立即改变……

一口气罗列了这么多劣习,并不是为了给自己铺垫,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向大家说教。事实上,这些都是我曾经踩过的坑,我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感同身受。

我深知这些品性会毁人一生,至少让人庸碌无为,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即使再多努力也会趋于白费。

但是,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到底什么是耐心?怎样才能有耐心?

我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训诫:“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要有长性子!”以至于人们对“耐心”这个概念极度模糊。

我猜很多人对“耐心”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死磕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意志力对抗——如果自己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行。

然而真相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对“耐心”的理解过于肤浅,以致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中挣扎。

如此重要的品质,没有理由不补上一课!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想要了解“耐心”,就不得不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起。

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从一个单细胞开始进化,经历海洋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再到今天的智人。

人类的大脑也跟随这个过程不断演化:

  • 在爬行动物时代出现了第一层大脑,主管本能;
  • 到了哺乳动物时代出现了第二层大脑,主管情绪;
  • 到了智人时代出现了第三层大脑,主管理智;

可见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大脑”构成的,由它们三个同时掌控。

其中理智脑为人类所独有,它不仅富有远见,而且善于权衡。

它会提醒我们为了身体健康少吃垃圾食品,为了事业有成少玩手机,为了出人头地努力奋斗——它是我们产生“耐心”的希望。

然而在三个“大脑”中,它的发言权却最弱,原因多方面:

一是,原始脑和情绪脑都有着亿万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在200万年前才开始出现,7万年前才真正开始认知觉醒,从时间资历看,理智脑在原始脑和情绪脑面前简直就是一个婴儿;

二是,原始脑和情绪脑占据着大脑近80%的神经元,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自然更强,同时它们距心脏更近,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优先得到供血(有时我们一紧张就会出现头脑空白,那是因为理智脑缺血了);

三是,原始脑和情绪脑掌管潜意识和本能,它们的运行速度极快,可达次/秒,堪比当今世界最快的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高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成了渣渣。

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差距,我们在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来自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但不管是谁作出决策,大脑的初衷肯定都是为了自己好。只不过,原始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还以为自己处于原始社会呢

这很值得理解,毕竟人类在漫长的几百万年间一直处在原始社会,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生存

想象一下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碰到一颗成熟的无花果树会怎么做?不用想,肯定是即时享受,马上吃掉,一直吃到吃不动为止,不然等到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就一颗也吃不到了,毕竟在那个时代,高热量的甜食是非常罕见的。

这些喜好被深深地写进了基因,直到今天,我们一碰到油炸、甜品等高热量食物时依旧难以抵挡。

同样,为了生存还得节能,所以像学习、锻炼这种高耗能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所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会深受本能的欢迎,毕竟在原始社会中,若不及时行乐,说不定明天就被野兽吃掉了。

原始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即时满足、急于求成、目光短浅、避难趋易。

又因为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我们的默认天性。

然而,社会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

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三百年前进入工业社会,三十年前进入信息社会。这对于古老的原始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是一瞬间刚发生的事情,根本没反应过来

它们突然之间不再需要为了基本生存而发愁,舒适和娱乐的诱惑又唾手可得,简直无所适从。

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大楼里工作上班,但身体里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所以,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或品格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

倘若你觉得上述说辞仍有些虚无,那不妨就近观察一下身边的婴儿、孩子和成人。

婴儿刚出生时,理智脑等于0,全靠本能和情绪生活。6个月之前的宝宝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神,整个世界会随着自己的意念而动,这可是最强烈的即时满足了;

几岁大的孩子可以在瞬间切换笑脸和哭脸,满足了就立即欢笑,不满足就马上暴怒,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即时满足和耐心不足;

孩子开始上学之后,随着理智脑的发育和学识的增长,耐心越来越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到了成年后,生理机能趋于稳固,但若停止自我探索,保持耐心的能力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当时水平,甚至倒退。

如若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社会的精英通常是那些克服天性更好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我们现在都能清晰地看到耐心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了,这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一步。

有了这些认知打底,一切就好办多了。

(受篇幅限制,更多大脑原理可参考《重新认识你自己》)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内观自身和外观世界向来是一体的。

面对诱惑,我们需要和自身对话,面对困难,我们则需要看清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础规律对提升耐心极有帮助。

比如,复利曲线就是其中一个。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之后则会出现飞速增长

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但关键是,你需要冷静地面对前期的缓慢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最现实的案例莫过于我国的GDP增长了。从1949年到2017年,这条曲线完美地呈现了复利曲线模式。

建国后的整整40年,几乎看不到任何明显的变化,而到了2000年左右开始直线爬升,如今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吗?

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能坚信并执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取得成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然,前提是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过程中遵守刻意练习的原则,不断地在能力边缘一点一点扩展自己。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是学习“平台期”。

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为一种“波浪式地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

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出现退步下滑,但这仅仅是一个假象。

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停地被巩固,一旦坚持到突破,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六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规律,努力坚持了五个月,发现自己没有进步就摇头放弃了。

真得很可惜,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神经元连接会在放弃练习后弱化消失,下次想要再来就得重新开始。

而另一些人时常坚持“熏耳朵”,然后到了某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一下子就全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我猜,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会在面对长期冷寂和挫折失败时作出与其它人不同的选择,他们选择放弃,我们继续坚持。

同时,不会因自己的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的快速而焦虑

就像写公众号,有耐心的人会牢牢盯住长远价值,他的目光在五年后、十年后,所以不会因眼下阅读量少而缺失动力,也不会因别人的10万+而焦虑不安,毕竟各自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的结果,而是长远目光的结果。

这也侧面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持续学习?

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期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

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耐心,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话题。

很多人在前行的路上什么都准备好了,但唯独缺乏心!

好在拥有它也并非什么难事,仅仅知道了大脑结构和事物规律这些知识,我们的耐心水平就已经在无形中提升了很多。

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多的路径去增强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承接纳自己。

当我们明白缺乏耐心是自己的天性时,那就坦承接纳吧!

缺乏耐心并不可耻,只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

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没耐心、不耐烦都不要自责和愧疚,一旦觉知到自己开始失去耐心时,就温和地对自己说:

你看,我身体里的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从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只要你温和地跟他对话,他也会愿意倾听你的意愿。

当然,培养耐心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变好。

如果对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也缺乏耐心话,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对吧?

培养耐心从接纳自己缺乏耐心开始。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舒适和诱惑是原始脑和情绪脑的最爱,让他们完全放弃就是和他们直接对抗,很显然理智脑根本不是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更为明智的做法是和他们沟通——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

就像上面的对话一样,温和地告诉他们: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

放弃享受,他们是不会同意的,但延迟享受,他们是能接受的

就以手机为例吧,我想大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去看手机信息吧?这就是原始脑和情绪脑期待即时满足的一种表现。

很多人极其痛恨自己沉溺手机无法自拨,于是强迫自己卸载掉所有娱乐APP,强制关机,交他人保管或违规一次就罚钱什么的……

这些方式都是直接对抗,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自己受尽折磨,然后在某天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从此失去信心,并认为可能是自己心理有问题。

如果变对抗为沟通,就能轻松与他们达成和解,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我自己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一开始,我连睡觉都把手机放枕边,以方便醒后第一时间拿到,后来我把它放到书桌上,早上起来后会忍不住走向书桌,但这段距离却给了我和身体里原始人的对话时间。

我跟他说:那些信息已经在手机里呆了一个晚上了,也不差这一会儿,等会儿再看吧,反正它们也跑不了。

几次尝试之后,发现可以做到,因为确实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且还体会到了先集中精力读书或跑步的充实感。

上午和下午开始工作前,我也采用同样的策略,告诉他们:暂时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会有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玩手机,想怎么玩都行。

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让他们产生享受的安全感,通常他们都是舍得放手让理智脑在他们前面插个队的。

“后娱乐”的好处是,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也踏实,就像是一种奖赏;

而“先娱乐”呢?虽然刚开始很爽,但精力无限发散,重要工作拖延,越到后面越空虚、越焦虑。

多次体验之后,身体里的原始人也会倾向于支持“后娱乐”,毕竟这样更舒适!

如果你足够幸运,辛苦劳作之后产生的满足感甚至可能完全取代娱乐所带来的直接快感——既然有高层次的享受可选,自然对低层次享受就不那么信赖了。

当然,习惯养成之路绝不像我讲得这么轻松,很多时候根本拗不过他,起床后伸手就点开了微信,那种不看不爽的冲动实在是太强烈了。

策略依旧是和他对话:就看一眼推送标题,知道有什么内容就好了,然后马上退出。

不要强行对抗,也不要自责。很多时候,让冲动适当缓解一下,也很有效。如果还是忍不住点进去了,那就再告诉他:看完这篇,就立即结束。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

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至少不会彻底地滑到深渊。并且,无意间还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再次、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困难,但为什么同样面对困难之事,有的人能够持之以恒地行动,而有的人总是不断放弃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知晓事物运行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者更擅长探索原理,主动改变认知视角,找到行动的意义

当我们清楚了读书的本质和意义后,就可能抛开手机,主动拿起书本(可参看《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后,就可能放弃听书、浅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可参看《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的真正意义后,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持续锻炼(可参看《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想办法去拆解那些成长路上的困难吧,你看到的维度越高,你的耐心就会越强。

然而,这还并不是最高级的方法!

你肯定想不到最高级的方法是请原始脑和情绪脑出马驾驭困难。

是的,它们畏惧困难,只会享乐,但谁说他们不能从困难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呢?

对本能和情绪来说,它们根本无所谓你在刷手机还是解方程,它们只在乎是否能"爽"。

那些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沉迷研究,不是因为他们毅力有多强,而是真的乐在其中;那些跑步者风雨无阻地迈腿奔跑,不是它们毅力有多强,而是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想办法让它们品尝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策略

释放它们强大的力量吧,你会无往不胜!(方法可参看《自由的秘密:突破有利速度!》)

积蓄心中已久的话题终于成文。

不禁放下键盘,走去窗边放松一下双眼。

窗外的草地布满了白色小花,只有几只蝴蝶穿行其中,整个世界安静至极。

时间好像停止了一样,似乎以前就是这样,以后也会这样。

可是,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人类进化史上最交错动荡的关口呢?

或许用不了多久,人类科技就能直接改变大脑机制,耐心将不再成为人们的困扰,但那时的人类也许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

未来尚不可知,我们仍处当下,想要掌控命运,依旧需要遵循现有规律。

在新的历史没有到来之前,得耐心者,依旧可以得到自己的天下!

作者介绍 |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让自己和他人在成长的路上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思路、清爽的情绪,个人公众号:清脑(QingNao_)。经授权转载。

学英语 | 爱运动 | 看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忙做数学题挣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