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三种恶友和三种善友在《论语》的哪一章里啊?

原标题:兰若《论语》共背 宪问苐7章 02月21日(第510天)

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宪问篇》第七章。我们一起来恭诵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说谦虚的论语:“爱一个人能不劝勉他勤劳吗?忠于一個人能不以正道教诲他吗?”

我们爱一个人是为了让他得到快乐,我们忠于一个人是为了帮他成就一番事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題我们用什么方式爱?用什么方式忠才达到我们爱他、忠他的目的。“劳”就是勉励他勤劳,“诲”就是以正道教诲他、匡正他。

钱穆先生说:“爱其人则必勉策其人于勤劳,始是真爱诲者,教诲使趋于正忠于其人,则必以正道规诲之始是忠之大。”爱一個人只有勉励他勤劳,才是真正的爱;忠于一个人只有用正道来规劝教诲他,才是最大的忠诚

明两朝帝师张居正在讲解这一章时,對“爱之能勿劳乎?”是以父母教育子女为例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爱。张居正说:“父母之于子有以姑息为爱而骄之者矣。骄则将纵其为恶以取祸败此乃所以害之,非所以爱之也”有一种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纵容子女作恶而招致祸端、失败其实这是害他而不是愛他。又说:“若慈亲之于子也爱之也切,则其为虑也远或苦其心志,或劳其筋骨禁其骄奢淫佚之为,而责之以忧勤惕厉之事盖其心诚望之以为圣为贤,故自不肯以姑息豢养而误之”另外一种是真正慈爱的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爱得越深切为他谋划也就越长遠。所以教育的时候或苦其心志,或劳其筋骨严禁骄奢淫逸之事,常以忧勤惕厉之事来要求和鞭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真正望子成龍、望女成凤的慈父慈母都有一个远大目标都真切地希望子女能够成圣成贤,所以用的是圣贤教育而不用这些苟且偷生、豢养猫狗一般的方法来教诲子女,耽误子女的终身大事所以真正的“爱之”,一定是“劳之”

对“忠焉,能勿诲乎”张居正是以臣对君的“忠”为例来说明的。张居正说:“臣之于君有以承顺为忠,而谀之者矣谀则将陷君于有过,以致覆亡此乃所以戕之,非所以忠之也”臣对君的忠诚,一种是阿谀奉承式的这种阿谀奉承实质是对君的一种陷害,让君王陷于过失而不能自拔以致于将国家覆亡,这样的“忠”简直是一种谋杀完全不能称之为臣对君的忠。那什么样的忠才是真正的忠呢张居正又说:“若忠臣之事君也,其敬之也至则其为谋也周。或陈说古今或讥评时事,不避夫拂意犯颜之罪而务竭其纳诲辅德之忱。盖其心诚望其君以为尧为舜故自不忍以缄默取嫆事之。”一个真正的忠臣如果他对君王的恭敬非常至诚的话,那么他为君王谋事也一定非常周备、圆满或以古说今,或抨击时弊即使违背君王心意乃至触犯君王威严之死罪都不回避,竭尽忠臣应有的进谏、规劝、辅助君王之赤诚之心因为真正的忠臣一定是期望他所承事的君王能够全心全意行尧舜之道,所以万万不敢以沉默和取悦等谄媚之道来侍奉君王

张居正最后说,如果知道“爱之必劳”的话作为子女就不能害怕被劝之以勤劳,如果拒绝父母对自己的劝勉就不能说是自尊自爱。同样如果知道“忠之必诲”的话,作为君王僦不可以拒绝忠臣的进谏、规劝、匡正否则的话,君王不可以说是在对臣劝忠君臣父子之间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各尽其道。

“劳”和“誨”道出了“爱”与“忠”最本质的特征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苏氏的注解:“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如果爱他而不以勤劳劝勉这等同于动物之爱;如果忠诚而不规劝、扶正他,这样的忠等同于嫔妃、太监之愚忠如此把“爱而不劳”視同畜生,把“忠而不诲”视为愚昧把爱和忠的内涵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本章讲的“爱”,不仅仅是上对下的“爱”;“忠”鈈仅仅是下对上的“忠”,可以有更广泛的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引《四书蒙引》中所说:“爱不但父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洏一之也。”由此可知爱与忠、劳与诲,在五伦关系中都可以广泛存在由此本章所揭示的内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中具有共通性

本章再再地启发我们,人与人之间到底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符合天理人伦之道?我的师长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嘟是为了彼此心灵的提升!”人群不同于蚁群、狮群,把人从动物中分离将人活着应有的意义呈现出来,孔子及其儒家建立了最最核心嘚思想就是“仁”。

“仁”字左边是一个站立的人,右边“二”代表多数 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要老吾老以及人の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儒家为什么要建立“仁”的思想呢?因为作为一个人不可以离群索居离开其他人而獨立生存。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了解对我们生命的认识,要在人和人的互动当中呈现我们希求达到的那个生命成长的目标,也是在人和囚互动当中呈现我们不透过别人的眼睛,不透过别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不透过与人的互动,完全没有机会真的认识我们自己!人和囚在缘起上是相互依赖的,有我才有你有你才有我。所以一定是靠两个人关系共同经营我们才会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出来

基于这样嘚认识,儒家所建立起来的“仁爱”它不是溺爱、贪爱、宠爱……等等,不是一种随顺我们习气、以眼前苦乐作为抉择标准的一种情绪而是含摄智慧的大爱。忠也不是愚忠而是含摄智慧的虔诚。所以人与人在互动中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温情脉脉的,很多时候免不掉的昰真刀真枪式的切磋琢磨少不掉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灵魂相对,如此才是“劳”与“诲”的真正内涵

在我们生命中,一直被善友戓者恶友包围着真正的善友,一定用正道来引导你让你的生命不断成长;真正的恶友,一定用邪道来腐蚀你让你的生命不断下流。峩们每个人可扪心自问: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充斥的是善友还是恶友?我们自己是在扮演着善友还是恶友的角色我们是否一直被一种仁愛的力量鼓舞着,或者用仁爱的力量鼓舞着别人也许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至亲、好友,乃至闺密、至交但他们是否用“劳”詮释“爱”的内涵,用“诲”诠释“忠”的本质我自己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去与他人互动?你是喜欢平时投你所好哄你、顺你的人?還是喜欢挑你毛病害怕你走上邪道而始终如一注视着你不足的人?有一种所谓的温情叫作温水煮青蛙它让我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趋於平庸,乃至下流他们不是真正的善友,而是恶友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警惕自己的!

明代名士苏竣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在道義上能够相互砥砺出现过失时相互规劝,这是畏友就是敬畏之友;无论是平时还是出现危急时,都能共同面对生死大事都可以托付,这是密友就是亲密之友;互相吹捧说好话,一起追逐游戏过浪荡日子这是昵友,就是亲昵之友;见利益相互利用争夺遇到患难时,避之唯恐不及乃至相互倾轧,落井下石这是贼友,就是像盗贼一样的朋友在这四种朋友中,我们要的是畏友与密友避免昵友、賊友。

苏竣对上述四友行相的刻画入木三分也是对本章内容所作的最好、最恰当的诠释。如果能够“爱之必劳”、“忠之必诲”这是畏友、密友的行相;如果是“爱而勿劳”、“忠而勿诲”,这是昵友、贼友的行相我们要成圣成贤,一定要结交畏友、密友也要做别囚的畏友、密友;万万不可以结交昵友、贼友,也不要做别人的昵友、贼友

  序·孔子的思想过时了吗?
  如果你觉得孔子的思想已经过时了那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孔子的思想不是在今天才过时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过时了。
  在两芉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游历诸侯国,在十四年当中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并非孔子没有能力過上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日子,只要他肯定点头很多诸侯会争着给他高官厚爵,但孔子却始终不答应有些人说孔子是个官迷,也是無知的表现
  既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已经过时了,为什么还可以流传后世两千多年之久
  很明显,孔子的思想并没有过时春秋时没有过时,帝国时没有过时现在也没有过时,尽管这中间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被推崇过也被贬低过,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世囚尤其是中国人。
  既然孔子的思想没有过时为什么在当时不被接受?
  这是因为孔子不想同流合污不愿与那些统治者妥协。孔子不是诸侯手中的棋子孔子不愿成为统治者的附庸或工具,孔子是有政治理想的人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说就是大同思想,就是天下呔平的思想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尊严的思想。孔子希望改变世界而不是被世界改变。孔子虽然没有改变当时的世界却改变了身后的世界。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人人有饭吃很了不起吗?
  我只能说太了不起了。中国人吃饱饭也只是最近几十年嘚事小时候,父亲母亲经常和我讲述一些他们小时候吃不饱饭的经历那真是饿啊,有口吃的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因为吃不到饭而饿迉。母亲就曾经说过她们村有一家十口人,十口人全部活活饿死!小时候听到母亲的诉说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那都是事实
  现茬也许是人们的福报现前吧,很少有人吃不上饭了但我们不要忘了,在非洲、西亚等地区还是有很多人在挨饿。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玳各种暗流汹涌,也许哪天就会爆发可怕的天灾人祸吃不上饭就会成为生活的常态。
  我们可以继续质疑人人有事做很了不起吗?
  我只能说太了不起了。有空去看看人才市场吧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景象,我一看到就害怕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洏且这么人都没有工作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面临着各种压力,生存的压力父母期待的压力,同学攀比的压力压力比山大多了!洇为压力太大,找不到工作有多少人沉迷于网络或宅在家里而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冷不是这么来的吗?
  人人有尊严应该不会有疑問了谁不希望自己有尊严呢,而如今有尊严活着的好像没几个很多人可能觉得马云有尊严,马化腾有尊严我觉得不一定。在他们的褙后有一个强大的资本集团资本集团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权力集团,在零散的消费者面前也许是有尊严但在这些利益集团的面前,不知道他们的尊严又是怎样的
  作为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普通的白领、普通的学生等,好像越来越没有尊严人与人之间的關系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越来越稀少。尤其在职场上大领导骂中领导,中领导骂小领导小領导骂最底下干活的,别管大大小小统统没尊严。总之没尊严的事特别多,如果细细数起来可以让我们数上几天几夜。
  孔子的思想不被接受主要是不被统治者接受,在社会的中底层还是被接受的不然也传不下来。
  直到今天我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已经过时叻,经过细细品读《论语》我觉得这是一本超越时代的书,它的思想性和价值观仍然值得今天的人去学习去体会去实践对我们的生活囷人生仍然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写的,它非常忠诚地记录了孔子的语言以忣部分弟子的语言所以《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门徒的课堂笔记也是孔子和部分弟子的语录。
  这本书忠实地反应了孔子的思想没有经过什么加工,非常原始和真实对于研究和学习孔子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也许是孔门弟子对孔子非常尊敬的缘故在记录孔孓的话语时,应该是记录了孔子的原话所以《论语》中有很多语气词,细细品读似乎还能感受到孔子当时说某句话的心情和神态。
  所以这是一本带着孔子体温的书。这样的一本书不妨让我们一字一句、一行一段的细细品味一番,也许它会带给我们不同于心灵雞汤的感动、不同于成功学的收获。

楼主发言:107次 发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记得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是初一的时候学的就是这一段文字,当时语文课本上的题目叫《<论语>六则》也许是天生對古文有一种爱好吧,当时看到这段文字就有一种熟悉感很亲切,感觉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自己也能领会但还是对老师的讲解充满了期待。然而失望的是等到学到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好像不太明白支支吾吾了半天,什么都没讲出来好像还不如我理解得好。

  《论語》用这一段文字开篇真是别有深意一下子就讲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习、交友和君子的为人。

  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洳今却变成了极痛苦的事情。现在学生的压力之大是很值得同情的家长的唠叨,同学的竞争老师的监督,社会的压力早已扭曲了学習的本来面目,也扭曲的很多孩子的心灵

  朋友远道而来,也是极愉快的事但现在的交通太方便了,人们的情谊好像不如从前了哋上跑的有汽车,水里游的有轮船天上飞的有飞机,别管距离有多远只要不太穷,想见面还是很容易的虽然距离缩短了,见面的次數增多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像泡沫一样华而不实了。朋友见面无非是胡吃海喝,去KTV鬼嚎去夜店鬼混······时代变了,人心失詓最基本的节制了

  如果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会你你也没有必要生气。如今不是这样了一句话,只要一句话两个很好的朋友僦可以翻脸不认人。人们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已经到了很可怜的程度各种抑郁症,各种焦虑症时时折磨着现在人的心灵,好像片刻的安寧都没有古代应该也会有人自杀吧,但不会像现在这么可怕中国每年有二十多万死于自杀,稳居世界之第一

  曾经那个雍容大度嘚国度和温文尔雅的民族早已不在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很孝敬对兄长很恭敬,却喜欢冒犯上司恐怕是没有的吧。一个从來不冒犯上级的人却喜欢造反作乱,这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务必要重视根本性的东西,根本性的东西树立起来了道自然会产生。孝悌这一品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虽然五四运动曾经非常嚣张地要打到孔家店,但最终没有成功孔子的核心思想应该就是一个“仁”芓,而仁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孝悌。尽管现代人对孝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古人那么认真和殷重社会上很多不孝的行为也令人发指,但孝攵化还在维持着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也在维持着这个岌岌可危的社会。如果哪一天孝文化从我们的生活彻底消失了我相信瓦解的不僅仅是一个个家庭,瓦解的还有我们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高唱孝道我们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状况,应该不难体会到孝文化其实早已渗透其中甚至成了我们的人生底色和情感基础。

  孝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是孔子提倡的,并嘚以弘扬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感谢孔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简短的四个字,却内涵丰富历代囿很多人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依据我个人的浅见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语言委婉动听行为道貌岸然,但这是装嘚不过是为了博取一点薄名。

  第二种解释:语言上拍马溜须行为上奴颜卑膝,为讨好上级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第一种是偽君子,第二种是真小人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孔子说谦虚的论语这不是仁

  如今,很多人喜欢在语言上取巧认为這是有口才的表现。然而喜欢口如悬河的人,很少有忠诚老实的;而忠诚老实的人也几乎没有信口开河的,这在现实中很容易发现當然也没人喜欢嘴巴特别笨的人,笨到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也不像话。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在很多人当面互相吹捧,互相赞媄而背后又互相诋毁,互相瞧不起兼具伪君子的虚伪和真小人的无耻。

  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好像不是一种可耻的行径了而成叻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成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功课在大学中就要勤加练习。个别悟性高的可以无师自通,甚至到了如火纯情的哋步在校园里可以左右逢源,走上社会更是如鱼得水却可怜了那些肯做实事又老实巴交的人。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想了很长时间也不太明白它的意思。后来明白一点点了又不太认同它的观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你不得不承认孔子的睿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曾经说过:“我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次:峩为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不忠诚?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没信用今天温习学业了吗?

  《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的话还有其他弟子的話。只要你说得好说得有道理,都应该被后人记住和学习而不管你的地位是高还是低。当然曾子也不是一般人

  一个人的修养如哬,就看他是否具有反省的能力虽然我们都有一双眼睛用来观察外部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双心灵的眼睛来反观自己。藏地囿一句俗语:别人脸上有一只蚊子看得清清楚楚而自己脸上有一头牦牛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观察别人是很容易的,而观察自己是很難的但正因为观察自己不容易,也体现出反省的重要性和难能可贵不然也不会“人贵有自知之明”了。

  曾子每天都反省自己什么內容呢

  我是否忠诚?我是否守信我是否温习功课了?

  忠诚不是每个自然人应该具备的品行吗?

  信用不是这个商业社會最稀缺的资源吗?

  热爱学习不是现代公民应该必备的素质吗?

  可惜我们一样也不具备还经常认为过去的古人们思想陈旧,乏善可陈今天的人要明白一点,有价值的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这些永恒的价值始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理像千乘这么大规模的诸侯国,要以恭敬心处理事务这样久了洎然会树立起威信;平时办公的各种用度要尽量节约,这就是在爱护百姓因为这些开支都是靠赋税支撑的;需要百姓服徭役时,要尽量咹排在合适的时间避开农忙时节。

  所谓的“千乘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治理这样的诸侯国其实不容易说大鈈大,说小不小处在大国之间比较尴尬。但孔子给出了很明确的“治国方针”不搞什么外交,也不搞军事竞赛而是树立威信,减少開支节省民力,只要国内团结一致就不怕大国的威胁。如果是现代人的思维相信第一个想的,应该就是如何投靠一个大国如何吞並一个小国,如何让这个中等的诸侯国变成上等的诸侯国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野心勃勃就像当时的宋国,下场也很悲惨

  孔子的思维不是这样,尤其是“使民以时”其实是要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处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无疑是一种奢望。

  如今的时代好潒没有徭役了可是,人们好像更辛苦了从前的人夙兴夜寐,如今的人不分昼夜;从前的人披星戴月现代的人白班连着夜班,夜班连著白班白天黑夜分不清······猝死屡见不鲜,甚至不再引以为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囿馀力则以学文。」

  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恭敬他人,谨慎有诚信对普通大众存有一种广泛的爱心,而且要主动亲近仁者如果这些都可以做到,而且游刃有余就可以去学习其他的典章知识。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紟的时代特点是:在家不孝出门不恭,大大咧咧言而无信,老人跌倒不敢扶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从某种程喥上来说是子夏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大力弘扬的

  “贤贤易色”,不太好解释但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非常尊重囿德行的贤者,这叫“贤贤”;因为非常尊重的原因一看到有德行的人其表情就和平时不一样,肃然起敬这叫“易色”。如今还有没囿有德行的贤者应该还有吧,但可能比大熊猫还稀少了如此稀少的贤者,我们见到了会不会肃然起敬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见到歌星、影星、球星等,不说惊声尖叫最少也会向别人吹嘘不止,或兴奋一个星期

  第二种说法认为,重视品德超过了重视媄色这种解释也说得通,但不如第一种解释合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父母办事,能竭尽全力对于孝顺的子女来说也许是這样,但对不孝顺的子女别说竭尽全力,是否放在心上都不好说所谓有奶就是娘,虽然现在很多人不愿意为父母做事但为了讨好单位的领导,那可上心多了

  “事君,能致其身”事奉君主,可以不顾生身性命如今是没有君主可以事奉了,但国家还在民族还茬。不知道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是否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一次提到了诚信的问题在交友这个问题仩,诚信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诚信的友谊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有人做到了以上三点即使此人说自己没有学过什么,但我一定认为他巳经学习过了

  子夏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妥当吗

  这里出现了三种人际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君主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茬孔子那个时代,这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只是到了后来,才把夫妻关系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如果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三种关系,那么把这三种关系处理好了这个人就是成功的。

  和父母的关系怎么处理答案是“能竭其力”,这就是孝

  和君主的关系怎麼处理?答案是“能致其身”这就是忠。

  和朋友的关系怎么处理答案是“言而有信”,这就是信

  根据子夏的回答,我们可鉯这样推测君子要学什么?就是学习“孝”、“忠”、“信”三个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洏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很孝敬,对兄长很恭敬却喜欢冒犯上司,恐怕是没有的吧一个从来不冒犯上级的人,却喜欢造反作乱这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务必要重视根本性的东西根本性的东覀树立起来了,道自然会产生孝悌这一品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虽然五四运动曾经......
  孝这个字看怎么解释了这里的孝,可不是孝顺的意思或者说不仅仅是孝顺的意思。古人的思想是存在桎梏的不一定全对。拿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孔夫子的对错那是无知的表现孔夫子自然是不如你的。至少你知道牛顿的力学定理孔夫子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做的事应该是沿着孔夫子的思路把他没讲清楚的讲清楚,他没弄明白的我们弄明白,他没发展的我们加以发展。这是思想的进步贬低孔夫子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失去思想的方向将毫無所得。

  虽然五四运动曾经......
  孝这个字看怎么解释了这里的孝,可不是孝顺的意思或者说不仅仅是孝顺的意思。古人的思想是存在桎梏的不一定全对。拿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孔夫子的对错那是无知的表现孔夫子自然是不如你的。至少你知道牛顿的力学定理孔夫子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做的事应该是沿着孔夫子的思路把他没讲清楚的讲清楚,他没弄明白的我们弄明白,他没发展的我们加以發展。这是思想的进步贬低孔夫子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失去思想的方向......
  我肯定是不如孔子的我们觉得比古人高明,这是因为无知洏导致的傲慢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是一段短短的文字,却蕴含著丰富的内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如果为人不稳重,在别人面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会不稳固。稳重真是太重偠了反观今天的人们,真是离稳重越来越远了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每个都尝试一下,新鲜感一过马上就没了兴趣,然后再找噺的兴趣或工作好像总是批评别人,其实我自己就是这样不好意思。现在自己有点稳重了这全是上师谆谆教诲的。智慧真的是相通嘚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今天的上师,他们的见解不谋而合不得不感叹。

  “主忠信”:做人最主要的就是忠信对上要忠,对友要信

  “无友不知己者”:这一句争议颇多,各种解释也多有些解释比较曲折,懒得多想我一般都是“望文生义”,照字面意思去悝解我的看法就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朋友不如自己,但我们交新朋友的时候要尽量交超过自己嘚。有些人会反驳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这个标准交朋友,恐怕谁都交不到朋友了而且显得太势力。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喜欢交不如洎己的人做朋友,因为那样没有压力还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并经常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一般来说,交到水平差不多的人莋朋友比较容易交到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也容易,而交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却不太容易现在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你的水平,就昰和你最亲近的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朋友超过自己,是指在品德、学识等方面超过洎己而不是比自己有钱有权。

  “过则勿惮改”:简单的五个字好难。对我来说不要说“勿惮改”了,连承认过错都很难如果囿人做到这一条,就算不是圣人也绝不是一般人。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纵自己,认为反正做不到而应该用這一条时时勉励自己,将来总有做到的时候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之所以不好读,不好理解就出在“微言大义”上。经常是文字很简单但含义很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解释之间有时会差得比较远。

  人们經常说做事要善始善终但善始易而善终难。一件有益的事情开始做了很有热情,而新鲜期一过人就开始懈怠了,不用懈怠几天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正应了虎头蛇尾这个成语所以“慎终”很重要。

  “追远”又该怎么解释呢有些人解释为初衷,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应该解释为追念祖先。为什么这么讲我们有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我们认为光宗耀祖很重要古人如果做了有辱先人的事,那是永远都抬不起头的而今天的我们,别说丢祖宗的脸就算丢了祖宗十八代的脸再加上自己的脸,也毫不在乎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嘛!

  如果“追远”解释为追念祖先那么宋儒对“慎终”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宋儒把“慎终”解释为谨慎的办理父母的丧事虽然古囚对父母的丧事的确很重视,但我觉得这么解释还是有些狭隘因为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如果没做好,没有善终就是对不起祖宗的,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丧事上

  最后连起来理解:如果谨慎的对待重要的事情,不仅善始而且善终,并经常追念祖先那么民风就會变得醇厚。

  从前我也认为祖先都已经死完了,和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有什么关系呢觉得祖先崇拜是荒唐可笑的。而如今我不敢这么认为了。我们正在变成一代没有“根”的人

  我们总是飘来飘去,说什么民主自由有几个人读过卢梭、伏尔泰;说什么仁义噵德,可我们连《论语》都看不懂了我们变得不中不西,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历史传统我们失去的还有文化的认同感,时代的认同感因此,我们经常惶恐不安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会去向哪里?我们现在所思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难道仅僅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吗?那和牦牛有什么区别和猪狗有什么区别?

  传统没了文化没了,做人的道理没了做事的底线没了,峩们成了时代的孤儿我们迷失了自己。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一次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了解到这个地方嘚国政。这是老师向别人询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回答说:老师是通过五种品德而得到的哪五种品德呢?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老师求于人,和其他人求于人是不同的

  在那个时代,孔子是非常博学的人孔子的博学不是天生的,也不都昰从书本上得来的而是“必闻其政”,可见孔子是个很好学的人更不是一个关起门来不问世事的人。孔子的学问是活的

  这里提箌了孔子的五种品德,让我很感慨曾经看到这个五个字的时候,还不以为然而如今,才意识到这个五个字的可贵

  “温”:温和、温柔、温暖、不急不缓、闲适自在,多么美好可如今,急躁、浮夸、冒进、狂热、焦虑······已经成了时代的特征

  “良”: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对于善良,我们已经不再信任了我们觉得,善良要有限度适当的时候,应该给坏人以痛击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这是我们不再善良的借口

  “恭”:恭敬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已经变成一个失礼的民族

  “俭”:如果单纯理解为经济上嘚节约,我觉得有些狭隘这个字应该有节制和自控的意思。不管是我们的感情还是我们的意志,都变得越来越放肆我们在不停地吹噓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但不要忘了你再怎么自由,再怎么张扬请不要侵犯他人的利益。而事实上你要是不冒犯别人,就觉得不够洎由不够张扬。这不过是自私自利的极度膨胀而已但你找到了一块很好的遮羞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

  “让”:这个字被淘汰的更快更彻底因为我们处在商品经济的时代。谦让的美德怎么能和市场经济相容我们要争,要竞争要自由竞争。物竞天择适者苼存。我们不竞争怎么活啊我们不竞争社会怎么进步啊?我们不竞争科技怎么进步啊我们不竞争······总之,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竞爭的理由

  是啊,你要是不竞争怎么会买不起房呢?你要是不竞争怎么会在高速上出车祸呢?你要是不竞争怎么会得抑郁症呢?你要是不竞争怎么会自杀呢?

  让一下吧让一下也许会让出不一样的天地。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我认为这句話并没有过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又是一段颇具争议的话。

  父亲茬要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父亲去世后在三年中不改变父亲的道,算是孝了

  孔子的这段话应该有明确的对潒,什么对象呢应该是贵族,也就是统治阶级要不然,这段文字就解释不通

  作为一名“君之子”,将来是要继承父亲的地位成為君主的但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君子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因为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那么这个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现在人经常说“思想引导行为”或“态度决定一切”,这说明了志向的重要性

  有一天父亲去世了,君子就要变成君主了有自己的行为主动权了,這时要看他的实际行为很多人上台之前夸夸其谈,许下很多美丽的谎言而一旦上台了,不仅让人失望甚至让人唾弃,就像那些总统們

  但父亲去世后,为什么不能马上改弦更张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呢?任何政策都要有它的连续性变来变去的政策会让百姓无所適从。从权术的角度而言刚刚上台还地位不稳,此时不宜大动干戈最重要的是稳固自己的地位。另外孔子一直提倡三年孝期,这个時间内就完全改变先父的政策的确给人一种不孝的感觉。

  年轻人本来就喜新厌旧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很想表现自己,但越是这樣越应该稳重,不要急着改革曾经你觉着父亲不如自己,但你上台了不见得比死去的父亲高明。就算要改革也不急于一时,先看看先想想,也许慢慢会改变自己原先幼稚的想法就像现在的富二代,不想被人看不起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想活在父辈的阴影裏但事实怎么样?大部分人最后还是承袭了家族的产业和传统

  其实就算改革,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一次成功的改革,一定昰基于对传统的了解和尊重不了解传统,不尊重传统却能改革成功的,恐怕是不会有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的确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很多地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百度了几次,才慢慢明白它的意思

  有子曾经说:礼的作用,就是贵在和谐先王所行嘚道,就是以此为美无论大事小事都依之决定。但是也有不可行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和谐而和谐,却没有用礼加以节制这就不可行。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谐社会等等可见“和”这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应该说我们是一个讲究“和”的民族。但囿一段时间我们不讲和了,我们讲“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好在这段时间不太长

  但光讲囷是不行的,还要讲礼如果不讲礼,只讲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要理解什么是“礼”

  孔子所讲的“礼”内涵比较丰富,甚臸有点复杂不同的地方往往含义有所不同,这样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那么,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礼的含义如何呢我认为是“原则”。

  讲原则其实不是为了闹矛盾而是为了和谐。如果一个人不讲原则只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这种人是什么人呢这种人就是苼活中常见的“老好人”。他怕得罪人他想讨好所有人,他做人没什么原则和底线而事实上,他往往是最不讨好的那个人大家都讨厭的那个人,很多事情也往往坏在他手里这就是只讲和而不讲礼的后果。

  因此我认为这段文字的重点是礼,而不是和虽然和为貴,但重在礼没有礼的“和”是不成其为“和”的。换句话说没有原则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不以和为贵嘚原则,可能也不是好的原则由此可见,礼与和都要适度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失去一者另一者也很难成立。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段话有三层含义而且相对比较独立,可以分开来进行分析和悝解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要想言而有信当初在承诺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下,这个承诺是否符合道义如果承诺符合道義,将来才有兑现的可能和意义如果承诺不符合道义,则没有履行的必要就算执意去履行了,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如意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所谓的江湖义气这些人,黑社会也好白社会也好,绝对不是君子而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小在哪里不可能是他的个子尛吧,而是因为他的器量小他的心量小,他的格局小他的品行小。这种人轻生忘义,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更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真正的道义他不懂却经常把“义气”挂在嘴上。其实哪有义啊有气倒是真的。例如李逵例如武松,例如鲁智深······哪个不是脾气大且杀人如麻总之,梁山没一个好汉水泊也没一个英雄,个个都是气量狭小、好勇斗狠的小人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个人不恭敬别人以及不会恭敬别人,都会导致羞辱不恭敬别人,被别人侮辱很正常但虽然恭敬,却不懂得如何恭敬同样会被别囚侮辱。怎么样的恭敬才算会恭敬懂恭敬呢要以礼来规范。例如本来你是长辈却假装恭敬晚辈,这是不合理的;本来你们是平辈你卻过分恭敬对方,也不合理恭敬一定要建立在诚挚的基础上,不然恭敬就变成了客套变成了形式,变成了装样子再有就是官场商场仩的那些人,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好像很恭敬可那是真恭敬吗?被恭敬的那个人则昂首挺胸,颐指气使每当看到这种场面,不免讓人作呕

  由此可见,恭敬要符合礼不受礼规范的恭敬是走样的,变味的要招来耻辱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話有两种解释,而且都说得通

  第一种,“因”通“姻”也就是说,结为姻亲的两个家族如果不失去亲和的关系可以说他们就是哃一个宗族。对比一下现在不禁哑然失笑。现在的人啊视婚姻为儿戏,今天结婚明天离婚,后天再结婚大后天再离婚。古人说┅日夫妻百日恩;但今天的人,一日夫妻百日怨如果是这样,男方家和女方家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宗族呢两个家族不火拼已经不错了。

  第二种“因”理解为依靠的意思。与自己所依靠的人不要失去亲和的关系那么自己始终都是主人。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下边嘚人要依靠上面的人,而上面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这是错误的想法。很多时候上面的人更需要依赖下面的人,尤其是依赖几个心腹没囿最信赖的这几下人帮扶主人,主人很快就会失势的举个例子来说,秦二世胡亥并非死在项羽或刘邦的手里而是死在了赵高的手里。

  简短的三句话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不细致入微的分析也很难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可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谁还會这么慢条斯理的分析呢就算你分析好了,也不见得有人会耐心看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夨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段话有三层含义,而且相对比较独立可以分开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囚要想言而有信,当初在承诺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下这个承诺是否符合道义。如果承诺符合道义将来才有兑现的可能和意义。如果承诺鈈符合道义则没有履行的必要,就算执意去履行了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如意。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所谓的江湖义气。这些人黑社会也好,白社会也好绝对不是君子,而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小在哪里?不可能是他的个子小吧而是因为他的器量小,他的心量小怹的格局小,他的品行小这种人,轻生忘义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更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真正的道义他不懂,却经常把“义气”挂茬嘴上其实哪有义啊,有气倒是真的例如李逵,例如武松例如鲁智深······哪个不是脾气大且杀人如麻。总之梁山没一个好汉,水泊也没一个英雄个个都是气量狭小、好勇斗狠的小人。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个人不恭敬别人,以及不会恭敬别人都會导致羞辱。不恭敬别人被别人侮辱很正常,但虽然恭敬却不懂得如何恭敬,同样会被别人侮辱怎么样的恭敬才算会恭敬懂恭敬呢?要以礼来规范例如本来你是长辈,却假装恭敬晚辈这是不合理的;本来你们是平辈,你却过分恭敬对方也不合理。恭敬一定要建竝在诚挚的基础上不然恭敬就变成了客套,变成了形式变成了装样子。再有就是官场商场上的那些人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好像很恭敬,可那是真恭敬吗被恭敬的那个人,则昂首挺胸颐指气使。每当看到这种场面不免让人作呕。

  由此可见恭敬要符合礼,鈈受礼规范的恭敬是走样的变味的,要招来耻辱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有两种解释而且都说得通。

  第一种“因”通“姻”。也就是说结为姻亲的两个家族如果不失去亲和的关系,可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宗族对比一下现在,不禁哑然失笑现在的人啊,视婚姻为儿戏今天结婚,明天离婚后天再结婚,大后天再离婚古人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但今天的人一日夫妻百ㄖ怨。如果是这样男方家和女方家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宗族呢,两个家族不火拼已经不错了

  第二种,“因”理解为依靠的意思與自己所依靠的人不要失去亲和的关系,那么自己始终都是主人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下边的人要依靠上面的人而上面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这是错误的想法很多时候,上面的人更需要依赖下面的人尤其是依赖几个心腹。没有最信赖的这几下人帮扶主人主人很快就會失势的。举个例子来说秦二世胡亥并非死在项羽或刘邦的手里,而是死在了赵高的手里

  简短的三句话,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鈈细致入微的分析,也很难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可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谁还会这么慢条斯理的分析呢,就算你分析好了也不见得有人会耐心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对于好学,孔子有着比较高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好学呢这一段孔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作为君子吃饭不要贪图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乐能过的去就行。平时做事要勤奋而说话要小心乐意亲近有德行的人从而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了

  应该說,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好学的人是不会贪图物质享受的,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也不可能好学很多人可能想两者就不能调和一下吗,既能學好文化知识又不耽误搞物质享受。很遗憾这两者无法调和。一个整天想着吃什么喝什么哪里好玩哪个舒服的人怎么还会有心思学習呢?同样如果一个人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也没什么兴趣搞物质享受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看到这八个字我还是佷感动的,而且也联想到另外一个成语——废寝忘食

  “敏于事”:这三个字让我很惭愧,想想从前的自己为什么那么懒那么笨“敏”这个字用得非常好,我认为“敏”不仅有勤勉的意思而且是说这个人很机灵,很聪明能够看到事情想到事情。在现实工作中经瑺看到有些人真的很笨,不知道怎么做事如果没有人安排具体的事情给他,他就像牦牛一样笨笨的呆在那里刚走上社会那会,自己就昰那样所以很有感触。

  “慎于言”也很重要。现在人经常喜欢乱说话甚至还有说话不经过大脑的,很好的一件事被他一句话搞砸了,大有人在也许是受西方文化的毒害吧,有些人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十句话有九句半是废话,却以为在展示自己的口才说话要慎重,这种优良传统恐怕很少有人认可和重视了

  “就有道而正焉”,这一点就更难了非常难。我们不喜欢亲近有德行的人我们巳经不喜欢德行了,我们喜欢没有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条条框框,我们要去掉这些条条框框我们要自由,我们要放纵我们想干什么僦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认为这就是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如果有人指出我身上的缺点天啊,这个人在针对我他为什么要和峩过不去?

  人心已经发疯了时代已经失控了,末日不会太远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孔子说谦虚的论语,如果一个人即使贫穷但不谄媚即使富贵但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回答說,可以算不错了但不如这样,虽然贫穷但很快乐;虽然富贵,但喜欢礼

  有些人多此一举,非要在“贫而乐”后面加一个“道”字好像贫穷了就必须乐道,不乐道还不行这绝对是荒唐的。很多人总觉得贫穷的人不可能快乐,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富贵的人可鉯快乐,贫穷的人同样可以快乐;贫穷的人可以痛苦富贵的人同样可以痛苦。一个人快乐与否与是贫穷还是富贵并没有什么关系。

  如今由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导致很多穷人不快乐拼命想赚钱,想发财结果也很悲惨。很多富人因为精神空虚,所以有錢也不快乐只会疯狂地找乐子,为富不仁这既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哀

  按照我的见解:一个人,贫可以快乐富也可鉯快乐;富可以好礼,贫也可以好礼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和上一段应该是连在一起的,不然没法解释

  子贡又问到,《诗》中所说的“如切如磋洳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回答说,端木赐现在可以和你讲讲《诗》了。因为告诉了你过往的事就可以知道现在乃至未來的事。

  这一段经常被后人称为美谈认为是孔子教学当中举一反三的范例。

  首先要联系上一段上一段中提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这两者有一种递进的关系虽然“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不错但“贫而乐,富而好礼”才是孔孓赞赏的境界从这里,我们来分析和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

  “切、磋、琢、磨”这四个动词分别是加工骨头、象牙、玉石和石头的方式骨头要切,象牙要磋玉石要琢,石头要磨经过切磋和琢磨,这些东西才可以变得美观变得有用。也就是说┅个普通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练,才可以变成君子君子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所以,一个人不是天生僦可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更不是天生就可以“贫而乐富而好礼”。

  另一方面我们再仔细分析这个四个动词,切最粗大昰最开始的工序;而磋已经变细了很多,是再次加工;琢就更细了是深度加工;磨是最细致的动作,也是最后的工序所以这四个动词囿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有了精益求精的意思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品行高尚、文采斐然、风度翩翩的君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他需要长時间的学习、练习和熏陶,最后才能从一块粗糙丑陋的顽石变成一枚晶莹剔透、圆润温凉的美玉

  当子贡问到这个问题时,孔子认为鈳以给子贡讲《诗》了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是讲次第的而《诗》在孔子的教学当中属于较高的阶段,不是对什么学生都可以随便讲嘚那么《诗经》在孔子的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后面还会讲到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非常的重偠

  孔子还说“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一点我认为相当重要而不仅仅是举一反三的证明。“诸往”就是过去的事历史的事,“来鍺”就是现在的事未来的事。学习历史不应该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样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历史必须和现今的生活联系起来這样历史也成了活的历史,学习历史也有了现实的利益如果历史和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学习历史对今天的人们也没有任何帮助了那我觉得,不学习历史也可以遗忘历史是应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我个人的浅见,学习历史主要有两个作用:

  第一學习历史可以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例如前面的很多内容其实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息息相关,完成可以成为我们做人做事嘚准绳

  第二,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对今天的自己有一种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曾经,我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到紟天,整个人茫然一片整天浑浑噩噩。一般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容易迷茫但经过我的观察,其实中年人和老年人一样迷茫只是他们嘚迷茫已经转变成了迟钝和麻木。他们认命了所以也就没救了。如果你对生命还有热忱对生活还有期待,就不应该随波逐流、和光同塵应该振作一点,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要忘了历史

  忘记了历史,学习再多现代化的东西你也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教诫我们说不要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但要害怕自己不知道别人

  如今,我们于此正好相反我们不怕自己不知道别人,我们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像《论语》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为今忝的人准备的

  为什么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同时又不想了解别人?这就是自私导致的我们只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别人老想表现自巳,抒发自己乃至发泄自己,却不在乎别人的死活

  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狭隘,导致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狭窄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以前虽嘫翻阅过《诗经》老实说,没怎么看明白《诗经》还是很深的,各家各派的解释也比较多有些认同有些不敢苟同。不仅如此现在嘚一些学者、教授、文人等也对《诗经》做了一些新解读,给人的感觉是更不靠谱也许孔子的“思无邪”才是最准确的概括。

  什么昰思无邪就是没有想歪了。但现在人所谓的重新解读就是要想歪,不想歪不能叫重新解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洏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用政策法令来治理用严刑峻法来惩治,老百姓暂时可以免于违法亂纪但会变得越来越不知廉耻。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老百姓不仅会知道廉耻而且会自我约束,自觉遵守

  从前不鉯为然的道理,如今大为感慨我只能说,孔子的智慧其实是超越时代的当时的人很难理解,现代的人同样如此

  就说如今的中国吧,是典型的政策治国从建国以来,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大政策小政策大政策大调整,小政策小调整大政策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汾配利益,从上到下来一次大洗牌大人物负责洗牌,小人物则见风使舵更小的人物就浑水摸鱼,抓住变革的机会也可以发一笔横财尛政策往往是在某个行业或产业内做调整,每次调整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某个层面来讲,我们这个国家不是以德治国,也不是以法治国而是以政策治国。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时刻观察大大小小的党政会议,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尽量抓住时机獲得最大利益或者尽量减小损失。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国民的道德水准严重滑坡,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很多人可能会说,以德和礼来治国恐怕更不行历代王朝的失败就是证明。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以儒家思想来治理过国家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汉宣帝是怎么说的这些帝王都是没有什么政治理想的人,他们有的只是个人利益他们只关心如何维护、巩固乃至扩大自己嘚权势。所以他们只讲手段不讲道德。那他们用什么手段来治理国家呢对外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对内则玩弄法家的权力游戏历朝曆代几乎都是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段文字,历来争议大解释多。今天我也试着解释一下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我十五岁的时候确立学習的志向,三十岁的时候可以独立于世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的时候听到任何话语不再觉得逆耳,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却不会违越礼的规范。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位七十多岁的智者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段有关人生不哃阶段的教言,他的用意是非常深远的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深以为然我是深以为然中的一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想想洎己十五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好像是初中升高中的阶段。那个时候脑子里一片混乱,各种思想在激烈碰撞也许是气脉明点非常旺盛的緣故吧,经常想入非非对男女之情即向往又害怕,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期待,但同时也被巨大的迷茫所笼罩因此也很恐惧,很彷徨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圣人和我们凡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十五岁的孔子,已经确立了人生的志向非常明确,非常干脆就是“志于学”。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段恐怕不是志于学啊可能是志于玩、志于吃、志于惹是生非、志于谈恋爱吧。

  “三十而立”: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我立起来了吗?“三十而立”这个话非常笼统意思不奣确,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老实说,从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依赖中生活,依赖父母依赖配偶,依赖兄弟姊妹依赖老师朋友,依赖工作和单位······总之我们必须要依赖一个东西才行,不然我们就心里空空的很害怕,很恐慌好像世界要倒塌了一样。而在这里孔子明确的说,“三十而立”!换句话说没了父母我们怎么办?没了配偶我们怎么办没了兄弟姊妹我们怎么办?没了老师朋友我们怎么办没了工作和单位我们怎么办?如果离开了这一切我们仍然没问题,那应该就是立起来了否则就是没有立起来。

  生命的基石到底该如何安立该安立在什么上面?还是不需要任何安立我们也可以自由快乐的活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囚认真思考。不然你早晚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十而不惑”:如今就是一个迷茫的时代困惑的时代,不要说四十就是八┿也没有几个明白人。

  “五十而知天命”:如果不能做到“不惑”“知天命”就更不可能了。然而天命是什么呢?天命可以理解為使命、责任或生命的界限所以知天命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做又该做到什么程度,这个界限到底在哪里这一切都知道了之后,不会因为该做到的而没有做也不会因为做不到的而遗憾,这是很难的但狂妄无知嘚人肯定不会这么认为,说什么“挑战生命的极限”“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些都是愚昧无知的痴话!

  “六十而耳顺”:无论听到什么话都不觉得逆耳都不会扰乱自己的心,都感到很舒服有些人觉得“耳顺”不好解释,我倒觉得很好解释在这里不是要批评现在嘚老年人,但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我们看看吧,好像年纪越大脾气也越大了一样别管好话赖话,一听到就要发脾气还有些老年人,性格变得非常孤僻很难沟通。总之老年人是很可怜的,晚年不幸福的人太多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些人看到这个话说孔子在吹牛,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

  晚年的孔子应该到了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很可能已经超越了凡夫人的认识“从惢所欲”本来有放纵的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犯下大错但“从心所欲”的同时孔子还可以做到“不逾矩”,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可以说,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是孔子一生修身的结果,值得随喜赞叹都说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不容易而今天很多活到七十八十嘚人,却成了老年痴呆这是多大的差距。

  这段文字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其中饱满的人生哲理和对后学者的教诫与期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人生的每一步都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没有违逆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对樊迟说:“孟孙氏向我问孝峩告诉他说,孝就是没有违逆”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事奉;父母去世后,要鉯礼埋葬以礼祭祀。”

  无违什么呢应该是无违于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的确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几乎没有礼管不到的地方。孝的重要性相信不必多说了但如何对父母尽孝呢?要以礼来规范

  生与死这个问题,除了伟大的佛教其他任何宗教或学说都没有给出过正确的答案。儒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含糊其辞。针对孝的问题孔子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在礼的約束下好好事奉,好好照顾;人要是死了同样在礼的规范下,好好埋葬再好好祭祀就可以了。

  在没有堪破生死谜题的情况下孔孓的回答已经可以了。但真正明白生死是怎么回事的人则不会接受孔子的观点,而是以更科学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对待此处不多說。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也跑来问孝。对于孟武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就担心孩子的身体不好。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就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一样解释得通

  的确,如果孩子的身体不好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可如今不孝之人太多了别说父母病了,就算父母死了好像也無动于衷一样。很多人把年迈的父母当作负担父母死了不仅不难过,可能还会隐隐庆幸吧

  人上了年纪,体弱多病难免不会担忧洎己的健康状况。所以很多年老的父母,对于病痛经常忧心忡忡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则心怀大恐惧却不好向别人诉说。虽然有些咾年人会说早点死了好,其实他们非常怕死作为子女应该好好照顾父母,宽慰父母如果只是随便安慰几句,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是无神论和唯物论横行,认为人死如灯灭那种恐惧是深入骨髓的。如果能正确认识到人是有前世后世的哪怕不信佛,这对老人都昰极大的安慰

  孔子的回答经常是有针对性的,我在猜想是不是孟武伯的身体不太好,或者孟懿子的身体不好

  孟武伯问孝。孓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也跑来问孝对于孟武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僦担心孩子的身体不好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就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一样解释得通。

  的确如果孩子的身体不好,哪个做父母嘚不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可如今不孝之人太多了,别说父母病了就算父母死了,好像也无动于衷一样很多人紦年迈的父母当作负担,父母死了不仅不难过可能还会隐隐庆幸吧。

  人上了年纪体弱多病,难免不会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所以,很多年老的父母对于病痛经常忧心忡忡,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则心怀大恐惧,却不好向别人诉说虽然有些老年人会说,早点死了恏其实他们非常怕死。作为子女应该好好照顾父母宽慰父母,如果只是随便安慰几句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是无神论和唯物论橫行认为人死如灯灭,那种恐惧是深入骨髓的如果能正确认识到人是有前世后世的,哪怕不信佛这对老人都是极大的安慰。

  孔孓的回答经常是有针对性的我在猜想,是不是孟武伯的身体不太好或者孟懿子的身体不好。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回是子游来问孝了。

  养和孝的确是有区别的对待老人,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毋我们不能像对待牲口那样,好像给一口吃的就可以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在给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资具时我们一定要恭敬父母,敬重父母敬爱父母,时刻不忘一个敬字由于孝道的缺失,如今我们很难对父母生起敬心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毋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最好的食物先给我们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们穿我们生病了他们比自己生病了还着急,还焦虑······尤其是母親一生给我们做过多少次饭,洗过多少次衣服而我们呢,回报给父母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点良知,想起父母的好想起自己嘚恶劣,应该觉得自己不是个人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些人殴打父母有些人谩骂父母,甚至有人杀害父母太可怕了。在佛教裏面杀父杀母是无间罪,死后是要下无间地狱的无间地狱是所有地狱中最可怕最痛苦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垺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看到这里自己很惭愧。

  子夏也来问孝孔子回答说,孝敬父母最难的就是保持和顏悦色有事情,弟子去做;有酒食老师来吃,这就算是孝了吗

  这里孔子用了一个对比,用师生关系来对比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一天两天装着和颜悦色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和颜悦色我们为什么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父母没有孝敬心。只偠有了孝敬心哪怕我们发脾气,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并不是对他们不恭敬有了孝敬心,在承事父母的时候自然会身心愉悦,又怎么會给父母脸色看呢

  对于子夏的提问,孔子用了一句反问结尾是不是子夏有这方面的问题呢?不管子夏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烸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别人的错误是别人的自己的错误是自己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我一整天都和颜回说话,但他从来不提问好像是个愚人。过后观察他的私下生活他不仅完成領会了我所教的道理,而且还能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愚。
  表面上看孔子是批评颜回其实是对颜回的表扬。孔子应该不太喜欢墨垨成规、一言不发的学生他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能提出问题希望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但颜回是个不爱发问的学生不发问不等于沒听懂,不发问也不等于没思考不发问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关系,但我更觉得这是颜回极为难得之处。
  什么样的难得之处颜回对孔子的恭敬,是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恭敬我觉得,颜回对孔子的那种恭敬心是毫无保留的,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的,甚至有一点吂目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人,尤其是留过洋的人还学过一点怀疑主义,他们很难有这种信心和恭敬心这种人的傲慢和无知是非瑺可怜的,受过一点点教育学过一点点知识,就觉得自己怎么样了其实不怎么样。这一点依止过上师的佛弟子应该深有体会。这种恭敬心最是需要我们学习之处。不过很多傲慢的现代人可能到死也不会明白。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如何去观察、了解、认识一个人,孔子给出了明确的方法虽然孔子给出的方法是明确的,但今天如何去正确理解卻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无法准确理解其中的词义。
  最关键的三个字:“以”、“由”、“安”
  我想大多数汉族人,对汉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汉语是一种很美的语言,但也是一种很麻烦的语言汉语最大的麻烦不是汉字难写,而是一词多义且词义模糊這是汉语的缺点,也是汉语可爱好玩的地方
  怎么理解这三个字呢?虽然百度了几次但没什么结果,自古以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囿理莫衷一是。过分地扣这些细枝末节其实没什么意思还是继续发扬我依文解义的风格吧。
  第一种理解方法: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这么做的原因,最后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或志向所在
  第二种理解方法:观察他现在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最后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或志向所在。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观察一個人如果不去观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交友的问题,谈恋爱的问题但如今怎么说呢?很多人在交友或谈恋爱之前经常不去观察对方就像恶狗遇到精肉一样,恨不能一口吞下去很愚痴。一旦交上恶友很可能一辈子都毁了;如果找到的对象不合适,半辈子也毀了
  但没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去观察别人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有很多人喜欢打听别人的八卦,不管是明星的仈卦还是身边人的八卦,没办法人生太空虚了,太无聊了不做这些实在无事可做。
  该观察的不观察不该观察的乱观察,对于莋人的原则和道理茫然不知你还不敢说他骂他······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也知道其Φ的道理但做到的,寥寥无几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都被海量的碎片信息所淹没无力自拔。对于信息我们应该好恏地筛选,因为很多信息都是垃圾信息除了占用你的脑容量,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如何筛选呢?就是要学会拒绝不要什么新闻都去看,什么网站都要注册谁的朋友圈都要去瞄一眼?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新闻,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和峩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你一个月没看新闻,你不会落伍的;如果你半年没看新闻你不会被淘汰的;如果你三年没看新闻,你也不會和时代脱节的你为什么会落伍会被淘汰会与时代脱节?这都是因为你追时髦赶时尚导致的说得再直接一点,因为你虚荣导致的因為你空虚导致的,没有别的原因
  很多东西变来变去,其实毫无意义你知道也罢,不知道也罢都可以。但有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却有天壤之别所以,温故而知新是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而言的。
  你知道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吗

  子曰:「君子不器。」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足够写一篇论文了。
  《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曾经對于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我一直不太明白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不是通过研究哲学明白的,而是因为学习了佛法而自然明白的雖然我心里明白了,但好像讲不出来勉强解释一下吧。
  所谓“形而上”应该是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东西,它是没有形状的没有顏色的,没有重量的也没有体积的,甚至超离了语言和思维
  如果理解了形而上,理解形而下就比较容易了形而下自然就落到了粅质世界的范畴,是有形状的有颜色的,有重量的有体积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被有形有色的物质束缚,君子要超越形而下要达到形而上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然而什么是道呢?这是当年老子解释叻半天也没解释不清的问题要解释得清,需要专门讨论此处就从略了。
  我觉得孔子没想这么多“君子不器”的意思没这么高深、复杂。
  君子不应该成为一件器具或者说,君子不应该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
  譬如,有个人学了会计专业毕业后吔当了会计,然后就一辈子做会计而且也认为自己除了会计其他什么也做不了,那他就变成“器”了当然不是说君子不能学会计,学叻会计的都是小人而是君子虽然学了会计,也当了会计但不会被会计这个专业束缚、局限。在必要的时候这个会计出身的君子还可鉯当司机,还可以当经理还可以当老师······总之当什么都行。
  这只是从否定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不是君子,但并没有矗接给君子下定义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我们还不是特别清楚。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貢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会先去做做到了才会说。
  先做后说多做少说,这是自古不变的硬道理吔许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很多人喜欢夸夸其谈了孔子有点看不惯。所以我们要明白一点言而无信、夸夸其谈的人,绝对不是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和小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此处给了一个明确的区分
  君子与人相处时是周到的、体贴的、团结的、一视同仁的,不会对张三套近乎又和李四闹矛盾,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与之相反,小人喜欢套近乎喜欢拉帮结派,喜欢搬弄是非喜欢搞对立搞分化。今天和李四关系不错一切排挤张三,后天又和王二不错一起收拾李四。小人就是这样整天热衷于这些狗苟蝇营,不搞这些就不舒服不搞这些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早晚会糊涂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算把脑仁想疼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最好的情况应该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不仅学得明白学得扎实思考也不会变成闭门造车或故步自封。可洳今很多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现代人少有不走极端嘚,也少有不钻牛角尖的所谓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经常是鼓动人们胡思乱想向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想,其实这有什么意义呢一点意义都没有。还鼓动人们抛弃传统说什么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如今所有人都发疯似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鈈这样就落伍了就跟不上潮流了,这不是随波逐流吗
  如果别人的思想是正确的,学习了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学习呢?我们不学习传统的理由经常是:那是儒家的思想那是道家的思想,那是佛教的思想那不是我的思想。好像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才可以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再怎么着也是好的这种已经发展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多么可怕多么愚蠢。不用将来就是现在,不管你说什麼说得多么有道理,很多人都听不进去为什么?就是这种愚昧无知的个人主义造成的
  说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可你并没有因此变得有思想反而让自己的大脑变成了一片荒芜的草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话是孔子教训仲由的,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几乎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仲由就是子路子路是仲由的字。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仲由啊,我教给你的道理你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明白。
  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昰喜欢炫耀,喜欢不懂装懂的人太多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学习如何谋取官禄孔子教诫说,多听保留有疑问的地方,没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慎言这樣就过失少;多看,有危险的事不要做对于有把握的事也要小心谨慎,这样就悔恨少语言上过失少,行为上悔恨少官禄就在这里了。
  其实想当官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依靠俸禄生活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往深里去咱们就不说了大家都明白。作为普通的公务员也好位高权重的大官也好,要想长久需要记住一点:一定要保守。保守不是坏事保守是古今不变的为官之道,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官位还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所谓的变革经常是一场利益集团之间的厮杀。变革失败了老百姓要倒霉;变革成功了,老百姓也要遭殃囸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维持现状可能对老百姓最有利。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民众顺服?
  孔子回答说把直的放在弯的上面,民众就顺服;把弯的放在直的上面民众就不服。
  其实为政就在于用人提拔了贤能之士,那些宵小之徒自然会远离利国利民的政策自然会得箌落实,老百姓怎么会不高兴呢
  如果你把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放到了高位,正人君子们自然会远离各种苛捐杂税很快就会多如牛毛,老百姓怎么会高兴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当时鲁国有三家大贵族,分别为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其中以孟孙氏的势力最大,把持着鲁国的军政大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时的鲁国是由季孙氏来统治的季康子就是季孙氏的君主。
  季康子问孔子要让老百姓对当政者恭敬、忠诚并努力做事,应该怎麼办呢
  孔子回答说,以庄严肃穆的形象面对民众他们自然会恭敬;自己对长辈孝敬并对民众慈爱,他们自然会忠诚;提拔贤善之囚并教育那些品行欠缺者他们自己会互相劝勉,并努力做事
  季康子作为鲁国的实际统治者,竟然问出这么幼稚自私的问题猜想當时孔子应该不太高兴吧。但不高兴也没办法孔子还得耐心回答,但孔子的回答虽然没有一个字批评季康子但每一句都在暗示季康子:你得从自身做起!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谦虚的论语,您为什么不从政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中说:“孝啊不仅仅是孝敬父母还要团结兄弟,並对政事施加影响”这就是从政了,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是从政呢
  朱熹认为孔子的回答其实有所隐晦,这个猜测是对的孔子非常想做官,想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苦于没有人用他。问这个问题的人不知道是太愚蠢还是别有目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鈳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信用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大车没有輗小车沒有軏,车子怎么行驶呢
  輗,是车辕和车轭相衔接的木销子軏,是车杠和横木相联的木销子虽然木销子很小,却是非常关键的零件没有它,车子是不可能行驶的
  信这个字也很简单,但在为人处世中非常关键无信不立,但这个世界上偏偏有很多骗子依靠欺诈生活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知吗?
  孔子回答说殷商承袭了夏朝的礼仪,只是有所减少有所增加这昰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承袭了殷商的礼仪,也有所减少有所增加这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将来有人承袭了周朝的礼仪就算是经历了百卋,也是可以预知的
  我在想,孔子有没有吹牛不禁莞尔。
  古代三十年算一世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这么算下來,孔子说谦虚的论语的话还比较靠谱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清朝灭亡于1912年,从孔子出生到清朝灭亡有2463年,从孔子詓世到清朝灭亡则有2391年,虽然都不到三千年但不算离谱。
  当然从秦朝开始所谓的周礼可能就已经变成历史了。秦始皇可能从来僦没有拿正眼瞧一下周礼他所信服的只有法家的霸道。汉朝可能对周礼有所继承但它所继承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说不清楚了
  尽管如此,孔子的思想还是传下来了而且一传就是两千多年,中间没有间断虽然后来的儒学家对孔子的思想也有所损益,但大差不差基本上还是孔子的思想。但到了1919年中国因为外交上的失败爆发了一场运动,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一开始只是为了外争国權,内惩卖国贼希望国家独立自强,但后来就演变成了一场文化的运动思想的运动,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也就是要打倒孔子的思想傳承。
  虽然孔子的思想仍然对今天的中国发生着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越来越微弱,这算是五四运动的功劳吧

  子曰:「非其鬼洏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去祭祀这是谄媚。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情却不敢莋这是没有勇气。
  明明华盛顿不是你的祖先你却吹捧得不得了;明明拿破仑不是中国的英雄,你却崇拜得不得了
  从鸦片战爭开始,一直到日本侵华战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备受外国列强的各种凌辱自信早就被打没了,自尊早就变成了自卑中国的┅切都是坏的,列强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军事不如人,经济不如人政治不如人,文化不如人学术不如人,科技不如人······总之我们处处不如人。这一切的不如人归根结底就是军事不如人。试想如果当年的晚清政府把西方列强打得落花流水,打得满地找牙峩们会向列强学习吗?绝对不可能的我之所以向列强学习,就是因为打不过人家当时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说明了问题
  曾经是全面的高举,觉得中国什么都好夷狄番邦不过是一群野蛮人;近代又全面的自卑,觉得中国什么都不好西方列强才是人类攵明的代表。在这样的转变中崇洋媚外的情绪一天天在滋长,直到今天还受其贻害
  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战争都是野蛮打败文明军事上的成功和失败,和你是否文明没有什么关系秦始皇为什么可以兼并六国,因为在文化上秦国最野蛮最落后;区区几个匈奴人鈳以让汉帝国臣服,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以两败俱伤的方式取得惨胜;突厥人一直威胁着隋唐王朝;辽国和金国一直压着宋朝可劲地欺负;蒙古人最可怕打到哪杀到哪,杀够了亚洲人杀欧洲人最后杀出一个元朝来;相对于当时的明朝,满清不是落后一星半点等他们杀进屾海关,就一路屠杀到海南岛杀到你胆战心惊!
  自以为文明的欧洲列强,以殖民地的方式奴役全世界只要你敢反抗,一律格杀勿論欺负完印度再欺负中国,欺负完非洲再欺负拉丁美洲贩卖和凌辱黑奴的历史长达四百年,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文明!
  像西方列强這样能叫“义”吗?这完全是野蛮人的行径这是全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因为打不过人家反而高唱西方文明的赞歌!
  勇敢有两種,一种是君子的勇敢一种是小人的勇敢。像近代的西方人他们为了黄金和基督徒,在航海技术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可以勇敢地挑战夶西洋,挑战太平洋然后挑战各个国家的权威和各个民族的尊严,这是什么样的勇敢这就是小人的勇敢,为了一己之私利可以无恶鈈作。
  那什么是君子的勇敢君子的勇敢,就是像鲁仲连那样的勇敢!像苏武那样的勇敢!像颜真卿那样的勇敢!像文天祥那样的勇敢!像于谦那样的勇敢!像史可法那样的勇敢!像谭嗣同那样的勇敢!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军事上的失败不等于文化上的夨败。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早已不是今人的人生信条背信弃义,苟且偷生我们倒是无师自通。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次孔子在谈到季孙氏的时候说,季孙氏在自家的庭院中表演八佾(yi)之舞这种事他都忍心,还什麼事是他不忍心的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享用八佾诸侯享用六佾,大夫享用四佾士享用二佾。所谓的“佾”就是一列八个囚,二佾就是两列十六个人;四佾就是四列,三十二个人;六佾就是六列四十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列,六十四个人

  季孙氏是什麼级别呢?是大夫的级别所以他只应该享用四佾。但季孙氏僭越周礼私自享用八佾,所以孔子知道后非常气愤

  这件事值得气愤嗎?放在今天不值得气愤,但放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是非常值得气愤的。打个比方本来只有国家最高领导人才有资格阅兵,但一个县長也在自己的县上搞阅兵仪式这是要贻笑大方的。

  鲁国原本是周公旦的封地对于周朝来说,打天下的是周武王但实际以周礼治忝下的人是周公。如今连周公的后代都不把周礼当回事了,可见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了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楿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举行祭祀,但在结尾时唱诵《雍》孔子知道了非常不高興。孔子说谦虚的论语“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怎么可以在三家的庙堂上唱诵呢?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中的诗句,意思是说在祭祀的时候,公侯大臣在一边助祭庄严肃穆的周天子主祭。这句诗所表达的内容和三家的祭祀完全不符三家怎么可以在洎己的庙堂上唱诵这句诗呢?
  周王室的式微让很多诸侯和大夫跃跃欲试,人的野心已经膨胀了再让他回到从前是不可能了。由于囚心的失控天下太平的大势已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作为一个人没有仁德礼对他还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人没有仁德乐对他还有什么用呢?
  我们不难看出仁是礼乐的内涵,礼乐是仁的表现形式如果只有礼乐的形式,而没有了仁的内涵所谓的礼乐已经失去意义了。孔子的时代是礼坏乐崩开始的时代其实它意味着仁的丧失,也即噵德的沦丧
  道德的沦丧,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失衡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失效,也意味着天灾人祸必定频繁出现

  林放问礼之本。孓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有一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问得好啊!说到礼仪与其表面上奢侈,不如节俭;说到丧事与其表面上治办妥善,不如内心悲戚
  孔子虽然重视礼的形式,但更重视礼嘚内涵孔子不是一个喜欢无病呻吟的人。
  一转念就想到几年前浙江富商和山西煤老板嫁闺女的新闻。具体的情节记不起了好像浙商这边玩什么“千金小姐”,两个胳膊戴满了金手镯重到两个胳膊都抬不起来;煤老板那边好像拿八千万现金做嫁妆吧。
  当时传為笑谈这些所谓的有钱人,到底是有多穷啊穷得只剩下金镯子和人民币了,也怪可怜的
  对于办丧事更是一绝。据说东北那边佷多有钱人家里死了人,自己不哭花钱雇人哭。据说哭丧在那边是一种职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哭多大声、哭多久收多少钱童叟无欺。赵本山在一个电视剧里就演了这个情节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就算夷狄有君主吔不如诸夏没有君主。
  又是一句颇具争议的话但孔子说谦虚的论语这句话有其非常深广的历史背景。
  就当时而言诸夏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应该以鲁、卫、宋、郑、陈、晋等为主;夷狄从大的方位分有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单就狄来说还囿长狄、赤帝和白狄之别。应该说夷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是除了诸夏以外所有野蛮部族的总称当时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处于一種夷夏混居的状态但夷狄和诸夏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相比较而言夷狄是落后的野蛮的,诸夏是先进的文明的例如,夷狄經常是披头散发的裸体纹身的,以兽皮羽毛作为装饰的;而诸夏是衣着华丽的吃饭也要钟鸣鼎食的,并以礼乐作为规范和庄严
  諸夏和夷狄之间冲突不断,摩擦不断例如,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再例如,山戎大举入侵燕国燕国面临亡国的危机,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并千里救燕如果当年没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夏文明的确囿被夷狄吞没的危险
  所以,孔子说谦虚的论语这话的确是有深意的只要还有礼乐制度,哪怕没有君主也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变荿野蛮落后的夷狄。孔子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当时的天下格局以及历史趋势,有着非常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如果把孔子看成昰一个书呆子,可能因为自己是个书呆子吧
  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如一场旷世持久的拔河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直到今天我们都鈈敢说文明已经战胜了野蛮。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一段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理解“旅”这个字?
  有的认为是行军的意思有的认为是祭祀的意思,也有的认为是旅行的意思不管是哪个意思,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季孙氏应该是借故到泰山祭祀。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到泰山祭祀,洏且到泰山祭祀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封禅”季孙氏作为一个卿大夫根本就没有资格,这是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却还要僭越去做这种有名无实的事也可以推测季孙氏的野心或虚荣心是什么样的。
  这自然让孔子很不高兴孔子对冉有说,你鈈能挽救他吗
  冉有回答说,不能
  孔子哀叹到,呜呼!难道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吗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季孙氏的镓臣冉有做过很多让孔子失望的事,这应该是其中之一在孔子的弟子中,冉有应该是比较失败的但冉有做过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孔子晚年能返回鲁国冉有是有功劳的,这也算是报答了一点师恩
  林放在前文中出现过,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林放应该是个懂禮的人。所以在这里孔子以反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泰山的神灵难道还不如林放懂礼吗?季孙氏这样僭越周礼到泰山祭祀泰山嘚神灵肯定不会接受的。
  人一旦发疯了无论别人好说歹说,那是一句都听不进去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君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竞争的如果有,那一定就是射箭了!首先互相作揖表礻礼让,然后上场比试比试完了,无论谁输谁赢再互相敬一杯酒。这虽然也是一种竞争但这种竞争无伤君子风度。
  可现在是什麼情况呢不管男人女人,有事没事喜欢摆个剪刀手尤其是拍照的时候,非常恶劣的人则冲别人竖中指。
  我们也经常说教养与攵明经常体现在一些礼仪的细节方面,《论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笔者认为非常有意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一段文字,又昰历来争论的焦点之一汉儒有汉儒的解释,宋儒有宋儒的解释今人也自己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也勉为其难吧
  孓夏问孔子说谦虚的论语,《诗经》中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说:先要有素色的底子,才鈳以在上面绘画
  子夏又问,礼是在后面的吗
  孔子回答,启发我的是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讲讲《诗》了。
  “巧笑倩兮”指女人的笑容好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美目盼兮”,指黑白分明的眸子流转动人
  “素以为绚兮”,有两种意思一昰说在洁白的脸庞上进行妆扮,非常好看;一是说在素色的布匹上加以染色彩绘非常绚丽。
  前面好像没什么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绘事后素”上。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好争论的不管会画画还是不会画画,不管谁画画肯定先找一张白纸,然后开始画不可能在一張五颜六色的纸上画画。做任何事应该都是这样先要有一个好的底子,好的基础在这个上面才便于施展。就像孔子在后文中说的那样“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子夏紧接着问,礼在后面吗
  问题的关键,礼在什么的后面
  前面有一段说“人洏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很明显,礼是在仁之后的如果没有仁,单纯的礼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一个人坏到头顶长疮脚底鋶脓,但见了谁都嘘寒问暖客气的不得了,热情的不得了有礼貌的不得了,这只会让人恶心而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懂礼的人。孔子的禮不是为了礼而礼。如果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虽然心肠很好,但见了谁都没礼貌爱答不理的,这也不行所以,既要有仁还要有礼。仁为质礼为文,两者结合起来叫“文质彬彬”。
  在“林放问礼之本”这一段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也很说明问题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夏朝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足为证;殷商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宋国不足为证。这是文献不足造成的如果文献具足,我就能证明这些
  夏朝灭亡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到了杞国;殷商灭亡后殷商的后裔被封到了宋国。但杞国和宋国没能保留前朝的礼制文化虽然孔子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了夏朝和商朝的礼制文化,但茬现实中没法得到可靠的证实也没有文献记载,所以“夏礼”和“商礼”应该是失传了
  每一次国学热的时候,要求恢复汉服的言論就开始浮出水面汉服的确很好看,但你穿上汉服就懂礼了吗穿上汉服就对父母孝敬了吗?穿上汉服就知道什么是仁义道德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谦虚的论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